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0: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乡镇发展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改革开放以来,地处庆阳老区的驿马镇,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乡镇企业,现已成为甘肃省和西北地区出名的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旱码头”,被人们称为“驿马现象”。该镇现有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89户,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9户,外向型企业46户。产品有白瓜子、甘草、油葵、黄花菜、杏干、杏仁、脱水蔬菜等9类32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实现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英国、美国、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白瓜子出口量雄居全国之首,占全国出口量的78%。它有力地推动了庆阳老区农业产业化进程,2006年,庆阳市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创汇9000多万美元,占全省的51%,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如何使“驿马现象”产生更大示范效应,推动庆阳市以及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彻底更新农业发展思路,牢固树立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驿马现象”的实质,就在于通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大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庆阳是传统农业经济区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67%,如果扣除掉油田和庆阳炼化产值额,地方工业比重只有20%左右,农业产值占50%以上,其中,传统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高达74%。同时,农业也是庆阳的一大优势,尤其是黄花菜、杏产品、白瓜子、苹果、大枣以及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各种小杂粮和畜产品,都是享誉陇上乃至全国的名优产品。这些明显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必须大力发展。但必须看到,农业固有弱质性,如果停留在传统种植和养殖环节,不可能有更大效益,甚至可能产生负效益。因此,对于像庆阳老区这样的西部农村来说,要从根本上摆脱现有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和特色农业,就必须在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上做文章,把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和重心,由过去单一在横向上调整种、养结构,移到纵向上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方面来。
为此,必须彻底、全面更新农业发展思路:一要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继续克服“就农业办农业、把农业等同于种植业,把农业生产等同于生产初级农产品而轻视加工贸易业”的传统农业思想。二要以市场化观念发展农业,努力摆脱轻视农产品市场价值和市场需求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意识。三要以价值增值为目的发展农业,坚决抛弃片面追求农副产品实物数量和使用价值,轻视加工增值的产品经济观念。四要以高端产品和品牌产品生产的眼光发展农业,大力消除满足于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低端产品的小农经济思维习惯。五要以开放的意识发展农业,着力突破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简单重复的小打小闹的小生产发展模式。
二、扎实调整农业政策和政府行为,切实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优惠政策和周到服务
“驿马现象”形成是与政府放水养鱼的政策和积极支持分不开的。县政府明确规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三年内免除各种税收,出口企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在资金周转方面,县上积极配合,动员农业银行、信用社予以大力扶持。在外部环境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成立专门机构和配置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和帮助企业征地、审批、注册、办证、贷款等工作。同时,政府积极实行激励政策,县里每年拿出100万元,重奖成绩突出的企业家。在组织方面,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现代经济意识的得力干部,选拔到镇领导班子中。另外,县上努力帮助企业打通产品出口渠道,发展对外贸易关系,邀请外企考察,组织企业主出国推介企业和产品。据统计,通过政府协助,有46户企业与美、英、法等国家200多个商家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成为外向型企业。
基于上述研究,西部地区对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应当在政策和服务方面做到:
(一)税收优惠
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一律享受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免税政策,在免税期满时,应酌情实行一定年限的减税政策。
(二)适当补贴
应当参照地方财力状况,对民营企业实行优惠,制订征地、电力、供水等价格优惠标准,由此形成的价格差额,由财政予以弥补。
(三)降低收费
对涉及企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应当降低甚至免除,坚决打击管理部门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对乘机吃卡拿要的公务人员,必须及时曝光和处理。
(四)积极激励
政府应当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手段,对那些贡献大、业绩好、善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和企业主,给予荣誉称号和奖励,对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吸收入党。
(五)切实服务
必须使“一站式”服务成为长期制度安排、行政规则和长效机制,彻底杜绝和衙门作风。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必须对企业予以积极配合、帮助和支持。
(六)加强领导
要普遍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的组织领导,配备好专职领导者,实行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把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的工作业绩,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和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
三、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目前驿马镇共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741户,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89户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固定从业人员5538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6300多人,年支付劳务费4300万元。2005年,该镇农经比为4:6,农民人均纯收入2075元,都大大高于全市的平均数,城镇建设成绩显著,2002年以来,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达2.3亿元,建成2层以上的商贸楼143幢,建筑面积达9.3万平方米,新修和拓宽24米宽的主街道2.28公里,成为庆阳市一个明星乡镇。
由此可见,走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民营化之路,应当是西部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在所有制方面的基本选择。首先,要全力发现、支持、培养和爱护当地农民企业家,造就一支庞大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其次,要广泛招商引资和动员民间资金,吸引国内外民营资本和地方民间金融资产,向西部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投资。再次,要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机会,支持引导其它行业的改制企业和转产企业,利用、改造和更新原有生产场地、设备,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最后,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城市工商业者、个体户、下岗职工中的能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一切有志于创业的人士,创办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的经济实体。
四、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群体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驿马镇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质量和规模,使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一是逐步改变作坊式生产和家族式管理,普遍实行工厂化生产和科学管理。二是不断实行扩大再生产,许多企业增长率都达到几十个百分点,有的甚至高达百位数。三是积极进行技术和设备更新,改善传统工艺。其中,有些出口企业引进了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机器设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四是打造了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有的企业资产近亿元,产值份额占绝大比重。五是企业集群化,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优势企业群体。
根据驿马经验,西部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企业结构
实行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结构形态。这样既符合本行业性质,又切合当地实际,同时能迅速获得经济效益,避免因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而影响企业创办和生产能力形成。
(二)提高科技含量
积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在产品的深、精加工上下工夫。协助企业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促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三)大力培养人才
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人才十分稀缺。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地专业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另一方面必须大量培养本地扎根人才。
(四)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逐步消除“家族式”管理。二是加强企业外部管理,强化宏观调控,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
(五)组建龙头和骨干企业
在主要产品生产方面,要建成具有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和骨干企业,形成较大生产能力。
(六)开展横向联合
要使生产同种产品或相关产品的小型企业发展横向联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七)实现企业集群化
强调企业入驻城镇和工业园区,形成企业集群,以方便生产、管理、服务和流通。
(八)创造品牌和名优产品
在普遍重视产品质量基础上,必须创造品牌和名优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必须严格执行国际质量认证标准,要统一商标,规范包装,严格检验。
五、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外向型企业
一、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联合调研,提高党代会报告决议质量。各试点乡镇以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作风,积极听取党内外的主张意愿,通过会前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联合视察,提高会前调研效率,增强党代表话语权和主动权。一是合理组建联合视察团。会前,年会试点单位制订联合调研视察方案,邀请部分市区、乡镇“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考察团,分成3-4个调研小组,由各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带队。活动前,视察团听取党委工作报告和有关决议内容的介绍,增强调研视察的有效性和目的性。二是围绕重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在各乡镇党委提出调研视察重点方案的基础上,各联合调研组分别选取有关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开展视察,市、区级党代表对乡镇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及重大决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事项开展调研、进行指导。三是视察结果及时向党委反馈。实地调研结束后,各调研组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各乡镇及时召开调研视察情况交流会,听取联合考察团调研情况和讨论结果的汇报,梳理汇总关于党代会报告或决议案初稿的修改意见建议,促进党委决策科学化。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近几年来,乡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好的维护农民利益,农村财税体制也作出了相应变革,促使乡镇财务管理提上日程。随着基层组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乡镇财务管理现状有所改善,然而通过审计工作,笔者仍发现财务管理还存在某些问题亟须解决,现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将乡镇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分析其原因所在,并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一、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金管理混乱
现金是重要的流动资产,在乡镇财务管理中现金管理将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仍有较多乡镇存在现金管理混乱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小额现金被个人所占有,致使零散的现金资产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与利用;第二,库存现金严重超标,乡镇财产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加重现金管理难度。
(二)专项资金滞留严重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乡镇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要钱,轻管理”现象,对短期利益过分追求,对专项资金的利用不合理,影响资金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造成专项资金滞留严重的不良问题。与此同时,受到项目建设影响也会造成一定的专项资金滞留问题,比如说项目设计发生变更、施工存在难度等,以及项目资金的拨付方式不同,或按进度拨款,或待工程验收后拨款等,这些资金拨付方式也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滞留。要想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建立严格的立项机制,对建设项目严格把关,同时转变资金管理理念,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利用,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价值效益[1]。
(三)财政预算问题
为保证财政预算的合理性,我国出台了《预算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然而审计过程中却发现乡镇财政预算与规范要求相差甚远。乡镇存在严重的预算问题,具体表现在预算编制、调整、批复、执行等方面,尤其是财政预算方面问题更加突出,不仅编制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编制内容更是多有遗漏,预算不全不细问题严重,常见的有项目资金不够细化,尤其针对年初资金;非税资金公开透明度低,在预算中无明确体现等。
(四)乡镇项目建设存在不规范管理
乡镇发展需要借助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乡镇项目建设与日俱增,因项目建设必将涉及资金往来,成为乡镇财务管理较为重视的问题。在进行乡镇项目建设时,多采用承包、协议建设等方式,在订立项目合同时为了减少工程结算款,出现了随意抵扣税款的不良现象,对规范化管理造成消极影响。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领导重视不足
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会受到领导意识影响,如果领导重视该项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管理规范性,然而较多乡镇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忽视财务预算作用,乡镇财务主要由上级部门下划,政府拨款是乡镇财务的主要收入,乡镇领导往往遇事随机决策,不对财务进行提前预算;其二,乡镇领导变更频繁,而新上任领导往往对过去财务不追究,致使财务问题累积得不到解决;其三,领导在动用财务资金时,没有较强的交接意识,而管理人员往往顾及领导情面不能及时追回资金。
(二)财务基础差
当前,诸多乡镇面临专业会计人员不足问题,致使财务管理基础较差,严重制约了乡镇财务的规范化管理。财务基础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员结构不合理,部分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由办公室人员兼任,专业会计人员较少,甚至有些乡镇财务管理人员无从业资格;其二,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在具体的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比如说会计对出纳不进行监管,或者不能对财务工作及时处理等,甚至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产生贪念,私吞政府钱财等[2]。
(三)乡镇财务管理暂不适应农村税改
近几年来,农村税改不断得到推行,对乡镇政府而言既有利也有弊,由于各项涉农税费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乡镇上划款项受到限制,导致乡镇政府明显的入不敷出,当遇到大金额开支时只能挪用专款,然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违反政策纪律要求。
三、乡镇财务规范管理的建议对策
(一)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可对管理工作有所制约,为此健全管理制度是实施规范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制定并健全管理制度应从多方面入手:第一,规范现金管理。严格记录现金的进出账记录,并规定现金使用范围,若支出现金超出范围要求应做好把关;第二,职责分离制度。乡镇财务的各项支票、印章等应将由多人管理,尤其是将会计与出纳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两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并共同核对各项账目;第三,规范收据管理。如采用自制收据,应明确收据填写要求,并对各项收据进行核实,保证收据规范。
(二)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乡镇财务管理水平高低会对农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应对乡镇领导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宣传等方式,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告知相关领导,增强其财务管理意识。一方面,向乡镇领导灌输财务管理理念,使其掌握更多的财务管理知识,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将财务管理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重视法律法规教育,增加乡镇领导的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财务管理法规,减少违纪现象发生,降低专款挤占、挪用等事件的概率[3]。
(三)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当前乡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足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技术培养,并严格规范持证上岗要求,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其一,可聘请专家授课,对财务管理知识与实战经验进行传授,使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熟知管理制度、财经法规等;其二,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应加强思想道德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乡镇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针对乡镇财务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现金管理混乱、专项资金滞留严重、预算约束不够严格、乡镇项目建设存在不规范管理等,应对造成问题的原因加以具体分析,找出病因有针对的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措施研究
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瓶颈研究
棉花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措施
水稻机插秧技术全面提升方法研究
探索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昌乐县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农机化在秸秆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乡镇农机推广与普及工作方案研究
论水稻机械插秧在贫困地区中的推广
江西水稻联合收割机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问题与对策的分析
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益阳农机产业发展特点及推进措施
常德农机系统全员服务抗旱
构建农机精神文化提振农机行业精神
提升农机服务能力助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湖南农机企业首次抱团亮相国际博览会
农机合作组织发展障碍与发展对策
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之我见
省农机局召开全省农机化工作形势分析会
湖南农机购置直补操作程序及机具退货规定
汝城县探索示范项目发展新机制
赫山农机直补打卡到户试点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邵阳市机耕道现状与建设措施
衡阳县农机抗旱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桑植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山区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问题与对策
对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建议
农机维修市场须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阳光工程培训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的几点建议
解决机插秧苗返青期长的技术措施
依托农机合作组织推广机插技术
调整政策促机械化家庭农场发展
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隆回金银花烘干加工机械化发展措施
资兴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对策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还须攻坚克难
农机安全齐抓共管平安创建协力同心
乡镇政府应把农机化推进列为工作职责
改革农机燃油补贴发放办法的建议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沙县全面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汉寿县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思考
1、坚持建机制、强素质,增强乡镇干部执行力。针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的新形势,探索了乡镇党委“四化”建设的新路子,有效提升了领导班子适应新形势的能力。一是强化培训,推进干部素质技能化。通过集中轮训、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发展现代农业、帮民增收、做好群众工作等基本技能。二是明确责任,推进工作职能规范化。将税改后乡镇党委的主要职能定位为“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公共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围绕发展主题,乡镇党委从行政命令、催种催收、大包大揽向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健全配套服务转变。三是整合资源,推进运行机制科学化。积极创新班子成员分工模式,三分之一的党委成员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经济活动,领办、创办各类企业、基地或经营性中介服务组织;三分之一的党委成员负责招商引资,新上发展项目,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三分之一的党委成员负责管理社会日常事务。四是严格考评,推进发展业绩公认化。年初逐人明确任务目标,年终严格考评兑现。
2、坚持重关怀、多激励,激发乡镇干部内动力。着力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激发乡镇干部活力。一是真正重视。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意见》,建立了乡镇干部培训机制、选配机制、考评机制、关爱机制等。县委组织部每年召开一次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座谈会,交流经验,听取意见,强化措施,推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经常化。二是真情关怀。注重从政治上关怀干部,真正让其有干头、有盼头。建立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制度,坚持把乡镇工作经历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条件;部门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优先从乡镇优秀干部中遴选,使乡镇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20__年来,从乡镇副职岗位上提拔正职19名,从一般人员中提拔副职54名。三是真心爱护。采取干部个人申请、群众民主推荐、乡镇党委票决、县委研究决定的方式,定期将长期工作在乡镇、业绩突出、群众认可或有家庭困难的干部交流到县直单位工作。积极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环境,先后为8个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了乡镇办公楼,使干部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制度,加强对乡镇工作的指导,积极为乡镇干部排忧解难。
3、坚持严管理、正作风,提升乡镇干部公信力。制定了乡镇干部行为规范,严肃查处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如部分乡镇在干部管理上,通过推行“工作日志”、“干部荣辱薄”、“一线工作法”、“有困难找干部”等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增强了服务群众意识。
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数量不足。一是年龄严重老化。全县30岁以下乡镇公务员共69人,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22%,其中55岁以上的79人,这些人基本处于内退状态。加之部分干部病休,乡镇干部实际在岗人员80%左右,致使个个乡镇年年到组织部要求进人。二是来源渠道单一。根据现行政策,乡镇公务员招录权力由省统一负责,每年招录的公务员与乡镇的编制以及人员需求有较大差距,造成空编缺员(全县空编33人)。三是断层倾向突出。20__年以来,全县进入乡镇干部队伍115人,剔除20__年公开招录外,年平进入18人;5年来乡镇公务员队伍因各种原因减少120人,年平减员23人。乡镇机关进人和减员矛盾突出,凸现减员幅度超过进人幅度的现象。
2、素质不高。乡镇干部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后分配或招录到乡镇工作的较少,多数源于退伍军人、选聘制、合同制干部,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与此同时,受条件和经费制约,大多数乡镇干部只能接受零星培训、低层次培训,致使乡镇干部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政治业务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方法简单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3、权责不等。乡镇配套改革后,一些垂直管理的业务部门,如 派出所、学校、国土所、司法所等机构由乡镇上垂直管理,人权、财权与乡镇分离,但具体工作、考核都在乡镇,导致乡镇履行职能权力越来越小,责任却越来越大。如林业执法主体在林业局,森林防火的责任在乡镇;土地违法买卖、拆除违章建筑等责任在乡镇,执法权却在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导致许多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管不好”,工作上常常是上下为难、两头受气。
4、活力不够。少数乡镇干部宗旨观念淡薄,工作激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作风飘浮,得过且过。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务晋升难。乡镇机构配套改革后,乡镇领导职数大幅减少,致使乡镇干部晋升空间缩小,部分干部因政治上无望而产生悲观情绪。二是家庭困难多。一些乡镇干部因工作繁忙,无暇赡养老人、照顾家庭、培育子女;部分乡镇干部属于“半边户”,妻子无业,家庭经济拮据。三是经济待遇低。乡镇公务员的任务重、责任大、待遇低,这种付出与回报形成较大反差,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工作繁杂,节假日经常因工作任务被占用,且不能按法定标准发放加班补助和补休假期,造成乡镇干部职工情绪较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工作环境差。面对各种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任务和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活动,乡镇干部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出现失误,轻则受批评处罚,重则“一票否决”。众多的责任状和“一票否决”让乡镇干部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同时,乡镇干部长期“风里来、雨里去”,身心疲倦,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人心不稳、人心思走。
三、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拓宽入口渠道。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建议适当增加乡镇的人员编制。全省每年根据用人需要,适当增加乡镇公务员招录数量。在进人方面,可赋予县级党委一定的人事权,每年由县级党委从优秀的村书记和大学生“村官”中,按一定比例为乡镇选拔招录工作人员,改善干部队伍结构,解决乡镇空编缺员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选调生仅仅把乡镇作为“跳板”,流出渠道多、流动快。建议加大从优秀村主职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中定向定额招录乡镇公务员力度,并不断增加招录数量。
一位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笑着说:“我是附近村里的,新园建成前我一直担心孩子没地方读幼儿园,现在好了,不仅离家近,条件还这么好。”
而让孩子们开心地上幼儿园,让长兴县的家长们放心,正是长兴县人大常委会6年持续监督的最终目标。
学前教育现状令人忧心
“进出幼儿园的唯一通道,竟然是隔壁农户的菜园;简陋的教室里,有的窗户竟然没有玻璃;学生中午用餐,学校只有一个电饭煲,菜都得学生自己带;没有专门的午休室,孩子们只能趴在课桌上睡午觉……”说起长兴县二界岭乡郎村的幼儿教学点,县人大代表肖惠琴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样的情况在长兴县并不是个例。像洪桥镇中心幼儿园,6个班级268名幼儿,全园建筑面积仅563平方米,师生人均面积不到2平方米,孩子们学、吃、住都得在同一间屋子里。“近50个孩子在不到60平方米的教室里上课、午休,活动空间小,教室里还有很重的异味,尤其是夏天。”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们,对此深表忧虑。
为此,幼儿园负责人曾多次向各级人大代表、县教育局和洪桥镇政府反映,希望扩建幼儿园,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不是教育部门不重视,其关键还是体制问题。”长兴县教育局基教科的一位负责人道出了苦衷:2002年幼儿园从小学附属管理中分离出来,实行“全员聘用、园长承办、自收自支、适当奖励”的管理模式。自那以后,乡镇政府不再是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主体,幼儿园自身又没有能力承担硬件设施投入,结果就导致乡镇、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差、建设缓慢,部分改建或正在筹建的幼儿园负债重等问题。
据了解,长兴县共有城镇幼儿园49所(其中城区27所,乡镇20所),村级教学点133个。2002年至2007年期间,这些幼儿园建设基本上都游离于政府管理体制之外,乡镇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
代表建议拉开监督序幕
长兴县学前教育如此局面,令人大代表们十分忧心。在2005年2月召开的长兴县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徐盘群、陆康康等多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2005年上半年,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又组织代表就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视察。
“没想到在我们长兴,农村幼儿园的校舍建设和幼儿活动设施这么差。”一些县人大代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身边竟然还有这么落后的幼儿园。他们发现,新塘、包桥、李家巷、泗安、长桥、水口、小浦等9所中心幼儿园,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都是跟其他小学、成人学校共用一个园区。此外,新塘、包桥等幼儿园,孩子们没有专门的幼儿午睡室,而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则连一些基本的幼儿教学活动设施都没有。
通过这次视察,常委会初步摸清了全县学前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当时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等问题,提出了明确主体、落实责任、给予乡镇中心幼儿园事业法人资格、落实幼儿教师编制等意见、建议。
自此,长兴县人大常委会正式拉开了这场持续6年的学前教育监督的序幕。
2006年至2007年,常委会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听取政府部门汇报等多种形式,就学前教育工作展开监督。2007年初,长兴县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出台了《长兴县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幼儿教育管理要实行“乡镇中心幼儿园由政府举办,村级幼儿园(班)多种办园(班)形式并存”的办园体制。
可直至2008年,政府部门始终未履行幼儿园建设主体的职责,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投入几乎空白,幼儿园的法人登记工作也一直不能落实,致使长兴县学前教育发展始终徘徊不前。
2008年1月24日,在长兴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林桂祥、蒋俊华等代表再次提出了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随之,长兴县人大常委会也开始了一场更大力度的监督。
2008年5月,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调研组,在副主任杨福成的带领下,通过听取县教育局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走访县中心幼儿园、李家巷镇凌许幼儿园(民办)、洪桥镇中心幼儿园等,对全县学前教育现状作进一步调研。
在长兴县中心幼儿园,该园园长道出了多年的苦衷:“尽管从小学附属管理中分离出来了,但由于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连向银行贷款都困难,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一筹莫展。”
经过多次座谈了解、实地考察、外出取经,调研组认为长兴县学前教育主要症结为:体制不顺、师资薄弱。2008年6月27日,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向县政府提出了“关于要求全面明确幼儿教育发展目标,学前教育政府主导,加大幼儿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建议”。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我们通过起草关于全县学前教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科学规划力度,完成全县城乡幼儿园的科学布局;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步伐。但要真正做到学前教育政府主导目前还有差距,在加大投入方面,县、乡镇、村三级财政投入还明显不足。”2008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就此进行跟踪督查时,县教育局负责人如此坦言。
不见成效不撒手
2009年2月6日,郑乐梅、蒋亚美等代表第三次提出了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将该建议列为当年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2009年4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根山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到县教育局、县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就该建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在县教育局召开的座谈会上,教师代表向督查组反映:“从2002年我县取消幼儿教师编制开始,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便只减不增,结果导致幼儿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留不住,已聘用的教师队伍也不稳定。2001年引进的12名编外优秀教师,已有7名由于编制、待遇等原因陆续离开了幼教队伍。”
随后,督查组又实地视察了槐坎乡、煤山镇、和平镇、吴山乡、泗安镇、二界岭乡等乡镇的中心幼儿园、村级教学点和民办幼儿园。
在泗安镇一民办幼儿园,代表们看到,一间约1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竟然挤了近40个孩子,室内通风很差,迎面扑来一股浓浓的异味;而雉城镇一民工子弟学校,竟然将消防通道上了锁……
对此,代表们纷纷建议:“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规范管理,严格民办幼儿园的审批。”、“要严查那些不符合条件擅自举办的幼儿园,引导其积极规范办园,对不听规劝的,责成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坚决予以取缔。”……
2009年7月30日,长兴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要尽快落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独立事业法人资格,使其具有明确的法人地位。”
“全县乡镇幼儿园仅3名公办教师,99%为编外教师,幼儿教师流失严重,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刻不容缓。”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幼儿入园难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
这些意见建议最后都以审议意见的形式被送到了长兴县政府,并引起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为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县政府通过深入乡镇实地考察、多层次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明确了长兴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1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公办幼儿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园格局,建立起法人管理、全员聘用、成本分担、自主发展的学前教育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均衡、开放的现代学前教育体系。
2009年11月13日,长兴县政府终于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长兴县在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工作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持续监督终显成效
2010年3月30日,长兴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落实县人大常委会有关学前教育审议意见的报告。在提交的报告中,县政府列举了一连串数字:
2009年12月,长兴县24所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全部办理了事业法人资格登记。
从2009年起,县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幼儿园的新建、改造、创建奖励和公用经费补助。2009年,县财政对全县幼儿教育经费拨款共计1322.5万元。
2009年至2012年,县政府规划对7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迁建,新建乡镇幼儿园面积22242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065万元。
…………
听完这些数字,长兴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10年9月初,在二界岭中心幼儿园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正微笑着与孩子们挥手道别,她们说:“看到孩子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中午也不用再为他们吃不上饭发愁,省事儿,心里也踏实了。”
同时,总投资达650万元的洪桥镇中心幼儿园也已投入使用,农村标准化村级教学点建设正稳步推进,2010年全县计划建成15个标准化村级教学点。
海原县位于宁夏中南部干旱山区,气候恶劣,十年九旱,灾害频发,年平均气温6.3~8.5℃,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300~450mm,且集中在7~9的3个月,全县总土地面积6463km2,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境内沟、梁、峁纵横交错,山地面积约占90%,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地下水储量仅为3807万m3。
全县17个乡镇3个管委会,168个行政村,总人口4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0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2.07万人,截止2011年底,全县实现地方总产值24.5亿元,其中第1产业6.95亿元,林业总产值3670万元,第2产业5.05亿元,第3产业1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
1 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1.1 退耕还林方面
全县退耕地造林41266hm2,项目涉及17个乡镇2个管委会1个管理处1个国有林场,138个行政村,645个自然村,3.89万户19万人。2000~2011年全县累计发放退耕粮款补助71305.2万元,退耕户人均受益3753元, 人均受益1697元,12年来人均每年受益141元。
1.2 特色经济林方面
全县特色林产业总面积为11600hm2,年产量867.2万kg,林业产值367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2%,产业发展以扬黄、库井灌区为主,主要分布在海原县高崖、李旺、七营、三河、关桥、西安、曹洼、郑旗等8个乡镇,涉及4.6万户19万人,人均林产业年收入193元,全县人均林业收入80元。
2 近五年林业增效与全国、全区的对比
2.1 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海原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恶劣的自然条件阻碍着林业的进一步发展,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主要靠扬黄、库井灌区种点经济林来增加收入,而且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含量、知识化程度还比较低,缺乏林产品深加工企业,不能有效带动林业建设的大发展。
2.2 林业收入比重低
近年来,海原县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努力开掘林业的经济效益,特色经济林面积稳步扩大,特别是枸杞、红枣、苹果、香水梨等传统优势林业产业果品面积不断扩大,种苗产业逐步回暖,林下草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和全国、全区比较,全县林业收入在农业收入中比重低。
2.3 区域不均衡特征明显
林业产业发展以扬黄、库井灌区的高崖、李旺、七营、三河、关桥、西安、曹洼、郑旗等8个乡镇为主,而且受到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着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在中北部及南部乡镇主要以发展生态林为主,产业发展不均衡十分明显。
3 存在问题
3.1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在果园管理理念上与我区主产区有差距,在施肥量、施肥次数、结果枝组分配等技术环节上,做不到足量、多次、合理分配,造成枸杞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
3.2 水资源相对缺乏
枸杞对水的需求量较大,海原县又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与大农业的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我县林产业的发展。
3.3 缺少果品深加工企业,产品经营流通渠道单一
海原县经果林年产量已达867.2万kg,并且随着幼龄树的成长及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产量将快速增长。然而我县至今无一家果品深加工企业。果品流通全部依靠外商,压价较低,对农民利益伤害较大。
4 对策建议
由于海原县林产业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沿线及库井灌区,以扬黄、机井和清水河水参灌,近年来因扬黄水指标逐年减少及干旱等因素,枸杞用水日趋紧张。再加上我县计划新增林产建设面积1333hm2,按现有枸杞综合灌溉定额为490m3/667m2,与其它农作物灌溉定额相比,需增水量为600万m3。一是通过改善现状灌溉方式,把扬黄灌区及清水河地表径流灌区2667hm2畦灌改为沟灌,亩均减少用水50 m3,可节约用水量200万m3。二是在海原县境内井灌区采取高效节水措施,改渠道灌溉为管道输水灌溉,田间灌溉方式采用微灌,现状井灌区灌溉面积为1333hm2,年可节约用水200万m3。需求差为200万m3,建议自治区协调为我县增加扬黄灌溉水量分配指标。
由于海原县目前90%以上的林果品种都是老品种,品种更新相对滞后,建议在品种更新上给予指导,并提供种苗,逐步增加新品种种植比列。
所到10个乡镇文化站都是与乡镇事业综合楼打捆建设,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建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有8个:清溪、晒经、大树、河西、河南、小堡、料林、富林;二是正在建设中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有2个:双溪、坭美,所以文化站办公设施还在完善中。但不管是建好还是没有建好的乡镇,看得出,乡镇对文化工作还是比较重视,所有的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文化工作,文化工作中有很多做得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突显出很多特点、亮点,值得借鉴。
二、取得的成效
1、考核工作得到了乡镇的肯定。局考核组对照考核项目,量化考核,共同商量,当场打分,公开、公平、公正,做到扣分有据、加分有理,乡镇心服口服,整改工作方向明确。
2、明确了文化专干的工作职责、范围。通过工作督导与业务指导相结合,解决了文化专干“干什么”和“怎么干”两个主要问题。
3.取得了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河南乡在工作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实实在在开展群众文化,加强外宣工作,重视五里牌标语和万安桥的保护。河西乡党委政府为了宣传“河西溶洞群”,制作了画册、光碟。料林乡党委政府听取检查汇报后,决定调整文化专干工作,不再兼职乡办公室工作,集中精力抓文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开展活动,充实资料,规范档案,“打硬仗,补欠账”,工作要有新起色、要打开文化工作新局面。富林镇党委表示,文化工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开展活动,完善档案。11月13日,小堡乡党委政府反映原来配发的音响笨重、不便搬动,而跳广场舞的群众需要一套便携式音响和拍摄舞蹈活动需要一部摄像机,还有2个村委活动室缺少50英寸大彩电,带队局领导戴伟现场办公,雷厉风行,当即表示将尽心竭力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4、规范了文化档案资料。通过指导,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对基本的档案资料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开展工作有的有的放矢,收集资料明确方向,注意工作方法,苦干加巧干,如坭美开展彝族火把节,信息既可以报送县委政府信息科、也可以同时报送县民宗局、县体育局、县文新广局、电视台等,“一条牛剥几张牛皮”,一炷香敬多位菩萨。
5、促进了文化工作的发展。乡镇党委政府引起重视,文化专干工作得法,对2015年乡镇文化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和目标,必将促进乡镇公共文化工作健康持续、规范有序地发展。
三、文化工作中突显的亮点
1、有的乡虽然办公楼还在建设中,但是活动开展不中止。如双溪乡,开展桃花节;坭美乡,举办彝族火把节,在全县都有较大的影响。
2、有的乡镇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如清溪镇开展车厘子花摄影大赛、双溪乡开展桃花节、坭美乡举办彝族火把节、小堡乡举办藏族环山鸡节、富林镇举办广场舞比赛,在全县都有较大的影响。
3、农家书屋的免费开放管理做得比较好的,如小堡乡丁家村等,标识标牌、意见簿、借阅簿、开放时间和管理员姓名、手机号等的公示,制度上墙,免费开放工作就做得相当到位。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乡镇的文化设备存在借用现象,如大树镇文化站的电脑借作其它用途、麻将桌借与山羊坪社区,但没有发现丢失情况。
2、因专干压力大,有辞职的。如清溪镇重视文化设施建设,是省级文化示范乡镇,配有文化专干,据了解因为安排其他工作多,与文化业务不挂钩,导致专干不专,不堪重负,一走了之。
3、部分乡镇党委、政府正在开展移民、搬迁工作,中心工作任务重大,无足够的精力顾及文化工作,以致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大树镇。
4、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专干的业务不了解,各乡镇均有安排专干兼任乡政府办公室工作,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工作,导致文化活动开展少。
5、工作中不留心资源共享,平时不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虽然平时做了大量工作,但检查时缺乏作证材料,档案不完善,不能完整、确凿地反映文化工作开展情况,如坭美乡开展了彝族火把节、“唱响”选拔赛、古碉楼文物保护等活动,得到县级相关部门和群众认可,但专干没有收集资料、档案记载。如河西乡群众反应的未成年人进网吧、小堡乡群众反映的跳广场舞需配备便携式音箱等意见、建议等,当地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向县有关部门积极反映解决,却没有相关档案记载。
五、对以后文化工作的建议
1、建议每年至少召开一至两次全县文化工作会,乡镇分管领导和文化专干应该参加,向基层宣传一些文化政策、理论等,进一步引起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
2、针对文化专干新手多、兼职多、流动性大等情况,建议每年开展两次文化专干培训会,向文化专干宣讲文化工作政策法规、业务交流研讨等。
一、乡村债务现状
**县乡村债务具体体现为“两大两多”:“两大”即:一是负债总额大。截止去年底,全县乡村债务总额为13.21亿元,其中乡级债务8.86亿元,乡均负债2216万元;村级债务4.34亿元,村平负债50万元。以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背负乡村债务1618元;二是债务增幅大。其中,村级债务利息增长快。以20xx年3.37亿元为基数,20xx年、20xx年分别递增4399万元、4626万元。“两多”即:一是重债单位多。全县40个乡镇全部负债,其中债务1000万元以上的29个, 5000万元以上的3个,上亿元的1个,即观音寺1.21亿元。全县853个行政村,零负债的村仅有2个,负债上100万元的95个,其中200万元以上的11个。二是欠个人的债务多。全县乡镇一级的债务中,欠个人债务达到3.42亿元,占乡镇债务总额的38.6%,涉及2.93万户;村级债务中,欠个人债务达到3.19亿元,占村级负债总额的74%,涉及5.03万户。
二、债务成因分析
1、灾害损失成债。自五强溪电站1994年蓄水发电以来,沅水成洪水位抬高,导致**县洪涝灾害损失明显加剧。特别是1995年到1998年,全县连续多次遭受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34.6亿元。为抗御洪水,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不仅新建县城防洪大堤,还开展了“百库整治”工程,特别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全面加固处理,共投入资金7.8亿元,由于该县未列入洞庭湖一、二期治理范围,基本上由县乡村三级自筹,仅堤垸建设一项就负债2.7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8%。
2、公益事业成债。从债务的支出用途来看,乡村两级用于农村学校建设、道路水利建设、计卫优抚等方面的公益性支出,占债务总额的大头,乡村合计3.8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29.8%。特别是前些年各种考核达标项目过多,乡村配套压力十分沉重,自身又没有建设资金来源,不得不举债完成配套任务。
3、垫缴税费成债。1996年前,国家实行单一粮食收购渠道,户卖村结,粮款代扣,农民欠缴税费的情况较少。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粮食价格大幅下跌,严重挫伤了农民上交的积极性,导致税费尾欠急剧上升。同时,乡镇税费任务还包括国地两税,因此,在农业税拖欠、国地税源不足的情况下,乡村两级不得不借款完成税费任务,这样共形成债务1.4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0%。
4、乡村企业成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政企不分,乡村两级主导办企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行政组织出面为企业集资、担保、借贷的情况时有发生。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县以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改制破产。但乡镇企业这一块,依法破产没有法律依据,以往乡村出面借贷、担保的债务无法解脱,因此承担了巨大的债务包袱。全县乡村两级共因此负债3.46亿元,其中乡镇一级3.17亿元,占乡村负债总额的26.2%。观音寺、九溪、双溪口3个乡镇情况尤为严重,分别负债8188万元、6500万元、3093万元,占乡镇债务的74.9%、72.5%、73.8%。
5、财力不足成债。农村税费改革前,该县每年乡统村提收入有1.08亿元,其中乡统筹收入3368万元、村级提留收入3428万元,此外,还有诸如乡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各种不规范收费4000多万元,国家取消乡统村提后,乡村两级基本失去收入来源,全部靠县级财政和转移支付来保障运行,特别是村级经费一块,就比税改前减少1500多万元,维持基本运转尚且十分困难。1995年以来,乡村两级为保运转负债1.56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2%。加之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很多时候不得不举债运行,此项债务规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三、化解债务对策建议
乡村债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严峻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化债难度日益增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要化解庞大的债务包袱,仅靠乡村自身的能力很不现实,必需在上级的统筹安排下,整体推进,逐步实施。我们认为要化解乡村债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进一步精简机构,扩大国家投入,切实减轻乡村两级公共服务的负担。建议从转变管理体制入手,对乡镇站所进行彻底改革,由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实行全省统筹操作,对现有站所人员实行全员置换,再因事设岗,公开聘用,由“花钱养人”变“花钱养事”。属于公益性的岗位,纳入财政全额保障范围;属于经营性的岗位,推向市场,自负盈亏。
2、 出台化解乡村债务政策。鉴于目前县乡财政困难,无力化解巨额债务的现实情况,建议按照“依靠法律,依靠政策,依靠群众”的三依靠原则,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一是对政策性负债,建议国家给予全额转移支付,逐年安排偿债资金。特别在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后,迅速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二是对农村公益性建设负债,在“谁受益,谁负担”的总体原则之下,建议国家充分考虑乡村两级的财力实际,给予适当的化债补贴。三是对农民历年尾欠税费任务负债,税改前历年税费尾欠,建议以村为单位组织群众公开评议,确无偿还能力的对象,可以挂账或减免,确有偿还能力的,立足现实,做出规划,逐年偿还;税改后的农业税,建议采取依法依规清收。四是对兴办企业形成的负债,建议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进行处理,属于企业的债务从乡村行政组织剥离,并依法实施破产、改制。另外,对人为新增债务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坚决杜绝人为新增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