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06: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管理学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公司改革发展做贡献
—今年是公司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事实证明,历史的每一个伟大进程,企业的每一次快速发展,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结果。然而,解放思想并不是空洞无物的,要体现在思想、行动等方面。重要的是从发展的角度,准确把握解放思想的实质。
解放思想关键在于破旧立新、更新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公司经济的较快发展,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思维定势、原有的思想观念,就必然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公司目前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我感到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一是各级领导要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在市场竞争的潮流中用世界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谋划未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用开拓创新的思路推动发展;
二是尽快克服习惯用企业法和全民所有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来处理问题。要学习公司法,用现代企业制度,用资产的所有者、股东的身份来对待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三是要克服小成则满、小富则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小生产意识,眼光和思路要跳出马鞍山、跳出中国看十七冶,居安思危,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
四是要摒弃怕担风险、怕负责任,求稳怕乱的处世哲学,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看准了的事就大胆地去试,大胆地去创;五是要克服畏难消极,遇到困难、遇到矛盾绕着走的情绪,知难而进,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回避、不气馁,敢于承担责任,实实在在地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六是要力戒工作懈怠、不动脑筋,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气,做到把工作当事业去做,敬业勤业,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创造性地做好工作。
解放思想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公司要健康持续较快地发展,要使基业常青,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首先是发展思路要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创新发展思路上,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以变应变,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其次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创新。一个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激励和约束着各种生产要素,决定了企业的活力。我们要依据《公司法》,实现股权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体制和机制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是市场要创新。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源。我们要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立足钢铁,走出钢铁”的市场战略,坚持“走出去”的方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开拓非钢市场,做强做大主业;
第四是管理要创新。我们要按照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管理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的要求,改造人员的结构,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流程的再造,充分挖掘广大员工的潜力,提高管理效率;第五是科技要创新。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勇于担负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加快科技发展,提高生产率和企业效益。
解放思想的根本,在于谋取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检验我们思想是否真正解放、观念是否真正转变的试金石。跨入“十一五”,公司又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年初“两会”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确立了今年与后几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的任务,发展的主旋律已经奏响,现在关键是看我们的行动,看我们能否真正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速度,提高发展的质量。要实现公司发展的宏伟蓝图,干好今年是关键。今年公司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完成公司制的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的管理体制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改制是一次各种利益的大调整,是对公司及广大员工的一次考验,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在学习《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定改制的信心和决心。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公司的部署,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改制,支持改制的积极性,扎实稳妥地推进公司改制的发展。今年公司发展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市场开拓要完成30亿元,产值要完成28亿元,力争达到30亿元,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要超历史最好水平。面对公司的发展重任,关键是要真抓实干。要抓市场,在非钢和国外市场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抓项目管理,把有效的.资源配置在项目上;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掀起大干的,满足公司较快发展的需要;要抓经营,各方面都要挖掘潜力,降低成本,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发展、匹夫有责。这个责,是责任、是使命。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尤其是一名中层管理者,其责任应更重大,其使命感应更强。自己要进一步树立改革和发展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公司的改革中,正确处理好改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服从改革大局,做改革的促进者。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健康持续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2020现代企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二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后人归之为:“知、行、得”,用它来描述项目管理应是,在管理中突出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获取智慧,在生活和工作中把握客观的规律,明确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做事多靠能,做人多靠德。而做事容易做人难,职位越高,做人越比做事重要,因为他大多是通过做人来做事的。因此一个管理者,特别是一个领导者,“德”比“能”更重要。以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来领导,重视思想工作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服众,下属才能心甘情愿、自觉主动地做事。以此认识,我们清楚在项目中要相信团队合作才可能把项目做到最好。
从整个项目的过程来看,团队合作中需要沟通、分工、协作和监督。
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因为每个人考虑问题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我们只有通过很好的沟通来综合所有人的好的想法,才能减少走弯路,才能让事情进行的更顺利。而分工则是使各组按照每人的工作量来评估绩效,均匀地分配任务得以实现的关键。
在项目组中各成员都明确了任务后,需要大家单独工作同时去配合其他人。组员相互之间互相协作,不仅可以提高各个任务进行的速度,也利于对项目中别的模块的了解。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能通过讨论和帮助,减少错误的可能性。项目管理的人员,处理和调配资源的能力是必须拥有的,如何通过沟通与协调为项目组赢得组织的支持和理解,有时关系着项目的成败。不同的项目接踵而至,孰重孰轻,孰急孰缓,风险如何,所需多少,项目管理者必须心中有数,手中有账,只有对项目的基本情况了熟于心,管理者才能妥善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做出适宜的决策,使项目继续实施下去。
项目经理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团队中,难免有人会偷懒或拖延,或者完成任务的质量不理想,项目经理就要对这些人进行督促和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监督了解项目的进展、质量、问题等并及时的调整资源利用情况,以保证项目的成功。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它考验的是管理者综合的素质和能力,看他是否可以在困境中处变不惊,灵活应对,能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制定策略和计划,又是否意志坚定,使计划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而不因他人诟病,半途而废。项目经理的工作涉及范围广,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懂得借势和用人的领导才能更出色的完成工作。要学会创造一种氛围为项目推进减少阻碍,争取他人的认可和支持,用人用在关键处,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知识或精力上的不足,以便抽出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团队的合作虽有助于项目的成功,但项目的真正实施必须依靠详细制定的计划,和严格的执行。
定义项目活动、任务、活动排序、每项活动的合理工期估算、制定项目完整的进度计划、资源共享分配、监控项目进度,计划对项目的成功是格外重要的,只有进行详细的计划,才能做到合理地安排项目时间,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组员才会有紧迫感,主动要求自己抓紧时间完成当天的任务。同样的道理,拥有详细而完整的计划,才能确保项目成本不超过已批准的预算,甚至有所节约。如此来看,计划对于项目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保证项目的实施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握工作的优先级,另一方面实现高效而节约的完成项目。
综上所述,项目的成功由各方面因素影响,我们在项目管理学习和应用中,应努力做到:
1、项目管理过程中灵活应对变化
2、计划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3、与时俱进,改善项目管理过程,不断提高项目管理实践
4、保持团队工作的紧迫感
5、团队经常进行开放式的沟通,妥善协调和处理项目交付物和项目活动内容
6、注重风险预测、评估和管理
7、把握好时间,预算和质量3要素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企业的项目管理成功率之间存在着区别,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的差异。
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其项目成功率具有巨大的影响。企业文化在员工实施项目,选用方法时起到了定位作用。很多企业都拥有很好的项目管理方法,员工在进行项目时通常都会遵循这些方法。如果企业能够遵循一种好的、可以不断升级的项目管理方法,使整个项目小组都了解如何制定和执行工作计划,并且能够利用标准化的方法来有效地对风险、变化范围和各项问题进行控制,那么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不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些。因此,除去项目管理本身应注意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公司背景文化对项目管理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
2020现代企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三
最近,总公司印发了《安徽省金安实业总公司管理制度汇编》,人手一本,开展了全员学习管理制度的活动。通过学习,我认为管理制度对塑造我公司形象,提高全公司人员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现谈一点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1、管理制度是保障我公司正常健康运转的根本。
一个单位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规范,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因此总公司领导、总公司党委以各种方式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经总公司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议、一届一次职代会、工会委员会及有关会议研究讨论审议通过,精心整理并印发了管理制度汇编,该管理制度汇编的制订并公布,开展学习讨论,我认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它将进一步规范全公司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全公司人员的整体素质。
2、我公司管理制度制订是全面科学的。
我公司管理制度内容全面,涵盖了全公司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总公司行政管理制度、总公司员工奖惩实施办法尤为细致全面,渗透到职工工作的各个层面,加强了公司内部各单位间的沟通交流,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总公司尊崇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倡导守法廉洁、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
3、下一步做法和打算。
一是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管理制度,充分理解掌握管理制度的内涵;二是要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针对管理制度逐条对照,找出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不足;三是要认真贯彻执行,要把管理制度落实在行动上,认真对照管理制度,做好日常的每一项工作,从而通过管理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素质。
2020现代企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四
近日,我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学习,感触颇深,以下是我对现代企业管理学习的心得体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方现代管理出现向传统管理挑战的倾向,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管理的艺术。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管理一词有管辖、控制、处理的意思。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计划、组织、调节、监督等一系列控制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一词,常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正像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性一样,管理工作、领导工作也有它的管理艺术、领导艺术。所谓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才能和技能。它是指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技巧;是指管理者的灵活策略、独特方式、恰当手段、巧妙的方法。是属于方法论范畴,巧妙地运用管理方法就是管理艺术。管理艺术是非常微妙的东西,是管理者智慧、才能、经验和胆略的综合体现,是管理者运用知识、经验和智慧去做好管理工作的一种能力,它表现管理者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水平。
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在这里我只想浅谈一下管理艺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是管理者的要诀。因此,学习、研究管理艺术是很有意义的。大凡成功的企业均有其内在功力和外部的机缘。只有善于把别人付出的惨痛代价化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因此,对成功与失败企业的理性思考和比较分析可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借鉴。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战略长远性和适时性的统一。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全局性规划,显然具有长远性特点,同时,企业战略是使企业的资源和实力同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保持和加强适应性的过程。因此,又具有适时性和应变性的特点。
2、企业规模要与企业自身的资源相匹配。
企业在规模扩张中,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多元化经营。大众出租车20_年时间里净资产从0增长到10.5亿元,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的路,但他们始终坚持“不强不做、不熟不做、不优不做”的原则,以此确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范围。而风云一时的巨人集团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非关联性多元化的规模失控,还有前几年曾铺天盖地的“延生护宝液”,如今也沉寂下来,其原因也是贪大求多,由急速扩充为恶性膨胀,导致无法收拾。3、强有力且团结的领导班子。凡是成功的企业,它的顶层必定有一个业绩优秀的领导班子,这些人相互信任,真诚地怀着共同的理想,同时具有其领域需要的才干。
4、品牌战略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手段。
现代企业竞争,不仅是产品质量、款式的竞争,更是无形资产的竞争。
5、人才和员工的参与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
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器是以重视人才而著称的,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形成了独到的经验。该公司内部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也是一所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每年的预算高达10亿美元,每年培养的高级管理人员多达1万,作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韦尔奇,每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该所讲课一次,韦尔奇把痛恨官僚主义作为人才各种素质之首,这对习惯论资排辈的中国管理者而言堪称振聋发聩,因为论资排辈的结果,往往伴生官僚主义。
6、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在创新管理方面,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中最成功的一个。
1984年以来,海尔做到平均一天有一个新产品,一天有两项专利,产品已累计拥有42个门类8600个品种。5年前,海尔与日本GK设计公司合作成立青岛海高设计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世界各地有6个设计分公司和10个信息站,产品设计从最初的单一的冰箱产品发展到所有家电领域,使海尔的海外市场产品实现了本土化设计,即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进行开发设计。
2020现代企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五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努力提高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和一般过程,掌握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技能,为今后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既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又懂得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管理技能、了解中国企业实情、具有决策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而学校提供的这门课,提供了系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平台,优化了管理知识结构,更新了管理理论,开拓视野,自我超越,全面提升了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
通过学习管理学,我初步认识了许多管理学知识:
一,企业概述:所谓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
二,管理概述: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者是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指挥者、组织者。
(一)传统管理阶段
1、“管”字当头。
2、管理的依据是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没有统一的原理和方法,靠的是主观判断。
3、传统管理阶段主要解决了分工和协作的问题。
4、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养靠师徒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科学管理时代的时间是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管理代替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精干高效原则,分工协作原则
四,战略管理的概念与特点: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联盟
五,销售管理:市场营销与销售的区别,市场营销管理的内容,销售管理的内容和一般模式,销售计划与销售组织,销售过程管理,销售通路管理
六,生产与作业管理:生产与生产管理的概念,生产类型,选址决策与设施布置,生产计划的体系结构与指标,设备维修与管理,先进生产系统
七,质量管理:质量及质量管理概念,质量管理发展史,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经济分析,ISO9000族标准与质量体系
八,领导:领导的涵义与作用,领导权力的构成,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理论的发展,激励的涵义与激励理。
九,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目标和内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员工招聘与录用,绩效考评。
十,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含义,财务管理的内容,资金的时间价值,筹资管理,投资管理
十一,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概述,仓储管理,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
通过这个课程,我想: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许多着名品牌都制定了其长远的营销战略:可口可乐公司的长远目标宗旨就是:“我们致力于长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不断改变世界,Werefresh the world。通过生产高质量的饮料为公司、产品包装伙伴以及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我们的目标。”AT&T则是:“我们立志成为全球最受推崇和最具价值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丰富顾客的生活,通过提供新鲜有效的通信服务帮助顾客在商业上取得更大成功,并同时提升股东价值”;时代华纳(TimeWarner)是:“我们力求成为最受尊敬和最为成功的媒体公司——在我们的经营范围内成为领导者;以优质、卓着闻名于世。我们成功的灵魂在于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记者和作家,并使大家创造性地思考和工作”。这些公司都清醒的规划好了其长远目标,这就使得他们之后的经营方向目标明确,并可以因此而调整其相关战略。
综上所述,一个学期的管理学带给我很多心得体会,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取得更多的收获。我希望能在今后自己有机会创业时好好的去利用这次积累到的一切知识。
这真的是一次毕生难忘的学习经历,老师幽默的讲课总是会让教室充满笑声。
关键词:经济学 管理学 企业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
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辨析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范式辨析
1.研究角度不同。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我国著名管理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简单说,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
2.理论基本假设不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管理学假定人性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人假设;二是社会人假设;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四是管理人假设;五是文化人假设;六是复杂人假设;七是学习人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管理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是可调整投入和可创造的,有效利用是为了降低成本。
(二)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辨析
沿用上面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范式辨析的思路,企业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分属于不同的研究范式,区别一目了然。众所周知,企业理论来源于科斯(Coase,1937)《企业的性质》一文,而科斯对企业性质的探讨是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中,提出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与市场不过是一种合约对另一种合约的替代。企业理论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发展,仍是资源配置研究内核。理性经济人假设规定了经济学不讨论人在社会中的全部行为,仅仅从人的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经济利益最大化动机,在此情况下探索市场制度、生产和交换以及企业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企业只是实现生产和交换的一种方式,是被当做工具被动研究。
而管理学以组织(企业)为研究核心,企业成长理论主要围绕企业成长的动力、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企业成长模式与成长战略等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动研究企业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换言之,企业成长理论并不关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而关注于企业的成败,这与管理学的研究内核是一脉相承的。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区别见表1。
企业理论主要流派和观点辨析
(一)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亚当•斯密(1776)通过制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效应及其原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并把价格机制看作是经济活动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企业只是市场价格协调机制下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
可见,传统的企业理论就是生产函数理论,完全从技术角度看待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是同质的,方法上以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和数理工具为主,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发表,标志着经济学界对企业性质和企业边界等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析和探索,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威廉姆森、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诺斯及张五常等人。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作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因此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重点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委托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委托关系,产权理论则从产权的外部性的角度研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控制权分配问题和激励问题。这三个理论与契约理论一起,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体系。这些理论的共同之点都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没有跳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正如科斯所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上,管理者理论(鲍莫尔1962,马里斯,1964),企业史的研究(钱德勒,1977,1992),经济演化理论(尼尔逊和温特,1982,1997)等,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延伸研究,代表不同的支流和热点,都有其独到的创见,繁荣着企业理论。这些流派依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归类方式,在这里不必也无法一一穷尽。
企业成长理论主要流派和观点辨析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试图深入企业的黑箱来揭示企业的本质,但企业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企业作为抽象的要素,用市场机制解释企业,没有从企业的异质性和企业内部探讨企业成长的原因。为了克服上述理论的缺陷,学者们把研究的视野聚焦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能、能力及知识,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一种全新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应运而生。
(一)“资源―能力”理论
1959年,潘罗斯(Penrose)的《企业成长的理论》 一书出版,以开创性的研究为企业成长理论奠定了基础。潘罗斯认为既然企业的增长主要受制于管理力量,那么管理力量的增长也必然会推动企业的增长。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率的基本因素,现在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约束作用称为“潘罗斯效应”。潘罗斯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在她的研究基础上,后人进行了继续探索,形成了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企业知识论等多个流派,这些流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区别只是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965年,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一书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1980年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策略》以及之后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波特把 SCP 分析范式引入到企业竞争战略中,将企业竞争优势和成长归结于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并假设这一力量与企业进行市场定位、构筑进入和退出市场壁垒的能力相一致,从而建立了竞争战略理论。后续对于战略管理的研究有两大学派,行业结构资源学派和内部资源学派。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三)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大飞跃。他的“创造性毁灭”的观点,“非连续历史跳跃”的观点显然与边际替换概念不相容。这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经济进化的发动机,企业具有超越外部经济条件的自主能力,而且能够塑造市场条件。另一个突出贡献是熊彼特详细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沿着熊彼特的线路,产生了制度创新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经济学。
(四)生态理论
借鉴其它学科和理论,出现了从企业生命体的生存、发展角度来考察企业成长的理论,如爱迪思(1988年)的《企业生命周期》,吉布雷特《非均衡经济学》(1931)中提出“吉布雷特定律”,詹姆斯•穆尔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从生命、生态的角度研究企业规模与成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与成长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企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五)企业成长理论流派发展脉络
由于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人们在认识和考察企业成长时,得以从不同的假定前提或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去概括和解释企业成长,这使得企业成长问题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表现出“企业成长理论丛林”的状况。限于篇幅和能力的限制,以上介绍只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人和观点,并且除了上述流派之外,还有很多流派,如混沌理论、复杂理论、博弈论、合作竞争论等,这些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暂不做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结论
从企业理论到企业成长理论,对企业的研究呈现出从同质分析向异质分析、从外部分析向内部分析、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的演变特征,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各主要流派的主要区别如表2所示。
以上论述对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进行了辨析,而当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融合趋势越发明显,经济学研究越发渗透到管理学领域,管理学也越来越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区分,目的不是割裂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联系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理清各种研究思潮,呈现出各个理论流派的清晰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提供帮助,对指导我国企业成长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思.经济学(第14版)[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2.芮明杰.创新制胜―现代企业管理创新[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3.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2003
4.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 1937(11)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使我在有关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管理心理学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良多,深有心得。
我们通常所说企业,一般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管理是指,由企业经营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引导着整个企业的发展道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管理概论》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只是了解一点点而已。但是,即便是一点点也使我认识到很多问题。
不得不说,通过了解,中国的企业,甚至整个企业界都有一种从众性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这种现象是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出现而出现的,短期内是不可能消除的,甚至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又不全是坏事,至少起到鞭笞企业的作用。
还有,近几年来,“人性化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家所重视,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但是,人性化管理也是一把两面刃,稍有不慎,便会走向极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有些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比如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加强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团队合作,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些企业则不然,它们恰恰在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误导之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然而,不论怎么说,企业的发展都是靠企业的员工打拼出来的,“以人为本”这个道理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一、高职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实践性教学的根本障碍是由于教师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导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一律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塑造”。教与学的不平等传统观念,成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情感障碍,教师和学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受压抑,扼杀同学们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创新热情。要实施实践性教学,就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填鸭式”的单向信息流动,变为师生双向信息流动,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2.实践教学缺乏
实践教学设置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型的特色。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实践教学计划的可执行性往往让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做一节实训课,要在课下做很多工作。另外,没有系统的实训教材,导致教师在进行实训授课时,实训的内容、方式、手段都有所不同,结果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上的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完善过程和一般性辅助手段,实践课时偏少,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实训常因各种因素而受到阻碍。
3.实训设施落后
管理实训模拟室的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设施和条件都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从而形成多数教师的实践性管理教学往往是做一些案例分析,难以将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短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也是实践性教学难以贯彻实施的一个因素。因而,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往往大相径庭,学无致用。
4.教学评价欠妥
高职院校一般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成绩只是作为理论教学成绩的一部分,没有把它和理论教学提到同一高度上来,评定成绩仅从学生的实训报告,出勤次数等项目上考核,对实践企业管理原理与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各环节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导致管理学教学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前提。要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树立新型的应用性、实践性教育教学理念是企业管理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要通过一些办法来渗透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第一,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重点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和今后的发展进行学习。第二,根据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如: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实践性教学的观摩学习,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等,在开展活动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三,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计划是规定实践性教学总体规划和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尤其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比如,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执行能力及如何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和总结评价能力等。还要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具体程序、所要达到的结果,并确定可量化的考核办法。实践性教学计划既要模拟企业管理的实际过程又要体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当然,编写与之匹配的实践、实训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编写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材时,要重点体现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对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等。
3.有效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是构筑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应建立与企业管理基础理论教学评价等值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实践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不再轻视实践教学,而且也使教师更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更注重掌握实践技能。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确立一个共同目标,目标要量化,让大家实实在在的能看到,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实践教学保障
(1)加快实训模拟室的建设。实训模拟室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训练学生具备与真实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加快软件方面的建设,尽快达到能完成实践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知识。
(2)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进行控制,在招聘教师时,尽量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招聘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加强我们的实践教学。另外,对于已经在校的教师,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并建立教师自我提高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自我提高、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建立实践教学的制度。首先,组织保证,要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分工职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用制度加以制约,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4)建立有效地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距离最短的教育形式,这决定了人才培养须走产、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建立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很有必要,学校负责为企业培养人才,编写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践环节,做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既锻炼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企业行政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究其课程内容本身,主要包括企业行政计划、企业行政协调、企业行政控制、企业行政监督、文书、会议事务管理及行政领导方法,等等。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将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创新技能,既能从事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也能适合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企业行政管理这门课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企业行政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去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一、企业行政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定位不准确。企业行政管理是以全面提高企业组织效能而提供必要的保障服务,决策、计划、控制、协调等构成了企业行政管理的框架,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主导和轴心位置,是企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但企业行政管理既不同于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管理,确切地说,应是后二者的有机结合体。企业行政管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用管理学的知识去分析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具备处理企业内部事务、后勤事务的能力。但是,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单方面从公共部门出发,用纯粹的行政管理知识体系来讲授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抛开了“企业”这个立足点,学生往往感到与已学的课程有重复,与企业衔接不紧密,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够。如果仅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入手,整个课程以企业管理体系来梳理,也会形成貌似企业管理,深究起来又不是,造成似是而非的现象。因此,使得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企业行政管理教学颇感棘手。
2、可供选择的教材与辅助资料匮乏。虽然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在国内众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其教材体系建设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苏伟伦主编的《企业行政管理要素》、干方彬等编著的《做优秀的行政主管》,还有几本高职高专的教材,教材总量明显偏小。囿于教材等相关资料的限制,加上案例素材的选取存在一定的难度,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案例较少,一些高校教师在备课时感到比较吃力。有人认为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弥补,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教材的使用还是必要的。笔者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是,学生希望高校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在前几位专家学者贡献的基础上,加入到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材建设的队伍中,编写出融合案例与理论于一体的教材,拓宽学生阅读选择的范围。
3、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性环节虚置。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性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教师中从事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是年轻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是研究生刚刚毕业,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不排除他们中理论功底比较扎实,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置身于教学中,常采用的方式是“板书+PPT”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讲课也很认真,希望学生能掌握知识体系,可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有关。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教学计划中均有实践课时或环节的安排,但很多是流于形式,无法付诸于实际操作。
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措施
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现大规模发展之后,如何实现向质量转型,培养出适应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是高校不容回避的课题。为此,改进教学既是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关系到此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1、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高校教师应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的规律和方法,为企业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证技术。企业行政管理要把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这是教学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这是教学的关键目标;成才目标,这是教学的核心目标。课程内容既要立足于行政管理学科知识,也要吸收企业管理理论的精髓,跳出二者分割的怪圈。行政管理注重的是机关及事业单位的管理,企业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组织的全盘管理,不仅仅是行政事务的管理。统筹设置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是务实之举,寻求适合企业行政管理的理论区域。实践性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关键元素,要从企业实际中发掘问题,让学生熟悉各种实践形式的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既有相关理论的储备,又能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实务开展具体工作,这些是学生胜任今后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材体系。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迅速,为教学的实践者既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高校教师能把典型的企业行政管理活动精炼成具有普适性的教材,或者是编写成案例专辑,通过校内课题组的团队合作形式或校际合作等方式,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描述、分析,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既发挥了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笔者在企业调研中得知,企业组织中的很多人员希望有这样的人员来完成此项任务,高校的学生群体也盼望能有这样的教材资料面世,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既有益于学生,也是对企业实体界的贡献,同时也能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很好的基础,也是对高校教师理论水平的检验,也可以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3、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案例的选择和使用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氛围中,如何运用自己“智库”里面的储备,去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临场应变的能力。企业行政管理的案例可以由教师自己整理得出,也可以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既可以是成型的案例,也可以是毛坯式的案例,既有与课程章节相配套的专题案例,也有几章节串联起来的综合性案例;既有事实描述性案例,也要有能让学生有发挥空间的案例。
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围绕某一专题,自己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和讨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主动性明显提高,很多模糊的概念和原理也得以理解,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情景模拟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和案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案例教学是前提和基础,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基本训练,配合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情景模拟参与就会有点拨的效果,可以弥补学生对企业行政管理实践的不足与片面。情景的设定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出题。具体步骤为:把学生分为4~6组(根据人数,也可适当增加组数);划分小组之后,宣布小组的目标;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展开模拟;总结评估情景模拟的结果。整个过程由教师作为指导者,也可由班级的某位同学主持,或者教师只给予辅指导,最后对情景模拟做出点评,并指出今后在企业行政管理的学习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4、注重校企合作和实践环节建设。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社会生活实际,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生动,教学形式活泼,具有近距离的接触,能有亲身体验,学生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企业行政管理者(如行政总监等)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就要合理安排,定期和不定期地聘请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到高校课堂为学生开展讲座,互动交流,因为在企业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的管理者真正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管理能力。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也有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学生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更具体、更客观的认识,企业也可以在合作中觅得自己需要的管理人才,实现共赢。但在加强实践环节建设的过程中,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要具体、务实,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大而空;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践成绩,使学生在实践环节能珍惜机会,有所收获,这些还需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
二、学习型企业对生产管理模式的要求
1.生产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要求。制度是学习型企业改革和创新的基本保证,对标准化的制度要求很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管理业务、生产过程、生产操作、数据资料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促使生产和管理的有序化。学习型企业要求的制度标准化,在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各种规章条例、作业标准,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条件下,进行作业操作。
2.生产管理组织的“以零件生产为核心”要求。“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是在以零件为单位对生产中编制计划、设计工艺、生产组织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在形式下的生产,企业各个生产阶段内部及其各阶段之间生产物流的单位是一致的,即均以零件为单位。以传统的“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形式相比,“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克服了生产物流之间的脱节现象,促使了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之间信息的流通,保证生产的有序发展。
3.生产管理结构的个性化要求。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满足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发展为基础,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对产品品种、价格、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因此,学习型企业逐步舍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的产品结构模式,建立起了个性化服务、小批量的结构方式。
4.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以“拉动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所谓“拉动式”是指对企业各环节的生产,进行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一切松弛点,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方式下的生产管理,保障了能以最高效的速度和质量给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降低储存率,实现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化发展。
5.生产管理手段的技术化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企业经营生产带来新的活力。尤其是CAD、CAM、MRP、CAPP、FMS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和生产的效率。同时CIMS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产品开发和设计、经营策划、生产制造和营销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并灵活的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以学习型企业模式下,才能实现生产与经营、管理与制造的一体化发展。
三、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策略
1.处理好生产准备、操作及控制系统的关系。学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了生产准备系统、生产操作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因此,在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处理好这三个组成系统之间的关系,保障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2.处理好企业制度、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学习型企业的发展,过度的注重了制度创新,而忽视了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这对学习型企业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政策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技术来研发新的产品和生产方法,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企业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学习型企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其他企业有效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以供企业和个人的学习,提高企业的经济活跃度。因此,企业在引进其他优秀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如对那些资金雄厚、计算机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直接引用ERP模式;对一些制造业企业可以先引进JIT思想,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继续推行ERP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并注重双向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被大力推广。
一、案例教学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笔者在《物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在实施中,一般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案例引入
案例的来源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包括: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3.概括总结
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二、改进《物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建议
(一)选用恰当的物流企业管理案例
在现有的条件下,物流企业管理案例可以从以下的途径获得:沿用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案例;有计划地向在校生和毕业工作的学生搜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教学实习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获取案例。实际的案例往往不能直接作为管理案例,它需要有合适的设问、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进行编写、整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把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包含在案例之中。故教师选取案例时应特别注意: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物流企业管理》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场地条件,发展师资
目前,《物流企业管理》教学场地就是在普通的教室,这种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让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三)加强《物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课堂组织
《物流企业管理》课堂组织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预读案例。要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深度地分析问题,学生必须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特点是不拘人数,自由灵活。具体而言,可以选择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课堂讨论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多角度发散思维。先不论对错,只要有观点、有看法就可以表达出来,倡导辩论、批评和争论。三是点评报告。在课堂讨论中,对案例问题的解决应当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供选方案进行优劣评估,老师对案例不能进行简单的对与错判断。讨论结束时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是成绩考核。由于多数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因此,在尽量使学生发言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鼓励开拓思维,勇于创新,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四)不断建立和完善教与学互动机制
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学生是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异,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于懒于参加案例讨论的学生,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调动其积极性,改变部分学生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使其明白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勇于发言者给予的平时成绩高等手段,让学生感到压力,使其产生动力和紧迫感,还可采取小组对抗赛、辩论赛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者、协调者的地位,这是比较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要防止两个问题:首先是防止教师的缺位。表现在教师对案例没有选择,不公开组织评讲,或者组织讲评时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完后没有收获;对学生不组织,每人都是“单帮”,这样案例分析的目的没有达到。其次是防止教师的越位。表现在教师在案例分析课中唱主角,负责提供案例分析的所谓标准答案。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1.1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截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网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1700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于敏(2009)认为,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曾建飞(2010)提出目前国际物流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企业辅助型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其划分依据应该是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实际控制者的差异。近年来,我国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
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企业订单为主要依据,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实施人才培养,实行产销衔接。内容包括人才规格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和毕业生录用等方面。
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
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
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2目前校企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理念存在误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束缚,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并不重视实践训练。重点院校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少数普通院校也忙于上档次,争先恐后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虽然大多数普通本科都声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分配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过少,一般只是在最后一学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虽然签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摆设,所谓“实习基地建设”,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的口头承诺。结果导致管理学科的毕业生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只关注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也很少考虑能从与高校合作中受益的问题,即使关注了也是考虑技术合作,而对于教学合作问题并不感兴趣。
(2)合作双方目标冲突。在实践中,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不可能愿意接纳学生的周期性的实践;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根本动力则来源于培养人才,而创造社会效益,缺少针对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合作目标的不同造成双方在合作中产生冲突。尤其是合作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以后,一旦发现问题,往往使得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3)资源配备问题。一是实践平台问题。校企合作在设备场地的投入上更多的是依靠企业来提供。在实践中,企业要考虑正常生产经营问题,到底投入多少资源供教学使用,或者说企业能不能拿出足够的资源,企业的资源与学生数量如何配比,也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实践环节几乎覆盖整个企业流程,如果没有配套的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平台,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资源问题。谁来教学生?是高校老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高校老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又没有精力来教学生,成为合作难的一个障碍。三是教材问题。传统的理论教材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使得教师授课没有科学依据。上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4)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系强调系统性和模式化,它包括管理的方针、目标、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具体活动。管理体系是校企合作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会造成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5)政策支持问题。校企合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教学的局面,将学生引领到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上学习,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事实上,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但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创新领域,在本科教育层次或各层次共享方面缺少明确的政策文件。
总体来说,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最基本问题是校企之间如何合作,具体涉及高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的互补性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存在很大互补性,无论是在专业属性、培养目标还是在资源配置等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力合作,资源共享。
2.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1)培养目标和人才能力体系要求。从学科分类来看,物流管理应该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交叉学科。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要为社会培养基层、中层管理人才,能够在制造业、服务业及第三物流等领域从事有关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管理(或综合性)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工作。学生能力要求最终表现在两个方面: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说、写、协调沟通和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四方面;核心能力包括决策和执行能力。基本能力为核心能力服务,核心能力依靠基本能力来体现。这些能力单纯依靠高校自身的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根本无法完成。
(2)高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方面投入的资源除了教师,还包括各种硬件和软件。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高校内部能做到的只是建设模拟实验室或安装模拟物流信息化管理软件,如建设模拟配送中心,安装ERP软件或仓储管理模拟软件等。由于资源有限,教学过程中模拟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覆盖物流管理涉及的全部要素。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实际必然存在一定距离。同时,每所高校争相采购设备,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局面迫切需要企业从外部提供资源来化解。
校企合作给高校带来很多好处:一是高校可以争取企业资助,改善教学条件;二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三是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2企业对高校教学资源的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校企合作在客观上使企业也能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获得诸多利益:一是企业可以从高校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低成本员工(学生毕业前)和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学生就业后);二是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对员工进行培训或享受诊断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给高校和企业带来的是双赢,在人才、管理、基地、技术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互补性。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多家高校联办的“顺丰班”,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师生员工的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
3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构建,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方案和内容、过程、手段和方法、教学基地、沟通与反馈、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如图1所示。
3.1教学方针和目标
校企合作要树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服务必须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包括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所以,校企合作教学必须首先识别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作为教学策划和资源配置的前提。教学方针是教学单位制定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总的宗旨和方向。它必须与学校和企业总的教学方针或经营方针相适应,对满足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承诺。合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具体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来制定,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体系。
3.2教学的组织机构
根据组织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环境,面对不同的环境,组织总是要有不同的结构来适应它”。为了切实搞好校企合作教学,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针对物流管理等各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专业层面,必须成立以高校为主导的专职教学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教学的具体管理和操作。该机构一定要有足够的权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抽调各级管理人员组成,正副职安排和构成人员比例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也可以考虑合作双方的选调人员分别在对方的高、中、基层挂职,参与相关决策,以增强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教学方针目标、教学方案、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其中,对教师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意味着该机构不仅仅是选择教师,还要对教师进行实践经验或实践技能的岗前培训,由企业管理者授课。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包括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等。学生管理在所有工作中是一个关键,因为实践基地的容量有限,如何有计划地利用基地培训学生十分重要。
3.3教学方案和内容
教学方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具体教案等文件。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要,由校企教学组织机构组织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和编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与岗位群要求,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体系规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教学方案设计总体上应该考虑5W1H,即内容(学什么)、主体(谁来教,谁来学)、原因(依据和目标)、时间(在哪个学期)、地点(在校内,还是在企业基地)和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校企合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组织机构应该组织人员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直接依据。
3.4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教学中的核心任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与物流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无论是仓储、运输、配送,还是其他管理岗位,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因此,选择合作的企业不能是唯一的,一要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零售业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企业考虑范围之内。当然,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与高校实践教学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具有典型性;从投资主体来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企业投入或校企共同投资三种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采用企业投资和共同投资的形式比较可行。如果基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一部分(企业的物流系统),既要保证企业运营正常进行,还要完成合作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协调教学与运营的关系是一个难题。解决的办法要从合作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角度去思考。
3.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案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地点)上的具体展开(如图2所示)。从时间上来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一共八个学期,应该拿出一个学期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安排在第七学期。一至六学期也可以安排实践教学,但在形式上与集中学习应有所区别。在第八学期,仍然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传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体来说,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校企合作教学主要采用企业专家讲课(针对相关课程)、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和假期实践(阶段实践)三种形式。第七学期的全部或至少二至三个月,在实践基地集中教学。这是校企合作教学的主要时机。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继续选择在实践基地,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到其他企业实习,主要是为了学生就业和完成毕业设计。以上过程设计需要对传统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平时实践学时和集中实践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划分。
3.6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能否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根据教学地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种类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供合作企业物流管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素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高校教师擅长理论,企业专家侧重实践,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现场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学徒制”。为一组学生安排一位高校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做老师,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物流管理实践知识,同时要定期轮换,以便学生掌握全面物流管理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要领以后,安排学生顶岗实践。此时,教师角色转换成“指导”,学生变为管理工作的主体。
3.7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沟通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与企业之间就合作教学的情况进行实时交流。为此,合作教学组织机构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联系方法,确保双方动态掌握教师、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的所有信息。此外,要制定合作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事中和事后控制手段。组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小组,针对教学方针、目标、方案、过程、手段和方法分别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形成约束,使合作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将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结果传递给教学组织机构,乃至校企高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
3.8政府的政策支持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教学的支持包括总体要求、教师素质培训、教材编写、经费支持、人身安全保险、企业税收优惠和教学认证等多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支持本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政策文件,对本科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第二,加大教师实践培训力度,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第三,通过试点,编写校企合作教学的教材,并在完善中推广;第四,对校企合作的高校给予经费扶持;第五,设定专门的服务于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险,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教学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免除学校和企业对人身意外伤害的顾虑;第六,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免除或降低相关的资产购置、产品销售方面的税率;第七,设立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的职业能力认证。为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认证证书,对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提供证明。
综上所述,当前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个根本障碍就是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差。校企合作教学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会形成高校和企业双赢格局。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在国家政策平台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针和目标,成立教学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教学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它是指课程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是本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工作中所经常用到的,即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侧重于培养本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此,我们对过去基于结构完整性所组合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审核,将其中那些在工作过程中用得少或者根本用不着的内容坚决予以剔除,仅保留工作过程中用得着、且用得多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的实用性。
2.实践性原则。
它是指课程内容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为此,我们明确要求课程标准应包括能力训练情景。每个能力训练情景项目必须目标明确、程序科学、效果可检测。这是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根本所在。
3.协调性原则。
它是指各课程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时间顺序上应相互协调,力避相互任意重复、倒置等不合理现象。由于历史的以及现实的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顺序安排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我们对本专业所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与协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所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我们将所学课程按照其作用地位不同依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四个类别。在这四类课程中,排在前面的为排在后面的起着支持服务的作用,因此,它们在教学时间上也是依次先后实施的。二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各课程类别中分别设计不同的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计有入学教育、军训、大学英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有企业常用应用文写作、管理学基础、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企业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等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中设计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劳动与社会关系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会务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中设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三是全面清查落实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包括清查并处理各课程中已有的内容重复、不适用、位置安排不合适等等问题。
4.校企合作开发原则。
它是指课程标准的开发建设必须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应业务专家共同完成。这是确保课程内容实用性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要求各课程标准建设小组成员中必须包含两名以上行业企业的相关业务专家。其中,校外专家主要负责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确定,校内专业老师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考核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通过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让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企业对该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与素养方面的要求,为我们科学设计课程学习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重要依据。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设计
在高职层面,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内容结构直接决定着其规范的范围,也就直接决定着其作用发挥的大小。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课程标准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我们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结构的指导思想确定为:能较全面规范并指导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即新开发建设的课程标准既遵循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思想,又不拘泥于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内容,而是指导范围应更广、指导作用应更强,更加实用。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最终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确定为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设计、考核评价、资源建设、其他说明等五个部分。其中,课程基本信息是课程标准的前导说明性内容,包括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建议学时(包括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等;课程设计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习内容设计、能力训练情境设计,以及实施进度安排等五个部分。而且,这五个部分具有较严格的先后逻辑顺序。其中,课程学习目标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内容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排序第一。
其次是课程学习内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载体。再次是能力训练情景设计,它是围绕能力目标实现建立的以案例、项目、任务等为载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学习领域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最后是教学进度安排。它是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以每次教学活动为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内容与时间安排。考核评价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它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内容的规范与指导。包括课程考核所应关注的重点、采取的方式、分值分配以及合格判断标准等。资源建设建议是针对课程教学所需的资源(如:教材、课件、教案、习题库、试题库、网络资源等)所提的合理化建议,是课程学习的重要补充说明。其他说明是指对课程标准的建设和使用需要说明而在前面又没有说明的内容进行的补充说明。这部分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有可无。
三、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步骤
通过实践总结,我们以为,将课程标准的建设步骤确定为以下六步较为合适。下面以《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为例加以说明。第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几个定位。一是明确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统计管理意识与能力,属于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二是明确本课程的应用方向。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定位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本课程的应用方向即为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所涉及的统计实务。这两个定位实际上就决定了课程学习内容的选取和学习情境设计背景。第二步,与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岗位的专家人员一起研讨,他们在工作中所需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养,从而形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第三步,围绕有效实现已确立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设计本课程的能力训练情境项目及其实施步骤。第四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该安排以一次教学活动为单元,将全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并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第五步,设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第六步,明确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四、课程标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想开发建设出一份较理想的课程标准并非易事。我们通过一年多时间,以及多门课程标准的建设实践,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到位缺一不可。
1.领导要高度重视。
领导重视是课程标准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领导要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对积极参与、成果显著的,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另一方面,对消极被动、应付甚至事不关己者,予以物质和精神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老师对课程标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老师参与课程标准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规范课程标准建设的管理工作,使之健康有序推进。反之,如果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就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工作自然也难以开展下去。
2.专业带头人要能扎实推动。
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作为课程标准建设的主要执行人员之一,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动落实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同时,他还要有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能科学带领并指导团队成员开展课程标准建设,确保建设实效。如果专业带头人只是承担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对于到底如何建,建成什么样等具体问题没有任何意见,那么具体从事建设的老师就会无从下手,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要么就是建得五花八门、要么就是随意照抄照搬别人的成果敷衍了事、甚至干脆抵制不建等,总之,建设质量没有保障。
3.专业老师要积极投身建设实践。
课程标准的建设最终是由专业老师来落实的,建设成果也最终是为专业老师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因此,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是保障建设质量与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建设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专业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努力。如:他们要认真研究学习并消化吸收相关的开发建设理论思想;要走访多家企业相关业务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结合已搜集到的多方面信息,以及标准建设要求,撰写课程标准草案、还要对标准草案进行反复修改、锤炼完善等。只有专业老师自觉积极投身这项工作,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如果专业老师带有任何畏难情绪,或者被动应付,这项工作就要么停留在口头上,要么只落实在形式上,难以实现预期。
4.要确定出科学的建设指导思想。
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建成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我们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切实服务于专业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正是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的建设原则必须是:职业定向性、实用性、实践性、校企合作开发等。也因此,我们在建设中进一步研究明确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研究确定课程构成;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研究职业工作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总之,我们始终围绕职业做文章,围绕“实”字做工作。反之,如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应对上级检查,即标准建设出来后只是给人看的,那么我们在建设中就会围绕检查要求而建设,建设中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标准如何更好地符合检查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合上级或领导的“口味”,自然就容易脱离实际应用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高校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学生觉得课堂气氛压抑枯燥,学习效能差;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教学激情、空洞的说教、满堂灌,教学效果差。在强调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大环境下,必须探索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本文以《企业管理》课程为例,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参与式教学法和本门的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根据《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参与式教学,笔者将课程可为分为基础课和参与课两大类,其中基础课包括为理论课和自主学习课,参与课主要由案例拓展课,讨论解决课和实验展示课组成。具体如下所述:
一、基础课
坚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进行一切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坚固基石,因此参与式教学基础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后续的具体参与课程的各种方式才能得以最好的发挥和展示。理论知识忽然重要,但是究其程度,也有有难有易的,根据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笔者将基础课程分为理论课和自主学习课。
(一)理论课
理论课是课程基础必备知识的讲授,只有扎实的掌握了新的理论知识,才可以为后续各种参与式授课方式做好铺垫。这里的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偏重于因无社会经验而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内容,需要老师的详细讲解。
(二)自主学习课
在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时才可以开始进行某些内容的自主学习。笔者将一些重要但理解起来较为简单的理论知识安排为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与课上的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理论,发现并探讨理论的精髓之处,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点评与总计。
二、参与课
参与课程设计是参与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挑选合适的、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参与式的学习,是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因此,笔者依据《企业管理》课程特点,将适合进行参与式课程的内容设计成这三种形式,使学生形象、深刻的掌握知识要点。
(一)案例拓展课
案例教学对管理学院的同学来说非常重要。哈佛商学院的授课方式就是案例教学,学生一年会做2000个案例,这样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也对真实的客观世界有了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解决课
讨论解决课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并不难,但是却有许多可以探讨的空间,笔者们也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不同管理方式之间的异同比较分析,有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由此加深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
(三)实验展示课
实验展示课是参与式教学很关键的一部分,笔者将以学生教室、宿舍作为一个小企业的缩影,让学生将各种方法用于教室、宿舍中,不仅动手实验还要最后予以PPT汇报展示,通过小组间对比,达到知识梳理、知识补缺的目的。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研究
对参与式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合适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实践的感受来促使学生对参与教学的兴趣。笔者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只需要简单介绍相关理论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采取查阅资料、分析对比、观察思考、分组讨论等途径对理论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基础课程中的自主学习课和参与课程中的案例课中这种教学方法用的比较多。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的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也了解的更深入。
(二)市场调研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层面,需要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会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市场调研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科学调研方法,对调研方法的选择、调研对象样品的抽取、问卷调查的设计等都要做到严谨和认真,得出市场真实情况报告,确保市场调研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因此,笔者在实验展示课程中采用了这一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调研。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调研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材料、分析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等最终形成调研报告。这一方法能促使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这些都是学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