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篇(1)

现阶段以来,在经济学理论界对于市场经济这一理论概念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的方式。但是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俩种方式: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之后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更加有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而且后面的解释也是主流观点。我们在梳理外国文献的时候发现:一种是把市场经济解读成为一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经济制度,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对商品供需状况的一种调节方式。

对于“产品经济”的解读并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是这对于后面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知的“产品经济”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恰恰相反它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第一,“产品经济”的诞生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作为否定商品经济的形式而提出的。并且其也是经过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而提出来;第二,在现阶段西方世界经历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西方国家所施行的“高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层经面上反应出了“产品经济”的架构维度;第三,在运用抽象的思考方法考察一个家庭的参与市场经济而相应的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外部因素)时,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不高时,父母会以一种按需分配的方式对家庭的各个成员进行分配。相反,当收入水平很高的时候,此时家庭不会再用计量按需要的分批方式了,这一现象在我们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到了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商品经济”的最终归宿将会被“产品经济”形态所替代,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从上述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商品经济”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在社会分工出现巨大变化而导致的劳动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它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生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在一种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 其实就是商品经济的代名词。因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反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是市场经济制度来架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并且通过这样系统的方式来把社会之间各个相互独立的整体连接到一起。因此,“市场经济”其实就是社会经济制度,是商品经济把社会经济活动联系到一起来的社会表现,另一个方面“市场经济”也是按照市场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系统有效运行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用来推动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市场导向来运行的系统,从而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制度,也是一种以商品交换和生产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在作为经济制度来说,“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商品经济成熟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作为经济运行机制来说,在凸显“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中心桥梁,主要是通过市场自己本身固有的资源配置来运行的。其实际的表现就是“看不见的手”

篇(2)

刘世锦:增长是量的描述,发展是质的规定,高增长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国际上对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也有不少讨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有些国家就曾经出现过“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要论断,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记者:当前,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重大战略呢?

刘世锦: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增长率已经近30年了。从工业化历史上看,能够在40年的时间内持续保持平均7%以上增长率的经济体只有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所经历的时间是不同的。工业化先行国家所经历的时间长一些,但平均增长速度相对要低。二战以后,世界出现了一批增长速度较高、但时间相对缩短的经济体。总的看来,能够在三四十年的时间内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并不多。一些经济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陷入停滞状态,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即便是被视为成功典型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遭遇了1997年严重金融危机的冲击。再早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也都曾因经济危机和战乱,而使其发展进程中断或受到重创。

上面提到的在40年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的3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相对较小的经济体,大的经济体尚无先例。在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的时候,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出现一些正面或负面的议论,比如“中国机遇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等,是有其必然性的。就中国经济本身看,近几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具有转折含义的重要变化。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已经连续4年达到10%以上。2006年,经济总量超过了21万亿人民币;人均收入在超过了1000美元后不久,又达到了2000美元;财政收入新增部分超过7000亿人民币,接近于10年全部财政收入。但是,必须看到,在总量规模变化的同时,结构性的变化和矛盾也更为显著。

记者:那么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和矛盾具体有哪些呢?

刘世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些变化和矛盾:

――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消耗增长迅速。例如过去曾认为中国的钢产量1亿多吨就够了,而2006年钢材产量则超过4.6亿吨。

――环境压力空前增大。如果说资源可以通过进口和替代有一定调节空间的话,环境容量由于其不可移动性,没有多少调节余地。

――过去构成中国经济增长低成本优势的诸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据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调查,普通劳动力工资近年来年均增长15~20%;土地价格涨幅更大,有些地区仅生产性用地涨幅也达一倍以上。

――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原有的地区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有些方面还在扩大。在地区发展差距的背后,主要是城乡发展差距。

――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由拆迁、征地、职工下岗、社会保障、干部和腐败等引发的时有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

――中国正在以日益增长的规模介入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近两年的贸易顺差超过千亿美元,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贸易不平衡构成很大挑战。

以上列举的当然不是新变化的全部。就这些现象而言,大部分以前也都存在,之所以称其为“新变化”,是因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进入了一个“转折点”。需要考虑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我们是否正在或已经进入与以往有较大不同的新的发展阶段,二是如果是进入这样一个新阶段的话,现有的发展方式能否有效应对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使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可以给出的判断是,我们已经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对这一新阶段如何概括,还可以探讨;这一新阶段所出现的矛盾和挑战,在已有的发展方式空间内,是难以包容和应对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二、以自主创新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记者:近年来,我们党非常强调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提出这一战略有何重要背景?

刘世锦:近年来,我们党提出加强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以后,持续了20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需要培育起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竞争优势的转换。这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均收入越过一千美元关口,现在又达到两千美元,当然是好事,同时也是“双刃剑”,因为这既是收入水平提高,也意味着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也相应减弱了我国劳动力的国际比较优势。低成本优势的减弱在各地都逐步表现出来,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明显。在这些地区,一些对低成本敏感的企业开始向外转移,留下来的企业则要通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等环节的努力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当然,低成本优势的减弱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还会有一些地区继续呈现低成本优势,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将保持多种竞争优势并存的格局。但从中长期看,低成本优势削弱后的调整不可避免。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关系到我国产业中长期竞争力,因而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记者:如何理解自主创新的含义?

刘世锦:我们把自主创新概括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与过去关起门来搞研究不同,这几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在日益扩大的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如何认识自主创新,近年来也有一些讨论。有的行业围绕“合资企业进行的创新算不算自主创新”展开争论。对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全局和战略的眼光来观察和理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资金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纯粹内资的企业将越来越少。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多元化的股份制结构,其中包括引入外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的基础行业,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中的国有大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在境内外上市。所以,按照企业资本来源来界定,不符合开放经济的实际,也存在很大的技术上的困难。比如,某企业的直接投资者是内资,但再从这个投资者向上追溯,可能会找到外资踪迹。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到中国来,虽然会对内资企业形成竞争,同时也有技术信息扩散、人员培训、促进产业配套条件形成等积极作用,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多年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内外资企业的角度看,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可以有两个要点:一是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外资企业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当然,前一个要点是重点,我们讲自主创新,立足点和重心都是内资企业。有一些东西,特别是那些关键性、基础性的技术,仅仅靠开放是拿不到的,必须靠自己来搞,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但是,这与鼓励外资企业研发能力向中国转移不矛盾。这两件事情是互动的,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外资企业是在中国仅仅搞加工制造好呢,还是把研发能力也转移到中国来好呢?还是应该鼓励它们向中国转移。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这样来认识:我们讲自主创新,这个“自主”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大局,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大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合法注册、经营的企业所进行的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创新能力的活动,都应该得到鼓励,一定程度上也都可以划入“自主创新”的范围。这是一个宽松的、包容量很大的定义。这样看问题,对提高我国经济总体创新能力有好处,也正是新时期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政策所要求的。

三、更加关注人均实际收入水平

记者:我国经济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那么,今后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逐步缓解这种状况?

刘世锦:这些年通过实施地区重点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但尚不足以改变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近年来影响地区发展格局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大的城市带、城市圈的形成,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城市圈,内地沿大的交通通道形成的城市带等。二是产业的区域集中加快,过去一个新产业出来,各地都要搞,遍地开花。一些年来通过市场竞争,产业的区域集中度显著提高,如彩电生产,过去一度20几个省都在生产,现在大部分集中到珠三角地区;汽车生产也正在逐步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区域。城市带的形成与产业区域集中往往是重合的,产业集中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撑。这些变化总体上说符合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是积极的、可持续的,但必然影响到原有的地区发展格局,不仅表现在大的行政区划之间,也表现在这些行政区划内部。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中,出现了某些有利于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向或因素。例如,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背景下,对能源、原材料、装备工业产品等的需求迅速增长,拉动了具有资源优势和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与东北的部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如,东南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上升后,一些企业开始向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转移,部分国际转移产业也将承接地更多地转向要素成本较低地区。这些趋向或因素的稳定和增长,将会对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发挥更多的基础性作用。

记者:评价地区发展平衡一般采用什么指标?

刘世锦:对地区平衡发展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方法问题。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将率先发展,吸引各种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其中包括人员流动。劳动力由落后地区流动到发展快的地区,找到了工作,增加了收入,也减少了落后地区的人口基数,落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应有所提高。反之,发展快的地区人口基数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相应有所下降。我们讲地区发展差距,所关心的是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所以,“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是一个适宜的比较性指标。这个指标除了关注货币收入外,还考虑到剔除不同地区物价水平差异后的实际购买力水平。在劳动力和其他人口合理流动的情况下,不同地区“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将逐步趋于缩小。我们要注意地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差距、不同地区户籍人口货币收入差距等指标,更需要关注不同地区实际生活和就业人口的“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指标的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有助于正确观察和理解地区之间关系发展的动态过程。

记者:地区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那么,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刘世锦: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被打破,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和非农产业,不仅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们的各种政策,不论产生于何种背景,都应当促进而不是延缓这一进程。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早期工业化国家曾经历上百年时间。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接近50%,大体完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至少还需要30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使之“出得去”、“留得住”,包括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人口在城市生存、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仍然居住在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之与城市人口,包括已转移至城市的原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至少要让他们“过得去”。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更好发展来解决

记者: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社会问题和矛盾却有所增加,在有些方面甚至激化。您对此怎么看?

刘世锦:这种反差很值得深思。从国际经验看,一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后,也同时进入经济和社会结构、重大利益关系剧烈调整的阶段,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数量增加,有些领域的矛盾趋于尖锐,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危机。当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社会上较大比例成员进入所谓“中产阶级”状态后,社会的稳定程度将会显著提高。现阶段我国总体上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矛盾增加的时期,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征用农民土地、城市拆迁、水库移民等所引发的矛盾;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等引发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权力腐败、干部等引发的问题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足国情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应当也只能通过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来解决。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历史已经证明,吃“大锅饭”既不利于效率,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当然,我们讲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是短期化、片面化、高代价的发展,而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同时要比过去更多的精力重视社会发展;要集中力量抓紧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从源头上治理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也要重视通过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多年来我们所倡导和实行的发展观的一个拓展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进步。

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应该和能够有所作为的事情也不少。如何把好事办好,如何在解决一些问题时不致于引出更多的问题,如何在处理一些矛盾时,既要照顾眼前,更要有利于长远,还需要把握好一些原则。

记者:这些原则主要有哪些呢?

刘世锦:一是既要治标,更要立足于治本。比如扶贫工作,通过转移支付等办法给贫困人口一些补贴,是必要的,但更重要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使他们获得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

二是既要有承诺,又不能脱离现阶段国情,作不切实际的过高承诺。比如养老、医疗保障,城乡、地区之间差别很大,是全面保障,还是在农村先做到对困难者救助,即使全面保障,保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实际。承诺过高,兑现不了,老百姓还是不满意,还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欧洲福利国家保得过多,也在寻求改革。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需要研究和汲取。

三是既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对短期内的突出问题,如困难人口救助、调解,需要采取某些短期措施,以稳定局面。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好的制度建设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程序处理问题,可以提高效率;不是针对个别事件和少数人,而是对所有人具有普适性;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矛盾,而且要治理产生矛盾的根源。

五、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记者: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如何深入理解这一论断的深刻涵义?

刘世锦:这一重要论断已为我国近30年来的实践所证明。我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是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背景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活力和制度基础。毫无疑义,没有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不可能出现的。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改革走出一条独特而富有成效的道路,形成了一些有意义的经验。例如,改革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在改革国有经济的同时,放开一块,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非国有经济;鼓励不同改革方式的试验和竞争,先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把改革与开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放引入新的体制要素而推动改革;保持党对改革过程的坚强领导,把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稳定,等等。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解决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体制上的。体制上的问题,部分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部分属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出现的,还有的是由于体制建设滞后所引起的。这几种情况往往交织在一起,使问题相当复杂。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职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不分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一些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GDP增长、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社会发展等倾向。如何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指标和行为机制,是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如,深化收入分配领域改革,要求由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转向初次分配按劳动和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再分配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但由于多方面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突出起来。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将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使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内,并逐步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体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篇(3)

(一)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核心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体制转变。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发展动力转变。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开放的推力、区域的合力等因素叠加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三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改变经济发展对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依靠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四是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放弃唯GDP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特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常态。由于我国经济基数的增大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将适度回落,这也是经济达到中等收入之后的普遍规律。二是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旋律。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大势所趋。三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宏观经济管理将实施“底线”调控,着力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前瞻性和协调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四是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助推器。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

(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不断发酵,在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形势下,经济低迷和转型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发达国家致力于改变借贷消费的模式,吸引制造业回流,扩大实体经济比重。新兴经济体则致力于扩大国内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以贸易和投资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加剧了多边贸易体制建设的难度,加速了以区域贸易和投资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近年来,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持续增加,美国正在努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亚太自贸区(FTAAP)。以贸易和投资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正在形成,必将对全球现有的贸易和投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孕育兴起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让人们开始感受到全球范围内一场技术大变革正处在孕育期,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经验表明,工业革命决定经济发展的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引领全球产业分工新布局,催生世界经济新格局。

(四)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服务业已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7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5%左右,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相比制造业,服务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三、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

(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目前,经济增长减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压力上升、腐败现象蔓延等其他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出现过的问题,在我国也相当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也会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基础薄弱

当前,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和大规模投资等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已无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同时,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动力依然薄弱。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为50%,而高收入国家一般在70%左右。另一方面,经济升级的创新动力不足,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困难。

(三)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经营普遍困难。同时,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四)局部金融风险增大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总量过剩而结构失衡,大量信贷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金融没有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地方债务潜在风险增加,截止2013年6月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亿元。此外,国内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其背后的潜在问题可能波及金融机构,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

(五)房地产市场风险不断累积

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等指标来看,我国的房价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在全世界都算比较高的。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普遍在25倍以上,部分城市房产的售价与月租价之比偏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世界上十大贵的让人难以承受的房地产市场,有七个都是中国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广州和重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与8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9个,持平的城市有1个,与2013年9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8个,持平的城市有2个,上涨的城市有10个。

(六)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协调

当前,一些生态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要素聚集度不高,经济活动不够活跃;一些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的地区,却过度开发,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协调既造成了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损失,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商务运行成本过高等“区域病”或“城市病”,资源被大量浪费或被低效率使用,造成了生产力布局和各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协调。

(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贸易规模的逐渐扩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2013 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14 年10月23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上升到6.1195,再次创下自3月7日以来的7个多月新高。同时,由于美元的短期调整而出现阶段性加速升值,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仍会继续。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4年6 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8.33%,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6.51%。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挤压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大国内就业压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四、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加快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深化改革、创造制度红利的突破口,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以及一切有助于实现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各项体制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制度红利。

(二)激发有效需求和供给,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要从三个层次激发有效需求和供给:一是大力发展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强的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有能力消费。二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推进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居民敢于消费。三是运用供给经济学的思路,推进技术进步,开发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可选择的消费品,扩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形成一批通过竞争成长起来的创新型行业领军企业,发挥其重大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推进产业化的优势。发展风险投资、信息服务、技术交易、人才服务、并购融资等创新服务业,支持小微企业创新活动。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力度,减少对企业点对点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第一资源”的作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式。

(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基本方向,进一步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与此同时,大力鼓励和激活民间投资。把民间资本引导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基调的同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保持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的局面,促使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回到较为平稳和合理的状态。研究治理影子银行,对影子银行分类处理、疏堵结合,在发展中进行规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加快推进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政策的扶持、导向、带动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总结上海和重庆试点房产税的经验,加快房产税立法,适时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推动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入市场,逐渐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六)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产能盲目扩张的控制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引导机制,完善开拓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扶持机制,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遏制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理顺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完善差别化价格政策,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七)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抓住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亚太自贸区,不断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篇(4)

(一)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20.7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2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40.8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958.7亿元,增长13.9%。

从区域发展看,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东部地区增长加快。1-8月份,呼包鄂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7%,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区的比重均在半数以上。东部五盟市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45.5%,增幅高出呼包鄂地区12.2个百分点,高出盟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7%,增幅高出呼包鄂地区14.4个百分点,高出盟市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前8个月,通辽、赤峰、锡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2%、33.5%和33.5%,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9个、2.2个和2.2个百分点。

从产业发展看,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增长41.1%,比第二产业快7.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0.6%,完成建筑工程投资1015.4亿元,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1%。6月末全区共有建筑企业1047家,其中一级以上企业41家。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上半年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3.8亿元,同比增长45.3%,比大中型企业快了2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5.8亿元,增长36.8%,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快了11个百分点。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趋合理。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进一步缩小,1-8月份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项目完成投资2831.8亿元,增长26.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9.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4亿元,增长17.8%,增幅提高了1.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稳定增长,1-8月份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48.9亿美元,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3个百分点,但仍达到26%的较好水平。其中,进口完成30.2亿美元,增长35.4%;出口完成18.7亿美元,增长20.8%。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集中体现在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

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1-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2.5,比上年同期提高56.4点;实现利润15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6亿元,增长88.6%。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国家调高供电价格,带动了这些行业效益大幅度提升,前5个月煤炭、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等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27.2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82.3%。

财政收入增长继续加快。1-8月份,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6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75.3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6亿元,增收75.9亿元,增长34.8%。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完成情况较好,累计增收44.8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增收额的59%。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44元,同比增长17.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4561.3元,增长21.1%。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2418元,增长19.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25.6元,增长28.7%;人均出售农畜产品收入1821.2元,增长18.4%;人均转移性收入175.1元,增长14.3%。

(三)活力和后劲持续增强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土地、矿产等要素市场发育逐步完善。1-8月份,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1648.8公顷,占到土地出让总面积的43.3%;通过竞拍方式转让探矿权220宗,交易金额达到2.5亿元。

二是资金自筹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国内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投资继续向我区转移,1-8月份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031.9亿元,同比增长22.9%。前8个月,各类自筹资金累计达到2255.9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388.8亿元,增长8%,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三是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6583.4亿吨,贵金属岩金资源储量106.8吨、银资源储量21344.8吨,煤炭和贵金属储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石油、天然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苏里格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336.5亿立方米,预测远景储量4万亿立方米;海拉尔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968.2万吨,年产石油从最初的7000吨上升到2006年的49万吨。查明和预测铁矿资源储量26.5亿吨,与2003年相比净增加2.9亿吨;10种有色金属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总计2539.5万吨,与2003年相比净增加663.1万吨。

(四)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今年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部取消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对部分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各项节能措施逐步到位。一是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上半年淘汰小煤炭360万吨,小钢铁141.6万吨,小水泥30万吨,铁合金、电石各1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进展顺利,到7月末共关停50台总容量103.2万千瓦,超额完成了今年的目标任务。二是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围绕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自治区节能“三百工程”,在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已组织实施了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等项目64项。三是重点企业监管得到加强。对85户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制度,完成了对国家确定的35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评审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了全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清理检查工作。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25.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5%。

主要污染物排放首次出现“双降”局面。根据国家8月下旬的《2007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告》,我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2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57%,进入了全国“减排”第一序列。在化学需氧量减排方面,加强了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营能力的监管,严格控制了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加之上半年又新投入运行了2个污水处理厂,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削减COD排放0.3万吨,降幅位列全国第2位。在二氧化硫减排方面,电力行业减排成效显著。上半年在发电量增长33.9%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关停小火电机组、现役火电机组脱硫改造等措施,净削减二氧化硫排放0.41万吨,抵消了其他行业的排放增量,降幅位列全国第17位。

(五)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全区各地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认真落实“七件实事”,大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牧区通路、通电、通信、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已争取到国家通乡油路建设资金9亿元、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资金1.37亿元,落实通电工程建设资金3亿元。解决了38.9万人的安全饮水和767个自然村的通信问题,分别占全年计划的64.8%和42.6%;新增沼气用户4.67万户,占全年计划的78%。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向8658户低保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补贴。城乡医疗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年初确定的303个苏木乡镇卫生院、18个旗县医院、20个旗县妇幼保健所、14个旗县蒙医医院全部开工建设。教育资助工程已累计向2.2万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3亿元,向48万寄宿制贫困中小学生发放补助9600多万元。社会救助工作积极推进,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提高20元,惠及73.5万人;农村牧区低保覆盖人口扩大到60万人,补助标准由去年的360元提高到今年不低于438元。农民工转移和维权工程取得新进展,农牧民转移就业16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81.5%。扶贫救灾工作稳步推进,1-8月份共投入三项扶贫资金8.82亿元,累计下拨救灾资金5130万元,救助灾民112万人。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我区经济承接了近年来好的来势,继续保持在高位上平稳运行,并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

经济保持高位运行,表现在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上半年,我区GDP增长速度达到18.2%,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这是我区自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多保持18%或更高一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全国同期10%-11%的平均水平。我们预计,今年我区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8%左右,仍可能位居全国第一。

经济呈现平稳运行,表现在GDP增幅波动较小。从季度数据看,去年以来的六个季度,我区GDP增幅最大波动仅为0.8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8.5%、18.2%、18.1%和18%,季度间最大波动为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季度分别增长18.8%和18.2%,波动为0.6个百分点。

增长呈现逐步回落态势,表现在GDP增长速度出现稳中下降趋势。自2002年我区经济增长达到13.2%的全国第一以来,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5年达到了23.8%的最高点。去年以来,我区经济增长开始呈现理性回落。主要原因有:一是去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690万亩,总产量341亿斤,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增产的余地不大,单产提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三大行业的主导产品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去年以来煤炭、钢铁、液体乳产量增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是全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力约束,上半年全国电石产量增速回落了17.9个百分点,铁合金回落了15.5个百分点,焦炭回落了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国GDP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5%,呈现稳中趋升的态势;我区GDP一季度增长18.8%、二季度增长18.2%,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呈现理性回落,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求,是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相一致的。

二、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这些年来,我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某些领域和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整体进展缓慢

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主要得益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2001-2006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37%提高到了56%。但是,这些年来,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和潜在风险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服务业发展缓慢,与整体经济增长不够协调。2006年第三产业增长14.5%,增幅比第二产业低10.9 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8%,比第二产业低10.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存在潜在风险。工业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能源、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业,2006年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2%。这样高度集中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供求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整体经济增长将受到很大冲击。

(二)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压力较大

一是今年部分地区旱情和病虫害偏重,赤峰、通辽等粮食主产区降雨偏少,加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不多,给粮食增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二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后,畜牧业开始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今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较上年有所减少,主要畜产品产量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6月底全区牲畜存栏比上年同期减少108.6万头(只),牛奶产量增幅回落15.6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三是饲料价格上涨,较大幅度地压缩了养殖业增收空间,特别是给奶牛养殖业带来较大困难。过去三年玉米价格基本上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价格又上涨了19.4%。四是农牧业补贴的政策效应有递减趋势,上半年全区农牧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14.3%,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了34.2个百分点。

(三)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根据国家下达我区的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和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86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5%,年均下降5.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40万吨以内,削减率为3.8%,年均减少0.7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7.7万吨以内,削减率为6.7%,年均减少1.4%。2006年,我区万元GDP 能耗下降了2.5%,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了6.9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了0.34%,均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后四年万元GDP 能耗必须年均下降6.3%,二氧化硫下降2.6%,化学需氧量下降1.8%,任务相当艰巨。从节能方面看,今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一是受市场需求拉动,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长仍然较快。1-8月份焦炭产量增长42.7%,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35.2个百分点;电解铝增长61.7%,提高31.9个百分点;钢产量增长18.5%,提高12.4个百分点;电石、铁合金分别增长30.4%和39.1%,增幅虽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仍处在高位状态。二是当前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增长快于GDP增长,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实现结构性降耗的难度较大。另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技术性降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测算,今年全年万元GDP能耗将下降2.5%,降幅与去年基本持平,仍不能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从减排方面看,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已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年底前还将有超过600万千瓦的机组建成投产,依靠火电减排的余地很小;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水,上半年我区对造纸、制药等3家排污大户采取了限排措施,下半年这些企业将恢复一部分化学需氧量排放,另外年底国家还要将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排放统一核算,COD减排难度仍然很大。

(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

今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增幅虽然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回落,但仍处在合理区间,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总体上看,当前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加工型领域,1-8月份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国家宏观调控重点控制的产能过剩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0亿元,占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行业和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1-8月份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80.1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5.5%,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只完成投资2亿元。这样的投资结构,不利于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产业延伸、多元、升级的结构调整方向,不利于争取国家的投资支持,不利于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长期稳定增长,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五)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

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8月份,全区CPI同比上涨3.6%,其中5-8月份当月分别上涨了3.8%、4.5%、5%和6.1%。农村牧区价格上涨明显高于城镇,前5个月至前8个月城镇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1.9%、2.3%、2.7%和3.1%,而农村牧区分别上涨了4.1%、4.2%、4.4%和4.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全国性肉禽蛋类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8月份全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鲜蛋价格上涨23.6%;我区食品价格上涨19.2%,涨幅高于去年同期17.7个百分点。应该看到是,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食品涨价总体上对提高农牧民收入是有利的,初步测算上半年因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使我区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154元,占收入增量的39%。但是,价格上涨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上半年城镇居民因价格上涨多支出103元,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城市低保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牧民负担,上半年农村牧区消费价格涨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农资价格涨幅提高0.5个百分点,初步测算这两项就使得农牧民人均支出增加了72元。

总的来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近期新出现的,有的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全面分析、冷静对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趋利避害,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下一阶段的发展改革工作

做好下一阶段的发展和改革工作,关键是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是统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又要把握科学这一内涵,切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资源优势的发挥,得益于优势产业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层次不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开发的效益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地区还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现象,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此下去,我们的资源、环境就难以承载这样的速度,也就难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全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提出优先发展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必须继续坚持。但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在加快优势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要解决好东部地区工业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快推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要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是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理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就业和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城乡群众,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四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主要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建设低投入、少排放、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近期的发展和改革工作,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回落态势,2004年比2003年回落19.3个百分点,2005年回落1个百分点,2006年回落21.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1%,与全国26.7%的水平基本持平,但我区的生产总值增长18.2%,比全国高6.7个百分点。从理论上来讲,与全国基本相当的投资增长速度不足以支持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几年投资快速增长滞后效应的反映。当前的投资将对后几年的经济增长形成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科学评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保持一个适度的投资规模并不矛盾,关键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关于今后的投资工作,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突出抓好化工、能源、交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新开工项目和竣工投产项目。对已经进入审批程序的项目,要积极落实建设条件,争取早日得到批复。已经核准或批复开工的项目,要抓紧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尽快开工建设。今年计划竣工投产的建设项目要倒排工期,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年内建成投产。

二是抓紧明年投资计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今年国家发改委于4月份部署了明年中央政府投资计划的编报工作,目前自治区发改委已基本完成了计划的编报,下一步关键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做好项目和资金的盯办落实,力争使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投资滚动计划。各盟市发改部门要加快投资计划的编制,争取10月份完成明年投资计划的编报工作。

三是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大家知道,继新丰电厂事件我区被国家停止建设10个电厂之后,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又通报了我区10个违反环评项目,国家林业局通报了1个违法占用林地项目,国家发改委、安监局、煤监局三家联合通报了10个未经核准的煤炭项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对项目的把关不严,执行国家政策的力度不够,这影响我区在国家的形象,也影响到我们审批项目和争取资金,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对国家责令停建的违规电厂建设项目,要积极落实恢复建设的各项条件,争取国家早日批准建设;对今年国家通报的环保违规项目以及在最近清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整改;对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认真进行检查清理。要严格项目审批,按照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项目质量,优化投资结构。

(二)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节能减排是当前的一件大事,用中央的话来说,是“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和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促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我区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停止审批和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电石、铁合金、电解铝等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律停止建设。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主要污染物总量前置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项目核准程序,并建立项目审批问责制。在停止“两高”项目审批的同时,各地要谋划新上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前段时间我们向国家发改委建议用集中供热项目替代采暖小锅炉,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肯定。能源处要会同相关地区做好前期工作,并加强与国家能源局的联系,配合国家搞好专项调研,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按照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全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平板玻璃和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确保完成今年确定的工作目标。力争全年淘汰小钢铁产能287万吨,小水泥产能110万吨,煤炭产能600万吨,焦炭产能390万吨,铜产能4万吨,铅、锌产能各1万吨。

三是限量生产高耗能产品。对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实行限量配额生产制。根据市场、产能、耗能等情况,制定高耗能产品产量控制计划,按地区分配限量指标。今年电石产量严格控制在500万吨以内,铁合金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内。

四是全面落实二氧化硫减排“双五条”措施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四条”措施。加强脱硫设施建设,年内确保完成15台562万千瓦和两个热电厂6台锅炉的脱硫改造,对冶炼、有色、烧结、焦化和以煤炭为燃料生产化肥、玻璃、化工产品要加快安装烟气脱硫装置,新建电厂要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同步通过运行测试,火电机组要在年底前全部建成在线检测。加快在建的37个污水处理项目和1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步伐,争取尽早投入运行。

(三)全力抓好“三农”工作

“三农”工作既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年以来,全国性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暴露出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农业的基础不稳固,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供需一旦发生较大变化,就表现出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加上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对农产品供需进行调控需要的周期也比较长。因此,农牧业工作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必须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切实改善农牧业的基础条件,稳定农畜产品供给。关于近期的

一些农牧业工作,我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体系,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嘎查村建设发展规划。开展农牧业功能区划,在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突出抓好人口搬迁转移;在优化开发区,突出抓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做好农林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投资和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安全饮水、乡村道路、清洁能源、农村电网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年要力争完成32个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二是扶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做好相关基础工作,落实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和母猪补贴的各项政策,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支持规模化养殖。国家正在着手研究奶牛养殖的补贴制度,我区是奶牛的主产区,我们的意见对国家的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各级都要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向国家提供更多的政策性建议,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支持奶牛饲养的补贴制度,出台扶持奶牛养殖小区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的投资政策。

三是落实好各项农牧业补贴制度。认真兑现农牧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各项补贴政策。加快兑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年内要确保完成23.1万移民人口的政策兑现任务。

四是加强防灾抗灾工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动物疫情防治和秋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积极组织灾区群众的生产自救,加大劳务输出,争取将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区以煤、电、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链条较短、结构单一、结构性风险较大。要按照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促进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努力增加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项目储备。从下半年开始,自治区和各盟市都要对项目储备情况进行认真清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从项目库中清理出去,及时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补充进来。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方向,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移到非资源型产业上来,今后自治区不再重点支持火电、煤炭、电石、硅铁、焦化、造纸、钢铁、电解铝、玉米加工等领域的招商引资项目。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有序推进能源、冶金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发电试点项目建设,逐步提高新能源比重。新上火电项目,单机容量要以60万千瓦为主,热点联产项目以30万千瓦为主。煤炭资源开发要控制开采规模,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把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作为产业延伸的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已批准建设的煤化工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审批煤化工项目94个,批准甲醇生产规模3200万吨,但开工项目仅31个,开工甲醇规模710万吨。对此,各地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批准后两年内还没有开工的项目,要责成项目单位给出明确答复。冶金工业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当前重点抓好钢铁工业“上大压小”工作,为新上扩能改造项目创造条件。铝业要加快初级产品向硅铝合金、铝箔等方向延伸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积极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文件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提高素质,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在财税上实行优惠,在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上实行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

(五)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在副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带动下,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较大,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6%,其中8月份上涨6.1%,创1998年以来单月上涨最高水平。价格指数的持续上涨已成为当前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工商物价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控。这里我强调几点:一是严格控制政策性调价政策的出台。根据当前全区物价走势,下一阶段自治区在实施国家统一调价政策之外,严格控制出台新的价格上调政策。

二是抓好副食品的生产供应工作。国家要求各省区抓紧成立副食品调控应急领导小组,我们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生猪饲养规模,增加猪肉调入量,同时增加区内牛羊肉和禽蛋供应,稳定副食品价格。做好应对粮价继续上涨的准备,切实组织好秋季粮食收购,增加粮食储备。

三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强对化肥、农药、生产用电用水等价格的监管,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扶持化肥生产运输的各项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化肥生产企业出厂最高限价和化肥经营环节差率控制的各项规定。

四是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工作。密切跟踪监测粮食、食用油、肉禽蛋菜等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完善价格反应应急机制,适时启动日报制度和应急预案,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教育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整顿医疗卫生部门收费项目标准,加强卫生防疫收费标准成本监审工作,使已经出台的4次西药和中成药降价政策落到实处。

(六)千方百计解决好民生问题

近两年,党委、政府对民生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部署,围绕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的热点难点,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好自治区确定的“七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这些工程中,有一些是我们直接主管的,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有一些是需要我们配合的,我们要主动配合各主管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目前,要重点抓好各项工程的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确保通路、通电、通电话、沼气、饮水安全等各项民生工程,年底前全面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问题,8月份国家召开了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要求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制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新建廉租住房项目支持办法,申请支持的条件:一是所在城市建立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档案,制定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完成了审批手续,并已正式开工;三是按照年度计划、地方资金已落实。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国家的要求,配合财政、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尽快落实各项条件,同时做好申请补助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二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解决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扎实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确保全年新增就业20万人。配合劳动部门积极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抓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强对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监督检查。国家近期拟出台支持农村低保的政策,我们要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扩大农村牧区低保覆盖面,并考虑适当提高牧区补助标准。

三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编制完成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分年度逐步解决全区20万中小学生在校外借(租)住问题,今年完成12所农村牧区初中学生宿舍和食堂的建设任务。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步伐,完成2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任务。国务院已经决定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制度,我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1所乡镇卫生院、18所旗县医院、3所旗县中蒙医院、16所旗县妇幼保健所的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成26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实施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儿童福利设施、残疾人基础设施、农牧民体育健身等工程。

(七)积极推动东部盟市加快发展

近两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促进东部盟市加快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自治区发改委也在审批项目和投资安排方面加大了对东部盟市的支持力度。但总体上看,缩小东部盟市与呼包鄂地区的发展差距任务非常艰巨,因此,需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历史机遇,支持东部盟市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有几项重点工作需要我们抓紧抓好:

一是做好规划衔接和落实工作。《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已经出台,我们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把各项任务都要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我区东部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衔接,搞好各专项规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规划,并争取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布局等领域与东北三省统筹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与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根据蒙东地区的实际,在增值税转型、企业历史欠税、剥离企业办社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外开放、厂办大集体等方面,给予东部盟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样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强对东部盟市发展的支持。围绕将东部地区建成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全力抓好有关重大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加投入。抓紧完成《促进东部盟市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征求意见工作,尽快上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协调推动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建立高层协调会议制度,推动建立东部五盟市包括满洲里、二连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协商解决制约区域发展及跨区域的重大问题。

(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改革部门在促进对外开放方面,要重点做好两件事:

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精心做好全区对外开放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对全区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研究提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和进一步扩大全区对外开放的意见。跟踪落实好 “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呼和浩特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中国东西互动发展论坛”已经签约的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和开工率,力争全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500亿元。

二是推进境外投资工作的开展。在继续支持口岸基础设施和对俄、蒙运输通道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借助“中国-俄罗斯年”各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我区与俄蒙在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协调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建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各项前期工作。继续推动包钢开发蒙古国额仁-达拉策格铁矿、蒙东能源公司开发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等重点对外投资项目。

(九)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

当前,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改革部门的同志们要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各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就必须自觉转变观念,不能只盯着项目、盯着投资,要加强学习、注重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始终坚持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对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适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当前,在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的同时,我想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给予高度重视,进行认真研究。

一是关于主体功能区划问题。《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提纲(征求意见稿)》已经形成,正在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意见。国家规划的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7.8%,其余的面积由省市自己来规划。因此,这个规划关系到我区经济发展的大局和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已经着手开展基础研究,按照国家要求2008年6月形成初稿,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这项工作涉及点多、量大、面广,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基础数据和基本情况。因此,各盟市、各旗县都要开展基础研究,配合我们共同搞好这个规划,力争我区在国家的区划中占据有利地位并得到政策支持。

篇(5)

一、农业经济管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所以说,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农业经济管理就是根据国家现今发展形势、政策方针、社会环境等情况进行管理。根据当地的具体发展情况,确定相应的经济管理形式及目标,计划协调农村的生产、分配、消费等,使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轨。

二、现阶段的管理现状

新形势的社会下,农业经济没有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不仅与社会发展结构不适应,而且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一些管理上的缺陷给还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忽视

我国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拥有一系列有关农业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但是落实的效果差,制度到地方农村后并没有的到人们的重视,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偏低,对管理的方法与制度结合不到位,国家下发的政策没有执行到位,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没有渗透到管理人员的思想中。

3.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

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导致管理结构单一,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产业化发展得不到满足。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管理的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其不断的发展。

1.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

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走上了轨道,这种管理模式渗透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部分,这种管理主要针对农村经济加工产业链,对深加工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得到改变。

2.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了变化,其中也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借助科技手段转变农业生产力,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不断加强我国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够将我国的农业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3.产业化管理

产业化的形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产业与其他组织合作,能够更加迅速的扩大发展,其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也有高速度的发展,通过将这些联系起来,产业机制整体性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带动农业产品发展,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生产更加标准。

4.管理制度改革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的存在有很大的意义。管理制度的改革仓噺能够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清除,使发展更加健康。对经济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就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对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在管理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式。

1.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对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将管理的内容规范化,将管理职责分配到人,做出相应的部署。并且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学习,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到管理的意义,这样才能使管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建立完善

在对农村的建设中,首先要对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再去根据规划内容一步步发展,所以在规划时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得出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制度,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呼应。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制度让人们心中对农业发展有新的认识,农业结构的转型得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然后要解决农产品的方面,利用加工手段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最后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对农业经济加以提高,使农业生产更加安全,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不仅提高了竞争力还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3.对群众利益完善维护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保障农民的利益,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机制,能够有效的将矛盾、权益、利益等权衡协调,得到统筹,使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制止损害利益的行为。同时也要提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群众服务部门的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的利益。

4.对管理队伍的有效建设

管理队伍的思想水平影响着地方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果,对管理人员的挑选与后期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具有高业务水平、超强责任感、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管理内容的培训活动,使其业务管理水平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明确国家下发的各种农村经济政策,适应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

5.对农业经济实行产业化管理

篇(6)

147户国控企业环境监察工作稽查情况

对以上县市区监管的列入《2010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环办[2009]154号)的47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2010年度现场环境监察工作进行逐一稽查。严格按照环办[2011]68号《关于深入推进环境监察稽查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实施方案的要求,采用逐案打分的方式开展。具体分为“案卷评审”、“现场验证”两部分进行。

“案卷评审”包括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察档案建立完善情况及12份《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记录完整规范情况。

(1)稽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档案建立完善情况。对47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察档案中应存档的企业基本信息表、环评审批文件、竣工验收文件、自动监控系统验收文件、排污许可证、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法人身份证、减排监察系数表等基本资料进行逐一核实。

(2)稽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记录完整情况和准确性并按要求进行逐一打分。对12份《现场检查(勘察)笔录》份数进行逐一核对,缺少一份,扣5分。对“基本信息”、“现场监察情况”、“现场监察意见”、“确认信息”、“文字要求”五方面内容进行认真核对,并根据国家环保部打分标准进行逐一打分。

“现场验证”包括对47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逐一进行现场检查,对“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运行情况”、“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等五项内容与《现场检查(勘察)笔录》的一致性进行逐一核对,并根据国家环保部打分标准进行逐一打分。

对以上47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环境监察稽查情况,全部按规定填写制作了《污染源现场监察工作个案稽查表》。

2176件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稽查情况

对各县市区2010年度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进行全面稽查,稽查率达100%。

自8月3日起,在对襄汾县、侯马市、曲沃县、翼城县、乡宁县、蒲县、尧都区、洪洞县、霍州市、古县及安泽县11个县市区环保局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监察工作进行稽查的同时,分别对以上县市区2010年度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过程中形成的证据材料进行逐案稽查。

根据国家环保部要求,对“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主要证据”、《现场检查(勘察)笔录》两部分进行逐一核对,并根据国家环保部打分标准进行逐一打分。

对被稽查县市区2010年度所有的176件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稽查情况,全部按规定填写制作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工作个案稽查表》。

在对11个县市区环保局辖区内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2010年度现场环境监察工作及2010年度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全面稽查结束后,均分别与县市区环保局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反馈稽查所发现的问题,制作《临汾市环境监察稽查记录》并由稽查人员和县市区环保局主要负责人共同签字确认。

3建立环境监察稽查档案

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办[2011]68号《关于深入推进环境监察稽查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对47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2010年度现场环境监察工作稽查情况和176件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稽查情况逐一建档。

4稽查发现的问题

通过此次稽查,发现各县市区环保局在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2010年度现场环境监察工作及2010年度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2010年度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监察档案中存在无环评审批文件、竣工验收文件、排污许可证、自动监控系统验收资料等环保手续复印件;无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照片等影像资料;无在线监测设施运行情况记录、季度监测报告等问题。减排监察系数检查记录表存在记录不完整或记录不规范等问题。

(2)《现场检查(勘察)笔录》未使用国家环保部规范格式,部分笔录存在未记录执法人员执法证号、被检查人职务、被检查企业生产状态,未记录被检查单位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运行、联网、验收、比对监测及定期校验情况,对被检查单位执行环评、竣工验收等情况记录不完整,被检查单位现场负责人、环境执法人员未逐页签字并注明日期等问题。

(3)在对各县市区2010年度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监察工作进行现场验证稽查过程中发现,存在被检查单位有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建设项目、被检查单位部分污染防治设施未按环评要求建设,但在《现场检查(勘察)笔录》中没有记录的问题。同时,存在部分被检查单位未按要求落实整改意见,《现场检查(勘察)笔录》中未依法提出进一步处理处罚意见的问题。

(4)2010年度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档案资料中存在无当事人基本情况及单位营业执照、企业代码、个人身份证等证明资料,无影像资料等取证记录和取证照片不清晰,无法证明违法事实的问题。

(5)2010年度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工作中,部分《现场检查(勘察)笔录》无拟处理处罚建议或拟处理处罚意见不完整。同时,存在调查取证证据链不完整的问题。

(6)2010年度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工作中,部分调查违法事实与案由不完全匹配,部分案件调查报告处罚建议适用法律法规不准确、不恰当。

针对以上稽查发现的问题,2011年9月7日,我们按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要求,制作并分别下发了《临汾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稽查整改意见书》,要求有关县市区环保局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并要求在15日内将整改结果书面上报。

通过此次环境监察稽查,可以看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不到位、不符合规定的问题。通过开展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执法工作。

(1)规范使用环境监察执法文书。通过稽查,要求全部使用国家环保部同意规范的《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勘察)笔录》等执法文书,完善执法人员执法证号,被检查人职务,被检查企业生产状态,被检查单位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运行、联网、验收、比对监测及定期校验情况,被检查单位执行环评、竣工验收等情况以及被检查单位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等记录内容。同时,要求环境执法检查人员、被检查单位负责人以及参加人员必须在笔录上逐页签字并注明日期等。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1-0062-03

一、互助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一)互助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近代互助保险制度是随着通往东方的新航线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各国的陆续进行而逐步形成的。1762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寿互助保险公司――伦敦公平保险公司,这也是第一次以公司为载体、以互助保险的组织形式来经营保险业务。伦敦公平保险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互助保险制度的正式形成。

互助保险制度的主要运行载体是互助保险公司。互助保险公司是一种非盈利性的公司组织形式,是由互助保险社演变而来的,它是被保险人自己的合作组织。与互助保险社不同的是,互助保险公司不规定参加人员的身份,不受行业限制,只要参加保险,持有保险单就为互助保险公司的会员。公司没有股东,没有股本,公司的目的不在于盈利,而在于为投保人提供较低价格的保险产品,避免非法索赔。投保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公司所有人,又是公司的顾客。互助保险公司保单持有人的地位,与股份公司股东地位极为相似,投保人有权选择董事会,由董事会任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当公司经营业务获得利润时,投保人可分得红利,其余盈余积累起来,用以加强公司的财力。公司亏损时,保单持有人或用摊缴保费的方式予以弥补,或用以前的盈余金予以弥补。[1]互助保险公司以发行分红保单为主,有时也会发行非分红保单,但只有分红保单持有人才对公司拥有所有权。

(二)互助保险公司的特点

互助保险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流行的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互助保险制度的特点可以从互助保险公司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比较中反映出来。

从组织结构来看,股份公司由股东集资而成,股东是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保户不同。其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其下的董事会全由股东控制,与保户毫无关系。互助公司不发行股票,公司创立之初的营业资金由发起人垫付,待公司营业数年具备一定业务规模后再偿还垫款,此后公司的全部资产即归保单持有人所有,也就是说是保单持有人控制整个公司及由其选举出来的董事会。

从经营业务范围来看,股份公司经营以营利为目的,公司的资本金为股本,由股东投资而成,主要以经营不分红保险为主,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财产责任险市场,一般实行预先征收保险费的制度。互助公司是以保障社员的相互利益为目的,属非盈利性质,公司的资金来源是向社员预先借入的,互助公司以经营分红保险为主,经营领域则主要集中在寿险市场,一般实行事后追征保费的制度。

从收益分配来看,股份公司的经营收益是利润,它属于股东所有,分配形式是股息红利,或公司公积金,股东可以自由转让所持股份。互助公司作为非盈利机构,按成本厘定保费,不存在利润性的收益。承保经营的盈余是预收保费溢收的结果,所以归社员(保单持有人)所有,它的分配表现为社员分红,社员权益要先征得互助公司的同意才允许转让。

二、互助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与其局限性

(一)互助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

从历史上看,互助保险公司是保险产业发育之初的重要企业组织形态。互助保险公司历史悠久,但并非是落伍的保险组织形态。互助保险公司可以在集合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发挥风险分散和投资等多重功能,对于培育新兴市场具有积极作用。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各国在保险业发展的初期都大量地采用带有互质的组织形态,互助保险公司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据20世纪60年代末的统计,在世界各国人寿组织中,互助保险公司的数量,美国153家,英国27家,西德38家,法国6家,加拿大13家,日本16家,互助保险公司占有相当比重。其中在日本,互助保险公司占全部人寿保险公司的76%。据1962年美国人寿保险业统计,所有互助保险公司业务量之和为2334亿美元,占美国全部人寿保险业务量的60%。以上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互助保险的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国保险市场起步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理论上看,互助保险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因为其具有由互助保险公司上述特点所决定的在保险业初级发展阶段的竞争优势。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组织形式(包括产权形式和内部构造)应该适应经营内容的要求和市场变化的特征。其中,企业产权形式应当有利于体现和协调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避免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和目标对撞,这是企业的生命力和集合力的源泉。互助保险公司相对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不同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在保险业发展的初期特别明显。[2]

首先,互助保险公司赋予其成员(保单持有人)以民主管理的权利。保单持有人具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推选产生的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直接从事该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因管理者是由互助保险公司的成员推举产生,受所有保单持有人的监督,规章公开、账目公开,民主管理的透明度大。成员的权、责、利较为清楚明了,成员之间自然形成监督机制,不易产生欺诈公司骗取赔款的情况。

其次,互助保险公司将产权所有人与客户合二为一,从而消除了产权所有人与客户之间的冲突而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机会成本。股份制保险公司存在着明显的“股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矛盾和“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矛盾。而互助保险公司能够综合和协调保险经营中各个利益集团:产权所有者、经营者和客户(保单持有人)三方面的利益、目标和动机,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组织优点和比较优势。互助保险公司能够大大降低业务成本。由于互助保险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给会员提供最低价格限度的保险,与向股份保险公司投保相比,投保人用较少的保险费,可得到相同的保险保障。

第三,互助保险公司设立所需要的条件相对宽松,且经营稳定,不易破产。作为公司成员的被保险人,因权利和利益制约,阵容稳定且逐年扩大,一旦遇大灾之年,亏损可通过调整保险费在成员间消化,只要经营决策没有大的漏洞,一般不易产生像股份保险公司那样的破产情况。

第四,由于没有股票公开上市交易,并且所有权分散,可以有效地避免被其他公司收购。回避股东的要求,不存在资本市场的巨大压力,公司经营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不必像股份制公司那样须时刻关注其在股票市场的表现,因此其经营策略更多的是从长远出发,其管理未来的能力较强。

由于上述种种组织优势,互助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发展的初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提供投保人更周全的保障;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业务拓展和开展经营活动;可以按照公司长远的目标发展,而不必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追逐短期的利益等等。在保险市场发展的初期鼓励互助保险公司的建立是有必要的,可以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互助保险公司的局限性

首先,互助保险公司经常被人提到的一个缺陷就是不能依靠发行股票来增加其资本,只能依靠收益的留存。这种依靠收益留存积累资本金的方式导致互助保险公司在面对新的商业和投资机会时过分的谨慎,即使这些机会会被股份公司接受,却被互助保险公司拒绝。从互助保险公司现有成员的角度出发,快速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十分恰当的目标,除非它能带来更高的支付,如果较大的公司规模能够导致在成本和投资上更有效率才可能考虑接受更快的发展。小公司在投资新技术的规模和投资管理上受到限制,这同样也适用于控股保险公司。这种缺陷导致互助保险公司在现今混业经营的竞争格局下难以获得一个更佳的竞争地位。[3]

其次,公司治理结构和委托―问题。有三个相关的证据可以支持互助保险公司的管理者相比股份公司的管理者缺乏提高效率和尽职的动力。一是互助保险公司的所有权和投票权在其顾客中被广泛的分散。顾客往往对于公司的事务不了解,从而不能很好的行使他们的投票权,在实际中,互助保险公司的控制权往往落在了管理者手中。股份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的所有者就更负责一些。私人所有的有限公司有一个所有者或一个人数少的所有者集团,他们能够对公司进行控制。公开上市公司被投资分析师所监督,并且要关心他们公司的股价。二是互助保险公司不能用股票或股票期权对管理层进行激励;三是互助保险公司的架构、章程使得兼并异常困难,必须经过管理层的同意,兼并才能进行。[4]

三、国外互助保险公司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保险市场目前尚处于开拓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保险深度上看,1996年我国保险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2%,而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加拿大分别为8.55%、10.71%、11.7%、8.89%、和6.02%,这些国家在1950年保险深度分别为5.2%、4.8%、1.15%、1.54%和4.3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保险发展水平只相当于日本和法国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我国的保险深度和广度都比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互助保险公司具有其生长的基础。目前的中国保险业,承保范围狭窄,保险组织形式单一,单纯的股份制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层次和需要,应该充分利用具有合作性质的互助制形式,发掘潜在的保险需求。完整的保险市场中,需要多样的保险企业组织形式。[5]

中国的保险市场受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互助制保险公司在中国更具有生长的土壤。我国保险业发展变化的现实表明,中国的市场文化、运行方式、经营风格和展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互助制保险企业的发展。例如,这几年我国的保险公司推出的“分红保单”获得市场的热烈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互助保险公司在我国的适应性的佐证。

我国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互助保险组织,比如由工会、协会和农民自发建立的互助保险协会等,这些组织目前还不属于公司的形式,规模偏小而且无明确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即便如此,它们仍然在提供风险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某些领域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渔业互助保险和农业互助保险,填补了商业保险的空白,为农、渔业生产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在西方发达国家,互助制保险在寿险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最具潜力的市场恰恰是人寿保险市场,因此引入互助制保险可以促进我国寿险业的发展,提升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肯尼思・布莱克,哈罗德・斯基珀.人寿保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史炳军.借相互保险改造股份制保险公司[N].中国保险报,2000-11-20.

篇(8)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换电;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0.issn.1672-3309(s).2011.04.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49―02

在世界政治经济动荡、石油短缺、原油价格走高的背景下,只有快速发展可替代能源,并减少对石油的需求才能使世界避免遭受更为严重的经济打击。

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2011年1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共花费约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4%。全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5%,再次破50%的警戒线。以铁矿石作参照,十多年来,中国钢铁产业由于过度依赖进口,铁矿石价格被国际三大矿石巨头垄断式的疯长,从2002年每吨不足20美元,涨到2010年每吨超过120美元,中国钢铁产业面对着需求旺盛的钢材市场,却发展受困。可以预见,世界原油价格的震荡向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将是巨大的。

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2010年保有汽车约7000万辆。如果达到世界汽车千人保有量128辆的平均水平,中国汽车保有量应该是1.56亿辆多一些。这些汽车消费的原油占中国原油消费比例将从大约占10%上升到20%。与此同时,大量的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对环境保护、交通通畅和城市秩序带来巨大压力。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汽车产业转型规划的重中之重。然而,其在技术、成本、配套设施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问题。

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

1、纯电动汽车是最佳新能源车方向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

目前国际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中国国内主流汽车制造商结合自己的优势特点,主张或较早小规模化实践的也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因为,通过研发和应用混合动力电动车可以积累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的经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被誉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未来。但在解决氢能源补给方面遇到与纯电动汽车一样的缺乏基础设施的问题,同时还面临在能源补给站储存氢燃料的安全问题的挑战。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样被国内外专家寄予厚望,在应对石油短缺、发展低碳经济以及解决城市空气污染等方面都具备优势。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千多辆各类新能源车包括混合动力电动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各类纯电动汽车,其中有锂离子动力电池纯电动公交车、超级电容车、电池电容混合车、铅酸电池的观光电动车,经历了6个月的运营,通过车辆及基础设施投资对比、运营效果和成本比较,许多政府官员、企业家、工程师、投资人逐渐认为,现在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条件逐步具备,纯电动汽车是当前新能源车发展的最佳方向。无独有偶,2011年2月,有新闻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提出财政预算案要结束清洁柴油汽车项目的政府投资,并要求削减氢燃料电池项目的投资,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动车的研究推广中。

2、纯电动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电动汽车的创造有比内燃机汽车更早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因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危机,世界各国政界又着手研究替代石油的其他能源。因此,从政治经济方面考虑,电动汽车出现了机遇。特别是近10年来,气候变暖、地球危机等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各方关心的问题,开发生产零污染交通工具成为各国所追求的目标,电动汽车的无污染特点,使其成为当代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

纯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是多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其中最关键的要数动力电池。通过各国的努力,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由于动力电池能量体积比低于汽柴油,配置与汽柴油相当的体积或者相当重量的动力电池,可以获得的车辆续驶里程只有汽柴油车辆的一半或者1/3。因此,纯电动汽车要能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最大难关在于电池。

因为有了内燃机汽车作为标杆,开发纯电动汽车就出现了许多困难,比如对续驶里程的困惑等。然而,通过对比内燃机汽车与纯电动汽车在续驶里程、能源补给、成本、安全性、排放等指标,可以发现纯电动汽车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也发现了更多吸引公众接受和发展的优点。

3、应改变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从政府引导消费习惯、生活理念开始,引导纯电动汽车消费市场,无论从环保还是从能源消费成本都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第二,汽车厂商和技术人员要摆脱现有内燃机汽车的特性,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纯电动汽车产品。比如续驶里程在100千米,绝大部分在城市内活动的消费者每天的行程不超过100千米,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第三,政府要推动纯电动汽车能源补给设施的规模化、网络化建设。

二、换电商业模式要点

1、换电与换电商业模式

换电,是相对于充电而言,是纯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的一种模式。以手机电源为例,通常可以使用备用电池,采用换电池的方法替换电源,也可以通过充电器将手机与电源插座相连补充电源。几十年来,电动汽车的发展,电能补充始终是以充电的方式进行的,由于汽车比较庞大,考虑到电池联接安全性,又涉及到专用的换电设备设计和投资,给汽车换电池自然就不成为首选考虑。然而换电,有其必要和优势。其必要性在于:其一,基于动力电池的专业特性,需要专门的维护,以确保其安全、使用效果和寿命延长,因此专门的能源补给设施应该具备集中式的特性,而不是分散式充电桩;其二,整车充电时间过长,采用换电模式可以解决纯电动汽车能源补给效率问题。

换电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车辆和电池的销售和所属权要分离。汽车厂在提供整车的时候,配置了合适的电池,并且确保该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消费者只采购不带电池的裸车部分。由电池专业维护、充电、换电的运行商来购买电池,供给消费者使用并提供服务。

2、换电商业模式是纯电动车发展的解决方案

与充电模式相比较,换电模式有多方面的优势(见表1)。基于换电模式所具备的优势特性,将突破早期电动车发展的制约瓶颈,是纯电动车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处理好以下事项:整车厂要基于共同的电池箱标准:开放式的选择电池并接受运行商的集中管理。

三、展望

只有政府、整车厂、运行商共同参与创造新型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才可能真正做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电动汽车产品和服务系统,才可能更好地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以应对未来的石油危机以及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下。

参考文献:

篇(9)

一、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分析

1、经济金融进入复苏和缓慢调整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持续进步,世界经济也处于逐步深化调整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成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美国经济复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工业生产水平恢复较为缓慢,产能利用率依旧较低,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失业率依旧较高。而欧元区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其复苏的力度十分有限。新兴市场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普遍遭受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2、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确

由于国际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全球股市产生了相应的分化。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然而其复苏是不平衡的。而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趋向明显分化发展。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持续居高发展,市场发展缺乏支撑,在短时期内依旧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支撑。然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新颁布的货币供应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向。而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然而受到通货膨胀压力,较多国家需要颁布货币紧缩政策。全球流动性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聚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货膨胀管理的难度。货币升值压力增加,同时资产泡沫也有所增加。

3、经济再平衡难度较大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再平衡具有较大的难度。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处于长期的发展阶段,要缓解世界经济失衡现象,需要主要经济体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的推动以及调整。其关键以及核心在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以及透支消费结构体系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强制性调整,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要实现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4、宽松货币政策负溢出效益影响加大

主要经济体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欧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太高资产价格,从而帮助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家庭资产负债表,降低利率以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压低汇率以及拉动出口,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负溢出效益。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利益竞争,提升了资产泡沫;另一方面,流动性泛滥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若是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滞胀局面,则被迫进入加息通道,从而将逆转流动性过剩现象,充分暴露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最终对实体经济复苏产生影响,并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4、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对经济不平衡调整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受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发展影响。这种经济不平衡,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其根本的原因可归结于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以及追逐利益的结果,也是全球产业转移以及重新分工当中,国际资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无法逆转的背景下,资本、要素的不对称分布,难以扭转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将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较快以及明确的成本优势,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世界经济的在平衡发展需要调整各国的发展方式以及治理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展,实现推动消费并且逐步摆脱过度依靠投资以及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对经济利益的重要调整,需要大量的投入。若是不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依旧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发展阶段。

二、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势

1、发达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为了有效应对债务危机而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使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为了有效推动经济的复苏发展,主要的发达国家将持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2、增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管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可了解到,持续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扩大是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资本流动利弊并存,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和管理,各国政府也应加速监督管理以及改革的发展进程,逐步完善金融框架体系,提高对资金流动性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

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较为严峻,宏观紧急面临调整。世界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旧不足,发到经济体的私人需求乏力,美国依旧面临失业率增加困扰,并且欧元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持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

要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则应抓住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机遇,首先,通过扩大内需,保证投资的合力增长,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尤其是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在推动城镇化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还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发展战略,培养我国商品以及服务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尤其是通过体制改革以及政策的配套发展,持续形成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丁斗.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J]. 国际政治研究. 2010(02) .

[2]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 共克时艰推动经济复苏[J]. 中国统计. 2009(02) .

篇(10)

0 引言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从直观的问题回答上国内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结构大有变化,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和全球各国的竞争与协作大为增强,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当代资本主义处于社会资本主义阶段①。第二种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的主导权,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第三种是当代资本主义与列宁当年的阐述没有实质变化,仍然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③。对于这主要三种观点都没有深入分析所讨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处于”什么阶段还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处于什么阶段回答的是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而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回答的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水平或者程度到了什么阶段。本文中笔者从这两个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作简单分析。

 

1 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

 

一个事物“处于”什么阶段的“处于”从词语意义的解读上看是整个事物的整体状态出于什么阶段,而不是事物的最高阶段或者最新状态。那么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的问题应该考虑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而不是单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最先进水平。

 

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然后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无论资本主义的形式如何变化,只要其生产关系不变,它就永远都是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不仅包括其制度层面,还包括体制层面。两个层面相比之下,体制层面的变动性更大,很容易受到生产力变化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大体可以被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现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其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即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那么从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来分析,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目前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繁荣有目共睹,但其危机也不可忽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矛盾日益明显。尤其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以来,接连出现美元贬值、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美元为中心)等不利现象,导致西方各国的经济市场受到重创。此外同时期还滋生了贸易保护主义,这对西方国家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而导致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是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的提高了油价,而资本主义国家对石油进口非常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其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了,进而导致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未能幸免与这次危机,它使得很多国家遭到了重创,更重要的是这次危机还暴漏了很多资本主义及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此后凯恩斯主义被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抛弃了,纷纷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政策。正是这一发展战略的改变,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困扰已久的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还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这次科技革命,与美国的新经济革命密切相关,均始于石油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后的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石油危机在客观上要求一场既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节省原材料的产业革命;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这两者的结合导致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美国新经济的崛起。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全球互联网的出现,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以及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社会化由国内扩展到全球,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都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参与竞争,参与资本的全球流动④。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已不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

 

目前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特征主要是:

 

①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指在至少两个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它营业机构的所有企业,“典型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厂商,以寡头垄断为主,拥有成亿美元的销售额,其子公司分散在几个国家”[5],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从事国际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业务,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国际化垄断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和市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更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有资料显示,2000年跨国公司总数为 63312家,国外分支机构数量为821818家,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为156800亿美元。当前跨国公司的产出已占发到国家总产值的一半,占世界总产值的40%,且全世界贸易总额的80%都是跨国公司创造的,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控制着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转让等,由此可知,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深厚影响力,尤其是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百个经济实体中,跨国公司有51个。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工业和第三产业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凭借其优势比其它企业更加游刃有余。可以说跨国公司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②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国家直接投资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之后在英、德、法、美等国的推动下,于上世纪初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国家直接投资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等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再加上新科技革命的作用,给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完善和发展条件,在这个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其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远超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1973年是2069 亿美元,但到2000年该数值已经达到了10463亿美元,增长速度惊人。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流出量也在逐年的增加,甚至屡创新高,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累计额为16900.8亿美元,1998年达到40657.9亿美元;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累计额由 17363.3亿美元增至40152.6亿美元。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国的经济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⑤

 

③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更加高级化。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这种形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于是越来越多跨国公司选择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实行全球战略,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能力,确保自身能够在竞争激励的全球市场取得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逐渐壮大,在世界范围内科技成果的集中与垄断将更加明显,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的经济活动,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的经济活动,因此,很多的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会想方设法的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但在越来越多的经济交往中,各国之间难免会出现利益纠葛,若此时将矛盾激化就会两败俱伤,需各国之间加强磋商和协调,尽量避免将矛盾发展到对抗的地步。当前社会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随之增加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这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更加的相互依存。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控制了国际生产、国际投资、国际市场的主导权,为了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逐步走向国际结盟,企图建立国际霸权,各个国家都被情愿不情愿地卷入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来看,全球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处于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事务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它自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对于一个事物“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的问题回答的是一个事物的最高发展水平最新状态,而不是整体处于什么阶段。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的问题应该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情况。

 

通过分析列宁所阐明的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发现,有的特征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存在的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知,虽然资本主义曾经一度转向野蛮的法西斯主义,导致民主在当时遭到很大的打压和破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为了世界的主流。过去世界的两大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所以,尽管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当时意义非凡,但是任何理论都应该与时俱进,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即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范围更广了,层次更多了。蒸汽化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电气化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当代社会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同时,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范围也更广了,越来越国际化和洲际化,现在更是越来越全球化和世界化,未来甚至将越来越太空化和宇宙化。因此,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增高,不仅使其范围更广了,还使其层次更多了。

 

②适应社会生产力新革命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的程度也更高了,范围也更广了,层次也更多了。在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开始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并且社会资本也开始大量股份化,同时股份资本又表现出职工化、大众化、分散化、全球化。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进入资本市场,再加上服务型行业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关系越来越社会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在分配方面也变化明显,其中收入提高最多的是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而且很多企业开始推行利润分享制度,如此一来企业的发展与职工的收入产生了直接的联系,职工将更加自觉、更加负责任的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普通职工过去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但在这种形势下,普通职工会变成维护、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动力,推动生产关系社会化。

 

③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国家实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其对外职能是侵略扩张,对内职能是压迫人民。但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要想确保本国的社会稳定,最大程度的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客观上减少了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政治工具的职能,国家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发展和加强本国经济文化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国家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照顾社会各部分人士的权益,甚至可以说,国家政府在某些方面已经变成为全民利益的重要的协调器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关键的磨合器。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

 

④国际关系社会化。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西方世界迅速兴起。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了世界生产组织者的角色,也伴随全球化进程迅速壮大,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全球500家大企业的产值己占世界总产值的45%,其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投资已占全球累计直接投资的90%。⑥跨国公司作为跨国投资的最重要载体,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也是国际关系社会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⑤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比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积累,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气候,在某些发达国家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如医疗保健、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带薪休假、教育免费等等,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某些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质的改变而是在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成果日益丰富的前提下经过广大人民的努力得来的,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资本主义的标志⑦。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不断释放,社会主义的因素就会越累越多,最终不可避免走向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呈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特征,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大趋势,代表着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新趋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分析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必须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什么阶段和资本主义最新、最高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当代学术界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有很多的而理解和观点,笔者从研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出发对此进行了浅显分析,得出结论:资本主义整体上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的最高发展水平已经发展到了未普遍化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新的历史进程也带给我们新的启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建设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①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建设。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向下,无论国家道路如何,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各国均基于国情尽力在国际贸易链、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无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其市场经济机制、体系,这就为我国提供大量的参照和试验样本。积极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搞好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②抓住信息革命和产业调整的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政治道路和文化背景有何区别,科学技术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始终在不断的更新之中,且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较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鼓励万众创新,争抢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上一篇: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 下一篇: 企业经营合同纠纷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