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篇(1)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出台多项政策以便保障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6年4月,阿里研究院了《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5)》。结果表明,2015年阿里平台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其中零售平台占比97.73%,1688平台占比约为2.27%,2015年,阿里平台上完成农产品销售695.50亿元,保持继续增长趋势,比2014年增长30.52%。2016年,河北省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溯源全覆盖的省份。阿里研究院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年底,河北省有淘宝村91个,位居全国第六。全面发展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是实现河北省农业发展使命的需要,是提升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河北省如何应对传统经济的转变,如何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变动,如何抓住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全面提升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河北省农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得出,客观地研究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且找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具体性对策建议,探索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河北省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应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得到迅猛的发展,支付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模式转变为多数靠电子进行支付。此类的转变极大地便捷了人民的购物方式以及转变了传统的消费习惯。2013年,河北省的支付宝网上支出金额同比增长117%,其中人均网上购物消费4258元,缴费支出269元。2015年年底,我省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达56.0%,较2014年年底提升7.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团购使用率达22.1%,较2014年年底提升5.8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团购、旅行预订网民使用率较2014年分别增长7.1、5.8、4.9个百分点。虽然如今在农村仍有一部分的农民没有接触网络,尤其是中老年人,仍使用传统的交易方式,但是大部分的青年人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可以便捷地通过新型的支付方式在电子平台进行产品的交易,这些新型支付方式(如网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已经被广大青年接受并且习惯,无形中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2.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十二五”时期河北省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快速发展状态,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瘦肉精、毒豆芽、假奶粉等,让城市居民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要吃好、吃健康。这些城市居民对特色优质的农产品有着强烈需求,部分消费者更愿意花钱购买具有保健功能和能体现文化品位的特色高端农产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3.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年底,我省目前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达到了3731万,2015年新增加网民数量为12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5%,相对于2014年年末增长了1.6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年底,我省手机用户规模达到6367.2万,比2014年增长138.1万。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到2015年年底为1226.5万户,同比增长98.9万户。

三、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物流建设体系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以方便快捷的物流为基础,而我国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今多数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是覆盖到了县一级地区,县以下的乡镇无法送达。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客观原因是河北省农村地域山脉较多并且交通相对落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农村物流体系虽然初具规模,但是农村物流体系仍然薄弱,设施装备的科技含量仍然较低,河北省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仍然滞后。2.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失。由于目前河北省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城市的环境相比,农村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公共服务设施匮乏,“虹吸效应”使得农村的电子商务人才流失于发展较好的城市,导致现如今河北省农村特别缺乏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得经营农产品,更愿意到农村进行服务的有为青年。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农村电子商务的直接参与者层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在推动与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地方政府层面,缺乏懂电子商务的管理人员。3.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根据《2016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当前约具有3614.71万农村人口,这个数字接近河北省总人口数量的1/3。从总体上看,河北省的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市县到乡镇的网络基础设施依然很薄弱。农村网络信息服务还没有完全深入基层,村级信息服务点不够健全,农业信息传递在最后一千米上遇到了阻碍。县镇二级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对策

1.鼓励第三方物流在农村中发展。对于农村农业个体户以及网商,通过园区进行物流配送并不合理,所以需要链接商户与消费者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第三方物流。因此第三方物流任重而道远,它的参与主体涉及了供需两方以及物流企业自身,通过合同签订确认三方权责,受到法律保护的合同保护着三方的利益。而且第三方物流企业有着更明显的优势,配送速度以及物流服务都较为成熟。2.加快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综合考虑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普及率以及信息传输等方面因素,农村电子商务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1)正式差异化培训。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每个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难题都不一样,所以针对农村网商的培训应该体现出差异,可以请专业网商老师为村内网商进行培训,以及请在各大电商平台经营高级店铺以及销量靠前的成功网商进行成功演讲,传授经验。(2)非正式交流。安排农村中从事电商相关创业人员周期性参加政府、行业相关组织、企业的线下线上交流活动,针对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如政策、运营等。同时促进创业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提升。(3)走出去交流。通过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县市的考察和调研以及与其交流互动,可以高效率解决自身所遇难题与瓶颈。不定期组织电商相关人员参加电子商务研讨会,参加相应培训课程以及与其他地区共享资源,互助互利,达到双赢。3.提高农村电商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宽带普及率,建设面向三农的移动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如网络普及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网络信息平台、冷库、物流配送等的建设;积极配合建设和完善适合农产品特点的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农产品信息、数据交换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倒逼机制,鼓励河北省传统农村商贸企业加快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勤,周卓.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1):181-183.

[2]张振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国际商务论坛,2015(12):30-33.

[3]耿荣娜,曹丽英.基于AHP方法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制约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9):535-539.

篇(2)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定义

农村电子商务指的是主要参与者为农民、农村及涉农产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进行与农业领域相关的整个商务过程。

二、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起步晚,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大致与城镇电子商务同步,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明显过后了很多。并且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程度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长三角地区(以杭州、上海、宁波、金华、南京为主);第二梯队为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主);第三梯队为渤海湾地区(包括北京、大连、天津等);第四梯队为中西部地区(包括成都、西安、重庆、长沙等)。

2、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瓶颈问题突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依赖物流及电信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还没有形成高效,畅通的公路网络,加之公路制度性的问题,如高速公路收费,执法人员乱收费乱罚款是造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其次,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这对依赖电信网络的电子商务发展来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以云南省为例,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云南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云南网民有844万人,普及率为18.6%,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27位;云南省有域名71979个占全国的0.4%,有网站13700个占全国的0.4%,云南的IP地址数也只占全国的0.85%,除去城市网民和非涉农电子商务外,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很小。在物流方面,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只占全国的16%,并且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方式仍以汽车为主。

3、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发展动力不足。我国农村网络普及率低,广大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较低,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稀缺,而在城镇接受电子商务教育的农村人才受到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返回农村。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阻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目前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5万人。而且,愿意返回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事业的人才数量很小,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缺乏成为妨碍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

三、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加大宽带的投入力度,建立高效率,运行速度快的互联网 ,提高我国城乡的网络普及率。电子商务的展开需要齐全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电话、有线电视的普及率,提高宽带服务水平,并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引导农民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使其真正体会到电子商务的优越性。

2、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铁路、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力度,构建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农村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所有环节中的终结者,电子商务的成功运行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撑。建立高效的,低成本的农村物流系统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具体措施如控制油价过快上涨、完善行政透明机制,杜绝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取消高速公路收费制度等措施。

3、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支付体系,鼓励引导农民使用电子银行用于电子支付。支付是电子商务成功完成的核心步骤,传统的现金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变得不切实际,回款也不是理想的支付手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网点稀少。当前,我国金融系统网上银行的支付手段已经日趋成熟,如建设银行推出的“一路护航”和农业银行推出的“K宝”,都具有安全可靠性较好,支付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在农村电子商务支付环节中,引导鼓励农民办理网上银行是值得推广的。

4、政府及时出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行政法律法规,使农村电子商务事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理可循。任何一个行业的良好和长远健康的发展少不了法律的保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能够明确各方参与者依法办事,履行责任和义务,减少纠纷,保护各方的利益,从而保证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5、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为发展注入原动力。农村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一支质量高、结构合理、优秀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大对现有农村电子商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在管理和组织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各种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产管理等知识,在农村电子商务具体实践中起好带头作用;其次,加大和各高校的交流沟通,建立专家咨询系统,为农民提供具体指导;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到基层农村为广大农民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指导,培养新一代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主力军。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发展建设成为以信息咨询为主要业务的农村信息平台和面向网络交易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两类农业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平台可以进行贸易信息传递,农村信息网络,以及农村专业知识推广和专家在线咨询;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以农业生产相关的产品、材料和服务为中心,提供网络贸易平台,促进农村网络贸易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樊鹏.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9):123-124.

[2]CNNIC.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OL].

[3]张健.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4):147-148.

篇(3)

[5]中国发展门户网.商务部2013-2014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名单公示[EB/OL].,2015-06-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EB/OL]..

[9]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商务厅2015年度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公示.[EB/OL].http:///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29032165&chid=100368.

[10]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 经济体制改革,2015,(05):110-115.

[11]凌红. 网络经济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03):108-110.

篇(4)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对农产品进行统购包销,是组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它由总社、包括省、市、县级社在内的联合社和乡镇一级的基层供销社组成,所以是一个上下连接、覆盖城乡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在当时起到了连接城乡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开始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决定农产品流通、连接城乡市场的作用逐渐弱化。自此,农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都成上升趋势。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壮大,使得大量农产品进入以零售为主、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集市或农贸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集市和农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场内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保鲜、保活、卫生检疫等方面不够重视,交易秩序混乱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对自身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去超市买菜。所以,农产品进超市,以及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以上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流通渠道过长,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跨区域交易,扩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

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上依然存在销售品质低劣农产品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使农产品回归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只要电子商务贸易主体或者贸易对象涉农,就可称为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准确对接,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生产者的情况,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同时也对生产者起到监督的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一方面市场上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又不足,低劣农产品充斥其中。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行改革,提高竞争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供给侧”的疏忽,造成了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农村电子商务使得生产者准确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按照需求量组织安排生产,能够实现供需平衡,恰恰迎合了“供给侧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也较为成熟。国外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现状研究、商务模式的研究和物流供应链的研究等。

1.发展现状研究

英国学者Warren和Martyn(2004)通过对本国农产品电商的调查,提出本国农产品电商普及缓慢,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太低。希腊学者N.Manouselis、A.Konstantas、N.Palavitsinis、C.Costopoulou和A.B.Sideridis(2009)通过对希腊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抽样调查,并对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希腊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较好,农产品企业相继出现,但其提供专业技术和知识支持等服务太少,电商的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接轨仍有困难。

2.商务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Ivanic(2001)指出,农产品贸易依托互联网进行,让销售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美国学者W.Wen(2007)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澳大利亚学者Molla(2011)对澳大利亚农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交易的方式做了研究,并指出了澳大利亚农村电子商务存在信息处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伊朗学者A.Ali(2011)分析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并以此创新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

3.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研究

英国学者H.Renting(200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追溯来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美国学者Wooseung Jang等(2009)通过构建农村中小企业物流模型,证明了中小企业发展合作社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Ruiz Garcia等(2010)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搜和跟踪,将更有助于了解农产品的物流情况。瑞典学者Techane(2011)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对食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国外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准确把握本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目前更多地是进行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整体来说稍有滞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五个方面。

1.商务模式研究

杨静等(2008)将农村电子商务分为P2C2B、B2B和P2G2B(P 为个体农户,C是农业协会或合作社,B为涉农企业或大型超市,G是政府)三种模式。侯晴霏(2011)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是商务模式、物流模式和运营平台,并提出区域对区域、区域对商家和商家对区域三种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叶秀敏(2011)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A2A模式(人与人)、A2C模式(人与消费者)和 C2C模式(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三种。韩剑鸣(2013)提出P2G2B(农户―政府―农产品需求部门)和B2B&C(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需求企业+个人需求者)两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郭承龙(2015)提出由核心单元(运营单元、美工单元、客服单元、推广单元和配货单元)、紧密单元(生产单元、仓储单元和采购单元)、辅助单元(电商协会、融资单元、培训单元)等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结构,并根据这种共生结构将农村电商模式划分为寄生模式、非对称模式、偏利模式、对称模式和一体化模式等。

我国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没有形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分类,二是提出创新模式之后很少进行可行性分析。

2.案例研究

有学者以某一地区为例创新了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吴晓萍(2010)对安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徽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是组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把农民、企业、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绿色产业链模式,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特色网站模式。赵蕾等(2012)以石家庄市为例,介绍了石家庄市实施农超对接的情况,认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农超对接是石家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型模式。

还有人总结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2010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与阿里研究中心通过对江苏睢宁沙集镇的调研,首次提出“沙集模式”。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2010)指出,“沙集模式”指的是个体农户自发地使用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家具的交易,获取收益后吸引其他农户复制该行为,带动家具制造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马凤兴等(2013)总结出在北山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带领下,农户网商成为北山狼户外用品的分销商,注重打造“北山狼”自有品牌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山模式”。郑春峰(2015)进一步对浙江义乌“青岩刘模式”进行总结,得出“青岩刘模式”是网商形成区域联盟,以提高对上游批发商的议价能力,保证产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加入市场经营。

上面三种典型的农村电商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农民最先自发组织起来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沙集模式”和“青岩刘模式”品牌意识差,商户分散经营,而“北山模式”则相反,因而更具竞争力。

3.现状与对策研究

于小燕(2009)从我国农民上网用户比例很低且尚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农副产品物流滞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提出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等对策。张健(2009)分析了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要想加快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陈亚洲等(2011)认为农民电子商务意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且多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效率低,由此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农户、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共同协调配合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徐芳(2012)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所处的信息环境、农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律等软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可以看出,为了突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国内文献大多只是分析现状,查找原因,然后提出相应对策,并没有对对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4.平台建设研究

孟晓明(2009)指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分为四种,分别是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李红等(2011)提出基于供销社创新农产品供应主体,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构建农产品、食用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渠道等。张胜军等(2011)分析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在内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弭凤峰(2014)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原理,结合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以“小超市、大连锁”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5.物流配送研究

一些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型进行了研究。文龙光等(2011)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区域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刘维(2013)在探讨了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几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型。吴勇杰(2013)在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以邮政为基础在城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新模型,并指出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另外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进行探索。苏珊珊(2014)对辽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其中优势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劣势是农村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信息水平化低,服务功能单一;机会是物流需求量增大;威胁是政策不够完善。刘利猛等(2015)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重点建设县级以下物流配送体系等建议。

综观国内文献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可以发现缺少对物流配送模型和物流配送效率等的实证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农村电子商务的文献可以看出,尚无学者研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也没有从发展历程这一新的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不论是从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还是物流配送方面,很少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尚缺乏农村电子商务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评价、农村信息化测评体系、物流配送效率等的研究。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比如说物流问题,没有关注电子商务在引导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只是农村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农村商品,例如“沙集模式”中的家具、“北山模式”中的户外运动用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惠及“三农”的不只是农产品,还有其他农村商品。而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聚焦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忽视了除农产品外其他农村商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静,刘培刚,王志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17-121.

[2] 侯晴霏,侯济恭.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1,(5):5-8.

[3] 叶秀敏.三种模式惠“草根”――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1,(11):7-9.

[4] 韩剑鸣.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模式及定价探讨[J].商业时代,2013,(17):43-45.

[5]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10-115.

篇(5)

目前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主要受到缺乏高质量服务体系、服务站点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网络与物流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农村电子商务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按照目前的影响因素做好一系列应对工作,推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应用。

一、农村电子商务概述

从本质层面而言农村电子商务主要就是在农村地区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为主体部分,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与机制,企业搭建平台,农村居民参与其中形成群组模式提供农产品和农业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进行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农村居民在平台上公布各类农产品信息,消费者在浏览信息之后明确需要购买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易;农村居民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购买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业机具、日常用品等,具有买卖的便利性。农村电商平台建设能够带动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使得农业活动在生产、销售、物流运输等环节都可以实现数字化的改革,增强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对接力度,有利于形成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推广,甚至还能增强国际化水平、预防出现市场风险隐患问题。除此之外,农村电商还可以帮助农村居民在消费层面增强网络化水平,转变传统的单一普通实体消费形式,增强农村居民购买各类商品的便利性,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化肥产品、农药产品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服装、日用品等,有助于拉动内需扩大消费。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电商服务机制影响因素

经过近年来国家层面的大力推进,当前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相关的电商服务机制照搬套用往往难见成效,经常会出现政策落地困难等问题,导致农村电商的整体发展受到制约性影响。一方面,各地政府在推动地方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根据上级政策明确各个部门、组织机构的职责要求,但是往往忽视了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没有合理地因地制宜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创建完善的企业服务机制以及物流服务模式,尤其是物流方面,农村区域广泛人口分散,物流配送难以到户,且配送速度较慢,导致农村电商平台物流成本较高,农村居民购物积极性降低。另一方面,电商服务模式难以完善,虽然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建设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站点,但是由于站点负责人的电商技能不足,一般只能完成代缴话费或代收快递等基本业务,缺乏健全的服务功能,无法为农村居民提供高效率、高水平、多元化的服务。

(二)基础设施影响因素

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确保相关基础设施的健全才能保证农村电商有序发展。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仍缺乏完善,无法为农村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基本保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营销与农村居民在电商平台购买各类商品都会受到制约性的影响,这样不仅会导致农村电商的发展速度减慢,还会对其未来的进步、拓展、全面覆盖等造成阻碍。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低、政府扶持难以到位,而计算机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的价格较高,无法在偏远落后的地区普及,部分原有的设备故障陈旧,网络通信不通畅,物流难以到达等,这些对农村电商的建设和应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电商人才影响因素

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人才储备偏低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地区剩余人口结构日益呈现幼龄化和老龄化并存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而电子商务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营销技巧要求较高,技术接受度较高的青年人才缺失导致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失去了人才支撑。农村地区自身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员稀少,加上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较差、工资水平偏低,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环境,高校电子商务相关专业毕业生等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就业创业,甚至连本地培养的人才也会出现流失现象。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企业在电子商务人才方面后继乏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越发困难。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电商服务机制

1.完善电商与物流服务体系要想更好地促进农村电商的良好发展,就必须要确保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性,获得更多电商服务主体给予的支持。首先,当地政府应结合本地电商发展情况重点培育或引进农村地区的电商服务企业、服务主体,在农村地区建设电商协会组织,在协会的带领下成立有关的服务部门、服务机构,开展宣传引导活动、技术培训活动、品牌打造和维护的活动、信息咨询活动等,形成较为专业的服务模式,增强农村居民参与电商活动的积极性与便利性。其次,挖掘本地特色产品,重点为相关的电商企业、物流公司等的商品安全管理、质量控制、配送管控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电商相关活动的开展打造较为良好的生长环境,彰显电商企业本身的产品核心价值、核心优势,形成带动效应,打造品牌,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再次,制定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支持组建良好物流配送关系网络,按照当地物流、运输行业的路线情况采取多元化的形式,以县级、乡镇级别的物流配送点为基础扩散到乡村区域,创建乡村级别的物流配送系统,以满足农村居民日常消费方面的需求为最终目的,按照不同农村居民的网络购物特征、所购买商品的特点等,建立健全对应性、适应性的物流配送网点,保证商品的流动更加畅通、更加良好,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增强农产品销售及农村网购的便利性。最后,为增强农村居民在电商平台中购物的积极性,还需强化物流服务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为农村居民所购买商品的物流设置安全保障,预防电商平台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减少农村居民的心理层面负担,提高其参与的积极度。2.完善三级服务站点的功能农村电商全面覆盖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已经大幅度增加了服务站点的数量,但是经常出现业务量过低的问题,不能确保符合预期的服务目的、服务效果,所以在农村电商发展期间应重点关注服务站功能的完善,强化宣传工作的力度,层次性地建立服务站点负责人员服务质量的管控。首先,健全服务站的运行工作机制和模式,增强县级服务站、乡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站业务与技能培训力度,制定完善的质量监督工作方案计划,切实提高不同级别服务站的服务工作质量。其次,重点关注服务功能的丰富性和优化性,从基础生活服务入手拓展网络服务的多样性,逐步提高综合性便民服务的水平。最后,鼓励企业与服务站点合作,开发企业与农村特色产品的合作品牌,促进农产品品牌企业化运营,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效果与竞争水平,还能增加服务站点的电子商务参与度与交易量。

(二)健全电商基础设施

农村地区的电商活动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只有确保各类基础设施、系统的完善性才能推动整体电商平台的快速进步。1.积极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是电商平台建设、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基础设施,一旦出现网络问题将会导致其全面覆盖、普及与正常的信息交流受到制约。因此,在农村电商平台发展期间应重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减少农村居民的信息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首先,建议增加偏远落后地区计算机设备方面和智能终端设备方面的补贴力度,尤其是要针对农村电商专用类型的基础设备,必须要落实好相应的补贴工作,使得企业能够在农村地区更好地拓展市场,农村居民也可以在电商平台中便利性购买商品。其次,重点关注网络信号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可能保证网络的通达性,通过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宽农村区域的信号覆盖范围、增加覆盖率,鼓励运营商之间在良性竞争的情况下强化农村区域信号基站方面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信号的质量水平,同时为农村居民设置优惠性的手机套餐,减少上网沉没成本,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速度。最后,重点关注各类电商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减少农村居民在信息搜索方面的成本。例如,提供农业信息技术全面性的挖掘服务,对农民所需的农业数据信息深入性的分析和采集,创建较为完善的平台,对于能够自主建设电商平台的主体则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是在农村地区设置公用电商平台的准入制度,降低农村居民学习电商活动的成本、增加信息获得的效果与在平台中交易的便利性。2.积极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保证物流系统、平台和设施的完善性,才能预防因为物流不合理、不可靠发生问题。首先,应强化对物流企业的引导扶持工作,鼓励物流企业配送网点向广大农村区域的延伸覆盖,使其在政府部门、企业的领导带动下积极参与农村物流系统建设活动,彰显出现代物流对于农村地区经济进步、农村电商建设发展的价值作用。其次,对现有的农村运输形式进行改造利用,规范乡村班车带货以及顺风车带货等多元化的运输形式,合理规划路线网络,在增强通车能力的情况下满足农村物流服务的通达性需求。最后,创建较为良好的投资模式,积极在农村地区建设区域性的物流集散系统平台,吸收社会闲置资金进行农村物流系统网络建设,保证物流体系的高效性、完善性,充分彰显物流中心的辐射功能,保证农村物流服务整体工作效果。

(三)加大电商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第一资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有效支撑。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一方面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目前各地虽然已经在政策的推动下已建成规模不等的电子商务培训基地,针对农村居民有计划地实施了电子商务培训活动,但培训成效仍不明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各主管单位应继续加强宣传,摸清农村居民的培训需求,统筹规划,引导其积极参与,并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对于在电商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农村带头人要树立标杆,形成传帮带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外地人才的引进,政府应制订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外部的相关人才回乡创业,以优秀人才资源的回归为本地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带来技术、资金、人才等新鲜血液,刺激农村经济的活性。另外,要注意加强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广泛寻求思路,要真正利用好身边的智力资源,使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为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等影响因素而出现问题,对其有效推进造成制约性影响。因此在农村电商平台发展期间应归纳总结经验,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改善各类服务工作体系机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的多方位供给,为农产品拓展营销渠道提供良好空间、为农村居民的消费提供便利服务。

参考文献:

[1]万津津,陈刚,刘玉轩.我国省域农村电子商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21,5(6):75-78.

[2]代霞.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商情,2021,13(30):34-35.

[3]程骅.精准扶贫背景下抖音平台对贵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数码设计(下),2021,10(2):257-269.

[4]张佳,王琛.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基于浙江省淘宝村的问卷调查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5):952-961.

[5]陈轶,蒋常怡,方智超,等.苏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南京市淳溪镇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8):345-350.

[6]陈先容.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脱贫的影响机制探究[J].广东蚕业,2020,54(11):109-110.

[7]汪雨雨,姚万军,张辉.电子商务发展下社会资本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基于CHIP2013农村居民数据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20,11(10):20-25.

[8]赵建伟,彭成圆,冯臻.农村电子商务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22(7):144-148.

篇(6)

株洲电子商务起步于2003年左右,2010年后进入相对快速发展期。据行业统计,目前有30%的企业依托国内各类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累计开设网上店铺2万余家。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约200亿元,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164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32亿元。2012年阿里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株洲市位列网商百强城市。2014年3月,我市获批为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与蓬勃发展的株洲电商相比,株洲农村电商尚处于起步阶段。株洲农产品销售形式仍以传统销售和自产自销为主,而通过电商销售的仅占10%。从调研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农民生产的农村物销售都是两种方式:一是等待收购商上门收获,二是自己到集市进行销售。销售的对象和产品数量事前不确定,也无法根据需求进行生产。

二、株洲发展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宽带网络使用率不高。株洲光纤宽带传输网络已经覆盖所有乡镇以及75%的行政村,但由于宽带安装成本偏高及农村电脑普及流程低,阻碍了农民对互联网的进户率。株洲农村家庭网络宽带进户率只12%;且未来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

(二)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偏低。株洲的农村与全国其他农村一样,存在严重的空巢现象,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在农村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而老年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能力之低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大部分不会在电脑上打字,手机也只限于打接电话,更别说将自家的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这些能力短期内难以培养。

(三)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落后。在株洲东南部的农村仍处于不发达状态,交通状况也不够便利,类似四通一达和顺丰等快递公司根本就鞭长莫及,偏远地区的物流快递主要还是借助中国邮政的快递体系去完成,等待发货的迫切心情也许只能用望穿秋水去描述了。

(四)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不够。株洲大部分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主,生产的农产品以只给为主,在有余地的情况下才会去销售,由于规模上不去,所以更加增加了种植和销售成本。且由于以家庭生产为主,缺乏标准的农产品控制系统及农产品专业人才,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生产、流通、监管和可追溯体系的影响意识不浓,对现代营销,特别是电商营销方式账务哦不多,缺乏技术能力人才支撑。而在种植的种类上,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特色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品牌效益。

三、株洲农村电商的可行对策

(一)培训农民掌握电子商务操作的技能,形成自觉依托电商销售的意识。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详细的农村居民教育计划,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培训,教会农民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从网上检索到需要的信息以及在网络上交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对于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主要应该是从当地选择一些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农进行高层次的电子商务技术培训,而不宜一律从外面聘请或引进。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大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农村地区进行技术扶贫,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当地农民使用网络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推动当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克服恐惧心理,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通过这种方式能更方便快捷获得需求信息,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能以更实在的价格、更快的速度销售出农产品。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组织尝试农产品电子商务,使农民得到切身的利益,进而改变思想观念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基层设施建设。在株洲北部等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应加大对互联网络的发展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上网,大力宣传网络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在株洲南部地区,在PC+光纤普及率难以提高的情况下,重点抓好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提高无线网络覆盖率,降低无线网络使用费用。

(三)鼓励和发展涉农电商,形成多种电商销售模式。对于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鼓励大型电商发展涉农商务,形成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农业发展需要技术、需要形成规模才能降低生产、物流等成本。每个农民都去学习所有知识和技术是不现实的,所以应该鼓励涉农电商的发展。农民可以以土地和劳动力进行参股,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规定产品规格、价格、规模,农民按订单进行生产,并享受公司提供的技术和大型生产资料支持。

篇(7)

《意见》很具体地提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三项重点任务和七方面政策措施,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人呢?本文将结合本地海安县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就电子商务的应用进行相应的探讨。

海安县地处江苏南通里下河地区,连接苏南上海,北靠盐城,西接扬州,既有传统的内河,又靠东海资塬,是江苏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农产品从传统的大米、禽蛋类产品,到新近的河豚养殖、桑蚕丝绸,可谓丰富多样。

而目前该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还是传统的中间人收购、贩运到区域性的批发市场集中交易,再到分散到各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等零售管道,其间环节多,涉及主体多,且层层“剥皮”,使得中间费用高,导致农产品零售市场波动大,消费者付了高价而农产品生产者却获利偏低,严重打击了农业人口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来看,本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口已经急剧下降,一方面在于上述的农业生产投人大而获利低,年轻人宁愿去打工也不愿再从事农业劳动;另一方面,传统的“跳出农门”的思维,也让大多数的农家子弟在大学毕业后都不再回来从事农业生产。这就造成了目前该地区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严重,知识技术结构落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同时,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受到政策、资金、产量的限制,农产品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整个农业生产只能局限于小范围的产销循环,并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农村传统的安守本分的思想,也使敢于借贷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人不多,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

那么,利用电商这个平台,能否有效解决该地区农业产销的瓶颈呢?

《意见》指出,农利^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对于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通过农产品的电商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使生产者直接决定农产品在销售终端的零售价格,最大幅度地获取利润,而消费者也通过直接交易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缓解了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发生了变化,同时农产品生产者的角色和社会身份也有了变化。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者,原有的“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已逐步地转向了以网络为依托的产品营销模式,农民更多的成为了自己产品的销售者,农民本身也从一个单一的体力劳动者成为了现代商业生活中的一员,实现了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角色的转变也带了观念的转变,在现今社会上“重商轻农”的风气影响下,必然很多人会重新考虑农产品的产销工作,对外出的农村子弟而言,面对大城市困难的就业形势,莫如回来从事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对比上班族的生活,这样的乡村生 活或者更有吸引力。就这一点而言,电子商务还促进了农村人口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

回到我们对海安现状的分析上来,我们看到,电子商务巳经解决了农业产品销售中中间费用过高的问题,年轻人似乎也开始回流,后备人才也有了,然而问题都解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新的问题出现了。

首先,以家庭为单位的电商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生产,销售量无法上规模。同样的,在购买方,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产品购买量毕竟有限,无法带来规模效益,而受到现有采购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因素制约,机关、企业、学校等集团消费还可能无法通过电子商务购买农产品。

其次,虽然减少了中间环节,但是物流费用成为了销售中的一个重要成本支出,一旦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达不到一定的规模,物流费用就很难降下来,这也会造成盈利困难。

再次,目前农产品网商多是家庭或个人以淘宝店或者微商的方式经营,很多是试试看或者感兴趣才在电商平台上开店的,缺乏品牌意识,单打独斗居多,对于如何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扩大交易规模,缺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在发展上缺乏后劲,极易走人低价血拼的陷阱,随之就是产品质量、经营诚信度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往往是关门大吉。并非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I;接通过电子商务从事网上销售,比如海安近年的河豚养殖业)还有传统的禽蛋产品,这些产品受制于运输要求高,无法适应目前较为传统的物流模式,无形中也消弱了本地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

事实上,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意见》也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意见》要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电子商务创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手续。符合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深人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制订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工作指引,推动电商扶贫。

有了资金的扶持,就能促进农产品电商生产的扩大化再生产,为形成规模化销售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政策的支持,鼓励农产品消费集团,如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直接通过电商采购,建立与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在线支付信息、物流配送信息相符的网络(电子)发票开具等相关管理制度,推广网络(电子)发票,这样就能解决农产品的大批量销售问题。

销售有了量,自然可以消减物流成本的比例,这样就形成了电商、消费者及物流行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意见》还要求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村物流服务网洛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建设。

并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宽带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物流体系的完善,一方面降低了农村电商的直接运营成本,同时物流的健全,特别是集配合冷链的建设,使得农村的生鲜产品得以进人网络销售链,全面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领域,对于海安县这样的水产品和海产品的生产地而言,极为有利。在人才的培养和诚信的建立上,《意见》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求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百万英才计划,培养农村电商人才。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诚信建设。

在一个地区通过培养出几个或者十几个领军型的电商带头人,通过集群化经营,形成地区产品的品牌效应和销售规模,更有利于地方产品的推广销售,通过树立本地产品形象,反过来推动网络市场监管,建立区域品牌,自觉抵制制假售价的行为,形成产品产销的良性循环。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其间还会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出现众多的变数,本文也仅就海安县的部分实际1#况,结合《意见》的要求,给出农业县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些思考。实际上在国内很多农产品产地,以区县供销合作社为龙头,联合电商企业,建设区域性的电商平台,共同促进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政府搭台,电商唱戏,共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推动电商扶贫做出贡献。

篇(8)

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交易活动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具有直接、快捷、低成本、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等特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从对中国互联网认识和使用的群体来看,绝大部分都集中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虽然其中会有分布于农业行业的部分,但从总体看来,所占比率很低。而且,就真正农业用户而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用户的真实需求被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正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局限,使得众多的IT精英们面对农业这个中国最大的产业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不论是从建立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考虑操作规程的实施而言,似乎都要比其它的产业的推广应用难得多。

一、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上网用户比例很低,农民上网更少。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国将近7800多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网络成本较高,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是中国农民上网的主要阻碍。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3000元至4000元;农村电话上网费用3.6元/小时,在加上各种培训费用,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2、农业网站不多,网站分布不均衡,且利用程度低。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分布与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相似,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很少,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技术水平更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并且利用程度低。在所有的网站中,基本上可以分成下列类型:①由中央部委建立的网站和各级政府建立的网站;②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站;③各行业建立的专业性网站;④少部分个人的网站;⑤非农业信息网站中的农业信息专栏。

3、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所涉及的信息关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原有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的比较正规进行。尽管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真正可以投入运行的并不多。即使为数不多的数据库,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要使用它们,也是困难重重。制作单位利益和数据保密问题,使得这些数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4、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较多,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风起云涌,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目前,除了几个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导航栏的设置也都大同小异。在内容上以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同时,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但很少各个网站对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各地种植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这种具有指导意义信息。

5、网上信息不够开放,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一些网站设有内外网两个部分,外网公开的信息,一般性的信息多,有价值的信息少。内网上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多,又实行会员制,相对封闭起来。这样网络间的互相封闭,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发展,也失去了设网建站的目的。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1、经营成本低

零售企业开店投入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花在地皮上。在大城市,寸土寸金,一些繁华地带的地租动辄每平方米上万元,这样的高成本投入,使得我国零售企业在与“狼”共舞中很难拥有价格优势。而农村市场开发程度低,地价也大大低于城市,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经营成本。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劳动力成本也大大低于城市。大城市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劳动力工资水平自然也水涨船高,平均工资多在千元以上;中小城市、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与大城市整体相差悬殊。2、竞争阻力小

相对于大城市你死我活的惨烈商战,中小城市和农村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不足。目前,占据这些地区商业领域的主要是一些地方的中小型商业企业以及为数众多的零散经营个体零售业者,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布局混乱、组织化程度低、商品质量差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零售企业正可充分利用自身在品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轻松占领市场。除了直接投资开店之外,还可通过收购、兼并、嫁接、加盟等形式的资产重组吸纳那些当地不景气的商场、市场,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扩张。

3、市场潜力大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13亿人口中70%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占领了农村市场才是真正占领了中国市场。尽管现在农民的购买力相对比较低,但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购买力的不足。从长远来看,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关键,因此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是一个必然趋势,农村市场的潜力是无限的。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零售巨头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大城市市场竞争空间日益狭小,外资零售企业进军我国农村市场是迟早的事。

三、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解决农业信息畅通问题。综合我国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问题、技术问题和产品管理、配送问题上,而信息问题是最重要的,后两个都可能从信息问题中得解决。大力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为工农业等物质能源产业的信息化改革服务,更好地促进它沿时代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帮助领导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者进行合理的安排生产,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对农业农村的不良影响。目前,农业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趋于减少,而越来越依靠信息劳动,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投入。

篇(9)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村网民数量与日俱增,通过互联网,他们既可以完成商品购买,也能够实现商品销售。可以说,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所谓农村电子商务,就是网络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民群众、乡镇企业等)在网络交易平台进行商品(多为农产品)销售的一种商业活动。从本质上讲,农村电子商务意味着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产品销售与购买过程中,借助于互联网优势来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很显然,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致使农村电商面临着一些问题,必须进行法律规制,以保障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健康发展。

一、从法律层面规制农村电子商务的紧迫性

新形势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旨在促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进入到电子商务行业,成为虚拟网络的经营主体,共享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大、分布广,农产品需求量大且容易受地域影响。按照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农产品销售需要先后经过采购商、经销商等多个环节,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时间与销售成本,此外,因农产品多为新鲜蔬菜、瓜果等,保鲜期短,销售区域也受到很大限制。可以说,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为农产品电商销售提供了重要契机。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依托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去掉了中间环节,压缩了中间成本,客观上有助于增加销售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毋庸置疑,农村电子商务的优势明显,的确为农村地区产品销售带来巨大商机。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诸多问题,如交易主体数量庞大、法律意识淡薄、电商操作经验不足;交易平台监管不到位、货款支付风险高;交易商品质量缺乏保障,存在伪劣假冒现象;交易纠纷不断、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规范农村电子商务主体的交易行为,保护农村电子商务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法律风险

在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交易主体良莠不齐,交易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加上电商平台存在恶性竞争,网上支付受到威胁,由于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及市场监管体系,使得网络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大打折扣。

(一)交易主体资格风险电子商务交易中,主体资格的重要性总是在交易纠纷中能够凸显。一般而言,参与农村电子商务的主体有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民合作社。与农户和农民合作社不同,农村企业是依法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的法人主体,在法律层面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处于国家法律监督与管理范围之内,并受国家相关法律的。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如果农村企业与网络消费者之间产生纠纷,那么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则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与此不同的是,农户、农民合作社在参与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时,并未经过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的注册登记,要成为电子商务主体,只需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进行用户注册即可,由于他们不具备法人资格,所以很难被有效监管。一旦网络消费者与他们之间产生纠纷,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则显得较为困难。总而言之,维护网络消费者权益,关键在于科学界定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法律机制。

(二)交易产品法律风险电子商务交易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的特殊性提高了工商部门对电商交易的监管难度。线下交易中,产品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线上交易中,产品的价格则偏离价值规律,不论高价,还是低价,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这意味着,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产品价格是存在一定风险的。除了产品价格风险之外,产品质量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前文提到,个体农户是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体之一。个体农户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所展示的产品多数为自家种植,他们普遍缺乏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所经营的农产品多为“三无产品”,无疑增加了交易产品的质量风险。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一些个体农户道德素质不高,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在电商平台上交易的产品存在“以次充好”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现象,使得交易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三)交易平台法律风险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载体,交易平台同样具备一定的法律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三个:其一是交易平台欺诈注册商家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数量与日俱增。在种类繁多的交易平台中,不乏有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平台。由于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多为农民,他们对网络了解得不够深入,缺乏对不法平台的鉴别能力,当他们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注册时,很可能会因为程序不合法而不具备合法主体资格,致使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其二是交易平台之间恶意竞争引起的风险。为了在竞争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一些交易平台之间产生不正当竞争,对商家进行平台限制,不允许同一商家在不同交易平台经营,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电商交易的公正性,且容易增加商家的交易成本。其三是基于交易平台的第三方支付风险。为了避免卖家收到货款不发货和买家收到货物不付款,就需要有一个独立于网络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第三方主体负责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的流程是,买家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并提交订单后,将货款支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之后卖家发货,直到买家收到商品,再经由第三方平台将货款支付给卖家。毋庸置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势使得其在农村电商交易中被普遍应用,但其劣势也极为明显,一旦遇到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那么账户资金安全则会受到严重威胁。

三、农村电子商务存在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

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上述法律风险,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缺乏农村电商相关法律规范网络交易的覆盖面广,参与主体数量庞大,商品种类多且更新速度快,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新问题。与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相比,国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进程则相对缓慢。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目前并未专门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这并非代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全没有法律依据。为促进电子商务有序发展,虽然我国在2019年初正式颁布并实施了《电子商务法》,但其中的条款并未考虑农村电子商务的特性,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中遇到的新情况也难以单纯凭借《电子商务法》进行调整,在电商交易中,一旦出现不法分子,那么网络主体权益则容易造成侵犯。与此同时,与线下交易不同,线上交易中的纠纷常常因法律制度不完善而无法获得妥善解决。换句话说,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网络交易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争议,因缺乏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使得任何一方利益受损时都会遇到维权困难问题。当然,农村电子商务交易的特殊性更加突出,这是因为交易产品多为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产品,保鲜期限短,容易变质或者被损坏,当网络消费者收到的问题商品时,很难判断出是商家的责任还是物流公司的责任。

(二)农村电商交易监管力度不足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是在虚拟网络上进行的,要有效规范电商交易行为,除了要科学制定商业规则之外,还必须加强立法,建立专门的监管制度,整合管理体系,尽可能做到对网络交易的全方位监管。但是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监督存在制度不健全、方法陈旧、力度不足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必须承认,国内网络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农村电商监管体制建设滞后于电商行业发展速度。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随之提升,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等,要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有效监管,势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这显然与网络监管部门有限的资源相矛盾。另外,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之所以存在监管困难,很大程度上在于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交易群体数量庞大、涉及地域范围广。经营者要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一般只需要在电商平台上进行身份注册即可,或者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同样可以完成商品交易。这些虚拟的交易行为灵活多样,将以往的监管方式直接用于监管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是难有成效的,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最终使得电商交易陷入纠纷维权难的困境。

(三)农村电商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经营的主体中,个体农户所占比例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个体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道德及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具体来说,个体农户网上交易之前,需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提交个人信息,一些农户道德素质不高,填写虚假个人信息,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纠纷时便溜之大吉,严重损害了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受经济条件、学历水平等因素制约,个体农户普遍缺乏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也未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也缺乏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当他们效仿城镇居民进行电商交易的时候,其无侵权意图的行为可能会损害他人权益,或者其自身权益受到他人损害依然未能察觉,这也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

四、农村电子商务法律规制的建议

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新的路径。由于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遇到诸多难题,采取积极措施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篇(10)

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匮乏问题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懂得电子商务经营的现代型人才。从2014年以来,以往困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问题,因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基本上得到了改善,农村电脑的保有率有所提升,以手机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则得到极大程度的普及。硬件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才方面,虽然农村上网青年的比例不断增加,对互联网的接触已经比较频繁,但是他们的使用偏重于娱乐方面,从学历、能力、技术等方面综合来看,仍缺乏系统的电子商务训练,因而导致在其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2.2产品和品牌培育问题

农村电子商务包括输入和输出2种流向,输入是指商品和服务流向农村,输出是指产品和服务从农村流向其他区域。对农村、农民和农业来说,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意义更大,它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业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但是从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情况来看,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产品交付不够及时等问题仍十分突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的限制,单一农户很难实现产品美誉度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造成了消费者信任度的不足和流动性的加快,不利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2.3物流体系问题

“电子商务既能发挥迂回经济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能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我国目前物流体系在城镇方面的布局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在乡村区域“最后一公里”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国务院也出台了加快“快递向西向下”的相关政策。就目前而言,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也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这种附加值比较低、运输要求相对较高的物品来说,更需解决物流问题。

3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

“新形势下的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与发展将会给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农产品流通带来巨大变革,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正因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更好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3.1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人才问题,要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首先应当做好人才的培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培训主体方面,要系统、全面地对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进行培训,就要筛选出具有卓越电子商务从业经验的人员和组织,可以考虑借淘宝、京东等大举进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机会,在人员培训上要求其提供便利;二是培训内容方面,要从运营推广、数据管理、工艺设计、服务跟进等多方面开展,培养出具有全面能力、能够独立运行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三是培训体系上,应将培训活动定期化、系统化,特别是应将职业教育、农闲教育等体系引入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中。

3.2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电子商务是系统工程,与国内一、二、三线城市中电子商务发展以从业者自我发展为主有所不同的是,农村电子商务要取得较好发展,必须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县级和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政府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土地、资金、人才、网络资费、能力建设等问题,政府应该不缺位,要出面帮助协调或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同时不断改善政府对农民网商的公共服务”。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一要积极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平台,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培训的组织、物流体系的布局等;二要引导个体农民形成产品和产业联合,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三要做好信息工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为电子商务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3.3从原料供应转向品牌营造

品牌经营是商业活动的较高层次,具有消费者忠诚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等优势,当前农村电商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原材料输出,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产品层级的提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好产品品质,品质是农产品的生命线,也是经营好农村电子商务的根本,要大力推行健康无公害绿色农业,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其次要发挥“农户+企业”或者农户联合体的作用,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和议价能力;再次要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向中下游产业延伸,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最后要有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和呵护产品,做到品质标准化、工艺标准化、规格标准化,以优质形成品牌效应,以服务赢得消费者。

3.4打造面向农村的物流体系

农村物流是指“存在于农村的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运动和有关的技术组织,物流管理等活动……是实现农村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有效组织形式”。“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初一公里”等农村交通不利状况,仍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国务院于2015年5月底了《关于推进“快递向西向下”服务拓展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的整体布局,以便能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通道。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普通商品,以食品为主体的农产品对运输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特别是长途运输,更需要解决好食品保鲜保质等问题。相对来说,物流企业加大在冷链方面的投入,这一部分成本也必然转移到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身上。

上一篇: 企业竞争策略 下一篇: 绩效考核制定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