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篇(1)

二、研究现状

考察发现,学术界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既有研究要么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么直接套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ZellerandMeyer将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定义为,收益在补偿成本和风险之后还有部分利润。国内学者主要从商业银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协调和商业银行资源可持续(白钦先,2000)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银行本质上属于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来源两个方面:企业外部(以波特为代表)和在要素市场上买不到的资源和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彭罗斯和帕拉哈拉德为代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体系构成以商业银行为主。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适指导意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金融效率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产的金融化不能以牺牲现时和未来的实际生产和服务为代价。国外主要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等角度进行研究,国内主要从金融资源学说、金融效率和金融协调等方面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有一定拓展,这些均为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有其特殊性,应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一套能被广泛接受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参照世界银行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已有研究,从兼顾内外因素的角度构建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结构为“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其中,目标描述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用以对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一级指标由内部因素包括规模及制度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和外部因素包括稳定性维度与环境维度三部分组成,具体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及基本结论

由于层析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主观色彩,容易忽略实际的数据信息,而CRITIC法虽能反映客观的数据信息,却对指标的重要性区分不佳,因此,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使过程与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1.CRITIC测度

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处理后,由CRITIC法,可以计算出三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的相应权重(见表2)。

将三级指标权重代入,可得到农商行的二级指标数据。以此类推,重复上述步骤过程,可分别得到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对于目标的权重(见表3、4)。

2.AHP测度

根据表1模型,按照相对重要性,同层中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依次类推,最终综合判断各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性。本文仅就一、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做分析。

篇(2)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性

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通过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本文主要关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

(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均资源贫乏、资源利用率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问题日渐突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碳金融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建筑等绿色产业发展中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同时抑制对污染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积极鼓励节能环保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对市场、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也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环境准则在企业层面进一步得到普及,从而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从银行间的自发行为步入政府主导的发展时期,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6年4月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每年需要在绿色领域投资约6000亿美元,是目前绿色投资水平的两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显示,从2014年到2030年长周期按低、中、高方案,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分别将达到40.3万亿元、70.1万亿元和123.4万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发行了超过8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几乎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一半。对于银行业来说,发行绿色债券不仅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与绿色信贷中长期融资项目类型匹配,可以有效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成为主动负债工具,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占绝对比重的被动负债局面,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对重点行业采取不同的融资扶持政策,对钢铁、水泥等落后过剩产能设定了红线标准,重点支持相关节能减排项目,创新形成一系列绿色金融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业自身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在未来几年里,我国计划设立绿色投资基金、引进绿色利息补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严格规范的合同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减轻或避免融资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树立商业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从而全面提升银行业的品牌、信誉和竞争力。同时,通过采纳和实施绿色金融优质项目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将有利于形成银行项目融资品牌,提高银行项目融资的整体质量,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和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因此,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也纷纷在绿色金融市场布局。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绿色金融的“赤道银行”;2015年该行成为首家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银行。依托踏实的绿色金融理念与实践创新,兴业银行先后荣获“最佳绿色银行奖”、“优秀自然保护支持者”、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碳金社会公民奖”等荣誉。

二、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第一,由于绿色金融业务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动力不足。大多数绿色金融项目周期长、成本高、收益低、见效慢,这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进而影响其投放积极性。

第二,绿色金融涉及的技术大多较为专业、复杂,并且不断更新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和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数量与效率。

第三,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质量。商业银行只有及时获得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才能尽快地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目前,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一些环保信息也不能及时传达至商业银行,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持犹豫观望的态度。

第四,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绿色金融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虽然都对绿色行业进行了倾斜,但对绿色行业的划分较为保守和僵化。例如对于一些污染行业的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本身是环保绿色项目,但属于污染行业的大范畴,往往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三、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建议

(一)发展绿色金融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银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等基础上的,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另外,绿色金融的发展规划及配套的环保政策、法律体系、信用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不透明。但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普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广阔。

(二)探索制度创新,建立绿色环保共享机制

在绿色信贷前期审查过程中,搜索公司环境信息的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不仅可减少银行业在这一环节的投入,同时节省的成本还可以反哺其信息的维护,实现“双赢”。另外,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内部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市场已成功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各银行纷纷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制度,把绿色信贷的标准纳入全流程管理。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开展了环境压力测试,走在了绿色金融实践的国际前沿。

篇(3)

在我国,小微金融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进行服务,而“小微企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民生银行提出来的,指的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随着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发展,市场上有很大的一部分的新产品是出自于小微企业,所以小微企业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却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新兴市场往往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也面临着诸多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简要的解决办法。

一、小微金融是商业银行良好的市场选择

(一)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竞争优势方面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发生了改变,商业银行原本固有的经营模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客户市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兴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这些产业大多数都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中的潜在客户群体将会出现分化。另外,随着近些年有关房地产业的政策不断地更新,相关的市场调控政策不断延续,以房地产开发、住宅购买为主要的客户市场的信贷风险不断地增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新市场的开发,进而减弱风险。而一直以来,在各个银行的竞争的同时,一些大客户、大产业是备受关注的。除此之外,银行对于成长型企业也是十分关注的,会把对成长型企业的信贷业务作为新形式下商业银行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商业银行中对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开展是在顺应着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是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培养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小微金融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本效率

按照惯例,银行的主要利润依然是集中在大中客户上,通过利差、以量取胜的这种高风险的方式获得收益。但是这种经典的获利方式会受到很多的限制,而监管部门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制定的政策就相对宽松。而且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讲,针对小微企业,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更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对于银行的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贷款集中度,提高银行的资本效益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目前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的资金不够在中国,存款业务仍旧是银行快速平稳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只有获得相对足够的资金,商业银行的金融信贷业务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为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现阶段,银行中的资金一部分是源于居民个人储蓄,另外一部分才是来源于财政、事业单位等机构,而大部分的存款是派生存款,即信贷客户在在银行日常支付结算所沉淀下的存款。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现在的重点合作对象转变成了小微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规模有限,受到资金的总量、盈利能力以及融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富余的资金存留在银行,这就造成了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资金不足。

(二)客户的参与度不够

在现阶段,商业银行为了能够与在小微金融业务开展中占据优势,纷纷加大了市场的拓展力度,力求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尽可能多的得到与客户合作的机会,但是,由此也有一些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了。有许多小微企业的客户只是表面上的账目客户,并没有深入的参与到业务中,并且有些客户的“回头率”较低,银行并没有与客户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致使有比较严重的客户流失的现象发生。

(三)各种银行间竞争激烈

现如今的许多银行还都是很希望可以与大客户进行合作,过分的追求可以与他们合作的机会,十分依赖利差来生成利润,而随着信贷业务不断受到欢迎,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在小微金融业务推广后,各个商业银行又是一哄而上,小微业务也产生了很大的行业竞争现象。但是,同业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都会以优惠的贷款利率为切入点,使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难以实现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

三、促进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于小微金融业务要进行引导和支持

相关的监管部门要积极的对于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进行引导和支持,并且要加大开拓力度和创新力度。就小微企业方面来看,可以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降低他们的税,从而降低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他们能够留有富余的钱存入银行。同时也可以给予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方面必要的优惠,适量的减少他们的审办手续等等,从而可以使得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资金基础可以得到保证。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存贷比考核制度,尽最大的努力可以使得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更加的顺利。

(二)重视成长型潜在客户

篇(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09-01

一、引言

银行能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合理经营与稳健发展,主要在于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大水。因此,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定,对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创新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对于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仍在初步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大部分仅限于定性分析或者简单的定量分析。

国内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基本限于定性分析。刘仁伍(2005)利用金融结构、金融调控与制度安排等要素,构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标准。何昌(2005)通过比较实际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率与实际信贷需求增长率来评价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卫娴(2008)则直接利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衡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Jeucken分阶段论述了银行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并进行了评价。

本文以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一个评估并进行排序,并对此实证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在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应着不同的评价目的,而评价目的不同又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选择。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存款市场占有率、贷款市场占有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贷存款比率、存贷增长比率、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比率共十个指标分别定义为变量X1、X2、X3、X4、X5、X6、X7、X8、X9、X10。

本文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的年度数据,其数据来自各上市银行2010年的年报、财经类网站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部分数据由原始数据计算获得。

(二)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各项指标,是从商业银行的不同角度来测定其经营效率的,而多维分析容易出现相关性与重叠性问题。利用SPSS软件通过降维对2010年各商业银行Zscore标准化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检验知,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低于0.05,拒绝相关矩阵是单位矩阵的原假设,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按照方差贡献率来确定综合因子的权重,从而避免了人为设置权重的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前3个因子的方差之和占总体样本方差的82.328%,比较满意,因此取前三个公共因子F1、F2、、F3。F代表因子综合得分,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主要反映X2、X3、X4、X5、X6、X8的信息,F2主要反映X7的信息,F3主要反映X1、X9的信息。

根据因子得分表中各因子和其前面的系数,可得各因子的具体表达式,然后再利用累计方差贡献表中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各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得表达式:

可持续发展水平值

F=(50.733F1+17.157F2+14.437F3)/82.328,

=0.61623F1+0.20840F2+0.17536F3

由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可得各商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及排名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结论分析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得分前三位的分别是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与浦发银行,后三位的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与工商银行。总体上看,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高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又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表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创新能力不足、资产质量差等问题。

三、相关建议

结合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前景,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优化机制体制。坚持市场化、商业化与国际化,依照现代金融机构要求,努力构建现代化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争取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经营特色,以提高竞争能力。并引用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逐步优化自身体制和机制,通过业务合作与强强联合,整合已有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

2、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创新体系。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对接客户中实行差异化战略,着力打造强竞争力的特色银行。并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良好内外环境,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业务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坚持铸造品牌的战略理念,在创新中树立正规化形象,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现代银行。

3、加强风险管控,提高资产质量。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在激烈竞争中追求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质量优良的优质银行。坚持审慎经营的风险理念,在强化内控中提升精细化水平,着力打造管理规范的流程银行。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昌.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评估[J].金融与经济,2005,(10):22-23.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以人为中心、遵循商业银行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业务发展整体推进,经济效益稳定增长。随着WTO大门的敞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融入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循环圈中,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以及阻碍因素

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很多问题以及阻碍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讲,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以及阻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化趋势。银行高利润主要在于存贷款利差高、收费多,而贷款定价不可能持续提升,宏观调控也在变化,银行的资金成本正在逐渐上升。同时,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

2.商业银行机制老化。例如,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多级经营以及一级产权的制度,这使得商业银行总行以及分行之间的产权不是很明晰,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加上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单一、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体系僵化,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

3.不良资产占比高。不良资产占比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壁垒,成为阻碍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实际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不良资产是必然的,将不良资产占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可以的。为了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占比,我国商业银行甚至出现大量资金上存的措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带来阻碍。

4.业务规模支撑能力差。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来业务发展极为迅速,业务规模也是不断的增加,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出现问题,例如商业银行经营层次低、集约化、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另外,与其他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品种不齐、服务差以及人均业务量不足的问题。

5.用人机制僵化。商业银行人员是商业银行进行各项工作的关键,商业银行人员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业务工作的顺利发展。但是,用人机制僵化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工作问题百出。商业银行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使得大量的优秀人才无法做到引进,造成商业银行人员结构老化。另外,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人员不能够做到人能尽其才,大量优秀的人才纷纷跳槽,影响着商业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1.树立人本观念,实施人才战略。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人才,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综合素质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实施人才战略。为此,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大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引进,加大对于三高人才的培养,提高三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综合型人才培养战略,加大对于综合型人才的管理以及素质培养。其次,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使用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人才管理办法,加强对于人才的第二次培训,提高人才的银行基本知识理论以及实践学习。

2.树立效益观念,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商业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服务体系,但是也是存在着一定的盈利目的的。为此,商业银行要想实现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还要实施组合营销策略,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将商业银行的利润实现最大化、风险做到最小化,合理配置商业银行资金,加强对于商业银行机构的设置,强化对于商业银行资金的运营以及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实现贷款、存款以及中间业务的合理化机制建设,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加强同存款人、贷款人以及其他业务人员的信息咨询,建立健全客户信息档案,加强对于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3.强化资产保全策略,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强化资产保全策略,商业银行要根据可靠地财务实情以及可靠地经济类信息进行调查论证,加强对于信贷风险的防范,提高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以及信贷业务的准确性。另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对于那些不良资产的保全盘活力度,努力提高资产的质量,努力提高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的经营效益。银行还应该建立健全资产激励机制,将银行的资产存活与员工的报酬相结合,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资产风险防范机制,着力解决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尽量避免资产管理出现的风险问题。

三、结束语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企业产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改革政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一降再降,给商业银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商业银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由于存贷款利差的下降可能会导致短期内商业银行利润收减少,使商业银行失去了高利润收入的政策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该深入研究自身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现状,创新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83-02

1 引言

随着当前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强盛,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可以在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对后代、对未来产生一定的效益。换言之,目前人口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发展能够满足企业、银行未来的发展需求。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特征分析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以长远的眼光、具有前瞻性的角度来利用资源,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通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环境的协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商业银行需要在坚持相应自然规律以及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对经营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调整与优化,使其既能够满足当前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保证长远角度的一个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当增强一定的风险预防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实现市场、产业、政策的协调,从而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在分析与探究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综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特点及模式,同时还需要对一般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应当将商业银行以及一般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情况、风险控制等进行分析,将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致性发挥出来。

3.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与一般企业不同,其所经营的商品为金融商品,具有特殊性,与货币商品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其资本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非常少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本都是来源于存款人的存款等。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具有外部性,商业银行作为货币供给机制的核心部分,在进行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相比于普通的一般工业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具有较强的经济效应以及社会效应,一方面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有率较低的特点使得其风险控制较低。但是商业银行内部具有较强的网络构造,一个商业银行的风险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商业银行。因此,虽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所特殊,但是依然对于其他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银行应当实现对资源以及能力的合理协调与分配,通过战略管理全过程对资源以及能力进行整合,进而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是拥有金融资源以及能力的集合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其所拥有的金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对能力、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前效益与未来效益的统一。因此资源以及能力是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

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4.1 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资源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收益以及与财务收益有关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商业银行针对财务资源所出台的有关产品包含信贷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固定资产资源等。

4.2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数量两个方面。人力?Y源的质量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工作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智力等。劳动力的数量则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劳动力总人数。人力资源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现代化商业银行生产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因此从目前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能够留住人才,保证人才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因素。

4.3 信息资源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频率愈来愈高。银行业不再是简单的资金信贷机构,而是逐渐地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向资金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的产业转型。商业银行所掌握的客户信息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含经营决策、业务处理、客户服务以及产品创新等,这些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4 组织制度资源分析

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资源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根据其组织结构所设定的职能规则以及标准,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一个规范化的组织结构往往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更好地实施内部管理,为内部管理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平台。

4.5 技术资源

商业银行的技术资源随着当前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服务产品等都在发生着极大的转变,所提供的差异化产品,针对客户推出的现代化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5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运营能力

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在进行现有资源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发展速度的快慢、运营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力使得银行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符合金融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之下,运用规范化的内部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内部的金融资源,创造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因此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能力是观察其运营效果如何。

5.2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其在利润上的赚取效果,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自身的盈利效果如何,只有将利益进行稳定,保证银行的利益最大化,才能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积极变革。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强大的盈利能力是实现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内在条件也是内在动力。[1]

5.3 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主要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其经营水平以及盈利水平的高低,对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业务拓宽、增加自身的发展潜力,为应对未来多变的市场以及市场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2]

5.4 学习与创新能力

随着当前多变的社会发展,创新手段以及模式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对于商业银

篇(7)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前身是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其现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员,对“三农”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前,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已经逐渐形成。农村商业银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其必由之路。

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业务范围过于集中,风险突出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金融资产主要针对该县(市)的产业和行业进行配置,这种单一的地域经营模式,一方面导致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面临的产业风险要远远高于其他银行。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其突出表现为:农村商业银行结算渠道不畅通,当资金跨地区流动时,就超出了其业务能力范围,从而造成客户流失。

2.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业务品种较少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的利息差,缺乏业务创业和开发能力,在知识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高的中间业务上没有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中间业务投入大,收入低的状况较突出,使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内控管理尚待加强,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较为迅速,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不能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内控机制滞后,制度条文不严谨,可操作性不强;内控执行不力;“三会”制度未严格执行,存在越权行事情况,权力制约失衡;没有明确稽核部门的独立职能和权力,造成稽核职能弱化,难以发挥其监督作用。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缺乏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存在潜在的经营风险。

4.人才储备不够充分,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商业银行人才储备不充分、队伍老化、弱化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目前,银行队伍普遍缺乏整体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同时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开发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应对内外部的经济变数的信息反应迟缓,行动力不佳,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企业文化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灵魂”,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建设和探索。

二、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相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服务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扎根于“三农”,为三农服务,走差异化战略。为减少产业风险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资本回报为目标,以发展速度为途径”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和机制,以广大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为业务发展主体,做实做优小额农贷,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信贷投入规模和结构,满足该地区中小企业及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2]。同时结合自身特点,适当参与到本地主流经济规模型工业经济中去。应允许农村商业银行跨县(市)域经营,通过购并、充足等方式,优势互补,实现规模和资本的扩张。

2.积极开发业务品种,拓宽业务空间

就农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来看,单纯以公司业务为主的运营模式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有必要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研发更多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个人金融业务,重点加强电子金融产品的推出。在三农集中的地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强对乡镇社保体系、医疗保险、农村富裕资金多元化投向、中间业务、业务等的参与,针对农户进城经商开展农村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可与其他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组合业务,适当开办投资、证券、保险、典当、房地产信贷、资产评估等业务,逐步增加非资产类业务的盈利途径,创新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和项目,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多创效益提供基础。

3.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因此银行应着力构建制度、流程、系统“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全流程管理机制,夯实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制度内控措施实现流程化,强化内控管理核心抓手;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创新业务内控管理,形成内控管理有力支撑,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银行活动的全过程。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管理理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运用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两大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4.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农村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多种模式选拔聘用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全员技能目标要求的总体方案,技能与工资挂钩,促使银行员工积极学习,从而提高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另外,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即建立“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文化,建立企业行为文化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建立企业形象文化宣传农村商业银行,密切与农民群众的交流联系。

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为求得发展,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普遍性引入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特殊性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落后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所有的经济资源,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定、良性、有序发展。

篇(8)

1. 建立“小贷中心”的政策背景

2008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家银行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性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实施单独定价、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2.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模式选择分析

组织架构创新是小贷机构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主要特征。小贷机构的组织架构建设是小企业信贷流程改造、信贷产品设计和专业化团队打造的基础,是保障小企业信贷发展的具体措施能取得成效的前提,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1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组织机构的现有模式

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建立的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1独立准法人制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离行式经营模式,在总行框架内以完全独立于其他分行的准法人、准子银行体制专营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实现权责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对独立,统筹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前台营销和后台管理。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作为国内首个拥有小贷业务专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实行的则是该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对银行现有的组织结构影响不大,改革成本较低,若小贷机构经营不成功,对全行其他条线的业务影响较小;有利于打造符合小企业金融规律与特征的专业化经营;小贷机构组织架构清晰,易于大规模快速扩展。缺点是:小贷机构的目标市场与现有批发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有交叉,存在客户资源的争夺问题;在客户的结算方面需要支行和网点的支持,双方存在大量的成本和利润的核算问题。

2.1.2中小企业事业部模式

该模式一方面在总行设立中小企业部,负责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另一方面依托现有分支行专营机构,将小贷业务相关的研发、营销等职能部门结合成相对独立的单位,即事业部设立与分行业务相分离,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适合已在全行推行事业部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事业部制组织架构的银行,如民生银行。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利于提高营销的专业化程度而迅速占领和扩大市场;能实现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缺点是:各事业部相对独立,与总行有关职能部门可能存在权利争夺,影响效率;事业部之间的资源整合较为复杂。

2.1.3专业支行制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模式

该模式是选择中小企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小商品市场或商贸物流集散地,以信贷管理水平较高的多个支行为载体,对人员、设备、规模等实行单独配置,在分行授权的自由审批权限内审批通过后放款。多作为一种过渡模式,是小规模业务推广和经验积累的手段,以区域中心开展试点再逐步扩展。特点是隶属分行、条线管理、授权经营、独立不足。浙商银行在实践中确立了专营支行、特色支行、专营部门三种不同模式。

其优点是:降低了直接进行小贷机构改革的阻力和风险。但受人力、财力等限制,试点地区难以独立完成与小贷业务相关的产品研发等而影响市场营销的效果;充分协调与当地其他分支机构的关系也是一大问题。

2.1.4分级管理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充分依托全行现有机构和人员配备。在总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等职能部门,分级指导和管理小贷业务工作,分支行经营机构则具体实行。在原有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保持了业务发展延续性,但专业化程度不高。适合组织结构分级性与条线性特点突出、自上而下指导体系有力到位的银行。

2.2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小贷中心”的模式探索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建立“小贷中心”的模式选择呈现出多样化。既在总行层面成立了一级部制的专职管理部门,先行试点的省分行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同时,二级分行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在一些小企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设立小企业专业支行。与一些中小型银行建立离行小企业总部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根据自身情况,依托分、支行格局建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形成“分行-支行、中心-分中心”模式。

目前的模式选择下最大的问题便是与现有各级职能部门关系协调问题。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小贷机构应按战略事业部形式建立,独立经营、独立管理。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小贷中心大多保留原有的运行模式,未能保持相对独立性且定位不明确。同时,基于目前的模式构建,小贷机构运作需要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统一的系统和数据支持,无法做到客户精细化管理要求,业务发展也难以保障;由于没有吸存功能,放贷资金主要来源于总行的拆借,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下为保障小贷业务的资金资源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

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实行“准法人、准子银行”的模式,建立事业部制的独立“小贷中心”。中心实行“垂直化、集中化、扁平化”的管理;中心总部设立单独管理主线,不设柜台结算业务,通过拉直管理线条,达到精简管理部门、提高效率的目的。同时,对小贷中心实行薪酬体系独立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区别的风险管理政策的“准子银行”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根据小企业贷款特点,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建立独立高效的信贷评审系统;组建风险总监管理下的专门的审贷官队伍。同时,基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上的分支行模式,可以同时采取设立专业支行的形式。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该方面的探索,2010年11月成立的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则是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不论以哪种具体模式建立“小贷中心”,都要保障中心的独立经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独立的成本核算机制,否则小贷机构的建设只会流于形式。

篇(9)

一、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既有一般企业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共性,也有其作为金融企业特别强调风险控制的特殊性,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只有在保证发展质量、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发展速度,才能最终实现发展的效益,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真正走上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是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如何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来提高效益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其经营管理资源的配置满足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目的”的要求,进而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提高发展的总体效益。同时,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重组和整合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拓展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从而提高效率。

三是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商业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而发生资产负债业务,同时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清算、财务顾问、财富管理等服务而开展中间业务,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加剧以及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在迅速扩充,提升客户服务价值和对客户价值的最大挖掘,要求商业银行实现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则,在负债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前提下,资金规模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将决定资产业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中间业务的发展不受资本金约束,可弥补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受到限制时对盈利的不利影响。协调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既是市场经济法则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内在要求。

四是以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为根本,追求发展的和谐与统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充分尊重、凝聚并发挥员工聪明才智,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将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业务发展和队伍建设之中,建设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勇于开拓的企业发展文化。

二、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商业银行认真落实科学发层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由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独具的宏观调控作用决定。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层观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要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产业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在货币政策及调控措施等方面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由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及导向作用使其处于各种经济要素的核心地位。三是由金融的独有的脆弱性所决定的。金融作为一个产业主要是向社会吸收闲散资金后再集中投放出去,其稳定和发展与社会居民对金融企业的信心关系十分密切。其脆弱性决定金融业必须长期处于稳定之中,才能不破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层。四是由金融部门特殊的管理体制所决定。金融系统的构成既包括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担负全融稳定职责的中央银行,又包括履行监管职责的专业监管部门,还包括各类经营金融业务的实体。

三、用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协调发展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是指商业银行运用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技术,通过在金融产品、交易方式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和过程。金融市场竞争的核心是金融商品的竞争,金融商品是商业银行打开市场和占领市场赢得客户的关键。

(一)金融创新的稳健经营与服务原则

全融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始终面向客户,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和客户需求分析,量体裁衣,使全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加契合客户需要。金融作为第三产业,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分工,切实履行服务客户的社会职能,使一切创新活动都建立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银行坚持稳健经营,就是要把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各项活动的首要考量,对盈利性的追求必须以安全性和流动性得到保证为基本条件。创新工作也不例外,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安全性”,但也不能因为“安全第一”而将所有的创新都抛之脑后,裹足不前。全融创新一定要对创新产品进行充分研究,要充分考虑风险困素,不能因为某一因素风险而忽视它,也不能因为短期内风险小而不考虑市场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应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

尤其强调金融业首先是服务业,要以客户为中心,尽可能高质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居民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这需要金融业加大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提供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二)金融创新服务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3/2以上,发展农村金融刻不容缓。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点应放在“三农”发展领域。银监会高度重视支持“三农”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政策。现阶段,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涉农贷款,农村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低,大量资金流出农村,致使农村经济一度处于失血状态。随着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仅靠存、贷、汇传统业务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和各类城市金融机制必须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创新符合当地农村经济主体合理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将在城市开发、开办的标准化服务,如保险、、租赁、保管、个人理财、信息咨询以及担保等产品和服务推广到农村,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高效、协调配置,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要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全融的协作功能,通过二者的协调配合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形成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金融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并享。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展全融服务,尽可能满足人民投资、避险、保值增值和支付的需求。要以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为根本,弘扬金融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功能,增强金融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并通过金融企业员工传播与渗透到金融客户,从而增强金融客户的认同感。

其次,搞好风险控制与监督,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稳定。一要促进商业银行全面形成风险内控机制;二是监管部门从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不良贷款比率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三是中央银行要建立金融稳定监控体系,对金融业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四是研究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减少和降低风险成本;五是督促商业银行按规定披露经营信息,按受客户及社会监督,曾加风险意识,维护好居民对商业银行的信心。

篇(10)

1 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87年世界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2]赵家敏,黄英婷.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上一篇: 工程机械租赁行业分析 下一篇: 企业竞争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