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9 17:20: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篇(1)

位于厦门岛东海岸之滨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上,矗立着一把由“98”字样组成的金灿灿的钥匙,每年“九八”投洽会期问,万商云集。高规格的盛会,带来了数以亿计的巨大商机,而除开投洽会,厦门每年还要举办50多场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展会,各种国内外会议、产品展示会、产品推广会更是不下1000场。展会经济,让厦门声名鹊起,甚至许多人的生活就是靠展会富起来的。据统计,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厦门市宾馆床位每年新增数千张,民航客运量每年提高20%,航空运输港已成为国内第五大空港。

会展业成为国内外客商认识厦门、认识福建的窗口。而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厦门市从高层到市民的共识。厦门会展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数量可观的经济数字,还有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不仅打造了这座城市的名片,也大大提高了厦门的城市辐射力。

与厦门相同,福州市着力培植的“5・18”盛会,也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发酵器,与之相关的各种经济实体蓬勃兴起。放眼国际,衡量一座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城之列,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座城市召开国际会议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大型展会,可以给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有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会展,作为商务服务业中的一支大军,被誉为“无烟工业”、“城市的蛋糕”,德国的小城科隆和杜塞尔多夫正是借助会展经济,一举成为世界关注的名城,城市的诸多配套产业围绕着会展经济展开,成为当地经济最为丰厚的部分。会展经济能够作为一张名片,足以指引一个城市整个第三产业大发展的特色之路。

商务服务缘何能担当大任?

放眼国际,商务服务一直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且增长最快的领域。早在2000年,欧盟国家的商务服务GDP的比重就与制造业相同,而在2001年,美国的商务服务占GDP的比重开始高于制造业。从这我们也能看出商务服务对于海西建设来说,具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现代商务服务行业范畴很广,它包含了所有直接向商业提供的服务,从最简单的办公室保洁,到知识密集型的技术科研等。研究认为,工业行业服务外包日趋专业化,商务服务领域投资处于高水平以及企业不断壮大过程中供需格局改变等,都成为商务服务业发展前景光明的重要原因。

商务服务能够将密集型知识注入其他的行业领域,是普及技术的重要途径,是其他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对于普及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也尤其重要。商务服务在制造业全部中间需求的比重是衡量商务服务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以美国轿车产业为例,生产企业的核心功能已经从制造转向研发、设计和营销,占总产值88%的中间投入的核心是服务,而不是生产制造。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技能,以及市场规模不足以维持高度专业化的商务服务众多业态,所以对商务服务的市场需求很小。这里有一个循环问题,即专业化程度决定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又取决于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当我们在探讨海西建设中如何发展商务服务业时,我们就必须正视市场规模和专业化的问题。

推进海西商务服务业的几点借鉴

产业推进。进一步确立商务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地位。把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会议及展览服务、广告服务、翻译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繁荣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商务服务业对其他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商务服务产业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向企业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发展壮大一批品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力争进入全国同业百强,培育几个国际国内知名会展品牌,形成相对稳定的参展企业群、采购客商群,使之真正成为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市场演化。加快培育信息咨询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市场调研等新兴商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增强商务服务企业生存发展能力。

要引导商务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价格协调、调节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法律制约。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商务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重点完善展览业、市场调查、旅行社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形成有利于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篇(2)

摘 要: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服务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集群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推动现代服务业不断向集群化道路发展,有效借鉴发达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发现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中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27-03

1 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工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推进而兴起的,依靠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催生出一批为现代化企业服务的服务型产业。[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从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和国际产业发展经验来看,集群化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优化布局的新方向。

近年来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3年安徽省通过不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逾两千亿元,增速达到了17.1%,增速居全国第2位。通信网络、数字媒体、创意会展、动漫网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涌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的完善。传统优势的服务业发展和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不断涌现,改善了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构成,使现代服务业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产业关联度的不断加深。

现代服务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兴的企业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产业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就现在的产业发展而言,学习发达地区经验和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从产业集群的视角下发掘新的模式和发现现存模式的不足无疑是一种改进产业结构的途径。

2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分析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的不断扩大,迫使产业从事者开始寻求最佳发展模式。近年来,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开始呈现不断趋向于集群化的发展。

2.1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也在不断演进,现代服务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环境促使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不断走上集群化发展的道路。

2.1.1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必然会走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的发展路径。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来看:第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大量的相关产业和相互支撑产业的集聚,从而使企业经营成本等交易成本下降。第二,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有强烈的溢出效应。集群化发展可以加深产业的纵深化发展,产业部门内的相互采购形成有效需求。

2.1.2 产业转移政策是集聚的重要动力

产业转移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地区性转移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内容往往带来被转移地区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集中落户一批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的企业,通过接收苏浙沪地区的外溢资本和过剩产能,不断拉动新的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增长点,形成制造性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2.2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很好地迎合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通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主导企业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和相互支撑产业的发展,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通过追溯以往的经济发展经验和借鉴现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探究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三种主要发展模式。

2.2.1 商贸性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前期,主要凭借着商贸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发展,主要特点在于迎合市场需求,以商贸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产业集聚区。CBD型产业集聚区大多建立在城市经济的中心城区,集中布局了高端酒店、展会中心和娱乐休闲场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化的发展模式。而有效需求是地区性商贸金融中心的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消费和投资的需求才能形成资本的流动和资金的投入,这些是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的基础。

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的发展状况,创建地区性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充分挖掘本地的市场需求的情况,建立起适合城市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以最高密集度的空间设计来满足城市发展,充分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服务业,推动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和会展展览等联动发展,促进中央商务区的合理有效发展,充分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产量和质量。

2.2.2 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对传统工业注入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工业制造业的共同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为满足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为生产性产业提供研发产品信息、设计制造创意、采购物流方案和市场营销手段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从事工业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市场建议、管理理念以及人才技能培训等服务。

集聚区内通过积极引进金融保险类服务行业部门为工业制造类企业的发展运营提供资金和保险业务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通过市场运营管理和需求分析企业的入驻,帮助企业进行专门化的市场分析和进行客户群体的定位。生产业的集聚不仅能够促进生产类产业的发展,也为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徽省拥有许多传统工业城市,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等,发展受制于单一的工业化发展,对经济和环境形成了一定的不协调性。充分利用生产产业的集聚,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传统工业急需的金融业务支持和产品市场化的营销需求,建立起迎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化物流产业园区和工业发展支持产业园区,运用现代化服务业的支持可以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活力。

2.2.3 现代服务外包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借助于世界资本和国家或地区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外包型现代服务业主要指达到国际水平并且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类产品,往往集中于软件开发和动画制作的现代化产业。这些新兴的产业大多前期投入较少,依靠专业化的技能和熟练地技术操作完成国际业务往来,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措施和资本支持往往能推动产业迅速成长,并形成专业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安徽省的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较晚,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设施的发展,政府优惠政策和相关产业的改革为安徽省的现代服务业外包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机,不断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和改进传统的管理理念,促使通过加强对技术的投入和对管理理念的创新,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外包产业园区。通过促进一大批中小型服务外包公司迅速兴起,初步形成软件信息系统研发、动画创意制作、数据分析和其他的信息类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建立起产业连锁反应链条,统一推进地区性的技术和信息贸易的建设,加速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产值近年来不断增长,充分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吸收就业的作用。然而,安徽省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亟待处理的问题,制约着产业的现在的发展空间。

3.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均衡

3.1.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地域分布不均

安徽省目前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合芜蚌地区凭借固有的经济优势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截止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合肥有892家,芜湖有218家,蚌埠有193家,马鞍山有162家,四市合计占全省55%,其他12个市仅占45%,合芜蚌地区加上马鞍山市占到了55%以上,其他城市仅占剩余的45%。空间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使得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联动性不足。

3.1.2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果差

近年来,安徽省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众多的小微企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体,占到了现代服务业的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小型企业的创造性较强但集聚性效果不佳。且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多是同类产业集聚,缺乏功能性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上相关企业的联动发展的功能性集聚效果较差,同类相关的产业过多集聚会带来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往往会造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的效果难以发挥。

3.2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协调

3.2.1 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13年全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了近15个百分点,达到了千亿元的营业收入水平。但是新兴现代服务业行业部门增速没有达到预期,如科学技术研究部门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仅为8.1%,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等行业部门的增速在新兴行业部门类增长较快,仍低于整体行业发展近3个百分点。

3.2.2 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不足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生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没能充分发挥潜力,安徽省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较长,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生产性企业,而近年来安徽省关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欠缺,没能充分发掘制造业的优势带动生产业的发展。

3.3 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欠缺

安徽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才的流入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现代服务业是科技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安徽省的人才成长环境还比较欠缺,造成省内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性人才流出。企业人才培训环节也是企业发展的短板,企业往往无法在短期内衡量人力资本的收益作用,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

4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解决措施

安徽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如何近一步提升产业的可持续性和加速经济转型成为重要议题。现代服务业是是各地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充分发掘现代服务业的潜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加速推进目前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的完善。

4.1 统筹规划,加强功能性集聚区的建设

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近年来产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区域之间的总体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差距,区域发展的协同并进往往存在一些困难,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来不断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布局和结构,促进地区间的共同发展,整体效益的提高。

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产业模式的选择,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和加强集聚区内的功能性集聚。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的设置以及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外包服务园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加强对这些产业园区的功能性集聚建设的指导,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内部的协调性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稳步前进。

4.2 支持新兴部门发展,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新兴企业的快速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易于形成更强的产业结构和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科技研发和工业设计等行业的发展,为科技产品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进现代化物联网的建设,更好地促进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商务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够充分发挥新兴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的衔接。

传统的制造业发展仍然是安徽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于为传统工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优势。促进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能通过引入金融服务行业能够为传统的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也能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市场研究、运输仓储、营销策划等各方面的服务产业部门,能够使生产业与工业制造业相互联系、相互发展。

4.3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现代服务业具有专业化和创新性的特点,人才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产业要求在于不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积极引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紧缺性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安徽省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吸纳和引进优秀的人才,并且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优越的职场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完善校园人才培养体系无缝对接目前的社会型人才需求,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够为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提高不同类型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建设的工作。追随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安徽省内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代文,秦元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3):123-125.

(2)裴长洪,谢谦。集聚、组织创新与外包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J]。财贸经济,2009(07):5-15

(3)何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上海为例[J]。经济纵横,2008(03):77-79.

(4)程利华。安徽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在全国的地位[J]。中国统计,2012(11):40-41.

(5)张益丰。生产业产业集聚的有效形成:鲁省证据[J]。改革,2013(11):55-64.

(6)崔日明,李丹。我国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2):37-41.

篇(3)

近年来,虽然我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但拉动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06年,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6.4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7.4%,其中服务业提供营业税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服务业已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在增大。但从我市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长期以来处于60%左右,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贡献率在30%左右,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还未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道远。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十五”以来,我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稍有上升。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4.98万人,比2000年增加6.78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20.6%提高到2006年的25.4%,上升了近4.8个百分点。尽管我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持续下降,但就业比重仍高达33.9%,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9.9%不相称,这表明我市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五)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我市农村服务业总体上看处于萌芽、分散状态,仍是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市服务业单位主要在城市,面向农村的较少,且农村服务业主要以农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而与“三农”工作关系较大的科技、信息、农村金融、商品流通、法律咨询等行业相当缺乏。相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而言,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农村的客观需要。

二、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人口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专家认为,一个城市最低的规模经济人口是50万,而我市不把湘东10万人口统计在内,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约46万。城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集聚效应,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煤气、公路、自来水、公交、电力、卫生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存在着部门或行业垄断,民营经济难以介入,从而使这些服务领域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2006年,萍乡服务业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

比重虽然高达55%以上,但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中非公有经济占比分别达96.2%、94%的贡献,而在其他行业如邮政,水利、公共设施管理、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继续占绝对比例,同时,文化、商业系统、物资流通业、旅游、广电等体制机制不活,改革步伐缓慢,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服务体系培育还不完善。

(三)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

、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但我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我市服务业的建议

(一)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件)的规定,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相关措施,对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工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点线面结合起来、与近中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我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成立相关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

(二)突出重点,发展本市特色服务业。通过抓重点、抓特色带动全市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巩固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改造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研究所、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三是推动为农服务的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利、交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发展特色服务业。我市要着力从旅游业、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中创造特色,增加服务业的竞争力。旅游业要着力建设生态武功、红色安源、杨岐名寺、义龙洞等四大旅游区以及中国傩文化园主题公园,突出“工业摇篮、绿色家园”主题特色。物流业要按照“城市大商场、城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社区服务业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办养老、托幼、健身等各种便民服务业。

篇(4)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篇(5)

二、工作目标

年全市服务业工作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增长23%;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服务业地税收入增长19%;服务业规模以上投入34亿元,增长26%。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前列。

三、工作举措

(一)以产业配套为目标,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1.主动配套先进制造业。以制造业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为契机,更加突出生产服务,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加快引进、建设涵盖研发、设计、交流展示、商务资讯、贸易、培训基地、标准设定、检测、总部基地等服务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将研发机构从生产环节中剥离,充分发挥市内各类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实现“科技与经济”、“成果与转化”、“产品与市场”三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科技创业园建设,着力招引项目入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抓紧经济开发区电镀中心、物流中心建设,为电子信、精密机械企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和技术支持。

2.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抓住大道、开发和铁路建设契机,以“两区三园一带”为载体,瞄准这一国际物流中心,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大桥桥头堡物流园区、开发区公共保税仓库,整合各类运输方式,发展多层次、多方式集疏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二)以服务民生为重点,抓紧发展现代商贸业。

3.加快商业圈建设。抓住世博会契机,引导和提升消费层次,调整完善市区商业网点规划,抓紧制定中心镇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市区中心商圈、镇乡(园区)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全覆盖。配套崇大桥开工、开发和“两区三园一带”建设,构建新的城市副中心和商业次中心,尽快完善商贸、文化、教育、卫生布点规划,形成与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开发配套的新商圈。重点加快工业园商务中心建设,推进精细化工园、船舶工业带商业配套建设。

4.着力培育专业市场。按照“产业推动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与区域板块经济相配套的专业市场。不断壮大电动工具、水产品批发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建材、钢材、苗木、畜禽等一批专业市场,争取再创1个省级专业市场,2-3个市级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继续推进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前各镇乡均完成至少1个规范化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5.深入拓展农村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流品牌企业进农村开设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准超市、便利店、早餐店、维修店等,大力推广便民服务连锁经营。鼓励“一店多用”,加快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扩大经营品种,增加服务项目,确保年内村级覆盖率达80%以上。扎实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扩大农民家电消费,为我市农民提供更多实惠。

(三)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6.抓紧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独特的文化,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旅游业发展定位和布局。等承载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的镇乡要把旅游规划纳入镇乡规划盘考虑。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融合为方向,将景点建设与生态、商贸、会展建设结合,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延伸旅游产业链。

7.逐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星级酒店建设组织推进力度。在市区重点推进博圣广场星级酒店项目建设。在工业园、精细化工园、船舶工业带重点建设一批商务酒店和餐饮集中区。等旅游点规划镇乡,要在完善交、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重点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特色餐饮、特色市场,培育餐饮龙头企业和连锁经营品牌店。

8.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加强特色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海韵”旅游品牌和“北”城市特色。抓紧项目申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鼓励农庄、山庄、生态园等现有项目创等级旅游景点,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大项目招商力度,高起点规划开发圆陀角湿地旅游度假区;依托渔港风情、海鲜美食,规划建设渔港风情休闲区。加大重大旅游项目实施力度,重点跟踪等项目的深度规划和建设进度。发挥“海洋之乡”、“教育之乡”、“版画之乡”的品牌效应,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文化品牌。

(四)以优化产业为导向,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9.积极引导知识服务业集聚。围绕经济结构优化要求,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和科技人才兴办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等各类新兴服务业。加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科技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提高孵化服务能力。关注新区等知识、人才、技术集中的区域,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到我市设服务外包点,推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力争年内在服务外包上有所突破。

10.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围绕城市品位综合提升要求,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项目管理、科技服务等咨询管理类中介组织,会计、税务、审计等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资产评估、证券、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类中介组织,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型中介组织,文体、教育、旅游等文化娱乐服务型中介组织。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管理,促进本地中介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四、组织领导

(一)完善组织机构。调整充实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发改委。各镇乡、园区都要建立由分管负责人挂帅的服务业工作班子,配备专人负责本区域内的服务业组织推进工作。

(二)确定发展规划。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不断细化全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各镇乡、园区根据各自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全市总体规划,制定本区域服务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篇(6)

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大国迈向了工业大国,工业在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政策取向较为明显。近些年来,这一格局正在改变,其表现为服务业比重在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渗透与影响日益显著;同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正在改变传统的“重工业、轻服务”观念,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编制各类服务业发展规划,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降低服务业发展门槛,增加服务业领域的投资。

(二)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发展

一是国际社会目前正给予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传统制造业增长前景相对不乐观的背景下,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比较有利。二是近期国际经济企稳复苏的迹象比较明显,一旦经济回升,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前景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对于外资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外资投资将会逐步活跃,这对于服务业增长以及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三是国际经济的企稳复苏将给中国的服务贸易带来发展契机,近期我国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还拥有工资成本和资金实力的双重优势,服务贸易有望加速增长。

(三)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

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6%,2015年可望提高到53%左右,2020年更有望提高到60%左右,这意味着城市人口规模将由目前的6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7.2亿人,2020年8.8亿人。在现代工业社会,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体制与政策因素的逐步消除,我国城镇化进程会继续加快,将对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四)日益提高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76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长7.1倍,年均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7年的515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长6.9倍,年均增长7.2%。收入决定消费,收入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城乡居民的消费将逐步从温饱型、舒适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将更加关注消费质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居民消费将从过去的“物质消费为主”逐步转变为“服务消费”为主或者两者并重的格局。

(五)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包括公路和铁路建设,港口、码头、机场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37%,上升至2006年的53.4%。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相当一部分支出用于“公路和铁路建设,港口、码头、机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投入。这些投资有些直接转化为服务业的产出,有些为更多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六)我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必然要依赖服务业支撑

我国制造业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只处在中间的“低端”,“微笑曲线”的两端是价值链的高端,即产前的研发、设计,产后的营销这样的生产业我们没有控制住,从而失去了国际分工的主导权。

(七)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新机遇,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外部环境

2007年底WTO过渡期结束后,许多限制外资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将不再是“”了。金融、保险、旅游、商务等领域全面开放,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开放是双向的,WTO过渡期的结束意味着境外市场对我国也更加开放,这为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旅游、文化产品、教育、对外劳务合作、工程承包、软件外包等服务贸易出口提供了空间。可以预见,服务业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将会迎来一个新的。

(八)走低碳经济之道路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发展是有冲突的,解决这一冲突的出路之一就是投入要素的“软化”,更多地以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在生活中,尽可能地消费清洁低能产品和服务;在消费支出中,逐步从物质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服务消费为主,改变消费方式,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向“低碳”时代的跨越。

二、正视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挑战

(一)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服务消费需求,从而影响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迅速提高,在1978―2008年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均出现大幅增长,增幅分别达到7.2和6.9倍。但是,城乡居民实际增长远远仍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如果以现价衡量,城乡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1回落到1982年的1.82∶1后,震荡回升,2007年达到3.33∶1,为1978年以来的最高点,2008年小幅回落到3.3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更快。这种城乡差距已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二)体制改革的滞后约束了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

制度是经济增长与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除了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外,许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服务业的体制,比如准入机制问题、定价机制还有着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很不够。其结果必然使得本应该具有广阔市场的服务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效率低下,增长缓慢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国际金融危机短期内难以根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特别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在前几年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市场急剧萎缩,我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迅速下降。服务外包业务从总体上看虽然是增长的,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主要发达国家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国际上也出现了“反外包趋势”,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各地对服务外包异常重视,但要保持前些年那样快的增速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

三、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思路

(一)强化规划引导作用

采取有效措施,将服务业发展规划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中,保证服务业的发展按照规划布局合理发展。通过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服务业的建设项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编制各自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为服务业发展预留相应的土地,保证各要素的有效供给。加强对规划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服务业规划的实施。

(二)推进服务领域体制改革

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按照发展经营性产业和公益性事业的不同要求,深入推进服务业分类改革,全面实现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积极推进工业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工作,深化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扩大市场需求,创造发展生产业的市场潜力。继续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化,实现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

(三)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

在产业政策、资金、土地、财税等方面,制定和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加速服务企业和集聚区的发展壮大。要加快服务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依法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通过构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便捷、廉价和较成熟的公共技术和资源服务,提升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和科技含量。

(四)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

通过拓宽投融资渠道,搞活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格局。要发挥好企业投资的主体作用,引导服务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搞好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要发挥好担保基金的作用,加大对中小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加强银企合作,采取银企洽谈、项目推介的方式,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服务业。要引导鼓励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服务业,带动资金向服务领域集聚。要安排使用好服务业引导资金,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加强服务业载体和项目建设

以“服务业重大项目、服务业重点企业和服务品牌”和“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主要抓手,推进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培育若干特色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把握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规律,超前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搞好项目储备,每年都要从中确定实施一批大项目,跟踪监督管理 ,确保尽快发挥效益。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发展。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通过服务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立起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作用,避免政府对服务企业过多的直接管理和市场的无序与过度竞争。

篇(7)

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新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__是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建设成为京津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提升我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业呈加速发展势头。

1.规模不断扩张,作用更加明显。20__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区gdp比重由20__年的34.4%增长到36.9%;从业人员16.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1.2%,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服务业在提升城区功能、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门类日趋齐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形成以批发零售贸易为主导,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为支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体系。20__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9%。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会议培训等需求的带动下,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得到快速发展,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20__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2%,占服务业比重11%。

3.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集中发展趋势显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有力带动了现代商贸设施开发,服务业呈现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大的新特点。目前全区列入市级29个重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14个。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__年的26.7%上升到20__年的54.6%。城区103国道沿线京津时尚广场、优联第六城、华北国际工业品原料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商业商贸主轴带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保税物流园“两库”投入运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基础条件明显提升。随着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大黄堡湿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等面向京津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但我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20__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6.9%,低于天津市40.4%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9.3%的水平;人均服务业占有量略低于全国水平,不及天津市的1/3和塘沽区的1/4。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范围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二是集聚度低,结构不尽合理。业态比较分散,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和形象的服务功能区,缺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均衡,生活业比重大,生产业比重小,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能力薄弱。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业科技水平低。特别是会展场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欠账比较大,现有旅游景点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差。服务业整体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服务方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和单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京津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专门意见,明确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这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工业生产规模加速扩大,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将有力带动物流仓储、商贸流通、信息科技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__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同时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三是京津同城化趋势显现。随着京津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受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京津两地的服务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溢出趋势明显。__作为京津重要节点和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环境综合优势,有条件通过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承接两大城市服务产业转移,实现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四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热点逐步转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特别是京津两大城市现代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区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其

今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一是在发展空间上,受京津两大服务高度发展城市的抑制性覆盖比较明显,特别是金融、科技、技术服务、咨询等辐射力强的服务业在我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相似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与周边地区在服务业上很难实现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潜力大的产业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二是在观念上,受传统思维限制,有的部门和人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服务业发展难以真正摆上位。三是在体制上,缺乏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特别是对物流、中介等一些行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服务和引导,影响了服务业的规范和发展。四是在政策上,长期以来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带有导向性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影响了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五是由于收入、创业成本、发展机会等方面原因,有些领域存在“自己的人才难留住、外地人才难引进”的现象,造成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围绕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改造传统服务业与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生产业与巩固提升生活业并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打造“借势京津、广域辐射、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发展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加强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的分工合作,形成协同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处理好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3.发展重点。按照服务业发展规律,围绕发挥__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行业,集中力量在具有相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领域突破:一是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京津工业化大生产需求,通过国际保税物流园、华北工业品原料城、环渤海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以及运输枢纽和场站建设,形成规模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辐射能力强、组织效率高、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联系紧密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使__成为京津两大城市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结点。二是现代商贸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态,形成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结合__新城开发建设,以103国道、前进道开发为带动,加快在建商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新的商贸龙头项目;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社区市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进工程”建设水平。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等龙头项目,重点发展科技创意和业务流程外包、艺术品创意等产业领域,大力支持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建成京津之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四是休闲旅游业。发挥__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通过运河、湿地、森林公园、水库等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通过中国自行车王国、地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旅游,通过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形成旅游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发展格局。五是会展业。挖掘京津会展服务需求,积极推进会展场馆和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专业化的会展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机构,积极承接和举办各类论坛、展会,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四、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强力推进。做实现代服务业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搞好与市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为项目运作和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我区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准确反映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考核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重要指标,调动各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

2.制定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出发,尽快完成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加快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按照分类聚集、适度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各种功能区或专业街,推动产业集聚,扩大产业影响,形成聚集和规模效应。

3.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干部培训,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对重点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对法律、法规、规章未禁入的行业全部放开,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自由进入,破除行政限制,降低进入门槛。在放宽入口关的同时,加大行业管理规范力度,搞好行业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篇(8)

一、引言

2007年1月14日,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各国将逐步减少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充分发挥《协议》对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动中国及东盟各国服务业发展,各成员国应根据自身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确定自由化进程。因此,分析和研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上看,近20多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5710①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694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57%上升到2009年的5.69%。东盟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由1990年的288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776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45%上升到2009年的6.10%。东盟服务贸易的进口额由1990年的283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918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69%上升到2009年的5.30%。

由图1、图2②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1997年以前增长缓慢,由于199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在近10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大幅度提高,增长速度很快。在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

东盟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在1990年到1997年迅速上升,199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有大幅下降,但很快恢复上升趋势,并保持了稳健的比重和上升势头。从总体上来说,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逐年增加。

2.东盟服务贸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从服务贸易增长图(图3)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均大于世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增长率,说明东盟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显着。除去1998年金融危机和2009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东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1994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超过25%。2007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更是为东盟服务贸易增添了巨大的动力,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使东盟服务贸易加速发展。

在东盟各国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较为明显,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3.东盟各国服务贸易规模不均。虽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在20多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都显示了平稳的上升趋势,但是各成员国的服务贸易额,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差距巨大,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状态。

以2008年为例,新加坡的贸易总额达到1835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各成员国家水平。依据服务贸易额比重、增长速度以及增长潜力,可把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贸易规模最大的新加坡;第二层次为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第三层次为文莱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

4.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总体分类来看,东盟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如旅游,运输仍占主导地位,集中在资源禀赋有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此外,新兴的服务行业有着较大的潜力,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其中进口以其他商业服务,保险和特许权利使用费和许可证费;出口以其他服务行业,金融服务和通讯服务贡献较多。

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分类结构来看,东盟各国的产业各具优势。新加坡、马来西亚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泰国的旅游服务业独具特色,竞争力较强。东盟各国中,新加坡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于知识含量高的新型服务业:如通讯、金融、信息及技术、其他商业服务等。其他国家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如旅游和运输业。除新加坡外,各国总体处于逆差状态,但在旅游及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具有竞争力,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服务出口以旅游业为主,除旅游,其他服务贸易有明显顺差外,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较高的服务部门均出现逆差,这和各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鼓励密切相关。

5.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用商品进出口额与服务进出口额的比例来衡量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度。世界总的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匹配度较为稳定,而东盟国家除印尼的匹配度较为稳定外,其他国家比例较大,变化较大,说明大多数国家处于服务贸易的发展期,发展的空间较大。

此外各国的匹配度都有所上升,表明货物贸易的增长高于服务贸易的增长。无论从总数、份额还是质量上,除新加坡外,各国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服务贸易多年处于逆差状态,与各国总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多数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交换中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同时也意味发展的空间较大。

三、东盟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东盟服务贸易回归模型

选取如下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我们用自变量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来解释因变量东盟服务贸易总额。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中,我们采用服务贸易出口增加额代表服务业发展水平,用东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代表货物贸易发展水平,用FDI流量代表FDI规模,用GDP代表经济规模。数据来源于东盟UNCAD数据库,以1980—2008的数据为样本,用计量软件EVIEW3.1对建立的方程进行回归,结果

说明模型对于样本拟合程度较好,针对,对于给定的显着水平=10%拒绝原假设,检验通过。对于给定的显着水平=10%对应的统计量均大于,检验通过。

以上检验结果说明自变量,联合起来对于因变量的确有显着影响。检验通过说明各自变量分别对于因变量也有着显着的影响。

转贴于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有可能出现“伪回归”情况,故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在不同的显着水平下,每个变量的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应临界值,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由于上述序列存在单位根,我们分别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别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一阶单整不存在,一阶不平稳,二阶单整。

3.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思想: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式平稳的。为了检验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是不是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我们需要做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检验法,证明对于残差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从而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存在协整关系,他们之间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即说明上述回归方程合理。

4.结论分析

由回归的参数可知,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呈现正相关性。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154392百万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054849百万美元;FDI流量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671628百万美元;GDP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089456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在影响东盟服务贸易水平的四个因素中,FDI规模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规模次之,货物贸易发展水平影响最弱。

四、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东盟应当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发展,继续扩大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项目,大力促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重点部门的出口,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速度。

东盟各国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各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但是传统旅游业也已发展成极具竞争力的势态,因此,在旅游业服务方面,东盟国家应致力于开发有差异化、创新性的旅游服务,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走出一条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此外,东盟国家应当积极有效地扩大旅游开放、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将旅行社人力资源培训、信息系统开发管理、酒店洗衣、绿化等附加值低的环节进行服务外包,提高旅行社管理水平。大胆开展合资开发旅游资源,利用外资调整旅游业的投资结构,开展东盟旅游服务链,形成东盟国家之间的旅游连锁。

从目前来看,东盟各国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计算机信息服务产业对于服务贸易影响微乎其微,除新加坡,东盟各国在计算机信息服务领域的竞争力水平都较弱,急需加强和提高。

服务贸易的核心是技术服务贸易,而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正是属于附加值较高的新兴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还会对其他其他行业提供新的商贸机会,因此,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是东盟重点开发的优势服务业。东盟国家可以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对风险基金设立的引导、协助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立等措施,充分调动科技发明者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有序的科研体制。此外,东盟各国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引导FDI集中而有效地流入计算机信息等高附加值的行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

《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10国进一步发展双边投资,更广泛地开放服务市场,但是,目前东盟成员内部在对待外资方面采取的服务贸易政策差异较大。东盟成员国也应该进一步进行政策调整,以便扩大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投资与合作。

站在应对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战略高度,只要中国与东盟各国都能着眼于长远利益开展合作,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方的服务贸易将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整理得到.unctadstat.unctad.org.

②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整理得到.unctadstat.unctad.org.

参考文献

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篇(10)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上一篇: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