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篇(1)

当天,在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组织下,法国、西班牙、匈牙利等十国外交官来榕考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短短一天内,考察团成员辗转数百公里,翻越鼓山涌泉寺半岩茶茶园,探访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参观春伦集团茉莉花茶文化长廊,并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保护碑揭碑。

外交官称赞福州茶文化

群山环抱,云雾缭绕。25日上午9时40分,经过近1小时的翻山越岭,十国外交官团第一站来到有“千年古茶园”之称的鼓山涌泉寺半岩茶茶园。

面对恍如仙境的千年古茶园,十国外交官团的成员们忍不住按下手中的快门,用镜头记录下这美丽的画面。听说“这座茶园已有1100年的历史”以及“鼓山柏岩茶在唐朝时作为皇家贡茶”,外交官们连声称赞福州茶文化源远流长,渴望见识具有“中国春天的气息”的茉莉花茶。

热情的东道主早有准备。在幽雅的鼓山喝水岩龙头泉边,福州市农业局与海峡茶叶交流协会的专家们亲自泡制福州茉莉花茶,并端盘送茶,请十国外交官团成员品尝。“在众多茶香中,有一抹茉莉花茶香,它散发着‘中国春天的气息’——这就是扬名世界的福州茉莉花茶。”农业局专家介绍道。“太美了!我喝到了神奇的茶香,领略到了福州茶的文化魅力。”韩国驻华使馆农业参赞赵逸镐一边品尝,一边啧啧称赞。

在参观活动中,中外嘉宾品鉴了世界各地的茉莉花茶,并在有机茶园共同植下了象征友谊的有机茶树。福州浓郁的茉莉花茶文化也让与会嘉宾印象深刻。“我非常喜欢茉莉花茶,我第一次喝茉莉花茶,我就深深爱上了它。我现在每天都喝茉莉花茶。”一位外国友人端着茶杯,意犹未尽地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福州茉莉花茶是用茶坯充分吸收茉莉之精华而成,茶味与花香融和无间,除了具备绿茶的某些性能外,还具有很多独特的保健功能。福州茉莉花茶师傅介绍道:“制作茉莉花茶的工艺,福州有独特之处。一个是地理位置,因为纬度在二十三度左右,很适合茉莉花生长。还有一个是福建的茶叶,是在高山云雾上生长出来的,茶胚质量很好。茉莉花茶有医学的疗效作用,因为花里面有香气,大家现在也都知道,香气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对妇女的美颜有促进作用。香气还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各器官。”

花为媒沟通东西方文化

“这么香的茉莉花茶,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品尝了茉莉花茶之后,外交官们顾不得中午休息,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位于仓山区的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考察。

满目的葱绿,扑鼻的茉莉花香。一阵风拂过,茉莉花摇曳生姿,惹人怜爱。

“茉莉花原产地是中国吗?”“闻名世界的茉莉花茶是怎么产生的?”……刚迈入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基地,外交官们就迫不及待地问起来。

“一曲《茉莉花》传唱世界,让大家都认为茉莉是东方的美丽之花,其实它原产于欧亚交界地区,在2000年前传到印度,而后随佛教传到中国。”一旁的闽榕茶业副总经理严锦华向大家介绍,茉莉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它在福州这个东西方交流的窗口,与代表中国文化的茶叶结合成著名的茉莉花茶。

据介绍,福州是全国唯一以茉莉花为市花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福州独特的山水灵气孕育出清雅飘逸的福州茉莉花茶,成为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来自印度钦奈的50株茉莉花远渡重洋落户福州永泰的梧桐镇,这是时隔2000年印度茉莉花再度引入福州。

篇(2)

关键词:

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茶文化旅游

茶马古道是唐宋之后,就形成的一条重要民间贸易通道,其辐射了我国云南、、四川西南部的边疆地区,并且也涉及到了缅甸、印度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所以在这条茶马古道中,可以分出川藏道以及滇藏道。这条茶马古道将汉族、藏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彝族等众多民族联系在一起,对我国边疆事业的进步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在这样长期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中,茶马古道也形成了极具自身独特文化特点的民族文化,这一文化如今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而茶马古道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茶文化以及茶历史,所以当时茶产区的茶道主要是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之间的这段线路。如何将云南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进行挖掘与发扬,同时与茶文化旅游本身结合起来,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茶马古道遗产构建

1.1遗产廊道构建的概念

实际上,茶马古道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现状区域范围形式。所以人们在对其进行保护的时候,可以按照茶马古道所在线路串联起相应的历史文化遗产元素,进而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挖掘。首先,分析遗产廊道的概念。其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对区域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而我国定义遗产廊道,则可以简单理解为拥有者极其特殊文化资源与历史内涵的线性景观,其不仅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中心,同时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也相对丰富,老旧建筑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修建与再利用,从而将该地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变。所以我国在对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原则与方法,并非对其进行局部或者点的保护,而是对整个滇藏茶马古道实现全方位的保护,从自然、文化以及经济等多个角度,对其形成的保护体系。

1.2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滇藏地区茶马古道,可以发现云南茶马古道的保护与遗产的构建是势在必行的,其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滇藏地区茶马古道的特点与遗产廊道所要保护的特征有着较强的相似性。正因为云南茶马古道呈现出线性特点,所以其与传统的遗产区域保护形成了本质的区别。之所以按照廊道形式对其进行保护,是因为其本身没有具体的尺度与标准,整个线性文化遗产区域都是值得保护的。在整个遗产廊道当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茶文化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休闲娱乐资源,这些丰富资源足以构成和突出云南茶马古道遗产资源的丰富历史内涵,也体现出该地区独特的经济价值与自然文化价值。云南茶马古道主要是在滇藏道部分,所以这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云南西双版纳有着众多的古老茶园,而这形成的茶文化本身兼具文化、经济、旅游等多重使命。其二,云南茶马古道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滇藏段茶马古道联系了我国众多民族,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和谐关系建立以及民族团结形成的见证。此外这些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是通过茶马古道实现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其构成了众多地区、众多民族经济上的依赖性与依存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茶马古道更是将我国西部文化最为原生态的内容保留与体现了出来。所以茶马古道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其三,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云南茶马古道确实将西双版纳、临沧地区这类重要的茶叶种植区域、生产区域联系了起来。在这一线路当中融合了众多自然遗产与文化资源。该地区茶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茶马古道完成与实现的。所以最初的茶叶贸易往来与茶叶市场开拓都离不开茶马古道的存在。

1.3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的必要性

1.3.1有利于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并没有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这类大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所以这就足以看出我国对其的关注程度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重要性。故而针对这一现象对云南茶马古道进行保护与构建有利于填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空白。

1.3.2实现云南茶马古道保护目标的合适之举

通过对茶马古道进行遗产构建,有利于滇藏茶马古道保护目标的实现。因为滇藏茶马古道沿线的所有地区,都因为城市化的加快,引发了茶马古道被破坏与消失。现代化交通方式的更新与建设更是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湮没。复古而对茶马古道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际上也是对茶马古道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举措。

1.3.3有利于保护茶马古道大量的线形文化景观

茶马古道线性文化景观包括沿线的区域自然以及文化景观,所以实际上对这条廊道进行整体的遗产构建,还可以对沿线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构建人文生态系统,弘扬并传承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推动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活力焕发,实现了该地区旅游事业的大进步与大发展。

2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与茶文化旅游的结合

2.1茶树茶园以及制茶商号

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区,都是我国茶叶种植的主要园区,同时其本身有着较大面积的古老茶树和茶园。红河以及文山等地还有这众多的古茶树分布。所以云南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其不仅仅是茶叶文化发展的发源地,更是珍贵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尤其是西双版纳,其古茶园面积约为8万亩之多,同时也有较多的野生古茶树和后来栽培的老茶树。而普洱市也存在大量的古茶树,其分布于无量山以及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当中。所以近些年来,以西双版纳为代表的云南地区充分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西双版纳除了以热带雨林为主要旅游资源之外,更是将许多茶园进行开放,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动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正因为得益于茶马古道的存在,许多本想沿茶马古道探究旅游文化的游客,也会到云南地区之后,注重该地区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从而将茶马古道遗产与茶文化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2.2以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为中心辐射旅游资源开发

从宏观上需要对茶马古道的主要辐射范围进行把握,然后对其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由于茶马古道线路上存在许多节点,所以必须要在遗产廊道的构建上选择多个主题,这样才能以茶马古道为主要历史背景,对不同的廊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茶马古道遗产文化的挖掘,打造出最符合茶马古道实际文化内涵的资源开发形式。

2.3对遗产资源进行评估且设置文化遗产保护点

相关部门应该对该地区的遗产资源进行摸底,这样才能清楚了解云南茶马古道所拥有的实际资源。通过掌握遗产廊道的情况,将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挖掘出来,。然后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国家以及省级文物保护点、非物质文化保护等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界定,从而有选择地对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比如该地区的风俗习惯、茶文化发展、风情风俗等,都可以成为对茶马古道遗产资源评估的重要参数。

2.4注重滇藏茶马古道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

滇藏茶马古道的价值,可以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现代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茶马古道本身蕴含着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内容,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许多人来到茶马古道一探究竟,既是被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对茶马古道最初的茶文化有所体会和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云南等地进行茶文化的了解,并且以茶马古道作为依托,更是满足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需求。

2.5对茶马古道腹心区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

在对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对所有的地域进行保护,而是有选择地开展保护工作。茶马古道是线性景观,所以其蜿蜒于崇山峻岭以及河流峡谷当中,所以涉及到了许多行政区域。若一味进行保护,将使得每一地区都无法得到全方位的关注。故而应该对茶马古道腹心区进行重点保护,注重层次的划分。比如可以对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这类不仅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更是茶文化发源地的地区进行重点保护,从而围绕地区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放。

3结束语

云南茶马古道是我国重要的茶马古道,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而云南地区茶马古道除了具有独特的历史资源之外,更是有茶文化的最初形态,故而我国除了要建立对云南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构建,更应该将云南地区独特的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通过以茶马古道为依托,发展该地区的茶文化旅游经济,从而促进我国茶马古道在世界知名度的提升。既实现了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该地区的茶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高远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伟哉神农,乃我茶祖;煌煌功业,荣古耀今;奠基农桑,德泽绵长;跋山涉水,鏖战洪荒;饮芝茹瀑,遍尝百草;身经百毒,得荼而解;茶从之肇,惠及苍生;药食同源,造福万代。

周秦汉唐,茶事渐隆;朝野文武,以茶载道;茶圣陆羽,烹茶著经;茶为国饮,遍泽黎民。宋元明清,茶事大兴;上升茶道,下化茶俗;高尊茶礼,广演茶艺;列祖列宗,前赴后继;六色茶类,继往开来;红遍中国,绿满神州;青黄有接,黑白分明;佳茗云集,泽被华夏;名茶荟萃,化育五洲;一叶为舟,四海通衢;滋润心田,回甘世界。

今我中华,重熙累洽;时逢壬辰,盛会茶博;缘结武夷,茶和天下;饮茶思源,祭祖鉴今;两岸茶人,同根同源;共祭茶祖,同祈宏愿:兴我茶业,佑我中华;弘祖圣德,启我后昆;万般景仰,伏维尚飨!

2012海峡两岸茶人祭茶大典于 2012年11月16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中华武夷茶博园隆重举行,该活动旨在弘扬中华饮茶思源的传统美德,两岸茶人通过祭祀共同的茶祖,共同祈愿海峡两岸茶事繁荣,茶业兴旺,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和情感交融。

16日中午14时,在巍巍武夷山下、闽江源头崇阳溪畔的中华武夷茶博园,编钟悠扬,鼓瑟齐鸣,旗幡迎风飘动,海峡两岸108位茶人统一着装,列阵而立,在司仪的指引下共同祭祀对中华茶祖神农及历代为海峡两岸茶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先祖,共同祈愿茶业兴旺,促进两岸交融。参加祭祀嘉宾108人,象征着茶寿108,象征海峡两岸茶产业源远流长;其中主祭团9人,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领导、海峡两岸六大茶类主要产地茶业领导、台湾茶业协会领导、主办地茶业协会领导组成,象征海峡两岸茶业天长地久;陪祭团99人,由海峡两岸茶农、茶商、茶人代表组成,象征海峡两岸茶产业一脉相承,九九归一。祭茶大典由福建省原副省长、福建省人大副主任、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宣布开始,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詹立锬副会长恭读祭文,主办地福建南平市副市长杨荣郎、协办单位台湾制茶同业公会许正清理事长分别致辞,绿茶主产区代表、河南信阳市副市长郑志强先生、红茶发源地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黑茶主产区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长盛军、白茶主产区代表、福建省政和县县长黄爱华、乌龙茶主产区代表、福建省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黄茶主产地代表、中国黄茶产业联盟负责人王准分别向茶祖敬茶、献花。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被公认为中华茶祖。中华茶祖神农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祖神农“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奋发自强,不畏艰险,心系苍生,厚德载物,兴我中华,造福世界”的精神是炎黄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民族思想情感的纽带。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23-02

茶业是中国传统农业产业,前景广阔。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黄山市黟县宏村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茶叶一直以来是当地的主导农业经济作物,把茶叶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将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多元化发展,还能提升黟县宏村镇茶文化内涵,增加当地村民收入。

1 宏村镇茶叶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地理位置优越,宜茶区域广

黟县宏村镇地处黄山山脉及南北坡,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境内最高的兴岭海拔为1 432 m;宏村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奇特的地形特点形成一定的气候差异,全镇年平均气温为15.5 ℃,最高温度年平均为16 ℃;全镇平均日照时数为1 815.7 h,日照率为41%;年降雨量1 600 mm,无霜期268 d。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最适宜发展茶叶的地区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茶区。全镇茶区10~40 km范围无任何工矿企业,生态环境良好,冬无极端低温,夏无酷暑,无霜期及降雨等方面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优势,茶园分布在全镇13个行政村,面积约986.67 hm2。茶叶自然品质好,名优茶产量占比较大[1-2]。

1.2 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黟县宏村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陆羽在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隐居撰写的《茶经・八之出》记载茶叶生产,清顺治《黟县志》载:“茶,即茗也。旧有胜金、嫩桑、仙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有8种,其散茶号茗茶。近年,在钻研精制红茶技术基础上,又首创研制“抽芯珍眉”绿茶,远销国内外,得到茶界的好评,成为“屯绿”中的珍品。并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为当地极其深厚的茶文化积淀了基础。历史证明,该地是最早对茶叶进行加工利用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源地之一[3-4]。

1.3 茶业基础扎实,旅游前景看好

茶叶是宏村镇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茶业基础扎实。一是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效果显著;二是有机茶园基地与老茶园改造逐步完善,规模化、无公害化茶叶发展迅速;三是通过弘扬茶文化提升茶产业,茶园观光体验游等项目发展被提上日程。

2 旅游资源及经济发展现状

宏村镇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现存明清古建筑625幢,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处,中国传统古村落8处,先后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等11项国家、省级桂冠。人文资源有宏村、屏山、卢村、木坑、塔川、龙池湾景区、赛金花故居、奇墅湖度假村8个景点;自然资源有塔川秋色、协里风光、木坑竹海、奇墅湖风光等众多知名景点,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镇依托黄山大旅游的背景,全面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不断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2010―2014年宏村镇旅游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

3 茶叶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3.1 开展茶资源绿色生态观光旅游

针对宏村镇的生态梯级茶园和复合茶园建立起茶叶公园,将茶叶公园建设与旅游景区结合起来,有机融合生态观光旅游和茶叶生产,建立旅游景区沿线茶叶观光带,有机结合茶乡与民俗风情,打造特色茶叶旅游经济带。

3.2 开展茶叶生态保健游

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有5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明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我国有6个茶类,宏村镇就有红茶、绿茶、黑茶三大茶类生产。近年来名优茶独具特色,能满足来自国内外游客的不同要求。旅游过程中饮茶可以消除疲乏劳顿,促进生理机能的迅速恢复,长期饮茶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3.3 开展茶文化活动

茶艺即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化,茶艺表演展示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同时展现其中蕴含的茶道精神和文化内涵。为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些有品位的茶楼开展茶艺活动,不仅可增添新的旅游项目,还可极大地促进宏村镇旅游经济的发展。

3.4 开展茶文化研讨会及旅游节

利用西递与宏村这2张“精品名片”,组织黟山茶文化论坛,将茶资源、茶产业和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挥优势。打造旅游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扩大茶文化影响力,营造古徽州茶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

4 宏村镇茶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宏村镇茶业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存在很多发展瓶颈,对于宏村旅游、农业重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茶文化的旅游形象未塑造完善;对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未充分开发,对此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4.1 重视旅游区茶文化的开发

近年来,宏村镇文化旅游发展较快,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应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形成规模效益。依靠丰富生态资源和高品位的名优茶,联系开发茶文化旅游景点,增添底蕴深厚的文化沉淀。需要大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筹建新上茶叶博物馆项目建设,整合和发展茶文化旅游。

4.2 营造茶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利用茶旅游的经济效应深化对茶产业的提升作用。旅游部门应加大投资,加快对茶旅游产品的投入建设;旅游管理部门与茶业企业要加强合作,用科学理论指导茶旅游新产品开发,将茶文化旅游纳入宏村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5-6]。

4.3 打造黟县茶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根据黟县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设计特色旅游线路,使游客一路观光茶园、品尝名菜、饮赏名茶,提高旅游丰富度。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增加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旅游者的需求。

4.4 壮大茶园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茶产业

抓住农村综合改革时机,吸引有实力的农民创建家庭产业农场,通过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建设茶场,帮助他们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基地,企业设计打造自己的名优茶品牌,引导企业参与建设经营茶叶旅游项目,依靠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带动旅游产品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共赢。

4.5 突出黟县茶旅游的文化性

茶文化旅游必须突出其文化内涵,突出茶的属性,丰富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吟诵茶诗、茶词、茶联,制造意境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要深度挖掘和开发古黟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人文、自然条件,加大茶旅游开发的创新力度,形成特色茶文化产业,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创新性地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古黟宏村茶旅游的有机发展,促进黟县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5 参考文献

[1] 秦桂芳,廖东海,林佳,等.对山区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02-303.

[2] 叶丽琴.浙江温州茶文化与茶产业相互推动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4(3):223-224.

[3] 何学菊.基于茶叶深加工的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4(8):152-154.

篇(5)

茶源于中国,茉莉源于西方,茉莉花茶是两千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福州是中国唯一以茉莉为市花的城市。国际茶叶委员会2011年授予福州――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2年又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称号。

茉莉花茶制作要求茉莉鲜花采摘后当晚付制。福州是大面积露天栽培茉莉花的最北缘,有着独特的河口盆地冲积平原优势,盆地四周高山日照短,多散射光,云雾缭绕,茶品质好;盆地中心的冲积平原为潮土,肥力高,水分足,茉莉花品质好。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山丘栽茶树,沿河种茉莉”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种植格局,是古人充分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

篇(6)

雅安水资源极为丰富:大渡河两岸高山耸峙,河床深切,河谷束狭,山坡陡立。青衣江上游为天全河,在飞仙关附近接纳宝兴河、荥经河,其中飞仙关峡谷长12千米,这些都为发电、养殖、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篇(7)

茶的起源地是中国,中国人对茶树的栽培也具有非常成熟的技术。有关茶树的记载至少也有上万年。人类发现茶具有记载的时间也有四五千年。

儒家思想开创了茶文化,接着传至普通读书人。最开始酒风靡于文人之中,但酒毕竟会置人于醉,所以后期文人均以茶代酒。唐代茶圣陆羽将茶文化的影响推向了,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各大领域。

二、中国茶艺文化

1.茶的制法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

2.茶水茶水对水质的要求极其高,好水才能和好茶更好地融合。泉水、江水、井水、雪水、露水,都是茶人的选择。

3.茶器唐代以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具,人们那时以釜煮茶。到了明代,紫砂壶成为茶具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近代,人们又喜爱用铝茶壶烧水。

三、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茶文化中蕴含着的人生哲理深深吸引着每个品茶人,同时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深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1.翻开历史的扉页,中华儿女,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为世人所敬仰,意义深远。茶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他既有物质形态的表现形式,比如:茗茶、茶馆、茶艺,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形式,比如:茶道、以茶养性、以茶待客等。

2.因为茶文化影响诸多领域,所以在很多场合,他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不管是谈书论道还是平常待客,茶都是必不可或缺的。茶文化發展至今,其社交作用非常突出,诸多含有茶字的名字也应运而生,进一步彰显了茶文化的伟大。

3.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茶行业这个实体行业,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茶行业的壮大。近年来,弘扬中华茶文化,其根本是提高茶叶业的经济效益,在给人类带来健康的同时,更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中国茶文化的哲学思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人生之始,苦字当头。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茶叶有让人静心养神、修身养性的作用,这和东方哲学所提到的“清静”不谋而合,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和茶所产生的作用也有相似之处,“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优雅的交流方法,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静心凝气。

奉茶是茶道中最基本的礼仪,即如果有客人来访,就立刻为客人奉上好茶。在询问客人对茶的口味之后再进行奉茶,也可配上点心,但是点心需要先上桌,后奉茶,古人云: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倒茶水时以七分满为标准,水温以温热即可。如果有多位客人同时到访,应做到所有茶杯中的茶色均一致,而且要一并端出。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微笑着对客人说:“这杯茶是您的,请慢用”。而且要注意一点,就是奉茶时应该根据客人地位的高低,依次奉茶。

有人认为品茶是把茶当作一种珍贵的饮料来享用,因为茶可以带来愉悦的感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也有人认为品茶提高了文化素养,因为在其中渗透着各种礼仪,不断地提高着一个礼仪之邦的整体水平。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廉、美、和、敬”,顾名思义“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有人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关键在于和。在享受品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品行的提升,从而带来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8)

虽说有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福州茉莉花茶一度沉寂。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恢复优质茉莉花生产基地,成立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等重振茉莉花茶产业。

2011年10月24日,在福州召开的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向福州,汇集到茉莉花茶那悠远绵长的茶香中。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授予了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荣誉称号,福州茉莉花茶一条街也正式开街。

一个城市的名片

为了促进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在2011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福州市农业局三方签署了《打造福州茉莉花茶城市品牌》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福州茉莉花茶城市品牌。

会上,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迈克・本斯顿就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此次大会是无价的,它让全球茶人聚到一起,共同领略了福州茉莉花茶的魅力。”他同时还表示,这次会议是茉莉花茶向世界推广的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此次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回国的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福州茉莉花茶。“当然,这需要过程,但是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很久。”迈克强调。

加拿大茶叶协会主席路易斯・诺伯格女士表示,她以前就很喜欢加拿大的中国餐馆所提供的茉莉花茶,但是这次喝了正宗的福州茉莉花茶后,她才知道餐馆里提供的茉莉花茶是比较低档次的。“我很高兴能来到中国喝到品质这么高的茉莉花茶,一定要带回去给家人朋友们分享”。路易斯・诺伯格女士笑着说。

欧盟茶叶委员会主席兼英国茶叶协会主席威廉・戈曼介绍了中英茶叶交易的情况,他说,过去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绿茶,后来由于中国绿茶种类单调的缘故,英国改从其他国家进口茶叶。10年前,中国出口的茶叶在英国的茶叶市场比重只占了4%~5%。两三年前,中国绿茶的种类开始增多,英国向中国进口的茶叶量也开始逐渐提升。“我这次带领英国茶叶协会的成员来到福州,福州茉莉花茶的品种之多,滋味之好,让我们无比惊讶。这是个新商机,接下来我们将回国进行调研,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做准备”。

这次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在福州召开,目的就是让世界寻找茶叶的根源,认识“东方威尼斯”――福州,这一独具魅力的东方城市,打造“福州茉莉花”这一独一无二的城市味道,品味“中国春天的味道”――福州茉莉花茶的独特韵味。以国际化的视角打造“茉莉花茶”这一福州城市品牌,让全球重新认识福州这一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茶叶港口,满城尽飘茉莉香的魅力城市。

千年茶香绽放新姿

福州茉莉花茶一条街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原泛船浦茶叶港口附近,集“名优茶叶、精美茶具、茶饮料、茶工艺品”为一体,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的茉莉花茶市场。茉莉花茶一条街的开街,意在重现泛船浦在清代及民初茶行林立的景象。茉莉花茶一条街全长1.3公里,共规划9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除了经营茶叶、茶具、茶工艺品等与茶相关的商家,还配套有餐厅、住宿、银行、票务等服务设施。

当天,在茉莉花茶一条街的品茗区,国家和地区的茶叶协会领导、茶叶商人等嘉宾一同品尝福州茉莉花茶,不同肤色的嘉宾对福州茉莉花茶有着同样的热爱。

“这实在太棒了,我们都不想离开了。”在品茗区品茶的时候,英国茶叶协会主席威廉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话。当要离开的时候他依依不舍地说:“这里安排的时间太短暂了。请问下午这边还有人在吗?我们都很想再来这里。”

Tina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茶商,在品茗区她流连于各个展位,每次喝到不同的茶总会尽可能地与主人交流,忙坏了边听边记的翻译。而且每次喝到喜欢的茶她也总会向主人索取茶样,交换名片,积极为以后的生意做准备。“我在加拿大卖很多国家的茶叶,当然也有茉莉花茶,但是并不知道福州才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来到这里让我很兴奋。”

当天,福州的茉莉花茶传承大师还为外宾展示了精湛的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在观看茉莉花茶表演技艺时,众外宾都跃跃欲试。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不过依然抵挡不住心中的好奇,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迈克第一个走上舞台一试身手。在传承大师的指导下,实践几次后的迈克就能顺利的完成茉莉花茶制作过程中简单的“筛花”动作。看着迈克有模有样的筛花,现场相机快门声、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在春伦茶业的表演区,俄罗斯茶商Jone对传统纸包的茉莉花茶颇感兴趣,主动向手法娴熟的工作人员学习包茶。当主办方决定将Jone亲手包的茶送给他时,他很努力地用中文说:“谢谢”。“我回国后,会把它送到我们的博物馆里,这太有纪念价值了!”Jone激动不已地说道。

篇(9)

繁花似锦的旅游资源推高了安溪的旅游品质,茶文化、宗教朝圣、人文古迹探寻、养生休闲等一系列成熟旅游模式不一而足。

来到安溪,揽茶乡风光,寻人文古迹,觅宗教圣地,品茗香雅韵,尝风味美食,沐温泉养生,赏民俗风情,听南音悠扬,看高甲好戏,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来到安溪的日子,虽不敢说走遍了安溪,但却是深入了安溪的肌理——走进了户户茶农的中国茶叶第一镇感德古镇,到达了海拔1150米的山顶生态茶园,拜访了茶叶检测国家实验室,品尝了上好的铁观音,领略了文庙的国学与文物之魅,见证了清水祖师旺盛的香火和远道而来的虔诚,吃遍了当地以烧仙草、卤味、面线汤、牛丸汤为代表的各色小吃,体味了当地人慢生活真性情的闽南特质。

篇(10)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普洱的茶园、茶文化成为世界农业文化的瑰宝,开启了普洱市立足全球,面向世界打造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的新纪元。

北回归线从普洱穿境而过,造就了普洱温润的气候特点。低纬高原山地,立体地貌突出,为普洱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在普洱境内大量分布着野生茶树群落,生长着树龄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以及树龄千余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和人工栽培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如今,普洱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全市茶园总面积达318万亩,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茶叶企业达22户。

作为普洱茶重要的原产地之一,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为摸清全市古茶树资源,2005年集中了600多人,耗时一年多,全面进行了对古茶树资源的普查。

为进一步加强对古茶树和核心区资源的保护,普洱市加大对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古茶树。制定了对野生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法规。有效遏制了对野生古茶树群落和原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和赞助,多渠道筹集古茶树资源保护与管理专项资金,对濒危古茶树加固除险。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延伸普洱茶产业链,将传统概念的普洱茶,经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使其功效进一步明确,工艺进一步改进,产业进一步升级,蕴含着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的普洱茶正向更高层次阶段发展,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亲近普洱、走进普洱的一张名片。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凭什么列入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包含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改造后的生态茶园,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还保存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专家认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历史悠久的茶叶栽培和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无污染、高品质的茶叶保证了食物与生计安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古茶园栽培和管理方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组织与文化和知识体系,众多世界级的古茶树、古茶园显示出其全球重要性;所开展的申报工作与保护工作扎实有序,制定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切实可行,符合联合国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标准和要求。

知识链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包括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以玉米/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游牧与半游牧系统、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狩猎-采集系统七种类型。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旨在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同、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

GIAHS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等推动,该项目将形成一个长期的开放式的计划,并最终计划在全球建立包括100到150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

目前,已经在秘鲁、智利、中国等国家确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包括“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在内,我国仅有八个项目列为试点。

声音:

挖掘、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现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为保护试点后)要加紧制定保护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各项投入,严格按照粮农组织的要求,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一项惠及民生、泽被长远的长期工程。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屈四喜

农业文化遗产绝对不是关乎过去,而是为我们解决未来的农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选择。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正式开启了我们对于属地内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意味着我们需要为保护和利用遗产承担更大的责任,践行更多的义务。

上一篇: 经济发展新阶段 下一篇: 工程决算与工程验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