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35: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47-01
而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声音、图画等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1.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小组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并能把要欣赏的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介绍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成立"音乐资料档案袋",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又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当聆听一段欢快的音乐时,高年级学生面呈喜悦,低年级学生则是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性。
3.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器乐教学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各民族团结、兴旺,增强青年一代的艺术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增强青少年的艺术素质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源抓起,那就要在学校里,重视音乐课,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是:“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设置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中小学的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音乐课本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了增强学生艺术素质,必须提高课堂音乐教学质量。
一、要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尤其是中年以上教师认为,只有尽快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从而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小学音乐课,教师通常擅长运用“情景模式”,就是创设情景,形象的学习。如教唱有关自然景色的歌曲时,教师结合特定的时间、环境内容,制作的大树、红花、绿叶、小草、蘑菇、飘落的雪花用银亮塑纸做成的小雨和小象、小狗、小兔等一些情景教具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音乐发展与音乐表现的记录是通过乐谱的方式来完成的。聆听阅读或演奏;演唱乐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识谱知识和乐理知识,往往低年级的孩子们还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如何让孩子听懂音乐,记住音乐呢?“符号”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所谓“符号模式”就是将音乐旋律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速度、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不同发展的音响效果用近似于的符号图形来表示,一段或一句或一个音型。这样可以简捷易行的认识音乐,记忆音乐和表现音乐。最后是“游戏模式”,游戏表演,愉快地学习。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将学习音乐与游戏结合起,使学生的学习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也就是“唱游”教学模式,其实唱游教学并不是一种新的形式,若干年以来孩子们就已经使用这样的方法了,如跳皮筋时,边唱边跳的活动,孩子们围坐一起玩“丢手娟”的游戏、边唱边用手击打节拍。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
音乐课为单纯的教唱课,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俗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逃避学习。因此,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动手型和研究型转变;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也就是教老师爱好的、擅长的,利用学生喜欢的、易接受的,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视唱、听记能力、使用乐器和舞蹈训练的培养。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四、加强课外音乐活动
所谓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业余演出学生团体,如合唱团、舞蹈队、鼓乐队等。一般这类学生业余音乐演出团体都是由学校内音乐爱好者组成,现在不少学校实际上是将招收的音乐特长生作为主要成员。他们利用课外的大量时间进行排练,然后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等方面的演出活动。
在教唱一首新歌之前,老师对这首歌要认真进行分析,教学言语要生动形象,尽可能避开枯燥的说教。例如在教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时,我可以从一个战争故事片段的引入,让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从而使他们对这首歌感兴趣。
二、以声传情、以情感人
在音乐教学中营造浓郁的音乐气氛,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是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种方法。
(一)音乐老师的言语美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起到熏陶的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音乐的教学,从而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教学氛围非常生硬。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力求言语准确、生动。老师在谈话时言语也要优美动听,语调自然流畅、富于情感,让学生从言语中去感受音乐的美,从歌曲的情景中达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教学目的。
(二)范唱要规范。老师范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从范唱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对每首歌曲要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用美妙动听的歌声打动每位学生,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抓好欣赏课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兴趣
欣赏教学并不是放放歌给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之欲,从美妙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例如《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这首歌曲,它以鲜明的节奏,轻快的曲调刻画出了游击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还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昂扬的斗志。通过欣赏,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的心灵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25-01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从简单和有意思的内容入手,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音乐太难而止步不前,失去兴趣。在现实音乐教学中,比如“顿音”这个符号,书上对它的解释是,表示在唱时应该短促、轻巧且富有弹性。这个解释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对其作用和应用自然也就无法提起兴趣学习。如果教师不把“顿音”的教学停留在其干涩的定义上,而是从实际演唱角度出发,做出示范,在出现顿音时停下,并做出相对夸张的表演,让学生在笑声中正确掌握顿音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有关节奏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在节奏课上,就某一拍子的学习,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随身物件,有节奏地摇,使物件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并让学生跟着发出最基本的音符,符合着这个声响,学生就能体会到什么是节拍,同时也让他们知道,音乐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索音乐的乐趣。
二、注重感情和音乐的结合
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也是人们对一件事物最基本的感情和态度。而音乐是人们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也是最容易带动人们情绪的一门艺术。所以在现实音乐教学中,情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乐感和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投入深厚的感情,并要熟悉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时代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境。比如教师在讲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可以告诉学生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为拿破仑所作,原本是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的。后来,贝多芬因讨厌拿破仑无限扩张的行径,所以又把这首曲子改名为《英雄交响曲》。教师在这样的讲述中,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乐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正如我们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了解了贝多芬的经历――在听力丧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创作,才能真正体会这首曲子的内涵――要扼住命运的喉咙。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一定不要忽视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
三、灵活应用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在新课改后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它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法在音乐教学方面主要是老师之间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相互帮助、沟通和交流。而且在学习中,不断启发彼此,开拓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最终提高音乐课堂的整体学习效率。在分组教学中,可以让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集体中来,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教学中展现自我和认识他人。其次,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总之,合作学习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也为其自身潜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在现实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音域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组,从而在演唱时给他们指定不同的任务。而且教师也可以挑选一些音色优美的学生,配以适当的音乐让他们进行表演,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潜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四、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也同样适用于音乐教学。因为多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生动易懂。老师在音乐教学时,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情、景、和声充分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五、结语
音乐是一T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能真正做到用心去感知音乐、领悟音乐和享受音乐,从而使其在美妙的旋律下得到全面而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笔者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象上楼梯,越上音越高。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动脑能力。在这样的能力运用组合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新变化。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像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像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1)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2)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3)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锤;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尽量使音乐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应当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就是老师通过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深刻了解音乐学习内涵。创新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调动音乐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应当实施一系列的创新举措。
一、调动音乐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转变教学观念
调动音乐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老师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兴趣是学生学习好音乐科目的重要前提,老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调动课堂氛围。音乐又是一门情感艺术,老师应当善于运用音乐之美、音乐的旋律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进而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学目的。只有老师从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上进行思想转变,才能够有新的教学思路,进而调动课堂互动氛围,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二)完善教学方法
调动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老师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没有一定之规。音乐课的教学创新最为主要的就是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要敢于去实践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老师应当多对学生进行启迪式教育,要善于让学生去掌握音乐的节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音乐教学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聆听,其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现在应当打破常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老师去解答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困惑。如让同学们对音乐学习中的某一个问题分组展开谈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把全部的学习内容全盘托出,有意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们去推测想象。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然后老师进行点评,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调动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的音乐知识,要比老师直接进行教学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一言堂、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方法,整节课堂都是音乐老师的独角戏,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应当专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和掌握学习方法。老师应当从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应当从观众变为演员。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点拨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的传授不单单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轻松,课堂教学氛围也变得更加有生气。音乐本身是让感觉到快乐的艺术,而学生接受音乐熏陶、学习音乐表达技巧、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音乐学习方法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的规律。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简单有效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中翱翔。
(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老师要在音乐教学中打破常规,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也乐于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去学习。精心设计音乐教学内容不是指老是盲目的把深奥的音乐知识放在课堂教学中,而是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应当围绕既定环节的教学目标,改变以往孤立的、专注课本的情况。音乐教学内容是一个系统化的有机环节,老师应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对象。在课前老师应当多多搜集有效的教学资料,进行有效备课、有的放矢,除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以外,老师还应当将自己的教学视野放在课外知识中。老师可以考虑筛选一些有益的课外信息引入课堂,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将课内学习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孩子们的学习视野。
(五)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形象化,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多媒体的有声、有色、有形以及生动有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屏幕的内容以后乐于了解到作者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故事,让学生触景生情,进入音乐意境。初中生是活泼好动的,形象化、具体化、新颖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理。而一些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文字、图像等直观的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更乐于接受又唱又跳的歌舞学习形式,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把音乐中的乐理知识、节奏放在多媒体演示中,能够帮组学生从厌倦的学习情绪中解脱出来,唤起孩子们参与音乐练习的激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调动音乐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才能够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音乐、亲近音乐。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欣赏一些优秀的、悦耳的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应当兼顾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年龄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浅显易懂、旋律动听、富有特色的音乐作品。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学生以及老师的演唱刻录成光盘利用多媒体演示出来。现身说法的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与音乐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最终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进行苏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海滨音诗”第一课《大海啊故乡》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海的音乐形象,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命的情感。能用亲切柔和、充满激情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并让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老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如“漫步在沙滩上,聆听海鸥鸣叫声,海风吹拂着脸庞,阵阵的海涛声将我们带入无尽遐想,同学们,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像海鸥一样到大海上遨游一番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大海啊故乡》,在欣赏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力度又是怎么变化的?通过这些语言互动,提升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让孩子们去想象大海的样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定有效教学目标
音乐课堂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教学目标的围绕是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原则。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老师活跃课堂氛围,设定有效的、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坚持几个原则,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应当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能力。具体点来说,音乐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表现以及创造力,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应当从这一理念出发。整个教学目标应当进行层层分解,将其分解为具体的、合理的、可操作性的小目标,每一节课去实现一个、两个小目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过程融入每一个小目标中,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如在进行苏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春天的脚步”时,首先应当设置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从“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春天之美、体验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乐于参与表现创造“春”的音乐活动。其次是设置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欣赏《春之歌》、《春晓》,能够在聆听后对音乐主题、结构、音色(人声、乐器)等留有印象。最后让学生尝试以“春”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并以图形谱的方式记录自己创作的音乐。
(三)强化学生的体验式学习
音乐课堂教学的体验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音乐艺术的兴趣,目的在于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体验式学习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己去亲身主动的去体验、领悟、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时,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真正地加以理解与掌握,才能够让学生创造性的掌握音乐知识。情感以及音乐审美是音乐审美参与过程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应当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的参与到音乐学习和体验中。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老师应当运用语言魅力的引导,诱导学生参与音乐作品情绪思维体验,通过长期教学实践,让学生形成在欣赏音乐时的良好习惯。中学生的年龄虽小,但是想象力却很丰富,老师应当善于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愉悦感,这是保证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如在进行苏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锦绣江南”第一课《无锡景》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准确把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让学生在沉醉于歌曲旋律中时,一遍遍的让他们听赏歌曲,跟唱歌曲,增强学习体验,并及时提醒学生衬词如何唱更好听,如何去找到歌曲所表达的那种自豪、喜悦的心情,提升教学效果。
(四)积极实施科学有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老师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以及评价,科学恰当的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老师应当把握时机,及时、有效的使用课堂评价语言。在音乐课堂中,老师如果用欣赏的眼观去看待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以更加主动、更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应当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达到评价语言的灵活运用,最大程度的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实施多元化评价是指老师在音乐课堂上的语言评价应当是多样化、多层次性、有针对性的,应当将具有激励功能。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
三、结论
总而言之,调动音乐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强化师生互动,不仅仅需要发挥好老师的指导作用,还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通过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老师应当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关注学生内在的情绪以及情感体验,使学生听得懂每一节音乐课,增强音乐课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家萍.初中音乐课教学法创新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 2010,(09).
[2]黄琳.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4).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快速经营的社会,多媒体电化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被邀请进了课堂,做起了“贵宾”。在这种“阳光”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视听结合,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也很好的培养学生反应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体现的是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媒体支持的“互动”教学法,正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由于信息技术的切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互动”法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借助于媒体的手段融会于学生的学之中,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全面动起来,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二、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1、媒体与学生。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科技,运用与教学之中,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对与学生来说,它就是新事物。学生是现代化的产物,他们的存在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接受新事物是一件必然而且很新奇的事。信息技术进课堂能很好的发展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让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媒体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把自己想的变为现实,并呈现给大家。
2、媒体与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起到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堂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本无从认识音乐,但每一位音乐教师并不是各项全能,也有自己所不擅长的一面。媒体进课堂实质是给音乐教育工作者又加了“一双手”“一张嘴”。让缺乏表演天赋的教师表演更“生动”;让天生嗓音不好的教师声音变得更“甜美”了;让不擅长器乐的教师弹奏的音乐更有“魅力”。因此,媒体与教师是亲密的伙伴。
3、媒体与课堂。
音乐课堂本身就离不开“声音”,以往的传统教学只是运用录音机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欣赏或者教师教唱歌曲或者运用琴弹奏进行教学。这样,再好的音乐也是在学生的空想与教师的讲述中形成的。今天,由于媒体的“到来”课堂有了新面貌,不但把音乐形象“动态化”,而且让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得到证实,把所学习的音乐形象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学习认知效率自然会有大的提高。
4、媒体与音乐。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动态学科,运用媒体的呈现更是锦上添花,在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唱的基础上,运用媒体播放肢体语言的表演,教育学生做到歌唱与表演的较完美结合,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自然也就有了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认知氛围。
三、媒体支持的“互动”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把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割成不同层次,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让全体学生都能 “动”起来,参与到活动当中。
媒体进入课堂,无疑给学生添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音乐的海洋中翱翔,让学生很好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媒体深入音乐实践教学,让学生从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借助媒体的作用激发自身的音乐潜能。
例如:在初一年级学习歌曲《保卫黄河》时,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会唱歌曲,而且还要对音乐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有很好的认识。就需要教师事先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河”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要想展现的更好,空口描绘,效果不一定好。但是借助媒体的刺激效应,分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成果,会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刺激,学习效果会倍增,并且也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对歌曲的学习做很好的铺垫。
四、媒体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兴趣”源于需要,多媒体渗透课堂是时代的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要是非常“渴求”的。作为教师就要让学生能很好的认识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所存在的价值,让学生有“兴趣”。
媒体渗透音乐课堂,使学生能对知识有更高的需求。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把教学媒体利用到实处,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做到音乐认识的实效性。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需求感,在获得知识时,学生就会很容易满足。学生对媒体非常的感兴趣,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爱好”这一点,让学生在媒体辅助下的学习更有成就感,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
在音乐教学中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是密切相关的,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情感处于积极体验和参与状态之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在陶冶情操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小雨沙沙》时,根据歌曲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画、视、听、奏、演等多种手段,利用画面、音响等渲染歌曲的情境、从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春雨绵绵滋润着大自然,使万物复苏之感,把小朋友们带进美好春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采用歌舞表演、实物演示(让学生用自制的沙灌模仿创作下雨的声音)等、启发学生自由探索体验小雨滋润着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来表现“小雨沙沙”、“种子说话”的歌曲情境,理解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知识。在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氛围中,学生兴致勃勃地戴上小雨、种子的头饰,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调动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储存,萌发出自己的想象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在情境交融之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意识,从而激发对歌曲学习的欲望,使课堂上出现“有唱、有跳、你唱我跳”兴趣盎然的氛围。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也就自然而然把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带进歌曲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为学生渲染、营造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欲望。
二、角色定位 体验情感
音乐教学中喜闻乐见的音乐游戏、律动、表演等形式,是学生直接参与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通过各种体态动作来抒发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枯燥的技能训练编成各种有趣的音乐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把听、视、动等感觉活动与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让学生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实践探索活动中去获取知识、技能。
如:在低年级听音练习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七组,戴上七种动物的头饰(小熊、小鸭、小猫、小鸟、公鸡、青蛙、 猴子),分别代表七个唱名,老师在琴上弹奏哪一组的代表音,哪一组的同学站起来按其音高模仿其动物的叫声、模仿其动物的形象动作,这时孩子们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采用这样有趣的听音游戏,课堂充满乐趣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对作品抒发出内心的情感,充分地享受到旋律的美感和肢体活动的快乐。
三、师生互动 深化情感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扮演的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上的心理接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互动共同体验探索。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自己应先投入感情,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非常细微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意、模仿的焦点。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将自己的情态,声态,动态和谐地融入音乐形象中去,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有效的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凭借音乐形象给学生以广阔的形象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讲究艺术、形象、情绪和感染力,注重以情动人,以情传情,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艺术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并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总之,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要为学生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老师的情感一起融入到音乐的再度创作过程中。在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共同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
四、开放学习 表现情感
著名的近代教育家提出了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为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一个真实有效的音乐教学过程是鲜活的、生动的、动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情感,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及对知识的求知欲都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1为学生提供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1.1教育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供真实有效的学习资源
教育心理学曾指出:当学生的学习知识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掌握音乐知识的水平就越高。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生动形象的事物,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掌握和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审美价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社会交往价值。比如在歌曲《郊游》一课中由于歌曲是表现春天的场景的。所以学生能用陈旧及废弃品来自制三角铁、响铃等适用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用欢快、热烈、兴奋的情绪,有感情地完整地唱好歌曲,使学生更加喜爱春天,从而表现了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1.2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资源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已有的学习材料,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音乐问题、探究音乐规律,体会感悟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表现,当学生对音乐歌曲产生强烈的情绪时,教师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多听多思,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音乐的美。歌曲中一些生活情趣较浓,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教师可利用学生们已有的知识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亲切感好实感,如我在教唱儿歌《小小摇篮曲》时,就启发学生联想,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和小宝宝的入睡场景,孩子们就能很快地理解,体验并掌握摇篮曲,抒情优美,恬静轻柔的风格。除了这些贴近生活的歌曲外,也有一些离生活实际较远的歌曲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跑南海》等,学生想象不到,我就用多媒体对学生展开优美的画卷,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唤起学生独特的奇异的艺术想象,达到以音传情的效果,从而对歌曲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另外,生活中还有许多音乐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同步进入课堂。
2教师要善于整合信息资源,使课堂充满活力
要创设“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达到的境界。一个生动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这样就会使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在教小学低年级唱游教材《动物说话》和集体舞《校园多美好》时,首先进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材分析。前者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其动作形态显得活泼、可爱、有趣、富有激情,表现出小动物们温柔、安详、好动的性格。后者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兴奋、红火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跳跃、顿挫、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集体性的广场民间艺术那欢快热烈的场面。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学生们在参与表演的活动中,通过这些有力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了音乐知识、开发了智力潜能,丰富了学习歌曲的情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因此对学生的世界观的感知及个性的形成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要充分利用过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的学习
1.情感性原则。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的熏陶。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阅览室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情感的纽带要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2.体现性原则。音乐是体现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现。因此,音乐教育和教学基本上不能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3.形象性原则。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生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引发和感染受教育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形象性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音乐知识、识读乐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愉悦性原则。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因此,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的目的之一。
5.审美性原则。音乐教育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之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利于小组与活动,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音乐教学手段(多媒体、录像、幻灯等)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氛围与艺术情境的原则。
二、音乐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