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服务贸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将宁夏的服务业打造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的高端服务业,将宁夏的物流也打造成为高效化与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业,将沿黄城市带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领先的智慧城市带。从而使宁夏的现代服务业能覆盖周边蒙西、陇东、陕北地区以及中国其他穆斯林地区,辐射人口达到2000万。
二、推动投资服务便利化
(一)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取消、下放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企业设立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完成商事登记单一窗口全程电子化、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综合执法、企业年度报告公示、经营异常名录等制度。建立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2.完善产业准入和企业管理制度。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产业准入制度,支持民间资本按国家有关规定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二)创新投资促进机制
推动投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减少前置审批,增加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推行公私合作(PPP)等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中阿双向投资合作,探索实践“两国双园”合作模式,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共建境内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国―海合会合作产业园、中国―阿曼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中阿贸易投资便利化示范区。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1.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版)的基础上制定《宁夏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投向我区优势产业、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
2制定解决外籍人员在宁期间住房、保险、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的具体措施,鼓励、吸引各类人才来宁工作。
3.制定鼓励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宁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优先使用宁夏产品,推动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
4.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人员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委员的比例,拓宽企业参政议政渠道。
(四)创新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依托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国内引才312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推行“人才+项目+平台”的人力资源引进模式,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规范柔性引才机制,吸引海内外人才来宁创新创业。
2.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赴境外和国内发达省市培训,拓宽工作视野,提升能力水平。健全完善支持企业培养人才机制,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技术创新、课题攻关等为重点,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三、推动贸易服务便利化
(一)建设丝绸之路大通关机制
1.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宁夏电子口岸建设,建立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边防、海事等多部门的“一卡通”公共办公平台和沟通协调机制,共享通关信息。提升通关效率,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通关体制,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在海关报关、检验检疫、出口退税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建设进境肉类指定口岸和进境种苗、水果指定口岸,争取建设药品、水产品、粮食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指定口岸。
2.加强对外通关合作。落实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机制。加强与天津、阿拉山口、策克、乌力吉等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实行一体化通关模式。推动宁夏主要口岸与境外口岸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升宁夏现有口岸级别,创造条件增设一类口岸。
(二)创新对外贸易促进机制
加强对外贸易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通过专业展览、品牌推介、新闻会等方式,宣传推广宁夏特色产品和品牌,支持宁夏企业在境外设立产品展示中心、专卖店、现场服务中心等营销平台。
(三)架起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
新时期,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应发挥独特的人文优势,架构起通过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区交流的桥梁; 并在人文交往的过程中达到“以文促经”、“以文促旅”、“以文促能”、“以文招商” 等作用, 架构起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的纽带。
(四)要提高通关服务能力。
按照建设“大通关”的要求,创新优化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完善银川、惠农、中宁陆路口岸功能,加快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建设,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①。
(五)进一步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1.加大对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部门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和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2.加大对各园区规划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园区按照规划尽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履行承诺,保证为企业生产、经营、生活提供必备条件,增强投资者信心。
一、世界服务领域新变革对我国服务贸易产生深刻影响
服务要素在全球经济贸易领域的作用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领域变革向纵深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 制造业服务化的变革,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确立了重要方向
全球制造业投入的服务要素比重在增加,产出的服务价值比重也在提高。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以IBM、GE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许多制造企业将重心向提供核心服务转移,甚至完成了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型。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在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中占据有利地位,抢抓发展机遇。而且,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生产业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难有的后发优势。
(二) 服务业信息化的变革,为我国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使服务交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得以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抓住了全球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发展势头迅猛,而且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比重逐渐提升,反映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正向产业链高端业务拓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创造了新的服务需求。服务业信息化也推动家政、餐饮、住宿等商贸服务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有的家政网络服务平台已开始借助云计算、物联网运营,网上订餐、订票、订房成为消费时尚。
(三) 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化的趋势,为我国服务贸易高效发展塑造了功能载体
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由生产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现代服务业集聚趋势日渐明显,在我国呈现同样特征:一是依托原有工业园区发展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业,形成园内生产业集聚,为制造业提供支撑;二是依托城市区域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如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北外滩航运服务区,以及各地涌现出的许多特色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三是依托城市总体规划,打造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型经济城市。有专家研究称,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呈现“缓慢发展—加速上升—缓慢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化率超过57%以后,服务业上升速度将明显加快,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等国服务业的发展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未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城市或城市群总体功能的提升,以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集聚优势,确立竞争优势。
(四)服务消费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为扩大内需、推动增长创造了内生动力
在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2011年突破5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已经进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期。餐饮、旅游、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社会化养老等服务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服务消费已经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增长的重要动力。
据统计,2012年我国全年服务进出口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额将超过46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基本达到《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1%的增长目标。
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新机遇与新动力
(一)立足新阶段,抓住服务业发展面临历史性转变的机遇
“十二五”初期有三个“超过”的发展态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第一个“超过”: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于2011年首次超过了制造业;第二个“超过”:我国城镇化率于2011年首次超过50%,城市服务消费的市场基础不断扩大;第三个“超过”:我国服务业劳动就业人数在2011年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同时,2001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超过7%,我国早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这表明,我国不仅处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同时也进入了迈向服务经济的关键过渡期。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协调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服务要素在农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专家预测,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首次超过工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届时我国服务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今年5月28日,总理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历史性的机遇,即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二)把握新机遇,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促进服务贸易新发展
许多专家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行过深入研究,对世界各国在服务领域的补贴情况也作了一些了解和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将服务贸易补贴作为增强本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手段,通过税收优惠、直接补贴、优惠贷款等补贴形式,在金融、运输、旅游、商业、文化娱乐和视听等诸多服务领域确立了一定竞争优势。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补贴的定义、范围以及纪律尚在谈判之中。
如何抢抓机遇,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贸易财税鼓励政策在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破题的现实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同时考虑周全。第一,我们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实施财税鼓励政策要在国际法框架下谨慎实施,同时要密切关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既要保证政策师出有名,避免授人以柄,而且还要注意“抓小辫”、“攒炮弹”,积累足够的谈判筹码。第二,财税鼓励政策如何设计、如何落地也非常值得研究。目前正在实施的服务外包财税优惠政策,将于2013年底到期,我们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抓紧研究提出新一轮优惠政策,避免优惠政策退出带来服务外包行业的大起大落。第三,财税优惠政策影响面广,杠杆放大作用明显,要注重保护和鼓励中小企业,避免扭曲国内市场。
(三)增创新动力,坚持服务领域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
我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必须有效提升发展效率,这离不开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改革创新是内生动力。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依靠市场主体的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业效率;同时也要重视“驱动创新”,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
扩大开放是外生动力,我国服务业还不乏开放的空间。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换取其他国家、其他领域更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我国企业在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发展效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与外资、外经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将为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
三、加快培育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统筹利用各部门政策资源,推动服务贸易管理水平提升
2007年,商务部牵头成立了由34个相关部委职能司局参加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在制订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和开展服务贸易促进活动方面协调开展了大量工作。当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统筹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和标准化,提高技术贸易、文化贸易、服务外包和会展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水平,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并把加快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等内容作为重要工作,加大服务贸易的协调力度。
《服务贸易促进条例》将统筹各个服务行业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划分,集成统筹各种促进措施,为服务贸易促进提供统一的原则和方针,从法律层面保障服务贸易发展。商务部早在3年前就启动了《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的可行性课题研究,并完成了起草工作和部门意见征求程序。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短期内出台的难度相当大,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现在立法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促进类的法规很难排上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计划;二是全国各地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目前出台促进条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三是世界各国确实还没有这方面的立法实践,我们是第一个探索这方面立法的国家。所以,我们有一个不太成熟的建议:服务贸易发达的省市,比如说上海市,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率先研究出台地方性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为国家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积累经验。
(二)统筹发挥财政税收政策效用,推动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集成创新
一是强化现有政策支持。要延续现有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加强文化贸易、技术贸易等重点服务领域的资金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服务贸易的市场主体。
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要研究设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建立指导目录,确立若干需要巩固优势或优先发展的服务贸易领域,利用财政资金对这些领域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
三是要研究出台服务出口退税政策。营业税不存在出口退税问题,但改征增值税后,就面临着出口退税问题。我国大多数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若继续实施服务含税出口的政策,与其他对服务业征收增值税的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就会更加艰难。对服务业实行服务出口退税,不仅直接有利于提高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目前,“营改增”试点正在稳步推进,已经从上海市铺开到其他10个省市,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主动探索开展服务出口退(免)税工作,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三)统筹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推动提升创新示范载体水平
目前,服务贸易功能性示范载体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已有11个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1年,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01.1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219亿美元,占全国总量分别为92.3%和91.9%。201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排名前5位的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服务进出口合计已达332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已经达77%,服务贸易在东部沿海的积聚态势非常明显。3322亿美元的规模,已经超过服务进出口世界排名第5的国家(日本),也就是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龙头在东部,而且非常强大,当然同时也反映出中西部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集聚作用,实施错位发展,科学布局,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创新示范载体层次,在部分领域、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第一层次是服务贸易综合创新示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高、服务业体系完善的国际性大型城市,结合CEPA、ECFA等我周边自贸区关于服务贸易的安排,重点推进服务贸易税制改革、服务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统计企业直报等全局贸易政策试点,发挥服务贸易综合示范作用。第二层次是服务贸易功能性创新示范区。结合现有产业布局、城市功能配套,利用已经形成集聚的开发区、高新区或者海关特殊监管区,通过叠加功能开展合作,重点推进金融、会展、物流、会计、旅游等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培育若干区域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第三层次是服务贸易创新示范企业或示范项目。可选取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或项目进行扶持,发挥示范效应。
(四)统筹发挥促进体系效用,推动促进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完善服务贸易展会布局。紧紧把握世界会展中心东移的趋势,抓好战略布局和行业规范,把我国打造成为亚太乃至世界的会展中心。在服务贸易领域,我们要发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作为综合型服务贸易展会的龙头辐射作用,建设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创办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易会,继续办好深圳文博会、大连软交会等重点行业展会,合作办好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洽谈会、中韩技术贸易展等境外展会,推进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二是拓展“中国服务”品牌的境外营销渠道。充分利用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和机构作为载体平台,宣传“中国服务、全球共享”的理念。三是提升中介组织建设水平。加强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加快建立全国会展业协会、服务外包协会,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业各大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四是加强服务贸易双边促进机制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与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爱尔兰等四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服务贸易促进协议。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自贸区建设、京交会筹备等工作,促进与新加坡、日本、印度、巴西等其他重点国别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对于加快发展会展服务业要有清醒地认识。会展服务业是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行业,其本身就是为贸易促进服务的行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会展服务业也是重要的服务贸易领域,而且汇聚人员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其他服务贸易领域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西欧和美国是世界会展的两个中心,我国有可能并正在成为全球会展的第三个中心。从会展服务业自身来看,近年来,我国会展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位居世界前三。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统计,我国展馆室内展览面积为475.5万平方米,在全球仅次于美国。2010年,我国贸易展会展出净面积1300万平方米,仅次于美国(2330万平方米),高于德国(880万平方米)。从市场吸引力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际会展中心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国际会展中心从欧美向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个趋势,并抓住世界会展中心东移的机遇,做大做强中国的会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服务型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当前正处在这个转型期,金融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十分激励的新形势下,已然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焦点。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一般服务经济转向金融服务经济的战略选择。具体来说,加快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在经济结构优化中的战略价值在于:
一、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新兴的服务行业迅速扩张,一些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新的金融服务贸易业务也随之逐渐衍生出来,过去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世界服务贸易开始转向了以知识技术型为基础的新兴服务贸易方式,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这种趋势愈加明显。面对这样的国际大潮,如何跟上脚步?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认为,再此背景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把握住机遇,只有借助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产业转移,敢于开拓创新,才能力争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全面走在世界前列。就现状来看,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明显第一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确保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学习它们在金融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用以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整个服务产业的互动发展。产业内的融合与互动,可以降低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服务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其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在世界各国的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上升,毋庸置疑,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实际利益多寡的关键。[2]因此,尽快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增强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外贸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本文以为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我国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必将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综合竞争能力,使金融服务贸易转变成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增长方式。
二、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金融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金融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按照服务内容分,可分为两大类,即金融服务商务流程外包与金融信息技术外包,其中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最为常见,占到了全球整个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60%以上;按照服务提供商的地理分布划分,也可分两类,即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更强调金融核心业务战略、技术、专门知识和规模经济,重视将固定成本转为可变成本即现金流,重视价值增值。离岸外包则主要着眼于节省成本,利用技术熟练劳动力的通用性和可用性,用较低的服务成本替代较高的服务成本,其中成本是决定性的因素,技术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供应商信用等也是重要因素。[3]由于金融服务外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增强金融企业核心,所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金融服务外包越来越多的成为了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到今天,服务外包形式实现的金融服务贸易已达到了较大规模,在一些发达国家,这种由外国直接投资产生并通过境外商业存在的形式,已经超过了跨境方式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对于我国而言,与来料加工相比,金融服务外包对国内增加值的贡献要较之高出三十余倍。当然这两种贸易形态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创造了完全不同的价值量,但金融服务外包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却要小得多。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加快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要通过认清承接金融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性,把握好国际金融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采取一系列配置合理的措施提升我国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能力与竞争力,以赢得这一场新的国际竞争。
三、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为财富创造开辟崭新的方式
农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持续上升,这是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先转移到工业领域,再转移到服务业领域,最后形成以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份额的局面。我国知道,某个国家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取决于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资源的一体化配置,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重在本国市场开始下降,随之却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动力,而在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金融服务业发展最为迅速。一直以来,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就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与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基础。[4]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在国内经济与国际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影响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是我国发挥现代金融对经济运行先导性作用的前端,也是高端。本文认为通过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有效的带动和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为形成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创造增值的财富实现方式。
四、转变人力资源类型,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
金融服务贸易特别是离岸外包转移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以金融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和服务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不难看出,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另一个关键是转变了人力资源类型,把高端的劳动力变为最具创造力、竞争力的人才。因此,金融服务贸易还是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对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许多跨国金融集团向我国转移金融服务环节,已经不单满足于从一般劳动者身上获取剩余价值,他们更看好的,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是我国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他们提供现在和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本。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比较优势明显,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不仅普通产业工人的价格具有突出的优势,一些高级金融工程师、保险精算师、税收筹划师以及金融理财专家的价格也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当出现了世界金融服务从人力成本高的地方向成本低的地方转移,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岗位重新布局的潮流时,主动承接和吸纳,就为本国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就业找到了新的出路。[5]所以,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将大大的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这对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发展贸易导向型的金融服务业十分关键,因此,本文认为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也是新时期我国应该采取的一种新战略选择。
五、结语
要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不但能够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能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为财富创造开辟崭新的方式;而且还有利于转变人力资源类型,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总之,在经济结构优化中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2]王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5.
外国会计师事务所一进入中国会计市场就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仅占中国内地会计师事务所数量0.2%的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占有了国内20%的营业额和30%的利润。中国发行B股、H股公司的审计鉴证业务,以及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的业务,几乎被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包揽。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或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再筹资时,除聘请国内事务所进行审计外,还应聘请获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事务所,对其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按照2001年新上市公司74家,配股增发80家左右,国际事务所因此而增加的业务收入至少每年在2亿元以上。对于以“五大”会计公司为首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介人中国会计市场的步伐又迈进了一步。
但是,国内会计市场的这种格局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我国会计市场有限开放的条件下形成的,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只能通过其在国内的成员所或合作所参与竞争。而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事务所将涌入中国,抢占中国事务所的市场份额。面对它们带来的竞争压力,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能否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将是幼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继脱钩改制后面临的又一次严重挑战。
人才竞争日益显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人才瓶颈制约。会计服务的竞争最终归结于专业人才的竞争,即注册会计师素质的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能否为其提供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二是能否为其提供较高的薪酬。在这两点上,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外同行相比,均不具备优势。人才的流失会给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引起客户资源的流失。
随着会计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审计风险进一步增加,众多小规模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生存危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根据2000年4月的统计资料,全国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人以上的事务所只有405家,其中40人以上的不到70家,60人以上的不到20家。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108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证券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1324名,平均每家为13名左右。规模因素决定了行业对风险的抵御和防范能力。在行业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能力弱,难以承受高额赔偿金。在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额达410亿新加坡元;刚刚结束的美国山登公司股东集体诉讼案中,为其审计的安水会计公司被判处向股东集体支付3.35亿美元的赔偿金。可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民事赔偿能力,一旦面临高额赔款的诉讼,会计师事务所将难以生存。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单一,难以适应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传统业务,而国际“五大”会计公司的业务重心已转移到市场潜力大、服务对象众多的税务服务、管理咨询、公司理财、商务等新兴业务上。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之所以介人咨询业务,而且又将咨询业务作为自己的主业来开拓和发展,除了行业竞争因素之外,会计师事务所的业绩压力,风险规避等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相比之下,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单一的业务范围不仅加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风险,也使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的民族会计服务业的拓展空间进一步缩小,竞争形势更加严峻。
在GATS“透明度原则”约束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不再拥有本土优势。会计市场开放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熟悉国内事务、人文因素、规则弹性等方面可以保持“相对优势”。的确,国内会计界熟知制度约束与实际操作的差异,深借利用地方保护主义招揽客户之道。但是,加入WTO以后,在“透明度原则”的约束下,我们的本上优势将所剩无几。
GATS第3条“透明度”第1款规定,每一缔约方应至少在生效前公布由本国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机构或非政府立法部门并生效的、与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或影响其执行的所有法律法规。为符合“透明度原则”要求,政府行为将会越来越规范,私情交易、暗箱操作的现象必然会大大减少,我们将会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海外职业团体展开竞争。此时,何来“本土优势”?
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希望如果说“人世”对于中国会计服务业的不利影响更多的是来自短期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将加快我国会计市场的改革进程,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水平的提高。
第一,能有效改善中国会计服务业和会计服务贸易的国际环境。GATS是由120多个缔约国共同签署的。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每一缔约方可以享受其他缔约方给予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这样,中国的会计服务贸易就有了在不低于别国待遇的前提下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其中包括美、日、欧市场,也包括前景更为广阔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中国可以据此参与国际间的公平竞争,消除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会计服务输出的歧视性待遇,有利于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第二,能加快中国会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当GATS的原则和规定适用于中国的会计服务贸易时,中国也需要参照GATS的原则和规定,加快完善国内会计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使国内会计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利用WTO的多边贸易体制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促进我国会计市场按国际惯例有效运行。
第三,有助于注册师人才的培养和执行业水平的提高。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在事务所管理、客户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上有独到之处。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进人中国市场不可避免地实行雇员本地化,其带来的先进的审计技术、培训机制、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有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第四,有利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服务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为其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全球化,国内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同样需要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全球业务的开拓提供会计服务。货物贸易的发展对于会计专业服务贸易具有推动作用。事实上,紧跟货物贸易而发展服务贸易,是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些规模大、信誉好、执业水平高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利用加入国际事务所的机会,实现其服务的国际化。
第五,有利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一大。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在于:为审计或会计问题提供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对职业道德有明确的指南;有严密的质量控制标准;有训练有素的员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会计市场后,国内许多企业会成为他们的客户,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审时度势
1.充分利用WTO关于会计专业服务方面的协定和条款,将“扩大开放”与“有效保护”结合起来。中国的会计服务业,无论是在规模、执业质量、风险控制,还是事务所内部管理或从业人员素质方面,都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因此,对国内会计服务业的适度保护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适度保护与对外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开放的保护是闭关自守,保护落后;反之,没有保护的开放,也不能有效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开放目标。
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的中国,制定和实行适度保护会计服务业的依据,主要是GATS中的逐步自由化条款(第19条“承担义务的谈判”)、紧急保障措施条款(第10条)、保障国际收支平衡条款(第12条)。此外,GATS还有一些条款可以用来调节会计市场的开放程度,如第8条“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第14条“一般例外”及其附则“安全例外”。我们可以适当援引上述条款,将扩大开放和有效保护结合起来。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为会计市场提供一个有力的法律保障。根据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IOSCO)的有关规定,当一国审计准则出现未能涉及的领域时,国际审计准则便自动起规范作用,而这些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会计市场形成“隐形掠夺”。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已颁布的交易规则(包括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步伐,避免因为规则“真空”而带来的潜在市场损失。
另外,由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依据是各项协定,这就要求我们和国际多边规则,熟悉和了解发达国家会计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市场相关法规时,逐步向WTO各项协定、尤其是GATS的要求靠拢。
3、鼓励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经营,加快行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会计市场的开放,国际会计公司的进入,使得规模化成为国内事务所生存并与之抗衡的唯一出路。再加上国内事务所要加入国际会计市场的竞争,更不能不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鼓励事务所上档次、上规模的联合、兼并、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跨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更细的集团事务所,发挥集团事务所在人才、资金、信息、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并形成服务,提高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备与国外大公司竞争的实力,小事务所则实现业务经营专门化。通过行业结构的调整,形成若干大会计师事务所与大量小事务所并存的局面。
(1)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国内规章和相互承认方面的规定,特别是有关技术标准、资格认定和许可证方面,可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以控制市场开放的程度。虽然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第一款中规定:"在已经作出具体承担义务的服务部门或分部门,每一缔约方应确保影响服务贸易的一般适用的措施均将在合理、客观、公正的情况下实施。"但何为"合理、客观、公正",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所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在技术标准、资格认定、许可证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以达到控制我国会计市场开放程度,保护国内服务业的目的。
(2)利用"逐步自由化"、"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有计划地开放会计市场。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九条第二款提出"逐步自由化"原则,即对发展中国家在少开放一些部门、或放宽较少类型的交易、或根据其具体情况逐步扩大市场准人程度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应给予适当的灵活性。第四条第一款中规定,为使发展中国家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更多地参与,在市场准入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的市场开放问题上采取一定的灵活政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应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优惠政策,制定周密计划,有计划逐步开放我国会计市场,为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发展争取更多时间。
(3)运用例外条款,可达到控制市场开放程度的目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四条"一般例外"和第十四条副则"安全例外"中指出,出于公共道德保护、公共秩序维持、保护人类、牲畜、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防止欺诈或为了国家安全,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各缔约方采取措施,只要这些措施在缔约方之间不构成武断或不公正歧视,不构成对国际贸易的限制,就视为有效。由会计服务业性质所决定,其服务内容可能会了解或深人掌握企事业单位、投资者个人甚至国家的秘密。出自安全考虑,启用该条款,可适当控制会计市场开放的程度。
3、加强行业协会的立法工作。在各个行业协会与其联合会组织章程中,不仅要严格规定行业自律的内容,还要切实制定涉外活动的规则。纵观世界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注册会计师的立法史。要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就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立法,建立起法律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监管体系。自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注册会计师立法一直推动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而涉外规则既应与我国参与WTO的条件相符合,又要体现"趋利避害"的精神,尽可能扩大合法回旋的余地。
新《会计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完善了我国会计法规体系,进一步净化了会计服务业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尽快修订《注册会计师法》,解决当前困扰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各种问题,并考虑加入WTO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并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加紧制定当前实务中急需的审计具体准则、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进一步修订完善已颁布的三批独立审计准则,指导和规范审计实务操作。
4、政府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政策引导,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上规模、上档次。事务所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借助于规模大型化来实现,普华与永道、毕马威与永安之间的强强合并,目的在于取得更大的规模优势。另外,也可参考国外一些成功经验。如日本60年代、70年代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情况跟我国情况几乎一样,全国各地都是小事务所。日本就由财政部门采取政府行为,了财政部法令,规定不允许小事务所开展业务。这一措施便全国各地小事务所都合并了,形成十几家大事务所,到现在已形成4大事务所。日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运用市场规律,同时还要采取政府行为。2000年3月以来,财政部先后颁发一系列文件,引导和推动事务所走规模发展的道路。1999年12月23日,全国首例证券资格事务所合并在中瑞会计师事务所和华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进行,注册会计师行业拉开合并、重组的序幕。截至2000年8月9日,全国已批准110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为39家。这39家新组建的事务所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事务所人数超过200人,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人数最多的达到532人,年业务收入达15471万元。
5、大力培养和造就复合型、国际型的会计审计人才。政府应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目前我国已有23所高校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并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出大批中国的硕士生、博士生,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其次,加强对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完善会计证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等配套措施。
目前,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迅速,苏州作为服务外包的示范城市,服务外包的规模日益增大,水平也日益提高。2010年12月17日,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苏州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后,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先后推出多项创新业务,积极适应了苏州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2 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发展顺应了苏州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州目前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很大比例,这是苏州会计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苏州的外向型经济主导发展模式,对会计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苏州会计服务外包发展的直接动力;再次,苏州政府对会计服务外包发展高度重视,这是苏州会计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保障;最后,苏州的各级院校也为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这是苏州服务外包发展对人才保障。
另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了苏州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通过会计服务外包,可以帮助苏州实现经济的转型,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会计服务外包,企业能大量节省成本,有利于高效管理,特别是目前在苏州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最大的受益者;再次,通过会计服务外包,可以促进专业会计服务企业的发展,提高财务工作的水平;最后,通过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基地仍存在以下的一些不足:首先,业务缺乏创新性,缺乏高品质、实质性创新业务;其次,缺乏品牌建设,导致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体现;再次,缺乏高水平会计服务外包企业;最后,缺少高素质的专业高端人才等等。
3 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创新发展路径初探
3.1 政府职能的创新 目前,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以保障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健康发展,同时示范基地也拟定了一系列的会计服务外包创新业务试点方案及操作规范,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园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园区都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所以笔者认为,在这样的特殊阶段,会计服务外包发展必须要适应形势的变化,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注意这些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以政策法规的方式建立起会计服务外包的各项规章,以建立会计服务外包的质量体系。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进一步发挥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信息沟通平台,提供企业一个公开透明的良好沟通环境。
3.2 服务外包企业组织模式的创新 会计服务外包企业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目前示范基地很多会计服务外包企业采用的是项目组的组织形式,即由员工组成不同的项目组,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下承接不同的项目。这种组织形式的问题是项目组成员往往是固定的,因此不利于资源的调动和共享。对此服务外包企业可以考虑构建虚拟化的组织模式,即所有的人员和资源都保持独立,在承接某一工作任务时再选择配置相应的人员和资源,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更加顺利的满足服务外包企业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3.3 服务外包企业业务内容的创新 服务内容的创新是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内容的创新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信用管理业务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其客户信用管理和自身信用管理。一方面,买方市场形成后,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往往免不了出现赊销。单个企业如果要一一全面搜集客户的信息,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服务外包企业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建立起一个企业信用情况调查平台,那么肯定能够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服务外包企业还可以推出具体的业务来帮助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回收。另一方面,服务外包企业也可以推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业务,帮助企业构建良好的商业信用。
3.3.2 资金管理业务 资金是企业运转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创新企业资金管理的一些服务。首先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企业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和企业不熟悉银行的相关贷款政策和不能准确提供银行所需要的贷款资料有关。对此,会计服务外包可以发挥其优势,建立起银行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把银行的相关政策摸透摸熟,并向企业及时传达;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帮助其提供准确的资料。其次,对于企业有闲置的资金,会计服务外包企业也可以帮助其进行理财管理,使其闲置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3.3 外贸管理业务 苏州工业园区有众多出口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会计服务外包的重要客户。服务外包企业除了可以给他们提供税务方面的咨询及业务,如出口退税政策的咨询和业务的办理外,还可以在帮助其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有所创新。近年来,我国商品遭到国外“双反”调查的案件层出不穷,特别是近段时间的光伏产品“双反”案,这些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源于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也和我们很多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提供的信息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所以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和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方面进行相应的业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4-0120-04
根据管理学原理,如果在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那么就可以依据契约,将该项活动外包给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第三者执行。会计行为外部化(或称会计外包,或会计活动外移)是将企业开展的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以商业形式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外包给专业会计机构安排的过程。本文将以海峡两岸相似的会计市场为背景,剖析会计行为外部化机理,整合全社会会计资源,为建立海峡两岸共同会计市场作贡献。
一、会计行为外部化主体
会计行为外部化是海峡两岸小规模企业最优的会计选择。目前,在大陆各类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800万家,台湾地区也达116万家,分别占两岸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规模企业,号称蚂蚁雄兵,其运作方式灵活,在明确政策扶持下,蕴藏着较大的发展机会。[1]然而,小规模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正式化倾向,倘若仅仅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处理一切事务,势必成本高、收益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从资金、政策、中介服务等多方面为小规模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2]我们认为,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会计行为指南的小规模企业是会计行为外部化主体(外部化会计行为的实施者),其对会计服务的强烈需求将会成为会计业极具潜质的待开发市场,即其理由可概括如下:
1. 降低成本。市场总是不断向专业化和正规化演进,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将日益复杂化,单个企业在遇到新的经济业务时,由于专业技术条件或管理水平受限,无法加以合理处理。外部会计师的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往往要超过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在职业过程中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外部市场的信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会计行为外部化与企业自己搜集信息、设置机构、培训人员、探索管理方法等相比要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这种来自外部的“智力支持”,能够降低企业会计活动的成本。
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行为外部化利用了“别人的眼睛”来管理自己的事务,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社会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外部会计师通过“独立性”的会计服务活动,在为不同的客户解决相似的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遵循《小企业会计制度》,克服小规模企业普遍存在的会计人员素质差、会计行为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混乱、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提供准确而个性化的信息资料,满足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多种信息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行为外部化遵循了“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从而便于消除关系导致的市场信息披露的不完备和种种败德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公信力。
3. 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企业发展进程看,现有小规模企业在管理咨询、纳税筹划、信息化建设、战略制定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中介服务,会计行为外部化有助于帮助小规模企业提升坐标,提高管理效率。外部会计师通过引入先进的会计财务监控机制,制定并优化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风险评估、投资决策咨询,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管理问题,完善服务功能,改善经营绩效,减少和避免经营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为小规模企业提供高效率的创业和运营平台。另外,外部会计师在收取服务费的同时也为企业承担了责任,对企业而言,在会计行为外部化的同时也转移了一部分的财务风险。[3]
4. 加速企业再造的优势。企业首先找出其核心竞争力,并把人财物等资源和管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核心竞争力上,通过外部化会计行为,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使得企业能够关注、利用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创造更多价值,进而提升绩效。事实上,小规模企业更能从会计行为外部化中提升绩效。
二、会计行为外部化客体
目前中国大陆执业注册会计师近6万人,共有4,500余家事务所;[4]我国台湾地区执业会计师有2,300多人,会计师事务所(母体)约1,000家左右。海峡两岸事务所规模普遍不大,小型事务所居多。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小型事务所存在生存危机。是严格师、所审批管理、限制小型事务所的发展?还是鼓励出现更多的小型事务所?我们认为,小型事务所应大量存在,作为海峡两岸小规模企业会计行为外在的承受者。在会计服务市场上,相对于大型事务所而言,小型事务所作为会计行为外部化客体更具比较优势。
1. 经营灵活。小型事务所投资少,易于创办,管理费用低,且易获得必要的信息(通常认为,规模愈小,必要信息量愈少);小型事务所有其特定的活动空间和竞争平台,它们区域性、地方性强,如我国台湾地区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以其登录开业之省(市)为其执行业务之区域。如在其它省(市)执行业务时,应设立分事务所”;小型事务所经营方式机动灵活,能面对不同类型企业多种多样的服务要求,可以接受小业务,多客户。
2. 反应快捷。小型事务所机制活、概念新,面对市场变化反应快捷,在接受业务时便于沟通,应变能力强,其所谓“船小好掉头”;小型事务所组织结构扁平化,监督到位,决策快,能摆脱繁琐的程式,克服一些大型事务所在这方面的局限性,能理解客户的个别要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
3. 特色强。小而有特色是所有小型事务所存活和发展的真谛。小型事务所虽没有大型事务所那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以及庞大的专业人员队伍,但绝不是“小而弱、小而乱”,在小的方面和特殊领域的服务中比大型事务所做得更到位。小型事务所员工归属感强、富有朝气、办事效率高,在技术上勇于创新,在服务上善于花样翻新。
4. 责任、风险小。会计服务的主要特点是需求多、收费低,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比审计服务要小得多,对事务所规模化要求程度低。虽然大型事务所凭借其实力优势,也能为小规模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包括优质的会计服务,但是,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地域条件限制以及现阶段审计市场整体格局的调整,大型事务所的市场定位主要应确定在为大、中型企业提供审计服务上。
三、会计行为外部化趋向分析
会计市场为海峡两岸服务贸易领域较早开放的市场之一,会计服务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下的专业服务,按照GATS的规定属于服务贸易下分的商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服务将成为两岸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海峡两岸会计服务市场的共同、健康发展对于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扩大经济国际化,促进两岸经贸共同繁荣与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从另一层面看,小规模企业会计行为外部化将导致两岸会计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其市场趋向分析如下:
1. 小规模企业会计行为社会化趋势明显。小规模企业会计行为外部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行为广泛的社会性,形成专业化会计服务产业,我们乐观预期,会计服务业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服务行业门类,将成为海峡两岸未来经济建设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它将推动和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而在这一新兴产业中,小型事务所是主力军,[5]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会计行为外在的社会中坚力量,是一不可忽视的团体。例如,近年来台湾地区会计师法调整了自身的业务范围以后,会计服务收入的比重,有日渐提高的趋势,相当数量的会计师专事会计服务业务。例如,高雄市会计师公会共有308名会员,2004年有102名会员放弃企业财务报表的鉴证业务,未领印鉴证明,转而为小规模企业或商行提供会计服务。[6]
2. 小型事务所的市场定位将更为准确。小型事务所由于规模较小,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实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抵御风险的能力远比大型事务所差,难以通过审计服务扩大规模,提高业务收入。面对困境,小型事务所将从审计服务中脱离出来,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会计市场中的小规模企业,以小规模企业为客户群,提供优质及时、贴身裁剪的专业会计服务,是小型事务所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
3. 小型事务所会计服务内容更为宽广、精专。会计行为外部化不同于传统的会计服务,而是一种综合型的系统服务项目。相对于审计服务而言,会计服务业务是小规模企业会计行为外部化的产物,它是指注册会计师受托从事本应由企业完成的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为主要功能的服务性会计活动,包括政策咨询、事务、财务诊断等,是所有事务所都能够从事的非法定业务,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服务业务主要运用的是会计专长,而非审计专长。其中,政策咨询应包括为会计政策选择和运用提供建议,进行会计法律制度的咨询服务等;事务应包括建账、建制,记账,编制会计报表,进行税务、筹划,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与评价等;财务诊断包括如担任常年会计顾问、进行财务策划与分析等。[7]
4. 小型事务所与小规模企业将构建共生体系。小型事务所将介入企业价值链,与客户一道成长,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惠共生,采用“自愿委托、收费服务”的原则,使小规模企业会计行为社会化、产业化成为一项重要内在推动机制。在此共生体系内,小规模企业是小型事务所生长的土壤和主要的养分来源,其大量存在为小型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小型事务所凭借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和显著的经营特色,帮助小规模企业解决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减少或避免决策的失误,弥补企业在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不足。
5. 会计市场格局将发生改变。进入21世纪,海峡两岸都掀起了一股合并、重组之风。虽然,在会计市场上国际经验通常认为“大的就是美好的”,合并或被兼并,也是事务所发展的选择之一。但是,我们认为,事务所的规模应“有大有小”,“大者恒大,小者恒小”,这样才有利于保持适度的市场竞争,达到均衡的结构状态。各种类型的事务所都应寻求最适规模,再大的事务所也不可能为企业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这既有专业人员的种类和执业素质的问题,也有事务所成本效益的考虑以及市场规范的需要。从整体来看,今后海峡两岸会计市场结构将呈现“金字塔式”大、中、小型事务所并存的均衡格局。大型事务所初步形成、独占鳌头,以为大规模企业(主要是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为主;中型事务所以为中、小规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为主;小型事务所大量存在,以为众多小规模企业提供专门化会计服务为主。
当然,会计行为外部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小规模企业很可能会因为长期依赖外部势力,形成永久性短视,从而丧失自身财务计划制定和决策支持能力。同时,会计行为外部化毕竟存在着信任风险。
四、会计行为外部化的条件
小型事务所会计服务业务的健康发展除了小型事务所和小规模企业共同努力外,还离不开社会的认同、政府政策的鼓励扶持以及外部机构或独立组织的监管。在这方面政府机构和独立组织还要做很多工作。政府与行业自律组织必须研究小型事务所的生命模型,为小型事务所的发展在税收、组织架构与行政管理以及法律上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通过进一步扩大会计服务的市场范围,积极指引企业的会计服务需求,努力促进小型事务所会计服务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推进小规模企业会计行为的社会化进程。
1. 放开事务所的审批,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按照我国大陆《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目前大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主要有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而台湾地区会计师法规定较为灵活,在台湾地区“会计师可单独开业,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或由两个以上开业会计师组织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共同执行业务”,目前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以独资方式出现,个人事务所占到了事务所总量的76%。我国大陆应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放开事务所的审批,将批准制改为核准制,允许个人开办独资事务所,鼓励注册会计师自主择业。个人事务所承担个人的无限责任,以“人和”为主,不仅能让喜欢“单干”的高素质专业人士充分施展才华,而且还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树立权威而公正的形象;既可以成为合伙事务所散伙的弥补机制,也可以成为合伙事务所的后备军,为发展合伙事务所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8]
2. 逐步放权,增强会计服务的独立性。并考虑到小型事务所的特点,可以尝试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隶属于注册会计师协会(我国台湾地区称会计师公会联合会)的“小型事务所联合发展委员会”,对于事务所资格认证、备案、检查、处罚、复议等工作,都可逐步放权,转交该委员会完成。作为独立性组织,该委员会应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制订和完善自律化管理规则和方式。例如,如何保证非审计的会计服务不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产生影响,如严禁事务所对同一家企业既从事会计服务,又进行审计服务;从事会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业务水平;注册会计师在从事会计服务时应承担什么样的保密义务;如何鉴定委托人责任和受托人责任;如何建立和实施有效的会计资料传递、交接及保管制度和手续等等。
3. 建立、健全相关业务准则与制度,优化会计服务行为。会计服务如果没有相应的业务准则与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必然会出现混乱,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应在遵照《小企业会计制度》,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国外相关准则以及联合国会计专家组有关小规模企业会计指南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会计服务准则》,以指引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服务业务,促使会计服务业务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平稳运行。
4. 加强外部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会计服务行为。目前会计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与职业会计师没有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不无关系,而从市场类型来看,其中的小型事务所问题居多。为了规范会计服务行为,提高小型事务所会计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公信力,政府机构和独立组织应加强对小型事务所会计服务业务的外部监管和行业自律。注重监管的实质性和有效性,建立“遏假保真”机制,依法塑造和规范公平竞争的会计服务环境,对于在会计服务中弄虚作假、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应严格检查,严肃处理,违法乱纪的,应依法严厉惩处。
此外,在借鉴台湾地区小型事务所发展经验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市场研究,分析需求者的需求差异,在努力开发传统会计服务领域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以新、以优取胜,积极为客户创造价值;小型事务所应发挥其在机制、市场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以拳头产品、品牌服务为核心,逐渐拓宽业务范围、提高服务功能,发掘潜在的会计服务需求者;小型事务所还应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文化创新,培育核心能力,弥补会计服务供给空缺。目前,我国大陆会计市场服务品种单一,大多集中在会计报表审计、验资等法定审计服务上,注册会计师行业会计服务收入还不到全部业务收入的15%。小型事务所应抓住机遇,改变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满足客户需要是竞争的重点,不能只以价格的竞争招揽客户,应摒弃“低价文化”,代之以优质、特色服务争取客户、留住客户。
――――――――
参考文献:
[1]林汉川,魏中奇. 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毓圭. 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J]. 会计研究,2001,(12):9-14.
[3]卓悦. 财务会计外包服务市场探析[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30-32.
[4]陈毓圭. 2004年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总结[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4-10.
[5]周红. 法英美会计审计市场结构和集中度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 会计研究,2002,(10):57-62.
[6]林政锋. 六成有照会计师不愿执业[N]. 经济日报(台湾),2005-05-25:A7版.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50-02
外包是指在有限人力资源条件下,为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服务公司,以集中人力资源,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近些年来,外包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有关专家预计,2010年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外包服务涉及的领域呈多样化趋势,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外包、经营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财务与会计外包等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在整个外包市场中,会计服务外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2008年全球财务和会计外包市场规模已达到470多亿美元。在成熟的欧美市场,会计服务外包在整个外包市场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在我国,会计服务外包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10年12月17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将苏州工业园区列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试点地区,这是继北京西城区、天津滨海新区、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四个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会计服务外包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小企业对会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服务外包的涵义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会计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等业务流程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包括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纳税、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
中小企业在我国数量众多,它们在规模、组织结构等各方面与大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其经营规模不大,组织机构简单,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等原因,使中小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信息需求、会计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所以有必要请专业会计服务机构来为其服务,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计服务外包能够带来如下益处:
1.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可降低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和费用成本。首先,企业可免去对各种办公用品及软件、硬件的初始投入。其次,会计服务外包使企业避免财务系统运行所需的日常维护成本和系统的升级成本,而且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外包服务的情况逐期均衡其企业的运营费用。最后,会计服务外包可以精简相关机构,降低人工成本。
2.会计服务外包能突出主营业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可将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领域,集中发展和管理核心部门,突出主营业务优势,争取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采取会计服务外包能取得高质量的会计服务,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来做,可以降低因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精而出错的风险。同时,外包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保证了有关财务系统的稳定运行,避免了诸如设备硬件损坏等原因造成信息丢失带来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企业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会计服务机构的问题,当然,财税等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与会计服务公司的独立运作以及地域上的差异,导致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淡化,难以及时发挥效用。中小企业投资者追求业务的开拓,而弱化内部会计管理,对于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发生的会计资料,如银行单据、材料发票、员工信息及月工资额,以及其他原始单据的保管意识薄弱。又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结构和内部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层较少,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费用报销的审批制度不严格,以及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中资料不完整,造成外包会计业务核算所需原始资料不齐全,核算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完整,无法给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另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以前使用的社会兼职会计或不正规的会计机构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就对会计服务外包产生排斥情绪。
2.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问题。在我国,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公司等均具有会计服务的资格。首先,不少会计服务机构对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机构一个会计身兼几十家中小企业会计事务,不清楚被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一些资料入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向税务机关纳税申报,记账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不真实的情况。其次,会计服务外包中存在一些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会计基础知识匮乏,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并且该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又比较大,使社会上一些人对会计服务外包不信任,这些都给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3.财税部门监管问题。政府对会计服务外包重视不够,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检查不到位,使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缺乏合理的监督。有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对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存在片面认识,在税款征收上“重定额轻建账”,不支持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发展。
三、改进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现状的对策
第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使会计服务外包机构能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中小企业创立初始,就应让会计服务外包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规划、筹建等各项工作中,借鉴会计服务外包人员对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会计服务经验,把企业生产经营所能涉及到的各项工作尽量正规化,从长远发展上看,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办理企业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整理每月企业发生的费用、发票等原始单据,及时向会计服务外包机构人员提供真实完整的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努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会计服务外包机构服务水平。会计服务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至少有两名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企业,并且要求审核会计至少具有会计中级职称以上水平。记账会计对客户票据要进行整理,对票据存在问题应与客户及时沟通,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税款计算。审核会计对记账会计做账的结果进行审核,包括票据的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核,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审核,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审核,税款计算合法性的审核,往来账的核对,对客户账务问题的隐患给予准确评估,在所有账务审核无误后填制税务纳税申报表,并对纳税情况与客户沟通,利用税收知识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好税收政策,收集整理客户在经营中所需要的信息,对客户经营业务进行财务分析,并找出客户经营中的问题,提供合理意见,帮助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使中小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第三,提高财税等相关政府对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监管力度。税务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加强与会计外包服务中介的联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实现网上办税,让中小企业的税务事务更加便捷,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外包服务提供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会计服务外包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且可以成立会计外包服务行业协会,维护行业的利益,使会计外包服务行业能够健康发展。
四、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趋势及展望
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服务外包非常普及,而在我国,会计服务外包方兴未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专业化的会计服务机构以其灵活、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意识到了会计服务外包给企业带来的诸多益处,纷纷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这使得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必将是今后发展的一种潮流。
[参考文献]
[1]解媚霞.财务外包决策[J].经济师,2004(2):205~206.
[2]卓悦.财务会计服务外包市场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30~32.
[3]杜丽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导入财务外包模式的决策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5(3):47~49.
[4]尹夏楠.论国内企业财务外包的可行性[J].经济师,2005(10):176~178.
[5]谢晓华.私营企业会计外包服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财会月刊,2005(10):21~22.
[6]钱枫.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5(12):76~78.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42-03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及内容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二)会计国际化的内容
会计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会计实务国际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
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指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指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会计国际化是促进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许多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及全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与其他各国跨国公司的业务往来无可避免。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在考虑到东道国的财政、税收、会计政策对其影响以及该国对跨国公司监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母公司为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需要公司整体及各子公司编制合并报表,以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同时,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这些都要求消除各国间会计处理的差异,按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来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
2.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潮流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国际间的贸易越来越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贸易中,购销双方都需要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如果购销双方都依据基本相同的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那就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和沟通,有利于双方做出判断和决策。因此,我国要参与对外贸易、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就必须进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会计国际化是降低编制会计报表成本的需要
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别的情况下,企业会计部门往往需要编制许多套不同的财务报表,以满足不同国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会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各国对会计报告与披露的要求不存在过多的差别,编制会计报表的成本就能大幅降低。
4.会计国际化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资本市场进一步全球化。这种资本市场全球化在促进经济的国际化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为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公司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高各国会计准则的等同程度。
目前,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沪深交易所已有1 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00多家为B股公司,在境外有50家H股公司,还有大量在其他国家注册并上市的中资公司。我国企业也必须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5.会计国际化是会计服务全球化的需要
社会经济环境主导着会计服务的发展方向。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经济整体。作为会计服务客体的公司聘请的注册会计师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活动,他们的审计活动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增强了在外国拥有财务利益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安全感。其他的会计服务在审计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必须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使得我国的会计服务为其他国家接受。
6.会计国际化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金融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但同时也隐含着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为了有效地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需要与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互相沟通、协调会计准则,作为与各国之间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参考资料。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进步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新制定的会计准则考虑到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原因,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列示了四种可选择的方法。
2.基本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新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3.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改变债务重组“一刀切”现状。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执行后,一旦债务人获得了债务的豁免,反映到报表上将会是直接提高其当期利润和每股收益。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的表现为:
1.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信用问题和“三角债”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毒瘤,若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就不能满足企业筹资和融资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之后,随着国外的投资者蜂拥而至,同时带来了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希望市场,这对我国弱小的资本市场冲击很大。因此,只有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才有强大的根基。
2.会计准则与制度关系混乱。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模式。一方面,在不断地制定和颁发新的会计准则和修订已的具体准则;另一方面,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然而各自的详简程度都不同,规范的对象一致但有时规范口径有出入,这会造成使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3.国内会计高层次人才缺乏。从会计人才的国际交流来看,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为其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全球化。但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会计水平无法为其提供全球性的服务,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不足,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人员供不应求,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的高级专业人才则更加缺乏,这就导致会计服务行业不能拓展会计服务领域,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经营也受到限制。
4.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披露规范过于简单,层次不够清晰,透明度不够高,公平执行的力度不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5.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上迈出了较大步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会计准则的具体执行还存在一定问题,还得不到有效执行。
6.参与国际会计组织活动不多,影响较小。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参加了证券管理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亚太地区会计师联合会等地区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国际会计组织中的影响力很小,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很不相称。
四、现阶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建议
1.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夯实会计国际化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会计国际化主要依赖于公开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会计准则可以获得诸多潜在利益。一方面,可以降低跨国界提供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能降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评价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降低资本成本。
2.完善会计准则,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异,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会计准则的内容,使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会计环境。同时,还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突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另外,还应加快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准则的制定、培训、宣传、研究工作, 使准则尽快深入人心。
3.继续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机制
完善的自律机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国际会计公司的优势,在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与国际会计公司联合的同时,培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改善CPA(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充分发挥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努力提高国内CPA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增强CPA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责任意识。
4.加快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使我国会计国际化健康、有序地进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制度。首先,要培养出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扩大我国会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其次,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电子信息技术等新的知识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造就国际型会计人才;又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再次,要全面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客观、独立、公正地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这样,通过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我国会计在国际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5.坚持改革,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要真正实现会计国际化,使制定的会计准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不是简单照搬的问题,而是必须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要在组织保证、人员培训、法律协调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然将招致改革的失败。
6.积极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会计活动,包括各类技术研究小组的工作及协调工作。要及时把握国际会计的动向,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国际化进程的了解,扩大我国在国际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形成过程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孙蕊.谈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2] 曹惠民,柴庆孚.会计准则国际化与我国会计教育[J].中国农业会计,2007,(3):20-22.
[3] 曾浩.2006WTO框架下的中国会计国际化[J].科技创业,2007,(3):64-65.
[4] 邓丽平.从新会计准则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39-41.
[5] 尹燕春,陈军杰.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6).25-26.
[6] 喻宝珍.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1):234.
[7] 岳雪莲.会计国际化理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43-44.
[8] 周玉战.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乡镇经济,2007,(1):72-74.
[9] 佟明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及存在问题[J].商业经济,2007,(2):69-70.
[10] 王颖驰.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65-66.
[11] 郭秀珍.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标[J].中国农业会计,2007(2):5-6.
Discussion about the accoun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WANG Yan-xiang
一、机遇
1、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行业队伍的素质
入世是契机和动力,可以让我们充分利用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技术资源和培训机制,加快我国会计人才达到国际水平的步伐。从而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国际执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从容应对WTO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2、有利于更好的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目前,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程度低, 技术手段落后, 服务种类老化, 需要向国外同行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中介机构的进入, 为我国会计中介机构的改革提供了参照物,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国外会计机构成熟的管理经验, 加快我国会计中介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3、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将“走出去”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活动也会全球化,同样需要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能为其全球业务的开拓提供会计服务。随着会计市场的开放,国内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将有机会跟随中国的企业一起“走出去”,提供全球性的服务。
4、 会计业务需求将大量增加
随着我国的入世,到我国投资的外商将进一步的增加,外资,合资企业不可避免地也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这样一来,审计等会计业务在我国的有效需求将有相应的增加。同时,国外的事务所进入中国市场,不可避免地实行雇员本土化,从而也将有利于我国增加就业,繁荣我国的会计人才市场。
二、挑战
所谓机遇,正来源于挑战,蕴涵于挑战。WTO带来的,就是挑战。
随着中国会计市场进一步的开放,除了“四大”等跨国型大单位之外,国外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也可能到中国从事审计等会计业务。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随着客户走出国门。就在这外入内出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会计市场格局最终会被打破,我国的会计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竞争加剧
会计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的会计服务业将受到严重冲击。这里谈到的竞争主要从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人才市场领域的竞争两方面来讲:
⑴ 会计服务市场的竞争
尽管我国会计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总体而言,我国的会计服务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机制陈旧、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业务领域单一化、服务质量平庸, 与国际同业相比, 我国会计行业突出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人员老化、专业质量不高、年轻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风险防范能力及行业整体势力薄弱, 国内事务所在组织创新、内部管理、执业水平、人才资源、抗御风险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规模实力与规模效应。而国际同行具有理论和技术先进、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能力强,会计职业队伍具有素质高、人才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等优势,在我国会计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必将处于优势地位。
入世之前由于国家实行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拓展业务受到严格的限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做稳着中国会计市场卖方主体的宝座。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会导致一些技术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加速淘汰出局。我国一部分事务所将面临破产或者兼并,大大的增加了其经营风险。
国际会计公司进入中国,对中国会计服务市场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⑵ 会计人才市场的竞争
WTO引发了许多“危机”,最严重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入世以后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将可能导致优秀会计人才的流失。我们的事务所规模小、底子薄,不能给人以丰厚的待遇,留不住人才。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很难养活人才。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以及一流的薪酬在人才的竞争中将处于强势地位。大量的优秀人才将涌入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如此循环往复,中国的会计服务业也将愈加处于劣势地位。
2、会计资源未尽其用
会计信息失真,利用率低。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有时出于企业利益的需要扭曲财务信息,或者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而存在虚假性质量问题,导致了会计信息可利用数量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传递方式的限制导致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商业秘密”观念局限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率。
首先,会计服务不规范。我国会计市场存在规则不明确或规则意识不强的问题,会计服务的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存在着“黑幕交易”等,从而防碍了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会计服务市场秩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