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效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学习效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学习效率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6-01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永恒话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用激情带动学生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都知道,情绪具有相融性,只有激情才能激发热情,因此,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是严谨的,如果教师的言语生动、形象、赋予情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试问这样的数学课哪个学生不爱听?

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很快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得体的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大增,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大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用民主营造快乐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学的新理念。那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呢?

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其次,加强学生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互相辩论中突然闪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把握时机,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比如,上习题课,我会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基础题组、深化题组等不同难度的题目组训练,以适应学生技能巩固和知识延伸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先独立完成相关练习,再与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并对不同意见或方法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总结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动起来,所采用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一人主讲,众人相帮,可以是四人分工合作学习,还可以是各自练习进行比赛。采取多样的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用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因此培养学生们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都在思考如何巧妙的设计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让学生们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解答探究的过程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源于日常生活,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而生活实例是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的最好最新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把生活材料演变成数学问题,把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例如一些概念可以从生活的情境中引发出来。鲜活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教“绝对值”时,我这样引入新课:(1)从我校走200米到车站记作:+200米,那么从车站走到我校要记作___米。(-200米)(2)从我校乘出租车到车站5元,记作:+5元,那么从车站乘出租车到我校需5元,要记作_____。(学生讨论)第一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二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5元表示乘客拿5元给司机,-5元就要表示司机拿5元给乘客,显然这是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第二题的两个“5”就是同学们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这样,同学们很自然地将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又如在讲直角三角形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能不能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做到这些,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将生活实例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使许多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字头脑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学习直观性,提升学习效率。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就会导致学生们出现视觉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或者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以强化对所学知识材料的感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九年级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两圆的半径R、r与圆心距d在不同位置情况下的关系,可以在《几何画板》中做成可拖动圆心使圆移动,并在旁边分别显示两圆的半径R、r与圆心距d的动态变化值的课件演示,一方面学生可以动态观察两圆由远到近的位置变化和公共点个数的多少,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显示的数值中得出不同位置下R、r与圆心距d的关系。这样通过演示动画,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们,让他们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让同学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享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一、注意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头语言要有鼓动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要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经过激情满怀的语言鼓动后,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兴趣最浓,可在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之时,转入新课的导入。通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收拢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2、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启发式提问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判断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学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要使学生认真地听、主动地学、积极地思索,就必须使学生面临着“问题”,让问题来吸引学生。例如:20℃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比较a、b的大小。启发提问:

(1)固体溶解度是指什么?

(2)溶质的质量分数怎样计算?

(3)怎样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质量分数?

(4)比较它们的计算有什么关系。

通过层层提问,一步一步地分析,比较,最后就较容易得出答案。这样就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3、调节语言要有趣味性。上课20min-30min后,学生的注意力就进入了分散期。教师要适当地变换课堂师生活动的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控制教学的节奏。此时,教师可用一些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可以讲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名人趣事,甚至说几句笑话,使学生从紧张和乏味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这虽然会耗点时间,却可以使师生得到休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去。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你让儿童稍微活动一会儿,他就能以10分的注意力来报答你。”

4、讲解语言要有形象性。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寓教学内容于情趣之中,化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听课对象的不同,运用一些形象性的语言,来增强讲解语言的感染力。例如在介绍钠原子与氯原子是怎样变成离子,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时,我编入了这样一段话。钠原子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说:我需要电子,我也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钠原子一脚把一个电子踢开变成了钠离子,氯原子用一个网兜把电子网过来变成了氯离子。接着钠离子和氯离子手挽手成了好朋友。这样,把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除了用形象性的语言来讲解知识,化学教师还要联系实际把知识讲透,同时在讲解深奥的理论知识时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和知识联系起来,把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本知识,同时掌握了生活中的化学,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会觉得听你的课就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

二、夯实化学实验基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篇(3)

目前,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呼声越来越大,课堂上的学习变得尤为重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我看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质量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自然也影响着课堂效率。有些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无非就是因为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枯燥,与其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针对这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亲自掷硬币或是骰子进行试验。

二、合理进行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提问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提问过后要尽量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防止跟风等情况的出现。另外,在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还有可能自己得出答案,减少课上教师讲解的时间。

三、控制好课堂纪律

保证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学中的纪律。虽然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课堂氛围,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课堂可以无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效率的保证,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把握好这个度,比如设定讨论的时间并严格遵守,让学生在应该活跃时活跃,应该认真时认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握每节课的知识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应该明确本堂课要讲授的知识点,包括内容和难点。不论是普通的授课还是学生分组讨论,都要注意不能脱离本堂课的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堂刚开始时利用板书的形式写明这节课的重、难点,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围绕此知识点展开,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篇(4)

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质量相比高中生来讲是比较差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尚需培养。学生在学校课堂的教学效果对老师来讲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头疼的事,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个职教老师面前的一个迫切命题。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家庭、老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教育任务的艰巨和重要。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课堂教育体系及内容也今非昔比。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也不可能满足当今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手段,已成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既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又必须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既能静下心,又能好好学,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辅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材是老师课堂活动的一个蓝本,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集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究于一体的。如何根据一个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好这些内容,就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对教学情境进行加工、精心布置,努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做课堂的主人。

二、明确目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备足功课,首先,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这是课堂学习的主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学习,使之形成明确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团结协作,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所以,团队协作至关重要,只有认真参与,才能更好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重点、难点课题,采用小组合作,分组交流,共同完成各自的项目,对 同一课题的不同成绩,对学生进行分析解剖,还可以让学生来参与评议,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参与课堂教育的环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中职学生课堂学习,大部分是同技能挂钩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理实一体化”,所以,课堂教学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多媒体、课件、实训台架、设备等缺一不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注重动手能力的,所以,操作能力的要求要大于理论知识的运用,但是理论知识是操作的基础。如何调整好二者的关系是我们要处理好的事,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枯燥的理论原理生动有趣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感性认知。

五、抓住重点、难点,合理展开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只要简单了解即可,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加以突出和分析,要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来掌握判断。还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总结、整理。通过课堂训练、课堂操作,教师指导,提高学生对难、重点的理解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采用考评结合的手段,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内容的掌握与否,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只有通过检测才能知晓,通过检测,学生能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检测,老师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检测中引入考评机制,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检测中我们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对课堂内容、理论知识方面的测试,查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第二步,是对课堂内容操作方面的测试,目的是了解学生在操作运用过程中能否正确合理使用各种工具、设备,操作步骤与规范是否正确合理。第三步,进行讲评总结,既有老师的点评,又更多地让学生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评打分,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七、做好课堂笔记,加强课后巩固

课堂结束后,学生一定要做课堂笔记,特别是操作的内容与规范一定要反映在手册上,这堂课的课题是什么?使用了哪些工具设备?进行了哪方面的操作训练,要求规范是什么?心得体会是什么?都应该写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良好的学习目标,教育学生脚踏实地掌握好一门技能,职业教育就会越走越远,职教的前景就越来越光明。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68-02

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探索高效率教学模式的前提,干扰高职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高的因素很多,根据对实际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高职学生课堂出勤率低,平均只有65%,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出勤率越低:课堂上只有约40%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做笔记;跟随老师课堂互动的学生比例只有20%,课堂气氛沉闷;能够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在8%-12%左右;以上数据表明,在高职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根据对学生发放的学习状态调查问卷和访谈典型学生代表得出的调研结论看,下列各类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个人不感兴趣”、“认为理论课程不重要”、“管不住自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学习方式枯燥”、“自己的知识积累太少”等。上述结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高职学生群体中,非智力因素0障碍是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智力因素次之,影响程度较弱。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职的课堂授课首先应该运用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度的教学方法,应该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放到首要位置。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高效率学习的根本保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指导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大学生心理学的知识,学生在课堂的思维状态一般会随着大脑的自然兴奋状态波动而变化,以90分钟的授课任务为例,学生的注意力随时间呈如下曲线变化规律:

根据图1中所示,在常规教学模式下,按照学生注意力在课堂不同时间段的自然变化规律,可以把课堂学习状态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导入期。①状态描述:一般是上课10分钟以内,这时的学生沉浸在课前的状态中无法马上集中注意力;②常规教学方式:强调一下纪律,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出本节的内容;

(2)关注期。①状态描述:处于上课后10-35分钟期间,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对于新知识的兴趣度高:②常规教学方式:传授新知识,讲解新知识的相关注意事项:

(3)松散期。①状态描述:一般是在下课前5-10分钟期间,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注意力分散,反映变得迟钝;②常规教学方式:提问或讲解案例,体现新知识在某领域中的运用,并且布置作业。

当学生课间休息10分钟后,就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在常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习效果,从图1中可以做出判断,班级平均注意力水平高于注意力有效值的时间大约30分钟,而且平均注意力峰值水平较低,这表明常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率不高。

那么如何运用培训技术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呢?首先来描述一下目标,如图2所示,希望通过运用恰当的培训技术,获得图中所示的学生课堂注意力效果,它包括:导入期、关注期、持续兴奋期、和沉思期四期。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创设情境技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景,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员独立思考,激发学员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

常用的方法有:真实环境感受、工作体验、经验交流、案例观摩等等:在运用时要注意创设的情景应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够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较复杂的体验活动应该提前安排。

破冰技术:是在授课开始时为打破沉默气氛,强化师生了解,增强成员关系,建立和谐课堂气氛而运用的一种技术。

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运用幽默的技术、做互动游戏等手段:破冰的核心在于营造一种兴奋的、对教学内容充满期望的课堂氛围,方式的选择重点在于全体学生能坦诚的和教师进行互动,操作过程要简单。

2 关注期

2.1 目标

以介绍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为目的,引入本次课程的新理论知识点,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探讨相关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课堂授课的核心知识。

2.2 培训技术应用

暗示教学技术: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创的,就是指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员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员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提问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法、归纳法等:暗示教学技术的原理是整体性原理,即要让学生从情感、到行动全身心的投入进来。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就是使学员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3 持续兴奋期

3.1 目标

巩固和应用新知识,探索核心知识的延伸,加深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实现这一目标,运用培训技术中的“启智类培训”,效果较好。

3.2 培训技术应用

实战模拟:实战模拟就是假设一种特定的工作情景,由若干个受训小组代表不同的组织或团队,扮演各种特定的角色,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常用的方法有;经营模拟、谈判模拟、沙盘模拟、角色扮演等;实战模拟教学的运用重在设计任务,工作任务要和知识点紧密结合,环境资料考虑周密,人员分工科学,操作性强。

催化剂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学习者学习状态的一系列活动,它通常出于提高学习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而展开,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工作内容生动,消除学习者的疲惫感。

常用的方法有:脑筋急转弯、有氧操、对抗游戏等;催化剂活动的目标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因此一些精神和体力恢复活动是最佳选择,此外,当学习氛围过于亢奋、或小集团意识严重、准备做一个课间内容过渡时也都可以采用。

4 沉思期

4.1 目标

以对知识的总结和巩固为目标,帮助学生整理学习心得,布置课后任务,适当延伸教学效果。

4.2 培训技术应用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0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全体成员就一个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交换做法和心得,从而使学生更新观念,学习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在总结期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某一单元知识或做法做出较全面的归纳。

六顶帽思考法:此方法由英国著名心理、医学博士爱德华德波诺开发,为人们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即先给定特定的框架,然后组织不同的人员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最后汇总结论,从而提高团队思维质量,探索深层次问题。

常用的方法:设定代表不同思维的“六顶帽子”,涵盖信息分析、利益平衡、情感要素、创造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等各方面,最终形成对问题的全方位思考结论。

成功运用了培训技术的课堂教学,班级学生平均注意力水平高于有效注意力水平的时间在85分钟左右,而且注意力峰值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人数多,课堂效率获得了提升。

上述探索内容,目的是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完整实现“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施的前提是合理调整教学计划,科学分配课堂的教学任务,灵活的运用培训技术,并结合其他管理激励手段,课程不同、授课内容不同,方式就不同,应灵活应对。此外。高效的授课活动还取决于讲授工具的应用、教师授课技巧的高低等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莱斯利・雷著,孙业山。朱荔,李小涛。译,做培训[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2]郝保文,教育学纲要[M],远方出版社,2003

[3]刘永中,培训培训师[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篇(6)

“轻负高质”是教育者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中,“轻负高质”也成为公认的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高速公路。正是因此,各地的省、市教育局也大力开展“轻负高质”系列活动,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教学模式,以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也在做着“轻负高质”的努力与尝试,应用“学习金字塔”理论进行“轻负高质”的实践是我们的探索之一。

一、“学习金字塔”理论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实际

1.“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课堂学习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耳、眼、脑、口、手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不同课堂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区别很大,自主等主动学习方式比听讲、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要高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倡导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一学习方式。

2.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标要求与学习方式的调整

解读2011版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我们发现,新课程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三大特点,其中新课程的“实践性”,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强调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因此,结合“学习金字塔”理论,从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标要求出发,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该理论改进课堂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多“官”齐下――“科学”优化效率;自主学习――主体激化效率;活动探究――合作催化效率,成效明显。

二、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

1.多“官”齐下――“科学”优化效率

“学习金字塔”理论注重耳、眼、脑、口、手多种器官的综合使用,运用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多感官教学。

所谓“多感官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包括视觉、听觉、语言、运动、感觉等多感官的刺激,同时通过各个感官下的综合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形成良好的教学成效。

“多感官教学”蕴涵的科学因素有:

(1)多感官调动,开发学生多种潜能。如识别、感官、音乐、语言等在内的潜能。

(2)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

(3)学习形式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疲劳。

2.自主学习――主体激化效率

“学习金字塔”理论证明,不同课堂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区别很大,自主等主动学习方式比听讲、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要高很多。“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的。

这个结论启示我们,在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中要遵循“以生为本,学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先学后教”策略,即对于学习内容,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活动探究――合作催化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习金字塔”理论也认为: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其知识的平均留存率高达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

这个结论启示我们在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时要有效实施“活动教学”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通常分为活动学习和活动展示两个环节。

三、实践成效

从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来看,将“学习的金子塔”理论应用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减轻了学习负担

运用“学习的金字塔”理论改革现有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模式,在课堂单位时间的教学中,通过视听、小组活动交流、模仿体验、表演、朗读、练习操作实践等学习参与方式,多角度、多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动耳、眼、脑、口、手多种器官综合使用,有效缓解了学习疲劳,减轻了学习负担。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案例运用“学习的金字塔”理论,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学习方式,以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重在组织、引导。特别是小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的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焕发出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竞争意识加强了,全员积极参与学习,因而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因此,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实施多“官”齐下―自主学习―活动探究的学习策略,就很好地体现了纲要对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实现“轻负高质”的一种有效策略。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用金字塔模型和具体数字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比例。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的。

在金字塔的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学习效率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者只能记住5%的学习内容。第二种是“阅读”方式,两周之后可以记住10%的学习内容。第三种是“视听”方式,可以记住20%。第四种是“示范”方式,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方式,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学习方式是“教授他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高达90%。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13-01

著名捷克斯洛伐克教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在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是学好生物的关键之一。兴趣也是认识事物的前奏,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如果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欲”和“求”。而他们一旦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尝试。

一、将课堂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生物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课内外结合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物活动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不能为了组织活动而强行学生加入。课外活动小组要有自己完整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最好还要有相关的活动教材。教材应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导入为主,设置悬念,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第一堂生物课应象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我们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学生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适宜的兴奋灶,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予启迪。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导弹”,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接着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鼓励。如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 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成功克隆大熊猫胚胎,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等等,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走在生物学研究的世界前列,我们后来人通过努力必须要而且也一定能学好生物这门学科。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这就为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夯实了基础。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一定感到很新奇,并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一种纤维蛋白原,它是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学生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体现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篇(8)

众所周知,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注意力有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很多烦恼,他们好动、淘气,经常违反纪律,学习上有很多困难,让老师和家长费尽了心血。据调查表明,学习障碍的学生中,至少有30%--60%伴随有注意力的障碍。可见注意力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严重的。它不仅关系到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对正处于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所以,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也是很必要的。

一、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关注、反映某事物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精力,不注意听讲、观察、思考,那就什么也听不懂学不到。

造成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

1.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各科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不喜欢看着黑板听老师讲课,觉得老师讲得没有意思,就不愿意听下去了,就会在课堂上找一些事情做,比如自己玩,和同学说话,发呆等等。

2.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有年龄特点,越小的儿童注意力越差,且被动注意越占优势。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分心,跟学习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如:有一次,我在低年级上课,突然有个同学那里不知怎么了,一直往墙上看,我提醒他注意听讲,然后发现好几个孩子都在看,越来越多的孩子看过去,然后有同学说:“蜘蛛,蜘蛛”,我想:蜘蛛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都见过吗?就提醒同学看老师,注意听讲,谁想哪有人理你,蜘蛛可比老师有吸引力多了,他们一直看着蜘蛛在那里慢慢的运动,我赶紧停下不讲了,并告诉同学,蜘蛛不想呆在教室里,它想去外边织网,于是就拿书把蜘蛛放到教室外的树上,过了一会儿,才能继续上课。这要是放在高年级,同学就基本不会受影响,仍然能认真听课,可是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看到有意思的事情,就会去看,本来听讲的孩子也会收到影响。

3.与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家长应该起到督促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相信孩子。可是有的家长有怕孩子累着,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以至于孩子的独立性很差,上学后,每天都要有一定的学习任务,根据年级不同,学习任务也不一样。例如:有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就是奶奶在旁边陪着,有不会写的,奶奶立刻就告诉她,这个不对应该怎么做,天天如此,现在孩子都六年级了,都不能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性,缺少自主性和自理能力,以至做事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一个孩子却正好相反,他的爸爸妈妈也没有学过英语,可是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让孩子读英语,从小养成习惯,长大根本不用费心。

4.与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关一定关系。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方式方法过于死板、陈旧,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感受性,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为了节省时间,没有任何情景设置,也没有任何认知冲突,就自己再讲台上把书上的知识一板一眼的教授给学生,可是我发现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听我讲课,以至于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就等于打开了智慧的天窗。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呢?

1.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课堂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指示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目标和方向。在教育教学中,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集中注意力,犹如身临其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为此我设计了有效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充实而有效的学习。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位置与方向”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学校,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太阳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太阳所在的位置为学校的东边,由此来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天文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故事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隹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思维就得到了大大激活,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老师可以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音乐渲染三者有机结合来创设情境。这种方法适合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使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一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小熊一家为熊宝宝过生日,一共有五个人,但却只有一个蛋糕,如果每人吃一块应该怎样分。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能够得出平均分成五分每人一份。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熊宝宝想吃两块应该怎么分?学生将会兴趣盎然地步入新课。

(3)创设操作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的“四边形”时,途中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课堂注意力

学习中总是有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可以训练孩子注意力,激发孩子兴趣,使孩子心情愉快,让他们在活动中求知。如在教完一课重点单词后,我会用游戏的方法是同学集中注意力的和我一起复习学过的单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砸金蛋,我把单词写在每个金蛋上,同学们只有读出这个单词,大锤才会把金蛋砸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但有的同学完成起来有困难,所以我把完成的时间设定为三个时间段,30秒,60秒,90秒,可以自由选择挑战哪一个,顺利完成的同学会得到一个“good”的小贴画,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在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课堂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从而激起求知、探索等学习意愿。若教学内容过深,使小学生畏而却步,打击学习积极性;如果学习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要从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要让教学走在小学生发展的前面,注意深浅得当,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在教学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就通过学生都特别熟悉的春节晚会,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引入,我们一起倒计时,很多孩子都知道秒这个概念,我就没多说,而是把课堂重点放在如何体会秒,一秒能做什么事情,眨眼,拍手,用手指轻轻打一下节拍等等,然后体会一分钟能做什么事情,跳一百多个跳绳,写20几个汉字,做20道口算题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时间一节课是40分钟,是2400秒,很快就要下课了,看来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

4.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集中小学生课堂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学习特别重要, 应注意培养小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的好习惯。要求小学生上课时有两到:眼到、心到。小学生课堂注意力培养,除了要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外,还要使每一名孩子都变得会学、善学、乐学。

6.巧用评价激励机制,集中小学生课堂注意力

学生在训练中,必定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注意力的评价,一开始只要有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利用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提高自己注意力的兴趣。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意力虽然体现在课堂上,但影响注意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在教学中要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念,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课外的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

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会了倾听和思考,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教学中集中注意力 ,教学探索 ,2007.11 中国期刊

篇(9)

一、要创设新奇的情境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恩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牵引力,兴趣可以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对象的关注,围绕所感兴趣的数学对象,展开活跃的数学思维。数学问题的新奇性是诱发学生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人性化的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问题,可以运用诸如讲事故、做游戏等变式手法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不等式的性质时,运用学生喜欢的歌谣方式归纳其不等号的确定方向,“同加同减不改变,同乘同除怎么办?正不管,负转弯。”课后从作业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所以,创设新奇轻松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思维,克服懒惰心理,从而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

二、要从饶有趣味的数学话题引入课堂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知识的兴趣。”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教学时一定要设法引起学生学习的愉快心绪。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入新课时要体现“有趣、有疑、精妙的,班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提高学生参与欲望,比如我在教学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与性质时,特地将做好的西瓜模型带进课堂,课堂上我说:同学们怎样吃掉这个大西瓜,有同学说从中间先分成两半,然后呢……”,许多同学还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就从西瓜的形状引入到探究y=ax2的图象,整堂课,同学们都在“吃”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这个“大西瓜”,而且还“吃”得非常饱。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趣味的因素,把教材相关的“美味”引入课堂,它不仅能吸引学生,使课堂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还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从而学会数学,最后发展为会学数学。

三、抓好有效学习迁移链接

一节高效率的课,离不开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在一系列的迁移渐进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思维朝着迁移的方向一泻如注,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迁移过程中的思维的链接,因势利导,顺利地将学生引入迁移渐进的求知过程中,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方程时,我们应该从y=ax2y=ax2+ky=a(x-h)2+k的形式求顶点坐标、对称轴方程,然后把y=a(x-h)2+K整理,即形成了y=ax2+bx+c,最后反过来用配方法把y=ax2+bx+c化为y=a(x-h)2+K的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的顶点坐标公式和对称轴方程公式。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它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方程公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按逻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加强演示操作,注重直观教学

感性直观的事物和动手实践有助于减缓抽象逻辑思维的难度,可以将一大堆诸如定义、定理、推论等枯燥无味的东西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展示和动作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自制学具。例如:我在教学由一些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同形的三视图的相关内容时,我将准备好一大堆空粉笔盒进行演示,并抽出程度不同的三组学生上来堆积,要求堆积的不重复,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从旁加以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相应的内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五、多用幽默语言

“言为心声”。语言是互通心灵的主要工具,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调味品”,而且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来,特别是每一节课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开端也许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多举一些风趣幽默例子感染学生,拨动学生思维的弦,使之奏出和谐的“曲子”。有次我请一个在数学成绩并不好的学生上黑板,做了一个我认为他一定不会做的数学题,结果令我惊讶,他不但做正确了,而且方法还很独特,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同学操刀主罚命中,太了不起了,我再给你加10分。”同学们听了开怀大笑,接着是一片掌声,我深知,这句话在这位同学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六、关注后进生,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教师课前的准备到课堂活动,到学生课后任务的完成,都要有后进生的一席之地,要让后进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提高后进生参与数学探究的欲望。任务的布置既要照顾优生,更要照顾后进生,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虽然枯燥,但也不难学。时时关心、爱护、帮助后进生,要从学习上、心理上进行辅导,多让他们在课堂上唱主角。使后进生怕数学、厌数学变为我要学数学,久而久之,他们会积极的投入到数学问题的合作研究活动之中。

篇(10)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

质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理应造成一种宽容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例如,一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质疑:“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a必须要满足a≠0呢?”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已经参与到学习中。教师不应泼冷水,应该鼓励他。并加以指导。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学生爱提问、敢提问了,才能逐渐地会提问。

(二)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由度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探讨教法,给学生留有质疑自问的空间。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只有提供亲身体验的空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留出一定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去探索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构建有效质疑情境,诱发学生质疑欲望

(一)激发问题意识,构建质疑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效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如上“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设计题目:如图,有一长方体形的房间。地面为边长4米的正方形,房间高3米。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试问:蜘蛛去捉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时,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作图,教师辅助,加以引导,叩开学生疑问心扉。

(二)贴近现实生活,构建质疑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教学障碍,构建质疑情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炼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上课时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教案。定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变换教法,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如题目:设计三个直径相等的轧辊,使它们能够把直径为0. mm的滚轴轧紧,求轧辊直径(精确到0.01mm)。这是一道生活实践题,究其本质,它是一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计算问题。对这道题进行适当的变式,我们可以进行有趣的“碟中游戏”。

三、精心设计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因素去设计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质疑中享受到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

(一)设问质疑,吸引学生兴趣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疑,启迪设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

(二)讨论质疑,调动学生思维

讨论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人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论中展现自我,在议中获取知识。小组讨论是集体探究最基本的单位。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把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

上一篇: 保险管理法律法规 下一篇: 医疗市场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