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7 16:35: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说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语文说课

篇(1)

现在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 教材分析

《称赞》是一遍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相互肯定带来的愉受,小獾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小刺猬说;“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上,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与肯定,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何尝不希望得到老师同学之间的称赞呢,在他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给他称赞给他肯定,也会增强他的自信心,争对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制约的特点,他们还缺少去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也不会懂得怎样才能真诚的去赞美、称赞别人,所以,通过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神奇效果与学会真诚的去称赞别人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会认10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称赞带来的愉快

感受,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

2、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教法与学法

在本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法,情感朗读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学习局面。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第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3分钟)

首先,我会随机表扬(你们坐得真端正),在此基础上我在以提问的方式,你们听了老师的称赞是什么感受呢?导入课题,(板书;称赞)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想问点什么呢?

1、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将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先认识“刺猬”“小獾”把他们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

第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首先,我会出示课件,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识字,结合课文初步了解生字的大意。

第三、游戏识字

篇(2)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i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篇(3)

本篇课文是学生学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后的首篇白话文写景文章,教好本课对后面课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魅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富饶、五光十色、珊瑚、成群结队、千奇百怪、祖祖辈辈等词语。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15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南海岛风光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了解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并学会运用。

(三)说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或搜集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文字资料。

2、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西沙群岛。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多媒体课件:西沙群岛相关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和学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质疑法。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质疑,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自主解疑,还有些疑问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解决。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蒙田说过:“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自然地引到本课的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第二模快——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既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模块----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每段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简要概括。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标记,看看这篇文章讲课意见什么事情?富饶的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把自己从文中了解到的内容作上记号并向全班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运用喜欢的阅读方法,如扫读、跳读、快速浏览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知文章大意}

第四模块——精读感悟,从中感受细沙群岛的广阔和富饶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阅读指导。

(“富饶”一词是课文的一条红线,牵引着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因此,抓住有关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富饶”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围绕这一主题思想,我采用以下方法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一、 联系上下文,初识西沙群岛

1、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看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是群岛,同时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这样既进行了默读的能力训练,又培养他们注意挖掘语言因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既训练学生自读能力 ),

2、朗读2~6自然段,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6自然段,想想画画,看看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的呢?

二、同位交流,品位重点

(1)学习第二段,找出风景优美的句子

(2)教师提示海水都有哪些色彩?用线划出,再读读,想想海水还可能有哪些色彩?(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可能地去想象和感受海水色彩的美。)在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五光十色”的意思,并进行替换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潜入海底,体验富饶

(1)研读第3~4自然段,潜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物产。(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用笔画下来。)

(2)引导合作学习:海底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全身披甲的大龙虾,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同桌两人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讨论完成习题: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 );有的( );有的();有的( )。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感受鱼的多而美,学习排比句的写法,并仿写。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层次感。)

(3)思考“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教师出示课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体会,并非真的是水鱼掺半,而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鱼多的特点,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之前的阅读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贝壳的美丽、海龟的有趣、海鸟的多,从而升华情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五)、情感升华 巩固全文

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有一个升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西沙群岛的了解,这样可以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然后再把第七自然段呈现,继续给出他的军事意义。让学生对它更加喜爱,进而升华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当学生对课文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我趁机提出这样的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习理解了是按总—分—总,按地点的变化,抓住事物的变化,抓住事物的特点归类叙述的。

2、你喜欢西沙群岛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使主题得到升华,课文得到延伸。

为了巩固使课题得到进一步延伸,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积累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2、练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西沙群岛。

3、阅读阅读基础训练51页《美丽的草原》。

篇(4)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反映在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一是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二是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三、精力要充沛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四、讲课要有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 力求清晰。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 力求简洁。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得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 力求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学生们有“如坐春风”之感。

五、运用启发式

在语文科讲授时,要在很短时间内,把学生带入戏剧性的氛围。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应做到三点;

1. 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59-02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社会生活环境。小说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一般都是小小说,即微型小说。本文研究的就是苏教版教材中的小小说教学。

一、“小说课型”的教学目标

(一)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是小说的主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小说的主题或塑造一位人物形象,或揭示一种生活现象,或表达一种思想观点等。因此在教小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小说的主题。教师应借助小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小说的背景,去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制度、社会的本质、社会中某阶层的人的精神风貌,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品的教育意义。

(二)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小说,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中的人物成为典型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即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也可以通过侧面描写,即以他人的言行来反衬人物。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有时也包括序幕和尾声。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依托,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三)初步了解小说的写作特点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有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①视角独到,以小见大。小说往往选择一个很小的视角去细致刻画、描绘,但作者通过这个小小的视角反映的却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现象。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点,更要关注作者是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的。③情节安排,匠心独运。阅读小说,学生往往会被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的确,为了让小说精彩,作者对小说的情节进行了巧妙的构思,一波三折、设置悬念、矛盾冲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小说的主题而服务的,不能因为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忽视主题。④环境描写,烘云托月。学生阅读小说,一般关注的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而对环境描写则往往会忽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绘对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烘托作用。

二、“小说课型”系列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们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选入教材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如改编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改编自《水浒传》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改编自《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另一类就是单独成篇的小小说,如《爱之链》、《船长》、《半截蜡烛》。

因为阅读小说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才陆续出现改编自古典名著的小说。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各年级对阅读小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小说最主要是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到了五年级,则要求复述课文,可见此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到了六年级,不仅要求复述课文,而且要求体会词语对表达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和同学交流名著中其他的故事内容,可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要了解小说完整的情节外,还要体会表达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阅读整本名著。

直到六年级,教材中才出现完整独立的小小说。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初步体验,所以他们在学说时,不仅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感悟人物的形象、了解故事完整的情节,而且要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把小说的内容和表达方法有机融合。

三 “小说课型”的教学过程

(一)生活积累,奠定情感基础

每篇小说作者都要表达一个明确的观点,这观点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所体现出来的,而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所以应该在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找到一个链接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入手,抛出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是缓和上课气氛,放松心情;二是让学生从交流中找到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

(二)揭示课题,了解预习情况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文题目。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所以他们进入课堂时对课文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反馈,了解哪些内容他们理解了,哪些内容他们不理解,而这些不理解的内容恰恰就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既为我们教学明确了方向,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效果也将更好。

(三)体悟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所以要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来组织教学。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特点,同时也要关注作者是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的。一般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四)总结提升,把握小说主旨

在将人物形象分析得深入透彻后,进行总结提升,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也是文本的价值所在。理解评价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而任何对小说的再创造或是续写,都要围绕小说的主题去进行,而不能违背主题,随意创作。

四、“小说课型”的教学建议

(一)正确理解“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一说到虚构,学生很容易片面地理解为编造,虚构和编造有本质的区别。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但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虚构,它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而非编造。

(二)提倡速读

篇(6)

在日常进行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中现有的“阅读提示”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预习课文时已有的“学习准备”,还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后续的思考与学习留存更大的空间。浙江名师王春燕教学《石猴出世》就巧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发问,在课堂上与学生演绎出一道特殊的风景。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 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老师按顺序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当有一个学生回答“石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老师便由此展开了教学……

王老师的这段教学从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人手,提问也由此展开,并不作过多的牵扯与发散。因为问题集中而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便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指向语言文字,提示他们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抛出一个“在这里”,启发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文字,关注文字中的“这一部分”,从而不至于产生阅读的浮躁。

二、一脉相承,让提问更有关联性

要整合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努力变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拾级而上中得到有效的扩张,同时也让课堂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圆融与整体架构,一位老师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提出了这样几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1 初读了课文,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吗?

2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几个词板书在同一行呢?

3 老师为什么把“袋鼠”和“贝壳”写在同一行呢?

4 这两种是简略介绍的,而上面的几种写得比较详细。再想想,“贝壳”的后面加上什么标点符号才比较完整呢?

在揭示课题后,这位老师已经启发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引号和“老师”进行了提问。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经过课前的预习,他们已经能够大体明白《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但他们却不太清楚课题“老师”上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时老师并没有选择“告诉”,而是让学生读文识字,这种关联性极强的教学提问带给学生的阅读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三、相映成趣,让提问更富包容性

一位老师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选择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课堂上创生出趣味盎然的教学场景,当时的教学片断如下:

(老师先组织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生:给它找近义词。

师:就是换词法。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我用查词典的方式理解词语。

师:对,可以借用工具书来理解。

生:我把词语拆开来,先理解字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这就是拆词法。

师:理解词语确实有许多妙招,老师还有一个妙招,就是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篇(7)

二、内容精心取舍:破除学习的障碍点

中职专业课的项目教学实施中,教师经常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难以掌握或运用的知识难点或重点,而后通过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点”、激发“兴奋点”。笔者将之借鉴引进于小说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对于知识的主动需求,在领会、解决一个个“障碍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激情和自信,建构一个个体现高效的“兴奋点”。每篇课文和每个语文课时的学习都想让学生收获多多,是教师的理想追求,但实践中难以企及。必须删繁就简,对内容进行精心取舍,通过指导学生集中思考解决主要的知识点和难点,紧紧抓住“主线”教学,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小说《药》时,教师的精妙取舍作用显著。《药》一文可以提供的教学选择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认识本文以明暗两线结构内容、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并理解这种结构方式在表述内容、突出主题上的积极作用;学习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辨析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理解本文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如果教师想要面面俱到、追求透彻,那将会是个错误的选择。笔者紧紧抓住《药》中的“暗示艺术手法的多种多样”作为重要“障碍点”进行分析探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不温不火,慢工出细活。经过师生的互动琢磨,连续找出文本中的标题暗示、线索暗示、人名暗示、人物暗示,最后学生还总结发现,全文的环境景物描写,都有深刻的暗示意义。在一个个暗示语言揭开,一处处“分障碍点”顺利破除的同时,学生也领悟了极其深刻的题旨,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也达到了我们所向往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课堂艺术效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赏析暗示艺术的巧妙运用,对于学生理解其艺术效果,并运用于写作实践是大有裨益的。课堂学习的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消除了一个个“障碍点”,等于增长了学生的信心,激发着他们学习语文的“兴奋点”,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就是出彩的。

三、文本细节品读:感受小说的关键点

“一滴水中见海洋,一朵花中品世界”,优秀的小说总是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文本,发现并抓取能表现中心人物深层思想的典型细节,细致耐心品味,同样可“抵千言万语”。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正所谓:“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

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梳理分析祥林嫂的各时段不同的眼神,细细品读描写眼神的语句、词语,推敲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性格发展。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对她的刻画是“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师生互动交流归纳: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的开始。第二次再见祥林嫂时,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实际上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教师围绕“眼神”细节,让学生再寻找、多细读,思考祥林嫂悲剧的发展延续:她捐了门槛回来,为什么“眼光也分外有神”;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她怎么就显得“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这又是为什么?“画眼睛”引导着学生们体会和讨论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遭遇、语言的描述……大家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同学们不禁感叹:这是一双多么可怜的眼睛,一个多么可怜可叹的人啊!对她的同情与伤感溢于言表,内心感受着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篇(8)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增强审美感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在再现形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利用其直观性的特点,展示课文中的重要景物等,能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的情境。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如教学《广玉兰》一文,教师先用课件展示广玉兰开花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姿态动人;有的完全盛开,惹人喜爱;有的虽已开过,但花蕊依然挺立。在展示形态的同时配上柔和的音乐。精彩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学生对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形象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活动刺激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锄禾》这课,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用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像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对于刚才“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一触即发了。

三、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的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语文是一门复杂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多方面感官的刺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只有运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更佳。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的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峰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便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达到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电视、多媒体课件等呈现方式,既形成具体又方便快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开辟了新的视野。一是着眼于语文素质,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他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二是,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还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题放在首要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也把教材内容变为学习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主角地位,教师是组织者。三是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创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把看到的与学到的运用到一起,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大胆构思,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

下面,我们以《 火烧云》为例来谈谈如何体现上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的。

我们上的这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火烧云》描写了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这篇文章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根本不能体会火烧云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置身于火烧云中的感觉呢?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因为本课写的是傍晚的火烧云,所以我也以云引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 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 “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随机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交流读书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 “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 “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 “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篇(10)

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初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而言,提高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初中语文学科《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程导入中,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学生对于这首歌曲比较熟悉,进而也就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在这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回顾过程中导入课程的方式下,学生能够配合耳熟能详的主题歌曲,充分感受到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有助于对小说情节的更深入理解。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

对阅读文本的有效解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水平与质量最关键措施。在有关小说文本的学习过程当中,一切都需要以对小说文本阅读为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整个小说文本的过程当中,对整个故事情节具备一个初步的认识,试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并记录小说故事情节的产生、发展、直至及结尾。实践教学经验证实: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阅读当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极为突出的。以人教版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授为例,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在自行阅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提炼小说故事情节产生发展结尾的线索与关键语句,并加以勾画;其次,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文中的主人公是于勒吗?②该文中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递进的呢?③于勒的性格特征或者说于勒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回答上述问题,若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则可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小说故事情节当中,思考并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三、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

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同记叙文、叙事散文相比,小说这一文体在刻画人物的基础之上,对于主题的反应更加的深刻与灵活,主要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构建,反过来揭示现实生活中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所发挥的以小见大的功效。为此,作者往往会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形象加以深入且细致的塑造。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小说教学过程当中,重点就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应当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分配各个角色,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情境式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

上一篇: 智能医疗市场营销 下一篇: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