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06: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健康检查工作情况
体检人数及人口学资料:2008年3~12月,共体检1677人,其中男339人,占体检人数的20.2%,女1338人,占体检人数79.8%。
年龄构成:0~7岁67人,占3.42%;8~14岁159人,占9.29%;15~35岁288人,占18.3%;36~60岁858人,占51.4%;60岁以上305人,占17.59%。
患病情况:双眼视力在0.8以下(近视)者856人占51%,高血压患者为143人,其中Ⅰ期高血压96人,Ⅱ期高血压47人占8.53%。胆道疾病136人,其中胆囊炎120人,胆总管扩张11人,混合回声5人占8.11%。风湿类疾病127人,占7.6人%。脂肪肝114占6.8%人。糖尿病86人,均为2型糖尿病占5.12%。慢性肺部疾病74人占4.4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6人占2.15%。心脑血管病人28人占1.66%。骨质生26人占1.55%。慢性中耳炎18人,肝血管瘤13人,轻中度贫12人,尿检测异常10人。B超检查;腹腔积液8人,肾结石7人,肝癌4人,红绿色弱3人,支气管哮喘2人,白内障1人,系统性红斑狼疮1人,智障(脑瘫)1人,其他占4.77%。
一级预防
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一级预防。在还未发病的时候就注重防病,把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在萌芽之中,能极大程度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具体的预防措施有:控制高血压;早期发现和治疗血质紊乱、糖尿病;合理调配饮食,预防肥胖;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放松情绪、劳逸结合;合理安排生活;中年以后不管是否有冠心病,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益气活血的中成药,比如养心氏片等。
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再梗死和猝死的一些易患因素加以防范。二级预防的目的是控制冠心病的恶化和防止并发症,使患者更好地康复,并尽量延长生命,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二级预防包括非药物措施和药物措施两个方面。
非药物措施包括一级预防中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冠心病诊断已明确,因此在程度上要求更严格。
药物治疗措施冠心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或服用一些益气活血的中成药如养心氏片等。
白教授提到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紊乱发病率的增高所导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针对“三高”的防治措施没有广泛实施,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没有到位。而对于脑卒中这类突发性的疾病,白教授强调,预防是关键。
脑卒中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未发生过脑卒中的人,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三级预防则是指对脑卒中后造成残疾的患者的干预措施。其中,二级预防与临床医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目的是防止脑卒中复发。二级预防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控制危险因素;二是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和调控血压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干预。白教授强调,药物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治疗。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针对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将发生卒中的危险降低32%~43%,死亡率降低50%。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ASA治疗方案,即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三重配合治疗,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石,推荐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均应接受ASA治疗方案。首先是抗血小板治疗,目前用得最多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其次是使用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多项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途径稳定或逆转斑块效果较好;第三就是调控血压,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同时患有高血糖、慢性肾病及血脂紊乱的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白教授介绍道,ASA治疗方案是近几年诊断治疗上的进步,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嘱,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脑卒中自我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评估是否患有脑卒中?白教授介绍了“FAST”评估方法,在两分钟内即可评估患者是否发生了脑卒中。
“F”(Face) 脸部是否麻木或者一侧面部无力,不能微笑;
“A”(Arm) 双手平举时是否在同一水平线,是否感觉手无力,无法抬起;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多发性、高危性、终身性和全球性,且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综合症,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世界前列,如何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期并发症,是当前医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控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明确提出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要掌握其精髓,构筑三道防线,做好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和有潜在表现的人群,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率。糖尿病的发生跟后天性的环境和生活因素有莫大的关系,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注重饮食平衡、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手段,如宣传糖尿病的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防治的认识。一个支持健康的社会的社会环境,才能减少对糖尿病认知不当所引起的发病和死亡。
1.1筛查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变者、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生育过1000g以上超大婴儿者、超重和肥胖者、久坐久站的人群等。应加强筛查,迟早检出糖尿病患者,以实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1.2建立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把糖尿病防治由综合医院为主的卫生服务的模式转化为综合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模式,二者明确分工,互相配合,根据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社区和医院一体化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1.3预防策略。
树立正确的进食观,低糖、低盐、低脂、高颖维、高维生素的坦然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一般饭后1小时后运动为最佳;戒烟和少饮酒,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加强教育,全社会普及糖尿病知识,并提高糖尿病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对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外,餐后2小时还要进行血糖测定;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积极发现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时有糖代谢异常者,应积极采取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和用胰岛素治疗等防治措施;通过以上预防措施,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2.二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目的是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方案,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危险。
2.1筛选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50岁以上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者,生育过巨大婴儿者,有妊娠期糖耐异常者。对高危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旦确诊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应即刻治疗。其中,糖耐量减低是由正常过渡到糖尿病的阶段,如果治疗得当,可恢复正常。如果治疗不当,则会发展为糖尿病。
2.2定期检测血糖。
特别是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应把血糖测量列入常规的体检项目,定期测定,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如有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不佳、多尿、减退、白内障等症状者,更应仔细鉴别,尽早诊断。此外,还要定期测定血压、血脂、心电图等,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间接指标。
2.3在地区、机关单位、大型企业和县、镇等医疗单建立防治网,进行人群调查,筛选,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防治。
3.三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的是预防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感染和低血糖等;以及积极防治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关键是对已确诊的病人通过定期检查、综合疗法预防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明确有无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等微血管病变,以及有无冠心病、脑卒中、间歇性跛行、脑供血不足、足坏疽等大血管病变。
3.1积极控制并尽量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是控制高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还要控制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戒烟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力活动等;并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有效控制血压血脂;控制体重;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检查。
3.2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医患关系。
医生要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之能够处理常见的糖尿病及期相关问题;患者要学习和应用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早期并发症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疗甚至消除的,但中、晚期疗效不佳,早期发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能使病人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4.结论
今年糖尿病日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要立即行动”,除了政府、综合医院、社区和卫生院等主导作用和治疗,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自律和配合。防重于治。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占90%-95%,糖尿病高危人群(称糖耐量减低,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年龄日趋年轻化。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预防2型糖尿病哪些因素是必需早期给予关注,哪些因素是可以预防控制的。据统计,体力活动减少及能量摄入增多而致肥胖,以及肥胖病是2型粮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坚持“三多三早”,多懂一点糖尿病的知识,多运动一点,多注意合理饮食;早发现血糖是否正常,早诊断是否是糖尿病,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的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要预防脑血管的发生,就必须了解,脑血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基础上发生,我们称这种“情况”这种“基础”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就可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的目的。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 倍。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
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
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高血压病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既可致使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致使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病发生。
糖尿病糖尿病因其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糖度增高,从而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
心脏病心脏病的范围很广,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病致使血流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导入脑血管发生栓塞。
高脂血症和肥胖高脂血症与脑血管的因果关系看法不一,但高脂血症促使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进而发生脑血管病。
吸烟和酗酒吸烟有害健康,这已是社会的共识,除对呼吸系统等其他系统损害外,在脑血管病发病中也占一定的地位。饮酒对脑血管发病的作用,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酗酒肯定有害,而少量饮酒尚有一定益处,它具有扩张血管,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烟最好不吸,酒可少量饮用,每日不超过100克。
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其表现可存在数秒、数分、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这些表现可以是突然发生,一只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模糊、口角歪斜、语言不清、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流利、一侧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肢体不能活动等,这些都可能是严重脑血管的先兆。
脑卒中发生过脑卒中的病人与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同龄“正常”人群相比,其再发生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五倍,也就是说发生过卒中的人更易再发。
上述这些危险因素是对一般人群而言,对某些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妇女,口服避孕药物可诱发脑血管病。因此,口服避孕药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成为共识。
脑卒中三级预防
为战胜脑血管病,应当对不同人群分类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可以把他列为一级预防对象,即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卒中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应尽早诊断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
三级预防对已患卒中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多发为三级预防。
早期治疗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即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卒中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
定期体检、积极锻炼
定期体检有利于监测病情发展,检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越能减轻后遗症,恢复效果也越好。
老人往往不了解病情的严重性,病人子女要说服、督促老人经常参加体检。一旦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应该马上把病人送至医院神经科就诊,如果延误就会有生命危险。
鉴于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45岁以上的人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而有脑中风高危因素的人35岁以上就应该定期体检。
积极锻炼每天要保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但要因人而异,不要盲目加大运动量。除非从年轻时起一直坚持锻炼,否则,某些“危险”运动还是少做为好,例如剧烈的跑步、登山活动。
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某单位工会在重阳节组织老人登山,结果每年都有一两个老人在登山过程中发生脑出血。推荐的保健运动包括:慢跑、快走、打太极拳、舞剑、打乒乓球,做这些运动时切记动作尽量慢,避免过度劳累。
小贴士: 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
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脑血管病先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较大。
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哈欠不断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约80%的患者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98-02
近年来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遏制。自我管理疾病是三级预防的新途径,是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手段提高患者管理疾病的能力、自信心、积极性[1]。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对139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差异,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9例,其中男87例,女52例;年龄在18~46岁,平均34岁;住院治疗76例,门诊治疗63例,其中高血压病107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7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疾病3例,高血压合并视网膜病1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意识清醒,无聋哑,有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
1.2 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设计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及生活行为方式四方面的问题,分26个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根据患者的回答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依次计1~3分,每项问题的总分为10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越低。首次调查在确诊为高血压病2~3d进行,发出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回收率100%。根据调查结果判断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针对每位患者对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给予实施二级、三级预防措施,出院时对其进行出院指导,门诊患者实行小组授课等方式,教会其一级预防。干预后调查于6个月后进行,发出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139例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后问卷调查评分结果见表1。应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即接受护理干预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明显提高。
3 护理干预
3.1 开展认知、心理、行为方面的健康教育干预
3.1.1 认知干预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宣教。
3.1.2 心理干预 对不同的个体运用理解、安慰、帮助、鼓励、支持等不同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3.1.3 生活行为干预 (1)针对患者个体评估情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坚持健康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高血压患者恢复正常的血压模式,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大多生活不规律。(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钠盐摄入。劝导患者戒除不良嗜好,如饮咖啡、高钠饮食等,注意补充钙质,增加钾盐,多吃蔬菜、水果、瘦肉,尽量避免食用猪油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3)戒烟限酒 吸烟与饮酒都会使血压升高,促进动脉硬化,乙醇可使细胞比积和粘度增加,血流滞缓而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应指导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戒烟和尽量避免被动吸烟,限制饮酒。(4)适度运动 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或步行、游泳、骑车、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2 进行药物治疗指导,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指导患者按医嘱正规用药、合理用药,经常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不要擅自停药。让患者了解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以及适时用药、准确用药,不仅可以提高药效,更好地控制血压,还可减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解除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忧虑,更好地提高用药依从性。
3.3 指导自我监测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最为准确,但受条件限制由医务人员长期进行测量不现实。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并告知其血压的正常波动范围,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详细记录,以供就诊时参考。
4 讨论
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程度。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治疗状况决定了患者的预后,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干预,调动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为实现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打下基础。护理干预亦可提高患者对服药治疗的依从性。服药依从性指患者的服药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是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服药依从性除了与药物的剂量、时间长短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外,还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是否正确认识有关。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是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2-4],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善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认知、心理、行为方面的护理干预能够很好地了解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药物知识,可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及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5,6]。
[参考文献]
[1] 蒋冬梅. 患者健康教育指导[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9.
[2] 把爱萍.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 现代护理,2007,13(25):2440-2441.
[3] 范玲,石丽玲. 临床护理人员护理基础理论考核分析与应对策略[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7:74-75.
[4] 谌栎.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J]. 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8:36-37.
[专家简介]
梁雨露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肺科医院心脏科主任、睡眠呼吸实验室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澳大利亚新西兰医学会会员,曾获得1999年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心血管年会最高奖。
记者:冠心病的发生是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
梁医师:这相对而言是对的。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20~29岁为42.9%;40~49岁为63.7%;60~69岁为87.09%;超过70岁接近100%。这说明40岁以上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较多,老年人就更多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等等,导致冠心病发病和死亡成上升趋势,值得关注。
记者: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什么?
梁医师:目前尽管对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通过多种研究,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另外,社会竞争造成了精神压力等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记者: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梁医师: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可诱使冠心病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气
候变化与冠心病发病诱因有三个:气温、日变差(相邻两天的日平均气温之差)与平均风速。持续低温容易发生冠心病,这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据最新临床研究,暑天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为夏天燥热,气压低、湿度大,人体循环和代谢明显加快,心脏负担加重,易导致人体缺氧,心率加快,使人感到胸闷、气短。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往往使很多老人的身体难以负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记者:临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梁医师:治疗冠心病是一项整体工作。
首先,明确诊断是前提。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它是一项风险极小、相对安全、几乎无痛苦的微创手术,而且目前是冠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其次,确定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兼顾其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确定比较周密的治疗方案。
再次,进行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不外乎几种。1.药物治疗。对冠心病病症比较轻微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于冠心病病症很严重,又做不了支架搭桥手术的患者,也可采取药物控制治疗为主。2.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中,需要安装心脏支架的患者占绝大多数。还有旋磨、激光等治疗手段。3.外科手术。冠心病严重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搭桥手术。
记者:在逐渐形成一个预防控制冠心病大环境的同时,个人应该怎样预防呢?
梁医师:从个体而言,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是饮食。要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其次是活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着工作、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要低。
再次是控烟。有研究表明,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
另外是减压。应付精神压力,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
最后是治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记者: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是否也应采取预防措施?
梁医师:是的,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对待冠心病要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社区对慢性病有效地预防控制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慢性病的发病和进程除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慢性病不易根治,这样对慢性病控制和预防逐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重点。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肩负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社区慢病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大项。
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慢性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如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等,对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2]。慢性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卫生服务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三级预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控制慢性疾病应当选择的对策。
一级预防:消除和控制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向社区居民讲授与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解剖、生理知识,介绍一些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简单介绍有关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应该用什么药,用药的目的和方法。要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指出在饮食上、活动上、生活方式上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戒除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应当建立怎样的生活模式。要向他们说明,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应当采用的方法。要向居民讲明,如何控制和治疗一些与严重疾病有关的疾病,如与冠心病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要向居民讲明,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病症的复发和加重,积极改善疾病的预后。为此,要加强社区监测和家庭监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承担着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大责任,要进行慢病管理,首先要在社区进行慢病筛查,然后把筛查后的慢病进行分类管理,进行随访。全科医师的慢性病随访工作就是社区监测的具体实施,他们要告诉居民强化个人的保健意识,平时应注意定期体检,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早就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及时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让居民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后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支持,应对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必要时应采用康复治疗和开展病后医护咨询,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对慢性病的防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致病因素,而是要控制多种危险因素,这就必然涉及到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切实的预防控制效果。
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与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结合起来,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做好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提高社区整个居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消除环境污染,建立社区居民文明卫生的生活行为,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卫生服务设施,对于预防控制慢性疾病更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 社区
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人员教育和高血压病人教育。
一 管理与分组
1 管理入户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录入电脑,对社区全人群、高血压高危人群、高血压人群进行干预和动态管理。
2 按高血压危险分层 根据高血压患者分级,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危险分层。[2](1)高血压诊断标准 1993年3月WHO提出诊断高血压新标准:成人高血压≥18.67/12KPa[140/90mmHg],正常成人血压:<18.67/12KPa。(2)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并无绝对标准,多根据项目要求而定。一般说凡具有下列一项危险因素者,均可列为高危人群,并应作为筛检重点对象: 父母双方或或一方有高血压病史者; 体重指数≥25或体重(kg)>1.1×(身高(CM)-105)的超重肥胖者,包括少年儿童; 摄盐量≥10g/d者; 饮高度白酒≥100g/d,且饮酒≥4次/周者; 血压值偏高:SOP17.33―18.53kPa和/或DBP11.33―11.87kPa者; 吸烟量≥20支/d,超过一年者; 经常接触噪声、紧张度高、情绪不稳定者; 连续口服避孕药物一年以上者; 少运动者。对前6项的高危人群应作重点健康教育对象。高血压社区控制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控制危险因素和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虽然血压越高患心、脑、肾并发症危险越高,但从人群血压分布曲线看重度高血压患者只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轻中度高血压者的比例占人群的大部分,虽然他们患并发症的危险相对较小,但患病的绝对数最大。因此,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一般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高危人群策略”就是从人群中检出高危的个体或亚组,有针对性地予以适当干预,以改变其高危状态,从而达到减少相关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目的。“一般人群策略”是以系统健康教育为手段,通过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从而减少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
3 高血压患者社区分组
3.1 管理分组一组(重点组):高危人群,全年血压控制不良和尚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二组(好转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低危层患者,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三组(稳定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低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优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季进行一次随访管理。
3.3 不定期转组管理过程中发现二组、三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临床相关疾病时,重新确定其危险分层,并从下月起纳入一组(重点组)随访管理。
二 高血压病的社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对已有高血压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个体或群体的预防。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有互为补充的两种对策:一是针对高危险(即易得病的)人群,寻找出将来可能发生高血压的人,在非常早期、血压尚未升高前进行预防;另一方面是对整个人群进行预防。 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已发生高血压的人们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防止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预防的具体措施首先一定要落实一级预防措施。第级预防,进行系统正规的抗高血压治疗,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1 用药要因人而异。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止剂,钙通道阻止剂(又分为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和硫氮卓类三类),利尿剂(又分成噻嗪类、袢利尿、保钾利尿和磺胺类四类)。另外,α受体阻止剂、血管扩张剂和一些复方制剂(包括西药复方、中成药复方)也常被应用于临床。另外,市面上的降压药,据作用时间有短效、中效和长效之分,按剂型不同又有速释、缓释、控释之别。药物治疗一定要注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2 严重高血压患者应联合用药。高血压轻者可仅用一种药物,重者则应联合用药。高血压往往伴随其他疾病出现,高血压的治疗既要考虑其他疾病的影响,又要考虑降压药的副作用,所以临床上往往使用联合用药来对高血压进行治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又可减轻降压药的副作用。
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肾病者,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止剂等,伴有劳力性心绞痛者可首选β受体阻止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等,伴有自发性心绞痛者可首选钙通道阻止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伴有心衰者可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或β受体阻止剂等。
3 科学合理安排服药时间。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合理设置服药时间是科学的。对于一般患者,每天只需一次服药的,则以早晨6-7点为佳,因为人体生物钟规律表明此时多为血压曲线的上升值起始处,此时服药有助于抑制患者的血压峰值,使其不至于血压过高。若每天需2-3次服药者,则还应在傍晚或睡前分次完成。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多发、分布广泛的慢性疾病。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一亿,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 ,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1]。观察、统计我科病房患者,发现其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以高血压病Ⅱ、Ⅲ期患者多见。多年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有近50%的患者入院前不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即便有25%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此病,但却未能坚持正确治疗。
1 一级预防定义与重要性
随着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也会快速提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而中国大约只要27年[2]。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导致今后几十年仍可能是医疗费用猛涨的时期[3]。虽然国家医疗费用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所承担的比例仍不到17%,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费用由患者家庭来承担,使得人们无时不刻都感觉看病难,内心深处排斥医院、医患关系紧张。怎样改变人们的思想,除了加大国家投入,更好的控制医药费方法莫过于病前预防和小病及时医治,确保人们的身心健康。
无病就是健康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成为传统的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新的健康观强调三维健康,即实施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目的是防止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第二级预防:即发病前期和发病早期预防;第三级预防:即对已病者进行康复治疗(生物、心理和社会)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避免因病致残或使残病者残而不废[4]。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存在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2 一级预防的应对措施
2.1提高知晓率 近年来,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相应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进步,但它至今仍是心脑血管发病致残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最近我国抽样调查平均年龄为35.74岁的高血压患者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控制率(
对于一个社区,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了解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体问题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发放到居民手中。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如反映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突发性疾病),不定期的进行专题健康讲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栏的作用,对重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
笔者对自己所在社区进行调查得到:人们获取健康信息主要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这与健康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目前,传统的健康教育宣传手段如小册子、折页、宣传栏在居民获取健康知识方面所起作用较小,这可能与其覆盖面不够广、相对大众传媒形式单调有一定关系。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全面推行社区高血压病一级预防应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加强与媒体协作,提供健康教育科普资料;结合社区现状,举行健康专题讲座;加大小册子、折页、宣传栏等传统健康教育手段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在社区的覆盖面,增强其宣传效果;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宣传手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制定和选择最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与内容。
2.2传授饮食营养知识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因此高危人群(指的是那些具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儿童少年时血压即已偏高者即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应合理饮食,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钙和钾的摄入,改善膳食中的钾/钠比值(即k因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钠的过多摄入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和血液黏度尤为不利,对高血压更是一个致病因子。高钙饮食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钙有“除钠”作用,可使血压保持稳定。通过饮用牛奶,增加豆类和新鲜的蔬菜及木耳、香菇、虾皮、紫菜等,可以增加钙的摄人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k因子保持在3以上,才能使人体各器官、组织发挥良好的功能。当k因子降低到3以下时,甚至低至1~1.5时,高血压的患病率就会增加。②节制饮食,降低高热能、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三高”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进餐过饱,减少甜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俗话说,饮食常留三分饥,老年人更应根据本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确定应摄入的热能,在其基础上降低15%~20%。③餐饮中宜选用植物油,多吃粗粮、杂粮。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对预防高血压及脑血管硬化与破裂有一定好处,忌食荤油及油脂类食品;粗/杂粮的食用可以不断补充体内的铬,并改善和提高锌/镉的比值,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镉的积聚,有益于高血压的防治。④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及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平时饮茶宜清淡,忌饮浓茶、浓咖啡,少吃辛辣的调味品。蔬菜中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荠等还有降压作用。⑤严格控制饮酒。
2.3 心理护理 高血压病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疾病,虽然其发病机理还未能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易患高血压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学、工作、家庭、社会等压力所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正确调整心态、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心理负担过重、调高自身的积极因素和纠正猜疑心理。
人在紧张、忧愁、愤怒、悲伤、惊慌、恐惧、激动、痛苦、嫉妒的时候,可出现心慌、气急和血压升高,甚至导致脑血管痉挛或破裂、中风致死。高危人群和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常常会导致血压不同程度地波动。
当心情不佳、紧张焦虑时,改换一下环境,去郊外、公园、河边、山顶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可将注意力转移,达到精神松弛的目的。遇到不满意的人和事,要进行“冷处理”,避免正面冲突,遇事要想得开,切忌生闷气或发脾气。还应培养多种兴趣,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及娱乐和运动,做到笑口常开,乐观轻松。
3 结论
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不但能保证居民身心健康,确保居民生活质量,更能控制医疗费用,但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对各社区居民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仅凭一个单位(如医院)或是社区无法承担综合、全面的健康教育,唯有国家利用大众媒体等多种宣传方法,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才能真正做到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1]张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J]. 决策咨询通讯,2007,(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