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阶段的基本文体知识,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类。学生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清晰了解每类文体手法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继而在回答相关的文体知识的题目时表现出专业性和明确性。一般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会通过课内教材内容的教授和课外语文知识的练习,指导学生们逐渐加深对各类文体知识的辨析和理解能力,从而保证今后独立解答相关文体类题型的正确率和完成度。初中生对文体知识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文体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理解,第二个阶段就是在阅读理解和作文中实现对文体知识的辨析和运用,继而完成对文体知识的语言和行文的理解运用。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案例,笔者认为文体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文体知识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修辞手法类文体知识
初中生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对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们能够快速地辨别和表达出来,而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修辞手法的教学,在小学了解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应用的方向发展。具体来看,语文教师可以从阅读理解和作文两个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领悟能力。
首先,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层面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向学生们介绍每个修辞手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运用的作用以及好处。学生们只有掌握了修辞手法的各个形式和作用,才能在今后的各类阅读理解中体会语言运用的美妙和作者的个人感彩。例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手法,往往会使得表现的内容和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从而增添文章的感彩;拟人手法的运用往往会赋予被拟人的物体以动感,增添文章的活力;排比手法的运用往往会增添文章的气势,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夸张手法的运用往往会从夸大和夸小两种层面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增添文章的语言感染力。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为文章行文的结构和感情服务的,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生发。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完成对修辞手法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之后,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修辞手法运用的辅导。初中生正处于对语文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的关键阶段,对修辞手法的扎实掌握和运用,一方面可以凸显他们对文章行文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他们从修辞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作文的形式表达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成果。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600字左右的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时,通常可以鼓励学生们运用两到三个修辞手法,在提高作文表现效果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二、表达方式类的文体知识
在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修辞手法技巧之后,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每种表达方式之间的细微差别。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既是不同文体表现内容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表达特定感情的语言手段,初中生在学习此类文体知识时,需要尽力体会每个表达方式的特点和差别。
首先,在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理解教学层面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们介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类表达方式的特点,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学习这五类表达方式的技巧。例如,记叙是初中语文材料的主要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说和交代,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学会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记叙类文章的大意,从记叙文六要素或三要素出发,以精炼的语言得出最完美的回答。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作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指导他们通过对五种表达方式的写作和思考,体会中文写作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态度。具体来看,记叙是初中生作文的主要写作手法,而对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神态的记叙往往需要学生们进行细致的观察,从正面和侧面两个维度进行描写,在写作情感性比较强的文章时,初中生往往还需要借助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达到自身抒情的最大化和真实化,从而提高文章写作的感染力和写作色彩。初中生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会逐步掌握每个表达方式的技巧,提高语文作文写作的水平和能力,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中文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三、表现手法类的文体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还需要重视对表现手法的讲解和运用。学习和了解多样的表现手法,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思考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借鉴意识,将多种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从而提升自身作文的文采表现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然而不管是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是文学鉴赏和文言文的掌握都与语文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修辞”一词中,“修”为修饰、选择之义,“辞”为言辞,语言,所以修辞就是对言辞、语文进行修饰与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和现象,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式。将“修辞”具体化于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借代、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扩大、缩小、超前)、对偶(正对、反对、串对)、排比、反复、双关(谐音、语意)、反语、对比、映衬(正衬、反衬)、顶针、移就、通感、婉曲、回环、呼告、互文等。面对修辞手法种类繁多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矛盾,一些一线教师选择对修辞避而不谈,只做简单介绍不做深入探讨,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一线教师特别是工作经验不足的高中语文教师会选择将修辞手法一一详解,视总体教学任务而不顾,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修辞手法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显然,这两种修辞教学的方式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如何将其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是很多教师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我认为,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修辞手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其进行归类,区分出哪些修辞手法是被广泛应用的,如:排比、比喻、比拟、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不易发觉的,如:映衬、移就、互文、通感;哪些修辞手法是容易混淆的,如: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而哪些修辞手法又是不易于学生掌握的,如:借代、映衬、借喻、超前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一点就通”的,如:回环、顶针、反复、排比、呼告。针对以上修辞手法的分类,我们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修辞手法教学,即坚持将所有修辞手法都对学生有所介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该细细品味的修辞手法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该粗略了解的修辞方法就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体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遇到就不错过――语文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
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对修辞手法产生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就离不开修辞手法所存在的课文。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当课文中出现某一修辞手法时,教师都应该从课文的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的角度去赏析、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使,学生在看到比喻、比拟时就使用“这句话生动形象表现了……”,看到“正衬、反衬”就说“这句话衬托出作者……”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导致学生开始淡去修辞的趣味与汉语的魅力,使修辞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变得寡然无味。比喻与比拟的作用的确是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然而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用心去体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修辞教学遥控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手法就不轻易将其错过。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由于该文言文的主题与爱情有关,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抓住其兴趣点,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辞手法的讲解。
二、感性走向理性――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
我们说从“感性走向理性”,是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归纳,将对修辞手法的感性认识升华,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理性认识,进而达到灵活运动的程度,尤其是针对像“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等相似程度过高,容易产生混淆的修辞手法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归纳,将其相同点、不同点一一理清,对其进行专门讲解,强化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准确掌握。然而,如果没有语文课堂上修辞手法的积累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我们说,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要建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渗透的基础上。
近年来,语法、修辞的概念在中学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日益淡化。且不说教材已把它们列入“附录”,就连试卷中的痕迹也逐渐“消失”,因此部分教师便“紧追时代潮流”――你不考,我就不要。笔者却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明智的。如果他们重新审视一下语法、修辞的功能,读解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便会明白,初中学生学一点语法修辞非但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明确语法、修辞的意义,促进语文素质的提高
语法是指组词成句的规律和习惯。学习语法就是要了解这些组词成句的规律,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自觉地遵循这些规律,避免和减少语病。修辞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广义地说,它是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至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狭义地说,是使语言形象生动的一些具体方法(即:修辞手法)。学习修辞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听说读写”“语修逻文”都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整体。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法知识有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句式的选用。这些均是构成和修饰汉语的基本材料。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看,“课程目标”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体验”,要求在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要求在口语交际中能“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这些都离不开修辞。
由此可见,掌握了语法规律和修辞原则,有助于把语言表达得准确、畅达、清楚、合乎规律,富有表现力。当然,初中学生因为受年龄特点与知识层面的局限,不宜学得过多过深,但把语法修辞的知识完全置于一旁,是无益于语文学习的。新教材将语法修辞知识安排在附录里介绍,而在课文的“探索、练习”和“口语交际”“作文修改”中配备了一定量的语法修辞功能性的练习,可谓是“用心良苦”。
二、重视语法、修辞的功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尽管新课程标准也规定,语法、修辞不作考试要求,但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规定,要“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表达中的作用”。这种提法比较科学,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首先应搞清何为“了解”的问题。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了解”就是“知道得清楚”。按这样的理解,那么学生应对编入教材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但要“知道”,还要“清楚”。如果学习句子的成分,至少应该弄清楚一个句子哪里是主语、哪里是谓语、哪里是宾语,句子的主干什么;学习复句,就要弄清楚是并列复句,还是递进复句或别的复句;学习修辞,就应该知道这个句子采用了比喻还是拟人或别的修辞手法。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大致看一遍教材上的“知识短文”,不管懂不懂,只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就是所谓的“了解”。那绝对是一种误解。
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法、修辞的功能,学会用语法知识化解课文中的难点,以便准确、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如:通过对“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石拱桥》)一句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这个句子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主语)“显示了”(谓语)“知识和力量”(宾语),而不能误解成“赵州桥是力量”。如果再抓住“高度”“不朽”(定语)作进一步揣摩,那么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将更为深刻。再如:在阅读“我们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大科学家、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不能不明理”(《发问的精神》)一句时,学生如果知道这是一个转折复句,并懂得转折复句的作用,就很容易领悟,这个句子并不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成为大科学家、思想家”,而是强调“求知”“明道理”的重要性,勉励我们不断地求知、进取。
同样地,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学会细致地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以此加深对课文的领悟与体验。如:通过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社戏》)一句的品味,让学生理解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行船速度之快,从而表现了孩子们看戏时的欢快心情和摇船的本领之高及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不作这样的探究,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理解将会十分肤浅。
三、借助语法、修辞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文从字顺,生动形象
中学生要提高读写能力,学一点语法修辞十分必要。语法可帮助他们把话说得更符合语言规范,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修辞能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语汇丰富、词真意切;写作文笔优美、文情并茂。学生遵循语法规律、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法,不光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其思想的展示、情感的抒发才会在自如的笔下,行云流水般欢快地流淌。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作文修改”中,就有用符号修改文章中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等现象的练习。七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把话说得通顺、自然、简洁,并配备了病句的修改练习;“作文修改”中要求学生改正作文中不合乎语言习惯的地方,并进而要求努力把已经通顺的句子写得生动些。这些练习,均包蕴了运用语法和修辞知识提高表达能力的要求,体现了中学语法修辞教学在作文、口语交际中的不可忽视的功能。
总之,语法修辞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准确把握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度”,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同时,作一定的辅导、解疑,使学生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恰当地将语法修辞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更有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一民.新课标语法修辞知识解读[J].语文建设,2003(9).
一、语文与语文教学的职责
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中学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语文教学的职责应该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要使中学生具有以上的现代语文能力,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修辞方面的内容。但遗憾得很,不管大陆抑或香港,从其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都没有把修辞教学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都是以修辞格的辨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其实都是把修辞当作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从而把修辞教学引向了误区。
二、大陆语文修辞教学的现状
第一,修辞教学大纲——空白
建国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曾两次制定汉语语法教学大纲(1955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81年的《中国教学语法体系提要》),却从未拟定过有关修辞的教学大纲。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修辞教学应如何教,应达到什么目标,均感到茫然。
第二,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
由于没有修辞教学大纲,许多中学教师对语文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普遍误认为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后附的《修辞复习提纲》中12种常见的辞格,就是中学修辞教学的重点。教完了十二种辞格,就算是抓住了重点,就算是完成中学修辞教学的任务了。
第三,修辞格教学往往依赖——“教参”
由于上述第一、二的原因,所以许多中学语文老师都依赖“教参”(即教师教学参考书)作拐棍来讲修辞,缺乏对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修辞实例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原因有多方面,如缺乏适合中学修辞的教和学的参考资料;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钻研;怕按自己的讲法去讲,出了错不好办等等。这样就势必出现“教参”怎么说,教师就跟着怎么说,“教参”说对了的,自己照着讲当然也就对了,如果“教参”说错了,那自然也就跟着讲错了。
三、香港语文(汉语)修辞教学的现状③
香港现行的语文(汉语,下同)教材共十册,收课文128篇。一至六册收入课文102篇,为初中教学用;七至十册收课文26篇,为高中教学用。笔者作比较用的教材是根据香港教育署课程纲要及中学中国语文科课本编纂指引编写的,所收录的课文,也是全部依照课程的纲要提供的教材篇目选择的。从教材所反映的全部内容来看,香港语文修辞教学的现状是:
第一,没有提出修辞要达到的总目标。只提出了本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写、说、听、思维等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本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启发思想,培养良好品德,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④
转贴于 第二,没有提出修辞教学的重点。只是在有的课文前面设置的“教学重点”中提出要学习的某些修辞手法。例如:“认识对偶和比喻”;⑤或在课后的“应用练习中讲点修辞知识,并让学生试用某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例如:“对偶是指两句句子的词性相当,意思相对,试在下面的空格填上适当的字,使成为对偶句:
(1)天高——地( )
(2)户外——峰秀——窗前( );⑥
或在每册课本后面“教学重点分布表”的“语文基本知识”中,设“常见修辞”栏,并在这一栏里,把本册中凡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即修辞格)的都扼要地填写上去。比如第1册第四页《鸟的天堂》中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就在这一栏里标出:“1、学习排比”又如,第十四《傅雷家书》中用了借喻,示现修辞手法,就在这一栏里标出:“认识借喻、示观”。⑦统观全套(十册)教材,均无讲到修辞教学的重点是甚么的问题。
第三,修辞教学也往往依靠课文前后及教师手册中有关修辞的提法来讲授。课文或教师手册没提示到的修辞理论及修辞手法就很少给学生介绍。据统计,目前香港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国语文》提出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全部修辞内容,也只有18个修辞格而已。现按教材册数序号,依辞格出现的先后(重出的均不计入)秩序摘出转述如下:⑧
第一册:比喻,对偶、叠字、排比、拟人、对比、借代、典故、示现。
第二册:夸张、设问、反复、反问。
第三册:顶真、层递、映衬。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17
所谓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饰文辞”的意思,即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借助恰当的语言手段,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和效果。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尚未把修辞列入语文教学的目标,很多教师的修辞教学都是零散随意的,学生们学习的修辞知识也是不成体系的,对修辞的认知也不够清晰具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影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为了强化修辞教学,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选用适合的学习内容,纠正修辞的认知误区
由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把修辞教学列为教学目标,初中语文中修辞教学实践缺乏有力的指导,因此大部分教师把修辞教学等同于修辞手法的训练,认为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学会造句应用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教师通过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明确修辞的内涵和外延,建立准确的修辞认知结构,走出修辞认知的误区,才能更好地指导修辞教学实践。例如,在学生阅读课文时,不但要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设问句等,还要让学生进行仿照造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知识,学会修辞手法的恰当应用,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恰当、生动形象。同时,还应在语文教材中选择一些经典的课文,诸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冰心的《忆读书》、丰子恺的《白鹅》等,这些作品在语言修辞方面体现了大家风范,很有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些课文的语言特点,就明白通过修饰语言,能让表达简明、得体、连贯、精当,这也是修辞学习的任务。通过这些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修辞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看来,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对于修辞的认知和理解来进行教学,导致修辞教学的内容不全面,学生学习的修辞知识不系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选用恰当的内容,纠正认知误区,才能有效地开展修辞教学,增强语言训练的效果。
二、借助优秀的作品阅读,体会修辞的巧妙用途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很多名家名篇,作者在语言的修辞方面颇有造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成为进行修辞教学的良好载体。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时,不妨通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反复的阅读分析,让学生体会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效果,领略修辞的巧妙用途,感受语言得体的美好,学习掌握修辞的应用技巧。例如,学习九年级语文的《白杨礼赞》一课,茅盾作为我国的文学大家,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出色,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反复地阅读体会,感受课文语言的恰当得体,体验语言表达的美感。学生们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找出的重点语句也不一样。有的说是:“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有的说是:“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学生通过句子中“极普通”、“决不是”、“尤其”等一些词语的应用,体验了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应用效果。
由此说明,众多的名篇佳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修辞教学目标的良好载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增强学生对于作品语言修辞的亲身体验,学会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解读为“远望层出迭起,不禁心胸坦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睛几乎都要睁裂了”(见长春出版社2002年8月版《初中文言文释注及赏析》第86页,吴铜运主编。以下简称“吴文”)。
可见,无论是“萧文”还是“吴文”,都疏忽了这一联的互文修辞格,丧失了“望云而眼眶决裂,望归鸟而心胸荡漾”的部分意境。
我国古代对互文的修辞早有研究,汉代训诂学家郑玄在注释经学典籍的过程中就注意到它,并最早命名为互文。唐代的贾公彦则给互文下了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见《修辞通鉴》第663页,成伟均等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通观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起源,杜甫应该会用这一方法。在杜甫的作品中,我们不难见到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诗句,如《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有关论述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春季特刊204页,拙作《学习互文,准确地理解古代诗句》)。在唐代诗作中,使用互文修辞格的诗句也不胜枚举,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此,杜甫在《望岳》中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又有什么稀罕?
其实,这一联也符合互文的特征。据《修辞通鉴》给互文下的定义,即“上文省却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却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种修辞手法使诗句简洁、凝炼,避免诗句冗杂。杜甫这一联正好体现了互文修辞格的这一特征。
《望岳》全诗由“望”摄取景物而心生情感,这一联也没例外。诗人所望景物是“云”和“鸟”,由望二者而觉得眼眶决裂。并非只是望“云”而心胸荡漾,望“鸟”而不觉得心胸荡漾;也并非望“鸟”而觉得眼眶决裂,望“云”而不觉得眼眶决裂。为使诗句简洁,作者上联启后省写了“望云而眼眶决裂”,下联承前省写了“望归鸟而心胸荡漾”。我们在解读这一联时,应洞悉其修辞格,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原创意境。只有识别了这一联的互文修辞格,才能准确而全面地解读诗句的意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 借物抒情手法 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真正地应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数少之又少,笔者基于自己多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对借物抒情修辞方式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学习。
一 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甚至惧怕,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学中,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抒发深层的感情,解释“物”象征的含义,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联想要恰到好处,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 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古诗歌时,在梳理了基本的字、词、句后,还要让学生“知人论世”。对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泊秦淮》(杜牧)来说,字词句梳理是相对简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体味蕴藏于诗中的美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美,其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深意,这就得让学生了解杜牧其人,对杜牧其人“知人论世”。因此,在讲解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杜牧生于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背景,并介绍《玉树花》绮艳轻荡,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就能感悟到蕴藏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中的深切忧虑,体会到诗中悲凉深沉的意境、精当锤炼的语言表达,以及曲笔的巧妙运用,从而领会到这首七言绝句的艺术感染力。
二、把握修辞,发现诗美
有人曾说:“修辞是古诗传情达意的主要倚仗方式之一。古诗倚重修辞,借助修辞进行语言舞蹈,让诗的精神魂灵飘升。”要想让学生在古代诗词赏析中发现、领略诗美,除了“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修辞手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从诗歌的修辞方面去把握诗词的美感,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诗美。古诗常见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互文、顶针、反问等等。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的《春望》(杜甫)为例,在讲解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教师应说明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所形成的反差效果。本来,春天是草木繁茂的季节,可是由于国都沦陷,春天也失去了光彩。在讲解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时,教师应给学生讲解这里使用了对偶及互文的修辞手法。首先,这一句对仗非常工整,“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工稳的对仗使这首诗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其次,这首诗还巧妙地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本来应该是“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通过互文的手法,诗歌更具有凝练美了。另外,““溅”“惊”体现了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三、细分类别,感受诗美
大部分内初班民族学生在小学没有进行系统的汉语文的学习,一升入初中就要面对汉语写作,这对内初班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内初班民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的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因此写起文章来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颠三倒四。内初班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审题立意、构思谋篇的技法,选择结构文章的技法,语言表达的技法几乎是空白。学生没有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目前,绝大多数版本的教材,习作内容都是一个单元只设一次习作练习。因此,现在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内初班汉语文的写作教学;
(二)主观因素
因初班学生小学时使用维语课本,进入初班后,开始人教版汉语文初中语文课本的学习,课文有许多文意读不懂,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教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没有用足够的时间进行习作练习。长期以来,学生畏写不会写,教师厌教不善教,所以以读,教师没有很好地及时地把读与写教学结合起来。
二、对策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校让升人初中的内初班学生先进行三个月的预科学习,然后在学习初中的汉语文的学习,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出一些利于内初班学生仿写的课文,创设情境,学生通过仿写掌握基础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觉得汉语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一件易事、乐事。
三、案例描述
(一)风景的修辞: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能让我们的语言更富于形象性,所以应教给学生各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如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
案例一《九寨沟的瀑布》
一、片段赏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是《桂林山水》的精彩片段,作者应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写漓江的水,用大海、西湖映衬漓江的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运用反复,“漓江的水真……”和“桂林的山真……”反复咏唱,赞美桂林山水。
可以说,《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读着上口,听着悦耳,生动有趣。
二、模仿创作:
赏析了《桂林山水》描写后,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应用,再引导学生说说石河子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写一写石河子的美景
例如:有的学生写到:“石河子的水果真香啊,简直香飘十里;石河子的水果真甜啊,甜的象蜜一般;石河子的水果真是丰富多彩啊,就像一幅西洋画;石河子的水果真解馋啊,咬一口下去真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还有的写到:“石河子的喷泉真美呀!美得像一群跳舞的少女;石河子的花儿真多呀!多得像一片五彩的云霞;石河子树真齐呀!齐得像一排排列队的士兵。”学生从作者的句式自然而然吟出了一句句美丽的语句来。
这个案例,让学生练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可否认,修辞成为写作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细节的魅力: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文章的血液,没有了细节就如同干枯的骨架,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细节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切的生活情境才能描绘出动人的细节,而典型的语言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方法。于是,带领孩子读文章走进语言了解方法,然后体验生活应用方法,就能产生富有魅力的细节。
案例一《背影》
一、片段赏析: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二、交流创作:
《感受母爱》片段
我的母亲是一位牧民,在辽阔的草原中,用心血养着5口人。在她的世界里,总不忘她有一个家,家里有4口人等着她养家。母亲甚至不顾生命危险。
有一次,母亲在山上放羊。突然一只小羊失足掉进河里,母亲看到了,连忙冲上去,把小羊抱起来,正准备上岸,“咚”一声,母亲脚一滑摔在河中,小羊则踏着她的身躯跳上了岸。那只小羊本是我的“宠儿”,但后来,我再也没有喜欢过它。我问过母亲,为甚么要急着救那只羊。她回答我:“那可是你最喜欢的羊,它没有了,你怎么办?”
我的心颤了一下,泪从我的眼角滑了下来,滑到我的嘴里,苦苦的,涩涩的。
在听说我考上内初班后,母亲可开心了,在邻居面前夸耀自己女儿本事大又懂事,恨不得在全世界面前把我赞一番。
通读全文是做好阅读题的关键,阅读时要快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大意。如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发表作者见解的议论性的句子,或者是重复点题的句子。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接点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主题是“父亲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之情”。这样在解读文章时要时刻与“父子情”相联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第一段的段末有句子:“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阅读时抓住了这一关键句,就能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主题。“宝地”好在何处,有秀气的山,有空灵的水。逐层分析便很容易挖掘出文章的内涵。
通读文章切不可逐字逐句,一定要快速浏览,准确摄取文章信息。根据自己的感觉勾画出文章的重难点。比如文章写了哪些人,描写了哪些景,中心话题是什么,文章的大体结构怎样,作者思路如何等。由内容、结构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要搞清楚六要素,小说要明确三要素,说明文要找准说明对象,议论文要把握论点。根据文体找准文眼为下一步的回读分析做铺垫。
二、仔细审题,回读归纳
回读归纳要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要对文后的思考题进行认真的阅读,思考每一道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可以根据题干的要求直接找到所涉及的段落或区域去组织答案,很多题目的答案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的。根据题目要求顺藤摸瓜,直接截取关键性的句子,便可以归纳出来。阅读题的每一种类型题都有答题的基本技巧,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填空便可以组织出比较丰满的答案。
如“赏析句子”类型的题目,先找到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文中的含义。初中阶段的阅读赏析一般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根据修辞方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的作用就可以得出内涵。给学生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记住类似“公式”的结构:“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此种修辞在语境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大家熟知的《春》一课中有很多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在赏析的时候就可以组织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里桃树、杏树、梨树开花争春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赞美。
当然这些格式技巧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让学生每次在类文阅读时都要按照步骤进行,限制时间让学生阅读归纳,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理清要点,组织答案
阅读题都是按照要点给分,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分点列出,这样也体现了学生思考分析的思路。根据题目的问法,要完整组织答案,比如“为什么”的题,要用“因为……所以……”的格式。对于文章内容感知的题目,多以“概括题”的方式提问,学生在回答时要提取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出来,一般的格式是“人+时间、地点+事件+表达了……”,这样就比较具体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