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课题探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精心制订活动计划,开展小课题探究活动。在确定小课题主题及合作小组后,每个课题小组就要根据主题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可见小组活动计划表,然后再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具体实施。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供咨询、监控及研究指导,并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如某探究小组确定了“潜伏在家居装修中的隐形杀手”这一小课题以后,首先开展了实地调查,走访了珠海市世邦家居、永N家居城,了解到许多家具的资料介绍中都有相关的甲醛、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查阅报刊杂志等了解家居装修材料中的污染物来源及危害等。为了真实感受甲醛的存在,小组成员还进行了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检测新装修家中的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为大家解密家居中的甲醛。最后,提出减少室内装修污染的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我们的小课题探究活动基本上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活动时间上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学校中午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双休日自行安排的时间。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组织跟踪反馈工作,多方联系,甚至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方法上是引导学生围绕所研究的课题,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广泛积累原始资料,为撰写结题报告打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疑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不断地刨根问底、探究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毕竟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我们重视和关注的是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一定是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或层次。而且每一次的活动,孩子获得的亲身体验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二、探究活动的交流
学生将探究的过程以照片、视频、文字、统计数据等形式记录下来后,我及时指导学生将课题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资料进行主次分明的梳理、分析、归纳和提炼,在大量案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并制作成PPT,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
通过PPT展示探究成果时,至少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小课题的探究主题和探究目的;二是具体安排,有任务分工、探究实践和探究方法等;三是探究内容,措施及结果,这是需要重点详写的部分,应内容充实,证据确凿,结论正确科学;四是建议或倡议,既有独到的见解和改进的方法,又针对性强,让人看了信服,便于他人改进、创新。我除了让学生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小课题探究的成果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探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用小报、微电影、朗诵、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人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人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如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用一个五分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变化中体现教学艺术
数学课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于深奥难懂的数学内容,教师要力求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学生,并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原来这些东西我也能理解,我也能学会”,甚至有的新内容老师刚点拨一下,许多学生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三、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例如:“一个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一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价值。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发表见解。各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老师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
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稳定学习的兴趣
在“课题探究”教学模式下,一节完整高效的课堂模式应围绕下面的环节来设计:
确定
教学课题学生
自主探究教师指导
组织探究小组学习
尝试实践总结反思
体会成功
确定课题该环节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
自主探究课前教师将探究的课题告诉学生,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小组合作进行初步探究.
组织探究在初步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深层次的探究.
尝试实践根据教学内容,该环节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留在课后,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出基本规律之后,用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直到完全掌握规律.
总结与反思在学生完成了对课题的探究之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总结反思,包括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探究中不成熟的地方等等,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成功的经验.
2操作方法
2.1确定课题
从教学内容看,物理教学中一个有利的因素就是可以把一节内容作为一个课题来探究学习,在这之前,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对探究的方向与层次进行科学设计.以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为例,探究目标如下:
(1)教材中用一个与R1、R2效果相同的电阻R替代了上述两个电阻,用到了什么研究思想?
(2)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根据欧姆定律你能得出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吗?
(3)得到电压之后,利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你能得到什么关系式.得出关系式后进行化简,讨论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与各串联电阻有何关系?
(4)根据欧姆定律得出,U1=IR1,U2=IR2,等式左右两边相除后,发现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5)根据以上的探究思路,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6)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与每一个电阻的大小关系如何,并联电路呢?
(7)在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等效电阻怎么变化,并联电路中呢?
在上述内容中,(4)、(6)、(7)在教材中并没有体现,但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探究内容来设计,因为这三点很好地体现了物理与数学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4)、(6)、(7)三点是通过教师的板演讲解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完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得出的,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知识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目标.
2.2合作交流,自学探究
(1)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完成课题探究,达到教师预设的探究层次,一节课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探究课题确定以后,教师在课前将它提供给学生,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探究交流时间.
(2)确定明确的探究目标和任务
课题探究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而自主探究环节又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确定明确的探究目标和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探究目标和任务要体现层次性、激励性、可操作性、启发性.以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四节《欧姆定律的应用》为例,探究目标和任务如下:
①用欧姆定律测电阻的实验中,如果电流表坏了只有电压表,还能测出导体的电阻吗?
②如图1所示,R2的阻值是5 Ω,电压表V1的读数是3 V,V2的读数是6 V,电阻R1的阻值是多少?
③没有电流表,如何知道通过电阻的电流,能直接得到吗?(提示学生:转换研究对象)
.④本题中,流过R2的电流与流过R1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此时电压表与定值电阻R2并联相当于什么仪器?
⑤知道了待测电阻的电流,还需要什么量就可以测出其电阻,这个量依靠什么测得?
⑥为保护电路和调节电压,还应该加一个什么仪器?
(3)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自学探究的最基本环节;
(4)开放实验室与阅览室,为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2.3组织课题探究
该环节是指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在课堂中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过程如下:
(1)小组代表发言
针对自学探究提纲,课堂上选取个别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并说明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了解学生自学探究的程度,获取反馈信息;三是通过激励探究效果,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比、帮、超的浓厚学风.
(2)小组交流
学生之间继续就自学探究中的目标提纲展开讨论,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通过讨论在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二是对探究成果不佳的组员,帮助他们相互启发进一步探究,直到取得最佳成果.
(3)师生之间的专题讨论
讨论结束后,大部分问题已经解决,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将问题再拓展,在师生之间展开专题讨论,这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示范,又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再认识.专题讨论可以围绕以下几个主体进行:
①对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展开讨论
让学生经历知识探求的过程,无论是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还是研究方法的角度,都是一种科学的选择.比如密度、速度、磁场等概念,都需要通过探求概念的建立过程来掌握.
②对规律的应用拓展展开讨论
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基本规律的应用,如密度公式变形,浮力、压强、电路串并联知识等,这些知识的重点是如何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以基本的原理为依托,在应用时深化与拓展.
③对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展开讨论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包涵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但思想和方法有时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挖掘.
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欧姆定律的应用》中,就是利用了等效替代法.在讨论中将思想与方法挖掘出来,让学生体验与领会,无论对科学思想的理解还是对形成问题的策略都是十分有益的.
(4)尝试实践
本环节实际就是对知识的应用过程,可以放在课内,也可放在课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题目的编写侧重于一题多问、逐渐递进,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考察;②能力提升的思考训练: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整理和再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③动手实验的应用性训练: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解决问题,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5)总结与反思
在以上环节完成之后,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总结成功经验,反思不足之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出发,回顾知识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典型物理事实有哪些;②从所学知识最本质的要义出发,掌握知识的精髓,能用画龙点睛的语言描述知识的本质;③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领悟探究的总体思路,产生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效果;④从探究过程蕴涵的物理思想出发,体会物理学中的归纳演绎、控制变量、等效替换等思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3“课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反思
新课改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仍处于起步价段,不少教师在认识上还有误区,甚至有抵触情绪,不能处理好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在探究目标和提纲设计上存在能力上的问题.因此在“课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3.1新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
时下,有些教师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逢上课必言创新,而不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撇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艺术以及课堂效果,一味追求表面的奢华,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使教师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果.实际上,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必须破除“创新迷信”,在授课前充分论证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可借助于教学媒体,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新的教学模式里应用教学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是利用其交互优势和试听优势,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在《磁场》这一节,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磁感线的分布,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再用媒体技术模拟各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表达的磁场分布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可见,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恰当利用教学媒体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又能加深概念的理解,顺利突破难点.
3.3新教学模式要灵活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
一、注重新课的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堂课如何引入,新课如何导入都很关键。在探究性教学的课堂上,新课的引入应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汽化――蒸发这节课的课题引入时:我首先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液态”两字,片刻后,用酒精写的“液态”两字便在黑板上消失了,学生知道这是由于黑板上的“液态”两字变成气态了,引出汽化的概念,接下来在把一个外表皮很皱的苹果切开,发现里面的水分是很充足的,引出了只从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以此来引入课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猜想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科学的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这是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猜想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教学中提出问题:“一件湿衣服在变干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衣服上的水分的蒸发的快慢往往是不一样的,那么,水分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怎样做到使这件衣服干的快一些(也即影响衣服上水分蒸发快一点的因素是什么?)。
三、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探究性物理实验课的核心,也是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实验课中,老师往往按照教材或自己提前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在学生实验前将自己设计好的的方案“灌”给学生,实验的目标也仅是证明已有的实验结论和简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学生的兴趣只停留在对实验过程的自我感受,缺乏对问题探究的强烈愿望,探究性实验则完全不同,其特点主要有两点:第一,学生在实验前有自己的猜想,并渴望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二,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指导、参与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经过猜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将以极大的兴趣开始自己的探究实验,但俗话说,“说者容易做者难”,受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的某些实验方案不一定能实现,因此,在学生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实验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学”的兴趣。探究式实验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设计出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老师如何加以适当的引导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忽略任何一个细节,都很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整个课堂就显得很散,效率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把自己的功夫下在前头,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
物理的探究式教学,必须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学得好用得活。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个环节自学阶段的操作是首先提前一周布置好学习课题,指明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和搜集的材料或者给出简单的方向,给学生一个提前准备的过程,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甚至重、难点也可做相应调整。同时将全班学生以研究的方向或者收集材料的内容等为依据分为若干个小组。
研究性课题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例如,在探究出一些定理公式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巩固练习,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教师应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成”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33-01
初中化学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颇有难度的学科,许多学生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所以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需要。而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化学是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化学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为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及经验,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策略及建议,旨在进一步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主题都应该是学生自己,作为教师,不管是备课时、上课时、课后时都应该谨记这一点。在备课时,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一言堂的模式,还学生训练权。首先,让学生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记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初中生对于化学中的难点,上课听得懂,但考试时又不会做,这一直是教师头痛的事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巩固、掌握和应用。然后,组织小组学习,将合作与差异并行。小组学习模式的实施,主要通过实验及让学生自己出试卷为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分组,学得好的学生一组,差一点同一组,有利于“同一水平”的切磋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挑战性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而对于差一点的小组来说,他们也会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并向学得比较好的一组“靠拢”。指导学生自编试卷好处多: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复习的能力。要出好试题,必须对整个单元或某些知识点有整体了解,这也正是优化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对于实验分组来讲,可以进行自主搭配,学生自己选择合作者,一起完成实验。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合作学习。
二、注重学生操作实验
化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学生一面学习理论知识,一面通过实验来证实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方能加深对化学公式等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只是注重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操作,将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消极影响。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操作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动手操作实验,才会了解知识现象发生的过程,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化学的神奇魅力,产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实验操作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严谨态度的形成。要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重视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好实验演示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演示实验如果做得成功,过程具有趣味性,那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兴趣。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开展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一边做一边强调实验规范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启发他们思维。在操作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讲解,便于学生理解。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演示实验开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教案,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为学生做好规范性的榜样,确保学生实验成功。然后,注重学生实验的进行。做好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进行化学实验,实现知识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的进行。在实验之前一定要讲清楚操作规范、安全提醒,以及具体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学生进行试验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操作,对错误操作进行指正和提醒,对于疑难还要抓住契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最后,教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讲解,将知识点重新复习一遍,强化学生记忆,对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爱上实验,感受到实验带来的成功喜悦。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已经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自主、独立、探究的去学习。而提问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它能帮助老师对学生进行相机诱导,从而得到好的教学成果。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活跃气氛,然后教师就要去引导学生学习。有技巧的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语文教学大都是文字教学,可能对有些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思想上容易开小差,所以假如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课,而不去提问学生,那么学生根本就学不到知识,就算是学到了,也都是死知识,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去运用。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加上适当的提问,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不仅能够活跃可能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还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初中生的年龄还小,思维也不是很成熟,所以大脑中有待开发的地方还很多。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认真教学,在课堂上有技巧的进行提问,必然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的去学习,变成自主的学习,并且爱学习。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本身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没有完全从小学那种松散的状态转变到中学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所以注意力难免会不集中。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进行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老师的心理,本来初中生就处于叛逆期,可能会更加不爱学习。而适当的进行课堂提问,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诱导,循序渐进的使学生爱上学习,从而自主的去学习,去思考。
2.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假如老师在进行的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自己讲自己答,就相当于是一场电影导演在自导自演,这样的电影是没有观众爱看的。老师在课堂中加一些有意义的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多了,自然与学生的关系也就近了。在初中这个特殊的阶段,很多学生都是根据喜不喜欢老师来决定是不是好好学这么课程,这种想法虽然不对,但是初中生这个思想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进行课堂提问还是非常必要的。
3.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就需要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要想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要先进行思考然后组织语言来表达,从而就能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些腼腆的学生可能不好意思回答问题,但是老师不会因此就放弃了这个学生,而是要更加关注这个学生,对其多加锻炼,很多学生都是因此变得外向,与人的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使对学生进行的提问,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提问时提问的问题容易过直,而且有的老师也爱自己去控制答案。教师在提问中主要的是起着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的作用,而有的教师容易把问题提问的过于直白,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从课本中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并不是思考,只是一个让学生阅读课本,找答案的过程。而且有的老师在提问过后就自己回答,不让学生回答,或者是学生回答的有偏差时,老师打断学生,老师自己来回答。这样同样是没有起到提问的作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有的老师不仅是对问题提问的过直,而且存在提问过程中没有层次性这个问题。提问问题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小问题开始提问,一点一点的深入,慢慢的进入到大的问题当中,也就是说,提问的时候要掌握一个梯度,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如果老师一开始就先提问了一个很难的问题,把学生都难住了,他们就不愿意再去进行思考,只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所在,因此去探索的学习语文,爱上语文。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方法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是更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即有技巧的提问。所以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把握课堂的难以程度和频繁程度,还要把握提问的“点”。初中生的年龄还小,思维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太难的话学生总是思考不出来,回答不上来,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太容易的话,学生容易觉得问题都这么简单,根本就不用思考都能回答上来,学生可能就懒于去回答,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发展。学生虽然需要被提问问题,但是不需要特别多的问题。有的教师认识到了提问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上总是提问问题,由于提问的太多,学生被许许多多牵着鼻子走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所以回答问题就变成了敷衍,学生不能自主思考,不利于开阔思维,从而也就失去了提问问题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是,虽然要把握提问的难易和提问的频繁程度,也要抓住提问的重点,即教学中中心之处、关键之处、反复之处、题眼之处等,这些都是要提问的重点。假如老师提问的很多问题都不是教学要学习的重点,只会白白的浪费学生的精力,容易使学生变得疲乏。中心是文章的大动脉,是提问的重中之重,可以使学生抓住重点来学习,不必白白浪费学习时间和精力。提问上面提到的教学中的关键之处、反复之处、题眼之处等与此的作用是大致相同的,这里就不一一叙述。总之,教学中把握提问的艺术性,是进行课堂提问的关键之处。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进行有技巧的提问,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来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不再是之前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晓梅.论中学语文激趣导学模式的构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关键词】教师课程执行力 教学目标设置与落实 问题探究
在河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薄弱校教师课程执行力实践研究》研究中,通过对我区两所薄弱校一年多的课堂观察记录、课后的研讨反思,教师探究和落实课程标准的课程执行力情况等较为全面的了解,发现影响和制约教师课程执行力实施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落实至P重要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薄弱集中体现在对每节课必写的教学目标的陌生,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之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运用还处于表层的认知阶段,一方面表现为不知如何设定教学目标或没有认真研究如何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只是从网上或教学参考上抄下来作为教(学)案一项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设置考虑较少;另一方面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讲完课,虽然这期间有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但这里的自主往往因给予时间的不足或教师的不放心而流于形式。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
有一部分教师因对课标的认识不足、教材把握不准从而定位教学目标不恰当。在一次《相似三角形》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这节课的内容从教材编排来看在全章起着引领奠基作用,后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应用均由此而推开,接下来的各种复杂图形均由此而组合、变形演化而来。两位作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别设定为了“知识建模,让学生建立起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模型”和“掌握知识,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这里不必说教学过程,仅看教学目标的设置就能想像出教学过程,更能判断接下来学生这一章的学习效率。
教学中要求,要备教材、备学生,教材把握不准教学目标设置不当,号不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的脉,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对症下药。一节初三数学复习课研讨课《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课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在“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本知识”。如果仅就这节课内容来看问题不大,可是面临中考的学生需要的是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需要形成知识链,教学目标的设置显然就太肤浅了。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对称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观察记录发现,一大部分教师的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如何落实到学生身上的问题,也就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视不足“备”的不充分。听一位语文教师的课,他的目标设计为“①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语言;②理解文章立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用时3分钟,接着是读准字音用时大概2分钟,接下来出示行文线索问题,在学生思考有1分钟后教师要求回答问题,学生答不准确,教师就开始了由课文内容到线索知识的讲解…,接下来的理解立意和思想感情类似此过程。因该班是均衡分组,课后我就抽取了一组学生,每人一张写有“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的纸条,要求学生至少写三条。学生大多写的是:认识了…生字,知道了…线索,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个别同学能写出。评课时我又问作课教师同样的问题,教师的回答基本是教学目标。为什么一节课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呢,我们回看教学过程就会发现,学生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或动笔记下来的较精简的内容。我们就要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师教授的目标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它的实现是以教师讲完为标准,还是学生掌握为标准。这就要回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已说了好多年,看来课程标准的落实任重而道远。
基于教师们教学目标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专门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目标贯通的教学”的各种教研活动,问题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与两位作课教师一同研讨并确立教学目标。语文同课异构的《在沙漠中心》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默读课文,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找出关键语句,领悟文章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③结合写作背景和日常生活理解“冒险”的意义。围绕教学目标各自准备作课。需要说明目标中默认的主语是“学生”,研讨别强调和明示了“过程与方法”,提出了教学目标一定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堂展示环节有一位教师仍然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缺少方法指导的教师代思、代言的过程。
初中各学科任课教师运用所拥有的专业课程权利,将该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将教师个人领悟到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最后将教学方案创生性地实际运作并评价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教师的这一系列教学行为目标及其实现,需要处于课程执行主体地位的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创造性的执行课程。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每一项都在召唤教师的担当,每一项都在提醒教师我们的课堂是否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否在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是否在树立科学精神。我们薄弱校的教师们在课程执行力及教学目标科学设置与落实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课堂提问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师生间形成有效互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目前课堂上的很多提问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低效或无效提问:有的提问由于问题本身太难而使学生望而生畏;有的提问由于太过简单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应该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一旦课堂提问达到了创设问题情境、并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了,那么,提问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那么,如何通过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呢?
1.以趣味性问题创设情境
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上课之始教师先出示以下几张纸牌:
教师带领学生用这些纸牌来做游戏,游戏规则是:先找一位学生上台,背对着屏幕,教师将其中的两张进行旋转,问题(1)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到底动了哪两张?学生经过分析,指出被旋转过的图形是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2)为什么第一个图形变了位置,而平行四边形的位置却没有发生变化?教师这时把第三张图片放大并进行旋转,引导学生弄清楚将平行四边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仍与本身重合这个道理。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判断出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入新课题:同学们,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要着重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中心对称图形。这样,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形成了悬念,就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趣味性的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2.以质疑性问题创设情境
质疑的意识是促进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离开了质疑,科学探索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所创设的各种有利于教学的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在因素,不失时机地创设各种质疑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遇到不能提出问题或问题表面上不具有价值地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与学生互相交换角色,让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重点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小组协作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来尝试解答。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发问质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自己获得新的发现。这样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3.以探索性问题创设情境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铁匠要用一块铁皮余料(锐角三角形)制成正方形的零件,为了提高这个余料的利用率,正方形的边长就应该大一些,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呢?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问题(1)三角形的余料是锐角ΔABC,现在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内接的正方形边应落在三角形的哪条边上正方形的边长才能最大?学生们经过研究探讨得出:对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余料,内接正方形的一边只有落在锐角三角形最短边上时边长才能最大,也就是加工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
问题(2)如果这个ΔABC不是锐角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其面积最大呢?学生们经过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如果ΔABC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边落在直角边上的两个内接正方形是一样大的,落在斜边上的内接正方形是最小的;在ΔABC是钝角三角形的情况下,那么边落在钝角三角形最短边上的内接正方形面积最小,边如果落在钝角三角形的较大边与最大边的内接正方形的大小不能确定。
二、把握好问题的“度”
首先,要掌握好难度。
在课堂提问时难度应该适中,即提问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内容过于简单过难,都会令学生无从下手。
其次,要安排好梯度。
即课堂提问要体现一定的层次,对于学习较为困难学生,在课堂上要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的问题;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较难的问题。
最后,要选择好角度。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提问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一堂师生互动,绘声绘色的好课,总是离不开精彩的善问活答。因而关于课堂提问的探究就很有必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信息的最快的反馈手段,也是突出重点、解决疑点的关键,并能真实反映学生学数学的思维活动,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我们讲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的情景创设
创设障碍情景。 问题的障碍情景就是在学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的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发新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并产生新的数学概念的一种问题情景。这与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法有点类似。
创设问题的解决情景。 问题的解决情景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数学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问题情景。它类似与中学教学教法中的问题探究教学法,所不同的是前一个以生活中活例的形式呈现,而后一个是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想出来的,所提的问题必须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问题,提问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问题也要与数学思维有关,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中的实质矛盾,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和创新性。
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考虑提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最常用的是以下几种提问方法:(1) 设疑性提问。 布置悬疑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对新知识内容本身的直接兴趣,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悬念,从而想寻找答案,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2) 类比提问。 将相同或相似的命题放在一起,通过叙述、观察进行比较,诱发学生用简单的、形象的、难度较小的命题去说明复杂的、抽象的、难度较大的命题,这样一来学生更易接受新知识而对旧知识也起了复习的作用。(3) 梯度式提问。 对于一些难点较多的问题,即使基础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回答。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时提问浅显点,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或者一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学生领会了意思。(4) 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大有裨益。但是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全面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课堂提问的问答心理
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节课堂信息和节奏。数学课堂提问包括教师质疑设问,学生思疑答问,教师总结评价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和反应,只有调动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表现,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紧张心理。 在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都有紧张的心理表现,一些特别紧张的同学虽能思考问题,但不能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往往思而无果或一知半解,教师提出问题时表情拘束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
争强心理。 具有这类心理倾向的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激进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中对重点难点考虑不全认为自己什么都一学就会,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回答,导致答案欠妥。对这类学生教师切记不可严责批评,也不能附和其心理,应恰当总结,指出由于哪方面的马虎轻率引起问题的错误,并给予善意的引导。
自卑心理。 这类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思考能力,感到自己不及别人而怕提问,或者已想出了问题答案却怕答错出笑话不敢举手回答。这类学生在回答欠完整时,应该在积极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低难度的问题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信心。
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或个人学习成绩差遭受同学、家长冷遇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
四、课堂提问的评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