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解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9 17:21: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规划解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市规划解读

篇(1)

中期目标:至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远期目标:至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城市群分区

长三角城市群被细分为“一核五圈四带”,一核为上海。五大都市圈为: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四条发展带为: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沿海发展带,坚持陆海统筹,协调推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沪杭金发展带,依托沪昆通道,连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等,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打造海陆双向开放高地。

三、城市定位

《规划》将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各城市重新进行了定位。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1 座超大城市、1 座特大城市、13 座大城市、9 座中等城市和42 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80 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 倍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其中将上海定位为超大城市,南京定位为特大城市,杭州、苏州、合肥则为I 型大城市。

此结果一出,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同城市的等级之辩,特别是“杭州不如南京”的声音四起。其实,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是以城区人口的数量划分城市规模的。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用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为五种:1 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500万~1 000万人的城市为特大城市;300万~500万人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300万人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50万~100万人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人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官方划分城市规模所用的人口指标是城区常住人口,其对城区的定义是:城区是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它区域。

篇(2)

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1. 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2. 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 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 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

3. 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霄的巨大火箭。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造型新颖的高70层的中国雁行新建大楼,如节节生高的竹子,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大楼最高一节柱好象竖立的大拇指"第一"的雄姿直指蓝天。香港中环银行建筑高度和风格的变化是香港建筑高层化、风格个性化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多元化的特征。

相关中环的街道高度比一直在急剧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香港人口的增长快,人口密度高,人多地少,香港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和高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的结果,也是香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的最突出反映。

香港开埠时期,政府山、总督府以及圣约翰教堂等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成为香港中环天际线中最突出的"点"。20世纪40年代,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汇丰银行大厦、中国银行新建大楼等新一代建筑成为香港中环天际线中最耀眼的"点",此时的香港中环天际线是多层次的群体。政府山、总督府以及圣约翰教堂等早期的城市标志性建筑退居为香港中环天际线的背景,香港中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协调共生,进一步突出了香港城市天际线大尺度、高密度和多层次的特点。

4. 结语

香港面积虽然面积很小,但人口相当密集。在如此密度高的地区,建成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景观,这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启迪:

4.1 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纵观香港城市的发展,促进其城市发展的动力,正是其作为自由贸易港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之后才得以城市的发展。

香港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带来了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香港国际贸易的繁荣,既带动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有力地推动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4.2 城市规划对城市景观的塑造作用

城市规划过程都会在城市某些地段设置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用以体现地方特色。在香港中环的介绍中,汇丰银行作为其标志建筑不断发展。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形成,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地区发展的需要。这一事例说明标志建筑不仅是其本身在该地作用的体现,同时也是在营造了一种城市景观,让该地具有某种标识性。

城市规划中,设置标志性建筑在城市景观上的作用有引导作用和形成城市景观系统的关键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多年来,北京城市功能与首都功能高度重叠,城市发展因此存在许多难解之题。北京有必要借城南地区大规模建设,研究城南地区长远、综合发展的规划布局,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首先,北京南城规划发展应考虑协调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域面积的两倍;总人口规模8500万,远大于珠三角。城市群区域GDP已经近万亿元,达到9159亿元,但全区域的投资规模远远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我们应该从宏观、长远、区域等角度,启动北京城市南部地区3079平方公里的总体综合规划,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的总体思路,将南部各区规划和正在规划的各个大型项目统一整合,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其次,在空间规划上适当分离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在空间上的适当分离,是解决城市压力的现实“药方”。如果依然任由北京各项功能与首都功能紧密叠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首都功能区要么被迫搬迁,要么保留矛盾,继续维持城市痛苦。通过调整北京城市结构,迁出可能和最终可能迁出的部分城市职能,北京可能实现高效、长期的合理发展。

北京三环以内的主城区今后主要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能继续发展,保留了历史“印记”和传统文化、旅游和服务业等功能。外迁北京市企事业等单位于南部地区,结合长远规划北京南部新城。南部新城以“人文”、“科技”、“绿色”等为主题,整合永定河,大、小龙河,三海子及其他绿色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低碳、宜居的崭新城区,构筑针对日益拥挤的中心城区的“反引力城市区”,其功能以行政、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研发、居住、现代服务业、信息及医药产业集群等为主。南部新城由于更靠近天津和石家庄,更加有利于引领京津冀区域均衡发展。届时,北京将呈现沿北京中轴线延长的首都区和北京南新城区双核共荣、各组团城市协调发展的整体城市结构。

最后,真正落实古城保护战略,预留国家行政区搬迁或设施增建的空间。北京各版总体规划虽然都将古城确定为整体保护的对象,但在其6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拆除和重建至今未绝。如旧城胡同1949年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而且还在不断减少。33片平房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内。显然,北京古城保护的“旧调”还将重唱!

篇(4)

Abstract: the city traffic problem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we must formulat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raffic policy, whi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framework of city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procedures and principle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departments, various levels, legislative protection, to provide satisfactory service to the public of the city traffic.

Keywords: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目前,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面临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挑战。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国中科院《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在北京,报告对中国50个城市的上班路上平均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38分钟高居榜首(这一数据去年为52分钟),上海、广州等均以36分钟紧随其后。 报告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纲主编,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报告显示,上班路上平均耗时,北京以38分钟高居榜首,上海、广州等均以36分钟紧随其后。与去年对比,今年北京市民上班路上节省了14分钟,但比最为“畅通”的桂林市多出三倍的时间。此外根据榜单还发现,四大一线城市的耗时占据了榜单的前四名,且时间均超过了30分钟。在去年的报告中,北京以上班出行平均花费52分钟居各大城市之首,其中包括拥堵时间。

除了汽车大量增加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问题之外,普遍的缺乏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造成目前上述种种交通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各大城市也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上日程,本文主要论述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几个问题。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道路交通规划阶段和多层次交通规划阶段。道路交通规划, 是指以道路网络规划为重点, 侧重于确定道路、 停车场、 客货运枢纽等交通设施布局的交通规划。 多层次交通规划,是指进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并进行公共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规划、 停车规划等交通专项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比多层次交通规划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指以城市内全部交通方式为对象,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符合城市环境、教育、健康和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体化交通规划。一般说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现行城市交通系统的监测。

包括目前城市范围内人口、就业、居住、土地利用等基本数据的收集,了解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目前的交通流量, 清楚城市交通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一步骤是对运输系统现有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了解, 工作主要包括基本数据的收集、建立数据库以及撰写调查报告, 为下一步的预测以及其他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2、城市交通发展远景和目标的确立。

通过分析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结合未来的土地利用计划, 预测未来的人口、 住宅和就业的增长, 从而预测未来的交通量并确定主要的交通增长廊道:提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步骤要求建立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 这样就需要建立预测城市未来交通需求的综合模型,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3、可供选择的交通发展战略的提出。

以解决现有交通问题,实现未来发展目标,满足未来交通需求为目标,提出几套不同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要求有未来预期的资金保障, 并具有可操作性。

4、交通发展战略的评价和排序。

评价不同交通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土地利用、 空气清洁和其他环境事项的影响,结合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对这些战略进行排序。通过交通规划各利益方的投票以及公众参与等程序,最终确定未来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5、长期运输规划的制定。

在已经确定的交通发展战略基础上,结合中短期计划的具体项目和方案,对未来20年左右将要实施的项目和 方案做出规划,安排相应财政拨款以及其他资金来源计划。

6 、中期运输改善计划的制定。

对未来4年或者5年 内要实施的项目和方案做出规划, 要求有明确的资金保障计划。

7、年度计划的制定。

年度计划包括项目计划和非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是具体项目在当年的实施计划 ,非项 目计划包括交通系统维护、运营等费用的支出。

8 、计划方案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对每项具体的项目或者方案,在立项之前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评价,项目通过相关评价,进入规划程序之后才能得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对项 目的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并且在实施结束后要进行项 目的后评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该是持续进行的,交通项目和方案的实施必然使 已有运输系统发生改变,今后的运输规划要在此基础上滚动进行。

从以上分析来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工作是滚动持续进行的,除了交通规划部门以外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而且规划程序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和规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一种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它应当与政府财政预算手段相配合, 共同提供符合广大市民需求的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是滚动编制、连续进行的。长期规划( 2 0年及以上) 应与中期规划( 4~5年) 和项 目计划相互配套,内容相互对应和包含,以保证规划能够最终落实: 同时为了保证规划能够考虑现实情况的变动,使得决策具有科学性,长期规划应以4 ~5 年为周期,中期计划应以1~2年为周期滚动编制和修订。

第二,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是多部门参与的。由于一体化交通规划设定诸如合理开发土地、保证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等规划目标,而这些目标单凭交通运输部门一方的力量难以实现,因而需要交通运输与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必要的情况下,应将合作机制用立法的形式确定;而且各部门立法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如果涉及其他部门,应该在其他部门的立法上有所体现。各部门之间的交叉管理虽然会带来额外的管理成本,但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实现政府各分散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制约。 这种外力强制的合作机制不仅有助于运输系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在资金约束下进行。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要求与资金来源相对应,长期规划要求有预期的资金支持,中期规划要求有更为确定的资金保障。 规划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应体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意志。

篇(5)

前言

大连市城市规划展示中心以“浪漫之都、美丽大连――全域城市化之梦”为主题,以“规划展示、公众参与、规划交流”为主要功能定位。本文旨在通过对大连市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多媒体影片设计的解读,梳理大连城市规划的历程和建设成就。透过影片,回望历史;透过影片,展现大连作为辽宁沿海开放核心、东北振兴龙头的傲然风采。

一、影片总体策划方案

影片以大连的概况简述和历史空间传承为切入点,以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技术路线为主要内容,以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为重点,展现今天大连的建设成就,展望明天大连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的大连梦华丽启幕。

二、大连城市发展脉络

1 大连概况简述

大连,地处欧亚大陆东岸,辽东半岛最南端,陆地面积1353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0万人,现辖6区3市1县。大连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地形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土地构成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大海是大连的魅力之源,蔚蓝色是城市不变的主色调,绵延的海岸线是大连最宝贵的资源。

2 大连历史沿革

大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始于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航线的开辟。1879年,李鸿章在旅顺疏浚港口,使得旅顺地区得到发展。

沙皇俄国强占旅大地区后,在大连湾沿岸东青泥洼海岸开辟新港,建设一座新的港口城市。此后,日本统治时期,一方面维修市政设施,一方面沿袭了俄国租借时期制定的城市规划思想,包括城市肌理和大的功能分区。至此,大连形成了放射线+对角线+圆形广场”的最原始的城市格局。

3 概述大连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2003年,国家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连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

为了贯彻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肩负新的国家使命和更大的区域责任,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大连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引导全市生产和生活功能向城市组团集中,形成组团式城市群与原生态乡村的和谐共生。

4 解析大连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技术路线

(1)战略实施前提

全域城市化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划定生态红线,严格保护自然本底;改变“重城轻乡”的传统思路,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配置,抓好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战略空间落实

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大连全域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拓展城市空间,构筑“一轴两翼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哈大发展轴。

两翼:黄渤两海城镇发展翼。

四组团:主城区组团、新市区组团、渤海城市组团、黄海城市组团。

(3)战略产业布局

在全域构建“两岸一带”的产业布局结构。“两岸”指“渤海沿岸产业发展带”和“黄海沿岸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以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临港先进制造业。“一带”指“北部生态旅游发展带”,依托温泉、沟峪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4)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制造业北移布局、城市功能向北延伸、重大项目北移落户以及生产要素向北集聚,要加快道路交通和水电等硬件基础设施向北延伸,重点建设太平湾港、栗子房港、金州湾新国际机场等项目。加快地铁在中心城区的连通以及轻轨在“四大组团”间的紧密连接,打造“市区半小时”和“市域一小时”的便捷通勤圈。

(5)农村地区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通过积极扶持、推广生态旅游、生态农庄、生态林

场、海洋牧场、特色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重点发展区域

影片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重点发展区域和项目。

(1)空港新区

位于大连市中心城区北部,依托大连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新机场,是城市北进的必由之路及全域城市化的重要区域,对未来城市发展、构建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及实现主城区功能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大连体育中心

位于大连市北部湾新区的中心位置,用地面积80公顷,共可容纳观众约10万人。体育中心以中央景观轴线为核心,以S型附属设施连接主体育场及主体育馆, 与其他设施共同形成“三场、五馆、一基地”的格局。未来,它必将成为大连体育产业和城市发展动力以及大连体育名城的标志。

(3)大连北站

位于大连市北郊南关岭地区,是大连铁路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之一,处于哈大速铁路干线终点,具有重要的交通集散作用,规划2030年,旅客发送量约为4360万人次,最高聚集人数7500万人次。大连北站与运营中的大连站实现明确的功能划分,最终形成环渤海及国内完善快速、便捷的输送客运网。

(4)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

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被辽宁省政府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并相继被授予“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称号、“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称号、全国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未来要建设成为低密度、森林式、创新型、国际性、智能化的新型城市中心区。

(5)钻石海湾

位于大连城市核心区,环绕大连湾。大连钻石海湾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区,定位为集商务金融、创新经济、港航服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教育和优质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中心。钻石海湾将引领大连老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其华美蜕变。

(6)星海湾商务区

星海湾商务区以金融业为主体,辅之商务等配套服务,成为大连市现代金融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将建成立足大连,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机构密集、交易活跃、国际化的现代金融商务区。

(7)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

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全长30多公里, “一带七园”的产业规划已具规模。先后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聚集度最强、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善的世界一流软件产业基地,继续引领大连的城市创新步伐。

篇(6)

Abstract: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I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petroleum chemi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interpretation of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起草过程

2005年,人民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大型重化工基地的指导意见》。在自治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的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内蒙古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多断增加,加之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对石油和化工交工技术资料的归档过程中,不适应新要求的诸多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适用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使得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对交工资料归档的规范和明确,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往往不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组织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编写组,通过总结大唐多伦煤基烯烃项目、鄂尔多斯联合化工项目、亿利化学PVC项目等工程交工技术资料整理的经验,参照HG20237-94《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和SH/T3503-2007《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进行了大量的编写修改完善和补充编写,考虑到目前石油和化工工程特点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在保留原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资料归档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化的归档要求。于2010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了石油化工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以及其他有些省市化工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化学工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意见。按照反馈的意见,经过认真讨论和详细修改,2011年4月底完成了送审稿。2011年6月18日,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了审定会,审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标准科学、规范、操作性强,填补了自治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交工资料管理的空白,统一了石油化工工程交工资料的管理。”该标准经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自治区地方标准,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标准号DB15/T489-2011在全区执行。

二、编制的意义

1、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

自《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工程施工、验收、管理都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变,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实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和档案文件的整理归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石油和化工建设项目的特殊性,以市政民用土建项目为主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不能满足其安装工程较多、施工验收规范各异的要求;以传统技术和设备为编制对象的原有化工项目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也不适应目前石油化工工程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的现实。为了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强对石油和化工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总结内蒙古多年来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编写标准以规范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行为。

2、促进工程资料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的需要

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内蒙古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上一直没有全区统一的管理规程,过去各参建单位都是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有关规定制定不同深度和内容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但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差异比较大,在以往全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这个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网络和电子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信息化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规范和统一全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和要求。

3、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安装开工阶段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终止的顺序进行编排,规范和完善全区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方法和管理要求,规定了工程资料的分类、编号原则,完善了资料的整理顺序,统一了安装工程技术资料施工用表,明确了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和工程报验的原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档案编制与管理水平,落实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编制的依据

标准主要依据是《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参考了《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技术文件规定》等行业标准。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过去内蒙古各大石油和化工企业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的一些习惯性做法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

四、编制的原则

标准的编制原则是落实责任、规范行为、过程控制、简便易行、适应信息化管理。

落实责任:参建各方应将各自的质量责任落实在各种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审核中。

规范行为:工程参建各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国家、自治区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

过程控制:资料的收集、整理、检查、验收,融入工程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

简便易行:资料的管理应直观、便于操作。

适应信息化管理:资料的管理应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工程档案电子化。

五、标准简介

本标准是关于内蒙古石油化学工业安装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地方标准,标准要素设置及构成主要是按照规范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设立。标准由十一个一级要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

要素一:范围

本要素意在阐明标准总的规定内容和适用范围,是使用本标准的前提条件。

要素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要素给出了本标准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等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本标准是必不可少。

要素三:术语和定义

本要素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对术语的要求,给出了20个术语,术语和定义是为了满足标准在表达上的需要,帮助使用者准确地理解规程。这些术语均在有关章节中被引用,因此其主要作用是供标准使用。

要素四: 总则;

本要素由三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的三方面的内容,是标准原则性的规定,反映了本规程制定的目标、统一性、规范性等要求。

要素五: 一般规定

本要素由二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的填写和整理作出了规定,提出了交工技术文件的整理应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溯性的具体要求。第二方面是对安装工程的划分进行规定,包括单位工程的划分依据和构成、分部工程的划分依据以及分项工程的划分依据等。

要素六:管理与职责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明确了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的有关各个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对工程技术资料形成应遵循的原则,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职责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是本规程的纲领。同时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和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对施工现场资料员和工程监理人员提出持证上岗的要求。

要素七:安装工程技术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四个二级要素为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基本内容及整理要求。

“工程质量管理资料”明确了工程质量管理资料包括的内容。

“施工质量控制资料”一方面对工序质量控制表格进行了说明,并阐明了其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进行了分类,为了方便组卷,按照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智能化等分为六类并给出了整理要求。

“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阐明了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包括的内容,即包括:进场验收记录、设备开箱检验记录、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厂家提供的性能检验报告、安装使用说明书、进口设备、材料的商检报告、材料复检报告等。本要素还对质量证明文件原件提出了要求。

“工序质量控制表实施规定”,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为了满足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而设置。本要素阐明了工序质量控制表分等级的规定,即分为A(或AR)、B(或BR)、C(或CR)三个等级,并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对工序质量控制表在填写和使用、实施过程中作出了规定。

要素八:安装工程交工验收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十三个二级要素,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规定工程交接时工程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交付的施工技术文件的内容,即包括施工技术资料、竣工图及所附设计变更以及质量验收等技术文件。

规定施工技术资料应包括的内容,即包括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管道(件)及各种电仪器件等的质量合格证及相关复验报告等。

规定了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文件包括的内容及使用的表格。

规定了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相关报告及其内容要求,包括“勘察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设计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建设工程竣工报告”、“监理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竣工验收通知书及附件(验收组成员名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规定了工程交接时向建设单位交付的其它技术文件,包括各职能部门的批复文件要求、工程质量保修书、其他工程竣工验收所需文件、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的“重大事故报告”等。

要素九: 竣工图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给出了竣工图的概念、内容、整理、保管、绘制和图章以及等要求。本要素还对一般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进行了规定。

要素十:安装工程资料的立卷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工程资料的立卷,给出了立卷的原则和方法、案卷编目、立卷要求等。

要素十一: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给出了归档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归档的程序,给出了归档的范围等。

另外,标准还列出了规范性附录,对工程中使用的记录表格进行了规定,包括:

附录A:共用类交工技术格式文件目录,从A.01至A.50共50个表格供安装工程共用项目使用;

附录B:设备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B.01至B.67共67个表格供设备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C:管道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C.01至C.19共19个表格供管道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D:电气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D.01至D.58共58个表格供电气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E:自动化仪表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E.01至E.33共33个表格供自动化仪表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F:智能化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F.01至F.12共12个表格供智能化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G: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表格目录,从G.01至G.05共5个表格供工业安装工程验收使用。

六.标准应用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概况

1.1项目区位

宏观层面:三岔湖是天府新区的“后花园”

三岔湖位于四川简阳市西部边缘的龙泉山东麓,距成都40千米。拥有27平方千米的开阔湖面,蓄水量为杭州西湖的三倍,岸线曲折悠长,岛屿众多。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天府新区(图1)被明确的提出,作为四川省乃至整个中西部重要的发展核心。三岔湖景区正是被划在了天府新区的范围之内,位于新区的东南边界内(图2),三岔湖重要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城市休闲服务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其作为天府新区的“后花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微观层面:北游客中心片区是三岔湖景区的“会客厅”

三岔湖北游客中心片区位于三岔湖景区辐射范围内丹景山处,三岔湖湖区东南角,面积2500亩(图3)。北游客中心片区处在整个景区与成都、简阳、天府新区连接的门户位置上,能够依赖便捷的交通(成简高速、第二绕城高速,第二国际机场)与外界便利地沟通。出色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周边市民能够快速摆脱大城市的喧嚣和钢筋水泥的包围,回归川中丘陵自然生态当中。

1.2地块现状

地块内现状开发建设较少,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完整,以山林和农田、耕地为主,另有少量民居,水系丰富。规划范围内景观视线极佳,南紧邻三岔湖湖区大坝,视野开阔,是进行眺望观景的理想场所。除大坝外的临水区域岸线曲折,拥有多个保存完好的半岛,水深条件良好,腹地开阔。

今年3月,笔者对该规划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周边的山水环境和人文环境做了深入

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岔湖地区具有独特山文化,水文化,岛文化,以及林盘文化,集合诠释出“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与风水内涵。

2项目定位

2.1相关上位规划解读

在《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中(图5),三岔湖所在的东部片区被定位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以休闲度假、会议展览、文化交往为主导功能。

2008年,三岔湖新城(图6)的规划出台,新城总体定位为国际性山地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都平原城市群新型旅游城市。虽然规划对项目地块并未有明确的定位,但我们从交通、规划结构等多方面可以开出地块作为配套服务,门户展示的重要地位。

根据《四川省三岔湖旅游开发规划报告》的研究,三岔湖的日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在2万人,年控制在400万人次。根据客源来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主要以成都市周边的旅游者为主。旅游者停留时间一般在2到5天,“一日游”也占很大比重。三岔湖景区作为成都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省的“后花园”的角色进一步被确立。

2.2总体定位

通过对以上这些上位规划的解读,并且根据地块的自身区位条件,依托规划背景与现状分析,我们将天府新区三岔湖北游客中心片区总体定位为三岔湖景区北部游客集散、休闲、体验中心。

2.3功能定位

在功能方面,我们比较分析了国内众多景区的游客中心,发现大部分游客中心已经沦为旅游纪念品的集中销售场所,而失去了原本服务休闲的功能。在此次规划中,我们希望能把游客留下来,而非是经过性的一次性消费。所以,我们把主要的功能定位于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另外辅助功能定位于商务会议,康体疗养和时尚购物,以期满足于不同客源地、不同年龄、层级的游客的需求。

2.4具体项目选择

在具体的项目上选择上,遵循生态友谊、功能融合的原则,规划了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个观景台、一个湿地公园、一个旅游小镇,一个游船码头。

一个游客服务中心

笔者认为,游客服务中心不仅是提供游客门票等的购买,以及集散、供游人休息的临时性的接待区和中转区,还应该是介绍展示、整个园区的小型博物馆。通过服务中心本身建筑和景观的展示,结合图片、文字、多媒体的手段,使游客对整个园区产生初步但直观的印象。

一个观景台

利用马鞍山的天然地形优势,规划观景建筑,包含观景平台、展厅和多功能休闲厅,除观景眺望的主要功能以外,还承载三岔湖景区展示,和游憩休闲的功能。

一个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包括温室、专类园、采摘园以及原有的农田和水系等。我们希望借由湿地公园的景观,一方面达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营造质朴的田园风光,吸引城市人群。

一个旅游小镇

旅游小镇是地块内最具功能性的一个项目,包括零售、商场、酒店、会所等多个子项目。融合休闲、娱乐、购物、游憩等多重功能,也是地块内最具活力的区域。

一个游船码头

在三岔湖景区的发展过程中,水上交通、水上游览将占很大比重,地块既作为游客中心,水上交通的集散点必不可少。在规划中,我们希望游船码头并不只是简单的交通站点,同时也附有商业、休闲的功能,使码头成为一个滨水的重要功能区域。

3规划结构与分区

依托项目定位,所需项目选择,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进一步确定规划结构为:“ 一线、五片、三核心”(图7)。

其中,五片为西部马鞍山观景台眺望观景组团,西北部旅游小镇休闲娱乐组团,中部田园风光组团,东部湿地公园生态体验组团以及南部码头观光组团。

三个核心为:西部观景台观景核心,中部游客中心文化核心,西部湿地公园的生态核心。

一线指的是一条观景游线。我们意识到,五个片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对独立,承担功能也不尽相同,但是让他们各自成团,进行独立设计是行不通的。方案用一条观景游线将五个分区进行功能的串联,同时观景游线的景观效果也从物理空间上对他们进行了缝合。

4规划与设计策略

4.1规划理念

无论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对山水景观的利用上,还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质的生态观一直被广泛运用,严格遵守。三岔湖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一草一木,山水之间,都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禅意。笔者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设计隐身于场地之内,山水之间,才是对地块的尊重:1.自然山水始终是此次规划设计的主题,任何后期的设计都不应该抢掉山体的主体地位。2.对于地块内友谊的元素,尽可能加以保存和利用。3.借鉴吸取当地的文化元素,聚落格局,使我们的设计更有本土特色。

4.2建筑设计引导策略:生态与当地特色并重,主张自然人文的诗意栖居。

生态与当地特色策略之一:地形建筑的引入——以景观台为例

在规划地块中,西部的马鞍山是制高点,是全局的“精神场所”所在。从审美角度看,马鞍山自高为43米,与南面的三岔湖和北面的丹景山,正好构成前景、中景、背景的山水写意画面。 笔者注意到,由于马鞍山山体不高,体量不大,要想延续原有的山水自然景观,必须让景观台以一种更谦虚的姿态出现,让他融入到山体当中。于是,我们借鉴了“地形建筑(landform architecture)”的手法。地形建筑秉承大地艺术的实践,以人工化方式介入、回应、整合和重构大地的形态。它们的形态以其水平延展的体量、连绵起伏的界面和整体巨大的尺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单体/群体的概念而进入了景观(landscape)的范畴。

地形建筑让景观台整体建筑风格休闲化、生态化。而且建筑更加服从山势,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平台相互穿插,尽可能少的改变原有地形。例如,我们将多媒体展厅设计在山顶陡坡处,这样可以利用陡坡布置观影的阶梯看台,将建筑与山体、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在整个形态上更为舒展,观景面更宽阔,而且在保证足够使用面积的前提下降低了建筑高度(建筑主体为一层,最高处12 米)。此外,建筑顶面可以完全开放作为二层观景平台。在材质的应用上,除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之外,加入原生态、当地元素,如石材和原木等,使整个建筑进一步隐身于青山绿水之间(图8)。

生态和当地特色策略之二:林盘模式的借鉴和改良——以旅游小镇为例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上所独有的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风貌,它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成为川西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浅丘林盘”是三岔湖特有的生态农居风貌。其独特的由林、水、填、屋等要素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川西特有的田园风光(图9)。

旅游小镇的建筑借鉴了“林盘”的布局模式,方案将林盘建筑中的堂屋、厢房、耳房、天井等进行打散重新排列,有机组合。设计出的每个院落有不同布局、不同体量、不同功能,并不是一个组团的单一复制粘贴(图10)。

在建筑风格上面,以现代建筑为主,大面积的落地窗和飘窗,加深的挑檐,高度采用了一层、两层、三层互相组合的方式。但是,建筑还吸收川西民居的建筑氛围和元素:青瓦白墙,飞檐斗角。立面加入了石材、木材等原生态建筑材料,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有层次。此外,在个别院落里,设计加入了当地特有的茅草屋和土坯房,增加建筑的趣味性,同时契合人们对乡土风情的怀旧需求。

4.3景观设计引导策略:乡土景观元素借鉴,打造恬然迤逦的田园风光

乡土景观策略之一:林盘景观提取——以度假小屋景观为例

林盘的环境景观形态就是一幅周边沃野环抱、中间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美丽画卷,林盘内建筑聚落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浑然天成的气质和相映成趣的美感是林盘景观意向最典型的。田、林、园、水是解读林盘的环境景观形态的图示语言的核心要素(图11)。

方案在景观设计上,尤其是建筑周围的环境营造上,我们提取了田、林、园、水的元素,设计成“大林盘”的景观格局。在度假小屋的设计中,6间度假小屋围合而成一个半封闭空间,林盘的宅院空间由中央广场所替代——建筑和广场形成一个组团院落的布局。院落周围环抱以高大的乔木,水系在屋前或屋侧流过,组团跟组团之间间隔以大面量的绿地或农田——这也正是沿用了“林盘”的基本格局。

乡土景观策略之二:农作物景观营造——以湿地湿地公园农田景观为例

在此次方案景观的设计中,植物是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规划地块生态保存较好,植被丰富。笔者在调研时,正值当地油菜花开花季节,森林植被与农田植被黄绿相间,一些农舍间杂其中,颇有“室外桃园”的氛围(图13)。如何在保证一定开发量的同时,延续这种氛围,是此次景观营造的一大难点。

庆幸的是,以农作物作为景观植物在国内早已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如最典型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与案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重新打造农业景观不同的是,我们地块内的农田是现有的。所以在后期的规划设计中,我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地块内植物的原有内容和肌理,只是用规划和景观的手法对他们进行了梳理和引导:

1.改变个别地块的种植内容,使原本零碎种植的农作物能够形成片状或带状景观。当地农田的作物都是农民根据自我意愿种植的,自发性较强,内容比较杂乱。就观赏性而言,过于随意,视觉吸引力不足。所以,需要对一些地块进行调整。我们选择了当地最主要的植物油菜进行了整体性设计,形成成片的油菜花田,打造吸引游客的乡土特色景观。

2.保留地块内的原生林。地块内植被丰富,原生林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山林保存完好。我们将一些状况讲好的原生林完全保存下来,并参照其中的植物种类,作为对一些状况不够理想的山林进行核心植物的补植和强化的树种。

3.在新的植物种植的时候,尽量选择地块内原有的植物或本土植物。由于植物多样性的需求,规划中拟补种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一些乔灌木以及地被植物,核心乔木如:小叶榕、樟树、桂花、垂柳、祯楠、峨眉含笑、银杏等;灌木:小叶女贞、火棘、杜鹃、海桐等。地被植物:凤尾藏、万年青、麦冬、肾威等。

5总结

三岔湖是拥有独特山文化、水文化、林盘文化的灵性场所。在对于三岔湖观景台片区方案的调整过程中,我们正视了:生态环境、山水景观始终指引着我们的规划设计。于是我们通过地形建筑、覆土建筑、林盘格局、农作物景观等规划、建筑、景观的手段,是我们的设计更贴近于场地。真正站在场地的背后,烘托并放大场地的自身价值。

(天府新区三岔湖北游客中心概念性规划与设计项目参加人员:李翅、朱斯斯、李程、黄哲娇、石岩、郭琪、高洁等)

参考文献:

[1] 樊奔. 三岔湖:“风景区”里的城市. 西部广播电视2009(9)

[2] 崔超.山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初探.研究生论文.2011.3

[3] 华晓宁.地性建筑.现代城市研究.2005(8)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要求着重发展小城镇,把大城市的工业向县城或者小城市扩散,以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

201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文件。为此,山东省开展了“百镇建设示范行动”,首先在全省范围内选取100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进行规划编制。本文从山东省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体系与主体内容演变过程出发,剖析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阐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探索,以期对未来小城镇编制的方向与路径提出有益技术支持。

2、案例与数据

2.1 案例概况

桃村镇地理位置是胶东半岛中部、栖霞市域的东南部、牙山山脉东麓。桃村镇东临牟平区,南靠海阳市,北接福山区,西与栖霞市的庙后、唐家泊两镇接壤,该地属三县(市)交界处(图2-1)。

桃村镇域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5公里,镇域面积276.22平方公里,辖113个行政村,2012年总人口11.5万人,是烟台市区域面积最大、辖村数量和人口数量第二的中心镇。

2012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32亿元,财政收入6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2.2 案例综合发展条件分析

对桃村镇发展条件,采取SWOT分析(表2-1)。在规划编制中,考虑抓住政策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区位交通、产业发展及资源禀赋优势,改善并提升其产业现状弱点,迎接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的挑战。

表2-1 桃村镇SWOT分析

优势(S) 劣势(W) 机遇(O) 挑战(T)

区位条件优越 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差 区域发展环境改善 城市发展与土地供给矛盾大

交通条件便利 产品科技含量低 “百镇示范行动”政策机遇 生态环境压力大

多元化产业集群出具雏形 产业链条不完善 区域产业流转机遇 行政空间管理制约

资源禀赋良好 -- -- --

政策优势 -- -- --

3、山东省小城镇规划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3.1 山东省小城镇规划发展历程及编制特点

山东省一直持续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实践,随着上位法的变更,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内涵、侧重点发生了一定变化。原有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基于城镇用地布局、空间形态和设施配置等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是一种偏向于物质空间形态、缺乏人文关怀的“碎片式”规划编制。而新一轮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呈现出以城乡统筹来带动城镇化的“体系式、全覆盖”的编制特征。相比之前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其规划内容呈现出由“单一式”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多元化”规划的特征。

3.2 山东省原有小城镇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往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上,通过分析若干小城镇总体规划实例,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总体规划的落地实施问题

小城镇总体规划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与上位规划(主要是指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脱节的情况,出现了规划“落地难”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缺乏城镇总体规划实施“落地”的统筹机构和实施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统筹资金、政策和管理等方面。

(2)总体规划的用地集约问题

小城镇总体规划与用地集约节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普遍存在用地指标超标、用地指标缺口大等问题,且缺乏鼓励小城镇土地整理、集约节约利用的配套政策、周转地块机制等。原有规划普遍已不能适应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对城镇用地空间布局整体性的要求。

(3)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问题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从而导致民众意愿与政府规划不能够协调统一。小城镇规划的组织主体为政府,编制主体为设计单位,而是实施主体为民众,与民众切身利益关系不紧密。以往小城镇规划通常是设计单位按照规范编制,未能充分考虑民众意愿,使得规划实施缺乏动力,造成发展诉求超出规划预期。

(4)总体规划的经济发展问题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是对上位规划政策的落实或者是被动解决问题,关注的问题集中在设施、环境等方面问题,缺乏对经济发展项目的有效引导。虽然对城镇环境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发展模式来看,缺乏对“内生型”经济发展项目的挖掘。

(5)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问题

通常来说,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近远期建设规划中,远期规划内容较全,近期规划相对粗线条,而实际工作中受到政府任期制度的制约,近期规划不能很好的指导当前建设,甚至产生了近期建设与总体规划相违背的现象。这一情况已成为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实施中的冲突问题。

4、山东省“百镇示范建设行动”规划编制的创新探索

4.1 规划落地问题――以“三规合一”统筹小城镇总体规划

“规划落地难”是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一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城镇自身发展远远超出了规划预期。城镇总体规划通过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可以解决传统城镇规划的“落地难”问题。

(1)城镇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协调

具体来说,保证桃村镇总体规划与上位规划(主要指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协调)确定的重点问题(道路、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功能区规划)相协调。而针对部分上位规划与现实矛盾突出的问题,本轮规划建议近期做相应整治规划,并予以远期微调,实现城镇总体规划与上位规划协调。

(2)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

通常来说,城镇总体规划需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用地范围来进行编制。但这一常规做法,不能满足城镇总体规划的长远发展要求。本次桃村镇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变且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斑块,以期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同时,适时调整近远期用地规划,即近期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编制,而远期在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变且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用地斑块和用地指标方式,实现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和谐统一。

4.2 集约用地问题――逐步实现“三个集中”

小城镇总体规划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推动“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努力把城镇培育成为县城成长的新载体,创业发展的新平台、人才聚集的新高地。以桃村镇总体规划为例,“三个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产业向园区集中,将桃村较为突出的优势产业(包括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业、食品加工业、针织服装业)集中在六个特色业园区中(图4-1);二是人口向镇区集中,由人口稀疏的山地丘陵地居民点向镇区平原地区集中(图4-2);三是居住向社区集中,即加大旧村改造和合村并点力度(图4-3),全面推进住房质量的提升和住宅产业化,同时住宅开发建设集约化,在规划期内城镇建设鼓励以二类居住用地成片开发、集中建设,在社区内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4.3 公众参与问题――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小城镇总体规划应先强调“以人为本”、“民主参与”,满足人的需求、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基于以上认知,本轮小城镇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建立起了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走访、民众座谈的“三位一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力图大力拓展民众参与广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最广泛地听取意见和建议。

(1)前期问卷调查和入户走访。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听取桃村镇民众代表对于本次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桃村的产业发展、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环境卫生、绿化景观等现状以及使用情况、使用评价等,充分感受通过本次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征询民众对于本次规划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规划需求和意愿。

(2)编制过程中的民众座谈及意见征询。在编制过程中,民众座谈分为规划解读、规划讨论、规划答疑三个环节。规划解读环节,主要由编制单位的规划技术人员针对总体规划的初步成果,向民众代表进行介绍;规划讨论环节,由民众代表分组讨论,规划技术人员详细记录民众意见;规划答疑环节,由技术人员对民众问题进行汇总,集中答疑。

4.4 小城镇发展问题――经济发展项目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原有小城镇总体规划大多需要依靠政府“输血”,即将规划侧重点放在经济发展项目引进、完善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百镇示范建设行动”根据小城镇的区域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条件,提出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制定小城镇近期建设项目库,实现小城镇的“造血式”发展。

(1)利用小城镇独特资源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如桃村镇可发挥独特的区位、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烟台港口、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为契机,以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和自主创业为新动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体现桃村镇的产业特色,体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思想,达到“高效、环保、节能、新型”的发展目标。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桃村镇可依托现有资源以及产业基础,发展以汽车配件为主的制造业,并延长产业链条;二是依托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依托现有产业品牌,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2)通过土地流转大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小城镇将部分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出租给农业企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果蔬、渔业、畜牧业等特色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如在桃村镇大力发展以大樱桃、无公害苹果、香椿种植以及特色畜禽养殖为主的城郊型特色农业,使农民既能得到收入,又有就业机会,收入大幅提高。

(3)依托镇驻地设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如桃村镇依托现有镇驻地设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支持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桃村镇区开展产业开发、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约占总产值的30%左右,其中商贸物流占总产值的20%),促进城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农用物资交易中心、商贸中心、建材装饰材料市场和百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运营和整合步伐;二是利用烟凤疏港公路优势,着力培育五大物流企业,强化引导扶持,使其膨胀规模、滚动发展。

4.5 近期建设规划问题――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

以桃村镇总体规划为例,针对近期建设规划实施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本轮规划制定了近期建设项目库(图4-4),内容涵盖居住片区项目、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工业和仓储项目、道路与交通设施项目、公用设施项目、绿地与广场设施项目七大类34项。同时,按照规划战略性、空间聚集性、问题导向性、实施带动性原则,确定了各类近期建设项目分别对规模、建设方式、投资估算、投资方式和实施时间,以引领近期建设实施。

5、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建议

(1)实施分类引导的差别化规划方法

在规划方法上,根据各类小城镇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发展目标,科学构建发展路径,引导分类规划建设,实施差别化小城镇规划技术模式。改变传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一刀切”模式,综合考虑重点功能区发展、产业发展规划、镇村体系发展布局规划、镇区规划、公用设施及专项规划、城市建设控制标准等因素,从而形成多样化、适应性的城镇格局。

(2)出台编制技术等技术标准

在规划技术上,针对现有国内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方式及技术标准不完善的情况,应尽快出台有关系列补充文件。同时,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在编制方法和技术标准上给予相应的指导性文件。

(3)实施村庄规划的创新机制

在公众参与上,建议逐步建立镇政府、规划设计单位与民众的沟通桥梁,保证规划编制的现状调研、规划编制、征询意见、方案审议等环节有效衔接。建议实施“四位一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问卷调查和民众访谈、规划工作征询、规划公示、民众审议四个环节。通过加强各群体的沟通协调,实现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黄淑琳. 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特色塑造――以烟台、菏泽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理想空间(20).

[2]十二五规划经济建设推进城镇化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城镇化进程研究. 2012(12).

[3]何小娥,殷毅,柳少杰. 论大城市规划区内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从规划实施的角度谈起. 城市规划. 2005(10).

[4]郭健. 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为例. 城市规划. 2011(9).

[5]曾德水. 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山西建筑. 2010(2).

篇(9)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47-020 引言

在《规划》中根据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进行城市规模认定。小城市人口认定从20万以下提升至50万以下,中等城市从20至50万上升至50至100万,大城市从之前50至100万上升至100至500万。

根据《张家界・永定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张家界市中心城区2013年底常住人口约22.66万,因此属于小城市。

1 上位规划解读

《张家界市总体规划(2007~2030)》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编制完成并经评审已获得通过。该规划将张家界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张家界市城市规划区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为极化中心城区,完善旅游服务职能,优化旅游服务基地格局,加强遗产地保护,促进城市与旅游协调发展,为张家界市旅游的提升建构良好的空间载体。

总体规划结合城市规划区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和空间地理特征,确定未来城市规划区整体空间结构为:“一心三翼、两轴四带”,并作为张家界市远景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

“一心”指中心城区,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湘西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三翼”指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天门山和茅岩河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地域形成三个旅游职能片区,作为张家界旅游城市的三向发展翼。“两轴”指作为张家界城市空间发展主轴线的澧水城市发展轴,以及连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心城区和天门山风景区的旅游发展轴。“四带”包括了沙堤旅游发展带、茅溪河旅游发展带、澧水旅游发展带和澧水城市职能拓展带。

2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概况及照明现状分析

2.1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概况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前身是湖南省大庸县,1988年因旅游建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中确定的六大中心城市之一,辖永定和武陵源两区。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是张家界市政府和永定区政府驻地,位于张家界市南部,总面积约为262平方公里,空间主要沿澧水两岸向东西两方向延伸。

2.2 中心城区主要景观资源分布

2.2.1 自然景观资源分布

自然景观包括江河水体、自然山体和部分公园等。张家界市中心城区及延绵区的主要自然景观资源有:澧水河及其支流(茅溪河、太极溪、仙人溪、西门溪、东门溪、陈家溪和麝溪)、自然山体(月斧山、汤加山、大栗山、子午坡、五组坡、白羊坡和豆川坡)和自然公园(烈士陵园、卧虎山公园)。

2.2.2 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分布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有:大庸府城、江南名刹普光禅寺、土家风情园、老院子、苏维埃革命纪念馆、烈士塔、基督教堂等。

2.3 景观照明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踏勘以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张家界市城市景观照明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除个别地方照明效果较好,能够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外,大部分地区照明分布不均匀,主次不明显,效果不突出;道路、广场以及公园的景观照明与建筑景观照明未有机融合,各建筑物实体的景观照明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具体如下:

(1)崇文路与官黎坪组团内景观节点多采用外照光、内透光、轮廓照明、动感灯光中的一种或多种,同时通过冷暖色调的搭配来彰显其本地文化特色或现代风格,少光污染;

(2)中心城区澧水沿岸景观照明设施分布零星散乱,景观照明断断续续,风格迥异,不成系统,且大部分地段无景观照明;

(3)永定组团、南庄坪组团和西溪坪组团等区域景观照明主要体现在行政办公大楼和大型酒店等少数建筑上面,效果突兀,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4)火车站、汽车站周边景观照明严重缺乏,与其作为张家界城市门户及客厅区的定位不相符;

(5)部分商业建筑景观照明过分追求“新、奇、特”,盲目追求亮度、光色炫目等效果。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照明则明显不足,无主题,无特色。

2.4 景观照明问题分析

在分析上述照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缺乏总体规划与设计,景观照明建设目标不明确,特色不突出,随意性较强;

(2)未将城市中的山、水自然资源与城市人工环境有机融合,城市整体景观照明难以体现城市总体风貌;

(3)城市照明营造的夜景观较少,创造的夜空间较少。景观照明各子系统间缺少相互配合,与周边环境缺少相互协调,地域文化内涵凸显不足;

(4)景观照明的科学技术性不高,新方法、新技术应用较少。“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法显现;

(5)城市重点“际线”未能通过城市照明刻画出来,未能清晰地展现出城市的夜景观主脉络。

3 特色景观照明规划

3.1 规划目标与定位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特色景观照明规划以建设具有民族特征的生态型、人文型空间环境为目标,从基本功能的完善、历史人文的彰显和休闲生活的塑造三方面,打造集现代与传统、宜居与自然为一体的国际现代旅游滨水城市夜景观,以体现张家界“青山环绕水中央”的特色。

3.2 特色景观照明规划

根据《张家界市总体规划(2007~2030)》确定的“旅游西优、城市东拓、轴带发展、组团布局”的空间发展战略合理谋划,构建“中心城区九大组团――澧水城市综合发展轴――沙堤旅游片区”一体化的景观照明规划空间体系。

3.3 景观照明规划布局

综合分析张家界中心城区现状空间结构、景观资源分布和张家界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该特色景观照明规划布局可概括为“外环内核、一水两岸、天际水际、四区多点”。

3.3.1 外环内核

“外环”是指永定组团内由迎宾路、子午路和大庸路围合而成的环状风貌带,景观照明规划要素包括道路、绿地、沿街商铺和橱窗店招等。

“内核”是指永定组团内的老城区核心亮化片区,该区域包含老城景观风貌提升区和历史景观风貌提升区,是集中展示永定城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场所。

3.3.2 一水两岸

即澧水景观风貌带。分为水体景观带和岸线景观带,其中岸线景观带包括滨水历史风貌带、滨水城市景观带和滨水自然岸线带。同时适当考虑市区澧水支流滨水廊道的景观照明。

3.3.3 天际水际

“天际水际”是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的竖向层次划分,可概括为由“澧水―道路―建筑―山体”构建成的竖向层次景观照明体系。

澧水水际线是整个城市夜间景观的基座,与道路线、山际线及城市建筑天际线相互交叉构成了竖向层次上丰富的城市整体夜景观。分析天际线、水际线的夜间景观元素,在规划设计中突出山水城市夜间特色,展现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空间格局,从而形成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所特有的夜间整体景观。

3.3.4 四区多点

(1)四区。

分别指城市客厅景观区、现代文体景观区、旅游服务景观区和沙堤旅游片区。城市客厅景观区包括机场路、回龙公园―火车站站前广场;现代文体景观区包括南庄坪、西溪坪文体行政区;旅游服务景观区包括且住岗、枫香岗、荷花组团以及沙堤旅游服务片区;科技产业景观区包括长岭、阳湖坪组团。

(2)多点。

“多点”包括由重要的公共空间、景观节点及代表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其中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公园和广场等尺度较大的开敞性公共空间,主要有体育公园、大溶溪公园、公园、荷花中心公园、荷花广场、且住岗中心公园、卧虎山公园等;景观节点是指城市中能吸引大量人流、景观塑造良好的小尺度公共空间,主要有步行街、市政府、永定区政府广场、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紫舞公园、大庸桥公园、人民广场、大庸府城等;代表性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指具有保护意义的历史建筑或较为现代化、功能重要的大体量建筑物、主要桥梁和纪念碑等,主要有火车站、中心汽车站、邮政大厦、影视城、荷花机场、鹭鸶湾大桥、观音大桥、大庸桥、澧水大桥、烈士陵园等。

3.4 元宵节庆照明规划

张家界市元宵灯会是张家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充分体现张家界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特色景观照明中应当予以重点考虑。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特色照明规划依据张家界市总体规划,结合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照明专项规划关于功能照明、景观照明的布局安排,综合考虑城市人文特色、历史文脉等因素,从点、线和面层次来规划,构成张家界市永定城区元宵灯会蓝图,确定张家界永定区元宵灯会规划的理念为:“闹宵古庸城,五彩相交映”。

规划结构为“一心一轴、一点一带”,将回龙路和迎宾路作为规划重点路段,北正街、南正街和教场路作为灯规划次重点路段,在道路交汇处布置灯会展示点,解放路两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灯会舞台。

具体如下:一心指人民广场,人民广场是元宵节文艺节目表演中心,是元宵灯会布局的中心;一轴指解放路,规划在此设置张家界地方戏曲、风俗展示轴;一点指烈士陵园,元宵灯会最佳观景点,可俯瞰中心城区元宵盛景和中心城区风貌;一带指滨河路,滨河路承接澧水风貌带,结合地域传统习俗,规划在此设置万人迎春“灯谜”活动。此外大庸府城和十字街作为两个重要的文化展示区也被纳入特色照明规划中的重要片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信息网[EB/OL].http:///default.htm.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家界市总体规划(2007~2030)[R].2009,(09).

[3]荣浩磊.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方法探索[J].城市环境设计,2008,(03).

[4]杨璐,严永红.低中山地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探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21(05).

篇(10)

【摘要】东营塑造城市特色必须要充分发挥东营的水资源优势,利用黄河水,打造特色黄河水城。使水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资源价值和人文价值在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中得到更好地利用。

【关键词】黄河水城风貌要素风貌特色

东营地势低洼,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必然需要大量填方。但由于海拔较低,地下水埋深较浅,在取土坑内比较容易聚水,形成大面积水面、湿地。逐步形成了“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地”的格局。目前东营市正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生态卓越的黄河水城。

1.市域风貌特色

1.1湿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东营蕴藏丰富的湿地资源。东营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善和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中心城区内部及周围大大小小的水库、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已成为东营的一大特色。

1.2黄河入海口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有野生动植物景观、“天苍苍,野茫茫”的地貌景观、“黄龙入海”的水文景观、“长河落日”的天象景观。气势磅礴,景象奇特,形成 “新、奇、野、阔”为特色的黄河口自然景观。

2.中心城风貌特色

2.1水系景观

(1)打通环城水系

围绕城市外环路,通过引黄河水压碱,改善绿化条件,形成路环、水环和绿环“三网一体”的环城生态防护体系。水环还可以作为中心城区的防洪圈,以提高中心城区防御洪水的能力。

(2)建设内部城市循环水系

构建“九横十纵”城市主干水系,构成城市水系的“动脉”。在城市主干水系之间,规划建设次干水系,作为城市水系的“静脉”,将“九横十纵”相互串联,并与湖泊、湿地相互连接贯通,形成循环水系。

(3)综合治理广利河,形成河流、湿地、水库“三水相连”的特色水城

广利河通过综合治理将成为“河海相连、水清岸绿、城水共生、人水相谐”的生态长廊、休闲长廊、发展长廊和文化长廊;成为极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增长带和标志性区域。广利河作为东营市的重要骨干水系,斜穿整个城区,串联起城市河网、水库和湿地,形成了“三水相连”的城市景观特色。

2.2绿地景观

(1)构建生态“绿环”

将城市的湿地、农田、林地等开放用地进行整合,构建城区生态防护廊道,形成包围中心城的绿色屏障。构建绿环的关键是控制城市向四周的无序蔓延,保存城市的农田与林地,杜绝占用耕地的现象,同时形成城市绿色生态背景。

(2)建设水系绿化,形成水绿相融的“绿楔”体系

中心城结合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规划相应的绿化带,将绿地有机楔入城市。绿化带从外向内贯通,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城市中得以延续,水系绿化带根据水系的情况组合而形成不同规模的开合空间。规模较小的水系绿地起到了较好的连接作用,使得大的“绿楔”与“绿楔”之间得以连通。

(3)在城区内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形成“绿核”

绿核是对“绿环+绿楔”向城市内部的延伸,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是最紧密的。中心城主要打造五个城市性综合公园和七个体现城市特色的大型的专类公园。构建并按照服务半径完善了城市的公园绿地分级系统。

2.3城市中心

(1)实施紧凑布局的模式,突出强化城市中心

中心城以中心区发展为重点,促进城市空间形态从双组团向带状转变,突出东西城对接的城市中心的塑造,形成“一主两次”中心格局,即新区主中心与东、西城次级中心。未来形成东西城+北部垦利的“品”字形结构,由三城共同围合突出城市主中心,强化中心区的主中心形象。

(2)完善功能,聚集人气,强化城市中心的吸纳与集聚力

在用地功能布局与调整中通过商贸、金融、文化、体育等多种公共设施用地综合布局,促进城市中心功能的聚集。重点做好黄河国际论坛、文化艺术中心、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填补中心的功能空缺,塑造新中心的城市形象。

(3)主从协调,突出中心的空间与景观形象

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增加容积率,在结合现有建筑布局基础上,保证高层建设目标实现,突出城市中心建筑风貌和城市中心形象。在此基础上,提高城市中心和商业区开发强度,控制城市和组团缓冲区建筑密度。对不同的建筑区采取不同的开发强度控制,同时注重强化城市的主中心职能,完善次级中心和各级组团中心的配置,达到空间的主从协调。

2.4建筑风格

(1)建筑高度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中心城天际线以中轴线庐山路为中心作为城市轮廓线的中心区和制高点。此外,在西四路和西二路之间,及东二路和胜利大街之间形成两个次级高层中心。形成“两侧高起、中间耸立、周围过渡、高低错落”优雅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2)城市的色彩应在一个基调的统摄下,反映出由于城市功能的不同而表现在建筑色彩上的多样性。中心城建筑的主色调建议为白色,辅以少量淡雅的浅褚、浅黄色系。形成“浓荫遮蔽水,绿树抱白楼”的总体风貌。

3.城市节点特色

3.1绿地建设

(1)注重小空间绿地的营造,增强绿地的趣味性

小空间绿地是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与居民的生活最为密切,应体现适用性原则。绿地内可布置各类服务设施、游戏设施、休闲健身设施,适当点缀雕塑小品与小建筑,配以藤架、座椅、园灯等简单适用的设施,或者结合栏杆、花坛的设计做成一些坐凳,既有趣味性又有功能性。

(2)塑造多层次的绿地空间

为了增加绿地,改善生态环境,可利用除地面资源以外的其他空间资源进行纵向绿化,包括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墙体绿化和桥体绿化等形式,力求将绿化延伸到“空中”,构建立体绿化系统。

(3)创新植物配置,体现本土特色

乡土树种对本市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柽柳、沙枣、绒毛白蜡、毛白杨、枣树等,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几条街道作为其基调树种,增强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体现植被乡土特色。此外应重视季节变化,丰富冬季绿化景观,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体现黄河水城绿化特色。

3.2水系建设

(1)丰富毛细水系的设计,将水景融入居住区与公共空间

在居住区、公共场所形成不同的院落水体景观,使“水”的主题渗透到城市居民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的每一个细节中,临水而居,与水为邻。

(2)水景驳岸处理体现亲和性,增加艺术效果

水系驳岸在景观处理上,注重驳岸的艺术效果及视觉景观的丰富和变化,以花木和草地种植等美化措施为主,并且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相结合,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建设生态型河堤。

(3)设置亲切宜人的亲水设施

沿岸建立滨水步行系统,设置适宜人停驻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如亲水平台、码头等停留休闲空间、花架雕塑等景观小品及休息、游乐设施,创造近自然水系统,满足居民休息、游玩、垂钓,贴近水系、亲近自然的需要。

(4)丰富路桥景观,塑造水城特色的立体交通网络

结合东营桥多的特点,构建“一桥一式、一桥一景”,桥的造型要和位置、周边景观相协调。同时开辟精品游船线路,构成水、路、桥相融合的具有水城特色的立体交通网络。

4.结语

东营塑造城市特色必须要充分发挥东营的水资源优势,利用黄河水,打造特色黄河水城。使水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资源价值和人文价值在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中得到更好地利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课堂教学优点 下一篇: 采购管理的监督机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