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统计学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19: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统计学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统计学笔记

篇(1)

3.想到高中生涯的点点滴滴,舍不得那些和同学一起上课下课,一起讨论学习的日子,舍不得悉心教导的老师,舍不得最好的青春岁月,更舍不得默默放在心里很久的那个人。

4.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知识是升天的羽翼,是恐惧的解毒药,人的自主权深藏于知识之中。让我们争分夺秒,好学不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眼光远大的人。

5.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毕业在即,心有不舍,祝福兄弟,天高翱翔,海阔悠游,宏图大展,事业辉煌,爱情璀璨,友谊永存!

6.大学四年,是我最美好的时光;同窗四年,是我最幸运的福分。感谢你陪我的走过秋冬春夏,嬉笑怒骂。愿你毕业后工作顺利,前程似锦,一帆风顺!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诚能“破其卷而取其神”,则读书作文之道得矣。

8.还记得那一天的摄影留念吗?我的瞬间意识连同闪光灯一起亮了:你的倩影留在底片上,同时也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里。

9.亲爱的孩子,你有着最令人羡慕的年龄,你的面前条条道路金光灿灿,愿你快快成长起来,去获取你光明的未来。

10.离别时,期望你能记住我。不要问,善变的世界,明天是否依然如故。

11.毕业了,咱们就不再是学生,凡事都要学会承担;毕业了,咱们不是庆祝结束,而是欢呼开始;毕业了,咱们踏上各自的征途,为了自己的梦想向前冲!

12.踏出这一步,管你万般无奈,它还是,变成逝去的记忆,成为一个飘忽的梦境,在时间轻蔑的流动里,逐步尘封,但又时时于夜深人静之际悄然浮上心头。

13.咱们疯狂的青春期,一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是时间告诉咱们必须长大了,因此,亲爱的朋友,当你拿起毕业照时,能清楚的说出我的名字。

14.毕业那天我以为我离开了地狱,其实我是离开了天堂。

15.岁月的流逝,证明着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在成长中,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当世界在变,唯有不变换时,我相信,我们还会回到相遇的起点。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当片片花絮织成了深厚的友谊时,谱下年少时的诗意篇篇。

16.在小学的六年里,我从一个什麼都不懂得一年级生,渐渐的成长到即将步入国中的的毕业生,我在老师的教导中学习了很多知识,也从平常的一些琐事里学到人生的相处之道,更从遇到的挫折里感受到酸甜苦辣。即使这个过程中非常的辛苦,但我深信经过一番努力后,会有甜美的果实,期望自己将后,能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拥有亮眼的成绩。

17.青涩岁月结伴行,欢声笑语总不停;你我情谊似水深,年年岁岁不忘怀;毕业之时送祝福,祝一切顺利,前程似锦,天天快乐!

篇(2)

摘要: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得益于对通识教育真谛的坚守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安排。本文通过分析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探讨其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2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46—02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刘立园(1988— ),女,河北邢台人。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比较高等教育。

宇文彩(1986—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1754年,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创建,该大学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在20世纪上半叶,该大学与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大学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是最早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生院,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它的研究生院更是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遐迩。

一、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

(一)哥伦比亚大学设置核心课程的起因

虽然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都从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转向注重职业训练,但自由教育的支持者、逆时代潮流而行的反对者一直不乏其人。例如:约翰·霍华德·范·阿姆林奇就认为哥伦比亚学院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学者或专业人士,而是“塑造人”。他认为,学院教育对于年轻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教会他们瞻前顾后,并用适合公民身份的方式思考”。虽然阿姆林奇力挽狂澜,但到20世纪初,四年的自由教育还是衰弱了。大学逐渐减少了对经典学习的要求。巴特勒认为,一定要等到四年毕业之后才进行专业学习不是个好事,而是个坏事。当时阿姆林奇就公开警告说哥伦比亚学院已“堕落为职业学院的预备门廊”。

与职业化趋势同时存在并互为因果的是学生构成的变化,该变化进一步瓦解了哥伦比亚学院的统一性。在19世纪初,纽约的贵族阶层都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在哥伦比亚学院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世纪之交,从南欧和东欧涌入的移民在公立学校接受中等教育,他们改变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构成。

(二)“当代文明”课程的开设

1919年,“当代文明”课程分为15个班,很快就发展到20个班。到20年代中期,每个班的人数稳定在30人。“当代文明”是全年课程,同一位教师教授两个学期的课程。每个班每周聚五次,都是在上午9点到10点。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教学大纲和其他阅读材料的讨论,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教师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积极地加入讨论,而不是被动地听讲。在第一个10年,“当代文明”课程的头两周用来讨论物理世界和各国的物质资源,目的是显示“人与自然亲密的依赖关系”。在探讨大自然和人性之后,探讨20世纪西方文明的历史背景,以“明确我们时代的主要特征”。该部分着重探讨欧美的政治遗产、现代工业的兴起、西方科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以及它们对社会秩序的意义。1925年,“当代文明”在该部分特别关注的五个问题是:帝国主义和落后地区的人民、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工业主义和提高生活水平、政治控制以及教育。

“当代文明”课程效果显著,全美30多所学院相继模仿该课程,大大超出了最乐观的期望,因此,哥伦比亚学院决定开设人文必修课。从1928年开始,“当代文明”课程变成两年的课程,CC-A和CC-B。第一年CC-A主要学习欧洲的历史和哲学,第二年CC-B主要学习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学。从1930年开始,CC-B包括到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实地考察。与CC-A相比,CC-B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都差得多,因为社会情况在不断变化。

(三)“人文”课程的开设

1937年,学院开始为低年级学生开设新的人文系列课程——“人文A”。这是个要求所有新生修习的全年课程,涵盖了从古代到18世纪末的西方文学和哲学经典文本。“人文B”是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选修课,主要包括西方视觉艺术和音乐。1947年,“人文B”变成了必修课,并更名为“艺术人文和音乐人文”。后来“人文A”又更名为“文学人文”。“人文A”的形式与“当代文明”大体一致,学生每周上四次课,1941年减为三次。而现在的核心课程都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两小时。当时每个班大约24人,共20个班。“人文B”也以讨论为主,每周三次课,一次讲座,两次小组讨论,但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二、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

哥伦比亚学院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主要本科生院,目前,它的核心课程由“当代文明”、“文学人文”、“大学写作”、“艺术人文”、“音乐人文”、“科学前沿”、“科学必修”、“全球核心必修”、“外语必修”和“体育必修”构成。“当代文明”主要包括从柏拉图到现代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史,是大二学生的必修课,“文学人文”主要阅读欧洲文学与人文经典,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这两门课都是每班22人,教学大纲相同,每周四学时。“当代文明”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大部分的必读文本,留给教师一些自主权,介绍大纲外的材料。“文学人文”作品都集中在古代作家,如荷马、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等,到最后一个月才有奥斯汀和伍尔夫的作品。

大一学生还要修习一学期的“科学前沿”和“大学写作”。一学期的“音乐人文”和“艺术人文”要在大学三年级前修完,班级人数也限定在20多人。“艺术人文”介绍了各时期的西方艺术家及代表作,教学大纲提供了书单和网络资源供学生阅读。除了小组讨论外,学生还将到附近的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音乐人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西方的主要音乐流派及其重要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科学必修”为两学期,其中一学期可以从学院审定的课程列表中选择。“全球核心必修”要求先在初级的概览性的非西方文化课程中选择一门,然后再从深入分析的高级课程中继续选择一门相应的文化课,也可以再挑选一门概览性文化课程。概览性课程分为比较文明、非洲文明、东亚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中东文明和美国本土文明等六个部分。

三、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就像在自然界里我们不会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在任何学校和班级里我们都不会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即使是双胞胎也有差别;其次,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实际都应在教育的各种要素和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反映,教育要素和教育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回归生活,这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生活意义才能得以实现。

(二)要深入研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课程要依据知识经济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来设置,既要体现学科规律性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强调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教学方式

就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及其授课方式而言,大部分是运用知识化和灌输化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授课方式大多以形式主义的灌输为主,进行大班授课,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教师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意识,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要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小班授课,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敏生,潘梅芳.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2(2).

[2]贾宏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1).

篇(3)

小女生+大学生

美国时装设计师真人秀《天桥骄子》(Project Runway)已经播出了九季,外加两季全明星赛,在时装设计真人秀领域占据着王牌地位,从这个节目出身的设计师也在美国时尚界渐渐站稳脚跟。这个节目在中国同样拥有大量拥趸,追看的粉丝不计其数,也曾经有过数个山寨版节目。在《天桥骄子》这样的外国设计比赛中,芭比的出现率可不低,芭比不时会成为某一集任务的主角,由设计师们为她打造某一特定主题的服装或配饰。芭比收藏系列高级设计师罗伯特·贝斯特(Robert Best)还曾经出现在《天桥骄子》中,成为客座评审。

尽管女孩们的玩具已经比从前多很多了,但芭比依然是时尚的icon(标志)。为芭比打造最新时尚造型,与设计全球顶尖品牌时装,实如出一辙。无论是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和FIT学院等一流时装院校的毕业生,还是在著名设计品牌旗下工作的设计界人士,都常说把芭比视为创作灵感,渴望加入芭比的设计队伍—这支队伍里,还包括有专业的化妆师、美容师、造型师等角色。

如今,来自中国的年轻设计师们也可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了。

这次设计比赛将选出16名选手参加决赛,当中会包括8名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及8名3-13岁的女孩。其中8名学生已通过学院的内部选拔,而8名女孩目前正在6个城市及网络上的预赛海选当中。最后每个进入决赛的女孩将与一名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结对参赛,每组将抽签获得一个特定的设计主题,运用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合作设计芭比服装,这样的设计比赛在中国堪称首开先河。

评审团将根据设计作品的创意、想象力和做工技巧性评出优胜者。总决赛将于8月举行,并由卫星电视节目《美丽俏佳人》制作及首播。比赛为吸引并鼓励具潜质的年轻设计师而设置了奖品,其中获奖的服装学院学生将有机会到美泰位于中国的环球设计中心实习,并可以到美国参与交流。

芭比设计师将任评委

本次比赛也邀请了中国时装界负责不同范畴的人物担任评委,包括有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作为婚纱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的时装设计师兰玉和明星造型师李晖。

篇(4)

在这33年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温、凉、寒、暑,经受过挫折、悲伤和痛苦,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尽管欢乐与痛苦相间,失败与成功同在,但最终,与一些付出更大牺牲、遭受更大不幸的同学相比,我们仍是幸运者。

在我们的同学中间,许多人已成了先进教师、模范教师、优秀党员,有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英雄模范,受到党和国家的嘉奖,得到同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这里,我要说一说咱们的好同学邵守义同志。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心肺复苏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对患者持续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的心肺复苏能够缓解组织缺氧,避免细胞不可逆性损伤。①心脏分为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由右心房吸入上下腔静脉自全身运回含二氧化碳之血液,经右心室压出由肺动脉送至肺泡经由透析作用,换得含氧之血液再经由肺静脉送入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压出经大动脉输送至全身以维持。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对象和分组

所有对象均没有参加过任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加全程培训。随机分为观看视频自学组和观看视频加老师指导组两组,每组12名受试者,即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②

1.2 实验过程

1.2.1 培训方法及流程

对照组:受试者先观看心肺复苏视频30分钟,培训视频为南昌大学公开课: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之心肺复苏术,该视频包括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的讲解。观看视频结束后,受试者先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然后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练习,对照组的受试者只能自己通过仿真模型的提示来获得结果反馈,结果反馈是关于操作结果的反馈信息,每人练习20分钟,20分钟后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一周后再次进行测试。

实验组:受试者先观看心肺复苏视频30分钟,观看视频结束后,学生先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然后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练习,在技能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老师的指导,老师进行语言指导及动作示范,即实验组获得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关于操作过程中运动特征的反馈信息。③每人练习20分钟,20分钟后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一周后再次进行测试。

1.2.2 测试指标及方法

根据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测试指标及考核方法。其中仿真模型记录的指标是按压深度及频率和胸廓起伏幅度,选取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来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各指标数值均以平均数北曜疾畋硎荆哉兆楹褪笛樽樵谌鍪奔涞愕母飨钪副杲兄馗床饬渴莘讲罘治觯P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训前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经检验,培训前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分组差异对于本实验无较大影响。

2.2 培训后即刻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对于培训后即刻的练习绩效进行比较,经检验,培训后即刻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2.3 培训一周后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对于培训一周后的保持绩效进行比较,发现培训一周后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2.4 三个时间点之间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比较

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一周后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分别将这三个指标分开在三个时间点分析比较。

2.4.1 按压深度及频率指标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的成绩相比,按压深度及频率得分的P

2.4.2 胸廓起伏幅度指标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胸廓起伏幅度指标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即刻之间(P

2.4.3 各项指标总分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各项指标总分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即刻之间(P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下,只要有仿真模型,无需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们便可以在仿真模型的提示下获得反馈进行不断的练习,从而拥有一定水平的心肺复苏技能,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适合普通大学生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法。

3.2 建议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专业培训人士又十分有限,故而在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过程中,难以做到让所有人都有专业人士指导。本研究表明无需老师的指导,同样可以取得显著的培训效果,所以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过程中,有良好的培训视频及有恰当反馈的仿真模型,无需老师的指导,便可以展开培训。

注释

① 杨曼瑾,吴艳梅.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评价[J].上海医药,2013.34(10):120-121.

② Plant N,Taylor K.How best to teach CPR to school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J].Resuscitation,2013,84(4):415-421.

③ 王丽姿,王丽萍,王新等.对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8):4-5.

篇(6)

一、引言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在我国一些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50多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了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因此,将来全国大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本文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利弊分析。

二、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基本形式

目前,四级统考听力部分占总分的35%。在推行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之后,与听力有关的题型会大幅度提高。以听力为基础的考题占了四级考试的70%,剩下的30%是阅读,绝对颠覆了以前阅读先行,或者阅读听力并行的现状,高教司对于高等教育听力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我们在高校的教学也会紧跟形势进行改革,会以网络教学为基础结合面授,“听力成为说、读、写、译的基础”。有了这一认识,听力先行也就不足为奇。[1]

下面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新四级的基本题型,让大家对新的网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听或看三段录音或者视频(一般2段音频和1段视频),内容涉及讲座/报告,对话/访谈,或者新闻。一般选自CNN,VOA,BBC等。所以英音美音都会有,而不是现在以美音为主的听力。

1.main idea and important details 25% 选择题

2.listening-base integrated listening dictation 10%

3.grammar and structure/ blank filling 10%

4.listening and repeating/sentence repeating 10%

5.summary and commenting/essay writing 15%

6.reading in-depth reading 20% 选择题

7.skimming and scanning 10% 选择题

考生先听或看两遍大约5分钟的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英语电视节目或者生活视频节目,然后做有关视频节目的25个选择题。接下来对节目内容进行10个关键词的听力填空。然后还有有关视频节目的语法测试和写作测试。在听力部分后还新增了一个“跟读”环节,考生要对着耳机麦克风重复自己所听到的对话,以此考查考生的口语是否标准。[1]由此可见,英语听力训练在考生是否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有非常重要意义。

三、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益处

1.考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参加考试。

只要考生所在的大学或学院的教学考试管理部门对考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次数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在毕业前多次参加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以下简称为机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考试经验,同时,在多次考试中挑选一次最好的成绩作为求职书的证明材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特别是对打算到外资或中外合资的公司或企业就业的学生大有益处。 转贴于  2.提高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考试试题范围要有相应的广度。效度是指是否测试了考试者想要考的内容。即考试的内容要有相应的难度。[2]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的和新托福考试特别接近,叫做IBT(Internet-based Test),难度可想而知。每个月将会有多次考试的机会,有100*100(一万套的题库)的组合几率。[1]所以,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的信度和效度会进一步提高。

3.降低了考试运营成本和减少了考生用笔答题的时间。

传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考前要组织考务人员进行清理和封闭考场。然后,要安排大量教职工监考、验收、密封试卷和运送到指定地方。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开支。以后的四级考试实行机考可以节省印制考试用的试卷的大量纸张和运送费用,既有利于节能减排,又可以减低考试成本。参考学生只需在电脑上答题,无需纸笔。因此,考生节约了在客观题上划线的时间,有利于用更多的时间对试卷进行思考。

四、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不利因素

1.对于学生数量很多的大专院校而言,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建造学生能够上网的大批多媒体课室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位于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大专院校教学经费有限,建造学生能够上网的大批多媒体课室可能有经济困难。

2.我国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从农村和边远地区来的学生由于环境和师资力量限制,英语听说能力比城市里来的学生要差得多。从考生反映看,听力部分在整套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就连写作文也需要先看一段视频,再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写作。要先听懂人家在说什么,才能开始写作文,要是没听懂,那作文就根本没法写了。[1]

3.在四级机考系统中,每部分试题都会给考生们一定的答题时间,超出时间后,题目将不会在电脑屏幕上显现。湖南大学某学生说:“填答案需要用英文输入,我有时候心里明明知道答案,但由于拼写速度和打字速度太慢还是没来得及写上去。”机考听力中有一道填空题要填10个单词,给出的答题时间是15秒填一个词,因为打字速度的问题,有些考生只填出几个。

4.笔试检查出错误还可以改,机考题目只放一遍,过了就过了,不能修改。笔试也可以选择先难后易,而机考只能按照顺序来。对于新题型“跟读”,不少学生表示有些“犯怵”。他们生怕自己没说好,很紧张。还有一些平时考试习惯在试卷上打勾划线的学生,手中没了纸笔后也是大呼“不适应”。[1]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既要看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益处, 也要看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不利因素。平时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尽快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水平。另外,有机会让学生多上电脑练习打字,尽快提高打字速度。 总之,要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可能快速提高,以适应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

篇(7)

1.引言

高校传统教育中,穿戴式智能化产品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给师生带来很大的便利,利用电子信息传递的方式代替面对面交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节约师生交流时间和精力,促使大学的传统教育展现出更深的智慧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穿戴式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产品附带的功能所诱惑,出现教师教学被打断、学生课堂效率低,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的现象,师生之间只有教师单方面知识的传播,而无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或者说,学生因为这些因素的干扰无法“接收”完整的信息。Google眼镜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信息化产品,对大学的传统教育来说是一个福音,但,仍然不可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受其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甚至利用其考试作弊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Google公司新的Google Glass进行分析,提出Google眼镜盛行对中国传统大学教育产生的利弊,以及应对弊端对策及方案,以寻求Google眼镜在大学的传统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创新性的试图通过智能化穿戴式设备的普及以及其对大学传统教育的利弊分析,得到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既利又弊,使用需要一定约束条件的结论,提出针对利弊问题而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应试监督及信息安全性教育及密保工作的对策,进而给传统高校教育根据课程情况改革教育模式,正确使用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的建议。

2.穿戴式设备概念

“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如下图)。本文针对教育的课题,选定谷歌眼镜为例进行分析。

Google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是由Google公司于2012年4月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Project Glass利用的是光学反射投影原理(HUD),即微型投影仪先是将光投到一块反射屏上,而后通过一块凸透镜折射到人体眼球,实现所谓的“一级放大”,在人眼前形成一个足够大的虚拟屏幕,可以显示简单的文本信息和各种数据。Project Glass实际上就是微型投影仪+摄像头+传感器+存储传输+操控设备的结合体。右眼的小镜片上包括一个微型投影仪和一个摄像头,投影仪用以显示数据,摄像头用来拍摄视频与图像,存储传输模块用于存储与输出数据,而操控设备可通过语音、触控和自动三种模式控制。显示效果如同 2.4 米外的 25 英寸高清屏幕。是一款增强现实型穿戴式智能眼镜。兼容性上,Google Glass 可同任一支持蓝牙功能的智能手机同步,被称为“鼻梁上的摄录放一体机”。

3.给传统教育带来的益处

对于大学的传统教育,Google眼镜的推行能带来以下好处:

一、智能性

就智能性对师生的益处而言,Google眼镜高于所有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类产品。首先,Google 眼镜解放了双手。如上图过程①中,佩戴者只需通过语音命令打开操作界面,便能查询到所需知识,替代普通阅读过程中用手翻书的过程。再者,Google眼镜非常有利于学生团队的知识研究与实践。以医学类为例,针对一个项目,传统教育要求参与者必须在一个实验室内工作,若其中一人外出,则可能出现其信息缺失导致团体科研失败的现象。这也是为了方便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而Google眼镜则能解决这一问题,佩戴者通过智能开启视频功能,不需要其他视频设备,就能向其他成员展示自己的情况,解决了空间的限制问题。对于信息管理工作,能做到及时、保真的信息传递,将参与者由一个空间释放出来,利于更有效的信息的搜寻、管理及利用。

二、直播性

大学的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初高中教师对课本的完全解读,所以对类似于黑板与粉笔的教学用具的需求减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更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语言的讲解及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Google已经开始正式在其MyGlass商店中提供Livestream视频分享应用。安装该应用的Google眼镜佩戴者只需说,“OK,Google Glass开始直播吧。”即可把所见所闻免费分享给其他指定信息佩戴者。如上图过程②,教师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授课。Google眼镜此项特性能将教学屏幕“移动到眼前”,解决了中国大学教室因为学生多教室大而造成的部分学生无法看见教学屏幕上内容的现象,并且,“解放”了教师的位置,使老师不必固定在讲台上,方便老师走下讲台,更好的与学生交流。

三、便捷性

Google眼镜配备了音控输入设备,佩戴者可以方便的通过麦克风来启动google眼镜,通过不同的口令来启动不同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手指来触发相应的功能。佩戴者可以通过口令来启动视频或者照相,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使用侧面的触摸垫来选择菜单,非常便捷。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速记能力差,选择用自己的智能手机拍下教学屏幕上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以照片的方式达到“速记”的目的。但是很多老师对这个现象“苦不堪言”,一是学生们虽然是在拍屏幕,但是容易给老师造成“学生们在拍我”的感觉;二是照相机的声音可能会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而Google眼镜的便捷性,只需要学生们一个轻声的口令或者对触摸板的操控,便可以达到“速记”的目的,老师们也不会被学生们的手机影响课堂了。并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上传到Google Cloud的文件,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受单一课本内容限制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引入更多知识,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及丰富性,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给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Google眼镜对传统的大学教育来说不是完全有利的。其可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以下问题不可忽视。

一、不便教师控制学生注意力

由于每个眼镜投射出的影像只有佩戴者本人能看到,也就是说,老师无法直观获知学生们注意力的集中情况。即使学生在下面看视频,只要装作在认真听讲的样子,老师也是很难察觉出来的,如上图②。这时Google眼镜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反而“诱惑”着学生逃避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就像是目前存在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手机的发明及更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却成为了吸引部分学生逃避课堂内容的有力工具。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便无法做到与老师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考试公平性问题

在大学的传统教育中,对课程内容的考察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闭卷笔试。在一些开卷考试中,Google眼镜的存在可能会成为学生作弊的有利条件。所谓开卷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知识的理解,此过程中可翻阅书本,但仍然是要求一个学生个人在面对自己的试卷,不允许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Google眼镜的智能功能与直播功能则为学生在此类考试中作弊中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如上图③,没有认真学习过的同学只需要进入学霸们的视频组观看学霸答题的过程就好了,然后再copy一下,这样一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对课程内容的考核形式跟不上教学条件的发展,考核的结果便没有意义了。再引申到大学生的各种资格证考试,若使用Google眼镜,即使没有经过认真的学习,再考试的时候,只要找一下“外援”就好了,这样会混淆大学生的真实能力,毕业后会给就业市场带来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出现识人不清的现象。

三、信息安全性问题

大学的高等教育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来说,更侧重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科研表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些科研类项目中,如上图过程④中,学生佩戴Google眼镜可能会在接听电话,查询资料等时不经意之间就泄露了项目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等信息,造成信息安全性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一旦信息泄露被他人获知,就可能出现类似的科研项目,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地区的科研事业带来了可能出现的损失。

5.应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

Google眼镜如若利用得当,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所以Google眼镜是适应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的。针对其给高校传统教育带来的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考试公平性及信息安全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改革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老师固定在了讲台上,无论是黑板板书还是利用多媒体演讲的方式,导致教师与后排学生的交流少,教师无法直观获知后排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若教师能摆脱这一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与所有的学生做交流,则能有效控制学生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或者,改变教室桌椅布局,使得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或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课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成果(课题报告要求附注小组成员每个人的贡献度),这种情况下,纵使学生佩戴智能眼镜,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能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二、加强考试监督工作

可以说,Google眼镜的大部分功能是需要借助网络才能实现的,若使用屏蔽信号设备断开或者干扰学生所在区域的互联网,学生通过Google眼镜作弊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这是监督方式其一。其二,对一些资格证书类考试,不但要使用屏蔽器类设备屏蔽信号,应严禁考生佩戴Google眼镜进入考场,加强对考生所携带的考试工具的检查力度,最大力度上防止Google眼镜进入考场,造成不公平性问题。

三、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及密保工作

针对信息安全性问题,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也要对Google眼镜的直播接入功能设定密保限制。所谓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则要在学生使用眼镜初期即大力宣传,培养学生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同时,对直播功能进行密保限制或独立空间限制,只有得到空间资格允许或密码认证的佩戴者才能接入直播者的网络观看直播内容,否则无法接入。

6.结论

本文通过对以Google眼镜为例的穿戴式设备的产品性能及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穿戴式设备影响大学传统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其对传统教育有益的一面及有害的一面,具体表现在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不公平性问题与信息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教育模式,加强考试监督工作并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及密保工作等相关建议。本文关于穿戴式设备对传统教育影响的结论,对如何在传统教育中引入并利用智能穿戴式设备,以提升教学质量,便捷师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一、从毕业20年的同学聚会看工科大学生的职业锚

我是一名工科大学生,毕业时国家还是实行分配加双向选择的方式。当初就业的情况统计,约有2/3的同学到企业从事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工作,1/6的同学进入大中专院校从事理论教学工作,1/6的同学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毕业20年后的聚会上统计就业于企业的人员职业发展情况:约有1/6的人走上了领导岗位,1/6的同学跳槽后仍从事相近专业大都晋升到项目经理,1/3的同学仍在当初选择的企业沿着技术路径稳步奋斗。

由此可见,大多数工科大学生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都是围绕所学的专业和优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挥才能并实现成就感和满足感,沿着技术路径不断向上发展。

二、工科毕业生专业技术通道成长路径探析

工科毕业生刚踏入社会时,虽然个人可能具备了学校教育为基础的多方面潜在才干和能力,但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工作生活情境之前,不能完全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有一个对工作从懵懂与迷茫到逐渐清晰的认识过程。处于这一阶段的工科生在探索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并试图通过不同工作的轮换,了解自己愿意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定位。

30岁左右,是一个修订目标、衡量并发展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明确了自己适合于做什么,想问题也趋于比较理智、客观,十分关心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发展或晋升。是最有追求、最有抱负的,需要努力进修业务知识和提升管理水平,对工作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职业潜能大多得以发挥,技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40岁左右,是职业晋升的黄金时期。根据个人志向、以前的发展基础、机会的多寡,选择沿管理通道还是技术通道晋升,成长为管理干部还是技术专家,把自己的职业发挥到极致。

对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时间会被延长许多。在50岁之后,仍能继续发挥技术优势被高薪聘用,或以其所储备的丰富工作经验成为企业的顾问专家。

三、针对工科毕业生的双通道职业路径设计

如何有效地凝聚技术队伍,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这部分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核心问题。没有技能晋升路径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岗位合理的薪酬体系,会使技术人员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和希望,迷茫奋斗目标的路径,就可能选择跳槽以实现自身价值,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通过国家职称系列级别的提升来实现发展。工科大学生除少部分沿着企业成熟的管理序列晋升外,大多是沿着技术通道向“专”、“深”发展。因此,企业对这类参与设计或从事与技术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制订和完善技术晋升序列,给予一定的职级认定。职级不是职务和岗位,而代表员工在公司业务方面的地位和身份。根据工科大学生成长历程:学习发展成熟专家顾问卓越,职级也不断晋升为:技术助理技术主管技术(副)主任(技术副)总监技术副总裁。企业要为其设计流畅的晋升流程,使其在技术领域有更强的独立性、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从事专业活动的资源。

四、加强薪酬晋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篇(9)

1 引 言

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可以把复杂现象简化为指标及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研究活动进行数值上的客观比较,能得到客观可信的定量的评价结果。在文献计量学中,科学家或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两个方面。论文的数量和论文被引的频次本身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从中可以获得科学家或科研团队n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每篇论文得到的引文数、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响参数等。而且,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标准对科学家或团队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估。

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E. Hirsch 提出一种新的非常简单有效的数字指标——“h指数”,用以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就。Hirsch将h 指数定义为:“一个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在他/她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1]。 h指数作为引文影响力和论文产出力二者结合的新的评价指标,Hirsch 认为h指数优于其他一般用于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成果的传统的单项指标[1]。他认为论文总数可以直接测度科研生产力,但不能测度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被引总数可以测度论文的总体影响力,但论文的被引次数不太容易找到,作者的影响力可能被少数重要的合作论文夸大,这些合作论文有可能是与许多其他作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并不代表作者的实际影响力,同时,该参数往往不能恰当分配被引次数较高的评论性文章与原创性研究成果的权重;篇均被引次数可以比较不同时代科学家的影响力,但数据不容易获得,容易造成奖少惩多。Hirsch认为h指数可以避免上述所有缺陷。

h 指数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制衡被引频次和论文数量两个指标的特点。因此这项指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在学术评价中的局限性。鉴于此,该指标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h指数的数学模型被建立[2-3],独立的类h指数-g指数也被发现[4],使h指数和类h指数的研究成为信息计量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并显示出了发展成为下一代核心评价参数之一的可能性,因而及早对h指数和类h指数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5]。

Hirsch 教授提出h指数的初衷是为了衡量科学家的个人学术成就,但h指数并非只限于评价科学家个人,也可以评价一个科研团队、一种学科或一所大学、一种学术期刊、一个地区或国家等群体[1]。利用h指数进行大学以及学科的评价时,显现出其他计量指标所不具有的特点。因而大学h指数显现出什么样的特点、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h指数对大学学术成果评价的可行性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为依据,选取排名前100名的大学以及医学、生命科学、物理和化学4个学科排名前50名大学学科发表的国际论文作为分析样本价值[6],并以Thomson Scientific 制作的ISI 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三大引文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统计作为研究对象的每个大学及学科的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数,并计算了h指数和篇均被引次数。

篇(10)

引言

新的教学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通识人才。就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学而言,虽然所传授的知识在和日益更新的市场经济接轨,但笔者认为要完全适应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仍有差距。对于这一问题,尽管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迄今也没有探讨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学生而言,他们毕业的第一件事是找到一个能让他们生存的工作,进公司和企业是他们的工作首选。就外语学习而言,大学学到的外语知识能否适应社会,为学生的工作创造条件呢?笔者根据自己最近对已经毕业在外工作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合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商务英语知识的传授是十分必要的。

一、商务英语知识在普通高等院校传授的必要性

2013年暑假期间,笔者对在大学期间进行计算机专业和物电专业学习的,现在在不同岗位工作的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学生都是笔者曾经教过的)问卷内容如下:1.你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2.在工作中你是否有时使用外语?使用外语的频率高不高?3.在工作中你所使用的外语是专业性强的还是以日常用语为主的?4.你觉得大学英语开设的课程对你现在的工作积极意义大不大?5.你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有什么建议?以上问卷都是发给毕业已经有3到5年的学生,问卷发出去30份,收到30份,问卷结果大致如下:对第2项的回答:14个是较多,12个是偶尔,3个是很少,1个是没用过。对第3项的回答是22个学生因为工作非用不可,7个是日常用语和专业用语都使用,1个是都没使用过。第4项的回答基本相同,认为有积极意义但专业英语知识还得重新学。对第5项,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集中在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强化能适应社会需要的英语知识教学,特别提到要加强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在公司和企业,有的还在做贸易。根据以上问卷,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走入社会所使用的英语是与他们的职业密切联系着的。而商务英语知识是在工作中运用得最多的。

当前,普通高校的英语课程一般开设为两年,在这两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每个学期的正常考试以外,还要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甚至还要考六级,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书本和一大堆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的资料上,学生压力大,所学的东西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强记的,容易遗忘。最近几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本虽然涉及部分商务英语的内容,但不是很多。有限的商务知识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简直是杯水车薪。

有人把商务英语这门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际性,学这门学科,除了要学习英语的语言以外,还要学习更多的经贸成分。学生不但要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要掌握现代国际商务惯例,熟悉国际法规,具有较强的宏观政治经济意识,以及一些商业运作能力(施英,2008)。

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尽管起点和重点院校的学生有差异,但是在岗位的选择上差异不大。就外语水平而言,如果在同一家公司或企业工作,这就要求他们的外语水平要相当,但就目前的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外语教学情况来看,两者之间差异很大,有很多重点院校大学英语穿插了商务英语教学,而普通高等院校还刚刚起步,有的几乎为零,难怪我们在收到问卷时学生反映使用外语压力大。

目前,很多企业和公司,特别是外资公司,在接受大学生进公司时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进入商业性企业和外资企业而言,对学生商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看重,有的企业和公司主要不是看英语四六级的成绩,而是看学生BEC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如NOKIA,PEPSI及中国石油总公司等),可见商务英语在一些公司看来是何等重要。

二、普通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构思

尽管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在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十分脆弱,但笔者认为只要这些院校从头做起、勇于改革,将英语商务知识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完全可能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构思:

1.改革现在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以将现在的大学英语每周每班四节课,改为大学英语两节,商务英语两节。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愿意学商务英语的就选商务英语,愿意学大学英语的就学大学英语。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有商务知识实践经验的老师,大部分老师都是半路起家,任课老师以英语专业教育背景居多,并很少受过商务培训(万德辉,2011)。商务英语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包括证券投资、金融保险、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服务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法、商务谈判、企业管理等领域。这些课程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这方面的实践技能,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培养一批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相当实践经验的老师。笔者认为:普通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加强实践课教学的原则,选送一批中青年教师到公司或者专业院校进行“实训”,掌握商务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学成回来再传授给学生,这正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的。

3.选好、编好课本教材和立体教材,作为教学之本的教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商务英语教材在市场上数量日益增多,有进口的,有中外教师合编的,主要服务于经贸专业的学生。由于商务英语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刚起步不久,因此选择优秀教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就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教材一定要兼顾“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知识性原则、交际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咸修斌,唐文龙,2007)。如果可能,教师应自己编写教材,因为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是最了解的。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为了实现以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历史性转变,教师要特别注意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不能突出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轻重、节奏和次序。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上课时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内容较多的学科,要培养学生这一学科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多练习、多模仿、多实习。

5.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让学生提前感受当前商务活动现象和规律,由于电子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利用互联网、投影仪、MP4、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商务英语信息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浏览更多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或者其他的补充材料,便于他们探索求真,发现创新。多媒体技术的正确运用能补充教科书的不足,能形成商务英语的立体教材(陈坚林2005)。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可让学生进入情景模拟实验室去模仿商务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包括商务谈判、书信处理、业务流程等),使他们懂得公司、企业的运作过程及国际贸易的运作过程,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三、普通高校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校的学生和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英语水平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因此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就笔者所在的湖南城市学院而言,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见下表),这一标准是一些重点院校的最低目标。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还需要下大力气,需要多方支持和协助。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情况下,许多高等院校都会结合实际,使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运用英语,创造价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商务英语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裨益的。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加强商务英语知识的传授、制定商务英语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一个新课题。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一定会有许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和研究,一批优秀教材和优秀老师也会在这一新形势下诞生,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3(6):44-47.

上一篇: 对劳动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 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