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21: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问题的提出
概念的产生:自媒体概念首先由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于2002年年底提出,并系统阐释于2003年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该文章指出,自媒体(We media)将成为信息传播流程中的主要一环,成为新时期的主流媒体。同时,美国新闻学会下属媒体中心也认同这一看法,在其2003年的“自媒体(We media)”研究报告中,其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过数字分析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的一种分享其本身事实与信息的新闻途径。”自媒体概念的提出,无疑是网络信息史上的又一大飞跃,人们从信息的受众,逐渐成为信息的受众,全球的信息交流,也更加处于一个互动的(interaction)平台之上。而网络技术刚刚起步时的关于世界信息化的预言,也将由这个时代来全面实现。
国内现状:对自媒体的研究,虽然我国依然处于起始阶段,但是在自媒体的应用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自媒体化程度,并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对比,表明当前经验主义的范式研究,可能并非适用于自媒体这个既新兴又贴近生活的概念中。以我国情况描述,在最早的自媒体载体中,博客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充实的信息内容与自由的、独特的信息视角成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切身使用的一种自媒体载体,而近年来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微博,社交网站等自媒体载体,更是以其巨大的信息传播量和超乎寻常的信息传播速度,收到了大众的更高评价与青睐。当前我国在对自媒体载体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将视角集中在了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主流媒体,传统中心媒体的冲击。其二,自媒体运行规范缺失及对策。其三,自媒体产生与发展,对于网络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动。
图1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前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中,社会大众平均每日接收到的信息已经比过去在中心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中要增加了十倍,而在这“信息汛期”中,自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远远不止传统媒体的危机与实践技术的发达。自媒体所带来的微妙变化,如同无数的触手,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将由我国公共经济视角,来分析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我们所面临之机遇与挑战。
二、被自媒体影响的经济秩序
对利益的渴求,对资本的追逐,是经济世界最基本的动力,不同的时代其经济秩序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被诸多因素所左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是影响经济秩序的重点因素之一。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大众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闭塞,方法单一,表现为树状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个时代,社会市场也较为平和,较为简单,人们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市场经济主体与客体本身,或是静止地分析该时代的市场秩序。而在自媒体时代,社会大众由于分享信息速度加快,自主传播途径变广,整个社会群体对经济信息的收集与交流便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复杂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使得整个社会市场,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既焕发了新的活力,又暗藏着种种隐忧,以下是一个简要分析。
市场经济的微妙变化:其一,主体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中介机构,是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信息散播,正逐渐被一些自媒体的主体所淹没,从而使得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反而观之,一些新兴企业,或是并不具备规模的企业,甚至是个体私营业者,很好地分析和掌控了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从而站在了信息与影响力的前沿,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从这个主体中剥离出去。对于市场主体的变化,也使得自媒体时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市场经济,显得更自由,更开放。其二,营销方式的变化。从市场经济诞生以来,营销就在马不停蹄地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展着,在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方式,相对当前自媒体时代,显得相对单调,其手段主要依赖于中心媒体的平台,大家接受信息的方式相同,对于某件商品信息,社会大众容易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而在自媒体时代,大家接收到的商品信息,远远要比曾经的传统媒体时代丰富,不仅局限于曾经的“货比三家”、“货比十家”、“货比百家”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类情形,市场中的主体,就不得不改变营销策略,舍弃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宣传投入,而转投在自媒体这个全新的平台中,同时也促进了自媒体的扩增与发展。下表通过对营销过程中五个指数的简单分析,有力地展示了自媒体时代,不同营销模式的差异和差距(表1)。其三,信用度的价值变化。无疑,自媒体时代的市场,是一个信息空前膨胀的海洋,但是正是这膨胀的信息量,使得这些信息的信用度良莠不齐,遭到不实或无效信息误导的市场客体损失的案例日益增加,恶性经济行为的比例也远远超越了过去。故而,在自媒体时代,信用度成了一个日益珍贵的“奢侈品”,收到社会群体越来越高的重视。信用一词,最广泛应用与金融学,信用的狭义含义是针对借贷行为而言的,但是面向信息广阔而丰富的当代,信用在自媒体时代,必须解释为其广义定义,即为所有经济活动中,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表1
操作便捷 传播力度 互动程度 信息读取性 营销效果
新型媒体营销 A A A A A
传统媒体营销 A B C A B
常规模式营销 B C C B C
其中A为效果最佳;B为较佳;C为一般
另一种理性思维的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现,市场的不断进阶与外扩,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也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市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传统经济学中,以“经济人”假设而形成的传统经济理性,在自媒体时代也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改变。曾经感性视域中的行为,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也逐渐成为一种理。这样的行为,是由于自媒体时代产生的“私信力”的日渐发达而造成的。“私信力”最早出现在古董交易市场,一件古玩的价值,往往没有一个合理的公论,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就需要有专门的专家,以其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加以其个人的信用度来鉴别真伪。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私信力”渐渐解脱出了其特定领域,开始成了大众市场的理性导向,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时代,名人效应如此轰动的原因。密尔在其著作《功利主义》中说道:人们常常会由于性格软弱而选择就近的善,尽管他们知道它的价值较低。自媒体时代的“私信力”,从形而上学的视角中看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可以为市场客体带来相对真实与稳定的信息。但是,未能形成责任承担的“私信力”只能视其为一种暂时的安定。当然,追逐“私信力”的经济理性,只是自媒体时代所产生的新理性的一部分。
相信随着自媒体的继续进化,经济世界中将出现更多与时代特征相符的理性思维。以下是随着自媒体时代信息质量影响经济理的分类模型图。
图2
在分类模型图中,由信息质量的高低我们可以得到:第一类(I)传统睿智型可以解释为精英理想型的经济理性模式。第二类(II)自媒体时代睿智型可以解释为符合时代特征的大众经济理性模式。第三类(III)传统平庸型可以解释为传统媒体时代中的大众经济理性模式。第四类(IV)自媒体时代平庸型可以解释为时代演进中的经济理性模式的不完全性。
不受信息质量影响的经济行为,并显示其高级的理性,虽然在任何时代都有存在,但是其只能显示为经济世界的沧海一粟;被信息质量影响而显示理性的经济行为,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与信息平台发展对经济理性影响最强的一个层面。综合以上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市场行为与经济秩序,虽然不断被增长的社会生产力与世界市场的交流与融汇所左右,但是信息世界依然是经济秩序的一支不可小觑的推动力量。在市场主体的微妙改变与市场客体的思维转换之后,中国公共经济职能的体现,就成了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极其令人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公共经济在自媒体时代的改变
公共经济学又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其中所谓的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则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政府的行为。虽然政府与企业、家庭一起共同参与国民经济,但其行为方式和目的却是不同的。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在长久的经济学研究中,造就了许多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成果,其中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种,西方经济学中政府职能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政府经济职能这两部分。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大致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理论,其认为政府在自由市场中,只要提供对社会安全的保障、对交易公平的保证和对公共设施的提供即可,但在日后长久的实践与经济危机的磨难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阐述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中的代表理论则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导思想的凯恩斯主义。仅由西方政府经济学的简要沿革我们便不难发现,政府经济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顺应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现实发生改变,其灵活程度不亚于任何学说。此外,关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被认为起源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全部生产资料将由国家机器负责代言与管理,政府成了国家经济职能的主体,身兼生产者、指挥者、调节者及组织者等多项职责。该理论一度被许多国家采纳并奉为典范,但是由于过度的职能包揽,使得这种理论并未符合时代的需求,导致了经济停滞不前等不良后果。
我国的公共经济演变,也体现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如前文所述,政府在这一时期的经济职能繁多而冗杂,但也体现了当时集中型经济体制的需求。第二阶段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即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该时期的公共经济体现着一种承前启后的状态,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市场的限制,但是又掌握着对市场的控制与监督。最后第三阶段则是新时期,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该时期我国市场不断开放,与外界合理沟通,理性的市场思维日益增强,在该时期我国政府经济的主要职能则是提供一个更为良性的经济环境,更为公平的市场氛围并辅以完善的宏观调控。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理解,公共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其对社会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因素就在于其是否能够迎合时代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有言: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地配合时代的需要。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公共经济看作宏观世界中的一个个体,在信息泛滥的自媒体时代,公共经济将有怎样的变化,才能使这个信息时代运行地更平稳,更顺畅,值得我们的思考。首先,我们从自媒体时代的时代特点来看,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真实性的鉴别难度,成了影响公共经济的主要问题。其次,我们再从公共经济的属性入手,公共经济具备公共性、实行性与动态性三大特点。公共性意味着公共经济学,是面向整个社会,将社会个体的行为凝聚起来,进行宏观行为的科学;实行性体现着落实与执行,其将公共经济烙上了一个强制性的附加标签,使其能够体现政府意志。最后,动态性,则是与时代密切关联,也是最能展现其与自媒体时代相关联的属性。那么,身兼公共性、实行性与动态性的公共经济学,面对自媒体时代,应当做出以下进阶: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48-02
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主体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受众或者是特定的三个人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媒体总称。在自媒体时代,受众摆脱了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改变了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的格局,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就在分析自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的发展应对之路进行分析。
1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分析
通常情况下,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多为点对面的形式,而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播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由大众媒体转变为个人。自媒体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以自媒体最佳的传播途径为例,即个人的门户网站,其具有门户网站的全部特征,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并且可以实现内容信息、社区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普通大众不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操作就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中心,拥有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权利,改变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其次,自媒体时代,信息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快速的传播性。一般来讲,传统的媒体如电视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是单向传播,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这种缺乏反馈机制的传播途径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自媒体时代,受众利用电脑或手机平台,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能够实现高度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交互性是传统媒体不能够匹敌的。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自媒体能够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受众,具有快速的传播性和传递的广泛性特征。
最后,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劣势,这是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的。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传递时间短、传递空间广的特征,加之传播主体的改变,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信息量剧增,但是信息的良莠不齐则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尽管一些信息的时效性强、视角多元化,但是可信度低是影响其良性发展的消极因素,这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特点,也是电视媒体在发展中需要借鉴的。
2 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分析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了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在这一大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要想抢占受众市场,就需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之路,下面本文就简单分析在自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有效应对策略。
首先,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实现创新。受众的需求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以受众为中心,转变传统的媒介中心论发展道路,增强媒介的发展粘性。所谓粘性,就是网络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大小和内部受众之间的亲密度,自媒体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而传统的电视媒体则逊色很多,所以说,电视媒体需要不断的向自媒体学习,增强自身的粘性,这样才能够适应媒体生态环境。同时,为了寻求发展之路,还需要力求创新,既要求媒体人具有创新的理念,不但从外界吸取新知识、新经验,改变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思路,并且充分的将技术和电视媒体的运作结合起来;还需要不断创新电视媒体的经营体制,要围绕市场战略目标进行,具有敏锐的时代嗅觉,并具有全媒体的眼光和战略,实现信息的采集、制作、和销售一体化经营,这样才能够推动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但这些都必须要以受众为中心,这是电视媒体发展的不变原则。
其次,提升电视媒体的交互性,并电视媒体和自媒体的融合发展。交互性是自媒体较之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为此,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实现交互性原则,变受众被动的局面为主动参与的局面,这样能够更多的吸引受众。如当前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互动、或者是电话短信互动的方式增强与受众的交流和沟通,这样能够实现电视节目的广泛参与性,这是今后电视媒体借鉴自媒体的发展策略。除此之外,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和自媒体实现很好的融合。通过以往的发展情况来看,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自媒体的生存依赖于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宣传,而电视媒体的发展也依靠自媒体的延伸和扩展,所以说,电视媒体的发展离不开自媒体,要想实现突破,必须要寻求融合之路,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最后,电视媒体的发展改变自媒体的劣质,提升信息的可信度和深度。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能够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快速追求度,但是要想提升深度还有着一定的不足,加上信息可信度低的影响,自媒体这些劣质制约了其发展,而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说,在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想实现突破式的发展,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节目的深度,保证信息的可信度,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实现自身的复兴之路。例如电视媒体可以就某一信息进行深度报道,并对重大的热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和深度的挖掘,或者以评论的形式增强节目的特色,以克服和自媒体相比时效性不足的劣势,这些都是电视媒体的发展之道。
3结论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自媒体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一定要分析形势,因势利导,不断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方能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本文就以此为中间,以电视媒体为例,对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电视媒体的发展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刘光宇.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电视采编应对.记者摇篮,2013(3).
[2]李海涛.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活力,2009(15).
自媒体时代是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时代逐渐演变过来的,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的一些特点,但更多的是现代元素在里面。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导致关注传统媒体的人越来越少。
(一)传统电视新闻无法第一时间传播信息
新闻最重要的是内容新,也就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捕获到信息,并将它及时地传播出去,可以让人们及时地看到事情的真实情况。然而,传统的新闻电视需要先进行制作,再传播出去,制作过程有时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这样的新闻已经不是称之为新闻了,只能叫做消息。
(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步骤太固化
每天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电视新闻需要经信息整理好,到固定时间在固定的媒体平台,再将信息传播出去,在时间上太过于固化,传播步骤过于固化,不够灵活多变。
(三)传统电视新闻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
当人们被赋予某种责任的时候才会对一件事情更为关心,然而传统的电视新闻只是单向地通过屏幕向人们传达着某些信息,没有给人们评论提供交流的机会,缺乏与人们群众的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也不能让社会舆论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信息反馈作用的充分发挥,降低了人们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二、自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概括。
(一)自媒体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在别处”
在自媒体时代,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传播工具,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可以借助传统电视媒体传播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借助手机等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目前,手机是自媒体时代主要的传播交流媒介,人是使用手机的主要操作人,借助手机,人的精神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切换,也就出现了类似“生活在别处”的状态。
(二)自媒体时代实现了平民的狂欢
自媒体传播内容在选择上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网络恶搞,对电视节目的网络恶搞是对新闻的戏谑式传播,而网络恶搞本身是网民借助互联网炮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网络恶作剧,这些恶搞本身存在戏虐和狂欢的性质,是对主流文化的颠覆,网络恶搞的主体也趋向于平民化,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手机等自媒体手段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内容进行恶搞,当然,网络恶搞大多没有针对社会现实,大都是个人的无意之举,但是,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网络恶搞行为却经常成为风行一时的网络舆论。
(三)自媒体时代实现了思想的私享
与新媒体时代的博客等向所有受众开放的模式不同,自媒体时代的微信朋友圈在传播方式上更加关注受众的选择,传播者可以通过分组、屏蔽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想的有选择的私享。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微信用户,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另一个微信用户加入微信朋友圈,有选择地分享自己的思想。
三、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积极创新编辑理念
自媒体用户在信息的过程中,不会经过类似电视新闻严格的编辑把关过程,传播者自己拥有直接的权,这也使他们的信息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把关,很多虚假、不规范的信息也呈现在网络上。为此,自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创新自己的编辑理念,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不会导致网络编辑的消亡,反而会使其变得更为重要,“麦田”仍需“守望者”,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与规范作用。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重点转移变得尤为重要。
(二)充分重视舆论的引导
随着自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尤其是信息的传播内容以及新闻评论内容方面,很多重要的新闻信息可能会被自媒体用户曲解,而那些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可能会偏信一些错误的评论信息,最终形成错误的网络舆论,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另外,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者不经过编辑这一环节就直接传播信息,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假难辨,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性。为此,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尤其应该发挥自身的价值,重视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并着重发现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为了炒作而炒作。对重要的新闻事件还应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价值,通过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编辑的角色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应该从信息的“修补者”变为信息的“深加工者”,去发掘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涵义,通过这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策划,创造出不同于一般网络消息的深度报道,从而引导舆论的走向。
(三)积极采用应用先进技术
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创新新闻信息渠道,积极采用应用先进技术,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之后,信息者和编辑就完成了“说”的环节,其对于受众的反应不大关注,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仅仅借助传统的电视传播手段传播新闻信息,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为了改变被动的编辑地位,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借助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设置属于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平台。比如,通过设置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让受众可以在手机上随时关注电视新闻的更新和情况,以权威及时的新闻信息推送吸引更多的受众,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然而,面对众多的新闻公众号,电视新闻如何在众多新闻公众号中吸引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新闻编辑依照受众的信息需要,创新新闻模式,借助电视媒体权威性和真实性较好的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以适应自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要。
(四)增加电视新闻编辑与传播的互动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数据表明,中国网民的增长数量不断攀升,规模不断扩大,普及率也不断提高。在这一趋势下,提高网民素质,增强其自觉自律意识变得极为重要。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每天的生活工作虽然离不开网络和媒体,但对自媒体并不了解,仍然处于认知朦胧阶段,对于自身的价值和所处的地位也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自媒体概念的界定及其时代特征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对于报纸书刊等传统媒体来说,自媒体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更充分的发展空间。那么,自媒体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和从未有过的成就呢?这与自媒体本身的时代特征是分不开的。首先,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自媒体时代,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是否具有专业素养,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就决定了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具体性和多样性,加之人们各种形式的传播,使自媒体具有更丰富的信息量和更大的威慑力。其次,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具有平民化的特点。曾经的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以专业编辑或者新闻工作者为主,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的视角和立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预设性。而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可以是每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平凡的百姓,无论是学生,商人,农民等都有发生的机会和平台,他们的言论往往是无功利,无偏见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具有普泛化的特点。自媒体快速发展以来实现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转移,即授予了草根阶层张扬个性,体现个体价值与力量,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渠道,充分表达了民意。随着普泛化程度越来越高,普通民众表达“自我声音”的趋势也会愈演愈烈。总而言之,由于自媒体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的特点,自媒体才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平台。
调查数据表明,自媒体的使用人群大多是20岁到29岁的年轻群体,其次是10岁到19岁。由此可见,自媒体的使用群体大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主体正一个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经历着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特殊时期,因而思想较为活跃的同时也更加迷茫。加之面对信息繁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同时面临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对此,我们将结合系统全面的调查问卷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二、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何为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w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征。”[1]在自媒体与自媒体主体的关系上,大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利用自媒体平台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表现和发展的自觉意识便成为主体性。“所谓自媒体主体意识,即自媒体参与者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以及行为后果的理性自觉。”[2]大学生在这种自觉自律的思想高度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评判标准,充当好自媒体时代的主体角色。那么,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的现状究竟如何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为更好的研究调查,特意向大学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重点针对辽宁省大连市中多所高校大学生,并以大连大学为重点调研对象,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共发放1000份,有效问卷837份,涵盖文史类,理工类,管理类,医学类,艺体类等众多学科专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整体分析,我们总结了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自媒体认识模糊。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问及“您眼中的自媒体是什么”时,有455个学生回答网络社区,占调查总人数的54.4%;认为是个人信息的途径的有308人,占调查人数的36.8%;还有8.8%的学生认为是科技产品。由此可见,大学生们虽然处于自媒体发展的高速时期,每天身处其中并且通过自媒体获取和传播信息,但对自媒体是什么缺乏一个清醒准确的认识。对自媒体的使用率高,但能真正了解其实质的人却不多。
二是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淡薄。当问及“网络自媒体使您对于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产生了怎样的认识”时,有353人表示没有想过,占调研人数的46.4%;还有30.4%的人表示自己有一定的话语权;还有23.2%的人表示自己势单力薄,无法与大型媒体相抗衡。当问及“您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更倾向于原创还是转发”时,有558人表示原创,占总人数的66.67%。当问及“您觉得您在自媒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时,有47.2%的人认为即是主体又是受众;25.6%的人认为只是受众;还有23.2%的人认为自己只是个打酱油的。从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未认识到自身对于自媒体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大学生们在自媒体平台发生时,大多数人受到一定限制,可见其仍然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没有做到话语权的主人,社会的发声者和真正的参与者。除此之外,很多人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体自觉意识淡薄。
三是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当问及“在网络上面对与您不同的观点,您会选择”时,只有47.22%的人选择理性讨论,还有39.44%的人表示会置之不理。当问及“在上网时对于未经证实的内容,您会选择”时,居然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置之不理,比例达到了57.78%;只有13.33%的人表示会主动求证。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在面对繁杂的信息时,能够主动求证其真伪的大学生较少。有很多甚至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清晰地价值评价标准,通常以置之不理来解决自媒体的信息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当问及“您的偶像在网络上被攻击您会怎么做”时,有54.4%的人表示会理性分析对错,不盲目跟风;有28.8%的人觉得很无聊,不去关注谁对谁错;还有13.6%的人表示仍然会默默支持偶像;还有3.2%的人表示要用行动支持偶像,跟攻击方争吵。可见当面对喜爱的偶像时,有少数大学生忽视了道德的底线为了捍卫偶像名誉,缺乏责任意识,主体意识,道德修养与原则。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尤其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价值评价和是非判断的引导格外重要,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三、加强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的途径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自媒体准确的认识及其对自身的影响作用,强化对自媒体时代下主体地位的把握,树立一个正确理性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从而达到加强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的目的,在我们的探讨和分析之后,总结了以下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由于大学生对自媒体的含义,时代特征,价值意义甚至运行操作缺乏一个完整化,系统化的了解,加之学生家长在对学生的教导中疏于这方面的重视,最主要的是学校方面很少对学生进行自觉自律意识的培养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如今大学生对自媒体认识模糊,主体自觉意识淡薄。因此,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以及社会方面都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的教导和培养。一方面在自媒体的相关知识内容方面要加强教育力度,向大学生们传授关于自媒体的内涵、时代特征、发展前景、价值意义,利弊影响等方面的,同时要结合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使同学们树立一个理性自觉的主体意识。
2、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价值评价标准
在纷繁复杂的色会中,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很容易被扭曲和改变,形成一种多样化的价值评价标准。虽说如今的社会环境多元交融,大学生的价值评价难免会受到影响,会因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会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多元化不代表混乱化,在多元的同r应该保持基本的原则和统一,否则社会也会因此陷入混乱复杂的秩序。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必须行动起来,紧抓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学校在为学生树立一个准确的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学校必须发挥其主要作用,通过这种形式将价值观引导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但应该注重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应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思想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更为广泛。
加强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的主体自觉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因此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大学生本身还是学校或者社会都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价值判断的能力,树立其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减少对他人的伤害,无论是内在价值还是外在行动力都体现着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引领意识,以理性自律取代外在强制,从小的方面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自身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作为主体的价值特性,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保持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从大的方面讲,有利于重构并转移话语权,为广大网友营造和提供一个具有自由话语权的网络环境及平台,使大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加自律自觉,对净化中国的网络文化,使我国在自媒体时代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注 释】
[1] 谢玉进,郑永廷.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的主体性困境.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
新闻客户端同质化现象评析
移动社交APP同质化解读
社交媒体的粉丝经济探析
媒体融合发展与党报版式创新
在全媒体建设中占领人才制高点
浅析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利弊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解读
网络时代把握舆论导向的理念与策略
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新常态
黄志杰:死掉的媒体都是伪媒体
新媒体的同质化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内蒙古日报社各子媒融合发展揽要
如何破解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同质化
全媒体合作:中蒙传播平台发展的新路径
《北方新报》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
报媒微信公众号的同质化现象分析
论新闻舆论观的治国运用
电台广告经营如何借力收听率数据
全媒体背景下对农广播发展思路
道琼斯公司“波纹”式新闻生产模式探析
彭兰: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是“万物皆媒”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挖掘和思考”
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认同
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分歧与合作路径
自媒体时代社群营销模式及其发展图景
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需求变化特征和对应策略
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与对策
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
“Sage-BFT”模型在自媒体新闻渠道中的运用
中国报业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发展路径探析
社交媒体生态环境下的舆论偏失与导向构建
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规律性特征思考
民族地区电视台应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开创新媒体研究的新时代——谢新洲教授访谈录
“两微”成谣言高发区——匡文波教授访谈录
责任操守良心——由百度违法违规受罚事件想到的
网络舆论引导在促进民族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加强新闻观教育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基于新媒体时代下民族新闻媒介和受众生态的变迁分析
地方广播媒体融合进程探析——以通辽广播电视台为例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报道架构体系——以内蒙古电视台为例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强化4个要点——赵子忠教授访谈录
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尚有提升空间——钟瑛教授访谈录
[2]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卟国际新闻界,1997(3):18-25
[3]张健挺.“议程设置”中的反设置[C].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2006(8):1116—1123
[4]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rp://.cn/dtygg/dtggt201207/t20120719—32230.html
[5](美)谢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自媒体研究报告[J].转引自刘景东.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41
[6]何梓华,徐心华,尹韵公,雷跃捷等.新闻学概论[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63—165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3)06-0001-0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使营销和品牌传播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利普(科特勒总结对过去营销60年历史回顾与研究的成果,出版了《营销革命30》一书,提出了营销环境已经经过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10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20时代,迈向了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营销30时代。营销环境即品牌传播的环境,新的营销环境下品牌传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将基于营销30时代网络环境的变化,从消费者行为和品牌传播的过程对品牌传播的新特征进行探讨。
一、营销30与品牌传播之理性思考
菲利普(科特勒将世界营销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在由工业革命推动的工业化时代,营销活动以产品为中心,营销的目标是销售产品,此谓之营销10时代。在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信息时代,营销活动以消费者为中心,营销的目标是满足并维护消费者,此谓之营销20时代。随着能够帮助个体和群体保持互联互动的新浪潮科技的兴起,营销正迈入以人文精神为中心,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目标的营销30时代。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30时代是一个营销行为深受消费者行为和态度变化影响的时代,它由合作营销、文化营销和精神营销三部分组成。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给用户参与营销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途径,是合作营销的技术支持。全球范围内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摩擦与矛盾呼唤文化营销。注重精神需求的创意阶层的崛起迫使企业注重人文精神的营销。
唐・E・舒尔茨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提出,“整个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与消费者沟通,让消费者了解这些产品的价值以及它是为什么样的人而设计”。同时,属于营销流程中的广告、公关、促销等营销手段都是不同形式的沟通传播。“甚至当产品售出之后,售后服务也是一种传播”。基于沟通在营销与传播中的重要性,唐(E(舒尔茨认为“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二者密不可分”。[1]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使得品牌主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全面。高效的沟通愈加使得营销与传播的概念趋向融合。余明阳教授将品牌传播定义为:“品牌所有者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持续地与目标受众交流,最优化的增加品牌资产的过程”。[2]营销即传播,新的营销环境下品牌传播也有了新的定义。笔者认为,营销30时代的品牌传播就是生产型消费者将自创的内容通过泛自媒体与独立的精神个体进行沟通,以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二、营销30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演进与变化
在以销售产品为目的的营销10时代,品牌传播的目标是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以维护顾客关系为目的的营销20时代,品牌传播的目标是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和分享行为。在营销30时代,品牌传播的目标是在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和分享行为的同时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价值认同,使消费者与品牌,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一种价值关系。与之相对应,在不同的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式也随之变化。
1898年,美国学者E・S・刘易斯提出了AIDA营销传播模式。该模式经过后来学者的补充发展为AIDMA模式,即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记忆(Memory)和行动(Action)。该模式表明广告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然后引导他们产生兴趣,并激发消费者产生欲望,最终才能促成相应的消费行动。这也是营销10时代品牌传播效果产生的基本模式,品牌传播的最终效果是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本电通公司在2004年提出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正在从传统的AIDMA转变为具有网络特质的AISAS模式,即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搜索(Search)、行动(Action)和分享(Share)。该模式中两个“s”(搜索和分享)反映出新的营销环境下品牌传播活动对消费者行为变化产生的效果。在营销20时代,网络使消费者在对企业品牌传播的内容产生兴趣后的搜索和分享行为的发生变得便捷,企业品牌传播的最终效果不仅仅是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更会产生推动企业品牌二次传播的分享行为。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笔者认为:在营销30时代,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传播的反应模式已经演变为AIVSA模式,即注意(Attention)、兴趣与互动(Interest &Interaction)、价值认同(Value)、分享(Share)、行动(Action)。当消费者注意到品牌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品牌进行互动。互动的结果既可能是对品牌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也可能是对既有品牌传播内容的分享或消费者原创内容的生成与分享。行动一方面指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另一方面也指消费者参与到品牌传播运动中去,进行下一轮的品牌信息的创作与分享。与营销10时代的AIDMA模式和营销20时代的AISAS模式相比较,AIVSA模式强调了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品牌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整合能力。AIVSA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动态往复的过程,该模式得以持续下去的核心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认同。
三、营销30时代品牌传播的新特征解析
(一)传播主体:Prosumer(生产型消费者)
在营销10时代,受传播技术和媒介的限制,企业品牌传播的方式相对单一,广告传播和销售传播是品牌传播的主要方式,广告公司和品牌主是企业品牌传播的主体。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企业品牌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公关传播、事件传播、体验传播等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在强调整合传播的营销20时代,能够整合各种传播资源实现一致性传播的专业化的营销传播机构取代了传统的广告公司,与品牌主一道成为品牌传播的主体。但在社会化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人拥有自己的自媒体,任何营销传播机构或品牌主都不可能控制这些自媒体的传播活动。因此,在营销30时代,品牌传播的主体是掌控自媒体的生产型消费者。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2006年出版的《财富的革命》中首次提出了prosumer(产销合一者)的概念。所谓的产销合一者即是为了自己使用或者自我满足而不是为了销售或者交换而创造产品、服务或者经验的人。随后,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中也指出:“在参与化的时代中,人们在消费新闻、观点和娱乐的同时也主动创造他们。新浪潮科技使得人们从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了产销者(生产型消费者)”[3]。可口可乐公司 CMO Joe Tripodi也曾明确提出了“从消费者被动形成对品牌的印象到消费者主动表达对品牌的感受”的新营销理念,强调与消费者合作共同创造品牌传播信息。甚至可口可乐的Facebook粉丝主页都是由消费者发起的。在营销30时代,借助社会化媒体,消费者能够创造出比品牌主页更多的关于品牌的信息,品牌传播的主体不是传统媒体而是自媒体,品牌真正的拥有者不是品牌主体而是消费者。
(二)传播内容:CGC
CGC(Consumer Generated Content),即消费者生成内容。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这一数字网络概念在营销传播领域的借用和演变。消费者生成内容强调的是消费者原创的与品牌或消费者有关的内容,为品牌网络传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传播的内容通常由传播主体制作传播。在传统营销时代,品牌传播的主体是以广告主和品牌主为代表的品牌传播机构,品牌传播的内容由这些品牌传播机构创作或外包创作。不管传播内容的创作者是谁,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品牌主的意志服务。在营销10时代,品牌传播内容多以介绍产品功能特征为主,在营销20时代则在传播产品功能的同时,突出企业和产品的定位,维护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而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在营销30时代,品牌传播的内容已不再由传播机构主导生产,更多的是以消费者自创的娱乐性、公益性内容为主。
据用户创作内容(UGC)型业务研究专题报告(胡海波,2008)显示:UGC具有个性化、强调创意、弱利益驱动、内容的随机性四大特点[4]。消费者与品牌的价值关系由弱到强依次分为价值认知、价值认可、价值认同、价值共鸣四个阶段。要使个性化,随机性且不太受利益驱动的UGC为品牌传播服务,品牌主首先要使消费者对品牌价值产生认同和共鸣。这也与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30时代需要用价值驱动营销是相契合的。据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副总裁白长波估算,全球范围内有关可口可乐的在线内容中,10%―20%来自可口可乐公司,其它80%都来自网友。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品牌信息的创作和传播热情,从本质上说是源自对可口可乐品牌价值观的认同和共鸣。
(三)传播媒介:泛自媒体
在营销10时代,企业品牌传播的媒介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等传统大众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企业品牌传播中。在营销20时代,企业品牌传播的媒介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网络媒体、触摸媒体等数字媒体。而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品牌传播的媒介极度丰富。在营销30时代,品牌传播的媒介不仅包括了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还包括社会化媒体,手机APP等极具包容性的泛自媒体。
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最先提出自媒体概念。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被媒体及营销业界称为“中国品牌营销第一人”的梁先生对自媒体的概念进行了延伸,提出了广义上的自媒体的概念――泛自媒体(Pan Self Media),即个人或组织在自己掌握的渠道上自己的信息。泛自媒体的定义涵盖了原来的自媒体概念,在整个范围上获得了极大的扩展。在社会化媒体中植入品牌信息,社会化媒体就是自媒体;将品牌信息生成二维码,二维码就是自媒体;在购物袋上印上品牌LOGO,购物袋就是自媒体。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在营销30时代,一切能够传递品牌信息的媒介都能成为企业品牌信息的接触点,都是企业品牌传播的媒介。信息即媒介,信息即内容。
(四)传播对象:独立的精神个体
在营销10时代,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市场商品供给不足,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这样的一个卖方市场中,品牌传播的对象是有相似的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面向大众化的受众的品牌传播是大范围标准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扩大销量,品牌营销开始注重差异化,营销的对象是具有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品牌传播开始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开展品牌传播,品牌传播的对象出现分化。在营销20时代,品牌传播的对象是有不同需求的分众。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所面对的市场正日益转变为低信任度市场。菲利普・科特勒也指出,营销30时代消费者之间水平化的信任关系正逐步取代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垂直化的信任关系,消费者对彼此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企业的信任。因此,营销30时代的营销是消费者以价值为中心向其他消费者展开的营销,营销的对象是独立的消费者。与此同时,品牌传播也以品牌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展开,品牌传播的目标已经突破经济价值和顾客价值上升到社会价值,品牌传播的对象是相互独立的精神个体。这些精神个体虽相互独立,但又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品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和追随者。
(五)传播效果:分享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在营销10时代,品牌传播是面向大众的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传播效果是一次性且不易测量的。广告界都赞同,广告费用的80%―90%是浪费的,但却不知道被浪费在哪里了。营销20时代的品牌传播虽开始面对分众进行一对一的双向互动,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品牌传播的效果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有了社会化媒体和生产型消费者的参与,营销30时代品牌传播的效果具有了分享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许多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社会化媒体做了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中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型的媒体。以博客、SNS、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不仅是消费者分享个人信息和群体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是他们比较和讨论品牌信息的重要场所。社会化媒体的分享性使信息的方式由B2C转变为B2C2C。品牌信息一旦引起了社会化媒体用户的兴趣,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为品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大数据技术对品牌传播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对庞杂的数据信息的掌握,而在于将这些原始数据经过专业化的处理后生成能够指导品牌传播的数据库。将物联网技术、LBS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为品牌传播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追踪全过程提供支持,就能极大地提升品牌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在针对性和精准性的基础之上,品牌传播的实效性也得到了保证。
四、结语
在营销30时代,随着消费者个人意识的觉醒和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泛自媒体的日益多元化,诞生了生产型消费者这一新的消费者群体。生产型消费者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愿望,他们在对品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品牌信息的创作与传播。这种品牌认同主要表现在对品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泛自媒体和物联网、LBS、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使品牌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也使品牌传播的效果更加具有分享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企业在了解了新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变化和品牌传播的新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品牌传播活动,才能使企业品牌传播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唐・E・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网络社会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公共领域和大众空间。手机作为网络终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使网络社会的舆论氛围、传播路径以及公众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发生重要变化。
1.自媒体特征与自主开放的话语权。在微时代的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信息不再由自上而下单一传播,而是在多元互动基础上交汇扩散。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特征使人们享有的话语权和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也使民众对政府活动和公共事务更加关注,话语数量和影响力往往爆发式增长。
2.信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碎片化。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手机应用程序,在微时代以迅猛之势占据了网络社会的话语主阵地,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掌控下的微时代,信息传播被赋予了娱乐化的属性,快餐式的网络娱乐消费成为常态,广场式的全民狂欢在网络空间此起彼伏。与之对应,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出现垃圾信息泛滥、热点信息频生的现象。
3.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和隐蔽性的信息源。从传统治理环境下的人与人对话,到微时代的人机对话,政府、网民的互动进入了公开与隐蔽交织的网络环境。这种博弈突破了现实条件下的身份、地域、层级限制,使信息来源呈现高度的隐蔽性,容易导致对网上言论的监督无门,使网络成为滋生虚假信息的温床。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因其高度隐蔽,一度成为犯罪分子便捷的作案工具。
4.与现实社会的高度融合性和互动性。网络社会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存在和发展的,由网民以虚拟身份进行社会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但却是立足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微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兴起,使网民的线上活动与线下生活高度融合,网民可以更轻易地通过社交网络即时信息,召集具有相同意向的网民在线下群聚,演化为实际行动,甚至导致发生。
二、政府治理能力在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政府和公众话语权的整体格局,政府在网络社会舆论中的参与更趋复杂、充满变量,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1.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加大。网络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是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管控。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异常迅速,真伪辨析难度更大、引导管控风险更高。从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处置过程看,政府部门对自媒体的应对与管控难度很大,往往是被动应对,甚至管控失效、负面效应激化。
2.网络非理数量激增。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使网民的主体趋向低龄化、低学历化和低收入化。活跃于虚拟社会的“主人翁”,普遍存在公共理性不足的短板,容易将简单问题极端化、个人问题社会化、民生问题政治化。以网络谣言、信息欺骗和网络暴力为代表的网络非理日益增多,成为政府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座大山”。
3.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不足。近年来,因政府不当决策或公职人员不当言行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就应对成效来看,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负面影响降低甚至正向化,但大都呈“自成自灭”的波浪式发展状态,政府的应对措施实际是失效甚至负面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删字诀”和“拖字法”,治理和应对能力不足,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升政府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的实现路径与转型对策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面对日益复杂、敏感的网络社会形势,必须优化治理、加快转型,加强引导和规范,以实现善治。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网。应尽快出台一整套网络法规体系,保证网络信息在自媒体上的、运行、反馈和转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规范政府在网络社会里的管制行为,约束公民在自媒体上的言行秩序,重视保护互联网包括自媒体上的人格权和知识产权,防范和整治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非理。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优化自媒体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最根本的介质。政府治理要重点打击违法信息,澄清虚假信息,引导低俗信息,传播正面信息。要注重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和管控,有效管理搜索引擎、网络媒体和电信运营商等,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3.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探索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创建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公共服务移动互联平台,推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官方手机应用程序等对接共享,打造全方位、便民化、常态化的网络问政体系,实现政府服务在自媒体平台的整体拓展,发挥集群化和矩阵效应。
4.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政府要及时转变治理思路,基于微时代的网络社会特质,对原有的互联网管理部门和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科学整合职能职权,提高党政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培养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网络治理协调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2月)[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孙静.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观察与思考,2015,(3).
[3]苏伟刚.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治理新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
[4]李景怡.论大数据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下.
新闻所具有的时效性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显得尤为明显。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看,人们主要通过浏览报纸和观看电视来获得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且仅限于日报的形式。当大多数的人们在浏览报纸和观看电视的时候,这些事件可能已经发生过了,或者已经得到了较好地处理,所以在时效性方面并不是较强。相比较而言,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比较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观看新闻事件的发生,并且可以观看大事件的直播,能够观看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在时间上缩短了距离,并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让人们能够随着随地发现新闻事件,并且根据相关的内容做出自己的计划和行动。这样的新闻才具有更高的价值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互动性同样也是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所具有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传统的新闻媒体的观看者不能在网络平台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无法进行互动,不能在政府制定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利于民意的表达。在新媒体时代下,在新闻内容方面都有了极大的互动性,并且在新闻终端设备上的APP都具备了留言板块和评论板块,让新闻者和新闻受众者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制度,能够形成互动关系,不断促进新闻媒体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让民众对新闻中的事实具有稳定的看法,并且促进正确价值观的传播,不断增强新闻内容的客观性,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新闻中来,促进新观点的不断形成,固化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諧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全媒体化
根据当前的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新闻传播的模式已经进入了全媒体化,这也是目前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媒体主要是利用报纸、电视、收音机等为传播基础和平台,主要包括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等方面的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逐渐改变了其传播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动画、音像以及视频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促进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关注,并且能够带动人们观看新闻方面的内容,使新闻内容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扩大了其知晓性。相比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而言,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的平台和介质以完全改变,已经延伸到了手机、电脑等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设备上,经过这些平台,让人们更加容易了解到新闻,同时也改变了其阅读模式,让新闻传播范围更加宽。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让新闻内容在受众者之间形成良好了互动性,让更多的阅读者了解到了国内和国际中所发生的大事件。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
当前,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不断增强,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自媒体已经纳入到了新闻媒体的报道之中来了。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中,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相关的新闻媒体中可以设置自媒体的新闻报道板块,让更多受众群体参与到新闻内容中来,而后在此板块中完善相关的人员配置,例如新闻主编,对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新闻进行报道和编辑,并且在相关的板块中进行公布,对有阅读需求的读者和相关的评论留言的读者进行相关的奖励,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新闻中来,并且要为自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其不断的发展。
(二)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媒体在传播速度方面比较快,并且新闻之间的差异化并不是太大,所以为了带动受众者,一些新闻媒体在新闻内容方面会出现内容不实、夸大并且博人眼球等方式,这些不良的新闻内容,阻碍着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所以说,在目前,面对复杂的新闻环境,我们必须对新媒体进行监控,创新管理模式,让高质量、价值大的新闻在群众之间进行传播,让读者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三)新闻内容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面临着诸多需要辨析的内容。所以在相关的新闻,要满足读者的需求,把握好方向,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理。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自媒体极强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方式,为全民皆信息传播者提供了可能性,这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得不应势而为,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关系,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自媒体概念及特征
1.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它是以微博、博客、博客、论坛、微信、QQ等新媒体形式为载体信息的个人媒体的总称。
2.自媒体的特点。首先,信息传播不受时空和职业身份限制。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只需借助一个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事发现场的实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发信息、晒实况,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其次,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自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群体参与感,能够在媒体平台上自由地参与讨论、分享,从而提升了受众地位。第三,信息传播零门槛、草根化。网络传播以“零门槛”的方式吸引了众多的用户,能够轻松让用户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制造者,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由专职身份的人来做这些事。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及其现状
电视民生新闻播报的是百姓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或是与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热点政策,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了“民生民意民情”。其新闻采访制作是以调查、跟踪等多种方式为主,内容多是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件并以百姓的立场来播报各种新闻信息,是一种价值丰富的电视新闻。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记者不再是主宰整个新闻事件的身份,而是更多地作为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去了解人民各个层面的需求。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电视民生新闻只是反映了新闻事件,但却没有像自媒体那样能够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评论,这就成为了其重要的短板。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冗杂、重复、琐碎化,而且过于娱乐性,对情节过于渲染、煽情,比较重视视觉冲击而缺乏人文性和责任心。
三、自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冲击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无疑给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媒体挑战着传统媒体的新闻话语权。2009年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最先火灾现场的不是主流媒体,而是一位恰巧路过的市民拍下并到网上的,成为了先于传统主流媒体消息的第一位。这条信息在半天的时间里就被访问了37万次,跟帖发表评论有1700多条。而主流媒体是在事件发生后一天才了这一消息。
第二,自媒体对敏感新闻具有很强的挖掘能力。“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这个事件最先是由社科院学者发帖在网络传播开来的,在受到关注后,一场“微博打拐”的互联网行动荡漾开来,在民众舆论呼声和关注极高的情况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才陆续报道了此事。
第三,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其姿态平民化,更能吸引广泛民众的参与。自媒体开创的公民新闻,全民皆记者,对民生新闻的切入视角更独特,用词简单质朴接地气,更能引起广泛的认同感,并吸引着众多的人参与评论、转发,从而使该新闻得到更广泛、更快速的传播。
四、自媒体的缺陷性又为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突破契机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缺陷和不足,而自媒体的这些缺陷和不足反而会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突破口。
第一,自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是无序的、良莠参半的,而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却有着较好的公信力。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虽快,但是呈碎片化传播形式,其真假性、客观与否都取决于用户的自律,者有可能造谣,转发者也仅是跟风,不会去考究其是否真实,因此一些造谣信息也随之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误导大众、失信于众的行为也就自然损害到自媒体的公信力。自媒体的这种缺失,就需要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为网传事件正名,还原事实、引导舆论,重新占领舆论制高点。
第二,自媒体仅限于对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并不会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读,这是远远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了解的需求的,这也是自媒体的致命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这方面却有着其优势。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会通过实地暗访走访、咨询专家或专业机构的专业意见、主持人的剖析解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矶韵喙厥录事实进行还原,这种专业的新闻素养和深刻纪实的报道风格成为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在以内容为王的媒体竞争中,专业、优质的新闻报道无疑成为了其制胜法宝。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制作是由专业设备、专业采编队伍来完成的,不管是对深度新闻的把握还是对常规新闻的追踪报道都是自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第三,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可以为传统电视媒体新闻传播服务。首先,自媒体可以成为原始新闻来源。纵观不少热点民生新闻事件,我们发现很多最先都是在微博、微信广泛传播的。比如2014年《机场如厕环境调查》这个民生新闻就来源于网友爆料,后经过专业采编、追踪、暗访,对新闻细节进行还原后才制作成完整详实的报道。其次,自媒体为增强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现在,不少民生新闻栏目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就为受众参与对事件的评论提供了平台,而且开设了二维码,方便手机用户参与实时新闻互动。庞大的微信、微博用户群在第一时间接收了解节目动态,因此有效提升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形象。
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已经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媒体传播形式,其以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的优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呈现出了区别于传统媒体与部分新媒体的新特征。因此,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制作团队要辩证地看待自媒体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关系,既要认识到自媒体的相对优势,又要善于抓住自媒体自身的缺陷,并以这些缺陷和不足为契机来寻找突破口,从而重拾失地,更好地发展,以图再现辉煌。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陈锐维.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