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5: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色彩教学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以往在本项目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靠语言授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缺乏,学生的服饰搭配技能难以提高。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我设计制作了这款助教助学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内容结构介绍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内容设置上,分为色环基础知识、服装人体结构、色彩搭配原则、搭配注意事项、视频欣赏和搭配练习六大版块。这六大板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可以在活泼的色彩和积极的互动中愉快地学习。
1.色环基础知识
该版块介绍了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了色环的基础知识,即各种颜色的名称与特征。让学生对各种色彩有了醒目的认识。为后面的服饰的搭配垫定了基础。色环基础中我利用分层的手法,将色环做成可以随意移动的,学生选中喜欢的颜色拖动鼠标,将几款相近的颜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邻近色或者同类色以及类似色的对比,可以很直接的看到几种颜色的搭配效果。
2.服装人体结构
在学生了解和熟悉了色彩的名称与一般规律后,接下来就是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了解在服装人体中最重要的比例结构是怎样的,了解人体中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在哪里,了解每个比例所对应的人体结构的位置,该版块主要针对学生的这几大问题,着重介绍了人体的物理特征。在本环节,我首先介绍了人体结构的知识,然后将图片中人体的结构部分和文字相连接,学生将鼠标随意地放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对应的人体结构的文字表述,这样学生会很直接地记忆人体的各个部位,让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了立体的认识。比如我将鼠标放在第二头身和第三头身之间时,这时在页面上就会出现对应的“乳点以上至腰部位置”红线所划文字,这个点也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和视觉重心点的位置。学生只有了解了服装人体的几个重要结构点的位置才能准确把握,自由练习,自由创作。
3.色彩搭配原则
在对色环基础知识和人体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运用相关色彩知识对服装的选择进行巧妙的搭配。这也是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学生将点击页面“返回”这个按钮,返回至主页面,随后将鼠标放在“色彩搭配原则”时,就可以看到大概的服饰几种色彩的搭配原则:协调色,同类色,近似色。然后点击进入,在这个部分首先将服饰色彩分成最主要的六大色系,这六大色系全部用图片和文字结合解释每个颜色的运用方法和搭配原则。比如:第一款黑色,由于黑色象征着神秘、高贵,并且具有收缩的效果,因此黑色的搭配一般是与较亮的白色或者明度较高的色彩进行搭配,这样搭配出来的效果对比强烈;再比如在色彩搭配中较难搭配的绿色,点击鼠标进入绿色后,可以直接看到绿色最合适的颜色是白色,这两个颜色是完美搭配,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4.搭配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是我利用实际经验对实际操作中的几点事项进行阐述。让学生对相关细节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服饰的整体颜色应控制在3~4种,服装颜色应上下呼应,既有对比又很协调。学生这就需要对服装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
5.视频欣赏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服饰的整体配色效果,我们没有条件带学生去服装表演的现场,但是我们可以将服装表现搬到课堂上,利用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欣赏到顶级服装大师的服装设计秀,切身感受艺术的魅力,感受服装的魅力,感受创作的魅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创作的热情,有创作的动力,有创作的实力。所以我精心挑选了迪奥的两场经典服装秀,一个视频是女装表演,另一个视频是男装表演,学生集合前面所讲的相关理论知识,参照直观的视觉材料,这样才能够对服装的色彩搭配有全面认识。
6.课后练习
《彩色的鸭子》是一首优美的叙述性散文,作者紧紧围绕鸭子的梦想这根主线,通过优美的词句、重复的句式、富有节奏的旋律,将鸭子的彩色梦想表露无遗。作品形象鲜明,紧扣主线,情节简洁,富有童趣和诗意。除了带给孩子丰富的文字美感、节奏美感和温馨无比的意境之美,最后的结局安排也让我们露出会心一笑。
本次语言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大班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文字美、节奏美和温馨无比的意境美;了解并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知道梦想不能全部实现,但也要快乐生活。
(二)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简单事物之间的关联变化也有所了解,能依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经验进行扩展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感知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感悟力。
作品虽好,但作为大班教材使用,还需要适当修改,原因有二:
1 相对大班幼儿而言,原散文结构比较松散,冗长,是AB、C、DB式的结构,考虑到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改为AB、CB式结构,便于理解掌握。
2 散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冗长,且句式规律不明显,不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适当修改,句式更为工整、有规律,还降低了难度,易于幼儿理解和诵读。
(三)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 能力目标:了解并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梦想不能全部实现,但也要快乐生活。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难点: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验探究
二、教学主要环节实录
三、课后集体评析与反思
(一)优点
1 注重意境创设的有效性用温馨美的画面、柔美的音乐、富有情感的朗诵,为幼儿理解、感悟这篇散文,创设了一个诗意的情景;从形、声、情等几方面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去理解、欣赏、感受文学作品。
2 注重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幼儿的语言学习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学习内容是语言教学的好方式。以风车、彩纸、绸带为载体,化解难点,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感知其间的因果关系,帮助幼儿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3 注重情感体验的有效性 本次教学活动,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三次提问:“你觉得鸭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帮助幼儿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快乐情感脉络。
4 注重回应反馈的及时性 注重倾听幼儿的回答,关注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回应和策略的及时调整。
(二)不足与反思
1 迁移运用中,切入点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幼儿探究操作环节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会了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而且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实现了动静交替:但在整个活动中,此环节犹如将在电影院看得十分投入的观众喊出电影院说其他事,然后再叫他接着进去看一般,对浸润意境之中的幼儿情感有所中断。如何既能联系实际,学习迁移运用新的知识点,又能保持住幼儿浸润于散文意境之中的情感不被中断,还有待于寻找到更佳的切入点。
2 欣赏仅仅是感悟这个作品的开始,应有更多的延续和融合。
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或中间偏下区间的学生,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这类学生一般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参与意识、社会活动能力强,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稳定性差,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征,在教材的组织形式上,应强调通过学生的直接经验积累来掌握所学知识,即先对所学内容和环境等有感性认识,了解学习任务后再有目的地学习。这就要求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材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整体组织形式和单元组织形式。
单元组织形式采用案例的组织形式。
首先引入教学案例,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教学案例来表述教学目标,具体而直观,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产生学习的驱动力。然后,具体分析教学案例,首先,通过学生已学的知识或已积累的经验来分析和分解问题,找出以住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即新问题,然后针对新问题分别寻求解决之策,构建本单元所学新内容集,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的“需要为准、够用为度”。在新问题分析中,还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探讨与求解新问题。
教材的整体组织形式,采用“先分后总”的形式。先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根据课程各知识点的教学来设计,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虽然学生能学以致用,但一般缺少整体性,有必要将零散的知识串通起来。因此,在教材的最后部分还应设计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案例,将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理顺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提升学生整体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案例的安排上,应使相邻教学案例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重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先后学习的知识衔接起来。
2 教学案例选取
选取教学案例时,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取材,强调趣味性,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精心整理,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对挑选出来的教学案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将选好的教学案例逐个分解,找出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对照课程教学大纲一一检查,确保教学案例能覆盖课程所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将这些案例汇集起来组成教材的主体。
在案例选取时,还要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就业后的职业特点结合起来,既要有体现课程学习的简单(独立)案例,也要有体现职业特色的综合案例,注重案例的层次性。对于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综合案例,可以根据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由易到难划分不同的层次,然后将其安排到不同的教学单元中。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方案,既体现学习的连续性,知识的连贯性,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习题设计与参考答案
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在设计习题时一定要正视这些差异,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设计多层次习题。在具体操作时,可将习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必做题,其实是基础题,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最简单的应用。一般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均会做;第二类是选做题,主要是应用题,检查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一般包含常见的技巧和经典的解题思路,对学生要求较高,主要针对想学精本课程的学生;第三类是思考题,主要是思维题,它不一定是最难的题,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范围可以适当扩大,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题型可设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改错题、操作题、简答题、综合题等,以便从不同的角度来检查学生。在题目的选取上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纸质资料和教师以往的教学积累。通过筛选,找出切合高职学生实际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典型习题。有些课程还可进行特殊处理,如计算机语言课程的习题可重复出现,在不同单元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办事的能力,使其掌握探索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素质。
教材配备的习题,应附相应的参考答案,而且要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提供多种解题方法。以某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辅给出比较完备的答案,现在,学生一般不擅主动思考,习惯于对着答案做题。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习题与参考答案分开。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加强编者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断完善参考答案,以便教材再版时及时得以补充和完善。
1、前言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建设重点,“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建成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规划建设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为了适应“十二五”规划中城市群、轨道交通的发展,急需大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新开设专业,借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学院的大力支持,目前专业正在初步建设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立足长春,面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辐射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的运行、调试、管理与维护;轨道供电设备的检修;机电控制设备的运用、检测与维护等关键岗位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急需设计和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除此之外,德国的BAG(Berufleche Arbeitsaufgabern)法也比较实用。BAG法也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对现代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现在国内各大院校大多采用或借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是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为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实际,设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2)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3)参照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4)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5)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3、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1)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等采用调研,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调研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观企业或相关院校等。
(2)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请与培养目标相符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反映职业能力成长的发展阶段以及每阶段从事过的代表性的、对职业能力成长发挥关键作用的任务实例,提炼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工作任务,即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集合中找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
(3)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工学结合教学环节设计等,构建能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规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共同研讨来完成。
(4)梳理工作过程知识,编制课程标准。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梳理工作过程知识,明确学习内容。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进行课程设计,编制课程标准。
(5)保障要求。①教学团队。要实现做中学,要求具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专职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聘用的兼职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环节;②教学条件。教学场所在原有基础上要发生一定变化,应具备工学结合特色;③机制与制度。
(6)撰写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师资配备等内容。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经过专家的审阅、论证并经过若干次修改后再定稿。定稿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运行,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优化。
4、应用前景
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专家预测,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大约需要专业的建设人才1300人。参照香港地铁每公里轨道配备人数是60人的预测(开通后,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每公里需配置16名职工),2015年全国地铁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根据相关调查,到2015年之前仅北京市的地铁就要新增5万名员工,而新增员工的主体是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考虑到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
当前,长春地铁已经开工建设。按照长春市轨道交通规划,未来城市将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先导区之一的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发展,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吉林省及周边省份轨道交通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遵循学生工作后的职业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后对于同类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或其他专业在思维理念、设计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皓宇,刘玉文,李庆生,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研究 2003.5[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182-183
[2]王艳艳,轨道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0):194
众所周知,随着世纪之交的教育格局调整,中师教育从辉煌逐步走向彷徨,美术教育也日益边缘化。无论是生源、教学目标,还是教材及培养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五年制中职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都将走上特岗教师或各级小学、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工作岗位,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求实创新精神,能为人师表;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可胜任小学美术和艺术课程教学;能承担美术活动课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并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富有爱心、耐心和信心。情感丰富,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计划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语文、英语、音乐、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书法、电脑美术设计、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国写意画、中国工笔画、儿童画创作、简笔画、小学美术教学法、艺术概论、中外美术简史等。
在上述课程中,应体现出专业特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元素。应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其中,专业基础课、儿童画创作、简笔画、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手工制作、小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应当着重研究、落实并见成效。
由于生源的变化,五年制师范生既不同于高校扩招前的三年制师范生,又不同于现阶段师范院校的美术学科的学生。他(她)们的文化课起点普遍较低,分数线一般每年都在中考成绩的300分左右。美术专业课水平多数学生基本从零开始。所以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内心里接纳学生,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美术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为素描几何形体、简笔画和美术基础知识,使他们初步懂得造型的方法和绘画的乐趣。万事开头难,老师应精选教材,研究教法,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素描以抓住结构、比例为主,简笔画重在用线,感悟线条的美感。二年级学习素描静物,色彩及简笔动物、人物,中国美术鉴赏常识等,注重造型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三年级学习石膏人像、白描花卉、图案的制作、色彩静物及外国美术鉴赏常识等。四年级主修素描人像、工笔鸟类、平面设计、色彩风景及艺术概论等。五年级主要学习油画、美术课件的制作、工笔人物、儿童画及小学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法等。
三、专业技能
1.能欣赏,会鉴别
著名画家潘天寿说:“学艺之道,首在鉴别。”学美术首先要眼高,懂得造型的规律和美学辩证法,将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的高度。运用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什么是和谐、优美、意境、神韵等。在绘画实践中明了比例、结构、色彩、调子的高下之别。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充满着神秘莫测和人文主义的光辉。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给人一种力量之美,大气磅礴,充满生机和活力。欣赏印象派莫奈的《日出―印象》,可体会到画家笔底涌动的色彩,表现大自然光色奇妙的变化。面对齐白石透明的河虾、徐悲鸿奔腾的骏马,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能写美术字,会画简笔画
在当今读图和键盘时代,汉字的书写功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化。去年央视科教频道的“全国汉字书写大赛”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美术字将汉字和美术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技巧性,是未来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人人会写,且有相当的书写水平。实际上,写美术字要比写毛笔字容易。只要有一定的素描功底,写好美术字就不是十分困难,但要写出相当高的水平却另当别论。简笔画造型较简,容易入门,学生较感兴趣。学好简笔画能为今后的儿童画辅导打下基础。简笔画重在用线,要求学生画出均匀、有力、流畅的线,结合有趣的形象,画得既快又生动。
3.能出黑板报,会设计制作
黑板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编排黑板报是师范美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它涉及构图、文章内容、书写、图案、美术字及色彩等综合知识技能。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指导学生编排校园生活题材和青年成长题材的黑板报,要求内容健康,主题突出统一,版面美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设计制作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制作一个小动物、一个人物、一个建筑物,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力戒浮躁和马虎。设计制作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材以廉价、易得和环保为宜。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变废为宝。
4.能教学设计,会评价反思
学会教学设计,又称会写教案,是毕业生参加招聘考试的需要,也是教师未来从业的需要。首先必须告诉学生教案的结构。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时及教学过程等。教学目标应包括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节课应有一个重、难点,有时重难点是重合的。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可切分为导入、活动(老师和学生)、评价、小结、反思等几个部分。导入应新颖,可多样化。而活动部分又是重点,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学写教案者不易把握,要对所教的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才能抓住关键。如教小学生画树、花、鱼等动植物,可进行关爱自然及环保教育的渗透,又如教《我的妈妈》《今天我值日》等美术课,可进行亲情关爱和热爱劳动的教育。
评价即对学生的作业、作品进行评述和鉴别。以鼓励为主,但要真诚,实事求是。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盲目吹捧,应恰到好处。评价的方式可多样化,如师评、生评、学生互评等。
反思即教师或执教者对所授课的得与失进行的自我小结。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有不足的败笔,可理解为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教学水平越高,其反思和小结的水平就越高。这正如高考生的自我估分,成绩越好的考生,估分越准确。
教学设计可先仿写,再由学生设计,循序渐进。尽量写他们熟悉的课题。如《美丽的大森林》《海底世界》《大公鸡》等。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记忆,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认知目标:认识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色彩的美丽。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色彩的美丽,尝试用水彩笔,油画棒等表现春天的色彩。
教学难点: 涂色方法以及色彩的整体倾向。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水彩笔、油画棒。
学生: 水彩笔、油画棒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年有多少个季节?那么你最喜欢那个季节呢?为什么?春天的色彩都有那些?春天这么美,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画出来呢?好,本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学习新课《春天的色彩》。(板书课题)
二、展开: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儿歌,在歌声中你都听到了什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有会唱的学生可以一起唱,歌曲播放完毕,你在歌声中听到了什么?
2、春天来了,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小草钻出来了、桃花开了、燕子飞来了、柳树发芽了……
3、教师归纳春天的主要颜色,让学生感知春天。
4、看了春天的图片,你现在能用一句话或是一首诗赞美春天吗?同学们看了图片,听了描写春天的歌和诗,那么在你们脑海里是不是都有了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春天呢?
三、作画步骤方法
1、构思。
2、起稿。
3、着色。
4、整理完成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交流。
1、生生互评。
2、集体评。
多年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尝试的经验告诉我们,多媒体的运用,不仅适宜于美术教学工作的统筹安排、教学资料的储存、教学经验的交流,而且还适用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和分支。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 运用多媒体和其它电教设备,制作和运用教学课件,辅助并优化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中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在艺术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还要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技巧,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众所周知,中学美术课的知识容量大,而课时量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精简教学过程。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一支粉笔(板书)+一张嘴(讲述)+一本教材(教案)”,教学手段单一,理论知识讲起来枯燥,课本上的图片资料毕竟太小数量又有限,常常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次运用多媒体及其它电教设备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尝试之后,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效果被较大程度地改观了。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轻按鼠标,就能让课件按照编排程序播放在屏幕上,图文、声音并茂,令人在耳目一新的课件展示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过程。
1.1 在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效果。美术欣赏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现在人教版的美术欣赏《教学参考》书中附有光盘,包含了不少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紧扣教材,内容详实,实用性强。课件多数是运用OFFICE中自带的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来制作的,其优点是,各校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地方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幻灯片的某些地方进行修改和调整,为己所用。
如在讲述《外国古代绘画艺术》一课中,我们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们从《世界名画欣赏》的光盘中选取了几幅名画图片及说明资料,还有音色甜美的解说和优美流畅的配乐。其中有尼德兰画家杨・凡・埃克的作品《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等。由于光碟中储存的名画具有既可整体观赏,又可局部观赏,并且图像清晰、逼真的特点,所以一经调用,就能牢牢锁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审美意识。尤其是在《最后的晚餐》的欣赏中,基督与十二门徒不同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都跃然于屏幕之上,艺术感染力极强。学生们不禁惊呼、轻叹。如果教师这时再随着画面局部的转换,作相应的讲解,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1.2 在图案课上运用多媒体,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传统上单一的手绘作业形式转化为智能创作型的劳动。利用多媒体进行图案设计课的教学,不仅适用于教师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进行图案设计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我们将教师和学生在纸上设计与绘制的单独纹样,通过这两项设备输入计算机,再运用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操作,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精确、强记、灵活等特点,对图片进行复制、粘贴、着色、剪切、旋转、批处理等操作,简直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获得对称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或手绘无法达到的各种滤镜特技效果。正如某位计算机专业人士所说的,使用计算机技术,“不怕'做'不出来,只怕'想'不出来”。
1.3 在素描课上运用多媒体来突破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中学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包括素描理论知识和素描技法的传授。素描理论中的构图知识、透视知识、整体观察方法等项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有些不尽人意。尤其是透视知识,很难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为此,我们以“水平圆的透视规律”为切入口,运用多媒体设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并与生活中的事物密切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PHOTOSHOP软件,我们新建了一个有透视关系三要素(被观察物、画面和观察者)的图形文件,其中被观察物是分别位于视平线以上、与视平线等高及位于视平线以下的若干个水平圆,它们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且大小相同,而透视形态则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一个整体、直观的演示图。接下来,我们用PHOTOSHOP和AUTHOWARE制作了下列几个图形及平面动画,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其中,图2、中的圆柱体侧线起初是隐藏着的,随着讲解的深入,教师轻击鼠标,几条侧线分成三组,动态“显影”在屏幕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水平圆的透视规律,再用鼠标调出文字,加深学生的理解。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生活中具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透明圆柱体水杯、“百事可乐”易拉罐、工厂高大的烟囱、水井口及碗碟等图片资料,精心制作和课件的剩余部分。主要是由几个平面动画组成,包括图片及文字等。一般是在屏幕左侧显示生活中具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图片资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后调出右上方简短的“规律总结”文字内容,最后再调出右下方的透视形画法示例,与左边的图片相对照,能加深学生对事物透视规律剖析、归纳的能力并加强理解和记忆。课堂教学中有一段时间是给学生做练习的,练习之后针对学生作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椭圆两边画成尖角、近段弧线和远段弧线的弧度及大小把握不当等),我们在课件中补充设计了“注意事项”,并以简洁明了的正确示范图例来作相应说明。学生经过这一课后,对于生活中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物体形态,大都能比较准确地进行理解和描绘。
1.4 在色彩课上运用多媒体来深化和“活”化教学内容,创造奇妙的色彩世界。尽管光学中的色彩和绘画中的色彩在原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设计和调用多媒体中的精美彩色图片。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中无穷无尽的颜色和各类着色工具来讲述色彩的一般知识,如有色系与无色系、色彩的三要素(明度、色相、纯度),色彩给人带来的冷与暖、华丽与朴素、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等知觉与情感的体验等。还可以运用图片处理软件绘制十二或三十六相环。我曾经花费了不少精力制作了一个课题为《色彩的知觉与情感》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运用典型的图片及动画资料来生动、直观地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外,我还将“色彩的味觉联想”和“色彩的象征意义”融于其中,对教学进行深化和 “活”化。课堂上学生仿佛一会儿置身于“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色彩世界,一会儿又在《天鹅湖》的乐曲声中领略白色的圣洁,过一会儿又在国歌声和冉冉升起的国旗中领略红色的象征意义……
1.5 在手工课上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优化手工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中学的手工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仅以《剪纸概述》一课为例。
在讲解剪纸技法的分类时,我制作了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如图看上去非常直观、形象、富于动感和创意。具体方法是先制作两张长方形的“纸张”,一红、一白,左右并置。接着输入一白、一红两个五角星图片,然后让红色五角星“飞走”,成为“镂空”的白色五角星,此时出现动态提示文字“阴刻”(以块面造型为主),闪烁几次后消失;红色五角星“飞”到白纸上后,又从呈块面的红五角星中“飞走”另一个稍小一些的红五角星,“飞走”的地方留白,最后效果为保留红色五角星轮廓线条的“阳刻”剪纸(以线条造型为主,类似于双勾),如《剪纸两种主要造型方法的比较示意图》所示。
平面动画示意图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弄懂。这时最好还要“趁热打铁”,另外再举两个比较复杂的剪纸图片为例,对照比较一下阴刻造型和阳刻造型的不同艺术效果,籍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当然,以上只是列举了多媒体在欣赏课、图案设计课、素描课、色彩课及手工课上的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像美术字、黑板报设计、统计图表等内容也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辅助和优化教学,包括用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实现电子备课、资源共享,对美术教学实施统筹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对现有的教学资料,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等各类教学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制订出各学段的《教学进度横道图》,实施统筹安排并严格执行,是很有必要的。电子教案很先进,图文并茂,随时调用,随时修改和更新。很多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和宽带互联网,实现了无穷无尽网络资源的共享。在相关网站上,我们可以搜索到能适应于教学的教案、课件、各类图片、声音、动画素材,但网络资源也不能说是应有尽有的,各所学校有各自的不同情况,学生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网络资源,我们不能仅仅照搬或照抄,而要灵活地加以运用。而且就算是统筹安排过了,也不能一劳永逸,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链接。
一、了解教育资源的定义
一般人看来,教学资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到的一切资源,包括教科书、课件、挂图、工具书、地球仪等等。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有失严谨,并不科学。乌美娜教授曾对教学资源定义为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通俗的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则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组成部分。
(1)教学资料为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料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
(2)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它与资源组成的构成相关联,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结构性视角。
(3)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教学环境是学习者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体现了资源组成诸要素之间的各类相互作用,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关系性视角。
二、辨析教学资源的定义
要弄清教学资源的定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一组概念,那就是教学资源与课程资源。它与课程资源的不同之处,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2)教学资源包含于课程资源之中,是各地区、各学校课程资源中差别较小的那部分。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主要是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各学校差别较大,而课堂教学资源虽有差别,但相比较课外学习资源,这种差别要小一些。
三、理解教学资源的定义
目前教育界对“教学资源”的定义也有很多。顾长明认为,“教学资源是支持课堂教学开展、并为课堂教学所利用的各种条件,它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支持因素。”(《中小学教学资源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归因及建议》)。这个定义主要强调教学资源和课堂的关系,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教学资源是为教和学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的教(备课、上课、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课上和课下)的软件资源,不涉及硬件、环境和人力资源。从载体形式上,包括计算机、电视、幻灯、投影等各种载体,也包括模型、标本、实物等等。从表现形式上,具体包含文本、视频、音频、数字等资源。这种定义主要从软硬件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教学资源属于人的智力资源。则教学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它是具体的,可感的,而非抽象的。智力资源类型多样,有些属于不可具体感知的,如思路、想法、经验等。只有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用于教学活动的智力资源,才属于教学资源。
其二、教学资源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密不可分,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活动,应用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检验和改进。脱离于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是无意义的,没有价值的,也不能称之为教学资源。
其三、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多样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凡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物,都可以称之为教学资源,如教师制作的一个小模型。鉴于这个特点,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是不能概括完全的,它甚至具有地域色彩。
其四、区别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应与教育资源(或称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区分开来。因为教学设施具有共性,不能体现教学资源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没有两份相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教室内用于教学活动的黑板、黑板擦、三角板、圆规等,不属于教学资源范围。而教师制作的小模型,因为融入了教师的个人智慧,因此具有了个性,所以属于教学资源。比较一份教案和一张三角板,脱离的课堂教学的教案没有任何意义,而三角板只有用在课堂上,才称之为教学设备,用在木匠师傅手中,它就不能称为教学设备了。教学设施不用于教学活动,同样可以有其他用途,如教室,如果不用来上课,还可以做库房;而教学资源则不具有这个特点,如教案,如果不用于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问题的原因
预设太多、生成太少已经是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的问题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死板,形式主义
很多地区为了方便规范管理教师,对教师的教案设计提出了统一的要求,这也就使得所有的教师都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设计,这样不仅将课堂预设成为繁冗复杂的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教案的书写和设计上,将教案写得详尽完整、清清楚楚,将备课变成“抄课”,而且还抑制教师预设的个性化和风格化。出现像叶澜教授曾经说的情景一样:“死的教案”成为“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学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使课堂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缺乏随机应变和灵活处理。
2.目标设计,以偏概全
教学目标设置得正确与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正确的教学目标,就是要目标具有指向性和全面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却将知识目标放到最大,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目标。导致课堂预设只是完美地传授知识而非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三、行动的策略
1.管理设计,突破常规
1.时间、精力、自身素质的限制,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每天至少有两、三节课,有些地区可能还多些,除了上课,他们还要及时批改各种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另外,多数语文、数学教师还是班主任,每天要做的事情更多。再说教师还要料理家务,照看老人和孩子,年轻教师需要交往、娱乐休息时间等。因此,根本不可能像讲一节“公开课”那样,多方面多渠道地、仔细周全地收集材料,再进行比较选择、构思创造,然后反复修改润色,如果每个课时都这样做或类似这样做,那么备的课肯定远远不够用来上课。
2.每个教师的阅历、知识占有量、技术掌握、阅历都不尽相同。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不是搞技术。教师不是教案、课件的制造和创造者。所以那些名师教案、课件成为教师的必需品,很自然、很正常。或多或少为教师们提供比较适合师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从而节省教师备课时间和精力,立竿见影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教案、课件的“抄袭”一定会令很多人不齿。但“运用”与“抄袭”有本质区别,在这里,我不想探讨“抄袭”在法律层面上的是是非非,也不想把“抄袭”粉饰得多么温文尔雅,但我看不起那些自视清高的人。对教师来说不是万能的。面对真正的专家、教授现成的优秀成果不运用,则愚蠢至极。“抄袭”其实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完善、发展的过程。
3.教师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他教学能力的高低,特别是应用能力,而不是看他的教案书写和做课件水平的高低。
课件教学自步入课堂后,很快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代名词。社会对教师的行业要求和角色认定赋予了太多理想化色彩,一线教师自己独立写教案、做课件,不但不具有现实可能性,而且违背社会分工的基础,教师能够掌握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即可:
①能利用网络搜索出自己想找的信息(如网络上已有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
②能利用文字处理工具、演示文稿制作工具处理或制作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如电子教案、演示文稿等。
③会利用网络跟同行交流。如利用聊天、论坛等工具跟其他教师交流。
④会利用网络与专家对话。如利用博客、qq、微信等跟专家对话,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⑤利用网络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教育热点。经常浏览网页可以获得最新的教育理论,捕捉最新的教育热点问题。
其实在资源应用、增补、删改、完善、提高过程中,每位教师会不自觉地逐步变成教案、课件的“制造者”,实现角色转变,或多或少掌握一些足以应用于课堂的技术,甚至一部分教师成了“制作专家”也不无可能。他们在对不完美的改造中不知不觉走上专家行列,这种在应用中的学习和提高,远比逼迫一个人学习纯“制作技术”,更显得阳光温暖。
4.理性的审视,并且能够合理取舍、自由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