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融资与经营的关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39-02
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合理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融资风险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融资风险使企业在资金的运用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了解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及融资风险的类型,构建和完善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在民营企业融资风险中的有效作用。
1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样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融资风险的存在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以下问题。
1.1 内源直接融资满足不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家族企业成为私营企业的主体。其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所有者权益融资。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这两种融资方式基本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但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随之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融资方式。
1.2 外缘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股票、债券和风险投资是主要的外缘直接融资方式。由于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达不到股票上市的要求,因此企业尚且运用不了股票融资这种方式。各种证券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债券融资同样得不到更好的利用。风险投资对投资主体设置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投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
1.3 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条件和期限结构限制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发放贷款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则受到了很多条件的限制,加上民营企业本身的缺陷使其受到各大银行的歧视。因此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虽然地方性融资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旧解决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1.4 非正式渠道融资成为民营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可以从社会中获得一些贷款,有时候也通过客户之间延长还款期来周转资金。但是在没有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能引发各种非法融资的问题。企业互相拖欠贷款使得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逐渐恶化,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例子,例如丽水“小姑娘”杜益敏,因为非法集资7亿元而被判处死刑;义乌的“玩具大王”楼国辉因涉嫌非法吸取公众存款被义乌警方刑事拘留,他所投资的项目由于巨额的贷款利息导致资金链断裂。
2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
2.1 融资风险前期预警
融资风险前期预警的工作就是具体分析大量的信息资料,通过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和预期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信息资料的取得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预计企业的融资活动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是民营企业主要的前期融资风险,主要反映民营企业是否能够融资到位和是否能够正确的融资和使用。
2.2 融资风险中期预警
中期融资风险预警则是预警企业行业经营内外环境,了解企业的财务程度和具体情况。中期融资风险预警主要包括财务预警和经营预警。
财务预警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一是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企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可能面临财产清算重组或者企业破产;其二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负,说明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获利能力有一定的问题;其三是产生了大额的逾期利润,使企业的投资者在利益方面无法取得保障;其四就是企业信用等级的下降所导致的偿债能力的下降;其五是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的严重阻碍,无法取得外部投资资金。经营预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没有适销对路,面临很大的竞争,使得企业无法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才短缺,使得企业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2.3 融资风险后期预警
企业的融资风险进一步转化为危及企业财务方面,没能很好控制后期预警就是融资风险的后期预警。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其一是通过对企业各方面能力的分析得出企业的财务出现很大的问题;其二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由于无法偿还前期债款而失去债权人的信任,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其三是企业出现非正常的停工停产现象,企业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 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道路上,河南省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做了一定的工作。它们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缺陷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采取针对民营企业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对专家进行函询调查的方式,在全国的大环境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风险预警。这可能是一个省市对于预警管理系统构建工作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从全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来构建预警管理系统。
3.1 民营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构建的流程
企业风险预警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收集录入信息、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以及信息输出。其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是收集录入信息的对象;风险识别则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各种方法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列出风险因素;风险评价在完成风险识别这一环节之后,对风险识别中所列出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果;风险应对则是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有效的控制风险;信息输出就是输出风险控制的作用。
3.2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
融资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是完成预警管理系统的前期重要工作,这个模型的建立可以提前为系统的构建发现问题,同时成功的模型是可以应用到防范融资风险的工作当中的。
①选取样本的原则以及数据的来源。选取的样本数据的好坏程度与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是有直接联系的,因此在选取数据的时候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要注意随时更新样本的数据,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下,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要随时跟进企业的最新动态,做到数据的更新,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民营企业在财务方面没有严谨的制度要求,往往在一些财务数据上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在选取数据的时候要将不完整的财务指标去除,保证数据的完整程度。
②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财务指标的简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财务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相通性。初次选取的财务指标是比较多的,这样造成工作量加大,也影响预警模型的准确性。而因子分析法的作用就是利用少数的重要变量分析出更多的所需信息,减少工作难度。其工作流程为,数据的标准化-提取财务指标(因子)-对因子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
③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预警风险模型的基础工作完成之后,就要将模型是否能够达到预警企业融资风险的要求进行预测。这个预测过程是全方位的,首先就是检查模型的建立过程的准确性,就一些环节进行抽样检查;其次就是将此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案例当中,以此来推测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在融资风险的预警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最后就是通过研究结论进行预警模型的进一步改进,使这整个系统更加完整。
3.3 民营企业自身改进的一些措施
①完善企业的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在系统的初始建立过程中,肯定碰到一些困难,建立完预警管理系统之后,要开始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工作,逐步完善预警管理系统,使其能够全面的防范融资风险。
②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约束,使其融资风险和企业的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企业需要计划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各方面制定好发展战略,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
③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融资方案所产生的融资风险是不同的,企业在财务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资金方面的管理。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融资渠道的狭窄使企业不得不充分使用自身所拥有的条件,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融资结构。
④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企业的财务指标是预警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提高防范融资风险的能力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企业规范的财务制度。首先要做到对于财务的准确核算,做好企业基本的财务工作,然后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分析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问题,最后就是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好企业的财务制度。
4 结 语
面临融资风险这样的大问题,除了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之外,民营企业需要从自身出发,探寻有效的措施来迎接挑战。面临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考虑自身的条件进行融资。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合理的企业融资结构,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和防范各种融资风险问题,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有利的环境。在这样的努力下,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佳的环境,补全民营企业发展中先天不足的条件,从而使民营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中小企业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总额的60%。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制约着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据宜信财富2014年《三十六城市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中显示,超过62%的小微企业目前没有任何形式的银行借款。
一、宝山区民营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宝山区概况:宝山区作为上海市17个区县之一,由于毗邻上海市中心城区,同时座落于吴淞口码头,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其经济组成中既有以宝钢为首的大型央企,又有大量的民营企业,涵盖房地产、物流、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加工等多个行业。2014年,宝山区注册企业总数近7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95%左右,全区GDP达到970亿元左右,是上海经济的重要组成。
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末宝山区实有68569户企业,其中64532户为民营企业,占比94.11%。2014年全区完成增加值964.61亿元,非公经济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51.8%,达到499.68亿元。从数据中不难发现,民营企业在宝山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多方面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和成长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营经济活跃程度不断提高。2014年,全区民营企业实现区级税收收入89.07亿元,占区级税收比重达86.01%。2014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528家,工业总产值141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320家,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分别占比60.6%和58.04%。201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8亿元,占比72.86%。
二、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近年来,银行“惜贷”问题一直制约着宝山区内民企的发展,根据区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4年末宝山区共有银行分支行机构23家,本文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8家银行,分别是5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以及上海3家地方商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针对其公司类贷款和其中的民营企业贷款进行了抽样调查。据统计,上述8家银行2014年末公司类贷款总额738亿元(占全区商业银行公司类贷款总额的88.7%),其中民营企业贷款总额249亿元,比重为33.74%。以区内民企纳税额占总量50%的角度看,银行针对民企的贷款显然没有达到饱和水平,仅占三成左右的贷款额印证了我区仍有相当数量的民企无法得到银行系资金的支持。
三、民营企业融资中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一)资本市场门槛较高,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准入难度大
目前通过我国证券一级市场发行股票,哪怕是相对最为宽松的创业板,也必须满足年营收不低于5000万元、净利润不低于500万元的硬性财务指标。而企业发债实施“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模式,审批较为严格且净资产方面要求股份公司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不低于6000万元。因此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发行股票或债券对于绝大多数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说,是短期内较难实现的目标。
(二)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惜贷”观念根深蒂固
具体表现为担保方式要求严格、贷款审批手续复杂、借款成本较高等,以本文中抽样调查的宝山区的8家银行为例,2014年公司类贷款总额73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贷款249亿元,占比三成左右,在担保方式上,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70%左右为信用,民营企业则正好相反,70%左右为抵押担保。从审批所需的时间来看,民营企业从提出申请到获得贷款,一般周期在2个月左右,而国有企业基本在1个月左右。从获得融资的成本来看,2014年宝山区民营企业的银行借贷成本普遍在7%-8%,如果再算上评估、保险等隐形成本,民营融资成本至少要高出国有企业2-3个百分点。
四、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解决民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产业孵化基地创建工作
一方面,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向产业孵化基地转变,在不断推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立足园区,推动各个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如宝山工业园区的智能制造、城市工业园区的总部经济、吴淞工业园的文化创意等,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培育和提升园区的“孵化器”功能,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创业培训、管理咨询、市场拓展、中介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政府对拟上市企业的服务水平,区政府在继续完善改制上市培育库的基础上,可以联合区内券商、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建立辅导入库企业上市的联席会议制度,下设若干个专家小组,针对每一家入库企业所在行业特点和经营状况,制订相应的上市辅导计划,“一户一策”,指向性强,帮助企业充分掌握上市的相关政策要求,在辅导过程中助推企业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的企业。
(二)大力推动企业登陆“新三板”或上海股交所
针对区内部分暂不具备A股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但是形成一定经营规模、具备较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数据库,逐一分析企业情况,对于符合“新三板”市场挂牌条件的企业,加强辅导并搭建券商与企业联系平台,积极推动企业进行股改登陆“新三板”市场。此外,区政府可以落实相关职能部门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加强对接,定期邀请股交所专业人员为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讲解股交所挂牌最新流程、标准和手续,鼓励企业积极申请进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对于成功登陆“新三板”市场或股交所挂牌的企业,按照相关专项资金奖励管理办法,简化扶持资金申报手续,开通资金下拨绿色通道,通过“推动一批、扶持一批、奖励一批”,对辖内企业直接融资形成带动示范效应。
(三)大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直接融资体系构建
在我区已引入明石投资、贝森资本等知名股权投资企业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基金+基地”模式,加快推动产业与社会资本对接,探索以引导社会资本入股产业基金和参加投融资交易会等形式大力招商,托索通过引入创投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培育新兴产业,综合运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根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全过程参与,积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形成了以天使基金、风险投资、政府产业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融资顾问、上市辅导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梯形融资模式”,满足中小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所对应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融资需求。
(四)鼓励商业银行创设专营机构
一方面,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要主动作为,响应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号召,积极在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研发中心等中小企业集聚区域选址布点,设立专营机构,从所在区域的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出发进行功能定位,组建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团队,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优化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配套专属融资产品,设置绿色审批通道,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区政府可以考虑设置财政专项发展基金,对于区域内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专营网点,在该网点运营满一定期限后(如一年),针对其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及配套金融服务展开后评估,符合相应标准的,一次性给予开办费补贴,其后每年对该专营网点经营状况进行评估,重点考量其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和贷款金额的增长情况,根据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绩效每年核定财政奖励资金。通过财政补贴和奖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示范效应,引导并带动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真正定位于中小企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
(五)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融资产品
一是积极探索“银行+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贷款产品。重点面向科技型、创新型、轻资产的中小企业,针对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在银行融资环节引入保险公司,充分研判企业产品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由保险公司对企业借贷的资金提供保险,进行信用托底,增加银行放款信心,解决企业没有抵押物的问题。二是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使用多种金融产品获得发展资金。支持企业使用股权质押贷款、保理、订单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取得生产经营、科技研发等设备器材。商业银行要适当提高该类融资产品的风险容忍度,在总体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切实加大对轻资产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因地制宜推广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在宝山区街镇和行政村,存在着许多由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的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批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通过经营权承包转制的企业,虽然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厘清了股权和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完全市场化经营,但是经营场所的土地使用权(仅指工业用地)仍是集体所有,企业仅对地上建筑物具有所有权。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必须经所有者书面同意。在现实操作中,需要镇一级及以上政府出具同意抵押的书面意见书,而这一规定往往成为集体工业用地(即通常所说“红证”)抵押的症结所在,很少有企业能拿到政府出具的同意抵押意见书。建议区政府可以落实相应的土地管理部门对区内的存量“红证”土地进行梳理,建立“红证”土地企业名单和区一级审核机制,对于需要通过抵押“红证”土地融资的企业,上报至区审核小组,综合考量该企业行业背景、税收贡献等情况,给出是否同意抵押的审核意见,把“红证”土地抵押的审核规划化、制度化和集中化,帮助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获得融资。
参考文献
[1]宝山统计局.《2014年宝山区统计资料汇编》,2015年7月。
[2]谭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
1 前言
特许经营是现代商业中广泛采用的营销方式,如今家喻户晓的肯德基、麦当劳两大全球快餐巨头就是采用特许经营的营销方式,而使它们的品牌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分摊了当前洋快餐的绝大部分市场。它们的成功奥妙除了在产品上下足功夫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采用了特许经营的营销方式,这样不仅能在短期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能迅速地聚集资金。赛事融资一直是大型体育赛事能否成功举办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奥运会就曾因为资金短缺而使申办城市望而却步。当前,一些大型的国际性体育赛纷纷进驻中国——2002、2005、2007年上海举办网球大师杯赛,从2004年起上海连续七年举办F1赛车中国站比赛,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此外,还有四年一度的全运会等等,这些大型赛事的举办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肯德基、麦当劳的成功,也许能使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融资借鉴其经验。
2 特许经营的相关概念与发展现状
2.1特许经营的相关概念
2.1.1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一词来自于英文franchising,与直营连锁、自由连锁并列,是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之一。它是一种拓展业务、销售商品和服务的营业方法,而非一个行业。特许经营作为现代商业营销形式,不论是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充分证明,特许经营是特许人利用知名品牌运作公司、分销商品与服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际特许经营协会对特许经营的定义为:特许经营是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对受许人经营中的特定领域、经营诀窍和培训,特许人有义务提供或保持持续的兴趣;受许人的经营是在由特许人所有和控制下的一个共同标记、经营模式或过程之下进行的,并且受许人从自己的资源中对其业务进行投资。我国国家商务部2004年12月30日出台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特许经营的定义为:特许经营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
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不是既非隶属关系、控股公司与子公司关系,也非关系、合伙人关系,而是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关系,利益共同关系,统一与独立的关系。
2.1.2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权,又称特许权或特许组合权。特许经营权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商业目的,由特许人拥有并授予受许人使用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要素的组合。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表现为品牌的知名度、技术优势、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受许人获得特许人授予的特许经营权,从南获得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定条件。
它有以下特征:特许经营权是商业要素的有机组合。特许经营权是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要素。特许经营权是受到法律全面提高的商业要素。特许经营的内容包括:注册商标、商号、产品及服务、专利和专有技术、管理技术、经营模式、经营资源等等。
2.2特许经营的发展现状
现代商业的特许经营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麦当劳、肯德基都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世界500强之列。20世纪90年代,特许经营进入中国。老字号“全聚德”率先打出了特许经营牌。随后荣华鸡、狗不理等也相继开展特许经营。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到2000年底,国内拥有410个特许经营盟主、11000个特许经营网点。2001年初,中国与美国达成加放WTO协议后,麦当劳、肯德基相继宣布将从2003年起开展特许经营,均取得了让全球其它市场汗颜的骄人业绩,中国市场成为带动其全球业务发展的“发动机”。有些学者将特许经营称为“成功率最高的经营模式”。
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融资现状
体育赛事融资是指赛事组织者为了举办体育赛事,采取多种方式为实现这一过程筹集资金的行为。当前体育赛事的融资途径主要有:广告赞助,门票经营,特许经营权,政府资助。
据张林等对我国单项体育赛事融资现状的调查,赛事组织者利用广告赞助经营筹资的占89.3%,利用门票经营筹资的占50%,接受政府资助的占28.6%,利用特许经营权经营和电视转播权经营的占14.3%。可见,当前赛事组织者主要是利用广告赞助权经营筹集资金。由于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差别及市场基础存在差异,不少赛事门票经营状况不佳。国内电视转播市场长期处于垄断状况,绝大部分赛事没有电视转播权收入政府资助仍然是一些赛事组织者举办体育赛事的重要资金来源,赛事特许经营权未能得到有效开发。
对体育赛事融资渠道的重要程度调查结果表明,赛事组织者认为广告赞助权经营是当前举办体育赛事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排在第2位的是电视转播权经营,第3位是特许经营权经营,第4位是政府资助,第5位是门票经营。这样的看法是与当前赛事组织者通常采用的融资渠道实际状况相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赛事组织者希望电视转播权经营、特许经营权经营和门票经营能够发挥体育赛事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由于大型体育赛事耗资巨大,政府已无力对其投入巨额资金,而广告赞助和门票收入经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发展空间不大,所以对大型体育赛事特许经营权的开发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许多被广泛认可的企业也期待依托体育赛事这一载体实现业务拓展、提高企业知名度,这为特许经营权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此外,奥运会及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也有着特许经营的成功经验。
4 特许经营——双赢之策
体育赛事的特许经营是特许经营的一种,按特许权授予分类,它属于一般特许经营类型,按特许经营内容分类,属于商品商标特许经营类型。特许经营不仅为体育赛事筹集了更多资金,同时企业通过购买特许经营权也获取了丰厚利润,特许经营可谓是双赢之策。奥林匹克特许计划和十运会的特许经营就是有力的佐证。
在世界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奥运会的市场开发计划中,包括赞助计划、特许计划和票务计划。目前,特许经营正成为除电视转播权和赞助权以外的奥林匹克市场开发的第三大经济来源。奥林匹克特许经营权是特许经营人通过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人签署特许合同,并向其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而取得在其商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徽记、吉祥物等奥林匹克标识的权利。特许权使用费一般按特许经营商品销售收的固定比例计算,如2008年奥运会的特许经营商需向北京奥组委缴纳的特许费比例是特许商品销售收入的10%,以及3%的广告宣传费。奥运标志特许产品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国际奥委会直接营销的全球奥运标志特许产品,如国际奥委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组委会达成的国际许可证有3项,即体育电子游戏许可证、个人护理产品许可证和奥林匹克商店许可证。第二个层次是由奥运会组委会直接营销的奥运标志产品。这些产品以纪念品为主,均不能使用国际奥委会所特有的五环标志,而只能使用奥运会标志和吉祥物。过去只限在奥运会举办国组织营销,在筹办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和悉尼组委会决定将此类产品推向了世界市场。
据统计,2000悉尼奥运会特许商品销售收入为5亿美元,特许权费收入为3400万美元。雅典奥运会特许商品销售收入预算为7.28亿欧元,特许权费收入预算为7600万欧元。特许经营也成为29届北京奥运会商机的一大卖点,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部长袁斌曾向媒体透露,初步估计特许商品的销售额为7亿美元,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则认为,在中国市场实现10亿美元销售额还只是个保守数字;11月11日晚,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新鲜出炉,掀起了奥运特许商品销售的,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在“福娃”上市的当天,销售额超百万元;北京奥运经济高级顾问预测,吉祥物收入在40亿元左右。
十运会的筹委会及其下属的十运公司也制订了详尽的十运会特许经营招商计划,十运会特许经营是企业向十运会筹(组)委会缴纳一定的特许经营费用,获取十运会筹(组)委会授权生产或销售带有十运会标志(十运会名称、会徽、吉祥物)的各类产品,或由十运会筹(组)委会指定,为十运会提供专项服务的一种经营模式。特许经营的主要内容为:①十运会指定(专用)产品(含礼品、纪念品):企业使用十运会特殊标志,生产、销售指定(专用)产品,享有该指定(专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排他权。②十运会指定服务:为十运会提供指定服务,企业享有所指定服务的排他权。③十运会标志产品:企业在其产品上贴标使用十运会特殊标志,不享有产品的排他权。
除了电视转播权和赞助收入,特许经营也为十运会带来不菲收入,十运会资源开发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徐国辉透露,通过公开拍卖、定向邀标等形式,云锦、金属制品、毛绒玩具、运动服饰、接力火炬、雨花石制品、水晶玻璃制品、旗帜、手表、瓷砖、陶瓷饰品、旗袍等的特许标志使用及指定新闻会场、指定印刷服务权等项特许经营项目,以及其他商业资源开发已实现合同成交金额2500余万元。特许经营的企业不仅广泛宣传了公司形象,也获得不少利润,如花了150多万买下特许经营权的江苏至胜孔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预计,最终的销售额将突破1000万元。
5 结语
由此说明,对于赛事的组织者和特许企业双方而言,特许经营是一项互惠互利的双赢之策。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计划中应当特别注重特许经营权的开发。体育赛事特许经营权开发依赖的条件主要有:赛事组织机构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声誉;高水平的赛事表演;赛事转播力度大;企业较强的品牌竞争力;权责明晰、利益均衡的合约;政府的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随着资本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的信贷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以承分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投资业务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还能改善当前商业银行以贷款利息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应当改变观念,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业务,主动出击投行业务。当前可以开拓的业务领域包括:1、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依托银团贷款等结构化项目融资业务,发展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积极介入到政府财务顾问和大型国企财务顾问市场,利用银团贷款与证券承销操作程序的相近特性,积累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承销经验。2、业务。利用资金汇划和清算系统券商结算是商业银行依托健全网络的优势业务。同时,还可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开展销售证券、基金和保险产品与服务。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表现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主要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着不良资产和优质住房按揭贷款资源的优势。通过不良资产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实现处置不良资产、盘活长期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等经营目标,同时积累投行业务经验。4、创业板市场业务。主要是针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较好管理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期进行扶持、包装、推介等一系列融资顾问服务。
(二)积极推进产品创新
综合化经营的着力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商业银行不仅要在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如票据业务、消费信贷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创新产品,而且要积极探索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证券化、企业短期融资券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非银行金融产品,为综合化经营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跨市场性产品的研发和交叉销售。
(三)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例
近期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综合经营将面临较大的体制风险。但当前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推进综合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一是由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等所组成的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银行运用巨额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商业银行有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网点优势,是品种日益繁多的基金、政府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重要代销渠道;三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将会使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用利率、汇率波动进行投资的衍生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企业资金管理、投融资需求的高涨和购并活动的增加将推动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现金管理、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的发展。
(四)拓展个人银行业务
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是在80年代前后逐步兴起的,短短十几年间,个人银行业务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国际上许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已占利润总额的30%~70%,成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如汇丰控股的个人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和私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占到60%以上。
拓展个人银行业务关键是要求商业银行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使其渗透到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起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和营销观念,增强“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理念,加强产品创新,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留住客户,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五)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为实现战略目的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战略联盟有合资企业式、功能协议式、股权参与式和宽框架协议等具体形式。通过战略联盟,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得综合经营功能。此外,通过合作,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低成本和分享客户基础,从而扩大各类金融机构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目前,中国人寿、平安、新华、太平人寿在内的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已和十几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境内外保险、证券公司战略联盟的实质性启动,开创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新模式。
(六)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
所谓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其优点是:控股母公司能运用组合理论、协同理论和能力理论对子公司进行战略协调和管理;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独立从事经营活动,从而金融控股集团在整体上可视为综合性银行,又能适应分业管理的要求。
(七)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国际上实行综合化经营较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拥有一批适应综合化经营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与之相比,国内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内商业银行将因人才不足在综合化经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着手,按照综合化经营的需要,超前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选拔一批优秀员工到国外综合型商业银行培训学习,培养一批既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项金融业务又拥有法律、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应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和激励制度,在国际金融人才市场上,引进一些优秀的复合型金融骨干。
(八)建立综合化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
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是实施综合化经营的技术保障。目前,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系统都是在分业经营框架下建立起来的,综合化经营后,原有的业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业务需求和风险控制的要求。
因此,要实现综合化经营,必须尽快着手更新或升级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建立起多元化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系统、复合型产品创新和销售的信息技术平台以及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一点对今后实行控股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更为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综合化经营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德国、瑞士、英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该模式下,银行可以全面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保险销售等业务。二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该模式下,由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并购或投资控股独立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界限,通过战略联盟、金融控股公司等模式开展综合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从国内实践看,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综合化经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浅层次的业务合作,如商业银行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共同开发综合性产品并销售;二是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控股公司,集团本身不经营金融业务,而由其控股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多个金融子公司分别经营多种金融业务,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保险集团模式;三是合资模式,如建行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成立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四是境外机构并购,如工商银行通过控股工银亚洲(香港),并通过工银亚洲控制太平保险,渗入投行和保险业,开展综合化经营;五是设立专业性公司如基金公司,进入其他金融领域。这些做法对于推动综合化经营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目前较为可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子公司事实上仍实施专业化经营,而在集团层面是“全能”的,这既没有打破分业经营的大原则,又可以达到综合化经营的实际效果,较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我国当前法律环境及监管体制的冲击。
关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途径问题,可以在坚持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就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应当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主要方向或现实选择。也就是说,建立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以商业银行为母体或核心,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应以辅助角色进入金融控股集团。因为中国的金融企业,以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信誉、稳健性、品牌、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较其他金融企业更为显著。这一点,从国外金融控股集团的案例也可以看出,国外金融集团大都是以银行为核心来组建的,如花旗集团、瑞穗金融集团、瑞士银行集团、汇丰集团、荷兰银行集团、德意志银行集团等国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金融集团,都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进行运转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122-02
一、多元化经营的界定
多元化经营战略属于开拓发展型战略是企业发展多品种或多种经营的长期谋划,公司多元化战略是公司在现有经营状态下增加市场或行业差异性的产品或产业的一种经营战略和成长方式。多元化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含义,前者指一种企业经营业务分布于多个产业的状态,强调的是一种经营方式;后者指一种进入新的产业的行为,即成长行为。
最早研究多元化主题的是美国学者安索夫(H.I.Ansoff),他于195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多元化战略》一文中强调多元化是“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彭罗斯(E.T.Penrose,1959)在其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定义多元化是企业在基本保留原有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展其生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并且这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在生产和营销中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多元化包括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的增加以及企业运作的基本领域数量的增加。鲁梅尔特(R.P.Rumelt,1974)指出,多元化战略是通过结合有限的多元化的实力、技能或目标,与原来活动相关联的新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战略。多元化的实质是拓展进入新的领域,强调培植新的竞争优势和现有领域的壮大。
二、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的关系分析
融资与投资是企业的两项基本财务活动,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休戚相关,是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探讨投融资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财务杠杆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就成为当今研究的主要方面。这一理论最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教授提出,他们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负债融资与公司的投资行为无关,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因此,负债融资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
负债融资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理论认为,负债融资带来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假设股东与经理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股东、经理为使股东财富最大化,会在投资决策时选择那些能够增加股权价值但会减少整个企业价值的项目,或放弃那些能够增加企业价值但会减少股权价值的项目,从而产生过度投资或是投资不足。如Myers(1977)指出,当公司未来拥有较多投资机会时,如果公司拥有过多的未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可能会分享被投资项目未来获得的大部分收益,以至于股东未能获得最低的正常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项目的净现值为证,但股东仍倾向于放弃它们,此时公司便发生了投资不足问题。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负债融资能够抑制股东―经理冲突,即将负债视为一种公司治理工具,即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经理人员为了寻求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金和津贴,有着扩大企业规模的冲动。所以,当企业拥有过多的剩余现金流时,经理可能会将其投资到能够扩大企业规模但未必具有良好赢利性的项目,而负债融资能够减少这种股东―经理冲突所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如Jensen(1986)指出,当公司拥有较多自由现金流时,公司管理者易产生将这部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新项目上的动机,即过度投资行为。
三、多元化公司的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的关系研究
上述研究都是将公司视为一个无差别的整体,没有考虑公司特征对负债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在多元化经营趋势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了解多元化经营的投融资政策,探讨多元化经营下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的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多元化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典型经营战略,长期以来受到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多元化对公司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间的关系是企业多元化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经历了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的循环过程,到目前全球最大多元化公司通用电气是少数几家成功的多元化企业之一。许多学者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主流思想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会抑制负债治理作用的发挥,损害企业的价值产生多元化折价(diversification discount)。而与西方实业界和理论界对多元化折价达成共识不同的是,中国的实业领域经历了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多元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许多大中型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以把企业做大做强,但这一期间大多数的多元化行为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到了90年代,不少企业经过“收缩战线”、“精简业务”之后,又开始了在新行业的“试水”,多元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相应的,中国理论界对多元化经营公司负债的治理作用也仍存在广泛争议。
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从负债总量上来看相比专业化公司,多元化公司表现为更多的投资与更多的负债;从产权性质上来看无论是国有控股还是非国有控股,负债均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但相比于国有控股,非国有控股的治理效应更强,在多元化公司和专业化公司均表现为这一规律。同时与多元化公司相比,专业化公司超额投资与超额杠杆具有更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在多元化企业中,与低成长性机会的部门相比,高成长性机会部门的负债水平对投资支出的负向影响具有更大的显著性水平;同样与核心部门相比,非核心部门的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之间具有更加强烈的负向相关关系。这种差异与集中业务型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与一般认为多元化企业会给高成长机会的部门和非核心的部门分配一个不成比例的债务负担的观点相一致。
四、对中国多元化经营的启示
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和多元化上市公司发展现状,为改进企业融资结构规范多元化公司投融资行为,提高多元化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应该打造核心竞争力稳步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避免盲目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公司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并没有加强负债的治理效用,反而抑制了这一作用的发挥,致使企业的投资效率打了折扣,因此中国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前经营者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与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只能在适当的条件下稳步实施多元化经营,才能实现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其次要权衡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合理选择多元化经营的方式与时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但这也并不是说只要实施了多元化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这之前首先需要细致分析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必须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市场供求状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多元化经营。因此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建立在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评估自身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条件是否已满足,特别需要评价的是自身的声誉和品牌、技术和资金等稀缺资源是否足够支持多元化业务的持续发展。
最后应根据市场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慎重选择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从事非相关多元化的公司明显多于从事相关多元化的公司,并且与相关多元化公司相比,非相关多元化公司负债具有更好的相机治理作用。因此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慎重选择合适的多元化经营类型,当资源充裕时企业就可能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向不同业务领域进行扩张;而当资源紧张时企业就可能会采取收缩战略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从而降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
参考文献: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0前言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日趋全能化,国际金融领域混业经营已渐成趋势。银行的合并热潮引起了整个金融服务业的重视,焦点事件就是1998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成为全球资产最大的金融集团,使得其在消费者银行,企业银行,股票经纪业务和保险市场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地位。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
究其原因,可以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是需求因素,也可能是供给因素影响促使全球银行业趋向混业经营。从需求方面来看,顾客可能从全能型银行提供的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中获得很大的便利与满足,但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消费者不愿购买一站式金融服务,许多消费者倾向于向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购买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所以混业经营的动力来自于供给方,全能型银行可以从混业经营中获得的经营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的好处。
近两年来,花旗银行又选择了新的路径,开始通过资产置换或逆向并购的方式收缩非核心业务,从混业经营返回到其原来主业,花旗的回归显示银行控股集团的混业经营方式自身存在某些缺陷。实际上,银行的混业经营可能引发一些利益矛盾冲突,这些利益矛盾会对银行自身经营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本文在研究了各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银行混业经营所引发的利益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利益矛盾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国银行和企业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市场完善程度的不同,银行混业经营引发的利益矛盾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不同甚至有可能相反。
1 银行混业经营的利益矛盾研究
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下,一家银行可能是客户公司的贷款银行,同时又是客户公司证券的发行承销银行,甚至还充当投资者资金管理人的角色。这样,银行、客户公司和投资者三个主体之间由于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会引发利益冲突。
下面将分别从对以色列、日本和美国银行混业经营的研究中,揭示这些矛盾的存在。
1.1 以色列银行业情况分析
以色列银行是货真价实的混业经营银行,银行参与几乎所有资本市场业务的运作,包括一般银行业务公司证券承销发行投资资金管理甚至拥有公司的股票参与企业管理。而在90年代初,以色列很多公司的股票在股票市场第一次公开发行,银行既作为承销发行银行深入参与了这些公开发行过程,又通过银行管理的投资资金购买了公司发行的大量股票。这就为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Ber,Yafeh和Yosha(2000)对以色列1991―1994年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当贷款和证券承销发行都由同一家银行负责运作的公司,其证券公开发行的销售成绩往往好于平均水平,但这家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的第一年的股票回报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当贷款、证券承销发行都由同一家银行负责运作的公司,且银行还将自身管理的投资资金注入该公司时,这家公司股票上市第一年的股票回报率甚至更低。这表明上述公司的股票在公开发行时股价被高估,银行将过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客户公司的证券发行与销售,这一行为浪费了投资者的资金。
所以,在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市场条件下,说明银行对公司客户比对资金投资者客户更为忠诚。由于银行业务的全能化,证券发行承销银行会对客户公司更为了解,混业经营的银行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使得证券发行承销银行有可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银行趋向于向不知情的投资者推销其自身负责承销的证券,将低效益的公司的证券转嫁给不知情的投资者,损害资金投资者的利益,对市场资源的分配造成不良的影响。
1.2 日本和美国银行业情况分析
日本企业的融资主要以银行融资为主,美国企业融资是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在日本,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家典型的日本公司往往与几家银行有紧密联系,而其中最大的贷款银行往往对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十分了解,在日本,银行更有可能对企业施加影响。相对来说,美国公司由于主要不通过银行来融资,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银行对企业施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美国90年代放松了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美国银行承销发行公司证券,这一改革使得日本在美国的银行业务下滑,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日本在1993年的《金融系统改革》法案中允许日本商业银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银行混业经营引起了对其利弊的讨论,还有其对银行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焦点在于商业银行在承销其有借贷关系的公司的证券时的角色。
美国的研究表明,混业经营的银行承销客户公司的证券时,由于信息共享产生范围经济效应,这将使得银行所服务的客户公司获益。因为全能型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向客户公司提供贷款并且持续向公司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它们相对专门的投资银行来说在企业信息收集方面的更有优势,这一信息收集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公司在资本筹集过程中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生成的额外成本,通过引导公司的决策,混业银行可以降低客户公司金融压力的成本。总的说来,和普通交易所相比,混业银行承销证券对客户公司更有利。
但在日本的市场条件下,得出了和美国相反的研究结果。Kang和Liu(2007)对日本1995―1997年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日本市场中银行和企业间过于密切的借贷关系,会使得银行可以给企业施加影响。当银行进入公司证券的承销业务并急于拓展市场时,需要与投资者顾客建立稳固的关系,因此,银行会通过自身在贷款方面的地位给企业施压,降低这些企业的证券价格。虽然这一较低的价格可以使得投资者获得收益较高的投资机会,但是却增加了证券发行企业的金融成本,损害发行证券者的利益。
日本金融市场中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推动力是银行和其顾客之间紧密地借贷关系,而资本市场的竞争不能消除这一冲突;在美国却刚好相反,资本市场的发达使得银行不能过多干预企业,使得企业证券得以以更为公平的价格销售。
2 结论与对策
上述研究表明,银行混业经营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的冲突,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冲突焦点不同,从而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各异。
以色列的市场条件下,混业经营的银行对发行证券的公司客户更为忠诚,倾向于高估公司客户的证券价格,向不知情的投资者推销自己承销的证券;在日本的市场条件下,银行为了拓展市场,倾向于向发行证券的公司客户施压,降低证券价格卖给投资者,以建立与投资者客户间的密切关系;在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下,矛盾得以缓解,混业经营的银行可以凭借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降低客户公司上市成本,提高效率。各方利益冲突的矛盾存在,会减弱混业经营本来可以带来的经营协同效应优势,如果市场不能消除这一冲突,将会对金融市场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
要使得混业经营在金融市场最大化其带来的各种优势,从宏观角度来看,应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的运作,在政策和法规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从微观角度看,近期花旗银行的发展为混业经营的银行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模式,混业模式从集团内部的混业经营,转变成与其他金融集团不同金融业务的合作,不再强调经营协同,而是发挥金融协同效应。花旗集团在流动性管理上是高度分权的、在风险管理上是分层的,但在资本充足的监管却是高度集权的,这样在集团整体层面单一业务的波动风险可以被相互平滑,集团总体业绩相对稳定,评级较高,从而保持了总体融资渠道的畅通,这样当任一种单一业务陷入周期性低谷时,集团总体有充足的金融资源可以支持其渡过危机并整合行业。
我国银行业将日益走向混业经营,应正确把握混业经营带来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国外的经验,走出一条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6-0013-02
企业融资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融资方式是指企业筹措、运用资金的具体形式。狭义融资方式则指企业筹措资金的具体形式,本文仅对狭义的融资方式即筹资方式进行研究。融资方式结构实际上就是资金来源结构(筹资结构),简称资金结构或融资结构。如何选择适合于中小企业具体情况的最佳融资方式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时期融资方式结构都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企业经营的安全度出发,设立了测试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优化的主要指标。
一、建立测试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总出发点
设立测试融资方式结构优化的指标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通常采用测定不同融资方案综合资金成本率的方法加以选择。本文认为,从企业经营的安全度出发研究更好一些。企业经营的安全度,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是指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企业的安全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自有资金,以偿付到期的债务,这与企业的经营风险、资金周转速度密切相关;二是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使投资收益率(或总资金所得率)高于债务资金利息率。衡量企业经营安全度的主要尺度是自有资金比率和自有资金盈利率(或每股收益)。
之所以把企业经营的安全度作为设立指标的总出发点,是因为:第一,拥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和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创建、参与市场竞争、筹集外部资金和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从投资者来讲,其投资方向和规模的决策,首先考虑的是投资的安全性。企业经营的安全度决定了企业在某一时期所能选择的融资方式和可能采用的融资结构。第二,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用最“经济”的方法筹集所需的资金,并使资金成本率降到最低限度,获取最佳融资效益。融资方案综合资金成本率只能作为融资方案的选择依据之一,而不能作为测试资金结构优化指标的总出发点。因为融资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佳融资效益,最低综合资金成本率只是实现融资效益的手段、途径或者是所要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最终目标。
二、测试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优化的主要指标
从企业经营的安全度出发,测试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主要指标有两个: 第一个是自有资金比率。与大企业比较,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表现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尤其是经常性的小额短期银行贷款及更多地求助于商业信用和非正规金融等特征。实践表明,有适度自有资金比率的企业在发生亏损时,有足够的资金加以弥补,而债权人也愿意用债权资金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以重新获利。在具备足够的自有资金比率时企业管理部门可以致力于企业的采购、生产和市场销售等领域,而不是忙于资金筹措,以集中精力度过危机。因此,为防止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保持适当的自有资金比率是必需的。自有资金比率对企业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企业危机预警指示器。
第二个重要指标是自有资金盈利率,即自有资金利润率。之所以不采用“资金利润率”,是因为尽管资金利润率将企业融资额压缩到最小单位,反映每单位融资额的获利情况,但是资金利润率作为考核融资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有很大的缺陷。一是企业资金来源不仅是自有资金,还包括借入资金,借入资金的收益是利息,已从经营收益中减除,利润中已不包括借入资金的收益;二是从企业主体角度出发,只有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资,倘若用全部资金利润率作为考核指标,岂不混淆了企业主体界限。因此,企业资金结构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应以“自有资金利润率”表达。这一指标既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又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果。当企业融资结构变化时,可以通过这一指标反映出来。
假定某企业总资金(负债加自有资金)为2000万元;债务利息率为10%;所得税率为50%;息前利润(经营收益)为300万元。在其负债比例分别为0%、50%和75%时,该企业自有资金税后利润率为7.5%、10%和15%。见表1。
该例说明,同一企业在资金总量、经营收益、债务利率相同的情况下,改变融资结构,其自有资金利润率将发生变化;同理,不同的企业,由于不同的财务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资金结构,使得各自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存在着差别。
自有资金利润率与全部资金所得率和融资结构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便于分析,抽掉因结算原因引起的不支付利息的短期债务。假设LC为债务资金,NC为自有资金,TC为总资金,YLC为债务资金利息率,YNC为自有资金利润率,YTC为总资金所得率,有:
YNC=YTC+(YTC-YLC)×LC/NC
假定有A和B两个方案,其中A方案的总资金所得率为10%,债务利率为8%;B方案的总资金所得率为6%,债务利率为8%,在负债比率分别为60%、80%和90%的情况下,A、B方案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在负债利率确定的情况下,若总资金所得率大于负债利率,企业愿意用债务资金替代自有资金,且负债比率越高,自有资金盈利率也愈大(见A方案),这也是现代许多企业负债经营、降低自有资金比率的重要原因;若总资金所得率小于负债利率,借入资金比例越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就越低,当其自有资金比例低于适当的比例时,企业的持续生存能力就会发生问题。因为一个债务资金份额大的企业就会由于银行利率上升以及不利的市场销售条件显示出下降的盈利率,从而会受到相当大的损失(见B方案)。损失的原因在于债务资金份额过高所引起的高利息负担。在经济萎缩或宏观紧缩时期,利息负担会导致盈利的减少和自有资金利润率的急剧下降。债务资金份额越大,利息负担越重,亏损发生的越快。这就是说,只有在企业经济效益良好时,负债经营才是有利的;同时,在提高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例时,要充分考虑融资风险的大小。这是企业在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前言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1 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财务集约化管理,资金得以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基本建成涵盖省、市、县三级的资金集团账户管控体系,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及资金运作。使原来仅靠实物运作实现增值的方式,转变为更多地通过财务运作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达到增值和盈利。
1.2 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集中可以实现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手段,提高自己集中管理和资本协同的运作能力,拓展资金的运作空间,增强资金的控制力,不断开辟新的利润增值点。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财务集约化管理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3 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2 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2.1 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比如市、县基层单位工程款拨付严重滞后,多有占用生产资金,以致造成许多不正常负责及现金流短缺。
2.2 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2.3 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2.4 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3 完善对策
3.1 适当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按照“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管理原则,在充分肯定集权的基础上,打破高度集权,吸收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适当在某些方面实行分权。在集权方面,母公司主要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领导管理:在分权方面,各基层单位主要对具体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等自行运作管理,集团予以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某些集团所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又可建立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逐步规范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积极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资金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情况,以下几方面的权力应集中到集团本部:(1)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各成员单位新建、扩建、改造、修缮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2)各成员单位接受外部投、融资的决策权。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公司应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按权限的举债融资、导致股权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注册资本的融资、成员单位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成员单位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3)成员单位资产重组的决策权。包括成员单位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权应集中在集团。(4)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单位。(5)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对外担保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管理。 转
3.2 完善资金集中管理中财务公司的职能。资金管理贯穿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经营全过程,只有前瞻性地看待资金管理的地位和发展方向,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才能更好地使用资金,为集团企业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所以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真正使财务公司成为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的投资中心、投资顾问。财务公司除能够为集团内各子公司筹集资金外,还应将其投入到关系集团长远发展的具有深远意义重大项目上,增强后劲,促进技术进步,并合理安排好集团各子公司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例。凭借其信息优势、理财优势,帮助投资主体开展咨询评估,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当好参谋。(2)人才、技术与服务要跟上。要发挥财务公司作用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精干的管理人才、业务人才和研究人才,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理财素质,具备金融、投资、证券及财会等业务知识,具有独立解决问题和勇于开拓的能力。(3)不断强化业务服务功能,在具体业务上应做到:①提供完备的系统安全保障,②提供与商业银行系统互联的企业资金管理服务平台,③为成员单位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④以高效率处理资金上收下拨审批等日常操作,⑤实施手段上解决异地经营,支持成员单位自助操作,查询、划转资金,⑥体现不同的资金控制和调度策略,适合不同管理模式,⑦提供多种资金控制方式、可调整的审批业务流程,⑧既要单独快速实施,又能与ERP系统充分协同,⑨有效地处理内部交易,减少现金的不必要流动,⑩提供集团统一的动态资金集中监控和资金管理决策支持。
3.3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由于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的财务信息相对独立,其财务资源分散存放在各电力公司的财务服务器上,形成了“信息孤岛”,使得总公司无法及时了解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对实施有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不通畅、管理滞后的弊端将日渐突出。加快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建立全面、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所以,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应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建设集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控制于一体,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全面融合,总公司与分公司信息合一,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同步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服务。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