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06: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化农业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F326.12;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07-01
烟叶是大农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代农业迅猛向前发展的今日,中国烟草专卖局特别指出了要强化烟草的基础设施设立,加快规模化种植,实现集约化经营,做到专业化、细化和分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打造因地制宜适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生产,更好地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1]。
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
1.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资源配置成为市场的主要途径,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始终是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社会化分工,在朝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浪潮中,需要以烟叶生产计划种植不变为前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物质的条件装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在原有烟区资源分配上,进行修改、提升,结合市场的发展路径,打造符合专卖制度要求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理性之选是加强力度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生产[2]。
1.2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适应卷烟工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行业需要深刻的变革,卷烟行业也不例外,需要加大力度提升生产集中程度,利用联合重组,使企业品牌深入人心。卷烟品牌要发展,提高对原材料的选择标准是关键,重点在于对原材料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持续性与稳定性还有可用性都比较优质的烟叶。在卷烟工业发展的同时,不管是烟叶的组织方式与资源配置,还是在交易方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现代烟草农业需要朝着设定的目标前进,根据工业需要来决定产区生产,从而达成稳定的长期合作战略,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源与优势的互相融合,最终达到共赢的互利状态,推动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现代烟草行业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合理有效地将烟区资源进行分配,提升整个烟叶的生产基础,可以有效地拉大生产,提升其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改善烟叶品质[3],烟农的经济收入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传统烟叶只有向现代烟草农业进行转换,才能有效地解决烟叶生产中的相关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综上所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与分配,转化原有的生产方式,将土地产出产品量与资源贡献率进行提高,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对新农村建设与烟区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对实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
2 新时期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对策
2.1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开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工作难度指数在增大,涉及层面较广,其专业性与综合性都有待提高,技术要求必须再上升1个档次,要全面提升这些方面,需要多个烟草企业家共同配合协作。发展现代烟草不仅需要农业部门对农田保护进行制度上的规划,更需要农业机械部门大力提供机械的支撑,还需要水利等相关部门的配套设施进行合作,植保部门应该落实好预测与防治工作。只有通过多个相关部门紧密的配合,各领导将工作与责任做到位,认识到位,将措施落实到实处,通过多方的共同管制,上下联合,左右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保障现代农业烟草行业向前发展。
2.2 重视烟叶质量,促进烟草生产的现代化
烟草体制正在随着时代的步伐而日渐优化改革,卷烟工业在大企业、大市场与大品牌的市场格局下,正以联合重组的方式朝着全球一体化的烟草市场进行发展[4]。所以,要促进烟草农业的发展,必须转变小农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化大生产,要坚持规模化种植与集约化经营,对具体专业进行细致的分工合作,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础上,也要注重对烟叶的特色化经营,维持标准化的产业生产,提高对产品质量的生产与把控能力,将生产风格与品质实现统一与完善,只有具有核心优势的烟叶,才能满足卷烟工业中大品牌的持续生存战斗力。
2.3 提高烟区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发展
烟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优化升级。要构建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技术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市场走向为导向,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科研机构是知识结构与创新的主要来源,只有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进行良好的汲取与应用,才能更好的完善科技传导机制,建设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所以对新技术与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十分重要。相关部门要将烟区标准化的示范案例做好,加强烟叶技术推广站的的基层设施建设,充分运用烟叶生产的成功案例,提高其转化率与技术落实到位率[5]。
2.4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
要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为烟农创造好的生产条件,一是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烟田保护制度,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使用率,改善土地的利用结构,合理分配布局,是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二是不管是土地置换、租赁还是承包与入股等形式,都要遵守“自愿、守法、有偿”的根本原则,对其分工进行有效的调整与管理,实现规模化的生产种植,建立好风险保障机制,在自然灾害面前,烟叶的抗御能力要加强[6-7]。在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建立起可靠的保障制度,可从扶持政策上面投入资金,加大对烟农的保障。引进与完善科技创新,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与推广,鼓励技术人员大胆的进行技术创新与示范,把好的科技成果最终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3 参考文献
[1] 邸慧慧,李占杰,蔡章春,等.宣恩县晓关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工作概况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9-380.
[2] 何亚浩,贺帆,杨荣生,等.烤烟专业化烘烤的发展趋势[J].江西农业学报,2011(1):28-30,34.
[3] 陈少滨,宋朝鹏,邱崇浩,等.对烤烟专业化烘烤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14619-14620,14658.
[4] 姜静.延安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92-95.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助推农田水利化。五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投入水利设施建设资金31.28亿元,共打机电井8766眼、开挖疏浚沟渠14907公里、建设干支斗衬砌渠道1910公里、修建小型水库及塘坝32座,有效提高了项目区抵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在西部松嫩平原重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东部三江平原重点实施“以稻治涝工程”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依兰县10万亩提水灌溉“旱改水”示范项目,总投资1.1亿元,其中中央、省财政农发资金8100万元,项目建成后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000万斤。
――以良种良法综合组装为重点,助推农业科技化。五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和省级集中安排科技示范推广项目资金2.77亿元,共引进或繁育新品种167个、示范推广种植新技术262项,推广应用新设备和新材料87项。项目区科技含量比非项目区高出20%以上。如农业综合开发在肇东、望奎、大庆等地推广的大型喷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膜下滴灌项目,玉米平均亩产不仅比常规种植玉米亩增产一倍以上,同时节水、节肥、节能、省工。膜下滴灌一亩地仅需水30立方米,用水量是喷灌的50%、是漫灌的15%,同时节肥30%、节油40%、省工80%。
――以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助推农民合作化。2007年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5.5亿元扶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52个,活化了生产要素,探索了一种适应大型农机作业和规模化经营的新的生产方式。如农业综合开发2008年扶持的桦南县泓源水稻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73户,规模经营土地15000亩。合作社实行水稻生产标准化作业,在全省首获GAP(良好农业规范)一级认证。2011年合作社亩收益达1514元,比入社前增长64.9%,人均收入达到23343元,比非社员高出9637元。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取向,成为领跑现代农业的生力军。高标准农田建设较之中低产田改造,在建设标准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合理、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只有坚持这个标准,才能不断积累和壮大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为现代化大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机械化带动的战略取向,加大农机资金投入,走出一条依靠大农机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像黑龙江省这样具有耕地连片条件的地区,更应向世界农机高端靠拢,重点装备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播种机、收获机。大型高端农业机械不但节油、节种、节肥、节水效果明显,而且还蕴含着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可实现卫星定位、自动导航、深松整地、精密播种、高标准插秧、收获即时测产等作业,带来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60-01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途是漫长的,在这条道路上,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审时度势,以现代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保障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产业调整和市场融合性调整。
1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迫切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发展农业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带来全中国人民共同奔向现代化的新生活。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并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农村的现代化耕种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并获得了较好的产业成效,但是现代化发展的链条化结构还是不稳定,除了应用现代化耕种技术以外,其余的类似于营销、技术推广等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推广还远远不够,其不均衡发展已经构成中国现代化崛起的重大约束瓶颈,其薄弱地位亟需改变。如何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现状根本改进,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建构和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实现[1]。
2现代化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资源的局限
农业是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的基础产业,当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却很少,加上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耕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局限十分明显。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在自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农业现代化整合计划就只能搁浅。
2.2 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农户来说其种植、养殖的各项产业都需要有足够的市场信息作为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90%以上的农户还停留在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来决定种植项目和养殖时间,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蔬菜市场和肉制品市场出现价格浮动,相应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也变得不稳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降低,低投入的农户工作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2]。
2.3 劳动力不足
受现代化农业耕种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变得较为轻松,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的转移,使得农村产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降低,新的技术缺少了人力技术传播的支持,很多新型技术不能引入,得不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实验的机会。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大部分农业乡镇企业处于困境之中,产品结构与周边地区雷同,随着农业的生产专业化、地域集中和规模扩大,各种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产业化程度过低,农业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建设模式,独立的产业结构使得多种问题凸显,短期利益不能长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也不能长期保证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
3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加速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例如: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借助互联网特性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活动的一种营销手段。具有跨越时空、覆盖面广、高效率等特点。通过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农产品企业可以扩大市场、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等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有政府的调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营销平台,开设专门的网络营销绿色通道,保证农民的产品有更广阔地营销天地。另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通过地区网络来加强对各种农产品价格的列举和短期产品价格的预测,通过信息网络来保护农户的利益。总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
从农业技术角度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进而实现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改善民生、安稳民意的目标。在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之初应该首先分析当地的农业优劣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全面的农业现代化指标,采用层析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计算各级权重,构建一个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然后根据这些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开展。使得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当然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是在农业技术员的技术传授下开展的,但是也需要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才可以,所以村组织应该鼓励家庭中留有1名年轻劳动力,保证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
3.3 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
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为了更好地稳定农业发展,以工带农的策略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发达的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建设的扩大,实现农业结构的区域化布局,大规模的农业发展能够加快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具有紧密度,将农业的多种产业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环境。这种经济发展途径其本质就是农业市场发展的现代化体现,将农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进而推进农民进入现代化的生活和农村的现代化升级,进一步升级“农业”,为“农业”迈向现代化作出贡献。
总之,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认清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物质装备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啃黄土地”的局面,因地制宜地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以及农村交通通讯网络化。 第二,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靠老经验、老品种的传统做法,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高产优质高效化、良种化、农民知识化。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及农业物质投入的增加,科技兴农的作用也将随之增强。 第三,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来封闭的自给型经济为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结构合理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最终达到高效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 第四,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现代化环境保护意识武装农业,力争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农业高产高效化的同时,不断改善资源环境状态,进而实现自然生态人控化,资源永续利用,环境净化美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以上4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还可以简单概括为:将粗放低效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由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技术发展的、开放式商品农业的过程。
2.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2.1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不断恶化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和微观利益,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且沙漠化趋势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水蚀面积和被污染农田面积日益扩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急剧恶化的自然环境,令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堪忧。
2.2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式阶段,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大多是凭祖辈经验代代相传,农民观念保守,思想较落后,使得新技术的推广阻力加大。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桎梏。这些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农业人才缺乏,稍有才能的人就会远离农业,而回乡务农则成为不得以的最终选择。
2.3农民出路问题难解决 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多年来虽有大批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全国仍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主要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过度扩张的农村人口不成比例,农业发展的缓慢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弱;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进城门槛过高;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小城镇的建设滞后。
2.4城市化进程缓慢 城市化进程缓慢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碍第三产业正常发展,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二是影响工业的能量积聚,使工业采取分散推进的方式,难以对农业形成强大的支持力;三是难以有效地形成经济中心,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以分散布局为特点的城市化不足的工业化,通常是与农村缺少规划、居民点布局零乱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土地零碎,田块狭小,规模化经营的空间条件差。
3.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3.1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调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具有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的关键。科技进步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没有科学技术,中国的农业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日本、荷兰属于科技先导型的国家,而美国、澳大利亚等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也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这一特殊国情更决定了我国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运用,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重点应在于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的配套投入及水土条件的改善。以遗传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主的微观新技术,以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为主的宏观管理技术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有: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以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区域研究与开发活动,加速西、中、东部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星火密集区建设,推进农村小城镇进程;大力发展创新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确保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3.2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够使农业劳动者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消除城乡、工农和脑体劳动三大差别。现代农业必然是一种机械化农业,因为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农业机械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应当改变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县县都有小农机厂、小化肥厂等五小支农企业的局面,扶持高技术含量的支农企业,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性的、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3.3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实质是乡村城镇化,本质是农民问题。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过多的人口依赖土地,使中国农业形成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为此,一是搞好城市规划,本着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原则,搞好城市布局。二是特别注意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不能遍地开花,要重点放在县城和中心镇。目前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的人口仅为1.9万人,规模小而且分散,这既难以发挥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又加重了农民负担,因而规模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应撤并。三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应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城镇户口限制,城镇对新移民实行优惠政策。
3.4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及其权利与义务;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完整土地使用权;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进程;四是改革土地税收制度,尽快推行费改税,完善农业税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农产品市场。改造现有的粮食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将农业生产、内外贸协调起来,进一步贯彻和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涉农法制建设。由于改革常与滞后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所以要使涉农法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指导规范涉农行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应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建立农业保障体系。发展市场经济,使农业原本经常面临的自然风险,又加上了市场风险的威胁,成为弱质产业。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撒手不管,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指令性的管制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应该强化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生产保障机制而不是直接管理农业。
机车手在农业种植及收获均按照农机标准化作业,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标准化的管理手段,采用标准的机械工具,按照标准化的规范和恰当的农艺要求,严格执行各项作业规程,实现优质、适时、低耗、高效、安全的各项田间生产作业,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并且利用气候土壤等有利因素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力支持。
实行农机标准化管理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和技术措施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并且保证高效、高产、优质、农业生产的基础。
2.鹤山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采取的措施
2.1坚持加大更新换代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农机基础建设是农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扶持下,鹤山农场累计投入资金1.84亿元,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数字遥感和信息化农业机械设备,主要有迪尔、凯斯、克拉斯等大型轮式拖拉机85台,大型联合收获机50台,自走式变量喷药机10台、进口自走式割晒机12台、自走式玉米摘棒机30台、经杂作物全程机械化种管收机具150台、GPS全球卫星定位和自动驾驶导航系统85套以及大型联合整地机、精密播种机等新型农机具1855台套,农机总动力5.2万千瓦。
2.2坚持信息化及远程控制管理,提高农机管理现代化水平
2010年至今,农场投入5120万元在场直地区建设了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8万平方米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通过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农业网络化技术、农业多媒体技术,对农场的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管理,在农机信息中心管理人员通过视频远程遥控技术可完成机车的统一调度与指挥,通过大屏幕显示的信息实时监控机车的地理位置、作业速度、作业方式。
2.3坚持农机“六统一”管理,提高机务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鹤山农场农机工作坚持“六统一”管理, 即:统一管理、统一调动、统一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验收、统一核算。 即,农机具统一停放在管理区农具场;农机具由管理区农机助理统一调动和安排作业;油料和零配件由农场物资部门统一供应;全场农业机械作业统一执行《鹤山农场农机作业收费标准》;全场建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农机作业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管理区按季节对车组进行结算,机械作业纯收入年终一次结清。
2.4坚持农机标准化作业管理,提高农机作业质量
农机作业质量是关系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农场始终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各作业项目的质量验收标准和操作规程,规范作业层次,严格执行农机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和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督检查,实现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作业。
2.5坚持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为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和种植户的收入,增加科技含量,积极推广应用了农机新技术,为有机户服务。几年来,农场重点推广应用了原垄卡播和深施肥技术;收获机和拖拉机上用油料净化与节油设备 ;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作物播种的立体施肥技术;玉米气吸式精量点播技术;青储饲料收获技术;小麦宽苗带改装;大豆深窄密平播等新技术。
3.鹤山农场在提高农机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努力方向
只有不断强化管理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管理创新,才能使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3.1加大农机更新投入,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按照压麦豆、增玉扩经饲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坚持农机与农艺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机更新与耕作制度、农艺措施匹配。所以,要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机更新投入,实现农机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以现有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为载体,计划成立一个集农机管理、维修、配件供应、技术支持、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机专业经营服务组织。
3.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重点推广应用六大农机新技术:一是继续推广应用精密播种机械化技术;二是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是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实施好原垄卡种技术。三是继续应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实现农机管理中心智能化管理和机车卫星导航作业的普及。四是玉米灭茬机械化技术。五是农作物秸秆还田与收集、打捆机械化技术;六是植保机械化技术,提高全场植保机械装备水平。
3.3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农机全员素质
从选人入手,选择思想进步,工作认真负责,工作积极性高的人员配备到农机队伍中。抓好农机人员培训工作。根据新机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提高农机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驾驶操作技能。抓好农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全年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各管理区之间形成强烈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3.4全面加强农机作业管理,进行提高作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60 — 02
近年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发挥资源优势,提出并实施了以水利、科技、农机、合作、产业、市场、城镇、生态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
一、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标志
(一)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内涵
农业是一个具体的产业。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现代化大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而进行的社会化农业。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现代化大农业首先是“现代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引进,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逐渐丰富了,它包括如何建立和完善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扶持和保障体系、农业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等。
农业现代化有四个特点:首先,更加注重利用工业化的成果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如化肥、农药、农机具的应用;其次,更加注重从生产关系层面,研究解决农业发展障碍问题,如合作组织、产业化的问题;第三,更加注重从可持续发展层面,研究生产方式问题,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提出;第四,更加注重从集约经营层面,研究生产效率问题,如科技的应用、精准农业的发展。
二是现代化大农业突出的是“大”。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农业资源拥有量大,经营范围大,生产的增值空间大,这些都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现代化大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工业提供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社会提供的一切文明进步成果,装备、武装、经营、管理农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使种、养、加工有机结合,产、加、销一条龙,达到土地高产出、资源高利用、劳动高效率、产品高效益、农民高收入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统一。
(二)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标志。
具体而言,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标志有七个“高”:
一是土地规模化水平高。现代化大农业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使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也要走合作化之路,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土地要高度集中,将涌现出众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制农场,形成大地块、大农田。同一作物、同一品种种植面积大,在区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一些品种、一些作物成为一个村、一个乡、甚至一个县的主栽作物。农场的现代化经营是大型机械耕旋作业、播种作业、收获作业。美国是“三台机械”搞农业,即大型播种机、大型收获机、大型喷灌机,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样板,做出了示范。
二是生产标准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田间道路畅通,喷灌、节水设施应用广泛,田间渠系衬砌,旱能灌、涝能排。未来的农业是有标准的,不能是农民想怎么种就怎么种,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标准也就没有产量,没有标准就没有品质,没有标准就没有高产出。
三是生产专业化水平高。现代化大农业应是产业布局合理。依据资源、地缘等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专业区域,产业分工明确。原料基地、龙头企业、销售市场各具功能,产、加、销分工协作,联结紧密。农民分工分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广大农民进入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从事专一生产,人力资源利用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农业产品具备规模,主导产业规模大、标准高,优势明显,效益突出,农村真正成为工厂的“第一车间”,把农业、农民从产业上分离出来。龙头企业牵动突出。加工能力强、产品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集聚,资金、技术、加工等方面服务完善,基地农产品升值幅度大。
五是农民组织化水平高。合作组织覆盖广泛,种植、养殖、加工、经销等行业合作组织全覆盖,合作内容丰富,服务功能完善,农民群众充分享受资金、技术、信息、销售、保险等方方面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在参与经营中收益丰厚,农民群众的在市场上有话语权,在竞争中有主动权,规避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获得生产最大利益。
六是服务社会化水平高。社会服务力量得到有效整合,服务机构健全完善,服务能力全面高效,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民不出村、不出屯、不出门,就能解决问题,就能满足所需,就能获得服务。
七是产出效益化水平高。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在社会效益方面,能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保持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标志,我们有的方面正向这个方向发展,有的方面还有很远的距离。
二、黑龙江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潜力巨大
潜力之一是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土地合理整治,可整理出许多复垦宜农耕地,加上全省还有1亿亩中低产田没有改造,这些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将会释放出巨大的粮食生产能力。
潜力之二是水利工程建设。全省水利资源丰富,但调蓄工程还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还不高,现有水库库容仅占境内地表水资源量的13%,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界江界湖的过境水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建设大水利,全省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将会超过1亿亩以上,粮食持续高产稳产就有了坚实可靠基础。
潜力之三是大型农机装备。全省通过广泛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对土壤实施有效深耕,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潜力之四是科技成果推广。全省农业需要进行科技创新的领域还很多,新技术推广速度还不快、到位率还不高,通过农业大科技建设,粮食单产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较大增长。
潜力之五是农垦示范带动。省内地方与垦区农业发展的差距是很大的,随着垦区示范带动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地方与垦区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提高。
潜力之六是合作组织发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但发展还不够规范,通过规范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进一步调动农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水平。
潜力之七是产业项目开发。全省农产品丰富,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很多农产品仍以原字号输出为主,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潜力之八是名优产品打造。全省绿色、特色农产品丰富,但由于市场开发不够,很多农产品质优价不优,市场占有率不高,经济效益不好,只要我们在农产品市场开发特别是在品牌建设上加大力度,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龙江优质优价农产品销往全国、走向世界。
潜力之九是种植结构调整。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扩大玉米和水稻生产,全省玉米可以发展到9000万亩、水稻可以发展到6000万亩,如果按正常年景平均亩产1000斤计算,仅两大作物即可实现粮食产量1500亿斤。
潜力之十是深化改革创新。目前全省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农村经营制度、产权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如能在垦地合作共建及各项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就一定能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这些潜力是龙江蕴藏的,只要把这些潜力充分挖掘好、释放好,龙江农业发展大有希望,也一定能大有希望。
三、工商银行支持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策略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现代化绿色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推出加快农业发展的宏伟规划,为金融介入农业生产提供了机遇。
首先,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重点是支持特色种养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种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增加对农业装备设施、农机具、农药、化肥、农膜等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贷款投放,推动农业装备水平的现代化;支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上规模、有特色、科技型的“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大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具备先进生产技术的优质农业企业、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为农业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等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二,要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农民创业、就业的主要依托。为此,工行今后要积极扶植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民营经济的“造血”功能。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工行信贷政策和管理要求,有信誉、有市场、有实力、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均是我们的信贷服务对象;招商引资新建的民营企业、国有集体企业进行民营化改制而成立的民营企业、依靠原始积累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以门店为依托的个体工商户均是我们扶持的范围。同时,对民营企业还可采取相应的优惠信贷政策。
1.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资源量少质差。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单位产出水平较低。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资源开发不合理,一些地方农村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农业经营风险大。重庆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区域间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长期以来在水利、道路、生态等方面政府投入增长缓慢,金融支持乏力,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单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带动力弱。农业新型现代营销体系不尽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
3.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少,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缓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低,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重庆市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
基于以上原因,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因此,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努力实现本市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
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和历史性的概念,它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变为既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1.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中,从而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3.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将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切入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是指现代农业应以市场作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5.生产组织社会化。是指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要与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6.劳动者智能化。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具备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产业体系。由于重庆山地、丘陵面积比重大,这些地方的农民居住过于分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针对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村,首先必须进行集居建设。要有针对性地转移农村居民,加强农村人口集中,实现村民集居、集体迁移。其次,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重点堤防建设等水利方面的重大问题,新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最后,根据各区县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设立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方产业体系的形成。在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整个重庆市范围内形成农业产业经济链,促使重庆农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2.加强农业组织机制创新,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加快探索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寻求以农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推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促进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做法有:一是采取集中承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快土地在社区内重组和社区外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本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二是探索与农民利益相联的多种经营模式。推进农户股份合作,推进紧密型的“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规模化经营基础。三是借鉴日本的做法,建立组织严密的农协,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将农业经济从整体上与外部经济和市场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减轻小农经营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推广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竞争力。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在“科技兴农”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经验,这些国家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精致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结合重庆市农业基础条件现状,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应当走自然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生产集约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应把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相结合,把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是要大力推广已有的先进适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组织科技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研发适应本市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省力节本、优质高产等新品种新技术,开发适应山地、丘陵地貌特点的小型适用农业机械。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科技人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很广,农业机械化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而建设新农村中,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新起点上的生产发展,不是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生产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主要凭经验和体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和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劳动资料是传统的人、畜力和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经济效益差,对人力、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对自然的依赖大。而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则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者数量大幅度减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装备进行生产,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传统手工工具,生产能力、效率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大。目前在农村的农机户,尤其是农机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新型农民的代表,一些有文化、有知识、年富力强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变革,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十倍、上百倍,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生活富裕要靠收入增加,农民增收必须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率,是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69-01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是其中的重要任务。新农村的建设重点必将落在农业发展之上。而所谓的农业的发展,就是使农村可以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向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化农业进展,就是实现农村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发展是否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就谈不上现代化。我国的农业发展处在二者过渡的一个特殊时期,农业发展类型的转变也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所以,对于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探讨一时成为了社会关于农业的讨论热点。因此,本文以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分析
1.农业工业设备的使用广泛
要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首先就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业设备。在我国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农用工业设备数量与品种都在不断出新。农民可以不再以人力为主要的劳动力进行农业的发展,耕整机与各种水利灌溉设备已经逐渐出现在田间地头。另外,在科学技术不断地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像计算机与遥感技术都为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程度加深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正在助力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工作。
2.农业现代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发展当中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与相关农产品的商品率一定会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加深而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促使农业现代化市场发生变化,农业发展的目的正在完成由自给自足向供求市场发展,农业商品也在逐渐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起着资源调配的作用,市场在农业的发展下逐渐完善起来,农业也在市场的完善当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打破了物质循环中的局限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前提,而现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处在不断的发展中,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我国农业方面机械设备的投入水平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与国民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速度相比而言,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严重落后。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设备的类型、质量与使用目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准。另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不尽相配,使得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大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先进并没有因为农业现代化而得到根本的改善。
2.农民使用现代化机械的意识较为低下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农业当中,农民一直是农业发展当中重要的劳动力。而农业机械的出现,虽然方便了农业生产,但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一些农民出于节约生产成本的考虑,依然以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支柱,没有加大农业机械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另外,农民的素质相对来说较为低下,并不能很好的操作与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这也是其农业机械运用意识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1.加大财政对于农业机械的资金与科技投入
农民之所以不采用农业机械,第一是因为其素质不够,第二是因为没有强大的财力可以支撑。所以,国家应当加大财政对于农业机械的资金与科技投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扶持。另外,一定要加强对农业机械新型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关键是使其适应我国农业调整的需求。对于农业市场当中急切需要的农用生产工具进行重要开发与制作,使相关企业为扶持对象,开始对我国农业进行政策扶持。
2.提高我国农民素质
地方性的农业部门应当加大农业机械使用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的诸多益处。另外,农业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邀请农业机械专业到地方进行农用机械使用方法与操作规范的讲解,只有农民掌握了农用机械的使用方法,其加强农用机械使用的意识才能被唤醒。农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农业经验提出了两点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国家与相关农业部门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实现的重视,切实服务于农民,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善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04(03).
[2]李昌洲,山东省无公害农业施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2(06).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
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
,也有速度
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
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
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
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