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4: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生德育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高中德育 德育教育 道德规范
高中生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对一些事件和现象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看法以及处理方式,但受过去思想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处于一个行为和品格的波动期,如何做好引导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开展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提升他们的素养,这将影响他们将来走入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生活和工作。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高中的德育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对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强化对基本理论、观点的学习就显得极为的迫切。还需要指出,这种学习不是生搬、死记理论的结论,而是要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方针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做出优化的基础教育。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点,是高中教育中的关键学科,对于各高中学校来说,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德育教育是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保障。在新课标中指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及质量,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做出有效的教育,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强调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的关键,且高度评价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方针,积极研究及分析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二、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匮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匮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三、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2-02在物欲横流人心失重的今天,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的东西--以道德感为代表的软实力教育。许多同人感叹:现在的学生有成绩无素质。笔者认为对学生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树立健全的人格,与人或环境相处和谐,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比学习成绩好坏重要得多。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通过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环保意识,锻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生物学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笔者体会并总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现在社会上来自各方面毒害青少年的行为:吸毒、血腥暴力事件等,而各种事件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自杀或他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我们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思想意义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比如在讲到神经调节时,介绍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递质,它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时,可以补充(兴奋剂或镇静剂)的原理,并用图片、资料展示吸毒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的残害,对亲人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危害性,使学生了解对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危害,自觉珍爱生命,远离,落实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不论古今中外,莫不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学生的思想阵地必须让正确的意识形态占领,不能让自我、金钱、权势、暴力的意识形态占据,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贯穿于各门学科的各种活动中,生物教材有的内容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力强,所以我们生物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而是要切实从教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搜集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再者我们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生物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育内容,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最后,教师也可结合教材的有关部分,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并将这些与祖国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了解自己所在地域的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特殊感情,进一步激起对祖国的热爱。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的成功后面都是辛勤、汗水和意志,学生对科学的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需要科学历史的支撑,而不是说教可以达到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展示科学史的曲折和艰辛、继承和创新,使学生爱学,用心去感受。有关一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到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情,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去向,培养并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学习,对自己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思想、有道德,永不言弃,不断进步。
一、互联网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
1.网络信息泛滥,学校德育教育权威性受到质疑
学校德育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要求和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教育教学步骤,对高中生展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让高中生逐步构建形成社会所需的品德观念[1]。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校德育作为主阵地,对我们学生的个人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权威性。但随着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影响,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与信息通过互联网渠道呈现到了我们高中生面前,形成了价值与道德观念的冲突。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尚未完善,且对新鲜文化具有一定好奇探索心理,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德育教育产生质疑,学校德育的权威性动摇。
2.不良网络信息弱化高中生德育水平
高中生对于世界有极强的好奇心,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探索。但互联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导致不良信息泛滥,而部分高中生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在互联网影响下,思想道德水平被弱化。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缺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作为约束,在社交网站中与不同背景、年龄层次的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极有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使高中生道德观念受到侵蚀。长此以往,高中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所接受的观念会逐渐对其日常行为表现产生直接影?。
3.对于互联网过度依赖,不利于高中生自我认知形成
互联网所涵盖的信息覆盖面广阔,与现实世界相比较,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高中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与学习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进行日常娱乐消遣,通过社交网站进行交友、聊天,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但部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且对于网络过分依赖,缺乏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失去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定位[2]。长期沉迷于互联网环境中,不仅造成高中生无法科学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延误正常学习任务的完成,对学习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出现网络孤独症,无法对高中生角色进行定位和实现正确自我认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化进程。
二、互联网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1.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拓宽
事物具有两面性特点,互联网在对我们高中生德育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的拓宽。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双向互动沟通的特点,与学校德育模式的局限性相比,有利于德育教育生动化、规模化形成。目前国内已经出现有青少年维权网、德育网等网站,包括多种题材、形式的德育教育信息,为高中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3]。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高中生能自主选择浏览页面和主题,并经由网络渠道,与教师就思想道德观念展开讨论,并在社交网站内发表个人对于德育观念的相关看法。在对网络信息、价值观念等产生质疑后,还可以及时通过社交聊天等工具,向教师提出疑问,在接受解答后,可以自行进行思考,进而弥补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2.高中生情感沟通需求得以满足
现在高中生普遍承受较大的压力,期待能够被教师、父母和同学理解,但高中生通常自尊心较强,对于隐私等问题较为敏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如实表达内心感受,而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互联网交流的虚拟性特点,能够有效规避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局面。互联网能够为我们高中生提供相对轻松、平等的沟通环境和沟通手段,在互联网支持下,使同学们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让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能够在网络渠道中得到暂时发泄,起到放松精神压力的作用。
3.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2-01
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创新课堂形式,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生物新教材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途径。新教材生物教学是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3、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二、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在生物实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法律方面的内容,作为实验教师,除了吃透教材,还应该对实验教材中涉及到法律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每次上实验课之前,应认真查询资料,搜集一些与本实验有关的涉及到法律的一些案例、图片或视频等素材,然后把这些内容融合到实验教学中,比如在上“DNA的提取”实验之前,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用DNA鉴定确认犯罪嫌疑人”的案例与图片,公安人员在查找凶手时,可通过在作案现场作案人员留下的物品上提取到的DNA与犯罪嫌疑人身上提取的DNA进行对比,最后确认犯罪凶手。这样使法律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把枯燥的法律内容转变成有趣的法律知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
2、利用教材资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具有运动发展的特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各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生物膜系统,细胞器的分工与协作;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内外因;淋巴细胞的产生、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之间的联系;水的平衡、与无机盐的平衡的联系;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的观点;水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温调节中产热、散热的对立统一;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进化理论。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要告诉学生,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唯物性,帮助学生建立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利用教材资源,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引入目前我国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人置法律于不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生态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那些破坏生态资源的人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防止环境受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三、凸显理科魅力,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让数据说话。通过抽象的数据,展示具体的现象,并从分析原因中感悟出一些道理。例如:“人类遗传病和预防”这节课,为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遗传病发病率和环境关系的曲线,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和遗产病发病率的关系,教师并没有说“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的口号,而数据对学生的冲击力远胜于教师的语言。
1、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利用新教材,挖掘教育素材
(1)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环。新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很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①利用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中有若干小资料,其中有些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根据“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小资料,引导学生查询我国科学家在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实施中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②利用“科学家访谈”等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编排了我国生物科学的伟大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如新教材关于“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研究完成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就,彰显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科学工作方法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探究科学的激情。
(2)利用生物“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资料,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一个“科学史话”、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和推理等全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科学前沿”等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领域的新动向,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忱。
(3)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小资料,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教学时要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学・技术・社会”小资料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资料内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合理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中要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唯物性,这些知识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利用新教材中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
2、利用实验课堂
针对新教材实验较多的特点,要注意对学生实验的评估,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点。通过实验方法及实验操作的设计、实验现象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猜想,不拘泥于常规,提倡创新。
3、利用第二课堂深化德育教育
可根据条件在第二课堂中深化德育,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设计绿化方案,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增强其求知欲望;通过知识竞赛、实验操作比赛等方法增强其勇于拼搏、敢于攀高的精神,使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受到良好的熏陶。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特长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注意点
1、要深挖教材内涵。
一定要从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出发,结合课本内容,结合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切忌漫无边际、空洞说教。
2、把握好课内外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适时适度进行渗透,并注意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二、市场经济条对职业高中生的影响
其一 职业高中生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相当一部分职高生的不良习气在初中阶段就已形成,进入职高时仍未转变。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从原先较为分散孤立的状态变得相对集中,通过校园传染,问题学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校内,“问题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秩序,言谈举止不文明,不服从学校和班主任的管教,甚而公开对抗。鉴于这种情形,我们应正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因材施教,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 培养职业高中生的敬业意识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多数职高生由对职业教育的性质了解极少,自身决策能力较差,选择职高校时,有的是因为从众心理;有的是因为专业名称诱人;有的是因为父辈亲友劝说。当初他们报考时,并没有明确自己将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而是想找一个供以栖息的避风港,便可一劳永逸了。其实,这种缺乏敬业意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幼稚想法,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切实保证跟得上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社会对职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要求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敬业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其三 职高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目前,职高生的心理问题着实令人担扰,不可等闲视之。它的形成不外乎两大原因:外在的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家长的不良行为,教育方法不当,或娇宠,或失控,或棍棒教育;家庭结构不完整 ,造成学生心智成熟较晚等;还有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现实相脱离。
三、对职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措施
一是结合专业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刚入职业高中的某些学生,认为迟到早退、吸烟打架、顶撞老师是无所谓的事,怎样结合实际让他们明白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呢?最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让学生明白向自己挑战,战胜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要教给学生学会做人,首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保持理智,遇事沉着冷静。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始点。如按时作息、按时出勤,着装要整洁;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在人前不做小动作;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毕放回原处,不乱丢废弃物;诚信为本,信守诺言,借用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汇报工作要及时准确、不加主观意识;在钱物面前做到公私分明,不浪费、不占别人便宜;待人和气、克己忍让,工作上不要偷奸耍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他人想,背后不议论人。经过上述反复教育和行为训练,对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举止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大有裨益。
二是结合专业实际培养敬业精神。职高学生虽说是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但在他们头脑中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学会运用智慧做事,因为这样有助于你准确地判断,开发你的潜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要告诉学生多看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听课,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职高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人生的依傍,能使他们的人生拥有更丰厚的财富。培养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学会抓机遇,给自己创造机会。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教育学生要想成功,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握时间,做最有效的投资,用好零散的时间更是省时之道。
关键词 优化;德育教育;手段;促进;高中生;发展
一直以来,德育教育都是高中阶段教育的薄弱部分,而这更多是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因为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中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分数比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更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无不提醒着我们,加强德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了。而从传统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方法来看,多以说服教育为主,效果不是很好,故而在要加强德育教育,在手段上定要结合学生实际而多样化。
一、更新德育教育观念,树立学生发展意识
观念制约行动。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却不太关注。那么,到底德与才孰轻孰重,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可见,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纵观新课程改革不难发现,新课程极力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里所指的全面发展即要让学生“德才兼备”。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看待德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德育教育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其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在传统的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广大教师更喜欢从教师角度来思考德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而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从而导致德育教育水平不高。树立学生发展意识,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以我为尊”的角色转变为“以生为主”,还要能在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懂得尊重并引导学生。否则,单纯地只会说服教育而缺少对学生的尊重,那么,德育教育也就失去了本有的意义。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教师的对他们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二、优化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德育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不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所区别,而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延续封建科举制度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了以讲授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故而落实到德育教育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方法也就是说服教育了。但这种德育教育其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要以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品德提升和内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德育教育,优化德育教育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充分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人是社会的动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其思想和行为总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学校生活而言,以榜样示范来创设德育教育的和谐环境,更甚于单纯的说服教育。以最常见的不乱扔垃圾为例,如果在班级中不断地对爱护卫生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强化其他同学的认知,久而久之,其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其次,立足学生实际,提倡自省自悟。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价值观念,只是在生活中因情绪、态度等影响而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事后并不会反思,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省自悟,从自身的行为中去查找原因,思考对策,更甚于教师去说,让其去做。以自觉纪律教育为例,某生在某次自习课中因吵闹而影响其他同学,事后教师并不是对其进行简单批评教育,而是引导其分析事情的后果,从中查找自己的原因,如此,学生得到了尊重,也能更好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三、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提倡实践促进发展
在以往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更多的是走理论式路线,没有较好的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当往往在生活中又容易出现各种“言行不一”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缺少实践。我们说德育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方可有效。否则,单纯地在理论上提升学生只能让德育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首先,要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认知德育的内容。如实施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就生活中没有考虑集体利益的案例而启发学生思考,由生活直观而抽象出德育的本质内涵,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去认知。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如关于水资源的保护教育中,教师先以大量水资源缺乏的案例而引导学生认知到水资源的重要性,然后以调查研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当地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后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更好地感受了水资源缺乏的严重性,也在实践中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保护水资源,养成爱惜水的好习惯,甚至在活动中很多学生还写出了很多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广告,提出了循环用水的方法。
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定要正确看待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作用,把德育教育纳入整个高中阶段的教育体系中,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结合学生实际而优化德育教育手段,以生活为依托,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去提升自己,这样才能让德育教育变得更加有效,让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淑芬.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S1期111-112页
G635.1
一、高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高中生的素质培养,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中,对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要求,德育教育要求班主任不仅要督促学生的学习,也要更多的注重学生的道德和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高三学生。德育教育要求班主任以学生为主体,把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作为重点,把发展班主任的德育能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班主任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目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德育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国家下达的对德育教育的目标实现有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德育观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随着高中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内容也越来越繁杂,对德育工作总是缺少必要的关注,开展也十分随意,对其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明确。虽然我国一直倡导重视学生德育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总是达不到要求的目标。
2. 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单一
根据国家下达的德育教育标准,针对德育观念的培养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安排,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和道德观念的树立。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中院校大都学是校根据国家要求编排的教学大纲计划性的进行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视了区域性差异。再者单一教学内容的德育工作,其工作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整体规划,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及时地改善教学方法,而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差异也使得目前的德育工作成了表面工作。仅仅依靠批评、训斥等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忽略学生的感受,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果势必会适得其反。
三、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能力的方法
1. 明确德育教育的层次性目标
正确的目标是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而讲究工作的层次性,则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层次性目标主要是指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心理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比如高中的层次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小学和初中德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它不仅强调个人品质的培养,也要注意自身道德观念的提升。高中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明确好二者的发展目标。
2. 不断完善德育教学内容,增强时效性
教学内容是直接反映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德育发展的需要,并适时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变更,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中院校往往只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忽略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的道德教育要满足学生品德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对自身权益的维护,编制科W的教学内容保证德育教育的全面性。
3. 不断更新高中班主任的德育观
新时期人们将面临道德伦理的挑战,德育观的倡导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意志力、道德观、精神力等的培养,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跟随时展的步伐的同时,不断更新自身的德育观,明确道德教育在高中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班主任德育观的转变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一步,班主任要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观念,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做好学生、家长、学校这三者之间的工作,充分利用可获得资源督促学生的道德观发展。
四、结语
高中是塑造学生性格、建立良好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这就对高中班主任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对班主任的德育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高中班主任道德水平的高低对高中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提升高中班主任的德育能力更能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水平的德育能力,再加上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与全方位的教学方法,一定能促进高中生身体和素质的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多梅. 高中班主任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德育能力的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5.
[2]孙迎春. 提升高中班主任的的与德育能力的几点建议[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德育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高中生的德育工作,应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看世界,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分析周围的一切,这对于一个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高中教学要创新德育理念,关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只有创新德育工作,才能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德育教育的重点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高中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中教师德育工作是整个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用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指导德育工作,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整个班级失去凝聚力的话,那么也就失去了生气,缺乏活力的整体是不利于进步和发展的,所以说高中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集体活动的开展,切实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之间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在展现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互相学习,感受到集体学习的乐趣。比如,高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班级辩论会,找出比较热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整体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也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得班级管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
二、高中教学要完善德育评价手段,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相比较于高中的教学成绩和师德水平,高中学生的德育能力和育人水平更难评价,由于缺少有效的评价和监管,高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德育教育积极性不高,多依靠个人内生的自觉性,导致当前学校德育育人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要想提高学校的德育育人水平,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教师德育评价制度,调动起高中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我们初步探索从学生评价、家长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几个方面去建立德育评价体系,评价每学期进行两次,每一方面评价要有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建立起量化表。例如,学校评价方面可以从班级班风、学风的改变,班级德育活动开展的次数,开展的效果,培养学生获得德育成果,等等。家长社会评价可从学生在家庭中是否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是否孝敬老人,和睦邻里等方面,社会方面可从是否学生是否遵守社会公德,乡规民约以及是否热心参加集体公益活动以及文明礼仪等方面。虽然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措施,相信学校的德育育人水平会有整体的提高。
三、高中教学要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形成制度保障
高中德育教学,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面向未来,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着眼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管理,设置领导机构,注入一定资金,建立德育检查表彰制度,不仅要制度化,要透明、适度。表彰奖励不仅要制度化,还要分层分级化(即校级、班级);表彰要到位,要像表彰智育素质优异的学生那样有声势,有分量。现代德育教育工作更要求全面的素质教育,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敢于创新,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被落下,并保持发展,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德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方向正,目标明,方法新,措施多,持之以恒的开展,学校德育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时期,由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不能完全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这直接反映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缺陷性。
从本县几个农村普通高中调查来看,在集体荣誉感方面,41.3%的学生认为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个人是第一位的;在爱家乡的情感方面,作为连云港市的高中学生,竟有89%的学生对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无所知。在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方面,68.5%的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在学习目的方面,78.5%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将来找个好工作,过舒适的生活。
这些价值观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更是令人担忧,“完全不了解自己”占69%,近70%以上的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一无所知,“考虑并初步实行的”占17.5%,高中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父母、亲戚影响的占22.3%,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数量很少”的占71.1%。
因此,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前提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需要依赖职业生涯设计的落实和检验。
1.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的内容相互贯通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创新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这说明德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可见,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
3.教育的作用相互补充
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特定的社会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其步入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为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它能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教育目标具体化。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为现实,切实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课堂中以德育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当前,学生选择职业存在着许多误区、偏差。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处于成熟时期,父母的言行和经验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将父母满意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农村高中学生更明显,父母生活的艰辛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了挣钱回报父母的种子,直接限制了他们职业理想的选择空间。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是和社会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引导他们在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2.把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应有专门的教师,全面系统地学习职业知识。教材可以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自己编写,也可以选用现成教材,有选择地使用,主要应围绕生活技能、社交礼仪、职业指导和规划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
3.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思想政治课堂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因思维的误区导致职业选择走进死胡同。
参考文献:
[1]孟照彬.新基本功:破解素质教育的密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