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本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统计学基本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统计学基本原则

篇(1)

1 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规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l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和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最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您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_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为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您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样本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随机性的。还是

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在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您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篇(2)

「关键词建立/犯罪统计学/思考

一、我国犯罪统计学的发展动因与价值判断

犯罪统计学的建立与发展,既是犯罪学研究深化、统计理论发展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社会综合治理的客观要求。同时犯罪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又为犯罪统计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其理论动因、现实动因和技术动因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动因

犯罪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的分支或统计科学的一种形式,其形成首先得益于统计理论不断深化,统计方法不断丰富的有力推动,其中中外许多统计学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对统计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纯理论向应用性转变有重要意义。

2.现实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增长,统计学作为通过偶然现象数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可以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这就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也开辟了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一种新途径。

3.技术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向统计学领域的渗透,信息等相关产业与统计事业的融合,不仅为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汇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缩短了统计产品开发的时间,扩大了统计服务的空间,提高了统计研究的效率,也客观地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和发展我国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统计理论从单一的经济型研究向社会与经济复合型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和完善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

二、建立犯罪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建立我国犯罪统计学应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用宏观的、广阔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犯罪问题历史特征、现实表现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我国统计的现状出发,确立我国犯罪统计学的道路和发展的目标。

2.现实性原则

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实践,才会创立一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统计学。现实性原则是“国情论”在犯罪统计学研究方法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开创犯罪统计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主体,从我国统计的具体实践出发,以统计管理体制为核心,辅之以其他问题的研究。

三、犯罪统计学的性质、对象的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犯罪统计学是从犯罪学和统计学中分化出来,又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有犯罪学的特点,又有统计学的特点,但从根本上谈,它还是统计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实质科学与方论的交叉和揉合。因此,犯罪统计学就是研究犯罪现象数量特征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社会性和具体性:

1.综合性

犯罪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到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犯罪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涉及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可以说,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由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原则等组成的全方位的综合体。

2.社会性

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而从事犯罪统计研究的人是主体,人有其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从主体到客体之间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条件约束,再加上犯罪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犯罪统计学的社会性特点非常明显。

3.具体性

犯罪统计学虽然内容庞博,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下,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犯罪活动规律和方法。而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思维,对研究犯罪统计学都是无益的。直接照搬和套用的方法也只会把犯罪统计学引向歧途。

四、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犯罪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四部分:

1.犯罪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要对犯罪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其首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系统地向客观实际采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审核、分组、汇总等,为进一步对资料加工分析提供条理化的、综合化的资料。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对犯罪资料搜集与整理这一途径,就无法考察和认识犯罪现象规模、结构,区分犯罪现象的各种差别、特点及原因。

2.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分析

犯罪现象从总体上看其分布是有规律的,运用均值和变异指标等方法,可以寻求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可以将个别犯罪现象的量抽象为一般的量,然后依据一般的量探究异常复杂多变的犯罪现象量的规律性。只有发现犯罪现象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特征,才能为社会的综合治理提供最基本、最一般的信息和咨询意见。

3.犯罪现象动态发展轨迹的数量

描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维时间有密切联系,现在是过去的沉淀,而未来又是现在的科学延伸,运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求解犯罪现象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等规律,可以全面地描述犯罪现象发展的全貌与动态轨迹,并以此来分析和预测犯罪现象的未来变化,为社会预防犯罪提供真实可靠的数量依据。

篇(3)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产妇7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0例,对照组350例.所有产妇胎产式为纵产式头先露,且为单胎妊娠,年龄23~35岁,平均25.8岁;孕周38~42周,平均38.5周;体重60.5~75.1kg,平均69.8kg,人选700名产妇均经产检、超声检查,确认无阴道分娩禁忌症.

1.2处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观察组在给予常规分娩的同时实施人文关怀,其具体措施有:(1)每位产妇人院均有专职护士接待,入院后详细向产妇讲解正常分娩的生理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以及临产时阵发性腹痛的特点等分娩知识,使产妇对正常分娩充分认识;(2)助产师全程陪伴产妇的产程,助产师与产妇的陪伴关系为“朋友”式,根据产程的进展,随时告知产妇进展信息,增加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产房内播放能使产妇放松的轻音乐,讲解放松技巧;正确使用腹压可缩短第2产程,在不断给予产妇鼓励的同时,教会产妇使用腹压的方法.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出血量、疼痛分级及新生儿窒息情况.

1.3产痛评定评定时间

以规律性宫缩开始到胎儿娩出结束;根据产妇疼痛症状依据WHO疼痛分级评定:0级:分娩过程中无疼痛、产妇安静并且配合;I级:分挽过程中轻度疼痛,产妇能够易忍受,并且能够配合;n级:分娩过程中中度疼痛,产妇难忍受,配合欠佳;1D级:分娩过程中重度疼痛,产妇不能忍受,不能配合.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产妇分挽方式及新生儿窒息比较

对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进行统计,观察组350例中剖宫产81例新生儿窒息例数5例,对照组350例中剖宫产143例,新生儿窒息例数14例,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较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笔者比较了2组产妇的产程及出血量,具体数据见表2.表2显示了观察组较对照组第1、第2产程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产妇分娩疼痛的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I级疼痛比率增高,III级疼痛比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在分娩过程中,女性的躯体生理功能及心理功能均有涉及,影响分娩的四大因素包括孕妇的心理因素、产力、产道、胎儿,此四大因素在分娩中起着同等重要的影响.庞炜等实验发现妊娠大鼠接受不良情绪刺激可使其子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其中情绪应激对子代的影响较生理应激更为显著pl.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本研究表明,将人文关怀应用到产妇分娩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缩短了产程,其中第1产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5.1±1.4)hvs(8.2±1.6)h,PC0.05],第2产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48.1±26.0)minvs(73.3±32.0)min,P<0.05].分娩出血量减少,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186.4±26.2)mLvs(233.8±35.9)mL,P<0.05].对于疼痛程度,观察组I级疼痛比率较对照组增髙(70.6%vs52.9%,P<0.05),III级疼痛比率较对照组降低(2.6%vs9.4%,P<0.05).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为观察组顺产率较对照组增高(76.9%vs59.1%,P<0.05),剖宫产率较对照组降低(23.1%vs40.9%,P<Q.05),且新生儿窒息率较对照组降低(1.4%vs4.0%,P<0.05).

3.1 知情同意的落实

研究表明,多数孕产妇在待产和分娩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其中见红、假性阵痛、规律性宫缩、胎膜早破等可致孕产妇高度紧张;另有一些产妇因害怕自然分娩带来的疼痛、怕影响日后夫妻性生活质量、害怕影响体型、及害怕挤压孩子的大脑,影响孩子的智商,而主动要求行剖宫产.但剖宫产较自然分娩出血量要多,术后下地活动晚不利于产后恢复,并有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及肠粘膜等并发症的风险.剖宫产可造成母婴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已被许多专家所认同.有报道称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病死率,但剖宫产术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一种手段而非唯一手段.自然分娩是自然、安全、对母婴均有利的分娩方式,可避免剖宫产术后的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Pl.知情同意是当患者的选择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医者应本着既不损害他人、社会,又要使患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原则,让患者真实地了解与病情有关的医疗信息和资料,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解释.本研究在产妇人院后由专职护士接待,通过详细向产妇讲解正常分娩的生理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以及临产时阵发性腹痛的特点等分娩知识.消除患者认识的偏见,同时医护人员不断鼓励产妇并给予肯定,增强产妇信心,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降低、产程缩短、出血量减少、新生儿窒息率降低,明显降低了分娩风险.

3.2 无伤害原则的落实

在心理上对分娩疼痛的无限放大是很多产妇紧张的主要原因,而在现实中,产科医生往往对分娩疼痛视为“正常现象”,忽视对产妇的心理疏导.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在达到止痛目的的同时,对产程进展不造成影响,并且既能给予产妇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又不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有利无害原则是医学伦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笔者在产房内播放可使产妇放松的轻音乐,使产妇紧张情绪能够得到舒缓,使得身心平静,进而增加产妇对疼痛的对抗能力.详细向产妇讲解放松技巧,医者用肢体语言帮助产妇肌肉放松,如轻抚紧张部位肌肉使其放松,可使盆底压迫感减轻,进而使疼痛刺激减轻,疼痛阈值降低,提高疼痛耐受性.同时,产妇被激发出来的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和自豪,完全可以战胜分娩的一时痛苦.而此降低产妇紧张、指导放松技巧的方法完全符合医学伦理的有利无害原则.观察结果,在无伤害的情况下,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

3.3 对传统生育伦理的传承

篇(4)

1.1排除标准

1.1.1甲组研究对象①经综合临床诊断后病情没有确诊为地中海贫血;②患者地中海贫血症状出现时间在2年以上;③合并患有其他血液疾病;④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或在60岁以上;⑤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1.2乙组研究对象①经综合临床诊断后病情没有确诊为缺铁性贫血;②患者缺铁性贫血症状出现时间在2年以上;③合并患有其他血液疾病;④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或在60岁以上;⑤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1.3丙组研究对象①临床体检结果显示为亚健康或不健康;②以往患有其他疾病;③研究对象年龄在18岁以下,或在60岁以上;④研究对象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入院后的第二天或当天早上,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采用我院现有的血常规检测仪,对其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比结果[2]。

1.3观察指标选择三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血常规指标进行对比。1.6数据处理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篇(5)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3、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明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别;应写明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值,x2值,F值等)应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篇(6)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b)-016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the county hospital doctors for pain treatment of cognition,and to analyze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A self-designed doctors treating cognitive pai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doctors in Guigang six secondary level hospital. Results Awareness on cancer pain treatment basics,narcotics addiction,time and method of administration,morphine-like drug use in doctors had been traine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untrained doctor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Doctors;Cancer pain;Awareness

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990年起我国开始推行WHO的癌痛三阶梯治疗,只要正确遵循三阶梯治疗原则,90%的癌痛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医务人员对癌痛相关知识和癌痛处理能力决定着癌痛能否有效控制,提高医务人员对癌痛治疗的重视度是关键[1-2]。癌痛治疗在贵港市县级医院的认知度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对贵港市县级6家二级甲等医院医生进行癌痛治疗情况调查,以了解县级医院医生对癌痛治疗认知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止痛药物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贵港市6家二级甲等医院的执业医生242名,其中男169名,女73名,年龄23~48岁,平均31.98岁,人员涵盖医院行政临床专业科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调查方法

2013年3~8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镇痛药物癌痛治疗认知调查表,此调查表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本地区专家论证后修订而成,包括三部分。①被调查者个人信息:科别、职称、性别、年龄;②有关三阶梯止痛治疗的知识;③医生对癌痛治疗的态度和行为。调查表由专人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300张,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2张,回收率为80.7%,其中115张已经参加过癌痛的相关培训,占总人数的47.5%。将调查结果按是否参加过癌痛培训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医生对癌痛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

能正确回答三阶梯止痛有几项基本原则的人数只有20名,已培训与未培训过的医生在认为哌替啶被推荐用于慢性癌症疼痛这个观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一些癌痛治疗基础知识,已培训的医生答题正确率明显高于未培训过的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医生对癌痛治疗的行为和态度

已培训的医生对品成瘾性、采取按时给药的方法进行给药、重度癌痛患者应用吗啡类药物进行治疗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与未参加过培训的医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医生认为影响应用麻醉镇痛药品的主要原因

未培训医生中因管理太严、副作用大而影响应用麻醉镇痛药品的比例大于已培训者,其他原因所占比例小于已培训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调查涉及贵港市6家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初级职称159名(65.7%)、中级职称73名(30.2%)、高级职称10名(4.1%),调查样本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目前贵港市县级医院医生对癌痛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癌痛相关培训提供了依据,为提高临床规范应用止痛药提供了实施依据。

3.1 参加癌痛培训的医生比例

47.5%的县级医院医生参加过癌痛的相关培训,但要实现癌痛患者无痛的目标,这个比例仍较低。尽管癌痛治疗在我国已经全面推广应用WHO的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但仍存在用药简单、用药量不足、向基层医生和患者宣传不够等问题[3]。本次调查也发现同样的问题,说明我市基层医院医生癌痛知识培训的普及率还不高,今后仍要加大对县级医院医生的培训力度,力争把癌痛知识培训纳入基层医生人才培养的必修课,让每一位基层一线医生都普及三阶梯止痛治疗知识,为临床规范化应用止痛药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2 三阶梯止痛知识的掌握情况

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应遵循的五项原则是:①口服给药。②按时给药。③按阶梯给药,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第三阶梯:强阿片类药物,该阶梯药物无封顶效应。④用药一体化。⑤注意具体细节,如注意不良反应的处理[4-5]。能正确回答三阶梯止痛有几项基本原则的人数只有20名(8.3%),说明培训过的医生对这个知识点未掌握,在今后还要加强理论学习。

3.3 医生对癌痛治疗的行为和态度

培训后的医生对品成瘾性有正确的认识,与未参加培训的医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雅杰.规范癌痛治疗从转变观念入手[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2):6-8.

[2] 赵雩卿,刘端祺,战淑.中国癌痛治疗十年回顾[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4):252-254.

[3] 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0年版)[Z].2010.

[4] 王薇,曹邦伟,宁晓红,等.北京癌痛控制20年进步与挑战――北京市癌痛状况调查分析[A].第八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2:55-66.

[5] 赵继军,周玲君,宋莉娟,等.上海市医护人员癌痛认知状况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62-165.

[6] 卢宏丽.肿瘤医院品使用认知度的调查[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0):1164-1165.

[7] 赵金奇,王羽丰,张灿珍,等.昆明地区护士、药剂师对癌痛知识认知状况调查(附1034份问卷调查报告)[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5):125-127,133.

[8] 马素文.三所医院医师、护士、药剂师告知内容的比较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139-140.

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2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03-02

1资料与方法

1.1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需行手术治疗的5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腹腔镜微创取石术(观察组)和肝部分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2%,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1.2治疗方法腹腔镜微创取石术组:全麻,采用脚低头高左侧偏卧位,co2气腹,建立镜孔和操作孔。超声刀分离腹腔内粘连部位,尤其是胆囊三角、胆囊动脉处,胆囊管游离后作结扎,通过牵拉胆囊进一步显示胆总管,确认后用镰状钩刀沿纵轴向胆总管前壁挑开0.5cm,微剪纵行剪开1.0-2.0cm,从主操作孔置入纤维胆镜,探查结石,如发现通过取石网篮取出,如果结石因过大发生嵌顿可采用取石钳取出。通过纤维胆镜冲洗胆道,观察肝管、胆管是否有狭窄或残余。术后“t”管引流。肝部分切除术组:采用常规开腹肝部分切除术。其中左外侧肝叶切除l4例,左半肝切除5例,右后叶切除5例,右半肝切除l例。术后“t”管引流。

1.3疗效评价显效: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术后偶有上腹部不适,但无需特别治疗,渐好转;无效:术后上腹部仍有疼痛、发热,需再次住院治疗。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肝胆管结石又称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管汇合处以上的肝管内结石。其成因与胆道寄生虫、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管变异及胆汁引流不畅等因素有关。由于左侧肝胆管的特殊生理结构,结石主要局限在左侧肝胆管系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从而引发上腹部疼痛及发热等临床症状。研究显示,我国肝胆管结石发病率达到4.7%,由于肝胆管结石具有病情复杂,术后残留结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较高,可诱发胆管癌等特点,至今仍然是胆道外科的难点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取净结石、通畅引流、降低复发。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也在广泛地开展。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2%,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分析

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肝内萎缩区和增生区同时存在,后期多伴肝外胆管结石。主要病理改变是梗阻和感染。目前公认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原则是“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

肝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并发症。未充分矫正的肝胆管狭窄是外科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肝管炎性狭窄好发于肝门部胆管分叉处和左肝管,狭窄多属环状狭窄,并有上下方的肝管扩张。对狭窄的充分切开,缝合肝胆管瓣形成胆管的后壁以Roux-Y吻合术空肠袢修复胆管的前壁,作广泛的肝管、胆总管切开和胆肠吻合术,与肝切除联合施行,以增加清除病灶的彻底性,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肝叶、段切除+肝内外胆管联合切开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组虽然优良率与肝叶、段切除组无明显差别,然残石率明显低于肝叶、段切除组。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以肝切除术的效果最好,但受到病变广泛、技术难度高和肝脏储备功能等限制,易出现术后并发症高、有残留结石及残留胆管狭窄等。而对于存在肝胆管狭窄的患者行肝叶、段切除+肝内外胆管联合切开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能有效解除胆管狭窄问题,能够保证通畅胆汁引流,防止残存结石。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平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48~79岁,平均(65.37±2.39)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21±0.57)年;左膝病变21例,右膝病变19例,双膝病变17例。观察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49~78岁,平均(65.29±2.43)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3.25±0.55)年;左膝病变23例,右膝病变18例,双膝病变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诊断标准[3,4];②患者体质状况良好,心理情绪稳定,可配合护理干预;③患者未合并精神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④患者智力水平正常,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正常,无交流障碍;⑤患者恢复意愿良好,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较高。1.2.2排除标准:①合并代谢性骨病等其他骨关节疾病患者;②合并痛风等可累及膝关节疾病患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心脏病患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④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⑤急性传染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环境和卫生护理:保持病区、病房的清洁卫生及安静,定时消毒灭菌,调节适宜温湿度,保持床单及患者个人卫生,保持衣物床褥的干燥洁净。(2)用药指导:遵医嘱予对应药物,明确给药方式,服药时间及剂量,说明注意事项和可能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监督科学用药。(3)心理护理:加强沟通,了解导致患者不良心理的诱因,给予针对性疏导,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4)饮食指导:指导多食用瘦肉或虾皮补充钙质,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补充维生素,调整饮食结构以提升患者免疫力。(5)健康防护和功能锻炼指导:禁止重体力劳动,指导做好防寒保暖,以免加重病情,指导科学佩戴护膝,对膝盖实施有效保护,进行适当的散步、太极、直腿抬高、屈膝训练、后蹬车等康复锻炼活动,增加骨骼强度和膝关节活动度,控制运动强度并做好防护,避免运动损伤。1.3.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中医整体辨证护理。(1)风寒湿痹型:强化膝关节保暖措施,嘱咐患者佩戴护膝,条件允许下,尽量安排患者入住向阳病房,最好每日定时指导患者对膝关节进行阳光照射;可在患者饮食中加入葱、姜等以辛温发散,忌生冷饮食,服药也需温服;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曲练习;另外,给予患者中药熏蒸护理,可选择防风、独活、牛膝、薏苡仁等药材,加入2000mL热水,患者坐于熏蒸器上进行膝关节熏蒸。(2)肝肾虚亏型:将患者情志调理和饮食护理作为重点。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睡眠,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通过五音法等进行情志调节,避免患者情绪过激;饮食中,注意加入枸杞、大枣、山药等益气补血、滋肝养肾的食材,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膝关节炎性增生;也可以熟地黄、茯苓、泽泻等为组方,配制中药汤剂强化滋补效果,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并促进膝关节筋脉恢复。(3)痰阻血瘀型:调节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摄入肥腻食物,适当进食山楂、萝卜等具有泻浊补阳、活血化瘀功效的食材,改善膝关节血运,忌高盐或腌制食物,禁烟酒,整体上调节患者经络气血,促进膝关节炎性吸收。(4)风湿热郁型:以镇痛、清热除湿为主要护理原则。保持病房干燥通风,舒爽为宜,饮食上适当增加冬瓜、丝瓜等利湿祛热的食材,可减轻患者膝关节湿寒,缓解膝关节肿胀,忌辛辣,可选择防风、黄芩、甘草、当归等,配制中药方剂配合除湿通络,促进膝关节活动度的提升,缓解疼痛。(5)所有患者均可给予针灸和按摩治疗,帮助促进膝关节炎症吸收,通过下肢及膝关节附近穴位刺激等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同时促进血液循环,提升饮食及相关药物的吸收效果。

1.4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后对患者进行VAS量表和WOMAC量表评分,对比评分结果。护理结束后,发放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比满意度。VAS量表评价标准[5]:于纸上划一横线,两端分别标记“0”与“10”,表示无痛与剧痛,之间依次表示不同程度疼痛,患者根据主观疼痛感受在相应位置做标记,评分越高,疼痛越重。WOMAC量表涉及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5个方面36个项目的评价,采取0~4级评分,症状越严重,评分越高,最高分144分[6]。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从护理知识、护理操作、护理态度及整体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患者综合各方面给出评价意见,各项评分均为25分,满分100分,分为满意(80分及以上)、比较满意(60分~79分)和不满意(60分以下)3级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VAS评分及WOMAC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以(%)表示,行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值为参考,界值0.05,低于该值,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VAS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与护理前比较VAS评分显著下降,观察组评分降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前后两组WOMAC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骨关节状况均得到有效改善,与护理前比较WOMAC评分显著下降,观察组评分降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篇(9)

创伤性膝关节僵硬是由于发生下肢骨折,如股骨、胫骨、膑骨等部位的骨折之后,导致膝部韧带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滑膜发生相应的病理学变化,膝关节长期处于制动状态下,引起股四头肌和骨折端形成牢固粘连,股四头肌扩张部出现挛缩,膝关节内浆液纤维严重渗出,从而导致膝关节出现粘连,屈伸等活动功能出现明显障碍,对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伸屈活动受限,活动有不适和疼痛感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表现。本次对应用中药外用熏洗方及相应护理方式对出现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症状的患者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出现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症状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50例。对照组中股骨远端骨折患者11例,胫腓骨干骨折患者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3例,髌骨骨折患者17例,交叉韧带或半月板损伤患者4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体重42-77kg,平均体重(53.6±8.3)kg;膝关节僵硬发病时间6-12个月,平均发病时间(8.3±1.5)个月;年龄5-70岁,平均年龄(40.8±2.0)岁;左膝关节疾病患者21例,右膝关节疾病患者29例;观察组中股骨远端骨折患者10例,胫腓骨干骨折患者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4例,髌骨骨折患者17例,交叉韧带或半月板损伤患者3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体重44-73kg,平均体重(53.2±8.8)kg;膝关节僵硬发病时间5-16个月,平均发病时间(8.1±1.3)个月;年龄6-72岁,平均年龄(41.2±1.2)岁;左膝关节疾病患者23例,右膝关节疾病患者27例。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自然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关节僵硬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及早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关节活动的范围应该保证由小到大,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被动活动:医护人员用一手将患者的大腿托住,另一手将患者的小腿握住,使膝关节向左右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屈伸;主动活动:指Щ颊呓患肢抬高之后,做膝关节伸屈,左右旋转运动。采用中药外用熏洗方及相应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干预,在康复锻炼基础上,使用外用熏洗方,主要方剂组成为:伸筋草、五加皮、透骨草、三棱、秦艽、莪术、海桐皮、木瓜、牛膝、红花以及苏木等。上述药物置于3000 ml水中煎煮,将药液倒入盆中,将患肢置于上方并覆盖毛巾,利用蒸汽薰蒸患膝,待药液适当降温后,用药液外洗患膝,1剂/d,药液变冷后重复加热利用,计划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症状临床干预效果、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膝关节僵硬治疗总时间、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三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优:膝关节屈曲活动的范围已经达到120°以上,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患肢的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良:膝关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屈曲活动的范围能够保持在90°-120°。可:膝关节疼痛症状有所减轻,屈曲活动范围在60°-90°。差:膝关节疼痛不适等症状没有减轻,屈曲活动范围没有达到60°,甚至处于僵直状态。

1.5统计学方法 经SPSS 18.0软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当P

2.结果

2.1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症状临床干预效果 对照组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症状临床干预总及格率达到66.0%;观察组创份陛膝关节僵硬症状临床干预总及格率达到92.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膝关节僵硬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治疗(23.67±6.82)d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该组治疗方案共实施(31.84±6.39)d;观察组治疗(16.89±3.54)d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该组治疗方案共实施(24.18±3.90)d。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64-03

放射诊断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城乡各地医疗机构,随着医疗技术及放射诊疗技术飞跃发展,人们遭受电离辐射的机会明显增多,所受放射剂量亦相应增多[1]。放射诊断过程可以产生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在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对患者的防护普遍存在[2],而且还有自然发生的潜在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所以电离辐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本研究是在我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框架下,在社区医疗中采用实际数字化监测和计量、遵从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下,旨在探讨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在保障社区群众、就诊患者及职业人群等放射安全及健康中的效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医用放射情况进行放射卫生防护干预、监督及监测,对象:我中心各类医用射线机如高频数字胃肠机、高频拍片机、CR、牙科机、碎石机等的工作场所,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各类医用射线机6台,工作场所4处,职业人群人数48人,随机选取干预前后我中心就诊患者150例及社区公众150例。

1.2 方法

1.2.1 放射安全干预根据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及防护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防护干预[4]。主要具体干预措施包括:①增设防护设施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宣传教育等;②调整机房面积及改造机房的不合理设置;③安装通风设施;④设警示灯和防护标志;⑤实践的正当化;⑥防护的最优化;⑦个人剂量限值化。

1.2.2 利用实时监测技术,采用BH3103X-γ射线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S-95多道γ谱仪进行空气放射性污染监测,大功率采样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进行输入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受过放射辐射的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社区居民的情况。所有设备都经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标定。

1.3 监测方法

参照GBZ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规定的布点原则进行射线防护监测[5]。对工作场所及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检测。测量时随机布点,重要部位(门、观测窗)多布点,每个点测量5次,结果取其平均值,测量条件为正常工作条件和最大工作条件两种情况;依据GBZl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6]。

1.4 观察指标

对防护干预前后X射线机及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辐射水平剂量监测,监测周期3个月,监测两个周期(6个月)后对比干预前后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工作场所和周围辐射水平平监测结果

防护干预前后比较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明显下降。候诊室位(P = 0.035

2.2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对放射科全部从事放射工作及相关职业工种的48位工作人员、随机分别选取干预前后来我单位就诊患者群体150例及我单位附近社区公众群体150例,进行辐射水平剂量监测。干预前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6

表2 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个人剂量干预前后

检测对比(mSv/a,x±s)

3 讨论

伴随放射学、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日趋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放射源,照射量大约为0.6 mR/d,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危害剂量的界限量值(2 mR/d),实践证明不产生危害[7],然而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放射安全防护的却普遍存在[2],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8]。2002年国家原卫生部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然而现在的医疗现状是医疗机构很少遵照原卫生部规定要求,且医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其中的危害知识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化及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的防护基本原则[10],给予我中心所辖医疗放射实施防护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接受照射的适应证、禁忌证严格把关,实施诊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辩证论证;技术人员、诊疗操作人员及接受诊疗的患者严格按照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进行操作,严禁大剂量、不适当的部位接受广泛照射,做到个人剂量个体化,部位准确、局限化;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给予隔离,进行屏蔽防护;特别是对孕妇和幼儿的医疗照射时,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妇本人及小儿家长注意事项,做到知情同意;对放射操作场地严格按国家原卫生部严格规定操作,最大限度减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剂量水平;加强医护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干预后,我中心医疗照射水平、医务人员及社会公共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目标:公众场合辐射水平小于0.5 mSv/h,治疗室外经常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小于5 mSv/h,偶尔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不高于25 mSv/h,职业照射达到20 mSv/h的控制目标;干预前后个人剂量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P < 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 < 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 < 0.01),效果明显,取得了明显改善,说明通过防辐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总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社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一线地位,对社区公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们要做让社区公众放心、信得过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区。辐射防护与放射医疗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辐射安全。因此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防护管理要求与防护技术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的放射剂量,减少辐射对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Leroy DH,Ryan MT,Wiley JR.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ow-activity radioactive wastes [J]. Health Phys,2006,91(5):439-448.

[2] 刘保昌,向彩良,曾婷.医用辐射预防性监督及质量控制[J].预防医学杂志,2002,20(3):232-234.

[3] Walla A,Domotor S,Vazquez G. Department of Energy policies,directives,and guidance for radiological control and release of property [J].Health Phys,2006,91(5):526-528.

[4]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30-2002,医用X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 陈福忠,刘海燕,刘莺.对放射治疗与安全防护的认识与思考[J].医学信息杂志,2010,23(10):3835-3836.

[8] 陈光远,刘军.基层医院影响X线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68-2870.

[9] 强永刚.医学辐射防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81.

上一篇: 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下一篇: 公共管理的任务性职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