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职业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面临的两种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意识的培养疏于关注,导致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未经职业培训就直接就业,成为低素质的劳动者。初中教育出口与职业教育入口衔接不畅,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能力的缺失,也使大量生源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初中学校要从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建立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意识,创新教育方法,积极引导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
二、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不少对接受职业教育缺乏兴趣。就学生本身而言,在对就业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的认识模糊,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了解少,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等众多因素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是根本原因。我校抓住问题根本分“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第一步,关注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的培养。第一步主要在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实施。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教师挖掘各科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要做有用人,人人能成材”的信念教育;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对技术性操作的兴趣。为把第一步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组织观摩教学,评课过程中,领导们对渗透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培养的亮点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大加褒扬。对学生的教育也在改变着教师,老师们看待学困生再不是一无是处,恨铁不成钢,在他们眼里学困生可能是明天应用技术领域中的能工巧匠或农村的致富能人。
第二步巩固提高,家长和社会力量介入,实施导向。第二步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一阶段中学校要整合年级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教育力量,统一步调,统一舆论导向。年级组要多路径做好普通高中升学无望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把“成才道路万千条,掌握技术亦成材”的意识播进他们心中。自2009年以来,我校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用专题教育报告、学生才艺技能展示、班级主题班会、班主任个别谈话等系列活动,落实第二步骤。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也使不可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崇尚技艺而不鄙薄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以法律形式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稳步、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法》规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据统计,实际生活中,95%的就业者严守这一条法律规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各类型教育形式有企业的广泛参与和互动,考核中实施培训与考试分离。
一、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与特点
“双元制”,是德国首创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是企业和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制度,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其他国家很多企业借鉴采用。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参加人员,必须经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还有经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即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双元制教育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训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学生兼具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培训的内容既有专业理论学习和还要进行技能培训,教师有两类,即理论授课教师和实训授课教师,使用理论和实训教材等。学生在企业内作为企业员工进行生产性劳动,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时间,超过学时间的1/4。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中的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都围绕职业实践活动逐层开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德国职业双元制教育的本质,是向学生提供职业培训,但不仅仅是提供岗位培训,而是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拥有的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基本的从业与社会能力外,更注重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能够觉得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跨职业的能力。德国职业双元制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生所在的某一工作岗位任务,而是更多地注重培训学生胜任其职业领域内的全部工作任务。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业务能力。此外,增加学生基础知识获取量,强化学生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坚实的铺垫。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培训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习的技术具有较强的鲜明性与超前性。学生通过职业培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技能面,能够在走出校门后凭借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增强自己在求职市场上的竞争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使得德国经济在战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突破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只重视理论学习,所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由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专业课程大约占60%,普通教育课程占 40%。德国职业教育的30%-40%课程,学生是在企业中学习的,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只占60%-70%。在学校与企业这不同的教学地点,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与学习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三、德国职业教育亮点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成效显著。良性循环更拉近职业教育与企业要求的距离。
如,已有50来年的历史的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中较重要的院校。由于德国的工程师2/3,工业经济师1/2的都是该校培养,所以也深受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关键因素就是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该校有4年的学制,8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实践学期,实践教学是在企业中进行的,实践的时间占整个学习过程的2/3。学生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相关的企业与管理机构去实地工作,进行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其中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两大实践学期定做必修课程,教师的经验非常丰富,都是“双师型教授”,还从社会与企业中聘任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与高工作为兼职教师,大型的企业为学生实践学习专门设有生产岗位与企业培训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已经具有一定理论的学生,经过上岗培训很快就能上岗工作,毕业前的学生,完全能“顶岗”工程师,不仅能熟练高标准的完成工作,还能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进行产品的开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巨大利润。
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需要量逐渐增大。德国独树一帜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大批高质量的工人,实施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开创新双元制职业教育新的教学途径,促进了德国经济稳步发展,值得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
【参考文献】
下图是德国某职业培训学校装饰装修工程的铺地砖培训课堂,以它为例,来看看德国职业培训课堂中的各种标准是如何呈现的。
第一,标准化的实训基地。德国人十分注重实践,在德国职业培训学校,任何培训项 目都有标准的实践训练场所和训练所需的按标准配置的工具设备。即便是学习铺地砖,也设有相当宽敞的标准室内训练教室,教室里配备有足够训练用的细沙、地 砖以及相应的工具,如小叉车、铁锹、尺子等等。在德国,不会因为是学校学习而只注重理论教学,而是更重视实践操作,推崇“做中学”,在操作中反复巩固已 有知识、同时建构新的知识并获取工作情感体验,还能达到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工作策略的效果。
第二,标准化的着装要求。德国人严格执行工作标准的前提是十分重视劳动安全,即便是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实践操作之前也必须严格要求穿劳保鞋、着工装裤、戴手套等,而且这些劳保产品一定要满足有关标准,比如劳保鞋,在某个行业领域中 要求必须能够承受某个吨位的压力,假如作业中不小心被一铁锤之类的重压击中,它一定能保护你的脚不受伤,如果所穿劳保鞋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一旦受伤是没有 保险的。所以我们在赴德国某职业培训学校学习时,每人都是背着一双劳保鞋去的,除了吃饭休息,培训时间一律换上厚重的劳保鞋。
第三,与行业标准相一致的标准化训练内容。在德国,每一个专业技能培训内容都设计有一序列的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由简及难,其教学实施严格按照行业企业相 关岗位职业标准来执行的,学生按照标准进行训练,直到结果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因为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所以即使铺地砖,那也是铺了拆、拆了铺,不断反复进行 训练,丝毫不得马虎,即便是地砖下面铺设沙子的厚度都要用尺子不时地进行测量,以保证沙子的厚度绝对符合规定, 还有所铺地砖的横平竖直,以及砖缝大小,都有严格的标准,都需要反复测量、反复修正,绝不会看到他们像中国砌匠师傅们一样拿眼睛瞟一眼,凭感觉判断厚度是 否差不多即可的情形。有这个极其严格的训练标准要求着,学生就不得不设计合理的计划、积极主动地团结协作、反反复复地修正自己的操作、仔仔细细地思考怎样 做得更好、又如何提高操作技巧等等。
第四,与行业标准相一致的考核标准。在德国,职业培训学校或培训机构最后的考核是按照各种行业标准完成一个实际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比如装饰装修工程专业,学生最后要铺一定面积的地砖或地板来结业,土木工程专业,则要修筑一段马路(包括地下管道)来结业,而铁道工程专业则要铺一段铁路来结业。我们学习的德国某职业培训机构的训练基地的铁路线路,如照片2 所示,有直线的、有曲线的、还有带道岔的,都是学生用来结业的考核成果,这里的每个工程环节,都是按照铁道工程标准要求实施的,所以,老师如果不说,我们都以为是铁路专业工人修筑的。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和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和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摘要: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新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练习。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新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和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摘要: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把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新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摘要:
[1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和发展策略[J].教育和职业,2004,(21).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71-02
教育是全面而系统的,单一的教学形态是无法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法律教育,是学生全面培养、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依托,是全面贯彻新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不过,从实际的教学形态来看,法律教育的地位和内容无法构成教学效力,其真正的教学价值无法彰显。据此, 就如何实现法律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品德、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法律教育彰显教育方针,构建了新形势下的教育培养目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培养,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以职业道德和思想教育为主线,形成新形势下的教育培养目标。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法律因素成为了学生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储备知识。在法律教育之下,充分体现了当前的教育方针,以职业为导向、以全面培养为依托,形成的系统培养机制,有效地做到“培养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怎么做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等,这是现代教育优化的缩影和需求。
(二)法律教育凸显教育的全方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法律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补充形式,以其切合实际需求的角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成分。学生处于个性、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其内在道德元素的须知,强调了法律教育补充教育形式的重要性,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这对于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熟知社会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道德素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重要性是等同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全方面的素质培养下,更好、更有利的去适应社会、创新工作素。
(三)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依据
我国社会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学生如何审视和面对社会元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作用下,学生可以很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元素的变化、以符合当今人才素质的需求。社会在变化,人的思想意识也在转变,如何审视好社会变化、如何正确的自我引导,是学生通过法律教育所能有效实现的。据此,在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下,学生的成长更加的健康,对于预防学生犯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法律教育兼容在德育教育之中
高等职业学校在法律教育的层面上,缺乏足够的重视,把法律教育兼容在德育教育之中,造成了法律教育的实质性缺失,无法形成其真正的教学效力。目前,学校的法律教育教材是德育教材的一个次要部分,没有形成相对系统而全面的加血体系,这就谈何构成教学效果了。我们要分清楚,道德人和法律人的区别,两者在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而学校恰恰把两者等同兼容,造成了广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所以,法律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进而造成本质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二)法律内容被孤立,法律素质置于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在谈及法律教育的同时,不得不说道法律素质这一概念,其是基于法律教育以形成自我行为的约束与规范,是一种内在的法律品性和特征。面对现在的法制社会,法律素质的需求已成为现代人立足长远发展,审视发展事业的重要内容。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法律教育内容被孤立,法律素质放置于素质教育之外,对于教学的目标和培养的机制,缺乏明确的说明和实践,造成了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质性“空白”。所以,法律教育成为了表面式的教育,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教育价值。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完善措施
加强学生法律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完善教育的进程中,要审视好已有的教学问题,以开拓新的教育形式和框架,进而够好地形成法律教育的效力。
(一)强化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专门课程建设的推进
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是给予法律教育正确教育地位的前提。教育部门要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审视好学校教育的缺失面。在足够的重视之下,可以稳固的推进专门的课程建设,把兼容的教学内容分化出来,以独立的联系性的教学关系,来进行全面的法律教育。
(二)健全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教育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要逐渐地健全素质教育理论,要切实的跟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形成全面而有效地素质教育理论。在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中,要明确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形成法律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真正价值,当然,法律素质教育的健全发展,还要依托了教学体系的优化,把法律教育以独立而联系的内容模式,来形成有效地教学效力。
(三)强化学生法律基础的培养,以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
法律教育的开展不能“一竿子”的把其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法律教育更多地是(转上页)(接下页)强调学校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诸如:知法、守法等行为品性的养成,是法律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同时,在法律教育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法,进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自觉的形成法律效力的意识。
四、结语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已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关于如何构建全面的培养机制,是强化职业教育效力的关键内容。基于法律教育的教学形态,已成为德育的教育、职业教育等的重要内容支柱,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所需求的。据此,高等职业学校要审视当前存在的法律教育问题,以构建系统的教育体系,进而更好地迎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龙屏风.高等职业院校法律教育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对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最基本的能力。什么是信息技术?从技术的本质意义上,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拓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就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是指感测、邮政通信、计算机、智能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农村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农村中学一门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大大影响了农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给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极大阻力。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导致重视力度不大。
一些农村中学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就是一堂精神上的体育课,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学生利用计算机娱乐自己,无非是教学生打字、上网、聊天、玩游戏。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将是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离自己很远,只是把它当做游戏机,导致不够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在一些农村中学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受重视力度不大、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中学基本都是其他老师兼任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任课教师基本没有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仅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常识,不具备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另外,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更是成为其他中考科目的点缀。由于农村学生大部分接触不到计算机,而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对计算机都很好奇,对信息技术课都兴趣很浓,但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知道信息技术为何物。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更像是学生的自娱自乐。
2.重视建设,轻视维护;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保护,轻视使用。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成本比较高的课程,它的开设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后盾。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用需要一定的资金,而且机房的电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样会使得有限的学校经费更加紧张。计算机无法得到及时的修理和维护,使得本来就不多的设备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更是捉襟见肘。农村中学计算机机房现状:计算机数量不多,仅有“远程教育”项目配发的三十台电脑,而且有几台有故障待维修。学生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时间少,使用效率低,难以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二、举措与对策
(一)转变观念,建立师生信息素养共同发展的机制。
首先,农村中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正确。转变传统思想和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能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重视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加大基本设备建设和设备维护的投入,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其次,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更多机会,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的应用氛围。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建设一支信息素养高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团队,是决定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偏低,专业教师缺乏。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关键问题。农村学校要结合校本实际,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基本信息技术技能,适应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每天都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三)采取适合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过程的加快,使得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即“双能力”,成为当前中职教育的新挑战。
一、学生生存发展需要“双能力”
1.熟练的职业技能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出发点。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二是人际关系技能,三是学习技能。专业技能是核心。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艺和技巧,能担负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人际关系技能是保障。每个人都从属于一个组织,大多数学生需要改进其人际关系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避免冲突等。学习能力是推进器。学生除了要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外,阶段性地自我反省总结也是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2.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化过程的加快,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能够适应职业流动性,即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双能力”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研究“双能力”人才培养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全面、正确地理解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能力的内涵。“双能力”的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可培养性。“双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习养成,通过实践完善。这种素质既包括可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的知识、技能,也包括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体力等。
2.职业针对性。“双能力”的培养是指向具体职业岗位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要求是不同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以及工作方法往往是学生能否进入某个职业岗位的前提条件。
3.实践性。从过程看,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通过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情境训练,使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发展和整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职业能力。就结果看,一个人职业能力的大小和水平需要通过职业实践来表现,职业能力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实践活动是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4.个体差异性。受个性特征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对于不同的个体对象,其职业能力的目标指向、水平层次与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密切相关。因此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指向目标的多样化差异,还要有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的随机性差异。
5.动态发展性。在每个职业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初学者到专家”五阶段职业能力发展模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或许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从生活、学校或工作活动中接受了或多或少正确或者错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双能力”的养成需要经过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三、构建以“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创立了以熟练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双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一是我校以培养学生的“双能力”为导向制定并下发了中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修订)原则,构建了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两大类、四模块、一环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训、毕业实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二是学校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与企业共同研究定制课程,将定制课程引入教学计划,开展不同企业的定制培养计划。同时,依据不同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将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明确学生应当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级别和要求。三是学校开设了一些公共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企业定制课程组和认证课程组,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等个性需求选修不同的课程,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2.以“双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双能力”,使学生具备毕业即能上岗的能力,我们创立了校企合作嵌入式熟练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二是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课程体系;三是将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四是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五是将企业顶岗培养环节嵌入在校培养体系。
3.以“双能力”培养为导向灵活组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学校专门设置实践学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的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训和毕业实习;二是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鼓励上机考试、口试等多种实践能力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三是构建并实施“三位一体”两级教学管理体系,“三位一体”是指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两级”是指学校领导与各专业两级教学管理,共同构成立体化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
[2]何全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双能力”[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8,(04).
我从事职业教育已有二十多年,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当今社会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是学生走出学校后通过自学来丰富自己的。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建自学的平台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自学平台。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鼓励学生提问题谈见解。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独立性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只做引导,做导演,让学生唱主角。例如我在讲供电系统高压设备时,先用多媒体将高压隔离开关、熔断器、断路器的动作过程进行演播,播完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设备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讨论热烈,学习热情高涨,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引导。对于六氟化硫断路器、真空断路器,教材上内容较少,但生产现场使用得较多,我就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查技术资料搞调查研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该设备的原理、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这样学习事半倍功,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提高了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拓宽自学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外的一切时间多方面多渠道地进行自学,拓宽自学的空间,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外进行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课外进行,以自主学习为主。但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围绕重点难点,有计划有目标。预习并不是简单地看书,要积极思考,尽量理解。自己理解不了的,要做出标记,这样课堂听课,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2.成立自学小组。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自学小组。指定学习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规定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个人自学与集体互学相结合,不断总结交流自学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定期进行辅导,集中解决疑难问题。
3.开办第二课堂。对于接近生产实际,实用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要开办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主,以阅览室、图书馆为辅。学习内容主要是及时巩固完善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第二课堂内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4.定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的动力,实践是知识的源泉。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高了,积累了现场生产经验,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延长自学链条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这样就要求职业教育除了注重校内学生的自学以外,还要加强校外已毕业学生在岗自学情况的管理。学校要分类建立校外毕业学生的自学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自学情况和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为他们提供服务,指导他们自学。同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补充在校学生的学校内容,使职业教育的主旋律永远与时代前进的节拍相符合。
总之,要注重校内外学生的自学兴趣、自学习惯、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一直能自学自励,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前进的道路上,踏着时代前进的节拍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并且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哲学理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思想对世界职业实践产生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1 杜威的“从做中学”内涵
1.1 “从做中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杜威从“从做中学”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改革教育现状的因素。20世纪之初,随着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对普及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同时,资本家也希望通过教育使工人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更加快速掌握技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外,杜威认为20世纪之初的美国的传统教育,它一方面脱离社会,另一方面脱离儿童学习规律。“从做中学”的教育哲学理论的提出符合美国当时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对学习求知的心理。
1.2 “从做中学”提出的实践依据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学校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听”的学习状态。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主动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教育哲学思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另外,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在“从做中学”时,必须排除由于外部强制或命令的行动、不能将行动的人引入未来更广阔的领域的行动以及习惯性和机械性的行动。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便去搜集有关资料,确定问题所在,并提出各种假设。这种过程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经验。同时他认为教学活动要遵循“问题五步”教学即: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五个部分组成。
2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关于职业的认识,杜威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工作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因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职业都在维持着构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种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甚至维持生存的各种活动,也要被适当安排在一个改变了人类的一切本能活动与思维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些职业是基本的社会生活即人类生活,没有各种职业,文明就无从绵延下去。②
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关键。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而我国自从1996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六章的十四条,明确了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并明确了职业教育目标人数,到2015年和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250万人、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1390万人、1480万人。这体现了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看好职业教育。首先,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还片面地认为孩子读书是为了当官,讲究的是光宗耀祖,而只学一技之长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和有失脸面的事情。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广泛存在着,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显然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正在向工业现代化大国迈进,需要大批适应信息工业化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此外,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个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增强全民职业教育意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③
(2)招生政策导向问题。当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教育,上大学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高考的录取率也在逐年稳步提高。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把它定位在选拔升高中或升大学后来录取学生,也就是说读中高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录取分数在招生政策上要比读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分数要低,导致人们普通认为读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学习很差的学生,在家长的眼里,读职业教育是孩子迫不得已的选择。
(3)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紧张,许多职业学校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没有经费够买,使得很多实践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外,由于很多办职业教育的学校环境在城市的郊区或办学环境相比一般的院校差,导致一些职业学校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并且也很难吸引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到职业学校工作,这也是导致职业教育陷入办学困境当中的部分原因。
4 “从做中学”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从做中学”是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思想直至今天,仍是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教学的启发点和航标。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仍有启发意义。
第一,以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向老百姓加大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像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认识到职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职业教育。
第二,在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上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把职业教育的政策提高到和普通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这就是要求对职业教育进行招生改革,但也并不是提高或降低职业教育入学标准。
第三,努力创造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操作平台。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要投入充足的经费,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加大力度来引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到职业教育中来。另外,要求领导和老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沟通,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现实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要走出校园,到现实社会中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
最后,职业教育应该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这主要像杜威认为的那样,“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这是幸福的关键,天下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一个人不能发现一生的真正事业,或未能发现他已随波逐流或为环境所迫陷入了不合志趣的职业。”他指出一个人的职业如果能够满足自身兴趣爱好需要,他才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异才能,很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的意义。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假如人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均衡、幸福和繁荣的社会就会出现”。④
注释① 单中惠.“从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77-83.
②④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8.
③ 曾令奇.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32-34.
参考文献
[1] 吕静,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系统模式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0.20:143-144.
[2] 唐晓曦.杜威的“从做中学”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0:10+16.
[3] 刘鸿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75+82.
学生管理是二所学校运行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职业院校中体现尤为明显。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所接收的学生处于整个高等教育学生素质结构的下层水平,急需为所接受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努力转变其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使之成为一名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一是职业院校学生相较其他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上存在差距、处于弱势;二是由于社会对职业院校和职业学生存有偏见,因此职业院校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三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未来规划差异大;四是大部分学生家庭状况普通且不十分重视教育,因而职业学生自学意识差;五是职业学生有着上述劣势又加之青春期的影响,因此总体呈现过度个性化和对学校、老师管理的逆反心理。
二、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可见,现代职业教育承担着双重职能—升学和就业。而国家把高职定为大专层次,是介于技术员和工程师之间,稍偏于工程师。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第一线的素质教育实施者,也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
班主任的使命责无旁贷,既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并以之提升自己的境界,以文化的创生力量给学生管理工作注人新的高品位的文化理念,使文化积淀为人格,使知识转化为智慧;同时也应将荣辱观渗透到学生管理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
三、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教育
班主任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要的就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因此,就需要我们从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两方面转变学生认识,端正其态度,促其成长成才。
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法,首先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其次,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感受竞争的真实,感受到表现自我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生不断开拓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重视专业思想教育方面:首先正视认清自身现状,抛弃偏见和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和勇气,坚信在职业学校努力学习也可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进而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班上曾经有一位女学生,一度对上学产生了逆反心理。后来经了解这个同学的专业是家长“指定”的,因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听不懂课,对家长、学业甚至自己产生了厌恶情绪。笔者多次与之谈心,讲解成功的范例,同时关心她的学习,鼓励她,肯定她的文艺优点并注重培养其自信心。自信心提高了,她的工作学习干劲明显提升,进而激发了专业动力,取得了班级前15名的成绩,并在系学生会竞选中被选为文艺部部长。从一名在退学边缘的差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会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行为教育
所谓班主任的具体工作,就是从学生实际、管理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概述之,就是坚持“三多三少”: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指导激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渠道,少一点空洞说教。
职业学校教师所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把握正确的行为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在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逐渐加强对学习的督导。通过观察任课教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和纪律状况,力求更多的感性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动态管理;老师也要融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共同塑造积极地学习气氛;在学期末的时候奖励先进同时奖励学习进步大的学生,先进带后进、后进促先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关爱、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教育
作为班主任,学生就是我们的责任,教育管理就是我们的岗位。因而班主任应当倾注热情去发现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更加有耐心,不能求全责备,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敞开心扉,愿意接受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
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平时注意关心学生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只有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与学生交心进而成为良师益友。
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自己的思维。
情感的激励作用,有时是金钱和物质都不能比拟和取代的。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融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要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分析发现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将“硬性”的要求融人到“软性”的情字当中,让学生在感动中转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六、几点感悟
经过长时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笔者逐渐领悟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
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