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范畴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管理范畴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共管理范畴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describes the scop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Final analysis of project management issues and solutions, and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measures;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管理

所谓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进行管理。其中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工程项目在设计完成之后,施工开始之前是进行工程招投标的阶段。通过招投标一是引进竞争机制,二是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工程招投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和施工招投标两个方面。通过招投标开发商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设备供应商,这对工程项目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招投标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1对施工单位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应进行实地考察防止施工质量低劣、财务状况差、信誉差的施工单位混入投标单位之列。施工队伍的优劣关系到建设单位工程造价控制的成败。因此,要求施工企业具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它不仅使施工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实现高效、优质、低耗,也使施工企业能够有实力在工程造价上给建设单位合理的优惠。

1.2严格制定工程招标条件,认真编制工程标底和标书,做好评标定标工作工程招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招标书条款应严谨、准确和全面.工程造价及相关费用应尽量包死,少留或不留活。要编制好标底,有条件的单位应尽量自行编制,工程标底要保证质量,把工程标底控制在合理造价的下限。应反复审查造价水平的合理性,是否在投资控制的范围内。

1.3合理低价中标业主方对项目的“合理低价”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意竞标。业主对项目建安工程造价成本应随时掌握好。

1.4抓好合同管理,避免工程索赔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施工单位采取“低价中标, 索赔赢利”的工程承揽方式.作为业主方就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以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另外,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合同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工程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1.5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如若条件许可,每一项目尽量安排两家以上的施工总包单位进场施工。一是在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方面有可比性,容易激发起施工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便于甲方和监理单位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万一有一家施工单位由于工程质量、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需要被清退出场,另一家施工单位也能很快组织施工力量,不至于对工期造成太大的影响。如若只有一家单位施工,即使施工单位素质很差,但由于工期、施工组织等方面的原因,甲方很难下决心将施工单位清退出场,在工程管理中常常陷于被动。现场项目管理,必须树立监理权威,一旦施工单位进场,甲方人员尽量避免和施工单位直接接触,尤其不要绕开监理和施工单位直接进行业务上的协调和沟通,甲方和施工单位之间的一切联系和沟通必须通过监理这一中介,甲方现场管理人员不得干涉监理的正常工作。同时赋予监理现场罚款有限自用权,施工单位不合格人员及不合格施工单位的清退出场权等,尽一切方法调动监理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监理在工程进度控制、安全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及合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减少甲方管理人员,节约管理成本。

杜绝投资浪费,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尽量减少设计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或使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其次,认真处理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对于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业主方现场代表、总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方为有效。二是要严格现场签证管理应建立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明确工程、预算等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职权、分工。确保签证的质量。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的发生。

2我国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2.1投资方存在的问题

2.1.1投资方忽略明确具体责任人的意义,导致在工程出现质量、进度等等问题时没有人承担责任。

2.1.2管理上不科学。由于一些人为因素,投资方对工程质量以及工期管理等方面出现漏洞,导致投资方对工期计划制定不合理,对工程质量控制不到位。

2.1.3对投资控制的措施不力。投资方在工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控制投资。控制投资应该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阶段在节约投资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设计方案的制定、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设计和设备的选型这每一个阶段都可能节约大量成本。但是目前在工程管理中,投资方往往是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去控制投资,忽略了设计阶段的控制。

2.2工程设计方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重技术轻管理,这是工程设计方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的设计院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即便有的设有项目经理,却以往往以向客户收取设计费和给设计分包控制付款作为主要任务,应有的作用根本就没有得以发挥。只重视技术因素而没有系统的工程管理体系又给工程设计方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2.2.2设计方的的组织协调工作还需要改进。设计方工程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协调参加项目设计工作的各个单位。通常一个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往往会有很多的单位参与设计工作,难免会有些不同的声音,在进度目标、质量目标的实现等方面的实现往往也存在很多的困难。在国外,如果有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设计,通常会选择聘请专业的工程管理公司进行协调管理。

2.2.3设计方应该自行保证设计的质量。设计方的工程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证设计的质量。而我国目前的设计质量主要是靠设计监理来保证,不仅违背了国际惯例,同时还不利于设计方设计质量的提高,更影响了我国设计行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2.3工程施工方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施工过程中缺乏质量保证体系。施工方在工程管理中的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质量管理。在国外,施工方保证施工的质量。 《建筑法》中也规定了施工质量事故的第一责任人是施工方。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时候是由监理方负责了本应由施工方承担的任务,如果出了工程质量问题,就会首先去追究监理方的责任。某种程度上容易导致施工方放松对施工质量的管理。

2.3.2缺乏对工程管理咨询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国外,施工方的工程管理经常会聘请专业的人士来完成,但是在国内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施工方在某些的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在组织协调、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工程管理方面却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常常会对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聘期合适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负责工程管理,则完全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

3关于加强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管理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等。管理工作制度主要是对工程计划、技术、劳资、物资供应、人事和财务等方面作出的有关内容、程序、范围的规定。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程度决定了工程的现代化管理程度。责任制度是对工程的每个部分和每个成员的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相应的责任要求以保证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

3.2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实现工程项目的动态控制动态控制是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和动态控制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在工程中对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动态的比较,从而发现工程实施工程中的偏差,并且及时的进行纠正。动态比较需要收集、存储、和处理大量的工程数据,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比较的的效率,整体上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3.3重视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程管理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施工方的工程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设计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管理、经济、合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工程管理人员的服务要想得到设计方的认可,就要求其能力必须超过一般的工程师、建筑师。但是目前,国内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工程管理人才还相当的少,需要大力进行培养。

3.4加强施工方合同管理施工方的工程管理包括有质量管理、合同管理、资源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以及组织协调等诸多方面。除了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外,其他各方面的管理任务所涉及的均是我国施工企业比较擅长的经济手段或是技术手段。而合同管理又是直接的关系到施工方盈利与否。因此,加强施工方的合同管理对强化我国工程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同管理不只是简单的合同谈判、合同文本的起草,还包括合同签订后的履行以及违反合同的索赔工作等。

篇(2)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工程管理,就是以工程为管理对象,进行一些详细的监督与规划。工程来源于西方的国家,具体是指相关专业人员应用科学原理,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改造使其最大程度的为人类活动提供便利的一项专门技术。工程管理主要根据专业人员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而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而进行的有效的工程质量的管理。

1.工程管理的范畴

一个建筑项目的具体实施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前期准备、建设施工以及实际投产这三方面组成的。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环境如何改变,工程管理一直都能在建筑施工中占有关键地位,它的管理范畴对施工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研究一下工程管理的范畴。

1.1工程管理的前期准备

工程管理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项目的提出、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评审决策。首先,一个全新项目提出来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现实状况、自然与地域条件、地域的人文环境等方面。还要考虑到项目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自然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件的具体联系与影响,要根据它们权衡利弊,做出准确的判断。其次,就需要考虑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在宏观方面,项目应该能够实施,而在微观方面,还要对工程的技术方面、投入资金的多少进行更为详细的估计与计算,来分析项目是否能够实行。最后还要对项目进行评审决策,主要评审方面是判定选取的数据资料是否能达成项目完成的目标。评审这一环节特别重要,它直接会影响到项目的最终水平的高低。

1.2工程管理的建设环节

建设环节包括三个方面,工程设计与准备工作、合同的谈判与签订以及调试这三个环节。首先,在在进行项目的可行性之后,就要具体设计项目了,主要包括项目涉及到的环节,项目中能运用到的设备等。然后,就要仔细阅读项目意向书,根据它来设置施工方案,只有将施工方案规划好,施工才能得到顺利完成的保障。在施工时,还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来对原方案中不合适的地方进行更为合理的更改,这样才更能促进施工的顺利完成。方案确定好之后,还要对设备进行调试,施工过程中的不好用的设备都要用新的设备替换下来,这样才能为施工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整个过程都顺利的有效的进行下去。

1.3工程管理的实际投产

工程管理的实际投产包括投产之前的准备以及具体的投产过程两个环节。在项目的可行性探究完成后,就要对投产进行一些准备了,例如项目工程的资金投产;项目施工过程中运用到的设备投产;对施工人员的训练投产等。这些投产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之后,就可以对项目的具体实行计划进行投产了。

2.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致使我国也正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因此,我国的建筑业越来越多,具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在规定的外观满足要求之下,工程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工程项目的管理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想是项目达到更高的标准,就必须将工程管理的水平提升上去,这样才会使项目的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经济效益都能够符合标准,促进项目管理的前进与发展。

2.1减少建筑行业问题的产生

据多年的研究与观察,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都飞速发展着,但是由于涉及的深度不够,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由于西方的建筑历史久远,所以我国许多建筑都模仿西方的设计,而没有的特的创新设计;一些产业为了图方便,就使用雷同的结构,造成建筑与当地的实际环境非常不和谐;在建设过程中,资源的配置也极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建设行业的发展,要对其进行投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所以,工程管理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监督与检查,很好的杜绝不合理的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而工程管理减少了建筑行业问题的产生,加强工程管理,就是促进了项目的平稳发展。

2.2对各项收益起决定性影响

工程管理是工程技术、管理学科、自然环境等几大学科组成的一项技术。它对项目建成的各项收益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一些地方对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他的发展一直都停滞不前,针对这类问题,政府就要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可以颁发一些法律文献,让各行各业的人员都重视工程管理,同时还要让有关部门采取一些宣传措施,这样使工程管理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与此同时,还要建设一些独具特色的专业团队,来对工程的质量及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对错误进行更正,对设备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还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及建设投资的回收,减少了项目投资的风险。

3.发挥工程管理重要性的途径

3.1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要注重

在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重视施工的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首先,管理者要自主的阅读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对专业知识学习与探究,提高自身对于工程管理这一门技术的认识。同时,国家还要做出相关的措施,就是对工程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一些规范,同时还要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从而提高工程管理者的重要地位,加强工程管理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3.2对施工的质量管理要注重

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是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时项目工程的数量会有所增加,这时就会造成设备投资的增加、施工难度的增加、工人的工作量也会得到增加,但是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投资,就偷工减料,压榨工人,这种行为是要被制止的,这就需要工程管理对质量管理的注重。只有对质量的管理加强,才能更好的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而减少意外事故的产生,还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促进工程管理的实施与推行。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管理,通过上文对工程管理的范畴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的描述,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工程管理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要注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这样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工程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使我国的建筑更加独具特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参考文献

篇(3)

在接连不断的品牌危机中,跨国公司的危机管理为什么显得如此脆弱?这些危机事件对日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重新审视全球品牌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品牌在新兴市场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因为他们不但是先进技术工艺(品质的保证)的代表,还是先进生活方式(个性与主张)的代表。与之相应,多数中国的消费者对西方文化、西方生活方式、西方审美与消费流行思潮推崇备至。年轻的感性消费者对代表西方文化元素的商品趋之若鹜,理性的消费者对全球品牌的质量坚信不移,渠道对全球品牌不遗余力支持,政府和市场监管机构也对全球品牌信任有加……

这种文化上的绝对强势让跨国公司一度轻易地征服了新兴市场的思想界、传媒、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掩盖了它们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众的自我意识和文化信心逐步得到恢复。伴随着“偶然事件”的发生,舆论从极度的推崇变为失望,最终变成对这个群体行为的整体关注和反思。这让公众更多地看到了“偶像们”早已隐藏的诸多问题,跨国公司开始支付企业声誉被透支的代价,甚至出现对这个群落的集体批评。

跨国公司拥有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传说

“危机管理”一词原本来自跨国公司,这个领域的引经据典原来几乎都来自跨国公司。但在现实中,多数跨国公司的危机应对都显得如此脆弱,难有作为。

从杜邦特富龙到宝洁的SK-II,皆凸现了系列缺陷:跨国公司的危机公关反应速度迟钝、推卸责任、媒介舆论几近失控、专家意见人士管理缺位、权威支持运用不当、社会心态判断错误等等。

反观中国一些本土大企业的危机处理,则不乏精彩之笔。如蒙牛针对竞争对手的对抗公关危机、创维的陆强华事件与最近的黄宏生被传讯事件、海尔、TCL对质疑的反应等。他们的反应速度、媒介预警能力、舆论议题和方向的把控能力都已经远在跨国公司之上,扁平快速实效的危机处理架构也超过了跨国公司的组织保障。

事实上,跨国公司拥有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仅仅是一个传说。和本土企业相比,不少跨国公司一直是中国市场的宠儿,没有面临过这些企业经常面临的恶劣生存环境和复杂的发展局面。很多国际大品牌和知名企业高层头脑里,防微杜渐的风险意识越来越薄弱。

直到这次大面积危机之前,很多跨国公司负责危机管理的高层都是分管政府关系背景的,而不是媒体关系专员。因为,此前很多跨国公司习惯性地认为,在中国出了问题,政府一锤定音就解决了。

这样的思维模式,10年前也许在中国行得通,但今天已经不是这样。

建立高端公信力

但是,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同样在提醒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本土企业一如果在全球其他地区的中国企业面对同样的危机我们的表现能更出色吗?

一种观点认为,今年跨国公司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搞双重标准,不尊重中国的消费者造成的,而中国企业在走向西方时不会存在这方面的潜在危机。

但事实上,尽管本土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时可能“更加尊重”西方的消费者,但依然会因为双重标准面临更多的危机。

对大多数西方人而言,中国市场是不成熟的经济体,不但消费者不成熟,连技术、标准、检测方法甚至企业的公信力都不如西方。WTO谈判时,美国代表甚至提出经过美国监测的肉制品在进入中国时不需要监测,理由是中国的监测肯定没有美国严格。

在今年的一系列事件中,很多跨国公司一再宣称他们执行的是“国际标准”,不少公司的声明透露出这样的言下之意:我们的产品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没有问题,在中国有什么不放心的。这种心态下,自认为自己代表先进,代表潮流才是关键,不尊重当地消费者导致危机只是表象。这样的心态同样会让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面临诸多的潜在危机。

所以,进入全球市场的中国品牌必须做好准备,必须为赢得认同付出更大的沟通成本和时间。

以舆论为中心

如果说跨国公司以政府为中心的危机公关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中国企业在进入西方市场时更应该建立多重沟通的组织保障,尤其是与媒介舆论相关的沟通能力。  尽管联想、海尔、中海油等公司已经开始了建立海外媒介关系的尝试,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在海外成功地大规模运用舆论支持来获得自己商业计划成功,更不用说将公关纳入战略管理的范畴,全面建立起全球的媒介预警能力、疏导能力、议题引导能力等关键公关能力。

篇(4)

2.规范的薪酬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读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行为的积累最终会演化为实际的肢体行为,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对于某个人、某件事不满意,那么他一定会在心理承受能力到达极限后释放出来;相反,员工若很满意自身的工作,那么他也一定会付诸实际行动,只不过是向好的方面。同理,企业薪酬管理也是如此,企业要使对薪酬管理不太满意的员工转变心态,由消极变得积极;要使对薪酬管理满意的员工把这种积极的心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当然,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制度时一定要把员工的意志考虑到其中。

二、企业薪酬管理规范性对员工的消极影响

1.降低员工工作效率,影响企业效益。当员工对企业的薪酬管理不满意的时候,必然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打着消极情绪工作的员工,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企业的效益必然会大打折扣。一个企业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盈利,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捷径就是让员工拥有积极的工作状态,这就需要加强企业薪酬管理的规范性。

2.增加员工的流失率,造成企业人才的缺乏。优秀的人才对工作,对企业的要求越高,对薪酬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混乱的企业薪酬管理必然会使他们对企业的前景产生失望感,随着时间和这种管理的持续,他们肯定会选择离开,因为他们优秀,所以他们不害怕失业。相反,应担心的是企业自身,优秀人才的流失会造成企业人才的断层和缺失,其管理也会越来越混乱,最终走向效益流失,甚至破产。

三、如何科学规范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1.坚持公平性原则。公平和公正的对待所有员工是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薪酬管理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关系到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公平的企业薪酬管理与员工的绩效是直接挂钩的,而绩效是衡量一个员工工作的重要指标。所以,公平的薪酬管理制度才是保证绩效的重要手段。

2.坚持科学的考核管理制度。考核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前提和重要环节,企业只有健全科学考核管理制度,才有可能将薪酬管理做到公平、公正、科学、规范。而考核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可以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价值,提升员工的自我工作信心。

3.坚持薪酬管理透明性原则。这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薪酬管理并不是管理者的事,它关系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企业员工有权利知道薪酬管理的方法和流程;同时,透明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免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篇(5)

(1) 从自然范畴来讲:天气、地质、气象;

(2) 从生命个体来讲:身体、心理、意识;

(3) 从后勤服务来讲:饮食、住宿、行走;

(4) 从教育过程来讲: 教育、做事、活动;

(5) 从管理过程来讲:标准、责任、效果。

2. 怎么管或怎么做

2.1 建设好保障体系。

(1) 硬件(基础设施):配备达到标准、操作符合规范、检鉴科学、配备到位。

(2) 软件(管理):制度要健全、职责需明晰、管理要常态、形成机制。

(3) 要求:执行《基本规范》《日志》《管理规定》《基本规程》等各项制度。

2.2 构建并落实好预警机制。

(1) 分级预警:国家预警、省预警、市预警、县预警;

(2) 季节预警:春季预警、夏季预警、秋季预警、冬季预警;

(3) 重要时段预警:春游预警、考试预警、集体活动预警、开学放假预警、雨季预警、社会实践活动预警等;

(4) 突发事件预警:洪水预警、泥石流预警、雷电预警、低温预警、风灾预警、雪灾预警、传染病预警、意外伤害预警等;

(5) 作用:要做到事前告知、事前防范、事前应急、要确实做到防范前移;

(6) 具体要求:务必精细化管理、务必及时防范、务必常态化管理。

2.3 主动牵头构建和落实协调机制。

(1) 核心:政府要主导 教育要主动。

(2) 要求:各部门要积极参与 各负其责。

(3) 途径:要健全并落实联席会议制度。

(4) 任务:凝聚共识,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的责任。

(5) 参与部门:公安、卫生、建设、质监、交通、文化、新闻出版、工商、司法等涉教部门。

(6) 《纲要》:要求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2.4 建立和执行科学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演练制度。

安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安全教育要实现回归,安全教育要进课堂。

安全培训是安全工作保持动态推进的主要策略,也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还是提升安全意识的重要保证。

安全演练是个体终生享用的生命工具,同时也是个体终生享用的生命技能。 对于学生,老师不但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加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在遇到突发安全性事件时的自救和呼救能力。

学校生活丰富而多样。学生的食堂要时时把关食品的卫生安全。我国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于学生的科学膳食,要做到严肃认真的控制把关,防止任何突发中毒或者病情的突发。在一些偏远地区,社会青年不时进入学校,对学校学生进行恐吓威胁甚至殴打的暴力事件也屡有发生。学校的保安制度应当负起工作责任,在学校的门口就要把好第一关。

严防任何不相关人士,特别是社会的闲杂人等、不良社会青年对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进行任何骚扰。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要做到第一保障,使得学生的心身健康能有保障。

严格执行学校的门卫制度,学校校门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任何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必须通过相应的批准和同意。严格管制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有毒有化学危害的物品进入校园。对于这类事件,一旦发现,要立刻进行制止,必要时候要报警来保障学校教育的安全。对于执行学校安全护卫工作的人员要责任到人,不能很好履行相关工作职责的一定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学校不但要对常规可能的安全事件严格落实,对于突发的安全事件的控制,学校应该进行适当的演习。诸如08年的地震就是严重的突发安全事件,很多学校因为对于突发安全事故的重视不够,对广大师生人身安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目前存在的问题:没有序列化、项目化不够、活动流于形式。

《纲要》:要求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2.5 建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预案类型:自然灾害类 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考试安全类。

(2)制定救援体系,确保灾后救援迅速科学。《纲要》:要求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2.6 建责权明确的奖惩体系。

制度规则要健全、 岗位职责要明晰 、厘清奖惩范围 、明确奖惩办法、教育惩戒并举 、保证奖惩兑现 、进行无为问责 、严格事故追究 、真正做到知责、履责、问责。

3. 安全管理工作的几个关键词

标准――工作的依据;

规范――工作的遵循;

责任――工作的良心。

安全工作流程:事-经费-谁做-奖惩;

安全落实流程:事-时限-措施-问责;

篇(6)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工程项目的提出、欲可行性与可行性的研究以及评审与决策三个部分。

(1)工程项目的提出

一个工程项目的提出,必须要从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宏观方面考虑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实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的要求,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等多个方面。项目的提出要有必要性、可行性与经济性。

(2)预可行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虽然一些项目在宏观上看是成立的,但我们不能确定是否要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在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的条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对工程进行预可行性的研究。预可行性的研究成本较可行性研究要低很多。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后,如果觉得该工程有可行的必要,我们就要细致地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这是一个决定工程是否进行的关键步骤。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在其内容上要与初步设计的标准基本一致。通过对不同工程实施方案的比较与分析,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可行性的研究要能够同时满足以下的要求。

1)可以直接作为工程进行决策的依据。

2)可以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

3)可以作为向政府申请批准建设项目和与有关单位签订合同的依据。

4)可以作为下一阶段工程基本设计的依据。在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的研究中,要如实地反映出工程面临的基本情况。由于其比较详细,所以耗时较长,一般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需要一定的财力和人力进行支持,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在我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导致可行性研究的质量不高,进而导致研究中判断的失误,造成重大损失。

(3)评审与决策

在对工程项目进行评审与决策中,首先我们要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看其是否符合项目建议书中的要求,其数据和资料的依据是否符合实际。我们在做决策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在可行性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由于错误的决策会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决策之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做好评审工作。

2.建设阶段

工程的建设阶段包括工程设计与技术交流合同谈判、施工设计、施工准备、设备调试等四个具体步骤。

(1)工程设计与技术交流合同谈判在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并且审批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基本的设计。在设计中,要给出工程中主要设施的具体布置以及所使用设备的详细技术参数,确定要使用的设备型号以及配置情况。同时要与设备厂家进行交流沟通,确定供应单位。技术交流合同谈判与基本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产权单位应当参加基本设计的整个过程。

(2)施工设计在基本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施工的设计。在原则上,施工设计应该在基本设计完成后进行。但在实际中,由于很多大型工程的基本设计耗时较长,所以可以采取基本设计与施工设计交叉进行的方式。

(3)施工的准备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通常在基本设计阶段就要选择好施工单位。选择好施工单位后,与施工单位合作,开始施工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对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技术准备、机具准备、物资准备、组织准备和人员培训等。

(4)设备调试通常在一些工艺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中,需要对工程中所用的设备进行调试,确保设备的有效运行。

3.投产阶段

工程的投产阶段包括生产的准备与投产。一般情况下,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认为成立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生产的准备。其中,包括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组织准备和人员培训。在准备工作进行完毕后,设备的调试工作也顺利完成,我们就可以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投入生产。通常比较大的工程在投产之前还要进行试生产,验收合格后才能投产。

二、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管理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不得不承认,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在一些投资项目建成后,由于产业结构都相似,过度的投资直接导致工程的实际作用发挥不多,资源配置不当。从而使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没有还贷能力,提高了资产风险。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不断地扩大工程建设的规模。为使我国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作为工程与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管理学的共性,同时还具有工程管理自身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在我国,工程管理主要是由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是产权部门组成一个工程指挥部,形成一个临时性的领导机构,然后对工程进行管理。然而这个班集体却是缺少管理与决策经验的,因此导致我国工程的管理水平低、投资效益低。由此看来,注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是我们在未来亟待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篇(7)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6-0090-05

一、问题的提出

上市公司合谋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随着博弈论等分析工具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合谋认识的不断增加,理论界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合谋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西方经济学家在如何防范合谋问题上得出的结论也比较一致,一般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抑制合谋行为的发生:(1)加强对人的激励;(2)减少合谋利益;(3)提高合谋的交易成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作为防范合谋的重要手段也一直受到众多上市公司的重视。具体到我国,从最近这几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越来越具有激励性,但合谋行为仍然层出不穷(详见表1)。

表1 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最高年薪平均值变化情况及合谋次数20022003200420052006薪酬(万元)11.613.8319.8923.6229.08合谋(次)5647384049资料来源:薪酬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排行分析――企业高管薪酬排行(2004―2007);合谋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证监会网站。

从理论上讲,激励强度越大,合谋等机会主义行为就应该越少,但从表1发现在我国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趋势(闫邹先,2008)。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理论上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实践中没有能够有效地抑制合谋行为的发生呢?是激励强度不足还是约束力度不足呢?如何来衡量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合理化问题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高管报酬以及它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是国内外公司治理文献中的一个重要并持续争论的问题。这些争论包括:多少报酬是合适的;报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与绩效相关;怎样去衡量绩效;等等。从我们的文献收集情况来看,大多数关于报酬的实证研究都是假定最优的CEO契约应当把CEO报酬与企业业绩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CEO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易观察。如果给予合适的激励人们将做得更好,经理人将向能够提供最优报酬的工作转移。Jensen(1986)指出,经理报酬与公司规模之间的经验联系(相关系数为0.25)能通过以下原因解释:更大、更复杂的公司要求和雇佣更好的经理,高管的过去绩效充分反映了他们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本,在他们接替一个新位置时,他们最初报酬中所反映出的人力资本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美国公司的报酬制度充分地协调了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然而其他的学者认为,美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绩效联系太弱了。他们指出,如果报酬计划中包括股票期权和经理人员持股,那么报酬计划就具有充分的激励作用以协调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相反,Jensen等(1976)虽然也认为经理人员在最大化股东财富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奖励,但是持有较少公司股份的CEO的报酬对股东财富变化的敏感性就平均而言是非常小的。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应于股东财富每变化1000美元,CEO的财富变化仅仅为3.25美元。他们还发现,CEO的现金报酬并不比正式工人的报酬更具变动性,会计收益比股东财富的变化更能解释现金报酬变化中的很大部分。基于CEO财富变化对股东财富变化的敏感性,他们对公司进行了分类,结果发现:从1970年到1988年间,25家具有最高敏感性的公司比25家敏感性最低的公司具有“充分”高的平均股票收益。Kaplan 和Smith研究表明,经理人员持股权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激励效应,他们都发现,在经理层融资收购(MBO)之后,公司绩效显著上升。Smith指出,公司绩效改进是由于持股权增进了经理人员创造财富的动机进而提高了公司的营运效率(于东智 等,2002)。Morck等(1998)检验了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之和与托宾Q值之间的分段线性联系。他们发现,在0~5 %的范围内,托宾Q值与董事的持股权正相关;5%~25%的范围内,托宾Q值与董事的持股权是负相关的;超过25%,二者可能进一步负相关。Hermalin等(2000)分析了142家NYSE公司,发现在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为1%~5%时,Q值与持股比例负相关,在5%~20%时是正相关,超过20%时又变成负相关。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分析,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相关文献来实际测量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合理化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借鉴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构建了一个衡量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合理化的计算公式,以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合理化进行测定和分析。

三、高管薪酬合理化测度模型的建立

根据“团队生产理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合理化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我们借鉴刘军虎等(2006)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合理化系数计算公式。

图1高管薪酬合理化计算方法

(一)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我们经拓展和变换,提出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合理化系数的计算办法。见图1,合理化系数G表示阴影部分面积B与A+B面积之比。与基尼系数涉及人口和收入两个变量不同,合理化系数由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业绩两个变量衡量,即横轴表示由小到大排列的上市公司收益的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累计百分比。该合理化系数反映上市公司高管贡献与收入的对等程度或背离程度。也就是说,在全体上市公司中,经营者创造了10%的收益,是否可以获得同样10%的回报。如果经营者创造了上市公司总收益的10%,得到的总薪酬却低于或高于10%,说明上市公司高管贡献与其收入出现背离或不对等。背离程度越大,洛伦茨曲线的弧度将越大,合理化系数将越小;反之亦然。

(二)计算公式

我们认为,刘军虎等(2006)把上市公司高管贡献与收入的对等程度或背离程度作为衡量薪酬是否合理的标准显得不够完善。这是因为,对于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上市公司而言,这样做是可行的,因为第三产业没有涉及到投资等公司规模问题,如果说有,那也很小。但对于一些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仅仅利用收入这个衡量指标就显得有些不足。比如,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某个投资项目会进行大额或巨额投资,这样不可避免就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利用收入这个衡量指标就显得有些偏颇。因此,本文继承刘军虎等人的研究思路并进行了改进,把上市公司进行了分类,并引进公司规模等变量,以此来衡量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合理化问题。

计算方法1:

对于第三产业的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没有涉及到公司规模等变量,因此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合

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单位规模高管薪酬占全部上市公司单位规模高管薪酬的比重;i为上市公司收入水平排名次序;g为平均差;n为上市公司的数量;x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y为上市公司规模。

对于合理化标准的判定问题,本文继续利用刘军虎等人的判定标准,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做对比研究。即若合理化系数G>0.7,表示上市公司经营者与其收入对等或合理;若0.6

四、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合理化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及其说明

由于反映上市公司收益水平和高管薪酬水平的指标很多,通过比较和筛选,我们最终采用了“净利润总额”作为收益指标,以“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之和”作为薪酬指标。之所以选取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主要由薪酬、股票价值、其它福利及隐性收入等组成。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比重较低,如平均每位高管人员持股份额只有0.06%,远远小于国外的10.67%,因此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收入研究中股票价值常常被略去;同时由于隐性收入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不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并且其它福利在上市公司高管之间的差别不显著,加之获取这些数据很困难,因此我们也没有考虑这两项内容;在选取薪酬作为高管收入指标时,考虑到高管团表2 指标设计及定义指标名称 符号定义高管薪酬x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之和公司规模y 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净额公司业绩π 净利润总额

队内部的薪酬分布和差距一般都依据“领头羊”形成,而薪酬“领头羊”往往能很好地体现公司高管整体薪酬,因此我们以“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之和”作为薪酬指标。在选取公司规模的指标时,由于反映公司规模的指标也比较多,如职工人数、工业产值等,但考虑到公司规模的扩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并且投资的时间会很长。因此,我们最终采用了“长期投资”作为规模指标。具体见表2。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06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有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找到其公司高管薪酬等方面的数据,因此在选择样本时予以剔除,同时由于样本太多,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来选择研究样本,这样一共得到有效样本136家。上市公司目录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网站;高管薪酬、公司规模等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系统(CCER)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系统。

采用上述合理化系数的计算公式,本文分别从行业、年度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合理化程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表4。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合理化的实际测定,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其创造的收益对等程度总体较低,处于“较合理”与“较不合理”之间,但高管薪酬的合理化系数在逐年改善;(2)房地产业高管薪酬的合理化系数最高,也较为合理,但其他一些行业如服务业其高管薪酬的合理化系数需要进一步改善。

基于上面的研究结论,似乎需要加大对高管的激励强度,但是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薪酬披露的现实,即会计报表中所显示的薪酬只占其实际收入的小部分,更大部分是在职消费、隐形补助和其他收入等,因此本文提出下列政策建议:(1)目前上市公司薪酬的合理化系数已经较为合理,因此不宜继续提高薪酬标准。但考虑到上市公司高管的“实际控制人”地位,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采取立法或规章制度等形式来约束其薪酬水平2008年7月,国资委启动了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改革,以建立公平的央企薪酬体系,这充分说明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2)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动态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合理化的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管体系,并纳入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综合考查,定期测算,以随时调整高管的薪酬标准等。

参考文献:

刘军虎,宋林,马亚军. 2006. 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合理度的测定与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5):45-49.

闫邹先. 2008. 我国上市公司最优激励约束结构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

于东智,谷立日. 2002.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9): 100-107.

JENSEN M C. 1986.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76:323-329.

JENSEN M C, MECK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s [J]. Journals of Financial Economics,3:305-360.

MORCK R,SHELELEI A, VISHNY R W. 1989. Alternative mechanism for corporate control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842-852.

HERMALIN B E, WEISBACH M S. 2000. Board of directors as an endogenously determined institution: a survey of the economic literatur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orking Paper:117-125.

Collusion Prevention and Rational Measure

of Top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in Listed Companies

YAN Zouxian

(Pilot Colle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1101)

篇(8)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成立,使铁路走向市场成为现实,伴随着公司全力推进货运组织改革的同时,我们财务系统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改革需要,如何适应市场发展,对于我们来讲,都是新的课题。随着我国税务政策的日趋完善,所有企业都希望能在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合法地减轻自己的税收,显然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是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利润最大化目的的根本途径。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则使更多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加入原本就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铁路企业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应对原有的竞争对手,还需要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相抗衡。如此条件下,要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提升企业资金的整体活力,税收筹划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途径。但作为一种降低企业税负的管理手段,税收筹划是一把双刃剑,在降低企业税负成本的同时,也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税收筹划风险。何为税收筹划风险?企业税收筹划主要特点有哪些?而铁路企业又该如何针对税收筹划的特点对其进行防范与控制呢?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各项财务目标,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在遵守税法和相关会计法规有关规定的基础之上,明确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政策的规定,做好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如果企业没能做好税务管理的相关工作的话,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到有偷税或漏税现象的话,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因此,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税收筹划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各项财务目标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需要在市场环境的公平竞争机制下取得发展,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盈利,所以企业的各项财务目标的制定也都是围绕如何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行的。而税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增加企业盈利的方式。因此,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将有助于企业的各项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有助于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

企业在精通和掌握以及正确理解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可以进行合理的投资,通过科学的筹资和先进的技术改造,进而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二、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概述

(一)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税收筹划风险,就是现代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在未来所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主要指纳税人在采用各种方式进行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可能因筹划方案失败、筹划目标落空等而造成的企业现金流出的风险。当然,这种风险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同时包含正反两面。从风险发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1.合规性税收筹划风险。这种风险又称为法律风险,主要指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因筹划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使其承担补缴税款或承受偷逃税法律处罚的风险。

2.经营性税收筹划风险。经营性的税收筹划风险是纳税人进行日常税收筹划活动而面临的风险。

3.效益性税收筹划风险。效益性税收筹划风险是因企业筹划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不对等而引发的风险。

4.操作性税收筹划风险。操作性税收筹划风险是指因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在操作上的不规范性而引发的造成税收效益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5.环境性税收筹划风险。环境性风险则是因企业税收筹划所处的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化而造成的企业税收筹划失效的风险。

(二)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主要特点

根据从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所发生的各种具体案件可知,我国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系统性与综合性。税收筹划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的一种综合与转化,因而具备系统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2.时效性与可变性。税收筹划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发生的,这些条件既包含企业内部环境,又包含政策及社会环境,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候,税收筹划效果也发生变化,因而税收筹划风险也存在一定的时效性与可变性。

3.多样性与层次性。所谓多样性与层次性是指因税收筹划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因而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层次各异,种类多样。

4.客观性与普遍性。税收筹划风险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而同时,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税收筹划风险也普遍存在于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中。

5.理念性与文化性。税收筹划中,对于风险的计量具有较大难度,与其将税收筹划看做一种衡量的标准或工具,倒不如将其看做是一种税收筹划活动的文化性和理念性的指导。

三、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针对以上对税收筹划风险的介绍,结合税收筹划风险的基本特点,现代企业税收筹划份的防范与控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树立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思想意识上的重视是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对很多企业而言,由于思想意识上的不足,往往使其对税收筹划的普遍性、客观性及危害性了解不足。但作为一项同时涉及税收、金融、法律、管理及会计等众多领域的系统性工作,税收筹划的处理相对复杂,稍不注意便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税收筹划的风险之中。因而,企业要合理且有效地对税收筹划这一管理手段进行利用,就必须积极主动且及时地树立起风险意识,以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理念,对税收筹划的弹性、空间及时间等进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选择。

(二)严守底线,保证税收筹划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防范税收筹划风险的基本要求。因而,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必须严守底线,严格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的要求,保障税筹划活动的合法性;其次,企业应该对国际相关法规以及行业准则的约束进行考虑;另外,企业税收筹划还必须对国家法律环境的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总之,企业税收筹划要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就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基本底线,决不跨越雷池半步,摒弃侥幸的心理,尽量将税收筹划工作与法律靠拢,进而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合法性。

(三)提升对筹划环境的变化的敏锐性

基于企业管理系统风险的存在以及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其对整个税收环境缺乏必要的敏感性,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环境性税收筹划风险。从宏观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所处的宏观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所以企业要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控制,就必须对税法的变动、宏观经济的走向、行业管理准则的调整、宏观政策的导向等各种与税收筹划工作相关的因素的变动情况进行关注,以较强的敏锐性提高对环境的洞察力。

(四)加强对筹划收益与成本的权衡

篇(9)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调控、组织以及管理等方面,因此,可以将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看成构成管理的主要成分之一。二者虽然都同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区别。随着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应用广泛性的提升,对二者之间区别进行比较变得愈发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定义

1、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最在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来的。可以将公共管理的提出看成是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公共管理是对公共行政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与公共行政相比,公共管理对社会平等问题及发展公平问题的重视程度更高,它的发展目标是获取更多的公共利益,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保障和维护作用。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在实施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通常情况下,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权利部门是国家的权利机关,因此,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2、工商管理的定义

工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它需要为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中的问题进行管理。工商管理的目标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工商管理通过相应方法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合理的经营策略,以此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工商管理的内容较为丰富,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性方面的要求更高。就企业的管理工作而言,工商管理对企业建设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更高,工商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区别比较

1、在运行机制方面的区别比较

就工商管理而言,它建立在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市场经济术语法制经济的范畴,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出现不合理的部分时,法律会对其进行限制和约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比,法律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约束属于外在管理方式中的一种,发展规律却可以从内部直接对市场经济发展直接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各个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对市场发展规律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完成生的发展。因此,工商管理需要对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进行有效应对,促进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就公共管理而言,它的实现建立在使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利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公共权利的有效运行,需要利用法律对公共权利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公共管理的过程始终处于被监督的状态,其行政行为要符合相关法律中的规定,因此,可以将公共管理的运行机制看成是一种政治化发展。

2、在管理领域方面的区别比较

可以将社会分成三种不同的领域,这三种领域分别是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以及准公共领域。就工商管理而言,它的管理领域主要指私人领域,对应的,工商管理解决的问题也是私人领域中的问题;而公共管理的管理领域则是公共领域,它解决的问题通常是社会公共问题。

3、在价值体现方面的区别比较

就工商管理而言,它负责的问题都在私人领域中。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的目的是使得企业提供出更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工商管理的价值体现在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就公共管理而言,它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公共管理的发展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公共利益,并对已经获得的公共利益进行有效维护。对公共管理作用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公共利益和公共管理的实际效率这两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公共管理,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进而使其更加满足人民群众处于变化状态的需求。公共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法制化特点,随着政府姐姐社会职能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公共管理的能力也发生了相应的提升。这种变化意味着,公共管理在集体利益创造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因此,公共管理的价值是实现公共权利实施的合理化和公平化。

4、在资源方面的区别比较

篇(10)

公平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价值范畴。在学术界,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公平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边沁功利主义的公平观、亚当斯管理学角度的公平观、罗尔斯社会学角度的公平观以及平均主义的公平观。公共管理是一个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管理学等学科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对公共管理中公平的理解也就由于人们学术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公共管理中的公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针对不同社会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分配,这决定了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社会学意义的群体公平。即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公平

虽然学术界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公平观为我们解读公共管理中的公平提供了基本的学科视角,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上述公平观来理解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理解任何一项社会活动的核心价值理念,都必须从这项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出发,使这一核心理念符合这项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那么,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

公共管理是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活动。为了有效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管理必须解决为谁提供公共物品以及提供什么公共物品这两个公共管理的基本问题。在可以用来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公共资源稀缺(有限)的前提下,公共管理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具体说来:解决为谁提供公共物品的问题就是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在消费主体方向上的分配(配置)过程(如,在有限公共财政支出的制约下,政府将这一财政支出用于为偏远地区修公路还是为城市建广场);解决提供什么公共物品的问题就是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在消费形态方向上的分配(配置)过程(如,同样是在有限公共财政支出的制约下,政府利用这一公共财政支出是为贫困群体解决住房问题还是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因此,从公共管理解决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的分配。从社会公共资源具有的价值角度分析,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对社会价值的分配。

与针对个体进行分配的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管理活动不同,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的分配是针对社会不同的群体而不是个体进行的,这是因为公共管理直接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而不是私人物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论述,公共物品是具有可分享性的物品,也是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可分享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使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非排他性是指不能剥夺任何公民对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利。在西方经济学对公共物品上述论述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对此,我们的回答是:第一,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排他性是在一定的地区内实现的,是对一定地区内社会成员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社会成员可以平等分享该地区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普遍性提供的公共物品,但并不接受其他地区的社会成员分享这一公共物品。具体例证就是,在实行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西方国家,社会福利主要由各成员国政府(州、省)负责提供,各成员国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是有差别的,各成员国的公民可以分享本成员国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但不可以分享其他成员国提供的社会福利。第二,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是在一定社会阶层(群体)内实现的,是对一定社会阶层成员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一定社会阶层(群体)的社会成员可以分享社会为这一阶层(群体)成员选择性提供的公共物品,但并不接受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分享这一公共物品。具体的例证就是,任何一位残疾人都可以免费享用市内公共交通、任何一位老年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市内公园,但非残疾人、非老年人则不拥有这一权利。根据对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表述为:针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既然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针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的分配,公共管理中的公平也就应该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公平,是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群体公平。

二、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这决定了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分配结果的公平。也就是使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分享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对于公共利益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比较大的认识分歧,“甚至有些学者,如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肯尼斯·阿罗,根本否认公共利益的存在,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神话”~。布坎南等人之所以否认公共利益的存在,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理性人(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根据理性人(经济人)假设,人们在政治决策中的动机与在市场决策中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决策信息与足够的决策能力。因此,人们无法形成共同的需求,也就无法形成公共利益。事实上,公共利益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其内涵也是比较清晰的。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是由公共与利益两个基本概念构成的。公共的含义是共同的、公众的,而利益则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公共利益理解为:公共利益是公众为了生存、享受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如果将公众为了生存、享受与发展的需要概括为需求,我们也可以将公共利益理解为:公共利益是满足公共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显然,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实现是通过满足公共需求完成的,公共需求的满足是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的结果。因此,与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结果的公平,是对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如何考量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呢?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满足公共利益,考量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也就是考量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公共利益是满足公共需求的资源和条件,公共需求的主体是民众,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也应该由民众评定。在现代民主制度的背景下,民众对公共利益的评定是通过民主机制、依据民主决策规则进行的。尽管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民主机制是不同的,但是民主决策的规则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全体一致规则与绝对多数规则。在采取全体一致规则的情况下,实现了全体民众所需求的利益即民众的整体利益也就是实现了公共利益;在采取绝对多数规则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多数(含全体)民众所需求的利益即民众普遍需求的个体利益也就是实现了公共利益。所谓实现公共利益,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提供的利益为民众(全体或大多数)所需求,这是由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决定的;二是提供的利益为民众(全体或大多数)所分享,这是由公共利益的可分享性决定的。我国学者陈庆云等人认为,公共利益应该具有分享性,而且“实际上分享人数的多寡并不是决定公共利益的惟一因素,决定是否真正构成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是“是否具有社会分享性”。由此可知,考量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也就是考量公共管理是否提供了为全体民众所需求或大多数民众所需求的利益以及这一利益是否为民众所分享。因此,考量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也就是考量公共管理是否使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地分享了公共利益。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分享公共利益,这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平衡过程。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与民众利益需求的多元性及差异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项公共管理很难同时满足所有民众的利益需求。一般说来,一项公共管理总是在满足一部分民众利益需求的同时抑制另外一部分民众的利益需求或者是在满足民众某一方面利益需求的同时抑制民众另一方面的利益需求(这正是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这一本质属性的体现)。因此,公共管理要不断地对利益需求受抑制的群体(如弱势群体)或利益需求受抑制的方面予以补偿,用动态的、整体的利益平衡过程来渐进地实现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使公共管理尽可能地逼近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公共利益这一理想目标。

三、公平与效率分属公共管理的不同理性层面。公平是公共管理价值理性的核心。效率是公共管理工具理性的核心。效率是为实现公平服务的

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学术界已经多有论述,这些论述大都是抽象的,缺乏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放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的具体分析。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含义是不同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那么,公共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关系如何呢?

对于公共管理中公平的含义,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平是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分配结果的公平,是使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分享公共利益。我们再来讨论公共管理中效率的含义。公共管理中使用的效率概念来源于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关于效率有两个含义: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程度;二是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程度。经济学中效率的概念涉及了微观与宏观经济两个方面:资源利用效率是微观经济问题,属于企业管理范畴;资源配置效率是宏观经济问题,属于政府宏观调控范畴。公共管理中,效率一词的含义仍然是经济学中的含义。惟一的问题是:公共物品的提供不以赢利为目的,有些公共物品也不存在经济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收益理解为社会收益与经济收益的统一。这样,在公共管理中使用效率这一概念时,既与经济学的效率概念保持了一致,又符合了公共管理的特点。

在公共管理中,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公平原则出发并注重效率。这一基本准则有三个含义:(1)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平为基本出发点。第一,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管理必须从公平原则出发,不能以不公平的方式剥夺任一民众的消费权力。第二,公共管理的国民经济再分配性质,决定了公共管理必须从公平原则出发,将公平放在公共管理的首位。公共管理是国民经济的再分配过程,尽管各国的分配原则有所不同,但在国民经济再分配过程中,都要贯彻公平原则。从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出发,可将世界各国的收入分配原则分为两类:效率优先与公平优先(尽管公平优先的国家是少数)。在公平优先的国家,再分配过程必然要贯彻公平优先的分配原则,以进一步实现公平。在效率优先的国家,国民经济的一次分配必然要形成社会收入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为缓和由一次分配形成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并在公共选择中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政府在国民经济再分配中,也必然要贯彻公平原则。(2)公共管理也要充分注重效率。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公共资源是有限(稀缺)的,在有限资源的制约下,公共管理必须注重利用有限资源提供更多与效用更大的公共物品,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3)公共管理中的效率是在公平统领下的效率。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作为国民经济再分配过程的公共管理也必须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与其他经济活动不同的是,公共管理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顺序是:先解决为谁生产,再解决生产什么与怎样生产。这是因为: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的本质属性,要求公共管理首先要解决将社会价值分配给谁,即为谁生产公共物品的问题,在解决了为谁生产公共物品这一根本问题之后,公共管理才能考虑为这些人生产什么样的公共物品以及怎样生产这些公共物品。公共管理解决上述基本问题的顺序并以公平为基本出发点,决定了公共管理必须将公平放在首位,用公平来统领效率。具体说来就是:公共管理在决定为谁生产公共物品时从公平出发,在决定生产什么公共物品与怎样生产这些公共物品时注重效率。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共管理中,公平作为公共管理价值理性的核心,始终是第一位的;效率作为公共管理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价值理的,也就是为公平服务的。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是在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介绍西方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基础上展开的。诚然,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与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率先开展的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是以提高公共管理效率为中心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理论与运动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公共管理中比较好地实现了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会使我们在努力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效率的同时,始终坚持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并将其放在首位,避免再次出现前一时期我国社会某些公共管理领域(如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的为了追求效率而显失公平的社会现象。四、公共管理是以公共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只有实现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公共管理的公平

上一篇: 初中高效学习的方法 下一篇: 情绪管理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