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起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7: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的起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教育的起源

篇(1)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

你们《关于要求调整浙江省行业统筹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的请示》(浙劳社老〔2002〕44号)收悉。经研究,同意你省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费率按附表所列标准调整,请严格按照执行。

附表:浙江省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批复费率表

二二年四月十六日

篇(2)

(2)殴打或者唆使、纵容他人殴打被劳动教养人员严重后果的;

(3)侮辱被劳动教养人员造成严重后果的;

篇(3)

1.识记企业的含义和基本分类;公司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和特点;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企业兼并、联合、破产的含义。 2.理解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和联系;公司制的优点,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企业兼并、联合、破产的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依法设立一个公司;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以建立公司制为目标。

(二)能力目标

1.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2.在学习经营公司时,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如何创办公司、如何经营公司,从而提高学生将来的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分析不同公司类型的特点,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创办公司、积极创业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2.使学生深切认识,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积极创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3.增强学生依法设立公司、依法经营等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公司制企业;公司的经营。

(二)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三)教学方式及手段

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设问法、讲授法、情景设置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三、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生活与消费”,生产什么消费什么,我们每个从每天都在进行各式各样的消费,我们消费的这些有形无形的商品都从哪里来的呢?企业对于同学们并不陌生,请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企业?

同学举例:中国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等等

在这些企业中,我们可看到有些是股份有限公司,有些是有限公司,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还有我们所说的公司=企业吗?在以后我们怎样去创建自己的公司呢?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板书)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板书)

一、 公司的类型(板书)

(一)企业(板书)

1.含义(板书);2.类型(板书)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一:

下列哪些属于企业?(BCE)

A、中国科技大学;B、中国人寿保险公司;C、沃尔玛超市;D、故宫博物院;E、乌蒙山水泥发展有限公司;F、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教师总结: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总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板书)

(1)公司的含义(板书)

(2)公司形式(板书)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二:

企业=公司吗?

教师总结:无论哪种企业,都有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除去公司制企业外,我国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多媒体展示)

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制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个人独资企业

(多媒体展示)模拟创业

情景设置一:

10年以后,在坐的每位同学手里有50万元的创业基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你们如何是进行创业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提示:小组成员可自由选择,可自己个人创业,也可相互合作)讨论内容包括:创业的形式,公司名称,经营对象,注册资本,股东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公司的机构,小组各成员在公司所担任的职务等。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

(1)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间各自的优缺点。

(多媒体展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主要区别

(2)公司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多媒体展示)公司的组织机构图

(3)理解法人要注意与自然人的区别。

二、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板书)

(多媒体展示)模拟创业

情景设置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坐的各位董事长,总经理如何经营自己的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们的公司经营不善,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板书)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板书)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板书)

经营战略是指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经营战略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如何进行投资、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如何进行生产,如何开发市场等。

举例:海尔从原来的涉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如今的世界级品牌,首先归功于它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板书)

举例:海尔从亏损147万到今天全球营业额600多亿,81%的年平均增长率。最主要取决于两个字:创新。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板书)

举例:海尔有一个很著名的广告语,叫做“真诚到永远”。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

⑷其他(板书)

3.公司经营不善的后果(板书)

经营的目的是利润,兼并的核心是竞争。兼并、破产与“强强联合”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利益。

(1)企业兼并(板书)

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1>2

举例:海尔兼并案例

(2)企业联合(板书)

它可以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破产(板书)

篇(4)

人们对聋童的培养目标和模式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和偏见。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将来依靠社会福利,只要一张“残疾人证明”就“牢靠了”,因此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有的认为聋童无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能自食其力已不错了。

 

陈鹤琴认为:要把聋童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成为具有爱国精神的、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的公民,同时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具有现代意识。要相信每个聋童都有潜能,不发展就会有限制。

 

要根据“功能补偿、用进废退”的原理,处理好全面发展与扬长避短的关系,确立正确的聋童发展观,只有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聋校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特殊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事业,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而家长的合作与参与有利于教育的有效进行和孩子的良性发展,学校与社会更要为家长参与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家长自身也要积极争取机会和权利,并通过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配合学校促进聋童的发展。

 

首先,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家长提高参与意识与能力。

 

第二,家长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并将其在家中的表现向老师反映,互通有无,共同探讨孩子的有关问题。

 

第三,父母是聋童教育的最佳合作伙伴,应尽可能的选择最能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模式,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

 

第四,让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及课外活动安排等,让家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学校及老师进行协商。

 

三、改革聋校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劳动能锻炼聋童的肌肉、筋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促进身体发展;能培养聋童智慧、情感、意志和品格。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锻炼,促进“以目代耳”的代偿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聋童认识活动和智能的发展;能培养聋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促进其自强自立。

 

根据陈鹤琴提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理念,聋校的劳动教育应作如下设想:

 

1. 家校配合对聋童进行劳动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在家中,家长勿包办代替;在学校,教师要敢于放手。通过宣传人类的起源发展与劳动的关系,让学生渐渐产生劳动光荣的意识。通过卫生劳动包干、比赛、奖励等形式,培养聋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品格。

 

2. 训练劳动技能。要教会聋童认识和使用简单劳动工具,获得初步的生产意识和技能。班级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固定性和机动性的劳动,使聋童在做中求进步。

 

3. 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班级劳动是培养自觉劳动习惯的最经常性活动,应通过严格的劳动纪律,培养聋童的劳动习惯和对工作的责任心。

 

4.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从生活自理入手,如整理书包、叠被子、洗澡洗衣、打扫房间、洗涤碗筷等,逐步增加劳动难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指导、训练,逐步形成独立意识和自治、自理能力。

 

四、深化聋校课程教材的改革

 

运用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理论和聋校教育的基本原则,调整现行的学校课程,完善活动课程,构建技艺课程。通过组织大量的自然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技艺训练,解决因听力障碍而使聋童受教育机会减少的问题,为其开发潜能认识自我,创造适合的环境和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同时,要组织人员根据改革要求编写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包括活动课及技艺课教材,以补充统编教材的不足。

 

课程设置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技艺课程三大类:

 

1. 学科课程。根据实用性、补偿性原则增设笔谈课(含会话课)、阅读课及“信息技术课”、“英语初步课”。在总课时量不变的基础上,用大小结合,长短课结合的形式落实教学内容,以适应聋生的实际要求,补充统编教材的不足。

 

2. 活动课程。根据实践性、操作性、主体性原则,设计适合聋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的课内外系列活动。

 

3. 技艺课程。将“教学计划”中“美工”与“劳技”从学科类课程中单列出来,与学校新开设的专业技术课合并为技艺类课程。

 

篇(5)

一、德育不能离开劳动教育

我们说,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现都会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同样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课堂教学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成就了人的发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劳动的社会分工。而德育则起源于对人的态度,对劳动分工的态度。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劳动技术课承载着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作用。而德育需要贯穿到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本身的德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升华,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而劳动技术课便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实践中才能深化,才能升华,才会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以劳育德”理念的时代性

(一)劳动是人的第一实践活动

“以劳育德”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技术课的长期教学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经验结晶。劳动承载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勤奋、责任心、诚实、正义、纪律、严谨、自信、向善、创新等品性和德性。劳动是社会肌体的最好防腐剂,是人生经验积累、成长、成熟、成功的端点,劳动的过程是锤炼人意志的过程。每个人需要学会欣赏劳动的美,感悟劳动中的文化,深刻体味劳动对人格的完善和历练。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劳动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二)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德育是对人的品德的一种教育行为和实践要求,德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真、善、美”主流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教育,是对“温、良、恭、俭、让”人生文明态度的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础,劳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纳什也曾认为:“当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劳动而解决问题和参与民主过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在理性地学习道德德性。”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养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以劳育德

目前,劳动技术教育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的实施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从而导致学生只知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认为:“在‘劳动素养’这个概念里,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大众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与事业发展咨询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给今天的孩子进行普通劳动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经历,又缺乏遭受挫折的准备,他们是很难具备良好的素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又对启智、育德、健体和益美有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又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其他各育则围绕它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德育为人的精神成长承担着“种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则是人精神成长的养分,德育则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领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着人的行为培养和精神发展。怎样理解“五育”的关系――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指出:“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l展。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成‘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张承先先生认为:“劳技教育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根本问题。”顾明远先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把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这几个方面独立进行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劳动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劳动技术课程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社会主义劳动原则,现代劳动技术课是融知识性、实践性、技能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蕴涵着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劳动的快乐、学习的方法、智慧的启迪以及劳动美感、技术思维、工具意识、规则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等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所以,它最能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总结: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了科学文化的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技术文化、技术思维和人文精神。劳动技术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在媒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优先发展教育,需要科学发展教育,所以必须重视劳动技术课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教育与生活之间具有复杂的辩证关系,历来是各种教育思潮、教育流派争论的焦点,也是面对教育问题所应首要确定的内容。处理好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有指导性的意义。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笔者认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教育起源于生活,是对过去生活经验的改造;教育为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服务;生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

一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利用。

众所周知,文化起源生活,凡是有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地方,有生产劳动的地方,就一定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就一定有必要对过去的文化进行继承传播创新,而对文化的继承正是教育所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能,所以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技巧规则,生活交往的原则等等。最初的教育大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原始社会,从事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这些生产劳动教育,使年轻一代学到了生产技能,同自然斗争的本领,也培养了他们集体观念、语言和思维能力,由此也可知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经典,一以贯之,主要内容就是个人生活的原则,社会生活的礼仪,为人处世之道,几乎通篇都是生活教育。中国古代的墨家学派也重视生产技能的训练。由此可以看到教育起源于生活的端倪。“教育的起源,不应当从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中所反映的心理状态,而应当从生产物质资料,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去寻求。通过生产劳动,把这样那样的物质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人类最初的教育形态。”[1]P8举例而言,众所周知,对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实践场所应该是生活本身。思维的材料正离不开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就是各个生活经验碎片的重新排列组合,以得出合理的结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就需要充分利用过去的生活经验。“思维必须始于观察又终于观察。”[2]思维教育与经验有关系,是如此,其他教育也是与生活经验有关系的。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对生活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以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有一定道理。

二、教育为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服务

作为维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地存在。生活是与人最密切相关的场域,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只会不停地剥夺人的社会性,生活性,只会离教育的宗旨――人的社会化越来越远。即便在原始时期,“每一个部落的教育总是被他们所处环境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所制约,无论何处,教育都意味着为个体能有效地生活于特定文化中做准备。”[3]相比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生活的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更为迫切,对于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更有作用。笔者认为,一个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生活上的人才,生活上的智者,其次才应该是专业上的人才。我们无法想象,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个个高材生,熟通数理化,却不知道如何剥鸡蛋,一两个特别的天才是这样,我们无可厚非,可是大部分人都是要面对生活的,是要在社会上与人交流的,都是这样恐怕不太好。以上我们强调了教育为生活,生活即教育,另一方面,人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这是人的本性。良好的生活质量,就离不开安然的社会秩序,成熟的心理状态,离不开人的各个方面的理性等有永恒价值的标准。教育正应是理性等标准的传递继承。而理性等的训练又不总在生活中,科学中甚至人文教育中也能训练理性,也能为生活服务,这是不能割裂的。再次,人总要掌握一门技能,为社会的进步服务,才能获得社会的报酬,而这技能不可能一定是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但它最终还是人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所以,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受众当下的面向实际生活实际社会的能力,还要培养面向未来的谋生的能力。总之,不管是生活教育,还是科学教育、理智教育、人文教育,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的个性生活服务,从而最终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面对当前中国的教育国情,我们尤其应该看重的正该是心理学等生活教育,以填补长期以来生活教育的不足,避免书呆现象。

三.生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

从上一论点的阐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教育起源于生活,起初建构于生活,通过服务社会和个人从而为生活服务,可知教育与生活的重大关联。“它(指教育,作者注。)源于生活,无可选择地要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内容。而作为具有巨大能动性的教育,又能够相对独立于影响其存在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自己独有的功能充分利用一定生活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条件来实现人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改造并改造着影响其存在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最终也以生活为依归。”[4]也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依归。但是我们不能说,教育即生活,直接的生活教育是教育的一切。人需要有良好的心理,良好的交往技能,同时也需要进行科学的教育,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经典的教育,理智的教育等等。教育不仅要服务于个人,还要服务于社会进步,这样才能最终趋近于人的幸福生活。没有科学,没有理性,没有品德,社会谈何进取?教育虽然起源于生活,但显而易见,现代教育的很多方面并不与生活有直接的联系。

在新的时代条件,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应该认真审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既要看到生活对于教育的支撑作用,对于教育方法创新的启示,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又要看到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不能代替概括教育的全部,迷信生活的信条。应该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促进个体的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幸福为根本的标准来确定教育的内容方针。

参考文献:

[1]高时良.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透视“傍老族”“啃老族”现象①

西方社会曾经出现“垮掉的一代”。中国社会是否已经出现“垮掉的一代”?这不好说。

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有着前辈不具备的优点。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法律、环保、平等意识,对新事物敏锐,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如责任心差,勤劳、勤俭意识较弱,再加上父母溺爱,使得他们心高气傲,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傍老族”和“啃老族”。这倒是事实。

作为“新失业群体”,“傍老族”和“啃老族”大多缺少技能,缺少社会阅历,无稳定收入,主要靠“傍老”“啃老”生存。部分中老年人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这日益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傍老族”与“啃老族”的出现,与家庭教育有关。在西方,孩子成人后,不管家庭背景如何都要自立;而在中国,父母觉得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父母通常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不错的生活,包括孩子结婚、买房、养育下一代等,父母都要出力,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父母的过度资助和过度抚养虽出于伟大的父母之爱,结果却让孩子丧失劳动能力和自食其力的勇气,也因此让孩子错失了 “成长”“进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Hall,S.)的说法,孩子的成长过程类似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最初是爬行动物,然后能够直立行走;在由猿向人转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与之类似,孩子最初在地上爬行,然后学会了直立行走;在由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程中,劳动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如果这个假说是可靠的,那么,父母的首要责任,便是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轻视劳动教育,可称得上是一种“忘本”与“背叛”,因为教育原本起源于劳动。康德的说法是:“儿童要学会劳动,这是最最重要的。人是唯一必须劳动的动物。他必须先做许多准备,才能享有生活的保障。对于这个问题:上天是否能好心地把我们所需的一切都事先准备好,以致我们可以无需劳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向往工作,包括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工作。那种以为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时候,除了坐在一起唱唱田园牧歌、欣赏一下自然之美之外无事可做的想法同样是错误的。真的这样的话,他们也会感到极其无聊,就像其他人在类似情况下也会感到难以忍受一样。”[1]

二、关于培养劳动习惯

的两个家庭教育实验

1.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②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言中。

2005年,一则“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的消息引起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为让自己女儿“心灵纯洁”,重庆的一对夫妇隐瞒自己大款背景17年。高考前夕,他们向女儿许下重金承诺,无意中透露了这场持续17年的爱心“骗局”。

这位女孩是沙坪坝某重点高中高三文科毕业生。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诚,成绩优秀。

她的父母曾经给她讲过一个“卖房救子”的故事。她两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引起急性肺炎。为救孩子,父母卖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子。从那以后,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度日。听到这个故事后,她在小学的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爱我,我要好好报答他们。”5岁时,她随爸爸妈妈搬到了重庆,住在沙坪坝松林坡的耗儿洞。她只知道爸爸是个推销员,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出差,到各个区县去卖书,妈妈有时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对她管教很严――她从6岁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卖报纸,每天最少要卖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里温习功课,或跟妈妈一起做家务。除了过年,她很少穿新衣裳。

填报志愿的那天,父母郑重地承诺: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就奖励她出国旅游,并在上海给她买辆车。

“这些奖励要用十几万元啊!”她很吃惊。可是爸爸说这些年推销学生学习资料,家里有积蓄。那天午饭后,她回学校上课,忘了带寝室钥匙,就回家取。在家门口,她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妈妈说:终于要熬到头了,应该告诉孩子咱们瞒了她这么久。爸爸坚决反对:不行,我们说好了的,要等孩子进入大学再讲。

看着推门而入的女儿,爸爸妈妈惊呆了。终于,妈妈告诉她,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办法,让女儿在清贫艰苦的环境中生长,保持“心灵纯洁”。

这位孩子的父母实在不容易。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一个“贫穷使人心灵纯洁”的教育假设,他们竟然装穷“骗”孩子,而且“骗”了17年!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信念。

这样的“骗”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构成某种伤害,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思想实验”。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须“装穷”,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如果你想开快车,就必须保证你有非常好的煞车。你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办法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守规矩。”[2]

2.特别的母爱③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专题《特别的母爱》。那样的母爱原本正常,并不特别,但在中国家长看来,它是“特别的母爱”:

沙拉是生活在中国上海的犹太后裔,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成长,1992年,她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放弃了在上海的舒适生活来到了以色列。在以色列,沙拉和孩子们遇到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为了生存下来,沙拉后来在以色列靠做春卷、卖春卷维持生计,并供孩子们在当地上学。然而有一天,邻居的一番训斥让沙拉非常震惊。邻居对沙拉的孩子说:“你们怎么这个样子?你们怎么这样看着你妈妈这样子做,你们怎么不插手呀?”原来,在以色列,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生存,并承担家庭责任。在这个国度,并不提倡无偿付出。沙拉体验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她虽然当时难以接受,但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如果想在这里生存,就必须去适应。于是沙拉决定把“劳动就应该有收获”这一观念运用到自己的家庭中。孩子下课了,回来要在沙拉的店里做一个小时的工。做工之后,沙拉当场就给孩子钱。孩子们通过劳动体验到了获得报酬的快乐,同时也开始体会到了生存的不容易。虽然孩子们手里有了钱,但他们从不乱花,而是抢着付家里的水费、电费。孩子长到十四五岁时,沙拉由做春卷发展到开饭店。这时,本来有能力让两个儿子继续上学的她,又作出了一个决定:让孩子们进入社会,去体验赚钱的不容易。于是,一个在面包房工作,一个去中餐馆打工。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在面包房打工的杰瑞每天要工作近20个小时,一到宿舍倒头就睡。有一天,杰瑞通过面包房的玻璃橱窗向外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开了一辆很好的车,一个很漂亮、很时髦的女孩坐进了他的车,然后就开走了。这一幕,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他光靠这样的打工去积累财富,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有这样的生活?光靠这样卖劳动力是不行的,必须读书,而且要很好地去读书。他在面包房做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把书都复印成纸挂在架子上,一边做面包,一边看,一边读。孩子们想改变命运,想继续读书的渴望让沙拉非常高兴。其实这正是她想要的。孩子经过两年的艰苦打工生活之后,沙拉满足了两个儿子的心愿,把他们送回上海读书,而孩子已经自己攒够了学费。读书的钱,都是他们在以色列打工赚来的。沙拉说:我经济一点也不困难,但这个学费我不付。因为我给他付学费他读不好,他自己付学费他读好了。因为他知道他的社会责任,他为他自己心中的目标去读书,而不是为了他妈妈去读书。

这位母亲的思路是对的:我给他付学费他读不好,他自己付学费他读好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人,知道他的社会责任,他会为了一个目标去读书,而不是为了妈妈去读书。他为他自己心中的目标去读书。

三、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

劳动意识和自食其力的习惯

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可以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甚至可以溺爱孩子,可是,孩子3岁之后,尤其到了9岁前后,父母需要提醒自己,放下“厚爱”,让孩子自食其力、独立成长。第一,凡公共生活,孩子可以不负全部责任,但必须愿意而且有能力参与;第二,凡私人生活,孩子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完全负责;第三,只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挣额外的零花钱,并自己支配零花钱。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也可以考虑在某个时候让孩子到乡村体验劳动。④

让孩子参与公共生活意味着:孩子不必承包全部的做饭、洗衣、扫地的任务,但他必须尽早接受做饭、洗衣、扫地的训练并愿意而且有能力为家人做饭、洗衣、扫地。孩子不必决定所有的家庭事务,比如购买何种家具、房子或股票,但孩子必须尽早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偶尔邀请孩子一起解决父母工作中的困难。在帮助父母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增进对成人世界的理解,而且,孩子本人会感觉自己可以分担家庭的责任,他会变得更加自信,有成就感和责任感,逐步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让孩子对私人生活完全负责意味着: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吃饭而不是靠父母喂饭,更不能让父母追着喂饭;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穿衣并亲自购买自己的衣服;让孩子尽早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书包、书柜。

让孩子挣零花钱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成为商人,关键在于让孩子从小建立自食其力的责任感。善于挣零花钱的孩子,他将来即使不会成为富翁,至少不会成为穷人。

帮助孩子建立劳动意识和自食其力的习惯,秘诀是让孩子尽早学会承担生活的责任。责任感有一条隐秘的通道,它来自人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劳动的首要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谋生,而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为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导致自己负责。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出于他人的强迫与指令,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应付与敷衍。

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孩子的成长将成为困难。人们只承认1~3岁是孩子学走路、学说话的关键期,却往往忘记或不愿意承认1~3岁是发展孩子责任感的关键期。

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把发展孩子的责任感、劳动能力、自理生活能力作为孩子3岁前后的紧要任务。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让孩子隐约形成“责任意识”:凡是自己能够处理的事情,不抱怨,不绝望,不轻易倚靠他人的救助或救济。有劳动习惯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不会坐以待毙或推卸责任,他会使出浑身的力量去抵抗、挣扎。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劳动:凡属于自己的事情,必须亲自去做,不能由他人代劳。他必须自己呼吸、自己饮食、自己负担。在孩子3岁前后,父母必须帮助他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此而言,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

为了发展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意识,父母必须节制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呵护。爱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爱是美好的感情,也布满危险。在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危险是,父母以爱的名义代替孩子劳动。

无论父母多么有钱,必须为孩子提供相对穷困的劳动环境,家长不要把所有的事都包办下来,要为孩子留出劳动的空间:劳动的孩子,才会早当家。智慧的父母往往善于放手与旁观: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应该负责的,让他尽力去完成。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师,不是孩子的保姆。做孩子的“父母”,不要做孩子的“保姆”。如果母亲太强悍,包办孩子的生活,可能会导致儿子软弱。民间的说法是“母强子弱”。有时候,一个强悍的女人会培养出一窝软弱的男人,儿子软弱,丈夫也软弱。与“母强子弱”相关的另外一个说法是“虎父无犬子”。“虎父”为什么无“犬子”?因为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的教育方式往往有一个差异:母亲容易亲自动手帮助孩子,父亲更愿意让孩子亲自尝试错误。尝试错误是最有效的学习。不敢犯错误的孩子是傻蛋,总是重复犯错误的是笨蛋,自己不犯错误,让别人犯错误的是坏蛋。[3]孩子总是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慢慢长大。

父母常常期望自己的孩子把学习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事实上,真正努力学习的孩子,恰恰不是把学习当作头等大事的。学习本身不足以构成人生的目标,真正能够构成人生的大目标只有一个:以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幸福。一旦学生有了这个体验和渴望,努力学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了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家长最好尽早让孩子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崇敬劳动,信仰“劳工神圣”。“五育”的通常顺序是德、智、体、美、劳。劳动教育最后才被点名,最后点名意味着最终的决定因素。劳动让人有责任感。对于有责任感的学生来说,家长不让他努力学习倒是困难的事。

为了孩子尽早独立,父母需要有所克制,不代替孩子做事,只做孩子的守望者。父母必须把握与孩子的距离与分寸,远远地守在一个地方,望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劳动,哪怕孩子的劳动是笨拙的,也绝不干涉,绝不取消他劳动的权利。“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语)

注释:

① 参见《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透视傍老族与啃老族现象》(2005―04―01).

② 参见《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2005―05―09)news.省略/gb/news/2005-06/09/content_16103.htm.

③ 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观看网络视频《特别的母爱》。

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1995年开始研究并推进“星星河快乐家园” 体验教育模式:让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住在村民家里,体验农村生活;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劳动。参见孙云晓、方奕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孙云晓教授谈科学的教育方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参考文献:

[1] 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68-01

中学生从年龄上正处在青春时期,身体发育较快、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达,灵活性较大,思维活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比较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很大比重。他们活泼、好动,正是这些生理和心理特,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稳定。条件的变化较容易引起主观意志即注意力的转移。并且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无意注意是自然流露的,面且往往和刺激性的性质、强度有关,而有意注意则往往需要提醒,有时甚至需要强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注意的类别不同,合理利用注意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为体育教学服务。

我们面临的学生出现事件时,应该“冷”处理而不能“热”加工,更不能挖苦嘲笑甚至体罚,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或者事倍功半,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正面诱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让他们从根本上、从内心深处认识错误的存在,并寻求改正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会行之有效,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当然,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个性,所谓“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就是这个道理。

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班的目的和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教育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远大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对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练习。教师在课中要阐明每一动作、技能的明显价值,引起学生用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学生心理能量消耗较大,延迟这必须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在体育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课堂常规和组织纪委的教育,培养学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集中和保持注意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做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新颖、多变、采用中小强度和大密度的运动量,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注意力也自然地发展。

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力。无意注意力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直接引起的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学生对体育表现的极大兴趣和体育本身的特点来达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的目的。关键是发挥有关主要的刺激物的作用,防止和排除无关刺激物的干扰。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还必须通过有效途径,首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如果学生的心理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成“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或者干脆不买教师的账等,造成课堂目标很难达成。教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要求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这些都是认识过程所必须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关于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注意、情感与意志等,这些都是调节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教学过程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所构成的两个系统共同的活动,教师就应有机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做到教学心理学化,来达到预定目标。如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是中长跑教学,任务最难下达,目标最难达成,但只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得法,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学校课程之间要加强联系,相互沟通,形成课程的综合化。因此,体育教师要勇于突破模式,跨越学科界限。挖掘理想的教学资源,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内容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连,把数学知识融于体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也有积极的作用。

篇(9)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课程之间要加强联系,相互沟通,形成课程的综合化。因此,体育教师要勇于突破模式,跨越学科界限。挖掘理想的教学资源,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与语文

把语文教材和体育教材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能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更好的体现“生活即教育”的原理,达到快乐教育的目的,体现快乐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教与玩、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负重搬运的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挑山工》的创设情景;在侧手翻、障碍接力地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山里的孩子》一课的创设情景。

二、体育与数学

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内容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连,把数学知识融于体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在报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按奇数或偶数报数,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可采用“叫号结合、明七暗七、叫号摸位”等练习,在“叫号结合”的练习中,可以加强游戏的难度,结合加减法的方法玩。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己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篮球场的长和宽;测一侧篮球、排球、足球的周长,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

三、体育与英语

把体育与英语相结合进行体育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且能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如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oneworld,onedream”,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合开始部分的报数练习可以用英语数字onetwothree进行,整队时“立正、稍息”等口令可用英语“attention、atease”来代替等等。而在结束部分的放松和整理活动时则可用英语歌曲来进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有趣。练得高兴。

四、体育与物理

把体育教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及能力。如短跑教学中“蹲据式”起跑,大小腿的夹角,两脚的占位及身体重心等:跳远、跳高、投掷运动中起跳、投掷的角度,起跳、出手的初速度等。都直接决定成绩,又如跑步时,跑弯道必须是逆时针方向,主要就是克服向心力对心脏的影响等。再如质量大、惯性大在篮球上篮时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与物理知识贯穿联合起来,使学生练得清楚、明白。

五、体育与化学

体育与化学教学的关联就是运动后体内产生的废物及营养物质摄入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如大运动量后体内产生的乳酸引起肌肉酸痛,如何减轻并消除这些酸痛:运动后喝可乐、矿泉水、葡萄糖、蜂蜜、吃水果这些物质在体内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些都是与化学相联系的。

六、体育与生物

体育与生物教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兴奋剂的问题,就是高科技的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产品。体育田径教学中,短跑类学生主要是进行无氧耐力的训练;中长跑学生主要是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以及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出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这些过程都与生物学有关。

七、体育与政治

体育的发展与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决定体育的发展。体育又影响政治。如美、苏冷战期间,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奥运会两大政治集团相互抵制:再如各届、各类运动会的申办。这些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如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失败及2008年奥运会成功申办,这与我国在世界政治地位提高成比例,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又是我国政治体育史上的大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办好这届奥运会。

八、体育与历史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它的历史,如乒乓球运动成为我们的国球,但它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足球虽起源于我国唐朝宫廷,但它兴起于欧洲。因此。各项体育运动都有它发展的历史。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讲述这些历史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体育与历史的兴趣。

九、体育与地理

体育运动中包含了一些地理知识,如我们修建的室外田径场、篮球场等按要求应该南北向,而不是东西向;再如高原训练在海拔几千米以上,主要是增加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水平及体内白细胞的数量,这些都与地理有关。

十、体育与音乐

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年龄和心理特点,巧妙的运用各种音乐进行教学,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让体育课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给学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例如:在兴趣激发阶段播放活泼欢快、节奏明快的音乐,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又如兔子舞、各种韵律操的音乐等;歌曲《拍皮球》、《闪烁的小星》可以让学生起到调节放松和感染情绪的作用,跳跃练习中播放歌曲《小青蛙找家》等,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练习中去。音乐进入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在体育教学中巧妙地把音乐运用到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一、体育与美术

把体育与美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视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宽阔的场地,形式多样,色彩各异的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如白色的垒球可以作为烟囱冒出的烟花,色彩斑斓的跳绳和接力棒可以摆出跑道、字、飞机等各种图形。即使同一器材在教学中也有一物多用,一物实用、一物新用、一物巧用的作用。

篇(10)

2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判定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或者意识(2)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3)对新的事物有自己自己的看法(4)提出创新的思维只要具备了以上的一项或者几项,就说明了学生已经有了创新的思维,此时需要教师加以鼓励及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是“教学结合”的教育,除了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外,更要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对工作或者作业进行项目式分解而进行的实践联系理论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基于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针对的课题或者工作分解为多个项目,对其进行逐步分析,完善,确定其项目开展形式,项目组成人员,完成方法以及总结的一种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我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布置,让学生从“用中学”,学以致用,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善项目的缺陷,以完成整个教学工作。在项目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确立项目任务(通常由老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大致思路)。②制定项目完成计划(由教师给定思路,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各人员自建的分工等)。③项目实施(根据已分析好的工作步骤和思路,按程序工作,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同时能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给定解决方法)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老师对项目结果进行总评)。

上一篇: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下一篇: 最新诉讼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