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06: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情绪管理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112-03
情绪是由客观刺激物影响人们的大脑皮层所产生的一种兴奋心理状态,它往往影响人们的活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师生彼此之间的情绪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情绪过程,情绪支配着教学,影响教学效果。作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明确把握师生之间的情绪管理,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师生的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增进师生情绪与教学的整合,这对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情绪管理的内涵
Gross指出,情绪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指一切改变个体所拥有的情绪的种类、产生时间、情绪体验和表达方式的过程[1]。也就是说,情绪管理涉及对情绪的潜伏期、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行为表达、心理体验、生理反应等的改变。Mayer与Salovey在强调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与认知运作有关的心理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情绪管理是指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并恰当地进入或脱离某种情绪的能力;觉察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管理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的能力等[2]。Thompson认为情绪管理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3]。由此可见,情绪管理具有宽泛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体本身的情绪管理,还包括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绪管理,同时它还是一种具有目标性的情绪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管理,主要涉及的是教师自身情绪的管理与对学生情绪的管理,它是为完成教学优化效果而进行的一种非智力因素的管理。
2 情绪管理的模型和策略
Gross根据情绪发展的过程特点,提出了情绪管理过程模型。这个模型提出情绪管理可以发生在情绪发生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即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同时,Gross依据情绪管理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情绪反应产生之后,把情绪管理分为以先行过程为中心的情绪管理和以反应为中心的情绪管理两个方面。由于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发生在情绪反应激活之前,因此属于先行关注情绪管理,而反应调整发生在情绪已经形成、情绪反应激活之后,因此属于反应关注情绪管理。在这个情绪管理过程模型中,Gross提出情绪管理有两种常用的策略,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4]。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是先行关注的情绪管理策略。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管理策略。表达抑制调动了自我控制能力,启动了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情绪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修正情绪反应,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管理的具体策略对后继的情绪情感本身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管理
情绪作为师生的主观体验支配着课堂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因某种原因而产生个体情绪体验,每个人与活动的联系又产生群体情绪状态,表现为课堂气氛。因此,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需要积极的情绪管理。Gross认为情绪管理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管理。而教学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可以发生在多个时间阶段,可以采用多种管理的策略。结合Gross的情绪管理过程模型和策略,下面从教师的自我情绪管理与对学生课堂群体情绪的管理两方面来谈谈课堂教学的情绪管理。
3.1 教师情绪的自我管理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自身的情绪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对教师情绪自我管理也提出要求。教师的自身情绪以产生时间先后可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情绪。其中课前情绪的管理属于Gross所提出的先行关注情绪管理,课中与课后的情绪管理属于反应关注情绪管理。
课前的情绪是一种先行关注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认知重评的策略来完成。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前心理状态,对自身在课前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要正确评价,提高自信,增强自我意识能力,对客观事物作出具体分析,转变认知。教师必须设法抛开一切烦乱的情绪,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或降低负情绪的发生,尽量优化心境,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促使情绪趋于稳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通过“内省法”、“自我评价法”、“活动转移法”等来修正情景,使消极情绪的注意力分散以改变不良情绪的认知。
课中的情绪是一种偶发因素,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突发现象或事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在上课过程中个别学生在做小动作,在搞恶作剧,影响课堂教学等等。根据Gross提出的情绪管理的策略,对于这种反应关注情绪已经形成的情景下而出现的消极情绪,这时教师主要应采取的是表达抑制策略,控制自我情绪,避免矛盾激化。表达抑制是需要教师在课中情绪事件全过程中自我监视、自我纠正活动的情绪管理形式。教师在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和抑制自身的情绪行为的同时,要真实把握课中情绪信息,根据对信息的判断和利用,加强心理调控,努力地把自身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事物上来,从而避免这种在课中突发的不良情绪。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心境,进行及时或延时的灵活形式的情感沟通,增进师生间的亲近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干扰教师课中情绪的不利因素。
课后的情绪也是一种反应关注情绪,它是课中不良情绪的延伸。对于这种情绪的管理策略,可以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教师在采取表达抑制策略的同时,可以在课后进行自我认知重评,反思自己的教学结构和方法是否是课中偶发事件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自我和环境,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和作出情绪反应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估量和评定其合理性,并确定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减轻挫折压力,提高挫折容忍力,恢复心理平衡。教师可通过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突发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的认识,以减少内心冲突和不安,缓解失衡状态。
3.2 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生的课堂情绪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5]。教师在课堂中作为学生的帮助者、辅导者,除了自我情绪管理外,还要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学习情绪进行科学的管理,引导学生保持积极情绪。学生的这种积极情绪是一种对事物或事件认可、支持、推进、满意、认同的心理表现[6]。教师对学生课堂情绪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学习活动中设法排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
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任务、教师自身的情绪等密切相关。教师要通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伴随的情绪状态的评价,意识到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与教学目标在哪些方面存在缺点,并在教学任务与目标的激励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情境作出相应的改善情绪状态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从情感角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处理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情绪与教学内容、课堂情境与教学行为匹配。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认知和评价,使教学情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和谐,并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形成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局面。
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情绪,充分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尤其对消极情绪要特别注意,及时帮助学生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综合运用激励法、交流法、积极的暗示等情绪管理方法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管理,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重评,将学生的注意资源分配到当前的认知任务上,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对学习形成正确的归因。
师生的情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具备熟练监察自己和学生相关情绪的能力,明确产生情绪的原因,并根据自身情绪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情绪作出相应的情绪管理,调节消极情绪,促进积极情绪的培养,使教学成为一种高效活动,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Gross J J.The emergent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271-291.
[2]Mayer J D,Salovey P,Caruso D R. Model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394-420.
[3]Thompson R A.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1991,(3):269-307.
团体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多以班级为单位,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有既定的目标和主题,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不高,比较适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水平。《课程标准》在团体辅导活动内容“包括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学习管理、情绪管理、生涯规划(中学)”五个方面,突出了团体辅导过程中活动的主渠道地位。北师大版中小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学科设计把活动与实践作为心理健康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活动区”和“实践园”等栏目予以落实。下面从三个方面就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做探索。
一、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
根据北师大版中小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学科设计的特点,结合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初中生情绪管理辅导主要是游戏活动和心理剧。
初级中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各学段每单元都设计了与心理游戏相关的内容,这些游戏集系统化、逻辑化和形象化于一体,在具体的课题教学中有效开展这些游戏,一定能达到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在团体辅导方面,由于这些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辅助和弥补学校对初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不足的作用。因此,这些游戏的设计颇具匠心,有效实施意义深远。
具体形式有团体行动、小组合作、纸笔卡牌、棋盘竞赛等,这些心理游戏大都利用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有形化无形”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便于指导实践,学生易于灵活处理,大多能够制订一个合理、恰当的结局和解决方案,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和辅导目的。游戏颇有趣味性,能有效消除学生戒备和隐瞒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使他们能够积极有效地调动全身各感官参与活动,寻找发泄点,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放松心神。
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恰当地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克服自我面临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策略
情绪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抑情绪,而是在察觉情绪后,调节情绪的表达方式,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适当的情绪。
毫无疑问,学校学生情绪管理的组织者是心理辅导教师。在学生团体心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在开展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时,心理辅导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1.倾听与摘要。通过全身心专注地、耐心地倾听、判断和了解学生表达的真正意思,掌握真实信息,归纳整理并向学生及时反馈,制订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同时,尊重并给予学生宣泄的机会,营造关注信任的良好氛围。
2.发问与开启。教师使用开放式语句,有意识地探寻学生的感受、经验和行为,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内涵与成因做探索。当活动开启或陷于停滞时,教师以口语或飞口语的形式带动学生团体进入互动交流的情景中,使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进而提高团体辅导的效率。
3.通情与表露。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需求、经验和想法,不加主观见解,可以用建设性的口吻响应,避免鹦鹉学舌,从而获得共鸣,建立信任、关怀的互动关系。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我表露,让学生分享个人类似的感受、经验和看法。
4.反馈与评估。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了解,适时表达反映,增强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达到“开放”自我的辅导目的。当然,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团体成员的反映是否满意,组长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使用是否欠妥当,团体内成员的合作是否充分,今后组织同类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做哪些改进,这些都需要进行评估,都是团体评估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团体评估包括过程与结果评估、团体互动情况与个别成员评估,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或工具及预订评估的时间,等等。了解和掌握团体心理咨询评估方法是团体领导者必备的领导技能,对团体评估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在方案中体现,因为评估有时要涉及团体活动前的状况测量。
5.非语言。教师的眼神、表情、距离、动作及姿态等非语言行为显示对学生的暗示和关怀,加强了学生的示范学习和自我开放。
6.隐私保护。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氛围,随时察觉团体中的各种危机,采取必要的安全性反应,使学生免于受到不必要的心理伤害或攻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07-02
一、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专家学者已对实习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但是“目前国内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绩比较零散”。[1]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利用心理学理论对旅游专业实习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情绪理论角度出发,研究旅游专业旅行社实习管理策略。因为“人们在认识事物中产生的情绪,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都起着动机的作用;对人的随后的认识和行动起组织的或瓦解的作用”,[2]所以笔者认为要研究学生实习情绪,从而保证实习顺利进行。
二、旅游专业旅行社实习现状分析
20世纪情绪研究的重要标志——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ckie等提出的群际情绪理论是分析旅游专业实习管理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此外,在某些具体细节策略分析上,还会借鉴一些相关的情绪理论。
阿诺德在研究认知—评价的同时对认知-动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构建了一个从“感知—评价—产生情绪—需要—行动”的“行动序列”,以此来阐述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并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去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情绪不但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且会产生激发人去行动的需要”,也就是“动机的实质及其产生过程是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3]因此如果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实习,就要让其有积极主动实习的需要,激发其实习动机,这一动机的激发需要学生对实习有一个积极、高涨的情绪状态。根据阿诺德的研究,情绪是建立在感知评价基础之上的,因此有必要了解学生对实习的感知和评价。
(一)实习情绪调查简述
笔者对在某旅行社实习的3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让其对本次实习进行描述和评价。为了尽可能地总结出实习情绪的影响因素,笔者并没有制定调查问卷,而只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和评价本次实习,调查结果表明:30名同学均对实习的意义持肯定态度,即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实习。而对实习过程、结果,9名同学持完全否定态度,即在描述和评价都是否定,其中1人否定的情绪极强;3名同学对实习持完全肯定态度,即描述和评价都是肯定。18名同学对实习的态度是肯否相间。在调查中有7人涉及了岗前培训问题,其中6个同学认为岗前培训做的好或很好;有22人对工作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否定评价,其中4人直接将实习描述为“无事可做”或“干坐”;5人对工作内容进行了较高强度肯定性的评价,其中1人将其评价为“受益匪浅”,也就说30人中有27人对工作内容进行了评价;8人就实习条件(包括实习工资、交通、办公环境)表示不满。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实习的意义上学生与学校站在同一立场,认为“实习势在必行”。可是对具体实习的结果却有近1/3的同学持完全否定态度。概括地说,学生对学校的不满主要表现在:认为学校与企业站在了一起;没有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动员工作;实习中没有注意学生的情绪。对旅行社的不满主要是:实习工作内容意义不大;员工对实习生态度不友善。这种不满意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情绪,无疑会给实习管理和实习效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实习症结分析
30位同学的描述和评价有其合理性,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在对实习进行描述和分析时,无论持肯定还是持否定态度,并没有对自身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把焦点集中在实习单位和学校上,都是客观原因,没有主观因素的评价。这是不合情理的,人的情绪应该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只是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这恰恰揭示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80、90后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有理想,但是不能付出太大的辛苦;希望别人能更多地为自己考虑;不愿意做小事;不再象上一辈那样重视“老”字辈;而且向以前的学生一样,把工作想象得很美好,把实习理想化等,当出现与自己需求不一致时,不能及时做出自我调整。同时实习单位和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乐于接受实习生的;但是由于实习生具有临时性,加之可选择的院校比较多,因而使得企业在实习生的管理上不甚用心。忽视了员工和实习生的差别,“一视同仁”但却“同工不同酬”,甚至忘记了实习生一般做的是零活杂活,却在“关键”的时候成了“替罪羊”;对旅游旺季和学生假期的冲突估计不足,比如暑假和春节是旅游旺季,但是学生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假期,而且很多学生认为这是正式工作前最后的自由,所以学生对假期重视的心理明显和旅行社用工的高峰相悖,这就会给旅行社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当然旅行社本身的职场氛围也是一个因素,实习学生在心理上对员工有一个较高的期望。三是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势在必行,但是实习单位不足,使得学校在话语权上不占优势,因而在学生实习待遇、实习工作内容等方面,很多时候学校处于被动状态。在管理方面,由于实习要有专业教师指导,而专业教师还有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所以也常常是顾此失彼。很多学校对指导教师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又由于旅行社地点较为分散,所以教师往往倾向于教学和科研,而对实习一般只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不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把握。
三、旅游专业学生实习情绪调动策略
(一) 实习前的情绪调动
阿诺德的情绪理认为人的情绪是建立在认知和评价基础上的,所以实习前要让学生正确认知实习,这样才可能产生积极的评价和正面的情绪。一是教师情绪的调动。学校、学院、教研室要统一认识。注意调动指导教师的情绪,因为指导教师是学生实习时校方的一线人员,他们能够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校方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第一人。指导教师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可以在物质、精神方面对实习指导教师适当补偿,尽可能地排除不满因素,适当采取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挖掘实习指导教师的潜力。二是学生情绪的调动。[5]对学生进行调研,掌握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掌握“两头”,明确实习积极分子和抵触情绪较大的同学,能解决的要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在分配工作上采取相应策略,可以适当调配工作强度,或者给消极情绪高涨的同学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在实习前应该向学生公布实习计划和实习细则,让学生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和可遵循的依据,降低盲目性。动员学生,调动学生情绪,要让学生意识到学校和企业职场的区别,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要对实习的困难有足够的认识等等。有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能降低学生实习心理落差,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其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三是企业情绪调动。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企业制订实习协议,要与企业沟通使企业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接触旅行社、导游相关业务。企业职场氛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职场氛围好,对实习生会起到一个无形的约束作用,同时也能使其更快地融入其中,尤其是员工对工作及实习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实习生的情绪,所以企业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情绪,使员工对实习生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因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上述30名同学受企业员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完全肯定的同学根本原因是与员工相处融洽,并且得到信任学会了签合同等工作内容;有2名同学虽然对实习结果持否定态度,但是她们明确指出后来不那么讨厌实习,因为与那里的员工比较和谐;而对员工持不满态度的5名学生,均对实习不满。同时企业要意识到学生和员工不同之处,因而在提要求的同时,更要爱护学生。企业正确地认识了学生,能相对降低不满情绪。当然学校还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相关资金的支持,可以给实习学生和企业适当的补助,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调动企业的积极情绪。
(二)实习过程中的情绪调动
有了良好的开端,在实习中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主要采取沟通的策略,它不但包括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有效沟通;企业与实习生的有效沟通;还包括指导教师与学院的有效沟通;企业与校方的有效沟通等等。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也是给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由于学生实习地点一般较为分散,所以可以通过实习日志等方式进行沟通,如有条件最好是采取网络日志的形式,这样可以使日志更具时效性,能使校方和企业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消极群际情绪的形成。
此外还可以在实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树立典型,使实习集体形成积极的群际情绪。利用的积极群际情绪来影响个体,因为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它比个体情绪更加真实、客观;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这种弥散性使得人们很少作为独立的个体来来思考问题,更多的是以群体的典型成员身份来思考问题。所以可以利用实习集体的力量,使个人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实习结束后的情绪调动
有了前面的情绪调动,实习结束后各方情绪应该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因此主要是客观认真的讨论、总结与评定实习工作:学生分组总结讨论实习工作;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负责人评定学生实习情况;学院召开实结大会,校企双方相关人员参加、本院该专业学生全员参加;学生实习情况学院存档备案,整理实习案例。这样有利于各方发现问题,使校方和企业对以后的实习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同时更有利于调动下批实习生积极的情绪。
总之,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实习行为,就应该调动学生积极的实习情绪。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实习、创造性的实习,才能使实习达到目的,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当然实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习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需要校企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4(1):143-146.
[2] 孟昭兰.当代情绪理论的发展[J].心理学报,1985(2):209-215.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34-01
1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解读
1.1 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的内涵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个体的情绪进行认知、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情绪和高职学生情绪的体察、协调、引导和调控的过程,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压力缓解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压力事件中降低自己负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是减少压力产生的负性情绪,而养成乐观向上的情绪,这样有助于减少工作压力。
1.2 情绪与压力的来源
经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调查得知他们的日常事务工作占64.98%,前途不明朗,有压力感的占21.72%,不舒心,有职业倦怠感的占13.30%。长期繁杂的事务容易使压力感逐渐转化为职业倦怠感。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强所导致的身心疲惫与耗竭的状态。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低,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上充满压力和挫折感。
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是一些辅导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并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且能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成就不像其他行业在短期内能收到成效,期望目标不能在近期内实现。长此下去,辅导员的成就感就会降低,不愿意再做努力,表现出对前途的无望,理想实现的失落。
2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修炼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从认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体察和调控学生的情绪等方面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
2.1 认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情绪具有感染性和传播性,因此正确的认知情绪非常重要,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可以导致情绪的不同,情绪是认知加工的产物,情绪的引发是认知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来调整情绪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第一,学会客观的看问题。客观思想的光芒闪烁在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中。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只要客观的去观察,去思考,就能得出公正的结论。
第二,学会积极的思考方式。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改变消极、破坏性的思考问题方式,采取积极、建设性的思考问题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学会发现高职学生身上的长处。高职学生虽然厌学、自律性差,但他们身上存在很多优点.
2.2 体察和调控学生的情绪
一些高职学生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理解力,不希望受到任何干涉和束缚,心理固执、任性,自我中心意识强,同时还存在自律性差、意志薄弱等心理缺陷,往往还伴有惰性消极的心理习惯倾向,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未来迷茫等。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帮助他们,必须体察和调控他们的情绪,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一,用关怀和爱护架起感情的桥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体察入微,体察学生的困难,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理解他们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和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情况耐心引导,化解他们的烦恼。
第二,激发兴趣爱好。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正确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活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3 压力缓解的方法
3.1 提高业务能力
随着业务能力的提高,工作就能够得心应手。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提高业务能力,必须加强学习。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辅导员获取知识的渠道与学生处于同一知识平台上,而在网络上获取知识往往不及学生迅速,面对心理不够成熟的高职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会处于尴尬局面。
3.2 做好时间管理
由于高职学生工作比较繁杂,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从“引”和“导”上下功夫,选择好班干部是引导的基础,要锻炼学生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明确事务性工作的时间、程序、要求等,学会积累工作经验,反思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3 调整心态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认知方式能使高职院校辅导员正确面对工作压力,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学生。
1、忍耐和克制虽然不是一种效果很好的管理情绪的方法,但还是一道方便使用的防线,无论是孩子和成人不是有了情绪就应该马上宣泄,所以适当的节制是需要的。忍耐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不是别人施加的压抑。孩子越大,就越需要自制,但也不要过于克制,不要让自己觉得不大舒服。孩子小的时候,也不必有意训练忍耐,孩子自然会知道一定程度的忍耐。等逐渐长大,对自制的要求就要高一些了。尤其是在可能伤害、影响别人的前提下,适度提倡忍耐。
2、宣泄对舒缓当时的情绪是管用的,如果情绪让自己不舒服,可以适时以适当方式宣泄。如果只是让情绪在内心郁结,对心理很不好。所以,想哭就哭吧,想发泄就发泄吧。参考:培养孩子的宽容,也鼓励宣泄。
3、转移注意力是一种一直有效的方法,无论什么年龄。其原理是,当你注意的焦点不在那些让你困扰的事情上时,情绪因为没有持续的动力,自然会平息一些。参考:“转移注意力是个调节情绪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很多,看看动画,逗孩子一笑,运动.......因为一般来说,孩子并不会缺乏对情绪的体验,所以没有必要担心转移注意力会使他缺乏对情绪的所谓“洞察”,难道性格乐观、快乐、乖巧的孩子情绪洞察力就很差了吗。
4、其实无论宣泄和转移注意力都是一种暂时缓和负面情绪的方法,目的是使你不受负面情绪的掌控,与压抑无关。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The Mitigation Strategies of Teacher Stres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LI Hongmei
(XingZhi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groups of teachers become more promin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ulting emotional problems in many university teachers , anxiety, insomnia phenomenon, and even many mental plague, depression, tendency to pessimism, through effective counseling to ease the pressure to the crisis, balance themselves, manage their emotions and do the masters of mood.
Key wordspressure control; emotional management; mitigation strategies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93%的教师感觉压力过大,50%的教师想辞职,只有17%教师愿意执教;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为:教师的平均寿命倒数第二;英国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压力是他们最关心的5件事情之一,并且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生命危险”,4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压力过大。
1 高校教师的压力来源
1.1 来自职业竞争的压力
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为了符合职业要求和职称晋升的需要,追求高学历在高校教师中已屡见不鲜,而且需要完成的学术科研也有硬性的指标,同时,在现今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教师岗位聘任制、挂牌授课制、末位淘汰制、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等,加之,有些中青年教师属于人事或者年薪编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带来的同工不同筹的心理冲突,承受着巨大压力。
1.2 来自教学评价机制产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合理,更没人性化的测评体系,也无法从根本上反映来自学生、教师群体、教学督导、领导层面的客观评价,某些非理性的、随意的、甚至是恶意报复式的不客观、不真实评价在所难免。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做出不利的评价,影响年度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会选择讨好学生的做法,这种做法丧失了其应有的教书育人的作用与职能,极大地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焦虑与不安,不仅成为教师产生生理、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且对教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1.3 来自知识分子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
由于教师职级晋升的压力,导致对评选先进、争当优秀比较有功利心,加上教师群体具有孤芳自赏、清高、比较自我的特点,使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相互不往来、不做深入沟通,致使许多教师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更没有文化生活的支撑,个人的精神生活无法满足。
1.4 来自婚姻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压力
由于高级知识分子比较注重精神追求,因此对情感的需求比较高,对婚姻对象要求也很高,特别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在两性关系中常常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表现出唯我自大、惟我独尊的姿态,令人感到高处不胜寒,因此,婚姻生活中常有不和谐因素。
2 压力主要表现及其特征
2.1 教师群体压力的主要表现
现代教师群体常出现疲惫、焦虑、失眠、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健忘、挫败、烦躁不安、易生气、嫉妒、仇视、愤怒、怨恨、哀伤、怀疑、恐惧、迷失与茫然等情绪,这些压力与危机感等情绪被称为“身心症”。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没有及时、恰当的排解,被压抑、隐忍,以致长久得不到释放,转而会攻击身体的其他器官与神经系统,久而久之,会导致诸如: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恐慌症等情感疾病,以及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肿瘤等疾病,严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质量。
2.2 教师群体压力的表现特征
运用普遍调查与个别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高校教师压力与情绪现状进行调查,搜集到高校教师压力的实际案例,通过心理学测量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不能如实反映和确切体现教师的压力与情绪问题,因为高校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往往很自我、很主观,针对压力所做的调查,具有隐藏性、压抑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比较善于表达,对于心理危机、压力与情绪的管理,理论上认同,而行动上不愿意面对甚至不愿意承认自我压力管理失调的状态,而采取抗拒、掩盖等主观行为,因此,在其他心理治疗手段中,往往会产生抵触、伪装、狡辩、甚至不愿意配合等等现象。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催眠治疗中,教师往往采取自我设限、自我保护,无法配合治疗师,更不愿意暴露隐私,特别碍于面子,无法放开自我。
3 缓解压力的几种策略方法
3.1 采用沙盘疗法、色彩画等道具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沙盘游戏治疗,又被称为箱庭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等沙具,来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沙盘疗法,针对教师群体主要治疗焦虑情绪、心理压力、自闭症、忧郁症、攻击性倾向行为、人际关系困扰、亲子关系问题、两性关系不和谐等。做沙盘游戏治疗,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2 采取团体辅导,举办专题沙龙讲座、心灵成长工作坊,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针对压力与情绪进行再认知,获得重视,并加以舒解,再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教会一些实用的方法,对压力进行控制,改善情绪。具体可采用的方法:(1)放松训练,参加对象:考试紧张综合症、梗椎病、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性疼痛;(2)压力调适与情绪发泄演练,参加对象:忧郁症、燥郁症、自闭症;(3)角色扮演与情绪疏导,参加对象:婚姻情感危机、亲子关系危机。
3.3 应建立一套控制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支持系统――网上心理预警在线交流空间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自身特点,可借助现代网络的自由、便捷、隐蔽、私密、保护、安全的优势,建立一套网上心理援助支持系统――包括量表自测评分机制、心理压力色彩自测游戏问卷、亚健康测试问卷评估系统等等,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测试与疏导服务的平台,一旦遇到心理危机,教师可以寻找到支持系统,同时可设网上在线交流、心理咨询的空间,以利于有压力的教师寻求协助、获得组织的援助,认识并建立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当然,教师本人更应该重视与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防御意识,确立核心价值观,在集体中获得认可与尊重,从多方面、多层面预警、排查、支持援助,是彻底抗击压力与管理情绪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各种躯体化、强迫、焦虑和不安等心理问题,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压力认知与鉴定专题沙龙、心理情景剧的演出,组建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形式,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疏导等方法,使教师学会舒解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方法,能够自我调节、平衡因工作压力与不良情绪带来的失衡状态,真正成为掌控情绪的主人,从而提升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建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思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2).
2010年10月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而肇事者李某却口出逛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几天后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肇事司机药某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后被附近群众抓获。前者极端嚣张之言,曾激起了公众舆论的喧嚣,而后者撞人后又补八刀的恶劣行径,超越了公众容忍的最后底线。李某2008年毕业于河北传媒学院,而药某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在同学眼里是个乖孩子,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心智健全的成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水准;又是什么让象牙塔里或是刚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对生命如此淡漠?
一、解析愤怒情绪
(一)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能够感受、表达和控制人们全部的情绪,而不是受其控制的状态,它是经过非习得和再习得的过程而形成。然而,在我们幼年时,我们所受的教育是:做事要懂规矩,要平静、冷静、不要哭闹、喜怒不形于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是老师、家长、同学眼中的“乖孩子”,事实上,这些都暗示我们,各种情绪的表达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当我们逐渐长大成年时,我们身上背负了大量无法处理的情绪包袱。比如愤怒情绪,它能产生攻击的动机。
(二)愤怒情绪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在这七种情绪中,愤怒情绪是人类情感中最不舒服的一种,因为这种感受强烈而真实,然而如果随意表达又会产生很多不可预知的后果。愤怒情绪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比如司机在路上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常常会引发交通事故;乘客乘坐飞机,因为航班误点,容易出现愤怒情绪,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在家庭中,愤怒情绪的宣泄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甚至感情破裂,难以修复。
(三)愤怒反射
愤怒情绪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种生存情绪,与动物相同,达尔文把它称为“愤怒反射”他认为,这种攻击性的本性对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动物防御、保护自己、保护领地或是它们的幼仔都是本能的行为,而人类的愤怒混合了有意识的想法以及暴力反应。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人类的愤怒是一种相对独特的现象。人类是唯一能够由愤怒化为报复或产生攻击的物种。而弗洛依德则认为愤怒情绪是一种无法用意识控制的情绪。
(四)愤怒的不良管理及危害
各种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对愤怒做出反应,比如:
1. 随意地释放愤怒
当人们在接近一个重要目标并遭遇到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明显是不可克服的障碍时,有些人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和行动,体内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从而带来一股破涛汹涌的能量,就会随意地发泄自己的不满与愤怒。比如大学室友之间因为生活作息不一致,经过多次的提醒仍不见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乱发脾气――拍桌子、扔东西,大声叫嚷等等。这种随意的、粗暴的模式是缺乏高度自控的表现。而社会心理学家对愤怒的研究所做的回顾说明,随意地释放愤怒并没有产生健康的宣泄。随意释放郁积的情绪不能缓解攻击的动机,反而因为准许这些情绪的产生强化了愤怒的情绪,甚至导致更强的愤怒感。
2. 攻击行为
有些人在往目标迈进的道路上遇到严重的障碍时,他们会变得有敌意、富有侵犯性,包括冷嘲热讽、挖苦、威胁以及其他各种侵犯行为。“如果他们对其达到目标的能力持乐观态度的时候,他们的侵犯行为将趋于外向――攻击障碍物;但是,如果他们对其达到目标的能力持悲观态度的话,那么他们的侵犯行为则趋于内向――攻击自己”。就比如信心十足的人不太可能遇到严重的障碍,但是一旦遭遇到障碍时,更有可能去攻击那些障碍;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在面对突然的、不可克服的障碍时,更多地表现会退缩、自责,将愤怒和不满针对其本人来释放,甚至伤害自己。
3. 压抑愤怒
也有些人在感觉到自己正要发怒时,会刻意地抑制相应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自控力和理智的一面。但是,正是由于不能真实表达这种强烈的感情,不能通过表达来利用感情这种心理产物,将会导致经常性的心理失调,造成身心疾病。因为在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研究表明,最容易受到相关疾病的人是那些不能公开和直接表达愤怒的人。
二、愤怒的表达
当一个人有意识地接近愤怒而不失去理性的时候,愤怒的表达是有益的,即当自己感觉愤怒来临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允许其存在并且能够表达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发生重要改变。比如: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法,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记录自己发怒时的具体时间、想法、感受、行为以及引起愤怒情绪的具体事件。具体表现在:
(一)愤怒的表达必须只限于直接针对引发愤怒的对象
愤怒的表达必须只能针对引起个体发怒的人或物,如果对第三方(人或者动物)或是没有生命的物体随意发泄愤怒,那也只是暂时的释放,而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二)愤怒的表达必须进行自我控制
愤怒的表达不能采取同态复仇的方式,需要进行自我控制,使愤怒感得以化解,报复在愤怒的表达中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愤怒的表达必须能够提出解决之道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表达愤怒或者与好友交谈,通常可以产生新的观点,对当前的问题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四)愤怒的表达必须能够使人理解
愤怒的表达要清楚,能够使人理解,尤其是通过语言表达愤怒,如果不停地使用“你”、“你应当如何”等表述,只会让对方产生即时的防御反应,对问题的解决毫无价值。
(五)愤怒的表达不能引起报复行为
有益的愤怒表达能够使各方平息愤怒感,报复他人或是引发更多的愤怒只会带来持续的冲突,使得愤怒恶性循环,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三、愤怒管理对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情绪发展的两极性和矛盾性并存的阶段,心理尚未成熟,对自我、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各种认知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有时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尤其是愤怒管理。大学生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外一个极端,表现在苦恼时受到激励会为之振奋;热情洋溢时受到挫折则灰心丧气。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矛盾性是指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满足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矛盾等各种矛盾冲突,带来情绪上的反应。情绪的两极性是情绪矛盾性的外化和表现形式。对大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促使心理日益成熟,成为一个心灵和谐的成年人。
(一)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能够妥善处理人际问题,与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活将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大学生融入班级团队,开始集体生活,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绪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的愤怒管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能为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增添新的力量,从而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加强大学生的对愤怒情绪的管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杜绝不良后果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愤怒管理的策略
人类的愤怒是由有意识的思想、生理变化和某些行为表现组成的,因此,在处理愤怒的策略中主要是针对这三个愤怒的成分来实施,包括认知应对策略、放松技术和行为矫正策略,应当允许愤怒的存在并积极处理它。作为大学生而言,应当学习不同的应对方式,以自助行为矫正程序为核心,帮助自己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学习监控自己的愤怒,逐步降低愤怒感
尽可能地记录下自己愤怒的时间及引起愤怒的事由,及为什么会发怒,常使自己发怒的环境或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当自己感觉发怒时,先不要立即做出反应,可以采取数数的方法,或者喝一杯水,试着做深呼吸、冥想等方法,使自己先放松和平静下来。研究表明,生气的感觉最初是很迅速的,接着就是一个长长的内心混乱的过程。
(二)理谈,学会跳出来思考自己的愤怒
理谈从来不会在生气的叫喊中进行,因此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从当时的场景中跳出来,恢复冷静。跳出来的时间有助于自己允许愤怒感的存在,同时能对环境有一个全面的审视,并对自己的愤怒进行思考。有什么建设性的方法能够化解这种愤怒感,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感觉良好。
(三)提前计划,学会结构性的表达
可以选择提前预测一些能够引起愤怒的情境,识别这些情境,选择可行的方案,尽可能减少接触这些情境的机会。当然,如果愤怒感还是来临时,也不要忽视、逃避和压抑自己的情感,要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来予以平衡。
(四)发展一个支持系统,学会宽容
寻找自己可以信任或者可以倾吐心声的亲密朋友,允许对方倾听并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视角或客观的看法。学会化解引起愤怒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对话、与相关他人就解决的问题做外部对话、策略性的行为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宽容他人和自己,宽容是愤怒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习、经济、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需要通过有效行为来疏导愤怒的情绪,克服受挫感,提升内心的平静感,使内在和外在之间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美]Brian Luke Seaward.压力管理策略――健康和幸福之道(第五版)[M].许燕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 [美]哈罗德.J.莱维特.管理心理学[M].余凯成等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7月版.
[3] 张厚粲,许燕.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人所意识到[1]。对于与高校教师而言,其心理契约又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指高校教师感知到的关于自身应该对高校组织付出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张淑丽(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中教师对学校的责任义务包含2个因子:其一作为高校框架基本构成教师所须担负的责任义务,称为 “现实责任”,包括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能够承担适当额外工作(如加班)、 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有责任感;其二是高校长远发展教师所须承担的责任义务,包括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能力、注意知识结构升级、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等。林丽华(2005)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教师对高校的心理契约包含三个维度:关系型责任、发展型责任、交易型责任。刘牧(2006)实证发现,高校高水平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对学校的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人收入、公平公正及价值认同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机会三个层次。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
2. 高校教师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指的是“通过对自己情感的管理来建立一?N公众可见的表情和和身体展示,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劳动方式”(Hochschild, 1983)。Hochschild(1992)认为包含老师在内的六类工作最需要用到情绪劳动。根据Hochschild的研究,情绪劳动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它发生在工作人员与工作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相互过程包括面对面或声音对声音的交流;其次,通过情绪的表达,工作人员影响着他人的态度、情绪和行为;最后,工作人员的情绪表达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是隐藏在各职业规则或规范里。Wingograde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作为情绪劳动者的教师在学校工作过程中,需要遵从以下情绪法则:首先,在对待学生方面,教师要充满爱心和耐心,要爱自己的学生。同时,教师要会包容自己和学生所犯的错误,富有幽默感。其次,在工作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科知识有热情,在工作中保持冷静并避免消极情绪的流露。
由于情绪劳动主要是员工或教师按照组织的要求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和表达的过程,情绪劳动策略作为此过程中的手段,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Grandey (2000)把Gross的情绪调节策略引入到情绪劳动范畴中,提出了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两种策略的作用机制。表层行为仅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而内心感受不变;深层行为则需要个体努力改变自身的感受,以便使得内部感受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具体到老师职业,刘迎春、 徐长江(2013)从热/冷系统、资源与强度模式和过程模式三种理论模式出发,探讨了教师情绪调节的内在机制,并运用Gross的情绪调节模型分析了教师情绪调节的具体策略。Zhang & Zhu((2008)分析了中国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高校教师更多地运用深度行为来进行情绪劳动,而高校教师的表面行为对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有负向作用,深度加工和真实表现对两者都有正向作用。姬兴华(2009)研究了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发现主动深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组织承诺;主动深度行为与理想承诺、被动深度行为与投入承诺的关系比较复杂。Gosserand & Diefendorff (2005)运用一个包含教师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样本,发现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动机的不同而存在不同。Truta(2014)基于一个包含所有层次教师的样本,研究了动机对情绪劳动的影响,发现内在动机只与深度行为有关,而外在动机与任何情绪劳动策略无关。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为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基本上可以分为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两种方式。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于情绪劳动的影响模型
在解释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于情绪劳动的影响机制时,本研究引入资源保存模型作为理论基础。Brotheridge et al(2002)首先把Hobfoll的资源保存模型引入到情绪劳动研究中,强调资源的耗费和补充,认为知觉到表达规则的员工进行情绪劳动,无论是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都需要付出心理上的努力、耗费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补充源于外在的物质奖励、社会支持或内部的资源,如自尊、自信等),个体就会感到威胁,持续的能量损失将导致工作倦怠。因此,员工倾向于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心理资源的多寡来进行情绪劳动。而心理契约作为一个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承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可以增加员工的心理资源。因此,心理契约可以作为一个心理资源的来源对情绪劳动发挥作用。
本研究把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情绪劳动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种: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 每种行为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张辉华,2006)。也就是说,这两者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存在不同。一般来说,由于表层行为仅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而内心感受不变,因此,它需要的心理资源较少;而深层行为则需要个体努力改变自身的感受,以便使得内部感受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因此,其需要的心理资源较多。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人们了解不同情绪调节策略所需要的资源,并根据自己所保有的资源来采取合适的行动,保持平衡,避免资源的耗竭。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心理契约影响情绪劳动策略的模型,见图1。
3.1交易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交易维度指的是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具体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如薪水、福利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等。一般来说,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那么教师更看重是经济上的收获,而不是看重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成就感。那么,相对来说,他们就会避免对工作有过于大量的投入,只要达到基本的工作要求以便获得符合标准的薪水、福利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就可以了。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资源来保证他们完成深层行为。根据资源保持理论,他们主要采取表层行为来进行情绪调节,以便符合学校的要求。我们认为:
交易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多;交易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少。
3.2关系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关系维度,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校建立广泛、长期的交互关系,如保障工作的长期性和维护学校形象等。一般来说,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高校教师有从长期上维护与学校关系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获。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中,努力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希望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尊重。根据资源保持理论,他们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进行深层行为、因此,我们认为:
关系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少;关系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多。
3.3交易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发展维度,指高校教师以更好地适应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维护高校的长远利益相联系为目的的心理期待。一般来说,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教师倾向于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高校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可以鼓励老师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学校当做自己人生的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有部分高校教师把自身的职业当做一种使命,不管外在条件如何变化,他们对于事业的热情绝不会降低。根据资源保持理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有高度的热情去情绪劳动工作,其情绪劳动策略也更多地是采用深层行为,因此,我??认为:
发展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少;发展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多。
3.4心理契约不同维度对情绪劳动影响的相对强度
同时,我们认为三个维度所激发的心理资源的强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交易维度所激发的强度低于关系属性,关系属性低于发展属性。这是因为,三者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意义是不同的。交易属性所带来的只是经济上的满足,关系属性带来的是社会需求上的满足,而发展属性则属于自我实现的满足。其动力是不同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满足所带来的满足感是经济上的满足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我们认为:
发展属性、关系属性和经济属性对于高校教师深层行为的影响依次递减;发展属性、关系属性和经济属性对于高校教师表层行为的影响依次递增。
4.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要提高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质量,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4.1构建合理的高校教师心理契约
在人员招聘、培训与选拔上采取一定的方式,构建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合理的心理契约。其内容表现为:弱化经济维度,提升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在人员招聘、培训与选拔阶段,跟教师进行坦诚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建立合理的预期,从而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还可以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来解决(赵欢君,2005)。共同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通过“共同愿景”,学校心理契约的构建就有了能量与着力点,“共同愿景”能够使得心理契约构建遭遇阻力时,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通过尽最大努力扩展心理契约的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来帮助教师采用基于深层行为的情绪调节策略,更好地做好教人育人工作。
4.2保证心理契约的履行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众所周知,智商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是与学习的效果成正相关。但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商的好坏也是决定事业成败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情商中的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其作用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组织学习行为的作用。可以说是动机的源泉之一,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如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另外,适度的焦虑和紧张同样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了认真探索,发现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情绪因素有好奇、兴趣、愉快和厌倦、焦虑。其中前三者是正性情绪,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后二者是负性情绪,对学习具有抑制作用(但适度的焦虑却对学习却有帮助)。对此,笔者在调控学生学习情绪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促使好奇、兴趣、愉悦心态实现的策略
我们知道,反复呈现的刺激将很快失去它的“新异性”,学生将很快忽视它,从而出现厌倦心态。刺激必须以一种新的或不能预料的形式呈现,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多采用多样性、新奇、不可预测性使刺激产生变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每每见效。如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配合一些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客串演讲、角色扮演、合作学习、课堂示范、实地考察、思考难题、逻辑、竞猜迷语等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以便通过增加教室的唤醒强度来克服学生的冷漠与厌倦,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兴奋的情绪。
(1)现代多媒体教学一威力无比。现代教育多媒体教学主要运用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在内的形象教学。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兼收,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地球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我校刚建立的多媒体教室(学生在新教室上课本身就有一种新鲜感),并运用电脑课件进行教学,电脑课件集声、光、色、形、动于一身,对学生视、听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地球公、自转春夏秋冬,银河星系群星璀灿,月相变化阴晴圆缺,板块火山惊天动地、大气环流风云际会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授原本枯躁乏味,并需要形象思维的穷尽搜索才能略知一二的东西,通过课件播演,学生在既兴奋又好奇的情绪下撑握了知识。
(2)客串演讲、角色扮演——妙趣横生。客串演讲、角色扮演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表演,教师指导的游戏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参与活动,增强活力。这种教学手段比较适宜在人文地理部分或识记地名方面进行。在教西部大开发、或环境治理、城建布局等章节时,适时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拟出有关改革方案并进行当堂演讲。再如在教区域地理时,穿插一些讲地名相声表演:利用地名谐音、拟人化名词来进行识记,如,去两姨家,见四表妹、表哥,如何去,穿什么衣服,吃什么等均有很多相应的地名与之对应。诸如此类的演讲或表演虽然有的简单、有的可能粗糙,但学生自己设计、参与,妙趣横生,而且联系所学知识,情绪状态一直处在轻松愉悦之中,对学习是很有益的。
(3)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学以致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用于地理科研究性学习教学常用的手段。在地理教学中,要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在教有关气候章节时,组织了几个气象兴趣小组,到县气象台、城东气象观测站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观测到的有关数据的统计情况,并写出有关小论文。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掌握日均温的计算、统计图表的作法,还能归纳出一般天气变化的规律,对当地的天气作补充预报。再如,在教资源或旅游地理时,充分利用“翠屏湖文化旅游节”的影响,要求学生就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探索,列出几个课题,写出开发我县翠屏湖旅游资源的小报告,以便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学生接题后,三五成群自由组合,先进行小组讨论,而后利用假日到实地考察。结果写出八篇小论文,虽然有个别小组的论文差强人意,但多数还是可以的。虽不敢摆上县长大人的议事日程,但作为学生水平的见解,还是挺有新意并值得鼓励的。象这样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学生讨论、设计在课内,活动在课外,由于多点自身的参与,少点教师的说教,其情绪基本上是处于亢奋状态,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4)思考难题,竟猜迷语——欲罢不能。在地理教学中,不是每节课都会那么有趣,多数还是很枯燥的。但只要认真挖掘,想点办法,总会搞一些名堂来调动学生的兴奋神经末稍的。简单的比如在提问上下点功夫、或创造悬念、或不确定性、或思考些难题、或出些迷语猜猜等等。尤其是在快要下课前十分钟左右。学生最容易情绪低落,表现为神情倦怠、萎靡等,这时若来点新的刺激,精神定能为之一振。因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常常适时地根据地名、动植物、自然现象、交通运输等编些相应的迷语让学生猜猜,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如自然地理类:“两头冷,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地球)。地名类:“秦朝的耕地”(古田);“一路平安”(旅顺):“光谱”(以色列);“左右都是”(中非)。动植物类:“不识字,偏排字,秋天去,春天来”(大雁);“一棵树,扁枝桠,先结果,后开花”(仙人掌)。地理射复迷:“古( )( )田”要求中间填我国的一作家名字(巴金),等等。如此之类在每节课将要下课前出迷,迷底下节课揭晓,颇有点“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味道,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怀着期望上课,从而激起学生的正性学习情绪。
2、调节焦虑的策略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这种心理状态主要伴以紧张和恐怖情绪,并有明显的生理表现(如失眠、出汗),还会出现一些行为表现(如逃避、自责、自卑等)。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难易的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但就多数情况而言,焦虑毕竟起抑制作用的成份还是多些,只有中等水平的焦虑才有可能起点促进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最好把它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学习。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常采用下列三种方法来降低学生的焦虑。
(1)制定适当目标——降低期望值。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使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的能力;把复杂的、困难的课题分成小的单元,而且从易到难逐步进行;给予鼓励,使学生具有自信心:在教学上对高焦虑型的学生用归纳——发现法教学比较有效;对低焦虑型的学生采用演绎——说明法教学较为有利。例如针对我校近年招收的学生基础较差,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对自然地理的理解感到困难,学生对三年后参加高考缺乏信心,学习上产生焦虑的情绪。因此,先给学生确定适当的目标:先过地理会考这一关。再步步为营,必要时补缺补漏,从初中地理补起。尔后迫近高考目标。经过这样的调节,学生的焦虑情绪才稍有好转。
(2)正确看待评价——平衡焦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及优缺点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而学生正是从教师的言词、眼神等的评价中,得出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份量,以及在班级中的位置,从而形成相应的学习心态。而这种由评价而形成的心理压力是造成学生上课焦虑的基本因素之一。另外,有些情况下焦虑是因为同学之间的不恰当比较而产生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针对学生不同的焦虑原因调节评价机制,比如组织变换难易问题的提问、考试等,用以平衡评价过程中学生成功和失败的情感体验。成功者给予肯定性评价固然应该,而失败者予以“屡败屡战”式褒扬性评价未偿不可,从而使之形成双赢格局,稀释焦虑情绪。
(3)放松紧张情绪一闭目静思法。学生课堂中的焦虑情绪有时是学生在每天七、八节课、外加早读、晚自修,更兼八、九科课程,课内外作业,全天候狂轰烂炸下,而形成的快节奏、高强度的紧张学习状态造成的。因而该放松点紧张学习气氛,以退为进也是权宜之计。因此,在教学中遇到多数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时,就向学生推荐两分钟闭目静思法。该法是使学生在两分钟铃响后进入最佳预备状态。推荐时要说明此法在国内外已多被许多智者所接受,否则一些学生对此会一笑置之,弃之不纳。两分钟闭目静思法的诱导语:请坐好。腰部自然挺直,两腿自然靠拢:请闭目,双眼自然地轻微闭合;请静思,不想别的,想想晴朗的蓝天,想想绿色的湖水,再想想自己的理想,默念两遍“我能行,我一定行”,或“知识就是力量,我必须学好知识”,或“有志者事竟成”等。这样引导学生多次之后,好多学生能悟出其中道理,就会主动地调整两分钟铃响后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放松紧张情绪,进入最佳的情绪预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