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9 17:21: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篇(1)

自1995年7月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以来,城商行已经历了十三年的发展历程。当初,城商行大多是由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合并而来。其成立之初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保支付、防挤兑、稳过渡,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银行改革的不断提速,城商行也面临着银行业改革与开放大潮的机遇与冲击。

近年来,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在某些规模较大、业务范围较广的中心城市商业银行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所以跨区域经营似乎成为了城商行新的发展模式与趋势。2006年8月9日,北京银行正式宣布该行天津分行筹建申请正式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该行是继上海银行之后第二家获得跨区域经营资格的城商行,同时该行也成为全国第一家在两大直辖市同时拥有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其实,仔细看看不难发现,目前实践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都坐落在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市或直辖市。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商行都分布在广袤的二线城市,那么,联合重组、跨区域经营这种适合大银行的固有模式应该成为这些中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吗?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业现状

在成立城商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商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出生以来就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也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

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城商行在不断壮大的同时,自身积聚的风险也在不断扩大,面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乃至外资银行的前后夹击,城市商业银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8月,在首届全国城商行董事长培训班上,唐双宁提出城商行改造的时间表,并对全国城商行进行六个档次的分类。自此,城市商业银行业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进而,其改革速度开始加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06年末,全国城商行资产总额为2.57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64%;负债总额为2.45万亿元,增长362%;2006年一年,全国城商行实现利润136亿元,资本充足率达8.48%,不良贷款率降至4.8%。在2006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有9家城商行成功入围。

虽然城商行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提出要成为社区银行、市民银行的发展方向,一些城商行在这些方面确实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但总体上看,城商行的发展仍存在战略定位不清晰、摇摆不定的问题。所以,论及城商行的改革策略,首先要根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指标将全国所有的城商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与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媲美的中心城市商业银行,它们资产规模雄厚,拥有大量经营跨地区甚至跨国界业务的企业客户;另一类是大量的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型城商行,规模虽小但能准确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全部城商行按资产规模划分为三类:资产规模在200亿元以上的,划为大型城商行。其中,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资产超过2,000亿接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标准,也可将其归为超大城商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划为中型城商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划为小型城商行。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商行,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策略

城商行成立之初,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然而,随着某些城商行经营范围的扩大和领域的延伸,加之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商行的业务种类也已大大超越仅仅满足当地经济的要求,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已经成为这些大型城商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跨区域经营势在必行。

1、地域限制不利于大型城商行分散风险。对于某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言,其往往拥有较多大型的公司企业,这些公司的业务经营绝非仅仅局限在单一城市中,大多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的。城商行本着利益驱动的原则,也会主动争取将这些大型企业纳入自己的客户范围。同时,企业跨地区开展经营活动,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在当前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尚不是非常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更多依靠企业业务所在地的分支机构搜集企业的信用资料。但如果城商行不准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必然造成城商行在异地信息获取上处于劣势地位,而长期信息不对称会隐含较大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这是许多大型城商行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也成为了推动这一类大型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重要动力。

2、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商行业务发展。伴随地区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做大做强,资金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不论是资金的流入抑或流出,都需要一个结算渠道。但城商行的单一城市经营制使资金的跨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自己不得不“主动”放弃一些优质客户,从而造成城商行客户的大量流失。这也是“许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商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城商行分道扬镳”现象的最好解释。此外,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需要城商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在大力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今天,就银行卡的发放来说,城商行的异地无网点也成为了他们获取这一中间业务收入的障碍。再加之诸多条件的限制,城商行拓展业务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摊,使其对产品创新往往也感到力不从心。

3、地域限制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对于一部分大型城商行来说,当初对城商行的服务定位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现在的发展现状和客户群。定位和实际运作水平的差异使这些大型城商行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另外,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最终将与中资银行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如果这些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城商行还不实现跨区域经营,它将处于一种“内外夹击”的境况之下。一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中心城市分支机构的倾斜力度;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在通过抢夺高端客户等方式慢慢蚕食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市场。这就必然造成在单一城市从事经营活动的城商行,只能继续眼睁睁看着当地市场份额的丧失,却又无法向外地开拓市场。显然,这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四、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

作为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如上文所述,可以采取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抗衡的规模化发展道路。但是对于广大小规模、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来说,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化解威胁,走社区银行发展道路,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在2006年度中国盈利最好的37家城商行中(资产利润率大于0.8%),其中有宁波、杭州和南京等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以上),但更多的却是乌海、稠州、南充和新乡等小型银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区银行仍然是、也完全可以是一种盈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规模扩张上市、“捆绑”重组并非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唯一模式。

篇(2)

一、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挑战

在现如今互联网发展的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其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的做好应对措施,那么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堪忧。总的来说,其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的地位开始下降

从银行产生之处至今,其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正在降低银行的实体地位。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的根源在于新金融势力凭借平台的优势垄断了客户的“三流”信息,银行对客户信息获取的渠道被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创新。另外,一大片互联网电商的出现不断冲击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其中尤以阿里、腾讯、苏宁的表现最为突出。

(二)银行传统的优势逐渐丧失

一直以来,银行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四个方面,这也是商业银行在发展中比较突出的方面,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金融工具为各个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平台,也就是银行传统的优势正在面临被蚕食的风险。

(三)银行的业务正受到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冲击。

互联网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变现在两个个方面:首先是客户的冲击。阿里巴巴、淘宝本身就有大量的客户,这些客户既包含他们平台上的电商,也包含网购用户,这些客户是阿里集团做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而传统银行即使转型做互联网也没有一个具备这样的优势。

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冲击,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智能手机也伴随着我们穿行于大街小巷,时时刻刻为我们进行网络社交服务。消费者的习惯就是市场,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面对这样的变化,银行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客户需求,现在人们更喜欢的是足不出户,一切事情在网上完成,互联网金融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这强大的互联网金融面前,传统金融靠改变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改变客户基础、改善服务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等并不完全有效。现在需要的是全新的模式,而非旧有模式的延伸。

二、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的空间

前面已经提到过,面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是商业银行运用好互联网金融发展自身的有力保障。

(一)积极开展电商平台业务

城市商业银行在总的发展来看,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可以说开展电商平台业务是其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保障,因为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同时在结算、信贷等方面的优势极为明显。但是,还应当看到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战略定位、竞争定位等方面还要有些创新。

(二)城市商业银行要利用好新金融力

就要求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城市银行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和最新的金融力量进行互动,做好彼此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众所周知,金融机构所起到的融通功能在于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管理。银行凭借资金优势在流动性方面做得比较好,而新金融势力凭借信息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潜力。这就是两者进行合作互补的基础。

三、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未来发展

从上论述可以看出,在信息化的时代,商业银行应当突破传统银行发展的模式,将自身放置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利用好现代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环境。其未来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顶层设计,再造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应从自身组织结构的顶层设计开始,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重构,建立便捷、快速、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新形象。一是以业务电子化、网络化为手段重构服务体系,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加强沟通效率;二是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用户申请到审批的各项中间环节。

(二)整合相应资源,打造平台经济

整合内外部资源,面向客户需求,打造产品、服务、场景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可以选择搭建网上商城,或者与电商、物流等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企业合作,实现客户流量的导入。在服务方面,打通物理网点、自助设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不同服务渠道,形成渠道优势。在产品方面,除实现线下产品线上化外,更加大力开发推出面向互联网客户的金融产品,形成一站式、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品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商业场景,打造融合生产、消费、生活、投资、娱乐等全方位的平台,增强用户与商业银行的粘性。

(三)构建多方合作渠道,借力发力

商业银行应寻求与各类机构开展合作,拓宽渠道,共同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积极与电商、第三方支付合作,开发金融产品,借助其平台宣传推广自身品牌;积极探索与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的合作,实现营销前移,将自身金融产品和服务与手机捆绑,达到与客户的深度连结;与实体商户合作,快速获取各类应用场景;与金融同业合作,研发各类适合互联网特点的金融产品。

(四)探索体质创新,实现专业化运作

打破传统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约束,建立起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经营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可探索考虑成立专门的互联网公司或者事业部,建立与互联网企业可比的薪酬激励、人才引进与产品创新体制,在该体系内实现互联网化的专业运作。同时,建立相应的客户体验团队,帮助科技开发人员充分理解用户需求,有助于完善产品各项功能,力争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此外,与互联网企业相仿,建立快速补偿和风险容忍机制。通过上述体制改革与创新,重构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日常经营运作模式,提高市场化程度。

参考文献:

[1]余晓娜.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与发展转型[D].浙江大学2016

篇(3)

经过10年的发展和积累,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跨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

1.追求规模经济。银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非常突出的行业,规模扩大了,不仅能够增加更多的收入,还能够相对降低单位资产的人力成本、技术支持成本、后台结算成本、风险内控成本及其他后勤保障成本。这样,一方面成本收入比显著降低,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利润规模和提高了盈利能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断出现大银行的超级并购活动,正是追求规模经济的具体体现。因此,从行业属性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就存在规模扩张的内在冲动。事实上,城市商业银行在过去10年间,确实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张。截止去年末,118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在整体规模上已经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从个体上来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所在地区的主要金融力量,如北京银行长期在首都地区居于市级银行的第三位或第四位,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甚至居于当地金融机构的第一位。为了进一步扩大资产规模,追求和实现规模经济,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过10年积累后,已经普遍产生了走出所在城市、实现跨区发展的经营要求。

2.规避区域风险。识别、计量、控制和规避风险,是一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说风险管理是金融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主要技术特征,而风险管理水平也是一家金融机构在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在银行业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除了主要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内容外,对于所处区域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区域系统性风险也必须加以关注。例如,有的地区经济成长快、资金缺口大,银行处于相对有利位置,盈利能力就比较强,风险相对比较小;有的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银行业就可能面临发展速度慢、不良资产增加的风险。如果银行能够跨区域发展,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区域风险,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尤其如此。如果仅限于所在城市,那么就可能面临较其他银行更集中的风险。即使对象北京银行、上海银行这样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也是如此,这些地区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快、社会信用度相对较好,但是由于整个地区相对资金充裕,贷款项目竞争激烈,因此提高盈利能力就比较困难。

3.提升品牌价值。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年初视察招商银行时,明确指示各家商业银行都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和品牌建设两大工作。品牌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但对于以提供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银行业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银行的高风险性和高公众性特征,银行的信誉和品牌常常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惟一因素。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在办理异地结算方面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与其他银行竞争时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跨区域经营,自然就会大幅提升品牌价值,它对于开发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培育更加忠诚的客户群意义重大。区域银行与全国性银行对客户的号召力有着天壤之别。

理性认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清醒认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看,至少会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内控有效性。内控水平是衡量一家银行管理是否到位、经营是否有效、增长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标准。国内大银行近些年大案频发,是内控失效的重要表现。城市商业银行刚组建时,由于存在一个由两级法人向一级法人的过渡和调整期,因此当时各种案件相对较多,不良资产比例相对较高,既有信用社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发展初期经验不足、内控不力的原因。经过10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是由于只在一个城市经营,管理链条比较短,因此内控比较有效,各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05年底,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7.7%,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如果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跨区域发展,就会面临与大银行比较一致的管理环境,即如何保证异地分支机构在总行政策的有效控制之下。

2.人才充足性。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水平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以来,一方面培养和提拔了一批信用社时期留下来的优秀人才,一方面从大银行、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引进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和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北京银行还在今年6月份获得国家人事部批准,筹建城市商业银行第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但是,如果推进跨区域发展步伐,则需要大量的政策指导人才和本地化市场营销人才,这就会给刚刚得到缓解的城市商业银行人才环境提供新的压力和挑战。应当客观地看到,无论是从人才积累的数量,还是自身品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来看,城市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还有一定差距,人才短缺、团队不整的局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节奏。

3.环境友好性。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说,外在环境与内在素质同等重要。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初期,不约而同地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市民生活作为自己的市场地位,将地方银行和市民银行作为形象宣传的口号。客观地说,由于这种比较鲜明的市场地位,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在本地赢得到比较友好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社会口碑。一是得到地方政府的关照,一些比较优质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有潜力的政府金融服务项目常常落户城市商业银行;二是得到当地市民和中小企业的认可,由于网点多、服务好、客户歧视性政策少,本地居民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但是,当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时,这些友好环境将不复存在。此时,有必要重新创造有自身特色的环境条件,让异地分支机构得到当地各个方面的认可和支持,营造一种比较和谐的发展环境。

慎重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进程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参差不齐,并且跨区域发展也会直接面临内控、人才和环境等风险,因此慎重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则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

首先,从监管部门来看,应坚持质量与规模的平衡。跨区域发展必然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对银行实力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在审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时,既要考虑监管指标综合评分是否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以上,也要对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是否可以规定除满足评级要求外,还应当要求资产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否则,蜂拥而上可能会埋下很多隐患。

其次,从城市商业银行来看,应坚持规模与效益的平衡。跨区域发展不仅是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规模迅速扩张的机会,更是借机提高管理能力和内控水平、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和水平的机会。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在跨区域发展中,兼顾规模与效益,既实现了资产规模扩张,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要给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坚持风险可控下的规模扩张和盈利增加。

篇(4)

一、引言

近年来,城商行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并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国城商行存款规模达6.1万亿元,贷款规模达3.6万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4.4%。

此外,近年来城商行的发展情况显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趋势已愈演愈烈。据统计,2010全年有17家城商行成功实现更名。全年有62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103家异地分支行(含筹建),超过了2009年的数据。面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扩张速度过快的问题,在全国城商行发展论坛第十一次会议上,银监会强调城商行要“立足地方经济、严守风险底线、改进金融服务、实现科学发展”,并提出今后将审慎推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把城商行内控机制作为重点检查项目,对内控不健全的城商行的新设网点申请,将“暂停审批”。可见,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城商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原因分析

(一)宏观原因

1.促进金融体系完善

“十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问题,“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产品创新”问题,而“十二五”时期应该着力推动“体系完善”,把改革重点从健全国有金融机构的微观体制、创新金融产品等转移到健全国家整体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来。城商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第三梯队,其发展与完善,对于形成一个多层次银行体系,满足一国经济体中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互动性决定着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金融必然走向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不能越出中心城市的城商行只能坐失良机。而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失去了城商行的有力支持,其步伐也不得不放慢。因此,城商行走出单一城市,结盟或者合并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区域内城商行一体化,这既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利用再增长优势

当同一行业的竞争者较多而处于势均力敌时,行业内所有银行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只能保持最低的利润水平,对其自身的成长非常不利。而通过并购重组,能够使得银行业相对集中,可以有效地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提高银行的利润率,为其进一步增长打下基础。

(二)微观原因

1.应对激励的竞争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纷纷进军中小企业市场这一城商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城商行迫切需要通过跨区域发展来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另外,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导致了竞争更加剧烈。跨区域发展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盈利、加快城商行产品和业务创新步伐。

2.追求规模。降低平均成本

传统的银行业务是以存贷款为主,国内银行中主要的利润来源,主要还是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在这种情况下,存贷款的规模越大。收益就越好。国内银行业的这种传统经营模式,促使了银行都会去追求规模发展。另外,银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非常突出的行业,规模扩大不仅能够增加更多的收入,还能够相对降低成本,如单位资产的人力成本、技术支持成本、后台结算成本、风险内控成本及其他后勤保障成本。这样,一方面成本收入比显著降低,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利润规模提高了盈利能力。

3.分散风险

城商行局限于单一城市,往往将资金集中在这个城市的某几个发展比较好的行业,这样就会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偏高,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另外城商行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还会面临所处区域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区域系统性风险。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资金缺口大、社会信用体系完善,银行处于相对有利位置,盈利能力就比较强,风险相对比较小;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由于资金需求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银行就可能面临发展停滞、不良资产增加的风险。如果银行采取跨区域发展模式,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

4.提升品牌价值

由于银行的高风险性和高公众性特征,银行的信誉和品牌常常成为核心竞争的重要因素。城商行由于起步比较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与其他银行竞争时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城商行在自身努力下实现了跨区域发展,自然就会大幅提升品牌价值,这对于开发金融产品、培育忠诚的客户群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我国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已经采取的模式和最新动态

1.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是指某一行政区域内的多家城商行重组成立一家新的银行。一般是政府主导省内城商行较大规模的合并。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商行中合并时间最早的徽商银行。合肥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徽商银行作为存续公司,采取“6+7”的吸收合并模式,吸收合并芜湖等5家城商行及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徽商银行。

2.购并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

购并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是指一些城商行在自愿和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异地并购城商行或城市信用社。2004年12月,哈尔滨城商行收购双鸭山城市信用社,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双鸭山分行,成为全国城商行的第一家异地分行。

3.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这种模式是依靠单一银行自身的发展,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后突破地域限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行,既可以在省内设立,也可以在省外设立。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市设立分行,从而拉开城商行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发展模式的序幕。之后其他城商行也先后效仿。这种方式也成为城商行跨区域主要的发展模式。

4.设立村镇银行

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3月末,全国有村镇银行214家,但截至当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349家,另有110余家获批筹建。新增村镇银行,50%以上是城商行发起设立的。实现跨区经营,确实是城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最大动机,也成为城商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手段。

5.购并国有银行的网点

购并国有银行的网点是指城商行收购国有银行撤并的县域及以下地区的支行网点。2005年,锦州银行利用建设银行县域网点收缩的机会,购并了建设银行两家县域支行,并将其重组成自己的县域支行。

6.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或城市(农村)信用社

这种模式下,被投资机构事实上成为城商行的子公司。典型

的是南京银行在2006年入股山东日照市商业银行,持股18%,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7.由一个强式金融企业购并

2010年,湘潭、株洲、衡阳、岳阳4家城商行和邵阳城市信用社成功重组,并引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股东,成立华融湘江银行,开辟了资产管理公司主导城商行联合重组的新模式。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在这几个主要的发展模式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动态。有的跨区域步伐迈到境外。如北京银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设立了代表处,富滇银行则在老挝设立了代表处。部分中小银行在跨区域进入某地市场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采取了首先在异地县域设立支行而非在地级市设立分行的形式。如齐商银行设立了青州支行,莱商银行设立了平邑支行。也有城商行根据自身特色,在大多数城商行的跨区域首先瞄准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的同时,选择与所在地经济环境相似的地区作为跨区域的目标城市。

四、关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中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城商行在快速扩张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风险管控速度跟不上发展速度;二是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欠缺内涵式发展。特别是齐鲁银行发生的金融票据伪造突发事件发生后,城商行的发展引起了整个金融界的关注。监管部门已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从严审批。但笔者认为,跨区域仍然是做好做强一家中小银行的必然选择。更名改制、跨区域发展,甚至包括上市,这些都应该是一家股份制银行做大做强所必需的步骤,也是一家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城商行不能陷入“唯规模论”的单一增长模式。城商行在今后的跨区域发展中应该做到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进行不同层次的跨区域发展

跨区域发展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并且采用合适的发展道路,不可盲目跟随。城商行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是否进行跨区域发展以及什么样层次的跨区域发展。

1.全国性银行

少数处于城商行前列的实力强的银行,可以走这条发展道路。一般是资产规模在800亿元以上大型城商行,并且具有较大的品牌知名度的银行。比如说北京银行,上海银行。

2.大区域性银行

通过区域内联合重组的城商行,可以利用地缘优势,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在省内以及临近区域发展。比如徽商银行,江苏银行。

3.社区银行

规模较小的城商行,要求侧重于本地业务,发挥本土优势,不求做大,但求做精。

(二)深耕细作,打造特色银行

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从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可见,发展好的城商行,都是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做得有特色。城商行必须在中小企业这个领域中深耕细作,着眼于中小企业客户,研究开发出专门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并运用个别案例树立品牌形象,从而占领相应的市场份额,提高银行竞争力。

(三)兼顾提高风险管控和应对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城市商业银行起源及发展历程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设立的目的是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铺路搭桥。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达到了5000多家,但信用社形式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了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整顿,化解地方金融风险。1995年9月国务院决定,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在清产合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所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城市合作社[1]。同年,深圳城市合作银行的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但直到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才全面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2005年的到来,可以说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对于满足各方面监管要求的,并且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将逐步允许跨区域经营。

2011年3月起,监管层开始持审慎的态度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银行近年来纷纷跨区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阻碍

(一)政府支持力度小

城市商业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它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政府是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党政主管机关和做大股东而存在的。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城市商业银行这一金融资源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注资等各种方式,使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得到了有效地补充,弥补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良贷款率下降,盈利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二)盲目扩张带来的人才、管理、能力、技术手段跟不上

城市商业银行的扩张有一部分是源于地方政府的驱动。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掌控者,将这一金融机构作为自身政绩的一部分,因此希望其做大做强,希望它能通过更名、跨区域、上市等方法赢得更多利益。这种趋势使得许多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了盲目扩张之路。

(三)经营同质化严重,失去特色竞争力

目前我国城商行经营管理、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均呈现趋同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粗犷、风险控制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匮乏、盈利模式单一、服务渠道狭窄、文化影响有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已成功实现跨区发展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通过一些对策调整,不仅能解决这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还能进一步提升经营绩效。

(一)明确市场定位

在市场定位时,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小银行,实力无法与其他银行相提并论,因此可以在定位时注重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走感情战;也可以突出其数量优势,将自身定位为更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银行,为老百姓在办理普通业务时提供更简洁、高效的服务,避免到大银行办理业务的复杂程序。市场定位成功,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源,成为一种有力的营销手段[2]。

(二)改变管理模式

跨区域银行是一种在母城设有总部的银行,其在异地的管理机构属于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不同于同城分支机构的直属管理模式。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使得总行的管理半径和管理链条被拉长、总行分行间的职能不能划分清晰,难以管理。这就需要对城商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明确总行分行之间的架构问题。

在管理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明晰总分行的主要职责,将经营权下移。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试点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进到全面发展中。最后是稳健的原则,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稳定的团队、人员和客户资源对长期发展来说也十分重要。

(三)保持自身特色,走差异化路线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在单一城市里发展,因此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跨区域发展后,城市商业银行仍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将自己的文化特色、制度特色、品牌特色等,充分复制到异地分支机构中,在众多其他银行中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赢得异地政府的信赖。

(四)淡化行政色彩,完善管理结构

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处于政府的管控和监督之下,城市商业银行更是被作为地方政府增加政绩的一个工具,因此其跨区域扩张的背后很多是受到地方政府的驱使,这种行政化经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不断增强,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体系在未来可能会难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因此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进程十分必要[3]。

(五)注重风险防范

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是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中成本和风险都较大的一种方式。除了要面对高准入条件及一些其他进入壁垒外,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展业务,要面对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客户群体,除了自身实力外,适应能力也格外重要。因此无论是银行本身还是行业监管者,都必须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谢绍荣.我国城市银行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河海大学,2007-1.

篇(6)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尚在逐步实施阶段,理财产品市场可谓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急先锋”。因此市场因素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之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各家银行为了打价格战,在投资期限、募集封闭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以及实际收益之间均通过差异化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2013年之前投资方向多以用于银行客户的融资需求为主,当以阿里巴巴为首互联网企业投放余额宝产品之后,市场曾一度疯狂追捧,目前各家互联网企业如京东、微信、东方财富等均推出了自己的“宝宝类”产品,而投资方向多以货币基金形式为主,如余额宝主要投资于银行的协议存款。目前多家商业银行逐步跟进推出投资于货币基金的可随时申购赎回的理财产品,而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类产品价格跌落至投稿日年化2.453%。

二、监管需要

从2004年至今,银监会出台过多项政策规制曾一度比较混乱的理财产品市场,因此银行也随之对产品类型做出调整。例如最早的银信合作类的理财产品,银监会从产品类型、是否非标、与信托合作的占比等多个方面均做出明文规定。梳理历年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政策,不难发现其释放着四个信号:1、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财产品初期较为明显,银监会禁止银行“高息揽储”,避免各家商业银行恶性竞争,推高市场利率;2、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如避免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风险,银监会出台了2013年8号文,提出非标概念,用于统一管理银行理财产品,规避表外业务风险;3、遵循市场规律,自互联网金融出现以来,各类“宝宝产品”雨后春笋,银监会出台政策使银行客户理财区别于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再投资金额和赎回方式上均作出相关规定,有效地划分了各自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客户对象。4、理财服务初衷,避免大众理财资金受到损失。理财产品从新鲜事物到家喻户晓,大众理财由原来追求高收益到逐步趋于理性,但投资理念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因此严格要求商业银行对理财客户进行相关产品适合度和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试,避免客户资金损失和银行误导销售。

三、客户需求

随着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日趋成熟,客户需求也逐步趋于理性,但仍有不少投资者希望购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因此多家银行推出了针对部分客户期望获得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以结构型产品为例,前期表现为某些投资于金融市场的产品使客户本金亏损甚至是巨亏的现象,如2012年某外资银行因一款结构型的理财产品而陷入理财欺诈的官司中,由于在跟客户沟通过程中没有说明产品在投资期不可赎回而导致客户巨亏,因此法院宣判银行方面补偿客户损失。在随着监管政策逐步落地以及客户理财趋于理性,市场上出现结构型保本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焦点联动系列的结构型产品,标的资产是沪深300指数等的衍生产品。尽管超额收益要根据后市变化才能得知具体获得多少,但产品是在保证客户本金不损失的前提下追求额外回报,满足了部分高收益愿望客户的需求并符合监管部门的规定。因此针对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资产规模的客户需求不断细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完善自身体系,使其覆盖更广的客户群体,针对适合的客户群体使之更具投资价值。

篇(7)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采取“分而治之”的监管思路,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县)、周边地区及邻近其他经济区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

2007年,原银监会负责人提出“阳光普照”概念,在监管上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的同质同类监管,并同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获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2009年,银监会又颁布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取消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运营资金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刺激了城市商业银行扩张,许多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县级及省外市场辐射。

五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速度加快,开展范围更加广阔,逐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经营所受的地域限制,拓展了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78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占全部14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53%,其中包括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也不乏大量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了城市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趋势。

正当各地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全面进行跨区域扩张之时,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从紧的金融调控政策,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2011年“两会”期间,国务院负责同志点名批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成为政府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序幕。银监会一位负责同志随后也指出,今后将审慎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同时将重点检查城市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暂停审批内控不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新设网点申请。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遭遇政策调控,是银行高速扩张带来一系列显著问题和隐性问题之后的必然结果。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的产物,其成立旨在降低并化解各地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从设立开始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事实上,这种定位和功能类似于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商业银行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又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地企业融资需求,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经营之路。跨区域扩张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贷款损失和破产概率,维持金融稳定,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2006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源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实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市场。因此,无论是前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谋求上市,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都是为了应对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巨大竞争冲击。此外,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外部动因――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相对前几年有所放松,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但是,在近年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进程中,来自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主导超越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少盲目扩张。从历史情况看,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对地方原有城市信用社重组的基础上设立的,地方政府通过帮助城市商业银行解决历史坏账等问题成为大股东,从而导致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初期产权不明晰,地方政府行政色彩浓厚。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放开,地方政府将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其政绩,不仅希望做大本地金融机构规模,寻求上市,还提供各种条件引进外地金融机构,甚至将推动本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并上市融资列入地方“十二五”规划,进行盲目扩张,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加剧了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集中进入发达城市、地区,加剧了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增加了竞争激烈程度。数据显示,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显著多于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 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共设立跨区域分行103家,其中东部地区55家,占比54%;中部地区18家,占比17%;西部地区30家,占比29% 。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分布上的重叠,进一步促使有限的金融资源向较发达地区集中,拉大了中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二)加剧了金融资源的纵向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的全面扩张使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出现断层。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分别服务于农村、单个城市、区域和全国市场,这样的银行结构体系有利于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城市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在发展战略上复制大银行的战略理念,造成原有的多层次定位发生变化,恶化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

(三)经营同质化趋势严重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趋势加剧了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增加了金融风险。在发展路径上,各城市商业银行都是首先选择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进行网点布局,在这些重点地区扩张之后,积极争取上市。在服务对象上,城市商业银行原本的客户定位为服务于市民和中小企业,但现实中这些银行往往忽视细分市场,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争抢大客户,提高了竞争难度。在业务内容上,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趋同,竞争力不大,因此在目前负利率和存贷比失调的压力环境下,一些银行不惜采用违规操作手段恶性竞争,造成严重后果。例如2010年12月6日发生的齐鲁银行60亿金融票据诈骗案,就是城市商业银行不正当竞争造成的恶果。

(四)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长期隐患

城市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扩张已导致其经营超过风险管控能力,存在长期隐患。根据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依据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状况六个单项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跨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须达到监管评级二级(含二级)以上水平;但在省内实行联合重组后达到三级的,可在省内尚未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城市设立异地分行。然而由于各城市商业银行背后的地区利益,在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各种力量绕开或无视上述指标,违规扩张。据调查,目前全国147家城市商业银行达到监管评级二级的仅50多家,潜在风险巨大。

三、城市商业银行定位及发展方向

从美国银行业发展历史来看,宽松、放开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可以促进银行间的竞争,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相比区域限制利大于弊。因此,跨区域经营是银行业规模效应特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但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忽视高速发展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具体而言,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全面评估,准确定位

从规模上看,尽管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已达到7.8万亿元,但仅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总资产的8.24%,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差距也很明显。单就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排名前10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和超过3.2万亿元,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0%,个体差异也较为突出。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准入政策实施五年以来,国内外金融环境和市场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无论是中央监管机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均应该在全面评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准定位,体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形成本银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适应我国全国性、区域性、社区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建设的要求。

一方面,规模较大、管理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跨区域发展巩固基础,增强实力,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则可定位于社区银行和专业银行,深入到区县级地区,结合当地实际,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遵循“以较少资本博取较大收益”的路子,实现自身发展。

(二)推进民营化进程,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尽管我们坚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政府对于银行业的控制意义重大。但就我国银行业而言,从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到商业银行,无不处于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管之下。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行政化经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目前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盲目扩张的背后,正是地方政府特殊的利益驱动。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大股东的地方政府,往往并不关心银行的实际收益率,只注重短期政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只有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民营化进程,淡化行政色彩,发挥市场对银行经营行为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银行盲目扩张的风险,推进金融创新,增强资本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篇(8)

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是朝跨区域性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还是因地制宜朝着社区银行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后者才是我国小型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定位。

一、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政策定位和职能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城市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在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城市信用社与农村作用社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城市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管理和行业方面的风险,突出表现为管理松散、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下。部分城市信用社由于历年亏损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在我国个别城市甚至出现支付风险而被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维护地方经济、金融市场稳定,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部分城市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112家。

我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高,监管较严,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就受到政策限制。其一是经营范围受到区域性限制,禁止跨区域经营;其二是经营范围受到特定对象的限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区域和地方特性十分明显。

尽管我国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获准跨区域经营,个别省份镜内的所有城市商业银行已获准合并重组,但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仍然受到政策的限制,中国银监会领导曾经在谈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监管思路时表示,“根据发展状况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是银监会坚持分类管理、择优限劣监管原则的具体体现,对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受理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基础上联合重组,审慎设立分支机构,并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从严审批,稳步推进。” “上海银行跨区域经营目前是个案,谨防一哄而上。银监会在具体审批时将从严把握并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达标的原则。各项指标必须达到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以上水平;二是有利原则,即有利于地方经济,有利于中小企业,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原则;三是适合的原则,即新设立机构是否有适合的发展环境;四是市场原则,即商业和自愿的原则。”从监管当局领导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和合并重组的金融政策是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从严审批。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达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无论是内控机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差距都很大,要实现跨区域经营是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跨区域经营和合并重组既然是个案,同时准入的门槛也较高,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达不到要求,它们也只能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监管当局的资本约束制度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小规模经营。我国在当初组建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时候,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最低的资本限额为1亿元,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募集的股本金在2亿元之内,资本总额较少,城市商业银行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在没有进行增资扩股之前,将受到资本约束制度的制约。我国对外全面开放以后,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核心资本必须达到4%,城市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将会受到监管当局的制裁。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资本金决定了它只能是小规模经营。

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经济决定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银行业体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走向世界,股份制改造也基本完成,不仅实际引入了境外资本,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领头作用,毋容讳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经济要发达,沿海地区经济比内地经济发达。地方经济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沿海城市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比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资产质量高,发展环境好。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就湖南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境内的长沙、株洲、湘谭、岳阳、衡阳的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邵阳的城市信用社,只有长沙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超100亿元人民币,他们在计划实现跨区域经营,朝着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其他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只有衡阳、株洲的城市商业银行在50亿元左右,岳阳、湘谭、邵阳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仅有20亿元左右,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要发展到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道路漫长。

就城市商业银行管理理念而言,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商业银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沿海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内地城市商业银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在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当中,已经正式完成引进外资工作的有七家,这七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资产规模在全国商业银行当中名列前茅,如北京银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济南城市商业银行、杭州城市商业银行等,这些境外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对所投资的城市商业银行都给予了有效的支持,绝大多数战略投资者都派出了资深专家进入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高级经营管理层,有效改善了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理念,济南城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由境外投资者提供技术开发的循环按揭信贷新产品。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在银监会的审慎监管下获准实现跨区域经营,个别城市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筹备上市,但这只是少数,而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必须谋求自身的生存之道。

省域经济的差异、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包袱”不一样,解决“包袱”的方式不一样。我国从1995年开始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信用社时期积累的严重金融风险,解决不良资产和历史损失“包袱”,因而当初的工作核心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5年底,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处置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历史亏损,累计投入财力近400亿元,使近30家处于高风险的城市商业银行初步摆脱困境。各级地方政府为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处置历史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收入的差异,各地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负担也不一样,经济发达地区如成都、大连、青岛等地的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置换,剥离及重组改造就分别投入财力10、17.6和2.4亿元;长沙市政府不仅为商业银行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投入财力8亿元,还帮助长沙市商业银行推出联合委托贷款,并由市政府财政提供担保,贷款到期后,这些贷款已按时偿还,市民的委托存款已及时兑付,实现了政府、投资者、银行“三赢”,积极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给予实际性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这些建设项目的资金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又不能按时到位,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动性差,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潜在风险。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现实。

三、人力资源缺失决定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一)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在其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规模较小,金融产品传统单一,办理业务程序简单,因而吸收员工的时候要求较低,有些企业的操作工人或待业的城市、农村人员一夜之间可以变成城市信用社的“白领”,有的城市信用社家庭成员多,他们既不是出自高校大门,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就成了城市信用社的员工,员工整体素质较低,高尖端金融人材微乎其微。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信用社员工身份置换成了银行员工,不少城市商业银行从其成立之日起就普遍存在着人员过多而人才缺乏的矛盾。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国内同业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他们一方面面临减员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又要招聘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减与增的矛盾突出,而去与进又产生诸多的社会问题。笔者对内地城市的人材问题作过调查,据统计,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只有25%,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只有59%,而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员工却很少,所占比例不到期15%。近年由于大学生就业难,为内地城市商业银行招聘人材提供了契机,但由于诸多矛盾,也不能全面换血。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引进人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全国范围内或跨区域经营,大、中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人才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流动,人才的流向也是集中在大中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他们可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聘精英人才,这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可比的。

2、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支撑,更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抗风险的能力,这也是他们招聘人才所具备的优势。

3、薪酬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制约了人才的引进,股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按市场动作机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拉开收入档次,实行“年薪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地方观念的束缚,人才与一般员工收入差异拉大,就会引发诸多矛盾,这种现象在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在推行减员增效制度改革和引入人才时也只能做到皆大欢喜,略有差别。如果引进精英人才,薪金作为一般员工对待,就目前情况而言,人才是不会屈就的。

(三)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人才引进制度缺失

市场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还不长,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特别是人才的引进计划、人才的培训、人才的管理、人才的各项保障制度都来不及认真的分析、研究,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的缺失制约了城商行朝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免力为之只能是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国内实际情况,城市商业银行应走一条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道路,社区银行应是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方向的较好模式,同所有其他企业一样,金融企业也应该是大、中、小并存,相互补充、互相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应呈金字塔型,在数量上大型商业银行在塔顶,中型商业银行在塔中,小型 商业银行在塔底;在资产规模上则是倒金字塔型。虽然社区银行这一概念在我国金融界还不明朗,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进行探讨和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但在国外,社区银行已日渐发展成熟,与大、中型银行并驾齐驱,对社区银行的管理也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并有健全和规范的行业规章制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正处在成长期,如何规范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值得我们理论界和监管部门深思!

参考文献:

①《商业银行法》;

②《巴塞尔协议》;

③巴曙松所著《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

篇(9)

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已初步显现

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以大连银行为例,一是牵头开展银团贷款,于2007年4月联合14家商业银行共同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300亿元的授信贷款,并已根据项目进度逐步发放;二是在贷款投放上优先满足“五点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的需要,两年多来已累计发放贷款43.8亿元用于支持长兴岛和花园口两个经济区的建设;三是为大连市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战略授信累计达500亿元,为大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其中仅为大连市体育中心建设及胜利路改造项目就提供授信100亿元。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支机构,拓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区域范围。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政策有所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城商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东北地区的各家城商行也纷纷作出了积极响应。以大连银行为例,一是在环渤海经济区域迅速设立异地分行,其已先后在北京、天津、沈阳、成都、营口成功开设五家异地分行,其中四家分行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二是发起设立大连市庄河汇通村镇银行,自2008年9月成立以来,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20亿元,其中90%以上为涉农贷款,有效地推动了当地“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准确进行客户定位,探索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营机构,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连银行于2007年下半年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经营部,不断优化小企业融资审批流程、及时推出适应小企业发展需求的融资产品,与特定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平台拓展客户资源,认真贯彻银监会“六项机制”的要求,有效开展小企业融资服务。2009年末,小企业授信余额为25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

重视金融研究和信息交流,积极为区域金融发展献计献策。城市商业银行扎根于地方经济,对当地产业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应当努力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以大连银行为例,我行于2008年6月19日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全国第二家由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同时,我行还参与发起成立东北亚金融研究院。大连银行身处东北亚金融合作的重要阵地,也期望在促进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尽一份力。因此,我行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东北亚金融研究院。该院由中国社科院、大连市政府、东北财经大学及大连银行共同发起创办。我行将积极参与东北亚金融研究院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并以该研究院为平台,加强与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东北亚金融合作与交流献计献策。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进取,争取为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在沿海经济带设立营业网点的进程。虽然几大国有控股银行在沿海经济带的三线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在乡镇一线却呈现收缩网点的趋势;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中设立的分支机构更少,甚至没有形成基层网点。城市商业银行要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做出更大的实质性贡献,就必须尽快争取在这些地区增设网点布局。大连银行在本地网点布局上,已经在长兴岛经济开发区新设了支行,填补了网点空白。近期,我行已经成立了大连银行“五点一线”分行筹建工作组,专门负责沿海经济带营业网点建设的推进工作,已经完成了沿海经济带拟设分行的前期调研和建设规划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做精做强,着力打造品牌形象和业务特色,争取尽快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金融机构。金融中心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要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功能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地处东北地区的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通过发行上市、资本重组、增资扩股或战略联盟等方式尽快做大做强,寻求超常规发展之路。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志向高远,争取在东北地区尽快发展几个能够跟招商、平安、浦发相提并论的本土商业银行。

积极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切实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动员各家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牵头在沿海经济带建立一到两家村镇银行。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建立10〜20家村镇银行。如果此举成功,将会对沿海经济带农村地区的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积累经验、储备资源。

努力探索参股保险公司、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综合化经营道路。目前国内城商行群体中,探索综合化经营步伐比较快的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城商行这方面的工作却比较保守。建议东北地区具备一定实力的城商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之路,争取尽快出现几个市场竞争力强的金融控股集团。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

篇(10)

关键词:

地方商业银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状况

近些年,随着金融业的开放,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当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刺激之下,盲目开始扩张,最终因管理低下、缺乏监管、违规投资、信用缺失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国务院决定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并着手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政府占三成,其余七成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入股。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从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从1995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从1995年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初,到2006年,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持续增加,有些区域银行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大型银行,其初期发展格局也已基本完成;二是2006年至2011年,这段时间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化期。2006年以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周边的农村建设也变得很快,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开始投入,有些银行抓住机会,快速成长。作为一个发展节点,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开业,开启了城市商业银行以开设异地分支机构、合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区域性经营的发展趋势。这个阶段可以被认为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进化期;三是2011年以来的10年,被称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改革期,是城市商业银行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革除旧弊、自主创新、优化结构、顺市而为,以从容应对前所未有且动态发展的金融市场。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外资银行涌入国内市场,他们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独特的营销方式,这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冲击,有些银行甚至丧失企业竞争力。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进行营销方式改革,研发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产品,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主动,在逆境中求得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5.18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2.9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3%;负债总额达14.18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2.8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4%;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5家。2014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13.8%,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二)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45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29家,已上市3家。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环境的差异,成为导致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全国范围看,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共3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盈利规模在7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共9家,盈利规模在25亿元至45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共17家,盈利规模在10亿元至25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的共116家。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40.82%,净利润占比37.18%,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和两极分化程度。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职能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随着银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加上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愈来愈科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职能将进一步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能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直接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城市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竞争力。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及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应好好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发挥其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将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利;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地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虽然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都是由政府控制的,银行领导和工作人员都由政府指派,基本上就是政府自己的银行,与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社区和居民关系更为密切,在处理风险和其他问题上更容易获取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地域优势,学习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把握利率市场化机遇,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是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方向。

(三)发展虚拟银行。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城市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网络上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稳健、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之间的关系。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丹,王洪静.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

[2]李树生,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上一篇: 传统文化的意义 下一篇: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