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的价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6 08:48: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艺术审美的价值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艺术审美的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64-01

舞蹈是人们以身体为工具,表达自身想法、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舞蹈来源于各民族劳动人民,表达着劳动人民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反映了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我国有56个民族,拥有悠久的社会历史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而各民族舞蹈又由于地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之间存在差异,民族舞蹈也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是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一、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舞蹈与文字不同,其是一种以肢体动作为工具表现自身情感、思想的方法,其能够通过动作、技巧、姿态等方面表现古老的宗教祭祀或民族节日等风俗活动[1]。舞蹈表演者通过自身的表演将上述信息呈现出来,从而让观众理解并得以传承,民族舞蹈从本质来说是反映各民族文化的艺术,拥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一)韵律美。舞蹈在我国古代就发展得非常成熟。《丝路花雨》是一部以敦煌壁画为原型创作的舞蹈剧,其通过表现舞者群像流动线条的韵律美,舞者在舞台上尽情飞舞,并以独特的东方造型和肢体动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2]。韵律美是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通过有规律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结合音乐给予人们一场视觉、听觉盛宴。

(二)创造美。舞蹈具有运动美,也就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但是在动作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间隙或停顿,这种有迹可循的间隙和停顿会让观众在视觉方面保持相应的停顿状态,也就是基于这一特点,赋予舞蹈更多的创造美。因此,舞蹈作品编排过程中,舞蹈表演者总是会在每个停顿间隙摆出不同的造型,并将这些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舞蹈动作。此外,民族舞蹈在创作过程中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例如《安代舞》的原型是草原民族信奉萨满教的祭祀仪式。舞蹈表演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将舞蹈造型转变为肢体动作,并将这些动作在舞台表演中进行活化表演。

(三)情感美。舞蹈能够表现舞蹈家的情感、思想,我国的民族舞蹈则从不同层面上表现了民族劳动人民对社会活动的认知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例如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的《两棵树》,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夫妻树和相思树,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其通过将树人格化,利用舞蹈表现青年男女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好愿望[3]。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光靠肢体动作是无法打动观众的,所有的舞蹈表演都需要通过抒发某种情感,并以肢体动作去表现它,让观众感受到舞者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二、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我国民族舞蹈的种类多样,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

(一)丰富性。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文章主要对几种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舞蹈进行分析。1.蒙古族舞蹈: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就过着游牧的生活,其民族文化具有勇猛、拼搏的精神,因此在舞蹈表现中多与草原狩猎和游牧生活有关。蒙古族舞蹈中有许多动作都是模仿凶猛的动物,具有雄浑、豪迈的特征,这与其自古以来对草原和勇敢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2.维吾尔族舞蹈: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维吾尔族舞蹈继承了“乐舞”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取东方与西方舞蹈的精华,经过历史的演变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舞蹈风格。

(二)民族性。由于各民族生活地域、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舞蹈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民族精神,因此在民族舞蹈表演中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傣族舞蹈优美含蓄,孔雀舞中表现的温和典雅与傣族人的民族特性非常相符,凸显了民族自尊心。

(三)文化性。每个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会沉淀下其特有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会逐渐被传承下来。民族舞蹈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舞蹈表演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民族特征。例如蒙古族自古以游牧、狩猎为生,骑马、弯弓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被使用,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三、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然后讨论了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旨在推动民族舞蹈的弘扬与发展,保护我国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韩珂.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J].大舞台,2012,23(9):102-103.

[2]代欢.民族之根,时代之魂――关于内蒙民族舞蹈发展的民族性及其审美个性[J].乐府新声,2015,33(2):193-196.

篇(2)

一、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概述

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最新兴的行业,因此其创作人员来自于许多相关专业,例如计算机软件、美术、工程设计、影视、广告等等。正因为如此,各个行业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重点,或欣赏计算机精确的描绘,或把逻辑性放在首位,或从秩序性入手,或从艺术感觉开始,或注重画面本身的华丽、色彩的饱和与丰富,这些都是各有独特的创作方法。不同专业人士制作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把握的关键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于是迥异的风格和效果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使数字化视觉艺术呈现群星璀璨的特色,这是其它既有的艺术门类所不及的,也是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有着自身所特有的语言特征。从艺术本体特性来看,数字化艺术创作对传统影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原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重新进行了解构和延伸。在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造型与展示能力得以大大拓展和丰富,它承续着传统艺术对空间的占有,吸纳影像艺术中运动和声音两个构成要素,在表现力上增加了听觉感知与时间流动两个新型审美维度。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满足了后现代艺术中追求视觉的文化企图和社会语境。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基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其特定的空间、艺术追求和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它有自己特有的节律,是造型、情节、场景、境语、声响等各种因素的重复、间隔、交替、渐变等手法整合统一的应用。

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初探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也日益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的分析,有助于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间离效果与人性化价值

间离效果几乎是所有艺术样式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而且极具有审美的意义。简单地说,它是与现实中人们的视感官所感受到的“真实”状态的差异而产生的有“距离”的美感。而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也一直在强调艺术创作与“现实”情形之间的间离效果。比如幻想化的造型,随心所欲的动作表现等等。无论是漫画风格或写实风格的动画,都对取自于自然(现实)或产生于幻想的形象进行了夸张、归纳的主观创造,使其成为艺术家心灵的“意象”。它强调的是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以此来满足观众“轻松有趣”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这一艺术样式的间离效果的与众不同之处还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制作技巧与创作过程。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不同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理轨迹,同时也显现出数字化影像设计创作的最具人性化价值的一面。设计师在描绘与设计每一个形象与动作之时,注入越多的主观意图,其结果必然会更大地拉开与客观现实的距离,而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本身的创造性价值便由此而生。而经设计师之手创作的一幅幅作品给观众提供了最直接的人性化与情感化的图形信息。这无疑是构成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文精神的宣扬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用一定的艺术符号来反映客观事物,加上设计师个人的的审美取向和感彩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因此,这些创作作品中,凭借影像与生活的直接展开照面,来传达真实的人文信息。它们体现着高度的人文精神。

(三)高度的科技型、自主性和创造性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关涉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其中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尤甚。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一项高科技运作,具有强烈的高科技性。同时,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又对传统影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原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重新进行了解构和延伸。无论是色彩、影调、还是用光、造型都可以通过后期对其进行主观调整,设计创作作品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而数字化影像所带来的创造性,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电影院里的火爆电影、电视机中的新潮动漫还是各类电视节目的栏目包装,都无不显示出了数字影像艺术创作的高度的创造性。

(四)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梦与真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再造。有人说过数字化影像是生活之外的生活,是让生活成为虚幻、成为梦境、成为奇观的手段之一。因此,运用数字化制作技术创作的模拟现实的动画作品,是一种以幻想的造型,真实的视觉效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纠缠在“梦与真”的数字化影像促使了大众对于影像奇观的不懈爱好和追求,也反映出现代人对虚拟现实的渴望。

三、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思考

数字化影像作为一种获取生活世界图像的技艺性活动,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语言、文字和图案表述的新型文化传达方式。但是它所体现的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上的艺术创作形式,因而数字化影像作品正是为这种描述现实与虚幻的视觉精度高的图像文本。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的分析与探讨,对影像的创作与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有助于影像数字化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对数字化影像的审美价值分析,为我们继续挖掘数字化影像图像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结论

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影像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简述,初探了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在具体创作中,设计师应注意数字化影响创作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素养和业务水平,使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可以健康有序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舞蹈通常都是具有很强的韵律性,在进行表演的时候,通过肢体的表情、造型、舞姿手势等,配合良好的韵律,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够从舞蹈的节奏感、协调性中体会舞蹈的韵律美,并且在和表演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的时候,能够增强生活的美好愿望,从而美化生活。韵律美主要是体现在舞蹈的气息和声韵进行了融合,通过舞蹈动作进行感情的依托,从而体现情感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韵律美贯穿在舞蹈整个过程中,对于人们的审美提高意义非凡。

(二)造型美

舞蹈具有很强的造型美。舞蹈主要是通过空间和时间的和谐统一来表现舞蹈的形势。在本质上舞蹈通过优美的造型能够展现良好的造型美。例如在《珊瑚舞》《千手观音》的表演中,主要是由舞蹈者精美的造型展示舞蹈的形式。舞蹈通过美好的音乐和良好的肢体动作,能够展现音乐和动作的融合,从而将舞蹈良好的表演题材进行融合,展示出对生活的良好的愿望。舞蹈的造型美体现和谐美、对称美、简约美,能够帮助观众进行造型美的价值提升。

二、舞蹈艺术形式审美价值

(一)舞蹈是审美价值主体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和观众都是审美价值的主体,通过主体价值标准,来衡量舞蹈形式的好坏。舞蹈的这两种主体形式造成了舞蹈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具有很强的对应性,能够让观众和表演者在心灵感悟方面达到统一。审美价值主体之间的思想认同、气氛渲染和情感交流,都是审美价值的进行方向。每一种艺术价值的评价标准都是审美价值的大小,所以要加强舞蹈艺术之间的审美行为,有行为的需求者和发生者。

(二)舞蹈是审美价值客体

舞蹈审美价值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应,在舞蹈审美价值客体中,主要是舞蹈艺术中原创出来的能够被观众接受的对象,这种主体和客体对应的关系,能够实现舞蹈本质上的情感交流,帮助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审美价值体系中,客体的中介特征会受到审美主体的影响,通过一种形式传递为另一种形式,能够加强大众对舞蹈的认同和理解。审美主要是包括潜能性、内涵性和现实性,观众在进行欣赏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舞蹈形式的观看,掌握直观的体态符号,直接影响审美价值的体现。舞蹈的审美形势推动了精神文明和艺术形式的发展,舞蹈的编排者考虑表演者和观众双重作用,能够创造出更加贴近生活的审美价值。

篇(4)

作为一门多声部声乐艺术,合唱追求的是高度谐和与统一。在培养合唱能力时往往有较多要求,具体内容包括如下:(1)音准良好;(2)发声方法统一;(3)节奏准确;(4)语言清晰;(5)音色变化丰富;(6)音响均衡协调。合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而合唱审美所具有的风格、意态、形态以及情态也极为丰富。合唱并不单纯是培养审美能力的艺术,更是引导人实现自我升华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唱训练可以视作一项系统性较强的育人工程,因此合唱指导教师应重视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确保其审美选择合理性。例如合唱发声方法,众所周知,合唱能力训练以发声方法为基础,而合唱训练在训练声音方面时通常选择美声唱法。从技术层面来说,美声唱法属于真假声结合,演唱者必须有一定气息支持,确保声音圆润丰满,实现人声、共鸣、音域以及音量的完美扩展;从审美角度而言,美声唱法重视对人声本质情感体现的追求,并与合唱和谐的本质相符。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商业化演出导致被包装的歌手缺乏最本质的人声力量,进而经过宣传形成一种导向,导致青少年审美观受到影响。这些声音混杂了太多音响设备的加工,大部分是“喊声”和“气声”,如果青少年去盲目模仿,则会影响到原本良好的歌喉,甚至毁损。在合唱中,“气声”和“喊声”不能为用声技术提供支持,同时对于人声所具有的细腻或雄伟无法予以体现,更不能展现音乐美独具的层次与细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和训练合唱时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结合作品,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用声、为什么要正确用声以及如何正确用声。学生一旦通过合唱实践确立科学合理的用声观念,并逐渐内化构筑出牢固的审美价值体系,进而会对流行歌曲中存在的反审美现象予以自觉抵制。

二、合唱行为体验中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参与合唱行为过程中能够产生合唱审美体验,而合唱行为体验中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于参与者的审美体验产生引导作用,因为参与者在体验合唱审美时不仅能够实现感情愉悦,同时还可获取某种理性启迪。

(一)合唱指导者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合唱行为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选材、准备、排练以及演出。合唱参与者能够通过选材和准备环节对合唱指导者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有所体会,指导者的审美趣味、理想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均会对作品选择产生影响。同时指导者审美取向也会对参与者的体验、审美追求产生影响。换而言之,合唱作品若韵味生动、情趣高尚且格调高雅,那么参与者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自然也会相应提升。以《哈里路亚》这部合唱曲为例,它是对十八世纪英国人民所具有的民主意向的一种反映,距今久矣。我们演唱这样的作品时同样也会激发内心深处对美好与崇高的向往,对往昔人类豪迈、进取、乐观以及自信的推崇。而合唱参与者也会产生特殊的人类情感魅力体验。

(二)作曲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

从排练到演出是整个合唱过程中参与者对作曲家审美价值取向的体验与再现。作曲家将自身情感、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体验内化为音乐符号,然后高度浓缩传达给受众。音乐作品的世代传唱是因为它承担了作曲家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当时世界的审美观与精神状态,同时也是对现代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需求的一种体现。例如1939年冼星海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给予中国抗日军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该作品具有博大而坚强的精神气象,内涵深刻,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趣味。冼星海对于反映主题精神美的那些崇高、壮阔和雄伟的作品极为推崇,善于表现人民群众的理想追求以及生命状态,他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雄浑博大的精神气象通过音乐淋漓尽致地传达给世人,当后世的我们传唱他的作品时,不仅能够对冼星海的个人情感体验与审美追求、精神气象有所认识,更感受到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共御外侮的悲壮豪迈之情。

(三)合唱审美价值取向的传播

篇(5)

【关键词】动画设计 艺术 审美价值

一、动画题材中的审美价值

动画片的题材是丰富多彩且趣味横生的,因此一些“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动画片题材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人们在观赏这一类的动画作品中对生活色彩浓烈一些的是很推崇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恰恰是和生活贴的很近的作品。在这里,没有妖魔鬼怪的相互厮杀,也没有激光火炮太空大战。清新、淡雅、亲切、自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自然知识的普及过程,一个疑团的解开,孩子们得到了一点真正的知识,也获得了那种解疑惑的快乐。他称道的是这样的提炼生活,这样的创意,称道的是妙手,才有此偶得。

二、动画画面中的审美价值

画面是影视动画中传达视觉内容的媒介,所以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影视动画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画面,一部动画作品的品质主要取决于画面的制作水平。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

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

三、动画造型中的审美价值

动画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丰富感情,采用夸张、变形、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造型设计为可视形象。动画中的造型其实间接地反映了设计者的审美倾向,影视动画占领市场的关键不只是技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形象,因为形象关系到人物性格魅力的塑造,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好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创造良好的商业收益,它还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角色的形象设计如果要准确定位,就要深入挖掘角色的个性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蕴含着审美价值。

在角色造型的设计上,审美价值要与设计手法、整体效果科学统一。动画的运动可以称为“动画表演”,具有拟人化、夸张化、简约化、程式化等特点。而动画造型的风格在现今社会,也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一个优秀的动画角色造型的审美价值要与美术风格、性格特征、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时代特点等方面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就要审美价值的动画形象。

四、动画色彩应用中的审美价值

在动画设计中,应该领悟主体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色彩,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来烘托主体形象,使之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吻合。在进行动画设计时,也要了解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红色常象征着热情、活泼、热闹、革命、温暖、幸福、吉祥、危险;橙色常象征着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黄色常象征着明朗、愉快、高贵、希望、发展、注意;绿色常象征着新鲜、平静、清爽、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希望,生长;蓝色常象征着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紫色常象征着优雅、高贵、魅力、自傲、轻率;白色常象征着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柔弱、虚无;灰色常象征着谦虚、平凡、沉默、中庸、寂寞、忧郁、消极;黑色常象征着严肃、沉默、黑暗、罪恶、恐怖、绝望、死亡;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色彩的体验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掺杂人们主观意识上的一些因素,使得色彩更加具有表现力。在动画设计中,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就像红色代表着喜庆,黄色代表着温暖。色彩在动画中的作用同样也是无法替代的,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色彩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动画表现得更真切、更有内涵。动画色彩的美学主要是通过人物、景色来体现的,合理的利用色彩有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人们在进行色彩美学应用的时候,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五、动画意境中的审美价值

篇(6)

美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应人们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要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学科,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专门的艺术院校承担的,但是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虽不以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它更重要的是为艺术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承受者——对艺术感兴趣,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某种程度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多样性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如没有这一土壤,其自身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师范艺术审美价值的社会背景及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中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认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将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领域内片面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对艺术活动、衣着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环境等缺乏审美基本常识,特别是有些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轻视艺术、歪曲艺术,甚至诋毁艺术时,我们怎能不感到忧虑呢?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自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说得严重一些,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它将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因此,加强当代师范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已刻不容缓。

在现实生活中,美以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归纳为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我们所说的审美原则就是社会审美、自然审美、形式审美和艺术审美相结合,就是将不同的秩序结合到一个包含性的经验统一中的联合,这些审美原则是构成个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艺术美泛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作品和其他劳动产品不同,劳动产品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而艺术作品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享受。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作品完成是艺术家的一个创作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就某一具体作品来说,客观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观对象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因为艺术作品的美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形态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而艺术美作为美的较高的形态,则更加充分体现了艺术家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价值系统,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是社会审美共同价值的基础。首先,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艺术接受者预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得以实现。其次,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审美价值总是先于社会审美价值。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旨在个体精神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响。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艺术接受者固然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来从事艺术接受活动的,但同时他又代表着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生命个体,也不存在离开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社会。一切社会性都是通过个体性来表现的,人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而面对艺术的双重价值时,就不可能以纯粹个体或纯粹社会集团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现。在主观态度上总是两方面相互渗透,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接受者那里与其某些个性因素相融合而带有自身的特点。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也会因社会价值的渗透而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获得的愉悦之情一般都是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渗透于个体审美价值所产生的效应。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上。当人因为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而投身于社会活动时,这种个体审美价值就转化为社会审美价值;当一种社会审美价值成为强化艺术活动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时,它就转化为个体审美价值了。我们对艺术双重审美价值的划分完全是着眼于艺术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无论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还是社会审美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唯独艺术作品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与艺术作品发生联系并从中得到满足,这样艺术对个体来说就显现出个体审美价值。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这种精神产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满足了社会的客观要求,于是艺术就具有社会审美价值。但生命个体总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又是生命个体所组成的,人既是个别存在,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因此,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又总是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发挥其功能作用的。

三、师范美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1.对个体审美发展应给予尊重

艺术个体审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审美态度、审美直觉和审美趣味,它明显地不同于科学认识、实用伦理的态度。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审美态度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没有系统接受审美教育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如果说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那么审美直觉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有些人认为这种直觉不可能通过教育手段来习得,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主体能力,这种说法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凡是人都具有灵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我们不否认某些艺术门类需要具有特有的先天直觉,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大多数师范学生的审美教育。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个体审美总是依凭某种参照来进行审美活动,而这种参照结构就是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性审美偏爱,审美偏爱是个性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成熟,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和平衡关系。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尊重个人的创造,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种类,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个性。广泛的艺术审美趣味,将为宽厚的胸襟和平等的民主精神奠定基础。

2.审美共性是审美个体发展的基础

成熟的审美标准首先体现在它与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比较符合,对不同形态的审美标准的涵盖面较大,符合大部分的审美实际,这就是审美共性。孔子说诗“可以群”。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意识到人类在情感生活上的相同与一致。通过艺术作品,我们理解别人的内心生活。在一种体验的情况下,自己的自我和别人的自我之间的界限在感情当中逐渐消失,产生一种同一感情。在这种感情中,一个精神存在与另一个精神存在就一致起来。对当今社会来说,起到沟通社会成员的情感,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艺术虽然是个人创作的产物和个人接受的对象,但它绝不仅仅具有个体审美价值。艺术同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方式。任何一种貌似纯个人的艺术活动都必然隐含着它的社会历史因素,任何个体审美价值必然隐含着艺术的审美共性。艺术的审美共性体现在社会对艺术的直接需求之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因素间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整体的发展。

在当代师范美育教育中,我们不能因艺术个体审美发展而轻视艺术社会审美价值的教育,也不能因艺术社会审美价值而阻碍艺术个体审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赵道飞,陆阳秋.美育与艺术鉴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1·动画家对大自然的生命体验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法国哲人卢梭说:大自然就是艺术家……她永远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这些梦想正是动画艺术的胚胎,它一旦成熟将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大自然的雄伟、大自然的温柔、大自然的慈爱……动画家在动画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是自身对于大自然的生命感受、生命体验、生命净化的艺术再现。它吸引观众对美好的大自然产生向往、依恋和探求,于是更加热爱大自然。海底世界的奇妙(《海底总动员》);江河之壮阔、峰峦之秀美(《山水情》);淳朴的田园风光给孩子们带来的童趣(《龙猫》)等等,让动画家与观众通过动画中的大自然景色达到了心灵的沟通、生命的融合。

2·动画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和精神需要(包括劳动创造、文化教育、审美享受、休闲娱乐等),人们也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动画家对社会的回报和奉献就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之中。也就是说,动画家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和体察人类社会的脉搏使之与自己的生命律动合拍,然后,将社会现实的情状通过主观的想象改造和变形投射到动画的虚幻世界里,让观众感到似真非真,亦真亦幻的心灵震撼,从而使动画家的生命律动与观众的生命律动在梦幻的潜意识中达到了融合,激发起生命的活力。动画世界主要是孩子们的世界,从这个角度说,动画家以自己童真般的生命动力为孩子们创造着真、善、美的美好世界,完成着培育未来的社会使命。

3·动画家对人生的向导作用

人生的价值目标是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它贯穿在个人一生的全部社会生活过程中,成为一个人全部思想活动和行为过程的内在动力。因此,动画家创造的为理想而奋斗的动画形象正是为青少年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典范形象。这正是《灌篮高手》、《梦幻街少女》等动画片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

(二)审美主体的生命理性与动画情感的融会统一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情感,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克服人性弱点也获得自由,因而艺术情感是包含着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通过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出来的。这种艺术情感是与理性、思想融为一体的。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正体现在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与统一之中,动画家的生命律动也表现在这两者的统一之中。这里的理性,包括科学理性、教育理性和道德理性。这里的情感称之为动画情感(冒昧制造这一概念,意在强调动画是艺术,就必须赋予艺术情感)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动画家必须将自己的艺术情感倾注在动画创作之中;其二,动画作品中的每个动画形象不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物品、事物、现象,甚至是妖魔鬼怪也都应该赋予它们符合各自心理、性格和情境的情感,实际上是动画家爱与憎、喜与怒、哀与乐等不同情感的外化。理性与情感之间并没有无法超越的鸿沟,高度的理性必然激发强烈的情感;激越的情感也积淀为理性的思考。

1·科学理性与动画情感的统一

科学是人类系统地反映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形式,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本质的方式。动画家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科学方法才能以高度的理性认识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社会等方面的规律和本质,也才能在有关科学题材的动画创作中准确地反映出来。但是,仅止于此,并没有达到艺术的层面,充其量不过是科普教材而已。现在有些科幻片、环保片不感动人,不受欢迎,主要原因就是缺少艺术情感。因此,动画家必须用激情点燃理性,进行大胆地想象,预测宇宙的未来、人类的命运……创造出艺术化的科学寓言式的动画片。《风之谷》、《幽灵公主》等正是宫崎骏的科学理性与艺术情感高度统一的产物,使观众在感情共鸣中获得了科学的启迪。

2·道德理性与动画情感的统一

道德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言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也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规范着人的行为方向。动画家正是以高尚的道德理性清醒地判断各种各样人、事、物的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从而产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外化、物态化到动画作品中去感染观赏者,使原本带有某种利害关系和实用价值的生活情感加以升华和净化,使之超越功利目的,而达到审美情感的境界。《钟楼怪人》所表达的崇高的道德情感深深打动了各国观众。

3·教育理性与动画情感的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手段,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动画家从教育理性的高度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出于对孩子们的深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爱,将这种理性与情感融汇到艺术想象中去,创造出美妙的动画形象,让孩子们在喜爱和欢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净化和提升。有些动画片把成人的说教通过动物等动画形象说出来,完全失去了动画艺术的美感,令人感到厌倦。美国的《芝麻街》之所以受到全世界孩子们的普遍喜爱,就是因为教育理性与动画情感巧妙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享受着审美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益。

二、动画作品的审美魅力

(一)动画艺术的审美张力

所谓审美张力,即是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内在审美价值在审美过程中被欣赏主体感受、体验、发掘、思考而不断呈现、扩张、发散出来的艺术魅力。

动画艺术的审美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陌生化的动画意象与人们惯常思维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审美张力

在动画银幕或屏幕上出现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各种事物、环境、气氛……,其造型、形态、动作、运动、色彩、声音以及情节、故事等一切视听影像都是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未曾见过的、令人惊奇的、完全陌生的,因而,一下子引起观众的注意,并唤起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极大兴趣。

本来,人们对老鼠、鸭子之类动物非常熟悉,然而,米老鼠、唐老鸭之类的动画形象却给人无穷乐趣而惹人喜爱。人们看过中国和外国很多精彩各异的哈姆雷特的舞台形象、银幕形象和荧屏形象,对他们各有所长的表演感动不已,但决不会想到“狮子王”这样的动画形象也会如此令人震惊赞叹。即使像《梦幻街少女》之类的写实类动画作品,尽管其中的人物是画出来的形象,但也不是摹写生活真实的画法,如素描、油画等,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漫画塑造出的动画形象让人感到陌生。至于动画中的天堂仙界、海底龙宫,各种神魔鬼怪征战厮杀的离奇故事,更是现实生活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一般人恐怕连想也想不到。动画艺术正是要创造这样完全陌生的世界,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对比,观众在两相对比中感觉两者差别愈大随之产生的惊奇感就愈大,审美欲望就愈强,从中获得的兴奋和也愈多,这正是动画艺术的审美张力之所在。

第二,动画艺术创造出超常性审美的形态所构成的审美张力

1·优美感。优美的结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和谐,这种和谐,是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配比上的协调。也就是说,构成优美的审美对象在配合比例上非常恰当,既能满足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又能满足严格按照心理内在尺度标准衡量的理解力,使两者达到统一,给人以轻松、雅致而又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这种优美感既表现在动画片的剧作结构、形象设计和影像表现中,同时体现在影片的整体风格上。如《风中奇缘》在自然崇拜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不忘抒写印第安少女与英国青年的浪漫绮丽的恋爱故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受我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虾》、《荷花蜻蜓图》的触发创作的。

2·崇高感。崇高,相当于我国古代美学中的阳刚之美。实际上,崇高体现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力量上的协调。就是说,想象力在审美空间上得到自由发展,显示出一股压倒一切的气势,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随之,理解力也将“内在尺度”提到新的高度与想象出的审美对象紧密吻合,造成格外壮观的协调,表现出粗犷、壮阔、恢宏、激荡、刚健等审美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例如象《埃及王子》、《风之谷》等动画片就是以生命的忧患意识表现主人公向悲剧厄运展开决战的勇气和意志,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但仍散发着浓重的崇高气概,最终仍是代表真善美的一方取得了胜利。显而易见,动画艺术在展现崇高的审美形态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悲剧感。动画的虚幻和变形本性似乎不宜于创造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营造悲剧氛围,渲染悲剧色彩还是不乏其作的。《钟楼怪人》将原著《巴黎圣母院》宣扬真善美的主题更深化为人性的挣扎与反抗,在激烈的性格冲突中隐隐透露着悲剧感。《狮子王》更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性格悲剧做了淋漓尽致的角色置换。

4·喜剧感。喜剧感的突出特点是轻松愉快的笑,这种笑包含着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喜剧作为一个审美形态,包含了多种因素,有滑稽、机智、幽默、诙谐、夸张、误会等,因此,喜剧的笑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笑,如嘲笑、理智的笑(机智)、轻松的笑(幽默)、同情的笑(反讽)。因此,“喜剧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它是紧张迅速、夸张的、生命力的显现形成一个爆发点,引起欢乐和笑声。”大多数的动画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喜剧氛围中展开想象和故事。例如《小鸡快跑》、《玩具总动员》等,让人们在体验主人公惊险刺激的经历同时开怀大笑。

(二)神话元素的审美潜质

很多动画作品都以不同形态渗透着或多或少的神话元素,显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神秘而崇高。神话,指“一个想象的故事”,其特质是“一个神秘的故事”。神话产生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象人类一样有思想、有心理活动、有感情,各种自然现象背后似乎存在一种超自然的伟大力量主宰着一切,这就是“神”。于是,原始人类按照自身的形象构想出各式各样的神,并且认为是神的各种行为造成了各种自然现象。同时,人们还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如动物、植物)、无生命的事物(如风、雨、山川、星体等)乃至抽象的概念(如邪恶、贫穷、善良、友爱等)都加以人格化,都看成是有生命、有意识、有感情,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行动的“人”,正是在这种原始思维的促使下产生了神话。

神话并不是原始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文艺创作,而是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本身所作的自以为真实可信的描述和解释。但我们现代人却从中看到了原始祖先是如何不屈不挠地与强大的自然力进行英勇斗争,是如何对未来世界充满了希望和美好的憧憬。正是这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唤起人们产生许许多多美丽的幻想,从而对社会发展具有一股强大的推动和鼓舞力量。《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不畏、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神话充满了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和超自然的神秘性质,所以现代人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现代文明里所缺乏的精神营养。

篇(8)

关键词:云南花灯;艺术特征;地域性;审美价值

地方戏曲艺术是流行于某个特定区域的艺术形式,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形式和表演特色来表现各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花灯是流行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戏曲形式,云南花灯则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的汉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等地。云南省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山且多种少数民族聚居于此,从而造就了云南花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

1.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

传统戏曲主要是靠演出的剧目、演员唱词以及演员的舞台表演等环节来向观众呈现戏曲内容。花灯作为地方传统戏曲也不例外。因此,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云南花灯的主要艺术特征。云南花灯剧的剧目较多,主题也较为广泛;主要扮相不同于其他曲种的老生、老旦等,而是以小丑、小生和小旦为主;剧目主题大多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将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搬上舞台。剧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演员的唱词都具有浓烈的云南本土味道。如剧目《探干妹》中唱词“是哪个呢声音”、“给(ge)是舅舅”等,都是云南本土方言,意为“是谁的声音”、“是不是舅舅”。

由于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多种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聚居,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从而造就了云南花灯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支系繁多。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楚雄、禄丰花灯、建水花灯等,各个地方的花灯无论是唱词还是念白都充分包含了当地的民族特色。云南花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歌有舞、歌舞相伴。花灯表演里的身段都是将身体弯曲成“S”,上身和腰部、胯部做相反的有规律的摆动,也就是所谓 “崴”,“崴”在花灯表演中占有重要位置。除了崴的动作,花灯中还包有其他多种动作,如白族霸王鞭、灯笼舞等。云南花灯的音乐也是别具特色,主要表现在花灯音乐的曲调种类繁多。这些曲调要么是从本民族或当地的民族音乐中“借”来,要么是从别的地区甚至外省市移植而来,再结合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等加以改进,形成有特色的花灯艺术。云南花灯所使用的乐器主要以管弦类乐器为主,如笛子、三弦、胡琴等,后来又加入了琵琶民族乐器,使花灯音乐更有民族韵味。

2.云南花灯的地域特征

云南花灯几乎覆盖了整个云南省,在地域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杨友明提出云南花灯具有“大开放,小封闭”的特点,并从称谓上的地域性、音乐上的地域性、剧目上的地域性、组台演出等几个方面对“小封闭”现象做了研究。

(一) 称谓上的地域性

云南花灯的名称都是以地名或民族命名,然后再加上“花灯”二字,如上文提到的昆明花灯、楚雄花灯、弥渡花灯、嵩明花灯等,这种命名方式不仅在地域上对云南花灯加以区别和分类,而且包含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二)音乐上的地域性

音乐上的地域性是云南花灯地域性特征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云南花灯的唱腔音乐一般都自成体系,形成自己的当地特色。譬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市都是汉族和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因此当地的花灯音乐都带有本地少数民族的韵味。如建水市是汉族彝族杂居,因此建水花灯都带有彝族的腔调,因此又称为彝族花灯。

(三)剧目上的地域性

在云南省内,山地较多,交通便利程度相对较低,再加上上个世纪的通讯和媒体尚不是很发达,因此,各地花灯演出团体的交流都甚少,基本上都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演出活动,因此,地域性特征愈加明显。再者,花灯剧目移植古典名著和其他优秀剧目比较多,在不同地域移植和传播过程中随即出现了地域性差异。

(四)组台演出的地域性

云南花灯艺术曾出现过和其他艺术形式同台演出。如在历史上,职业艺人为社会环境所迫,讲滇剧和花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时在舞台上进行演出。时至今日,云南景东、镇沅等地经常花灯中的一种“耍戏”和当地的杀戏同台演出,人们称之为“混合班”。

3.云南花灯的审美价值

云南花灯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都是通过演员的扮相以及舞台表演、舞美及唱腔设计、舞台场景布置等手段将戏剧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的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美、领悟“美”,在戏曲情景里寻找生活场景,最终达到戏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云南花灯具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美、概括提炼人生的生活美以及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风俗美。

云南花灯作为传统戏曲艺术,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也能使观众的感情和灵魂得到净化,其所产生的美育效果和感染力对于提高公众思想及觉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者黄富曾对花灯进行研究时认为花灯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并且认为这些作用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子龙,张宏伟.论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及在高校传播的意义[J].大舞台,2013,(3):253-254.

[2]李昆生.《云南艺术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方伦裕,苏天祥.《花灯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王群.《云南花灯音乐的渊源及其衍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1(2).

篇(9)

    意大利着名电影导演费里尼曾说:“在电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质感、情趣、风格、描绘。”导演通过对光影的合理运用,营造出一定的氛围,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 光影影响画面风格

    电影作品中镜头画面通过光影给观众传递视觉信息,通过光影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视觉化、鲜明化,因此,光影的表现有助于影片画面风格的确立。光对物体的塑造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就光线的方向而言,可以把光分为正面光、侧面光、顶光、逆光等效果。其中正面光比较缺乏层次,缺乏质感;逆光可以勾勒出场景和人物的轮廓,增加画面的透视感;底光可以表现恐怖气氛,增加影片的戏剧性效果。就光线的基调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亮调、中间调、暗调,不同的基调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电影作品中的光影既能创造出梦幻般的色彩,又能带给观众奇妙的视觉感受;既能突出炎炎夏日的烈焰,又能展现寒冷刺骨的冬日。银幕上秀美的山光水色、绚烂的烟雾火焰,都是光影来给观众的影像奇观。

    随着电影文化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再现自然光线已成为平庸的标志。影视作品中的光影应该把影片的视觉层面和美学观念方面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通过控制光的强弱变幻、颜色差异、色彩饱和度等元素,创造出迥然不同的画面风格,把影视作品中营造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对光影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例如,在影片《春光乍泄》中导演在室内环境中打出区域光,使整个场景形成很大的明暗对比,让观众分不出白天与黑夜,暗示主角的精神状态。在这里,时间不与外界产生交集,主人公黎耀辉、何宝荣的世界独立于时空之外。他们之间没有沟通,如同在房间里被灯光分解得支离破碎。王家卫的很多作品都通过光影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繁华的都市被各种灯光装饰着,每个人的欲望都汇聚成五颜六色的画面,这些欲望在空洞而绚丽的画面中游走。可以说王家卫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把光影效果运用的得心应手,建造了属于他特有的“电影王国”。

    电影作品中的画面都有其自身的影调,妥善处理光影可以为影片风格奠定最初印象。例如,蒂姆·波顿的电影《断头谷》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风格,每一个场景的光影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忽明忽暗的光影、电闪雷鸣的天空,制造了紧张恐怖的气氛,突出了小镇的诡秘;《天使爱美丽》中运用丰富的光线带给观众浪漫、活泼的氛围,呈现出一种怀旧的风格。可见,电影中光影的运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烘托出影片氛围,也可以增强影片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 光影刻画人物形象

    光影在影响影片画面风格的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在电影创作中,用光影来对人物进行塑造是电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它是刻画人物形象的精灵。所谓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就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以及人物性格的变化,发挥光线对人物外形和内在的表达作用。在电影视觉语言中,为人物构造光影效果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会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构成人物的形象符号;另一方面它会构造人物性格,完善叙事结构。电影中有的角色还没有开口说话,通过光影的变化,我们就能够判断出他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主角还是配角。在影片《古墓丽影》中就是用光影来塑造主角和配角。女主角劳拉和管家威尔森在房屋里交谈的一个场景,劳拉的脸上被光影打出一道外轮廓,像刀锋一样锐利,完全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站在她后面管家的脸上却是平面光,没有亮点。这就是告诉观众劳拉是影片的主角,故事是围绕她而展开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新婚之夜,大红色的灯笼把屋子照得灯火通明,而一袭黑衣的老爷从旁缓慢出现,强烈的明暗反差突出了老爷这个人物的冷漠无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在电影作品中,虽然通过动作、服装、对白……都可以表现人物形象,但通过光影的刻画可以强调人物的造型特点。

    合理的光影设计不仅可以强化人物外形美感,同时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表现人物心情愉快的剧情,通常会打出明亮的光影,用饱和度较高的色调,带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当表现人物心情低落的剧情,通常会打出灰暗的光影,降低饱和度,带给人伤感忧郁的感觉。在动画电影《小马王》中,当史比瑞特和小雨坠入爱河,在河里嬉戏时,整个场景色彩斑斓,柔和的彩霞照耀着它们,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把它们相互偎依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在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当辛德勒得知他工厂中的一些工人会在不久后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内心十分忐忑。所以,当辛德勒在和史丹谈论这个消息时,导演通过近景镜头,用光影对他们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强化了人物的形象。对辛德勒的主灯光采用了较为平淡的正面光,展现给观众冷漠、麻木的面部表情;然而此时的辛德勒却十分担心他的工人,所以此时导演在辛德勒的背景上制造了明亮的光线效果,与他暗淡的面部形成反差。明与暗、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效果暗示了辛德勒内心的矛盾,让观众进一步体会到影片的内涵。此时史丹知道自己要去的是一个堪比地狱的地方,心中自然无比痛苦。因此,导演对史丹的面部光影处理得比较暗淡,来反映他低落的情绪。史丹身后的背景被处理得较亮,暗示出这些工人们的未来是饱含希望的。

    合理运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光影的附着,演员表演得再逼真、再细腻,其美感都会大打折扣。出色的导演总是在一部片子中通过光影这个媒介来刻画人物造型,间接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使光影成为一种双关意味的视觉符号。

    三 光影暗示情节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光影会使人产生异乎寻常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因此,在电影艺术中不同的光影就会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观众通过视觉而引起心理上的领悟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目的。

    光影可以展现一种时空关系,环境中日夜、晴雨的光照会给人天壤之别的感觉。白天的明媚阳光会使人心情舒畅;雨季的滚滚乌云会使人感到忐忑不安。因此,运用不同的光影可以对影片进行叙事表意的作用,使影片的节奏时紧时松,曲折离奇,为影片制造悬念,为剧情埋下伏笔,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光影运用在电影艺术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同时是一种叙事手段。在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有一场戏是伟拉德上尉和四个士兵与可滋的士兵进行激烈交火,船长菲利浦被长矛射中,不幸身亡,战士蓝斯把船长进行了水葬。整个场景呈现了傍晚时分的红色影调,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跳跃闪烁,不但表现出士兵对船长的哀悼之情,而且暗示了导演对战争残酷无情的强烈批判。

    在电影作品中除了通过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方式来进行叙事,光影的变化同样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带给观众心理暗示。其中不同的灯光色彩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有光亮的地方象征着希望与未来;而有阴影的地方暗示着危险与恐惧。例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辛巴和娜娜在草原上嬉戏,整个场景光鲜亮丽,炫目的光线与饱和的色彩交相辉映,导演在此刻意弱化了阴影的效果,使画面明快流畅。辛巴和娜娜在动物群中奔跑穿梭,动感十足,让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辛巴和娜娜在打闹的途中,突然离开了荣耀石的范围,顿时画面暗淡了,光影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场景中的侧光和底光成为主要光线,明暗对比逐渐变强,使观众的心情也由轻松转向为紧张,预感到剧情在这儿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光影的变化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同的光影所营造的氛围是迥然不同的,它会引领观众去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

    光影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用光的美学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光影艺术风格上的突破对影片的画面风格进行创新,并使之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更好地完成抒情任务,成为更高层次上为造型与叙事服务的模式。

篇(10)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72-01

浚县地处豫北平原的黄河古道,古代称之为“黎阳”,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属于河南省境内北部鹤壁市辖区,浚县黎阳镇杨屯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集中生产地,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

“泥咕咕”是形体较小的泥塑玩具的称谓,因为在其尾部有两个构成一定角度的小孔,吹气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称为“泥咕咕”。浚县泥咕咕的这种泥塑形式的诞生,代表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其内心世界的热情展现,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反映着当地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朴素的审美向往。

一、浚县泥咕咕的分类及内容

第一、人物类。如八仙,秦叔宝、刘备、骑马武士等。第二、神兽、家禽和动物类。如公鸡、猴、战马、狮子、辟邪等。第三、鸟禽类。如斑鸠、鹌鹑、鸽子、大雁、凤凰等。

二、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征

(一)夸张、简练、传神的造型

浚县泥咕咕的造型整体采用的是“舍其形而求其神”的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艺人在捏制过程中凭借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想象力,运用大胆取舍、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自然物象的主要特征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如“泥猴张”张希和先生捏制的泥猴造型,可谓生动有趣,个性鲜明,张先生运用夸张简练的手法,将泥猴的头部夸大,重点刻画面部,虽没有过多的形体结构,但猴的面部表情刻画的出神入化,极为生动传神。

(二)稚拙趣味的装饰

泥咕咕的装饰纹样品类繁多,主要以花草植物为主。如牡丹纹饰、兰草纹饰、孔雀尾纹饰等,它们经过艺人的精心提炼和高度概括,呈现出“符号化”、“程式化”的特征,但这并不代表纹样会很生硬死板,由于艺人很注重点与线在整体布局中的协调关系,所饰纹饰多呈现为对称、均衡的格局,这使得花纹经过提炼归纳后显得细腻流畅,朴实匀称,生动有趣,活泼自由,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当然这些装饰,艺人并不是无目的的随意装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祈福观的影响,人们都喜欢主观的给其赋予象征的寓意。如牡丹一直被视为富贵繁荣的象征,所以“牡丹纹”便成为蕴含有富贵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之一。

(三)亮丽丰富的色彩

在我国的民间艺人中流传着“远看颜色,近看花”、“三分做工,七分画工”的说法,可见色彩装饰的重要性。浚县泥咕咕的底色大部分以黑色铺底,然后在其除腹部之外的底色上施以白粉、大红、大绿、等高纯度、高明度的原色或间色,来画出不重样的花草纹饰。这种在黑色底子衬托下的装饰花纹整体色彩效果显得极为鲜艳耀眼,显示出简洁明快,大方稳重,随意洒脱,丰富而不繁杂的视觉效果。

可见浚县泥咕咕色彩妆师不仅被营造出质朴、厚重、稳实、和谐的情调,而且其色彩装饰的层次极为分明,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装饰性,这种含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装饰色彩造型反映了民俗的色彩审美心理。

三、浚县泥咕咕的审美价值

一位学者曾指出“艺术结构的每个方面都有功用意义”。所以像泥咕咕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态定有审美功能。

第一、教化功能。从泥咕咕的由来可知,主要是为纪念为国捐躯的烈士,表达了人民对为国家民族、不畏生死等美德的极大肯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第二、娱乐功能。因为泥咕咕小巧可爱,又可以当哨子被小孩把玩,成为众人娱乐的玩具,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也让生活更有趣味性。第三、装饰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民间艺术文化,泥咕咕作为民间传统文化,其造型的可爱传神,装饰的民俗化,色彩的亮丽,作为陈设品放在家中,其赏心悦目的艺术风格,无不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泥咕咕反映出的质朴、传神等特征极为符合民间的审美标准,并且它的整体艺术造型特征也确实起到了悦目、悦耳、悦心、悦神的审美作用。

四、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泥咕咕的艺术魅力,即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散发着民间艺术对生活和艺术的至爱,造型的小巧质朴传神,装饰色彩的繁华多样,让这种地域性的艺术特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经济体制的定义 下一篇: 保险公司的增值服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