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48: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课题成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尝试:把荒地变资源
2012年初,随着校安工程的顺利竣工,校园内多了一块两亩的空地,放眼望去,那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坑洼不平。是将这两亩地变成绿地,还是为学生开辟实验场所,打造成种植基地,使其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载体呢?我们在选择中思考着。机缘巧合,此时我校成为县首批小班化试点学校,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小班化教育培训班,学习归来,我们决定把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作为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然而,当宣布把这块空地作为实验基地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却听到了各种质疑的声音:
“土地与校本课程建设有何联系?在土地上能建出劳动教育教材吗?要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才是更重要的。”
“我校学生都是农村娃,让他们劳动岂不是画蛇添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个别辅导更迫切。”
“学生的成绩才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成绩有何益处?”
还有更多的教师言辞犀利:“课程建设对教师而言不切实际,我们的任务就是教好书,课程建设既高不可攀又徒劳无功。”
面对教师的质疑,我们在内心挣扎着:放弃还是继续。终于,我们决定直面挑战,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聘请当地农民,铲除荒草,平整土地,统一播种向日葵,然后像划分卫生包干区一样划拨给高年级学生,让他们负责浇水、除草。于是,校园内开辟出了第一块种植园区。
二、窘境:被“冷落”的向日葵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处于生长期的向日葵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校园里,学生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与朝气蓬勃的向日葵互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渐渐地,我们发现学生的热情并没有教师高涨,新鲜感过去之后,不是亲手播种的东西,那么对他们缺乏天然的吸引力,他们也缺少成就感,走过时很少停下来驻足观看,关注度渐渐降了下来。更尴尬的是,我们期待的“明艳的花盘对着太阳微笑”的情景并没有出现,因为向日葵的盛开期是七八月份,正值暑假,校园里空无一人,金灿灿的景象只留在了值班教师的相机里。强扭的瓜不甜,怎么办?
三、调整:尝到了“有机蔬菜”的甜头
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扰,2012年秋,我们决定吸取上半年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方案,如何调整呢?由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需求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在精心准备之后,我们对三至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劳动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单一的课堂形式枯燥无趣,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并没有接触过种植方面的劳动教育,他们普遍认为种植实践课程是锻炼自己、熟悉种植和开阔视野的机会,非常期待这样的实践学习活动。随后,我们明确了学校的基本思路,即以劳动教育为校本课程,由此辐射到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有特色的学生喜爱的课程。
在确定方案以后,学校首先向全校师生发起了“为基地取名”的活动,师生们积极参与,最终确定了“蔬香乐园”这个名字,寓意“蔬果飘香、快乐成长、收获希望”。在完成取名之后,学校倡议让基地绿起来,即按照季节和时令种植瓜果蔬菜,师生们投入到了劳动当中,两个月后,学校食堂以高于市场价两倍的价钱收购了学生自己种植的蔬菜,收获的喜悦令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就这样,“蔬香乐园”课程顺利启航。
四、学习:“风”从上海来
如何让更多教师利用“蔬香乐园”中的资源,进一步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呢?正当思索时,我们又迎来了发展契机,2013年,学校被推荐为省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得到了去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学习的机会。在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之后,教师们受益匪浅,在随后的半个月,我们走访了虹口区的多所名校,实地感受了区域内绿色生态课程建设带来的精彩。最吸引我们的是上海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趣乐园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他们所建立的劳动基地既有露天土培基地,又有大棚暖房和水培基地,同时,学校还编纂了《水培蔬菜》《土培技巧》等相关教材,引导学生种植养护、观察记录、探究实验、采摘收获。此外,学校还把对种植的热爱渗透到其他课程领域,如花卉折纸、花朵面塑、蔬果国画、植物图案藏书票、植物角、野外观察等,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理论洗礼和实地考察是一场“课程头脑风暴”,教师们有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这股风暴从上海滩吹到了德清的后花园。
五、前行:“蔬香乐园”成果初显
2013年秋,学校申报了“农村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蔬香乐园实践基地打造成五块不同功能的实践区域,即劳动实践区、学生探究区、大棚实验区、地膜种植区和绿化园艺区。同时,我们在各功能区就种植内容进行了整体安排,如在劳动实践区种植蔬果,在学生探究区种植学生感兴趣的蔬果及乡镇特色作物,在绿化园艺区种植本地区的瓜果树木。同时,从管理、组织、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成立了以科学组教师为主的种植指导小组,明确了种植方案,鼓励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在学校的动员和支持下,多名教师展开了尝试与探索,教授高段科学的杨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她积极开发研究项目,把“蔬香乐园”劳动基地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她的科学课已不再是单一的课本陈述和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了。在章老师的劳技课上,他带领学生进行栽秧苗、盖膜、施肥、剪枝、采摘等劳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填写研究记录表。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实践,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六、反思:“摸着石头过河”与“课程规划”
与课程建设接触已有两载春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师生们对蔬香乐园项目的认同,我们为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而感动,同时也收获着绿色教学的生机与成果。我们憧憬在新的一年,教师们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开展课程延伸活动,为课堂寻找一片绿色,让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为此,学校做了以下努力:
第一,科学教师成立编写组,编写以时令节气、现代农业、种植要求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种植教材。
第二,语文学科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成立绿色写作小组,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蔬香乐园带来的生机,增添校园的文化内涵。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教育学校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招收适龄智障、听障少年儿童的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现阶段主要招收的对象是中重度智障、脑瘫、自闭症及多重障碍学生。现有学生208名,其中在校生133名,送教生75名,在职教职工31人。学校占地6.5亩,建筑面积5005平方米,
一、精细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学校先后制定了《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章程》,《新洲特校绩效考核办法》、《新洲特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新洲特校印章使用管理规定》、《新洲特校教育教学工作奖励方案》、等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2.做好后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制定了《新洲特校后勤工作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师生伙食的监督管理,对伙食的采购、操作、试尝、留样、出售,饭菜数量、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督察。确保学生吃得满意,吃得放心,没有发生食品卫生事故。实施校园定期消毒,防止春秋季流行病传染病发生,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查体。
3.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规范廉正。严格执行《新洲特校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收支预算。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一切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理,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定期对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如实向广大教师公布,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
二、落实常规,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德育教育,养成文明行为。学校以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每星期五召开 “文明”、“爱国”等内容主题班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行为养成。
2.狠抓安全常规,保障校园平安。学校建立了门卫、食堂员工督查考核制度,建立了严格的教师值周制度、生活老师管理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家长接送见面制度、等常规制度与督查措施。我们还结合安全活动月开展了安全逃生演练、防溺水专题教育等各项活动,确保校园平安。
3.抓实教学常规,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开足上齐每门课程。为了确保常规教学工作,增强了过程管理意识,实行行政值日与教师值日双轨制。每天有值日领导和教师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及学生到校情况进行督察、核实,确保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教务处制定了学校教学常规巡查制度,每天不定期的进行至少两次的巡查。每月定期对各科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量化考评。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教学比武大赛,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提高课堂质量。
三、加强科研,提升教育品质
1.保证师资。学校每年都尽可能的投入培训经费,为每一位老师量身打造培训项目,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编写教材。学校自筹资金,组织人员学习、研讨,编写了《新洲特校校本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培智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开展研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先后有13名教师完成了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得到了区规划办、教研室的高度肯定。学校承担的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聋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分别获省、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洲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承担的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课题《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已结题,研究成果被评为省级二等。正在开展的《培智学校高年级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研究》也即将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
四、送教上门,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学习机会
2008年7月起,学校就开启了“送教上门”工作。从最初的服务城关周边地区起,送教对象由2008年的3人扩大到目前的75人,实现了全区12个街镇重度残障儿童全覆盖。送教服务三人一个团队,一人主导学习过程,两人辅助残障儿童的学习、康复。从1个小组到14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七名服务对象,每月利用三天左右的周末时间对送教学生进行上门指导。送教内容包括五大内容,分别是:送精神、送温暖、送理念、送文化、送康复。力争让全区每一个不适宜入学的残疾孩子都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劳动教育,打造特色品牌
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大力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学校配备了专职劳动课教师,将劳动教育课程进课表。依据学生能力情况,低中年级以生活自理劳动为主,高年级以种植劳动为主,不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学生回归社会打好基础。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六楼的快乐农场被打理得花草繁茂,瓜果飘香,五楼的鱼池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基本构想
为实现孩子们必须在“今后的新时代”中生存下去这一目标特,制定“农业研究计划”。
该计划包括知识基础社会、可持续的社会、虚拟世界、全球本土化社会、必须自己整备食品环境的时代。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儿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农业体验定位到各教学科目的学习之中,使孩子们注意到农业的美好,珍惜生命和人与人的情义,热爱故乡新并引以为自豪,同时期待提高学习力,更好地解决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的问题。即期待提高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1)“农业研究计划”的目的
该计划是实现新县教育规划中提到的五个方面之一的“培养扎实的学力、宽广的胸怀、健康的身体”。预期的远景有三。
一是使孩子更好地解决实现可持续社会的问题,这是未来的故事。
二是使孩子学会感谢丰富的食物的恩惠,珍惜生命和人与人的情义,这是生命的故事。
三是使孩子感恩本地区农业的美好,热爱故乡新并引以为自豪,这是热爱故乡的故事。
(2)教育课程上的定位
与“农业研究计划”相关的教学科目。(*根据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纲要”编制各教学科目活用农业体验的单元,并按学校种类编制、收录基本计划)
涉及各教学科目的内容有: 社会科(农业学习、地区学习、地区历史学习)、理科(生物学习)之生活(栽培和饲养)、家庭(饮食教育)之技术和家庭、绘画和美术之道德(生命的学习)、综合学习实践(环境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营养午餐指导、郊游和集训的例行活动、俱乐部活动)。
在明确各计划在学习指导纲要中的定位后,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儿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定位教育课程进行农业体验学习,努力进行一贯性的指导。
(3)“农业研究计划”实践场所就是教育农场
场所包括新县农业、新县南东笠卷、Ikutopia食花、新县中央区清五郎、市内各地农家、市区各地学校教育田、市内各地学校教学园等。新县各学校可以将所有按照“农业研究计划”进行农业体验学习的场所都定义为“教育农场”。各学校在适当的范围内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进行学习的教育农场,以便就近就便开展社会体验实践活动。
(4)“农业研究计划”看重的方面
“农业研究计划”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通过五感来学习。孩子们可以通过五感的协调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结合自己体验感受与知识整合的切实学习效果。
二是通过农魂来学习。人要生存就需要让“培育”和“消费”两者相互协调起来,这被称为“农魂”。孩子们可以了解食物是怎样被生产、加工、烹饪出来,体会在此过程中生命的结构和生产中的付出,并将体验收获形成成果、作品,由此自然地将劳动、吃饭等生活的意义作为自己的事加以考量。
三是通过劳动来学习。进行体验学习,着重孩子们在劳动中的真诚付出。孩子们在思考决定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时,劳动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通过进行农业体验学习,开始关注到劳动的意义,能认真思考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可以提高职业意识,从中获得选择自己未来前程的思路。
四是通过“体验活动”“相互合作”和“语言互动”来学习。孩子们在学习课题、展望前景、相互合作、语言互动中, 不断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定位农业体验活动。
五是向专家学习。新县农业园明确专家、讲师、教师各自承担的职责以及如何推进学习,以便有效指导孩子们的实践。
(5)以将农业体验活动提高到农业体验学习层次为目标,并以两种学习作为观点制定了“农业研究计划”。
这两种农业体验学习,一是有意义、有计划地培养所有孩子,使其掌握按照学习指导纲要所必须拥有的教学科目,形成学习力;二是使孩子们自然地掌握各种能力的学习,收获农业带来的教育效果,学会应付各种情况。
如能实现以上目标,即可将农业体验活动提高到农业体验学习层次。
2.建立支援体制
(1)与设施关联的支援
“新县农业园”为实现其教育价值和功能长时间不动摇,确立了以下7个概念。
一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真正的农业体验;
二是孩子们可以学习可持续的循环型农业;
三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结合体验和知识的学习,以培养生存能力;
四是孩子们可以进行与农业体验、加工体验、饮食体验相关的学习;
五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热爱故乡并引以为自豪、珍惜生命的学习;
六是孩子们可以进行通过农业体验提高职业意识的学习;
七是孩子们可以在接受农家支援的同时,与伙伴互相合作,加深情义。
(2)与计划相关的支援
一是新县农业园的设施。包括:落实基本计划的实施;纳入学校愿望的修正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共同开发的计划的实施。
二是各学校、学园(幼儿园)。包括:落实学校、学园的计划;联手学校和农业人士的支援。
三是提供信息。包括:供“农业研究计划”实践的形态、成果和课题等的相关信息。
(3)农业研究计划一览
这里列举了小学计划(见表1)、主要体验活动计划(见表2)和农业园之族计划(见表3)。
二、教学案例
1.实践活动主题
“是那样吗――隐藏在牛奶中的生命的恩慧!”
涉及“农魂”――自己培育(种植、照看、采集、收获)
在学习指导纲要中的定位:
小学校所有年级:特别活动[班级活动]
特别活动[班级活动]通识的要求:
通过农业体验学习,以孩子们亲身体验方式展现孩子们是怎样学习的,并记录该内容处于学习指导纲要的哪些内容领域。如,本体验活动涉及学习指导纲要的“适应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健康安全”“基于饮食教育观点的学校营养午餐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内容。
2.体验活动
目的:
按顺序记录有效的体验过程,了解各种农业体验活动的学习流程,以增强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体会与牛奶相关的大自然的恩惠,并表达感激之情。
在体验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关注的事例,使体验学习变成更加充实、丰富的学习与体验活动。
【活动1】牛奶问答比赛
例如:是不是雄性、雌性都产奶?
学生也会提问:如果牛犊不出乳汁怎么办?
【活动2】挤奶体验、与奶牛亲密接触
与用挤奶练习机时不一样,要用手温暖、柔软地挤奶。
【活动3】试饮牛奶
体会身体和骨骼的生长需要牛奶的滋养,调查牛奶挤出后,牛奶变成什么样了。
教师提示:
农业体验学习,可以通过插图和学生的表达,按照活动顺序记录自己的感想,以及设想农家人的生活。
体验活动后,根据学校的要求,通过清扫畜舍、喂食等表示对它们的感谢之意。最后进行评价。(见表4)
三、启示与思考
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把开展“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项目的研究与实施作为一项政府的实事工程。近期,又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的文件,“中小学各学科10%的课时用于校内外实践活动”明确列在相关文件中。如何有效落实,真正成为学生校内外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日本新县“开心教育农场”计划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政府推动
由新县教育委员会主持推动,通过推进教育的方式,进一步发挥新县田园型城市的优势,并脚踏实地,努力实现“新县教育规划”。并且,充分考虑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新县的孩子们所需的“生存能力”,联合农林水产部门制定了将农业体验活动活用到学习之中的“农业研究计划”。由政府推动的教育行动,力度空前。
2.因地制宜
众所周知,新县是人口超过80万人的县市,近郊田园地带广阔,拥有以大米为主的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学生有条件愉快地体验到农业生产的环境。人们在这里辛苦地耕作,付出辛勤汗水,丰富的农产品和家畜加工业,都可以给孩子们以智慧和灵感,客观上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也促使各学校按照地区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科目等,有选择地定位教育课程进行实践,将教育规划的实现变为更加切实的行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大,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3.全员参与
该计划让新县内的所有中小学生都进行农业体验和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在学习基地进行的农业和食品的体验学习,努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力,培养孩子们宽广的胸怀和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加深对本地区引以为傲的农业和食品的理解,增进孩子们对故乡的热爱、自豪,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4.注重体验
学校推行以重视个体的认知、情感体验和意志行为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将真、善、美的“火种”植入学生心田,并内化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
序列养成教育,科学习惯培养
德育贵在养成。学校遵循“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制定《易三实验小学养成教育序列》,横向上,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分解为遵章守纪、文明礼仪、自理自立、勤学向上四个训导模块;纵向上,分解为一、二、三、四、五学段训导点,梯度分明。另外学校重课题引领,2011年学校《小学生诚信教育途径研究》被评为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承担国家、省级养成教育课题的研究,科学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深化课程德育,提高育人实效
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德育资源,努力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学校推出幸福课堂“六关注”,即关注学生、目标、学法、问题、训练、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健全了人格。
开发“教师即课程”资源。学校制定并推行《易三实验小学课堂德育实施意见》,从教师道德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管理、自主合作教学方式六个方面开发“教师即课程”资源,让教师真正走进课程,成为德育课程的要素之一。
星级少年评价,多员化全面育人
学校建构了“星级少年”育人评价体系,实行动态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班级评选出与学生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守纪星、礼仪星、感恩星、诚信星、学习星等十颗“星星”。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期末进行全校性的总结表彰。“星级少年”育人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入选了“全国德育一百例”。
点燃“火焰”
“火焰行动”中,学校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为依托,结合传统节日,借助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创设校园主题月。为培养学生懂得“关爱、创造、生存、奉献、科学”,学校创设爱国、环保、理想信念、感恩、法制、读书等8个主题教育月,每周围绕月教育主题设计系列子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性情,修德励志,提高综合素质。
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学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尊老敬老教育、热爱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其中,开展各项传统节日专题教育,释放潜在德育魅力,提高德育实效。
特色升旗教育。学校以规范升旗仪式、创新升旗教育、开展升旗手序列活动为重点,探索出七环节升旗教育。开展了升旗手感怀、升旗手跟踪调查、升旗手专题会、升旗手事迹报告会等升旗手序列教育。学校特色升旗教育作为蓬莱德育模块在全国德育现场中推崇展示。
校园“四节”显魅力。读书节让校园弥漫浓郁书香,体育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健康运动的快乐和自豪,校园“科技节”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科技、探究的意识,艺术节让每个生命都展现风采。学生在校园节日里接受道德熏陶,提高综合能力,也在此获得了承认和尊重。
幸福“典礼教育”。学校打造“典礼教育”,每个典礼场面宏大、环环相扣、隆重热烈、感人至深,极大的引导着学生自信、感恩、向上。“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被蓬莱市教体局作为德育模块向全市推广,并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活动中宣传观摩。
炫彩校园吉尼斯。为激发学生“挑战自我,冲击极限”的参与竞争意识,学校推出校园吉尼斯特色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了一分钟跳绳、转呼啦圈、水面浮硬币等吉尼斯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燎原”社会
德育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学校的“星火”德育燎原行动使教育最终成就学生,带动家庭,辐射社会。
优办家长学校。学校开设“父母学堂”,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或利用家教光盘,组织家长聆听讲座。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校级家长会,两周举办一次班级“家长开放日”,通过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访校、家校论坛、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大节日活动等形式,提升了家长的育子能力。
“父母大讲堂”是学校开放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新举措。学校邀请各行业“专家型”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课,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了解社会和学做社会人的的能力,同时拉近了家长、教师、学校之间的距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1-02
一些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生活与成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现实诸多问题在影响着独生子女的健康快乐与幸福成长,当下为数众多的父母在教育养独生子女方面,存在管得过严、过实、过死而致使子女童年应有的幸福荡然无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助于独生子女的父母做好培养及教育工作,通过灵活的“放手”——使盲目之爱转化为新鲜、和谐、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益爱,即“放生”,使独生子女得到新生。
一、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内涵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培养平等、自由、独立,能够适应时展的新人。”其自然教育的真谛主要有四点:一是解除束缚。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卢梭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而倡导尊重儿童的自由。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儿童及大人的自然天性。卢梭反对成人对儿童进行知识和理性的灌输,反对成人让儿童机械地学习和获取知识,主张教育者教育儿童是要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主动学习,让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三是“消极教育”比“积极教育”来得重要。人为教育是“积极的”,自然教育是“消极的”。四是教育如果具有“约束”的意涵,则“自然”本身就带有制裁功能。是亚里士多德开创了“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但当这一教育思想招来人们参与漫长的探索与研究之后,人们又开始对夸美纽斯的客观化自然教育理论,卢梭的主观化自然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与斯宾塞的心理化自然教育理论和杜威的成长论自然教育理论等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关注。最终催生了:面向自然界“秩序”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本性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心理特点的自然教育理论和面向儿童成长的自然教育理论的四种样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更好地理解把握当下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义与脉络,可以借助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哥白尼将传统的天动说改为地动说,已为世人所接受;而卢梭扭转成人本位立场,提倡儿童中心说的主张,犹如发动了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但其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至今仍是学者争辩不休的课题。当我们走过第八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个十年,经过困惑、思考与适应,进入调整、创新与发展的新课改的第二个十年;当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提倡全人教育的拉伯雷、孟登,全力专注主张“泛智”和终生教育的夸美纽斯,大加赞赏力主陶冶说、经验论与白板论的洛克之时,是否应该静心聆听高唱自然教育的卢梭?
二、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在城市中,我们不难看到:父母对独生子女寄予厚望,并为他们的成长想方设法;但却忽视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致使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什么城市那么多的父母不乐意要求孩子做些日常劳动呢?一是替代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都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唯一任务,因为学习好是成材的唯一条件,而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参加劳动必然会影响学习;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学习,但父母可以代替孩子来劳动,哪怕是自理性劳动。二是补偿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有的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的可能因为各种名目的劳动锻炼,如下乡知青运动等占去了接受教育的大好时光,饱尝了知识欠缺的苦头,为了不让孩子再步后尘,而让他们远离劳动,一心一意投入学习之中。三是保守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永远是三岁的小孩,长不大,地扫得不干净,衣服洗的不干净,烧水怕烫着,搬煤怕累着,等等。自然教育的第一真谛就是解除束缚,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以上种种心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呢?独生子女被束缚以后,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他们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宝贵的创造性极也有可能被压制,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自信心的建立,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作为家长,一要观察、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和爱好,并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其选择,不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更不要以有利于竞争为由,给孩子施加关于“兴趣”的压力,使孩子失去宝贵的童年生活;二要以朋友式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平等对话,耐心聆听厌学孩子的心声,通过积极的引导教育,让孩子爱上学习;三要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让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参与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四要唤起孩子对劳动的热爱,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鼓励中让孩子爱上劳动,让孩子为“这是的”而感到自豪。作为老师,可以给劳动表现好的小朋友发五角星或大红花,让他们觉得“劳动很有意思”。小学阶段的可在班里实行劳动委员轮流制,让他们觉得“我就是主人”;五要掌握训练孩子的技巧及方法。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中,精心计划合理安排,耐心交给孩子怎样做,不能急于求成,让孩子量力而行,体验成功的乐趣,还要注意别轻易付报酬,更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免得让他们由此产生对劳动的厌恶感。
三、“放手”的意义
人们常说家是生活的港湾。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港湾中得到庇护,避开狂风,躲过暴雨。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应该是温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家是一些孩子的港湾,却是另一些孩子的樊笼或战场。当代独生子女既是“皇帝”,也是“奴隶”,即在优先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们更像一个“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方面,他们更像一个“奴隶”。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庭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为孩子提供的发展空间则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环境使独生子女受到过分照顾和保护,有可能使儿童缺乏独立性、缺少经验、体弱、偏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孤独或早熟等,这些不是独生子女的天然特点;如果父母们能够实施正确的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爱,那么“放手”即是“放生”,这样独生子女就会获得一个非常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空间,独生子女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人格特征、行为习惯和智力发展就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台湾:九州出版社,2006.
[2]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6.
[3]黄勇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师的自我嬗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4]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由于我校地处西部偏远的山区,地处偏僻,道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贫乏,当地人民的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素质不高,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因何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给寄宿制学生创设安全稳定和宽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广大家长高度关注的焦点。究竟规范寄宿学校管理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个人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养成教育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养成的一种教育模式。所谓的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来看,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养成教育是各级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更应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那么寄宿制学校加强养成教育就是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一个妥善的合理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无从谈起。
1.强调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决定的,中小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合作”。
2.养成教育也是全面贯彻方针的需要。我们的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养成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针对上述调查及分析我校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月月抓,天天抓,时时抓。上下形成合力,常抓不懈。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林溪乡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宿舍管理制度》,并通过“十星级文明学生,十星级文明班级,十星级文明宿舍”的评比记录来着重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的探索和实践。寄宿制本身就是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家里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洗澡、洗衣服,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在长达五六年的寄宿生活中所养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未来走向生产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寄宿制学校中师生上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拓宽了小学生的群体交往,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二、培养师生素质教育意识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集中师资和教学设备,按照要求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保证课时。大力推进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把师德要求放在教师素质提高的首位,全面提高师德素质。二是适应国家教改要求,继续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教研基地接受培训,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对教师进行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培训,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学校的管理,调动一切积极性和力量,形成齐抓学校管理的良好氛围和合力。
三、创建学校品牌教育意识
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提高教学质量校园和谐发展”的原则,学校围绕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用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工作态度;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学风上努力形成“遵守纪律、勤奋好学、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创新发展”的良好校风,加强养成教育,严格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激情,培育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毅乐观的意志和精神。努力把学校创建成一所有品牌的学校。
四、培养后勤人员服务意识
无规不成方圆,制度是行为的准则,服务是行动的纲领,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后勤是学校整个工作和学习的加油站,有效合理机制是正常运行的根本。我校制定了《食堂管理制度》和《食堂进货制度》,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制度》操作。学校把食堂分为教师食堂和学生食堂,由不同的教师分管,建立详细的账目,校长严把关报账制度。具体做法是,进货教师进货时登记明细账,回校后由会计检查验收开单,校长签字之后才能跟出纳领到钱。对于炊事员首先要体检合格,发健康证和上岗证,并严格按照《食品卫生制度》和《食堂管理制度》规范操作。食堂分管教师要每天对食品操作过程进行察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校长对食堂进行不定期检查。食堂卫生是重点,首先,食品要保证不变质、不腐烂;其次,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第三,要对教师厨具和学生厨具进行每周消毒二次。食堂的建立既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赢得时间,对于师生的身体健康也增强了保证系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我校寄宿制兴办收缩了校点,合理利用了资源,促使了养成教育的健康发展,锻炼了学生意志和自控、自主、自理的能力,加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整个校园更加和谐化。食堂的建办为师生赢得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爱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有了爱,人们不再冷漠,人们不再猜疑。从小使孩子埋下爱的种子,铸就了学生爱的灵魂和扎实的情感基础。学校最醒目的位置,横放着硕大的巨石,赫然镌刻着冰心老人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学校以此为办学理念,把“爱的教育”赋予教育哲学意义。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智者也留下了很多关于“爱”的名言,查普曼说: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雪莱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可见,爱是生命之源,是教育之魂。于是,学校坚持“以爱育爱”的理念,依托北部新区自然生态和地域资源优势,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走出了一条农村学校课程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毛向军校长不大用“滔滔不绝”的话语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而是不断地以自己独到的方式,用爱的诗篇和爱的行动播下一粒粒爱的种子,正是这种深邃、平实和真切的情怀,才使学校“以爱为魂”的文化追求根深叶茂,调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色彩。
学校现有644名学生,爱的教育使来自祖国各地的孩子与北京的师生融为一体,在同一片蓝天下感受爱的温暖,也共同体验校本课程的魅力。学校根据生本情况需求和资源条件,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一是爱自然;二是爱他人(含自我);三是爱社会。围绕“爱自然”设计、开发和实施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围绕“爱他人(含自我)”开发和实施“少儿驾校、警校”校本课程;围绕“爱社会”设计了主题教育课程和校园分区课程。这些课程正在实现着“有爱心、有智慧、自主发展、自信成长”的学校育人目标。
二、“二十四节气”彰显自然之爱和大美生态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孩子们来自农村,学校身处农村,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益于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和指导。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对此了解却非常少。学校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学校课程中增加这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这项优秀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并在学习、传承实践中进一步拓宽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丰富学生对天、地、人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打造绿色和谐校园。
为了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具体学习要求,同时选取本地东南约1.5亩的空地作为校内实践基地,制订了校内外植物实践基地的规划。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使学生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和文化,感受自然的变化,增加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开发校园实践基地,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开发一套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融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为一体。二是通过校园实践基地的开发,为相关学科提供有关植物类的课程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创新学校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三是通过相关植物种植的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四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服务,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春、夏、秋、冬四个板块,从认识节气,节气与农谚,节气与节日、民俗,节气与物候,节气与观星,节气与我们的生活等方面编写完成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充满诗意和泥土气息,生动有趣。比如:《春天的节气》一课,首先是了解“春雨惊春清谷天”这些春季的节气,随后是安排一个活动“走进春天”,然后是阅读环节“古人眼中的春天”,“清明”“春晓”“春日田家”,随着孩子们的朗朗诗句,诗情画意浮现眼前,尽显自然生态和大美情怀。
目前,该课程已经试运行近一个学期,主要实施途径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来开展,设计了讲授讨论课、自主学习课、合作探究课、实践体验课等实施方式。学校还针对学科课程整合进行了研究,围绕科学、语文、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整合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初步试验,深受学生喜爱。
三、“少儿警校、驾校”追求关爱生命和立德情怀
学校根据毗邻海淀驾校的资源优势条件,开发了“少儿警校、驾校”校本课程。该课程立足体现对生命、他人和自我的关爱。
开发这一课程最初的想法就是让来自农村的孩子尽快适应和融入北京的生活和学习。随着课程的逐步开发,学校对该课程有了更加明确的功能定位。“少儿警校、驾校”课程开发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让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交通规则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从小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不断在少儿驾校、警校的实践体验学习中增强小公民意识、锻炼小公民能力、培养小公民人格、发展小公民美德、完善小公民素养。
课程内容包括基本的交通标志的学习、交通规则的学习,以及校内、外实践基地的考察、调研和实际体验,还包括少儿警校队列训练、少儿警校规则学习、小警员体能和素养等内容。
学校专门建设了少儿驾校场地、设施,添置了少儿驾校车辆和各种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遵守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四年级三班的同学还创作了“驾校”小诗:驾校小车大家练,它是我的好伙伴。交通规则记心间,领到驾照笑开颜。
四、“诗意无限、处处课程”校园描绘着社会和谐的绚丽画卷
以爱为魂,诗意无限,学校处处呈现着丰富的校园课程,比如:围绕爱社会设计的校园分区课程和主题教育课程。
校园分区课程也可以叫做环境实践教育课程,分为开放大气的迎宾区,包括花坛、法国梧桐、同心椅。办学理念核心区,包括冰心塑像、爱心石、智慧石、静心潭。自然生态的中心活动区,包括圆形广场、木栈道、藤萝架……富有情趣的学生参与实践区,包括气象站、种植园、少儿驾校……主题鲜明的楼厅展示区,包括楼道、楼梯、楼厅。“一花一世界,一区一课程”,在这样的环境滋养下,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性品质得到增强。
主题教育课程包括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拾稻穗和磨豆腐等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在不断地开发多样化的社团校本课程,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总之,通过不断开发课程并赋予实践意义,学校为孩子们创造了理想的学园、乐园、家园、花园,上庄中心小学的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自信。
我们学校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行能力,将健康教育和思品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为突破口,开展系列创绿色学校、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做"好孩子"的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班主任还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作用,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此外还利用学校多媒体的有利条件,班主任除了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还组织学生观看了一系列卫生知识节目,如爱牙、护牙专题片,用眼卫生专题片等等。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低年级学生教育时,根据他们认识水平低、识字不多的特点,可以采取看漫画、放幻灯,讲故事、唱歌、朗读儿歌演节目等方式进行形象教育,使健康知识真正的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中。
二、循序渐进,形成训练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如低年级一般要求学生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三、制定制度,培养习惯
为了让学生明白讲卫生的重要性和好处,自觉做到“我要讲卫生”。学校要求各班制定出卫生清洁制度、学生个人卫生制度和每天晨检制度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制度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如开学第一周,我班就制定了《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值日班长工作职责》、《教室卫生工作》等条例,并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了合理分工,如教室里的讲台、书柜、桌椅的摆放、电器等都分配到个人,细化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人员到位、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的卫生管理运行机制,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树立榜样,带动整体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孩子习惯的典范,对孩子有说服力、感染力。而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首先教师要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我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比如,教室清扫后用拖把拖地,我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拖地应该“先扫后拖,半干湿退步拖,拖竖不拖横。”“身教重于言教”,不管是平时还是在大扫除,我都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卫生打扫工作中。我经常边说边做“弯弯腰拣张纸,动动手摆桌凳。”天长日久,老师的举动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树立学生榜样,带动班级整体。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女同学打扫卫生比较积极、比较负责,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不忘督促本组的同学认真打扫。因此,我常常表扬这部分学生,“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孩子们身边的同学作为典型,以典型引路,抑制不良行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五、家校联系,提高效果
讲究卫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我们学校这一阵地外,家庭,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不仅在学校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家里也请家长积极配合,对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进行纠正。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引言
社会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南京市下关区教育局提出了“走出区域办教育”的战略思想,在江宁区汤山镇创建了下关区青少年社会活动基地,以期通过研究,将“活动基地”当作学校的延伸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努力开掘在“活动基地”中隐含的宽广的有形的与无形的社会育人资源并使之课程化,从而对我区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概念界定
社会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据此,社会活动课程的实质体现为: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
研究是以广大青少年为对象,着重在新课程实施和区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提供一套具有科学理念支撑的实施方案,让广大学生在活动基地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以此达到加强实践,体验生活,启迪智慧,锻造品德,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总体育人目标。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在理论研究着重确立有助于建构素质教育社会活动课程理论体系的研究及社会活动基地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在实践研究方面着重于社会活动基地课程实施途径、原则、形式与方法的研究;活动基地课题开发(课程门类,课程标准)的研究及活动基地课程开发与实践评价标准的研究(包括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
以我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四、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构建了“社会活动基地课程”体系
1.课程的核心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积极开展活动。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2.课程的开发原则
根据社会活动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在基地课程开发时,必须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有关社会活动课程的方针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和中小学目前使用的各学科教材结合起来,学科领域的知识要以在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中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必须把地方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3.课程的总体目标
加强实践 体验生活 启迪智慧 锻造品德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4.设置课程内容
(1)围绕国防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课程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军区司令部关于高级中学学生军训作为必修内容,统一纳入社会实践课程中进行的规定,我们充分利用“基地”周边地区驻军部队和军事院校的人力和物力优势,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南京炮兵学院兵器馆、坦克兵训练基地,观看特种大队直升飞机跳伞、叠伞。通过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防观念,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并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
(2)围绕科技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课程
在社会活动中,结合小学中高年级的科学课、初中年级的劳动技术课等课程,开设航模、海模(导弹驱逐舰、航空母舰、快艇)、箭模、四驱车和木工工艺制作等活动课程。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突破作品的原先图纸,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并完成作品的制作。科技制作活动,得到了所有参加活动学生的喜爱。
(3)围绕劳动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课程
农业资源是“基地”最为丰富的资源,根据农时季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松土、锄草、挖山芋、栽油菜、浇菜、种蚕豆、种玉米、种花生、采茶、辨认农作物等农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带领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农业和农民的形状,开展研究性学习,走进农家与农家孩子开展“手拉手”活动,深入农家与农民一起吃饭、劳动。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利用汤山温泉建立起来的名贵花卉种植基地、现代农业示范田、奶牛养殖专业户、养鱼养鸡养猪专业户,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4)围绕生存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课程
现在的中小学生在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入学后又受到老师的保护,缺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理、自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良好机会。对那些平时在家中不整理床铺、不洗碗、不洗衣服的同学来讲,就是学会生存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生存能力,我们还充分利用“基地”周边地形地貌,开设了登山、野外拉练、识图越野、野外生存等方面的活动课程。
5.课程评价方式
(1)学生评价:建立“成长记录”,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
注重过程——社会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尊重多元——社会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2)教师评价:深刻领会社会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3)管理评价:集中于基地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
(二)彰显了社会活动课程巨大价值
1.重建课程观——弥合个体与课程的断裂
“社会活动基地课程”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首先表现为课程概念的转变。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意即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其次,课程概念的转变随之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
2.重建教学观——弥合个体与教学的断裂
“社会活动基地课程”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这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生活;意味着教学消除师生作为“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意味着教师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桎梏,建立起协调、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协同教学”。
3.重建学习观——弥合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的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