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7 16:35: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加强劳动教育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加强劳动教育的建议

篇(1)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篇(2)

一、营造劳动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老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做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以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不等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2)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手畏脚,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掌握转换和运用的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清晰的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人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农村劳动,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我们有机会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有效利用课堂,落实劳动教育。在学校除了通过劳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外,充分利用晨读课和班队会主题课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教师节来临,学校大队部统一制作劳动内容《老师您辛苦了》;三八妇女节来临,学校统一劳动内容:献给妈妈的礼物。我们应该把空间留给孩子,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使其互相交流,互相提出具体的建议,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而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

提供劳动实践机会,耐心指导劳动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好的,关键在于在理论教育的前提下,还要抓好劳动实践,因为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在长期坚持不懈地劳动实践中磨练和沉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础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享受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收获。比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今天我当家”“劳动多快乐”“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劳动技能比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对劳动的浓厚兴趣。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篇(3)

第二天,组长按时把调查表收了上来。从中我得到了如下的统计数据:其中六年级三班班46人,除3人弄丢了没上交外其余43人中,在节假日经常洗衣的有2人,经常做饭的有3人,经常洗碗的有5人,经常整理房间的有4人,经常打扫房间卫生也只有4人。从整个统计来看经常做家务的学生只占11.5%,而偶尔做一点家务的约占51.5%,从来不做家务的约占37%。

二、问题分析

本人以为通过这一张统计表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1、家长“现实”的价值取向导致对孩子期望的不合理性

家长们愿望是很现实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家长。因为深感劳动的艰辛,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常把到厂里上班或种田等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跟我一样去种田”。同时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历要求也很高,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定位就是:考大学(考一本,将来读研究生更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非体力的)。

在家长们看来,惟有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万事大吉,会不会干活无所谓。他们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洗衣做饭等家务活一概不用你管。”“在内心深处就以为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家长认为让孩子劳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但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插手,就连一些最简单的生活自理性的事务也由家长代劳。据初步调查,有6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往往让位于学习。

2、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意识的淡薄

关于学生做家务的事,近日在浏览《中国文明网》时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同样重要》,文章提到:“现在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刻苦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平日受到爷爷辈过分的溺爱,就如同将一棵树苗种在花盆里,它的高度、粗细都会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真的值得引起我们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我们老师深思,我们绝不能放弃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培训和提高,要注重长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师的急功近利导致教育心态和行为上出现偏颇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也好,新课改也好,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智轻能”、“以分数衡量学生一切”的倾向。新课程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一个学习领域之后,实际上劳技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的生命线”这一“紧箍咒”套得老师们头昏眼花,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是“语文、数学”的代名词。如此追求“分数”轻实践锻炼的学校教育加上家长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会做家务或不肯做家务是必然的。从而也折射出了我们教育的急功近利。

三、思考与建议

一次不经意的调查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充满竞争的21世纪,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小皇帝”怎能适应?看似一个简单的德育问题其实更涉及到能力的培养问题。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家庭的、社会的,但作为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我们不禁要问: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热爱劳动,形成积极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的劳技教育怎么了?

1、要全面、常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此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个必查内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最有生命活力的课程,是最能凸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更是在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常态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议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制定措施,有效落实,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该课程作为教学督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督查、评价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该学科的发展。

2、劳动教育需要在劳技教育中实践,也需要在其它学科中渗透

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还要开展公益劳动、家政和职业体验等方面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向其他学科渗透。例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指出学生的劳动行为方式;在数学课中结合应用题渗透劳动教育。在强调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家校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

什么是劳动?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也是劳动,是脑力劳动,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是永远离不开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为了独立自主,我们要引导孩子参加必须的体力劳动,比如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

篇(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从幼儿一日生活中自我服务的内容、时间、强度以及教师的引导方式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园4~5岁幼儿的自我服务教育提出指导性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4~5岁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幼儿从入园开始,自我服务的内容包括入园自己换鞋、擦拭桌椅,课间入厕、洗手、收拾玩具,午睡时穿脱衣服、整理床铺,进餐时分发、收拾碗筷,离园整理活动室等也包括活动中自己整理教学具等。行为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一日生活,从集体活动、盥洗、进餐、午睡、游戏、仪表等方面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时间共约45分钟,基本符合4~5岁幼儿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有的班级增加了照料动植物的环节,引导幼儿从为自身服务延伸到为自己的物品服务,劳动的内涵不断丰富,孩子的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幼儿园4~5岁幼儿的自我服务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自理兴趣和能力。

首先,从教师这方面看,教育方式呆板,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通常会用“应该、不能、要、不要”等命令性的词语告诫孩子,这些冷漠的、带着距离的内容几乎不能感染孩子、或唤醒孩子一起行动的欲望。没有内在的动力激发,也就毫无行动可言。

其次,从活动安排方面看,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脱节。时常会出现教学活动中教孩子擦桌椅,平时却不闻不问的怪现象。这不仅说明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生活性、操作性,也反映出教师的日常教育能力不足,意识不够突出,将幼儿自我服务教育的最佳契机白白丢失。

再次,从孩子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幼儿缺乏坚持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觉性严重不足,往往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当然这种现象与孩子的家庭培养有一定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幼儿园的教育实施力度不够,孩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

最后,从家园联系方面看,部分家庭对孩子太过溺爱,包办代替,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甚至相矛盾。长此下去,造成了许多孩子懒惰、任性,甚至出现“两面派”等个别现象。

四、指导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教学机制、班级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将自我服务教育内容渗透到幼儿的实际行动中去。

教师应具备随机教育的思维和能力,不断强化巩固生活习惯、行为常规。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放松,不懈怠,让孩子自始至终都在正确的指导下、融洽的集体氛围中进行行为练习,确保孩子的每一项操作技能都能扎实掌握。

(二)教师应遵循习惯养成的规律,分析多种影响因素,选择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逐步引导幼儿学会独立自主。

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引导示范作用。运用正面或反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寓浅显的道理于具体的事例中,引起幼儿模仿。

在幼儿的生活周围,榜样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也可以是文艺作品中的,可以是同伴的榜样,也可以是成人的榜样。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或情境表演的形式,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在角色交往中体验学习,还可以开展以大带小活动。如可以带中班幼儿去大班参观哥哥姐姐是如何安静、愉快地进餐的,激发幼儿学习模仿的兴趣。必须注意的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身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一再强调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保持整洁。可是教师自己的办公桌上总是乱糟糟的,堆满了书本、教学具等东西:教育孩子吃东西前要洗手,可教师经常放下铃鼓就拿起勺子装饭盛汤……不难想象,在教师如此的“言传身教”下,班上的孩子能养成讲卫生和爱整洁的好习惯吗?

其次,加强行为练习。除了在自然生活环境中幼儿每天所进行的自我服务练习之外,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劳动竞赛。如叠衣服比赛、擦桌椅比赛、叠被子比赛等等,让幼儿通过竞争的激励手段,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利用生活中随机创设的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户外活动后,许多幼儿将衣服脱下胡乱堆在一起。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这么多衣服堆在一起好吗,为什么?”让幼儿体验杂乱、烦躁的情绪,从而激发幼儿产生整理衣服、并放在固定的地方的欲望,无形中又接受了一次劳动意识和技能教育。

行为练习还可以渗透到游戏中。例如在手工区提供鞋样,让幼儿练习系鞋带;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的衣服,孩子们可以帮娃娃穿脱衣服、扣钮扣、拉拉链等。而且游戏区的环境更加自由、宽松,孩子们兴趣倍增,更容易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宽容对待,及时鼓励和表扬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的能力发展总是存在个体差异。对于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教师通常给予更多的关注,偏偏是那些不爱动手、习惯较差的孩子,教师似乎总缺乏耐心。为什么不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们呢?孩子的表现固然有自身与家庭的影响,但在幼儿园中,他就是你的教育对象,你的教育职责所在。在孩子取得点滴进步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地肯定。这种肯定可以是精神的,比如微笑、亲抚:也可以是物质的,比如小红花、小印章。其中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印章的图案,小手奖给爱清洁、讲卫生的幼儿,小碗奖给饮食习惯好的幼儿,小花送给会收拾玩具的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周评与随机评比相结合,达到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并重的目的,不断促进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制度实现了由计划体制下“统包统配”向市场体制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今天“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成了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可以通过改变劳动观念来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目标。理论与事实都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其中的劳动教育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劳动观教育的内涵

劳动观是指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它主要包括人们对劳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如何对待劳动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观体现着个人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端正当代大学生劳动态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

二、劳动观教育的内容

一切行为都是在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观念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行为的结果,正确的观念是指导我们行动的依据。要使当代学生深刻领会到劳动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须加强正确的劳动观教育,逐步教育引导其端正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克服轻视劳动和好逸恶劳的思想。与此同时,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充分认识到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想目标的根基和动力。还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把劳动由负担变为责任和快乐,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观念、尊重热爱劳动的态度、明确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加强劳动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实境遇中虽然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但笔者认为这些都只能作为解决问题的外部条件,而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在以往,有关大学生就业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但却忽视了与就业息息相关的观念教育―劳动观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择业期望过高、就业条件攀比、受挫能力较差等问题,职业规划、心理调适是方法,但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是更为根本的核心。加强劳动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加强劳动观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扎实就业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了我们今天美好灿烂的生活。社会需要进步就需要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而这些财富的产生来源于劳动的创造。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这就是劳动的价值所在。同时,我们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也是通过这样的劳动表现出来的。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就是通过劳动者这个角色反映出来的,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通过个人对于社会发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对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贡献大小表现出来的。这是我们参与劳动的意义所在,也是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但是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并非轻而易举,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实践过程,我们才能领会、掌握各种生产知识,积累劳动生产经验,为不断创新劳动、改造劳动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提供不竭的动力。认识到劳动过程的艰辛,就必须认识到吃苦耐劳精神在劳动生产过程当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们自觉培养吃苦耐劳、不图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过分重视人待遇,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还存在不断跳槽的现象。这些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过分重视个人所得,忽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加强劳动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明确劳动的深层社会意义所在。帮助大学生理解参与就业的本质是参与社会不同分工的劳动,而劳动的目的和价值应当在于追求更高层次上的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自己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价值,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主动就业而不消极待业。正确的劳动观念也能够指导他们在就业过程当中,注重磨炼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学习生产技能知识,少注意个人社会地位、金钱所得,多一点吃苦耐劳勤奋踏实,少一点浮躁和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2.加强劳动观教育,培养劳动乐观精神,提高就业积极性

认为劳动是一种艰苦的活动,这是较为普遍的观念。诚然,劳动在大多数时间里是艰苦的,特别是体力劳动。劳动的艰苦实实在在地表现在诸如采矿、冶金等行业里,这一点必须承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脑力劳动逐渐增多,只有体力劳动是艰苦的观点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的“白领压力”、“假期综合症”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从事脑力劳动并不轻松。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不可能像傅立叶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游戏”。然而我们不能这样单纯地理解劳动,把它单方面理解成艰苦活动的观念,不仅与劳动本身的意义不相符合,而且也导致有害的后果,厌恶劳动、鄙视体力劳动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一件事情总有好与不好两个方面,劳动也是如此。人们往往仅看到劳动所带来的艰辛与痛苦,却忽视了劳动可以给人带来的快乐。如果人生不以劳动为支撑,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慌与不安。当劳动被社会或公众所认可的时候,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劳动带来的快乐、是付出换来回报的享受。因此,我们更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辩证看待劳动意义。树立一种劳动乐观精神,就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视劳动为痛苦,相应的情绪自然是消极的,参与劳动只能是被动的。如果大学生能够通过教育引导,认识到劳动乐趣所在,就会以乐观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劳动,以积极的心理态度应对择业就业过程当中的各种困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3.加强劳动观教育,建立劳动平等观,促进基层就业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劳动力的绝对过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学生择业预期较高、就业条件盲目攀比所导致的相对过剩,主要为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在许多大学生的认识当中,劳动领域的不同分工成为了一种等级区别。有人认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有地位之分、贵贱之别。在劳动岗位的选择上,部分学生不愿参加基层工作岗位,大都喜欢条件、待遇较好的管理类岗位。在职业选择中,许多人往往基于一种身份、等级的考虑,来评价某种职业,因而给择业带来很大的障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经常为此所困扰。相当多的就业者,往往出于所谓“面子”的考虑,而拒绝接受某些职业。

在社会生活中,劳动是有分工的,而且这种分工的区别在当代有扩大的趋势。职业差别是社会分工的直接表现,也是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体现,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有分工才有差别,有差别才有专门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会个性的基础,无差别的社会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别才有交换,才有社会合作。劳动的差别,不仅合乎历史的进步,而且也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因而是具有价值的。因为劳动的合理的差别,实现着人的个性,有助于自由个性的发展。加强劳动观教育,明确社会的劳动分工本质,纠正劳动差别认识,消除劳动差别观,建立劳动平等观。大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岗位就业,努力在基层工作中锻炼自身,积累经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加强劳动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促进自主创业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社会的直接生产力,创造性劳动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在一种情绪高涨的状态中才能实现,如果单纯视劳动为痛苦,则必定使劳动者处于一种委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所谓创造是难以出现的。加强劳动观教育,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建立平等的劳动观,培养起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这些效果还能进一步地激发人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能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业,开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径。

大学生的劳动观主导着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当中处理各种问题的总体方向。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劳动”、“为什么要劳动”的问题,具备了正确的劳动观作为基础,他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就业的需要,认识自己的劳动在于社会当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自我、把握发展定位、积极主动就业;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种就业信息和机会,在竞争和挫折中不断历练、不断成熟,最终实现更好地就业,跨出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刘忠世,王伟然.我们应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篇(6)

【正文】

县政府办:

根据要求,现将2020年我局“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和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中,涉及教育科技和体育工作的建议提案共3件,主要集中在师资配置、留守儿童关爱、校外教育阵地建设上。做好建议提案办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局聚力“三高”扎实推进建议提案办理。目前,3个主办件全部完成,其中A类(已经解决)2件,B类(正在解决)1件,实现了按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三个10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点站位,主动履行职责。建议提案体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民生的真切关注。教育部门上下感同身受,满怀人民情怀,始终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履职尽责,主动承办,脚踏实地,努力把每一件建议提案办好,让一批师生或群众受益,让教育实实在在惠民利民。

二是坚持高标推进,严格办理流程。坚持局主要领导重点督办,分管领导跟进督办,局办公室全程督办。及时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完善工作方案,逐一细化工作任务、办理规程;局党委会每月“过堂”,办理汇报会逐件“会审”,局办公室对照时间表逐一“筛查”;明确基本流程,步步相扣,缺一不可;严格执行“答复意见书”格式标准,建立“层层把关”制度,确保件件达标过关。

三是坚持高质办理,强推事业发展。坚持将建议提案办理作为阶段性头等大事,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认真梳理意见建议,聚焦热点焦点难点,有机融入全年工作重点。针对20号提案提出的“青少年校外阵地建设”,与当前研学实践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县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基地集群,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综合性校外阵地的有益补充。针对30号提案提出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动态化管理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强化阵地建设、全方位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强化活动开展、多举措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针对61号提案提出的“城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多途径充实农村师资,近五年累计补充教师736人,其中2020年补充170人,大部分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全力提升师资素质,组建首批县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14个,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扎实开展支教工作,选派331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支教;出台《西充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切实做到教育理念联享、学校管理联抓、教师队伍联建、学生成长联育、教育资源联用、教育质量联提、问题矛盾联处。

三、努力方向

建议提案是代表履职行权、委员参政议政的具体实践。建议提案办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一是健全办理机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健全一套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二是巩固办理成果。坚持“事要解决”原则,已经解决的要“回头看”、巩固成果形成经验,正在推进的要建立工作台账、定期通报进展。三是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切实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压驱动、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朝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接力奋进、奋勇前行。

篇(7)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篇(8)

二是家长监护责任不到位。家长监护不足,青少年学生自我约束力不足,线上学习成孩子玩游戏的借口。如。。说:“上班时间,我们也只能留个手机给孩子自己进行学习,小孩平时就喜欢打游戏,无人监管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在学习还是打游戏。”

三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镇第一小学5年级学生陈浩的家长反映说:“孩子完成每天线上学习、作业任务后,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现在很多学生线上学习才能用家长的手机,屏幕较小,长时间下来,容易导致眼部胀痛、眼眶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

篇(9)

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具有表率作用仅占12%,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据调查,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没有得到良好家教的占93%,受到父母不良行为影响的占68%。

从家庭文化氛围看,95%以上的家庭没有订购报刊、没有藏书,孩子在家庭中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不利于培养其读书的兴趣习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投资很少,他们大多数忙于赚钱养家,很少顾及家庭文化。

大多数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期待型。期待型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只啥不能成才。大部分家长期待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

二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较多,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胜任,只看到孩子缺点,不去发现孩子闪光点,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四是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经常非难、责骂,甚至进行侮辱体罚。据调查,90%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听话,不准插嘴。”有45.6%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我的,打骂由我,别人管不着。有16%的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出好才”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为了缩小新市民子女与本地孩子的差距,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融入我们无锡这个家庭中来,提升新市民子女的整体素质,我们对新市民子女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一、构建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观念。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仅有初等教育水平公民的继续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办社区文明学校、家长学校等形式,提升这一层次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之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成为孩子的榜样。建议学校与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协议合作等形式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人才观,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新观念。

二、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教质量。 在调查中有95.7%的家长认为自己对教育孩子不太有把握,希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如引导家庭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创建学习型家庭等。同时,引导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克服只养不教的不负责任行为,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

三、采取反哺教育法,让学生评价家长,对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反哺教育法的途径有:(1)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2)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组织学生的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3)家长会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对家长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

篇(10)

从去年生产实习所获得的成绩来看,同学们经过实地的操作和观察,印证、巩固和加深了课堂知识,领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懂得了分析思考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在实习中也进一步认识了各门课程的目的性和重要性。许多同学在实习后说:“实际中大有学问,一个简单道理运用起来也有很多问题。”“以往听专家讲课,要极力想像才能领会,要一再温习才能记住。这次实习后,像逐章温习讲义一样,专家讲的与实际事物相印证,我们就很自然地记牢了。”有的还说:“过去书上的图在我脑中是平面的、静止的,实习后,它们都成为立体的、运动的了。”

去年的经验也说明,生产实习同时也是一次十分丰富而又生动的政治思想教育。同学们在实际中亲自看到了许多规模宏大、技术先进的厂矿企业,看到祖国建设专业的突飞猛进,以及苏联对我国建设的伟大无私援助,因而对祖国的光辉前途充满信心,振奋异常,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苏联。在实习中,同学们明确了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解到这些工作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又看到祖国迫切需要技术干部,使同学们更加认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重大、因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更重要的,生产实习是对同学一次极有意义的劳动教育。同学们参加生产实习的热情一般是很高的,但是生产实习往往要求同学从学习工人操作着手,而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将来是担任技术指导工作的,不必参加体力劳动;也有人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向工人学的;有的则存在着怕苦、怕累、怕“平凡”等错误思想。因此团组织必须加强对同学的劳动教育,提高他们对参加体力劳动的认识,虚心向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品质。去年有些同学在开始参加生产实习时,首先帮助工人们扫地、收拾工具,放下架子,虚心学习,甘心当徒弟,因而和工人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他们就在工人同志的帮助下,迅速地学会了一定的操作技术,获得了许多实际知识;而且,在和工人同志一起劳动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工人阶级热爱劳动、热爱集体、虚心钻研、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因而培养了自己的劳动观点、提高了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特别是在苏联专家身上,他们看到一个新型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业务水平,还必须具有关怀国家事业和人民生活的责任心,以及组织群众的工作能力和能够担负起任何艰巨工作的健全体魄。这就给同学们为培养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指出了努力的具体方向。

此外,通过生产实习,学校行政和全体师生能够从实际需要中来检查、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这对目前各校学习苏联和改革教学工作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总之,生产实习是我们学习苏联先进教学经验的

一个重要部分,它对于实现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同学成为具有独立工作和优良品质的新型技术干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整个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团组织还应不断地对同学们进行其他的思想教育。例如:

要教育同学们树立实事求是的实习态度,遵照行政计划的进程,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实习任务。防止贪多图快,草率从事。

要随时教育同学关心生产利益,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和保安保密制度。有些同学把实习的厂矿看做是学校中的试验室,要求厂矿放下生产,一切为其服务,这自然是错误的。也有些同学看到新的机器设备就动手摸摸,或者把令人兴奋的建设情况写信告诉亲友。这样往往会引起伤亡事故,或者因为泄密而给厂矿和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因为同学们在这方面缺乏训练,青年团的组织要注意加强对他们进行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

团的组织还要教育同学们认识到,我们去实习的厂矿企业骤然增加许多人员,在实习的设备,以及宿舍、食堂等生活条件上必然会有困难;而且时值夏天,同学们开始时对劳动还不十分习惯,因此必须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尽量减少企业的负担,主动地克服实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当然,团的组织也要尽一切可能协助有关行政改善实习条件和解决生活问题。关心同学们的健康,注意饮食卫生,保证按时作息,组织适当的文娱体育活动。

同学们在实习中往往会发现所在单位工作中的一些缺点,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因而提出批评或建议,团组织应重视同学们的意见,并积极向领导上反映。但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把现实想得过于美化,对建设中由于有许多困难而不可避免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估计不足,他们一看到工作中的缺点或一些不能令不满意的现象,就牢骚满腹,或者灰心丧气。对于这些同学,团组织应及时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建设事业还有其艰苦困难的一面。

团组织还必须注意教育同学加强和各方面团结,重视教师的指导,加强同学间的友爱互助,争取和尊重职工的帮助,虚心向外校实习的师生学习,这是作好生产实习的重要保证。

上一篇: 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 下一篇: 智能医疗市场营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