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篇(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篇(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

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篇(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济南市各级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多元推进,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1基本情况

1.1概况

1.1.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济南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其中省级33家、国家级4家。2015年济南市实现销售收入446.6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0家,过亿元的6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总计达到347.9亿元,占总数的77.91%,它们是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当中除了培育壮大的佳宝、民天等本土企业以外,还有招商引进的现代牧业、鼎泰牧业等一批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为济南市农业企业发展起着龙头引领的重要作用。1.1.2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依托各地资源与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引导与支持,济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领域已经拓展和覆盖了粮食、畜牧、林业、果蔬等主导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壮大。各产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分布为粮食127家、畜牧101家、林业84家、蔬菜86家、棉麻19家、油料9家、水产8家,其他农业102家。近几年,各级着力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利用工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及资源,转化成自身优势,新建生物质发电、生物有机肥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发展前景广、后劲足,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1.3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各县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集聚效应凸显。长清区的茶叶、中药材,平阴的玫瑰、食用菌,济阳的设施蔬菜、章丘的大葱、历城的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实现核心片区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关联企业集中的集聚效应。以长清茶为例,目前已经建成了以万德镇为核心,以立泰山为骨干企业,南湖玉露、莲心雪芽、玉树春等茶叶企业集聚的8000亩长清茶基地;2014年新引进投资的白茶加工项目,带动建立万德界首1100亩白茶种植基地。针对产业技术难题,政府牵头,通过搭建平台、产业论坛等形式,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整体竞争能力大大提升,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工作措施

1.2.1政策引导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政发[2003]23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济政发【2012】29号),2013年初拟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济发农办〔2013〕1号),明确提出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晋升奖励、品牌奖励、“三品一标”奖励、项目奖励、招商引资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1.2.2规划布局2014年济南市提出“六个三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工作重点(30家农业龙头企业、30家示范合作社、3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0个农业示范园区、30家蔬菜标准园、30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分别起草了具体实施方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在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1.2.3资金支持济南市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2004年以来,政府共投入财政资金1.87亿元,扶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672个,吸引社会投资8.7亿元,拉动银行贷款10.6亿元。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已经与农业银行省行营业部、建设银行省行营业部、农村信用社、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或达成合作协议,搭建银企合作平台。1.2.4培训提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工程。当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骨干力量。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亟待解决。济南市创新方式,组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及家庭农场主、品牌创建及市场营销骨干和产业化经营组织财会人员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计划,旨在打造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引领带动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发展。2015年接受培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达500余家,涉及650余人次。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成长发育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从济南市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的原因除了受外在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瓶颈。遇到的外部环境的困难主要有用地难、融资难、用工荒等,内部发展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知名度;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及方向

3.1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争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有更大突破,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更加突出,龙头企业在数量、质量、规模上得到同步提升。5年内,重点打造培育1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15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稳定在450家左右;发展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50万亩;80%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2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将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为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3.2.1大力提高农产品初、深加工水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2]。要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政策为契机,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3]。3.2.2做大做强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4]。提升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引导领军企业与各类经营组织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3.2.3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争取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5]。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2(6):11-13.

[2]杨绍品,农业部党组成员.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N].农民日报,2014-01-25003.

[3]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开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局面———宗锦耀局长在2014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农产品加工,2014(2):4-7.

篇(4)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篇(5)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市场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自然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传统种养产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推动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县围绕 “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明确农业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推进“赶超发展、争先进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财政收入30.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1.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多年来,我县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积极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批加工企业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种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农户联结关系较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各种产销协议、合同契约、保护价和按股分红等方法,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l家、省级4家、市级12家、县级18家。2010年,35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42.9亿元,实现利税2.63亿元,加工农产品总量45万t,带动本地农户35万户次。

2.特色农业优势彰显

宝应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大宗农作物的优良品质,其中尤以有机农业和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为主的“四水”最具特色。是全国有机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县份之一。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运西湖泊、东荡湿地和中部平原为主体的三大有机农业生态体系,有机稻米、有机大闸蟹、有机莲藕、有机畜禽、有机水果五大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已陆续建成有机产业园区12个,面积10.8万亩。宝应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示范区。常年种植水稻85万亩、小麦75万亩,年产粮食80万t;“宝应荷藕”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产量、品质和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荷藕、慈姑、芡实、菱角、水芹菜等水生植物种植历史久、面积大、产量高;宝应水产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年产水产品近15万t,其中河蟹、野生龟鳖等特种水产品5万t以上,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宝应也是江苏省生猪和水禽养殖优势生产区,年出栏生猪4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200多万只。

3.市场流通发展加快

篇(6)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9-1

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带农惠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到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呈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1.1 带动型龙头企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

带动型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十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龙头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龙头企业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吉林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特产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1.3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1.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仅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就达90多个。

2 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但是,与企业加工配套、衔接紧密的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的主要瓶颈。

2.2 融资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吉林省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总量相对较少,可抵押物品少,加上企业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扩大规模,谋划项目,但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2.3 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松散管理比较普遍,高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不足,致使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较小、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占有率较少。

2.4 品牌创建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而吉林省多数龙头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和人员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也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品牌培育和创建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经营战略不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3.1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

加大配套基地建设力度,搞好规划布局。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订单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3.2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要积极沟通协调各金融部门,为龙头企业广开融资渠道,设立贷款担保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并举,加快发展企业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3.3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支持企业吸引高科技人才、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成果、谋划新项目,不断延“深”产业链条。

篇(7)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0-01

龙头企业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1-2]。只有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才能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就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1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2015年,西吉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的思路,从西吉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四大产业,特别是马铃薯产业规模显著[3]。

1.2 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良好

截至目前,西吉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业73家,其中24家龙头企业均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增长了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亿元,增长6%,实现利税2 372万元,增长10%。

1.3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西吉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0家,市级13家;按行业类别:马铃薯加工企业13家,园艺产业3家,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1家,其他(白酒、塑料制品等)产业7家。按照销售收入:2个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9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 000万元;13个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 730人;龙头企业固定资产67 995万元。

2015年3月,自治区扶贫办初步确定并公布全区104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西吉县10家企业榜上有名,分别为西吉县获得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西吉县勇兴三粉加工有限公司、万里淀粉有限公司、宁夏单家集牛羊产业有限公司、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单家集金龙淀粉厂、伊斯曼牧业有限公司、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宁夏汇丰天塑有限公司、国圣食品有限公司、迈斯尔草畜发展有限公司。

1.4 因势利导,鼓励企业退城入园

西吉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鼓励加工企业“退城入园”,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工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4],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截至目前,入园的企业有7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

2 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融资不畅,流通加工相对滞后。二是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小。从整体来看,西吉县工业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能力较小。同时,西吉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的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壮大影响较大。三是资金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生产发展资金,贷款手续繁杂,贷款门槛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正常发展,尤其在环保治理方面。四是原料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高质量加工原料。主要是种植缺乏标准化管理,农残超标,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部分行业和局部地区加工能力相对过剩,加剧了原料供应矛盾。五是效益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研发、推广投入、市场拓展投入大,而且产品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不高,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维持经营。

3 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议

3.1 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展就要立足当地资源与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要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打造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带动农民富裕[5]。将农户定点种植原料、标准化生产,企业按时收购的模式推广开来,真正解决好企业的原料来源问题和农户的产品销售问题,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纽带,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2015年,西吉县拟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宁夏佩霖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西吉县新天地牧业有限公司、西吉县存录四丰有限公司。

3.2 加强扶持引导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要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好政策扶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3.3 加大龙头企业项目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项目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9):32-36.

[2] 郝朝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7):45-47.

篇(8)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38-02

川东北丘陵地区位于嘉陵江、渠江流域,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涉及二十余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区内多数县为国家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近几年,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各地紧紧围绕丘区经济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产业发展向规模经营集中,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丘陵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照和支持下,笔者于2010年初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调查,现就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格局

“十一五”期间,川东北丘区各地政府按照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并收到良好实效。

1.实行标准化生产,优质粮油产业稳步推进。各地依托粮油、食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冲击坝区和浅丘宽谷地区建成20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浅丘地带建成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在中丘及宽谷地区建成250万亩优质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和100多万亩优质专用花生种植示范基地。

2.建立精品示范区,优质果蔬产业提质增速。依托国家级、省级果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嘉陵江、渠江沿江两岸建立无公害优质橘、橙、柑、柚精品生产示范区120余万亩;依托比邻的重庆及二线城市蔬菜大市场,在G42(沪蓉线)、G75(兰海线)高速公路沿线建立50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产业带。

3.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优质蚕桑产业长足发展。依托“中国绸都―南充”特色地域品牌、丝绸龙头企业和较完善的县乡蚕业协会等专合组织,南部、阆中、蓬安、营山等十余个县市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年产茧1.2余万吨,省级蚕桑基地乡镇达到50多个。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畜牧水产业助农增效。利用四川盆地深丘、低山及嘉陵江水系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各地着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等方式的循环农业,引进发展外血缘畜牧、水产种群,建立肉猪、山羊、黄羊、水獭兔、特色水产规模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肉猪、山(黄)羊1 500万头,年产成鱼约20万吨,畜牧、水产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该区域各地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油、果蔬、畜牧、水产、蚕桑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一批特色资源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现化设施支撑型等先进典型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建设的亮点。但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该地区农业产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制约因素。

1.发展整体水平低,差距凸显。各地都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 30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近一半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大气魄、大手笔推进的不多,大型龙头少,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档次不高,品牌不响,产业链条短,整体实力弱,川东北丘区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与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山西的苹果产业、福建的柑橘产业、贵州的辣椒产业、东北的粮油产业相比,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差距日趋显现。

2.专业化步履缓慢,布局分散。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产、畜禽等产业,区域布局、品质结构虽趋于优化,但分散在各县各乡村,平坝、丘陵、山区重复建设,生产基地与加工龙头结合不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加工需要,有规模化的生产没有规模化的精深加工,加工龙头入驻又没有原料保障。

3.从业人员技能偏低,支撑力弱。近年来,优质品种、蔬菜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虽有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但是从业人员所具知识、技能、理念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生产、储藏、保鲜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及营销环节信息化程度低。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削弱。

4.软环境未根本改善,机制陈旧。目前,尽管各地土地流转面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订单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多头管理,规划不合理,行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部门单兵突进的多,协调配合的少;保障机制未形成,既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财政投入,又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断档,直接制约产业发展。

三、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川东北丘区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 “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升档次,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产业化发展原则,从抓生产转向抓产业、从抓产品转向抓商品、从抓产量转向抓产值,科学规划,稳步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各地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只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以不变应万变。本着“有市场,有龙头,有意愿,有收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龙头企业为依托,业务部门为技术支撑,建立相应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发展。

2.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规模发展。第一,要突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地改良,实行水、田、林、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第二,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育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项目与产业互动,资金向项目集中,以项目带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外资、公益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农户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明晰产权,高效维护,高效运行。第三,要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设立区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构建各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要依法明晰土地产权,创新流转机制,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流转价格评估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提高从业技能,创新运行机制。依托国家科教支持项目,通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百万中专生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和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全面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化,创新机制,兴办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即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提高供销一体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益。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山东寿光经验,积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一次返利等方式与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技术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权利义务明确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订单的管理,规范订单运作,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订单履约率,确保企业、基地、农户等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实现。

4.狠抓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扩大优质果品、粮油、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取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积极开展丝绸、山羊原产地保护认证。加大政府、业主、信贷、社会投入,培育龙头,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支持“名、特、优、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打造成为国家驰名或省著名品牌。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产业链。

5.着眼丘区资源,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根据丘区区位和地理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绿化惠民行动,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速林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丘区生态农业。一是突出抓好区养殖、中药材、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二是重点打造丘区辣椒、茶叶、猕猴桃、速丰林、蘑菇、木耳、银耳、干果等特色产业,增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后劲。三是推进食品加工、保鲜储藏等应用农业的发展,深化对丘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增长。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Hilly Areas of Northeast Sichuan

and Proposal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Guo-yu1,FANG Ming2

(1. Law College in Hongjialou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篇(9)

榆林市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优质马铃薯、地膜玉米、名优小杂粮、无公害大漠蔬菜、羊子、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杂果等农业产业规模、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 主导产业规模扩大,优势产业格局形成 目前全市草地保存面积73.3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2%,羊饲养量达到605万只,占全省饲养总量的37%,位居全省第一。红枣种植面积7.4万hm2,产量5.6万t,分别占全省面积和产量的67.6%和42.7%。马铃薯种植面积18.7万hm2,产鲜薯280万t,面积占全国5%,全省50%。绿豆种植面积2.6万hm2,产量近1.8万t。面积占全国2.8%,占全省44%。全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一带四区”的格局,即210国道沿线农副产品加工带;以榆阳、神木、横山等县为主形成的北部风沙滩畜牧和制种产业区;以佳县、吴堡、清涧为主的东部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区;以米脂、横山、子洲为主的南部丘陵沟壑小杂粮产业区;靖边、定边为主的西部白于山优质马铃薯产业区。“一带四区”优势产业格局的形成,进一步带动“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绿豆、荞麦、谷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亮点。

1.2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全市有各类注册完善、手续齐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1家,省级4家。截至2011年底,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1亿元,销售收入4.8亿元,净利润6400万元,创汇2000万美元,带动农户21万多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有效对接,加快了基地建设步伐,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1.3 企业农户联结紧密,利益机制逐步形成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行“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强化对基地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许多农民进入了农产品运销、加工领域,利益联结也日趋紧密,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逐步形成。

1.4 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涌现,农业增收步伐加快 全市各类产业化组织达276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30个,中介组织带动型有80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8个。各类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4.5亿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7980人,其中农村经纪人有1000多人,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工、营销企业不断兴起。全市皮毛及其制品加工企业达到112个,淀粉加工企业102个,红枣加工企业140个,肉类蛋类加工企业10个。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不断加大,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2 榆林市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 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科技基础薄弱,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程度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弱;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2.2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还不够完善 订单农业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履约率较低,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2.3 资金严重不足 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收购原料占用资金时间长,一般商业贷款难以满足收购需要。

2.4 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与国际标准对接工作有待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率较低。

3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3.1 强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肩负着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重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这些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一批龙头企业群和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根据当前榆林市产业和企业现状,要在红枣、马铃薯、玉米制种、小杂粮、外向型蔬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上,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改组、改造、改制、联合或引进等方式重力打造出枣业、薯业等优势特色企业集团。重点龙头企业在发展上要以深加工、精加工为重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率先采用现代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要力争把陕北羊子、陕北洋芋、黄河滩枣、大明绿豆、沙漠蔬菜和三边荞麦六大品牌打造成全国驰名商标。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要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所有产品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部分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

3.2 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农业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使榆林市更多的农副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必须按标准建立基地,组织生产。一是对市场上已确定的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在保证面积稳定的基础上,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出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对已有一定规模的名、优、特出口创汇产品,如大明绿豆、三边荞麦等小杂粮,要坚持改造、提高、创新,不断优化。要以横山、佳县、米脂为中心,建立6.7万hm2优质绿色杂粮杂豆出口创汇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使之真正成为稳定的创汇产业。三是对具有明显开发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外向型蔬菜、中药材等新型产业,要进行重点培育,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重点投入,使之健康稳步发展。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导和价值、利益机制的调节,加速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3.3 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针对榆林市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效能低的局面,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扶持其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上,重点要充实其职能,强化其职权,使其有职有权,在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监督、制约、协调和指导上有所作为,以改变目前合作经济组织无职无权的“空架子”局面,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篇(10)

近年来,靖远县立足当地农业经济建设基础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遇到了一些新的制约性因素和困难,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进而采取一些有力措施逐步加以改善和解决,这样才能确保全县农业产业化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靖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1区域特色明显

靖远县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沿黄灌区、干旱半干旱山区和高扬程灌区三大特色产业带。在沿黄灌区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高扬程灌区重点推广舍饲养羊、地膜早熟马铃薯种植、特色农产品开发等,培育壮大农林牧综合开发经济带;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普及抗旱品种,扩大中药材、大枣、大蒜、沙坝地瓜类种植,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带。逐步形成了以沿黄灌区为中心的蔬菜基地、以高扬程灌区为重点的养羊基地、以兴电灌区为主的枸杞基地、以高湾乡为主的籽瓜基地、以北湾规模养鸡为依托的养鸡基地、以长河食品为龙头的四季豆基地、以三滩乡为主的苹果基地等特色经济板块,“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格局保持稳定并不断优化,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2产业基地扩大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紧紧围绕靖远县“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培育三大产业、建设六大基地”的战略部署,积极培育壮大靖远绿色蔬菜、靖远羊羔肉、靖远优质枸杞三大产业,着力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一是3.33万hm2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优质蔬菜品种及栽培技术等措施,加快了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步伐。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5万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0.71万hm2。蔬菜总产量11.03亿kg,产值达4.7亿元。二是10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建设。2013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因素影响,全县养羊户数减少,羊只扩繁较缓。即使在这种较为低迷的市场背景下,全县羊只2015年饲养量仍达到105万只,其中存栏羊只51万只,出栏54万只。三是1.33万hm2优质枸杞基地建设。先后从宁夏农科院等地引进、繁育宁杞7号、蒙杞1号等优良品种,在靖安、五合、东升、北滩等乡(镇)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hm2。四是0.67万hm2籽瓜基地建设。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疆圆、黑皮王等新优籽瓜品种4个,完成了高湾乡无公害籽瓜生产产地的认定工作,全县籽瓜栽培面积1.03万hm2。五是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500万只鸡养殖基地建设。依托盛源公司、阳泉公司等一批养殖企业大户,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养猪业和养鸡业,目前全县养猪专业户发展到8500户,生猪饲养量83万头,养鸡专业户达2550户(其中万只鸡以上养殖专业户13户),全县鸡饲养量579万只,其中:存栏334万只,出栏245万只。

1.3龙头带动增强

目前,靖远县规模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08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640家,全县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合作社)70多家,其中年销售量2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合作社)17家,实现农产品年加工总产值13.5亿元,企业资产达到30.94亿元,从业人员15600多人,利益联结带动农户2.5万户。盘丰牌蔬菜、鹏远牌辣椒酱、川情农牌枸杞、陇缘红牌枸杞、御液泉香梨、陇翠春牌有机肥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享誉陇上,“高原宏”牌枸杞王先后荣获2011年甘肃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2年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高原宏”牌小口大枣获2013年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御液泉香梨获2014年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科技农业、加工农业、设施农业迅速发展。

1.4科技作用突出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的有效嫁接,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推广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采取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靖远县遵循“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搞开发,突出综合技术搞示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先后建成大坝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区等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结合园区建设实施了设施种植、设施养殖、节水灌溉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等科技项目20多项,筛选推广主栽品种5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

1.5市场辐射拓宽

靖远县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2640个,“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初步规范,发展“订单农业”0.42万hm2,各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把企业与农户利益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此外,积极引导扶持专业经营组织、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并与全国150多家批发市场建立了通联关系,与50多个农贸市场保持经常性的购销联系,有一批3000多人的销售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为靖远县的农产品畅销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吸纳社会资金、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支农资金多数由农发行和信用社承担贷款,放贷手续复杂,额度小,审批缓慢。2.2产业结构不合理主产品种单一,鲜食品种多,加工品种少,常规品种多,特优品种少,盲目种植面积大,订单种植面积小等结构性问题导致每年采摘时期劳动力紧缺,销售困难,农产品损失严重,农民受益空间受到挤压。

2.3产业服务体系滞后

农技推广人员缺乏,农资市场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服务体系存在人员老化、新技术推广缓慢等问题。

2.4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前分级、包装、贮藏、运输等标准的支撑,标准化体系还不健全。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规模总体依然偏小,品牌影响力不够。此外,缺乏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

2.5产后处理整体落后

农产品初加工落后,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合同关系的约26%。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功能弱,通过合作组织销售的蔬菜和畜产品仅占16%和21.9%。冷链运输严重不足,全县冷库总容量只有4万多t,瓜果蔬菜损失严重。

3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切实强化政策扶持

应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规模发展的认识。加强“一村一品”的领导,健全机构和队伍,更好地指导“一村一品”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一村一品”专项资金,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纳入县域经济考核内容,量化考核、评定和奖励,强化激励机制。

3.2加强产业体系建设

突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逐渐成为农村规模经济发展的主体。当前要依托主导产业,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规模,打破地域限制,培育强势品牌,加强产业的品牌带动与市场拉动效应。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生产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通过三大体系建设,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拓宽市场空间。跨区域组建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吸纳农村生产技术能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一线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按照产业体系,配套技术支撑。

3.3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积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建设产后处理生产线,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储藏保鲜业。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不断开拓销售市场。当前重点是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投入,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通过支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新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农超对接。

3.4努力化解融资瓶颈

要在加快制定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扩大农村农业信贷规模、推进农业保险的基础上,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适当放宽抵押贷款的条件,建立以政府为主或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担保机构,缓解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融资瓶颈。

上一篇: 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下一篇: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