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06: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68-02
即时点菜是指客人已到达餐厅时的点菜服务,即时点菜服务在餐饮行业中需求广泛,很受人们的青睐。不但缩短了客人点菜、等菜的时间,还可以促进客人消费量的增加,令客人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又不至浪费;既维护了客人的健康和利益,又增加餐厅收入,符合当前高节奏的社会生活。
一、即时点菜基本要求
顾客即时点菜在服务中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要求让客人吃饱或够吃,以满足客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这里的吃饱就是根据客人的人数,所点的菜点在数量上安排合理,既要让每一位客人吃饱,又不至于因数量少而不够吃,或数量太多造成浪费;换句话说就是够吃。这是人们到餐厅就餐的最基本的需求。为此专职点菜员要察言观色,推断不同的人的饭量大小,以便为客人推荐适合的菜点数量。
2.讲究营养搭配,满足客人健康需求。不同的菜点具有各自的营养,不同的烹调方法营养结构也有所不同,菜点的不同搭配又影响着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就是说菜点的营养结构直接影响客人的健康。专职点菜员要从菜点的营养方面为客人搭配菜点。如:荤素搭配得当;冷热比例适宜;香酥油炸菜肴适当;帮助客人根据菜点的营养结构,色、香、味、形具佳的菜式,做到既讲究口味,又讲究膳食的科学。
3.揣摩客人的就餐目的,满足不同客人的心理需求。
(1)不同的客人有着不同的就餐目的。比如:家庭聚餐,讲究的是经济实惠;朋友聚会讲究的是气氛和环境;商务洽谈讲究的是品位和档次。为此要推荐的菜点组合有所不同,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譬如:高档的生日酒宴,专职点菜员要在菜点的色、香、味、形、器、名上烘托祥和热烈的气氛,同时在场景布置上也要有所讲究,以便宾客理解后易于接受服务。如鲜花烘托主体,盆景摆放寓意者寿星健康长寿。让客人感受到礼遇,同时也提升了宴会的档次和品位。
(2)不同的就餐时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午餐讲究快速高效,应推荐餐厅的“当日厨师特推菜”或快速出锅菜肴,这样尽量缩短客人候餐时间,或者无须等候就能吃到可口菜点。同时,也能提高餐厅的经济效益。
(3)不同的就餐人员组成,有着不同的需求:老年人以软质精细、容易消化的饭菜为宜;年轻人以焦脆、香酥和糖醋等类菜为主。消费水平高的可安排质高量少的风味菜、高档菜;消费水平底的可安排经济实惠的浓厚菜;招待贵宾的可安排丰盛一些的菜;一般聚餐的可安排经济实惠可口的下饭菜。
4.考虑饭店的经营理念,对服务不同的消费对象要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嗜好宾客的不同需要与不同的服务礼节。
二、即时点菜服务方法
1.做好准备。专职点菜员在每餐的开餐前,首先要了解和熟悉当日菜单。特别要熟悉当日不能供应的饭菜品种,以便在推荐时向宾客作解释工作。其次,要把餐饮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反映给宾客。使宾客通过菜单就能判断出饭店的特色和水准。菜单同时又是点菜员向客人推销餐饮产品的工具,又是宾客与餐厅之间的媒介,它起着桥梁作用。再次,要准备好纸和笔,用于记录客人所点菜点。
2.给客人一定的思考和定夺的时间。等客人看过菜单后,宾客之间有时需要商洽,征询各人的意见和要求。专职点菜员则要精神饱满地随时应答客人的一切提问,给予恰当的介绍,帮助宾客挑选本餐厅的特色菜、厨师当日推荐的创新菜、时令菜、特价菜。
3.直接由专职点菜员为客人点菜,这是专职点菜中的主要形式。主要采用“看”、“听”、“问”的方法对客人进行了解,根据客人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具体人数、消费水平和口味要求作出合理恰当的安排。“看”就是看年龄、性别、态度、举止情绪。“听”就是听口音判断客人的国籍、地区,然后根据其地区及民族的饮食特点推荐相应的菜点。“问”就是询问宾客有什么具体要求。点菜员一定要慎重考虑,细心观察,处处为宾客着想,满足客人的各种需求。
4.开出菜点名称,不论是客人自己点的菜点,还是点菜员组织的菜点,菜单的记录要做到迅速、准确。记录后要向客人复述一遍菜式,以免听错或写错;同时要向客人讲述菜式品种、规格、价目,经客人同意后才能开正式菜单进入厨。
5.填写点菜通知单。既要快速准确,又要注意冷热分单填写,以便厨房分工制作。同时填全菜单的各个项目主要有:台号、日期、用餐人数、开单时间、点菜员签名,特殊情况要加以注明。如:客人的忌口食物、穆斯林宾客或素食宾客等。
6.菜单定好后要主动征询宾客对酒水的需求。客人所需的酒水饮料应先记录在帕纸簿上,然后再到酒柜开酒水单。开单时要记明酒水的种类及数量,根据所点的酒水类型为客人送达并斟倒酒水。
7.特殊情况的处理。专职点菜员会遇到客人要求点食菜单上所没有的菜式,点菜员首先要向厨师了解该菜能否做,如厨房有原料,厨师又愿意配合做的,应尽量满足客人的要求,但在价格上可适当上浮。不能马上做的,要向客人说明烹制时间或请客人下次再预订。有时客人点食菜单上的菜式已销售完毕,要向客人道歉,可建议客人改点类似的菜式。
8.点菜通知单要迅速交传菜部,并通知厨房,尽量缩短宾客的等候时间。最后对客人表示谢意。
三、提高服务品质基本策略
1.让实习生学会沟通。部门合作以沟通为基础。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会陷入一种相互隔绝的心理状态,就不可能形成默契的配合。酒店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部门内人员之间的沟通等。
2.推行岗位轮换制度。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岗位的工作重复劳动量非常大,很容易导致实习生出现过度疲劳或迟钝倾向,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采取岗位轮换方式进行有效调节。这有助于开发学生潜在工作能力,打破不同部门间的隔膜,培养多种技能与协作能力。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1]: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1]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2,3]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转贴于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参考文献
一、本《基本要求》是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最低标准,各物业管理企业向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不得低于此标准。
二、市及区县房地局、小区办自1999年7月1日起,依《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检查、考核。对所提供服务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应要求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由市、区县房地局根据《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5年第21号)第十九条之规定予以警告、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千元至3万元罚款;警告三个月后,企业无明显改进的,报经市房地局核准后注销其《北京市物业管理资质合格证书》。
三、物业管理委员会、产权人及使用人可按照《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对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要求的依据。
四、办公楼、商厦的物业管理服务可参照此标准执行。
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要求(试行)
全文一、服务宗旨与原则
以“业主和住户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坚持方便业主和住户、文明服务原则。
二、房屋及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24小时受理住户报修;建立维修服务回访制度,有回访记录。
房屋及设备小修和电梯、供水供电设施、共用电视天线的管理应达到《房屋及其设备小修服务标准》(京房地修字〔1998〕第799号)。
房屋的大中修执行《北京市城镇房屋修缮范围和标准》(京房修字〔1994〕第521号)。
定期以及冬、雨季和天气异常时对房屋和公共设施设备、道路、绿地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安排抢修;对质量较差,易出问题的部位,应及时记录备案,重点检查;每年年底或年初对上述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对完损程度做出评价,列出年度养护维修计划。
检查和大、中、小修要有记录。
三、保洁服务
居住区内道路、楼梯每天清扫一次,垃圾每天清运一次;及时清理居住区内公共场所的废弃杂物;及时清扫积水和积雪;及时组织清理乱堆放物品、乱张贴的宣传品。
四、保安服务
24小时有专人值守;进行日常巡视;涉及人身安全处,设有明显标志并有防范措施。
对火警事故、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以及其它紧急情况有处置预案,发生时要及时处理,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对居住区内违法现象,积极与派出所等配合进行处理。
五、绿化管理
绿地无杂物,无侵占现象,基本无裸露土地;花草、树木修剪及时,无明显枯枝死杈及病虫害现象,树木基本无钉栓捆绑现象。
六、消防管理
建立消防责任制;定期进行消防训练,保证有关人员掌握基本消防技能;消防设施设备有明显标志;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放置合理,定期巡视、检修。
七、车辆管理
车辆应停放有序。
收取车辆管理费的,应有专人负责看管;机动车应指定专用停车场、划定专用停车位,非机动车应存放在专用停车场所。
八、装修管理
监督业主和住户遵照有关规定进行装修。
九、代收代缴服务
如代为收取水费、电费、燃气费、房租、电话费等费用,应按照有关规定收费,计数准确,并提供凭据。
十、档案资料管理
有比较完整的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基础资料、房屋产权产籍资料和物业管理经营管理资料;及时变更记录,保证档案资料帐实相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意识形态基本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是把原“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问题,是值得执教者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1把握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联系
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内涵和实质来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问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思想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精神,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立法者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现状和内容,把某些道德规范转变成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人们自觉遵纪守法,促进整个社会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区别
思想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而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调节控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强制性社会规范的总和。从社会主义法律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存在于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之中。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在结构关系法律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主要涉及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主要涉及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体内在的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从思想道德与法律作用的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从思想道德与法律调节控制的结果来看,思想道德着重要求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与高尚;而法律则着重要求人们外部行为及其后果。因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界线,具有不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相互混淆。
2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
2.1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而不囿于知识
当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倾向是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而忽视了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从而淡化了思想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由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中小学强调养成教育不同,在高等教育中应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要进行相应的思想理论的宣讲,解决思想理论认识问题,培养大学生理论意识的自觉性。同时,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逐渐成熟阶段,他们一般具有自己的审视行事标准。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要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却不囿于知识。思想理论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它是具有价值倾向的思想理论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引导教育对象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它需要通过教育对象个体对相应知识的掌握而生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证明,淡化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会弱化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可见,思想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
2.2思想理论知识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新世纪,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要具有献身于祖国和人民,献身于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是保民族之本,扬民族之威的有力保障,而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是其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可见,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3思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在坚持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一讲学科建设,就把它朝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上靠,把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当作一般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知识课程;二是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把它等同于传达党的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同于“政治德育”。由于视角不同,高校德育确实存在不同的研究模式。有人强调学科德育,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建设德育,突出了德育的学术色彩;有人主张生活德育,努力体现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特色;有人强调心理学德育,从价值中立和无批评原则对德育的借鉴出发,使德育诠释在心理学的模式之中;也有人从文化德育的角度,从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和道德的关系中诠释德育,政治德育则由于凸现德育的政治功能成为特定年代的标志。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作为学术问题,各种研究实验和设计都应当鼓励,但是德育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性不能由于不同德育模式的存在被消解,不应当回避价值观问题,不能淡化各种意识形态的分歧。在中国高等教育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将来势必会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担当责任,或者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和劳动者。探讨思想理论课程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是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这一学科主要研究整体性、中国化、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理想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全面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的学理支撑,又是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必须围绕的根本。不加强学科建设,只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出发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也不可能提升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其师资队伍也难以得到稳定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借助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又要潜心于自己的学科建设,开拓学科的研究空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兼顾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需求,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育人为本,贴近学生;要兼顾理论性和生活性,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课的属性,又贴近生活,以此选择教学内容和构建教学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
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3.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
3.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个飞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属于意识或精神的范畴,在它没有客观化、外在化时,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是观念、意识和行为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个飞跃离不开人们的行为实践。受教育者主体只有通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上述两个飞跃,从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x,-t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上述两个飞跃并不是一次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是重要的层次与阶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38-02[ZW(N]
[作者信息]黄郁|(1967―),女,广西桂林市人,本科,桂林高级技工学校教师,讲师。
一、技校生的特点与德育现状
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校的发展,甚至非常重视职业技校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但技校的生源无选择性,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小且有“问题”的初中生,“问题”体现如下:思维不成熟,思想偏激,行为悖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意志和信心,爱攀比,虚荣心强;受媒体多元化的影响,是非鉴别能力不强,对学校的教育有抵触情绪,产生缺勤、上课玩手机、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等现象;做事我行我素,时间观念差,不受约束等。
总之,出现上述“问题”严重的学生在技校就读学生当中所占比例是大多数。他们无明确的人生目标,在校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给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会计专业学科德育渗透的前提和必要性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由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对初入校报读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开课前的专业介绍,让学生对所报读的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判断和肯定,才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第二,在专业教学开课前,强调平时学习考核的标准分:态度(学习、行为等)、考勤、作业(可以相互交流,但不能抄袭,书写规范、及时上交等)。第三,任课教师要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了解学校的班级管理要求,知道学生当前的动态,了解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要关爱学生成长。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的驱动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落现象日益严重。会计人员做假账,出具虚假报告,甚至参与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更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安全完整和正确使用,体现了在会计专业学科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是为了社会的用人需求。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工作责任心等。经验、知识、能力等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一个人诚信、耐苦的品质和工作责任心是逐步形成的。因此,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期间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和迫切的。
三、会计专业学科德育渗透的案例分析
在技校生在校期间,需要按照会计专业职业操守训练他们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德育的一部分,不是单一的教育方式,它与教书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教师应努力实现技能传授与德育并进的效果。
例如在点钞课堂,手工点钞有其基本要求。在点钞课时,首先就跟学生强调点钞的基本要求:姿势要端正、点钞用具定位、钞票分格摆放、点数要准确、动作要连贯、开扇要均匀、钞票要H齐、钞票要捆紧、盖章要清晰。并强调按照拆把―持票―清点―H齐―扎把―盖章环节反复演示和操练。还要求学生在点钞课前将相关的点钞用具按要求摆放好,借此机会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待工作要严谨,要时刻保持桌面整洁,要把这一行为作为工作习惯养成。同时,作为教师,每节课要坚持点钞要求,按照点钞环节加强训练。通过坚持不懈的引导,学生慢慢进入状态,基本上形成了一种习惯,一上点钞课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意识也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所改进,对待学习的浮躁情绪逐渐减弱。在训练期间,可以通过经常开展技能比拼的考核方式加强点钞训练,并且要求学生轮流当裁判员。教师应强调裁判员的职责:裁判员站在指定的比赛人员或被考核人员旁边,按照要求检查比赛人员或被考核人员是否按照指定方法进行清点、拆把是否准确、持票或放票是否标准、清点完后是否H齐捆扎紧、是否盖章,裁判员将清点数记录在捆扎条上,并将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在清点过程中,裁判员要保持站姿,不能交头接耳,不能传话给比赛人员或被考核人员,要保持客观公正……通过担当裁判,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不断增强,也明白了裁判员要注意形象,要展示职业素质,坚持原则,客观公正;而若想成为裁判员,学生就需要想方设法弄懂自己不会的点钞方法,这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推进会计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专业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熟练,就很容易在进行业务教学时,带动学生进入角色,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会计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第二,专业教师是专业教学的组织者,能有计划地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第三,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应变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以个人的魅力化解突如其来的学生的情绪变化,以体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曹慧萍,杨玉佩.交互式电子白板助力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及效果分析[J].教育导刊,2013(12).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随着学校的扩招以及招生质量的下降,导致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家庭观念淡薄,与父母关系僵化。中职学生许多是直接由初中进入学校的,他们还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而且处于叛逆的年龄段,思想上渴望独立和另类,但经济上却又严重依赖家庭,因而使得学生心理容易产生“伪”独立情绪。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做主,希望大人们将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思想的不成熟性,易躁易怒。跟家庭成员,尤其是与长辈之间,交流十分少,家庭观念十分淡薄。此外,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对家庭观的德育还很缺乏,这也是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脱节,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2)学校对德育不重视。中职学校中有许多是私立学校,而非政府公办,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上,中职学校与正规的高中相差甚远,学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学,而仅仅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学校老师对学生德育的忽视。
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加强德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强调“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适合学生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努力为社会培养生存建设一线工作者。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讲诚信、讲理想,爱岗敬业,弘扬民主精神,这是国家教育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没经历过高等教育,思想上不够成熟稳定,而中职学校则专门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技能的去处,使得学生既能安定成长,减少社会负担,又可以学到适用技能,为今后融入社会提供生存的手段。若是没有中职院校,那么学生由于未成年而流浪社会,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学校的德育教学使得学生思想上能够走上正派,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中,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德育教学的策略
(1)提高德育课质量,充分发挥德育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德育课教材的研究开发,使德育课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更乐于为学生接受,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德育宣教,学生只有乐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最大地显现。
(2)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必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德育教学的重要位置,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长远的、固定的、重要的工作落实,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3)在学校中建立一支固定的、过硬的德育教学队伍。学校应该定期对学校德育老师进行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德育教学工作能力,同时提高学校职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期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4)中职学校努力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法制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未来一般是比较迷茫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素质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往往对工作中的利益道德问题知之甚少,并且对职业法律方面的知识也极其匮乏,因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现代中职学校的德育正在逐步普及,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德育,从而为社会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生力军。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发挥德育功效
伴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意义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例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法律规范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初步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初步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自觉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振新中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教育应该以“德”为首,尤其是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是为形成今后良好的德育观铺设的基础阶段,而学校应该始终强调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必须纳入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体系之中。中小学校教师则通过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施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如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去团结、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用自身之长克服自身之短;要充分发挥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典型。坚持以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良好社会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终极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一点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二、结合实际找好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蓝本,所以,中小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因而,我们在教学及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中小学生在学到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智与德的教育同步进行,两手都要硬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以德为先,学校工作师生为先,德育工作,即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育人灵魂工程的主要手段,作为思想政治的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德育工作的探究工作中去,思考如何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德育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鉴于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学生家庭结构的日益变化也不同程度导致学生性格缺陷,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开展德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美德教育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便于家庭、学校之间相互了解,共同担当对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应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小学、中学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工作目标、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小学以培养“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五自”(自学、自理、自强、自护、自律)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及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初中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为重点;中学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法制观念和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大学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学生和家庭共同构建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起来。
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挖掘德育教育教学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学校是培养人才、进行德育的主阵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摆正关系,要让二者协调显得十分必要,“生以成才为志,师以育人为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能力为重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的“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
创新方法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化学课程内容。新课标还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学科难度降低课程标准修订后,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课是由国家统一设置的且是以学科形式出现的一种教育课程类型。德育课是职业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课程类型,同时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课教学也是国家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使中职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对中职教育要求的基本标准。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逐渐的完善,使其在社会中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并未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德育课程核心地位
1.德育教育在整个中职教育生涯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在德育课上的具体教学和引导。在这其中,德育课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德育教育。例如,从《思想品德》到《思想政治》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上升式德育教学。对中职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设置了四门德育课程。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完善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提高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有稳步的提升。
2.中职学生的学习观点消极,他们认为自身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差,中职学校也不是好的学校。显然,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中等职业学校同样有着培育优秀人才的作用,同时肩负着培养人才和输出人才的重任。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学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和品格,正视自己的人生和对生活的态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职学生也有成功者,所以我们不应该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中职学生及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为祖国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担当起此重任。从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密切,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学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修养。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的性格为基础,在注重开发智慧潜能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德育课程的开展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引导,其中包括对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引导。从整体角度来看,德育教育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素质教育标准中的重要体现。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手段
使中职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对中职教育要求的基本标准。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逐渐的完善,使其在社会中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并未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职业生涯规划》:课本中所讲述的德育知识主要是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进行阐述,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及成才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使学生自身懂得和明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来进行对自身的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明确了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并增强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生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思考
1.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要落实到实处,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提倡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身就是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所以在进行具体实践的时候学生会积极的配合。但是当下多数的教育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并了解学生的内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上把德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2.应该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进行德育教育
生涯教育中强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这其中会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个人修养。通过实践调查和社会服务等相关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自身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体验式教学是德育与生涯教育的必要形式
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和理解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及体现德育的功能。其中,通过角色扮演、生活体验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的 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中职学校要以“先育人,后技能”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才能使学生本身和学校的发展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校德育工作在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寻求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转变德育观念和内容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而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而一味采取强制灌输的方法;忽视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采取强制的结论性教育,就很难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主体的德育素质,很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德育主体的主动性,避免用灌输的方法进行德育工作,而是努力采取无灌输的德育教育方法,强化德育工作的导向性,重视学生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采用诱导式、启发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德育工作。我们还应结合学生实践情况和社会实际状况,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是非曲直的分析,引导学生认清时代的主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建立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品质。
德育内容的现实性是德育工作的基本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猛增,从中体现出来的德育内容也随之丰富了许多。因此,高校的德育内容要与社会大系统建立必然的联系,保证德育内容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改变过去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现象,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困惑的问题,根据社会道德的层次性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及时丰富德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工作。
德育内容的前瞻性是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保证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注意德育内容的前瞻性。
二、不断拓展德育途径
德育工作是一个动态的教学体系,因此就要求有动态的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为此,我们在继承与发扬有效的德育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开拓新的德育途径。
1.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的主梁道。“两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一直是我们重点建设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们要在“两课”的内容、授课方法、教师的政治素质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大力投入、大胆尝试,建立新的“两课”教育模式,保证主渠道的畅通。
2.扩展德育的辅助梁道。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要全面渗透德育教育。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纯粹的德育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和公共课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避免学生的“防范”意识,从传道、授业、解惑中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3.重视心理咨询,发挥其指导性作用。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承受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中出现有心理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工作。我们应通过谈话、讲座、报告等各种交流方法和大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启发有心理冲突的学生调动个人潜能,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调节。
4.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学生的道德规范认知于正规的德育课堂,而形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各种社会活动是道德规范的演练场,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文化服务、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等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
5.加强以宿舍为基本单位的德育管理机制。我们应切实加强宿舍管理力度,改善宿舍的软硬件环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寝室文化点缀整个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班级文明建设,推动良好校风的形成。
6.改革德育考核体系。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理论方面的突破,又需要实际工作中的大胆尝试。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主渠道不畅通的现象,这既有“两课”师资队伍不完善的问题,又有“两课”教学形式不生动的原因。但根据统计,高校学生对“两课”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考核制度上。大部分学生存在“上课不听讲,考前背一背,考后全忘光”的现象,在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永久的德育记忆,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了。
7.净化德育内容,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培养。除了对青年教师进行上岗培训以外,还要针对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阶段性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本理论,还包括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师德方面的培训。我们应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第二,提高学生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和适应某些现有的道德规则,而应鼓励学生成为“道德规则”的确立者和创造者。我们应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的反理性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8.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各项德育活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基本要求就是“知行合一”,只知不行,就不能把道德内化为道德品质,更不会形成正确的道德素质。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相对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部分独生子由于成长环境优越,形成了崇尚自我、唯我独优、缺乏热情、个人享乐的不良生活作风,学生的“知”与“行”严重分离。因此,我们应提倡“不仅要你知、我知、大家知,而且要你行、我行一起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各种制度,敢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好作风。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