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预期成果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预期成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教育预期成果

篇(1)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篇(2)

1.组织参加《总体方案》专题视频报告会

2020年12月24日,区教体局组织各科室负责人参加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织的学习贯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专题视频报告会。深刻了解《总体方案》出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方向的指挥棒,报告会解读了《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以及下一步的贯彻要求。让全体教体系统职工全面了解了《总体方案》精神实质、总体部署,及对五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

2.区教体工委及时传达学习贯彻《总体方案》文件精神

《总体方案》颁布后,我局高度重视,区教体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分别于3月24日、4月22日先后到市教体局,就《总体方案》文件精神要求,与分管部门领导进行磋商座谈。并于4月19日,徐永生第一时间主持召开班子成员、教体机关全体成员、各中学中心学校校长扩大会议,组织原文,再次原汁原味学习《总体方案》文件,也明确了督导室领导、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牵头负责,确保了这项工作有人抓。会议强调,一要强化政治担当,深刻学习领会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增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要坚持对标对表,全面对照《总体方案》,以破“五唯”为导向,破立结合,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三要抓好学习宣传。既要扎实抓好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全员培训辅导,还要注意开展面向家长、学生、社会公众的宣传引导,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营造改革良好氛围。

3.各中学中心学校多种形式学习《总体方案》文件精神

各中学、中心学校通过班子会议、支部会议、半月例会、教职工大会、党小组会议纷纷组织学习《总体方案》文件,深刻领会关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做好学习培训,做到应学尽学,应训尽训,做到人员全覆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细化的举措,坚持破立并举原则,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学校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全面清理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省教育厅、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区教体局及下属学校对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负面清单》,对照清单,全面梳理相关规章制度和政柔文件,凡是与《总体方案》精神不一致的各种做法规定,都必须坚决改过来,切实做到令行禁止。

依据负面清单中“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规定,将依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进行修改。

依据负面清单中“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规定,废除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办法(试行)文件,其中设置的中考奖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测评奖。确保教育评价改革任务举措落地见效。

三、牢牢把握育人方向,加快构建特色的“五育”并举全面培养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多年来,我局围绕立德树人,在教育评价改革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突出德育实效

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区教体工委制定《区教体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对学习教育工作作出时序安排。机关党支部在统一征订学习资料的同时,编辑整理最新讲话精神学习资料,每周一开展学习交流,丰富大家党史学习内容。全区各中小学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党史知识展板等宣传阵地,白泽湖中心学校采取制作党史音频、大桥中心学校罗岭初中请志愿军老战士到校上团课、讲党史,大枫初中朝阳路小学组织学生到独秀园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大桥中心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内容打造党史“云”课堂,还有的学校推出一期争当“学党史小达人”在线答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手抄报、出一期党史百年天天读主题板报、自创绘本、分享阅读、课本剧展演,以及邀请知名作家进校园等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厚学生文化底蕴同时,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全区中小学校宣传员清明前夕瞻仰市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重温入党誓言。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入心入脑。此外叶祠、朝阳科普社区联合区科协、叶笃正气象科普馆联合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参观了叶笃正生平陈列馆和气象科普馆,普及了气象科学知识,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叶笃正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科学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从小树立科技强国梦想。”

2、提升智育水平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区先后隆重举行2019年“文学进校园”活动和2020年小学语文课外读物讲述比赛。区教体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徐永生在致辞中指出,区“文学进校园”活动自2019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邀请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来讲学,组织师生前往两邓故居、严凤英故居等地采风,举行妙趣横生、别开生面的中学生成语大赛和首届童书讲述比赛。特别是疫情期间,小语人开展的“停课不停学,好书伴你读”系列活动,童诗系列课程,温暖和照亮了莘莘学子。他希望全区中小学坚持阅读立校,推动“文学进校园”,让校园弥漫书香。

活动中,师生同台演绎,声情并茂地为大家呈现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稻草人》《小王子》等十多篇课外读物作品,在讲述过程中通过视频短片的形式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各自学校开展文学进校园的活动场景和近年来师生的文学创作成果。大桥叶祠小学程小凤、吴飞的《花朵开放的声音》和邱昱《稻草人》《舍身堵枪眼》等经典诵读更是得到精彩的演绎。本次课外读物讲述比赛得到了各级媒体记者的大力支持,引起了广泛关注。市新华传媒对活动进行全程直播,区融媒体记者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摄像报道。

3、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开齐开足好体育课程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桥中心学校举行“多彩童年阳光成长”庆“元旦”体育大课间视频展评暨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表彰大会,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朝阳路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及七所小学带来的精彩纷呈的体育大课间视频。师生整齐划一的动作,昂扬饱满的精神,矫健有力的步伐,赢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教体工委委员、副局长马宏岱指出大桥中心学校举办的庆“元旦”体育大课间视频展评暨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表彰活动,展现了大桥新时代好少年应有的风采,大桥新时代教育的风采;无论是大小学校都动了起来,孩子们在开心的学、在练,这就是“3+X”的成果;希望各校坚持下去,将经验传授到区各校,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精神贯彻到每个孩子的心中。

4、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誉提升行动

“3+X”进校园如火如荼。高位起步,以黄梅戏、书法、武术三项活动为基础,以国学经典、廉政文化、科技、发展、足球体育运动等为补充,STEAM课程,结对帮扶促融合

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促进有效融合,加快STEAM课程建设,与浙江省嘉兴实验小学结对帮扶,暑期开展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精心打造“3+X”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品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聘请名家专业指导,引领活动纵深开展。

素质教育亮点纷呈。(1)小学生足球跻身全市四强;(2)城区小学生田径比赛,勇夺2个团体奖;(3)全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集体、个人双丰收,5所中学、5名教师榜上有名;(4)成功举办全区“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小学生讲故事和中学生演讲比赛,并在市赛中获得二、三等奖;(5)儿童阅读研究推广风生水起,引领全区青少年儿童迈入阅读新境界。

5.加强劳动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劳动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行,大桥中心学校在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劳动教育现场会,研讨了《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家一起参观了劳动活动室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分享了本校是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并畅谈了今后如何进一步有效的实施劳动教育。余金明强调各校要本着“德智体美劳,五育齐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要有意识的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中心的共性课程,开展好本校的个性化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四、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协同推进,确保落地生效

有了好的方案、好的决策、好的蓝图,关键在于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主体,需要方方面面通力配合、协同推进。《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作了整体部署,文件出台后,更重要的是抓好改革落实,确保落地生效。

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各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一”顽瘴痼疾。学校可先行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各中学、中心学校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扩大辐射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困惑一:齐抓共管、通力配合

当前,高考的竞争激烈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学生的课业与心理负担未见缓解,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繁重的课外作业、上扬的学区房价等导致教育内卷愈演愈烈。各校抓管理的同时就有比拼,社会大环境还在关注高考成绩,在全社会要形成唯分数、唯升学论,还要有个过程,像一中四中高琦这样名校,生源爆满,学位紧张,以及房地产抢占先机,引进名校,提高升学率等方式吸引购房者。教育作为杠杆,只有让全社会达成一致共识,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困惑二:加强联动共同营造改革良好氛围。教育评价改革要想落地,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配合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对科学用人理念和做法的宣传解读,增进社会共识;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下一步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充分考虑教育评价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通过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逐步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完善各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健全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1.加强学习,共同抓好《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

扩大日常学习的范围,不囿限于教育评价方面,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支部大会、党小组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研讨,5月底前做到应学尽学、应训尽训,坚决把中央、省、市《总体方案》精神落到实处。

篇(3)

要办好一所学校,要搞好学科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教育思想的管理,从而达到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

1.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解脱出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是当前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一个公开的或潜在的不可低估的主要因素。这种“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及其陈规陋习,限制着人们的思想与眼界,成了坚持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思想障碍。为了端正教育思想,搞好劳动技术教育,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树立“三个面向”的教育观念。

2.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并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我们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现行的劳动教材,根据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和注意力易转移等特点,注意趣味性,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技课教师就要从这一特点出发,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注重在培养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劳动技能与技巧充分地在课外或校外施展出来。我们曾到一所乡村中学参观教育成果展览,栩栩如生的泥塑,形象逼真的根雕,惟妙惟肖的小制作,精巧的图案设计与刺绣,妙趣横生的剪纸和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标本,都从不同的侧面坦露着青少年儿童一颗颗纯洁、善良的心灵,洋溢着少年儿童的聪明才智。走过这样的展室,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每一个少年儿童都从小打下扎实的劳动技能的基础,那么对他一生的发展就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抓好教学的常规管理

劳技课的常规管理,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抓好四个方面。

1.抓备课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好课就要做到:第一,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重点和难点;第二,学习劳技课的教学大纲,明确目的和要求;第三,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现状,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学科、某些知识查漏补缺;第四,备方法,教学方法要因课、因人、因年级不同而不同;第五,要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坚持写详细教案;第六,要备教具。

2.抓讲课

讲好课,是一门了不起的教学艺术,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和内容,要敢于创新教法,不照本宣科,要注意摸索和研究劳技课的课堂结构类型,努力提高劳技课的讲课艺术。

3.抓辅导

劳技课的课上辅导和课下辅导,与其它文化课相比尤为重要。因为劳技课的讲授、演练、实践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种辅导,更多的是在实习的各种基地里进行,教师的辛苦程度是很大的。

篇(4)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德治班”的管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是当前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学校制度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以德治班得以实施需要一个“德治”环境,要靠学校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及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师须知》、《班级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违纪处分意见》、《国旗法》、《西沱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德治班实施下去。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建立“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2.1 情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或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使师生心理达到和谐的程度,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前提,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如果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味的阐述道理,而忽视感情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师生是建立了情感关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和期望是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应多鼓励,少批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从而来增强师生的感情,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合作、愉悦。

        2.2 地位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求教师为了学生更主动、更活泼地学习、生活、处事,应努力地适应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师生的距离拉近。

        3.科学民主的管理是以德治班的主要途径

        一个班级的好坏关键在于班集体的建设,但要把班集体建设好,就必须要用科学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 

要“以德治班”管理,需要科学民主的管理来实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班集体的管理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和聘任制。2、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实施,在班级干部会上公布情况,经全班同学民主评议,“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主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的提高。3、由班团委制定工作计划,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并执行计划,组织开展班团活动。4、由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由团支部负责班级团队工作,并制定轮流值日制,并记载班级日志。5、班主任要为班团的工作负责指导。6、评优要民主选举产生,凡符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的同学,都要经过全班学生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班级管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德治班的重要内容

        活动和交往是人们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不是从遗传中获得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学习和仿效,在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点、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任何良好品德。都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造出良好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条件,通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思想品德影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nb

[1] [2] 

sp; . 学习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关学习经验,各科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师生学习座谈会、班级学习管理论坛、一对一帮扶活动、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系列讲座和学习心里健康教育等,这些学习创新活动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接受理论学习的局面,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勤奋作风、尊敬师长、爱护同学、遵守纪律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创新活动中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

        . 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劳动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热情的劳动态度。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形势和政策的需要,组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乡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 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制定各个年级的道德品质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爱国主义和自制自理;道德情操教育;劳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立志成才、理想前途教育等。班主任要根据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题开展系列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达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篇(5)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德治班”的管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是当前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学校制度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以德治班得以实施需要一个“德治”环境,要靠学校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及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师须知》、《班级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违纪处分意见》、《国旗法》、《西沱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德治班实施下去。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建立“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2.1 情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或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使师生心理达到和谐的程度,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前提,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如果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味的阐述道理,而忽视感情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师生是建立了情感关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和期望是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应多鼓励,少批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从而来增强师生的感情,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合作、愉悦。

        2.2 地位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求教师为了学生更主动、更活泼地学习、生活、处事,应努力地适应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师生的距离拉近。

        3.科学民主的管理是以德治班的主要途径

        一个班级的好坏关键在于班集体的建设,但要把班集体建设好,就必须要用科学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 

要“以德治班”管理,需要科学民主的管理来实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班集体的管理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和聘任制。2、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实施,在班级干部会上公布情况,经全班同学民主评议,“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主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的提高。3、由班团委制定工作计划,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并执行计划,组织开展班团活动。4、由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由团支部负责班级团队工作,并制定轮流值日制,并记载班级日志。5、班主任要为班团的工作负责指导。6、评优要民主选举产生,凡符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的同学,都要经过全班学生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班级管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德治班的重要内容

        活动和交往是人们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不是从遗传中获得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学习和仿效,在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点、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任何良好品德。都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造出良好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条件,通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思想品德影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4.1 学习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关学习经验,各科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师生学习座谈会、班级学习管理论坛、一对一帮扶活动、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系列讲座和学习心里健康教育等,这些学习创新活动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接受理论学习的局面,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勤奋作风、尊敬师长、爱护同学、遵守纪律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创新活动中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

        4.2 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劳动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热情的劳动态度。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形势和政策的需要,组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乡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篇(6)

近几年,特殊教育学校普遍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听力残疾学生越来越少,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学生越来越多,而且伴随着的是残疾程度的日益严重,残疾类别也更加多样。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也随之从分类走向综合。在这种形式下,特教学校的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理念,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用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

 

望都县特教学校校部分教师来自普教,部分教师原来教的是听力残疾学生,开始接手智力残疾班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只要把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授课时间放慢就可以了,只要我认真教,学生总会学会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讲课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也学不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成功的体验,信心受挫。我们开始慢慢反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是集体学习残疾学生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心理学、教育学,了解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进相关论坛与专家和同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不管你如何费心费力,残障学生没有进步或进步不明显,那便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就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课题。只有学生能学会的,对他今后生活有用的知识才是我们需要教授的知识。

 

二、更新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我校原来使用的是培智学校实验教材,这套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难度只适合轻度智力残疾的学生。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用上海的教材,内容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前年,河北省实验教材出台,我们以河北省教材为主,上海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辅,学生看到漂亮的课本,提高了学习兴趣,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也让上课不再痛苦。

 

我们对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智力残疾班的课程由原来的以文化课教育为主改为主题活动为主。

 

(一)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如:3、4月份的“春天来了”,包括学唱春天的歌曲和儿歌,画春天的图画,学习春天的词语,在室外寻找春天、发现春天(观察小草、树木、人们衣着的变化)等。5、6月份配合联谊活动开展的“文明礼仪”、“参观动物园”主题活动,主要学习文明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等,学习与陌生人交流,文明参观、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等。

 

(二)继续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劳动教育。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每天打扫教室、宿舍以及室外卫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师生共同参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室、功能室还是宿舍、校园,其环境创设都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下完成的。我们在学校里种植了各种应季蔬菜,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地、播种、浇水、收割,在课余时间,我们锻炼学生帮厨,帮忙收菜、择菜,每年夏、秋、冬三季,我们在食堂里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既节约了学校开支,减轻了家长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三)紧密结合我县县情和教育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我县“尧母园”,在那里给学生们讲望都发展历史,并组织同学们打扫周围卫生,捡拾垃圾,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我校经常与驻我县8644部队开展联谊活动,每年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军营,了解军人生活,学习军人的作风,并和部队官兵一起表演节目,同时官兵还指导学生整理内务。我校在早操音乐选择、早操创编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弟子规集体操。 结合我县教育局开展的“新八德”活动,3月“三八”妇女节进行孝亲活动“孝亲好学生”;4月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规则意识进行的守法活动“小规则,大学问”,5月结合“五一”劳动节,认识成人劳动,培养学本领意识的长善活动“向善好学”,6月结合“六一”儿童节进行的友学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还有9月的尊师、10月的立志、11月的救失活动等等,在每个主题下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内容。

 

三、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改变原有的学生评价体系

 

我们针对残疾学生个别差异的特点,指导教师教师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在集体上课的基础上,针对本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身体康复、生活自理、文明礼仪等各方面的学期目标,然后在学期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期末学校根据教师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观摩。

 

比如这个学期智障程度较重的班,我们设定的目标为生活自理。对班级整体设定目标,认识并能书写自己和父母的姓名;能说出并书写自己的县名和村名;能说出家中至少一个电话号码;在内务整理、室内外卫生清扫、洗漱等各方面达到自理,在老师的指挥和帮助下完成上述劳动。然后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丰富,根据学校整体活动和学生实际设立阶段性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

 

四、举行家长开放日

 

每学期我校都进行两到三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或把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家长进行交流,或将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向家长进行展示,或者举行趣味体育活动,增强亲子感情。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让家长真正走进学生的一日生活,这也将促使家长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主动地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化教育的特教工作理念。

 

篇(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指出:“失调理论的核心是颇为简单的。它认为:(1)在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着失调或‘不合适’关系;(2)失调的存在产生了减少失调和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3)在这些压力下,操作上表现包括行为改变,认知改变,以及慎重地接触新信息和新认知。”鉴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下选择几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较为密切的观点加以论述。

1.“失调”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失调”和“协调”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存在于成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成对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无关、失调、协调。当一个认知元素对某个其他元素全然没有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当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失调关系中。相反,当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那么,这两个元素间存在着协调关系。为什么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失调?费斯汀格认为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已经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产生失调的现象;(3)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等都可以产生失调现象。

2.减少失调的方法

失调的出现,产生了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促成了减少失调的行动,费斯汀格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减少失调:(1)改变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如果有关环境的某些知识的一个元素同一个行为元素之间存在着失调时,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使它与环境元素相协调,能够消除失调。(2)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通过改变与该元素相应的环境,有可能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3.来自强迫服从的失调

强迫服从是指由提供奖励或由威胁性惩罚所产生的表面上的服从,但内心观点并未改变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存在着与所涉及的观点或信念相应的认知元素,另一方面存在着与外在或陈述相应的认知元素。这两组认知元素明显地彼此失调。很显然,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即提供奖励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胁性惩罚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从表现出来后产生失调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少的失调。

二 认知失调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契合”

“失调”的内涵、原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契合。“失调”即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而造成失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这些信息同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政治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讲,“失调”的内涵、原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它们只是在不同学科上的表述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实质。

社会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契合。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来源,也是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如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认知失调理论中的社会支持理论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传递的思想政治观点,正是引起人们认知失调的来源,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正是消除或者减少人们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

减少失调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契合。在实际应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减少失调的方法。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认知元素、环境的认知元素、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等。而这三种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而当通过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认知失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不协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或认知结构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并使人们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是怕他们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因此,就造成了老师说什么,他们听什么、记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这种“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言语与行动上产生不协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能产生学习与认知的积极性。首先,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的能力,才能使教育对象自身的认知图式产生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其次,发挥课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量把课外活动组织成“三贴近”实际内容,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学生只有接触、了解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产生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社会、对道德认知的不协调,激起求知的欲望,达到认知协调。

2.利用认知失调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第一,激励原则。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处于强迫服从情境中的失调,往往是因为有奖励及惩罚措施在制约着人们,使他们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遭受惩罚而“违心”地做出外表上服从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因奖励和惩罚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理论研究指出,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小的失调。因此,在奖励和惩罚过重的情况下,从改变个体内心观点的角度来讲效果并不理想。与惩罚或奖励过重相比,当惩罚或奖励相对较轻时,常常更容易发生紧跟着公开服从之后的内心观点的改变。这样,如果除了公开服从之外,我们还想使教育对象的内心观点得到改变,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刚刚足够引发外在的服从。实施严明的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但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实施奖惩时,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使人们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做到表里如一,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第二,渗透原则。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处于被动接触信息的情境时,人们是否避免或规避会产生或增加失调的信息材料,要取决于他们对材料的预期或对材料的早期判断。那么,如果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情境,对某些信息的预期和早期的判断能减少失调,材料本身实际上是增加失调的,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大的失调。这样可能更容易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观点,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者认知不协调的地方,发现其思想状况的薄弱点,找准症结,精心创设特定的教育氛围,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别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3.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

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行为元素所代表的行动或情感也就改变了,失调就能够消除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劳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如参加义务劳动、实习劳动、家务劳动等。只有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劳动,不断总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与认知,巩固劳动锻炼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并在价值的实现中感受愉悦。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而这些认知元素又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失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入新的认知元素,使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趋于和谐。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人们的认知结果不稳定,极易变化,也缺失一些必要的认知元素。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还不完善,对自我和外界对象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评价水平较低,新的认知结构正在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其某些认知元素的缺失,及时地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增加那些能减少整个失调的新信息,从而减少失调的程度或消除失调。

参考文献

[1]〔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1.德育内容过于陈旧

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形成学生品德的社会思想的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综合,其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所以,德育内容非常广泛,给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其在德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进行理想教育时,过分关注学生大学理想的教育,将考大学作为其唯一的理想,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高中生正处于青年期,喜欢张扬个性,独立意识较强,教师这种德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进行爱国教育时,讲解的都是一些老套的爱国故事,观看一些已经过时的影片,使学生缺乏兴趣,对教师的话总是表面应付,实际完全没有听进去。这些都会使德育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对德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教学中,德育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承担,这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比如说:班主任日常工作较多,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文化课的教授和处理班务上,分配给德育工作的时间较少,有的时候一个月才开展一次德育工作,由于相隔时间较长,使得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难以得到增强。而且,大部分高中班主任所学的专业都是英语、数学或者语文,并非专业的德育人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大都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看法为准,专业性不强,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无法给予有效的解决,甚至还会给学生造成误区,无法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理解。

3.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影响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有的班主任认为学生就应该听从其所给的建议,不应该反驳,觉得自己所做的都是为学生好,这就使学生由德育工作的主体转为德育的受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并不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不仅无法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严重的还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发展,也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

1.选择能够达到新课改要求的德育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所以,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一些时代性较强的、有文化内涵的、能够起到强烈教育意义的,而且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德育内容,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发挥其自身价值,才能使其得到有效的发展。另外,理论上的教育远远没有实践中的教育效果好,高中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成为德育过程中的工作主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中获得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班主任的德育培训

就班主任而言,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德育的次数,在注重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这样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四有”人才;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对班主任德育知识方面的培训,比如说:可以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班主任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并借鉴一些优秀班主任的德育成果,丰富自身的德育理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派遣班主任出国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使班主任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篇(9)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一不可替代,二影响深远,对孩子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道德发展的历程

儿童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在出生时萌芽,不断发展直至成年。这一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道德形成的基础阶段:从出生到三岁

对道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发生在人生的最初三年。这时孩子与照顾者建立了联系,学会走路与理解语言,产生独立意识并伴有反抗,不断尝试各种社会化和与他人的合作。这个阶段,孩子们可以进行很多的道德学习,他们能学会一些规则和限则。

道德推理阶段:从学龄前至成年阶段

阶段1:无原则的服从(幼儿园时期)――我应该按大人告诉我的去做避免麻烦。

阶段2: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小学低年级)――我应该为自己打算,要公平对待那些公平对待我的人,自私自利对我有什么好处。

阶段3:人际服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我应该做一个好人,满足我所认识和关心我的人对我的期待。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我是好孩子(社会认同)。我也认为自己不错(自尊)。

阶段4:对系统负责(高中生)――我应该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或价值系统负责,维护系统的动作。

阶段5:良知原则(刚刚成年)――我应该尽可能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尊严,应该支持保护人权,应尊重所有人。

上面是根据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对儿童道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简单描述。道德推理每一新阶段的形成,都带领人们向品德的全面发展前进一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人们无需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来确定他的道德阶段,因为孩子处于道德的成长过程中,其道德发展的表现是非常不稳定的,有时会表现出前一阶段或后一阶段的特征。

培养儿童道德观的方法

爱与尊重

教育孩子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事情,但若说简单就可以用一个字代替:“爱”。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基本方法的手段。那么怎样才算爱孩子?爱孩子的基础是与孩子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对孩子各方面的表现最真诚的关心,渴望了解孩子的一切变化;爱孩子的原则是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目前,爱孩子有几个误区――偏爱:只满足孩子的生活上的物质要求,而忽视孩子心理上的精神需求;单爱:只爱孩子,而孩子不知道爱父母或照顾者;溺爱:过分迁就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孩子的要求未必都是合理的,有的甚至是无理要求,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或照顾者一定不要满足,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告诉孩子哪些要求不能满足及不满足的理由,还要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并说明理由。

爱孩子的方式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方式应有相应的变化,孩子小时,要给生命之爱;孩子长大些,要给内心世界,情感之爱;孩子再大些,要给孩子独立之爱。

通过爱孩子来培养孩子关于爱的情感,具有爱心,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但只爱孩子还不够,还应重视孩子,孩子是人,应把孩子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孩子有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和物。

教育孩子要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别人,尊重一切生命形式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在尊重方面,中国的孩子是比较差的,有一项对中、美、日三国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美国孩子第一位尊重的是球星,第二位是父母;日本孩子第一位尊重的是父亲;而中国孩子在他尊重的前十名中却找不到父母亲。中国的父母亲对孩子的爱与照顾并不少,可换回的是什么呢?这值得引起反思。

榜样与说服

儿童从道德认识转变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是用榜样来教育。即教育者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和表率,要求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孩子要诚实,自己就不能说谎;教育孩子不要拿人家的东西,自己就不能拿人家或公家的东西。

儿童时期对语言缺少理解和接受,特别喜欢模仿,大人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所以,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育者如果自身有很多缺点和毛病,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没用。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的行动,也需要教育者的语言,直接通过说服来教育孩子,直接告诉孩子你的想法。如果教育者对孩子不给予直接的道德指导,那就是不负责任。教育这一方面要教给孩子自己的道德观,同时还要告诉孩子自己并不完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孩子。

另一方面,当教育者说的话孩子不听时,千万不要气馁,尤其是在小孩子身上。“不听”有时是孩子显示其独立性的假姿态,其实他们在仔细地领会教育者所说的话。

道德辩论

道德辩论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孩子做错了事,教育者不仅仅只是要求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还要反复问孩子:“如果有人那样对你,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这样就给孩子一个反思的机会,同时也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

帮助孩子学会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道德难题的辩论:比如:一个学生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捡到100元钱后,立刻把钱交给了学校,另一个学生捡到一个钱包,他打开钱包数了数钱包里共有1000元钱,数钱时老师正好在身边,这个同学也把钱交给了学校,这两个学生哪个学生的行为更值得表扬。

再比如:一个小女孩的同桌是一个非常捣乱的小男孩,经常把文具、书等放到小女孩的桌上,不管不顾。你要是小女孩的话,应该怎么办?

关于道德讨论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既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描写的人和事。道德讨论时,教育者不应直接告诉孩子应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而应让孩子思考并发表白己的看法。

劳动与负责

当今孩子的责任感甚差,我们时常听到某些家长这样责怪孩子:“都这么大了,什么活也不干,什么事也不管,只知吃好的,穿好的”。的确,该孩子自己干的活自己不干,该自己负责的事不负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习之后从不收拾学习用具,起床后不整理自己的被褥,该自己洗的袜子、衬衫却乱丢一气。在校轮到自己扫除、擦玻璃时却花钱雇值日生,更有甚者竟然花钱雇人写作业、答卷子……

忽视劳动教育,过多过细对孩子照顾的偏颇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以为家人生来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接受关怀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成习惯。他们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所以也就很少有负责任的意识,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对父母的“恩典”。这样一个被娇惯的,自私索取,只图享受,不会劳动的人,将来对家庭对社会以至对自己能承担起多大的责任呢?

应该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负责

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

指导督促孩子完成经常性的家务劳动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以肯定,使其行为得以继续发展;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该行为受到抑制。二者是相对的教育方法。有些教育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上,认为教育就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多采用惩罚。其实,教育中应更多用奖励,少用惩罚,有句话讲:“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那么如何动用奖励呢?

奖励勤奋 孩子行为的各方面都需要和可能受到奖励,尤其应该注意表扬孩子勤奋。孩子取得了什么成果,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付出的努力。可是许多教育者只是在孩子取得成绩时才进行表扬。如果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要表扬,使孩子感受到努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使孩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学习活动的结果很重要,勤奋努力的过程更重要。

奖励成就 在孩子的行为活动过程中,取得任何一个,甚至是最微不足道的成就,教育者都应及时地进行积极评价,以巩固比较完善的行为和一切良好行为的开端。

物质奖励 要与精神奖励结合,提高奖励的价值和作用奖励的形式很多,有物质奖励,如玩具、漫画书、食物、衣服等;有精神奖励,如亲吻、鼓掌、夸奖、称赞等。只有物质奖励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有精神奖励,又不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教育者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当时最近切的需要,并在奖励时尽可能给予满足,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良好的行为动机,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奖励的价值和作用。

奖励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奖励的方法、手段、强度对孩子来说是否合适、正确,这就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特征。有些孩子的特点是不果断和懦弱,不善于独立活动,把任何事情看得很复杂,做什么事情在刚开始就担心失败。对这样的孩子要事先夸奖;有些孩子的特点是有条理性但很刻板,对别人要求过高,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力图去完成任何工作,但由于不善于区分主次,虽然花了很大的力气,却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这类孩子应该更多地夸奖,但是决不能夸奖他工作一开始就取得的成绩,比较好的方法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断地给他们一些小的奖励;有些孩子很自信,他们常常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对这类孩子的夸奖不能过分,否则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能专心致志地持久工作的毛病。

某些心理学家认为,最正确的教育是没有惩罚的教育。可是,完全不采用惩罚手段似乎非常困难。应当指出一点,惩罚动用得越少,方式越意想不到,越个别化,则效果越好。

当孩子犯错误时,教育者不急于加以惩罚,而是努力加强孩子思想中积极的、进步的方面。使孩子体验到犯错误是一种痛苦的事情,自己下决心改正错误,并保证今后不再重犯,这种惩罚形式对较大的孩子,小学生、少年特别适宜。要想惩罚运用得当、正确合理、具有创造性,应注意:

惩罚的施行 必须及时它能使孩子把过错和愧疚联系起来,加深对过错的记忆和认识。如果在孩子忘记过错后再去惩罚他,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最好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惩罚孩子,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必须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惩罚告诉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错误的严重程度,有什么危害,惩罚的目的,同时指出他们应该怎样做等等。从而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惩罚要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有的孩子是为帮助妈妈打扫房间,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而有的孩子是跟父母生气,想报复父母,而有意打碎花瓶。对前者的惩罚要轻些,要把握好分寸,同时要保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教育孩子懂得做事要小心谨慎,而对后者惩罚要重些。

篇(10)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逐渐提高。护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还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沟通与综合处理问题的职业能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院一直积极探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践行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日前也已经在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中进行了试点与推进。我们在《基础护理学》项目教学法的改革与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进行如下的思考与探讨。

1基于信息传播模型的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1.1传统课堂的信息传播内涵

信息传播模型认为,信息的传播有四个要素:信源、信息、通道、接收者。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知识传递”、“知识内化”两个过程[1]。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信源(课程知识点)经过教师的加工理解,进行信息编码,经过通道(学生的听、看等途径),进行二次的编码综合,还原为学习到的信息成果。通过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课堂的两大弊端:一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理解偏差、学生的堂上关注度及纪律等要素,都能成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干扰信息。根据香农的信息传播模型[2],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噪音信号的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二是,传统课堂的传播方式为“教师学生”单向传播,限制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1.2基于信息传播模型的项目教学法,能有效的翻转课堂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1年,“项目教学法”被引入我国[3],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转化为“项目”。从信息传播视角,项目教学法优势在于:一是降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错误信号(噪音)干扰。改变传统的堂上“知识传递”、堂外“知识内化”的过程。课前“知识传递”、课上“知识内化”。学习的第一步是先主动获取信息,信源又是规范的视频与直接资源,可以避免教师编码偏差及堂上纪律等要素造成的师生噪音干扰,提高了知识传递的质量。二是,将信息的传播拓展为双向循环过程,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堂上讨论体验式的“知识内化”,也更有利于相互的启发与知识吸收。可以说,根据信息传播模型原理,利用项目教学法,能有效的实施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与信息(知识)传播的有效性,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值得尝试的一种途径。

2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基础护理学》的设想与实践

2.1《基础护理学》的课程地位与性质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必修课,属于职业能力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护理实践技能。它承接着医学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开设于护理专业第二学期,是临床各专科护理课程的基础与桥梁。在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涵盖两方面的意义,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护理技能的训练[4],所以从课程性质上来说,我们一般将它界定为理实一体课。

2.2我院《基础护理学》项目化教学组织

本院自去年开始,为满足教师对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求,先后派出骨干教师外出系统性学习了项目化教学方法理论,并将专家请进校园,开展全院性项目教学法培训。《基础护理学》作为全院第一批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在去年与今年的上半年,通过教研组老师的讨论与修改,基本完成了项目教学法的项目重组与内容设计,并在对口护理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2.2.1内容组织重新整合的项目教学法,以阑尾炎、股骨颈骨折、肺心病、糖尿病、宫外孕、贫血、颅脑损伤、小儿腹泻等病例情境将常用护理技能与急救技术进行贯穿。共整合出11个模块(见表1)与子项目若干(见表2)。2.2.2教学形式以项目一子项目3《运送法》为例,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APP在班级群里推送《运送法》课件与微课视频及任务导学单,让学生观看自学。(2)学生以组为单位参照导学单进行学习与练习体验(理论学习运用学院图书馆与教师网络微课资源;练习以组为单位,运用了本人前期课题建立的开放式实训中心资源)。(3)通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基本掌握了《运送法》的操作,课堂上,将运送法分解为三个板块:运送前的与患者沟通交流、运送前的各种准备、运送操作。分别小组情境展示三个板块操作情景剧—小组间讨论与互评—教师指导及结合掌握程度的技能规范。(4)分组规范性体验与技能完善练习。(5)情景剧评比形式,检测技能掌握度。

3项目教学法引入《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有效性

3.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以学生为主导,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学生分组课前根据任务自学准备,课上结合项目情境进行角色模拟等展示,然后学生讨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这种先自学后授课[5]的教学形式,以学生先行体验为主,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源的构建者,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3.2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以“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6],坚持实践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性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自我分析与解决任务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自我的思考结合教师的指导,摒除了堂上关注度、纪律等要素的噪音干扰,比单纯性教师讲授更有效。

3.3丰富了课堂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

将授课内容整合到职业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的效果并讨论,这过程中用到的诸如情境模拟表演、小组式讨论等方法,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课堂氛围差、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学、找、演、看、想、听、议、做”的过程中,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与互动性。

3.4强化了职业实践

有别于传统课堂的“老师讲授-操作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形式,项目化教学法以“会做”、“解决问题”为最终落脚点与评价标准,符合《基础护理学》课程性质要求,强化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职业实践教学效果。

3.5有利于教学相长

在课堂讨论与教师指导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提出的问题与视角,并不是每位老师都可以预期的。作为项目化教学的指导老师,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专业与相关知识,提高课堂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对教师的自我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4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4.1问题

在《基础护理学》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项目化教学,将理论知识整合融入到项目的设计中,以学生“做中学”为主旨,特别适合《基础护理学》中单一实操项目。可是,用几个项目贯穿整个《基础护理学》所有的理论知识点,很难做到,势必影响诸如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等理论知识的系统性。(2)结合职业教育学生的学情,《基础护理学》应用项目化教学,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自学能力欠佳,学习较为吃力。(3)一个项目的课堂组织与完成,需要同学课前的大量自学与准备,也需要课堂上的因势利导及课后的指导延伸。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很高。(4)由于护理技能操作与工学实践有一定的区别,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而非机械,这就要求《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学生不但生会做,而且要做规范,还需要做的让患者满意。这里面涉及到复杂的人文护理与评判性思维的方法。有些项目,传统的两学时无法完成,要保障项目教学法的实效而非走过场,还需要学时的调整。

4.2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也有很多争议:有些老师是唯项目教学论,认为项目化教学是改变目前职业教育瓶颈问题的万能良药;有些老师与同学则是反对项目化教学,认为这种教学不利于医学教学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其实,项目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与理念,它为我们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善于接受新的方法,把它与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很好的磨合、与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整合,做到真正的“以教促改”。(2)注重团队的协作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要老师以团队的力量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老师与同学的集体智慧去不断完善。(3)整体设计做到一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自身、课程与专业其他课程衔接等角度整体设计,比如改变传统的授课组织形式、课时分配及授课时间等等。(4)素养提升项目化教学改革,对学生与教师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人文素养都是一个挑战。学生需要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师需要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更好的指导项目的开展。(5),灵活运用项目化教学改革,并不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否定,我们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优势,展开任务教学。比如,有些理论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讲授与PBL,来保证理论的系统性;有些操作,堂上情景表演可能观看效果不强,甚至由于同学操作的不规范性,可能会起到误导作用,那我们就可以结合目前的在线教学APP及同学都有的移动手机,将同学自己的操作转为视频,利用多媒体形式堂上展示,保障了操作的可视性与讨论规范的及效性。

上一篇: 应急管理培训知识 下一篇: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