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篇(1)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篇(2)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篇(3)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类型

1.市场目标型。在乡村旅游中,城镇人是其目标客户,因此大城市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我国目前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最成熟、最普遍的乡村旅游类型就是将都市的郊区利用起来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休闲场所提供给都市居民进行游玩是目前我国乡村的旅游的定位标准。为吸引游客,乡村旅游通常会开展捕钓、采摘等农村特色活动,让游客体验完全区别于大城市的村落或田园生活。

2.景区拓展型。乡村旅游中,景区拓展型是依靠景区开展一系列活动的,一般如果乡村位于著名景点周围,就会将该景点的客源和名气利用起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如购物、餐饮以及住宿等,除此之外,还能对销售当地土特产起到促进作用。

3.资源利用型。在资源利用型的乡村旅游中,存在许多的村寨,这些村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在吸引游客时凭借的就是其人文、建筑、生态等特色资源。由于远离都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村寨基本上外界没有接触,交通的不便使其与外界接触较少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这些村寨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所同化,保留了特色的乡村气息。

(二)乡村旅游项目

1.度假村。度假村通常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越、气候舒适的地方,换句话来说,就是比较高档的提供给游客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场。

2.民族民俗风情园。民族民俗风情园一般由少数民族或乡村建立,其风情特色十分显著,体现在其活动、生活方式和建筑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3.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是农民自己发展出来的,他们借助自家房舍、农家庭院附近的自然风光,将来自城镇的游客吸引至这里进行游玩、观光。农家乐所包含的产品有很多,例如观光园、农家菜、农家旅馆等,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旅游模式风险低、收益快、投入少,十分受其欢迎。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政府干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其含起到阻碍作用,目前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在规划旅游产业时也会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使得管控、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二)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投资乡村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项目的经营包含了村集体投资、合伙经营以及农民个体经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大公司也陆续加入了进来。

(三)实现品牌、特色发展

在投资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中,最初的经营者除去已经失败的,其他经营者已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其旅游规模进行扩大。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让自身的旅游业在众多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错位竞争,在乡村旅游业上开发其中的特色,将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得品牌逐渐做大,被人们所熟知。

(四)自助游会越来越多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乡村旅游,也逐渐对乡村旅游生出喜爱之情,但这些爱好者已经厌倦了老套、模式固定的旅游项目。而自助游可以实现这些旅游爱好者的需求,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旅游,发现新的旅游点。随着旅游模式和目的地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通过自助游的形式进行乡村旅游。

(五)游客来源进一步扩大

因为宣传、经营没有落实、人们不了解等原因,乡村旅游在最初出现时,仅有附近城市居民前来游玩。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者为实现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升,开始学习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目前,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也已经走出当地,面向全国甚至国外,在乡村旅游中,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游客也会前来游玩。在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游客来源也会越来越广,游客量也会越来越多。

篇(4)

(二)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篇(5)

一、逢甲村在乡村特色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科学,投资项目没有形成财富效应

逢甲村在旅游接待设施上一味追求与城市现代“同一张脸”,并未形成自身人文乡土特色,其在丘逢甲故居旁大力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风格为现代欧式木屋,与逢甲故居、周围民居的格调不相符,显得不中不洋。同时项目内涵缺乏吸引游客的独特点,使得投资项目并未产生财富效应,比如向日葵花海观景区的土地增值效益就不明显。

(二)经营管理不专业,缺乏特色服务,客源不足

调查逢甲村乡村旅游管理得知,该村专业管理人才较少,也没有设立规范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缺乏现代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理念和运作模式,宣传水平低下,导致该村旅游客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效益。

(三)当地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

投资单一依靠政府财政,没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农民出让土地都是一次性支付补偿,与原耕作地没有了任何关系。而同县的长潭镇白马村又有值得借鉴的做法,该村发动乡贤成立农工商发展有限公司,集约300多亩土地,探索村民入股分红办企业新模式。

(四)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未深挖,未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逢甲村依托的还是较单一、传统的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没有利用好丘逢甲故乡这块金字招牌,以丘逢甲为代表的爱国主义,以台胞之乡为主题的台海交流,客家传统民俗、民宿,长寿之乡农副产品等品牌特色还有待深入挖掘。

二、发展逢甲村特色乡村旅游的有效建议

(一)盘活政策,合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支持,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财政政策支持,将乡村旅游列入到政府经济发展年度计划中,增加财政预算资金,构建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基金等。

2、金融政策支持,制定实施旅游融资机制,旅游项目优先贷款,减免乡村旅游企业税赋,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创新模式。

3、用地政策支持,例如浙江鼓励乡村旅游利用荒山、滩涂开发项目,对其免征土地出让金,这一做法逢甲村地区政府也可以积极借鉴。

(二)坚持政府主导,科学开发规划乡村旅游

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丰富乡村旅游基本内涵,科学合理开发和规划乡村旅游,倾力打造个性十足、富含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使逢甲村乡村旅游不断兴盛。逢甲村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村庄风貌、人文习俗,当地政府在建设旅游设施时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体现地方特色。要摆脱同质化的发展困境,在旅游项目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发展一批理念创新,吸引力强,生态环保的产业项目。同时,应该加强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在规划旅游线路时积极改变传统分散经营的模式,区域间旅游密切合作,形成乡村旅游强大的资源合力。

(三)立足文化品牌,做深做透已有乡村旅游项目

篇(6)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人才资源。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的人主要是村干部或者农民。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才不愿意呆在农村,他们更希望在大城市中发展。在这种价值导向的作用下,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农村中从事此项事业的人严格来说并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因此,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难题。不仅如此,从事乡村旅游业的非专业人才还给乡村旅游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影响着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比如,在为游客讲解当地的某一风景名胜时,由于导游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因而就会出现无法为游客讲解的尴尬局面。三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得乡村旅游缺乏发展后劲。事物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乡村旅游缺乏专业的人才,后续力量也得不到补充,因而其发展后劲不足。

(二)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够科学。营销策略是现代营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经济项目的发展。基于这一点,营销策略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值得被重视。然而,从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在营销策略上还有待改进。营销策略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乡村旅游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出现偏差,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只是以短期收益为建设目的。在这种短视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旅游项目的建设自然就出现了粗造滥制的情况,在质量上没有保证,同时也没有将乡村的特色发挥出来。第二,乡村旅游对市场的定位不够科学。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任何经济发展体都要以市场为导向。而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在营销策略上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是盲目建设,造成旅游项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最终旅游项目无人问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存在着片面性,基本上是偏向自然资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思路没有打开,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自然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到人文资源如民俗活动等也是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因素。

(三)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缺乏市场意识。市场是最终实现经济目的的载体,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向了正轨。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归入市场机制中,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现有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普遍不具备市场意识。一是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市场属于经济学的概念,他们能够对市场加以浅层次的理解,但是却无法深入理解农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业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因而在经营中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可以发挥指路灯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某一项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然而,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三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建设缺乏品牌观。品牌是影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它的市场占有率就越大。而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品牌几乎没有关注,长期的发展下,也只是形成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旅游项目,真正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没有出现。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一)文化营销概述。文化营销是一种基于文化消费的营销方式。消费者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他们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这种需求就促使文化营销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在文化营销方式的引导下,一方面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对消费者进行价值引导等,达成了销售产品的目的。可以说,这种营销方式满足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两方面的需求。在第三产业逐渐深入发展的当下,文化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领域中得到认同与应用,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可以把文化营销作为观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视角,为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找到更多的路径。

(二)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1.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道路比较狭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行业很容易出现同质性的产品或服务,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就要为自己的产品及服务增添一些异质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业来说,乡村文化是最佳的选择。在旅游项目的规划定位与相关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将乡村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异质性,使它能够与同行的其他旅游项目区分开来,而且还能使旅游项目具有当地的特色,从而增加了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为此,乡村旅游可以在旅游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一些富有农家特色的内容,比如将当地特有的民俗节日作为旅游项目的建设主题,也可以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施等作为人文景观进行推广。

2.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作为扩大乡村旅游经营规模的手段。乡村旅游之所以只能以小规模的形态存在,就是因为旅游项目没有形成品牌,而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宣传。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宣传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只有使产品在市场中具备相当的知名度,品牌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规模,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一方面,要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文化包装。好的产品如果得到包装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同样如此。对此,乡村旅游可以选择与民俗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提升旅游项目的档次与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介质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宣传与推荐,使更多的人知道乡村旅游项目。

篇(7)

1平山县地理位置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8°09′—38°45′,东经113°31′—114°15′,东临获鹿县,南连井陉县,北靠灵寿县,西与西北靠山西省盂县。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平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省会石家庄40公里,距离首都北京325公里。

2平山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类型,因为它是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条件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旅游中体会到“农家乐”。每一种产业的诞生都要有其必然的要素,而这种产业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之前的温饱型变成了现在的娱乐享受型。目前这个阶段,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当然了,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缩小城乡的差距的重要保障措施。[1]平山原本就是一个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该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加快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地发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把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城乡人民对信息、科技、观念的相互交流,正是有了休闲农业这个中介,让城市人可以了解和体验农村的好处,也可以让农民改变对城里人的看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前提,城乡才能更好的沟通,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也可以保护和传承关于农业的文化,并且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农业文化,把这些事做好了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不仅如此,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和身心放松的场所。

3平山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当前阶段,平山县在120多个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中有15个规模较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15家中,一家在河北省的名叫名东方巨龟苑的休闲观光农业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刘家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分别是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最近还有很多生态农业园区都发展起来了,且被人们所熟知,代表性的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这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平山县的观光旅游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这些旅游业的崛起,带动了我国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农家乐、旅游饭店这些服务性的企业的发展,且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旅游项目的村庄高达128个,比较有代表的是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而从事农业旅游的人员也有6万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从这方面来讲,休闲农业在平山县在其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色。[3]

4平山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4.1存在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我国休闲农业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可是我国毕竟是新手上路,难免会有不正确的指导方针,该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因为现在的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原来从事农业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怎么可能管理的好这个产业呢?因为没有培训加上大多是农民,整体的素质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可能是跟他们之前的工作有关所以缺乏服务的意识[4]。休闲农业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整体的规划,而且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市面上的设计差不多,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都不高,就想不到什么好点子,都是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成分居多,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正确性。休闲农业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生态环境,而有一些经营者不在乎这点,只顾大规模、豪华的建设,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还有的人,砍伐树木,破坏农田,随意的改变土地的形态,把原来的生态平衡全都破坏了,这样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是土地沙化,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当时发展农业就是为了这个吗?有的游客在参观旅游景点的时候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乱丢垃圾,还有的故意破坏农业的环境,再加上清洁人员不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会导致这些地方被垃圾侵蚀,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8)

我松阳村地处中村乡南部,与三元区莘口镇、大田县广平镇和永安市槐楠乡相毗邻,海拔高1023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6.5公里,离三明市区30公里,全村共689户2698人,有4个自然村(黄泥岭、罗家山、池坪、上山),19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有党员76名,是中村乡第一大建制村。松阳村山高气爽,四面群山环绕,地貌多姿,森林葱茂,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游客健身、避暑度假的好地方。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7411亩,耕地面积3420亩,森林面积22651亩,毛竹林面积21340亩。松阳村资源十分丰富,木材、毛竹、笋干、水果、蔬菜、茶叶等六大产业已成为该村支柱产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地点。笋干被誉为“玉兰片”,高山有机茶“绿峰铁观音”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松阳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该村是八闽始祖庄森公十六世孙泰益公之子千八公从梅列区徐碧乡碧口村迁往开基创业的风水宝地,至今已有660多年历史。拥有海拔高1510米的普禅山生态旅游景观;有明代建筑八鹭塔名胜古迹,该塔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至今已有397多年(1984年3月被列入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竹神麻公庙、仙奶殿、亚清宫,是人们祈祷平安和观光景点,全村状貌似倒挂葫芦,八鹭塔即为葫芦塞, 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有松阳,全村有山林面积4万多亩,竹林面积就有2.8万亩,达山林总面积的70%以上,所以竹海也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当地村民以笋农为主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长期的劳作和经营中也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与乡村旅游密不可分(我村农民自行组织筹资委托松阳八鹭塔旅游公司对麻公竹神信俗进行申遗;今年元月十三日,我村举办首届“八鹭塔”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1800多人。)。所以我松阳村发展乡村旅游,天时、地利、人和具齐随时代形势应运而生,重点观看“八鹭塔”古建筑、 “永隆堡”古城堡、六百多庄氏宗祠(正申报待批区级文物保护);体验麻公古民俗、糖塔文化、地方汉剧民俗还有火把烛桥龙民俗等;还有万亩的竹海和普禅山的杜娟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摄影爱好者。

区域旅游项目建设初步方案

一、八鹭塔(市级文保单位),修复古通道(1米宽860步石台阶)、塔基铺设青砖、添设栏杆、修建公厕、、增设水坝顶护栏、硬化便道等需资金约800万元。

二、修复“永隆堡”前期清理遗址、水井、清理堡内一、二、三坪的杂土,新盖简易木板房1000平方米(作为农家乐基地),恢复城墙及防御设施等共需资金约1300万元。

三、麻公庙扩建诵经阁、公厕、添置法器,游客参拜停车场需资金约500万元。

四、完善“登元堂”佛教法器,新建放生池,制作8米高石材观音菩萨像一座需资金约200万元。

五、六百年庄氏宗祠大修、恢复四对石质旗杆、整改全部线路和电器材料、用电器材及消防设备共需300万元。

六.拓宽硬化界头峡至普禅山脚的公路约8公里约需资金180万元。

七.申报“竹神麻公”、“糖塔”、“火把烛桥龙”、“汉剧地方剧种”等非遗项目,申报“鹅湖祠”文物保护、申报“八鹭塔”省级文保。

以上项目目前已做了前期的投资约一千多万元,估计如按规格实施至少要三仟多万元。

项目意义:

1.松阳乡村旅游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根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篇(9)

1农业生态旅游内涵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4小结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特点鲜明发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7个问题,并指出从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对象和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51-52.

篇(10)

采摘观光旅游是以当地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果园、菜园、花园、花圃等自然资源为特色,让游客在园内摘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同时以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绿色,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为目的,给游客以奇、异、野、土、尝、购等吸引力,并拥有观赏、参与、科考、休闲、健身、求知等多种旅游功能的一项亲身参与收获、娱乐于一体的较高层次旅游消费。

一、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环境优势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 246.7 h,年总辐射量为6 882.57 MJ/平方,日平均辐射量为18.86 MJ/平方,属于光能富集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仅为42.2 mm,而蒸发量高达2 460 mm,是降水量的59倍。高温、干燥、日照长、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对葡萄病虫害的发生和生存极为不利,是我国无公害葡萄产品生产的最适区域之一。二是由于境内的土壤多为沙质壤土,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通透性好,酸碱适中,四周被“瀚海戈壁”包围,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隔离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敦煌阳关镇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产出的葡萄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色泽艳丽,酸甜适口,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旅游资源优势

阳关镇有阳关、玉门关、渥洼池、寿昌城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并投资兴建了野麻湾度假村、新工坝游乐园、高老庄度假村等现代观光景点,重点打造文物古迹游览和乡村旅游.

(三)旅游产业基础优势

2011年阳关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龙勒村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以乡村观光休闲、农家餐饮、采摘体验为特色的葡萄农家园十余家,人均年收上万,接待游客过十万,农家园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

二、对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于2013年7月选取阳关葡萄产地阳关镇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份《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优化升级政府游客调查问卷》和100份《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优化升级游客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各为18份、92份,有效率各为90.0%和92.0%。基本覆盖阳关镇政府及来此游客日均量的三分之一。通过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使用a信度系数分析及相依样本t检验、分层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与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评价的一致性,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分层聚类分析等进行量化分析,定量研究游客和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一)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调查分析

1. a信度系数评价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评价的一致性。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以1-5代表“较差”到“很好”的表述来评价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及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通过a信度系数测量累加李克特5点量表,经spss19.0 计算量表的a信度系数为0. 754,表明量表中各个研究变量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比较评价结果的均值,反映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均值高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均值,说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好于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2. 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的吸引力评价与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评价相依样本t检验。本次调查选取了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与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各用a、b表示,以“1”-“4”代表“一般”的表述到“很强”。为了反映被调查者对于这两个变量评价的差别,使用spss19.0相依样本t检验比较两个变量的均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原假设H1: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与对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总体上没有差别。经spss19.0 计算变量“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的均值为2.59,小于变量“游客对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的均值为2.85。因为p-值0.160>0.05,所以接受没有差别的原假设H1,说明被调查者对这两变量的评价近似,较多的游客评价为“强”。

3. 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方面分析(多选)如图1所示,在游客对葡萄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方面分析中,有83.72%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扩宽销售市场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81.4%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65.12%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推广品牌营销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的58.14%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优化产区布局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的32.56%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创新开发葡萄产业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4. 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建议分析(多选)如图2所示,在游客对推动当地葡萄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分析中,有73.9%的被调查者建议为规范葡萄观光市场,有69.77%的被调查者建议为扩大宣传,有69.6%的被调查者建议为尝试开发葡萄高端旅游产品,有60.47%的被调查者建议为深度开发葡萄周边商品。

(二)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1. 如图3所示,在当地政府对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中,有75%的被调查者评价为成立各类葡萄后加工龙头企业,同样有75%的被调查者评价为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有66.67%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58.33%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品牌化发展,有33.33%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观光旅游产业规模初具,有28.33%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

2. 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如图4所示,在当地政府对阳关镇葡萄旅游产业发展评价分析中,有91.67%的被调查者认可将葡萄旅游纳入全镇旅游体系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可发展集观赏采摘餐饮休闲葡萄观光园,有58.33%的被调查者认可开发葡萄酒相关旅游产品,有41.67%的被调查者认可开发葡萄相关旅游产品。

3. 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旅游推动葡萄采摘产业发展分析。如图5所示,在当地政府对葡萄旅游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分析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58.3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产销模式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扩展市场需求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33.33%的被调查者认为转移吸纳劳动力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三、研究价值

综合以上调查及以往文献,笔者整理出研究农业采摘旅游产业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促进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采摘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结构。农业采摘旅游拓宽了农民致富途径。同时,农业采摘旅游使当地村民重视环境资源的价值,农业采摘旅游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最终使农村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从促进城乡交流来看,乡里人进城,城里人下乡,寻求差异,形成了都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带、衔接带、综合带。从经济角度看,城乡经济的互补互哺,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文化角度看,城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生活的品位影响了农村。实际上也形成了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的过渡和衔接,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样带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推动了城乡统筹和城市化建设进程。这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规划始行

敦煌市阳关镇当地政府应对当地葡萄采摘旅游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协调管理,制定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当地农业采摘旅游纲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和旅游发展潜力等各方面因素,使规划既切合当前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一定前瞻性,推动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快速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与旅行社、酒店等其他涉旅企业的联系合作。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购物、农作、休闲娱乐等多项服务。

(三)丰富产品内涵

敦煌市阳关镇应进一步丰富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内涵,合理搭配品种,分散采摘季节,减弱季节性,同时探索开发主题农业采摘旅游活动,进一步增强农业采摘旅游产业吸引力。增强采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趣味性,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形成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商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采摘旅游规模产业链。

(四)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对敦煌市阳关镇政府葡萄采摘旅游可实行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成立“农业采摘旅游”协会,尽快出台“葡萄采摘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等制度。通过管理委员会来规范监督农业采摘旅游经营户的各项服务质量及服务标准,定期进行评价并发放相应的星级证书,构建葡萄采摘旅游内部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实现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内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农业采摘旅游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统一收费标准来规范市场环境。

(五)加强人才培训

当地政府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重视农业采摘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选人、引人、用人和培养人机制。通过与相关高校和其他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提高农业采摘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六)品牌化建设

葡萄采摘旅游产品重复性高,同质化竞争强。因此,当地政府应强化品牌建设,实行标准化管理。树立本土品牌,统一品牌形象,利用现代媒介加强品牌营销。

(七)注重营销

当地政府应强化调研市场信息,增强营销投入,注重营销策划,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与其他涉旅企业合作,通过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协会、政府组织,举办葡萄节会等方式,整合营销。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全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加大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力度,不断扩大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八)加强生态保护

当地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并贯彻实施“农业采摘旅游”发展开发规划。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开发应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妥善处理应“农业采摘旅游”开发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清洁,形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武英,范巍.采摘观光旅游开发之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107.

[2] 张莉,杨建军.敦煌市葡萄产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9):37.

[3] 余生明,陈翠莲,李葆荣,余海正.对敦煌葡萄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11(1):60.

[4] 刘洋,刘玉梅.论我国采摘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4):91.

[5] 李海平.从农家乐旅游发展看山区新农村建设--以?报?福?镇?2?0?0?0?年?至?2?0?0?5?年?农?家?乐?旅?游?发?展?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6):232.

[6] 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324.

[7] 陈义彬.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3):442-443.

[8]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转引自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李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1):92.

[9] 王永强,冯军.海南“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30.

[10] 赵世钊,张洪智,吴羽,等.安顺市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6):57.

上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下一篇: 乡村振兴的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