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二是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三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上述三种教学设计模式和新课标,应当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展开探究式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期设计;二是执行过程设计;三是反馈和评价设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方向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必须注意四项原则:一是教学目标要符合物理课程的目标;二是在各个领域上的目标要高度融合;三是以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分层目标设计;四是教学目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比学生目前的水准高一个档次。例如,在讲《什么是力》时,要针对教学内容,也就是力的概念,将教学难点进行细化,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制定教学目标,即一是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二是要认识到力在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是深入了解力的效果是什么。

二、以教材为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就是设计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当以教材为基本点,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操作。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浮力》时,应当以生活中的游泳圈或者漂流瓶为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探索为什么游泳圈和漂流瓶可以在水上漂浮,这就是将教材和生活实例紧密结合。

三、建立互动探究课堂,增强合作意识

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应当注重设计研究学习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能力,目前比较适合探究学习的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也就是首先搭好架子;二是抛锚策略,也就是从真实性的问题入手;三是自上而下策略,即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电路》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出问题,如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电路的并联与串联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或者分析,找寻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四、合理教学情境,增强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科学合理;二是适用性原则,即教学情景的设计既要满足教学内容,又要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为基础创设情境;第二种是通过模拟科学创设情境;第三种是通过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和学生自身知识的矛盾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解《地心引力》时,设立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让大家感受月球上失去地心引力时人是处于何种状态的,进而引导学生对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五、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是一切教学的基础,教师获得教学资源既可以通过书本和教材,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磁现象时,应当大量收集国内外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国外针对磁现象的所有著名理论和公式,一定要充分收集,并与教学课程紧密联系,并收集与磁现象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磁现象。六、建立高效教学评价机制初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指示,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当符合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选拔和对比;二是放弃单一评价,注重综合评价;三是不能过分依赖标准化,而是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录。还有,就是一定要设计课后教学反馈,这是寻找教学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一环。例如,讲解《力的概念》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针对与力有关的任何知识,都可以质疑;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巩固练习。例如,创设牛拉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到车跟着牛前进,牛是否受力,让学生主动讨论,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找寻教学难点和下一步的教学重点;三是布置课后作业。一方面要对重点难点有所布置,另一方面还要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主动去寻求与力有关的其他学习点和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意识。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视阈下,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创建有效的、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做好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到评价设计等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有时,有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若以虚拟法从反面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理解物理知识。所谓虚拟法,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起到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讲“重力”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个虚拟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给出了很多有趣的回答:泰山压顶腰不弯,人轻轻一跳就离开了地球……在讲“摩擦”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说出几个合理的生活场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地讨论出:人无法走路,无法握住物体,无法戴上手套、穿上袜子……在讲“电流的磁场”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场,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有的学生说:“就不会有电磁起重机了。”有的学生说:“就不会有电铃、电话了。”……这一个个虚拟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印象深刻。

二、实验探究情境设计

学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全部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投入。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多地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在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有必要做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以说代之,或在黑板上做实验。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投身其中。如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一哈”使手暖和来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不可因为这些实验似乎“早已知道”而不“动动手”。学生在实验中大都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故事情境设计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都含有一些物理知识,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时,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在进行“速度”教学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在进行“重力”教学时,讲苹果落地的故事,讲比萨斜塔不倒之谜……这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处于实际的物理情境中,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四、问题情境设计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持久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如在进行“浮力”教学时,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此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吃冰棒解热?②北方冬天菜窖里为什么通常放几桶水?③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浇在燃烧的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④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茶叶能否立即打开包装?⑤如何辨别规格、型号相同的两只新旧白炽灯泡?这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完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之后,我设计了有程序的课堂提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②做功花时间少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③功率大的机械,一定省力?④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⑤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⑥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等等。由于教师连续不断地启发,促使学生探索性思维连续不断,从而主动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艺术情境设计

奇异的动画设计,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水银有毒,课堂上不能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全过程,通过音、形、声、像等多元信息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魅力。

诚然,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做课件,精美的图片,不仅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也可以既简单又省时地创设情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3)

教学设计是应用现代系统理论和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理论和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本文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和教学策略做了以下探讨。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物理教学的任务和物理学习目标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应遵守以下四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育核心的职能是要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中和深入实际的生活中去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建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物理情境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中情境可用语言情境和实物情境这两种情境。其中实物情境可以通过播放各种视频和各种小实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讲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其影响因素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用手来压住铅笔首端和末端来举例,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压力作用的影响因素,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

(3)及时反馈补偿的原则: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信息的反馈,并要做好补偿措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程正常进行。例如,讲过浮力后,教师说:“既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有的物体却沉到水底呢? ”很多同学都做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转不过弯来,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物体能否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不是由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受到的合力决定,即虽然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同时也受到重力作用。同时也为学习浮沉条件做好准备。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2.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1)激发兴趣,调动热情: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

(2)重视实验,培养创新:中学生正式处在一个好动的年龄段,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实际的物理实验操作会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动手机会,从实际物理实验操作中激发学习乐趣,进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长度测量的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四位学生用同一个米尺分别上台来测量教师讲桌长度,每个学生的测量结果先不公开,在四位同学全部测量后,让四人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各自的测量结果,四个人的结果肯定不会完全相同,学生会感到疑惑,从而去探索原因。

(3)强化训练,增强能力:目前的初中物理教材中都采用了国际单位制,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学生对“帕斯卡”、“牛顿”等国际单位会感到陌生,学生习惯单一性的单位,开始学习浮力单位以及功率单位的时候,很难适应概念多因性。例如:学习“电功率”、“电功”、“光的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需要具有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刚入门的初中学生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设法让学生思维跟上,同时侧重差生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减轻差生的学习困难。

(4)创设情景,发展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联想,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物理教师也可以制造问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学习串、并联电路后,串联电路之中如果有一处线路断开,则整个电路就没有电流,开关与电器之间一般只串联,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一个电路中只有一个开关,一个电源,两个灯泡,把两个灯泡进行串联,开关断开,两个灯泡均发光,开关闭合,一个灯泡不发光,另一个灯泡发光。这样的情况可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就画出可能的电路图,这样就将学生置于问题中。学生只有冲出“开关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思维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采用这种方式,既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又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深刻性。

3.小结

教学设计是教育理论中重要的一块内容,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叙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几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及时反馈补偿的原则,讨论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对于有效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1.设计的任务应接近生活,体现应用性。语言一旦离开了环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地教英语,必须让学生在语境实践中学习语言。因此,设计的任务应当是真实的,或者接近现实生活的。只有当学生感到任务的内容与他们的需求和身心发展一致时,才能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活动,尽力去完成任务,教学的内容才最容易内化。

2.设计的任务应力求新颖,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多采用诸如游戏、表演、问卷调查、手工制作、竞赛、辩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设计的任务应体现引导性。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发展语言实践能力,并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二、任务设计案例与分析

1.教学内容: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4

(复习)。

2.教学目标:掌握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if 条件状语从句的熟练表达。

3.教学任务设计:

Task 1. Guessing game

Teacher: Imagine you are in the forest. Listen to the hints and guess what animal it is.①They walk on tiptoe. They can eat 100 to 1000 pounds of grass every day.( Elephant)②They sleep with their eyes open. They live in the water. (Fish)③They don’t have ears , but some will spit poison if you step on them.(Snake)④They have long legs. They have only seven bones in their long necks. ( Giraffe )

[设计说明]用猜谜语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地被引导到学习 的情境中来。

Task 2. Competition Teacher: Write down the names of the wild animals you know.

Wild animals: bear, kangroo,lion,wolf ……

Self-evaluation:①I’m able to write down more than 15 kinds of wild animals correctly. ――A②I’m able to write down more than 10 kinds of wild animals correctly. ――B③I’m able to write down more than 5 kinds of wild animals correctly.――C

[设计说明]教师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请每一组出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英语快速地写出动物名称。如果这位同学写不出更多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同学迅速接着写,比赛限定时间,写得多的一组获胜。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词汇比赛,有利于他们回忆学过的关于动物的名称,比如monkey,fox,elephant,tiger,squirrel,polar bear,giant panda,tortoise,zebra,dolphin,giraffe,bull,ox,camel,swallow. Sparrow,swan,frog,crane,snail……活动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后面的任务作好了铺垫。教师通过Self-evaluation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

Task 3. Find the information.

Self-evaluation:①I’m able to find almost all the information.――A②I’m able to find most of the information.――B③I’m able to find some of the information.――C

[设计说明]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同时复习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面临的危险和对它们的保护措施等知识。通过Self-evaluation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对症下药,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

Task 4. Brain Storm

Teacher: Say as much as possible.

①If I see a snake in front of me……

②If I go to the zoo,……

③The bear will attack people if ……

篇(5)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初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会对课本中所叙述的知识感到不满足或不满意。教师就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释疑解惑,拓宽思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学生对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总感到有些不太好理解,而且即使勉强认可了, 但是对于密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我就设计了如下一连串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

一团疏松的棉花和一团压紧的棉花,哪个里面的物质密集?(学生答:压紧的棉花)

若取相同体积的“疏松的棉花”和“压紧的棉花”放到天平上称质量,哪个的质量大?(学生答:压紧的棉花)

你知道相同体积的铁和铝,哪个的质量大吗?(学生答:铁,或不知道,教师用实验演示一下给学生看,铁质量大)

我们能否说铁比铝里面的物质密集?(学生答:可以)

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能否反映它们中的物质的密集程度不同?(学生答:能)

因此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质的“密度”应该是指什么?(学生答:指物质的密集程度)。那么我现在再次问大家,不同物质的密度可以怎样来进行比较?(学生答:比相同体积下的质量)

那么人们应该在多大的体积下来比不同物质的质量较方便呢?(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便,应该在“单位体积”下比质量较方便)

那么实际当中物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单位体积的情况很少,我们该如何得到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呢? (学生答:将一个任意物体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即可)

现在你明白课本上的实验里要我们计算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值的用意了吗?

学生实验结束后再提问:

可见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值是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现在你能给物质的“密度”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了吗?

这些问题多半是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有的虽然不是直接取自教材,但也是教材内容的合理拓展,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静摩擦力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问题、能量的转化问题、单摆问题、滑动变阻器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不可为问题而设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还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的提问,不应是纯知识性的提问,而应该能使学生意识到是对自己认知能力的一次次挑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来提问,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篇(6)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科学探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科学探究总结出来的。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如能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策略,为我国初中物理老师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探究要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好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老师应该注意,探究性教学不仅仅要符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符合自身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都比较差,在开始的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模仿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模仿式探究性学习,可以根据一些具体的书面物理实验,或者一些物理实验视频,让学生根据实验进行模仿式探究。另外,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还应该符合学生的经验和智力,探究性教学要做到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入进行物理探究性组织教学。

二、做好探究性教学准备

探究性教学准备同样也是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对于进行的探究性教案,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做好准备,针对在探究性教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在接下来的试验中找出答案。另外,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探究性教案的注意事项,包括探究设计、探究目的、探究实验、探究数据、探究猜想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表格仪器等。对于这些注意事项,除了要做好记录和笔记之外,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记忆以及预实验,对于探究方案做到心中有数,进而保证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

三、做好学生探究性指导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做好对于学生的探究性教学的指导。老师的探究性教学指导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数据收集以及整理这四大环节。首先,探究性观察。主要指的是通过学生眼耳鼻以及皮肤的感知,观察实验问题,举例来讲,用眼睛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最小刻度等,包括数据的读取以及现象和问题的发现。接着,进行实验。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的实验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动手动脑过程。例如,对于天平的平衡性操作以及电表的调零等,都需要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以及实验,进行动手和动脑。在进行实验时,老师应该注意安全,毕竟物理实验也是存在安全问题的,尤其是那些危险性以及损坏性的实验,老师应该做好检查性工作,避免威胁学生安全。其次,搜集数据。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数据是实验的关键,在进行数据的读取以及记录时,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正,包括数据读取姿势、数据读取方法以及准确的记录等。为了减少误差,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于数据读取和记录的印象,进而减少数据误差。最后,整理。整理是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的结尾性环节,整理的内容包括数据是否准确、器材是否得当,探究实验过程是否正确,记录分析是否完善等等。整理作为扫尾性环节,也是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严格学生探究性考核

在进行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究性考核,通过考核使得学生真正的对物理基本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首先,口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原理的理解、仪器的选择及性能、科学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误差产生的原因等,从口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追问。从追问中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又能及时纠正。其次,笔试。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定律、原理以及公式的掌握程度。举例来讲,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学知识,自己设计测定导体电阻的方式与方法,同时画出电路图,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最后,操作。操作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动手以及思考反映能力,还是举例来讲,在科学探究操作中,我们把科学探究中所涉及的多种不同器材放在一起,让学生挑选出合适的器材进行科学探究。

总结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探究性教学以及学习贯穿到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对物理问题进行实验性探究,才可以使得学生掌握探究性物理问题解决办法,才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掌握科学的物理学习思维方式,进而促进学生探究性物理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此,作为物理老师,应该深入研究自身探究性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探究性物理教学策略,这是今后初中物理老师探究性物理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课题。

【参考文献】

篇(7)

在新课程理念中,突出了科学方法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富含多种科学方法的自然科学,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狭义上是指: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为参考,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探索,以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个学期为教学周期,有计划地进行“控制变量法”的教学设计。

一、初识“控制变量法”,了解方法的基本概念

在本教材中,第一次遇到“控制变量法”是在学习“声音的特征”中。我就实验“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演示:拨动吉他琴弦。②提出问题:吉他的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③学生猜想:可能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④教师再问:怎样通过实验来判断音调高低与弦的长短有关?我们选择的器材需要具备什么特点?⑤实验结束后,老师介绍:同学们很有办法,想到了好方法来证明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还得出了具体的关系,但你们知道吗?在第一次实验中,为了比较发声的音调高低与弦的长短的关系,要选取粗细和松紧相同的琴弦,而不能任意选取,这种方法是物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它叫“控制变量法”。由于物理现象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影响的,为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时,常常将其他因素控制不变,观察这一因素对物理现象的影响,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教学中,教师不宜对控制变量法过多讲解,只要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习中有这样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知道“控制变量法”的概念即可。

二、再识“控制变量法”,明确方法的使用条件

第二次接触“控制变量法”,是在学习“汽化和液化”时。我就“液体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创设情境:星期一上学要穿校服,星期天妈妈把校服洗了。大家有什么办法能让校服干得更快些,保证第二天能穿?②学生回答:用洗衣机甩、用烘干机烘、用吹风机吹、晾到阳台外……③提出问题:液体的蒸发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④学生猜想: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教师作适当的诱导启发)。⑤设计实验:此时,学生对先前接触的“控制变量法”已经有所淡忘,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水的蒸发快慢可能与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三者都有关系,选取什么样的器材,才能证明蒸发快慢是与温度有关而不是与表面积或空气流动有关?⑥进行实验:……⑦完成实验后,教师评价:在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又一次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请大家总结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控制变量法”呢?

通过归纳使用条件,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了深入了解,为后面的物理学习中运用此方法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再遇“控制变量法”,检验方法的掌握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我决定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来检验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两千多年前,墨翟用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你做过这一实验吗?你认为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能用图示表达出你的研究过程吗?请仿照示例完成下面题目。

【示例】猜想:我认为与物体的大小有关,研究方法的图示是( )(图略)。

①猜想一:( ),研究方法的图示是( )。猜想二:( ),研究方法的图示是( )。

②提出问题:小孔成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③学生猜想:可能与物体的大小、物体和小孔之间的距离、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有关。

④设计实验:那么该如何选取合适的器材来设计这个实验呢?

⑤学生回答: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比如,要研究“像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时,在实验中要保持“物体和小孔之间的距离”和“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物体的大小”,观察成像的大小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⑥学生实验:……

本节实验课的设计,意在让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控制变量法”,能运用该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本题是想考查我们哪些知识?在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有同学说,是想考查有没有掌握“控制变量法”。他的回答,立刻得到其他学生的附和。实验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提高。

篇(8)

一、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分化淘汰”型的教学模式,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致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低下。二是“封闭灌输”型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标,重教轻学、重关门读书轻社会实践,剥夺了学生发展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改革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探究知识、归纳结论、知识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的本质是要完成物理知识的两次转化:一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二是创造条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正是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二、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

依据“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的发展观点,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有下列四个环节:

1.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能力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但是可以改变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部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忽视整体发展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开发和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如果制定“一刀切”的物理教学目标,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极端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具体明确各自的目标,不断进取,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2.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导入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时要以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兴趣激发疑难的设置,切入教学的重难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导入艺术。

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注意设疑引入,悬念激趣。

在设置疑惑和悬念引入新课时要注意所设置的疑惑和悬念的度,不“悬”学生不思而解,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情的目的,过“悬”则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注意创设引导“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思维最近区是促进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

3.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以趣味性、灵活性、促思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设计的问题类型可以是实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创新型问题等等。

4.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优化练习

精心设计物理练习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穿插安排。练习应该达到下列要求:具有目的性,即练习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为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具有整体性,即练习要从整体教材体系、整个单元、整堂课的高度去设计;具有多样性,即练习要多样化,有多种形式,有多个角度,有多种结构;具有典型性,即练习做到题量适当,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的功效;具有针对性,即练习要从物理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符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水平;具有趣味性,即练习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因素,新颖有趣;具有创造性,即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而设计。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根据物理教学内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切忌目标大而且空。课堂教学设计前要对物理教材和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篇(9)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很多时候课堂实验并不能达到我们教师的预期效果,有的时候一个实验下来,学生往往只是知道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课很热闹,很好玩,但是对于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什么,不是很清楚。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做好实验教学中的基础建设,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有效性。

一、实验原理:分析理解到位

理解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分析的基础,所以教师实验前要先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原理。

案例1: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次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请你观察实现现象思考后回答。

(1)三次实验中,在水平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是为了 。

错误解答:为了让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不同的距离。

分析:本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对实验原理不理解。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学生所谓的“让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不同的距离”。实验是通过改变平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的大小,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来了解小车的运动情况。

矫正措施:紧扣实验原理,通过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本次实验的实验原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教师在实验前应该先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的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再让学生思考:(1)如何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所受到阻力的大小;(2)如何观察小车的运动”。这样学生才会明白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么做。

二、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实验课前,教师要精心编排操作流程,优化实验过程的设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科学的认识。

案例: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3)如图(b)所示,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 。

错误解答:让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分析:教师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不合理,让白板直接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白板的作用认识不清楚,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改变白板的形状会改变光路。

矫正措施:实验前,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先不出现白板,显然这时光路是看不清楚的,这时教师提问“如何显示光路”,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用白板显示光路”学生是能回答上来的,这时教师再放上白板,光路立即显现,这样白板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就很清楚了。这时我们再来研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就简单多了,“把白板F先后缓慢旋转,白板不在一个平面内,光路就显示不出来,从而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这样学生得出结论就不难了。

三、实验过程:明确观察对象

实验分析可以说就是对实验后现象的分析,只有实验前明确了实验观察对象,实验中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实验目的。

案例:下图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不同的铜球和钢球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

(2)本实验是通过木块被推动 的大小,说明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球动能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 球具有的动能较大。

错误解答:力

分析:学生对本实验的观察对象不明确。

矫正措施:教师实验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本实验中我们是通过比较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来判断球所具有的动能的多少,而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是通过木块被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判断的。木块被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越多,说明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球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本实验的观察对象应该是木块被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也就是我们的分析对象。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81-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即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揭示出结论或问题答案,而是利用情境创设,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与原有知识展开自主实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而得到有关物理知识。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与讨论的机会,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主动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探究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在分析、判断事物时往往借助于经验材料,不擅长由理论展开推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知识体验等情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未知的、趣味性情景中,可以调动学生探知欲,引导学生猜想,自主探究。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认知结构、学习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的或与旧知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与猜想,主动学习知识。因此,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问题情景的创设,诱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能力。

二、猜想推测,设计实验方案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与之相关的资料或实验条件。另外,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联系原有知识,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猜想推测。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例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请看黑板上展示的电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灯泡构成的是串联电路,那么在电路中每点之间的电流有何关系?然后教师让学生猜想推测。于是学生各抒己见:①有学生认为电流是从大至小的,当电流经过每一个灯泡时,则耗掉一些电能,因此当电流回至负极时则变小了;②有学生则认为电流时小时大,如小灯泡较暗,所需电流则小,大灯泡亮些,那么所需电流则大些,这应该与用电器相关;③有学生讲到由于灯泡的亮度一样,那么电流中各点电流则一样;④靠近电源正负极之处的电流应大些,这可能和电源位置有密切关系;⑤有些学生则认为导线细的地方,其电流应小些,导线粗的地方,其电流则大些。既然你们看法不同,那么是否可以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猜想。然后根据5种猜测将学生分为5组,设计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方案。经过讨论后,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

三、自主实验,激活合作探究

当学生展开猜想推测后,则需要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基于方案设计,学生可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认真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然后及时改进与完善实验计划,经过现象分析等活动,从而初步认识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在这一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展现合作交流与分析讨论,并启发他们的实验思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计划,填写物理实验步骤。

例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第一组:由3个小灯泡、开关、导线、电源构成串联电路。(如图1所示)接着取出四点(A、B、C、D)各自串联电流表,则可以获得结论。

图1

图2

第二组:由2个小灯泡、开关、导线、电源构成串联电路。(如图2所示)接着于三点(A、B、C)分别串联电流表。

上一篇: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下一篇: 电气工程预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