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科技与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和建筑企业的成长,建筑机械设备必然以更好更完善的面目出现。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企业必不可少的施工工具,更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之一。保证机械设备资源能够为企业更好的服务,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所以,建筑企业都要积极思考,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找到适合自身的正确方法,提高企业效益。
一、对于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在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当中,由于对机械的保养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所以就导致了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有所降低。一般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的使用方面通常都会注重使用却忽略了保养的作用,在实行了定人、定机的制度同时,忽略了设备保养制度的制约性,并没有明确地落实到位。然而一般操作人员只会注重机械的使用,如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却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当机械设备在出现故障时需要进行维修,因维修人员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出于应付的心里,而不是在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样会造成机械设备故障的发展和扩大。再者,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负责操作维修的工作人员之间会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重要的性质。因此,在施工中不仅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问题,同时也会增加了相应的费用,从而导致机械设备安全性的降低,也减少了使用的期限。
2、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机械设备管理措施,因此也就影响了正常的施工。在施工当中,一般工程项目面比较广,并且人员的调动与机械设备也比较复杂,作为管理部门也存在没有目的性的精简管理人员与机械设备,或者是合并相关的部门,从而也就会导致在具体操作与管理层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致使在施工机械设备方面的减弱。另一方面,在施工单位中并没有形成严格完整的管理制度,没有健立健全的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从而造成施工机械设备在管理上的混乱,也影响了正常的工程施工。
3、在施工单位中没有注重机械设备所需的正常更新工作,从而出现施工效率降低等情况。当前,在一部分施工单位中所存在的机械设备的老化,存在的故障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对机械设备更新的比较缓慢。负责机械的管理人员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想到长远的发展,更有甚者会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而继续使用,同时也就导致了施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有所增加,这样不仅在安全方面给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威胁,并且在施工效率方面也会有所降低,增加了整体的施工成本,减少了工程效益,而影响到整个施工单位的发展。
二、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1、在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也作为关键环节,应用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法有效地延长机械设备使用时间。在延长机械零件使用期限的方法可以采用低成本的快速修理法,通过应用这种方法除了在设计机械时所应用的维修性的设计以外,还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通过刷镀以及胶粘进行修复。在施工现场可以采用刷镀与胶粘的修复方法,它可以低成本并且快速的对失效零件进行有效的修复。(2)通过零件换位的方法进行修复。在施工机械设备中有很多的零件,比如在挖掘机、推土机和柴油朵缸套等零件,这些零件在工作运行过程中一般会承受单向的负荷作用。因此就会受到不够均衡性的磨损,但是通过适宜地更换受到磨损负荷的位置零件,从而促使它们可以受到均衡的磨损,也可以延长使用的期限。
2、在施工机械设备中如果可以定期的对机械进行保养工作,对于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是非常必要的。在部分施工单位中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是有明确规定的。然而,由于很多施工单位有明确规定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但是到施工期间如果工期比较紧张,任务比较重的时间,一般就会忽略了机械保养的规定,只要机械设备没有出现故障并且可以正常的运行就可以,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保养工作。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主要是可以消除机械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进行保养,机械设备会出现故障问题,更有甚者会发生安全事故问题,所以,这样不但会增加相应的维修费用,并且还会延误工程进度。
三、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对策
1、改革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
建立设备租赁公司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实施项目成本考核的重要条件。形成设备租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能够增加产品产量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施工具有生产条件多变、流动性大等特点,只有实施机械设备租赁才能够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才能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服务生产、安全使用,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为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搞好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机械设备管理的台账档案;(2)机械设备标识;(3)机械设备的组织;(4)机械设备租凭;(5)施工设备的保养、维修;(6)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7)机械设备的停用管理;(8)机械设备的报废批准。
3、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机械设备的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的运行机制;(2)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经营决策;(3)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计划与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管理;(4)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控制管理技术;(5)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使用管理技术;(6)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技术;(7)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保养管理技术;(8)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备件管理技术;(9)建筑施工现场设备更新改造完好管理技术;(10)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常用油料完好管理技术。
4、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是科学管理设备发展的需要,根据对机械设备租赁企业业务构成、租赁市场模式的分析,针对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的实际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机械设备租赁管理系统,能提高机械设备租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建议创立以下几个模块:电子商务、设备管理、租赁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的运用可以完善设备的基础资料、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可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可以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总之,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切实地提高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以科学合理指导方针,做到互相协调,积极的探索研究,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因此,在工程施工当中,需要加强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应用,准确及时的进行保养、维护,并且可以有效的减少机械设备所出现的故障,一直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中,发挥出一定的效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绝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要消除其不安全状态,就要保证机械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
1)对于新进场的机械设备,要建立进场检查制度,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安全性、合格性、合法性。即机械设备必须是合法的生产厂家生产,有出厂合格证,产品外观完好无缺、不变形,安全保护装置齐全。凡不符合这四项要求的,坚决拒绝进场。
2)对大中型建筑机械设备,其安装与拆除一定要请有资质的专业安装、拆除队伍来进行施工并有详尽的施工方案和有关上级部门的审批。
3)安装好的机械设备要取得安检部门的检测合格证后方可运行工作。
4)对现场的所有机械设备,要求操作工和维修工按规定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做好文字记录。特别是要重点检查各种安全保护装置,如物料提升机的安全停靠装置。工地上很多民工嫌其麻烦经常不用,甚至将其手柄绑住停用;层问安全门也是长期置于打开状态。这些要靠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经常去检查发现,以保证安全装置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另外,要坚持安检制度,安检到期的设备一定要重新检测,不要认为能正常运行就可以不检测了。因为机械设备的内部损伤、钢结构的疲劳损坏不是肉眼可以看得出来的,目前的正常运行不等于下次也能正常运行。
2机械设备的管理现状
1)缺乏管理的有效制度。自古便有“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语,所以,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一切措施的开端与关键。而我国目前对于机械设备这一块的安全操作没有一个正规的规范或是制度,在设备管理与维护上面同样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从人员角度来看,也同样的没有一个合理奖惩的责任分配制度。由此,就导致了相关人员在使用机械的过程中没有自主保护意识,缩短其使用寿命。
2)设备管理意识较差。如果真的从管理人员角度上来分析,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制度约束,就将本身的工作职责变成了自主自发的行为。因此肯定就会导致对工程机械设备做不到周到的保养与保护,减短其使用寿命。再有,也会因没有正规的操作规范导致工作人员对设备操作方法不了解,增加其损耗,也会出现因操作不当发生机械事故的情况。
3)机械设备过度使用。超负荷的使用机械设备,使其过快的老化,导致故障率增大。现在各地区经常会出现加时加工的紧急任务,那么,各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就会加大工程量,从而就导致了机械设备的过劳使用,加速了其老化速度。而也因此,忽视了对机械设备的维检修与保护。
3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为了迎合各地工业的发展速度,使得各地区的人民都能够拥有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所以,现在很多的建设地区都在环境非常恶劣的西部地区。那里天气寒冷,冰霜雨雪不断,道路坎坷,这一系列的自然因素都会对机械设备造成影响,即便是在不运作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损耗。而且,如此恶劣的环境势必会对其人工保养也造成阻碍。
2)其他因素。除了自然因素,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机械设备的整体使用情况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机械设备也大量的智能化,机械化,各种新型设备的引进,相对的对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性,过硬的技术知识,不断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4建筑机械设备科学维护与安全管理
4.1深入持久地强化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奖优罚差
首先,要了解建筑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要把结合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和使用方法相结合,降低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要随时应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故障。因此,要做好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登记,随时掌握其当前状态,要关注其实际生产,按照设备厂家所给出来的维护周期来进行维护。确立一个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从细节出发,制定出详细的检修计划,定时定期的进行各项维检修,针对不同的机器采取不同的方法,找到特定的应对措施,并且要记录在册,方便查询和学习。除了对新设备的保养和磨合,老旧设务也不能够掉以轻心,而且更应该作为重点排查对象,要时刻进行产注和修理,要保证其运行。对新老设备都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加强其专业技能,要告知其一些基本的保养和维护知识。以常见的搅拌的维护为例:1 主要承担机器负荷的是轴承,所以,在轴承的保养上就要多下功夫,而好的油是可以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的,而且也可以降低它的损耗率,加大它的运转率。所以,要注入干净的油于转动轴承和轧辊轴承上与各种齿轮活动轴的相互咬合的滑动面,而且要注意其的密封性。2 所有的轮箍都要定时定期的检查,避免发生松动,尤其是新安装上的。3 随时观察各个零部件是否在正常的情况下运作。4 随时更换已被磨损的零件,尤其要关注易损件。5 要及时停止油温过高的设备,查找原因并予以消除。7 要随时注意设备运转时的声音,发现异常要及时暂停查看。
其次,现在社会科技的发展也同时体现在了建筑企业装备的日益先进上,各类装备的技术水平越先进,其经济成本也会越高,其中的科技含量、专业性也会越高,那么,对其可以进行维护和检修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变得非常严格。如果仅仅是口头传授经验的方式已经很难对其进行修护理了。所以,除了有正规的操作规范之外,还必须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的做好维修工作。要在懂的基础上再着手工作,不能只凭感觉或是经验,如要结合工作环境,还有机器的磨损周期,设备的特性等等情况。以此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第三,要实行奖罚制度激励工作人员自主细致的工作。可以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奖惩制度,把检查和维修方法按学习册的形式放给各个班组,然后定期进行考试和检查,并可以按次,按月或是按年进行评比检查,将检查结果与奖罚挂勾,让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加谨慎小心的工作。这样即可以督促与强制工作人员学习,又可以减少应操作不当产生的事故,还可以让工作人员有目标,有动力的学习。
4.2对老旧塔机及时更换的控制
安全是各类企业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塔机在建筑机械设备行业中是关系着整个安全生产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塔机的使用时长,结合理论的寿命定期进行检查,要及时更换已经出现老化的和磨损严重的机器。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其日常检修和保养,而且要按照标准及时报废不能修得的塔机。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减少塔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外包战略方面,邮储银行基于业务及科技发展战略、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了“在合规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外包,寻求并充分利用外部最佳资源,保障核心领域信息安全,提升邮储银行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和运维交付能力,实现成本与效益最优”的信息科技外包总体战略目标,并提出“战略符合、风险可控、统一管理、合规审慎、适度外包、成本效益”六大外包管理基本原则。
在外包治理方面,邮储银行依托自身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外包审计部门、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主管部门、信息科技外包执行部门四个层级、三道防线在外包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了信息科技外包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外包风险管控模式,全面贯彻各项管理要求。
在外包流程制度方面,邮储银行围绕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结合信息科技外包活动各阶段、各环节风险控制和管理要求,形成具有中国邮储银行特色的覆盖三大阶段、十四大环节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体系。
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
邮储银行项目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体系涵盖工程前期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工程实施后阶段三个阶段。
中国邮储银行工程前期阶段主要分为业务方案编写、技术方案编写、工程立项、商务采购四个环节。其中,在工程立项环节建立了“面向风险的外包适宜度决策体系”和“软件成本评估体系”,在商务采购环节建立了全面的“准入与尽职调查模型”。通过以上三个着力点,邮储银行在自主可控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邮储银行外包适宜度分析模型以核心性和复杂性为主要评价因子,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识别,并有针对性制定策略:对于邮储银行需自身掌握核心能力的项目,采取谨慎外包的策略,结合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引入外部资源,加强风险控制,并建立核心能力回收计划,最终达到完全自行建设;对于已具有核心能力,但因内部人员数量不足而无法完全自行建设的工程项目,通过制定人员补充计划,逐渐补充相应行员的数量。通过以上措施,在项目外包前进行基于风险的决策。
第二,结合工程项目特点,邮储银行引入软件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功能点估算方法,建立了邮储银行功能点字典库、基准功能点耗时率,以及符合邮储银行实际的软件规模、工作量和费用度量模型,为信息化工程的立项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第三,通过引入适当竞争,合理管控各类高风险服务提供商的数量,防范行业垄断和机构集中度风险,提高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质量,降低风险及管理成本。对重要外包服务商开展尽职调查,重点从外包服务商行业经验、自主可控符合度、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服务人员能力、内部控制机制、持续经营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评估,从而选择真正符合工程项目要求的优质外包服务商。
中国邮储银行工程实施阶段主要分为工程启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测试、推广上线等八个环节。在关键环节,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严控风险”的指导方针。同时,基于体系化的过程管控和精细化的技术规范标准,形成了一套点、线、面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将管理渗入到外包项目的方方面面。
一是工程启动环节,聚焦两个“关注点”,加强对外包服务商的全面风险管控。
首先,建立高效协同的工程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队伍。邮储银行信息科技外包工程项目采用4M模式(即“工程负责人+项目经理+业务经理+技术经理”的模式)和质量管控队伍(体系级项目经理+项目质量经理+项目QA),实现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量化分析和考核评估,将风险和质量问题消灭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中。
其次,制定外包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加强外包人员安全意识。从人员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终端安全四个方面制定管控制度,着力落实管控措施,加强风险防范,防止因外包活动引起的信息泄露、信息篡改、非法入侵、物理环境或设施遭受破坏等风险。
二是需求分析环节和系统设计环节要重点监控,防范因外包而导致能力丧失风险。
在这两个环节中,邮储银行基于行内的需求管控、架构管控体系,采取“以我为主”的操作方式,在外部研发资源配合下,以业务经理和技术经理为主导分别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及系统设计,确保核心科技能力自主可控,工程应用定位、数据分布、实施路径与规划成果一致,避免竖井式系统建设和功能重复建设,保障系统架构满足未来几年的业务发展需要。
三是软件开发环节,对外包工程项目提出并确立“标准化要求,常态化检查”方针,制定邮储银行统一的代码编制规范,并通过定期的代码走查,提高代码编制质量。
四是系统测试环节,对外包工程项目制定“统一负责,严把质量关”的策略。测试部门统一负责,重点完成功能测试、技术性能测试、技术功能测试和验收测试,对每个上线系统做好充分测试,严把上线质量关,并对外包服务商提出首轮业务通过率不得低于60%,投产前通过率必须100%的指标要求。
五是在试点上线与推广上线环节,采取“运维前移,责任到人”方针,规范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交付标准及知识转移流程,确保自有资源掌握关键要素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外包服务。
邮储银行工程实施后阶段主要分为工程初验、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三个环节。该阶段强调对项目“回头看”,关注外包服务商、项目及人员的过程表现,全面总结经验,为后续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设计方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而作为设计入门阶段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设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由于建筑设计并不能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并且通常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甚至究竟什么是正确答案也很不清晰。不断深人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设计方法不断深入和调整的过程,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动态的展开,而不同的设计过程也蕴含着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的方法和设计过程具有统一性。因此要想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需要对设计过程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控制。
现有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过程而言,是由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数周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设计作业,整个过程就是不断的设计构思——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方案的往复循环,直到最后设计完成。就教学评价而言,现有教学模式基本上就以学生最后完成的图面效果为目标。老师通常都以学生的正图定成绩,学生学习建筑水平的高低也就看这纸面结果。尤其是低年级设计初步课的教学评价,更是着眼于纸上训练和图面效果。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科特点紧密相关,经过多年实践,其效果是以正面为主的,因此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大高校建筑学专业中。然而,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过程进行管理。
二、过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情况,笔者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过程的管理应包括控制和引导两方面的内容。
(一)过程的控制
过去由于对设计课程的过程重视不足,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在设计课程的前面数周内,学生缺乏紧迫性和自觉性,设计作业的进度非常缓慢;在临近提交成果的最后几天,平时没有进展的学生通宵加班,熬夜作图,匆匆忙忙提交一个成果,出现整个设计过程前松后紧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保证设计深度,当然也谈不上对设计方法的训练。因此设计过程的监控首先就是通过一些环节的设置来控制学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能相对均衡地安排时间,从而保证设计能达到所需要的深度。
(二)过程的引导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一开始接触建筑设计时,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往往对建筑设计带有各种片面的“创作观”,他们更多地从建筑的表面来看问题,东抄西凑地进行设计,往往很盲目也很片面,抓不住建筑实质;并且由于学生设计资料的不足,往往会对某种设计思路过于执着,而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无法采用这一思路时又会手足无措。因此鉴于这一情况,在低年级设计课程中,教师要做适度的引导,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设计思路,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掌握正确设计方法的目的。
三、过程管理的方法
(一)设计过程分解
设计过程分解是为了控制学生在设计阶段的时间分配,将长达数周的大作业目标化解为每个阶段都有具体进度可以评价的相关小作业目标,让学生保持在整个设计过程内都有相对均匀的任务强度。为此,整个设计过程的分解不应只是最终设计作业的简单分解,而是应该形成以包括最终作业为主体以及分阶段目标辅助的作业体系,做到有主有次,主次结合。
而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为哪几个阶段?笔者的尝试是按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组合、空间处理、造型设计分解为几个大的阶段。如此的分解除了可以使设计任务得到相对均匀的分解,还可以使学生随着设计阶段步步深入,让学生逐步了解建筑方案的产生。避免有的学生一拿到任务书后,不管环境、基地、现状及功能,便照搬其他方案的情况;也不至于到了方案的决定阶段,突然全面推翻原方案,重新开始。
笔者在设计开始时一般就会对学生说明,设计不仅仅看最后成果,更要看过程。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会获得相应的过程分,并作为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次阶段成绩在班级前茅的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过程加分,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平时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保证设计阶段的质量。
(二)小组讨论
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很高,笔者在组织设计课程时就通过设计小组的组织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这种学习热情。小组人数一般是3到5人,人数不能过多。这种设计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作业,而不是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设计作业,但是从方案开始的调研、设计思路的讨论、方案的评点都要在设计小组内完成。
同时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在每个阶段结束提交相应的图纸的同时,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同学对本组同学的方案以Pfrr的形式进行本阶段的总结陈述,每一个阶段由不同的同学来完成。这样的做法一是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体验分享的乐趣,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会鉴别他人的方案优劣的同时学会评价自己的方案。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他人的设计思路,避免学生长期陷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养成单一的设计思路,从而加深对设计本质的理解。
(三)集中点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岗位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具有时间短、任务重、实践性强的特点,其培养目标由学员的基础素质转向岗位能力,其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由相对整齐划一转向多层次化,其人才培养资源由封闭自足转向开放联合。这些特点和转变使得任职教育培训机构在保证培训质量、接受部队评价和学员自身对各个培训机构的横向对比中都面临更大压力。这种压力使得提高教学环节的精细化和加强学员的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必然。关注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正是加强学员主体地位的出发点和提高教学环节的精细化的重要着力点。
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Seligman(塞利格曼)就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积极心理学从一种新的、积极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注意力转向对人性的积极面的研究,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用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把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的特质。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中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主动的学习态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就是要使学生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挖掘积极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过程中的几种积极心理体验。
1.虚极静笃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道德经》,形容人专注一件事,心境空明宁静,没有一丝杂念和污染。“虚极静笃”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体验,使人排除外界干扰,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此时人的思维活跃,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大大增强,容易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习专业技术十分讲究静的功夫,只有静下心来学东西印象才会深刻。人脑并不善于处理庞杂信息,只有专注,才容易充分调动记忆和推理、抽象和概括、想象和联想、直觉和灵感等高级思维活动。
2.登堂入室
万事开头难,学习也是这样,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技术都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方法。系统的知识往往有一个一个“关节”,这些关节就是阻止学习者勇猛精进的地方,其他内容往往是这些关节的补充、变化或应用。理解了这个学科的逻辑结构,由见树木而见森林就会产生窥得门径、登堂入室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会激发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步攻克“关节点”,逐步体会其独特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或技术融入到知识和技能体系中,固化为能力素质。
3.印象触发
印象是一种感性思维,是外界刺激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是进行思维重组、叠加、抽象的基本元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非逻辑性,知识的记忆往往有一个沉淀的过程,往往记住的是某一个现象,某一个模式,某一个细节,将来运用时,它就会被触发,形象鲜明。学习时突然获得一种清晰鲜明的印象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印象触发往往需要深入学习和练习,那些方法、思想记忆得较清楚的课程往往是各个细节都充分学习、充分练习、学习得较扎实的课程。
4.豁然开朗
学习是积累的过程,也是觉悟的过程,学习练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技能体系产生一种整体把握和直觉理解,并能将自己的创造力运用到这个体系中,做到学用合一。那时,学习过程中的彷徨犹豫、挫折困顿,在日积月累的渐悟或者刹那的顿悟之后,仿佛都成了遥远模糊的回忆,而屡起屡扑,大惑不解的地方,学成之后看起来则是那样理所当然。
二、任职教育实践课程中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任职教育的学员层次往往不如学历教育,教员容易产生懈怠思想,降低教学质量。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可以拓展教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技法,把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后进学员督导,关注学员的接受效果和学习反馈,注重预习和复习环节纳入优化课堂设计中,使教学进一步转变为一个注重效果的闭环活动。
(二)有利于突出学员主体地位,更好地教学结合。
突出学员主体地位。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重视互动和建立良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要求教员充分认清只有教会学员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要正视学员的差异性,引导学习好的学员,帮带学习较差的学员。
(三)有利于培养学员创新能力。
运用积极心理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既能强化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员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起到智力体操的作用,从而发掘学员潜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任职教育实践课程中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需要把握好的环节
下面以比较典型的《飞机外场维护技术》课为例,阐明关注学员心理体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环节。《飞机外场维护技术》课通常在原理、构造课之后开设,主要由基本维护、检测技术和故障排除三部分构成,以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飞机保养、拆装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本专业检测设备检测判定飞机相应系统技术状况,根据故障现象综合分析判断,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等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这门课程直接衔接学员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门课程周期长,课时多,难度大,不仅有内容讲授,还有教员示范和学员练习,组织较复杂,需要关注学员心理体验,强化教学效果。
(一)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复习课堂科目涉及的飞机系统的原理构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学员带着问题学习容易在课堂上集中精力,静下心体会到专注的学习状态,并将原理构造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发现、互相印证、豁然开朗等积极的学习心理。课前预习可以避免学员由于原理构造学习得不扎实而机械记忆实际操作科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而导致的茫然、碎片化等消极痛苦心理体验。教员课前可以安排提问,督促检查预习效果。
(二)讲解示范环节。
讲解示范环节要求讲解详略得当、逻辑清晰,示范准确到位、演示清楚。讲解的重点是实习科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示范起到规范操作的作用,示范具有生动直观,充分调动视、听、嗅、触各个感官的优势,容易给学员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示范时教员的某个操作,某个眼神都容易形成学员记忆系统的触发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讲解示范时要有标准意识,因为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比较牢固,如果教员讲解示范不标准,则学员容易形成错误印象,不利于优良维修作风的形成,也不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维修差错。
(三)学员练习环节。
任职教育直接面向工作岗位,非常强调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对机维修人员,动手能力是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注重“练”的环节。练的环节是一种强化,是构建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肌肉记忆,肌肉记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遗忘,能将能力固化到人的潜意识中,避免眼高手低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人的手眼脑全面参与学习,容易获得沉浸感、充实感和愉悦感,这些感觉是非常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
(四)讨论引导环节。
讨论引导环节主要针对实习科目中的疑难内容,比如科目中的常见故障。讨论引导时要注重互动,要对学员思维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引导时可以挖掘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之间的直接联系,归纳出典型和通行路径,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素质,深化延伸到直觉思维层面,使学员初步体会排故能手“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的排故精深内涵。这种体会无疑是积极的心理体验,对发掘学员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五)总结讲评环节。
被告丹阳市卫生局。
第三人丹阳市朝阳医疗门诊有限公司(丹阳市朝阳综合门诊部)。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法院一审认定:2008年9月4日第三人向被告提出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江苏省《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提交了相关材料,还按照被告的要求提供了消防、环保、工商登记等方面的材料。2008年9月4日被告组织有关人员对第三人进行了验收,同月23日对第三人的执业申请予以了登记,向第三人颁发了登记号为179276321181417045、机构名称为丹阳市朝阳综合门诊部、有效期限自2008年9月23日至2008年12月22日的执业许可证。
2008年12月20日第三人向被告提出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提交了以下材料:1、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 2、2008年12月21日丹阳市环境保护局丹环[2008]158号“关于同意‘丹阳市朝阳医疗门诊有限公司综合门诊服务建设项目’试运营的意见”,该文件同意第三人组织期限为三个月的试运营;3、特种设备安装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书等。被告于2008年12月20日组织有关人员对第三人进行了验收,同月23日向第三人颁发了同一登记号、同样机构名称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限自2008年12月23日至2011年12月22日。
因工商登记的要求,第三人于2009年1月5日向被告申请增加“朝阳医疗门诊有限公司”为执业登记核准名称,并提供了镇江市丹阳工商行政管理局丹工商补字[2009]第001号补正申请材料通知书。同日,被告向第三人颁发了同样登记号的执业许可证,机构名称为丹阳市朝阳医疗门诊有限公司(丹阳市朝阳综合门诊部),地址为丹阳市丹金路(福康苑44-46号),有效期限自2009年1月5日至2011年12月30日。
另查明,被告于2009年1月5日对第三人作出执业登记、发证前,就登记发证事项未举行听证,也未向法院提供其已履行了告知第三人、原告等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权利的证据。
还查明,福康苑系丹阳市一居民小区。第三人在福康苑的共用绿化带上设置了消防栓,几十米长的医用排污总管道架在福康苑2号、3号楼面临小区内的外墙上。原告于2008年9月底起,就第三人的开设对其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多次到丹阳市环境保护局、丹阳市局、被告等处上访。
原告诉称,其均为丹阳市福康苑小区居民。被告不顾原告的反对,,在不告知、不听证的情况下,批准第三人开设在福康苑。第三人的开设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请求撤销179276321181417045号执业许可证。
被告辩称,第三人开设涉及环境保护及人身安全问题,均通过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核准、验收或同意,没有侵害原告的权益。原告反映的问题,被告在审批前已按法律法规审核,并经有关部门作出结论。第三人的设立,符合丹阳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涉及原告及申请设立人之间的重大利益,无需听证,审批程序符合规定。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三人述称,被告按法定条件和程序对第三人的登记申请进行审核,并颁发了执业许可证,被告的登记发证行为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请求法院予以维持。
【审判】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本案112名原告均提供了居住在福康苑的证明,基于原告为福康苑居民,被告登记第三人执业的地址为福康苑,从而,原告与被告的被诉行政行为间形成行政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112名原告具有本案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
被告在作出执业登记前,要求第三人提供有关环保的材料,环保许可也应作为被告对第三人作出执业登记的条件之一。在本案诉讼过程中,环保部门同意第三人试运营的期限已经届满。
现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虽然对何为“重大利益”未作明确解释,但第三人设立在福康苑,其所进行的医疗活动,特别是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如有不当,必然会给小区居民带来不利影响,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被告对第三人作出的登记行为直接涉及第三人与原告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作出涉及申请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许可前,告知第三人、原告等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属于被告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时的法定程序,现被告未履行该程序即作出行政许可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所作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应予撤销。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3目的规定,判决撤销被告丹阳市卫生局于2009年1月5日对第三人丹阳市朝阳医疗门诊有限公司(丹阳市朝阳综合门诊部)作出的登记号为179276321181417045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评析】
一、背景资料分析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以及人类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较为特殊的不动产所有权形态,我国改革开放前一直实行住房公有化,较少涉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问题,在《物权法》出台前的立法中亦未出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性质是一种特殊的复合性不动产所有权,是关于专有部分的专有权、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管理权三者的结合,此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均于1994年9月1日起施行,《江苏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于1996年9月25日施行,根据上述规定,被告丹阳市卫生局享有设置第三人的行政审批权,对第三人申请执业的资料经审核合格的,有权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行政许可法》于2004年7月1日施行,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此后,卫生部于2004年11月17日颁布的《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条也规定:卫生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作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前发出卫生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本案被告作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决定了被告在作出该行政许可之前是否必须履行应当告知听证权利的程序。
二、确定裁判要旨的理由
本案的焦点在于建筑区划内可能发生的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音、侵占通道等行为,对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业主而言能否引发重大利益关系。对此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均未明确规定何为“重大利益关系”,判断是否构成“重大利益关系”可以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已经导致原告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必然产生侵害的角度来衡量。本案中,被告所作的许可行为所依据的事实、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第三人在被告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后开展执业活动,不会对诸原告的合法权益产生侵害,因为:第三人并不设在原告居住的小区内,而是设在原告居住的小区一角的综合楼三至五层,且是封闭的;第三人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消防安全、X光辐射等问题,已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验收、核准、同意,第三人的污染防治措施,从目前来看是安全的,不会对小区居民产生不良影响,日后即使产生影响,原告也可以从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得到救济。 故第三人执业活动不会对原告的重大利益造成损害,相反方便周边居民的医疗诊治。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现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何为“重大利益关系”未作出明确解释,但第三人地址设立在原告居住的小区,其所进行的医疗活动,特别是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如有不当,必会给小区居民带来影响,而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被告作出的被诉行政许可行为可引发第三人与原告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
一审法院采纳了上述第二种观点,其理由是:
首先,《物权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涉及危及“建筑物安全的行为”,可以从对建筑物的“不当毁损行为”和“不当使用行为”两个方面来考量,这里的“不当使用行为”应当包括搬入易燃物、爆炸物、放射物等危险物或者相当的重量物危及建筑物安全的行为。第三人从事的医疗服务行为,其运营过程中涉及的X光辐射等问题,虽已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验收、核准、同意,但由于设在小区,不可避免地对小区居民产生排放放射性污染物的损害。
其次,第三人用于经营的门诊部系其从诸原告居住的小区开发商处租赁,同样作为该小区的业主之一,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角度考虑,开发商出租其所有的经营用房时也应当遵守物权法关于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权利义务的规定。然而,第三人在原告居住的小区的共用绿化带上设置了消防栓,将几十米长的医用排污总管道架设在福康苑小区2号、3号楼面临小区内的外墙上,未经小区居民同意,并不构成共有部分专有使用权,故侵害了该小区居民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因此被告的被诉行政许可行为导致第三人的执业与原告之间形成重大利益关系。
最后,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及《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涉及申请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许可前,应告知第三人、原告等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由于被告未履行该法定程序,故其所作出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应依法予以撤销。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18-03
建筑施工与管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庞杂、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涉及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学科知识;实践性强,该课程涉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及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应用性强,该课程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项目,根据我院统计的数据表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约70%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与工程施工相关的企业,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就业。此外,施工技术发展迅猛,教学中必须及时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更新教材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优化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两大部分,施工技术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脚手架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包括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该课程共64学时,2周课程设计。
由于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庞杂,授课学时紧,在精选教学内容时应注意:
1.紧密结合当前工程实际,删减、淘汰落后工艺,增加建设部推广应用技术、建筑业十大新技术等内容。例如:增加建筑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高强钢筋与新型钢筋连接节材技术、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技术、新型模板与脚手架施工技术等。另一方面,及时淘汰落后施工工艺及设备,如脚手架工程中的扣件式钢管井架、扣件式钢管悬挑卸料平台、大模板悬挂脚手架等内容。
2.结合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建筑施工与管理教学内容。教材中关于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以及水泥、砂、砌筑砂浆等建筑材料内容由于已经在工程材料课程中涉及,因此将这部分内容放在课下自学,不再占用课堂讲授时间。
此外,对于与该课程联系密切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等课程,要求学生课下予以系统复习、深化,做到课程间的融会贯通,将此环节纳入第二课堂。
3.教学中密切结合施工规范,关注新颁布标准。施工规范和规程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是工程技术人员最常用的工具书。建筑施工课程中涉及的常用施工规范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 ,在学习各工种工程施工工艺时引入规范的质量控制要求,结合规范的主要条文,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环节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主要结合以下方法:
1.采用构建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此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索、发现法去学习,引导学生“迁移”式的学习。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体系的整合,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
2.引入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列出一些研究课题及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课题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体现,论文及答辩成绩作为本门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引入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剖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入,减小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差距,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引入施工组织设计案例,从工程策划、工程质量、过程控制等方面对施工组织的每个过程及环节进行实例解读,使学生完整地、规范地、系统地理解施工组织的细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按照学生边学边练,边理论边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4.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直观性认识。由于组织现场教学受学生人数、工程进度形象、教学进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当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当地还没有普及或受季节性限制无法进行现场教学时,多媒体教学就是保证实践教学的一种先进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多媒体学习中直大型企业带有专利技术的新型模板支设工艺,使学生印象深刻,感性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建立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由于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单靠课上时间的教学无法满足日后就业的需要,因此,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强有力的支持。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升华。第二课堂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等课程相关知识予以提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施工知识予以提升。二是结合就业岗位需要,强化施工及相关知识的应用性。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教学法为主线,结合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施工技术资料整理、常用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平法图集等内容分单元进行学习。第二课堂主要内容如下:
单元一:工程材料检测。掌握常见建筑材料如水泥、砂、砂浆、混凝土、砖、砌块、钢材、焊接接头、机械连接接头等材料的检验项目、取样要求、合格判定标准。
单元二:施工测量。掌握多层建筑物施工过程定位放线、各层高程控制、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需配合的测量放线工作。
单元三:平法识读。以《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为重点,掌握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单元四: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掌握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主要内容,以及收集与整理要点。
单元五:相关规范、标准学习。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已经学习了常见施工规范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规范的主要内容。在第二课堂中,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系统地学习。两阶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侧重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在第二课堂阶段,注重对规范的总体把握与应用。如:在第二课堂阶段,需系统掌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系列标准的组成,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内容与作用,该标准对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验收批的划分、验收合格规定、验收的程序及组织等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除此之外,尚需积极、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新颁布标准,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以弥补教材滞后性的缺陷。
四、加强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效果
生产实习组织方式可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办法。
1.规范分散实习的批准程序。首先发给学生实纲和生产实习审批表, 生产实习审批表主要包括学生申请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同意接受证明、指导教师审批意见、学院审批意见等内容。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工地,实习单位同意接受签署意见后交指导教师审批,指导教师审批同意后,根据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下发实习任务书及指导书。由于学生实习的工程建设规模、进度形象、施工工艺、组织管理千变万化,各有不同,但同类型工程又有其相似之处,因此,在学生实习之初,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工程的结构类型、进度形象、施工方法等给出按工程类型分类编制的指导书,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再根据具体实习内容予以补充、完善,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习。
通过分散实习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集中安排实习工地难的矛盾。
2.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必须指出的是,分散实习并非放任自流,整个实习过程仍是在指导教师控制下进行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工地的巡视检查与指导,分期递交实习日记,检查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在组织实习答辩和认真审阅学生实习报告的基础上给予评定成绩。
在实习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积极安排学生施工顶岗实习工作。根据实习工地的具体情况,指导教师积极协调学生顶岗跟班实习, 上下班时间严格按照工地现场作息时间要求进行, 亲自参与施工测量、放线和各工种施工操作, 收集、整理施工资料, 承担施工日志和隐蔽工程的记录, 核对施工预算和监督各项工程是否与图纸相符, 以及部分工种工程的验收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实习效果。
五、设置个性化教育环节,给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空间,与就业接轨
个性化教育环节我校安排在第七学期,共六周时间,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此阶段,对于有意向在施工方向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学生,采取师生互商的方式确定培养方案。选题不限,但结合施工方向,均离不开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接触工程实际,结合某一选题向纵、横方向进一步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六、加强实践能力的层次性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层次性培养的原则,所谓层次性原则,是指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将面向施工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个性化教育等环节的实施,实现实践能力由点面体的全方位提升。具体思路如下:
1.第一层次:夯实基础,重视施工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加深理解,学细学透。例如:在学习钢筋连接内容中,钢筋的连接有绑扎连接、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绑扎连接主要掌握梁、柱、墙等构件同一截面钢筋的搭接百分率、搭接长度等要求;焊接连接需熟悉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气压焊、电弧焊、电阻电焊等焊接工艺、适用范围、接头质量检查要求等;机械连接需掌握螺纹套筒连接、挤压套筒连接的施工工艺、接头质量要求等。并结合多媒体教学、现场参观、规范条文要求掌握。
2.第二层次: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注重相关知识体系的总体掌握。例如:在课程设计环节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中,需要结合流水施工知识、施工技术知识、工期确定、劳动力等各种资源需求情况系统考虑。在生产实习环节,结合实习内容,对各分部分项工程如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屋面工程、防水工程等进行整合。课程设计是一种综合训练和实践应用形式,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等起到重要作用。
3.第三层次:个性化教育阶段,实践能力立体化整体提升。在此阶段,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就业方向与指导教师互商选题,如选题可侧重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在项目部顶岗见习(技术员、资料员、项目经理助理等岗位)、某一专题研究、设计(如大模板设计施工、脚手架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编制等)、某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如剪力墙结构施工方案编制)等。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以讲授为主的静态教学模式[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本还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学”完成课程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着重理论化、逻辑关系强的课程,如数学、力学等不可否认仍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来说,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抽象性,传统教学模式在该课程的运用面临诸多困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课程自身性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系统性和综合性强,既包括进度计划编制、施工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同时又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类内容,是介于工程技术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这一课程性质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切实具备实际项目管理能力。传统教学模式虽能基本满足理论知识讲授要求,但对于提高学生相关实操技能却作用有限。
(二)常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殊之处在于它对实践性的要求不体现在具体工程技术问题或是某个固定场景上,而是要求学生能从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开始到最后竣工清场,全过程掌握项目实施和处理其中发生的各种经济、技术、法律和管理问题。因此受制于这一因素,常规教学手段中的课堂讲授、实验、现场实习等措施都无法完全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需求,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很难通过实验或现场实习得以重现。
(三)课程对象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学生习惯的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数学公式推导环环相扣,知识点具体形象的一般工科课程大不相同。该课程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知识,理论推导较少,但理念、流程、规范、法律要求等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将这些抽象知识具体化、实际化,进而与工程实际相联系,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为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必须认真探索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PMST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如前文所述,受课程性质和内容等客观因素制约,传统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手段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中的作用受到较大限制。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现代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开拓思路,运用新型技术和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PMST系统,即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Simulation Triaining)[2],借鉴现代沙盘教学形式,贯穿融合工程技术、管理理论等知识,模拟一个工程项目从中标开始到竣工结束的全过程管理。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具体化和实践化,通过硬件仿真模拟操作和软件智能方案评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在仿真环境下最大限度地用于工程管理实践。充分结合PMST系统探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手段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3]建筑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但同时也要求学生领悟工程管理的艺术。受限于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和教学手段等因素,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基本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课程无异,学生只能看到具体施工部位和施工技术的做法,而很难把课程中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让课程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直是工程管理类课程的薄弱环节。PMST系统为解决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形成逻辑完整严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比较繁杂,一般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内容,知识结构学科跨度大。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反映课程学习内容繁多,相互间找不到有机联系,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引入PMST系统后,课程理论知识如融资计划、施工管理方案、现场紧急事件应对等在全过程模拟中都得以重现,各种理论知识按照实际工程开展顺序逐一得到应用,课程与实际紧密结合,形成前后呼应、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十分直观、深刻的理解。
3.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PMST系统能逼真模拟工程实际,允许系统参与者自主确定项目盈亏决策、进度计划编排、资金筹措、资源使用计划等活动,并依据系统软件自动判定项目参与者自主制定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PMST系统,促使学生不止满足于基本原理的掌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寻求项目管理的最优化方案。
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现代工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和各方的沟通协调,因此作为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的本课程来说,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是教学任务之一。在PMST系统操作过程中,每5~6人一组,完全按照工程实际管理岗位设置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等不同角色,由学生各自担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PMST系统要求每一位参与学生在真实气氛中体验项目管理决策,强调和组内其他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三、基于PMST系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切实做好课程理论知识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强调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只有深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将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运用PMST系统进行教学,要根据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和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加强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使之模块化、系统化,可大大改善教学效果,为PMST系统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二)认真领会PMST系统操作规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PMST系统操作规则,完成仿真工程项目启动。以广联达公司出品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PMST)系统为例,首先将学生每5人一组模拟组建一个真实的项目经理部,让学生自主决定项目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的人选,确定各岗位在系统仿真操作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然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PMST系统软、硬件使用方法,尤其是解释清楚关于系统的基本假定、系统操作规则、施工费用支出、施工紧急事件补救以及施工报表填写方法等方面内容,为学生后续的项目执行做好准备。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实际工程项目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PMST系统同样可以仿真模拟出工程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从自主讨论和决策中深入领会相关知识的运用技巧。从资金筹措计划到各项施工费用的支出决策,从各构件施工顺序到施工材料,从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容量确定到劳务班组的进出场安排,实际施工中所可能面临的一切问题,在PMST系统仿真模拟操作过程中都会遇到。每一事项的决策,都会影响到项目最终盈利数字,从而真实反映出学生对于工程仿真项目的管理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判者”角色,不能也无法直观给出“标准答案”,而应充分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自主思考和讨论,并最终统一意见实施决策。
(四)借助PMST系统软件完成操作评价
在PMST系统操作过程中,由于各个项目部(学生小组)资金筹措计划、施工方案、劳务进出场安排和现场临时设施数量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学生小组最终操作成果无法用人力简单判定,必须借助系统自带的软件系统完成评价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按照现实中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资料管理要求准确填写PMST系统中的施工单据,并输入系统评价软件,从而判定仿真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环节和项目管理最终盈利水平。
四、运用PMST系统的几点建议
在使用PMST系统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运用PMST系统不能只重操作,忽视策划。PMST系统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可以归纳为项目策划和项目执行两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只重项目执行操作,严重忽视动手之前的工程前期研究和策划的问题。这一现象必须避免,因为从PMST系统设置初衷来说,追求的并不是让学生精确而近乎机械地完成仿真项目执行,而是借助系统提供的仿真工程项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项目管理最优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看不见”的项目决策重要性远远超过“看得见”的项目执行。
其次,教师要多应用PMST系统自建项目功能,加大系统应用深度。PMST系统初始状态下只有较简单的几个仿真项目供学生练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难免出现仿真项目紧缺、深度不够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充分研究PMST系统,依托其强大的项目自建功能,根据可视化语言自由创建仿真项目供学生练习,并由PMST系统软件自动完成其操作成果评价。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教学设备效益,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它以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标,强调学生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主动参与,以达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结合新课程和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改善初中化学教学,发挥本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等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很好的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在建构主义思想下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认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其包含以下基本思想:
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借助它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设计和执行他们所进行的工作,鼓励学习者发展和调整具有他们自己认知风格的建构模式。
2.“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情景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理解学习内容起关键作用。“意义建构”是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认知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4.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5.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包括结构性的知识和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为解决一项问题和任务利用问题教学刺激学习活动,支持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鼓励各种想法的尝试。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1.新课程要求,“为理解而学习”从三个维度建构课程的总目标,更全面的体现科学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获得和整合新知识。初中化学教学之初,尽管内容简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使他们能灵活利用已有的信息解释新环境中的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对于CO2化学性质中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教学,不仅让学生记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更应使学生能在不同情景中用它解决问题,如:(1)石灰水敞口放置产生白膜,解释其原因?(2)如何检验CO2气体?(3)如何检验两瓶无色气体:CO2、N2?(4)如何除去CO2中的CO?CO中的CO2又如何除去?(5)怎样证明人呼出的气体含有CO2?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化学方程式?
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不是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过早产生畏惧心理,而且会模糊最终学习目标。我们要求学生学习的是有用的化学,学生建构的真实、有效的知识。
2.化学的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这就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加工和转移。通过新、旧知识完成建构使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例:学习了氧气的制法后,通过问题印度学生总结出“二装置三原理四制法”,从而构建出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的关系。学习CO2/H2制法时其设计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随制随停、控制速度的多种装置,根据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方案是否合理?有哪些缺陷如何改进,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最终学到知识,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问题释疑中提出问题,要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和结论,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如削化合价时Fe3O4化合价问题,SO42+检验方法不严密未排除Ag+和CO32-干扰问题。
教师要针对几个学的内容不断设计出具有思考阶段有意义的问题。从学生问题中选出代表性问题。让学生先尝试,教师提供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促进他们解决问题。
3.创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双边互动”为内容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师生双边互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很重要的,而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如有些化学现象,问题往往是由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使自身得到提高,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
在“生生互动”中,由于初中生这方面尽管不成熟,组织其良好合作还很困难,但更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由于新课程初中化学中的知识比较有趣,与生产、生活有关,结合紧密,因此,课堂上训练学生提问、合作、讨论、总结反思是最佳场所,要使他们把联系和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交流讨论结合起来,学生建构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采用合作交互式教学,开展一些学生力所能及、有趣味和研究性的课程,鼓励其去研究。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问不同的见解,如气灶问题的研究,煤气中毒的研究等。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应是“教练员”,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予以指导,使学生将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出来,使自身得到提高。
4.“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十分重要,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空前扩展,为学生思考和探究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学习化学之前,由于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这些认识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分别起到了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教师就要做到因势利导,强化正面影响,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
三、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评价重点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结束。主张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评价学习结果,评价要立足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水平差异,强调教学评价内容设计要注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评价必须与教学概念成为教学的一部分。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率,使评价成为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多样性评价,促进智能的成长和个体的成长,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形成性评价。
关注学习过程评价机制,使学生找到自己位置,有利于消除学生胆怯与依赖心理,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积极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