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形态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由于原有的计划经济对石油城市的影响,致使原来一味强调城市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的发展显得分散,都是随着石油的开采就近建设,没有合理的布局。城市布局分散,不仅使得增加服务设施的成本增加,也使得土地出现浪费,分散的布局也不利于石油城市的统一管理。
2、城市仍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石油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单一,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是石油城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特征。石油城的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石油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一般都占到一半多,甚至有的石油城有九成的经济都是这种结构。过度依赖石油发展的产业结构,使得石油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
3、城市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和系统化。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石油城市建设都不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是把它错误的当成辅助配套工程,也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需要更新、改进、完善和系统化。
4、城市风貌缺乏特色,急需更新和改造。
石油城由于长期都是做到早生产为主,对生活追求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不重视,就使得石油城里的建筑标准低、投资少、看起来都一样没有鲜明的特点,城市道路缺乏绿化,建筑的整体风格表现不佳,颜色的整体搭配协调也不合理,整个城市缺乏特点以及文化品味和艺术风格。
二、石油城市规划建设的对策思考
1、正确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必须用市场经济观点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建设。城市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与城市的标准化建设息息相关。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石油城是纯粹的行政和生产场地,政府围绕城市布局进行生产组织,实现拓展城市应承担的行政命令就可以保证生产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石油城城市功能的要求必须加强和重塑。城市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活动,取决于市场。城市的发展,可以使各种类型的市场空间完成建设,并促进他们的发展,通过各种服务功能的改善,为市场的有效运作创造了条件。
其次,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针对服务发展经济。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就是让石油城市的市场服务满足经济的发展,只有当地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获得发展,城市的建设才有意义。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立足于一个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的空间,最关键的是要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先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约束,对能源、通信、供水和排水、电力、旅游服务及其他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给予优先考虑。
2、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关系
首先是城市规划和美化。建设花园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的方向。石油城市绿化水平不高,森林覆盖率低,人均绿地面积水平低。这就需要制定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对空间领域进行调整,以一个点的整体环境,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城市绿地系统和空间系统,实现城市林带和郊区森林相结合,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目标。
其次是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问题。石油城市布局是因为点较多、路线长、范围广泛,造成城市很多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管理,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滞后的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应着力解决城市中和乡村的交通问题。
第三是城市建筑风格的规划。要利用城市规划的特点,突出城市建筑的艺术,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艺术创作从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和物质元素进行塑造,提升城市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第四是塑造城市规划的文化品位。城市的重要文化设施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的固有特性还包含文化背景,以及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创作、创建,必须突出文明城市以及文化设施的多样性,要以标志性的形式,创造出美丽的城市人文景观。
3、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体系是一个有序的区域城市体系的网络结构,涉及到的地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对城市、城镇和村庄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共同贸易市场,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设立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形成混合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同时开发的新格局。
首先要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石油城市具备中心城市系统的内部性能,以吸引外部的辐射和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为最终的目标。石油城市规划建设后应该成为周边乡村的生产中心、交通中心、外贸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这五大功能就像五个巨大的力量,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进行频繁流动,活跃农村经济活力。
第二,必须把握好小城镇规划。按照合并后的村庄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方针,根据城市的长远需求,采用经济转型的办法,重新系统性的进行战略调整。要科学确定城市、农村的城镇和村庄中心的合理布局。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
最后,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功能,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想方设法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齐全、道路交通和信息网络通畅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要利用小城镇社区的区位优势加强经济实力建设,进行开放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最终完成从城市到小城镇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石油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要做到城市发展的全面化、集约化、动态和标准化,。这就要求石油城正确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景观功能特性的关系;还要做好良好的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要使我们的城市更加适合人们生活,关键在于城市规划建设要真正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这种“人本思想”。
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城市的每位居民都能拥有平等、自由的权利和享有较为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图寻求“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一.城市规划的重新定位
城市规划,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按照其目的与理想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重新安排。编制城市规划除了应该遵循一定的理性原则外,还应该抱着某种社会理想,例如十九世纪的“乌托邦”、“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等。二十世纪的“新城市主义”、“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前的科学发展观等都可看作是城市规划的理想。概括起来讲,城市规划的原本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生活的城市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原动力。总体上讲,这里的人指的是全体市民,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且他们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他们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因此更需要得到关注与保护。从市民需要的角度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定位城市规划。
1.1变主观规划为客观规划
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生活最根本的需要则是创建一个比较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而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对经济增长的过分追求,人类把自然仅仅用于经济发展和膨胀城市,忽视了对环境问题的规划引导与控制,结果引起了大面积生态品质的下降,导致现行的众多城市问题。面对宏大而复杂的城市系统,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能停留在由某些人的主观意志来实现城市的具体规划,而是要切实做好实地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态问题,修复残缺的自然生态,再保护固有的生存环境;其次,要根据城市自身的传统及资源等优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目标。
1.2变单一规划为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的“以人为本”体现在满足人们的需要。市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综合地考虑人们的需要,也就是变单一的城市规划为综合的城市规划。因此城市规划不仅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满足市民的物质需要,更应加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精神的内涵。要做到这一点,则首先要充分认识城市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不能人为地割裂城市的构成要素。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超前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其总体布局、功能定位、设立标准、发展要求以及事关大局的其它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划;另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自然特征,划分出若干区域进行规划,进一步确立城市的系统整体观念,强调规划在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生态以及物质承载系统等方面的相互照应和有机结合,忽视任何方面的观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1.3变封闭规划为公开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常常是规划部门的事情,因而做出的规划往往是“一家之言”。而实践表明,复杂的城市规划仅仅依靠规划部门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城市规划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孤立地描绘蓝图,还必须考虑与其他部门及其政策、目标等方面的协调。总之,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的行业。因而,承认公开规划是必要的,政府应允许不同利益集团或部门参与城市规划的论证与制定,并以此来增强城市规划的透明度、群众性和社会基础。同时,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基本方针。由于现代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广大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要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与顺利实施,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规划也都是由规划师、公众与政府通力合作的结果。当然,并非公众参与的程度越高,决策就越正确,这就需要规划师们在充分保证公众自由发表意见的前提下,多方协调,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规划方案。
1.4对规划师的要求
以上三方面是对我国城市规划本身提出了要求,但对于如何做出整个规划方案,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我们的规划师。规划问题不只是规划师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城市规划除了有大量的工程问题需要解决外,还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等宏观决策问题。这就不仅要求规划师有解决物质空间规划的能力,还要有高屋建瓶、博采众长、宏观决策的能力。规划师受到自身知识的约束以及可动员的社会资源的束缚,不可能在规划时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问题。规划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对社会进行渐进的改良,而不是试图像激进政治家一样去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社会变革。另外规划师要充分考虑他的客户,首先要代表公众利益,同时
要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点与我国目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规划师要清楚分析相关的利益群体,可适当的把规划看作一个政治过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的理性过程。
二.提高政府的有效管理
本质上讲,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是全体市民,包括企业与个人。但由于两者都属于城市的微观主体,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自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使城市发展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经营、管理城市的责任在我们国家必须由作为市民的代表―城市政府承担,由城市政府权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建设更有利于全体市民。所以,要真正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人本化”,政府有效性的发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最终载体,必然需要城市政府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城市规划建设所要实现的‘人本化’发展是不可能,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规划建设顺利、健康进行的关键所在。
2.1思想的转变
政府的思想指导着政府的行为。城市政府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人民的代表。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关注城市市民,一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所在。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人员能充分领略“人本思想”的真正含义,并本着这种思想展开一系列的工作。同时,政府思想的转变也包含废弃不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把为广大人民争取最大利益作为衡量政绩的最好标准。当然这种转变需要加强对政府职员的宣传和教育,使“以人为本”成为城市政府的自觉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系列的“人本”政绩评价标准,让政府行为有章可循。
2.2以法治权
只有以法律作为政府行为的规范条件,才能使政府的行为有所制约,从而避免由于权力没有约束而导致的一系列权力滥用。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并对修改的条件和程序做出严格规定。但与此同时有专家指出,法律出台后关键是要提高规划的执行力,维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3鼓励市民参与监督
代表人民的政府工作人员毕竟只是市民中的小部分人,并且其认识、分析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市民参与政府行为,为政府行为提供一定的建议,可以避免政府行为的盲目性以及政府行为的目的失调,同时也可以对政府行为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
事实也证明,城市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如果多倾听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与市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城市政府的有效性就会更高。所以,城市政府应建立积极、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并不断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形成一个政府与民众互动的合作网络,这也是提升政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虽然“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日益得到重视,但实施的道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从业者,首先我们自己要清楚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内涵,用全面的思考,熟练的技术和负责的态度去服务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基于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其必要性不言自明。但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建设生态城市必然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目前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的现象,值得警惕。最近几年被人们所热议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其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有媒体甚至称“中国生态城计划已枯萎”[1]。那么,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为何举步维艰? 生态城市规划为何难以取得实效? 应该讲,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实践话题,而是涉及到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长远来看,它甚至与生态城市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国内有关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尝试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复杂性作进一步的思考。
1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复杂性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复杂性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对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又有哪些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复杂性加以讨论。
1.1 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复杂交织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首都地区发展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核心问题之一便是以水资源保障为代表的生态安全问题。据遥感卫片解译,2000年~2010年间北京及周边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4市的水体面积下降了近30%;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水面减少显著,两大水库蓄水接近死库容;张家口75%以上河流为季节性河流; 廊坊市水系河道为常年无水状态;白洋淀湿地需依靠外调水源才能保证正常水量。实际上,作为我国的首都地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敏感程度和生态安全要求都是比较高的;由于首都北京所集聚的各类智力资源和行政优势,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人力、物力投入在全国也是比较高的,但现实发展的结果,这一地区生态安全风险也是最为突出的。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
《北京市限建区规划(2006~2020年) 》是北京市近年来大力编制的一个生态规划项目,规划在考虑“水、绿、文、地、环”五大要素的基础上,将北京市域土地划分为六大级别三大类,并明确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的空间管制要求。该规划获得2007 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和2008 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然而,根据北京总规实施评估报告,北京市一道、二道绿化隔离带被侵占的情况仍在持续,城市基本生态格局面临遭到破坏的严峻威胁[1]。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编制且十分优秀的限建区规划为何难以取得实效?
上述事实表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因素,各种因素相互牵制,仅从某些方面如自然生态的治理和修复入手,难以从根源上解决十分复杂的生态问题。以对首都生态安全影响最突出的环首都地区为例,从深层次讲,经济贫困、自然生态恶化、城镇化发展、区域生态补偿差异等社会因素的复杂交织,正是环首都地区生态安全不断恶化的原因所在。张家口、承德两市肩负为首都地区“涵水源”、“阻沙源”的重要职责,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处于生态屏障地位,然而,区域整体的生态保护需要限制了其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形成所谓的“环首都贫困带”。如张家口市赤城县,2004年以来年平均出境水量达1.8 亿m3 ,占密云水库蓄水量的53% ,2004年前长期为无偿供水,近年来为保障首都水源供应,先后砍掉70多个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取缔、关停、压缩了20 多个企业,每年县财政直接减收1500 万元,为发展节水农业而实施的退稻还旱使农民亩均收入减少近千元。由于经济贫困,张、承地区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粗放型发展模式: 承德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6.2%; 张家口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开发过度,从而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系列问题,陷入越穷越垦、越垦生态越恶化的怪圈。
这一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自然生态与复合生态的关系问题。早在1980 年代初,马世骏院士就曾提出著名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绝非绿化或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而是“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人类聚居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有效维持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许多自然生态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社会生态失调—生态城市最根本的问题乃生态政治。但是,城市规划的本质核心为物质空间规划,擅长于自然生态控制,天然地具有“末端治理”的局限性,如何有效协调复合生态之矛盾? 尽管当前城市规划日趋转向公共政策,但如何避免由此带来的学科“空心化”问题? 并且,对自然生态的控制已属不易( 如黄光宇先生1980 年代在四川省乐山市总体规划中,面对重重阻力,将位于城市中心的近10km2 丘陵林地划为永久性绿地加以保护,为城市创造出绿心环形生态型结构,被赞誉为生态城市规划实践典范,并获联合国发明创造之星奖) ,何以协调复合生态矛盾?
1.2 生态城市—区域系统的相互影响
生态城市以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谋求更大范围内城市—区域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内外城市发展呈现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重要趋势,突破城市、走向区域,不仅是一般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生态城市建设而言也是必然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步加剧,使得生态城市规划思维范畴的扩大尤为必要。以首都北京为例,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当前面临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同时又处在我国农牧交错带边缘生态脆弱带和华北缺水地区,仅靠自身不可能解决其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就规划实践而言,“就城市论城市”的思维局限是导致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效性难以切实提高的原因之一。以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为例,其定位是“冀东南部沿海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较多的产业服务、高教、科研等服务业职能,但从唐山沿海地区的整体发展格局来看,庞大的居住需求则是最为突出的现实问题( 仅就曹妃甸工业区而言,其就业人口为近期32万人, 2020年49万人,远景105万人) ,曹妃甸生态新城约1/5 的居住用地比例满足自身需求尚有困难,更难为周边地区提供配套居住,新城、港口和产业区发展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已成为曹妃甸新城和唐山沿海地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面向区域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关键是生态城市的区域诉求何以解决? 没有区域保障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意义何在? 首先是管理体制、权限的制约,即使首都北京,也很难对周边河北省的城乡建设发展“指手画脚”,这一点作者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已深有体会;其次是技术衔接的难度,由于空间尺度的不同,区域生态与城市生态在技术方法、规划内容、调控手段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属于两套各不相同的“语言系统”,如何加以衔接?最后是内在的利益冲突,流域生态补偿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上下游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生态补偿如何具体操作? 在京冀两地有关环首都生态补偿的讨论中,关于大气污染,由于空间没有边界,如何进行测度? 关于水体污染,虽然北京补偿河北的大致原则没错,但北京方面也在抱怨位于上游的河北也有污染,如何明确归属责任? 谈判到最后,只是得到北京每年为河北提供8 亿元的造林款这样一种结果。
1.3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与一般城市建设活动相同,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有关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到城市规划与设计,到具体的实施管理,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和阶段。生态城市各项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中各个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有赖于政策、技术、管理、财政等的切实保障,可谓“环环相扣”。而一旦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势必会导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全盘皆输”。以2005年上海东滩生态城规划为例,“它本来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城”,“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东滩的生态城规划在全球的业界和公众中掀起了狂想”,但不幸的是,这个规划项目没有按照预期运行下去,“东滩主要卡在了政策上”,“‘农转非’实现不了,城市也就不可能起来”[1]。不仅如此,生态城市建设还存在“规划生态”与“建设运营生态”的关系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最终是要为人们所使用的,即使真正建设起来生态城市,但如果所承载的人口仍是传统的行为模式,其前景如何? 早在一个世纪前,现代城市规划的先驱之一格迪斯就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讨论工业时代的“旧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并提出“通向新技术城市之路”的改革措施,充满了“生态城市”智慧,但时至今日,我们不仍然在工业社会的煎熬中? 从根本上,生态城市理念及相应的问题是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伴生物,但工业社会尚未远去,生态城市何日到来?
1.4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体的两面性
独特的政府体制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体制的鲜明特征在于“三维”市场经济,即在经典的政府和企业关系之外多出地方政府的角色,它们既是政府体系的组成部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又是经济主体( GDP 的追求) ,承担经济发展的商务功能;中国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就像企业对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追求一样,完全源自体制内生的动力,强大而持久[3]。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问题的思维必然是矛盾重重的,一旦涉及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涉及生态城市建设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抑制,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又会显现,对生态城市建设表现出“貌合神离”也就在所难免。“别搞错了,生态城可不是什么慈善项目,所有参与其中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想要、也需要牟利”;“当黄柏峪最终变成了一个‘不可持续’的项目,参与其中的NGO、政府机构和他们的商业伙伴都从舆论上或资金上有所收获,他们从中变得‘可持续’了”( 梅嬉蝶) ; “有的生态城就是炒作,打着这个旗号来提高影响力”(王如松)[1]。
2 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启示
兴起于1980 年代的复杂性研究或复杂性科学( complexity sciences) ,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之一。尽管目前它仍处于萌芽和形成阶段,但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被誉为“21 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虽然目前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4]。作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复杂系统具有一系列基本特征: 整体联系的复杂性、组成要素的复杂性、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组织形态和演化规律的复杂性、系统行为的“奇异性”[5]。对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上文所讨论的诸多内容正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种复杂性系统的内在表现。因此,复杂性科学理论对于认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1 在法定城乡规划体系内开展整体性研究与规划
复杂性科学是整体论科学,重点是探索宏观领域的复杂性及其演化问题。所谓整体论是相对于还原论而言,还原论就是化整为零,即把复杂事物分解成简单事物的组合,把宏观物理现象归结为微观现象的组合,它是古典科学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对整个古典科学起示范作用[6]。而整体论则是集零为整,把研究对象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发展出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方法。1940 年代以来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系统工程先后问世,它们原本都是为解决以往科学技术难以解决的复杂性问题而提出来的,“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7]。
通过前文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复杂性的论述不难理解,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一般的城市建设一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如此,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又有诸多生态方面的要求。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复杂性,是一般城市建设活动复杂性与低碳、生态问题复杂性的双重叠加,其具体实施,自然要更为复杂。就规划工作而言,传统的城市规划、新型的城市生态规划或生态城市规划这两种不同的规划,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组织、由不同的人员承担,规划的侧重点也各不一样,如此一来,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成了“两张皮”,此种情况严重制约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效。借鉴复杂性科学的整体论思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这就是在法定规划体系框架之内,用生态、低碳的思想和方法寻求城市规划工作的改进对策。
2.2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钱学森院士在论述复杂巨系统时指出: “现在能用的、唯一能有效处理开发的复杂巨系统( 包括社会系统) 的方法,就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8]。这也就是综合运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各种信息技术和数学建模手段,对复杂系统的特性和动态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城乡规划、低碳、生态研究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成为可能。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分形论以及超循环论等都可用以指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从而使人们对这一系统的内外关联和变化机制的把握更加准确,提高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水平。
2.3 多学科综合研究
复杂系统的构成要素往往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相互关联复杂,客观上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城乡规划与低碳、生态发展不是单纯由人类社会或自然因素驱动的系统,而是由人类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耦合系统。由于驱动因素关联到众多不同的领域,其过程涉及不同的空间尺度,其效应涉及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等众多方面,传统的以各学科单独研究的方式难以奏效,研究结果也往往显得片面、不可靠。基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生态城市发展绝不能仅仅关注于空间规划环节,而应当树立系统工程观念,从生态城市发展的政策、技术、管理、财政等各个方面进行过程控制,及时开展实施评估和检讨,不断修正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路线,从而使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内容得到切实的落实。
2.4 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
由于复杂系统存在广泛而复杂的层次性,每一层次的要素构成、驱动因素、变化特征都与其他的有所不同,在某一层次上得出的研究结论不能直接移植其他层次。在城乡规划与低碳、生态研究中,存在区域—城市—片区—地块的空间尺度变化,也存在近期—中期—远期的时间尺度差异。仅仅研究宏观尺度的变化,或只研究微观尺度的变化,均难以全面揭示城乡规划与低碳、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两者结合方可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一方面必须树立整体思维,必须着眼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在思想和理论高度加以审视;同时,在具体行动上,应强调针对重点问题,展开务实行动,通过重点内容的把握,寻求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突破。
3 结语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新的科学技术总是首先出现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先锋城市”,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必然也是如此。因此,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应当强调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率先示范,有序引导,带动全国生态城市建设梯度推进。同时,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由于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城镇化发展过程和阶段不同,其生态城市建设应根据区域发展要求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选择不同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应有各不相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具体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也应有所区别,各地应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对重点突出问题有所应对。
参考文献
[1]彭利国.中国生态城迷失?[EB /OL].南方周末.http: //www.infzm.com /content/52790.
[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R].2010-12-02.
[3]史正富.三维市场决定高速不平衡增长.[EB /OL].社会科学报.http: //www.shekebao.com.cn/shekebao / node197 / node207 /u1a2225. html.
[4]复杂性科学[EB /OL].百度百科. http: // baike. baidu.com /
[5]彭建,蔡运龙.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 : 100-103.
[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59-576.
[7]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林康义,等,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测绘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从事测绘的工作人员数量以及工作人员的水平都有所提升,测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测绘技术是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经济和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正确使用测绘技术,发挥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促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
1 城市测绘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的测绘工作中,加大对城市测绘数据的统计能够反映出城市地表的各要素的很多特征,包括自然、社会及经济诸多领域,其各自的特征、形态、位置及大小等重要信息都可以通过测绘技术体现出来。测绘工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测绘能够实现行政区域的识别及划分,在城市控制网的布设和加密上,能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测绘工作还可以提供多比例尺的地形图,这就能够满足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使用要求。在建设用地领域,测绘技术还能根据设计要求来实现相应建设用地的准确划分,为用地监控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对测绘信息的各种需求中,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而在这其中绝大多数还被运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在城市规划的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热点,而要做好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就需要测绘技术的有效支持,要充分发挥测绘技术的作用,实现工程建设前的选址用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规划验收。在城市规划中,规划行政执法工作也离不开地形的测量以及综合管线的测量,而规划竣工验收测量工作更为重要,要想做好城市管理就要做好整个规划行政管理的每个环节,为此可以通过依法测绘来实现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2 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城市测绘与城市规划之间关系的主要表现是:①城市测绘是城市进行系统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它可以为市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提供地籍测绘以及疆域境界等多个方面的资料文件,而其中的工程变形监测、地下管线网的测量以及各种矿产矿区的沉降都需要测绘技术的运用;②城市规划是城市科学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其内容包括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的性质以及城市的主体建设标准、城市交通系统的构建、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以及城市近期建设的综合部署等;③城市测绘以其自身的独有优势涵盖了城市规划的所有内容,利用先进的测绘仪器与测绘技术可以将测绘的成果形成图像资料进行表现。
2.1 城市基本地形形态的测绘作用
测绘在城市基本形态的测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城市基本地形形态的测绘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城市基本地形形态的测绘可以完整的展现城市的整体面貌,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系统的测绘图文资料。城市测绘资料是不是完整与准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规划制定的时间与效果。城市测绘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地下管线的测绘、城市建筑工程的施工放样、城市区域内的平面、城市大比例尺的测绘图、城市建筑工程的沉降测绘以及城市道路定线的测绘与规划等。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对城市基本地形形态的测绘,有助于提升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减少对耕地的破坏。
2.2 城市测绘为土地管理执法提供依据
测绘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做好土地管理执法工作,城市测绘成果为城市规划执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城市执法更具科学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查处清理中,都要依据测绘资料依法行政。比如房屋违建、乱占、乱建、抢建的现象,都要经测绘部门施测,确定房屋位置、面积、层高,再与其报建的资料核对,可确定房屋是否属上述违法情况,为决策部门下一步行动提供执法依据。
2.3 城市测绘在城市房屋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房屋规划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内容。房产测绘是城市测绘的至关十分主要的组成相当一部分,是城市房屋规划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它不但是城市房地产方面的管理所必须,所以它在城市现代化方面的管理中具有十分主要的作用。在管理方面,房产测绘为城市房地产单位和城市规划单位提供房地产产权、应用权范围界线、面积和房屋建筑物的布局、坐落、位置、造型、占地、结构、层数、建成年份、用途及土地应用等基本状况,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数据。为增强城市房产方面的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合理地调配应用房屋和土地,稳妥完善摆设住宅办公楼的修建,制订旧城区的房屋改造和新发展区的规划建设等工作有关服务。在经济方面,房产测量提供了大量准确的相关房屋和土地图纸资料,为正确掌握城镇房屋和土地的现状及变化,统计各类房屋的数量和比重等有关内容,可提供可靠的按照,亦为开展房地产经济基本理论分析提供主要材料。
2.4 城市测绘对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城市测绘对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的主要表现是:①城市测绘的运用有助于识别与划分工业生产区域、行政办公区域以及居民生活区域,建立并完善城市的控制网,有助于将城市的整个规划建设控制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研究;②城市测绘有助于为城市中各级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多比例测绘图,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城市各个阶层的发展需求。
3 测绘成果的利用与规划方案的制定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测绘成果表达的信息日益全面,充分分析利用测绘成果,有助于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本文就地貌特征和地形变化分析、特殊地物认识、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安全建设和地下水源选择方面,对测绘成果的利用作一些探索(如图1)。地貌特征和地形变化分析:新的测绘成果已能表达城市规划区用地的高程分析、坡向分析、用地分类分析等,这实际上已完成了城市规划编制中对规划区地形地貌的基础分析,缩短了城市规划编制周期,提高城市建设效率。解读地貌特征及地形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科学控制城市形态,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有序组织城市交通。对特殊地物认识。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多方位地获取静态物体的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数据处理,从而形成带有影像和数据特征的测绘成果。利用此项测绘成果可以轻松获取各类特殊地物如古迹、遗址、古树等的影像信息,加深规划人员对特殊地物的认识,从而在规划中更好地对其做出保护。在土地资源利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在典型地貌样区建立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解译标志,有利于确定土地资源的利用范围。根据此项测绘成果可分清地貌样区的可建设区和非建设区,从而确保规划编制中对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城市安全建设和地下水源选择:智能自动全站仪在现代城市变形监测、数字图测绘等领域广泛应用,可以监测城市规划区周围山体的滑坡,地壳的变化。利用此项测绘成果,为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安全建设及地下水源选择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资料。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的规划中,测绘技术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政府的相关测绘主管部门,应该积极的做好各方的协调配合,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来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相关政策,这样才能确定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实现测绘工作的精度及成图质量,还要对现有的测绘力量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制定相应的维护更新机制来实现地理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邹德慈.发展中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10,(01):207~209.
1.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政府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手段。而城市规划的“和谐”就是资源匹配、生态平衡、产业协调、布局合理、空间丰富、交通顺畅、环境宜人、居住舒适。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在产业发展、功能分区、资源配置、交通安排、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思路,制定规划应以和谐为本。和谐规划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基本保障,如何规划建设和谐的城市。总体来讲,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需要,城市规划必须转变观念,要从政策的高度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必须要有整体观念、统筹城市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城市矛盾。制订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做到科学有序、综合平衡、适应并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即建设一个和谐的现代城市。
2.城市规划编制的方向
城市规划中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订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订最终治理对策。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
a.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b.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c.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d.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3.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的调控手段。国家发展中出现了人均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是相当长期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真正牢固树立起资源节约的意识,在具体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有关的制度。在未来,我国空间资源的节约是一个大战略。因此,需要研究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思想。过去的粗放发展应当变成今后的精明发展、集约发展、合理紧凑发展,对各类城市都应当如此。
总体上,还是合理密度为好。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提高密度,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不小,可以通过农村合理规划建设,节约土地以支持城市发展用地。需要强调的是,有关用地指标的工作,需要非常慎重。同时必须明确,城市发展用地指标的工作,属于城市规划的法定任务,属于城市规划的基本业务范围。水的节约和水源的保护、能源的节约,都是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规划建设生态良好的城市。这本来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任务。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还不够完善,且国家重视工业的大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执法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形势很不乐观。城市的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城市安全的层面,而且呈现区域污染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现在更加突出起来。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时,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此外,大城市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3)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地区不断增长,城市发展的区域问题突出起来。区域性规划:a.要解决好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问题;b.统筹安排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c.安排好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d.安排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后,从区域层面统筹安排乡村规划建设的任务就提出来了。做好村庄集镇规划也成为需要。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是分不开的。
4.城市规划的革新方向
4.1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跃因素,当其与规划相结合时,也才能真正体现“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二战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才成为制订规划进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
20世纪20年代期间规划是以解决城市人口疏散为出发点,而今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诸如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虽然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成熟了新的生命力,包括从城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中心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
4.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
1)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2)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3)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4)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4.3城市发展连续化
人们逐步对城市规划的性质以及相应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规划当作是城市“终极状态”理想蓝图的概念,而是逐步把城市的发展视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现有关条例规定“5年小调,10年大调”的方针,其实也就是促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得以及时调整和完善。
5.结语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指导思想,必然会对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从近年来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环节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还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深入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层面,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光焘.以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J].城市规划,2004(3):8-12.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key elemen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urban planning represents one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goals and direc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city the building and promotion of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t this stage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rocess, and mad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problems;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城市是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教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往往包含着生态、文化、效率、景观等多重因素,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中之重,既要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城市规划管理的诸多问题却凸显出来。因此,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促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
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问题
规划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一味的注重经济增长,往往忽略了基础环境设施的建设。政府对于工业用地投入利润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对公共绿地以及公共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很低。而且,有的地区政府过度注重城市经济形象,过分追求超大马路以及商业化时代广场的建设,进而导致城市路网结构中主次干道与支路的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土地利用散乱无序,粗放式开发经营,土地利用率极低,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二)以质量为代价盲目追求速度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的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提升政绩,搞所谓的献礼工程、形象工程,往往是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巨大损失。
三)规划缺乏前瞻性,道路拥堵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造成一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道路的数量和宽度难以满通需求。特别是许多旧城区,缺乏公共设施、人口密度大、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这些都是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为城市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导致问题的滋生。
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保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重要条件。现如今,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与此同时却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城市规划建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江的保护,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切实落实。
五)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
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规划决策权往往掌握在领导者和规划专家手中,可以说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广大公众通常只是决策的执行者和贯彻人。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贵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规划编制和实施自始至终都掌握在规划管理者手中,使得规划的决策呈现封闭型,缺乏公众监督,从而使城市规划决策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公共利益的最优化被某些群体、个体利益所代替,最终使城市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依法实施城市规划管理力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中、小城市的“城中村”及城郊结合部的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由于城市范围日益扩大,将近郊的一些农村并入,而这部分农村居民法制意识较为薄弱,违反规划抢建房屋、擅自设置建筑物、构筑物的现象普遍。对这些违法建设的管理力度不够,通常只是采取罚款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意见
针对上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在坚持“法制化、公开化、程序化以及协调发展”原则的基础之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使城市规划管理朝着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平衡城市规划资金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提高居住区的容积率以及房地产开发建设密度等方式减少建设用地,或者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合理提高城市用地结构中的混合用地比例,鼓励将工业、居民区、商业区混合开发。
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规划执行与城市招商引资的关系,防止过度片面强调招商引资,而打乱原本合理的城市规划。而是要正确认识城市规划和招商引资的关系,把规划要求作为招商引资的前提条件,在招商引资项目时,要将拟定选址点规划和土地的使用情况一并,让规划指导项目,合理使用土地。
二)完善约束机制,加强公众监督和参与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要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所谓民主化就是要增强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完善约束和监督机制,加强广大公众的参与力度,这也是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仅限于政府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公众监督和参与十分有限,广大群众处于被动接受规划的状态,阻碍了城市规划的实施。因此,必须抓紧建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科学公正的规划编制、审批、管理以及监督机制,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化,进而实现规划的科学合理。
三)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要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二者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要注意保护城市自然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城市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
总之,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坚持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加以借鉴和吸收,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且要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四)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法制建设,确保规划进程。现阶段,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不断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也应随之不断加强,要逐步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也为城市的每一个利益主体提供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除此之外,还要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持续性。
五)坚持统一协调,规划先行,增强预见性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背景下,具体进行细部规划。
要坚持因地制宜,保证循序渐进。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尤其是对重大问题,要在综合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切忌盲目仓促,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另外,还要以节约、集约原则为指导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留出充足空间,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人性化,关心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为大众提供一个适宜的城市环境,促使城市规划建设朝着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孙施文;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J].城市规划,2000
[2]杨秀珠;试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J].城市规划,2002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14-01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当前,要做好城镇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主要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等。通过科学规划,有重点、有方法、有秩序地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在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同时,加快城市周边乡镇的建设和发展。
1.1 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指城市和乡镇、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具体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整体城市的发展等相协调,和谐发展。这是城镇建设和规划的首要任务。
(1)城市与乡镇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发展还不是很发达,大城市少,中小乡镇多,且大部分都是农村。因此,城镇发展必须做到有重点,并要做到全面协调,积极发展中心城市,改善城镇建设规划。同时,还要注重周边乡镇的发展,合理过渡,做好衔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自然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
自然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不仅要在同一个城市建设中做到保护自然资源,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地区间的协调。如我国水资源存在东南多,西北少的状况,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要根据各自的状况,合理规划。
(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在各大小城镇,交通是城市的核心,也是连接城市各区域间、不同城市间、城市和乡镇间的纽带,因此,要搞好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快铁路和公路的道路建设,建立畅通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重中之重。此外,绿化设施的建设、给水排水设施建设、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等对建设协调、合理城镇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1.2 科学整合
城镇规划建设要依据各地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等,进行科学合理整合。如沿海城镇,就应当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好与内地的中转和通道作用。对一些历史古迹较多的文化城镇,则不应盲目破坏,注意保护好原有古迹,对重新建造出钢筋水泥大厦更有意义。此外,在我国整体城市规划中,应当大力扶持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城镇。同时,形成与国际接轨、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布局合理、城乡一体化的多功能开放格局,也成为当前构建现代化城镇网络的必然要求。
2 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规划不明确,盲目搞建设
置城镇的自身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于不顾,为表面政绩盲目的搞建设,既没有把建设搞好,又浪费人力物力,结果欲速则不达。此外,还有不少豆腐渣工程,不仅劳民伤财,对城市后期规划发展都带来不可估量的阻碍和损失。近年来,虽然一些城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城镇建设上依然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2.2 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少,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城镇职能还处于为周边乡村提品交换、作为物资集散地的初级阶段。这在当前全球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被动状态,在把握市场动向和抓住外部机遇等方面缺乏足够主动性。而且,大部分城市结构相对单一,城市间不能协调发展,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导致恶性循环,不利于城镇长期稳定发展。
2.3 城镇规划工作较滞后,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建设还缺乏整体规划意识。忽视了在经济全球化宏观背景下,为城镇建设进行整体、长远规划的战略思想,而是按部就班,片面注重表面工程,注重暂时功绩,忽视城镇体系规划本质和编制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区、各城市加快发展步伐,一味求快,导致对整体效益的忽略。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以至于减慢了城镇建设的进程。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城镇规划及建设执行不到位。
2.4 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随着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城镇之间联系更为密切,竞争也日趋激烈。资源、资本、技术等流动性增强,加之流动人口增多,给城市规划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城市规划观念面临迫切调整和改观,城镇规划难度急剧增大,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新的挑战。
3 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
形成共识是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甚少,人口大部分住在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坚定城镇规划建设的决心,增强对城镇规划建设的信心。
3.2 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
城镇规划就是要从整体宏观出发,还要统筹兼顾,照顾到城市各不同功能部门,并能协调不同城市间的共同发展,促使各个城镇、城镇和乡村协调有序发展,避免城市壁垒的出现,防止和减少重复建设。尤其在新形势下,组建城市功能各有突出、各有特色、又相互协同促进的全国格局下的大城市体系,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尤其是将能很好滴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问题、旅游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对城镇的协调发展、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3 有点有面,抓住重点,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是重中之重。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成为人人皆知的城市建设基础项目。将城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园林绿化建设等纳入城市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必不可少的序列,确保最初阶段门槛把关。同时,进行不定期督察,保证使用阶段的基础设施质量,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防护。其次,在人口聚集的城镇,住宅建设也是关系到城市和平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因素。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解决中低下层市民、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消除不和谐隐患,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突出重点,成为城市建设规划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赵媛.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与完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
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与目标是进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城市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与社会承受能力。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保证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发展、城市与环境的良好统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只有确保城市的良好规划,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综合建设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并统筹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能够做出具体的建设安排以及管理措施。其研究、实施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以及城市所在的区域。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主要是体现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研究体系。由于许多大型、超大型城市的出现,使得城市交通、资源、生活便利度、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建设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现状,综合分析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与新方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运行质量,不断改善与挑战城市的整体功能。因此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当下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
1.1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必然选择。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但要科学的规划可以把负面作用降到最低,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付诸于整个规划过程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不仅要发展,更要注意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和保护发生冲突时,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和谐长久才是根本。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1.2 坚持人性化的理念。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观行为。因此,规划首先应该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否则,再完美的规划一旦脱离了人性的范畴,一切都无从谈起,城市规划要让城市的发展体现出人文关怀。城市规划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建设投资方,以及普通市民。因此,城市规划中有关信息一定要透明,坚持群众监督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真正的参与进来,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1.3 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论断。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科学性等等,都应该以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规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本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人手,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方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以内,遇到百姓关心,影响深远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严格把关,切忌盲目上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城市进程的角度出发,城市规划设计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四点。
2.1 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2 缺乏一定数量的规划人才与管理人才,存在不合理的质量和知识结构,而且整体的素质偏低,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较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合理规划,并降低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2.3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的认识。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较为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会导致整个城市功能处于布局不合理、用地不平衡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并减少了服务功能,导致了布局不均匀、发展水平有限等问题。
2.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情况来规划,而是贪图利益,舍近求远,并未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城市设施功能不齐全、配套不全的情况发生。
3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
3.1 更新规划设计观念
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视观念的更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规划建设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建设,并保证其指导思想的实施,能够充分考虑城乡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并对低收入阶层以及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照顾。
3.2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走城乡统筹的道路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区域差别较大,城市化道路中存在众多的农村人口,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达到60%,但是仍然存在4~5亿的农村人口,我国要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并进行农村到城市的良好转换,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将城市发展的产业链延伸到农村,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综合发展。
3.3 加强并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3.3.1 统一城乡规划法规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统一的城乡规划法规,进行城乡统筹的城市规划管理。但是目前,许多地区不能满足已经制定好的城市规划要求,存在许多的规划管理漏洞与偏差。
3.3.2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规划管理与一般行业的行政事务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专业性与政策性较强,存在严格的管制型内容,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觉悟,从而带动城市的良好发展。
3.3.3 加强公众参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实施规划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民参与规划建设的积极性。在规划建设中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其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数字城市,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市民与投资者能够通过一些系统查询了解城镇建设情况,政府也能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动态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陈秉钊.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城乡建设,2011,(12).
[2] 彭建国,汤放华,朱忠东.城市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建筑景观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不断的进行城乡的规划建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乡发展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与乡村不断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城乡规划建设初具成效。然而要更好的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这里离不科学的方法与合理的规划策略。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城乡规划建设的优化思路。
1 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对于城乡开发建设比较随意,只是将利益放在眼前,缺乏大局观念,不能将所做的工作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不能正真做到城乡与区域的协调发展、科学结合。在规划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较短一段时间利益的诱惑,造成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作指导,导致城乡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备,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性不强。例如,一些布局规划不合理会导致产业区和人口聚集区过于分散,不集中的现象。
1.2 城乡规划发展不能相互协调
在城乡的规划发展中,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资源因素等等都是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很难充分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在内。将这些问题全部统筹协调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就目前从我国城乡规划的所开展的工作来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的。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城乡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任然将重点放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乡村的规划与发展,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针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的投资环境不断进行改善。然而对于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规划建设的力度还是向城市有所倾斜,造成了乡村基本设施的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引起乡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力。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城乡规划出现一定的失衡,两者存在一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1.3 我国法律体制不完善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的法律制度是以《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为主要的法律依据。过去由于城乡二元分治,不利于统筹发展。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在经济规律的影响下,大中城市不断地取得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在客观的条件下以城市为导向,规划更加偏重于城市,从而进一步导致城乡差距加大。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对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律制度有深刻影响,造成城市与乡村不等的对待。由于不同的法律和法规,开展的各项规划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加剧这种二元结构,不利于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法律对此制度的规定还是空白,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城市规划法》有很多内容是关于编制方面的问题,然而在对规划管理方面、操作程序方面、监督检查方面、和法律责任方面存在较少的规定,不是十分细致。对于一些建设单位而言,鉴于违法的机会成本远不高于守法的机会成本,这样就产生了违法建设行为的频频发生,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对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思路
2.1 城乡建设问题的整体看法
我国地域广阔,在区域的整体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城乡统筹方面都存在着十分不平衡的现象。而这种不平衡会对国家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尤其是城乡统筹发展,更是城乡建设的重大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就是分析如何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提出优化思路。
在改革开放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到今天已经出台过很多相关的政策并取得了些许进步。但是,在我国对于城乡发展一直采用的是二元规划策略,对二者间的发展统筹与发展协调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很明显《城市规划法》只是用来规划城市建设的,而城镇及乡村规划建设用的《管理条例》与之毫无关联。而这两套政策还在影响着城乡统筹工作的实施。2007年《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打破城乡建设的呆板局面,把建设工作引向高速。
2.2 城乡建设问题的要求
科学整合和系统协调是城乡建设的两大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就是要在各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联络点的大规模整合,同时使小城市得到地域和交通方面的整合,目的是推动城乡、以及小城镇城乡各方面的城乡建设的整体化。系统协调是力求区域发展与城乡发展的一致协调,达到各种资源、各种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及其应用,注意水资源、土地之源、矿产之源、人力资源等在城乡建设一体化中的推动作用。
2.3 全力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的法律法规
目前,在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建设中,我们主要依据《城乡规划法》。要想在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只靠这一部法律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有较健全的法律制度。而且我认为可以将《城乡规划法》作为这些法律的基础,其它法律在此基础上细致扩展而成。再者,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城乡规划法》。比如媒体、宣传板、活动、宣讲等。增加所有城镇乡村居民对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所有居民对城乡建设的政策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城乡建设人员的法律培养、纪律培养、政策认识培养、政策实施方法培养,指导工作人员要有相关的责任与法律认识,依据相关制度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政府也可以大力鼓动各界人士提出自己的建设规划策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系统的合理性。
2.4 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的机制与体系
城乡规划建设机制如建设保障机制、审核机制、责任深究机制等机制的加强与完善是大力推动城乡建设进程的一个有效策略。保证各种建设工作在正式实施之前都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各种条件审核,使此建设符合国家建设的要求。调动周围人士对建设的监督,严肃追究每个非法建设的法律责任。对于城乡建设基础建设项目,国家应当提供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推动种力量对城乡建设规划工作的帮扶。
2.5 增加对城乡建设工作的投入
城乡建设的统筹一体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件立足于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实事。于此,立于为城乡居民服务的基础上,政府要予以重视。因此,对于城乡建设规划的各项投入必不可少,尤其是建设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保障。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政策优惠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的加入。基于,城乡统筹建设中农村建设落后与城镇的状况,政府可以适度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用以弥补乡村建设不足的问题,缩小城乡建设间的差距。
3结语
城乡建设规划工作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协调发展,是国家重要的一项建设工作。当今城乡建设要以深入的思考、充分的准备、广泛的号召、大力的推进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各个问题。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幸福的是城乡居民,幸福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建设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是我们选择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每一个汇报、踏实做好每一个工程,是每一个建设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国贤.浅析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乡村规划建设的推动作用[J].门窗,2012,08(6):78-83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城市的和谐有序发展,并且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它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对城市的具体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一种手段。强调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的前提是公众需求多元化、社会分层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介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管理过程是一种协调的对策。所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西方各国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建立起来,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
公众参与理论最早是在英国产生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英国在《城乡规划法案》中有提出公众可以对城市的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之后的修正案中有更加明确的规定,这被认为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里程碑。无独有偶,美国在此时也开始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一理论研究的热潮,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把公众参与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封闭的自然经济体系开始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对于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自身的利益也越来越重视,加上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市民的参与意识不断的增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引进了西方社会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念。
二、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中有关公众参与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不健全
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中规定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的事项,比如对象、程序、深度、内容、义务、权力等。目前我国对于公众参与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更没有安排公众定期的发表自己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想法和意见,公众只是随着规划项目的展开一事一议,在某种程度上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是2008年这一情况有所突破,我国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在这项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城乡规划报告报送审批前,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听取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把此意见附在报送材料之中。虽然如此,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公众参与规划的深度与广度,如何确保公众的有效参与等一系列问题。
2、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程度是有限的
公众参与的有限性主要变现在参与的内容和机会上面。从参与的内容上来说,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不是很了解,只能给出比较主观的大体上的意见,而对于具体的内容,比如城市道路、绿化、公共设施、景观、历史遗产等方面公众是缺乏认识的,更不可能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面给予有效的建议;从参与的机会上来看,公众没能够参与进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由于政府往往只是在规划方案的最后阶段才向大众公开,那么搜集到的公众的意见不能反映到规划成果里面,使公众参与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用。
3、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效果欠佳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都是通过政府的相关人员传递的,因此,公众参与规划的效果如何要看此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和综合素质。公众的参与意见反映的多或者是少,有没有反应这些都是公众自身无法知晓的,更没有办法对其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公众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很少一部分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来,绝大部分对此热情并不高。由此看来,公众的参与效率并不高,没有形成团体的力量,很少影响到规划决策。
三、提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措施
(一)认识和了解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发展阶段
1、初期阶段:这一阶段要把政策的重点放在对广大群众进行规划知识的认识和普及上面,使公众真正了解到城市规划的实质。要把公众参与的主体定义在专家、学者、学生等知识分子群体;还要利用媒体舆论的力量确保规划参与的公平、公开性。
2、第二阶段:通过初期阶段的公众对城市规划初步了解,对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城市规划技术人员可以适当的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选取不同地区单位的代表进行对规划的参与,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召开一定数量的座谈会方便公众参与。
3、第三阶段:最后公众的参与意见应该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证,对相关部门可以要求其把公众的意见整理装订成簿并附有目录。增加公众参与规划的具体形式以及参与规划的深度等,这样有助于公众参与组织与团体的增多,公众参与城市规划逐步成熟起来。
(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
1、加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活动,通过更加广泛的群众参与,逐步强化政府的规划监督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层面是不同的,比如说专家就对城市规划项目极其的感兴趣;建设单位关注的却是规划后的实施;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最在意的却是对此项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因为在实施方案的审批、各项规划管理的详细调整中,有很多关系大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内容,这就要求政府机关的相关部门要向公众公开并使公众得以参与到其中来。
2、对公众要进行规划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规划中来,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公众参与规划的问题就必须考虑到公众的教育问题,同时在学校课程设置中要考虑到此问题,使公众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到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这对于规划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的,起初公众参与的主体只是一小部门专业人士,但是,如果广大群众对规划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扩大参与人群的范围,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的规划项目中来,逐步加深参与深度与广度,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加合理、和谐。
3、提高城市规划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深化群众参与规划的内涵和形式。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师都是比较偏重于在图纸上设计,形成的规划图往往忽略了社会的经济属性等因素,因此,规划的“公平性”不能够得到保证,所以必须提高城市规划师的专业素质。规划师应该遵守的原则就是充分衡量不同影响因素的利益,找到均衡点,确保在公平、公正的对城市进行规划与设计。在其规划过程中,重点是要及时的听取公众的合理意见,从而达到不同群体利益的统一。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比较成功的管理经验,逐步使我国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方式、内容、程度、深度等各方面都健康发展起来。
城市规划中有公众的参与体现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它不仅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也需要法律上的保证,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之前完全忽视群众的呼声,到现在主动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这样的转变无疑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有了公众的参与,城市规划才可能避免过分的主观导致的规划失误。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一定要有公众的参与,听取广泛的意见,在规划中最大限度的避免设计与实际的脱离,努力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