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19: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2)

经济全球化对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加入WTO 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外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的空前交融,它对于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一、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 背景下,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突出表现为“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认识。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清水秀,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2002 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改革,加速建设,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湖南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全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业在全省GDP 中的比重。过去我们一直很少注重县域旅游业的文化含量,轻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其文化市场的认识也不足,加入WTO 后,湖南县域旅游业也将直接置身于开放化的全球竞争空间,直接感受到国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跨国文化集团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压力,而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狭义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中解脱出来,走“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旅游发展道路来发展县域旅游经济。

二是有利于湖南旅游扶贫战略。湖南还有一些县、区属于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观念落后,扶贫任务比较艰巨。然而,湖南不少县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古迹较多,这种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却因故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开发,就带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成功例子为湖南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山区、边区、老区开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风情旅游、探险旅游、温泉旅游、漂流旅游等特色项目,在这些旅游项目中注意渗透文化内涵,使之做大做强,形成县域旅游品牌,这就能够进行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当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地域和行业分割,突破部门界限,实现文化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和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入WTO 后,将给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带来结构调整和体制的创新,配置各种资源的机遇。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通过它能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加工制造、农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龙头,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南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可以结合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大举措,推动西部县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湖南各县区劳动力多、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加快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既能促进县域商贸的繁荣,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当地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又能推动县域个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另外,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能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汇点。物质文明体现在它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精神文明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二、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旅游文化产业还显得稚嫩和脆弱。投资、竞争、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在总量、规模、档次、效益和对群众的影响程度方面,与大城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小家子气”十足,旅游业与人口比例很不协调。

其次是文化品位不高,科技含量很低。由于自然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宗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加之当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地域限制、交通闭塞,许多县域的旅游业文化品位不高,难免夹杂粗俗、低俗、陈旧甚至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而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旅游文化精品。有些县域的旅游业不知道打文化牌,纯粹为旅游而旅游,使得顾客有“花钱买罪受”的感觉,导致旅游的回头客剧减。有些县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在经营理念、融资方式、生产手段、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缺乏先进和现代经济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技术的武装,缺乏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而呈现出分散的、内敛的、低效的特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湖南县域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

再次是产业定位不明确。旅游事业是新兴的事业,湖南有些县、区领导对此项事业非常陌生,对于旅游是不是独立的产业? 是不是文化产业? 作用如何? 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怎样? 是核心产业,还是附属产业? 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很清楚,对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明确,由此失去许多机遇。由于产业定位不准,导致对旅游规划的随意行为,即使有了规划也难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开发工作,更谈不上有详细或长远的规划。还有些县区领导看到了本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如数家珍,似乎自己什么都可以开发,但对于这些资源是针对哪些客源市场却不明确,就资源谈资源,市场意识不强。简单的旅游资源观念导致旅游产品水平低,产品陈旧落后,规模小,经营方式原始,地方特色不突出,与周边县域旅游产品多有雷同。个别县区领导不重视旅游专家的重要作用,凭自我感性认识发展旅游,对旅游业的特殊性认识浅薄,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导致低服务质量、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等整体性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当地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旅游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某些领导认识的不到位,导致旅游项目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加上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旅游资金投入方式基本是靠现有旅游项目自身的收益滚动发展,不能实现县域旅游业的高起点、高品位、高回报。县域旅游经营单位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情况。因为资本投入不足,所以景区景点的旅游设施少,又不配套,基础设施落后,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有限,综合服务功能和接待质量较低。对县域旅游的促销宣传作用认识不足,促销计划简单,促销手段单调,县域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整体性、创造性。这些都是湖南省旅游文化产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三、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湖南县域旅游文化走产业化道路,是在县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化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试参考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湖南目前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实际,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些建议。

转变观念,明确旅游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树立旅游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想前提。首先要确定行业规模,明确发展目标。如旅游业收益占GDP 的百分比,目前旅游业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确认旅游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就应实施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树立旅游的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根据市场的需求仔细地筛选当地的旅游资源,变“我有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旅游资源”为“市场需要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资源”,对本地拥有的资源要透彻地了解。对资源的了解要有系统的概念,要与周边市场结合起来考虑。比如一个溶洞,独立地看是一项资源,可能与周围地区另有许多更加有价值的洞,而使当地的洞完全没有开发价值,开发了也没有人看,浪费了投资。另外,设施也是资源,这个观念可以使我们增强旅游的吸引力。设施要有品牌观念,如一个草原小屋,山中凉亭,它既是旅游住宿、休息设施,也是整体情调的一部分,还能成为旅游吸引物。

突出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地方特色,发挥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避免雷同,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湖南各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者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对此,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优势,开发有个性特征的旅游文化产业强项。要找准旅游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突出部,切忌各地旅游纪念品的雷同。如果游客到一个地方买到了这种纪念品,他到另一个地方就不会买同样的纪念品,甚至看都不想看了。还有一些民俗风情表演、庙会文化以及服务项目,都应该办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谓特色,从一定层面上讲,就是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地位。

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品位,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现代人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发展旅游的最好机会。但不能认为游客们是来为旅游而旅游的,有许多游客的文化素养极高,他们还希望通过旅游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

所以,旅游产业要在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上做好文章,要由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设计转变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设计,扩大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市场空间。文化产品要以高雅、精纯、健康、优美的艺术品位和丰富、先进、科学、新颖的知识信息作为质量内涵,摈弃陈旧、落后、粗俗、低劣的产品形式和内容,必须从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增加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含量,注入知识的、智力的新鲜因素。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融资体制,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保证。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旅游文化投资体制的筹资机制。县级地方政府要确定财政投入的重点,用以扶持关系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支柱产业项目,而对不应由财政负担的单位,则应依靠市场投资。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对具备条件的旅游文化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二是吸收非旅游产业向旅游文化产业投资;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人士的捐资;四是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由有经济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托管;五是大力引进各种外资。

总之,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规划力度,是发展县域旅游事业的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好这一层面的旅游开发,必定会使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提高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篇(3)

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把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先导,以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挖掘丰富多彩的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价值。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实质,要吸取产业之精华去除糟粕,体现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独特风格的一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勇于创新与开发,使其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以政策为导向来推动经济发展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绝好的契机,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要抓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利用政府提供保障措施和法规制度的完善,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来促进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政策大力的支持,我们要有效利用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拉动湘西经济的发展。对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优势资源,加以拓新与挖掘开发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化。

3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民族体育文化产业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如:体育竞赛表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健身表演等)。因此,要着重抓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利用国家西部政策来发展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旅游带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业,把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湘西文化产业的引擎,成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有规模、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知名产业。湘西的人文资源丰富,土家族、苗族等各种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独具特色,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节日文化,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创造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风情游,把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引向文化产业之路。通过第三产业开发逐步带动湘西经济发展,使湘西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化走向灵活多样多元化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循环的、原生态的绿色产业,就现展而言,信息掌握时代,科技改变未来、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工作环境、舒适的度假环境,所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对湘西经济发展是一个绝好契机,无论对于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说还是对于湘西经济发展来说这都是双盈利。

3.2发展旅游业,打造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共双赢

把握好湘西民族文化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在信息高速化时代,通过互联网来传播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同时继续保持好这股良好势头,将其发展为支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并肩发展的新兴产业。现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时尚、休闲、健身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链。湘西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将自然风光、人文景点与生态农业、体育休闲、民风民俗、民族体育结合起来,打造出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借湘西少数民族资源丰富平台来塑造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让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独特民族文化优势。

篇(4)

1 河南乡土文化资源概述

乡土文化资源是一种发端于传统农业社会,通过乡村民众个体或集体创造并长期积淀发酵,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可以开发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财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及其成果。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当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总和,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是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血脉。河南乡土文化资源的种类形态各异,色彩纷呈,有古遗址、古建筑、名人故居等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乡土景观文化资源;有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农副生产等乡土农耕文化资源;有黄帝神话传说、伏羲神话传说、女蜗神话传说、王母神话传说、大禹神话传说等乡土口述文化资源;有戏剧、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乡土表演文化资源;有太昊陵庙会、火神台庙会、祭灶等乡土民俗文化资源;有汝瓷、钧瓷、唐三彩、镇平玉雕等乡土手艺文化资源;有灵宝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汝南麦草画等乡土美术文化资源;有洛阳水席、武陟油茶、邓城叶氏猪蹄、道口烧鸡等乡土饮食文化资源;有刘陈铺齐氏骨科、黄家烧伤药膜、秦李庄周氏口腔咽喉科、贵氏针灸等乡土医药文化资源;有武术、太极拳、跳皮筋、滚铁环、抽陀螺、打弹珠等乡土游艺竞技文化资源等。

2 河南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

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指县(区)、乡(镇)、村行政区城内的,本土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资源,人为地进行开发利用,以传承保护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合理适度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河南省重视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及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了沿黄河文化产业带和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地方特色及品牌特征逐渐凸显。

2.1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近年来,河南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这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建设全面启动的一个标志。随后陆续制定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2009年重点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2.2 沿黄河文化产业带基本形成

开封的盘鼓、汴绣、书法、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产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焦作围绕云台山、太极拳这“一山一拳”,全力打造文化名片;商丘处于黄河故道上,依托商文化、火文化、汉文化(梁国)和道家文化(庄子)的发源地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木兰文化节也已经开始产生影响;濮阳位于沿黄河文化产业带的两端,围绕龙文化,大力发展杂技、麦秆画等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基本形成

豫北安阳围绕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产业开发,收益明显;鹤壁围绕以淇河为代表的淇河文化、以大缮轿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云梦山为代表的鬼文化、以五岩山为代表的药文化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豫南南阳充分利用“两汉”“两衙”的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休闲为突破口,狠抓以武侯祠、汉画馆为中心的汉文化带,将武侯祠、汉画馆建成了集文物展、历史场景模拟、民俗民风表演、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汉文化景区,着力培育张仲景医药文化,集医圣祠的参观、祭拜与中医药等为一体,做大中医药文化产业;许昌围绕三国文化资源,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步伐;周口市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理出了“超常规、跨越式、低门槛、非均衡”的发展思路,节会文化、杂技、民间工艺品、书画产业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2.4 地方特色及品牌特征逐渐凸显

鹤壁浚县、信阳固始、商丘永城、周口淮阳、平顶山宝丰、安阳汤阴、郑州登封、开封朱仙镇、南阳内乡等地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诸多亮点,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例如,平顶山宝丰县的民间演艺业传统悠久,素有“曲艺之乡”和“魔术之乡”的称号,宝丰县挖掘民间表演艺术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带动群众“艺术致富”的典型。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用非物质生产的方式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创举,被文化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全县现有魔术、小品、杂技、歌舞、武术、气功等表演团体近千家,出现了一批民间艺术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了“魔术为主、歌舞为翼、武术为辅、多元化演出”的独特民间艺术产业格局。再如鹤壁浚县,石雕国内有名,古庙会是河南三大庙会(淮阳、浚县、关林)之一,泥猴张等人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 河南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3.1 大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指建设一个崭新的农村,不只是房屋建筑要新、农民穿戴要新、生存环境要新,更是要建设新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好的政策,只有不断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才能促进乡土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河南正在努力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激活经营机制。为促进特色乡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激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机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共同经营,降低乡土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二是完善准入机制与运营环境。要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乡土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发展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乡土文化产业生态环境,让乡土文化产业企业在市场公平和自由竞争中运行发展,力争形成乡土文化产业企业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繁荣的格局。三是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坚持投资方式多样,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乡土文化企业进行现代股份制改造。此外,要积极引导非文化企业投资乡土文化产业,引导广大农民支持和参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3.2 源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53.7%提升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36%提升到45%。而乡土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就业吸纳能力强、社会和市场需求潜力大及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高度契合我国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方略。首先,乡土文化产业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文化产业一旦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因素,就会吸收和集聚最具创造力的经济资源,不仅使自身迅速发展壮大,而且会极大地刺激产业链的延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中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其产业自身,而且会给相关产业带来新的文化理念,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利于城市整体产业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避免因产业发展层级低下、建设经营水平粗放所导致的城市“败血症”。再次,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会给城镇带来独特的文化内涵。依托当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乡土文化产业,在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结构性承载实力的同时,将有效克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极易出现的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等弊端。最后,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会给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的人才支撑。发达、健康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品,能够作用于人的思维、观念、能力,并从整体上培育和提升人的素质,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和各类人才,而且将凸显面向公众的人文关怀,通过直接的经济行为和间接的社会行为作用于经济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1]

3.3 助推剂: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1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中原经济区一大战略定位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大量唯一性、垄断性的宝贵遗产。但长期以来,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释放,河南乡土文化资源发展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表达技术手段落后,文化的溢出价值不高。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上,必须加强文化与资源、产品、市场的全面整合,着力提升乡土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影响力,适应消费者的文化体验需求,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掘本土品牌资源,利用河南历史、民俗及手工艺进行创意开发。[2]

3.4 新契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即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郑州航空港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将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即将河南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精品,使之走向世界各地,将河南文化产业链延长到郑州航空港通航的主要目的地。河南的文化企业,不仅要与世界一流文化企业竞争,还要在文化传播理念、文化产品研发、文化载体选择、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继续探索。对于文化产品而言,既有可运输的有形文化产品如瓷器、图书、绘画、雕塑、音响等制品,也有无形的不可运输的非物质文化。后者虽然不能运输,但是传播非物质文化的人才却是可以流动的。二是实施“引进来”战略,即使中原大地成为吸纳世界文明的集聚地。西方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三次产业革命均在欧美发达国家产生并延伸,所以西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也十分现代化。过去,尽管我们也有文化交流,但是只是零星的、分散的、阶段性的;现在,经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建设,我们可以实现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大批量的、集中的、持续的交流,让中原大地真正成为兼容并蓄、刚柔并进、中西合璧的文化圣地。[3]这将更加有利于河南乡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3.5 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纽带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不仅是国际商贸路线,更是国际文化对话、传播与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文化意味在当代背景下更为重要,丝绸之路被誉为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并成了“世界公认的、人类历史遗留的珍贵的文化财富”。“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产业跨地区融合及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机遇。2015年11月,《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正式对外。方案明确了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定位:“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区域互动合作的战略平台,内陆对外开放高地;构建东联西进的陆路通道,构建贯通全球的空中通道,构建内陆开放的战略枢纽。“一带一路”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文化产业可以在此战略格局下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以国际化的视野,整合国际化资源,开拓国际化市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给中原乡土文化走向世界及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3.6 新平台:“互联网+”

按照马化腾的理解,“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在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变化,为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生产力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4年实现增加值2429亿元,比2013年增长36.5%,增速位居10个行业之首,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为10.1%,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4年实现增加值4107亿元,比2013年增长17.5%,所占比重为17.2%,比2013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互联网+”为乡土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创新、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新机遇。“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移动和广泛存在的网络、庞大的数据库和超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推动了诸多乡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变革。乡土文化产业是以传统和创意为主要资源的新兴产业,“互联网+”为乡土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术平台,同时便于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进行深度改造,从根本上推动乡土文化产业实现高层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发展。

4 结语

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是实现河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主要突破口与重要途径。应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及“互联网+”的机遇下,不断丰富广大乡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打造和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实现河南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文化资源拥有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乡土文化产业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还能有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红蕾.实现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探讨[J].经济纵横,2014(7).

篇(5)

当今时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财富创造形态,以其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引起世界各国的格外关注。和其他产业相比较,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文化资源又是一种“软资源”,具有少污染或者无污染,可以多次开发、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长处,从而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加快发展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和优势,提升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思想的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思想上不创新不注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导致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和缓慢,许多西部的领导对待西部文化产业一味渴求中央拨款,只求“输血”,不谋“造血”,所以造成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不仅发展不起来反而还非常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布局中,大多数西部省区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文化产业上的高端人才与发达地区比较呈现出较低的态势。

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西部地区省份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强大动力。当下全国的目光都聚集在西部这块有待开发的热土上,从国家确定陕西汉中经济区到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动工开发,都体现了国家对西部的发展和开发的重视,随着各地的大量的热钱涌入、大量文化产业各类经济项目、各类行业人才涌进来,为我国西部的各行业的快速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赢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和提供了重要保障,给西部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1.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文化是西部产业文化的重要发展和积极培养的目标,在当下国内着名文化产业品牌中,云南这些年也涌现出了像《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云南的响声》等优秀文化精萃,让国人了解了西部文化甚至于走出国门让西部文化在海外赢得关注和市场份额,大大地拓展了相关的产业链,也打响了西部的文化产业的品牌。2.西部由于地域上的逆式造成了西部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各相关产业的匮乏,文化产业的薄弱,单只靠政府的拨款很显然是非常不够的,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要利用当前国家对西部空前的重视和经济的投入,积极地加大扶持文化企业和产业发展。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播种,在西部地区,尤其要注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如古丝绸之路、兵马俑、九寨沟、莫高窟、香格里拉等等,无不是看到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强大威力,坚持文化唱旅游戏、旅游打文化牌。现在的地域上的文化相关产业和地域上的旅游文化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协调性越来越强,造就了优势互动,旅游中的文化产业日益凸显,文化与旅游同体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四是当代时尚性,要充分了解消费者期望变化、满足当代人的参与性,体现出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搞文化节目和文化互动,如果能够从俗上升到雅,最后回归到俗,就是最高境界。西部地区要发展精英文化,但重点是发展通俗文化,这与消费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五、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由不同的消费者构成,而不同的消费者存在需求上的差异。文化需求有着不同的消费群体,既有像到国家音乐馆去欣赏高雅的艺术的消费群体又有像欣赏东北2人转的平民消费群体,所以文化产业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文化产业才能遍地开花。

六、这几年中国民间故事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再到《阿凡达》,是由国外投资加入中国元素而征服国人成功的塑造了文化品牌和文化经济的双丰收,然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尤其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难以出口,其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充斥的都是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国价值趋向,好比有一部电影,所有的演员、相关的道具、相关的场景、故事内容以及影片的叙述方式都是中国本土的,外国人难以理解,必然也影响文化产业走出国门。

篇(6)

在国际媒体发展的新形势下,各种新兴媒体技术在社会文化领域大放异彩。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媒体市场的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通过资源优化以及投资整合,使文化产业方面GDP不断取得突破。在媒体广告方面,却放缓了发展脚步,在2010年和2011年媒体广告创收数据表现出仅为1%—2%的低速增长;而在新兴媒体发展领域却逐年体现出蓬勃的发展动力,尤其在互联网行业,通过广告创收就在2011年底突破了50%的增幅。可以说,随着媒体行业科技的进步,数字信息化媒体资源给我国媒体市场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如今,数字电视、3D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型广电数字终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普及。与此同时,一些广电新媒体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媒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广电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下该如何制定发展思路,广电新媒体技术如何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把广电新媒体技术用于社会文化发展之中,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具体分析。

一、广电新媒体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科技的发展催生新型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本世纪初,广电新媒体的新型文化舆论传播形式的出现标志着广电媒体行业进入第三次技术革命。从上世纪我国媒体行业以广播电视类单一媒体传播渠道的普及和利用开始,到近年来媒体信息数字化应用,使广电媒体的发展确立了发展的新思路。媒体行业向企业化转型,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系中,使得媒体产业的生存具有潜在的危机感,因此,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创新媒体方式,运用多元化媒体渠道,是现代广电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电新媒体加强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媒体的数字化表现平台也与网络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对于网络这一创新媒体发展平台,是各类媒体企业竞争角逐的舞台。

在新媒体领域具有更多技术创新的是社会媒体企业,而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这些媒体企业逐渐显现出自身的发展优点:如户外媒体传播技术最早的应用者分众传媒;车载电视媒体与公交媒体立体平台融合的世通华纳传媒公司;中国互联网的先行者新浪和搜狐传媒;继而在互联网媒体领域又出现了诸如阿里巴巴、百度、网易等新型综合性传媒企业;视频网站中如国内视频的生力军优酷传媒、酷6网、56网以及迅雷等视频媒体企业也在网络化广电新媒体的竞争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广电新媒体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官方广电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巨大的压力,既有很多优秀媒体企业的出现抢占了媒体发展的优先市场,同时,传统的广电媒体管理方法已经约束了广电新媒体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表现在广电新媒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由于我国广电媒体行业还是实行“四级办广电”的管理制度,对媒体市场自由化竞争形成了一定的束缚。“四级办广电”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广电媒体事业运行的基本管理方案,媒体创办方案审核需要经过中央、省、地、县四级文化系统逐级审核通过,这种陈旧的媒体审核体制在如今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阻碍作用。

广电网站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很生动的具体实例。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开发应用对传统电视广播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准入门槛没有设限,具有充分的市场化竞争空间,众多新兴媒体企业看中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在短短几年中就突破300万家互联网传媒企业,而地方广电媒体虽然也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化革新,但观念陈旧,经营理念跟不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在内容理念方面就已经输给了媒体企业。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硬件的使用方面,各大媒体企业不断开发自己的专属软件应用,有的软件具有强大的生活应用功能,使人们更看重这些新兴媒体企业的创新成果,而广电媒体对于硬件的革新与升级方面已经被媒体企业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其次,广电媒体在经营与宣传中面临巨大的困境,由于广电媒体在进行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经营模式的转型时间不久,很多广电集团依旧采用事业化管理制度,出现企业管理的“双轨性”特征,这一方面是广电媒体具有社会舆论文化宣传载体的功能,另外在通过转型之后还需要经营企业经济效益,这两个问题是广电媒体发展的中心原则。广电媒体作为国家政策方针的第一宣传阵地,在媒体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另外,广电媒体是作为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前线,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如果考广电媒体企业利益化似乎有些“矛盾性”。广电新媒体是具有高成长的文化产业,其经营方式也需要向着新环境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追求经济利益与广电媒体的舆论宣传并不是背道而驰,只是前者作为企业经营的原则,后者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把广电媒体的宣传与经营二者分开,就不利于广电新媒体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广电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缺乏相应的合作竞争机制,所谓合作就是广电新媒体企业与传媒企业进行动态合作,把媒体经营放在市场化的广阔空间中进行。如现在已有的CCTV移动频道就与车载电视移动传媒世通华纳公司进行互利合作,在移动传媒广告宣传中,既能够拓宽广电新媒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又能够通过车载传媒来做到社会舆论宣传,扩大宣传效果,这就是一举两得的成功范例。在新形势下的广电新媒体企业必须注意市场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以合作促发展,带动地方(区域)媒体在更广阔范围内的覆盖,获得更为丰富的市场资源。

最后,是广电媒体具有的“特权”效应驱使企业“惰性”的出现。由于广电媒体在电视节目中具有强大的垄断性特征,地方电视台就拥有地方广播电视使用的所有权力,导致很大一部分广电媒体企业不思进取,把电视广告投放当做稳定高效的经济收入,由此便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固步自封,坐吃山空只会导致企业被社会淘汰。

二、广电新媒体经营发展讨论

在国家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新媒体作为传媒产业的生力军,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眼下广电新媒体抓紧时机融入市场竞争的大军,犹未为晚。因此,要求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常规,在发展中摸索、创新适合我国广电新媒体发展的具体道路。

(一)打破行政区域划分,采用多地域联合运作方式

我国广电媒体企业的运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仅仅依靠本地资源进行广电媒体运作,势必会造成运营成本短缺的现象。因此在广电新媒体的发展中,必须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合理利用广阔资源进行媒体传播。各级电视台要建立广电局、台、网络三位一体的新型媒体信息环节,搭建整体运作模式下的广电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广电网络在市场资源中合理利用,创建新型合作机制,着力扩大广电媒体的覆盖范围。

(二)放宽资本准入条件,促进新媒体领域创新

广电媒体的资金投入是广电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资金的投入必然要求做到高效的收入回报,因此广电媒体需要不断开拓市场,寻求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经营模式,以循环资金促进企业的二次发展。广电媒体对于社会资本的吸纳应该采用多种合作渠道,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合作形象,在加强与社会传媒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要体现出公平原则,不能再封闭在自我垄断的空间中,在资本投入中,要合理利用广电媒体行业的发展优势,寻求与企业的合作突破,在良性的经济效能运行中为后期发展提供循环资金保障。

(三)尽快建立广电媒体发展规划,提升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广电媒体的改进方案与发展规划是在无数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具有高成长的广电媒体企业的成功经验是很多在发展媒体企业应当学习借鉴的。由于区域限制,媒体发展改革思路会受到利益与区域经济的限制,尤其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作为媒体企业发展竞争的核心动力,是不能与所有媒体企业共同分享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尽快落实出台关于广电新媒体提升改革的规划方案,提高国内广电媒体发展的整体水平。在广电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经济发展与产业链效应的互利关系,如3D电视台、高清频道的推出,势必会带动3D电视,大屏幕彩电的生产与销售,因此在寻求市场资源方面要注重与产业链之间的共同获利经营,使广电新媒体的发展更为坚实稳定。

新型广电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固定发展模式,向媒体行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电媒体企业必须时刻革新观念,以市场经济为发展的主要导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广电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尼绍光.广电系统网络新媒体的内容管理平台建设[A].第七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

[2]李里.传统广电媒体的新媒体之路[J].现代电视技术,2012(1).

[3]徐敢峰.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J].现代传播,2008(3).

[4]广电新媒体发展之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09(4).

篇(7)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

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 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篇(8)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36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77-02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或创意经济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则是与文化相关的创意产业,是新兴的无边界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产业代表,是文化与创意等多行业的聚合。

目前,已形成的唐山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民间产业、主题公园和会展产业及动漫产业等。总体来说,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比较稳固的,在悠久的文化历史基础之上,唐山市的文化产业部门制订了详细的规划,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仍然较慢,行之有效的举措仍然有限,相关产业人才缺口很大,可以走出唐山走向世界的有影响力的产业也很少。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英国是首个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及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7%, 相关从业人员达200万人。美国的创意产业被界定为以创意为中心的版权产业和以艺术为中心的创意产业。因此,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以版权业和艺术业最为突出。2008年,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因此,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仍然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1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新兴产业,英美两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尽管英美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不同,但是两个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两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扶持

英美国家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法律配套和技术发展等方面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稳定的环境。英国政府成立了由文化事业牵头、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从而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工作进行跨部门协调。美国政府也制订了非常具体的社区推动和协调方案,有的部门专门开发了网页,为当地人民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信息。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1.2 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

英美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是植根于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资源之中的。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文化资源,彰显了文化品位和价值,弘扬了国家的文化产业。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文化引导着英国走向新的辉煌。美国的文化一直传承着自由主义的传统,强调文化市场化。美国政府也认为文化也是一种产品,需要规划和保护,因此,美国政府注重遵循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并实施开放、优惠的政策。

1.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商业化运作

在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成功建立了市场商业化运作模式,进而形成创意产业链条并逐步国际化。走出国门进而走向世界也是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途径。英国充分挖掘了格拉斯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著名的艺术馆、美术馆和知名的艺术团体,并最终将格拉斯成功地推向了全世界。美国迪士尼公司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卡通形象,从影视业进入玩具和服装产业,形成了强大的市场产业链。此外,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卡通形象及迪士尼品牌也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代表。

1.4 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意人才可以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英美国家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创意人才培养机构和培养体系。两国的创意人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英国有超过200万人的创意人才,而美国有超过270万人的创意人才。2008年英国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强调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打造一流的创意产业。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其中第一条目标就是从儿童教育开始,强调人才始于儿童的重要性。

2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唐山是一座工业历史悠久的城市,形成了依托资源的钢铁、建材、机械和陶瓷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工业化城市面临转型的压力,唐山也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唐山资源转型的首选产业。目前,唐山正逐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结合工业遗存和相关建筑挖掘工业文化资源,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基地,如河北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1898启新水泥工业园和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这些文化创意产业是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总体来说,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自2009年,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9.8万人,占全市所有从业人员比重的2.3%,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了唐山市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但是,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有瓶颈,主要问题如下。

2.1 文化产业意识淡薄

唐山现有的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单位和个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其性质、特点和规律。相关部门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也不够清晰,缺乏对市场规律的了解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指导。

2.2 市场化驱动力不够强劲

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其发展的动力。唐山的文化创意产业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

2.3 缺乏创意人才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有影响力的人才和领军人物,而既通晓文化创意产业又擅长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优秀创意人才的缺乏导致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精品创意产业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基于英美经验发展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与对策

3.1 充分挖掘唐山市本土文化资源并形成创意产业链

在漫长的唐山文化发展过程中,唐山市的3种民间艺术形式皮影、评戏和大鼓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文艺形式。唐山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也在加快,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唐山市应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底蕴,把握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合理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选定突破口形成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后,再利用其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实现整个唐山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多产业的支持、多种技能的配合和各创意主体的合作共赢。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唐山利用本土的陶瓷文化建立的陶瓷文化产业园需要由创意主体、生产主体、销售主体、传播主体和消费主体构成的支柱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产业链,相关联的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网络文化、电子信息技术等。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及链条的形成必将实现产业聚集,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3.2 引进和培养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的主要构成要素不仅是资源和资本,还包括个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富有创意的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许多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到人才先行。

唐山市政府应积极对传统的产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制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资质的认证管理。政府要把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系统纳入人才战略,突破传统做法,实现最大程度的创意人才聚集,并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此外,政府还要认识到创意人才的培养无法速成,依赖于群体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逐步提升。英美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始于学校,唐山市政府也应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机制结合,尤其是与当地高校结合,为培养适合本地特色的创意人才打下基础。

3.3 跨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

唐山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也表明唐山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会走向国际,凸显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要走向国际就离不开文化翻译尤其是语用翻译。文化创意产业的翻译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实现的,语用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唐山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相关。要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了解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人员就必须将唐山市的文化渗透到翻译中,形成文化语境,翻译策略中的解释是实现文化可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关于开滦煤矿的介绍中“开滦,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煤矿企业,坚持‘内挖外扩’的方针,通过对唐山老区资源挖潜,走出去到内蒙古、新疆、山西,国外加拿大等地区开发资源,获得资源量115亿吨,形成了‘五大区域’‘七大战略基地’的煤炭生产格局”这段话,其中的“内挖外扩”“五大区域”和“七大战略基地”的翻译都需要相关的文化语境,译者要将其中的“内和外”、“五”以及“七”分别解释并译出,才能实现翻译的目的。

此外,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中,“文化”是一个关键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文化空缺现象,翻译人员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工作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化的介入作用,既要抓住词的对应关系,又要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如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关于女娲燃煤炼石补天的介绍中的文化典故“女娲补天”就需要翻译人员去解释和传递。通过实现唐山与国外的跨文化交流可以提升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伟.唐山市发展文化创意的建议与设想[J].燕赵论坛,2009(6):193-196.

篇(9)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10)

一、文化创意产业含义

文化创意产业,有时又称创意产业,已成为近年来各国经济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但创意思想的来源却由来已久。

创意思想的起源当追述到20世纪初的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员荣跃明认为创意产业概念强调其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其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创意产业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经济的优势和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是通过创意的融合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融合与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由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借助于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所形成的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备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文化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城市几乎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也以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而闻名遐迩。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家之间乃至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种工艺、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为竞争对手所模仿。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得胜利,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除了产品本身,企业成功还来自与企业文化、产品理念以及销售行为方式的合理定位和创新,创意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此外,全球化使得世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日趋国际化。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重视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对外的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此种情况下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纷纷在国家发展战略、经济投入、法律规范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结果使得创意产业得以较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也必将带来创意产业的全球化。

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1.建立、健全文化保障机制,完善法制体系

创意经济对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很高,知识产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赖于人们对其认知的程度,以及国家的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为了更好的发展创意产业,政府应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政府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

2.深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促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进程中都要受到它身边环境的制约,因此关注并研究其内外部的市场环境,把握环境变化趋势,识别由于环境给产业造成的机会和威胁毫无疑问将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一般来说产业环境可以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宏观环境主要包含了国家的政策法规、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外部群众等;微观环境包括了处于产业中的企业自身的观念和整个产业的竞争业态。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首先要提到的是宏观的国家政策法规,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前提。从政策方面倾向文化创意产业,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明星文化企业,促进产业的顺利良性发展;加大力度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调整创造优化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使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基点型发展;从政府财政方面也应该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使其快速稳健发展。

3.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化道路

信息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也在其中。信息化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这是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信息化是高效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要让大众了解、理解和接受,传播是前提。信息化就是高效而又低成本的传播手段,只有用先进科技传播文化创意成果,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有跨越式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展创造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息资源库,是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一批创意企业集群,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的同时发展和转化文化创意成果。

4.以人为本,大力培养及吸引文化创意人才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才,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年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微软的惟一工厂资产就是员工的创造力。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中外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多数中外著名企业家都是推崇创意、富有创意的企业家。他们既注重“融资”,更看重“融智”,不惜代价吸引一流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释放创造力的空间。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强势与文化强势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特别是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成为夺取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进和培养,最关键的是缺乏创意和策划的领军人物。要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快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并纳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创意产业院系;认真做好创意产业企业员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注意借用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创意人才的柔性流动,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5.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一份来自现代服务业科技促进中心的报告认为,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青岛、南京等众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不断向这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奋力进军。尽管总体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不难看到,一个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时代已经来临 。发展创意产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比如北京文化底蕴深厚,上海工业基础好,山西在挖掘晋商文化等。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感受它的开放、交流给人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市场的开放和交流并不是平等的,它明显地存在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而应对文化全球化最好的策略就是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产品,从而使民族精神通过文化产品得到发扬。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影响深远,关系重大。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和科技成果,注重国际视野与自身优势的统一、传统继承和时代创新的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统一,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与时俱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植精品品牌,努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推动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年~2004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张晓明 胡惠林等主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上一篇: 爱国安全教育 下一篇: 动画电影的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