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的优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6 08:48: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医疗的优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区医疗的优势

篇(1)

1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支出额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来确定。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都是从街道卫生所改建而来,资金紧张、底子薄。改建社区卫生中心需要一定的用房、相应人员、设备,需要有营运资金,而街道卫生所以往的效益都很差,积累很少,难以应付这种新型改制局面。

1.2 转诊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难落实,即社区卫生机构应及时将危重患者转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将康复的和慢性病的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卫生机构。而从实际情况看,从下级医院往上级医院转很顺利,而从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时却很难落实。原因有来自患者自身的,也有来自医院方面的。

1.3 体制不合理 医保的体制不合理,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医保保住院不保门诊,保治不保防,难使预防工作前移,“预防为主”变成“治疗为主”。

1.4 人力资源缺乏 医师队伍建设艰难,目前全国全科医生数占医生总数仅为3.5%,一方面要求社区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与普通的临床医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必须具备处理各种基本情况的能力,这就涉及人员的培训,卫生部规定,全科医生规范培训需脱产4年,转型培训需脱产5个月或半脱产2年。一方面社区医院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经费少,收入低、评职称难等原因,医学毕业生都不愿意进入社区医院,导致人手紧缺。

1.5 硬件配备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落后或者是配发设备但却苦于受人员素质或维护经费所限而束之高阁,难以满足群众的诊疗需求,结果是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上述问题最终指向了民众最关心也是最关键的社区医疗质量问题之上,社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高让很多市民“望而却步”,致使大多数民众恐怕宁愿多花钱也不愿去社区医院。

2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的策略

要真正实现“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愿意回社区”和“预防、保健落实在基层”,目前来看,就必须依托大医院。由大医院整合或承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利用大医院的信息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人员优势。创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和以医院、社区信息流程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为老百姓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经济的医疗服务。

2.1 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利用综合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进行资源整合,通过网络系统连接技术,建立覆盖大医院和社区医疗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实现远程医疗、电子病历、转诊等数字医疗功能,达到大医院与社区医疗中心之间医学资源共享,双向交流。同时带动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的管理、传染病的预报等。例如:社区医疗中心不具备某些化验项目、B超、放射、CT等这些检查的设备、医生和技术,也不需要再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投资购置这些设备。这就需要建立网络联接检查远程申请,建立医疗检查远程预约、检查结果报告、图像浏览等功能,做到医院与社区之间患者检查结果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实现在社区医疗中心做相关检查,通过网络传输到由医院专科医生出报告,社区医生工作站浏览报告。

2.2 合理规划 拓宽社区医疗服务思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特色社区医疗服务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格局为目标,利用资源优势,将现代医疗技术和优秀医务人员投入到社区医疗服务中,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服务。

2.2.1 社区医疗开展“家庭病床” 依托大型综合医院资源,社区医疗除了有贴近社区居民,方便常见病就诊的优势之外,对于居民的慢性病,社区医疗也不乏优势。现实中,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正在成为影响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综合医院却不可能对居民提供慢性病的长期跟踪观察与治疗,这也是很多猝死病例发生的关键原因所在。而社区医疗由于贴近居民,完全可以实现对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治疗。并及时对患者发出预警。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杀手型慢性病的最有效治疗,一方面降低医疗费用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

2.2.2 准确定位,明确重点服务对象 如今人口流动频繁,家庭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老年人也越来越孤独。对他们而言,自己到医院排队看病取药,简直就是一场大战役。大多数老年人也就是一些常规性、季节性的老年病、慢性病,只需及时诊疗、拿药、打针、输液调理等,多数情况下是用不着大费周折上医院的。另一侧重点为儿童。儿童期健康是成人期健康的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侧重于预防保健,包括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儿童生长发育体检、心理卫生及常规性疾病防治。

2.2.3 借助强大的医疗资源优势 一是医院可以通过返聘优秀老专家到社区医疗中心坐诊、巡诊,对疑难疾病会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既节省了看病费用,又缩短了看病时间。二是提供培训提高社区医生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免费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管理人员进修,安排社区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2.3 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打造社区卫生新亮点

篇(2)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0-01

目前,糖尿病正如猛虎下山一样肆虐中国,在糖尿病迅速蔓延的严峻形式下,控制糖尿病,已刻不容缓!糖尿病在中国发病率高主要是由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对糖尿病的缺乏导致的。随着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使更多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和先兆,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及防治,探索社区糖尿病防治管理体系,有效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

1 社区糖尿病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对糖尿病重视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对糖尿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的减少病人的并发症等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社区居民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尤其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不够重视。

1.2 社区卫生机构自身能力不足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上资金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后,辅助检查手段欠缺[1]。社区人员专业水平高,糖尿病理论知识缺乏,会导致对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及治疗不够规范;社区医务人员人力资源不足,也不能充分做好社区糖尿病的普查、宣教及跟踪随访工作。

1.3 机构间信息无法共享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当患者由社区转到医院时,社区卫无法通过信息平台将患者的档案传到医院。而患者从医院转回社区时,相关的资料也无法传到社区,这既不利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信息,也不利于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随访,也使得社区卫生服务连续性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1.4 没有建立糖尿病管理的医护团队

社区缺乏糖尿病专科医师及专职护士。专科护士作为糖尿病防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极其重要[2]。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使得护理这类病人成为一个盲点及难点。

2 社区糖尿病管理的优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最基层的医疗保健单位,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糖尿病的预防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发挥其优势,责无旁贷地把社区糖尿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完善糖尿病防治管理体系入手,规范糖尿病的诊断程序,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2.1 充分利用地区内的医疗资源,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建立社区和三级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网络,实施社区-医院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社区糖尿病防治的力度[3]。因糖尿病治疗是一种对专业知识和治疗经验依赖性非常强的工作,良好的糖尿病管理需要社区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合作,这种社区与三级医院联合管理,专家与全科医生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是社区慢病管理的有效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主动与上级医疗机构保持业务联系,根据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切实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定出需要医院指导和支持的计划。

2.3 建立社区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各医疗机构之间探索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或者在各地、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实现信息一体化,使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及就诊情况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2.4 完善社区糖尿病防治管理体系。政府应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提高社区卫生技术水平和素质,同时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强调社区卫生机构对糖尿病诊疗的及时、安全有效和连贯性,以及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的指导作用,转变居民就医观念,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并结合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引导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从而降低社区居民的疾病负担。

2.4.1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一方面应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尽可能将弱势群体纳入医保范围,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另一方面提高医疗保险经费,增加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增加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确保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切实解决居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3 结论

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以三级医院为依托,通过建立三级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使糖尿病及高危人群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建立双向转诊网络,实行全科医生一对一管理,运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的个体化综合管理方法,提升对社区糖尿病的预防。这种社区与三级医院联合管理,专家与全科医生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是社区慢病管理的有效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1 综合医院同社区医院相比存在以下优势

1.1医务人员医疗素质高现在综合医院人员一般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职工作人员很多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在工作业务以及学术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素质。

1.2医疗设备配置齐全综合医院一般资金较为雄厚,医疗设备向大型化、数字化、高精密化发展,通常是这个领域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如DR,螺旋CT,MRI,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等大型设备一应俱全。充分保证了临床工作的需要。

1.3科室建制齐全综合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各个学科齐全的临床科室。例如重庆医科大学目前就有32个临床医疗科室、6个医技科室、9个ICU。几乎涵盖了临床学科的各个方面。

1.4技术水平较高医院利用其具有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展高、精、尖技术,进一步扩大其技术优势,同时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使其医疗技术水平在当地乃至全国具有领先水平。

1.5患者信任度高 许多大型综合医院是具有优良传统的“名院”,在当地以至全国都有相当的知名度,治愈了大量的患者,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在患者中的信任度很高。

2 社区医院优势

2.1就诊便捷许多社区医院临近居住地,群众平时看病只要走上几步路,甚至打个电话医务人员及时上门服务,免了不少的麻烦。不用乘坐交通工具进城出远门看病,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偏僻乡村,出门看趟病来回起码要一整天,甚至还要在外住宿过夜。在社区医院就诊便于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有利于社区群众的健康。就诊几乎是随到随诊,免去排队挂号等手续,方便患者就医。

2.2费用较低社区医院就诊医药费用,相比许多大医院动辄成百上千的诊疗费用,实实在在的减轻了群众看病的经济负担,较好地解决了“看病贵”的现象。

2.3对慢性病的管理许多慢性病,老年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治疗,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患者不可能每天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在社区医院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许多社区医院建立了慢性病患者的社区档案,有患者病情及就医的详细记录,医生可以根据记录和目前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治疗的疗效。

篇(4)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济宁市12个县市区卫生局、14家中医院、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业人员78人和随机选取的就诊群众50人,共计128人。

1.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对调查数据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药需求效果应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情况 调查显示,济宁市有42.9%的中医院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院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重视程度不够,虽参与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多数是将其附属门诊部直接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能和运作模式不能随之转型,有些中医院甚至没有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通过开展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全市有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个,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医药专家工作站15个,中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占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的29.5%,中医特色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体现,但中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融合协作不够,人才和技术优势不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体现,中医院的人员与技术参与率不足4.0%。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中医药效果 通过笔者统计中医药人员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人数的5.3%,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群中应用中医药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的36.4%,中医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23.1%,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18.6%。16.7%的社区居民首选中医药治疗,其中>60岁的老年人占81.1%。中医医疗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占比例为45.3%。中医预防占26.9%,有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均医药费用较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低6.1%。

3 讨论

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是医改方案提出的明确要求。利用中医院现有人员、技术优势。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广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引导一般诊疗下沉,逐步实现基层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中医医疗机构就诊人群相对固定化、中医药财政投入多元化、中医药服务拓展多样化。

3.1 供需理论分析 中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成本低、收益大的显著优点。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群中慢性病、老年病占54.8%,受疾病的认知水平和长期就诊经历影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较大的医疗保健需求。中医院仅需要将中医药服务外延至其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将会拥有固定的就诊人群和服务对象,使最小的医疗资源产生持续性的效益。

篇(5)

二是建立以医疗保健为主要方面的就医帮助服务体系。要以地方大医院为依托,全面启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设立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并把社区卫生医疗网点纳入医保就医定点范围,确保社区参保老干部就近就医;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应与地方大医院定点协作挂钩,建立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关系,使“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成为主要的就医模式。对老干部就医发放优惠卡,让他们享受方便、价廉、优质的服务;并坚持常年向老干部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分季度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医疗保健知识咨询讲座。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坚持向特困老干部提供医疗救助。条件允许的,社区应配备具有治疗、抢救、康复、安养四大功能的正规定点医院,使老干部在社区一般疾病可得到治疗,急症、重症能及时得到抢救,对日常医疗保健能提供咨询指导,对半自理、无自理能力的有条件提供全方位的照料。

三是建立以思想稳定为主要取向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要按规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或党小组,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并以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在社区”活动为抓手,引导老干部党员自觉体现先进性。要建立老干部协会等自管组织,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社区干部要与老干部加强联系,坚持定期上门走访看望、交心谈心、了解情况,并针对他们的思想、生活等问题,帮助解惑释疑。

篇(6)

我区成立于**年3月,地处深圳经济特区东部,下设沙头角、海山、**、梅沙4个街道办事处、17个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72.6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54平方公里,人口为16.28万,其中户籍人口3.02万,暂住人口13.26万。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2个。其中有社区医院3家,社康中心16家,社会医疗机构10家(其中个体诊所8家,门诊部2家),企、事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12个。现有医疗急救网点3个,居民拨通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可在2分钟内出车,辖区居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得到医疗救护服务。**年末,全区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0人,病床350张。**年全区卫生事业总投入6822万元,业务收入7850万元。

(一)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依托三家社区医院,即区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盐港医院(一级甲等医院)、妇幼保健院,按照“院办院管”的思路,截至**年3月底,我区17个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每个社康中心都与医疗保险支付系统联网,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社康网点和医保网点两个100%覆盖率。在4个街道各建立了一个残疾人康复站,将社康中心纳入为低保人员提供医疗救助的定点机构。为13.2万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实现了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便捷、优质、廉价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较丰富的中医中药卫生资源。盐港医院一直按照中医特色建设医院。区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中医康复科、中医制剂室。全区有四所放心中药房。另外,我区设有2家中西医综合门诊部,2家中医诊所和1家中西医联合诊所。辖区内中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2人,医师(士)24人。在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中,中医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3名,占社区医务人员的28.4%。近年来,我区加强了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了创建区级医院示范中医科活动。**年,区人民医院引进了1名全国重点培养的名中医,该院脾胃病专科、肾脏病专科和肝病专科在全市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盐港医院不仅注重中医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效果,而且突出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的疗效优势,对风湿病症、痛风、软组织损伤、肩颈腰腿痛、面神经麻痹、骨质疏松症等病的治疗,采取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显示出中医药独特的疗效优势。此外,我区重视中医药研究工作。**年,全区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中医论文7篇,区级科研立项1项。

二、中医药进社区的主要做法

我区户籍居民以客家人居多,他们对传统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易于接受,中医药简、便、廉的治疗方法,符合老年病、慢性病人的需求,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一)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中药服务。“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全面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充分挖掘传统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把优先大力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构建新型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全民安康工程的首要任务列入十五期间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并相应制订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规划。在社康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卫生、计划、财政、人事、民政、计生、社保、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良好发展局面。**~**年,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943万元;每年中医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达到7.8%,社区健康服务经费占16.5%;区社保管理部门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区规划部门将社康中心的选址在法定图则和详细蓝图规划层面具体落实,区建设部门在办理报建手续和工程验收时予以把关;在区机构编制部门、区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中医药人才培训等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并为中医人才的引进开通了“绿色通道”;各街道办事处积极协助社康中心解决用房问题、协助入户调查和开展家庭访视等工作;稳健的人、财、物投入机制,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的开展。

(二)全面配套发展中医药技术的资源。为了保障中医药技术在社区得以持续发展。我区要求社康中心在设置业务用房时,在符合《**社区健康服务基本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40~6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在设备上,为各社康中心配置了推拿床、针灸针、针灸治疗仪、拔火罐等简廉实用的中医设备。为使社区社康中心更好开展中医药工作,我区除在社康中心充实中医药人员外,还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中医专家定期到社区工作等。为了提高社区中医队伍的素质,我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对非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员进行医学继续教育,并把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纳入了全科医生培训内容。

(三)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点。为了满足本地居民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年,我区对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桥东、中英街、小梅沙、海涛、**等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社康中心收入中,药费只占总收入的32.3%(全区平均水平42.7%)。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区提出了“中医进社区”的总体思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把中英街社康中心和新建的桥东、海涛等社康中心作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示范点。

目前,桥东社康中心为近万名居民提供健康服务,配备多名中医主治医师负责全科诊疗工作,设立独立的中药房,开展了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9种中医、针灸特色服务,配备374种中成药品种。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该社康中心添置了煎药机,方便了居民煎服中药。中英街社康中心运用中医药进行系统医疗,护理照顾,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省城市初保评审团认为这是“小规范,大方向”。该中心于**年被**省评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

(四)全面普及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年,我区印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工作的通知》,把“中医进社区”纳入政府工作,形成了推动“中医进社区”工作的合力。目前,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都配备了1~2名中医主治医师,64.5%以上的全科医师接受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所有中医执业医师接受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或规范化培训。开设中医诊室,配备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和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等。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全区有13家社康中心开展了中医药服务项目,占社康中心的81.25%;**年全区中医诊疗人次为12.56万,占全区诊疗人次的22.4%。

(五)中医药技术服务融入六大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医疗保健机构。为了加强内涵建设,适应群众需求,在加强社康中心的内涵建设时,我区充分把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六大功能中。一是将中医工作融入健康教育工作中。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贴近生活,百姓易于接受,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中,逐渐显示出自身优势。各社康中心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我局出台了《健康教育宣讲实施方案》、《关于规范我区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组建了“健康教育宣讲团”,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学校和企业的协助下,每周深入居民区、工厂、学校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提高了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目前,全区共制定了中医健康教育处方11种。此外,区广播电视台,每天准时播出中医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讲座。二是运用中医积极参与辖区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年抗击非典型肺炎期间,盐港医院每天向该片区的大企业赠送煎服中药,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三是将中医工作融入保健和康复工作中。各社康中心制定和实施有中医药内容的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方案,开展具有中药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为了加强对老年人和慢病病人的管理,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中英街社康中心在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功能中,指导社区老年人开展太极拳、太极剑等健身活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老年病和慢性病。在疾病诊治、康复上,该中心积极采用中医、中药、推拿、针灸、药浴等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综合手段,提高疗效。四是将中医药技术融入社区医疗服务中。我区外来劳务工占全区人口的80%,为了解决他们就医难的问题,**年,我区组建了“健康大篷车”,以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主,每周到各个社区、工人生活区轮流开展基本疾病诊疗活动,免诊金,常规检查收半费,送去治疗常见疾病的“一元药”,让外来劳务工和居民享受到了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五是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咨询及指导。

三、中医药进社区的主要成效

中医进社区在**的实践证明,发挥传统医学特色和优势,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家庭、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既符合民情、又顺应民意,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减负,为百姓解愁,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国策落到了实处。

(一)缓解了群众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趋势。近年来,我区各医院不断更新观念,拓展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办出了中医特色,使社康中心更好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六大任务,成为社康中心中医药工作的示范。中医的廉价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受居民的欢迎。据**卫生局公布的**年全市居民医疗费用情况统计表明,我区社区医院每诊疗人次费用、每出院者费用、每床日费用、单病种费用及药品费用远远低于全市其他同类医疗机构水平。

(二)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近年来,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从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多样化的角度,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的服务,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制定和实施有中医药内容的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方案,开展具有中药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迎合了居民的服务需求,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三)推进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弱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年我区提出了的“病者有其医”计划。区民政部门利用社康中心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廉价优势,将社康中心纳入为低保人员提供医疗救助的定点机构。低保人员在社区医院和社康中心就诊,免收挂号费,药品费和材料费8.5折优惠,其它医疗费用按7折优惠。同时,低保人员可凭社康中心开具的医疗收费票据,按规定向区民政局申请医疗费用补助。通过推出“一元药”,开通“健康大篷车”,依托社康中心开展劳务工合作医疗,让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和外来劳务工的医疗保健得到了保障。

(四)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中医药进社区,在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对推动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病源,促进社康中心建设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提高了社康中心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市卫生局**年组织的全市社康中心年度考核评估中,**区有7家单位参加考核评估,成绩均在900分以上,其中鹏湾和中英街社康中心在全市269个被检查单位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名、第四名;大梅沙、小梅沙社康中心也排在25名内。**年,全市参评社康中心275个,**区7个社康中心中有5个在900分以上。

篇(7)

关键词: 对接;SWOT;实施体会

Key words: cooperative connection;SWOT;practice and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71-02

0 引言

医改的目的,首要就是体现公益性,让更多的国民受益。要能达到医改的总体目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对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促进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巩固大医院与下级医院间的战略联盟关系。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居民真正享受到温馨、便捷、质优和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缓解三级医院医疗压力,从而达到患者、医院、社区三方面共赢的良好局面。

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组合。SWOT分析法是在通过分析环境而发现机会和威胁的同时,分析组织资源,识别自身优势和劣势,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组织在即将变化的环境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占领战略制高点。[1]本文通过此方法分析“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院”现状,并结合自身工作阐述了实施体会。

1 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院对接的SWOT分析

1.1 大型公立医院对接中的SWOT分析 优势:大医院是医疗市场的主导力量,拥有优秀的人才、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医疗设备、规范化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劣势:病人扎堆就医,较拥挤,病房“一床难求”,医疗成本相对较高,故收费较高。机会: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病源充足,市场需求量大,能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威胁:新医改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办医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势必造成医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2 基层医院对接中的SWOT分析 优势:能提供家门口便捷的医疗服务,医疗收费相对低廉。劣势:主要因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相对落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导致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机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新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之一,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并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2]。同时随着老龄化时代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多,都需要依靠基层医院长期的防治。威胁:患者就医导向缺乏社区信任,患者已经形成对综合性大医院高等级诊疗技术水平的依赖。基层医院缺乏全科医生,人员不稳定以及超范围行医现象比较普遍。

1.3 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院对接SWOT分析 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皆为医疗卫生市场的独立竞争主体,两者必须对结成“利益联合体”,才能共谋发展,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优势:对接有益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简言之就是“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和康复回社区”,分流病人分级看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接是利益共赢的最好方式。大医院将其部分资源沉到基层,既能惠民,又能拓展医疗市场份额,扩大学术研究的范围。而基层医院也能借助大医院的外力,获取优质的人力资源,在短时间内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劣势:对接过程中资源不均等(转上容易,转下难)。主要是患者已经形成对综合性大医院高等级诊疗技术水平的依赖,而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对接转诊标准模糊不清。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导致出现不合理的转诊。机会: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对接将是今后医疗卫生发展的趋势,这种医疗体制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民生问题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有效作用,也是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都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威胁:医疗机构的不良竞争。我国卫生行业市场化之后,政府对医院的资金投入减少,医院和社区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扩大收治等途径获取收益,会出现争抢病源,导致对接不畅。

2 开展与基层医院对接工作的实施体会

2009年,无锡二院与崇安区卫生局及其下属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关系,着力抓好门诊及查房制度、双向转诊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专家下社区会诊等制度的落实,通过“点对点”对口合作,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医院业务范围也有了明显的拓宽。

2.1 因地适宜,抓特色建设 无锡二院为发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管理、医疗专长,因地制宜地帮助各社区卫生中心积极开展新技术、扶持特色专科建设、开展医院规范化建设。三年来重点扶持江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技术服务;崇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辖区慢性病发病情况,建立了糖友俱乐部、高血压病人俱乐部,为居民提供更规范的糖尿病、高血压健康干预和康复服务;上马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药特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哮喘之家宣教中心”;广瑞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二院签订了《肿瘤双向转诊意向书》,开展肿瘤康复特色服务。形成了一批有自己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 因人而异,抓业务建设 要确保“双向转诊”通路畅通,无锡二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和合作,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①重点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置和急诊抢救能力的提高等,改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及能力。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科室技术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或长期培训,提高其卫技人员业务水平。③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开展业务带教活动和短期培训,重点加强“三基”、中毒、急症抢救和常见病、多发病及国家配置基本设备操作应用的培训,提高社区服务中心业务人员整体水平。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可免费参加医院举办的各种学习(如早读、晚读、季读)、业务培训班。⑤定期安排相关科室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门诊和查房。⑥安排晋升职称前中青年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中心轮转。

2.3 制度保障,狠抓实效 医院特成立了“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小组”,建立“医院社区双向转诊管理制度”,每季度由各工作组秘书将本组支援情况和转诊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提交领导小组审核,就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及时解决,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将对在双向转诊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工作组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通过以上合作方式,仅2012年我院累计接诊患者8500余人次、上转7875个门急诊病人和506个住院病人、下转3863个门诊病人和54个住院病人、开展手术100余例、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150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6项、开设讲座65场次、业务培训950人次、教学查房70次、手术示教52次,免费接收40名业务骨干及管理干部来院进修,免费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参加医院的早晚读等业务学习582人次,使此项工作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篇(8)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篇(9)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社区卫生体系的作用

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社区卫生要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社区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1.社区预防和康复

社区卫生的规模和条件限制下决定社区卫生所能涉及的医疗方面,即患者的手术和治疗不太可能在社区卫生进行,这些病症需要到大型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但患者在生病前和生病后就需要社区卫生来干预:社区预防主要针对于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以及慢性病的控制,此外还要协助卫生执法部门对社区内的卫生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社区康复与医疗康复最大不同在于社区康复体现了医疗和保健一体化,全科医疗服务将会贯穿社区康复的全过程。

2.社区医疗和保健

社区卫生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的基础医疗可以很方便的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作为社区的一份子更容易处理与病患之间的关系,适合基层医疗。社区保健则不仅从小到老,即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保健还要参与到精神卫生保健上,防范亚健康状态。

3.健康教育和促进

社区健康教育的核心实际上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人类全身心发展为核心的服务模式,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消除潜在的健康危害因素。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卫生保健的诸多方面,也为促进健康,提升生命质量夯实基础。

二、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卫生存在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从1997年起进行了15年时间,这期间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的欢迎和认可也说明社区卫生的优势逐渐显现。但社区卫生的发展速度仍然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笔者认为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

1.现有动力机制难以降低社区卫生成本

现有的社区卫生实际上是自筹资金、自负盈亏、以药养医的诊所模式,这种依赖出售药品和加价输液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仅仅维持基本运转,也就缺乏落实公共卫生的积极性,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卫生还面临着地区差异、贫富差异以及观念差异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许多可以从基层进行预防的疾病发展为严重的病患,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也给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社区卫生体系不成熟

发达地区具有天然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可以方便、迅速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包括标准化的社区卫生系统建设和管理,监督评价体系,新型技术应用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保障政策。这些都是社区卫生建立完善的最基本资源,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想要迅速实现社区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原有的卫生服务成为私人卫生服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基层的卫生服务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都已经退变成了一个特殊商品的交易市场,消费者个体成为这个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快于社区卫生发展的速度,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基础医疗保障,社区卫生体系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地关注。

3.从业人员结构不统一

我国从社区卫生发展开始才建立起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开展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培训也仅限制在大中型城市中。因为社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又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参与社区卫生的人才也不断的流失,人力资源向高端卫生机构快速集中。在县级以下的社区卫生层次,消费者可以利用的卫生资源仅仅是原先的卫生室和乡村医生,这些从以前的赤脚医生转变过来的卫生人员严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一些能够留在基层的医学类中专毕业生的医学水平也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的要求。

三、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卫生的改进

现有的模式肯定难以实现对新城镇化居民的医疗保障,于是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希望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卫生发挥基础医疗保障作用提供帮助。

1.明确政策引导,改革社区卫生动力机制

社区卫生的从业人员收入一律工资化,不再以售药牟利的形式出现。笔者认为,一方面以集体出资的方式购买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卫生人员的服务成本,要签署明确的社区卫生服务协议,即统一进药、统一定价、免费基本医疗等项目;另一方面由政府财政支持专项资金,政府推动社区卫生体系建设。这样由政府出资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由集体出资维持社区卫生的正常运转,由居民服务反馈进行监督,形成了一个长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

2.坚持政府主导,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主导公共事业的核心,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明确落实实施的具体措施,主要调整当前的卫生服务资源,将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造转型为社区卫生网络。财政也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在社区卫生体系建立的初期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在后期运转时适时介入,成为一个坚实的稳定器。此外,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事业编制,实行以岗位和绩效工资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社区卫生的服务质量。

篇(10)

随着社会医学的模式在逐渐转变,医疗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然而"看病难"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中,被称作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2011年国务院规范了全科医生制度。但中国目前的全科医生制度要如何发展?全科医生怎样才能更好的为民众服务?全科医生医疗服务体系怎样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的国情?一直是国家在探索,百姓很关心的问题。

现实向我们展示了在医疗条件好的三甲医院内发展全科的可能性。北京市三甲医院多,且交通便利,可能比去社区卫生机构更便捷;依托三甲医院强大的技术优势,将一部分患者带进社区医院,这在客观上使三甲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可能成为连接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的桥梁,真正承担起双向转诊的任务,从而带动社区医疗的发展,做到减缓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那么在三甲医院设立并发展全科医学科有哪些优势呢?

1医疗角度

1.1人力资源优势 三甲医院的医生多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专业素质及人文素养较高;且经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更系统全面地从事临床工作。

1.2医疗技术优势 目前社区医院的诊疗条件比较简陋,检测手段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诊疗需要。而三甲医院的诊疗设备先进、诊治流程规范,可以使患者尽快得到全面、系统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被反复询问及接受检查的时间,更大地节约了医疗资源。

1.3综合实力优势

1.3.1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医院里老年患者人数逐年增加,他们常常同时合并多系统疾病,即使病情稳定,到三甲医院也不得不到2~3个专业科室就诊,非常麻烦;另外,专科医师有可能只考虑本专业的疾病,导致会出现合并多系统疾病的患者用药过多或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而在全科就诊可以实现对此类患者多种疾病的综合管理,解决患者奔波于多个专科的实际困难。

1.3.2有初诊检查的优势 有些患者说不清自己该看哪个科,三甲医院的全科应该是最初的、最合理的选择。在这里对患者进行最初的询问、检查,将患者推荐到相应科室进一步诊治;许多复杂、疑难的疾病同时涉及多个专业,在全科设立病房可解决患者因多种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时,各个专科相互推诿的问题。这样做,应该会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看病难"的局面,依托现有的医疗体制和资源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由此,全科门诊分流了一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可以为专科节省部分号源。

2教学角度

2.1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需要在三甲医院完成临床轮转,但在轮转期间各个专科只针对本专业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受训者仍缺乏整体意识。在三甲医院设立全科医疗科后,会有专人负责轮转过程中的全程督导,更有利于提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2.2中青年医师成长 二、三级医院的中青年医师成长需要经过系统的专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专科医师也必须具备坚实而宽广的全科基础才能系统全面的诊断和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在三甲医院内设置和发展全科医学科,设立门诊和病房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全科医学的教学工作和全科医师的人才培养,包括医学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全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全科研究生的培养、全科医师的持续继续教育以及全科医师的师资培训。

北京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几所三甲医院确实设置了全科医学科,如宣武医院、友谊医院等,但它们都设在医院本部之外,和社区的全科医学类似;或医院把全科医学科挂靠在老年病学科、呼吸科等,没有起到全科医学科真正意义的或只是挂名,不能很好地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以我院为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积极响应北京市卫生局号召,于2009年率先建立了全科医学科,开创了北京市在三甲医院从事全科工作的先河。安贞医院全科医学科及安贞医院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北京市卫生局全科医师规划化培训基地、中国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及社区全科医学教研室。2013年被中医管理局评为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为此争得北京市发改委首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改造经费3000万。该科室从名不见经传发展到目前日均300名左右的就诊量,随着安贞医院的全科医学科的成立,所管辖的社区医院也逐渐壮大起来,病源渐渐增多;有的老年患者专程把自己医疗保险关系转入安贞医院,用老百姓的话说:"在这儿看病太方便了"。全科医学科要真正意义成为连接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桥梁,这也是北京三甲医院内成立全科医学科的典范。当然还存在困难很多,比如院领导要统一思想、建设完善新型科室:目前存在的诊室很少,没有病房等。但相信,只要有信念,就有成功的希望。

现有的医疗形势和实践均证明,在三甲医院单设立全科医疗科不仅可行,而且应该得到推广:即方便许多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就医复诊、检查、取药;又缓解专科看病难、一人多种疾病要多个科室排队看病开药;同时解决医院拥挤现象;又给社区患者上大医院看疑难重病建分诊大平台。从真正意义上:即能做到双向转诊、又能起到小病上社区、大病到医院的良性循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杨,王碧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及稳定全科医生的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697-700.

[2]程艳,胡江,刘铮然,等.全科医生在三甲医院中的培训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6):124.

[3]李健.论中国的全科医学[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9(3):37-38.

[4]杨艳红,裴汉军,张杰梅,等.全科医师临床带教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1):106,150.

[5]劳婉桃.综合医院延伸社区卫生服务的探索与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5,3(11):43-44.

上一篇: 医院的档案管理 下一篇: 保安服务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