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一体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节能一体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1 前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的建筑风格各异,但是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相关研究表明。现世界的能源需求正以每年2%左右的比例增长,而在这些增长的能源当中,大约有32%的能源是用在建筑物上面。由此可以看出,搞好建筑节能工作是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建筑外墙节能结构的好坏不仅是衡量建筑运转耗能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是解决建筑节能外墙保温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为了保证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目前运用的比较多的是以空心砖或者现浇的混凝土板作为墙面的承重材料,这些承重材料与一些具有保温效果的玻璃面板或聚苯板共同构成复合墙体。我国的复合墙主要有三种保温方式,分别是内墙的内保温方式、外墙的外保温方式以及夹心保温方式。因为复合墙这些保温方式的存在,使得这些复合墙体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完全能够满足新时期建筑节能的要求。

2 外墙保温系统的构造

目前,建筑上运用的比较多的外墙保温材料一般由保温层、粘结层、饰面层和保护层组成。保温层在选材上一般比较随意,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一些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塑料就可用来作为其材料。粘结层在选材上就相对要严格一点,它一般都会选用一些高分子复合材料如丙稀酸树脂,粘接层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例如,它必须具有防水、防裂、耐磨性的特点,当然它还必须具备高强度的粘性。饰面层在选材上通常都会选用一些水性涂料或者溶剂型涂料进行喷涂,喷涂后应该是饰面具备瓷砖甚至仿真石漆等的视觉效果。相对前面几种组成层,保护层在选材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不锈钢薄板、薄铝板、铝箔、铝塑板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对象。

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设计方面

(1)在进行真正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多次的会审,要明确保温层材料的厚度及材料类型。

(2)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而需要对之前设计的图纸进行变更,那么就需要有相关的书面变更文件,如果没有相关变更手续的话,是不能随意进行图纸变更的。

3.2 进场材料的检查与验收工作

(1)建筑外墙所用的保温材料必须有相关的出厂证明。除此之外,所买材料还需要专门的材料检测机构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的材料才能运用到施工中去。

(2)对保温板厚度进行现场的抽查:在进行厚度抽查的过程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我们可以一次性测量多块保温板的厚度,如果偏差不超过相关标准的话,就说明厚度是符合标准的。

(3)保温板重量的测定:称量保温板一定面积的重量,确保其在相关标准的范围内。

(4)外墙保温结构所用的节能材料必须有当地政府部门的节能推广证书。

3.3 墙体基层的质量检查

(1)进行墙体基层质量检查的过程中,验收内容包括对墙体基层中存在的灰尘、油污是否清理干净,没清理干净的地方要及时的清理,从而确保墙体基层的干净整洁。

(2)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墙体上留下一些空洞,检查的过程中要确保这些空洞修补完好。对于墙体上的一些穿墙构件,必须对其进行防水、防锈处理。

(3)墙体基层检查工作的另外一项内容就是检查基层所用砂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另外墙体基层的表面平整度、方正度以及垂直度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3.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

3.4.1 弹线的检查

该过程主要是检查弹线沿外墙铺设的时候是否处于水平状态,另外还需要在两块保温板所处的高度处弹一道水平线。同时应该观察保温板的整体布局,从而在适当位置设置一个变形缝系统,在墙体上需要弹出相应的变形缝线,并标出变形缝的宽度数据。

3.4.2 抹苯板胶的检查

抹苯板胶的检查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对其检查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具体如下:想按一定的比例将粘苯板用的胶浆配制好,为了使涂胶工作简便,需要用专门的涂胶工具对苯板四周进行抹胶,“框点法”和“点式法”是两种比较常见的抹胶方法。抹胶的过程中,应该控制抹胶的宽度在50毫米左右,抹胶的厚度大概在10毫米,为了使粘贴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将苯板与墙体之间的气体排出,有必要在苯板中间留出一个孔径为40mm左右的排气孔。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无论采用点粘法还是其他的粘法,粘贴面积一定要保证在40%以上。

3.4.3 保温板粘贴质量的检查

①待保温板抹涂完粘胶后,应该立即将其平贴在对象墙体上,如果出现错位的情况,应该对保温板进行缓慢挤压处理,这样不仅能够使保温板进行一定位置的移动,而且还能够排除其内部的一些气体,从而还保证了粘贴的质量。

②保温板的粘贴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保温板粘贴不好的情况,前面的所有工作都大打折扣。为了保证保温板的粘贴质量,最好是从墙体底部边角部位开始粘贴,同时应保证水平相邻的两块保温板相互对齐靠紧。但是上下两块保温板因该形成错开排列,墙角处板与板之间要互相咬合。

③对于保温板的粘贴应该采用自下而上的粘贴顺序,然后沿着墙体的水平及横向展开铺贴,最后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两块保温板之间最好留出 1/2 板的水平错开长度。

④当粘贴对象是墙角处的保温板时,应该采用墙角垂直交错的粘贴方式,两块保温板应该快速的粘贴,后块应该紧跟前块。安装就位之前,涂胶表面不能出现任何的结皮现象。

3.4.4 翻包网铺贴质量的检查

①施工前的工作之一就是对翻包网格布裁剪宽度进行检查,其宽度应该在保温板厚度的基础上,每边各加180mm 来进行裁剪。

②施工前的另外一项工作是对保温板表面的进行检查,确保其表面没有灰尘、杂质。

③进入施工过程后,应该对墙体基层上的门窗周围抹上涂胶,保温板的终端处也抹上涂胶,涂胶的宽度控制在80毫米左右。抹胶完成后,应该将多余的胶浆清除,这样是为了保持网格布的干净整洁,另外,压入胶浆内的网格布必须全部浸没在胶浆中。

④需要粘贴翻包网的部位有很多,具体有以下几处:门窗的洞口处、阳台、空调板、女儿墙的顶部以及管道穿墙洞口处。

4 结语

在倡导节能的大背景下,对房屋实施节能外墙的保温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节能外墙保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建筑节能外墙保温技术的施工过程做了一个详细的阐述。本文的提出,希望能够为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2)

二、岩棉板的性能特点

岩棉板问世已有20多年历史,该产品问世以来广泛应用于工业、石化、农业、电力、船舶、建筑等领域,其性能是用无机材料制作而成,其特点燃烧性能达到A级,耐火极限达至2小时;保温隔热具有一定效果,吸音、降噪、减震等均有较好的功能特点。在新常态下,岩棉板应用于建筑节能外墙保温还存有不足之处,由于生产工艺和其材料本质所定,自身体积松散所致压缩强度达不到外墙保温,粘结、拉拔结构强度技术要求;憎水性、吸湿率两项性能不足,做建筑外墙保温经过长期的自然气候的浸蚀及雨雪影响,吸水率高而导致达不到抗冻融技术标准,使保温建筑结构耐候性达不到与建筑同寿命的严重技术问题,为此岩棉板在现有性能特点的基础上,需要创新研发,以新的技术改性解决自身存在问题,使其发挥固有的性能指标,以便全面达到做外墙保温外模板的新一代绿色新型建材。

三、岩棉板的改性制造技术

岩棉板是以优质的天然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经熔炉大于1450℃的高温融化后,以摆锤法均匀铺棉。经固化炉固化而制成岩棉板。但是该工艺制成的岩棉板用作建筑外墙做保温板的性能指标远远达不到建筑外墙保温和建筑结构技术要求,满足不了建筑耐候性能指标的标准。为此经过从原材料性能的物理检测分析,生产工艺的调整,经过多次研制,测试该产品材料在融化的岩浆中喷入专用适量的固化剂和特效专用增水剂,热固性粘合剂和专用添加剂等,经固化后使该产品纤维细长,渣球含量低,保温绝热性能优异,解决了做建筑外墙保温材料不足的性能指标。其改性技术指标特点如下:1、保温隔热性能优异岩棉纤维细长,平均直径、渣球含量等指标均能达到国家标准,经实测导热系数为0.040w/m•k。2、防火岩棉板以天然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是不燃A级防火保温材料,耐高温性能优越,高温下导热系数低,能有效延缓火势蔓延;在火灾中不产生有毒气体或熔融滴落物。3、防水岩棉板憎水率、短期吸水量、长期吸水量均达到标准要求,如产品被高压水浸湿,干燥后不影响其性能,不会膨胀。4、防潮岩棉板制品在温度50℃时,按照国标GB/T25975—2010测试,质量吸湿率小于1%。5、透气性好岩棉板的纤维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水蒸汽可以自由透过,能很好的配合砖混墙体或砼墙体的呼吸作用,使室内保持舒适的干湿度环境。6、化学和物理性能稳定岩棉制品的酸度系数——衡量岩棉板化学稳定性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改性后的岩棉板具有良好的高湿热稳定性、耐久性及抵抗高温收缩的能力。

四、岩棉板压缩强度的改性

由于岩棉板材质性能和生产工艺所致,体积松散、压缩强度,吸水率满足不了做建筑外墙模板的技术要求,为此对岩棉板经过专用自动化机械将松散的材质按技术要求压实,使松散的岩棉板增强了密实度,有效提高了自身压缩强度,降低了吸水率,并满足了做建筑外墙模板的自身支撑力,抗弯、抗折、抗拉强度的技术标准要求,吸水率的降低增强了抗冻融的功能,对于模板的耐候性能起到重要作用。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改性才能使岩棉板达到做保温外模板的技术要求。

五、岩棉板的结构改性框架网

按照现浇混凝土复合岩棉板保温外模板的结构技术标准,在岩棉板上下两面铺设加强玻纤网;按结构布局进行铺设多根受力拉接线,经过横向按一定间距上下拉接,使其连接成为整体分格框架网状,将岩棉板永久牢固的固定于框架网之中,形成外模板夹心网架状的整体。

六、现行复合保温外模板施工安装技术

现行结构一体化保温外模板施工安装技术,保模板运至施工工地后,按照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交低,先将保模板进行弹线切割配料达到图纸设计结构需要的模块标准,之后再在保模板上按照结构布局弹线,用专用手电钻打固定连接件孔,孔打好后模板到位,支撑校正,再有模板外侧一人向内穿连接件,模板内侧一人在连接杆上拧紧固定卡,以保证连接件不位移、不歪斜。随之支内侧模板,,支撑牢固校正不歪斜即可浇筑混凝土。总之,以上施工技术需要弹线钻孔、立板安装、穿件拧卡的工艺。上述工艺存在的问题是:在外模板上打孔设置连接件,施工中很难监控连接件孔布局是否合理、足量达标的问题;连接件对保模板之起着建筑结构的重要技术作用,如固定件连接出现问题,就等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出现问题;同时施工安装锚固件连接,按现行施工工艺要多花费大量工时;耗用大量锚固件(6万件/1万平方米)、再加上人工工资,大大提高了工程造价。总之上述工艺存在“工程造价高、施工量大、工期长、施工质量隐患”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技术创新研制成功了改性复合瓦楞槽形自固定现浇混凝土岩棉保温外模板。该技术即在经过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建筑外墙技术要求的岩棉板上设置玻纤网为整体加强层,按设计要求铺设高强聚合物砂浆,通过专用自动化制造机械制造而成瓦楞槽形,即形成保模板与建筑现浇混凝土的结构结合层,该瓦楞槽使用高强聚合物砂浆物理性能与混凝土的物理性能相容,强度标号一致,通过施工浇注工艺,浇注混凝土与保温外模板融为一体,浇注混凝土自身经过水化凝固增强,而形成外模板整体面积与混凝土科学的牢固的固化结合为一体,不用采取任何技术措施便形成永久性、自固定,节能保模板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的创新专利技术。

七、自固定岩棉复合保温外模板的科学性

岩棉板经生产制造工艺、材料配方的创新改进,使普通岩棉板改性达到建筑外墙保温的技术性能标准;经过专用技术进行岩棉板体积压实增强密实度提高压缩强度,降低吸水、吸湿率,提高加强了整体耐候性能;岩棉板进入高效玻璃纤维丝经专利技术组成的玻纤框架网,使其克服了自身的抗拉、抗弯、抗折、抗撞击的技术性能指标不足的差距,达到了现浇混凝土支撑模板的技术标准;岩棉板经过系统改性后,板两面铺设高强玻纤网,增强整体结构的刚度、强度,玻纤网与高强聚合物砂浆牢固的粘结握裹为一体,保模板内侧由专利技术制作成瓦楞槽形,成为与现浇混凝土永久性自固定的结合层,经过浇注混凝土施工工艺浇注,混凝土经过水化增强凝固,科学的将保模板与建筑结构永久的固定为一体。综上所述,自固定改性岩棉板经过一系列技术改性,即能保证良好的保温效果,又能达到A级防火标准,使建筑节能、安全、防火、双达标;创新研制的瓦楞槽形保温模板永久性自固定专利技术,自动结合免用现行的锚固链接件,即节约了大量支撑模板固定链接件,又节约了施工安装固定件大量用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期,使建筑节能保温与结构永久一体,真正实现了建筑节能保温,安全防火,安全防震,与建筑结构同寿命的一体化技术。

八、自固定现混凝土岩棉保温外模板的环保性

CX现浇混凝性复合岩棉保温外模板是由防火专用岩棉板(A),标准抗裂砂浆,标准玻纤网格布,经过工厂化生产,由专用自动化机械一次上线成型;原材料,生产制造过程无污水、废气、废渣、不扬尘、无噪音,该产品无毒、无放射性公害的绿色低碳新型建材;应用于建筑工程与建筑物同寿命,不做任何维护、维修或更换,避免了给城市造成多次投资或再次污染城市环境。总之该产品实现了保温防火、模板双功能,节约耗能,节约资源,抗自然气候侵蚀、施工工艺简便、缩短工期,不采取任何技术措施便能达到建筑节能75%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防火燃烧性能达到A级,是一种安全、节能、环保的新型绿色建材,是一种良好的绿色低碳环保建材,具有较好的广泛的应用前景。

篇(3)

一、引言

面对未来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的局面,我国基本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1]。需要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配合的居家养老模式,其施行关键在于提供适老化的居住环境。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老年人的居住场所均处于旧住区,无法满足适老化居住的要求。同时,旧住区内的建筑能耗问题也十分突出,亦成为阻碍低碳居家养老发展道路上的另一大难题。巨大的供需矛盾,不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旧住区的适老化与节能改造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城市旧住区的升级改造中,通过一体化的服务方式,将居住建筑的适老改造和节能改造统一起来,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要,又有利于环保、减少能源浪费。鉴于对旧居住建筑的适老改造和节能改造的一体化研究是一个创新性命题,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探索,而从价值链视角去审视的一体化改造的内涵及其关键环节,对其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视角,在构建了旧住区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存在于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难点问题,并对今后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建议。

二、旧住区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设想的提出

1、节能改造和适老改造的可行性

纵观现有的研究,笔者发现其分成了两个体系进行。对于建筑节能改造,主要涉及市场性质、发展阶段、激励政策、融资模式、评价体系与政府监管等方面[2][3][4][5]。对于适老改造,其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法律环境、专业化组织发展、技术促进、投资和融资、需求影响因素等方面[6][7][8]。尽管学者曾就不同角度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和研究成果,但尚未从诸多相似性中意识到两类改造服务存在向一体化改造发展的趋势,如这两种改造的对象都是既有住宅,且目标均是提升既有住宅的居住效能。

本文所设想的一体化改造,是从旧住区内老年业主为目标客户群而衍生出的,以新型低碳的生态化生活方式为主,涵盖了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环节,有完整价值链的基础设施改造活动。其包含了两种改造所涉及的工程技术内容,指完成后既能够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方便其日常生活的居所,又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建筑节能的技术实践。

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本文提炼出一体化改造所面临的四个难点问题。首先,政策法规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适老化改造和节能改造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发展节能减排和老龄事业的决心与愿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足,如在具体的有关建筑节能和适老改造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及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未给予明确的规定。针对一体化改造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导和管理体系困难较大,在于其涉及到的相关部门较多,立法与行政部门缺乏经验,没有事例进行规范研究等。政策上缺乏系统性、可操作的对设计、项目评估、融资、市场培育和监管等制度的规划,是节能适老改造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条件。其次,需求潜力亟待释放。如何从根本上了解居民的改造意愿,进而释放出潜在的需求,是一体化改造亟需解决的难题。但很多地方上仍倾向于拆旧建新,从意识上并不重视现有建筑的改造。旧居住区的改造服务市场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现有的节能或适老化改造服务,与住户的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三,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市场机制等问题,是阻碍改造服务的一体化发展的另一大障碍。一方面,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和适老化改造事业起步时间不久,尚处于市场形成阶段。适老改造项目建设资金仍主要以城区改造专项资金的形式由财政负担,面向广大老年家庭适老改造服务项目的多渠道融资途径和融资机制尚未开发和建立[7]。另一方面,从经济性考虑,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适老改造所需的成本费用数额较大,投资回收期限长。节能改造的投资收益受节能效果影响较大,且适老改造的投资收益尚不明确,以上原因使得企业对改造服务项目的投资意愿不高。

2、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应用前景

笔者认为,城市旧住区的适老化改造,无法实现类似养老地产的租售性收入,应将二者原有的价值链进行延伸和联结,以持续经营产生的收益为主要收入,注重后期多元化服务带来的利润增加和增值效应。经营主要包括老年配套设施内的医疗、基本生活(老年食堂和商业配套)、文化娱乐(老年大学)和临终关怀等。在结合节能与适老一体化改造价值链的上下游资源的思路下,改造服务公司可以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前期就介入整个开发过程,以项目为平台进行集中的融资、设计、施工和维护;后期社区养老机构入驻,提供介护、介住等服务。借鉴使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节能服务公司与节能主体签订合同,客户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的全部成本[9]。住户通过能源节约效益分摊部分养老服务费用,或支付适老化改造的费用。改造企业不但可以从原有的节能改造服务中获利,而且促进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未来如果能借助节能改造的或适老化改造试点项目同步进行一体化改造试验,以试点示范带动市场发展,将大大缩短节能、适老一体改造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三、旧住区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路径分析

1、旧住区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价值链模型

一体化改造的价值链是指将适老化与节能改造的整个过程视为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活动,并通过各个活动的相互协调作用实现最终产品的过程。从适老化与节能住宅改造管理的视角出发,其价值链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市场调研。市场调研能够使决策者充分了解改造市场,掌握主体客户群的消费意向,使方案设计及经营策略更加准确。住宅改造的市场调研也应该关注时机的选择,为投资作出适时调整。

(2)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对其进行财务评价及社会效益评估。此阶段需考虑改造服务的市场供需状况、建筑材料价格水平、施工方案技术水平、资金链保障及银行利率。

(3)适老与节能技术方案设计。专业的设计团队应在符合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原则和节能规范的要求下,进行详细的节能和适老化设计。规划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活区与活动区的布局、智能化水平等。

(4)施工建设及竣工验收。该阶段主要包括改造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一体化改造服务应以公开的形式选择能够满足项目要求的施工队伍,并对质量、进度及成本进行控制。当适老化与节能的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完工之后,进行竣工验收。

(5)一体化改造模式选择。我国现有的旧住区建筑节能改造一般由小区原有产权单位牵头,政府、建设相关部门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办公室三方,为此项目专门组建节能改造指挥部负责实施具体工作,而适老化改造尚无可循模式。

(6)一体化改造市场推广。市场推广主要包括推广渠道的选择、推广策略、定价策略、营销管理等。一体化改造的主要功能是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节能改造要满足低碳环保和节约能源的需要,在进行一体化改造的市场推广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特殊性。

(7)一体化改造的售后服务。一体化改造的售后服务包括物业管理及其配套服务。主要包括房屋修缮、节能设备管理、社区安保及景观环境管理等;配套服务主要是针对适老化住宅配建的生活服务、医疗及休闲娱乐设施等。通过物业管理和配套服务可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8)人力资源管理。在一体化改造的具体运营中,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各类人才的招聘、培训等。企业可以选择将不擅长的业务外包,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9)技术研发。技术研发工作在整个一体化改造价值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贯穿于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全过程。

依据价值链理论,根据上述旧住区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价值链的构成及其自身特点,本文将旧住区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价值活动归类为以下五个方面:

(1)投资决策活动,其主要涉及的价值活动为市场调研与可行性研究。

(2)前期准备活动,对住宅进行适老化与节能改造运营的实施做充分的准备,如项目的选址以及规划设计。

(3)工程建设活动,主要是对住宅的适老化改建和节能改建及之后的验收工作。

(4)市场营销活动,一体化改造必须要依靠独特的运营模式及市场推广,将其服务产品传递给顾客。

(5)售后服务,由于售后服务包括物业管理以及老年群体的养老、介护等其他服务,故将其单独归为一类。

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价值链是由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述五类是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项目价值链的基本活动,而采购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价值活动,共同构成了该价值链的辅助活动。

2、节能与适老化一体化改造的实现路径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一体化改造服务的业态复合性和管理复杂性特征显著。因此,针对其实现路径上的方法必须能产生充分增长的、比原有的更有优势的价值链。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借鉴先进经验,引导各方参与。发达国家城市中老旧建筑较多,经过数年的摸索实践,已经发展出符合各自国情的建筑改造模式,视野上已经从个别的建筑单体升级到周围环境、整个区域,对住区改造的途径与资金来源、参与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支撑体系[10]。笔者认为我国今后一体化改造服务市场的健全发展,可借鉴英国“伙伴组织”的经验,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组成三方协同的“合作伙伴”,并建立一套完善的与之相应的参与、协调机制。从价值链具体分析,参与方共六部分,分别是业主,旧住区内的老旧住宅业主是价值链的核心,整个改造服务价值创造的出发点;改造服务机构,一体化改造相关服务的提供企业等;政府机构,是一体化改造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因素,主要是法规政策等的支持,是改造事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民间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的、不同于政府与市场组织的、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特定使命与目标的社会组织[11],扮演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配合的角色,弥补参与各方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协作不畅,是整合资源以及服务最佳的传递者和共同的价值创造者;服务内容,找出针对性的根据不同顾客定位的服务,使一体化改造所提供的服务有别于普通的适老或节能改造;信息分析,搜集业主对于居住环境的各项需求,并且根据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服务质量进行不断地改善。只有通过多渠道的监管、协调和参与机制的建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发挥专业团队的力量,各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推动旧住区的节能适老改造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2)技术为先,带动系统化平台革新。旧住区的节能适老改造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重构,相比原先的单独改造,一体化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更为复杂。其研发和设计是对建筑材料科学、人机工程学、生态学等的综合运用,是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低碳环保的居住环境的系统工程。虽然现有的节能改造中使用的能耗模拟软件,如PKPM、DeST-h等对建筑改造后的能耗状况进行测算,能对各种改造方案进行评价。但是其功能过于单一,在参与设计环节的深度不足。建筑信息模型(BIM)以其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了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重新整合,使得当今建筑领域从设计到施工发生了深远变革。一体化改造依托BIM这个沟通建筑物设计、建造、使用各参与方的信息协同平台[12],参数化数据库和分析软件工具贯穿建筑全生命期过程的管理,可对系统上各个专业化的系统进行有效链接,如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回用系统、供热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使内部或外部的专业技术团队之间搭建了随时可以沟通的桥梁,免去了以往改造项目不能直观和动态的效果反映。随着市场对BIM技术的广泛采用,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将会不断整合,为改造服务更深层次的系统化管理平台革新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3)统筹思路,完善治理体系。城市旧住区的改造,广义上看属于城市改造的一部分。其关联面巨大而影响其因素繁多,包括环境保护、城市能源消费的结构,居住区长期形成的空间分异、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等。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在试点节能改造和适老改造时,可以采用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思路全盘考量本地区的旧住区改造计划。BMPs方法起初在国外用来控制地域范围大、治理具有复杂性的非典源类污染,而采用的各种具有特定设计标准和操作系数的设施或操作程序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而BMPs方法的工程措施主要依靠工程设施来控制各项节能或适老指标,如通过减少节能措施抵消安装电梯带来的能耗增加等;非工程措施是指用管理措施来达到控制目的,对于建筑节能方面,如对居民用电采用阶梯电价、用暖采用分户计量,处罚使用燃煤锅炉的小区等;对适老改造方面,如对没有达到适老化要求的社区,采取征收一定社会改造基金,用于补贴正在进行改造的社区。在对可选项目进行决策时,城市管理者可结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SUSTAIN),对各种BMPs治理项目的选址和布局进行优化模拟,有利于决策者在城市节能减排控制目标下达到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结语

随着我国以房地产为引导的城市开发向着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城市经营转变,城市旧住区节能适老改造一体化服务的价值空间逐渐凸显,传统的改造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价值链上新的增长点亟需开发,一个综合节能适老改造于一身的新型产业必将形成。本文认为,推动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服务的有序发展,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规范,使一体化的改造服务事业有规可循。其次,建筑行业内部应尽快出台结合两种改造的指导性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以加速新技术转化为产能。第三,改造服务企业必须以高效整合价值链为理念,以产品服务为基础、客户价值和企业利润为驱动,对价值链进行拓宽与升级。第四,制定激励产业化形成的经济政策,如项目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借助市场的力量,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以追求社会利益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DB/OL]http://,2013-09/13

[2] 刘继仁,郭汉丁,崔斯文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机理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14,(9)

[3] 杨茂盛,闫晓燕.基于物元理论的西安市住宅建筑节能效果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20:60-63.

[4] 赵延军,刘晓君,赵琰.住宅小区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的控制与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306-310.

[5] 刘玉明,刘长滨.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521-1525.

[6] 刘桦,刘倩.中外居住建筑适老改造事业发展政策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02:72-76.

[7] 刘桦,窦立军,李博.城市旧住区适老改造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13,05:41-45.

[8] 刘桦,李博.城市住宅适老改造需求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03:175-178.

[9] 郭刘桦,李亮亮.居住建筑的合同能源管理[J].城市问题,2012,02:85-89.

篇(4)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储能材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使得建筑内部的温度一直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之内,而且还可以通过储能材料及时存储太阳能,以备不时之需。关于建筑节能设计中储能材料功用的发挥程度的大小,还和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有关,并且还与储能材料的具体储能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案的可行性

现阶段,绝大多数建筑师都非常关心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从最初使用单一型的围护结构来进行墙体的保温隔热,发展到如今将太阳能和建筑本身的一体化节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建筑节能工程上的飞跃。建筑的一体化节能设计中,通过利用建筑的储能材料可以有效减小建筑节能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这里所说的储能材料一般是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的、能够很好地吸收与保存及释放一定的热量和冷量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的储能效果的高低是由建筑材料本身的比热所决定的。

一些经常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具有良好的储能功用,它们的统一特征就是具有非常大的比热性质,例如建筑材料中的石材、混凝土、砖块等,这些材料的造价并不是特别高,使用起来也极为方便,如若将它们的储能作用发挥出来进行能量之间的储存与转换,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小建筑的能耗量,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建筑结构构件别出心裁的使用功能,有力促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技术的新发展。事实上,这种设计方案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实施本方案都是有利的,但太阳能的实际利用效果与使用的材料性质、构造方式以及区域气候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与材料的关系

建筑的储能材料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热惰性,利用这一特征,可以对建筑物的昼夜温差进行有效地调节,从而大大降低室内温度的波动幅度,使人经常处于恒定的室温当中,通过此种方式还可以减少用户使用空调的次数和时间,降低空调的能耗,节约了能源。

相关的实践证明,建筑的储能材料的特性不同,储能效果就爱不相同,有些储能材料的储能效果在数小时,有些可以维持数天,还有的可以维持超过半年之久。储能的效果还取决于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的差异,例如有些地区的夏季日照时间比较长,冬季日照时间短,针对这样的地区恰好可以通过建筑储能材料的功能达到太阳能跨季节使用的目的。

常见的储能方式包括水箱储能、混凝土或者岩石空腔储能。这两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器具也极为简单。水箱储能主要利用一些比热比较高的物质来储存热量,例如经常用的有水、乙烯/丙烯乙二醇液等。这种储能方式需要妥善解决热流层化问题,这是因为来当储能箱中的液体被太阳能集热板中的被太阳光加热之后,还会和箱中的冷水产生一定的热量交换,从而又回到集热板进行二次循环。这样的过程要反复多次才能使箱体内液体的温度逐渐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加热的时间,可以基于热流层化原理,利用两个以上的水箱把冷、热水进行分离,以此来提高储能的效率。

利用混凝土或者岩石制成的空腔储能容器也可以将太阳能进行有效的存储。这种构造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围护结构,同时也是良好的储能体。虽然它的使用效率不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有效地将太阳能的广泛利用同建筑节能工程有机结合了起来,所以也可以作为简单易行的储能形式。这种结构的理想厚度要控制在25毫米到65毫米之间,不能过厚,体积也不能太大,否则就会相对延长它吸收太阳能的时间,也会延长其释放热/冷量的时间,使用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同时它也不能太薄和太小,否则会受到空气静压增高的影响,就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来进行热量的交换。

三、与气候的关系

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选用适当的储能材料,可以提高储能材料的利用率,这是因为建筑材料本身的蓄热(冷)能力同建筑材料实际的干密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建筑材料的干密度越大,材料在节能使用中的蓄热系数就越大,进而就有很强的蓄热能力,而且热量散失的速度颇为缓慢。反之,建筑材料的干密度越小,材料在节能使用中的蓄热系数就越小,蓄热能力也比较低,而且热量散失的速度还比较快。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依据建筑所处的区域气候特点来选择最为合适的储能材料。

一般来说,日温差低于6℃的区域在建筑方面不适合采用储能材料;日温差处于7℃到1O℃之间的区域可以采用储能材料,并且可以取得相应的效果;日温差大于1O℃的区域,需要使用蓄热系数比较大的重质建筑材料。这样可将区域太阳能的差异性的功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尤其是通过储能材料将太阳能分季节地储存,更加具有节能的战略意义,也更需要讲究技术策略,同时也要看到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所面临的资金与技术问题,而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能源利用达不到均衡的目的,只有不断提高可以水平,才能提高建筑节能的普遍程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的方案具有很高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实际应用中还要综合考虑建筑所使用的储能材料的特征与气候条件的特征,将节能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耗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琛.太阳能技术在农宅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7)

篇(5)

目前,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关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已经做出一些改善,但是二者缺乏有机结合,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的新策略,一体化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的改造效率,为国家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为我国城市既有建筑的抗震减灾与节能事业做出贡献。

1 我国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的现状

1.1 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紧迫性

国外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十分重视,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法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大量既有建筑虽然采取抗震加固措施,但存在大约20%~30%的建筑其抗震性能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此外,我国位于抗震设防区的7亿多平方米需进行抗震鉴定的既有建筑中,尚有70%以上未进行抗震鉴定。由此看见,我国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任务日益紧迫。

1.2 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逐年递增,其中建筑能耗所占比重巨大,据建设部统计数据得知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其中建筑直接能耗在我国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1978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27.5%(图 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图1 我国社会能耗总量与建筑能

2 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策略的提出

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的概念主要是针对我国既有建筑提出的,是结合新的历史时期既有建筑同时面临的抗震和节能双重迫切要求,一体化技术的提出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是解决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和节能的一个新思路和新策略,该策略的实施将提高工程改造效率、节约成本,符合我国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文主要从设计施工、质量验收、政策管理、材料选取等方面对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进行探析。

3 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措施

3.1 设计施工一体化

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的实施过程中,虽然二者改造目的有所不同,但前期工作内容相近,大量前期准备工作都是共有的,如均需进行现场勘查,调查现状与原始资料的符合度、与现行规范的符合度,需要对重要结构构件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对建筑整体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等等,工作繁杂,各项资源投入大。若能充分利用两项工作的共同点,实现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设计施工的一体化技术,可将前期大量准备工作合二为一,避免分次重复作业造成的人力、物力等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在施工时作为同一单位的两个分部工程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衔接,在降低综合成本的同时还可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两项工作相辅相成。

3.2 政策管理制度化

国家在宏观管理方面,可以对两项工作进行一体化并案管理,进行统一指挥安排,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既有建筑抗震防灾和节能的工作进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于既有建筑在新形势下其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应该达到的目标针对不同地区制定相应标准,使得加固和改造工作有可遵循的依据,又能避免“一刀切”的衡量标准。(2)对加固和改造成功的案例积极进行示范展示,将其经验进行推广,带动项目的进行。(3)国家应该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4)对于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减灾和节能改造项目相关部门应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验收检查过程的不良现象。

3.3 材料应用创新化

对既有建筑进行保温节能与抗震加固过程中,建筑材料是影响这两方面问题的重要因素。合理选用新型建筑材料,充分发挥其优良性能,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玻化微珠是一种无机玻璃矿物材质保温材料,表面光泽平滑,理化性能稳定,具有隔热防火、耐高低温、抗老化等良好性能,该材料无毒无害、无辐射,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高性能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工程中可用于墙体的修复和补强,效果较好。

4 结语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城市既有建筑的抗震减灾和节能改造任务已经迫在眉睫,而一体化技术策略的落实和推行将会有效提高工程的改造效率,可以节约时间、节省人力和物力。城市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在设计、施工和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已充分显现,该项技术措施将很快被业界认同,全面应用于我国城市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项目中。

参考文献

[1] Fema547.NEHRP techniques for the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S].Washington D.C.: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2006.

[2] 冯琪.基于性能的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J].山西建筑,2013(12).

篇(6)

今年来,地震对我国人民财产和安全造成巨大了损害,关于老建筑的抗震加固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既有建筑早年建设成本较低,抗震防护也无法达到目前我国的抗震标准,对老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必要;目前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人口的承载能力也在慢慢减弱,针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层和节能改造,不仅可以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而且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减少房屋拆迁和重建带来的环境破坏,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增层改造一体化进程,成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及增层改造一体化改造方案的提出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及增层一体化,是针对现代社会人们对老建筑关注,以及老建筑面临的防灾节能双重问题提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在设计,施工与质量管理等方面融入到老建筑的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中,将抗震加固增层和老建筑节能改造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改造进程。此方案的提出主要是由于建筑物改造耗资过大,而国家多建设资金把控严格,资金问题成为建筑物改造和抗震加固的主要问题。一般建筑物改造及加固都需要大批的资金及人力物力,如果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分批工作,则需重复施工,增加工作量,耗费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为了避免重复工作及资金紧张的问题,提出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和抗震加固,增层改造一体化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非常有效的办法。

二、老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增层改造方面的现状

1、节能改造的重要性。在我国,早期的老建筑一般建社标准较低,一些既有建筑不具备现代化建设的功能,一些老建筑构建使用的建筑材料使用寿命很长,依旧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许多老建筑紧邻城市商业区,周围出行交通方便,生活服务配套完善,导致许多业主不想房屋翻新或者搬迁,但是这种老建筑往往不能满足节能和采暖要求,所以节能改造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办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房屋进行修复和完善,保暖工作也可以短时间完成,节省了工作时间和人力,同时减轻了拆房带来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所以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迫切性。目前,世界各国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都非常关注,我国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也是门越来越关注,目前,我国一部门老建筑为砌体结构建筑,然而这些老建筑大多没有经过专的抗震设计及加固工作,根本无法达到目前抗震鉴定标准,一些20世纪70年代前建造的房屋,其中包括住宅,办公楼以及学校医院等,更要注重其抗震加固工作。一些既有建筑虽然当时符合抗震标准,但是旧的抗震设防标准存在过低或不符合当今抗震标准的现象,对于使用年限已超过50年,及质量低劣不符合抗震防护标准的房屋,要加紧排查,对其进行及时的鉴定与加固,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3、既有建筑增层的必要性。目前,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城市老化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负荷重的情况下,许多既有建筑物出现老化现象,大多需要进行修复和加固,如今许多既有建筑物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房屋布局不合理,层数普遍较低的问题。同时尽管我国以出台许多政策来缓解住房的问题,但住房紧张依然存在,所以目前,对既有建筑进行增层改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原有面积住房的容积率,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缓解人们住房难住房贵的压力,同时增层改造还可以节省城市建设费用,减少了建筑垃圾,建筑噪音等问题,是符合我国我情的重要举措。

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及增层改造方法及一体化优势

1、随着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国更加重视和加强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建设,并断完善抗震鉴定与标准,在我国既有建筑的抗震结构中,主要是由砌体和混凝土两种结构材料构成,由于既有建筑的地基承载力跟随时间在不断弱化,所以加固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成为抗震加固的关键,可对地基进行加大和加固处理。同时对于既有建筑中抗震承载力不够的框架及墙面,可采取填充及加框架梁,对裂缝用灌浆进行填补,同时也在房屋抗震加固过程中,采用减震技术等方法来减少震灾对既有建筑的破坏。

2、由于老建筑的设计和结构不同,一些屋面改造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目前老建筑节能改造最主要的就是屋面改造,一些老建筑节能减排采用在屋顶堆放绿化土进行房顶绿化,对于对一些原本设计负重小的老建筑,设计者一般会采取最简单的节能改造方式,加强对防水层的修复和建设等。如今,老建筑的节能减排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节能减排改造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屋面改造,如采取在外墙,外窗采用高效能系统设备,以及绿色照明等方式,老建筑的节能改造不能只注重房屋表面的修复,最主要的是切实结合建筑内在结构和建筑设计,将老建筑的节能改造落到实处。

3,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住房和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我国城市发展承载力下降的情况下,进行既有建筑加层改造十分有必要,如今既有建筑物的加层办法主要包括直接加层和外套框架加层法以及改变荷载传递加层的办法,直接加层法主要适用于有一定承重能力的建筑物,加层层数最好不要超过三层,而承载能力不强的建筑可采用外套框架加层法和改变荷载传递加层法。

4、一体化优势。在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及增层和节能改造中,都要在加固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改造并且增加新的构件,是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工作。如在抗震加固工作中,对原有结构中的破损或薄弱部分进行修补和填充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表层的清理和拆换等,加固结束后在抹灰和装饰工作过程中注重节能改造,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及节能加层改造,不仅可以节省工作时间,减轻人力物力资源,还可以节省建设资金,避免工期长,浪费的现象发生。在设计及施工设计方面,抗震加固与节能增层改造之间技术衔接性大,兼容性强,可避免分期重复作业,二次返工等现象的发生,但是要想两者能够有效结合,顺利完成工作,还要求工程单位在前期做好充足计划和准备,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和抗震标准,达到三方完美有效的结合,真正做到抗震加固与节能增层改造一体化。

四、小结

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增层改造一体化的开展,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建筑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真正做到城市改造中保护环境和节能改造,减少建筑垃圾及人们的住房问题,为我国既有建筑持续利用和改造贡献力量。同时笔者认为施工单位和要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更好的解决我国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培福.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7)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来讲,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随着我国对于建筑行业“节能省地”的进一步要求,建筑行业中关于节能的覆盖面和深度得到更大力的推广。尤其是随着部分已建建筑保温层质量通病的凸显,以及四川地震后对结构安全度的重新审视,保温与结构、节能与抗震、施工速度等问题成为建设领域关注的焦点。为了满足对于建筑行业的进一步要求,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结构体系也就顺势而起,被大家所熟悉和认可,并加以应用。

对CL建筑结构体系的概述

CL建筑结构体系是由CL复合剪力墙、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现浇楼(屋)盖连接而成的整体现浇结构,属于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其所具有的优点,在各种热工设计分区的不同抗震等级的新建民用建筑都可以被应用。CL剪力墙是CL建筑结构体系的核心构件,它是由CL网架板(一种钢筋焊接网架保温夹芯板)两侧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的一种兼承重、保温、隔音于一体的墙体。这种墙体在建筑物的外墙、分户墙以及一些有保温和隔音要求的墙体中被得到广泛应用。墙体中的CL网架板钢筋都是墙体受力的钢筋,而钢筋的直径、间距以及组合规格必须根据承载的要求来确定的,保温芯板的材质及厚度就要根据当地节能标准来进行采用。CL网架板是在生产车间由生产线根据图纸设计要求来进行定制加工的,而作为墙体受力钢筋、保温层于一体的部品就可以直接提供给施工现场。

1、墙体的构造

CL复合剪力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边缘构件(暗梁与暗柱),另一部分是墙身。边缘构件与普通剪力墙的形式相同,它的主筋和箍筋都是普通的钢筋,在现场绑扎制作好,并进行安装。墙身中有CL网架板,它是一种里面夹着保温板的立体空间结构的钢筋焊接网架。保温板的两边有钢筋焊网,钢筋焊网是由很多数量的三维斜插钢筋均匀分布连成一体的。钢筋焊网的间距和直径都是由计算来进行确定的,并且还要满足相应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2、材料的组合

CL复合剪力墙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混凝土、钢筋、聚氨酯、XPS、EPS等保温板材,它是现在建筑行业中最普通的建材,被广泛的使用。组成CL复合剪力墙的原材料和普通的剪力墙相比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是将上述材料中的本身使用方式和相互组合的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可以使它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并延长保温层的使用寿命,实现了节能和结构的一体化。

CL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

CL复合剪力墙的墙体节能形式实现了与结构的一体化。在节能形式方面,CL剪力墙的墙身采取了复合保温的这种形式,即保温层夹在两层同时现浇的混凝土层之间,其室外一侧为40mm~50mm,室内一侧为至少100mm。这样混凝土就可以把保温层严密地包裹密封起来,能够将保温层长期的进行保护。在节能效果方面,由于采用了复合保温的形式,降低了保温层对于选材及厚度的要求,这样传热系数就可以达到0.4w/(m ·k)以下,满足了不同的热工地区对于节能需要。在我们要对保温板的温度进行确定是,也需要考虑到斜插钢筋对传热系数的折减效应。CL复合剪力墙在节能方面,可以减少外保温的维修,减少建筑垃圾。而且CL剪力墙在抗冲击能力、防火能L力等方面,也比外保温有了更大的提高。

CL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与施工方法

CL建筑结构体系设计

严格来说,CL建筑结构体系也是属于剪力墙结构,所以它的受力原理是非常明显的。内力分析的话,也可以按照普通剪力墙的传统方式来进行分析。现在CL建筑结构体系的建筑模型和内力分析还是采用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AY进行计算,部分特殊构造可按各地《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相关规定执行。CL复合剪力墙在结构方案布置的时候,是用于外墙和楼梯间等一些需要保温隔音的剪力墙。剩下的一些内承重墙,我们可以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建筑物的高度选用普通剪力墙、十字形、L形等一些小墙肢。另外的一些构件,也都是普通的形式,用常规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和设计就可以的。关于承载力进行验算的时候,LC复合剪力墙的厚度取值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

第一种方法:把比较薄的一侧的混凝土给忽略掉,就用比较厚的一侧的混凝土截面厚度。可是比较薄的一侧混凝土本身的重量应该要当成荷载计算上。

第二种方法:考虑两侧混凝土协同工作,取混凝土截面厚度之和。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边缘件和墙体是一样厚、设置构造墙中柱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否则就用第一种方法。如果用第一种方法计算的时候,比较薄的一侧混凝土本身的重量要当成荷载输入,还要考虑到它的刚度影响,要进行周期的折减。关于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先不要考虑它的周期折减,分别按照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进行计算,得出二种方法第一周期的比值,然后在综合的考虑填充墙的数量、材料进行确定。计算完成之后,检查下计算数据,要满足相关规范中关于剪力墙结构如层间位移角、剪重比、以及有效质量系数等各项要求。

CL建筑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

其实CL建筑结构体系的施工和普通剪力墙结构的施工大体上是一样的,它们不同的地方就是CL复合剪力墙的施工工艺。这种复合墙因为它的两侧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一侧(比较薄的一侧)预制一侧现浇、两侧同时浇、喷射等方式。但是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施工的方法,都应该根据墙体密集型的钢筋焊接网架以及比较薄的混凝土截面原因,而采用粗骨料粒径较小的高性能的自密实混凝土或喷射用混凝土。

总结

CL建筑结构体系因为本身诸多的优点,从2003年正式的进入市场应用阶段到现在为止,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已经被业内接受和认可。现在我国对于节能政策的不断加强、提升,也使得CL建筑结构体系有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众多工程实践证明,该技术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为我国的建设行业的进步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DB13/T2000,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s].

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27

0 引言

由于医院分为若干科室,各科室病人流量及医疗特点不同从而导致了各科室对智能化施工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由于设计初期各科室有关人员参与度不够、想法还未成型,有可能导致智能化设计为有针对性,也为以后施工中的协调增加了难度。本文作者在某三甲医院新建医技病房楼智能化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中存在的协调难点、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如下:

1 信息点的数量及位置

在设计初期,设计人员对各科室的信息点(网络、电话等)进行了统一的设计,但由于各科室的人员、工位不同,有可能造成点位的位置、数量的改变,从而增加了工程量,如果点数增加过多,还有可能增加机柜的数量,从而提高造价。

2 住院区智能化施工问题协调

(1)病人呼叫系统。病人呼叫系统一般可分为两地显示,分别为护士站和医生办公室、医生值班室。具体区分办公室是否需要安装呼叫系统则需与院方协调。(2)患者信息显示系统。传统的患者信息显示为手写卡片插于床头、病房门口和护士站专用公示牌。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医院都采用电子显示装置,具有更新简便、信息同步的特点,但对智能化施工提高了要求。门口信息显示分机主要显示主管医生、护士、患者的有关信息,需要与院方沟通是否增加呼叫指示装置或与走廊信息显示装置连接,实现呼叫信息的同步显示。护士站的主机可作为该护理单元呼叫、信息显示、病历存储的主机,建议操作系统为开放系统,有利于增加新的功能。(3)护士手持的电子终端。护士手持的患者情况电子记录仪,在传统的情况下为纸质文件形式,如果院方有要求,可升级为电子终端产品。

3 医技科室及厅、堂的智能化施工协调

(1)医技科室智能化施工协调。医技科室具有功能多、科室多、设备多、人员流动量大的特点,比起病房区的智能化施工协调的难度要大。医技科室主要包括放疗科、超声影像科、麻醉科、药剂科、检验科、病理科等科室,尤其超声影像科、放疗科、检验科等有大型设备的科室,在施工中一定事先与院方协调沟通是否涉及到信息点的排布、设备的信息联网、叫号系统的设置位置、要求等问题。(2)厅、堂的智能化施工协调。这里的厅、堂指的是输液大厅、门诊大厅、休息大厅等大型功能性场所。此类厅堂的特点是人流量大、环境嘈杂,与各专业施工交叉大。输液大厅、透析大厅的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患者呼叫系统、设备带等系统均要提前与院方协调确认有无变化及特殊要求。

4 手术室的智能化施工协调

手术室是医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智能化设备最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的区域划分明显、作用分配清楚,所需的智能化设备也有区别。

(1)家属等待区,家属等待区一般会设置有手术情况播报,主要显示患者所在的手术间号、主刀医生及其它手术信息。该播报设备可采用显示屏滚动播放,主要与院方协调显示器的块数、设置位置、播放信息的区分等问题。谈话系统可通过麦克风实现手术医生与患者家属的交谈。(2)手术室。手术区域也有明确的功能划分,一般分为准备区、手术室、走廊、污物通道等区域。一般手术室为净化区域,这要求智能化施工单位与净化施工单位进行配合,并与院方确定走廊显示屏的位置、信息点数、联网要求、区域内呼叫等问题。要求智能化施工单位与院方协调声音、图像的采集角度、采集要求等问题及设备联网问题,并与灯塔厂家确认灯塔信息点数量,预留出足够的点位,防止二次返工造成损失。

5 监控、门禁等施工的协调

(1)医院大楼作为公共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很有必要,一般院方会要求无死角监控,这就对智能化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确定摄像机的位置是否合理,怎样才能做到摄像点位最少化,图像传输的路径等问题,均应提前与院方沟通协调。(2)门禁系统的前期协调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因为对建筑布局或使用意图的改,有可能对原有的门禁位置做出更改,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将门禁系统进行统一整理,请院方确认,确有改变的位置应及时做出更改。

6 其它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设备均可进行联网监测、控制(或只监不控或进行监控)。如外景观照明、通风空调系统、消防系统、各科室能源监测等,这些都需要提前了解院方使用意图,本着方便、可靠、准确、易维修保养、可扩展的原则进行深化设计并取得院方认可。

7 协调方法探讨

(1)二个服从。业主要求与项目部要求不一致时,且业主要求不低于或高于国家规范要求时服从业主要求;业主要求与项目部要求不一致但业主要求可改善使用功能时,服从业主要求。(2)三个制度。定期例会制:定期召开与监理、业主碰头会,讨论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问题,理顺每一阶段的关系;预先汇报制:每周确定统一时间对下周的施工进度计划及主要施工方案和施工安排,包括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一书面形式向业主、监理汇报,便于监督;合理化建议制:从施工角度及以往施工经验来为业主及时提出各种提高质量、改善功能、消除隐患及降低承本的合理化建议。(3)协调时应注意的问题。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按规范、规程办事,讲究科学态度,及时向建设单位汇报工程实施状况、实施结果和遇到的困难和意见,以寻求对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有效解决办法。利用工作之便做好本单位的施工宣传工作,增进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本单位的理解,以自己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工作去影响和促进各方工作的协调一致。

总之,一个建设工程的各个参与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建设单位为核心,各单位应在做好本工作的前提下,开拓思路、进行事前控制,发现问题积极协调、努力解决,就很有可能做出一个让甲方满意、社会知名度高的工程,这对本身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莫大的好处!

篇(9)

引言:关于建筑物防雷很多刊物上有很多论述,笔者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角度在设计施工上,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作简要论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在节能建筑中已广泛应用,我国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执行《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更为我们设计、施工提供了法律依据。

太阳能建筑的建筑形式

采用普通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集热器安装在建筑屋顶上;

采用特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集热器,作为天窗材料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上;

采用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集热器作为幕墙,安装在建筑物南墙外立面上。

太阳能防雷

众所周知,现代防雷系统应分为三部分,外部防雷、内部防雷和过电压保护三部分。这三部分互相配合,各行其责,缺一不可。太阳能防雷也不例外。

民用建筑中太阳能的使用大部分为上述三种形式的第1、3种形式。

外部防雷:外部防雷是直击雷的防护。

1)、对于太阳能建筑形式的第1种情况,由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国家标准,太阳能集热器水箱外壁厚度为2.5mm。按照GB50057-94(2000年版)第4.1.4条规定,不能直接作接闪器;参照GB50364-2005第6.3.4条规定,支承太阳能的金属支架与建筑物接地系统应可靠连接。

笔者认为屋顶成排太阳能相邻金属支架应互相连接,并在集热器上部15cm以上作避雷带,然后与建筑物避雷带形成一个整体作为接闪器。

对于单个太阳能可采用避雷针防护,但应采用滚球法确定,并且避雷针和热水器集热器的距离不应大于0.5m。

对于太阳能建筑形式第3种情况。

由于它设在建筑物外墙上,对二、三类民用建筑物防侧击雷的设置应按照GB50057-94(2000年版)第三章作为依据,将固定集热器的金属构件与建筑物金属外窗一起,每三层作均压环,竖向与避雷带引下线连接。

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指对雷电波侵入的防护,其技术措施可分为屏蔽措施,均压等电位措施和防间络三部分。

屏蔽措施

现代民用建筑大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建筑物内钢筋、金属构件、金属门窗等相互连接成一体与防雷专用引下线相连接,整个建筑物就形成了一个法拉第笼,并与地网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形成初始屏蔽网。

等电位联结

JGJ16-2008第12.6.6条规定,民用建筑物电气装置应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并应在进入建筑物处接向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包括PE干线,电器装置中的接地母线等。太阳能用电作为建筑物内用电一部分,理所当然地进行了总等电位联结。

3、过电压保护

为抑制传导来的线路过电压和过电流以及对等电位联结网中无法使用导体直接连接的部位实行等电位联结,应使用过电压保护---电涌保护器(SPD)保护。

根据GB50364-2005第5.6.2条和GB50057-94(2000年版)第6.2.1条要求,对于太阳能集热器电辅助加热部分,由于线路由室内向室外引出,其防雷区可分在LPZ1区和LPZ2区交界处,可安装第二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宜小于5KA(8/20ms)。

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广泛推开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规划、设计、施工。只有将其防护做到安全可靠,才能更有利于一体化的健康稳定施行。

篇(10)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86-02

建筑节能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2012年,在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的“节能减排”大环境下,建筑节能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建筑节能对今后国家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建筑节能

改革开放,国家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建筑要消耗大量的木材、钢材、砖石和矿物材料,造成森林的过度砍伐,带来土地的破坏,大大破坏了自然环境。住宅与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和家用电器等设施消耗占三分之一能源。

建筑节能是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某种意义上称作“提高建筑中能源利用率”。也就是说,建筑节能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能,而是积极意义上的提高利用效率。

建筑节能就是在能源和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同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创造健康、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和目标,建筑节能应该是:冬暖夏凉。由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采暖空调设备性能愈益优越,建筑环境将更加舒适;通风良好,空气经过过滤后,新风“扫过”每个房间,换气次数足够,空气清新。在围护方面,包括建筑物外墙外保温、屋面保温、改善门窗的热性能和密闭性。必要时,还有楼地面保温。

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外墙的保温隔热,门窗的节能和屋顶的保温隔热等技术措施。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起步于北方采暖地区,过去的围护结构外墙节能技术主要是针对黄河以北地区,重点是降低采暖能耗,采用的技术及理论主要是EPS材料保温技术。一般采用外保温复合墙体,它是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如聚苯板等)组成复合墙体,其通用做法是将聚苯板粘贴,钉挂在外墙外表面,覆以平行网布后用聚合物水泥砂浆罩面,或将岩棉粘贴并钉挂在外墙外表面后,覆以钢丝网,再作聚合物罩面,也可以将玻璃棉钉挂在外墙再覆以外挂板。这种外墙存在着表面裂缝、空鼓和脱落等技术问题,对于保温材料、网布等诸多因素要全面考虑。这种技术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性,多在北方地区适用,而对于现在迫切需要扩大建筑节能工作的夏热冬冷地区来说,急需一种新型的节能复合外墙。对于住宅建筑而言,门窗的面积占建筑护结构面积的30%左右,而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差,是冷风渗透主要通道,门窗的能耗约占建筑护结构热损失的50%,改善门窗绝热性能,对实现建筑节能十分关键。

二、节能保温建筑材料

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是由粘结层、保温装饰成品板、锚固件、密封材料等组成。不仅适用于新建筑的外墙保温与装饰,也适用于旧建筑的节能和装饰改造;既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也适用于住宅建筑的外墙外保温;既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也适用于南方炎热地区建筑。

1.产品优势。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是置于建筑物墙体表面的保温及装饰系统,保温效果优良并且长期,冷却作用少。从系统设计,到主要原材料、配套材料的选购,到无尘车间全自动化生产、加工工艺,到节点冷却处理到施工细节,按65%建筑节能设计要求进行,比传统节能保温的施工做法有着更多、更优的保温隔热功能。

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将建筑、保温真正一体化: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作为装饰、节能与建筑一体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相似相容的粘贴体系和与凹凸式固定体系的主体固定方式相互配合,并在空气层处理体系和防水体系的长期协同下,形成与节能、装饰与建筑的一体化整体美观效果。

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稳定性好:相似相融的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各组成由于通过粘结、机械等化学或物理的方式,结构成分之间比较相似或接近,因此,即使在温变、日照、雨水、霜冻、严寒、高温、酸碱等恶劣环境下,都能保证系统稳定性。

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科学独特的系统内部构造,与建筑主体的微观运动保持和谐。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配套材料、异型构件以及通过配套工具等,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系统设计无空腔技术、呼吸技术、防水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应用,让整个系统通过科学的系统内部调整,与建筑主体的微观运动保持和谐共处。

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使施工难度降低、工期缩短: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保温效能非常好,锚粘结合的锚固方法、节点及冷却设计的处理减少了节能损失,因此,特别适应在气候恶劣地区如东北、西北等地建筑节能的应用。

2.安全保障。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具有六防的安全保障:防掉皮,防脱落,防连带,防火,防雷,防震;每两年定期检查,系统设计,从主体材料到配套材料到施工工艺到具体施工各个细节,按65%建筑节能设计要求进行,比传统保温的施工做法有着更多、更优秀的保温隔热功能。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长期装饰有三防功能:防裂防水防污染。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三防体系的设计不仅保证初装的装饰效果,而且通过十字架及刻边槽的专利技术,使节能保温装饰板与建筑体切实连为整体,更保证了长期的装饰功能与节能保温性能。

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满足业主和设计师的理念,让建筑成为艺术。外墙装饰早已不仅仅满足于开始的保护、简单装饰功能,而演绎成为了业主的形象代表,对于有追求的业主更是成为了艺术的表现。

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轻质而强度高: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重量非常轻,每平方载体重量不到12kg,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建筑体的重量荷载,加之安装工艺简便,与之配套的材料体系也都比较轻,因此,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非常适合新、旧建筑物外立面广泛使用。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板面平整度比传统保温做法更简单、保温效果更好,远优于普通、传统保温做法。由于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板面本身强度高,整体结构相融性比较好,不会产生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温变、日照、雨水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形变,因此,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板面平整度较好。

长期寿命: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是30年以上装饰寿命,并且维修更换快捷方便。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表面装饰层采用超耐候的氟碳涂层,因此具有30年以上的超长寿命;由于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稳定性,以后如有颜色更换,直接在建筑装饰层喷涂或更换即可。

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标准化保障品质同时,更保障品质的均一性、高装饰性。工厂无尘车间全自动化的生产以及标准化、规范化的精心操作,保证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无尘化,避免了以往离散技术所带来的品质的不稳定性,从根源上解决质量、安全、品质、保障及稳定、成本等问题。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不同于以往的产品研发,企业一切从设计开始,因此,所有问题都是从源头解决,从客户的刚性需求和舒适度需求综合考虑,完全可以满足客户要求的品质保障、节约成本等。

三、绿色环保建筑

建筑节能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传统的石材外墙高档美观,但是其价格昂贵施工繁琐,且施工安全系数较低,受制于矿山生产量,而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石材装饰效果也很好,且施工周期较短,预算更低。薄抹灰涂料或面砖系统,或面层开裂,或渗水,无法清洗,无法修补,导致楼房变成危房,如果用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就会使旧房变成新房。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

2.开发生产“绿色建材”。“绿色建筑”需要“绿色建材”,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就是新型的“绿色建材”。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只要一次购买,一次安装,外立面的装饰效果和保温功能就可以全部完成,简单,安全,高效。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实现了涂料成品化,保温成品化,而且最终实现了涂料保温一体成品化,以及铝板保温一体成品化和石材保温一体成品化,彻底解决了传统涂料+保温永远无法解决的开裂难题。100%适用性,无论是严寒的东北,还是酷热的华南,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节能率都能满足国家强制节能规定。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饰面层的高耐候性更足以抵抗酸雨、盐雾等的侵袭,并且透气,防潮,抗紫外线,不发霉,不变色,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对工程的作业环境非常宽容,施工非常简单,可以广泛使用于新建工程和旧墙翻新工程。TS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优势和价值表现在:质量更高,轻易获得手工作业永远无法达到的效果,大幅提升工程项目的品质。工期更短,涂料保温一体成型,完全消除了交叉施工的不确定性;只需传统工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工期;加快房屋上市,赢得销售先机。成本更低,与传统铝板,石材相比,功能增一倍,成本减一倍;耐用25年。翻新和维护成本更低。

总之,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徐占发.建筑节能技术实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 全球网络安全 下一篇: 网络交互的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