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教育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学会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获得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语言的特点,体悟句中所蕴涵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学生学习美文的兴趣,从本文运用的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透过语言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含义、运用及其在语言中的表达效果,进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关概念: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2)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把事物人格化,变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3)衬托:衬托是语文学科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即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使能目标]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3、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有何相通之处。
4、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原型定向阶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
典型例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1、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景物的特点。
(1)分析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景物与比喻中的喻体、拟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点?摇篮的形态又是怎样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摇篮二者从形态上看是一样的,四面高,中间低,都是四面边缘起伏舒缓,中间平坦舒适,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摇篮。
那些小山低声说话,把小山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有语言、有情感的特点。
(2)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摇篮,摇篮是给谁睡的啊?摇篮给人以什么感觉呢?
[解析]摇篮是婴儿睡的,很舒适柔软,给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温馨。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1)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达到何种特点。
[解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一圈小山和摇篮有相似之处,即二者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中间平坦,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独具魅力的语言给人以温和之感,使文章语言更加具体可感,突出济南的冬天是让人感到安适的。
(三)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修辞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着何种相通之处。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在语言上给人以何种感觉、体悟。
如上述例子: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给予济南人们什么呢?
[解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适而柔软的摇篮,给予人们的温暖闲适的感觉,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和济南城“低声地说”。不仅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说的,并且语言上呈现出清新流动的特点。
(2)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指出其表达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达到流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从各个角度入手,生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的喜爱之感,欢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表达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动、真切深挚地表达作者对济南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赏、惊叹之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使得写景的整个画面灵动起来了,想着想着也温馨、暖和起来了。
二、原型操作阶段
在原型定向阶段通过学习目标获得了原型。此阶段要求操作活动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联想比较―品味感悟”这一原型的整体框架展开的方式出现,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个动作,不遗漏或跳跃,形成完备的动作动觉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⑧“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中提到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重点培养人才,在如今的教育方式上面也从之前的全封闭式教育转变为了开放式的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具有特点,并倡导多元化、平等化、人性化、开放化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方位的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并调动教职工的工作激情。
一、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误区
(一)重行政轻人本
据了解,现在高校对于教育管理方面大多数都是凭着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用标准的制度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教,把命令当成一切,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情感方面不被重视,使学生的个性被束缚。
(二)重集权缺民主
在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做决定的时候,不乏有一些领导对于教师的意见不予理会,一意孤行,这就促使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顺利等情况。目前高校中的办事处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职工对于自己的职位认知不够,水平不高等情况。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表明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缺乏民主意识。
(三)教育管理过于标准化
这一问题反映了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缺乏创新性,对于教师、学生的个性追求不够重视,没有创新理念,导致学生的学习权力不是自主选择的,从而使学校对于教育管理工作难以正常运转。
二、“以人为本”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人才
其实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本着明文规定来进行管理的,这使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压抑的环境下,并没有达到原先计划的目的。随着新时代的进步,我国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也有了一些的改变,使学生对于教育管理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这既适应新社会的需求,也使学生有了自主性,便可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个性,提高了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有利于管理人员发挥自身潜能
以往的旧教育理念大多是墨守成规,导致高校的管理制度停滞不前,对其学校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也有所影响。所以,再教育路上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创新潜能,这样,不仅培养了教育管理人员及其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使学校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模式的对策
(一)以学生为本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高校管理模式大部分都是学校作为管理者,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然而这种管理模式显然在新的时代是不受用的,学校要想真正地为学生考虑,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就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这样的管理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再者要使学生本身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由被动管理变为自我管理,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自己教学中的主人,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被动方,使其能够自主的培育自身的独立创新性,实现自我。并使学校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不同培育各个方面的人才,扩大学生的兴趣,把教育理念的重心倾向于学生方面。
(二)以教师为本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是对于学生而言,对于教师管理也是必然的。各高校在对于教师的管理方面也可丢掉旧的教育思想,放宽对于教育制度的规范,减少对于教师在教育方面的管理制度,使教师们有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教师本身的创造力运用到学生的身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教育的知识。在对于教师自我评价方面,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为教师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估系统,使教师在通过自我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予以改正,以此来激发教师在工作中的热性,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能力。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仅在学生的身上受用,还对于全体教学职工有重要的影响。毕竟提高各高校的素质教育是高校管理的重心,素质教育教学是一直以来我国不变的话题。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才能变得更好,所以,跟随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提升各人的创造力、创新潜能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汤洁,苗迎春."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153~154.
下面通过介绍一节公开课从前期准备到中期反思改进到最后的呈现整个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如何制定及调整的,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一、课前调查:确定初步辅导主题
2013年底我接到区级公开课的任务,辅导的主题为区里一直在进行的课例研究的主题“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我和一起上课的教师经过文献阅读,共同商议了可选择的两个主题“学习兴趣”和“自我决定”。但是如何从这两个主题中进行选择,我们决定听听学生的声音。
在参考了大量文献之后,我们编制了学习心理调查问卷,包括学习兴趣现状及影响因素和自我决定动机水平。结果发现,学生的平均动机内化水平已达到自我决定理论中所假设的认同调节水平。根据自我决定论的观点,这种形式的动机水平表现为由于个体认识到行为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将其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学生已认可了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并将学习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其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而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分化,个人因素(努力能取得进步、课代表、基础好、有信心学好、对学科知识真正好奇、适合的学习方法、没压力)和学科因素(趣味性、有用性、课后作业量)在学科兴趣形成与发展阶段影响更大。教师因素(教学方式:游戏、故事、分组比赛;语言魅力:幽默、条理清晰、身体语言;对学生关注:鼓励表扬、给锻炼机会、关心学习常交谈;性格特征;专业知识;公平公正)和学校因素(硬件、学科重视程度、学习氛围、管理严格)在学科兴趣的萌发阶段影响更大。
学科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都普遍反映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培养兴趣的能力,但他们对学生的帮助较多地停留在命令、说教的层面,很少科学地给予操作性的方法指导。
所以我的公开课的辅导主题就初步确定在数学学习兴趣方面。
在选定课程主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两点启发。
第一,课前调查的范围尽可能全面广泛。初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还比较有限,对于学习并没有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有时候会将不感兴趣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外部原因,对自身可以做的改变缺乏了解。此时就需要听听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对于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情况的了解一定比心理教师要更加透彻,综合多方观点才可能对学生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目标制定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前期调查发现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已经达到了认同调节的水平,所以这一部分能够辅导的空间就很有限,而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存在的困惑较多,所以公开课最终确定了以学习兴趣为主题。有一句话是“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也就是所谓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海茫茫,可教的内容不计其数,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他们最需要的,突出主要目标,才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点。
二、再次调查:细化教学目标,夯实理论基础
经过初期的调查,辅导目标确定在数学学习兴趣方面,但是兴趣又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如何从学生需要的小切口入手呢?于是我们对于要上课的班级进行了二次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存在明显的兴趣差异,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太大兴趣或毫无兴趣,进而表现为数学成绩的差异。
个别访谈发现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觉得数学有趣好玩,能开发思维,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很多都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所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价值在个人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并不清楚,对于为什么学习感到很茫然。
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知识的有用性对兴趣产生有正向作用,所学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相关度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高。学习内容的价值与兴趣呈线性逐增关系。在兴趣的开始阶段和个体兴趣随着时间深化的阶段,理解任务的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维持兴趣的方法是理解材料的个人实用性(任务价值)。
人与目标交互论认为潜在的个体兴趣主要由情感与价值两部分构成,二者高度相关,并分别对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实际兴趣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与重要性,并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如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等),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兴趣的培养。
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引导学生认识学科的意义和价值:考试虽然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分数”的重视。只有当学习者体会到学科开设的价值,其学习兴趣才会持久并且愿意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
据此,本次公开课的设计思路为通过热身活动―引发问题―共同探讨―尝试实践等环节,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好奇心,通过探讨数学学科对个人的价值,建立对数学学科新的认知,激发或维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尝试完成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实践任务。教学目标如下:
激感:激发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体验数学之美。
调整认知:增强对于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指导行为:通过寻找学科的个人价值,发现学科之美,激发或维持学习的兴趣。细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两方面的经验。
第一,目标要小切口。一个宽泛的目标往往让人找不到着力点,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找到所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目标可以有大方向,但是真正实施教学的时候需要细化在一个点上,小切口入手,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第二,要有文献依据。仅仅有调查的结果是不充分的,需要找到前人的研究结果和理论依据作为教学目标的支撑。调查结果作为一种实践成果往往不系统,不专业,缺乏普适性,而理论基础就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对于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三、实践反思调整教学目标
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确定之后,我们进行了两次实践,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将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见表1。
可以看出,改动有两处,第一处是调整认知部分,由原来的数学学科价值改变为学科学习价值。这是因为虽然这节课是以数学作为切入学科,但并不是一节数学课,心理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在课上所学到的方法进行适度的迁移。而数学学习价值也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让学生由数学迁移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才是真正的终点,目标要以小见大。第二处改动是指导行为部分,将原来的寻找价值更改为探索挖掘价值的方法,将一种结果性的目标转化为过程性的目标,寻找到价值只是最终的一种结果呈现,之所以能够找到学科价值,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挖掘学科价值的普遍方法,有了合适的方法,结果就能顺其自然。
四、利用学生反馈评价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不仅要在上课前做大量的功课,课后学生的评价反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估角度。我们在这次公开课及前期的两次实践中继续沿用了区里的课例评价工具,其中有两道题目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一道题是学生自评“这节课的内容是我所需要的”,考察的是教学内容是不是学生真正所需;另一道题是“这节课我感兴趣”,考察的是教学内容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学习。对于两次实践课及最后的公开课,这两道题的数据分别如下: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45-03
积极心理学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的,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人本主义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从消极心理学所强调的服务于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转向了普通大众,激发广泛人群体验生活中正面、向上的积极因素,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也转向积极的心理指导,使学生更主动地应对心理问题,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为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国家教育部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也强调了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与身体素质、技能培养要同时并举。积极心理学在大学体育中的教学建设就是将适合的心理教学方法与运动锻炼相结合,激发和鼓励学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长时间的系统调查、反馈,在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以班级授课制为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第一阶段强化体育在培养大学生认知能力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而这些在体育运动中大量被应用,如: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既要快速精确,又要有神经肌肉的高度协调。身体动作要及时准确地服从于思想意识的需要和支配,集体运动项目中更是要求思路清晰、判断正确、果敢坚毅、自我控制、相互配合、尊敬他人等,所有这些认知的积极成果通过体育运动完全能够调动出来。但是学生个体又是具有明显差异性的,这就需要利用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加以选择,以便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突出认知能力在该项目上的优势。选择过程中,要分别接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简单动作和精细动作、单项运动和集体运动、肢体动作和器械练习、体能项目和技巧项目、运动强度为主和运动量为主的练习等。具体内容如下。
1.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通过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讨论健康的完整概念和体育的根本目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影响中认识其内在联系;从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中掌握终生体育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体育的重要性。
2.自己的运动机能。以肢体协调性练习为内容,了解人体神经系统中反射弧的建立机制,运动中枢的运动痕迹效应。如手指指法练习、臂部的变向环绕、腿部的步伐变换、上下肢的协调动作练习、全身的翻转、跳跃、奔跑等,使学生理解加强神经树突间的联系,可以提高掌控自我运动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以达到自信心的建立。
3.游戏的快乐投入。通过简单多变的体育游戏,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规则的执行力。如抛球叫号、抱球接力、多人贴膏药、围圈打鸭子、慢跑中听指令等,锻炼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同伴间默契的配合、集体力量的强大。
4.与力量的强度刺激。通过竞赛形式,以大强度的速度、力量运动项目为内容,感受力量的爆发、速度的,体会健与美的结合,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具体内容可安排加速跑、接力跑、中长跑、跳绳、蛙跳、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5.排舞的韵律感受。排舞是在流行音乐背景下的一种团体体操。在塑造优美体型,舒缓身心压力,增强心肺功能,感受音乐节律,塑造优美形体,增强身体协调方面具有优势。该运动项目强度不大,参与门槛低,能体会生活的美好,在社交方面又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特别适应女生。
6.欣赏。场观摩比赛,听老师讲解,学习比赛规则,了解场上队员位置的技术特点,战术应用的合理性;关注进攻的流畅性,队员间的默契配合,以及为本方球队加油助威,尊重裁判和对手,使学生融入到比赛的积极氛围中,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比赛的残酷。欣赏蕴含在比赛中的竞争精神、自我超越和团结协作。
7.训练。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内容可以采用信任背摔、空中断桥、孤岛求生、毕业墙(求生墙)、有轨电车等。通过训练,学生能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爱,能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二、第二阶段确定群体心里特点与取向,通过引导提高积极性和幸福感
利用心理卫生评定工具,阶段性的测量统计,确定群体心理的特点与取向。分类分批加以引导,以期通过不同内容的集体活动,确定自我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幸福感。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编制。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应用SCL-90调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其精神症状,以及特定时期的发展变化规律。测验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利用群体教学,安排不同运动项目,进行有效整合,有意识地疏导学生积极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1.化因子。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主述不适,以及头疼、背痛、肌肉酸胀和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适应运动可采用集体慢跑、柔韧练习为主,强调腹式呼吸、跑动节奏、运动卫生、锻炼规律等。
2.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行为、冲动等表现,以及一般的感知觉障碍。这与不良事件应激因素均有关系,尤其与个性特点密切相关。如脑子“空白”、“记忆性不好”、固执、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等,现今大学生的网瘾既是突出的一种表现。运动类型以动静结合、快慢相宜、强调适中的项目作为选择,如登山、游泳、下棋、骑车、舞蹈,同时辅以唱歌、打坐和瑜伽。
3.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选择运动项目时应以集体活动为主,以改善不良人际关系为目标,鼓励自己逐渐习惯在集体中自我表达并正确评价他人。从两三人间的踢毽、乒乓球、羽毛球,到多人的郊游、爬山,利用自我兴趣爱好和他人帮扶,在运动中建立自信,培养正常交往的能力。
4.抑郁。以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生活动力为特征,出现失望、悲观与抑郁相关联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极端行为表现为自杀。运动处方以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为主,尤其是远足、拓展训练、极限运动,用强刺激、大运动量的练习拓宽兴趣面,提高兴奋度,建立生活信心。
5.焦虑。主要表现为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常出现游离不定的烦躁、无缘由的惊恐,学生的考前综合症就比较明显。在生理上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运动处方可采用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如保龄球、高尔夫球、气功、瑜伽、益智类游戏等。
6.敌对。主要从思维、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的厌烦、争论、摔东西,直至争斗、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运动处方:双人或团体的隔网对抗项目,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拔河,在比赛中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
7.恐怖。因恐怖的环境产生的神经。如独自出门、空旷、黑暗的环境,较多的人群等,这与遗传、生理、条件反射、生化为病因。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有较高强度和运动量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如夜间登山早上看日出,单独完成有难度的运动,在团队面前做示范动作,男女混合训练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2-02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的基础教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然界物质结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物理和其他教学学科相比,大学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教学难度也相对较高,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联系
从信息论的基本原理中能够看出,信息论和物理教学之间有着较高关联性,信息论中对信息数据的解释以及信息的传输原理,对于研究物理教学工作来说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由我国教育部门统一编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信息只是进行选择、改造以及组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丰富知识的优秀专业人才。
就物理教学来说,物理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灌输性教学,而是双向的交流教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向学生输送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会向老师提供一定的信息反馈,老师和学生不存在绝对的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在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数据经过输入、记忆、变换、加工以及反馈等多个流程,最终才能够真正的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的。上述的信息流程都是信息论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论即是对信息的研究原理,信息论研究信息的计量、传输、变化、使用规律以及反馈等过程,利用信息论对物理教学实施研究,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寻求改善和提升物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目的
(一)提高信息传播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信息熵、数据传输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中指出,信息是生命系统、机器系统等适应外部世界和同步世界所开展的一种交换物质的运动形式。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所进行的便是一种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的教学内容即是信息,而学生则是接收这些信息的外部世界。要保证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掌握教材的教学中心,提炼准确的教学元素,保证信息的输出质量和输出效果,最终实现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从信息论角度开展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对于改善教学质量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租用。信息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的传播路径、信息的传播方法以及信息的传播形式,通过改善信息通道和优化信息传播方法,以达到提升信息量和信息传播质量的目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信息论,能够对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指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优化知识传播途径,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
(一)提炼教学元素,准确输出信息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对信息进行转化,将枯燥的信息转成丰富而生动的图文,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些信息,让学生能够牢牢地记住教学知识。教材中关键点的挖掘,是信息传输的前提。许多教师虽然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氛围活跃,但是教学水平则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的抓住教材的主要思想,没有将教学信息完全的传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大学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信息关键,消除思维屏障。
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是提升信息传输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互动学习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电动势概念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当做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概念的抽象和不便于理解,使得教师难以达到教学预期。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法,带领学生进行试验操作,较低教学难度和坡度,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掌握非静电力的有关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牢牢记住非静电力的作用原理和效果。由此可见,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师要想准确的输出教学信息,保证信息输出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重视信息元素的提炼和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简教学结构,畅通信息渠道
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效率转化,就必须要从教学结构入手。所谓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对教学要点的合理布置,课堂教学时间的应用,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整合。
合理的教学结果,能够使信息逐层增加难度,在不断的探索和理解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达到教学预期。大学物理中的许多知识点都相对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应该根据信息论进行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改良。在香农-维纳公示,信息的频带宽越大,则信噪比越高,传递的理想信息量就会越大。信息组块是信息量的一个有效单位,也是测量人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信息论中指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小于或者等于五个组块时才能够牢固的将信息贮存在长时记忆当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结构的调整,遵从信息块不得大于5的原则,以4个信息块来设计新的教学结构。
(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发挥信息调控作用
在信息论理论当中,信息在完成输出活动之后,信息的反馈则成为信息的重要调控元素。信息的存储和长期保持,必须要有信息反馈的参与。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以实现信息的传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物理学知识。然而,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学生将无法完全的吸收和消化信息,这个信息的传输工作也便没有真正的完成。由此可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发挥信息调控作用,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首先,信息的反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就本堂课所传输的信息提出部分问题,供学生回答和思考。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结果,老师能够较为清楚的了解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吸收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巩固教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之外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和学生的沟通当中了解课堂教学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优化和改善。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老师便可以围绕这楞次定律提出相关问题:比如,感应电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当线圈当中有磁感线的时候,线圈就会产生电流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感应电流磁场是如何阻碍原磁场的变化的?会不会将原磁场中的磁感线阻碍掉一半呢?
以上问题的提出,充分的结合了本堂课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分析的同时,也是自身加强记忆和信息回顾的过程,这对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够有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体会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信息传输质量
通过将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提取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使教材中教学内容更为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信息数据不准确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同时,结合信息论理论,实现了教学信息传输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物理教学应用信息论开展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信息论作为一门专业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原理较为抽象,导致不同程度的应用困难和障碍,最终影响到信息论的应用效果和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的运用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用信息论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必须要循序渐进,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教学阶段和反馈阶段,分阶段应用信息论开展评估和优化。其次,信息的传播是相互的,信息反馈是优化信息传播路径的关键。应用信息论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反馈,采取适当的手段在课上及课后开展信息反馈和整理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大学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双边共同进行和开展的信息交换。教师作为信息的发出者,需要懂得如何去提炼信息元素,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天斌.信息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时空,2009(11)
[2]鲍鸿吉.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J].物理与工程,2010(03)
[3]吴天刚,倪忠强,吴於人.数字化物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大学物理教学设计[J].物理与工程,2009(06)
一、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功能
(1)知觉功能。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
(2)定向功能。指对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胜利定向和情绪准备。
(3)反应功能。在教师的执导或说明书的指导下表现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在示范者的指导下进行联系,直至形成正确动作。
(4)复杂的外显反应功能。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表现全套动作技能,一气呵成、连贯娴熟、得心应手。操作的熟练性以迅速、连贯、精确和轻松为指标。
(5)适应功能。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基础理念
体育教学目标的效果,取决于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学生对陈述目标的意识和兴趣。
第二,目标的明确、困难与数量。
第三,目标置入学习内容的位置。
第四,置入目标的频率。
具体而言,展示目标要结合心理实际,才能受到水到渠成之效。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心理设计技巧
如何科学描述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应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学习目标中,主要形成了行为观的描述方法与技术,即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体育教学目标。
1.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术语设计体育教学目标
(1)行为指用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表述体育教学目标,以便教师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达到其目标。行为表述力求避免使用诸如“懂得”、“领会”、“欣赏”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因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各人均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查带来困难。
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要求可测量、可评价;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应明确、具体。例如:掌握篮球传切配合的方法;提高篮球比赛中投篮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学会运用暗示调节的方法稳定自己在比赛中的情绪状态。
(2)条件的表述。条件是指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也就是说在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定,要说明是在教师指导下操作呢,还是独立操作。在描述行为产生的条件时,要注意区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这里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指的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
(3)标准的表述。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对行为标准做出具体要求,使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哪种?”“精确度这样?”“完整性如何?”“在多少时间内”等问题有关。在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行为表述是基本的部分,不能缺少,而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则可据体育教学对象或内容,省略其一或两者全省。例如,“分析高低手行进间投篮技术动作的异同,并从中总结出应用的方法”,就省略了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用行为来描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行为目标导向明确,使学生清楚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从而增强目标完成的可能性,且行为目标具体、可观察,增强评价的可行性及客观性。行为目标的设计不能琐碎、太繁琐,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使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丧失其优势。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体育教学目标
由于人有许多心理过程无法行为化,所以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也不能完全避免。例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应使情感、意志、合作、交往等方面的学习目标成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表征,促使学生在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健康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因此,可以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的体育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和愉”,这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概括陈述。但“体验”是一个内部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每个人掌握的标准不一,所以用可以证明“体验”水平的行为实例来进一步说明。如“用自己的话表述什么是成功感和愉”,“能列举2至3种成功感和愉的实例”,“能区别成功感和愉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孙绍荣.教育信息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正确贯彻和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必须对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加以精心设计;对大纲要求、学生状况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前准备中英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教学方法设计中来,以便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还特别注意做到:
1、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须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如《我和妈妈做午餐》这一课,设计“露一露,我来做”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尝试“择葱”“择韭菜”“打鸡蛋”等家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妈妈劳动的辛苦,从而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
2、认真充分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让小学低部的孩子们坐足40分钟无疑是很枯燥的。孩子们个性较活泼,所以在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让分成小小组的各组学生到别的小组那儿“窜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采用不同的手段设置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教师提供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调动智力因素,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通过播放《安全地玩》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图中小朋友们这样玩好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事不能做。
4、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备一些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的方法。要不断变换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兴奋点,减轻学生的疲劳。活动教与学的最佳配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要熟备教材、熟备学生、精选内容、巧用方法、科学严谨、灵活多样地把知识精彩地、艺术地、传授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使教师实施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是关键。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发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围绕“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生”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显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舞台。学习不仅是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因此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春节逛花市》的教学中,巧妙设计“师生共同布置教室”这一环节,在《喜洋洋》的欢快乐曲中,师生一齐动手,贴春联、插花、摆“大吉”、挂灯笼、唱新年祝福歌,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孩子们如同真的在一个大家庭中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孩子们兴致高扬,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布置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重视直接经验,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去同学家玩》这一课中,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玩游戏应注意安全,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3、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设问,问题要有层次,有一定深度,留足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如新教材《春节逛花市》这一课设计“压岁钱该怎么花最有意义”,教师通过开讨论会,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将压岁钱存起来、买书、交学费、捐给希望工程”等方法,在讨论中,孩子们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吃喝玩乐上,他们懂得将金钱和时间用到具有意义的事情上。
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目的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主体,也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61-04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且在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如2017年浙江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在高校公布的高考选考科目范围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上榜率排名第三,仅次于物理和化学[1]。信息技术学科出现以后,为追求教学最优化,自然而然产生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宗旨,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最终促进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2]目前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经学者、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但在实践中仍突显出如下问题:①许多教学设计案例中没有设置激活旧知这一环节,导致学生已习得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问题。②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泛化,使得任务设计趋于庸俗、简单;随着学习的深入,任务依然很浅显,学习不具挑战性,无法深入。[3]
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戴维・梅瑞尔于2002年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五星教学原理,它倡导以改进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重视信息呈现、忽视有效教学特征的弊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为宗旨展开教学[2],这一教学原理恰为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并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导线动画”教学为实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五星教学原理及其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1.五星教学原理
五星教学原理也称首要教学原理,它的主要观点:①当学习者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时,学习得到促进;②当作为新知识基础激活已有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③当向学习者示范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④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⑤当将新知识整合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图式中时,学习得到促进。[4]梅瑞尔强调,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和环境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与学。五星教学模式结构图不但强调教学过程,同时也注重学习过程,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激活旧知-示范新知-实践应用-整合创新的教学过程,学习则按照知识结构-指导学习-辅导应用-反思创造的进程展开(见图1)。
2.五星教学原理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网络无处不在的21世纪,信息技术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也是生活的必备技能。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提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最终发展目标,同时给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下几点启示:①将旧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生活实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5]②将复杂任务分解成难度递增的子问题,逐步深入地解决,且教师遵循“从扶到放,扶放有度”的指导原则;③中心问题设计应与学生生活实际、实践能力和认知特点相和谐。④在激情中创设新悬念,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实现创新使用新知。结合该教学启示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现存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原理指导思想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
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任务或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学活动。五星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正如肯普所说,任何教学系统设计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6]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实效性。应结合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强调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7]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定位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超越学生现有水平,具一定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同时目标的设定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设定的目标太难实现,学生努力学习后仍然达不到目标,将会打击学习激情。基于五星教学模式的教师教学过程循环圈中各环节教学设计要点如下:
1.激活旧知
复杂的学习内容要求学习者具有能将多种知识技能组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心理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旨在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图式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或经验,激活恰当的心理模式提高掌握新知的效率。当学习者不具有相关知识或经验,教师要提供一些真实经验来引领学习者构建相关的基础知识结构,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2.示范新知
这一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二是多媒体的选择。安东尼・贝茨强调,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每一种媒体都存在其长处和短处。教学媒体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等的因素考虑。[8]教师应根据学习结果类型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三是学习辅导的设计。教师以实例的形式将新知的示范过程制作成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借助微视频示范新知,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疑难可以独自回顾视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且兼顾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那么在展示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停播视频,适时给予学习指导,例如在学习重难点知识时教师给予指导,使学习得到强化。
3.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指学习者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或任务应同展示阶段时讲解的事例有关,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且问题难度呈递增状态。学习者在解决不同问题过程中,随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减少辅助。
4.归纳总结
经过前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内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归纳已学内容的概要,对知识进行抽象化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5.整合创新
这一阶段是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熟练和灵活应用新知的阶段,也是激发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阶段。五星教学原理强调,学生只有将已习得知识或技能应用到解决真实完整的任务中,并能灵活应用,实现创新学习,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并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平台,让其在公众面前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已习得的新知或技能,促进学生反思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者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例
根据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依托对全国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和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本文尝试总结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用模板(见表1),并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6课“引导线动画”知识点,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内容,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五、结束语
本文以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实践,该实践围绕一个真实的完整任务展开,将任务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生呈现问题,学生在解决难度逐级递升的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然后让学生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主要探讨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可应用于不同类型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计,如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应用技能、算法与程序。[9] 该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新增“激活旧知、整合创新”环节,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使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促进了有效学习,可应用于多种学科教学,这是笔者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希望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设计参考。
梅瑞尔提出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吸引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促进学习者融会贯通地使用已有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无绝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有其本身的应用价值,无优劣高低之分,紧扣目标施教、操练和评估是每一种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方秀芬.2017年浙江新高考技术变成一匹“黑马”[EB/OL].http:///s?__biz=MzAxMDAwMzU1Nw==&mid=205445258&idx=2&sn=65af07746e932a44ae94f63545b7c961&scene=5#rd, 2015-3-24/2015-4-23.
[2]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 82-89.
[3]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浅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31-32.
[4]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50(3): 43-59.
[5]孙文波.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6]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关键词:英语教学;新理念;教学情境;创设;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84-01
要想让英语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应用英语的感觉,获得成功感。这样,学生才会不断产生学习动力,真正爱上英语学习。但从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因为各种原因,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关系很大。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本文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境,就要先弄清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愉快地学习知识,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是由情和境组合而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人物和情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配合状态,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二、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
(1)根据学生的性格选择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是一种迎合学生喜好的方法。但是,在开展情境教学之前,教师应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大多喜欢玩游戏,但是男生和女生喜欢的游戏类型又不太一样。因此,教师创设游戏情境时,应从全局考虑,根据学生的喜好对教学安排进行灵活调整。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需要满足全班学生的需求。比如,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Chinese festivals”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看看他们是否喜欢这个话题。趣味情境的创设是一个不断尝试的^程,在具体的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教师要总结实践经验,在不断改进中完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趣味情境的引入,会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冲击,教师还需观察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如果学生无法适应,教师应帮助他们尽快接受新型课堂模式。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激情,提升英语教学效率。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要保证教学的趣味性,还要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才会热烈,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多数学生的喜好。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突况,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其次,课堂教学充满不确定因素,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处理突发状况;最后,教师应注意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采取应对之策。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提升自身能力。因此,教师应增加情境教学的使用频率。
(3)借助教具创设教学情境。英语知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比较复杂且抽象,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一些模型、图片和实物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而且也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自制教具,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善加使用,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英语知识。例如,“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这一课主要谈论的是学生选择哪种交通工具上学,有的是乘坐公交车,有的是骑自行车,有的是坐私家车,还有的选择步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准备好的车子模型,然后统计学生的上学方式,如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具制作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4)利用肢体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授课时常常会借助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让英语知识更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想要传达的知识内容。比如,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记录新单词或句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且播放录音,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发音,然后根据具体单词做出对应的动作。教师应尽量做出夸张的动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猜测和联想教师所表达的意思,达到形象教学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比如,教学“Seeing the doctor”这个单元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教师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头疼、肚子疼、发烧和牙疼等病况,让学生猜一猜是哪种疾病。这种有趣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headache,stomachache,fever和toothache等单词,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利用情境教学法,改进教学现状,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趣味性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在学生层面,尽管多数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很大,但学生普遍反映传统课堂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与老师互动时间有限,不能更好地把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知识传授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以及应用主要依靠课后进行[3]。由于没有课外学习的延伸,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为解决该问题,本教学团队曾经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上融入案例讨论分析、情境体验、心理游戏以及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确实能够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理论讲授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转化应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大班教学组织课堂的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远没有专业课程重要,在心理上并不重视这门课程,表现为课堂上不听讲或逃课。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避免重复性的授课,使教师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互动交流,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授课方法?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借助SPOC教学平台,使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相得益彰,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师层面,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能使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产生巨变。尽管近年来该门课程教学方面一直都在尝试改革,但最终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力不够,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并未落到实处。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由原来传统课堂上知识的教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变成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者。教师要灵活地应用教学活动组织的策略,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反而加强。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
2.1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非单纯的“教学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4]。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融合MOOC教育思想的同时,把微课、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SPOC特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5],它能够使传统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灵活,同时延伸课外的教学拓展,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符合“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
2.2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
SPOC混合教学模式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教学内容、内容表达设计、构建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微视频制作、质量评价和完善、教学资源上线等,其中内容表达设计与微视频制作为重点环节。内容表达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方向,明确具体开发的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学时及学分、测验和习题以及拓展知识等。注重把原有课程分解为各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安排明确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内容的表达形式要深入浅出且生动有趣,以提升学生自学效果为主,同时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相关的心理困惑。呈现当前教学目标所需要的长度适中的内容,容易被学生接受。SPOC混合学习的教学资源由云端提供,应更加微型化、碎片化以满足学习者自学。微视频制作可以适当精选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录制,视频长度要符合短小精悍的特点,以5—8分钟为宜。据对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需要的教学内容是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性格调整、自我意识以及压力应对等,可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视频选择和制作,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等方面,并且围绕的知识点也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效应等等。
2.3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步骤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SPOC混合教学模式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总体特点是在课前将教学资料片段(包括纸质材料、视频或音频教材等)提供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课堂的教学则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致力于通过参与式讨论或案例教学等方式,将课前学习的知识片段进行内化和应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继续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互动,指导其应用在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1线上课前导学
包括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观看微视频课件;完成网上课前测验题;学生开展线上讨论,教师适当予以指导。
2.3.2线下课堂教学
包括教师抽取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课堂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答疑;教师根据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及课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测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讨论以及课堂总结和评价。
2.3.3线上课后研学
包括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或者自行查找资源,进行课后扩充式学习;教师设计应用学习专题,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2.4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