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性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9 17:21: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茶文化的性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茶文化的性质

篇(1)

一、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人性善,在中国社会里道德伦理相当的重要,梁漱溟先生就提到中国人是以道德代法律。在这样一种文化体系中,个人是通过他人,通过社会关系来定义和设计的,被当做血缘关系纽带、封建等级、名分差距中的一个符号。而那些不受伦理和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常常被视为不道德的个体。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在现在看来都是家天下,在经济上中国社会有父母在兄弟不分(主要指财产),这些都是伦理本位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都反映出这种伦理本位思想。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作为农耕民族,自给自足、邻里相助的村落共同体成为其社会载体,在这种社会载体之下,伦理本位就集中的表现为家族本位思想。由于这种对家庭关系的倚重,中国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团体生活,在公共观念、组织能力、法律精神等多方面都有所欠缺。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己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中国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个端。”

与传统中国相反,西方文化崇尚人的个性,追求个人对于家庭、集体、国家社会中的优先性,每一个人在西方社会开来都是平等的。在美国的《独立宣言》里明确提出:Allmenarecreatedequal.(人人生而平等)。在社会生活上表现就尤为明显了,即时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要尊重孩子个人的权利,在西方社会中孩子的隐私权也是受到保护的。同时在我们的旅游行为中,西方人是不喜欢团体游不喜欢导游指指点点的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对于个人主义本身这个词在理解上,中西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词典里,个人主义被视为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从词义的理解上给自私的含义没有多大区别。在维基百科中是这样来定义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立场,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个人主义者尊重个人目标和愿望,遵从独立和自给自足思想,同时反对社会、家庭和任何社会组织干预个人兴趣和个人发展”。应该说对于这个词在理解本身就有所差异。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是得到推崇的,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它主要强调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西方的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有着其局限性,但是它塑造了西方人自主、自律、创造、奋斗的精神。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西方生在社会生活中喜欢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与众不同、敢于保持个性。

这种中西方文化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异,反映在旅游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中西游客旅游组织形式的差异。

二、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群体意识比较强烈,中国人在选择旅游组织形式时多选择团队游。不管是出境游还有国内旅游,团队游都是很普遍的形式。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团队游可以互相照顾,如果出现什么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同时在旅游的闲暇之余不会有寂寞的感觉。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也是中国人选择团体游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选择团队游那么在旅游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旅行社都会解决,比如说交通、旅游线路、食宿语言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团体游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有人认为这不是缺乏冒险精神而是随团旅游省心、省力、省麻烦,因为人们认为旅游就是放松和休息。其实这里暗藏畏惧心理,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这种问题一旦出现怎样解决,这就是一种畏惧,不敢冒险不敢面对。虽然说现散客游在中国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团体游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散客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去,而是几个好朋友或是同学自行组团而不通过旅行社的方式。

在西方许多国家,如英、法、德、美团队游不是很普遍的旅游组织形式,不是说西方就没有团体游,只是相对中国来说不那么普遍,而且西方团队游和中国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旅游组织形式和旅游目的地选择一脉相承,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点,既为了尽情享受属于个人的时间和生活方式,单独外出旅游的情况很普遍,对于西方人而言似乎结伴或是与家人同行会损害自己的旅游效益。当然很多西方人出国旅游也会考虑参加旅行社,这样做目的是为了省去订房和定机票的麻烦,所以一般喜欢“基本结构(订机票定房)+自由选择”的模式,当然目前中国的旅行社也有这种模式的组团形式,但这种模式还不普遍,对多数境外游客而言,参团旅游还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选择,西方游客对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颇有怨言,例如我有幸在昆明体验了一次九乡一日游,那次西方朋友参团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单位统一安排。刚出发就爆发了西方游客和导游小姐之间的冲突,西方游客认为导游小姐不应该在旅游车上不停的介绍云南其他地方,因为旅游车是游客和导游的共同空间,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而擅自宣传其他景点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完全没法理解,他们对景区游玩有时间限制,有特定的购物时间更不理解。旅游结束后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他永远也不会在中国参团旅游,更不会推荐朋友参团。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中西游客对旅游组织形式认同感差别极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是源于中西文传统文化的差异。

针对中西游客在旅游组织形式上的差异,我认为必须发展多样性的旅游组织形式,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三、发展多样性的旅游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以团体游为普遍的旅游组织形式,虽然近几年自助游逐渐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发展还不完善。对于大部分中国旅游来说,团体游是可以接受也是比较简单方便的旅游组织形式,这一方面源于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根源,另一方面源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但是在强调个人主义思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方游客来说,团体游是一种很难接受的旅游组织形式。

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展自助游就是中国旅游市场吸引国外游客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自助游虽有发展,但管理不完善,旅途安全保障设施还需提高,同时与自助游相关的租车、自驾、导游等在专业程度上还有待完善。美国自驾游世界知名,著名小说《在路上》就是美国自驾旅游的真实写照,同时美国的汽车旅馆也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当然中国很多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制约着自驾游的发展,但通过当地居民的代驾,可以促进这一旅游形式的发展。

篇(2)

一、前言

Brown & Levinson(1987)指出,有的言语行为,如拒绝,在本质上和交际双方的面子相悖,是最容易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行为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交际者担心冒犯对方而难以实施拒绝。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保证交际的顺畅进行,需要采取一定的面子补救策略。和所有的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相同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带着深深的社会和文化烙印。

二、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

拒绝言语行为一般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策略。

1.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的行为,拒绝者直接地、尽可能清楚明了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意图。这其实是一种不能算作策略的策略,因此被认为是最不礼貌的策略。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频率具有文化差异,据调查,就具体的交际情景而言,英语中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运用频率比较高。

日本是一个注重合作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被视为万事的基础,言语拒绝行为对于被拒绝者而言是有损颜面的行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会用诸如“いけない”、“いかない”、“だめだ”、“いやだ”这样直接的语言来表达拒绝的意思。

2.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极易伤害交际双方的感情,使交际无法正常开展下去,影响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会有策略地对别人提出而自己又无法满足的请求加以拒绝,这种拒绝行为就是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英语中,在使用拒绝的策略时,往往使用借口、原因、解释等,来避免伤害被拒绝者的面子。

例1.The old man:Another brandy.

The waiter:Finished.

例2.A:Can you help me move tomorrow morning?

B:Well,er,I have to take Kate to school.

例1中侍应生可能觉得太晚了不便再给一个老人供酒,就说卖完了,这很明显是个借口;例2中提出说话人无法控制的外因,使求助者知难而退。

此外,英语中还会采用开玩笑、推迟和含糊来表达拒绝。

例3.A: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B:Let me think it over,and I’ ll let you know later.

例4.A:Your age please?

B:Let me think over,sorry,I forget.

例3是推迟和含糊;例4很明显是开玩笑,显示对说话人问题的不满和拒绝。这两个例子都体现出拒绝者对说话人的需要的考虑,来避免直接的冲突和降低对说话人面子的冒犯。

日语的言语拒绝行为不仅要考虑到拒绝目的的达成,还必须降低因该行为给请求人带来不快而造成的对人际关系的伤害,这就使日语的言语拒绝行为在谈话策略中呈现出复杂的一面。它存在两种类型的谈话策略。第一种是通过回避话题或者对对方的要求不作出回答或答非所问,从而回避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不快,即完全回避。第二种是对对方的邀请作出比较正面的回应,但语言含糊暧昧,例如延期的表达方式,通过逃避当场作出具体的计划或约定,暗示拒绝,从而弱化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不快,即不完全回避。

2.1完全回避

这种拒绝策略通常是答非所问,用不相关的事岔开话题或者不置可否,制造出有问必答的对话形式,既维护了发话人的面子,同时也向对方表明不希望进入不愉快或尴尬话题的态度,最终达到拒绝的目的。

例5.A:今度の日曜日、に行かない?(这星期天去图书馆怎么样?)

B:このこひはおいしいですね。(咖啡很好喝啊!)

A:えっ?ああ、おいしいですね。(啊,嗯,很好喝。)

这段话中对于A提出的去图书馆的邀请,B就使用了完全回避型的拒绝策略。

完全回避的拒绝策略虽然并非日语中独有,但因其在日语中被大量使用,故不容忽视。这类言语拒绝行为除了答非所问、岔开话题或者不置可否外,还常用“~たいけど”、“残念ですが”、“せっかくですが”、“あのう”、“いや”、“ああそう”等表达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完全回避型拒绝策略除了这些言语拒绝行为之外,还包括一些非言语的拒绝行为,如沉默、不置可否的笑等。这些非言语的拒绝行为本身也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具有回避话题的特点。

2.2不完全回避

这类策略的特点是将言语表达“模糊化”,即表面上对发话人的要求作出了正面的肯定的回应,实际上却是向对方暗示拒绝。

例6.A:映画をに行きましょうか。(一块儿去看电影吧。)

B:また いつか行きましょう。(有时间再去吧。)

例6中,表面上看是对发话人的要求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但是实际上这些承诺都附加上了不确切的时间、条件限制(いつか)。即接受对方的要求,但至于什么时候实行则以后再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又维护了自己的立场。通过表示暂时作不出决定或者逃避当场作出具体的计划或约定,表现出犹豫或迟疑的心情,向对方暗示拒绝。

可见,西方人在面对邀请、请求时往往采用强调理由的办法来达到拒绝的目的,而日本人则会采取模糊的、回避的策略。

三、日英文化价值观差异

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变革及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导致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然会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必然对该国言语行为的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之,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必然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从日语和英语的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来看,它们的文化价值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日本文化是一种带着浓厚的群体色彩的集体主义文化,日本人自小在“有集体荣誉感”的大环境下成长,注重集体荣誉、社会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行为的自主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主流价值观,个人身份、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尊重,受“个人本位”的影响,英语文化推崇“直言快语”。因此,在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问题上,日本人为了避免得罪对方,语言中要保全对方的领域,尽可能将拒绝行为产生的负担感减轻,将抵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西方人则直接拒绝或者相对自由地采用各种策略,强调各自拒绝的理由。

2.权利差距

日本文化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日本人交往时注重社会地位,讲究上尊下卑,贬己尊人。此外,日本社会恪守严密的等级身份制,各守本分是日本关系的又一大特点。经验、年龄、资历就是权威的标志。因此,日本人在拒绝他人,特别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时,非常注重言语措辞的间接性,尽量做到“委婉”、“婉转”,唯恐“伤了别人的面子”。而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英语文化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因此,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对“lose face”一词不能理解,他们常常会毫不顾忌地直接拒绝别人甚至是长辈的要求。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语言是受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因此要准确理解语言的内在涵义,就必须先理解其文化背景。学习外语要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先导、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核心,更要努力学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际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言语以及恰当得体地用外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篇(3)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38-02

反复发作性盆腔炎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增多等,常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月经不调、盆腔包块等症状,每于受凉及劳累后症状加重,给患者带来困扰。有报道既往有盆腔炎病史者,约25%将再次发生[1]。所以作者从2011年6月份―2013年5月份收集31例反复发作性盆腔炎的住院患者,以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为出发点,在临床辨证辨病的基础上,注重以温化方法应用,临床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盆腔炎诊断标准;病程在半年以上,反复发作两次或以上;年龄30-55岁;于我科住院的盆腔炎患者,共31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2 疗效观察

于常规辨证辨病基础上,注重温化之法的应用,药物有:桂枝、乌药、元胡、小茴香、苍术、花椒、羊藿、巴戟天等,观察其临床疗效的改善,降低其复发率。

3 病案举例

李某,女,32岁,因“下腹痛半月”,诊为“盆腔炎”2012年10月10日入住我科治疗,主要表现:下腹胀痛,坠胀,腰酸,白带中等,色黄,质稀,舌尖红,边有齿印,苔薄腻,脉细。妇检:外阴:已婚式;阴道:畅,中等量淡黄分泌物,质稀;宫颈:轻度糜烂,举痛明显;宫体中位,常大,压痛明显;附件:双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未及明显包块。B超:宫体回声减低不均匀改变。2013年03月04日劳累后盆腔炎发作,再次住入我科治疗,症状如前,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弦。妇检:同前;B超:盆腔少量积液。因其反复发作,予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抗生素联合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2013年07月30日劳累后第三次发作,下腹痛,得热则舒(自行家中备用红外线照射),坠胀,白带色黄,质稀,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黯红,苔黄腻,脉小数。妇检:同前;B超:盆腔积液(子宫直肠窝见液性暗区,前后径1.7cm,透声好)。三次病例分析,多次发作后主证为“腹痛,劳累后发作,得热则缓,腰酸膝软,白带色黄,质稀”,病机以“湿(寒)、虚、瘀”为主,第三次住院减少抗生素使用,采取中医综合治疗,用药上减少清热解毒之品,以温化法为主,治愈出院,至截稿回访未复发。

4 讨论

慢性盆腔炎多于劳累后发作,且腹痛以得热则舒多见,病机以“湿、虚、瘀”为主,湿、瘀皆为阴邪,湿性黏滞,湿邪易留恋不去,缠绵难愈,临床若一味使用清热化湿解毒之品,久易损伤阳气。《古今医统大全》中认为“脾胃湿热,如若久之,则导致虚寒…”,傅青主认为:“湿盛而火衰”,皆体现了湿浊长期盘踞精室,阳气渐耗,寒从内生之病机。所以临床反复发作的盆腔炎患者,寒症并不少见。故该病的病理产物为“湿浊”、“虚寒”和“瘀血”,均属阴邪,需借助阳气和温药的推动、温煦才能得以运[2]。另温热性药物,可以消除病人的沉寒痼冷,补益人体阳气,从而温煦机体,提高机体抗击病邪的力量。故作者结合前辈的经验分析及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热”已不是该病的主要病因,而“湿、寒(虚)、瘀”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故在临床治疗该病例时,在原有的辨证辨病基础上,根据其病程长加入一些温化之品,如桂枝、乌药、小茴香、元胡、苍术、巴戟天、花椒等,取得明显疗效,并观察其复发率。西医认为反复发作性盆腔炎患者,往往体质欠佳,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报道认为温通化湿类中草药可以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影响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及发挥抗炎、改善微循环作用[3]。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往往病程较长,多数有过间断或连续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史,常常表现为下腹痛,喜暖,温后则舒,腰膝酸软,劳累后加重的虚证、寒证等表现。尤其是当常规应用清热除湿解毒、化瘀止痛等治疗方法,效果欠佳时,应转变思路,通过温药鼓舞阳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叫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患者以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胸胁胃脘胀满隐痛,嗳气烧心等症状。本文分析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厚朴温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门诊收治患者13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和中药厚朴温中汤治疗。观察组患者67例,男性43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6.9±4.8)岁;患者病程3~38个月。对照组患者67例,男性42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7.2±5.3)岁;患者病程4~37个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诊断标准;嗳气纳差,脘腹闷胀,肢困便溏,恶心泛呕,舌苔白而腻,脉象濡缓。通过辨证确定为寒湿型。西医诊断标准[1]:上腹部胀痛、嗳气、早饱、恶心、反酸等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者1年内症状总时间超过3个月(可以不持续),且与排便无关。所有患者均进行钡餐与胃镜检查,排除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肿瘤或糜烂等器质性病变,通过超声、X射线与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腺与肠道的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均满足西医与中医诊断标准,排除年龄在18~60岁之外的患者,排除风湿病、糖尿病、精神病与神经性全身疾病的患者,患者均无腹部手术病史。

1.2 治疗方法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进行饮食调节,切忌服用生冷油腻的食品。观察组患者服用厚朴温中汤。方剂:治疗组用厚朴温中汤:厚朴为12g,陈皮12g,干姜3g,草豆蔻6g,茯苓10g,甘草3g,木香6g,生姜6g。如恶心则半夏10g,如患者腹胀加槟榔10g,头重身困加藿香10g,脾气虚加白术l0g。制成颗粒剂,以开水溶化为150ml溶液,1剂/日,早晚两次服用。对照组选用多潘立酮5~10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患者均服药2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随访2个月。。

1.3 疗效评定[2]

以内科疾病的治疗标准与处理要点为基础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分三级: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钡餐检查胃肠的蠕动功能转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钡餐检查胃肠的蠕动功能有好转;无效:症状没有改善,经钡餐检查胃肠的蠕动功能没有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结果见表1。观察组67例患者中,痊愈41例(61.19%)、有效22例(32.84%)、无效4例(5.97%)、总有效率为94.03%,与观察组相比较,总有效率、痊愈率明显提高(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n(%)]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反复或持续性的上腹疼痛或不适,早饱、餐后腹胀、反酸暖气、恶心呕吐等一组消化系统症状,且经过各种检查缺乏器质性疾病的证据[3]。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国内某市某医院一份调查报道,FD占该院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本病属中医“痞满”、“胃痞”及“胃痛”等范畴。中医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外邪,如暑、湿、寒、热等外界不正常的气候;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饮食不洁之物等;情志失调,如烦恼郁怒、忧郁思虑、精神紧张;脏腑虚弱,多见于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本病多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弱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中医认为本病是在脾胃虚弱或脾胃失健的基础上,又有邪犯脾胃痰湿中阻、食伤脾胃、肝气犯胃、肝脾失和等,遂发生一系列症候。在临床见到的症候,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虚实夹杂,几种证型混合出现。其病机为木郁土虚,木郁则疏泄功能失常,不能助其脾胃运化;土虚则本脏功能失调,升降失司,以致出现一系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4]。

厚朴温中汤方中重用苦辛而温之厚朴,行气消胀为君。《本草汇言》日:“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消,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消痰,苦可以下气也。”草豆蔻辛温而燥,能燥湿行气,温中散寒;橘皮、木香行气宽中散寒,共助厚朴行气燥湿,共为臣药。干姜、生姜并用以温中散寒;茯苓健脾渗湿和中,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本方温中药与行气药相配,治寒气郁滞;温热药与治湿药相配,使湿得温而化。本次临床研究中,对症中药治疗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较西药常规治疗显著提高,证明厚朴温中汤对于功能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素云, 周玉来, 周芳. 厚朴温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10)

篇(5)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但是在目前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将英语教学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相脱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降,从而影响了职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职业学校英语的学习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不同,比较复杂,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走入小学阶段,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英语学习,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都不是特别好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更没有兴趣去学习英语。

第二、教师人数较少,教师教学的精力有限。这类院校的英语师资配备不全,教师质量不尽如人意,由于这些原因。因此,现在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课堂进行授课时,主要围绕教材进行讲述,没有把文化纳入教科教学之中,重视语言教学,却忽视了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空间,使职业英语教学逐渐转化为应试英语,难以体现出英语教学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性渗透的原因

1.通过不同的文化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差异性的渗透,这样一方面可以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传输,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了解英语教学下的文化差异。这样能够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英语思维的固化得到缓解,使其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和知识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差异性渗透是必要的。

2.英语教学本身就具有文化差异性。对于英语教学,必须了解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还表现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各自的风土人情等。这样一来,英语学习在职业院校中本身就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性,所以,要使学生学好英语,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必须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背景和未来发展的使用空间。西方人在语言表达时,会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而东方人更讲究含蓄,这就构成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英语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性渗透的意义

1.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的进行英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现文化的内涵。由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了解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历史发展、风土人情等,在了解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并学会用英语去进行表达。同时,学生也要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在英语教学中,把文化教学纳入课堂,不但能够使学生对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还能够使学生对各国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中外文化混合进行讲授。比如,圣诞节和春节,可以放在一起讲,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

篇(6)

Littlewood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教授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语言教学上,就是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使其在实际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过程中省去大量的时间;教育的第二功能是训练学习者的社会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语言进行交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活动或进行交际才是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是教授语言的形式,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其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知识,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但是,通过对河北省各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师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调查发现,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国内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仍旧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课堂知识讲授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四、六级涉及的知识如语法知识、词汇量、阅读为主。一般来讲,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学时数量较少,平均每学期60-70学时,课时有限,难以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有系统的介绍和教学。另外,教师本身受传统的语言教学的影响,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讲解,教学方式落后,迫切需要进修机会来提升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手段,理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的统一。

进行实际有效的文化教学首先要明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什么。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把文化意识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同时也指出文化的内涵与文化教学的意义:“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只有明白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教师才可能了解文化教学应该怎样教和教什么。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质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有关跨文化的知识和材料,多参加跨文化方面的培训、讲座和交流以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切实意识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在目前的环境下,教师只有做到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教学并重,才能使学生既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语音室、多媒体和网络来收集各种资料获取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主要把文化背景的讲授放在文章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讲授文章涉及的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风光等地理常识;主要英语国家的起源、发展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历史背景;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常识、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甚至在语言知识的传授阶段,教师也可以利用机会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如:有很多词汇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信息。在词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由这些词汇讲授文化背景知识,如:一些涉及西方重大节日的词汇Christmas,Hippie,Nike等;还有一些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如ambitious,dog和propaganda等。当然还涉及社交文化如:一些禁忌语等社交规范和一些涉及手势、仪态和眼神等的非语言文化。

再次,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文化背景知识后一定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应用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对话、角色扮演、英语角等形式来向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如:通过网络查找和阅读资料、朗读英美报刊杂志等,使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和习惯等,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承担进行介绍的任务,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而显得非常枯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针对精读课本中实用的内容利用多媒体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观看图像,聆听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声音的同时形象立体地接受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加深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差异性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曾有语言专家在专著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我国的许多研究语言方面的专家也一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一体化,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资讯方式相继出现,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和等因素大量的涌入,这就要求学习语言不仅仅掌握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增强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是空洞和无效的。英语教育必然涉及英语文化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Kramsch,C.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其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综合征,早期干预可以防止其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目前主要以抗缺血治疗为主。灯盏花素是从中药灯盏花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灯盏花素具有改善冠状动脉循环,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是一种临床上有效的心肌保护药物[1]。近年来,我院应用灯盏花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住院诊治的125例患者,根据WHO及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共诊断出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8.5岁。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入院时心绞痛症状及Killip心功能分级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入选病例均应用长效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小剂量阿司匹林。观察组加用5%葡萄糖溶液300ml+灯盏花素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 心绞痛疗效(1)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好转: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3)无效:症状与治疗前相同或有时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通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显效35例,好转4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2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后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有显著改善(表略)。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2例出现心悸、头晕、寒战、皮肤瘙痒,经停药及对症处置,症状消失。对照组4例出现心悸、乏力、头晕症状,余无任何明显不适。两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有研究认为[2]: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主要与斑块破裂、出血诱发腔内不全阻塞性血栓形成,内膜损伤或斑块破裂诱发血管痉挛;斑块因受浸润而迅速增大或内膜下出血致血肿挤压管腔使其狭窄明显加重,从而不同程度地阻断冠脉血流,诱发心绞痛,而血小板的激活、凝集及血管痉挛又和血栓素A和前列腺素的平衡有关,也和脂蛋白异常等其他因素有关,而血脂和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均促使血栓形成诱发心绞痛。

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有严重的阻塞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引起进行性冠状动脉狭窄。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狭窄和内膜损伤,出现血小板聚集,产生血管收缩物质血栓素A2,而由于正常内皮细胞产生的抗聚集物质如前列环素、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和内皮源弛缓因子等浓度则降低,引起冠状动脉引缩,管腔狭窄加重乃至闭塞以及动力性冠状动脉阻力增加。

灯盏花素其有效成分为总黄酮,可抑制钙泵对钙离子的转运而产生降压作用;同时扩张肾脏微细动脉,增加肾灌注;降低血液粘度,对抗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抑制凝血系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组织血液灌流量,改善微循环代谢[3]。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灯盏花素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减轻心肌耗氧量,增强机体耐氧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促进纤维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抗凝, 降低血粘度, 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减轻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4]笔者采用灯盏花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显示此药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因此,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灯盏花素,对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涛,肖软林.新编危重病症诊疗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60-168.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82-02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其内膜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容易导致的心绞痛,而心绞痛一般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其性质基本稳定且心绞痛反复性发作,其临床表现持续在一个月以上;稳定型心绞痛容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必须及时地给予治疗,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有活血、化瘀、通脉的作用,一般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本文就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做出了相关的探讨与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66例,男有37例,年龄为46-75岁,平均年龄为60.5岁,女患者有29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59.5岁,众患者均符合WHD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不全、合并严重高血压以及血压控制欠佳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肝功能、肾功能、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女患者均非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众患者到我院就诊时均呈现胸闷、心悸和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给予众患者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其静息时的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ST段降低且>0.05mV,并出现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地平甚至导致)运动平板呈阳性反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使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首先让病患休息并吸氧,然后给予众患者25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并混入150mg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按每天一次的静脉滴注进行注射治疗,连续治疗15天后观察其疗效。

1.2.2 对照组 使用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首先让众患者休息并给予吸氧,然后再给予口服150mg每日一次的阿司匹林,以及每日2次的美托洛尔25mg和每日3次的硝酸异山梨酯缓解片10mg进行治疗,连续服用15天后观察其疗效。

1.3 疗效标准 对经过治疗的众患者根据《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规划可分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在同样的劳动能力下部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且无胸闷症状,在给予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或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1mV,T波改为直立;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减少到50%-80%,在给予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现ST段回升≥0.05mv,T波逐渐正常。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不变或未达到以上有效的标准,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患者均有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和低平或负正双向改变等现象或进行性加重[1]。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卡方及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处理,各项参数采取X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10例,不良反应9例,总有效率为69.7%,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其内膜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容易导致的心绞痛;他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上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一般是由于正气亏虚、淤血、痰浊、寒凝、气滞而导致心脉痹阻;而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是从中药红花中提取出来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作用并且对降低冠脉的阻力,增加冠脉流动量和心肌的营养具有重大的作用[2],并且无不良反应,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数据显示);而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虽然具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但其效果不显著,同时不良反应大(本文数据显示)。

综上所述,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能够显著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篇(9)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理论工作者和语言教师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语用功能和语言使用的研究,外语教育界日益认识到语言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川。把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仁。文化问题比语言问题更加严重。文化的范畴很广,本文所指的文化背景是指目的语即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与其身后蕴含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一些教师和学者如胡文仲早在1989年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文化背景知识对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但近几年来,外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多,尤其对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方面探讨得还不够。在教学中笔者观察到,男生似乎比女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力图通过调查进一步探讨男女生是否在学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观念和策略上存在问题和差异。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目的

这项研究是调查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对学习背景知识的态度或观念以及为获取这方面知识而采取的一些策略,着重调查男生和女生在这两方面的差异。从自己的课堂观察和对部分英语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男生的知识面似乎比女生广,在做有关背景知识方面的听力和阅读材料时,男生对此类知识的敏感度似乎高于女生。所以,表面上看,大部分男生对阅读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有增无减,而女生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特点,本次调查正是希望通过问卷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寻求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背景知识学习方面的障碍,探讨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对象

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浙江省丽水学院医学院护理大专和口腔大专06级两个班的学生,是目的抽样的结果。选择大二学生是因为学生通过一年的大专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大学英语学习观念。大部分学生能重视英语学习,相当一部分同学已提前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学习态度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一部分学生为自己在一年里获得的英语知识沾沾自喜,殊不知今后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而加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困惑阶段,迫切寻求新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是一份有关背景知识学习情况的问卷。间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家庭背景的了解,包括性别、居住地、父母亲职业等,要求如实填写。第二部分对背景知识学习观念的了解,如:1、学习英语背景知识对于成功学好英语很重要;2、对老师来说在课堂上有必要介绍讲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3、你喜欢了解说英语国家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情况;;4、你在课堂上愿意学习英语文化,尤其愿意学习世界各国文化;5、你希望老师能多提供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材料;6、你对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感兴趣;7、你对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很了解。共有7个条目,选项有1二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二不知道,4=基本同意,5=同意。第部分是对方法或策略的调查,如:1、我_参加与英语有关的活动;2、我_读原版英语作品或简写本;3、我—课后看英语杂志或报纸;;4、我看英语电影;5、我通过看中文报纸或电视了解时势。共有5个条目,选项有1=从不,2二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调查由英语课任教师完成。

(四)研究假设

根据笔者的初步观察,男女生在对背景知识的态度及策略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拟通过调查统计来验证这个假设。

(五)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问卷由英语任课教师发给学生,发下问卷103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为103份。

二、结果

问卷回收,按男女生分类,然后进行统计检验。对两个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对两组独立大样本进行t检验,研究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报告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

观念和策略的独立样本t的检验值分别为0.534和0.149 , t的绝对值都小于1.%,而显著性的概率P大于0. OS,属于差异不显著,大专非英语专业男女生在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的观念和策略上无显著性差异。而且他们的平均值相差不大,但是标准差男生大于女生,说明要作检验。

本调查显示:大专非英语专业男女生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1)观念的每条目平均得分都高于策略的每条目平均得分,这说明学生的观念强于策略,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并且对文化背景感兴趣,而且认为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期待值普遍较高。2)男女生在学习英语背景知识方法上所得每条目的平均分差不多,得分都不高。这说明男女生在获得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或策略上都有待于加强。从中也可看出男女生所接受的外国文化教育差不多,表面上看,在接触到文化背景知识时,男生比女生更活跃,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女生更不善于表现自己,而男生的性格却比原来外向,男生的这种性格有利于语言学习,不断提高的成就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确实有一小部分男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较丰富,但从近年该校的学生成绩看,尤其是在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的成绩上,男生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过关率还是女生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词汇量方面不如女生,有限的词汇量是阅读和听力的一大障碍,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加强男生的基础知识;由于平时学生都住校,属于封闭式管理,所以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因特网和电视等现代化的媒体很少触及,尽管有规模较大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但原版的英文书籍杂志等却较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量。平时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也不够,使学生不能利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来获得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无论在观念上还是策略上,男生的标准差值都大于女生,这说明男生间的差异程度要大于女生,男生的观念和努力程度相差较大,而女生普遍较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对男生的关注以及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把一部分男生的吸引力转移到英语文化背景上,可以此带动他们的语言学习。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97-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单独存在,因此学习外语就必然要学习该国的文化,而文化教育也必须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地理环境、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国的文化是“貌合神离”的。因此,在高职日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要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的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类院校日语专业中的基础主干课程《日语精读》,是日语专业课程中课时比重最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趋势下,众多的高职日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一、高职《日语精读》的教学现状

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是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课程要求而言,这门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的课程。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一直影响着日语教学的发展,特别在《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运用单调的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并认为只有扎实的基本功,能灵活运用语法结构,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从而忽视了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却未能把自己的意图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会犯下严重的语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日文化差异以及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足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在背诵教科书上的语句,十分完整,却说不出感情和韵味。还有的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很流利但说得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

以上说明了高职《日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这些都与高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悖,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学到的纯语言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中日文化差异主要体现的三大方面

(1)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用坦率、自信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喜欢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

(2)行为方式的差异。若要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国人习惯绝对的看法和说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辞、委婉地表达,让对方去揣摩他们的想法。

(3)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与属于大陆文化的中国相比,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定义或描述也会不同。

2.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入日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或语法结构,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虽能说一口流利日语,却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日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教学的导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认知的能力。

(2)近年来,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来华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来华投资的日企数量大幅攀升,随着中日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也随之日益增多。从而,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也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日语教师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中日文化差异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满足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日语教学,特别是《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这会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可以将中日文化常识融入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点。

三、结束语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截然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纳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如果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完全将语言和文化分割开来,只注重教授语法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而忽视中日文化差异教学,将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日语。因此,将中日文化差异的教学融入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工程质量与管理 下一篇: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