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动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惟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才能不仅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交往能力迅速提高。而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较机械,脱离语言环境,脱离实际意义,只重视语言本身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激情。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就要求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许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得到了更新和提高,录音机、投影屏、投影仪、电脑网络、多媒体设备等都进了课堂,教师应善于灵活应用和驾驭它们,引入新课、呈现任务、创设语境、检索资料等,使英语教学由机械的讲、听转变成活生生的学习活动。
2.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也就是说,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用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励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民主、和谐氛围,感受教师的期望、同学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应在教学中创建一种既有竞争性又轻松愉快、既有学习目标又切合实际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各种活动,如课堂小范围竞赛、跨班级、跨年级的竞赛活动、听写比赛、小品表演大赛、英语小故事大王比赛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课堂内外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学习氛围和谐、愉悦。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1.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要把课堂看成是教师表演的场地,教学时仅有教师的表演是不够的,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无所适从时引导,是在学生走弯路时指引,是在学生迸放智慧火花时点拨……中学生在没有自然交际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主要靠教师去创设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境,加上教师授课风趣动人,就可以把学生置入交际或半交际的语言情境中,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场所”,使学生饶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这些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和要求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如现行高中新教材在每个单元都结合生活提出了“主题任务”,包括making friends, making a trip plan, table manners, protection of pollution, high technology, film and music, first aid, life in the future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们感兴趣而又有话可说的,可以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并得到提高。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职称论文。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其次是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它自身的特色。语文学科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可以是校报、校刊、学校美化校园的标语、征文比赛等,这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写日记、作笔记,平时有所积累,在需要时才有好的东西利用。第二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更多的比语文教学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促使学生大胆思维,转化角度,变化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第二课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最宝贵的机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性美、人情美与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藉的华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则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创造,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82-02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李鸿才(1963-),男,河南卫辉人,副教授,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一、确立教师教育观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既是对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和强调,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对人的尊重、解放、依靠和塑造。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独立人格、需求和能力差异,为人性发展和人的平等提供条件和创造空间;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和机制;塑造人就是把人塑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关注入的共性、普遍性和共同人性,又要关注入的个性,极大地提高对人的自主意识的重视程度,并对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给予积极的关怀。以人为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把尊重人性及其规律、把人的价值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其意义集中体现在对人性的唤醒、培养、维护和尊重上;体现在对人的创造活力和能动性的开发、养成和发挥上;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育与人的价值和要求、人的尊严和自由、人的未来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教师教育观的本质要求,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又要以教师为本。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把对学生的关心集中到一个字,就是“爱”。由于爱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够全面,过于狭隘,导致“爱”的质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教师爱学生是天职,不爱学生无以为师。但要懂得为什么爱,更要懂得如何去爱。这里既要有科学的方法,又要有先进的理念。传统教育实践中的另一个最大的不足是对教师人本关怀的缺失。教师是学校教育最明确的主体,没有教师无以成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直接责任人是教师,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个性的被充分尊重、价值的切实体现、权利的真正落实和教师个体化教育的提倡,是教师管理中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机构政策的制定、工作的部署等各项活动,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又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充分考虑教师的地位和发展,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既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又要体现在教师身上。
二、确立教师教育观需要教师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的变化,即教师应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兴趣和动机,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由知识导师向心灵导师转变,关注学生的心灵健康。一个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才能称得上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自我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悟等精神状态的高尚的东西,通过与学生共同生活、教学活动等途径折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如果一个教师对自我没能形成较全面、较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对学生的认识;如果一个教师对自我的心灵的感悟是模糊的,就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自我认知的能力,就不会有科学教师教育观的确立。教师自我的认识、理解和发展,与对学生的认识、理解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前者具有本源的意义。作为教师,很注重积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技巧,但却使本来与我们心灵相联系的教学活动游离于我们的心灵之外。“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2]。教师的教学好坏要从教师内心世界寻找根源。教师应切实而又自觉地深入到自我心灵的深处,明确自我,把握自我。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先生认为,教师自我认识、理解,不是从获悉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而是从以人为本和教师自我心灵深处境界提升的角度,结合现实来认识自我的。他明确强调了教师心灵的关怀与修养,使人弃低俗而慕高远,去表面而近深刻。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自我完整概念的形成,也有助于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发,更有助于教师教育观的确立。当然,这些离不开学生和学科,以及他们所依赖的教育实践、环境和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师生互动中所产生的问题情景和矛盾冲突。否则,教师的内心自我就是没有物质根源性的纯抽象的概念。教师的自我“更进一步地说,是一个处于学生群体中的自我,更是一个引领学生群体发展的自我;是一个揭示学科内在规律的自我,更是一个理解学科意义的自我”[3]。因此,教师的自我是一个多方面统一的自我,这种认识既是教师自我认识的深化,又是对教师教育观内涵的丰富,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育观的确立起着内在动力的作用。
三、确立教师教育观需要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和培养的机制
我国教师教育和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
完成。教师教育观念的确立起始于教师职前师范院校的培养和教育,教师从职后的继续教育也主要由师范类的院校或学校承担。师范院校的基本使命是面向基础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但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它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旧的教师教育模式不仅影响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而且也直接制约着更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师教育观的确立。
面向基础教育,实现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确立新的教师教育观,就必须改革教师教育和培养的传统模式,构建教师教育和培养的新模式。就是要以面向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用终身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把教师职业发展作为出发点,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教师职业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其一是职前的预备性教育,其二是职后的发展性教育。前一阶段是教师从业的准备阶段,其任务主要是进行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后一阶段是教师职业技能逐渐成熟和发展的阶段。职前的预备性教育和职后的发展性教育都是教师教育和职业成长不可或缺的。师范生们通过职前的教育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实习,对教育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较真切地关注教育问题,这是教师教育观形成的奠基期。如果不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体制,就会将职前的预备性教育作为一种终结式教育,而教师教育观在奠基期只是一个非完整形态。教师职后发展是教师教育观的成熟期。但是,继续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很多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虽搞了多年,但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模式的影响。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培养模式,继续教育的现状是只触及了皮毛,却没有动其筋骨,没有主动有效地与职前教育衔接,效果不明显,与服务基础教育的要求有明显差距。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教育观的确立。“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建立和持续发展,对新的教师教育观的确立起着重要的机制保障的作用。
四、确立教师教育观需要教师教育实践的智慧和实践经验的升华
一个教师从新手起步,在向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迈进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将来成为优秀或专家型教师的优秀品质或特质,形成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教学风格,尤其是要树立适应教育改革要求、具有时代感的教师教育观,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提升。“它们集中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如: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等”[4]。教师的教育观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深切体察之后的感悟,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总结提炼之后的理性认识。认识总是伴随着实践而生成而发展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5]。教师教育观是教育实践的智慧,是教师对教育实践活动反复认识的积淀。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理论是教师现代教育观确立的要件,这个要件的落实也离不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撑,再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也不可能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更不可能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形成固定的观念。
教育实践的环境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活动,影响教师教育观的形成和确立。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某个学校,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外在环境。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对改革的认识的提高,教师对于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接受度和对素质教育的认可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尽管这些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教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型、素质教育型的教师,但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政策的舆论导向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影响着教师的价值观和教师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师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时,会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昌本.教师持续成长:信念的转变与适应[J].全球教育展望,2002(3):22~24.
[2][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徐巍,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97-01
新的课程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增托知识和能力;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到: 一、师生融为一体 也就是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不能居高临下,师道尊严。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们共同扮演对话里的角色,而不是只当导演,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减少了对老师的畏惧感,表演起来自然到位,同时也增加r师生之间的感情。
1.尊重学生
上英语课有的老师上来第一句总是"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lesson×",而有的老师则说"Let's learn ksson×,will you?"这就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不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机器。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在一堂语文课上,就读课文与学生商最了三次:"是齐读还是赛读?""是一章一章读还是三章一起读?""易错处是先提醒再读还是等你们掉进陷阱后再读?',这种态度带来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英语与语文同属语言学利,有许多类似的地力,我们英语老师不妨借鉴一下魏老师的这种做法。在尊重学生问题上,我们要经常反思,在我们的行为中,其实是有许多无视学生之处的。比如让学生一遍一遍地默写单词,错了要罚抄儿遍,甚至几十遍,这种做法是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为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2.善于倾听
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能很快领悟教材或教师的用意,常常不能一语切中,这时老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发育,要尽可能地点拨。在做Discussion练习时,要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他们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
3.学会赏识
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一般来说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不可能样样都不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比如,有些英语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对了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老师应该说,You are very clever.Thank you.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改作业是赏识学生的好时机,要多用Very good!Well done!等具有良好催化作用的话。总之,在师生交往中,老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爱屋及乌",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学习英语,在活动中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的重要方法。唱英语歌曲、做中说、画画说说、我说你猜、角色扮演、英语短剧和一些竞赛式的游戏和活动还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并教会学生处理好协作与竞争的关系,锻炼与人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首先是英语游戏、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游戏的机会、形式、内容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放飞自己。其次,教师还应是英语游戏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是学生眼中完美的化身、同时,教师还应是学生的伙伴和朋友。学生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适时的表扬和肯定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之感。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游戏,和学生一同活动、畅想,与学生~起快乐、悲伤,学生往往会感到格外的兴奋和投,活动的质量也会出奇地高,从而大大超越预期的效果。
学生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世界能否强盛与后人的创造活动或创造有莫大的关系。科学需创造发明,技术需革新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需随经济发展而创新等。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作为教师本身具有创造性思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出创造性、独特性、新颖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发展他们的独立个性,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探求欲,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就要鼓励他们进行求异思维、立体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其中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未引起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陈旧的教学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开拓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急需更新。不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低能儿。
二、高超的教育影响力
教师是培养人的人,教师的一切活动不仅以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而且也以自己全部的个性心理品质刻划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高超的教育影响力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教育影响力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能力。从其性质来看,有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之分,强制性影响力,是由教师职业、职务外界赋予的。在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因此,它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激励是有限的。而真正体现教师教育效果的,则是自然影响力。自然影响力是由教师个人的内在因素与行为决定的,它是以教师个人的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为基础的,这些本质性的因素也是教师形成个人威信的主观因素。教师威信是教育影响力的主要成份。教师高超的自然影响力对受教育者具有内聚力和持久性,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爱感、敬佩感和信赖感、亲切感。因此,提高自然影响力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想有高超的自然影响力,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品格、能力、知识、情感四个因素。品格因素影响是个人内在的本质的因素之一,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高贵品质的师表能使学生产生敬爱感、诱使其模仿,人们通常称之为“导之以行”。能力因素影响是教师个人自然影响力的关键。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等,能力因素能诱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起着心理磁力作用,吸引学生加倍学习。知识因素影响是教师个人自然影响力的能源。知识因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使学生产生信赖感,没有较高层次的学识和不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是很难具备好教师才能的。情感因素影响是精神性的,对个人的影响力起催化作用,主要由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感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便于产生亲切感,相互吸引力、影响力也较高。据调查资料显示:当今受欢迎的教师内在因素是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态度、创新精神等,这与教师高超的影响力构成因素是一致的。
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升学校品位、强本固基、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新理念下的办学方向。把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引导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既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一、更新基本教学理念
要把学生发展放在主体地位,要求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需要教师具备教高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实施。要想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不是一两次,甚至也不是一两年的培训学习可以大见成效的,是体育教师全面技能素质的一种长期积淀过程。
二、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深入钻研教法,认真备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称得上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从组织好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班级体育锻炼,积极推行《国家体育标准》,做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和校内外各项体育竞赛以及其他各项体育活动出发,同时协助校医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和健康知识的教育,建立学生健康卡片,使体育工作和卫生保健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管理素质。
三、有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仅靠体育课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通过课外活动来补充。中学体育的整体内涵主要包括体育数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代表队训练、体育教研和体育竞赛等,为了完成以上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熟练地编制各种教学工作计划的能力;善于运用队列、队形和品令,迅速调动队伍;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不同年龄、性别和个性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各种的练习、活动;具有清晰、简洁、生动、易懂的语言表达和示范能力。
2.指导业余运动训练能力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项理论知识,较全面的多学科知识,去组织科学化训练。科学化训练中应做到训练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战术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运用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运用现代恢复手段与措施;科学的管理和监测措施;训练具有独创性等。
3.教研能力
体育教研能力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现代中学体育教师需要系统而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够做到精通一门,兼教其它。中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较强的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做好课堂教学改革
由于体育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特点,体育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学习,逐步加深对体育教学领域内各种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对于揭示和运用体育教学客观规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较强的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没有较先进的科研成果,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素质。
五、广博的运动技术水平与知识
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做到一专多能、知识广博,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养的的教师,才能从容地应对新的课程与新的教学内容,甚至是自我重组教材,开发教材。知识是产生能力的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发展智能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未来体育教师知识构成的模式,将由人们提出的“金字塔型”转换为具有“放射性的圆台型”。随着一个人的学有所成,水平越高,综合知识面越宽,就越有利提高专业知识的浓度水平,其教学能力就会越强。
六、良好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人类健美的工程师”。另外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学校的许多工作也需要体育老师来完成。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是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繁重任务的。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完成英语新课程的任务,教师不但要彻底屏弃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而且要明确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并且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一、
新课程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1.“三大更新”
(1)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全体学生上,以学生为主体,用极大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重点还应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抛弃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因此,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当务之急。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为了适应教材的更新,教师需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及时“充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绝不能原谅他不学无术。”新教材主张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吸收了说英语国家最新语言形式,这就给施教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必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语言现象的变迁,因为语言是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不断产生并被容纳吸收。有些语言现象过去很少出现过,而现在出现了,我们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难见到这类句子。针对新的语言现象或与传统教学相抵触的东西,一定要认真思考,查阅有关工具书,分析比较,然后做出最恰当的解释。
其次,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培养适应新教材教法的各种能力。新教材选材的内容面广,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必须广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国内外英语教学的先进成果,教学中善于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掌握并采用各种先进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会制作各种教学课件,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最优化程度。
另外,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与教学。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的传播者,首先必须尽可能地去学习和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风格、历史等背景知识,注意对比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习得的语言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3)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模式,采用模块式的教学结构,每个教学单元包括“Warm-up”,“Listening”,“Speaking”,“Comprehensive English”,“Reading for interest,” “Writing”六个模块,目的就是要培养听得见、说得出、读得懂、写得来的外语人才。此套教材的特点是:(1)重视语言功能或内容,轻形式,讲求应用性;(2)重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本领的培养;(3)语言能力的习得靠反复地使用,强调在使用中学习语言。此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最明显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性训练,可由教师根据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自由搭配,灵活使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显然,要把这套教材按教学要求全面实践,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以及简单渗入听说形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再者,新教材每个单元均以一个特定话题为中心来展开,题材新颖,时代感强,“听”、“说”模块选材实用,朗朗上口,因此更适宜采用交际法教学或“融入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原来会说英语并不是像他们想象中那样困难,鼓励他们大胆开口,使整个外语教学过程在交际法的氛围中越走越宽。
2.角色的转变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其次,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个性品质、人生信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条件下的学习就是罗杰斯所倡导的意义学习,它与认知心理学说所讲的积累性学习不同。意义学习关注内容与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积累性学习仅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意义学习中,学生整个人(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参加了学习,同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整个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自主性学习有一个长久的动力。
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既受外部动机的影响,也受内在动机的驱使,自主性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应因人而异,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我国的现实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减少失败的痛苦。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不要吝啬夸奖、鼓励和赞美的话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学生的进步。
(3)教师的教学任务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
对于教师来讲,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习策略,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对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策略;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即学生不仅要拥有策略本身的知识,还要拥有如何调控策略的知识。
(4)教师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尽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偶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自主地探究问题,不能在课堂上积极地讨论,发表见解,提出质疑。新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应变成“导演型”,即教师应设计出学习的各个环节,由学生去自我预习、自我探讨、自我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学生去归纳、总结知识规律。教师只是个辅导者,它的作用是“导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对学生感到模糊、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地点拨、启发。学生是“演员”,教师变成“导演”,学生还可以挤进“导演”的行列,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彻底的发挥。
(5)教师角色要由“警察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由“警察型”向“民主型”转变。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创造性地建设一种民主、和谐、充满学术研究气氛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以关怀、关注、理解、赏识的眼光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能大胆地发挥创造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认识过程,要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
3.教师要通力合作
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不仅变成可能和现实,而且更是一种工作必需。
(1)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首先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又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给不给学生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另外,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系统理论学习的过程。
(2)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特别是发展性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新教材更需要教师的合作,因为新教材注重的不是教参,不是现成的课时教案,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这种实际情况的获得需要多学科的交流、长时间的了解、近距离的观察,在这中间,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4)新课程条件下的老师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需要。过去教学中,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把学生看成是只管接收知识的容器,注重的是我给了他多少,而较少考虑他实际学到了多少。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才是施教的前提,这种兴趣的了解、情况的掌握需要教师的合作。如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可能因为不同的讲授内容、不同的讲课教师有不同的表现,在这里,班主任需要负主要责任,课任教师的合作教育也十分重要。在教育学困生的问题上,更需要所有任课教师施以耐心,辅以爱心,给予共同的关注,才能求得在原来基础上的进步。新课程条件下,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合作。
4. 要求使用的教法和学法
(1)任务型教学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T)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推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是20年来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动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成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David Nunan在《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一书中对任务的定义归纳为:任务是自己或他人从事一种有偿或无偿工作;任务是教师控制和调节学习者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的最后语言输出的一个活动;任务是指联系和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或活动,如,听录音、画画等;任务是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工作计划,其具备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工作程度和一系列结果等四个基本特点。
(2)研究性学习
A.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由性、探究性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提出新问题,并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B.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开发和实施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教师要善于激疑,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怀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进一步探讨。
2)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教师应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当好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如何形成研究结论等。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行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教材的设计与日常生活完全接轨。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局限于对英语语法的滚瓜烂熟、对历届中考题了如指掌。要把观念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来教”,要善于把生活融入到课堂上。因此,要真正完成新课标任务的教师要做到大自己的知识面,善于开发课程资源,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开发课程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A.多样性课程资源对英语课程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从不同来源,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
B.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广播电视英语节目、音像制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提供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十分有利于英语学习。
2)报刊杂志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英语文字材料,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3)多媒体教学光盘和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近年来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4)网络学习资源为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潜力。计算机网络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渠道,更重要的是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资源。
C.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
1)导入新课(lead-in)。利用教学工具,导入新课:一段录相、几幅幻灯片、就能把历史的场景拉到现在,把发生在天边的事呈现在学生眼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们对今天要学什么、怎么学,一下就明白了。
2)语篇理解(discourse comprehension)。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过努力钻研教材,摸索教法,感觉在进行每一单元的语篇理解(即每单元的第一课)时,使用幻灯片,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3)扩大信息量(enlarge information)。在教学中,总是把有关本单元的收集起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要求学生收听、收看新闻报道,并对重要新闻的head line作记录,要求学生养成习惯,坚持下去。
第二天开始上课时,用五分钟时间,进行“news report”,由学生报导新闻,教师作适当的讲解。有必要时,可将一些单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用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分阶段地从网上、英文报刊、杂志上将近期的“hot topic”的有关资料,或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记录下来,归纳整理后印发给学生,以使学生在知识的“量”上得到积累,并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4)学习语言及语法要点(revise the language points)。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渡过语言关,本人在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时,尽量把死板的语言讲解和自己制作的生动的教学课件结合使用,利用文字、图画及声像给予学生立体的语言刺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复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为句子配上相应的人物头像,使句子看起来生动形象,使枯燥的操练变得有趣味。
D.在使用多种资源辅助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1)与教材配套的、可利用的录像带、光盘极少。教师只能花大量时间从网上下载或购买故事碟,却只截取一小段。
2)利用多媒体辅助语言进行教学时,由于教师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制作的课件也有好有坏。
3)授课时,使用过多的材料,会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效果适得其反。
E.解决上述不足的建议
1)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素材,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
2)语言教师要尽快地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要做到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真正掌握、精通。不但要会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通过认真备课而形成思路,精心设计并构思制作多媒体课件。
3)要打“团体战”。教学素材的收集以及课件的制作,单靠一两个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在教研组、备课组中通过集体备课后达成共识,形成教学思路,然后大家一齐努力,一齐动手,制作合格的教学课件。教师和教师之间要“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以促进和优化英语教学。
三、结束语
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新教材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桥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年,第一期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总体要求
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渗透德育,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善,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态度
1、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八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结合是必然的。
学生虽然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存在片面思维。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2、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导致产生偏科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习动机的重点。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能力,学习动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特有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奇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好奇心是内部动机的原型,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再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有的知识、能力、思维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认识到解决差距的意义。学习动机的真正发展离不开过程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取得一定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其次,教师示范提问,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学生也会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题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学生能否表达其思路及看法,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解释,帮其建立信心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提问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学生充分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够自如的发挥。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如此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强烈,他们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1、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在个人修养,素质培养方面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认真、负责的个人形象和发挥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当能够深入分析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使其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和体验事物的相对和绝对、抽象和具体、表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24-0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目前体育教育的主要旋律,重视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指出课程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正确深入地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在当前这一新历史时期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而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角色,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调枯燥,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时没有兴趣与激情。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
一、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的理解
随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推行,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方式诞生了,它将引起学校体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发生改变。因此,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对实施新课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功能转变
《纲要》首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求改变过去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学会怎样做人、学会如何生存,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课程功能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做出了重大的调整,改变了过去的注重专业教育,偏重自然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单一的课程结构①。新的体育课程更加重视人文性的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育教育不再是单方面重视实现“生物体育观”价值,更多的重视学生主体性人格方面的培养。因此,强调“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②。
(三)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密切联系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使得课程内容新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新知识、新概念带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便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不再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教学的系统性,改变了过去课程内容的“繁、偏、难、旧”和照本宣科的教学现状。新课改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运用到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纲要》中指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好习惯。此外,还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完全改变了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的学习现状。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在上体育课时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锻炼,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结果等等相关问题。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奠定了基础。
(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过去的体育课程标准过分地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新课改的标准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加人性化,对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
二、新课改条件下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更新、角色转变
随着200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试行,体育课程的隐越来越显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等③。这些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与课改不相符的旧观念。体育教师职业是教育舞台的重要角色。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体育教师担当多种角色④。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位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书的“教书匠”,他们是实施大纲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课堂的仲裁者,这些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需要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执行大纲的“教书匠”,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二)教学方法与内容新颖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也只管照着教材去教,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缺乏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不仅要转变角色,还要具有新的教学行为,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引导式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固定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学内容新颖而又简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研能力要提高
长期以来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陈旧,一直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是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了⑤。新《纲要》对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应扩展教育视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种途径获得新知识,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和展开研究。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质疑、批判、创新的过程,教育科研是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必由之路⑥。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科研工作能力,将工作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从而真正地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真谛”。
(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⑦。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有助于形成合作、帮助和学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行为⑧。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做到挚爱和尊重学生,同时还要真诚地对待体育教学,以及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这样才能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①②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③周晓军.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80-83.
④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106-108.
⑤王波.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409-1410.
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还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更为严格的是“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对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弄得一线老师们也很为难。
落实新课标要求实施教学,我们怎么办?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和写字教学的体会,向大家提出十点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正确认识写字教学
现代生活日益复杂,对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纸笔书写的运用越来越少,很多人提笔忘字,心手不协调,写得不好看,书写姿势不正确……这些已经是现代人的“现代病”,如果中小学再不从小抓起,加强写字教学,将来能够提笔写字的人也将越来越少了。
而提到加强写字教学,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书法教育。关于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书法,作为一种书写的艺术形态,已经不单纯是一项技能了。过去在只有毛笔还是主要书写工具的时候,写毛笔字是必须的一项技能。然而,能将一项技能做到极致、让这项技能产生的成果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这可不是当时的大众所能做到的。所以,即便是在古代,能被称为“作品”的也不多。人们的书写当然是满足日常交际的需要。我们今天强调的写字教学,首先也必然是指教学生写好生活中应用的字。就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所说,“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所以,我们不要一说“写字教学”就着忙笔墨纸砚,好像非要有这样的大动静才算行动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每次的课堂练习,或是专门的写字环节,就是在进行写字训练。
二、正确理解“练字”和“书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写好字,首要的是写得规范和工整,然后才能讲求美观,最后才是个性化。写字教学的基本成就不应该是培养出了“小小书法家”或是学生的“作品”登报了、获奖了,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然地写出一手端正的字。所谓“自然地”,是指不刻意,提笔就写,在生活中能实际运用的,写写字条,写写日记、随笔,签个名,留句话,自然而然地写。所以,很赞同新课标的提法“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每天十分钟的练字,除了比较集中地进行书写指导外,完全可以和课堂练习整合起来,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观念和意识,认真地指导和规范学生书写习惯,提升学生书写质量。
三、练字应当先拙后巧
我们通常会笑骂小孩子写字是“鬼画符”,所以,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指导写字时,总是会要求学生看好间架,对齐点线,一个字一个字要讲好半天,费了好大的劲。但是,学生会怎么体会呢?他们从老师那费力的板书范写发现写字是那么繁琐、吃力,没有趣味。
其实,“鬼画符”才是孩子学习写字的起点。低年段的学生手上没有多少力气,握笔没有准头,写字不好看很正常,但是,这并不影响学生纸笔的抄词和写话。学生如果没写好,老师严厉批评和责罚,其实是很不讲理的事情。写多了,看多了,同学之间有比较,老师在身边随时指点,学生的书写自然会好起来。
四、写字教学应当循序渐进
我们认识汉字从来都是整体性的,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字或一串串具有一定意义的汉字组成的词语或句子。从整体认知到结构部件的把握,从“能描画大概轮廓”到“精雕细刻”,都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一开始进行写字教学的时候,即便是在单独指导汉字书写的时候,也应该着眼整体字词,依词练字,尽可能减少单独汉字的机械书写,而是先多练习一些词语或句子的书写。要与日常作业书写相结合,多练行款,少抠单字笔法,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成行成段的书面指导上。这本身也符合学生流畅地完成各科作业的基本需求。
其次,注意从“横平竖直”到“点横撇捺”。教学生开始练字,先逐步练习将字写得横像横、竖像竖,练习出有明显的方向平衡感,尽量不出现明显的歪侧状。然后再教学生训练其他基本笔画,才能比较快地看到练字成效。
还有,要学会等待,要帮助学生经历从“搭火柴棒”到“悬针垂露”的蜕变。开始的时候,不要急于规定学生将字写得有表现力,尤其竖笔画中的“悬针”或“垂露”,并不是轻松能够表现的,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揣摩。同样的道理,点笔画的尖头或方头,以及撇捺中的出锋或藏锋,都不是简单规定和练习能实现的,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很多还需要手把手地教,让学生多体会,循序渐进。
五、给孩子们讲一些“字故事”
讲“汉字故事”:一些关于汉字的起源、象形字会意字的故事、形声字形旁或声旁的意义,猜字谜语,等等,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能够启发学生对汉字的渊源以及汉字构成等都有较深入地了解。
讲“练字故事”和“书法家故事”:这两种故事一般是紧密相连的,古往今来,许多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在习字过程中,都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给学生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习字的乐趣。
讲“书画收藏故事”:这是关于书法成果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适当的向学生介绍。想像一下,假如没有书画收藏,哪来的今天的书法继承呢?而书画收藏中的故事就更加有趣,也是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些以“字”为载体的故事本身所携带的文化意义,要远远超越练字本身的教育意义,孩子们练字只是将字留在了手上,而这些故事和佳话将成为孩子们一辈子能够时常体味的回忆,成为建构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
六、学会和孩子一起鉴赏书法作品
有些艺术门类的作品很高深,没有一定的学识还评点不了。书法艺术就平易多了,字写得好不好,就算不认识字的人都能说道说道。所以,带领孩子观摩书法作品,是写字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好办法。但是,和成年人不同,孩子在观赏碑帖、书法作品的时候,所站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主要的原因有两种:其一,孩子的兴趣爱好使然,其二,是对书法艺术的见识和学习不甚了了。所以,我们在写字教学的作品赏析过程中,应当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指着书法作品夸夸其谈、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的方式,而是要积极调动他们的兴趣,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主动点评,老师顺势指点,让学生唱主角。在我们邀请书法家来学校和学生交流时,也尽可能避免讲座的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和他们零距离接触,座谈、沙龙、赏析,多让孩子们去发现,多听听孩子们的声音。
七、不要排斥现代书写工具
不要排斥圆珠笔、钢笔、铅笔和签字笔。人们早在百年前就已经逐渐丢掉了使用不便的毛笔、墨汁和砚台,开始拿轻便的钢笔和铅笔以及近代风靡的圆珠笔写字,而且,这些新型书写工具也产生了越来越成熟的书法作品,除需要粗笔画、大字体的书写需要外,这些所谓的“硬笔”已经完全替代了“软笔”。
所以,我们今天教学生练字,首要的是让学生用好今天的书写工具写好字,其次才是指导学生见识和学习以毛笔为工具的书写技巧和书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我国书写文明的传承。另外,新课标指出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这是符合规律的。由于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手臂手指的发育还很稚嫩,不利于毛笔的把握和使用,勉强使用,不仅容易造成错误姿势习惯化,也会损害儿童手部发育,所以低年级阶段不提倡学习毛笔书写。
不要排斥“手指”: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让很多书写变成“虚拟书写”,人们越来越适应用手指在触摸屏上写各种各样的文字,而文字的电子识别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对电子终端使用者的汉字书写输入的要求也很低,只要书写的人还能描出一个字的大概轮廓,就能显示出一大串字形近似的备选字来。尽管我们认为这种善意的“傻瓜化”其实正在培育越来越依赖机器的“傻瓜”,但是对于这样的大众趋势,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努力改善学生“现实书写”的状况,让学生的纸笔实际书写变得更加扎实,使他们今后的“虚拟书写”也是规范的和美观的。
八、教师要练好写字教学的教学基本功
这个问题在当前其实很严重。主要不在于教师本人的书写功底有多少硬伤,关键是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写字教学的教学语言、基本术语不熟悉或不全面,使得写字教学缺少规范或是显得随意性强,学生也就学得糊里糊涂。还有,很多教师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像课文识字写字和阅读、作文等教学那样用心,使得写字教学索然无味。
首先是练字指导时不要让“好心矫正”变成“辣手摧花”,使孩子怕写字,恨写字。期待老师赏识,是每个学生的心声。但是,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能把事情做得称心得体,老师自然会有抱怨。有的老师稳不住情绪,对学生的不好表现动辄指责批评,不少还是当众奚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学习书写的兴趣,学生见到就担惊受怕。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有耐心,但是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不断地让学生机械重复订正,改正失误的过程枯燥乏味,甚至还带有惩罚性,学生原来的一点点兴趣和劲头,很容易就被消磨了。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善于发现学生在书写时的点滴进步,哪怕是一个姿势或一个笔画,都会及时鼓励。对于书写上的小失误,也会启发学生自己去对照和发现,甚至是手把手的教,让学生心悦诚服地反思和订正。
其次是老师要不断动脑筋,善于挖掘和整合练字教学资源,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结合教材生字教学时,要善于区分轻重,重点突破新偏旁部首字、字形易混淆的字等,对常见部首可以常做“生字开花”类不同偏旁组合辨析的活动等。还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字、猜谜语等方式强化汉字偏旁部首等部件的认知,让练字生动活泼起来。
九、不要让学生将笔墨带来带去
长期以来学校几乎不正式开展较为正规的写字教学,尤其是书法教学,常常能挂在口上的原因就是笔墨纸砚带来带去太麻烦,还搞得教室脏兮兮!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真的没有办法克服吗?
事实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被“笔墨纸砚”的概念吓倒。我们没有必要追求高档次大品牌,很普通的毛笔,很一般的纸墨,一样能写出漂亮的字来。学校可以为学生和老师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有条件的学校最好统一准备一些普普通通的纸笔,供师生日常练笔。这还可以避免学生对纸笔墨的攀比。
另外,学校必须做好写字课的学时的规划:平常以硬笔练习为主,毛笔练习以集中指导为主,这就为笔墨纸砚的准备留足了时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