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06: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银行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13年12月末我国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贷款为13.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2%,增加速度比上一季末高出0.6个百分点,比同期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增速分别高3.9个及4个百分点,高出同一时期所有企业的贷款增速约为2.8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中小银行大都有了自己的营销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当选产业链模式,如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都围绕着产业链思维展开了自己的营销策略。独特的小微金融模式的形成也为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截至2013年9月末,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040亿元,占同期贷款余额的27%。在2014年9月30号由《银行家》杂志社等机构共同举办的中国银行家竞争力评价报告中,金华银行荣获“最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称号。
二、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银行担保过程冗长。
以民生银行的授信审批流程为例,首先由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双人搜集资料、完成授信报告,然后在授信系统中发起业务、风险经理审核出具风险评价报告、评审员评审出具评审报告、分行贷审会投票出具分行决议、最后总部评审员评审、评审监督进行监督审查、有权人终审。据统计,一笔项目顺利通过的时间平均至少需要1~1.5个月。如果是新的授信模式或中间发生复议、方案调整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续授信业务(针对流动资金需求的授信,期限一般是一年,一年后要进行重新授信即续授信),是按照同样的流程操作。
(二)中小银行需要的材料繁杂。
在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前,往往需要小微企业提供大量的审批材料,如小微企业的抵押担保证明、财务报表,小微企业主的信用记录、交易记录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微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不能够提供相应的材料,数据显示,被访者中仅有30%能够提供房产资料、银行账户流水等全部基本材料,可以说繁杂的审批授信流程和繁杂的材料使得大多数小微企业放弃了向银行贷款。
(三)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银行所要求的抵押物。
中小银行在实际贷款中过分看重抵押物而不是以小微企业主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流入为基础。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市场的供应不足。小微企业的显著特点为资产规模小、业务不稳定,也因此难以获得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调查显示,没有所属权厂房的小微企业为82.5%;使用厂房作抵押贷款的小微企业为9.8%,采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贷款的小微企业为6.9%,采用私人财产作抵押的小微企业主有38%。
(四)小微企业向中小银行融资成本高。
很多小微企业表示虽然中小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其他借款方式利率低,但是存在着很多隐性要求,比如一些中小银行要求小微企业主进行相应的存款或者银行相关产品的购买,导致小微企业在向中小银行贷款时综合成本较高。
三、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中小银行应尽量简化审批手续。
快速审批需要中小银行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实施流程化、标准化的审批模式,通过建立“信贷工厂”等类似于流水化管理,减少中间审批环节,形成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专业机制。二是录用专业人员负责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运用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判别。三是采用产业链的方法进行交叉印证,从而监控风险。
(二)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负债规模相同,负债的利率越高,则企业的利息成本越高,国外很多小微企业的利率与大企业的利率相差1.5~2个百分点,而我国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与大企业的贷款利率相差6~8个百分点,利息成本增多。并且一些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还要求比例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中小银行应该尽量降低小微企业的利率水平,减少隐性规定,切实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策略。
(三)轻“抵押物”重“还款能力”。
中小银行在贷款活动中过分看重抵押物显然是不正确的,应将重点放在考察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即借款人未来偿还贷款的现金收入。中小银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制度,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聘请合格的信贷人员,创新小微企业贷款项目,实现轻“抵押物”重“还款能力”的审贷思路的转变。
(四)建立产业链金融模式。
产业链金融模式是指中小银行要以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针对产业链的各部分设计合适的金融服务产品,从而为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合理方案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说中小银行要设立专注于某一产业的金融服务专区,如服装金融中心等。产业链金融在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应用可以缓解小微企业控制风险和成本难的问题。
1.通过产业链的信息流获得小微企业的信息。一般来说,核心企业资产规模大、管理能力强,可以提供上下游企业的准确信息,确保收集信息的及时与规范。
2.通过核心企业和产业链的物流与资金流控制风险。一方面,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度展开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授信服务,基于核心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资产提供融资;另一方面,和物流公司开展合作,对资金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控制。
3.控制产业链中各种开发服务项目的成本。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存在一定的规律,中小银行可以依据相应的规律制定标准化、综合性的服务方案。将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进行批量化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经营成本。
(五)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是中小银行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检查,从而掌握供应链的管理程度,并详细了解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然后对核心企业及其业务上下游的多个相关企业灵活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现实状况中,由于小微企业缺乏规范的抵押物,并且财务状况不是很好,导致了小微企业从中小银行融到其所需资金的难度高。一方面,在供应链中,中小银行以整个供应链为审查对象,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和担保企业,这样可以减少其对小微企业的顾虑而为小微企业提供所需资金。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关联企业的变化相对较少使得融资需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企业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从而减少中小银行担心小微企业会把借来的款项移作他用。小微企业将融资资金专款专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银行的风险。对中小银行来说,供应链融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以来,拆东墙补西墙等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小银行真实的不良资产状况,或者是拖延了暴露不良资产所需的时间,从而诱使投资者作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给中小银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供应链融资则要求全程跟踪相关借款与还款的服务,从而可以降低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
【参考文献】
[1]李玉清.论银行小微贷款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华章,2014,23:77~79
[2]宋磊.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J].经济视野,2014,18:101~104
[3]刘欢.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创新与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4,13:45~47
所谓直销银行是指没有实体网络,而是通过互联网、电话、ATMs、信件和手机等渠道提供远距离金融服务。由于没有实体网点的巨大成本,直销银行能够以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服务费吸引大量的客户存款 。
优势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直销银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便利性优势。
首先,直销银行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直销银行完全没有实体网点(即使有也很少),不需要配置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节约大量物理网点所需的运营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因此,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在比传统的有物理网点的银行较低的利差水平上实现相差盈利。以ING Direct为例,其净息差水平低于母公司20bp左右(成立之初,由于规模扩张的需要低于母公司50bp左右)。
其次,直销银行还具有传统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便利性优势。对于零售银行来说,便利为王,完善、便捷的服务网络一直以来是传统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业务模式,直销银行正在逐步削弱传统银行在便利性方面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直销银行打破了时间、地域和网点等的限制,客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远程渠道获得银行产品和服务。而且,直销银行也开始设立少量分支机构,在最大限度保留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下满足部分客户对于传统实体银行安全感的偏好。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银行,更多的是满足部分客户社交和交流的需要。
发展成果
由于成本和便利性方面显著的优势,直销银行正在日益为广大客户所接收,市场份额在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不断扩大。根据美国银行家协会(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2013年的调查,偏爱直销银行的客户已经从2007年的21%增加到2013年的61%,而偏爱实体网点的客户比例则从39%下降到18%。TNS公司2012年的研究报告《直销银行与未来的消费者银行(Direct Banks and the Future of Consumer Banking)》表明,之前的5年里直销银行是美国银行业市场中唯一的赢家。四家最大直销银行的存款规模增长超过一倍,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更重要的是,直销银行正在逐步侵蚀传统银行最优质的客户基础,其客户群更加年轻、平均收入水平更高,拥有更多的可投资资产。
德国的直销银行也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据统计,德国直销银行的客户规模在2000年到2012年间扩大了3倍,从400万增长至约1600万;预计到2015年将增长到1820万人。
中国直销银行发展现状
2013年9月18日,北京银行宣布开通国内首家直销银行;2014年2月28日,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上线。目前,国内已有12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推出了直销银行(见表1)。但当前国内的直销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独立的运营机制。由于监管法规限制,我国的直销银行尚无法成立独立的法人机构。目前,12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中的大部分是作为特定部门或二级部门运作,不仅无法实现独立运营,部分甚至可能都无法实现独立核算。这样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由于成本收入核算都是与传统银行混为一体,无法体现直销银行的成本优势。即使直销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定价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也会被理解为牺牲传统银行渠道收益的结果。二是难以跳出传统银行发展的思维定势,无法脱离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最多是传统商业银行多元化渠道中的一个次要补充甚至是重叠建设部分。
缺少完善的产品体系。目前,我国直销银行的产品尚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没有一家直销银行具备完整的产品线。当前,12家直销银行推出的产品主要可以分为几类:第一大类是货币基金业务,属于类余额宝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面对余额宝冲击的应激反应。第二类是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其定价与传统银行的实体渠道相比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其功能也完全没有超出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的范围。第三类是少量的互联网创新业务。如包商银行“小马bank”的P2P模式,重庆银行的“DIY贷”。总体而言,目前的直销银行还只能算是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部分销售功能的整合与集中。
获客能力面临严重挑战。目前,12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中,大部分采用银行官网(PC+移动终端)和独立APP两个接入端口,拥有独立品牌的只有6家。与传统渠道区分不明显,仍然遵循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缺乏独立品牌,必然使直销银行的获客能力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银行官网的客户流量规模普遍较小,即使有也主要是以银行原有客户为主,如何将这些已有客户转化为直销银行客户,如何将直销银行向这些客户以外的潜在客户进行推介,都是直销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独立APP的宣传、推广与运营,更多的是是传统银行业务网络化、移动互联化的简单延伸,并没有完全采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模式。直销银行如果不能在获客能力方面实现突破,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规模经济,就很难实现经营上的可持续性,只能沦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之外的一个补充渠道,甚至是重复建设部分。
中小银行发展直销银行业务的策略
从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看,直销银行是新市场进入者拓展目标市场有效工具。但对我国的中小银行来说,要充分发挥直销银行的特点和优势,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直销银行战略定位。直销银行不仅仅是传统银行虚拟渠道部分销售功能的整合与集中,而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中小商业银行在开展直销银行业务之前,必须要对如下问题有清醒的思考和明确的定位:直销银行是原有渠道(包括实体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的补充,还是新的独立渠道?直销银行的目标是以更好的满足银行已有客户的需求为主,还是要以开发获取新的客户群为主?直销银行将如何处理与银行已有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的关系?如何在本地市场和异地市场采取差异化的推广策略?不同的定位意味着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投入,最终也将带来不同的产出。
选择独立运营模式。虽然受监管政策的限制,我国的直销银行目前不具备成立独立法人机构的可行性,但这应该是直销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采用独立的事业部机制运作,其目标是成为独立法人机构;北京银行董事会已经通过《关于设立法人直销银行的议案》,同意设立法人直销银行。在无法成为独立法人的情况下,直销银行可以采取独立运营的模式,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既是直销银行发挥成本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的必要保障。
发挥多渠道整合优势。多渠道整合首先是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协调问题。直销银行提供的一般是标准化的、简单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多的复杂的、高增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提高客户粘性。这些正是传统银行线下实体网点的优势。目前,国际上的直销银行已经开始由线上走向线下,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银行”。其次是如何打通直销银行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其它各种虚拟渠道之间的区隔。这既有利于提高客户体验,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既有的资源优势。
为追寻北京银行成长的奥秘,本刊在两会召开前夕,走进北京银行大厦,专访了北京银行的“掌门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冰竹,以破解这家中小银行成功的密码。在发展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正如闫冰竹所说,翻开北京银行的历史,发展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
15年前,北京银行在中国金融改革大潮中诞生,由90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整合而成,当时很多城市信用社发展基础都非常薄弱。蕴含着大量风险,而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是一个个完全独立的利益团体。
如何将众多的“散兵余勇”转变成一支真正具有战斗力的“正规军”,这是当时摆在闫冰竹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当时选择的路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变革,以实现北京银行从多级法人体制向一级法人体制的平稳转轨过渡。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回顾当初,闫冰竹深有感触地说:“组织的调整可以很快完成,但是思想的统一,管理的完善,企业文化的形成,却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当时就充分估计到这一点。”
事业的起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时由于原各信用社管理混乱、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刚刚组建不久,信用社时期的违法账外经营案件就相继爆发,仅中关村案件涉案金额就高达67亿元,把当时资产只有200多亿元的北京银行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甚至对首都金融安全也构成巨大威胁。这是一起恶性金融案件,金额特别巨大,情况十分复杂,为严肃查处这起案件,行党委和领导班子承受了多重压力甚至生命的威胁,这让闫冰竹至今都记忆犹新。
“这。案件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没有畏缩。更没有回避责任。我们的态度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发展中解决困难,在发展中稳健成长。”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北京银行经过长达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没有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充分依靠自身积累化解了巨额不良资产,维护了首都金融安全,而自身也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直面困难的勇气,使得北京银行经受了考验和挑战,走出了生存的困境,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小银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崭新模式,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破茧重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细化市场定位确立“立身之本”
北京银行发展的15年,正是中国经济和首都经济大发展、大腾飞的15年。早在成立之初,面对国有太行对传统客户的优势,闫冰竹就强调指出,北京银行要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鲜明市场定位,推动北京银行不断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逐步成长壮大,树立起备受各界赞誉的优质金融服务品牌。
助力首都经济腾飞。作为一家根植首都的中小银行,北京银行15年发展中。始终把支持首都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机遇,持续为首都重点建设领域、重大项目注入资金,累计向市属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上万亿元,实现了与首都经济的共同腾飞。
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服务小企业,成就大事业”,这是闫冰竹一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北京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核心理念。在国有大行还醉心于传统大客户的时候,北京银行即开始建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业务体系,创新推出“小巨人”、“短贷宝”等特色品牌,重点支持文化创意,高新科技、节能减排等新兴产业,为首都7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累计为2万余户中小企此发放贷款6000亿元,名列北京地区同业首位,塑造形成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三大系列品牌。
打造市民银行品牌。“真诚,所以信赖”,这是北京银行始终倡导的服务理念。经过15年发展,北京银行已拥有辐射全国、遍布京城的近200家营业网点,其中有近50家特色鲜明的精品社区支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网络,为首都1400多万医保客户提供结算服务。将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融入百姓生活,使优质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鲜明的市场定位带来了北京银行经营业绩的全面提升。截至2010年末,北京银行资产规模7300亿元,存款5500亿元,贷款近3300亿元,分别是成立之初的34倍,30倍,67倍;15年累计创利450多亿元,上缴财政税收150多亿元;这儿年来人年均创利连续超过100万元,成为人均创利最高、效益最优的国内上市银行。一级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155位,品牌价值排名中国银行业第9位,先后荣获“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百强”、“中国最佳城市商业零售银行”、“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开放”战略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进入21世纪,中国正式加入WTO,拉开了我国银行业加快开放的序幕。而北京银行作为起步于北京的区域性银行。更是积极谋篇布局,实施一系列“开放”策略。
成功更名,创造长远品牌优势。1998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北京城市合作银行更名为“北京市商业银行”;2004年,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更名为“北京银行”。这个简约,响亮的名称,为北京银行实施“开放”战略创造了品牌优势。伴随更名工作,北京银行重新设计并推出了火红鲜亮的企业标识。在此基础上,北京银行于2006年成功入驻位于金融街核心区域的北京银行大厦,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大幅提升,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引入外资,深化中外战略合作。2005年,北京银行抓住我国银行业快速开放的历史机遇,成功引入国际知名的荷兰ING集团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入国际金融公司作为财务投资者,极大地增强了资本实力和竞争能力。近六年来,中外双方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推动北京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业务拓展步伐明显加快,人员队伍素质全面优化。成为中外资本融合的经典案例,
被荷兰首相誉为“中荷乃至中欧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
走出区域。拓展广阔发展空间。从2006年开始,北京银行依托“阳光普照”的外部监管环境,率先突破区域限制,迈出跨区域经营步伐。目前,北京银行已经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南京、济南、南昌等9大中心城市设立分行,实现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以及中西部市场的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所有分行均当年开业当年盈利,存贷款余额、资产规模增长迅速,全国性经营布局成效初现。
发行上市,打造公众持股银行。2007年9月19日北京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发行12亿股,募集资金150亿元,发行市净率为3.19倍,市盈率为36.38倍,处于上市银行最高水平。通过发行上市,北京银行的资本实力进一步壮大,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建立起持续、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严格有力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这标志着北京银行迈入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成为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
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指出中小银行有“六难”:
存款难。由于成立时间短,机构网点少,中小银行吸存能力明显弱于大型银行。2011年2月份以来,连续20个月负利率,更加剧了中小银行的“存款难”;2012年,一些中小银行存款甚至出现负增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小银行现在是为拉存款而“消得人憔悴”。
存贷比难。中小银行的存贷比长期高于大型银行,近年季末存贷比普遍高于70%(“冲时点”更是掩盖了日常数据),逼近监管红线。存款的不稳定性更加大了中小银行存贷比控制的难度。
流动性难。2010年以来,由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5%,加之“三高”即存贷比高、保证金存款占比高、中长期贷款占比高,导致中小银行缺乏机动头寸,资金链越来越紧。2011年9月5日起,由于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上缴基数,对中小银行更是雪上加霜。
资本补充难。长期以来,中小银行主要依赖资产扩张带动负债和各项业务的发展。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对资本金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提升,资本补充正在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紧箍咒”。
风险管控难。中小银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表现为中小企业客户占比高,客户稳定性差,信息渠道少,行政干预多,这使其更容易受到宏观、地区和行业经济波动的影响。如果经济下行,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风险将对中小银行形成更大压力。
效益提升难。多数中小银行存在“两高两低”问题,即零售客户占比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成本收入比高、融资成本高,造成规模经济不明显,制约了中小银行整体效益的提升。
唐双宁指出,长期以来,中小银行为了生存而徘徊于违规边缘上,违规的作法归结起来有“五瞒”:
一瞒存款大战。负利率效应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加剧了中小银行对存款市场的争夺。监管机构虽三令五申,但仍有不少银行为了生存只能以拉存款为第一要务,存款大战或明或暗,时隐时现,“犹抱琵琶半遮面”,诸如高息揽存、“手拉手”贷款、违规积分奖励,以及对“资源型人才”的“挖墙角”等等。中小银行也有难言之隐,既生之,需活之,为了不饿死,只能这样办。
二瞒理财乱象。银行理财对于丰富产品与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当前流动性日益趋紧的环境下,理财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银行揽存和满足存贷比考核的工具,超高利率、超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人为制造的“一日存款”怪像。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个别银行为了“血拼”,甚至收益“倒挂”。理财正脱离“代客”属性,而日趋成为“自营”业务。相当多的理财产品在规模、期限、利率上与标的物不相匹配,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更加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实物生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中小银行作为一股新晋力量,它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中小银行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资金流动性管理、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是我国当代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为现代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作为一国经济的基础,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面对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经济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大力创造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
就我国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垄断行为以及市场壁垒,使得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到金融结构中。而民进资本的涌入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缓解我国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避免因房地产投资和铁路投资下降而引起的投资快速下滑,有助于稳定投资。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
(二)健全法律制度
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就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来看,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机制促进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中小银行数量再多,其实体经济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增强其稳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从政策上鼓励中小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方式,推动其拓宽业务种类和服务范围,使其功能从单一融资向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金融理财、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金融服务转型。
(三)加大信贷支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我国产业也逐渐向着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转变,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充足的资金来提供保障。中小银行通过加大产业的信贷支持,不仅可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拉动内需。在加大信贷支持的同时,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另外,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实行有差别的监管。信贷业务要考虑到企业的资本规模、资本补充渠道、业务服务对象、应对风险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优化金融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做好优质金融服务工作非常重要建设。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务的一部分,中小银行要积极推进服务零售化转型,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诚信、促进就业、成长性好的创新型和创业型小企业;针对当前企业特点,研发专门信贷产品,近年还推出“信用贷”,解决企业缺乏抵押物的问题;根据企业财务信息特点,对企业制定专门的信用评级模型,并实行以行为特征为重点的评分卡模式进行评价;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五)优化银行结构体系
种种的新变化给多年来依靠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产业生存、创新以及研究能力不足的中小银行来说,其转型求生存的压力会变得更大。如何认清经济形势、谋求业务转型是中小银行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针对以上背景,本刊邀请研究机构和银行内部的资深人士深入分析中小银行的发展现况,探讨中小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小银行未来稳步转型与发展出谋划策。本期摘载各位专家的发言要点,与读者分享。
张春子:大变动时代银行的“战国策”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也面临重重挑战。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变推动银行竞争进入了一个春秋战国式的新时代,转型势在必行。
虽然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不错,但是其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粗放型规模增长不可持续。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上扬的历史阶段向7%~8%的低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速下滑将降低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中国货币化程度(M2/GDP)也达到全球最高水平,信贷规模控制成为央行的政策必选项。从三大经济增长动力看,随着投资与净出口驱动力的边际弱化,经济增长动力要由投资向消费拉动转型。
监管压力、利率市场化和人口红利消退将推动银行业经营模式变革。中国银监会实施的资本监管标准比国际标准更高、范围更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势必受到冲击。中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远低于国外银行(普遍50%以上),未来人口红利消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推高国内银行经营成本。经济下行期间,银行贷款质量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信用成本有上升压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将引发银行竞争格局和经营模式的变革。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将推动银行经营模式重构。央行已经为近20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包括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代缴费等结算支付服务,支付系统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第三方网络利用商品和服务的在线交易,不仅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网络还可能直接撮合融资交易,银行信息中介,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托管、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将得到强化。
在上述情况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双重转变。
从经营理念转变上,首先是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和市值增长理念。中国银行业必须通过发展能力与资本规模相协调、资本占用与补充相平衡,走资本节约型的发展路径。目前中国银行业较低的估值水平,一方面与整个社会和投资者对银行价值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银行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经营利润,而对更能体现长期股东价值的市值重视不足。中国银行业必须创造更大的股东回报,实现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其次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社会责任理念。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发展平台转变的阶段,银行长期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风险可能会加速暴露,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树立风险报酬平衡的理念和审慎经营的风险文化,始终把握经营的主动权。履行社会责任日益成为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新标准、股东价值提升的新途径、信誉提高的新思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维、国际化经营的新惯例。中国银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
从经营模式的转变上,首先是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对公业务从主要依赖大型公司客户逐步向更加注重中小客户转变。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使中小企业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要战略性发展面向中高端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网络银行业务。其次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必须从传统息差收入为主体的盈利结构向以息差收入和收费收入并重的业务结构转变。要提高贷款定价水平,通过差别授权、分级管理等手段提高利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银行“三会”之间、总分支行之间、总行各部门之间要确立明确的边界和职责。要提高决策效率,避免部门间的扯皮、划地为疆和推卸责任。最后是向科学配置资源要效益。在资源配置模式上,要从以规模主导的经营模式向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中心、市值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从注重传统机构网点扩张,向更加注重网络技术投资方向转变;在资本运作模式上,要在提高网点产出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在重点地区和新兴业务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要逐步实现按机构、条线、产品、客户的核算与盈利分析。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找准市场定位,重塑发展模式,实现新的跨越。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
钟吉鹏: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生存环境的挑战
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整体银行业的净息差将普遍缩小。对于过分倚重传统信贷业务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盈利能力就会被弱化。以已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香港地区为例,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2012年报》数据,香港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是1.08%,而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在2.8%左右。可以预想,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将会大幅收窄,其结果是中小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降低。
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成为金融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在泛资管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都呈现了快速的发展趋势。监管层也一直在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尝试资管理财计划,最近推出的银行资管计划试点,可以说是金融脱媒的深层次发展。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由此却面临一个存款搬家的问题。在金融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将会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商行今后发展的掣肘。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由于在经营地区和目标客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重合度,所以引入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将对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区域性银行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基于信息处理的互联网技术,将影响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技术和支付方式方面所具有的创新优势,将会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做到:
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区位优势。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的优势就在于区域特色,应该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深耕细作,打造专业化金融服务。民生银行以“区域特色”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为商业银行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样本。我刚去苏州银行进行了调研,也接待了张家口市商业银行。苏州银行发挥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在纺织加工、出口贸易等行业领域深耕细作,开发出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尽管没有广开网点,大范围扩张,但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张家口市商业银行确立了服务县域经济、服务社区居民和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有效实施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发展战略,在张家口市经济总量省内排名靠后的背景下,实现了资产规模全省第二,各项综合指标排名前列。
延伸服务触角,打造社区金融。可以通过开设金融服务便民店等方式,把银行卡和理财产品等个人业务直接切入到社区终端,深入发掘社区居民的信贷需求,深度服务小区居民。
提高议价能力,对冲利差缩小。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的初期会带来利差缩小,银行利润降低。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一些具有特色和服务优势的银行将会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迎来利润的大幅增加。所以,城商行应找准优势,明确定位,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
重视科技力量。城商行的科技基础普遍较弱,面对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应整合一切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力量,以提升科技对金融创新和服务的支持水平。
战略联盟的平台作用。在大变革的金融形势下,中小金融机构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迫切需要有一个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深度合作、抱团发展的平台,我们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因此应运而生,联盟希望在战略研究、信息科技、运营管理、小微金融服务、风险管理、人才培训、金融市场等方面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中小金融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共赢超越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亚洲金融合作联盟)
高宇辉:银行业需改变思维主动求变
银行业已经发展到了即便没有外部冲击也应该积极推行变革的阶段。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但我们的银行业越来越像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高企,很多银行的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同质化竞争严重,关系型营销盛行。如何提高业务的“技术含量”是中小银行共同的课题。从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每过十年左右都会发生一些较为深刻的变革。近些年,中小银行谈论改革与转型的多,但突破性、颠覆性的变革少。现阶段银行业面临宏观经济波动、大银行抢夺小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及愈演愈烈的脱媒等一系列外部的冲击,迫切要求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加快变革的步伐。再次对于不同的银行而言,目前行业所面临的危机,也可能是个体的机遇。假如中小银行能够借助高新科技、新业务渠道、跨界联合等手段打破原来的市场格局,打破原来的业务模式,创造出一些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盈利模式,中小银行仍有实现赶超的机会。
今后应注意主动改变传统的思维。大变局需要颠覆性思维和大战略谋划能力。从颠覆性思维的角度看,银行是具有信息产业特征的特殊企业,所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东西都将对银行的业务模式和银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现在互联网金融可以看做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金融工具和金融智能的发展延伸。银行作为信息产业内部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吸收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段而发展演变,变得更为强大。银行还可以被看做是平台型企业,是为了解决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平台,是社会信用的重要供给者。从这些角度看,银行的存在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不但没缩减,反而放大了。受到冲击的是银行业务的传统边界和传统的业务方式。新兴企业的不断越界,银行传统业务边界模糊化了,但银行也完全可以反向主动出击,打入新兴企业的市场空间。一旦银行监管部门允许银行跨界并主动跨界,新兴企业受到的冲击将远比银行受到的冲击大。当然,如果再换个思考角度,与其相互冲击,不如合作共赢,构建银行新的核心竞争力。
过去,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常常采用的是模仿与跟随战略,模仿和跟随其他成功的银行。加之制订战略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模仿和跟随战略可实现的预期性较强。处于相对封闭市场中的小银行,甚至有无战略的差异也不大。但这一切终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在新的形势下,条件具备的中小银行,在制订新的战略时,应大胆突破,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同业、审视市场,然后谋划未来的发展,相信会有新的和不俗的收获。
要强调在创新中求变。我们的很多所谓创新,太多地局限于传统的业务领域,太多地满足于对传统业务的组合或“穿靴戴帽”,太多地止步于引进和模仿。新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特色化经营的的空间非常巨大,在这些特色空间同时又是银行服务的空白地带,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新兴的类金融企业。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几个中小银行能做出特色化,个中缘由值得深思。譬如说现在进入大数据时代,没有哪个电商的大数据超过银行业,只不过多数银行还躺在大数据的金矿上睡觉;没有哪一类企业能够像银行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存量客户,只不过银行尚未对这些客户做全方位的深度开发。中小银行与其被动地采用新技术,被动地承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不如主动寻找和采用新的技术,主动谋划新的业务模式。需指出的是,在新技术和新兴业务模式的推动下,未来中国银行业体系一定会出现更为明显的分层,高端银行、中端银行和低端银行并存,逐渐分化成银行业内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层的银行以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效率,获取不同的回报。未来尽管每家银行都有自己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只有主动创新求变的银行,才有更大的可能站在更靠近行业塔尖的位置,才能更多地享有新一轮改革的红利。
(作者单位:南粤银行)
高广春:大变局下城商行的问题及应对
看到宇辉行长的策划方案,的确很有价值。首先是方案提的背景条件很合乎实际,目前谈大变局,核心就是经济结构转型,其实这样的话题已经喊了好多年了,但前些年总是给人一种只“听雷声不见雨来”的感觉,新一届领导班子理政以来,经济结构的转型好像越来越不是口号了,越来越动真格的了,特别最近关于压缩过剩产能的决定力度很有“杀伤力”,如钢铁产业,山东和河北一共要压缩8000万吨,其中仅山东就6000万吨。还有电解铝行业、水泥行业都有明确的产能压缩和重组的安排。还有如火如荼的自贸区、民营银行等等,看样子“狼”真是来了。
“大变局”对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带来什么样的一个影响呢?概括起来讲,大变局将使城商行三个层面的缺陷暴露得更加明显。第一个缺陷就是关于客户与市场定位。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城商行客户是对公企业客户,由于多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较为集中和单一,多数城商行的对公客户结构就存在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大变局下的经济结构转型必然会对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形成冲击,特别是那些以钢铁、水泥等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城市,难免会出现企业破产退出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对相关城商行而言肯定是致命性的。那么,城商行能否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客户来规避这样的风险?对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的城商行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其存在的第二个缺陷即不能进行跨区域经营。由于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对不少城商行而言,建构多元化的企业客户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破解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选项是跨区域经营,但目前这扇大门在政策和监管当局那里是关着的。这样的监管环境事实上将相当一部分城商行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大变局条件下城商行暴露的第三个缺陷即多数城商行战略研究能力不足。就我所知,相当一部分城商行在做战略研究规划时,比如三年或五年规划、公司治理规划等,一般是从几个部门临时抽调人员做一下,这在经济向好的环境下,或者“傻瓜当行长也能挣钱”的条件下是可以的;但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经济体系经历大变局的条件下,肯定是不行的。国家层面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地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洗牌和重构,那么这个“牌”如何“洗”,产业结构如何重建?相应的金融服务如何跟进?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城商行有一个专业、清晰的研判。如果不然,在大变局下形成的新的金融服务需求肯定是跟不上时代的,就会无所适从。比如这两年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就看到这个问题,城镇化实际上给地方经济带来难得的重构机会,一些城市也的确正在抓住机遇积极进行相应的产业和经济重构,但是相关的城商行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一机会并进行相应的战略研究和调整?比较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在新的转变到来的时候,由于战略研究能力不足,其很难做出创新性、系统性的跟进。
中小银行不像大型国有银行一样,有雄厚的人财物积累,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但其也必须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做好信息系统整体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信息系统的人财物投入,加大软件应用系统研发力量,提高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促进业务创新的全智能型信息系统,这是做好中小银行大网络的基础,也是中小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基础。
不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还是ATM、POS等电子渠道都是服务客户的前台,其自身金融服务功能的展现要与本行核心系统及其他业务应用系统紧密相连,除设计好每一个电子渠道业务功能外,其后台应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的优良与否,能否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给电子服务渠道,关系到电子银行大网络功能的实现和整个金融服务功能的展现。因此,要对现有系统架构设计、IT流程处理、安全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不断优化信息系统整体性能,以满足电子银行服务大网络的需要。同时要加快软件产品开发设计速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速度往往决定着生存,尽快开发出新产品,新服务去满足客户的需要,抢到市场的先机。
加快ATM自助银行的布局
据中国银联统计,到2008年6月底,我国已发行银行卡16亿张,联网ATM机14万台,以ATM为主的自助银行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一种战略性竞争手段和工具。ATM自助银行交易与营销并重,是银行物理网点的延伸,且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可以说自助银行是目前银行业投资较小、费用较少、见效快、形象好、且最赋有竞争力的发展项目。因此,对于中小银行加大ATM为主的自助银行网点建立,可以有效弥补物理网点不足的缺陷。
加强自主投资量。按照每年自身渠道建设规划与预算计划,在分支机构所在城市尽量多建设地ATM自助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为改善网点数量少的劣势,与便利店、超市等合作布放ATM,快速拓展零售渠道。
大力发展银企合作。中小银行也可以采取一种投资少、互利互惠、见效快的银企合作,与国内ATM生产企业合作建立ATM自助银行,实现网点的迅速布局。目前,国内部分中小银行已经与ATM企业合作共同建立ATM自助银行。
做好ATM选址的工作。实行集中运营,专业化管理,充分发挥ATM机具的服务功能,实现单台机具利润最大化,在满足持卡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同时,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领域。
建立一个引人注目、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的银行网站
目前就国内中小银行来讲,多数银行还没有开展个人及公司网上银行业务,但大部分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与各大银行相比无论是在网站的内容设计上,还是提供的金融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还需要中小银行要重视网站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营销作用,把网站建设成为一个营销渠道,成为连接客户的纽带。
网站版面设计色调搭配,内容排布,要素展现,从整体性、方便性、可操作性都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如汇丰银行门户网站的页面设计以红白色调搭配,优雅大方。主导航栏分类清晰,强大的搜索功能,完善的网站地图,特设网银通道,给初次访问本站的浏览者提供方便。
增强用户体验。网站颁布的信息及相关图片及提示语言应做到尽善尽美,要有详细的操作说明和安全提示。2008年10月英国《金融时报》对中文网站使用情况调查,工商银行网站在知名度和使用率等方面大大领先国内同业,浏览过工商银行网站的客户比例达到83%,吸引网上银行客户使用银行网站的主要原因是网上银行、网上商城和理财服务,客户使用率分别达到了30以上。
建立银企一体化网站。对于一些没有建立自己网站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合作银行网站来展现自己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及服务,实现银企电子商务合作一体化。同时银行也要广泛借助企业支付平台、网站等宣传自身形象和金融服务,建立银行卡网上支付结算电子交易渠道,把企业网站延伸为中小银行金融服务的一个渠道。
建立和完善创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业务,适时推出手机银行,突出特色服务
尽快推出和完善网上银行业务。
中小银行应逐步把网上银行建设成为客户财富管理中心、产品营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现金管理中心、银企信息中心及客户在线服务中心。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电子支付业务客户数为4.16亿,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达到12.6亿笔和134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额在整个电子支付中占比85%以上,网上银行用户量和交易量持续增长。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对业务和客户的争夺。对于中小银行来讲,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建立自己特色的网上银行,提高服务客户的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加强服务中小企业功能。据2008年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统计,中小企业户数占各成员国经济体企业总数的97%以上。中小企业地域性强、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大型企业不同,其人才结构、产品特点也千差万别。同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微小企业在财务上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通常是公司收付款资金往来都用自己的账户管理,与大型企业相比有很多金融服务并不需要。因此如何针对中小企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设计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客户使用的网上银行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打破区域界限的电子支付网络,是中小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
创新特色业务功能。特色业务是银行业务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银行在不断建设一个大众化的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平台的同时,要做好差异化服务,针对不同的客户需要设计一些有特色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实现方案,这更加有利于中小银行业务的发展、市场的开拓。
建立和完善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
目前,国内大中型银行都有了自己的客户服务中心(Call Center),拥有专用电话号码的客户服务系统,如工行95588、招行95555等,同时配备了专业客户服务人员,为客户提供自助和人工服务,电话银行服务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重要的服务渠道。中小银行应重视电话银行的建设,借鉴学银行、大公司Call
Center建设经验,建立自己的电话银行,建设成为服务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营销金融产品的一个重要渠道。
跟踪研究适时推出手机银行业务。
截止到2008年3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5.75亿户,目前工、农、中、建、交、招行、浦发等商业银行开通了基于SMS短信、WAP方式、KJAVA技术和BREW技术的手机移动支付业务。在目前,国内手机银行应用远不如ATM、POS、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服务渠道的应用广泛。但伴随手机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操作的越来越方便,3G通信网络的应用,手机银行一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对于中小银行来讲应跟踪和研究国内外手机银行应用情况,依据自身信息系统建设和规划发展状况,适时推出手机银行业务,打造成为客户随身携带的银行。
强化后台对前台业务与技术的支持
对于银行来讲,自助服务渠道同柜面网点一样,是银行服务客户的前台一线,它是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一个公共渠道。一个成功的电子银行大网络不仅在于渠道本身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渠道所能提供的银行产品服务,以及对这些电子产品服务的营销、维护、管理的全面支持,需要全行各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于和经营。
1中小银行迅猛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
原来我国的银行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以及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后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对资金需求数量的日益增多,需求形式的多元化,银行体系的构成也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小银行迅速崛起,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大。地方性中小银行迅速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张有两种学说。
第一,“大而不倒”学说。在我国,银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资金的主要供应渠道,因此,在银行体系建立与健全过程中,在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国家必然实施监管职能。政府在监管银行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对规模大小不同的银行采取的管理方法与态度有一定区别:规模巨大银行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为避免其出现大规模危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监管当局会对其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而对于中小规模的银行,在其经营发展中则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规模不同的银行生存发展环境有一定区别,因此,它们的经营策略也会有所不同。中小银行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倒闭关门的命运,所以扩张资产规模,把小银行做大,以求在出现经营危机时能够获得政府的全力救助。
第二,银行成长说。导致中小银行成长的内部诱因主要来源于中小银行存在着剩余生产、资源和特别的优势。当中小银行扩张到一定规模,就能够使用比当前赢利水平更高的方式来使用自有资源。因此,中小银行就具有扩张动力。
2中小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理论与社会现实需要的支撑,目前,中小银行在我国获得长足发展,其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小银行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问题与困难。
2.1主观因素的限制
中小银行规模扩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遇到的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自身主观因素引起的,这些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良资产的影响。中小银行的发展一般都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初创时期的走规模扩张的道路,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增设分支机构,增加资产规模、扩张业务范围;当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进行质量提升,以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层次。它们之所以采取此发展道路,主要是由于中小银行初入市场时不仅有扩张的主观需求,而且有快速扩张的能力:一方面,此时的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高;另一方面,它们刚刚开始经营,时间短,还没有出现不良资产,经营负担很低,所以增长速度会很快。但是,随着其规模的扩张,业务的拓展,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多,占用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在其经营过程中不良资产开始出现,经营负担凸显,于是,它们开始逐渐减缓扩张速度。当前,各家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不低,不良资产总量也不断积累,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发展的因素,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以莱商银行菏泽分行为例,2009年也就是该分行成立一年之时,出现了第一笔潜在不良资产,该贷款原预计2009年还清,拖至2010年仍没有偿还,贷款担保人却以没有偿还能力拒绝偿还,最终,在地方政府和法院的协助下,分行才追回了这笔贷款,而这一番周折所花费的成本,已占据贷款利息很大的一部分。
第二,管理体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中小银行与国家控股的大银行相比,由于创立时间短、机构网点少、资本规模小、授信规模不足、国际融资能力有限等原因而难以获得大型客户的青睐,在发展中就较多地向中小客户倾斜,通过扩张客户数量来增大资产规模,以吸引客户。为此,在内部管理上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中小银行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绩效考核上偏重于吸储放贷规模,不少中小银行片面强调“存款论英雄”“规模排座次”,进而导致一些营销人员在业务营销中出现短视现象,不自觉地忽视风险。在业务拓展中不管企业是否符合国家发展规划,是否危害中小银行长期利益,只要暂时能盈利就与其建立业务关系,甚至被奉为上宾,只为能做大规模。其次,中小银行对分支机构的考核,主要以当年年终决算时账面利润和不良资产率为主,很少考虑资本成本问题,结果诱使分支机构积极放贷,以追求账面利润的提升和不良资产率的降低,结果造成了不计成本的资产规模扩张行为的发生。
2.2客观条件的限制
中小银行的发展在受到主观因素制约的同时,还面临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制约中小银行发展的客观条件中,政策的支持与否以及支持力度以及企业家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中小银行发展的速度和空间。
第一,政府政策供给的制约。企业的发展的高度和速度一方面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好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政策供给紧密相连。中小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其发展过程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否与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发展水平。而制度支持对中小银行来说是稀缺资源。政府的制度供给存在规模偏好,政府通常愿意为大银行提供有利的制度。这种偏好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银行信用等级的划分。目前,我国对银行信用等级的划分是由政府主导的。信用等级划分的标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银行资产规模。五大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定性为国家信用,信用度很高,而中小商业银行则是企业信用,信用度较低。因此,由于政府的制度因素的影响,不同规模的银行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信用等级对银行的生存及业务开展至关重要,等级越高越容易得到客户的信赖,从而有利于业务的开展,相反,信用等级低就意味着风险大,社会信任度低,不利于业务拓展。其次,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我国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传统方法之一是不良资产剥离。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较高,而且有大量的政府持续注资,资金压力较小。随着中小银行规模的扩大,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已迫在眉睫。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明显偏低,而且是单纯从当年的利润中提取拨备资金,依靠自身积累核销呆账,资金压力很大。中小银行为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需要来自外界尤其是政策面的支持; 最后,在存款和结算业务方面,面临很多限制性的甚至是歧视性的政策制约。例如,在证券资金清算、基金托管、期货保证金等大宗批发业务方面,多数中小银行几乎无法进入。按照现有的监管法规要求,中小银行远远不能满足大型客户的贷款需求。
第二,企业家的态度影响甚至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是工商企业。企业家对银行也有规模偏好。大银行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和雄厚的资金支持,这是中小银行不可匹敌的。为保证自身利益,工商企业家更乐意与规模大的银行发生业务往来。工商企业在经营中由于诸多原因会出现一定数量的暂时闲置资金,为保证资金的安全,企业家往往把这部分资金存入信用等级较高的大银行,相同的贷款金额,企业家会选择规模大的银行贷款,因为贷款保证金也需要存入该贷款银行。同时,大银行为保证自身利益往往愿意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因为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强、财务体系健全、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这样,由于工商企业家的规模偏好,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就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业务关系。而中小银行在拓展业务时,只能与中小企业联系。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透明、财务体系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的存活率是比较低的,这就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为其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3中小银行的发展方向
诚然,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资本雄厚的大银行在大宗融资交易上有着小银行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中小银行有大规模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经营灵活、业务有特色、效率高、速度快,这些优势为中小银行创造了发展空间。因此,中小银行具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
3.1准确定位服务对象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既有起引领作用的大规模企业,同时也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家庭作坊和一般农户。他们在发展中不但需要资金支持,而且需要补充资金时,融资渠道狭窄,于是,中小银行就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定位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中小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中小银行将优势资源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专营方式,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更细致地、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育和积累自己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3.2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
中小银行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而且在经营区域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经营理念上主要是服务当地中小企业,是当地百姓自己的银行,因此其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和信赖。另外,由于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及一般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当地人,他们能够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人缘地缘的优势是中小银行最大的无形资产。
3.3独特的风险识别能力
发展私人业务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私人业务的比重通常都在50%以上,私人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因为私人业务涉及到居民的生活、消费、投资等方方面面,与证券、保险、基金等多个金融市场有着非常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业务创新的空间广阔。因此,在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改革发展中,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将会与日俱增,私人业务将成为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在国际银行业,但凡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拥有十分成功的零售业务。譬如花旗银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曾危机重重,甚至几乎面临灭顶之灾,支撑花旗不倒、乃至造就它成为金融帝国的不是对公业务,而恰恰是私人业务。目前汇丰控股的私人金融服务集团和私人银行集团的利润在其全行利润总额中的比例占到45%以上,而在恒生银行非利息收入中,服务费和佣金收入占比达到49%,保险承保收入占比为22%。
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中小银行必须转型。企业融资随着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的拓宽,尤其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资产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更有甚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国有银行背景,基本控制了风险较小的国有及混合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信贷资产市场。强强联合、门当户对的格局使中小商业银行处境尴尬。向小型企业信贷资产市场倾斜所带来的高风险更使中小商业银行顾虑重重。同时,进行存款大搬家的游戏已经使中小商业银行的成本居高不下,今年你搬来、明年我搬去,形成恶性循环,已经难以为继。有存款“关系资源”的银行员工更是“嫌贫爱富”,哪家商业银行给的报酬高就跳到哪家银行去,带动存款搬家。
虽然如此,垄断行业的巨大利率空间曾经使中小商业银行受惠非浅,得以快速发展。但利率市场的逐步放开,标志着垄断时代的结束。贷款利率低限、存款利率高限,一方面使存款的利率(价格)弹性减小,存款转移困难,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息收入减少,真是冰火两重天。以银行市场上兴起的“理财产品热”为起点,中小商业银行率先采取“断臂”苦计,挖同行墙角的同时也挖自己的墙角,放弃巨大利差空间,为赚取与综合存贷利差(约3.6%)相比微不足道的资产分销差价和手续费而成为其他资本管理人的人,或者,如果商业银行把“理财产品”所吸引来的资金进行“暗地里”自营,更无疑是变相提高了利率成本。在没有同业协定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规模而采取的相互挤压的手段已经演变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风险管理水平一直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由于企业微观行为不规范,租金交易盛行,银行的不良资产一直居高不下。国有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已经处置了几万亿不良资产,而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虽然比国有商业银行低,但实际上也保持在1%以上。按照统计分析,国内最好的商业银行的百亿存款净利润率也就1%左右,那么1个点的不良资产足以让商业银行实际经营成果化为乌有。银行业管理当局按照《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资产五级分类方法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则向商业银行提出了两个相关的问题:要么降低风险资产比例、要么增大核心资本。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势必形成“一石二鸟”的效果:私人资产业务的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对核心资本的要求也要低50%。
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已经为适应监管形势和市场发展走上转型的不归路。
中小银行私人存款份额与市场规模差距甚大。从全国看,个人业务发展最好的招商银行的储蓄存款也只占全国储蓄存款总额的1.84%,其它中小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拿北京地区来说,截至2006年9月底,全市储蓄存款已经突破8000亿元,而各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占比如(表1)。
从图1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较低,最高的招商银行也仅占北京市总储蓄存款份额的5%,一方面说明中小商业银行在私人业务上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业务方面业绩一般,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如果不加快发展私人业务,扩大市场份额,很有可能在新一轮以私人业务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中处于劣势。私人储蓄存款规模和私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多少,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小,竞争力弱。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较少,必须发展私人业务以加以应对。
从“综合化服务”到“综合化经营”――现实选择
西方的私人银行发源于瑞士,是面向私人专属服务的银行。后来西方的商业银行也在银行内部设立私人银行部,以面向高端私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就是现代私人银行的两种形式。什么是现代私人银行?虽然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就字面上可以大体上定义为:向富有客户,主要是个人或他们的家庭,提供涉及金融及相关业务的范围广泛、高品质的银行服务。下图是来自麦肯锡关于现代私人银行业务及目标市场的资料: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富人(企业家、政治家、教授、新贵等),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财富管理(证券经纪、大额存单、资产管理保管)、国际业务、房产咨询、信托税收咨询、保密业务等。而国内商业银行所谓的私人银行业务,还主要是一般个人业务,属于银行本身功能(存款、结算、服务)的业务,与私人银行业务相差较远。西方现代私人银行把亚洲国家作为其重要的目标市场,而金融理财师兴起的条件也与中国财富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服务业的深化高度吻合。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的地方,西方国家昨天走过的路就是我们眼前要走的路。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兼或个人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是:
(1)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系统(借记卡、信用卡、ATM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低成本地扩大服务网络,极其节约地使用物理网点。
(2)充分发展业务,以弥补分业管理带来的产品及服务不足。
(3)积极开展综合金融理财服务,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
(4)条件成熟时,不断地完善混合(综合)经营的职能。
(5)以高端客户为目标定位,集中优势资源。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私人银行业务要求银行(或者相应的服务机构)具备多元化经营的产品和服务手段,包括证券经纪、资产管理、信托服务、房产业务、税务筹划、保密服务等。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混合经营的政策条件和管理队伍、业务模式,难以对私人复杂的金融及关联需求提供满意的服务。所谓“理财银行”的实现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如何在当前条件下快速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兼或个人银行业务)?有一条现实的路子实际上已经摆在中小商业银行的面前,即在西方国家兴起于相同条件下的私人金融理财服务。一方面继续巩固、提高原有的传统银行个人业务(存款、结算、服务),另一方面走综合化服务(不是综合化经营)道路。个别中小商业银行已经广泛地输送培养理财规划师的举措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个综合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地培养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人才队伍、业务模式、产品创新,为未来的综合化经营准备条件,并且不丧失眼前对私人客户的竞争。
2006年1月,国内外汇业务量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计划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资成立私人银行公司的消息曾经成为市场焦点;2005年初,中国工商银行透露即将撤销私人金融部和住房金融部,合并成立零售银行业务部,同时各级分支行也将相应进行调整。中信实业银行总行已完成了零售银行业务总部的设立。这些想法与现代私人银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一致的,但实现这样的思路,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即中国的商业银行还不能很快地完成混合经营的职能使命。借桥过河、借船出海,通过对理财服务业的整合,走出一条现实的综合化服务之路已成必然选择。
中小银行私人业务的上上之策
告别自我、实现自我、回归自我。私人客户需要什么?迅速成长起来的富人阶层需要什么?现代私人银行的发展与定位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壮大起来的私人理财业告诉了我们。私人尤其是富有阶层的金融需求广泛而深远,他们有银行服务需求,而且不仅是需要一家商业银行的服务;他们需要证券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证券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保险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房产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海外业务、信托业务、遗产遗嘱服务、税收筹划、养老筹划、教育筹划等等。这就是理财市场中存在的重要选择难题:MOP难题。这些众多的服务组合,不是哪家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目前也不允许提供。但客户的需求就是客户的需求,我们无法“让”客户干什么,而是适应他们、满足他们。
长期以来,各个商业银行干的都是一样的事、一件事:那就是基于银行传统业务本身的(存贷、结算、服务)、同质化的产品及服务。一个商业银行使自己区别于同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风险管理、是产品创新、是流程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还包括综合化经营以后的各种资产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为客户带来价值,是完全能够使自己与同行区别开来的硬功夫。产品创新不仅仅是银行业务产品创新,还包括综合化经营以后的多种组合产品创新,创新能力是基于风险管理前提的,有多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就能够创新出什么有价值的产品。流程管理是商业银行效率、规模经济的范畴。当前,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在这方面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呢?
中小商业银行中,谁有勇气适应市场客户需要而喊出“独立理财”的口号?谁有勇气告别“自我”而成为超我?客户是不管你我的,他们只关心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私人银行服务,完全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来提供全面的、跨越银行传统业务的服务。什么是独立理财?就是你不但卖自己银行的产品,还敢于向客户提供同行的产品及服务;你还要提供全面的保险产品及服务、投资产品及服务、信托产品及服务、房产及服务、国际业务、税收、养老、教育、出国等等,而且是彻底解决了MOP难题的服务。
壮士断臂的银行理财产品首发于中小银行,但遭遇尴尬的也正是中小银行本身。中小银行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并不积极推动理财产品,因为他们担心本支行的储蓄存款会因客户购买理财产品而流失,存款业绩、利润贡献会受到影响。但却触动了同业银行的连锁反映,因为怕他行挖了自己存款的墙角,于是一场理财产品大战红红火火地展开了。这里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首创理财产品形成了马太效应,其它银行的储蓄存款会向首创银行流动,所以同业银行必须紧跟上去。另一方面,中小银行的基层员工并没有勇气放弃自我,形成更大的光环效应。
当一个中小商业银行敢于告别自我的时候,客观、中立的待客态度会引起真正的马太效应,从而独树一帜地吸引高端客户,形成竞争优势。如果中小商业银行不能告别自我,还是沿续传统银行业务的路子,以自我为中心,在挖别人墙角的同时又怕失去已有客户的资金,那就会陷入自我封闭的困境。《金科玉律》讲了个法则,“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不因为中小商业银行惧怕客户资金流失就不流失了,其它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竞争、保险公司在竞争、基金公司在竞争、证券公司在竞争、房产公司在竞争,你能够保得住自己的现有成果吗?古人讲“不欺”两字,中小商业银行也应该有这个胸怀,“不欺”客户、不自欺,客观地、公正地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也许就是招商银行要打造“理财银行”的路子。
暗渡陈仓,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什么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暗渡陈仓”?就是以“综合化服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到最终实现“综合化经营”的目标,彻底把中小商业银行打造成现代私人银行,实现对客户的全面理财、全面价值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够有效地规避政策监管限制、产品创新约束、功能短缺不足。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还不能经营证券服务、保险服务、基金服务、房产服务和其他综合理财需要的服务。但中小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整合市场现有的金融及相关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培育了庞大的客户群、培养了大批理财人才队伍、孕育了核心业务体系。随着条件的成熟,不断地推出多种产品创新和服务,最终走向混业的综合化经营。比如现在已经允许商业银行开办基金公司,根据新近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创新指引,商业银行还可以开办保险公司。尽管路子还很长,但未来之路已经开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明天即将到来。
什么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就是借理财市场中具备实力的、规范的、有能力满足高端客户理财需要的专业理财公司,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自己的功能不足。为什么要借这块石头?因为商业银行要像个银行,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还是银行核心竞争的“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流程管理”。商业银行不能“不务正业”,放弃自己的垄断优势和品牌价值而热衷于经纪类收入的“经纪人”,成为其它金融及相关产品提供商的人。同时,借助理财公司来完善和达到“综合化服务”,也是为商业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规避了相应的风险。现代兴起的理财公司等经纪、顾问类公司,虽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还不是金融和理财服务的主流,至多是金融和理财服务行业的一些“石头”。而商业银行更要看中价值客户这些“美玉”,让这些“石头”为商业银行带来“美玉”,而商业银行分一些较低的成本给这些理财公司。理财公司,尤其是新兴的独立理财公司,他们能够辛勤地、踏实地做好自己的角色,综合化地和整合市场上存在的金融及相关服务提供商的产品。中小商业银行只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采取嫁接服务的手段,完成自己对高端客户的理财承诺,最终高端客户这些“美玉”就进到了中小商业银行。“美玉”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44-03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目前在金融服务领域仍客观存在着诸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农村市场上缺乏有效的金融供给、普通居民的金融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等相应的问题。因此,研究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对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构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一)社区银行概念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的定义,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以称为社区银行。从其定义上可以看出,“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也不是字面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它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社区银行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型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比较充分便利和成本较低的金融服务。
(二)社区银行形成原因
1. 制度监管原因。美国曾是典型的单一银行制国家,其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的独立性很大,早期东西部经济发展又有很大差距。为了保护本州信贷资金资源,保护本州的中小银行,一些经济落后的州就通过颁布本州银行法,禁止或者限制其他州的银行到本州设立分行,以达到保护本州利益不被侵犯的目的。其结果之一就是,拥有的商业银行比其他工业化国家多的多,并且在平均规模上也比其他国家小的多。1994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瑞格-尼尔跨州银行与分支机构有效性法案》,并经总统批准,允许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正式宣告了单一银行制在美国废除。但是长期以来,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经营州际银行业务有着诸多的限制,使得众多的中小银行得以生存、发展。
2. 历史、文化原因。美国的社区银行最初是在殖民时代由移民社区中的商人或农民建立起来的。在19世纪50年代的南北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部开发的这一时期,社区银行发展迅速,总数量由3000家急剧增加到3万家左右。当时美国的中西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社区银行在村镇发展和社区居民的金融需求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其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有部分的社区银行不断被大银行兼并,但是社区银行始终是美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社区银行代表着美国独立、平等的文化传统,而总分行制度下的大银行代表着权力和等级制度。美国的这种平等独立的文化传统也给社区银行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二、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状况分析
截止2010年底,美国有7000多家社区银行(包括商业银行、互助储蓄银行等),超过50000个网点,其银行资产在1000万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其中91%的银行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34%的银行资产规模低于1亿美元。美国社区银行是中小企业主要金融服务的咨询支持机构,是向中小企业和农场贷款的重要源泉。
美国的社区银行遍布各州,与当地的经济密切相关。社区银行一般由本地人开设,为本地人服务,属于“平民的银行”。自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的中小银行表现不俗。尽管美国银行业的合并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其社区银行的数目在减少,但仍然有新的社区银行被批准设立。
2009年3月ICBA(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危机中美国中小银行市场份额有所扩大,57%的中小银行新客户增长速度加快,40%的中小银行贷款发放量高于往年。大部分中小银行有能力度过此次危机,即便有少数中小银行倒闭,也未触发类似大银行倒闭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市场恐慌。因此,有必要对其成功发展的经验进行研究和借鉴。
美国的规模在5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在对其中小企业贷款占有相当大一部分。美国的社区银行主要是由民营中小企业控股,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是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中小企业和社区银行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
在美国这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产权治理机制规范的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目标市场中,较之其他大银行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服务效率。美国中小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了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并通过优胜劣汰,使各种发展方向下最具竞争力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形成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中小银行体系。
1. 差异化的客户定位。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大中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将优先的资源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专营方式,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更细致的、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在此过程中逐步培育和积累自己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2. 无可比拟的人缘地缘优势。社区银行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它很少向大银行那样将当地吸收的资金转移用于外地,而是在经营区域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将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另外,由于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是当地人士,能够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人缘地缘的优势是社区银行的最大的无形资产。
3. 独特的风险识别能力。社区银行和本地区的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因此社区银行有着比大银行更强的风险识别能力,这将使社区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更大的安全盈利空间。当然,贷款小企业也有较大的风险,这需要政府对社区银行进行政策倾斜和建立类似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贷款担保制度。
三、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对中小银行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国的中小银行正处于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历史性时期。截止2010年底,我国中小银行机构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农村信用社2646家。
银监会在2011年5月初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中,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多项指标均提出要求,部分指标甚至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新标准要求在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对于多数中小银行而言,由于在资产规模、地域布局、客户质量、风险管理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劣势,中小银行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差距。更为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小银行不仅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强手的挑战。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随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贷款定价能力已经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武器。但由于中小银行家底薄、信用评级体系落后,无法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为不同客户进行分类,在贷款定价管理上比较僵硬。美国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资本约束越来越严格,我国中小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方向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后,目前,市场化导向已成为改革方向的最主要力量。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应该满足区域经济、中小企业、农户和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重点,努力开拓新的需求,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普惠制金融下的金融服务。
(一)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促成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市场作用力下区域经济的分化整合日益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圈的形成(如长三角、珠三角和温州经济区),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差别对本地区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差异化要求。这种新形势对银行业而言,全国大一统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实施统一市场战略、提供单一无差别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于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化的状况,如温州等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对成立服务于当地民营经济的社区银行的愿望就十分迫切。国外经验表明,与当地居民近距离接触的社区银行不仅能够比大银行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要求,而且还能进一步挖掘和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新的消费信贷类型。
(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中小银行成为小企业服务主力军
中小企业为我国创造了50%的国家税收和75%的城镇就业岗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中小企业天生的弱质性加上大银行有“嫌贫爱富”的特点,小企业在创立初期的发展困难重重。中小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根据不同的客户特征(包括个性偏好、消费特征等),采取不同的产品组合,在服务收费和贷款利率组合之下,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小额贷款服务,并且在服务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交流,完善信息结构。
(三)发挥与农户接近的人缘地缘优势,支持“三农”产业稳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支持“三农”产业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中小银行要创新思路,改善支农服务,顺应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灵活确定“三农”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尽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
(四)网上银行也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网上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银行业的管理模式和思维观念认识,网上银行是银行业的一次变革与创新。网上银行具有容易控制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可以进行金融产品交叉销售的特征,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客户的需要。发展网上银行可以在少增加或者不增加网点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前提下,开发潜在客户,扩大经营规模,从而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竞争,打破其垄断地位,占据实现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U.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mall Business and Micro Business Le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Data Years 2006-2007[R].June,2008:3-7.
[2]李天忠、王淑云,《地方金融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0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