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19: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篇(1)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现了古人的爱恨情愁,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隽永、意境朦胧,但又因为时间久远、远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兴致不高,出现陌生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的低效化。基于此,笔者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赏析碎片化、训练模式化、教材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总是依赖“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自己一心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禁锢了思维,难以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谈不上学习古诗词的思维发展。

1赏析碎片化,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都存在单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资料来进行讲授: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逐字逐句解释古诗大意。另外,教师多采取单篇单赏的模式展开,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致教师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碎片化的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单一化,训练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本教材虽然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严格考量,却无法回避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一现实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普遍呈现出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诗歌篇目编排,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容受限,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诗歌体验。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上,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模块的得分,教师首先会为学生总结同一类题型的特点,并给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接着,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最后在题海战术中巩固,实现短期内提高古诗词鉴赏得分的目标。这种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鉴赏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古典诗歌教学也进入了探索与改革的时期,不少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新课改如何改革,都应以课本为原点,走出课本链接课外,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整合。“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围绕同一个议题,选择多个相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王君说:“整合教学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1]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探究: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打破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惯常思维;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阅读诗词。

1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在对比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词领域,每个著名的诗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标签。看到陶渊明,学生就会想到恬淡闲适;看到李白,学生就会想到浪漫飘逸;看到杜甫,学生就会想到忧国忧民。而教材编写的初衷,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人。但是,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同一诗人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其诗歌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诗人相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诗人。群文阅读的优化整合,恰能弥补这个不足。因此,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作。在柳永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完成教材内《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基础上,课外增加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约风格,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太平景象,与《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形成对比。在辛弃疾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补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补充的两首词作均为婉约词,与辛弃疾常见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课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李清照的写作风格与情感。然而李清照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也有豪气冲天的豪放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一反李清照之常态,没有丝毫闺阁气,格调高远、意境广阔,通体浑成,更将词人的经历和感受与庄、骚结合起来,飘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一起鉴赏,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刚柔并济的女诗人形象。选择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实现群文整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跳出对诗人原有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诗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诗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质,诗人也不例外。诗人的内心思想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层而复杂的。不同的诗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拓展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后人依据古代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内涵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将古诗词分成思乡怀人诗、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和人生哲理诗等类。一般来说,同一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如思乡怀远诗,或表现羁旅愁思,或表现思念亲友,或表达征人思乡,又或者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凉。而同一题材却不同主题的诗词相对较少。如果能通过同一题材而主题思想不同的诗词来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思路,则不仅能让学生循着鉴赏古诗词优良的传统品读,还能让学生在常规的古诗词鉴赏中,拓宽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内《蜀道难》的基础上补充课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导学生针对两首诗展开对比学习。两首诗都是写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对象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不同。两首诗都是从蜀道的“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神奇迷离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难和险;不同的是,一个是实写,一个是夸张。《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歌的主旨考虑,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与难;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极写蜀道开辟之苦,行路之难,留居之险。在这两首诗中,虚写凸显李白的艺术张力,眼见则显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现力。送别之情,劝慰之意,都展现了青莲居士的诗仙魅力。教学杜甫的作品时,笔者选取了课内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三首诗。笔者在前面组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首,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组诗的格调和主题。在上述三首古诗中,《登高》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将其放在组诗学习的最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这就拓宽了古诗词鉴赏的新途径。群文阅读视域下,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能映射出诗歌的深层内涵,使教学纵横互补,诗仙、诗圣的诗作便是例证。

3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情愫来阅读诗词

每一位诗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诗仙李白,他的风格特点是豪迈飘逸,属于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风格特点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来的共同风格,就可以被认为是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把握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人,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用适当的情愫来阅读诗词。以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为例,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词作。苏轼乐观旷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品读苏轼的豪放词是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格豪放,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前者通过“大江”“乱石”“惊涛”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来展示富有气魄的画面,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予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际遇的愤懑。在学习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带入课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篇亦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借“白头翁”自比,写出了词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风雨、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统观三首词,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饱受生活风雨却依然坚强、乐观的苏轼。群文阅读下的高中古诗词优化整合策略可让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以及诗词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群文阅读的相关要求,优化整合课内课外的资源,做到课内为主、课外丰富,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篇(2)

近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与过去有了很大变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不容乐观。因此,怎样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更要不断地对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以及方式方法进行摸索实践,从而为今后古诗词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弊端

就目前来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虽然已与过去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古诗词教学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在新时期,有些教师依然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以满堂灌为主,使得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既影响到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同时还会逐渐削弱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2.新课改下古诗词难度加大

在新时期,高中古诗词的难度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有些同学的基础较差,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同学会因古诗词学习效果差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到整个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

3.课程安排不合理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年代距今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时的社会环境、民俗习惯乃至语言交流方式等都与现代社会大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很难将自己置身其中,去感受诗中描绘的场景。而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将一节课的45分钟安排得满满的,恨不得将所有知识都在有限时间内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及精神压力也会大大增加,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也会慢慢消散,始终无法走入古诗词的意境。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朗读古诗词,感受诗词意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古诗词具有文字美、韵律美以及意境美等特征,而从古至今人们在学习古诗词时,都是从朗读开始,这也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与此同时,新课标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教师不但要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朗读古诗词的兴趣,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朗读习惯,只有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学生才能把文字表层的意思与其内在含义进行交融,从而产生共鸣。举例来说,在朗读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时,学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凄婉迷惘之情;而朗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学生又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恬静田园生活的向往,等等。

2.借助多媒体技术,采取情景教学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进而取得显著效果。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很多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由于中国流传下来的古诗词大多描绘的是自然风光或者家国情怀等情境,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保证教学效率。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举例来说,在讲解到《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教师可以在朗诵时配以优美的乐曲,并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分别呈现“春、江、花、月、夜”等景物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从中领悟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人的生活情感经历,同时还能放开自己的想象力,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另外,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尝试重现古诗词描绘的场景,让学生来扮演其中的重要角色,使学生可以在体验中加深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以此来提升整个古诗词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高中Z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的文学修养、道德情操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为了保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展开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古诗词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技术,采取情景式教学,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为今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篇(3)

1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古诗词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加之部分学生古诗词学习基础不扎实,导致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果不佳,同时影响到学生古诗词学习的信心,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1]。②古诗词教学方法不科学,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古诗词教学,在课堂上以满堂灌为主,导致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较为被动,影响到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质量,并且也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③古诗词教学设计不科学。由于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很多教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教学设计不科学,严重的影响到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2]。

2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情境教学法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实际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情境的学习中,是处于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非常高。例如,杜甫写了很多时运不济、报国无门、感叹国家衰落的诗词,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悲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快速的掌握相应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3]。另外,在情境的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兴趣创设相应的情境,例如,游戏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通过科学的设计情境,能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古诗词学习水平的提高。

2.2 合作学习教学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将合作学习教学法有效的应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4]。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古诗词学习任务,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古诗词学习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更加主动,学生在此种状态下,不再抗拒古诗词的学习,而是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古诗词知识,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古诗词学习上更大的进步。此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教师应积极的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中,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确保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现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

2.3 分层教学法

篇(4)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犹如浩瀚大海中那最明艳的朵朵浪花。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高中语文教师发扬和传承古诗词的精华是责无旁贷的,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古诗词底蕴不深,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依然是“老三步”即作者、翻译和背诵。有的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把一些题材类似的古诗放在一起讲解,但这样教学破坏了古诗词的美感。其实,古诗词的美就美在炼字上,而多数教师只讲古诗词的翻译,只注重学生对字面的理解,却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2.学生方面

就教学现状看,大多数高中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他们错误地认为古诗词单调、枯燥、难理解。在学习时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得混乱,错别字等现象频频出现。另外,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是夜以继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词的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不愿读古诗词、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逐渐下降。

3.教学方面

(1)重串讲、轻吟诵。在教学古诗词时,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把古诗词依然当做文言文讲解,进行字词的解释甚至是翻译。这样的教学方法把古诗词的美感“讲碎了一地”,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吟诵是必然的途径。

(2)重传授、轻感悟。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而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该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等。这样学生很难从古诗词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很难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样的教学只是让优秀的学生变成被动的课堂记录者,让学困生变成课堂的“游离者”。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

1.以读促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生整体感悟古诗词的基础,还是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关键。所以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在读的时候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比如首先教给学生按节拍读古诗。古诗词在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节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都要按照自己的节拍诵读,如2/3节拍、4/3节拍、2/2/3节拍。其次,读出韵律。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重视重音字、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内涵与魅力。

2.鉴别赏析

古诗词表情达意,在抒发感情时,有的是直接抒情,有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反写他人等。常用夸张、比拟、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练简洁,意境深远。教学时教师宜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首先,从抒情角度鉴赏古诗词。在此只举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鉴赏,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一般来说乐景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如花红柳绿、鸟鸣、日出等。而哀景则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如日落、花落、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在孟郊的《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用“春风”、“春花”写乐景的。在杜甫的《蜀相》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哀景。

其次,从炼字角度鉴赏古诗词。指导学生从精妙的字词中欣赏古诗词,让学生学习古诗词准确、形象、简洁、凝练的语言,体会它的语言美。例如2014年全国语文高考卷中,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的“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可引导学生赏析。诗人用一“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同时,“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凸显出,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令人遐想无限,一“过”、一“随”真可谓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

再次,从修辞角度鉴赏古诗词。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就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易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响彻云霄。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另外,古诗词中常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修辞角度学习与欣赏作品,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趣味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这一点。由于当今社会,古诗词在生活中出现和运用的几率比较低,报刊书籍、影视网络对古诗词的运用有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习古诗词,老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牢记古诗词,这符合考试要求。其次,将古诗词改编为课本剧。比如,《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都比较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在改编课本剧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词的主要思想及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为了高考而教,而要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着手,做到趣味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上古诗词。

篇(5)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强化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么,应当如何强化这种能力呢?本文提出四项策略。

一、融入感情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古诗词一般有结构对称、句末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的朗读能够引起学生朗读诗词的兴趣,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诗词大意的理解。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播放名家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进行模仿,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就能感受到诗词的基调,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约。学生在朗读中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而且能够通过词句想象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诗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1]。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读这句时能感受到气势的雄伟壮阔,眼前呈现出赤壁大战时的情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笔锋急转,作者通过自己和周瑜的对比,不禁悲从中来,学生通过句子的描写能够体会到作者苦闷的心情。在学生朗读之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二、从写作背景入手,发挥想象力。

诗词是诗人和词人抒发感情的工具,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作者的写作背景对诗词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在诗词内容中有所渗透,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感情细腻、手法独特,经常书写一些伤感缅怀的诗词,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优越,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夫妻恩爱,志同道合,生活幸福,这时的作品多描写爱情、景物,韵调优美。但在金兵入主中原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的悲苦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一生动荡,经历了世间百态,作品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也分为两种类型。再如宋朝的陆游和唐婉,两个人都著有《钗头凤》,陆游和唐婉原是表兄妹,两人结合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两个人亲密无间,没想到这却引起了陆游母亲的不满,命令陆游休掉唐婉,并另娶一妻,两人再次见面时都非常伤心,陆游就在墙上题了《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见陆游的诗词,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便抑郁而终。他们两人的悲情故事感动世人,学生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入地了解诗词内涵[2]。

三、抓住关键字词和诗句,学会理解鉴赏。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仅是理解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讲究遣词造句,作者把浓厚的感情浓缩在几句诗词里,每一个字都饱含深远的意义,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鉴赏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不仅这两句是工对,并且句中还有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句法严谨、工整。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的带领学生分析,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四、体会诗词意境,把握诗词灵魂。

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细去品味和体会。体会诗词的意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感受作者精神,强化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就用“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古人往往习惯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来思乡的,“落日”表达凄凉失落的情感,“杨柳”怨别,“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等,学生可以抓住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黄花”“秋风”“细雨”等意象都能表达出作者凄苦孤独的心境。

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前提下,在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和诗句的特点,找寻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意境,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住诗词灵魂。

五、结语

我结合案例,提出了强化高中教学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相关策略,希望可以与同仁共勉,一同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当然,强化这种能力的策略绝不仅限于此,只要是适合于学生,能取得切实成效的,均是优秀的教学方法。

篇(6)

新《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下列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古典诗词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生活的年代有很大距离,这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面临的最大困难,现在,大多数人都读不懂古典诗词,更不用说创作古典诗词作品了。但是,古典诗词是中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消除学生内心的芥蒂,促使学生参与到古典诗词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够体悟到古典诗词之美,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加强高中古典诗词的人文主义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促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主意识都非常强烈,且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能够产生自身的个性,这样的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加强高中古典诗词的人文主义教育。我们国家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经典,高中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古典诗词是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古典诗词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促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另外,教师要充满爱心与耐心地去教学生,从古代教育的神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体悟古典诗词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而不断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素材,而古典诗词更是美的化身,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 审美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还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古典诗词是最具有审美特征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地运用古典诗词这个教学资源,将审美教育渗透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而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因此,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感悟古典诗词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欲望,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有思想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毫无性情的容器,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与审美教育的成效有直接关联,因此,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审美心理为依据,组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活动,自觉去感悟古典诗词之美。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情境,给予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多读古典诗词,甚至要求学生将名篇、名段以及名句背诵下来,为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做铺垫。

三、发展古典诗词的情感教育

教师必须要抓住古典诗词的精髓,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备课这项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古典诗词描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内心产生涟漪,使学生进入古典诗词描述的情境,领悟古典诗词描述的情感,从而吸收其精华。在备课阶段,教师不能仅限于语文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也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描述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要将精力集中于古典诗词描述的主人公或者诗人的情感上,走进所描述主人公或者诗人的世界,努力挖掘古典诗词描述的情感,且要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使学生掌握感悟古典诗词描述情感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铺垫。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品质得到锻炼,还能够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得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古典诗词的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目前部分教师还是不能够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作用,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果,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由于初中生文学素养有限,对凝练、含蓄的古诗词很难产生直接的兴趣。同时古诗词距离现在较远,用语方面与现在有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些诗词,对初中生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有音乐、画面、故事等。

学习古诗前,先不要让学生接触课文,而是让学生听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思考歌的内容与哪一首古诗相关,学生通过回想,大都能说出张继的《枫桥夜泊》。然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告诉学生只是一些诗句做了改动而已。引导学生明白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离的很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教学中介绍诗词涉及的典故、诗人轶事、故事等,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好奇心。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可以讲述词人创作的故事: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遍览群书,思维敏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擅长写诗。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郎才美貌,志趣相投,生活十分美满。但赵明诚由于职务所限很快离京而去,从此分居两地。没有丈夫的陪伴,李清照感到寂寞,她经常独坐高楼,思念丈夫。这年的重阳节,庭院里飘来了阵阵菊香,她想到往昔丈夫的陪伴,可如今只能独守空房,心情黯淡下来。夜间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披衣到窗前,看到了在风中摇曳的,形如自己瘦弱的身影,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醉花阴》。这样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诵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犹如神”。由此可见,诵读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含蓄为美,其诗词虽然言简意赅,但寓意深远,不熟读更是不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自有诗歌起,诗就与音韵、节奏结下了不解之缘,富于音乐美,通过音韵、节奏来传达情感是它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欣赏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感知诗的内容。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如通过声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节奏的缓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读录音或配乐朗读等诸多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寄托,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美感的氛围中自觉融入到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中,在朗读中获取情感共鸣,在朗读中得到审美愉悦。其次,在充分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以此更好地去已W知识和艺术感知,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让其审美感受升华。

三、品味意境

篇(8)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极为不利。如部分教师“以讲代读”,忽视了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即通过朗读感知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虽然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是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只是机械性地背诵,很难在读到诗歌意境和画面特征时重现画面。因此,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大部分都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能真正读懂古诗词的内容,更谈不上对古诗词的赏析了。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背诵,诗句语言通俗易懂,从内容看,都是送别诗。但是有多少学生能在读这两首诗时,通过诗词中展现的画面,品出李诗的豁达、乐观,品出王诗的离愁和洒脱呢?这充分说明仅仅靠背诵、记忆,而不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无法真正弄懂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品不出诗歌的情趣和意蕴。

二、古诗词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入诗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了解诗词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让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幅整体的、动态的画面,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内容。这样的古诗词教学能把古诗词教“活”,让学生也学“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强调该诗主要是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表达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在讲解《琵琶行》这首诗后,让学生对琵琶女、诗人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诗歌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营造情境,将诗中的情景再现于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琵琶女三次演奏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领悟到诗人和琵琶女通过琵琶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感悟《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再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到这位历经坎坷却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了解诗人在《离骚》中表达的主题,从而更好地了解诗词所表达的内容。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境,更好地把握诗词。

2抓住诗眼,品诗情

古诗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诗眼”可谓是整个诗词的中心,往往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大部分诗词中,诗人会用比喻、双关等表现手法,表达出“诗眼”,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重要的考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深入品析,就能更好地把握诗词意象,找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

例如,在学白的《独坐敬亭山》时,首先我们知道该诗的写作背景是李白离开长安,处于长期的漂泊生活状态,饱受了生活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因此,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孤独、寂寞。因此,全诗的“诗眼”为“独”,围绕“独”字,让学生深入品析古诗,找出诗中表现出诗人孤独与寂寞的字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品析,找出诗中“尽”“孤”“独”“闲”等字眼,理解诗歌中表达出的孤寂之情。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抓住全文的“诗眼”来深入品析诗词,就能更好地让学生找准诗词的感情基调,从而把握好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师生互动,了诗意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紧随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师生活动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古诗词的意象。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畅所欲言地发表观点。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了解诗意时,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江汉》时,诗中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这样一句。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此句诗中诗人用了哪几个意象,体现出了怎样的意境?问题提出后,笔者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学生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学生2:“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身处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例如,在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引导学生分析“近”字的表达效果。

学生1:(从字面意思理解)有“主动亲近、接近”之意。

学生2:(通过诗词的意境联想得出)在清澈平静的江水中,有一轮孤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想慰藉和抚平其寂寞的愁心。

学生3:(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认为)“近”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还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

篇(9)

一、创设合理情境,打造良好古诗词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情境的重视,通过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自然被调动起来,对教师开展其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可以应用的教学工具的重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不同类型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和其他教学教材等,营造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采薇》这一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该诗词的年代比较久远,同时许多字词已经有了新的表示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导致其学习效果逐渐下降。教师要加强对该类问题的重视,通过古诗词浓缩等方式,营造合理的故事情境。该古诗词可以浓缩为在征战途中,士兵们面临断粮危机,但是为了生存,只能选择挖野菜充饥,一年四季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通过向学生语言讲述,辅之以必要的多媒体工具来展示其具体的画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对该古诗词描述的意境和表达思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教师后续的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逐渐减少。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引入古诗词吟诵等项目来向学生表达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在重重铺垫递进的情况下,学生对各项知识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点,即使向学生讲述对应的教学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将会更为深刻。情境教学满足了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求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情感教学要求,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多,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吟诵练习,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对“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一观点,在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不断阅读古诗词,在吟诵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具体情感,使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古诗词一般会满足平仄要求,读起来有朗朗上口等特点,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古诗词中的韵律之美,对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吟诵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讲述与古诗词高低、长短以及缓急等相关的节奏,明白不同的停顿所要表达的含义,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也会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将会逐渐减少,对推动教师教学工作以合理方式开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锦瑟》这一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播放古诗词吟诵视频,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仿读,了解古诗词的内涵。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本含义,使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要即使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情感表达的方法和相关字词等,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将会逐渐加深,对保障其各项工作合理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入多媒体,开展全方位教学

篇(10)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文化中,诗歌都承载着统治愿望、百姓疾苦,认知诗歌就是认知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价值诉求,学习诗歌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所在。诚如先生所言,中国虽然没有宗教,但承载着百姓心声的诗歌就是我国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诗歌华丽璀璨的国度,我们应该注重诗教,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阶段必须逐步培养学生鉴赏、释义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汉语文化基础能力。所以,笔者针对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分析

1.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落实,外来文化、语言对于高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现阶段高中生对日韩文化的追逐,对欧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要领,更是汉语言运用的典范,在学习中让学生感知、认识古诗词能够使其充分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进而提高爱国主义情怀。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承载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认知与运用,更是对汉文化的无限热爱。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古诗词学习索然无味,最终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有效改革古诗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3.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就是读懂一首诗,然后根据高考的需要做大量习题,最终强化记忆标准答案,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所以,转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是内容、形式、艺术三者的结合体,充分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开展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单纯地考出理想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应该将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歌意境,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鉴赏、评价、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2.有效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所以若想实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置,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例如,在《长恨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中省去关于白居易的介绍,直奔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多重视角探析诗歌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性对诗歌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有效教学方法实施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学法,如在学商隐《锦瑟》一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相思、缠绵悱恻的理解与认知,动态性、立体化的理解诗歌中体现的情思与温情;第二,从画家的角度将诗画联合的绘画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勾勒出夕阳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思乡之情体现在画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保证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青少年审美情趣变化、促使学生有效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教育相关部门以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蓝本,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鉴赏、释义、评价古诗词,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设备安装技术服务 下一篇: 爱国安全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