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观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57-02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作用,能促使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革新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激励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观察的目的
观察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贝尔思创立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的自由互动过程,他把师生的交互作用分成4个范围12种类型,并以此开发了“人际互动12类行为编码”作为课堂教学的研究架构。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提出“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观察者用其编制的编码系统,每隔3秒钟记录一次课堂语言行为,按时间顺序记录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然后运用矩阵形式对记录下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显示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构、师生语言互动行为等。我国的学者借鉴西方课堂教学观察技术,于20世纪初开始了课堂观察的研究。崔允t教授指出:“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陈瑶认为:“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十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专家对运用课堂观察技术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最典型的是崔允t构建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该模式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基本维度的课堂观察框架,包含20个视角、68个观测点。归纳看来,课堂观察的内容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用、课堂教学组织等;二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习得等。观察可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无目的的观察。作为一种有效的观察,课堂观察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沟通与对话。通过对话与沟通,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之一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其次,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有很大不同。
二、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
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长期以来,高校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教育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多囿于听评课的评价模式,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1)评价方案不科学。科学的评价方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既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坚持“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评价观,不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评价目标过于看重量化而忽视质化,未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结果是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制订不科学、主观性强,评价信度、效度不高,评价难以真实反映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情况,就是评价结果与事实情况不相符,评价不但没有起到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相反,还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评价指标体系单一。课堂教学评价首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发展,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发展情况来反映课堂教学状况,来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水平。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应该围绕着学生的自我发展来制定。然而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偏向的大多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关注教师个人的课堂“表演”技艺。指标体系多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内容来设计,评价指标多包含教学基本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而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少被纳入评价范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价值判断的落脚点――是否促进学生发展也没有被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3)教学评价功利化。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进行有效评定和选拔的功能,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激励与反思功效,要使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信息,了解其教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发扬长处和弥补短处,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较少关注对教学评价作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手段的功用,对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咨询服务功能考虑不足,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反馈、导向、诊断和激励等功能。[3]总而言之,传统的以学生评教、专家评议为主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评什么、如何评等问题教师很少有主动权、发言权。为求得一个较好的评价结果,教师作为被评价者不得不改变自己平时的做法,为了评价专门安排教学,重视讲课的“花样”、“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者为评价而评价,教学评价的反馈机制和改进功效欠缺,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基于课堂观察,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建构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二层次多维度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个层次是“评教师”。该层次包括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维度,分别编制了专家评价量表和学生评价量表。专家评价量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学生评价量表按照一节课的构成要素,确定了“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特点”七个评价指标,每个设计对应1~3个问题项,共设计有10个问题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师课堂教学形态的观察作答。通过对指标赋予权重、以百分制的方式计算教师课堂教学总评分,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第二个层次是“评学生”。该层次是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编制了学生课堂学习满意度调查量表。本量表将学生课堂学习满意度分为“知识习得”满意度、“能力提升”满意度、“情感体验”满意度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确定5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对应1个问题项,共设计有15个问题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感受作答。通过对量表的分析,其结果将作为授课教师改进个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信息。
该套指标体系在南阳师范学院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了应用和推广。南阳师范学院已将该套指标体系应用到新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测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领域。2013年以来,对100多位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了测评,对300余名参与教学技能竞赛的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评。测评过程中使用了专家评价量表、学生评价量表和学生课堂学习满意度调查量表。经过统计与分析,形成了《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报告书》,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诊断、导向功能,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33-010
课堂观察作为一项科学的课堂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观察的简介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如实地反映课堂环境。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被用来理解、诠释课堂。课堂观察发展至今,已逐步得到中内外教育界的认可,促进了学校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课堂观察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活动,而大班授课和硬件设施的落后对课堂观察的客观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能很好地保障课堂观察的效果,先进的评价理念机制是软件设备,而小班授课教学,使得教师有足够精力进行课堂观察,先进的硬件设施很好地弥补了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不足之处。
二、课堂观察的结果
我们以初二(3)班(以下简称三班)为研究对象,对三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观察。通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们发现:三班有60%的学生处于学习主动积极状态,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高;有40%的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经常出现上课跑神、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如何使他们认真听讲、及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学习方法和习惯,只有30%的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而认真预习课文,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学生更少,有20%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付出的努力和成绩不成正比,学习效率低;有10%的同学自律性差,有学习愿望,却很难付出行动;班上只有4、5个同学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课堂发言;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多数等着老师对问题的讲解;对于碰到的问题,愿意并且会查阅参考资料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相对于其它班级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对于课堂练习题,熟悉的很多,但真正会做的很少,并且,由于粗心大意,又很容易做错;部分认真听讲的学生,并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自用,实际学习效果很差。
总之,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自律性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上课跑神、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打闹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干扰正常教学秩序。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有不端正学习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导致态度不端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贪玩导致知识出现断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越来越大,最终不能跟上老师的课程进程,自身又没有改变的信心和方法,处于一种自我放弃的状态。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也是老师最应该争取的对象。针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应保持耐心,采用适合的说教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避免急功近利,对课程一点点地追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及时予以开导;家长,注意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对于每次的进步要给予鼓励。
四、针对学习效率低的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低主要表现为:学习努力刻苦,埋头苦干,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低于班级的平均成绩。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总的来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听课技巧,下课一个人摸索、领悟;二、不能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融会贯通,只注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三、为了节省时间自学,很少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四、不注重课堂发言。针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几个问题,老师应该找他们进行谈话,针对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听课技巧不对的,老师要教会他们去分辨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把握。
五、针对自律性差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律性差主要表现为: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但是很难对自己进行管控,不能有效低督促自己进行课前课文的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这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0%,尽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时还会违反课堂纪律,但是由于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也应该是老师尽量争取的对象。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管控,监督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应督促其认真听讲。最好把他和自律性强的同学做同桌,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对其施加影响,引导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家长要密切注意学生是否完成了家庭作业,留言成绩的变化,监督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结束语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容易地找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总结归纳出最常出现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和总结,从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观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有不断地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参观Bishop Henddricken High School、 PomFret School等几所美国中小学时,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普遍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按异质分组、充分交流、及时反馈、体验收获等四个步骤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交流非常热烈,或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每个小组成员都不能逃避发言,老师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放松,思维活跃,教师则在这种宽松的教学活动中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老师们每天上六节课,却看不出他们的疲态。
二、对概念获得与发展模式(Concept Attainment and Development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概念获得模式”以布鲁纳等对思维的研究为基础,重点关注概念的内涵及定义的深层次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概念的含义并了解概念化过程。“概念发展模式”则注重如何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理解,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布朗大学Dan Bisaccio教授给我们上课时就运用了这一模式。首先让我们每人画一只蚂蚁,我们画出千奇百怪的蚂蚁,教授面带微笑但未加评判,而是让我们亲自到野外去观察蚂蚁,再自行修改,他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才能画得像、画得准。他又让我们自主设计一个问题到校园去访问同学,我们组当时就设计了“一棵树上的树叶为什么五颜六色?”同学们给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门。一堂课下来,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对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抛锚式教学模式”又称“实例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定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也就意味着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确定。“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效果评价。参观Bishop Henddrichen高中时,我们观摩了一堂物理实验课。老师将学生制作的袋载鸡蛋的实物模型由教学楼顶往下抛,看谁的鸡蛋不破。老师将造型各异的学生作品一件一件往下抛,学生在楼下观察实验结果,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在快乐的体验中他们学习了重力、阻力、弹力等物理知识。
四、对萨奇曼探究模式(Suchman inquiry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萨奇曼探究模式”由萨奇曼提出,他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理智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参观Highlander Charter School时听了一节科学课,老师把科学和工程学联系在一起,应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让学生动手用两张纸折叠一个塔,要求支起灌满水的矿泉水瓶。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有一半学生成功,一半学生失败。实验的同时,老师让学生每人用一张纸条作记录、写分析,最后编写海报贴在教室墙壁上。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教材安排的“观察与思考”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再是生物学知识的简单的文字结论性叙述。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49个“观察与思考”资料及后面的讨论题,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资料,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平等讨论后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的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因此观察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环节和学生应具有的生物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随便看一下,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讲解后面的思考与讨论题,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观察,并自己得出结论人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观察的程序,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模型还是生物界的某一发展变化过程都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例如:在“种子的结构”教学中,我设计的观察程序是: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然后剥去种皮观察两片子叶,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最后全面认识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又如: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曼彻斯特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文字叙述,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图片,先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的变化,后展示桦尺蠖群体体色的变化,再展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的变化,最后进行群体变化过程的展示及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地进行观察。
三、教师根据观察的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有层次的思考题
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是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叶的结构”教学时,我设计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功能?又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850年和1950年两次观察曼彻斯特地区时环境有何变化?桦尺蠖群体体色有何变化?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在环境变化之前还是在环境变化之后?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有何意义?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主要受什么影响?试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察多媒体视频资料后,分组讨论,采取抢答的形式或提问的形式让各小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答做出积极地评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和生物的遗传、变异作用。。
据调查,职高学生对文化课厌学情绪最重最普遍的是数学。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事不关己,反正听不懂也没这个信心和闲心去听,久而久之,感觉数学课冷漠、机械、无聊。甚至作为数学教师也在这个氛围的迷宫中转。因此本人认为职教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本文观点为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要多向交往,在课堂中,要求生生之间坦诚交往,互助互学;在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亲切和谐,讲学乐学;在教与学之间,科学“交往”,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双方能真诚合作。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且具有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1、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
传统的课堂交往教师重在呈现教材,学生被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主要关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彼此作用。一些课堂教学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作用,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把课堂看作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过于简单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们长期以来却对之视而不见,弃之不用,甚至当作消极因素,这也是目前职教数学教学效率不高,上课冷漠无聊,师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课堂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以同伴形式或以小组形式主动探究课本,讨论问题,互相交流。这包括好生之间,好生与差生,差生之间的多种交往。在交往中,他们既加深了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这正是职高生心灵所需要的。同伴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远比教师对学生的说教要有力度。这里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一节课教师不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好生与差生的成功交往,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差生心里的疑问,从而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效率,也减轻了教学负担。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协调折合促进者,当然更是纪律管理者、组织者。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言无禁忌,自由争论,不畏权威,思想撞击,畅所欲言,敢于交锋,敢于对教师或课本中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热烈讨论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这时不论数学好的,还是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都能进入这种情景,从而自觉地思考问题,排除了对练习的恐惧感,不再以无聊消极的应付态度对待。从职高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说明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即使由于自身的基础原因,对知识的理解处于未知或半懂、不懂状态,但这种氛围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可能会打动他们的心灵,至少使他们不会对数学产生反感,反而可能会产生征服欲望,发挥心理潜力,破除思维定势。
3、学与教的互助交往
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假如一节课只有教师声色并茂地讲,没有学生参与是失败的。很简单,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如何能理解和领悟数学知识和精神,目标没有实现,如何谈成功?而为什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启发、引导才能实现目标呢?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和固着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他们对问题的钻研正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不能由教师恩赐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并转化为内心体验,才可能是有效的。实际上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同样离不开全体的领悟,离不开全体内化的过程,所以,真正有质量、有效率的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在认知活动的能动作用。另外必须强调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根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自动、自觉地学习,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法的指导方法是形形的,如采取集体辅导,小组谈话和发现个别现象,个别对话,平等交谈,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或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演示实验中,根据多媒体中椭圆演示的过程,目的是要得出椭圆是怎样形成的,而不在于椭圆的图形本身,因此在演示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在准备演示椭圆时,应注意两个定点及定长(无弹性的绳子),且绳子的长要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2)在椭圆的演示过程中,什么在不断地变化,什么不在变化的(动点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在不断地改变;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这样抓住这一点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14-01
1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左右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如果教学目标的定位都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教学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几种方法:
(1)教师直接说出乘法交换律与简洁结合律的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2)教师演示导出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导出公式,然后理解和掌握公式。
(4)教师引导学生看月亮图进行联想,接着看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联想,联想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然后验证联想,进而概括运用,从而理解和掌握公式。
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知道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简便运算。
哪种教法真正能完成教学目标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第一种教法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是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无法使每个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全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
第三种教法,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后面两个目标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尽情发展。
第四种教法,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这样就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师生这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也正体现新课程中的“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同时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们要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法。
以前教学“认识钟表”,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可是几节课下来,问学生时钟的运转方式时,没几个能分清楚时针和分针,大多数学生不能肯定地说出一个时钟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那时,我一直认为是学生的记忆力太差,观察不够仔细。新课改后,我再一次教学“认识钟表”,怎样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通过思考,我认为原来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学生体验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于是我大胆地突破教材束缚,课前让学生准备制作钟表的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制作钟表,让他们主动了解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方式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及时主动地总结、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新课改稳步健康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和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机会(也就是说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应给予鼓励,并及时记录下来,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利用课堂观察,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新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得以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的诠释肤浅甚至偏颇,导致走过场或走过头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要经常从自己对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防止走入认识误区。
一个成熟的教师,总是能够触类旁通。这种灵性,就来源于对课堂的冷静观察。观察,及其引发的思考,将使教师与课堂、学生融合得更为紧密和自然。
主角: 欧文英侯明甫刘春柳傅建林
主持: 潘孟良
从对比观察中找到差异
观察背景:几乎所有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复习课是最难上的,课堂气氛沉闷不说,还很容易把复习课上成“炒冷饭”式。因此,为了探讨复习课的好形式,促进全科组的教师共同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我们科组决定进行一次复习课堂的对比观察。目前我校常见的物理复习课堂形式主要有三种,即A课堂形式:由教师带着把基础知识复述一遍,再举例、做练习;B课堂形式:教师按知识情况编好大量练习题,复习过程即是练习与评讲过程;C课堂形式:教师组织若干个分享活动,带领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再进行适量的练习。
观察目标:对比观察我校复习课堂常见的三种类型,寻找更好的复习课堂组织方法。
观察方法:录像观察法。
观察准备:
1. 明确复习主题:均是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集体备课明确这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准备了足够的习题供执教教师选用;
2. 选取三位能熟练进行以上三种类型复习课的教师进行录像,三个班学生情况基本相同,课堂无听课教师,观察时全体物理教师利用教研时间集中进行;
3. 由备课组长根据该章节的重难点另外准备一份难度约为0.7的测试题,用以测试复习效果,执教者均不知考测的具体题目;
4. 给每位物理教师准备了一分“弗兰德斯互动分类表”和统计表,用于观察时记录,然后集体讨论形成共识。
观察分析:
A课堂形式是当前复习课堂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主导取向占据了绝对的位置,课堂内主要使用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第⑤、⑥、⑦类),可促使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做出迅速、及时的回应(第⑧类)。行为具有结构性,对学生的回答有限制。学生自主取向的教学方式用得极少(第①、②、③类,仅占7.2%),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未留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第⑨类,频次为O)。B课堂形式是典型的题海战术,整节课堂都是由练习与评讲组成,不少互动环节都不容易完全归类于某一方式(如学生练习时,是属于什么方式),但学生的自主性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完全是在教师已经设计好的题海中进行,在三种形式中学生所接触的题量最大,学生的反应也最消极,学生被动说话(比如回答教师提问)占据了主要位置,学生受到的局限性也较明显。C课堂形式的学生自主取向最明显,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记忆方法都由执教者以竞争性质的问题提出,让学生小组参与讨论,从而提出各自的见解,而练习也是实施从个人到小组讨论再到集体分享的过程,解题方法出现了由学生提出来的多样化方法(第①、②、③类,占40.3%),还多次出现学生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第⑨类,频次为4.8%),说明学生能真正投入到复习过程中,课堂气氛也较活跃,但不足的是练习量是最小的,学生所接触的题型也不多,时间就到了。
复习效果分析:
这次的复习效果如何呢?第二天的测试出来后,我们一起进行了分析。三种方式的测试成绩差距不大,A的平均分为58.3分,B的平均分为60.2分,C 的平均分为63.1分。但仔细分析一次得分情况,就发现了较明显的差别:与课堂上习题一模一样的题目,这一部分题目约占30%,B的得分是最好的,其次是A;基础知识(识记类)的题目得分,C是最好的,其次是A;灵活应用类题目(堂上习题没有的)得分,A和B差不多,而C明显高出很多;还有一个现象,是极低分层(低于30分)A和B的比例都在9%左右,而C则只有1人,占1.96%。这一结果,与复习形式的数据统计结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学校是一间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课后能自觉复习的极少,因此学习质量主要决定于课堂教学。从统计表可以看出,C课堂形式的学生自主性体现最明显,可能因此导致了测试的三个领先:识记类、灵活应用类、低分率,而这些都与学生的参与性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学生分享时费时较另两种方式多,因此C课堂上的练习题量太少,导致一些常见题的得分无明显的优势,而A、B则在此项目上领先。由此可见,复习课堂也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取向,多设计学生参与温故知新的教学活动,但也要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复习题,保证学生能有适当的练习巩固,保证常规题的得分。
调整课堂观察视角,组织有效的课堂观察
“观察是研究的起点。要研究学校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必须坚持深入课堂,长期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作为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但是,即使对于同一节课,课堂观察的视角不同,效果也会不同。只有有针对性地调整好课堂观察视角,才能组织有效的课堂观察。在实践中,我觉得用对比的方法,选择某一观察视角,可以取得直观的观察效果。
一是定好主题,选择好观察的对象与目标。首先是观察比较的主题要确定,每次观察只宜确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是课堂的组织方法、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各个组成要素。其次是选择好观察比较的对象,因为要从课堂观察中进行比较,所以要在选择观察对象时注意可比性,尽可能减少因对象选择不当而引起的观察结果失误。最后是观察目标的确定,目标要根据主题而定,围绕主题而定出若干个相关性的目标,特别要注意在一次课堂观察活动中目标宜精不宜多,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察的方向。
课堂观察就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的对象不定,可以是教师观察自己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观察。这里主要讲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是否取得预期的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并制定恰当的计划帮助他们;了解学生是否觉得教学有趣,有价值;了解教材是否适用,一些教学的技巧或活动是否适宜重复使用。课堂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技巧是教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
一、课堂观察的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教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次数,还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这里,观察的内容是依据观察目的决定的。教师要使抽象的观察目的细化、具体化,使之能够被观察。为了使观察系统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相关技能的要求拟出观察的具体内容。《课堂课程标准》分级别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要了解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词恰当、观点阐述、交际策略、身体语言、情感态度、文化理解和行为表现等。教师可通过比较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了解教学效果。另外,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也很重要。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一般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采取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行为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也包括一些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有一些音像资料也不应忽视。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是为了填补某种空白或构建某种理论,主要的还是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1.利用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以往,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一言堂、满堂灌”,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要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启发性课堂,让课堂在充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轻松进行。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互动引导语和互动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语言表述能力、组织互动能力及构建问题链、引领有效互动的能力。
2.利用课堂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便于教师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我们精心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课后再现给授课教师,让授课教师深切感受到教学的实况并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及时找到进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去记录和观察课堂,那么课堂观察后对自我课堂的思考应该会更深刻些。为了让课堂观察更为便捷把课堂教学氛围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教师教学方面,含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方式和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面,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含学习成功率和课堂思维深度。于是笔者便萌生了制作适合听课教师自己使用的课堂观察表的想法。
有位教师上课总是拖堂,常常引得学生不得不用“人有三急”来提醒他赶快下课。作为老师平时需要计划时间内完成备课的教学任务,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拖堂现象,引起学生的反感,严格做好课堂时间的把握。拖堂可能是课堂教学设计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师的授课语速太慢,如果是语速慢的话相信这位老师早晚会自知,但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笔者便建议这位老师拿着以下表格去学习其他老师的课堂:
Notes in the class Thinking after the class
Teaching program The time spe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ime
Revision
Presentation
Drill
Practice
Consolidation
观察和思考了别人的课堂时间使用情况,再反思自己的课堂时间安排,多观察几次,多反思几次,想必这位老师应该能找到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的良方。
有位老师总是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开小差,提问也没几个人回答。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应该先给自己提个问:为什么学生会这样?我觉得无非是课堂不够吸引学生,课堂设计学生不感兴趣,所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比较弱。笔者建议这位老师可以带着学习优秀课堂设计和控制的目的去观察其他老师的课堂。
Notes in the class Thinking after the class
教师方面
(课堂引导) 学生方面
(学生反应)
教师的课堂语言(语言风格、语速等) 思考:什么样风格的课堂语言、什么样的声音更容易吸引学生?除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之外还有什么?
课堂节奏 思考:在怎样的节奏下可以让学生能长时的乐此不疲的一直参与着课堂?快慢有度,动静结合?如何做到?
课堂游戏1 思考:这个游戏学生参与率高不高,参与的积极性高不高?此游戏能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课堂游戏2 思考:这个游戏学生参与率高不高,参与的积极性高不高?此游戏能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
省略号里可以填进更多老师各自所认为的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任何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去观察和学习。笔者在此只是举例而已。
针对课堂中出现的效率低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提高课堂观察在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具体的措施有:
(1)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规律,做好教学内容的有的放矢。
(2)根据课堂观察做好备课任务,强调教学的重点,侧重于教学难点的讲解,首先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并根据设置科学地分配时间,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完成,其次要注意讲课方式和板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堂教授的知识,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状态,调整教学任务。
(3)教师自我课堂观察,随时观察优等生的学习状况,相应地增加课堂难度,培养学生的跨越性思维,保持其上课的积极度,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增强其理解能力,帮助其将获取的知识转换为能力。对于学习成绩的较差的学生,要彻底的根除其学习的懒惰性,当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时,要增加提问的频率,让学生思维回到课堂之上。
总之,课堂观察方法能极大提高教学的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教学秩序,因此,每个教师应当合理的使用课堂观察技术,不断地修正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切实提高教学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课例分析
以我校高二级英语教师May的公开课为例,简析使用课堂观察技术进行观察的流程。她的授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模块六Unit 17 Lesson 3 “My favourite comedy”的Reading部分。对于这节课,我们科组进行了提前集体议课、课中观察、课后进行集体研究。
1. 量表分析
2. 典型现象分析
(1)教师通过PPT呈现幽默短视频和口头讲述,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而且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2)教师通过要点式板书1次呈现内容,采取网络思维导图的方式8次呈现各段落的大意等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板书方式,特别偏爱网络思维导图的方式,反映出教师内容网络化的板书风格。
(3)教师使用了声响呈现、听觉媒体和视觉媒体,还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内容、练习及答案等资源和各教学环节小结等共计7次,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感性认识。
(4)教师采用了3次质问式、6次发起行为和10次支配行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与反馈机会。教师通过赞赏性语言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向个别组员提供启发性帮助。这反映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交流技巧,积极地改变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
(5)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采用了渗透式和附加式,而且均为2次,反映出教师既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又重视训练学生细节阅读的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概括课文大意、段落大意理解课文主旨,通过读后填词表、猜测词义、推理判断、细节理解等练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微技能。
(6)个别活动指导6次,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互动给予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