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质量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质量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质量特征

篇(1)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综合价值信息,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从微观上讲,会计信息既是评价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也是有关的利益主体(投资者、债权人、政府、职工等)分享在企业内所主张的利益的重要依据;从宏观上讲,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特征,即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定性约束,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准。在当今诚信危机日益加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对于全面高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准是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的。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首先应该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公允性、可理解性、充分披露性和动态性

1.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相关的特征,是“导致决策差别的能力”(FASB),要使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就必须使得其具有预测价值、决策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谓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增强决策者的预测能力,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所谓决策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科学的决策,这里面就暗含着信息使用者必须及时利用信息,否则会降低信息的决策价值,使相关性大打折扣。所谓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决策者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时的预期结果。预测价值、决策价值和反馈价值往往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共同反映会计信息的有用程度。

2.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即以实际发生或存在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及时地对其加以客观地处理和反映,这种处理和反映要具有可验证性或可核性。可靠性还要求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要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作为判断经济业务是否应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最高标准,因此,只有满足这些质量特征(如实反映、可核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的信息才是可靠的。

3.公允性也是会计信息生成质量的首要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带有任何偏见,具有中立性,这主要体现在信息提供者的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上,若其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受控于且不偏向于任何信息使用者,那么就可以认定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允的。

4.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且自身又愿意用适当精力去研究会计信息的人士,应当是可以理解的。可理解性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与相关性相结合(两者的乘积)则反映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或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真实效用,但对于具体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其效用的大小则还取决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运用能力。

5.充分披露性是对会计信息表述(披露)的质量要求,具体包括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及时性三个方面的质量特征。完整性是从定量的角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作出规定,系统性是从定性的角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作出规定,而及时性则是从时空的角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予以规定。

6.动态性则是强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强调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应该具有动态化属性,只有具备动态性质量特征的信息才可能成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含一贯性)、谨慎性和明晰性,承认质量起端是重要性

关于谨慎性和明晰性,由于较易理解在此不再展开,下面仅就可比性和重要性作简要分析。可比性(含一惯性) 是指经济情况相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同;如果经济情况不同,会计信息应能反映其差异;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性(即一惯性)。重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判别某项会计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会计实务中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凡重要的事项必须可靠并单独加以反映,重要性与相关性一样,都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三、“实时性”和“安全性”也应属于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

1.“实时性”比“及时性”更能准确反映网络时代会计信息的特点。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多地依赖于业务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各种虚拟的企业。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们可以随时随地将全球的信息掌握在手中,为财务会计集中管理创造了条件,传统会计主体、会计期间、货币计量、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也不显得那么重要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将及时得到快速便捷的反映,会计信息的动态实时处理成为现实。

2.“安全性”是网络时代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障。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电子商务是一种整合的经济模式。交易和服务活动的完成一般以intranet,internet,extranet三种网络为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操作人员和各种规程等构成上述各种网络组织的基本要素。由于硬件配置不合理、软件功能欠完善、系统操作失误、内部管理人员非法访问以及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等原因,网络组织的各个层面将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网络时代,财务的内部机密(向社会公开的财务报告等除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篇(2)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与地位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回顾

(一)美国的研究

早期的会计文献,不同程度地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早期文献都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了美国会计界的充分认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即决策者和成本效益分析。“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是任何一个财务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得不考虑的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界定了财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性界限。第三个层次突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构建的是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这一框架长期以来成为评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

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置于1989年7月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之中,它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制约,其限制因素或约束条件为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不同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信息质量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 是一个包括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层次少,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之间那么紧密。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中虽然未明确提出决策有用性这一特征。但在其字里行间也包括这一内容,并将其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3 把可理解性与可比性提到与相关性和重要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比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审懊、完整性等质量特征。

(三)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

2006年2月我国新基本准则之后。很多学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类似于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我国基本准则的描述值得商榷。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要求。新准则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

(四)简要评价

上述体系在构建上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共同的优点,即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它们仍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

1 没有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整体出发,对会计目标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导向作用与核心地位。虽然上述体系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或反映受托责任,但并未从会计目标的高度予以明示,不但不易表明其导向作用和核心地位。而且也很难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关系。

2 没有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就没有提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即便是提到了,也往往没有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问题,更不用说谈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了,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游离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之外。或者至少导致使用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乃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3 各质量特征间并未进行类属划分,缺乏系统性。上述体系大都将各主要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或环节角度予以类属划分。而实际上不同环节各主要质量特征间亦有着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人们在各质量特征间进行科学高效的权衡。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位: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分析

(一)确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受到概念框架其他部分尤其是会计目标的影响。关于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两分法”的错误认识。这种“两分法”就是认为决策有用仅关心相关性,受托责任只强调可靠性。可靠性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的一个标志性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一大思想根源。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把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另一大思想根源。实际上这种“两分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两分法下,普遍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互相矛盾,此消彼长。但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才可能有用,只有相关的信息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做到可靠才能对决策有用,不可靠的信息显然无用,反之。凡是相关的信息必然是可靠的,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二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

是根本上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融合共存。

第二,在两分法下。若承认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这两大目标在现实中都存在。我们就该用一套质量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是把受托责任局限于可靠性之内,却对决策有用的评估采用概念框架的标准。若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或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实际上,在已构建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都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并不是简单的“决策有用”对应于相关性,“受托责任观”仅强调“可靠性”。

针对我国的会计目标而言。新基本准则从我国的会计环境出发,较好地概括了我国的会计目标,既有现实性,又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因而是恰当的。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总之,确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思路是要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最终目的。避免走入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两分法”误区。并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论成果。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组成部分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多元会计信息用户,并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既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既包括现实的利益关系人,也包括潜在的利益关系人;既包括机构法人,也包括个体自然人;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产生对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而信息供给者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而作出相关的权衡。因此,会计信息用户――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变量,必须纳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加以考虑。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会计目标对其具有导向作用。如前文所述。我国会计环境日新月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保证一定的现实性、稳定性与前瞻性・所以基本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共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第二,针对我国的现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按会计信息的流程分为两大类: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内容质量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是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是用来评价会计准则的执行结果的。二者不能混淆。我国在会计实务中经常犯的错误是,以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其结果是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低质量。

第三,需要重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并非矛盾对立,此消彼长。当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不可靠的信息不相关,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特征的信息才能谈得上相关,但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可靠性只有与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相结合,并达到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相关。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并不表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只是针对当前严峻的会计环境而对可靠性表示出密切的关注。并认为可靠性仅是达到相关性的首要要求。即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具备了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也不会对决策有用。

第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是会计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

篇(3)

一、引言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即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滨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除具有经济信息的一般特征,诸如可以被感知、识别、转换、传递、储存、加工处理等以外,具有自己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每个特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且各特征之间有主次逻辑关系与结构层次。

一、会计信息的主、次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既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更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与企业管理当局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特点;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主要质量特征。(1)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自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真实性是指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即会计信息反映了它所希望表述的内容;可验证性指让不同的合格会计人员依据相同的会计资料和会计政策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应能得出相同或相似的会计信息;中立性指信息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在制定或执行各种准则时,应主要关心所产生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当会计资料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能如实反映它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并能提供给使用者作依据时,就具有了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具备可靠性,才可能供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FASB指出:会计信息要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其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证实或更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有与决策相关才会有用,信息的价值在于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提供后如未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或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用,信息就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使用者做出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盈利趋势等某些预测;必须能够证实或证伪使用者的某些预测、帮助其评价过去所做的决策,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据之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必须具有及时性或时效性。信息如果提供得不及时、尽管曾经相关,但事过境迁,就会丧失其相关性。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就不应提供,以免增加无效的信息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对主要质特征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1)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如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2)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和反映。融资租赁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售后回购)、合并报表等会计方法均体现了该原则的要求。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一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二是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某些交易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这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针对同一企业前后期的会计报表,要求选用相同的会计方法或会计政策,便于前后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进行对比。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为了达到可比性,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的会计原则或方法。但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方法,以反映真实性为依据。只有真实反映的信息,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可比性。(4)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信息应当具备可理解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如果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不理解,即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不会有用。可理解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应着眼于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要求其通俗易懂,用尽量浅显的语言表达会计信息的含义和作用。也就是要求会计指标简洁易懂,报表项目排列有序,勾稽严密,数据准确,注释完备,文字说明与数据资料密切配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有利于用户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可以提高信息的效益。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是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约束条件及其扩展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条件 前文分析了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但并非所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都应该提供,而应考虑以下约束条件:(1)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在决策者做出决策时及时取得。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计信息便与决策无关了。及时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陛的要求。(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对那些相对比较重要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项目予以全面和尽可能详细的披露;相反,不重要或与决策无关的项目,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以以简要的方式披露,甚至不予披露。这是出自于会计信息的效用和简化明晰的综合考虑,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施加了限制,使得财务报告的披露只涉及那些重要的足以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的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别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重要性本身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哪些情况重要,是否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讲,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来讲,当某一项目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来讲,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此外,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除适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外,还要对信息的有用性和所花费的代价进行比较,若花费的代价大于其有用性所带来的收益时,这种信息即使有用也不值得提供。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扩展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扩展:(1)公允性。这里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场的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会计计量的公允性,新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迅猛变化,使会计要素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计量属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计量标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之客观准确。资产呈现多元化,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要求会计计量方法从理论到实务也随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2)前瞻性。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美国未来会计学家汉弗莱.H.纳什在《未来会计》一书中也指出,经济社会最大的价值在未来。新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着眼于未来,要求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K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这也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3)透明度。新经济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1996年,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各种成本与风险。(4)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对性。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权衡中,会计学者提出相对可靠性;成本效益原则也使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特点。动态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不断变化,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

发展变化之中,故呈现出动态性。

四、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现有报告的改进英国的ASB、美国的AF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均先后采取了相同的步骤:增加企业的财务业绩报表,把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同已实现的盈利合并,共同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一财务报表。还要根据形式的变化对现有报表项目作出必要调整。

篇(4)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是会计信息所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它主要回答:使用者需要具有什么质量的信息,或者说什么样的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会计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正如FASB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分。因此,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会计信息质量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而且同会计目标一起,对一系列其他基本概念,如要素的确认、计量,起着指导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西方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一)美国的观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第2号公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第一次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加以系统论述。它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出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体系。2号公告指出,财务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并在决策有用性的指导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

(二)IASC的观点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给出了主要的四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其中,相关性的内涵包括重要性的特征,可靠性的内涵包括如实表述、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完整性五个特征。在这四项特征之外,还提出了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和各质量特征之间的衡量这三项有关可靠和相关的约束条件。

(三)英国的观点

1999年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了一份完整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SP公告虽然借鉴了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但有其自己独特的见解,较全面阐述了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系统的明确论述,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了相关的一些表述。2001年版的《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给出了十三项金额能会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一般性原则”。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般性原则并不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些原则有的是属于会计基本假设,基本的会计知识,会计的计量属性等的内容;从语言表述上来看,这些原则都是针对我国企业核算提出来的一般要求,但是它们在实质上也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提出的一般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以前的一般准则进行了修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几个特征。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以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作为依据,如实的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必须以可靠为基础才能达到有用性,如果财务报告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那么就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与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须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水平。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提出相关性应具有反馈价值,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

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是可理解的,当然,这里的使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知识,并且有意愿去理解这些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要求对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素质不均衡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相互可比的,这是可比性的要求。这里的可比主要包括:(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使用者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应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将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交易或事项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合理决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不仅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且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形式符合其实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融资租赁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与实质不一致的例子。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大方面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说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时,应当保持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特征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要在保持应有的谨慎性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对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出充分估计,既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是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因而会计信息一定的实效性。即便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如果不能够及时提供,也会失去实效性,那么其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西方的简单比较

通过对西方各国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表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比较:

(一)描述会计信息质量所用的表述不同,FASB使用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IASC使用的是“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ASB使用的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使用的表述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这些表述中,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FASB的提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FASB和IASC都服从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标,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ASB和中国则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基本目标,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FASB把可靠性和相关性视为首要的质量特征,而且其更强调相关性;IASC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平铺作为主要质量特征;从ASB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图示中可以看出ASB同IASC一样将上述四项质量特征共同放在主要质量特征位置上,但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取舍中,英国更注重可靠性;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但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可比性处于主要质量要求的地位,且重要性依次减弱,即我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可靠性。

(四)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的内涵不一致。就可靠性来说,FASB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下面包涵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五个约束条件;ASB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五个约束条件;我国在可靠性的解释中则提到了如实反映和完整性这两个可靠性的约束条件。

(五)对于相关性,FASB提出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相关性的约束条件则是重大性,这是一个IASC与其他会计质量特征体系差别较大之处;ASB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验证价值两个约束条件;我国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个约束条件,与FASB给出的相关性相比少一个及时性,我国将及时性单独列为一个质量要求。

(六)除了FASB没有在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涉及到谨慎性 ,IASC,ASB和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表述中均涉及到了谨慎性。

(七)FASB,IASC,ASB均在其信息质量表述中涉及到了中立性,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给出中立性的明确表述。

(八)实质重于形式是IASC和我国在表述中提出的质量特征,FASB和ASB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

总体看来,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经实现了与西方较为成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大同”,仍然存在的是一些个别问题的“小异”。

四、对于改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思考

首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符合我国具体需要,建立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指导目标之下,为使用者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次,重要性标准应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不符合重要性标准的会计信息不再考虑其他的信息质量。

再次,效益成本原则应作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的一条普遍约束原则。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是可行的。只有当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时,这项信息才是值得提供的。如果提供和使用某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即使该信息是有用的,这种信息也是不值得提供的。

最后,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项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最本质的要求,而且这两项特征也最能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冲突,这时就有必要做出权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变,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4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9

[4]吴水澎.《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9

[5]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6]彭丁. 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财会月刊 2008,11

[7]付磊. 会计史研究三十年.会计研究 2008,12

篇(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69-02

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1.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会计信息起约束的作用,并使会计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1.2 可靠性的内涵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不偏不倚的。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是由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五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来支撑的。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就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表述只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涵在可靠性之中,而对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则是以单独条款与可靠性并列表述,但没有条款对中立性进行表述。

1.3 相关性的内涵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有关的经济决策。一般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要取决于其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1)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使用者预测未来事项的结果,则此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使用者可根据预测的可能结果,作出最佳选择。由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因而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因素;(2)反馈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使其使用者证实或更正过去

(2)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内控体系的正常运行的“土壤”,房地产企业应该从公司战略、治理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逐步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

(3)建立系统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的实效是建立在内控体系的系统性的基础上。系统的内控体系应包括内控的组织机构、管理权责、内控、内控流程、内控指标、审批程序、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各种实现工具等。

(4)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许多房地产企业的失败,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没有很好地控制风险。通过建立和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通过各种具体的控制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

(5)设立有效控制措施。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设置有效控制措施,并确保措施的有效运行。通常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等。

(6)完善内控信息沟通渠道。实现财务核算业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信息一体化,充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沟通效率,进而完善内外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在共享平台上的动态决策和动态管理。

(7)加强内控监督检查力度。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手段,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分解和战略实施反馈,实现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资金和成本监控,实现对各职能部门重要经营和业务活动的预测、控制、分析、考核、反馈、修正动态循环,并与部门绩效考核紧密联系起来。

5 结语

总之,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房地产企业长期良性运行的有效保证,建立健全和强化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也将成为房企致力于持续发展的强身之道。的预测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通过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证实过去的预期是否有误。从而避免再作同样的决策时再犯错误。可见,信息的反馈价值有助于未来决策,因而也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因素;(3)及时性:任何信息要想影响决策,就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虽然及时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具有相关性,但信息若不能及时提供必定会失去效用。2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新要求2,1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条就对可靠性进行了诠释,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它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其中还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收人、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这些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2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1)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定为主要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过程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本质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为此,新准则正式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定为主要计量属性,主要表现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债务重组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等具体准则中。

(2)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充分,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服务。

首先,利润的表述强调构成要素。旧准则将利润表述为“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明确利润分别来自企业的产品销售、对外投资所得和营业外收入三方面。而新准则将其表述为。“利润包括收人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这样表述强调了收入、费用两项会计要素的作用,同时明确提出利得和损失,把企业提高利润的关键点定位于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和降低费用这两点上。无论利润是增加还是减少,企业都必须从收入和费用这两大方面及利润的构成中寻找和披露原因,这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吉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其次,新准则扩大了信息披嚣的范围。这些新增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列示,使信息使用者更易于理解和分析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有的放矢地进行投资。3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思考

(1)完善财会法规体系,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惩治力度。财务欺诈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治理当局从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中获得的预期短期收益将超过其预期成本。

(2)尽量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防止会计信息的技术性失真。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转换不确定性・会计上需要一系列基本假设,也需要限定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限定会计处理对象,是为了防止无限制地拓宽财务会计的边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日益庞杂。在提高相关性的同时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削弱。会计

信息系统的一系列程序、方法的存在,制约着单一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却未必能够必然衍生出最终整体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为其间会计人员的估计、判定等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大量存在。

篇(6)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美国、英国及国际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1中国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了阐述,即: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及时性。我国的基本准则中列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特征,但质量特征彼此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紧密相连的整体,只是一种独立、平行的关系。

1.2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研究的国家。2010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八号公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成为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强化质量特征由可验证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构成;重要性是相关性在具体情形下的表现。

1.3英国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标准最晚但比较完善的国家。在英国的体系中,相关性由预测价值、确证价值构成;可靠性由忠实反映、中立性、无重大差错、完整性、谨慎性构成;可比性由一致性、披露构成;可理解性由使用者能力、汇总与分类构成。

1.4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

2006年7月6日,FASB与IASB联合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初步意见稿”,2008年5月FASB与IASB又联合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保留了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征求意见稿”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降为辅助质量特征。

2我国学者对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的设想

我国学者对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建提出了各自的设想。

吴水澎教授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该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关键质量特征及其构成内容等部分组成。他指出“收益>成本”是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是有用性;可靠性、充分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包括可核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中立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充分性包括完整性和重要性两方面的内容,相关性包括及时性;可靠性是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基础,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可比性的前提条件。

陈国辉教授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包括:总体质量特征、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即决策有用性,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

迟旭升教授在《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一文中,将真实公允性确定为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将可靠性与相关性确定为首要质量特征,将可比性和明晰性确定为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

葛家澎教授在《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中提出,“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另一类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质量。关于第一类,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此外,葛家澎教授认为透明度是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特征。

3启示

随着世界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的变化,以及我国财政部于2010年4月2日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都体现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已成为会计理论界一个重要课题,当然这一问题也涉及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发展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应充分把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持续趋同”的发展趋势,形成大体上与国际趋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无论哪个国家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最基本的标准。此外,可靠性是会计的根本属性,其重要性高于相关性。只可靠不相关的信息带来零效用,但只相关不可靠的信息很可能会带来负效用。

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下,考虑到会计作为信息系统,旨在提供满足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所以以有用性作为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将由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二级质量特征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持续趋同的这一思想。此外,二级质量特征中还应有另一要素:透明度。透明度不仅意味着会计信息要如实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情况,充分地披露企业已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机遇,也意味着财务信息必须清晰明了,以便增强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力。

综上,本文构建的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框架如下:该质量特征由一级质量特征、二级质量特征和其他质量特征组成。一级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高特征――有用性。二级质量特征由可靠性和相关性以及透明性组成。其他质量特征有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篇(7)

一、引言

探究CFO起源,是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CFO这一代表所有者利益的制度安排出现在公司治理中。CFO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以降低成本。

什么因素影响公司的会计质量?先前有很多会计方面的研究检验过这个问题,这些研究主要侧重对不同等级的公司(如, Klein 2002),以及不同层次市场对会计结果的影响(如,Fields, Lys, and Vincent 2001)。究竟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其主要负责人--CFO是否相关?CFO是现代企业中重要的高级管理职位,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和执行者之一。

二、CFO的角色定位

Wilson Jim 和 Ervin Michael认为,当董事会要进行详细的战略审查时,他们需要管理层给予很好的确证,为满足该方面的要求,CEO需要从CFO获得重要的支持性分析。因此,CFO 不能仅仅局限于遵从已有的规则,而应和CEO 一起,把这些规则放在战略的背景下,并以实质性的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方式来处理业务。

三、CFO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CFO能够预见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他们可能对公司高层在会计方面的战略选择有直接影响,例如选择会计方法和制定会计政策。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在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早就认识到,个人特征在决策结果中发挥作用(Bonner 2008)。然而,这些个人特征可能体现在企业决策的结果中,直到高阶管理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的出现才被广泛认可。具体来说, 高阶管理理论表明,高级经理的个人特点影响他们分析评估他们的环境,并因此影响他们的决定。

高阶管理理论的预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个人特征如何影响判断和决策的基础上(JDM)。这个JDM理论提出影响个人决定的三个因素:人、任务和环境(Bonner,2008)。与人相关的分类中涉及到个人特征如何影响制定决策的认知过程,比如信心,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以及内在动机。这些与人相关的因素就是我们认为的管理者风格。

(一)CFO特征的具体要素

目前对CFO特征的研究,主要从组织能力、专家能力和声望能力三个维度衡量公司 CFO能力的大小。大多运用CFO的性别和年龄两个变量衡量CFO的组织能力大小;从职称和任期角度衡量CFO的专家能力大小;从学历和社会兼职两个变量衡量声望能力的大小。

1.CFO性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性别方面, Hackett 和 Vetz(1981)发现男性在绩效期望方面更高;Lazear 和 Rosen(1990)发现通常女性由于部分精力被分散到家庭等非企业里面被认为在非劳动力市场上(家庭)具有更高的价值,而男性由于具有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而积累的人力资本将更能突显自身能力;男性管理者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组织和解决问题更加具有效率和效果。对CFO而言,男性管理者在绩效期望,工作努力程度和处理突发事件三个方面具有同样的优势,特别是后两个方面更能反映出 CFO 组织能力的大小。

2.CFO年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Taylor(1975)研究表明年长的管理者收集和评估信息的精确性以及决策的长远性与自身年龄是正相关的,表明年长的管理者对组织的职位有更多的心理承诺。年长的 CFO其人力资本越高,做出重大决策则更富有经验和技能,在收集评估财务信息的全面性以及精确性上将更为出色,有利于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缓冲突,降低成本。

3.CFO职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就 CFO 这一职位而言,其职业判断和组织管理能力尤为重要,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知识背景、阅历和工作经验等因素。职称较高的 CFO 能够体现自身从事其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化能力,透过财务报表等数据挖掘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各项费用的开支,降低成本。

4.CFO任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理论上 CFO 较长的任期使其对内部工作更加熟悉,越有利于发挥监督职能,从而降低公司的成本。但是较长的 CFO 任期也有可能使得 CFO 与企业高管进行合谋,侵害股东利益,从而使得任期越长,其财务监督职能效果越差。

5.CFO学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理论上 CFO 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从而能够起到更好的财务监督作用,但是我国目前一部分企业高管的学历并非第一学历,其函授、再教育等形式的效果可能并不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 CFO 的高学历与其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不对称,从而造成CFO学历与成本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

6.CFO社会兼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CFO 在外兼职更容易获取外部资源,提升 CFO 的社会地位和在公司内部的话语权,增强监督效应,减少其他高管产生管理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

(二)CFO的个人特征对公司会计选择的作用

研究CFO的个人特征对公司会计选择的作用,可以让人们了解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因为研究发现会计政策的选择可能是由于CFO的管理特征所决定的。如果公司意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公司就可以发现,经济激励不是获得最佳财务报告选择的唯一途径,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CFO。另外,还能缓和首席财务官自由裁量权的效应,也完善了高阶管理理论;实践上可以为完善公司治理、降低成本和提升公司业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Bonner, S. E.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account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2008.

[2]Geiger, M. A., and D. S. North. Does hiring a new CFO change things? An investigation of changes in discretionary accrual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81 (4): 781-809.

篇(8)

一、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有很大必要性。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原则

1、国际协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和个体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国际化的需求,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满足本国使用者需求的同时也必须为国际使用者所理解并符合其决策的需要。

2、中国特色化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别。在确立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应该本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思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框架。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

1、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目标

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实际情况,会计目标应该是既向委托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又向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各自要决策、控制等相关的会计信息。

2、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

本文在研究西方国家或组织的成果之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情况,明确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并界定各质量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的结构层次如图:

(1)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用户

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规范,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断增加。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又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信息用户也应考虑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去。

(2)真实性――基本质量特征

真实性是指以实际发生或存在的经济业务合法凭证为依据,及时地对其进行客观处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违背了这一特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3)可理解性和合规性――关键质量特征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合规性是指企业会计信息应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统一会计标准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规定的要求。

(4)相关性和可靠性――首要质量特征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与会计信息的使用相关联,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性三个质量特征构成。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工作要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反馈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将来再做同样的决策时,可将其作为参考。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会计对象,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由公允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四个质量特征构成。公允性是指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不受利益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一视同仁地向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会计信息。可验证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谨慎性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必须考虑到许多时间和情况下必然会有的不确定因素,在对外输出信息时,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5)可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次要质量特征

可比性是指不同单位之间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一致性是指企业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完整性是指企业一切直接或间接引起资金变动的经济业务事项,都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

(6)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限制约束条件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人们在判断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和使用会计信息时,总是期望产生的效益大于产生该效益的成本。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大于其所带来的收益,即使对信息使用者再有用也不值得提供。重要性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区别其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如下: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要服务的对象;真实性位于核心地位,是基本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和合规性是关键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首要的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效益成本原则和重要性是制约因素。

篇(9)

(1)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可不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研究,中国会计学者葛家澍也曾提出过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分为二的来考虑,即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在一类就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其他信息在报告中披露的质量。在我国,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标准是由财政部负责制定,对于披露的标准的要求是由证监会负责制定的。这两个标准不能等同起来,也应从两方面来考虑,因此在质量衡量上也应分开来讨论,既要考虑信息内容上的质量特征,又要考虑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2)相关性和可靠性孰轻孰重当二者出现矛盾时,我认为可靠性是最重要的。可靠性应作为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的会计信息应该始终将可靠性、相关性和一致性作为质量特征的重要内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将影响信息的质量。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

2.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路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形式两方面。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来说也不例外。会计最基本的特征应该是可靠的,增强决策的确定性,其次,这些会计信息应该是有用的,如会计信息不符合这些要求,将会失去依靠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作用。但是,财务信息还需要表述,在表述中不仅仅包括财务报表信息还包括财务报表与其他财务报告相互关联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质量问题,比如单个信息是正确的,但表述不全面、不清晰、不充分或模棱两可,同样也会影响信息的质量,甚至引起误解。构建过程中的总体思路:考虑具体的会计环境,然后根据环境确定具体的会计目标,把会计目标作为起点,并考虑生成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来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也就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适合我国的会计目标,以确定的目标为起点,构造适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8-3758(2012)03-0205-07

研究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标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如下:第一,我国沪深两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总监史多丽在“第九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未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将逐步扩大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范围,推动沪市全体上市公司践行社会责任。但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出现了质量问题,例如,2011年4月29日,双汇发展(000895)在所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广受关注的“瘦肉精”事件只字未提,舆论为之哗然,这严重背离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第二,我国已有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未进行规范。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应当具备的质量特征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陈国辉(2007)认为企业对所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处于“只求近似”的情况。而且,国内研究者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的规范类论文很少,例如,宋献中、龚明晓(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无偏性、充分披露等六个特征,但他们并未阐明这六个特征的逻辑推理过程。陈政(2007)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够真实、中立、完整,但是,他的样本仅有2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还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

(2)企业界的观点。企业界并不是简单地采用学术界或者会计师事务所、非政府组织的某一观点,而是有各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独特的理解。在企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上市公司中国远洋(601919)的观点,该公司连续三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评价为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领先者。该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达到完整性、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等七个质量要求。

2.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stes和Lamberton的观点。Estes(197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三个层次,共包括20项内容:相关性、无偏性、可理解性是第一层次;及时性、可鉴证性、独立性、完整性、可审验性、可比性、清晰性是第二层次;重要性、本土性、谨慎性、可接受性、稳健性、一致性、数量性、货币化、配比性、尊重媒体等是第三层次。Estes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为不同的层次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所以他的分类的逻辑性不清晰。Lamberton(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透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审核性、相关性、可比性、清晰性、中立性、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包容性等11个特点。Lamberton提出观点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出具体的层次。

(2)非政府组织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全球报告发起者(GRI)与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观点。全球报告发起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平衡性、可比性、及时性、精确性、清晰性、可靠性等六项内容。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重要性、完整性和回应性三个原则。

(3)会计师事务所的观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所鉴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具有的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实质性、包容性、可比性、时效性、清晰性、平衡性等六个特点。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者或者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目前并没有形成公认的观点,而且在逻辑上、层次上也不够明确。通过对上述不同观点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平衡性(完整性)、可比性(一致性)受到的重视最多,七类不同的标准都予以赞同,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正面、负面信息都能够披露是受到最多重视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可比性也是受到最多重视的;清晰性标准有六类不同的标准赞同;及时性标准有五类标准赞同;精确性标准有四类标准赞同;可靠性、相关性、无偏性共有三类标准赞同;重要性、回应性、包容性、透明度、可审核性共有两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仅有一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与重要性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企业披露过多的冗余信息可能会削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搜寻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笔者不赞同充分披露这个信息质量要求。此外,以上的分类中,研究者或者非政府组织没有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的不同特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标等进行分层次的分析,笔者所构建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分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分类与质量特征

必须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既包括会计信息又包括非会计信息,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的界定,既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固有的特点,不是单纯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下面,简要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逻辑推理过程,基本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1.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无法用于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出台了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但是,这些质量特征要求不能用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了除会计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根据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的观点,“在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信息,尽管属于非财务信息,但是如果有规定,或者使用者有需求,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认为社会责任信息不属于财务信息或者会计信息的范畴。此外,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企业年度报告单独;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从2011年1月1日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年度报告单独披露。因此,基本会计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无法约束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需要进行单独的探讨。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复杂性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信息,又有表外信息;二者之中又以表外信息为主。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环境设备的支出、捐赠金额、排污费、雇员的工资和福利支出、排污权(无形资产),这些都属于会计信息的范围。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之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体系、行动规划、控制手段、机构设置等)、捐赠的对象、社区服务的内容、供应商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对产品质量的改进、通过的各种环境保护标准、质量标准、人力资源认证、安全认证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这种复杂性,笔者在考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的会计信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中的部分内容,例如,一般性的约束条件、首要信息质量、次要信息质量等。

3.非会计信息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特点

(1)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以财务报告内的定量数据为主;而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包括大量的非定量信息,以描述性内容为主。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具有优先满足次序。对于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要考虑满足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要求,但是,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不能单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作为首要要求。原因如下:投资者的个人理性与整个社会的集体理性并不完全一致。投资者往往更加重视企业的利润或者现金流,对于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承担多少,未必能够作出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投资者不够老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在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的设置上,考虑了针对投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回应性”特征和“可比性”特征。“回应性”是企业要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回应”,例如,双汇发展(000895)要对“瘦肉精”事件作出“回应”,但是,企业没有这样做,当然导致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可比性”是通过不同年度和不同企业的对比,要让公众看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业绩是改进还是退化。

4.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是否有逻辑关系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把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作为次要质量特征,但是,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之间缺乏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也就是二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都考虑了首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之间的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笔者也赞成首要质量与次要质量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内容

按照上述的逻辑推理和考量我国的制度背景,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体系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第二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第三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约束条件;第四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第五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是对首要质量特征的解释,包括针对性、全面性、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可鉴证性、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等11个次要质量特征,以上五个层次共18个质量特征。

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东(控股股东、分散投资者)、社区居民、消费者、环境保护组织、企业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使用者的特点又有所不同。

(1)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决定了董事会的投票权,因此控股股东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处于掌握和控制地位的。

(2)分散投资者。与控股股东的地位不同,广大的分散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但他们也需要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例如,按照欧洲联盟的碳减排要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这对于国内航空公司类的上市公司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无论这类上市公司是否妥善地处置了问题,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对碳减排情况进行披露,以便于分散投资者进行是否抛售股票的决策。

(3)社区居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周边区域就是社区,社区问题在我国往往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是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噪音、粉尘、污水等等,而最先受害的就是社区居民。

(4)消费者。“达芬奇家具”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坑害消费者的事件不断出现,企业刻意隐瞒某些对消费者重要的、但又不在国家检测标准之内的信息,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5)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监督作用,尽管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执法权,但是,作为志愿者,其影响力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向政府部门投诉等多种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我国比较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有“自然之友”、“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办事处”等。

(6)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是必然的,例如,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是否欠薪、是否有职业发展规划等等。当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要求中,对雇员责任的披露要求是较为细致的。

(7)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如果是社会责任的履行者,也有助于本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例如,虽然苹果公司声称“无论苹果产品是哪里生产,苹果承诺确保最高标准的社会责任”,然而,事实情况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出现的社会责任问题非常多,例如,供应商之一的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为苹果公司生产触摸屏,该公司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触摸屏,但正己烷会引起员工的神经损伤,多名工人患上职业病,但赔偿金额仅有不到十万元。苹果公司的另一个供应商富士康则发生了多起员工跳楼事件。由此可见,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将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关注的内容之一,企业有责任取消不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供应商的订单。当然,反过来说,供应商也可以不给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不良的企业供应产品。

(8)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包括债权人、被赞助的单位、接受捐赠的对象等。中国远洋公司总裁魏家福认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有权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例如,债权人是较为重要的成员,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的还款记录以及诚信情况。再例如,被赞助的单位要考虑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是否存在违反企业社会责任而赚钱的行为,否则可以拒绝接受捐助。

(9)政府相关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者。例如,政府关心企业员工的安全事故率与赔偿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纳税情况等。不同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2.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不同,所关注的信息的种类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投资者决定是否要继续投资该公司;环保主义者决定是否要对该公司进行抵制或者支持;政府决定是否要检查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或者进行相应的处罚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是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在投资者当中,要特别强调分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原因在于企业的控股股东是董事会成员,拥有信息优势,分散投资者则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当然,其他利益相关者虽然不投资企业的股票,但是,同样具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知情权。例如,社区居民有权了解企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的污染程度;政府相关部门要了解企业的纳税、环保等责任履行的情况。因此,要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从国际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并不存在一种信息对另一种信息的取代情况。

3.一般性的约束条件

(1)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表述上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等影响读者理解的内容。专业术语要转换成大众可以理解的表述方式;过于复杂的句式使读者要仔细推敲;而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则会让使用者陷入难以理解的状态,例如,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部分企业在职工权益方面,仅简单表述为“本公司有完善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薪酬体系”,但具体情况如何,则不得而知。

(2)收益大于成本。对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信号传递行为,如果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成本大于收益,则不满足修正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例如,一个中小规模的企业一定要使用特大型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软件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成本必然大于收益。对中小企业所带来的往往是压力,而非信号传递行为所带来的动力。

(3)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如果包含过多的冗余信息,将使得报告使用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应当考虑提供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重点关注的信息,而非提供过多的、并不受到重视的信息。例如,企业热衷使用各种照片的现象就不符合重要性原则。

4.首要信息质量特征与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首要信息质量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四个特征,不同的次要信息质量特征用来解释不同的首要信息质量特征。

(1)回应性。回应性是指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中任何一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质疑,企业都应当进行回应。例如,员工对生产安全方面的质疑,企业应当进行具体说明,包括安全设备的种类、金额,企业在该方面的制度规范等等;再例如,环境保护志愿者对企业的污染问题提出的质疑,企业应当披露环境保护设备的种类、支出的金额、制度规范、耗费的水力和电力等。回应性由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构成:

①针对性。针对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说明,尤其是对主要矛盾要有针对性地回应,但不能忽略对次要矛盾的关注。在《矛盾论》中指出,要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不能忽略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针对性就是要对社会责任问题中的主要矛盾以及那些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转化为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并作出信息披露。

②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应该包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成绩,也应该包括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失误。例如,前述的双汇发展(000895)就没有披露“瘦肉精”事件。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信息,都应当公允披露。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是真实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请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管理层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出具保证等。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已经有30家上市公司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这对增进可靠性是有益的。当然,如果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将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要在权衡其利弊得失的情况下确定是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可靠性包括下面三个次要的信息质量特征。

①反映真实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是真实的,不存在虚假的、引起歧义的信息。

②中立性。中立性又称为无偏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者不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提出任何的倾向性,例如,对员工利益比较重视,披露较多,而环境保护信息披露较少等等。

③可鉴证性。可鉴证性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请独立第三方进行鉴证。可鉴证性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

(3)可比性。信息可比性将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可比性包括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①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个企业在连续几个不同年度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执行情况的比较,可以使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进步或者落后有清晰的认识。同一企业不同年度的信息比较,在我国还存在着时间短的问题,因为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共有47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个别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年度较多之外,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仅涉及2~3个年度。该次要质量特征将在年份较多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是指报告使用者可以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差异。目前,我国的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按照环境保护、社区、雇员、中小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来逐渐展开的,虽然在不同的内容方面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报告使用者可以在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之间比较差异。

(4)相关性。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包括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四个次要的质量特征。

①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达到“在信息失效之前传递给需要的人”的要求,但是,如何衡量“失效之前”是主观判断的问题,尽快地披露则是必要的。例如,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捐赠问题,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万科董事长王石因为“慈善负担论”和“万科员工限捐10元”而被网友质疑,王石的观点抛出之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后引起市场反应的一个例子。

②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社会责任信息应当更多地强调货币和数量信息。例如,Hai&Shiu(1990)的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投资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更加重视以数量的、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责任信息,而对于描述性信息则重视程度很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活动时,应当对可以量化的内容数量化,以增加决策有用性。

③预测价值。预测价值是指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以预测企业的未来前景。例如,碳排放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碳排放信息,可以测试企业是拥有碳排放权还是碳排放负债,并提前作出恰当的市场反应,这就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预测价值。

上一篇: 儿童文学的价值 下一篇: 土木工程施工工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