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卷调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问卷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问卷调查

篇(1)

1 缺失值的概念及产生因素

缺失值指的是某项研究的某个项目或多个项目上的数据出现遗失的情况。在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缺失值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有些研究人员并没有对这个问题予以重视,往往将其忽略并简单处理了事,然而这个不受重视的问题有时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致命的影响。在某些心理学研究中,由于研究经费或是社会伦理性等原因,可能研究收集的数据较少,这就导致每个数据对研究人员来说都弥足珍贵,并且由于样本量较小,一个数据的变化可能就会影响整个研究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了缺失值,不当的处理方式将会带来严重的结果,千里大堤溃于蚁穴。

缺失值对心理学研究可能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危害,那么缺失值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1.1 被试因素

一个心理学的研究,被试自身的态度对研究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心理学研究中由于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信息,被试在完成这样的研究时可能基于对自我的保护,并不会认真的完成调查或干脆不予配合,这就导致了缺失值的出现。其次,由于社会赞许等现象的存在,被试也会不按真实的情况如实完成研究,有时在问卷调查中因没有符合自己要求的答案而弃选,从而造成缺失值的出现。最后,也有可能是被试在作答时确实是因为对题目的遗漏而导致没有作答。

1.2 研究本身因素

由于心理学属于社会学科,在其进行的研究中,并不是每个研究的设计都完美无缺,特别是有些不是很严谨的问卷调查研究,问卷本身设计的不恰当,就已经对研究的结果的可信性埋下了隐患。例如:问卷题目设计的不严谨,使被试在进行作答时感觉到疑惑,从而没有作答。其次,问卷内容过多,题目过长,这都会使被试产生疲倦感,促使他们应付了事或者直接跳跃式作答。最后,对于实验研究来说,实验仪器的故障也是导致缺失值的因素之一。

1.3 主试因素

在心理学研究中,主试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虽然不是被研究者,但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一个严格的心理学研究必须要包括对主试的培训过程,即让主试熟悉研究目的,研究注意事项等等,然而有些研究因为经费、时间等原因并没有重视这一步骤,从而导致主试缺乏一些基本的问题应对技巧,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或是在被试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纠正。其次,在数据录入时,由于主试的粗心,导致在录入时出现错录、漏录等现象。最后,主试对于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不当也会导致数据的丢失。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产生缺失值从而对研究产生负面影响。

2 常见的缺失值处理方法

倘若在研究中已经无可避免的出现了数据的缺失,则必须采用一些办法来填补这些缺失值,减小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个案剔除法(Listwise Deletion)

该方法是最常见也最简单的缺失值处理方法,在很多统计软件(例如:SPSS)中该方法作为默认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的处理思路是,如果在研究的某一变量上存在数据缺失,则将该被试的所有数据从统计分析中删除。当缺失值的数量占数据总数量的比例没有超过20%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缺失的问题。然而在某些研究中,研究所取得的数据量很小,如果出现缺失值,使用剔除法进行处理,由于该方法的特点,势必会再次减少样本的容量,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当数据是非随机分布时,使用这种方法会导致数据发生偏离,使最终的数据分析产生错误的结论。其次,由于被试某一变量存在缺失值而剔除该被试所有的数据,这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很可能丢失了隐藏在其中的重要信息。

2.2 均值替换法(Mean Imputation)

与个案剔除法不同的是,均值替换法不需要删除被试的数据,这样就保留了与缺失变量无关的其他变量的信息,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将变量的属性分为数值型与非数值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变量缺失值,使用不同的替换方法。当缺失值为数值型,就根据该变量其他所有对象的取值平均值来填充该缺失值;但缺失值属于非数值型则根据统计学中的众数原理,用该变量在其他所有对象的取值次数最多的值来填补这个缺失值。均值替换法虽然简单,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有偏估计,并且使用该方法的前提假设是缺失值的产生是完全随机的。

2.3 热卡填充法(Hotdecking)

对于存在缺失值的变量,热卡填充法首先在数据中找到一个与它最相似的对象,然后用这个对象的值进行填充。不同的问题选择的标准也会不同。一般最常用的是相关矩阵,即确定缺失值所在的变量A与变量B最相关,然后将所有个案的B的取值从小到大排序,变量A的值就可以用排在此位置的变量B的值代替。

2.4 回归替换法(Regression Imputation)

回归替换法利用回归方程的特点,所限选择若干个预测缺失值的自变量,然后建立回归方程来估计该缺失值,利用缺失数据的条件期望值对缺失值进行替换。这种方法利用了数据库中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方法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首先,由于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回归方程,那么研究人员在使用该方法前必须要确定缺失值所在的变量与其他变量存在线性关系。其次,基于回归方程的估计虽然是无偏估计,但却容易忽略随机误差的影响,低估标准差和其他未知性质的测量值,这个问题会随着缺失值的增多而变得更加严重。

2.5 多重替代法(Multiple Imputation)

Rubin等人于1987年建立起该方法,该方法的特点在于不是使用单一的数值来替换缺失值,而是试图建立一个随机的样本来估计缺失值。首先,用一系列可能的值来替换每一个缺失值,以反映被替换的缺失值的不确定性。然后,用标准的统计分析过程对多次替换后产生的若干个数据集进行分析。最后,把来自各个数据集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总体参数的估计值。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不仅可以对缺失值进行填充,还可以在不删除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对数据的未知性质进行判断。在缺失较少时(10%~20%),采用多重替代法准确度、精确度高于其他方法,且只需较低的填充次数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填充后的分布接近完整数据集分布,并能很好地反映完整数据集的准确度,其处理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

2.6 期望最大化法(Expectation Maxim ization)

篇(2)

我们测试了22例接受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问卷,并与同期接受相同治疗的同病患者(对照组) 1:1配对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介入科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①有介入治疗手术适应证。②在介入手术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表现:突然短时间内懒言、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

1.2 方法

1.2.1 心理状态评估量表选择及其内容 心理状态评估采用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问卷(HPPQ)作为调查工具,它包括90多项内容,并分为4个维度:①自主健康感(Wellbeing);②无能为力感(Feeling of disability);③沮丧感(Despondency );④社交障碍感(Social inhibition )。该问卷由荷兰鹿特丹大学心胸中心与医学心理部共同设计编制而成,专用于评估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并在临床医学和护理研究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测评时间均在介入治疗后6 h内进行。

1.2.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心理状态评估各项指标评估结果用x±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对象HPPQ问卷各项评分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起病迅速,最快甚至可在1 min 内出现,如不及时抢救,常常导致心源性休克或猝死发生,后果极为严重。一般认为,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作是短暂的,大多数呈良性经过。但是随着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指证扩大,在急性重症病例中患病率已明显增加。其机理为由于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下丘脑,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突然上升,体内各器官及肌肉小血管反射性扩张,导致血压急骤下降,心率迅速减慢,引发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一些学者[1]已经认识到情绪和心理因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相关报道较少。我们选择了22例接受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冠心病患者为分析对象,对照组选择同期接受相同治疗的同病患者,并按并按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相同文化程度与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1:1配对。两组对象术后均接受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问卷(HPPQ)测试,结果表明,介入治疗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心理情绪障碍,这与多数同类报道[23]结论相同,这些研究也都证实了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同时患病者对心脏介入治疗知之甚少,对介入治疗环境感到陌生是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鉴于心脏介入治疗术围术期间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少见且较危险的并发症,对于这部分患者,积极主动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健康教育,提供各种相关知识和信息支持,降低患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于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可能会有帮助。

参 考 文 献

篇(3)

针对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习惯的问卷调查,这次的人选范围定在七年级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无所谓对与错,只是希望能切实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查分析,以便于更好了解目前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况。设计选择题17题,开放性问答题3题。参加调查人数100人,收回问卷100份。问卷内容统计如下。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重点是对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学习心理习惯表现出的爱好方向、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学生爱好方向的调查与分析。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们都认为学习语文很重要,并认为是件很快乐的事。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语文课型就是习作课和复习练习课。习作课,一向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课,先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以说带写。再通过段落练笔,逐步提高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水平。

2.对学生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的调查与分析。25%的学生在学习上很努力,学习效果很好;7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努力了,而学习效果一般;近95%的同学表示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学习存在差异性。因材施教,在学习别是复习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分层教学,有的放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得到学习的成功。

3.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学生只占10%,教师布置后进行预习复习的学生占80%,不预习复习或偶尔预习复习的学生占10%,可见学生在自主预习复习方面几乎是被动的。45%的学生主要以听老师讲为主,25%的学生能做到边听,边想,边记;有近10%的学生课堂上处于发呆或开小差状态或只是坐那儿听老师讲课。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在听课时的思维不甚活跃,长此以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4.对学生学习语文方式方法的调查与分析。70%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做到宽容、微笑,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40%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多讲故事,多拓展,多运用PPT,视频等现代教学设施,丰富他们的知识、情感;20%左右的学生喜欢老师多提问,由浅入深的设计问题,并且允许学生不拘形式的回答问题,给他们创造思考的氛围,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看来,大部分学生喜欢宽松的,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

三.下一步的实施措施

1.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去,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去进行学习和思考。既然学生喜欢宽松的,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我们就可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课本剧、诗朗诵等形式的运用会更有趣,给学生足够的耐心等待和爱心指导。

2.探索有效的复习教学方式。就复习知识而言,对学生无新鲜感,所以课堂上学生极易无精打采或发呆。复习练习课,大都是背课文、默课文、写词语、默词语,这些形式太死板,可以引进“大逃生”、“争分夺秒”等竞争比赛,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获得学习知识的乐趣和刺激,增加趣味性。

3.妙用心理效应助推学生学习。

(1)自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期待。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老师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行也就变成了行;反之,则相反。

(2)巧妙运用海潮效应,给学生竞争。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依据这一效应,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奋斗的目标,分别设立每天目标,一周目标,一个月目标,一学期目标等。设立不同的目标来激励学生有斗志的学习,依据目标的大小安排学习。还可以施行标兵小组,给予奖励和轮流拿“优秀小组旗”制度。给其余小组一种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为目标进取,增加学习的动力。

篇(4)

1.不合作现象

不合作现象即问卷调查中的被访教师对问卷活动态度冷漠,不主动配合,不认真填写。引起不合作现象的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首先,被访教师对调查漠不关心,认为问卷没有意义或与自己没有关系,因而不会十分认真地填写问卷;再次,如果问卷内容过于专业化,或者问卷内容冗长、晦涩难懂,不能引起被访教师的兴趣或超出被访教师的理解能力,他们也容易应付问卷,草草回答。答案成为虚假信息,将会使调查失去意义。

2.“应然”与“实然”的矛盾造成信息失真

“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问卷想调查被访教师的“实然”做法,被访教师却回答“应然”状态,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这种情况极不容易被察觉,因为这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有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14世纪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把人的动机分为四种,即生理因素、感性因素、实践因素和理论因素。生理因素和感性因素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实践因素促使人去追求权力,理论因素推动人去追求真理。[2]他们都认为,在人的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中,基本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只有满足了基本需要,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时,高层次需要是基本需要的延伸,人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之后,就会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理想层面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但人的不同层次需要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有时只能选择一种而牺牲另一种。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情况。当人的基本需要与高层次需要发生矛盾时,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作出不同的选择,纯粹从价值观和伦理学意义出发,人一般都会选择高层次需要,追求理想和真理,这是“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却往往选择基本需要,满足现实利益。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认为,人拥护的理论不等于其所使用的理论,[4]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举一个例子,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报刊和杂志上撰文呼吁素质教育,情真意切,素质教育可谓“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选择“题海战术”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应试教育”仍旧“扎扎实实”。这是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利国利民,教师撰写文章呼吁素质教育是在精神层面追求教育理想,是高层次需要;在社会对教师评价的传统观念未发生根本改变之前,学生的考试分数代表着教师的荣誉和业绩,这是教师基本的需要。二者发生矛盾时,大多数教师都要牺牲前者而选择后者。以上原理告诉我们,如果在问卷中要求教师选择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应试教育”的技能,教师一般都会选择素质教育的理论,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避免不了采用“题海战术”来给学生加压。所以,仅仅依靠问卷内容来判断教育现状,虚假信息就会自然出现。

3.真实想法不易被发现

真实想法不易被发现存在两种情况:第一是自己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包裹起来,不向外界展示。这两种情况都会给问卷调查的真实性造成影响,使调查结果失真。

(1)语言与思想的矛盾。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工具,语言帮助我们认识思想、表现思想。但语言和思想的对应不是绝对的,用准确的语言来恰当地表达思想,有时是相当困难的事。首先,语言一旦形成,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思想却永远处于活跃状态而且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只能抓住其中的某些阶段性特征,与事实的发展相比总是滞后的;其次,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现实却是无限的,作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思想,其内容也是无穷的。以有限的言辞来描述深刻的思想,许多事物往往是无法形容的。老子在《道德经》的首章,就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这个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5]面对宇宙、社会和人生中纷繁复杂的现象,特别是对形而上的“道”,古人深感难以用语言把握。庄子在《知北游》中认为:“道不可言,言而非也。”[6]语言与思想的这种矛盾,不可避免要给问卷答案的真实性打上折扣。在教育科研中,被访教师给出的答案往往只代表过去的或者是别人总结过的经验,而对自己现有的某些思想、情感、价值观却往往“呼之不出”,表达困难影响了问卷的效果。

(2)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教师不愿意表达真实的想法。现实社会中,人还没有达到完全自由的状态。个人的想法或利益与社会规范经常发生冲突。这时,社会规范和要求压抑个人想法,这就造成了人的一种心理:有些真实想法不愿对外表达。彼得・圣吉称之为“习惯性防卫”[7],以免因为说出真实的想法而受到伤害。对于在职业上有更高道德要求的教师而言,上述情况更容易发生,季苹教授称之为“内隐概念”[8],认为教师的内隐概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深处,而且被厚厚地包裹起来,教师们很少会将他们轻易地呈现出来。所以,在问卷调查中,很多教师不愿意以十分坦诚的态度去填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不得不填,就只能填写流于形式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收集到的也只能是一些虚假信息,影响问卷结果的客观性。

二、科学设计问卷,排除虚假信息

针对以上情况,教育科研工作者就要科学设计问卷,合理进行施测,使调查的结果尽可能地接近实际,更客观地反映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况。

1.尽量避免不合作现象

(1)要讲明问卷的意义。首先,问卷的指导语要用真诚的态度向被访教师说明调查的重要意义,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填写问卷;其次,选择问卷教师群体时,尽可能要使问卷的内容与被访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如二者无任何关系,则尽可能地少问或不问,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问卷数量而忽略问卷的质量;再次,在发放问卷时,要向被访教师讲明是自愿填写,而且态度应十分中肯,以免产生虚假信息。

(2)要引起被访教师的兴趣。首先,问卷切忌草率发放,匆忙收场,不给被访教师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会增加填写问卷的随意性。其次,问卷使用的语言要鲜活生动,用词必须清楚,避免被访教师可能不明白的缩写、俗语或生僻的用语,避免内容过长,更忌晦涩生硬,影响填写兴趣。另外,发放问卷前,应先对被访教师进行基本的调研,确保他们对问卷研究主题有基本的认识,根据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设计问卷内容,否则,容易导致拒答或猜答,出现虚假信息。

(3)问卷中设计“打假机制”,剔除无效问卷。即在问卷中故意设计一些环节,把那种草草应付、不负责任的问卷甄别出来,加以除排,保证问卷结果的准确性。这样的方法很多,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出两个内容大致相同的问卷,但是使用不同的词语,使之间隔开来。如果被访人对这两个大致相同的内容进行了相互矛盾或前后不同态度的回答,说明被调查者没有合作态度,则此问卷可视为无效问卷。

2.问卷内容要具体,问卷分析要客观

由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造成了在选择应然的理想与实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极易造成问卷的盲目性。如果问卷设计不明确、不具体,有可能是所答非所问。有时想调查的是实际情况,得到的答案却是理想境界;有时把可能性当成是已实现的事实,这些都会使调查结果缺少客观性。为避免这些情况,设计问卷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调查实际情况,问卷用词必须明确、具体,少用或不用假设的成分。要多设计和教师的具体环境相关的情境,确保填写问卷时的可操作性。如要调查教师对某件事的态度或做法,就不能用假如作为前提,而要问他们做过或没做过,做过是怎么做的,没做过就是没做过。这样教师才会按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真实的想法填写问卷,才不会出现用应然的理想代替实然的现实这种虚假信息。

(2)不能用可能性代替现实性。问卷调查可能涉及教师对未来的设想,但不能把设想当成事实。未来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尽可能要把每一种可能性都设计在问卷中。在多种可能性中,被访教师只能填写一种可能性。把问卷中为被访教师提供的可能性当成已实现的事实,违背科学和哲学原理。

3.善于发现教师的真实想法

问卷调查要调查教师的真实想法,包括思想、价值观、对教育事业的态度等。与思想相比,由于语言的滞后性和表达思想的局限性,还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发现教师的真实想法并非易事,这就要求问卷设计要有科学性、艺术性。

(1)避免社会规范的影响。社会规范会影响被访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在问卷中尽量避免社会规范的影响。首先,设计问卷要使用“中性”的语言,一切带有批判性、激励性的语言,一切和伦理问题、师德问题有关的词语,一定要谨慎使用,如果非用不可,设计时也要注意艺术性,尽量做到“含而不露”;其次,要消除被访教师的顾虑:一方面在指导语中要向教师说明,问卷只是想获得一些基本的信息,问卷和个人的荣誉无关,另一方面也要设计问卷保密措施,一些容易使被访教师暴露“身份”的信息,尽可能少出现或不出现;如果是在公众场合进行群体问卷,则应给予提示,彼此不要互相讨论。另外,在问卷的发送和回收时,要打乱程序,不要让被访教师产生“对号入座”的顾虑,使之放松身心,轻松答卷。

(2)设计要艺术,分析要客观。首先,问卷可以设计主观题,要求教师直接回答。这种方法直观,简捷易行。可是如果不注意提问的方法,容易使被访教师的回答流于概念化、口号化、形式化,会和他们的真实想法相去甚远。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艺术性,避免诱导性的用语,为被访教师创造出可操作作性的话语环境,让他们在问卷中谈出一些想法。要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还要辅之以其他方法。其次,问卷可以设计选择题等形式的客观题。设计时,尽量避免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接设计在问卷中,要设计一些和被访教师工作、生活有关的情境,把要了解的问题隐含在情境之中而不为他们所感知,只要求被访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选择,然后再根据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基本原理来判断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及工作态度。这要求调研者要有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技术和求实的精神。只有这样,调查工作才更有意义,离调研工作的目标才会更近。

参考文献:

[1]克雷齐.心理学纲要[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384.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9.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5.

[4][7]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32、284.

[5]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3.

篇(5)

年级

亲爱的同学,感谢你参加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请仔细阅读下列问题,并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每个问题只选择一个答案填在括号内。答案的选择对你无任何影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之用,请同学们一定如实填写。

1、每天,你看到老师会经常主动问好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从来没有

2、与同学相处时,你会经常用到:“你好”、“谢谢”、“对不起”这类词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从来没有

3、如果你的座位在里面时,你要出来,你会对同桌说什么?

A、对不起,请让一下。

B、一句话不说,硬挤出去

C、走开,让我走!4、如果4、有同学不小心打了你一下,你会

)。

A、表示不会介意。

B、非要对方说对不起

C、也打他一下

5、如果在校园中看到垃圾,你会主动去捡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从来没有

6、在路上,你手中有垃圾时,你会怎么处理(

)。

A、随手乱扔 B、找个没有人的地方扔了 C、找垃圾筒放到垃圾筒里

7、平常在学校楼道内,你会

)。

A、从左边上、下

B:从右边上、下

C、没有想过,想怎么走就怎么走

8、同学之间打架,你会(

)。

A、劝解或告诉老师

B、帮好朋友打同学

C、与我无关,不管不问

9、在课堂上你有积极主动参加讨论,回答老师问题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从来没有

10、升国旗的时候,你听到国歌响起,可你还没有进入班级队伍,你会怎么做?(

A、站在原地行队礼

B、急忙跑进队伍里去

C、回教室,不参加了

11、上学时,你会主动和父母告别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从来没有

12、过马路时,你会怎么做? (

A、前后左右看清楚才走

B、乱窜马路

C、没有车就快速地冲过去

13、与朋友、同学、家长等在一起时,你突然要打喷嚏,会怎么做?(

A、用手捂住鼻子

B、想朝哪儿就朝哪儿

C、有意地朝人打喷嚏

14、学习任务完成后,你是否主动帮助父母做一点家务?(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从来没有

15、捡到东西,你会怎么做?(

A、主动交给老师

B、交给父母

C、自己留着

16、做错事后,你会是什么表现?(

A、主动承认

B、经老师、父母教育才肯承认

C、不承认

17、遇到他人有困难,你会怎么做?(

A、主动帮助

B、有时帮助

C、从来不帮助

18、关于刷牙,你是怎么做的?(

A、每天都自觉地刷

B、要父母提醒才刷

C、经常没有刷

19、吃饭前,你会洗手吗?(

A、一定洗手才吃饭

B、经常忘记洗手

C、从来不洗

20、尊敬长辈、听从教育,你的表现怎样?(

A、从来不顶嘴

B、有的时候顶嘴

C、经常顶嘴,觉得他们很啰嗦

21、上课预备铃声响起,你会(

)。

A继续玩

B走出教室看老师来了没有

C做好课前准备、安静等待

23、老师宣布下课后,你会(

A马上跑出教室

B等老师走后再走

C准备好下节课学习用具后再离开教室

24、过马路时,我是(

A、怎么方便怎么走

B、一定要走人行横道

C、先左右看看,没有危险再过

25、外出乘车时,我是(

A、排队上车,不拥挤不抢座

B、外出多辛苦,一定要抢座

C、看情况

26、父母的朋友来家做客,我会(

A、做自己的事

B、先热情接待,然后做自己的事

C、和父母一块陪客人聊天

27、当你要外出时,你会向父母说明去哪里和回家时间吗?(

A、一定会

B、有时会

C、从来没有

28、接电话时,你第一句话会说(

)。

A、喂,你找谁?

B、谁呀?

C、您好!请问您找哪一位?

29、你觉得自己有失礼行为吗(

A比较注意,很少失礼

B偶尔会失礼,拿不准正确的礼仪是什么

C经常失礼,不太懂得礼仪

D不知道

30、看见不文明的行为,你会上前制止吗(

篇(6)

本次调查以上海电信高学历青年员工目前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背景,以了解该群体员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目的,集中体现为四大部分,即:(一)职业发展;(二)生活品质;(三)价值观念;(四)身心健康。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对象定义为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上海电信在职青年员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196份,问卷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职业发展

1、典型问题数据分析

1)关于职业发展通道

问:您觉得上海电信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吗?

65的被调查者选择“明确”或“基本明确”,31和2.6的人选择了“不太明确”和“很不明确”。

2)关于自我定位

问:您认为自己最适合于从事哪一类型工作?

选择人数最多的是“管理型”的岗位。而在背景调查中我们发现,196名被调查者中,有50目前正从事专业技术型岗位,20从事管理型岗位,13从事市场营销型岗位,17从事复合型岗位。但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为管理类,换一个角度讲,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观仍然集中在:踏上管理岗位。

3)关于工作满意度

问:您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评价?

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环境”,只有11人选择了不满意;满意度最低的是“收入报酬”,95人在“收入报酬”一栏中选择了“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4)关于职业成就感

问:您若产生职业的成就感,那么它最可能来源于什么?

第一位的选项是“在专业领域获得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高学历青年员工是一个成就动机很强的群体。要想在招聘中吸引他们的眼球,在人才争夺中驻足他们的脚步,必须提供他们展示能力的舞台。

2、对策与建议

1)职业发展方向需进一步明确

上海电信通过几年的体制、机制改革,从岗位通道“硬件”设计的角度来讲,已经比较成熟,但为什么还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发展通道不清晰呢?主要的问题是宣传力和执行力不够,导致岗位族群、层级划分、能力跨度在员工中的知晓度不高。因此,解决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加强宣传和执行的力度、特别要重视直接主管对员工的信息传达和职业辅导工作。

2)加强职业生涯管理工作

职业生涯管理需要来自员工、直线经理、人力资源部门、高层管理者等各方面的努力,并与招聘、培训、薪资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上海电信所在的行业特点及企业发展潜力使许多专业对口、能力出众的高学历青年选择了它。但企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开展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储备,有意识地进行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

3)加强薪酬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公司对于高学历青年员工的投入成本并不少,但由于薪酬结构分散、非现金福利较多等因素而未能引起员工重视,这使得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对企业提供的“收入报酬”表示出了不满。因此,对于公司支出在员工身上的隐性收入,有必要进一步透明化、货币化,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公司在改善员工薪酬福利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绩。

(二)价值观念

1、典型问题数据分析

1)关于人生价值

问:您认为评价一个人优秀时,最主要是看什么方面?

选择“品德修养”的排在第一位,占50.5。由此可见,高学历青年员工对优秀的理解更注重内涵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体现,他们更愿意追求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人格魅力,这体现了他们较为成熟的人生价值观。

(二)关于信仰

问:您入党、入团的动机是什么?

选择最多的是“有机会为周围人和社会多做贡献”,占40.3;选择“自己进入了先进的组织会非常光荣”的排第二,占31.6;选择“有机会得到更便利的个人发展途径”的排第三,占8.7%;选择“别人都想入党入团,自己落后了不太好”的占6.1%。可见,该群体中大部分人入党、入团动机都比较端正,但也有一部分动机比较利己和被动,需要引起一定重视。

(三)关于社会参与

问:“您会考虑加入中华骨髓库吗?

无一人回答“我已经加入”;68.9的人回答“今后我会考虑加入”;29.1的人认为“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太放心加入”;也有1.5的人选择“这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通过对问卷中几道类似题目的 综合分析,得出该群体在社会参与方面的热情度一般,他们具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

2、对策与建议

1)加强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倡导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

高学历青年员工有独立的主见,理性的思维,要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的所思所想,采用适应其特征的教育方式,进行人性化的引导。从这一角度而言,企业的文化氛围就显得相当重要,企业有责任营造和谐积极、团结拚搏的企业文化,用好文化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

2)进行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高学历青年员工生长、生活在一个改革发展、讲究个性化的年代,生活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磨难和挫折。对于这个群体,一味宣传毫不保留的无私奉献可能不太切合实际,但人的理想信念不可缺失,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加以强调,尤其是代表优秀一族的高学历青年员工,更要树立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己任的观念。企业党、团组织要加强宣传参与社会性活动的意义,帮助他们了解公益活动的价值所在,打消误解和片面的理解,弘扬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提升高学历青年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企业对于这一群体在坚持外在性激励(主要体现为工资、奖励、表彰等)的同时,更需要注重进行内在性激励(使工作本身充满挑战性、充满兴趣,能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好胜心、个人乐趣),以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提升员工的从业本领和个人人格。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爱度和满意度,有利于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忠诚队伍,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三)生活品质

1、典型问题数据分析

1)关于消费结构

问:一般情况下,您每月的开支及分配情况如何?

每月总开支“大于3000元”的人数最多,这说明该群体员工消费需求较强。此外,在第一位支出金额的选择上,有55.1的人选择了“购房”,这与该群体的年龄特征和上海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相符。关注第二、三位支出金额的选择,“购物”消费分别以26.5和34.2占据了两项统计的第一,体现了该群体追求生活质量、消费力活跃和对未来有信心的特点。而选择“购车”的仅有0.5的人,说明该群体仍欠缺高端消费力。

2)关于品质和时尚

问:平时接触时尚的情况。

在对七个时尚活动的选择上,“经常接触”比例高于“从不接触”的活动是:时尚报刊杂志、时尚电视栏目。“从不接触”比例高于“经常接触”的活动是:时尚休闲娱乐方式、时尚运动、时尚商品、时尚话语、打扮时尚的朋友。分析可见,该群体中以相对内敛、静态的方式接触时尚的较多,而在相对动态、外向的方式上,则表现较弱。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动感、活力的不足。

3)关于生活状态

问:您认为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

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职业成就感”、“金钱”、“时间”、“机遇”、“社会地位”、“健康”、“爱情”。这一序列与该群体的特性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对于“职业成就感”、“金钱”的追求表征了他们拥有较高的职场目标,有远大抱负。同时,认为缺乏“时间”和“机遇”也正是契合了他们普遍渴望事业成功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此题有29.6的人未回答,比例甚至高于“职业成就感”的27.6,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1)目前确实没有很缺乏的东西;2)或许有缺乏的东西,但自身不明确,较迷茫。

2、对策与建议

1)提供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的阶梯和空间

“职业成就感”是高学历青年员工寄予较高期望但自感比较缺乏的一个方面。他们对事业有较高的希望和标准,希望自己的工作价值能通过努力得以体现,重视能够反映实际工作业绩的回报(收入),这是一种需要物质和精神双重认可的价值追求。从企业角度出发,应关注他们的这种特征,从培养、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管理,鼓励并认可其发展的过程,提供其事业发展的阶梯,同时也根据业绩表现给予收入提升的空间,从而达到良好的激励和挽留效果。

2)加大关心和投入,保障该群体的生存安全感

该群体员工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如买房等大额的长期经济压力,正因为这种现实状况以及他们对自身的较高要求,使得这种压力比普通人群更为突出。在这方面,企业应加大关心他们的力度,在部分制度和政策的调整过程中关注并顾及到他们面临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业绩挂钩的投入来激发其积极性。

3)组织符合需求的丰富多彩的业余休闲活动

该群体员工业余的休闲娱乐活动趋向于静态的、个体的方式。这种偏好与其学习过程中养成的研究习惯有关,但皆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的一面。企业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提供更多的户外运动、组织艺术赏鉴交流等活动,令其生活更充实,提升对于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激发起持续的工作热情。

(四)身心健康

1、典型问题数据分析

1)关于压力、情绪及应对

问:您在工作或生活中不顺利突然袭来时,您首先会--

以上数据说明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面对不顺利时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说明他们能够承受压力、适应压力,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自身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不会随意推卸责任。

(二)关于自我认同

问:您的能力得到承认,并由此获得了一个重要而难度颇大的工作任务时,你会怎么做?

有26.5%的被调查者选择“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一定能完成”,有67.9的人选择“仔细分析工作要求,做好准备设法干好”,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怀疑自己的能力”。这说明该群体自信心很强,喜爱接受新的挑战,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三)关于健康体症

问:您感到轻度胸闷、头晕等不适的频率如何?

21.9的被调查者选择“有时候”;39.8%的人选择“偶尔”;27的人选择“没有”。通过对问卷中几道类似题目的综合分析,得出该群体中约有30-40的人健康状况良好,约有50-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另有5-10的人明显表现出体质差,睡眠不好,经常生病。

(四)关于生活习惯

问:您平时参加各类运动的频率如何?

12.2%的被调查者选择“每周两次以上”,23.5%的人选择“每周保证一次”,16.3%的人选择“两周一次”,12.2%的人选择“一月一次”,另有34.2%的人选择“基本不运动”。以上数据和该群体中不同个体的性格、爱好特征有很大关联,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刚好说明了导致亚健康状态存在的原因。

2、对策与建议

1)心理健康方面的对策建议

在当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较以往更大的压力,尤其对于高学历青年员工而言,他们的压力不仅来源于外在的工作和生活,更多的来自于对自身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企业应在工作中不断营造员工彼此沟通的氛围,使之通过沟通来释放压力,这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而且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具有长远的意义。此外,调查还显示:高学历青年员工对于社会公益活动和企业日常开展的各类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从社会和企业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调研了解他们对社会活动的看法及要求,适当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度。

2)身体健康方面的对策建议

调查显示,高学历青年员工对工作具有较高的热情,在工作中责任心较强,也正因如此,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健康,从年轻时就开始健康透支。企业应当引导该群体员工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合理安排、调整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企业也可以通过相关福利措施进一步关心和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此外,该群体员工的生活状态以静态为主,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健康宣传,组织健康讲座、举办体育 比赛、成立体育社团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引起员工对健康的关注并养成良好的生活、锻炼习惯。

篇(7)

    孙子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战争如此,教学工作也如此。只有对教学对象的情况有及时、全面、深人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分制的不断推广,高校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不少新要求。从湖南商学院近几年招生情况看,生源已从本省向外省区扩展。例如,在我校2006级学生中,外省学生比重即已超过了本省学生。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差别较大,使得学生素质也有较明显差异。同时,由于我校从2006级新生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许多课程的学生班级都以临时组合的临班形式出现,与过去的固定班级上课情形已大有不同。这种背景下,教学对象的流动性、差异性、陌生性、临时组合性十分明显,即使是各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往往在开学初期一段时间内也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情况,任课教师就更加如此,而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从2007-2008-1学期开始,在本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发放教学对象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力图及时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为备课和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以2007-2008-1学期为例,该学期笔者执教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分别是本院临班0512, 0513两个班,均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0512班学生为38人,0513班为42人,合计8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0份,回收率为87.5%。其中有效问卷67份,分别占发放问卷数、回收问卷数的83.8%, 95.7%。

一、主要反馈信息统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9大问题,其中有7个封闭式问句,2个开放式问句。从67份有效问卷反馈的主要信息统计如下: 

 

二、对统计结果的简要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集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关决策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调查收集的信息尽管涉及面比较广泛,对教学工作的帮助作用也有区别,但应该说都是有价值的。同时,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日常的学生管理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学生个人特征信息”分析

      1.从班级分布看,两个班的有效问卷数都占了全班总人数的80%以上,说明此次调查是一次全面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本课程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其调查反馈信息,对于搞好教学工作具有直接而重要的积极作用。

    2.从性别分布看,两个班合计的男女生之比为343% : 65.7%,女生人数几乎高出男生一倍,高达近2/3。一方面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中长期存在的女生大大高于男生的现象;另一方面,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纪律性更强、学习更认真、更细心,性格安静,比较保守,但在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交流讨论的踊跃性方面,逊色于男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注重活跃气氛,在现场教学和讨论过程中,必须更重视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3.从高考科类分布看,两个班67名有效卷学生中,文科考生与理科考生之比为55.2%: 44.8%,分别为37人和30人,文科考生多于理科考生,但相差并不大,基本是均匀分布。这种格局对于教学工作总体上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是:文理科考生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也各有其弱点,双方能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利方面则主要表现在,文理科考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特征上有较明显的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二者的特点,这就增加了备课和课堂教学组织上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4.从地区分布看,67名有效卷学生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南本省学生与外省学生之比为44.8%:55.2%,本省学生不到一半,大部分是外省学生。在37名外省学生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别为13人、8人和16人,分别占外省学生总数的35.1%, 21.6%和43.3%。这些信息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首先,学生来自东、中、西部十四个省区,分布面广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特点(例如:举例时应结合这些省区的情况,分组讨论、实地考察时,要把不同地区的同学混合编组,以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等等)。其次,一般而言,东、中、西部的教育水平是有差别的,整体上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因而学生整体素质也会存在同样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一差别,并细心观察总结这种差别的表现及其程度。既要照顾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相对差一些的西部学生,又不能让中、东部学生“吃不饱”。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交流互动中从不同地区的学生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资讯和帮助,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5.从民族分布看,所统计的67名学生来自5个不同民族,其中,汉族学生,62人,占92.5%;其他还有壮族、土家族、蒙古族和满族,但人数较少,比重很低。这方面的信息虽对教学工作的直接影响不大,但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认真研究他们与汉族学生的差别有哪些,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

      (二)“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分析

      在“您对这门课程设定的学习目标”一问中,有33名学生选择“争取拿高分”,占统计学生数的49.3%,加上选择“认真学习为考研作准备”和“必须拿高分争取奖学金”的学生,合计有67.3%的学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很有意义的积极因素,教师应该从中增强搞好教学的信心,这也是教师采取正面引导为主的教学策略的客观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选择“不作硬性规定”的学生有巧人,占统计学生人数的22.4%,比重仅次于选择“争取拿高分”的学生。这一信息说明,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人数不少,这部分人有较大弹性,要么可能往低要求看齐,成为消极因素,要么可能向高标准努力,成为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尽可能把这部分学生往积极向上的方向拉,千万不能听之任之甚至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推向消极的方向。

    选择“认真学习为考研作准备”的学生7人,占统计学生总数的10.5%,这就意味着1/10的学生已经有了考研的打算,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争取使他们学得更扎实、更深人、更全面。因此,必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已经学过的经济与管理类主要课程”分析

    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已经学过的经济与管理类主要课程分别是:西方经济学(有97%的学生学过)、旅游学概论(有82.1%的学生学过)。这些信息使教师知道旅游经济学的先行课程实际上主要开设了哪些,从而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和讲授教学内容,使之与先行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尽量避免重复讲授已经学过的知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

    (四)“学生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期望”分析

    这是反映学生对未来旅游经济学学习过程及结果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的一种心理预期。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按填写人数多少排列,学生最期望的是“能学以致用,充实自身实力”(26.9%),以下依次为“系统掌握旅游经济学”(14.9%),“能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13.4%)“能增加旅游实际知识”(10.5%)、“能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9.0%)、“能提高经济分析能力”(7.5%)等。

    上述信息至少可说明两点:

    第一,追求学以致用,重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旅管专业学生最关注的学习目标。这是一种积极、正常的心理,符合社会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这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对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双师型”(即懂理论又懂实际应用)教师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许多学生把旅游经济学的学习与专业课学习和增强就业能力密切联系起来了,这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合理的心理。因为旅游经济学不仅是旅管专业课的经济理论基础,而且包含了或涉及到不少旅游专业知识。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学生由于对旅游经济学缺乏了解,往往容易把这门课与专业课混淆起来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程度比较高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并不是一门实用专业课,它主要反映旅游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与分析能力;它不能代替专业课。

    (五)“学生对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分析

    综合这些信息统计结果,至少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中,反映最多的是要求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要活跃,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为主。其次是要求多开展实践教学、多讲课外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这些都与前面反映的学生强调学以致用、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信息高度一致,因而也是积极合理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能否满足学生的上述要求,将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第二,上述信息中也透露出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和矛盾心理。比如,要求“考试范围小,难度低,平时作业少”;又如,有一半以上学生主张采用课堂开卷考试形式,主张课堂闭卷形式的仅有20.9%,不到前者的一半;而愿意采用“个人写课程论文”和“小组写研究报告”的学生合计也只有43.3%。在笔者看来,既想平时少做作业、期末考试能轻松过关,又希望能学以致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心理,明显是矛盾的。能力和素质只有靠平时艰辛努力才能培养出来,而不是期末临时“突击”出来的。而且,个人写课程论文和小组写研究报告,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但这一点并未成为多数学生的共识。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减少乃至消除上述消极和矛盾心理,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

三、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调查反馈信息及其统计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招生来源全国化以及高校内部改革深人化的新形势下,过去习惯的一些教学管理方式与方法已经过时,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教学管理创新。针对某一课程教学对象进行专题问卷调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创新。

篇(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20-02

2012年本课题组申报了题为《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化研究与实践》的院级课题,获得了河池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立项。目前已经实施了近两年,根据进展的情况,课题组认为调查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对实施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4年3月1日~4月1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多个开设有文学课程的院系进行了调查。涉及文传学院、化生学院、政法学院、电信学院、数计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思政、历史、会计、生计、生科、应物、信息工程、数计、数数等五个院系的十二个专业的24个基础班级。文理科学生基本上各占一半。

二、问卷与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100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设置了20个题目,分别从文学的特质、人的心理机制以及老师的主导等方面进行调查。在选项后边的数据是针对1000分问卷通过人工统计得出的调查数据。

1.你是否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包含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①是(98%) ②不是( ) ③不确定(2%)

2.心理健康在一个人的人生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吗?

①是(95%) ②不是( ) ③不确定(5%)

3.心理健康是一个需要不断净化和加强的内循环机制吗?

①是(90%) ②不是( ) ③不确定(10%)

4.良好的礼仪品质是否是一个人有修养的标志?

①是(92%) ②不是( ) ③不确定(8%)

5.良好的礼仪品质的形成是否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强化?

①是(98%) ②不是( ) ③不确定(2%)

6.人的善恶是非悲悯之心除了与生俱来之外,后天的教育是不是更能够使其提升到一个高的层面?

①是(96%) ②不是( ) ③不确定(4%)

7.文学是可以陶冶情操的?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8.文学是可以塑造性情的(如知书达理)?

①可以(98%)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2%)

9.文学是可以培养气质的(如腹有诗书气自华)?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10.文学是可以舒缓心情的(如当烦闷的时候看看书、看看电影、电视、听听歌曲、写写说说)?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11.你自身品格的形成是否受到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格言、谚语等)的影响?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12.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①可以(96%)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4%)

13.老师讲述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讲述他们奋斗的历程或坚毅的品质时是否激励了你?

①是(100%) ②不是( ) ③不确定( )

14.在文学教学中老师用生动的形象和故事讲述人生的道理和行为的规范是否更容易接受或受到感染?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15.你在文学课堂上除了了解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外,是否还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如对心灵的洗涤和冲击,激发人向上向善等)?

①是(90%) ②不是(4%) ③不确定(6%)

16.你对人对事的原则和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否有一部分来自于老师的教导?

①是(96%) ②不是(2%) ③不确定(2%)

17.这些教导是否有一部分是文学的潜移默化?

①是(90%) ②不是(6%) ③不确定(4%)

18.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能够更直接地展现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是更生动的礼仪(品德修养)课堂?

①是(92%) ②不是(3%) ③不确定(5%)

19.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课堂上老师将德育、美育融入到文学课堂,对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身、他人和世界是否有帮助?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20.你在接触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希望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进行多学科(文史哲、心理健康、礼仪品质)的渗透吗?

①希望(92%) ②不希望( ) ③无所谓(8%)

三、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选择“是”、“可以”、“希望”这样的肯定性选项的占绝大多数,这些结果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倾向,学生对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的,对其作用也是不予否认的,对文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是认可的。这就说明了利用文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是完全可行的。

本课题的构想和依据是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在这个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于这个精神,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论证,一致认为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再现,文学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是人类和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的结晶,而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又是密不可分的,是人的良好素养的双重表现,相辅相成。如果说文学教育的基础是智育,那么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教育则是属于德育和美育的范畴,将文学教育和心理健康、礼仪品质教育结合,也就是将智育和德育、美育相结合,更大化地发挥了文学教育的功能。

而将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渗透到文学课堂之中就当今的社会现状而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而言处在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既是成才的重要阶段,也是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已经成年了,但成年并不代表成人。他们更多的表现为生理的成熟,而事实上心理还处在一个很不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当今城市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时代,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扮演的多是过分参与或基本消失的角色,这些孩子的心理机制的健全和礼仪品质的形成来自于家庭的不占绝大多数,更多的是来自于学校和社会。甚至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清楚或不认可的,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孩子受教育是学校应该负起的责任而不是家长。有的家长认为家庭只供孩子吃饭穿衣,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品格的形成是老师的应负的责任;有的家长抱有孩子只要读好书或不闹事就行的心理,至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和礼仪的品质是完全忽略的。家长的错误认识,导致家庭、学校、社会的链条不能很好地链接,在这种教育链条断裂的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无形是加重了,教师往往要扮演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那么如何在学生中扮演好这两种身份无疑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组要做的事情。

篇(9)

中图分类号:R395.1,R74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089-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develop th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in order to know about the awareness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in non-psychiatric clinicians.Methods:A sample of the 641 non-psychiatric clinicians from 2tertiary general hospitals,2 second-class general hospitals,and 1 community hospital were used for item analysis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test;38 cas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re-test interval of 2 weeks to test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And totally 99 psychiatrists finished the survey as controls.The awareness rates between the non-psychiatric and psychliatric clinician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46 items and consisted of 6 subscales,involving anxiety,schizophrenia,depression,dyssomnia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organic brain disorder,and recognition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situation in general hospital.The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chi-square and degree of freedom was below 3.The fitting indexes except GFI and AGFI were more than 0.90.The Cronbach' s alpha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0.73 to 0.89,and test-re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reliability ranged from 0.59 to 0.78.Awareness rate was 47.6% in general hospital and 90.9% in psychiatric hospitals.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may be applied in clinical studies.

【Key words】 general hospital;mental health service;clinician;reliability;validity;psychometrics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1],它不仅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防治,同时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2]。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近年来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及其就诊途径、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共病、精神专科医院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越来越受到关注[3-4],对于综合性医院中各级非精神科临床医师的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由于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医学教育中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课程得不到重视、课时少,继续医学教育中,也较少列入心理卫生方面的内容[4];因此,实践工作以及相关研究均表明,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医师心理卫生知识不足,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可能出现无法正确识别及处理,导致病情延误的情况[5-9]。为了能较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结构及水平现状,本文编制了非精神科(包括综合医院设置的临床心理科)临床医师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1:方便选取北京市三级综合性医院2家,二级综合性医院2家,社区医院1家,对被抽出的医院进行整体调查。被调查对象包括门诊、急诊及病房医师,不包括精神/心理科、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的医师。共发放问卷727份,回收有效问卷641份。其中,一级医院36份,二级医院146份,三级医院459份;男性317人(49.5%),女性324人(50.5%);年龄21~70岁,平均(34±9)岁;工作年限(11±10)年;职称住院医师260人(40.6%),主治医师199人(31.5%),副主任医师及以上142人(22.2%),进修医师及学生等40人(6.2%)。方便选取了其中某三级医院的38例进行了间隔2周的重测,以检验重测信度。

样本2:对本文作者所在单位(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师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其中男性48(48.9%),女性51人(51.5%);年龄23~55岁,平均(35±11)岁;工作年限(12±9)年;职称住院医师35人(35.4%),主治医师44人(44.4%),副主任医师及以上19人(19.2%),学生1人(1.0%)。

1.1 问卷的初步编制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10-11]初步设计了问卷。共79题,均是对相关心理卫生知识点正确描述的一句话,选项为“比较了解” “有点了解”和“不了解”。分别计2~0分。如,第6题为常见精神症状包括:幻觉(最常见的是幻听)、思维障碍(妄想、思维破裂等)、情感障碍(抑郁、焦虑、情感淡漠)、智力障碍、行为障碍等。预调查问卷编制完成后,通过对一个包括精神科、神经内科、心理科及心内科等共30人的小范围测试,发现问卷题量较多,难度较大,需花费时间长,可实施性差。故对问卷进行了精简,控制每一维度的题目数。所有问题均经专家(本文第2、第9作者)确认。形成的最终问卷共50题。

1.2 统计方法

对所有被调查对象均采用匿名的方法,以尽可能获取真实数据。使用SPSS15.0、LISREL8.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信度及重测信度的检验。

2 结 果

2.1 项目分析

将样本1问卷总分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取27%、73%处的分值作为分组界限,划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检验高低分两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差异,结果显示50个题项的鉴别能力均较好(P

2.2 效度分析

2.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样本1问卷随机分成两部分,取其中之一(N=322)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做样本适当性检验,结果KMO值为0.96,Bartlett' s球形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6,P

根据以上结果,结合设计时的理论构想,将第1~5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焦虑症状及神经症相关问题、精神分裂症相关问题、抑郁障碍、失眠与心理咨询相关问题、脑器质。其中第1因素的第26题,第3因素的第32、34题,内容与所在因素不符,剔除。第6、7、8因素所包含题项内容均为对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问题现状的描述,故将其合并命名为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问题现状的认识。最终问卷共包含46题,6个维度。

2.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用样本1的另一样本(N=319)对以上6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卡方与自由度之比

2.3 信度分析

问卷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在0.73~0.79之间,总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9。38例的两周后重测Pearson相关系数在0.58~0.78之间(表1)。

2.4两样本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问卷满分为92,总知晓率=(总分÷92)×100%。综合医院641例的总知晓率为47.6%;专科医院99例的总知晓率为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3.1问卷编制目的、内容及形式

在综合性医院中,要解决好心理卫生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非专科临床医师能够有基本的识别、处理及请会诊、转诊的能力。了解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水平,并针对性地给予继续教育培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上海朱紫青等[10]曾设计综合医院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其内容以抑郁障碍相关问题为主,结果发现综合医院问卷知晓率为36.8%。本问卷仅针对临床医师,了解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结构及水平现状。设计问卷时参考了ICD-10的分类诊断标准[11],所编制的问卷包括了心理卫生常见的、重要的知识点;同时还考虑到了在问题的选择上,侧重于一般性的认识能力考察;问卷中涉及治疗处理的有7题,仅占总题数的15%。

在问卷答题形式上,没有采用一般的提问题、选择正确答案的方式,这主要是考虑这种方式难度较大,被调查者可能出现花费时间长、容易厌烦、随意填写甚至拒绝作答等情况。而目前采用的这种方式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易于作答,花费时间短,同时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被调查者没有心理负担,理论上应该较少存在随意作答的情况,问卷实际应用时合格问卷的回收率为96.2%,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3.2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目的是求出问卷每个题项的临界比率值,看是否达到显著水准,项目分析结果说明了所有题项均具有鉴别被调查者反应能力的作用。

3.3 信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显示问卷各维度系数在0.7以上,表明组成该问卷的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程度高,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问卷总的系数高于各因素,表明问卷的同构性较高,各因素间的差异性不是很大。

重测信度考察问卷是否具有跨时间稳定性。问卷各维度第1次及2周后的重测相关系数在0.59~0.78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前后两次的一致性程度比较高,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达到测量学的要求。

3.4 效度分析

从问卷的编制过程来看,所有问题均是由领域内专业人员编写,参考了相关文献并得到领域内专家的认可,内容效度可以得到保证。

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看,设计时针对焦虑症状和神经症分别编制了题项,因素分析的结果进入了同一个因素,这和临床是一致的,即焦虑症状及神经症均属于焦虑障碍范畴。设计时的抑郁维度有7个题项,结果有1个题项进入了焦虑因素,有1个题项因素负荷量低于0.4,均删除后这个维度共有5个题项,略少;关于睡眠障碍和心理咨询进入同一个因素,推测可能是临床医师对睡眠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认识具有相关性,即如果对睡眠障碍有比较好的了解,则同时对心理咨询也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反之,如对睡眠障碍相关问题不熟悉,则对心理咨询的一些相关问题也不了解。实际是否如此,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问卷在设计时包含了11个关于现状认识的题,这些题项内容比较分散,如包含了综合医院的焦虑、抑郁识别率、漏诊率问题,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共病问题,联络-会诊精神医学、躯体症状及心理问题相互影响等等问题,结果这一部分内容形成了3个因素,其中有一个题项进入了抑郁因素,考虑到问卷的简洁性及实际应用的方便,因此仍将这3个因素合并成一个因素,并去掉进入抑郁因素的那个题项,最终形成的问卷共46题,包含6个维度。

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看,6因素模型的卡方与自由度比小于3,两种误差项RMSEA与SRMR均小于0.080,各种拟合指数除GFI和AGFI外,均大于0.9,拟合指数较高,模型拟合度较好,可以接受。

对于效标效度,由于目前为止尚没有发现国内有类似的问卷,因此没有做效标效度的验证。本文调查了理论上和被研究对象在心理卫生知识方面有显著区别的一个群体,即精神科医师,结果显示,非专科临床医师与精神科医师这两个不同群体的问卷总知哓率分别为47.6%和90.9%,说明了问卷能有效区分不同群体,也间接证明了问卷可以反映受试的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状况。

需要指出的是,本问卷在编制的过程中,限于条件,样本代表不够充分,缺少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其他专科医院(如口腔医院),无住院床位的社区诊所和私人诊所等样本;社区医院只调查了一家,测查了36例,代表性较差。这对问卷的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问卷在以上机构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66-767.

[2]沈渔.精神病学[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3]孙学礼.中国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7(8):555-556.

[4]于德华,张明园.我国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 上海精神医学,2002,14(增刊):47-49.

[5]Leigh H,Stewart D,Mallios R.Mental health and psychiatry training in primary care residency programs.Part I.Who teaches,where,when and how satisfied? [J]Gen Hosp Psychiatry,2006,28(3):189-194.

[6]Smith GC.From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to integrated care for multiple and complex needs[J]. Aust N Z J Psychiatry,2009,43(1):1-12.

[7]于德华,吴文源,张明园.上海市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176-178.

[8]付朝伟,徐飚,詹思延,等.中国四城市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抑郁、焦虑现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9):803-807.

[9]吴绍敏,于德华,吴萍,等.非精神科医师对精神障碍处理现状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6-7.

篇(10)

1.1问卷调查研究目的

与建筑火灾相比较,毒气泄漏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泄漏事故被感知慢、泄漏源不易被确认等。在泄漏中人的行为反应也是多样的、有差异的。一般地讲,与火灾发生时人们的行为反应相似,人们一旦感知泄漏信息,要先查证、确认、判断所面临的泄漏的危险性,再决定离开泄漏危险场所。这一阶段的行为反应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过程。而一旦决定要离开泄漏危险场所,其逃生过程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的影响[1]。

目前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已成为火灾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针对毒气泄漏时人的心理行为研究较少。为了在毒气泄漏时科学合理地考虑人的逃生问题,有必要对毒气泄漏区域及周围人们的行为反应进行调查研究。

1.2问卷调查对象

为了研究毒气泄漏中人的行为反应,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有效,为人的行为反应研究提供比较可信的依据,我们针对发生过毒气泄漏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厂区内工作人员。

1.3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调查结果,科学的设计调查问卷,是毒气泄漏时人的行为调查研究的关键之一[2]。问卷设计不仅要便于研究者研究,而且还要便于填写者阅读与填写[3]。让填写者确信此项调查纯粹是为了了解情况,没有任何利害冲突[4]。为此,根据已有的毒气泄漏知识及火灾调查问卷[5],设计出调查问卷。在问卷中突出了主要研究的泄漏行为反应及心理问题。

1.3.1厂内人员毒气泄漏疏散调查问卷

工业有毒气体泄漏人员疏散厂内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1)个人信息

问卷的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员工的个人信息。这部分的问题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所受教育程度、工作岗位、在该厂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是否经历毒过气泄漏事故等7个个人信息。

(2)所具备的相关知识

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员工对毒气泄漏有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这部分的问题主要有:是否懂得毒气泄漏事故时的自救常识、工作环境、是否了解该厂生产工艺流程、是否熟知本单位各条疏散通道、是否清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堆放或储存的位置及性质、是否清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可能导致的事故等。

对毒气泄漏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人们对泄漏事故作出的判断情况。这很大程度上引导了人们在泄漏时作出的行为反应。

(3)安全教育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了解是员工所接受的安全教育情况。这部分包括两个问题:否接受过事故应急疏散等安全教育、是否参加过事故应急疏散的演习。

接受安全教育是员工上岗前及工作中非常必要的一项内容,它有助于员工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有科学全面的了解,从而防止事故发生,并在事故发生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采取行动;而疏散演习更有助于员工在事故发生后各尽其职、各行其道,对保证人身财产安全,降低事故损失起到很大作用。

(4)获悉泄漏信息后行为、心理反应情况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了解员工获悉泄漏信息后的行为、心理反应情况。主要调查内容包括:闻到异常毒气气味的第一反应、得知事故信息的第一反应、听到事故报警的疏散行动时间、在事故中可能的最初反应、在事故疏散中可能有的反应、如何选择疏散通道、疏散通道人多时的行为反应、成功逃出事故现场后是否会返回救工友等。

2、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在本论文研究中,问卷调查全部采用当面访问的方法。调查研究人员在企业的配合下深入企业内部,直接与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被调查者将真实答案按照调查问卷的格式及要求进行正确的填写和记录。当面访问的方法比起电话等其他访问方式具有较大的优势,如被调查者的回答率比较高、被调查者会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再填写问卷,可信度高。这样可以保证调查资料具有较好的质量。

本文数据统计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V13.0进行,首先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员工的基本信息分布及泄漏后的行为反应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差异较大的行为心理反应做进一步分析,检测其与个人因素的相关性。

3、问卷调查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3份,收回的有效结果问卷169份。

4、调查结论

本章对西安西化热电化工公司员工的169份问卷作了统计分析。被调查人群覆盖公司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及岗位工人,其中以岗位工人居多,占总调查人数的52.6%。并且员工中男性、中年、经历过毒气泄漏事故的人居多。

从整体的统计来看,该厂的员工基本都有一定的危险化学品及自救的相关知识,知道本厂生产中存在的危险性。但本厂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只有61.8%的人接受过专业的安全教育,其他人靠生活积累或根本不知道。

本章重点分析了毒气泄漏时人的行为及心理反应。经过统计分析发现:

(1)员工闻到异常毒气气味时的第一行为反应与工作岗位相关,而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没有很大关系;

(2)员工得知事故信息时第一行为反应与是否经历过毒气泄漏事故、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相关,并且他们的影响度大小为:是否经历过毒气泄漏事故>工作环境>工作岗位;

(3)员工在事故中可能的最初反应与安全教育情况相关性较大;

(4)员工基本都能在1分钟之内采取疏散行动,在疏散时保持理智、冷静,配合救援工作并引导他人逃生;在选择疏散通道时多数会选择离自己近的通道;在逃出后多数人会根据当时情况选择是否返回现场救其他工友。

安全教育对事故中人的最初反应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应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针对性的编制安全教育内容,定期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对应急疏散进行演习,这样会有效的降低事故的伤亡率。应配备专人在事故发生时组织疏散工作,避免危险区外的人误入危险区。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农村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