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06: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应急管理培训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同志们:
首先,对参加本次培训的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在这里举办消防应急知识培训班,目的是为更好的在本单位及本辖区开展消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打基础,普及群众性消防应急救护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在此,我代表永州管理处向培训方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01-02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
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 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
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
表1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明细表
注:①要求学生先修“管理学”、“基础会计”课程,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②教师可根据拟安排的训练项目自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师和学生手册,规范每个训练项目的操作要求;③训练最好集中于一周内完成,时间可以安排在在大二暑假开始一周或结束一周;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缺乏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项目,并按照学生情况、场地情况及天气情况做灵活调整。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
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参考文献:
[1]邱吉福,高绍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会计学历
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财经,2005,(4).
[2]李广平.基于职业导向的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
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汪永兰.体验式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是培养口语能力,学生在英语应用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网络时代,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是改善英语口语教学的一条新途径。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笔者拟讨论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特点、工作记忆和Levelt的言语输出模式,然后分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头会话交流内在认知机制,据此提出假设,并初步设计验证假设的实验研究框架。这种探讨将使我们有可能预测出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英语学习者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受益最大、英语口语水平提高最快,并对其中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
即时通讯概念及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特点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实时通讯系统,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常用的即时通讯有Gtalk, QQ, MSN, Skype, ICQ, AIM等。对利用计算机辅助实时交互学习第二语言的研究发现,在线沟通交流的环境下,学生参与交谈互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比面对面交谈的环境,学生第二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增加了。(2)学生参与交谈的积极性提高了。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在线交谈,甚至比平时积极参与课堂交际和讨论活动的学生还要活跃。(3)对目标语的学习态度改变了。
与传统课堂相比,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 不受面对面讨论必须轮流进行的限制。首先,在多人互联网即时通讯中,不提交发言,对方是看不到的,这就好比在同一个讨论小组中,所有的人都同时对你说话。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是不利的,但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却是现实可行的。学生无需等待,这样就比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在45~50分钟轻松愉快的在线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提交几十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并非罕见。其次,即时通讯课上,学生只有提交发言,才会被认为在线。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必发言,只是被动地听,也被认为参与了讨论。在网络环境下,不参与就等于不在线。如果有学生一连几分钟都没有参与讨论,同组同学通常会询问他是否在线。再次,有趣的差别是对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要求不同。在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大量交际策略达到交流目的。即使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说英语,学生一旦理解对方的意图,总会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话题,而不是帮助对方找到表达意图的恰当语句。即时通讯却可以促进学生使用英语达成交流,如验证自己对生词意义的猜测,运用还没掌握的句式等等,而不用其他的辅助方式。又次,网络聊天对语言使用的这种要求,势必使学生更能注意谈话时的语言错误,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句法加工,并注意到自己语言知识的不足之处。最后,被放缓了的谈话过程以及即时通讯的非暂时性确保了讨论的顺利进行。从工作记忆角度看,在线聊天的这几大特点可以减轻面对面实时交谈时通常所需承受的记忆负荷。对话各方可以反复阅读对方的发言,除了减慢交谈速度外,还可以加强记忆。记忆负荷减轻了,对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有利。交流速度放缓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在开口说话之前有短暂的考虑时间。学生有时间对英语口语表达的任务提前考虑,因此,表达起来就更加流畅,说出或写出的英语句法更加复杂。
Levelt的言语产生模式与工作记忆
根据Levelt(1995)的言语产生模式,话语始于非语言的特定交流意图,Levelt称之为概念形成器。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概念形成器的作用是决定将要说出口的话语的语义内容。概念形成器在话语被说出口前生成与之对应的信息(意图或概念)。这些信息被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并被存入构成器。构成器挑选出最能精确代表每个语义模块的语义内容(话语前语汇)。这些话语前语汇包括构成句法的必要信息,并通过所谓的语法编码生成话语的表层结构。构成器的另一个作用是为选好的语汇挑选合适的语音语义并设计好要说的话语。然而,在这些信息进入发音器引起发音肌肉运动并说出话语之前,会被某种内部机制监控。在这种内部反馈环路中,发音方案会被储存在工作记忆的发音缓存区。因此,言语产生是个分阶段、模块化、累加式运行的过程。
引入工作记忆理论的相关概念和测量技巧讨论Levelt言语产生模型有两大益处。首先,能更深入地了解话语加工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如何影响英语口语水平发展的。其次,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哪些学生会从什么指导方式中获益更多,就可以据此给课程制定者更好的建议。其次,语言即时通讯的两大特点会影响工作记忆:(1)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互动交谈的速度比面对面交谈时要慢。人们打字的速度不可能像说话那样快,因此,加工言语所要求的速度降低了。更准确地说,在特定时间内,交谈者需要描述、理解或回答的言语在数量上减少了。(2)互联网即时通讯不像口语表达那样稍纵即逝。在线交流时,交谈者可以重新浏览谈话记录,以便理清思路。
即时通讯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分析,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练习第二语言,有可能使一些言语产生过程自动化,从而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在口头交谈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可以放慢讨论速度,使学生有机会重复浏览先前论述过的内容,再现记忆中的痕迹,从而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在面对面口头交谈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互联网即时通讯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工作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将会从中受益。因为此时虽然对言语加工的要求降低了,但交流的任务和相互作用与面对面交谈并无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互联网即时通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机制,从而间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这一假设涉及的问题主要有:(1)通过使用英语进行互联网即时通讯,是否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2)英语即时通讯与面对面英语交谈相比,在聊天室环境下学习英语口语对工作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是否更为有利?(3)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是否可以根据工作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有效预测出不同类型的学生口语水平可能提高的程度?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以上假设的有效性。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英语口语达到同等发展水平,并且实验组的英语口语水平会提高更快。可能的原因是,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学习英语口语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工作记忆负担,从而促使学生尤其是工作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验证性教学实验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及朱毅恒(2009)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笔者设计了验证性教学实验框架,主要包括实验前测试和实验后准测试,旨在验证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能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真实性。在本设计中,由同一英语外教承担两个小组的教学任务。参与实验的学生来自笔者所教的高职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两个自然班,每班各20人。实验研究按照口语课课程表进行。实验组在联网微机室上课,每星期上3节即时通讯课。控制组在本班教室上课,每星期上3节传统式课堂口语课。实验持续一个学期(20周),两个小组各上口语课60课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学内容相同。也就是说,即时通讯课和课堂口语课的活动内容及讨论的问题相同。学期第一周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实验前口语测试;学期最后一周进行试验后测试。
进行实验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教师难以给予所有学生等同的指导,或者说教师很难对所有学生施加相同影响。为了确保给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等同的辅导,参与实验的两个小组在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上完全相同。实验组即时通讯课和控制组课堂口语课的活动内容完全相同,且安排在同一天。实验组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使教师能同时阅读并参与最多5个讨论小组的活动。在小规模试验阶段,每个讨论小组安排4~6名学生。如果小组成员过多,组内成员的积极参与会使屏幕窗口文字滚动过快,致使学生难以跟上速度,影响对话互动进程。控制组也采用相同的活动小组安排。在实际操作时,指导教师直接从即时通讯工具界面打印出活动任务要求,用于对控制组进行课堂口语课指导。实验组在线时指定的任务包括角色扮演、文章或影片讨论及其他交互活动。前两次的即时通讯课在学校的联网微机室进行。学生有机会充分熟悉即时通讯工具,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初始培训阶段过后,一部分学生可不必来学校联网微机室。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或校园其他的联网微机上参与即时通讯互动活动。事实上,教师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点上网。这样做,是为在指定的上课时间使互联网即时通讯真正成为同学之间唯一的英语交流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微机室上课的学生每次最多不超过5个。在可容纳30人的联网微机室内,绝大部分时间在线上课的学生应保持在3人以下。这种在不同地点上课的安排对实验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它体现出本研究与其他有关计算机辅助实时交互研究或二语习得研究有显著的不同。
为了验证假设,应进行实验前测,将前测得分作为协变量,反映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在课程开始时的口语水平。前测成绩分析将表明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前测英语口语水平的差异情况,如果不相上下则可以看作水平相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进行实验后测。Levelt言语产生模式的言语产生过程表明,无论是语音还是文字形式的言语表达,都能促进并发展同样的认知机制。仅凭Levelt的言语产生模型理论,符合逻辑的推理应是:控制组和实验组口语水平提升的程度应该是等同的。检验也用来验证这一假设。实验结束后,教师对两组学生实验后测成绩进行分析,以证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在前后测之间的训练中英语口语水平是否有显著提高,实验组后测的平均得分是否高于控制组的后测平均得分。分析结果用于证明互联网即时通讯能否为学生提供传统式课堂口语课很难提供的某种特有的有利条件。
为了验证假说,可进一步检验口语水平得分和非词重复得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口语水平得分和单项测试工作记忆题型的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将表明控制组二者的相关性是否比实验组的相关性要高。这会进一步表明,在控制组中,较其他学生而言,工作记忆能力(在实验测试中具体体现在对语言的短期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是否会处于不利地位,在实验组中,这一情况有无明显表现。这些研究结果将会显示,对那些在语音回路中保持词汇信息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即时通讯环境是否会更为有利。
笔者根据对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的特点、Levelt言语输出模式、工作记忆、英语口头会话交流活动内在认知机制的分析,认为应用即时通讯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具有可行性。据此提出假设,即互联网即时通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习者的认知机制,从而间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并设计了验证假设的实验框架。应该指出,这绝非意味着完全脱离面对面的英语口头交际就可以迅速提升英语口语水平。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如果把面对面的英语口头交际假想成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唯一的途径,就很有可能把相当一部分学生置于不利之地。有些学生将把学习说英语视为巨大困难,存在逃避心理。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即时通讯课程能帮助他们提升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Warschauer M. Comparing face-to-face and electronic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CALICO Journal,1996,13(2):7-26.
[2]Kern R.Restruct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with networked computers:Effects 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product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4):457-476.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在接到省厅、省局有关通知后,我局党委高度重视,马上召开专题会议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讨论,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同志为组长的××市公路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下属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以单位法人为组长的应急管理机构。全市公路系统应急管理的整体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精心组织,全局动员。
为使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到各单位、各科室全体人员,我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单位集中组织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对全体干部职工分期进行培训,一共进行了三期共×××人的培训工作,参加培训人员全部顺利通过了统一考试。其中第一期为局机关副科以上全体干部,下属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共×××人;第二期为局机关、直属单位全体管理人员共×××人;第三批各县局全体管理人员(含城郊公路局、韶赣高速)共××人。
三、明确目标,注重实效。
在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的基础上,我局根据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聘请了××××大学×××教授和我局养护管理科取得应急管理培训师资资格的×××工程师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师资组,两位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平实的事例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参加培训的干部职工学会了如何有效捕捉带倾向性、潜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在我们容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地方,如桥梁建设工地、路面养护作业等,更要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培训落实到基层第一线,组织各养护中心主任以及工程安全员一起参加培训。使得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我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突发事件进行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和危害,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一)以总体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宣传和解读工作。深入分析我区公共安全形势,宣传做好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各级政府关于加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宣传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宣传县及我区各类预案和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重要内容和处置规程,提高全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以人防民防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防护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扶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三)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介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增强公众“思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结合普法、依法行政等宣传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二、宣教计划组织实施
(一)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一是围绕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五月12日)主题,结合我区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人防民防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动。二是把公共安全知识深入到机关,推进到企业、社区、学校、家庭。三是在社区、高危企业、学校以及建设工地等公共场所设置应急标识。四是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摆放展板,悬挂标语,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提纲。五是通过举办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六是结合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
(二)进行人防民防应急典型案例宣传。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
(三)加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增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对各社区、各部门的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干部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对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使其增强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排查安全隐患和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安全管理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青年志愿者等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要针对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使公共安全教育内容进入学生课堂。同时,利用多种平台,对基层单位开展普及教育。
三、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一)主要任务。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应急工作方案,学习掌握人防民防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现状、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程序、应急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应急预案编制要点和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基本知识等。
(二)培训对象。根据我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工作实际,管理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各党政班子成员、人防民防应急管理机构干部和工作人员、基层干部、相关企事业办负责人及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党政班子成员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指挥处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
各级人防民防应急管理机构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程序、要求等,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
基层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隐患排查监管和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企事业办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全县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师生应急知识教育,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培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逃生演练,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应急综合能力。
二、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一)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全县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根据市教育局和县应急办关于应急管理规定,全县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岗双责、指挥制、首遇责任制的运作机制。
三、切实加强师生应急知识教育
切实贯彻落实《宜宾市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方案》要求,做到应急知识教育教材、课时、师资、评价四落实,同时应急知识融入到学科教育之中。要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充分认识应急知识教育普及的重要性,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开设应急知识教育课,继续通过晨会、班会、安全课、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强化师生应急意识,提升师生应急技能。
四、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今年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对《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各自《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培训。培训工作要做到部署到位、内容具体、方式得当。通过培训,让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熟悉应急管理的法律依据和掌握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程序、方法、应急逃生线路和相关知识。
五、强化应急逃生演练
一是严格落实市教育局“每期开学一周内至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应急演练”的要求,抓好每学期开学的应急逃生演练;二是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防震减灾、防火、防汛、防地质灾害为重点应急逃生演练;三是在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专题开展一次地震应急逃生演练。每次演练要做好相关工作,杜绝因演练发生安全事故。
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气瓶充装理论知识、实际操作15职业卫生培训5月9日1操作工职业危害及防护知识16高危工艺培训5月
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督促和指导辖区内煤矿企业设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主体责任的落实。大中型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并配备专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小型煤矿应确定机构或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各县(市)煤炭局和煤矿企业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__〕8号)要求,完善建立应急值守和应急救援信息跟踪报送制度,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协调、救援实施和组织管理,严防发生次生衍生事故,确保应急救援到位。全面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办法》(安监总厅应急〔__〕95号),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工作,持续改进应急准备工作。
一是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确定的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本部门事故信息和预警信息接报处置程序、应急救援响应程序,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与预案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协作,建立统一应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部门之间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协同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预警机制,形成合力,确保事故救援响应快速、应对科学、保障有力。三是加快推进瓦斯监测监控平台的升级改造建设工作。督促辖区内煤矿企业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做好各类事故及预警信息处置和统计报告等工作。
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要求督促辖区内煤矿企业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积极引导煤矿企业联合组建矿区救援队伍,整合矿区应急救援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凡未建立专业矿山救护队的煤矿企业要与就近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援服务协议。督促煤矿企业严格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体责任,依法指导煤矿企业落实应急管理经费投入,及时补充人员并更新必要的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逐步改善和提高矿山救护队基础训练等设施,落实矿山救护队正常运行维护费用,储备足够的自救互救器材和应急救援物资。年内阜康市完成联合矿山救护队的组建任务。其余县(市)要结合辖区煤矿企业实际,逐步推进,不断提高应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处置能力。
州矿山救护队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矿山救护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强化训练水平和强度,日常训练要与实战相结合,创新训练方式,提高现场险情确认、搜救查找、抢险处置等救援技能。要高度重视战术演练,努力提高训练水平和业务素质,保证救援队伍整体战斗力。我局将严格按照《矿山救护规程》、《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等制度标准的要求,定期对矿山救护队的训练成果进行检查。州矿山救护队每季度组织一次达标自检,州煤炭局每半年组织一次达标检查。
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关于印发__州__年煤矿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计划的通知》(昌州煤字〔__〕31号)要求,配合州矿山救护队做好本辖区煤矿企业年度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督促煤矿企业按期完成隐患整改工作。州矿山救护队要严格按照州煤炭局制定的工作计划认真制定煤矿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受检煤矿企业要积极予以配合。加大对矿山救护队开展安全技术服务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科学、安全开展,矿山救护队在开展安全技术服务工作时,要严格按照《矿山救护规程》、《煤矿安全规程》等标准规范的规定程序进行,严禁违规、违章操作。
根据《__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突发事件预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一是各县(市)煤炭局要根据本级政府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组织制定本部门应急预案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备案,同时抄送上一级煤炭管理部门。各县(市)煤炭局要根据事故的实际处置过程和预案演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对部门预案进行修订,健全和完善本部门在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协调联动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要加大对部门预案的学习和培训工作,确保相关人员熟悉预案内容。二是加强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落实应急预案报备制度。各县(市)煤炭局要指导辖区内煤矿企业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和备案工作,做好企业预案与本级政府专项预案、本部门预案、企业之间预案的衔接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煤矿企业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__)编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尤其是针对基层层面制定的现场处置方案应该简化、易学、针对性强,实现标准化、牌板化、卡片化。严格按照《自治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落实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报备工作。三是凡未编制应急预案、未按照《自治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程序进行备案的煤矿企业,在申请办理、变更、延期煤矿
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矿井基本建设(含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开工申请时,不予办理、变更、延期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或不予批准矿井基本建设(含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开工申请。四是各县(市)煤炭局要重视停产、停建矿井的应急管理工作,要加强对该类矿井的危险源监测和监控,完善应急处置措施,严防事故的发生。 各县(市)煤炭局要把应急预案演练作为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锻炼应急队伍的重要举措,指导辖区内煤矿企业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和演练实施方案,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应急预案综合演练、专项演练和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突出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和自救互救能力等环节,强化现场处置方案和重点岗位部位的演练,保证一线从业人员掌握事故应急处置要点,不断提升岗位人员的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各县(市)煤炭局年内至少组织1次“双盲”演练或实战演练。
结合“六五”普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重大活动,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__〕8号)、《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4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面向社会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普及应急知识,开展应急体验性教育,提高应急意识和技能。
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我局制定的《关于做好__年度__煤炭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昌州煤字〔__〕25号)及《关于下达__年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计划的通知》(新煤安应急发〔__〕10号)有关要求,组织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培训。推动应急管理人员分层级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全员培训的原则,加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和煤矿企业应急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和考核规章制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培训目标、内容、标准和方法。年内我局将分期组织全州各县市煤炭局主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及其应急管理工作部门人员和煤矿企业主管应急工作的领导及其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管理培训班进行培训。
二是深化矿山救护队伍专业培训。加强矿山救护队指战员专业培训,提高矿山救护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州矿山救护队的功能和作用,广泛运用模拟仿真、实战化演练等新技术改进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各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要求选派指战员参加培(复)训,严禁无证人员从事矿山救护工作。
三是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技能培训。各县(市)煤炭局要指导各煤矿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体煤矿干部职工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推动煤矿企业落实对从业人员的应急技能培训要求,突出重点岗位和井下一线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措施。矿山救护队要积极开展对煤矿一线从业人员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煤矿一线从业人员能在规定时间正确使用和佩戴自救器的培训,努力提高一线从业人员自救、互救技能。我局将组织1期监管人员应急自救常识培训班。
各县(市)煤炭局、煤矿企业要按照我局有关规定和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及时、准确上报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统计分析、事故救援总结评估、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等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我州煤矿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应急资源普查,不断充实本地区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资源、专家、队伍、装备、典型案例和应急预案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和利用社会各类应急资源,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对县总体应急预案和县级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全面修订,加强部门应急预案修订和备案工作,指导督促乡镇、部门开展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修订工作。
2.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重点推进农村及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3.调整充实县应急委成员,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规范值守应急工作
1.进一步规范值守工作。抓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值守应急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的落实,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强化节假日和特防期值守工作,随机抽查值守情况。
2.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研判,拓宽突发事件信息服务范围。严格按照《县突发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加强和改进应急信息报送工作,确保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安全报送。
3.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水平。规范预案启动程序,加大部门协作力度,依法依规处置突发事件。
三、强化监测预警工作
1.着力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加大预警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体系,有效提高预测预报能力。
2.着力健全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督查机制。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预案“五落实”。
3.加强隐患点监测工作,努力构建全覆盖的监测网点。
四、创新宣教培训工作
1.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强化应急管理知识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深入推进应急知识“五进”宣传活动。
2.切实抓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组织全县相关单位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培训;依托县行政学院,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乡镇、部门应急管理知识长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应急知识教育工作。
五、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1.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专业队伍管理,积极提升基层志愿者队伍救援能力。
2.加强应急演练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演练长效机制,着力抓好跨乡镇、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应急演练。各应急救援队伍和预案主责单位要牵头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物质储备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动态管理,探索规划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4.充分发挥应急维稳基金在突发事件处置、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物质储备、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六、推进应急平台建设
1.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县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2.充分发挥小型应急移动平台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七、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和趋势分析制度。每年12月31日前,各乡镇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本年度突发事件工作评估和下年度突发事件趋势分析工作。
2.加大应急管理执法力度。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不力造成突发事件发生的,依法对其实行经济处罚;政府工作部门应急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突发事件发生的,依法对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实行问责。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期间,在我区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一)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要着手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汕*府〔*〕26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制订和完善本地区、本单位和领域的各类预案,所有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在2008年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建立动态的预案修订机制,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增强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查找不足,及时修订完善,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区人民政府是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区应急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当好参谋助手。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要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加强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一)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
开展风险隐患普查是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关键。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以及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普查,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加强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筑等的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责任,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轻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在加强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制度、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要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三)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要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各类企业要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区直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基层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级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应急知识的宣传要进社区、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要通过专业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等,大力提高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平台体系和“一网五库”建设
大力推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场所、技术系统和设施,建设适用的应急指挥平台,健全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应急信息与指挥协调系统。
要把“一网五库”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动态管理。要加快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建设,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在2008年5月底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络,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相关资料;要加快救援专业队伍库和救援物资库建设,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救援专业队伍的分布情况、队伍规模等,摸清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逐一建档,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要加快应急管理法规库的建设,按类别、分层次收集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认真收集、整理近几年以来发生的与本镇(街道)、本单位相关的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为今后处置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
(二)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资源管理
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
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储备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应急处置、善后重建和评估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事发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自身应急队伍和群众,开展自救,并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协助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结束后,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要依法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监督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深化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建立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力争通过2至3年时间,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分工一位班子成员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在强化现有相关机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并指定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