农村发展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6 08:48: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发展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发展措施

篇(1)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1.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1.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2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2.1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世纪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农民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五保户”得到有效的供养。

 

2.2制定科学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针对上文提到了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合理问题,国家政府机关需全面落实惠农惠民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此外,针对农村中出现的占用耕地、低价强制出售土地等问题,国家要坚决打击。

 

2.3重视教育,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首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国家必须在政策、财政、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投资,在紧抓农村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乡村青年文化节,从而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次,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教育设施投入,比如建立农村书屋、构建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系统,鼓励农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开发有实力、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从而引导农业向现代化、旅游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前进。

 

2.4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业经济发展体制上,结合当地的地理资源和环境优势,极力缩小城乡差距,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此外当地农村政府应该详细调查农村经济的现状,理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然后找出优势,适时抓住机遇,带头招商引资,加快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此外当地农村政府要善于引进人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运用。

 

2.5对农村债务进行合理处理

 

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利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等方法减少农村资金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费或者债务,还要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发展需求建设工程,保证管理费用的具体化以及精细化,还要对农村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与评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还能节约公共管理经费。此外,还要采取激励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考核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2.6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主体是农户,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农户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及经营分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发展缓慢,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将产业化作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牵引点”,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有效地将市场信息、农业科学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优势快速、直接地带给农民,让农村经济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让农民在围绕市场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3结语

 

篇(2)

二、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分析

作为曾经深深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国家正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相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来说,存在违约风险大、业务枯萎的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正规金融组织能够在各种时间节点上,对所有农户的资金需求情况灵活调剂资金,满足借贷者的申请,它是内生于农村金融需求,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发展需求。作为国家核准的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农业银行的运作脱离不开行政体制束缚,加之它外生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化的管理方式让它很难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最终不得不作出撤离农村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撤并农村落后地区的经营业务。综合来看,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背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所设计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金融产品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实体产品,但作为市场产品,在供需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出售产品前必然要开展需求分析,否则容易造成供求不平衡。虽然农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盘踞多年,但是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却紧密围绕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脱节,无法有效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与农村市场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和人均资金使用量都非常小,来自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大部分都为小额信贷申请。由于小额信贷成本相对较高,农信社一般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资金供应,造成农村信贷市场的供需结构性不平衡;二,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也有很明显的时效性。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农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也需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这就容易耽误农业生产时间。加之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由于畏惧复杂的信贷申请流程,转而求助民间金融借贷。由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大量闲散资金无法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想借款又借不到的尴尬情况,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民间金融应运而生。

(二)人员聘用上不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各领域都加快了人才战略的实施工作。各行业公司热衷于追逐高学历人才,一时间人才抢夺战烽烟四起。农信社作为正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竞争个体,在人才招聘上也有过之而不及,但是高学历人才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长期生长在城市,对农村金融工作知之甚少,比如高学历员工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尽快掌握信贷流程和业务,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有效识别农业信贷申请者的信息真伪。同时,高学历人才要求高薪水,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苦果,严重影响企业综合效益。

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一)公共财政在农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针对农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大的实际,成功上市的农业银行,在市场商业化经营思维下,撤离农村金融市场是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农业银行这样一家大型国有商行,要有效解决其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和市场商业化定位之间的矛盾,必然需要国家出面,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农业银行顺利剥离了不良资产,并于2008年完成股改上市。对如何确定上市后的农行市场发展方向,吸引长期合作者顺利上市,还要依靠日后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

(二)农业银行金融产品及人事任用的误区调整

篇(3)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地区发展。教育经费投资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投资领域里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西部省市教育投资达到GDP的4%的区域只是极个别。西部地区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新机制,但在财政基础教育支出中,人员支出所占比重最大,财政拨款相当大的部分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真正用于添置教学公共用品的资金并不多。所以,务必把握好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几大原则。

1.注重投资比例兼顾投资数量的原则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主要参考指标并不是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多少,也不是资金总量是增还是减,而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的多少,占GDP的比例是升是降。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并举的原则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增加教育投资的一个的重要方面。一些城镇中小学人员臃肿,机构重叠,而乡村中小学师资短缺,聘请人员较多;公用经费紧缺而有些学校节约意识不强,浪费严重;校舍维修管理不善和一些教学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都会降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要与其他投资同步增长的原则一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快,平均每年在10%以上速度增长,而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下。

(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狠抓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者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根基工程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分布极不均衡,城镇教师人员臃肿,乡村教师十分紧缺。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乡下初中升学率远远低于53.3%的比例,大约在40%左右。也更低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的比例。所以,农村基础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2.采用多样化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建立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在农村建立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多种教育方式是适应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一要在数量上做到以农村学校为基地,一乡一校;二要在质量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教学效果;三要革新专为向外输出劳务为主的办学模式,重点开设面向农村发展的专业课程;四要让学生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和农村,走“企业+学校+农村”的产学相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务必走出把劳动力州外输出就叫劳动力转移的误区,向非农业转移才是真正的转移,必须坚持面向当地,面向农村的方针,否则职业学校就成了单一的劳务输出基地,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当地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亏空。构建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人来说,农闲期间的短期训练班、教授新耕作方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及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笔者比较赞成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因为它是一种覆盖面大、利用最充分、最经济最有效最适合农民生活的一种教育方式。农民可以在白天劳作之后,晚上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技术,既可以解除劳作的疲劳,又可以在第二天用于实践。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解除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瓶颈”据统计,西部农村初中学生升学率在约70%左右,也就是约三成的初中毕业生没有上高中阶段读书。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已成为了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尤其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形成了农村教育体系中“瓶颈中的瓶颈”。

4.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在广大农村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要上高中读大学,初中毕业没能升上高中摆在学生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出门打工,要么等着结婚成家,从事农业耕作,继承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艰难的生存下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宣传、投资和逐步落实。

(三)设置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课程设置对农村来说针对性不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能升上高一级学校,走出大山,而落榜者对自己所学又很难直接的运用于农村实践,出现高不着低不就的教育怪现象。同时,农民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要孩子考大学,跳出“农门”,为了迎合这一目的,所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授课方法上都是为此目的而展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为别人制“嫁衣”,直接后果是农村人才流失,人力资本存量降低,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抑制了农村地区社会经发展。所以,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开设与农村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实用性课程。有的学者曾提出在农村教育中各级实行技能教育的前提下,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实行人员分流,建立基础班和技能班,二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差别,只有主次之分,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受教育制度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首要价值。目前,我国正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已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多次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城乡教育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仍然存在。我国历年城乡两种教育制度是形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根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是教育不公平的最主要表现。教育专家则担心,由政府扩建重点学校将导致“锄弱扶强”,有悖“教育公平”。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而教育资源中又数教师资源分配尤其不均。其实在农村教育中,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他们都还没敢奢求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等资源与城镇学校接近,因为乡下的孩子艰苦惯了,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但连最起码的教师资源都无法实现公平这的确是令人心寒的事。各级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应当履行公共义务。

(五)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

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现状:一是老年教师多,中青年老师少,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不均。二是代课教师多,骨干老师少,人力资源知识层次失衡。三是“磨洋工”的教师多,潜心教学的老师少,人力资源整体合力堪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师资流失,商品经济下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二是教育管理发展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是造成人力资源现状的根本原因。教育主要注重对教学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管理的探讨,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所以,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二要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但最主要的是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教师物质待遇。激励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扶持,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其次,建立合理考核机制。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是考核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务必铲除考核上的平均主义、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和评优表模上的长官意志的束缚,将职称评定、评优表模与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使作出贡献的教师能够名利双收,在适宜的范围内拉开差距,从而使他们扎根岗位,安心教学。再次、正确选贤用人。不得出现“近亲繁殖”和扼杀优秀人才的现象。可以说,越是偏远的学校越不民主,“指任”干部的现象越普遍。所以,贫困地区务必要消除层层任命的误区;务必要建立民主选举的激励机制;务必要建立用人制度上的监督机制。减少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竞争上岗制,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篇(4)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并未真正达到“民管”与“民受益”管理制度不规范是因为两个合作组织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农村经济专业组织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多数合作组织不是真正的“民办”,因而成员就缺乏“民管”的热情,“民管”的不足反过来又导致民主的缺失。“民管”力度小,必然造成管理能力低,降低“民受益”。如果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此类农民合作组织也将必然走向解散。事实上,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并非完全出于合作组织领办者的私利之心,多数领办人是由于对合作组织知识欠缺,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和指导,很多问题搞不清楚的原因。所以只能是边摸索边实践。故目前较多的由地方政府指令的大户、能人领办的合作组织具有先天不足的特征,致使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对农民吸引力不强,必然影响其成长。那么,真正“民办”专业合作社,也常因为业务小,一年中生产行为少而变成了形式。还有的情况就是:实际所有者可能是某个承包商或者个体户,成员对参与缺乏热情,反过来导致民主的缺失,损害了“让民受益”的初衷本意。

(三)外部支持机制不完善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都给予比较有力的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的优惠与扶持。实践证明,政府的支持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尤其在发展初期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我们当地政府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还很小,特别是在融资方面的扶持还很不够,导致这类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受阻。笔者们还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在合作组织成立时参与工作较多,但在如何引导合作组织依法规范发展上做的较少,重成立轻扶持,或者对策措施不尽到位。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宣传、普及合作组织知识的工作做得也不够。

二、对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再认识,在支农政策扶持和项目安排上,要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二是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扩大支持范围,使财政支持的项目切实落实在两个合作组织发展的关健性环节上;三是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要减免税收;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降低担保门槛,为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无息、低息、长期贷款等服务;五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

(二)充分发挥典型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加大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运行质量高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就粮食、棉花、油料、生猪、奶牛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营销,在政府专项资金上优先给予项目支持,以确保国库粮仓安康上扬;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支持扶持积极参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从保护农产品自然资源的角度,促其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优势农产品。

篇(5)

要把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不滑坡。一要从农业内部挖潜促进增收。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很大的空间和潜力。要科学组织、统筹安排今年农业生产,在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品质的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步伐,积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农产品物流配送运销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效益。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广大农民有组织地参与市场竞争,带动农民增收。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促增收。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各县(市、区)都要专门安排资金用于扶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同时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政策性投入和补贴、依靠政府投入和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三要稳定农产品和农资价格促增收。今年,自治区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我们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要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想方设法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让农民在稳定价格中得到实惠。四要加大劳务输出促增收。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尽管当前劳务输出面临较大困难,但我们思想上不能放松,工作要更加有力,措施要更加扎实。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切实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适应市场变化、诚信守法,靠劳动致富的务工意识,要培育规范劳务组织,创造劳务品牌,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和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对接,巩固在外务工基地,开辟农民外出就业空间。落实全民创业有关政策,引导具有一定技能、积累一定资金的农民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力争输出劳务2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 o. 6亿元。

二、全力推进农业“十大基地”提质增效

以建设“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山区节水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为目标, 加快推进“十大基地”建设,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要扩大优质粮食生产。抢抓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政策机遇,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扩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山区水浇地、引黄灌区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方法,提高农业精耕细作水平,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确保全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亿公斤以上。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发展畜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奶牛、滩羊和肉牛养殖业,抓好孙家滩、牛首山北麓畜牧养殖带建设,新建扩建各类养殖园区20个,在奶产业上重点要在发展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上作文章,要通过“出户入园”、建立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提高科技饲养水平、建立健全奶牛疫病防控、保险、鲜奶价格形成机制等,确保奶业健康稳定发展和提高养殖效益。要按照高起点、标准化的要求,以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牛场为重点,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国家扶持、企业和农户投资等多种形式,着力建设一批适应我市奶牛发展要求的技术含量高的奶牛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和奶牛场。乳制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事关产业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要通过实施奶牛出户入园工程,改善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保障奶农收益。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对优质奶源的需求,有效化解牛奶不安全的问题。要在奶牛出户入园上多动脑筋,多做工作,多下力气,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国际国内奶牛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奶源相对集中、优质原料奶运送便捷、龙头企业和奶农利益共享的奶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奶牛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转变。盐池、同心、红寺堡要重点发展肉牛和滩羊规模化养殖,不断扩大青铜峡生猪养殖规模,搞好畜禽品种改良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养殖水平。力争年底在现有9.7万头的基础上新增6万头,奶牛“出户入园上台率”达到 70%以上;肉牛出栏30万头,较上年增加5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0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110万头。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在设施农业上。我们要更加注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在扩大内涵上下功夫,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扩规模,大力发展设施畜禽生产养殖,加快特色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步伐,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突出优化区域布局和主打产品;突出设施农业的物质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和效益。引黄灌区的设施农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发展,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园艺等方面扩展,走精品、高端、高效的路子。要切实抓好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更加注重产品包装和创立品牌,在扩大本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外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狠抓落实,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调节指导产业发展,做好设施蔬菜种植的茬口安排和品种搭配,争取把我市设施农业的边际效益做到最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巩固提高利通区金积、青铜峡叶升、盐池城西滩、红寺堡大河等7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和20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 全市20__年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高酸苹果3万亩、红枣10万亩、酿 酒葡萄5万亩、人工甘草20万亩。三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

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升级工程”,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娃哈哈恒枫乳业、塞外香、荣宝园、天予枣业、科冕酒业等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带动能力。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订单农业面积。通过龙头带动,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转化率。积极争取国家强农支农项目和资金,提升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30个,初步建立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销售流通体系,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要加快农村市场 和物流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信息支撑”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方向,加快“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三新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市区农产品物流公司、青铜峡仔猪市场、同心果菜市场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产地市场建设进程,建成孙家滩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市区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县至少组建一个农产品物流公司,培育交易额亿元以上专业市场10 家, 5亿元以上市场5家。积极发展农资农产品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建设__市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国内先进冷藏设备,建成日储购1000吨果菜的预冷库20__平方米,半封闭交易大厅1500平方米,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更宽渠道,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抓好260家农家店的管理配送工作,发展各类连锁店20家以上,实现乡镇有超市、村有放心店,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五要切实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把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年内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个,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杜绝重大疫情疫病发生,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和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篇(6)

长期以来,山东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再加上其服务对象的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其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三农”市场潜力巨大。山东农信社必须充分认识其经营服务的基础和对象就是客户,牢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客户进行分层管理,进行客户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特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营销管理模式和产品服务模式。

一、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加强客户工程建设。一方面,制定客户分层管理规定,下发指导各基层经营单位,并由各基层结合自身实际,将区域内有效客户按照“大、中、小”客户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安排专人进行服务,并确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目标和行之有效的服务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客户的信息和价值管理。在资本刚性约束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以“风险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评价理念,依托核心业务系统,推进客户的分类营销管理,将信贷资源、营销资源向综合收益高的客户倾斜,实现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提升高价值客户的比例和贡献度,实现农信社盈利的目标。两方面的结合将山东农信社“支农”与“盈利”的目标有效结合。

二、改进和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更好的服务支撑“三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大力推进“精细管理”。要从农村信用社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管理促转型,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提质量,以管理增效益,以管理防风险。

一要提高县级法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县级法人是经营主体,也是精细管理的责任主体。实现精细管理,关键要落实到县级法人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各县级法人机构要按照精细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进信贷、财务、业务、资产、内控、人力资源等各项管理的精细化。要把信贷管理精细化作为重点,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为重点。要强化会计管理基础,加快推广新会计制度,完善会计操作规范,严格内部控制。

二要加快管理创新。县级法人要借助银行化改革或增资扩股的有利时机,以规范股金为手段,积极吸收优质股东,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要强化对不良资产率、资产利润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的考核,避免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创新和丰富业务种类,转变盈利模式。金融机构以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为主,产品和服务创新则成为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利润来源的着力点。山东农信社应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以激励手段促进创新的深入开展。在打造省联社金融产品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在每个地市或者建立的若干个区域中心组建研发团队,保证能够因地制宜。在服务创新方面,应转变原有的坐等客户上门的思想,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城乡、贴近群众、政策灵活的优势,对区域或者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区域或者客户配置不同的维护人员。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山东农信社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润的金融机构,其资产质量决定了其发展能力。对于山东农信社而言,必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一方面,建立高效的不良资产清收体制,提高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另一方面,严把风险关,防范新增不良的出现,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最终实现质量、效益、规模的协调发展。

1、持续提高不良资产清收力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山东农信社在过去的经营中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给山东农信社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虽然2011年山东农信社通过推动股东直接购买不良贷款,加大了现金清收和呆账核销力度,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降”,但是截止201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仍有337亿元,占比5.79%,不良贷款基数依然庞大。为甩掉历史包袱,实现大踏步、跨越式发展,山东农信社必须首先建立高效的不良资产清收体制,强化资产保全部门的职能,健全不良资产管理和清收领导责任制,提高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其次,建立不良贷款台账,逐笔分析原因,查找问题,落实责任人员,建立问责机制,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以示警戒。再次,综合运用现金清收、呆账核销、优质资产置换、股东直接购买、债权转让、竞标清收等方式,加大处置力度,加快消化历史包袱。最后,借外力,提高清收效率。加强与银行业协会沟通,对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联合制裁。加强与公检法的联动,借助司法手段,采取强制措施,打击恶意贷款、拒不还款等行为。

2、严格防范新增不良资产的出现。在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存量贷款及新增贷款的管理,严格防范新增不良贷款的出现。

首先,坚持审慎、稳健经营的原则。银行可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其风险掌控能力的大小,决定着风险成本的高低,决定着其发展的能力。为此,山东农信社必须端正经营理念,正确处理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风险的关系,转变片面追求速度、规模的思路,合理匹配收益和风险,将确保资产、资金安全放在首位。

其次,加强内控基础管理。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使合规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合规的“基石”是全员合规,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做到真正合规。因此,要动员全体员工对现有的制度、系统、流程等以实际工作相结合,查找风险点,并对其奖励。还可以开展“合规机构”评选活动,加快内控合规管理向基层机构的推进。

篇(7)

一、以广西地区为例分析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形势

农村居民可有效利用淘宝等购物网站满足购物或农产品销售等多项需求,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有助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在此”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西地区在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及物流,但这一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广西地区整体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缺少经验,从而很难保证送货速度或达到客户的应用需求等等。未来几年,广西地区仍需提高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水准,同时减少物流过程的资金投入,这样方可保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水平。

二、广西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特征

第一,电子商务购物网站多元化。据可靠数据显示现阶段人们应用较为普遍的购物网站当属淘宝与天猫,也有一些网民将会选择性的运用京东商城或唯品会等,人们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通常会关心商品价格、配送及时性以及售后服务等多项问题,这也体现了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以及购物平台的多元化,建议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程中从以上多个方面,保证物流配送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满足农村居民的网络购物需求,并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第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较快。据可靠数据显示广西地区农村网民应用网络平台购物的人数不断增加,每年呈现递增趋势,网络购物已成为部分农村区域农村居民购物的主要方式,可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较为迅猛。第三,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亟待加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意识到融入“互联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支撑。只有具备完善的网络体系这一基础方可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建设步伐,结合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情况逐步形成完整且系统化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这一过程中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应当进一步增强,现阶段部分农村区域的电子商务条件仍旧不够完善,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扶持力度,这样方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与进步。

三、广西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制度不够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也未能形成完善的配套制度或政策体系,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网络购物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并且农村网民的安全意识也相对缺乏,这就会使得农村网民购物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很难借助法律去维护自身权益。第二,配送体系不够健全。正如以上所述广西地区的物流发展相对较晚,因此现阶段物流配送范围也未能真正达到全覆盖,部分乡镇区域难以送货到家,这就制约了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带来制约。究其根本无疑是由于现阶段广西地区农村地区缺少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致使物流公司不愿将货物配送到乡镇地区。第三,专业人才缺失。现阶段广西地区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但是纵观整体的电子商务及物流发展状况可知专业人才仍旧缺失,虽说最近几年来广西地区部分高校已经提高了对于电子商务及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部分地区的专业人才仍旧匮乏,并且专业人才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不愿进入到农村地区,这就是个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即便发展农村电商物流也缺少科学的服务理念以及熟练的技术操作作为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四、“互联网+”背景下广西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策略

(一)设置综合服务点

以往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程中都会将服务点设置在超市等区域,网民需要结合自身的购物需求选择性的自提货物,这样将大大降低配送效率,也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基于这一情况,建议物流公司设置对应的综合服务点,并逐步形成完善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逐步解决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并对资源加以整合,切实提高物流服务水准。

(二)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篇(8)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其问题存在的根源却依然没有得到根除,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农民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如教育质量、就业形势等,使得农民对于教育的“风险投资”有所保留。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一)农村学校辍学率普遍较高

在山西省壶关县的几个农村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都普遍存在学生辍学的现象。大部分孩子小学基本上勉强能毕业,但升入初中后,便不同程度地存在辍学现象,等到升高中时就已经没几个学生了。而辍学的这部分孩子大都待在家里,帮家里做点农活,或者干脆闲逛,没有正经事可做,等过几年再出去打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人们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然而新“读书无用论”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不争事实。

(二)农村大多数人不重视教育

首先,由于思想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认为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和自己家里无缘,认为读书无望,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不仅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还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其次,农村存在严重摆阔炫富现象,一部分人腰包鼓了,但是脑袋却空了,认为金钱万能,蔑视读书人,对于教育漠不关心。农村的风气受到严重破坏,这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导致社会文化氛围缺失,人们只顾眼前物质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

二、新“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

(一)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升学率低

农村学校由于升学率低,使得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受挫,学生厌学情绪上升,由此导致大量学生辍学。升学率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优秀教师。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因此很难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和优秀教师,甚至就连留住人才也是个问题,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农村很多小学的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较差,条件落后。虽然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大多数农村学校除了一幢教学楼和一个大院子;在软件方面,学校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管理方法也不科学,学校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素质教育开展成效不大,所有这些原因进一步拉大了农村教育质量和城市教育质量的距离,升学率远不及城市学校。第三,新课改主要是针对城市学生,在农村可行性较低。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学生的,在农村难以开展。新课改无论是在教学方法和理念,还是在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城市化”“、贵族化”的倾向,严重脱离农村实际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

首先,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导致高学历者失业。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信任度开始下降,大学生就业困难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破了很多地区学生的象牙塔之梦,很多学生放弃学业开始打工挣钱。其次,相比起城市籍大学生,农村子弟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关系、人脉资源方面劣势明显,加剧就业严峻形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激励广大学子不懈努力奋斗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已变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就业方面存在的不公平与歧视现象显而易见。此外,农村一些人依靠外出打工也奔了小康,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民工的高,成为引发新“读书无用论”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学费

“门槛”过高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在校生人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八百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五千元左右。而1995年至今十余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2004年我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是2936元,依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子女教育支出成为家庭总支出的主要方面。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现象重现。很多学生、家庭面对无奈的现实只好选择放弃。考得起读不起成为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又一原因。

三、扭转新“读书无用论”局面的对策

(一)从多方面入手,系统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

1.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农村教育前进的主导因素,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才能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农村条件落后,相比起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人们更是宁要城市一块砖,不要农村一间房。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创造条件挽留优秀教育人才,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提高教师待遇是壮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关键的一环。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实际所需,他们才能无所担忧地一心教学,这是最起码的保障因素。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信息较闭塞,培训和学习能加强教师与外界社会的交流,对现代信息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此外,开展城市优秀教师下乡送课活动对于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也有一定的作用。

2.加快推进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

一方面,国家不仅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还要监督这些经费的落实情况,保证经费到位,设置资金的专项管理办法,确保教育资金作用的发挥;我们还可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扩大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要不断探索,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合农村地区自身发展的教育体制。农村学校教师应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合理规划农村教育培养体系

新课改应该针对农村的现实条件,制定一套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方案。我们必须根据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旨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培养目标和贴近农村生活的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用性,适当加入乡土教材和适应农村发展的生计教材。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篇(9)

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在我国用于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仅有1.3%左右被用于学前教育,而这部分经费中的大部分又流向了城市幼儿园,供给农村幼儿园的经费所剩无几。经费短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在个别特困地区,由于工资报酬极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幼儿教育师资又流失去了待遇相对较好的乡镇幼儿园。同样由于经费不足,很多农村幼儿园往往不得不挂靠于经费相对充足的小学,成了实际上的“小学学前班”或“小学预科班”,从而失去了幼儿教育所应具有的办学特色。

2.2幼儿教育理念得不到广泛的接受

在城市,对适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学前教育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普遍重视,必然促进城市幼儿教育办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但是,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人均GDP不高、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等,决定了幼儿教育理念很难形成像城市那样的认同感。同时,县乡一级的教育部门由于面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压力,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因而缺少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政府行为。农村幼儿园不得不偏重于读、写、算等枯燥的形式教育,幼儿的游戏教育、人格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显得苍白而无力。

2.3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部用以专门指导农村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法律上的“真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人们群众对发展幼儿教育需要迫切;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育又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这样的状况使资金、人员方面的调配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支撑,资源难以实行政策上的有效配置。

3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篇(10)

生源不理想,农民家庭子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单亲家庭学生比例较高,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如意,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教师教学水平不均衡,既有非常优秀的教师,也有表现一般的教师;教学一线力量比较薄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任务很艰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考评学校时重视升学率指标,学校的升学压力很大;中层管理干部成长较慢,急需提高;学校长期投入不足,办学硬件条件相对于城镇学校陈旧落后;教育经费匮乏,教师待遇偏低;城镇学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加大,存在着优质生源流失的潜在危机;当地人口向城区移动,造成生源减少。

 2.造成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 2.1 教学手段的落后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现代化管理手段;教师缺乏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动手实验研究少;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 2.2 教师自学自研手段落后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但是农村中学科研意识薄弱:一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制约,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有的教学书刊得不到有效利用。二是,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三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对科研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还处于低水平的反复。

 2.3 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计划经济时代,很多农村家长送子女入学的原动力是希望子女升学后跳出“农门”,但大中专毕业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很多农村大中专生就业困难,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升学前景失望。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子女升学不抱希望,受个别没文化而富起来的暴发户的影响,便产生让子女失学上社会打工致富的念头。这些消极的社会舆论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学生从学校流失。

 3.改进农村教育教学现状的措施

 3.1 做好控流保学工作,减少农村学生生源流失

民办学校是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但要严格办学审批手续,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严格招生,真正实行属地管理和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杜绝学生学期间转学,避免由于无序流动造成生源流失;提高对农村贫困生的补助金额,扩大补助范围;在升学上给农村学校一定的优惠政策。

 3.2 加大投入,优化条件

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资金投向上偏向农村学校,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创造或改善学校食堂、宿舍条件,完善配套设施设备,优化环境,并做好校车接送、安全保障、卫生保障工作;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力度,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技术配备,完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的配置,提供优质先进教育资源。对具备条件的开展实施校校通网络和远程教育,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开阔教师和学生视野,放眼世界,与现代化教育教学接轨。

 3.3 强健队伍,提升素质

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教师的现状,分层次、分批次开展一系列新观念、新课程、新方法的定向培训;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他们深造学习,对取得高层次学历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奖励;鼓励提倡城区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优化教师队伍。

 3.4 支农支教,协调发展

建立优质学校支教制度,开展城区学校与农村地区学校间的"手拉手"活动,逐步实现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交流的定期化和制度化,拟培养的后备干部和骨干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挂职锻炼的经历,并与奖惩、职称晋升、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农村学校也要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城区学校定期培训。通过绩效工资向基层学校倾斜、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在农村中小学建设教师周转房,切实改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使城乡师资配置趋于均衡。

上一篇: 统计学研究方法 下一篇: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